想象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

想象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

摘要:想象力是一种能够推动个体的人去发现和创造的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作者创作的作品,学生越是思维广阔,富有想象,越能从作者叙述的人生经验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而构想的象征语境中领悟更多,也能摆脱旧的认知牢笼,获得新的发现、新的规律、新的人生主题。因此,教师要解开束缚在学生认知中的镣铐,让想象出现在每一堂语文课当中。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想象作用;认知

想象分为两种,一种是再造想象,是以脑中所储存的生活影像作为依据而展开的联想,即由此物想象到彼物,并能够应用此物来代替说明彼物。另一种是创造想象,是人能够在生活影像的基础上,自由驰骋,心游万仞。作者通常会运用这两种想象创作作品。学生也可运用想象,将作者抛出的纤绳,即所谓的经验情感、对人生的领悟牵引到自己的人生中,可以“为我所用”;还可以借用想象拼凑作者所创造的象征性场景,理解作者造像的用意,读出其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由此可见,想象对理解文本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功臣”。

一、利用想象读出言外之意,实现高中语文有效教学

缺乏想象的人会不可避免地幽闭在个人狭隘的情感认知中,被这种情感认知控制,其感受也会是单一的,其眼前的世界也会是乏味的,这不利于学生语文文本的阅读。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大量地运用写作技巧,包括拟人、比喻、对比、通感、象征等,这就使得一句话四方通达、表里纵深,具有多重意味,呈现美学的特点。所以,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会感觉理解文本有一定的难度,甚至经过反复琢磨仍不能掌握文本主旨。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会应用从此物联想到彼物的再造想象能力。关于再造想象能力,它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它是一种思维、一种意志、一种带有悟性的感受,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含蓄语言背后的真正意味。所以,教师在高语教学中,应该培养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言外之意”。以美国诗人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的《箭与歌》为例,这首诗以“箭”与“歌”作为主要意象,并巧妙地安排意象的落点,歌颂了友谊在历经岁月变化仍然完好如初的情感。整首诗富有象征意味,学生不经过再造想象很难探究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再造想象,以诗中出现的意象为依据,联想到其所指。诗中的第一节,涉及到“箭”这一意象,“射出的一支箭迅速飞驰,无论谁都无法用眼睛再次捕捉那踪影”,箭的飞逝让人无奈。第二节,又涉及到同样消散飞逝,不易追逐的“歌”,更加深了无奈之感。显然,“歌”的意象取代了第一节“箭”的意象,情感进一步得到内化。实际上,“歌”与“箭”所指代的含义是相似的,两小节也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在深深的无奈过后,第三节又道出容易消逝的“箭”与“歌”的归处,一个“完好如初地插在一棵树上”,一个“自始至终印在一位朋友的心中”。学生在感受这首小诗的微妙情感时,也会长时间的纠结在“箭”和“歌”这两个意象的真正所指上。这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想象的平台,让学生分析诗中的“箭”和“歌”到底指的是什么。通过对学生观点的归纳总结进而得出“箭”应是“光阴似箭”的“箭”,代表时间,而“歌”是美的,代表着青春时代,同样也是时间概念。时间飞逝,但那份友谊仍然完好如初。

二、利用想象再现文本场景,实现高中语文有效教学

想象力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认知能力,进行想象活动的人能够依据提供的材料再现场景。在高中语文文本教学中需要通过这种文字到场景的转换来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通过转换,学生能够暂时从抽象的文字中抽离,进入到场景中。换言之,教师将场景作为进入文本的“大门”,学生可以像进入“超市”一般,表现得兴高采烈,完全将学习任务抛在脑后,进行无意识地学习感受,而这种无意识的状态恰恰最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理解。而且具象的场景如同一个空间,学生可以在想象中进行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这有效地规避了抽象文字对其造成的阅读障碍。以教学李密的《陈情表》为例,这是一篇奏章,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文章真情流露,辞意坚决,很有感染性。文章分为四段,每一段都观点鲜明。从其幼年时的不幸遭遇到叙述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感情;从叙述祖母对其的养育之恩到说明自己应该报达祖母的大义;从叙述对朝廷知遇之恩的感激再到言说自己忠孝难两全。作者情真意切,娓娓道来。教师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感受其巧妙的抒情方式,可引导学生应用想象再结合当时的朝廷形势,进行场景再现——想象自己就是李密,正徘徊在桌前,思考如何下笔才能达到既“辞不就职”的目的,又能保全性命。此时他想到需要赡养的祖母,正好暗合晋武帝实行以孝治天下的策略,所以作者写了这篇奏章。学生想象作者写这篇奏章时的场景,就会下意识地感受作者的内心,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便能够感情饱满,理解深刻。

三、利用想象延伸主题,实现高中语文有效教学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总是“看山是山”。文本摆在那里,眼睛看到的就是文本呈现出的表面内容,而不会利用想象读出文本的的内蕴。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由“看山是山”过渡到“看山不是山”,对展现在眼前的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将文本作为一个辐射点进行主题的延伸,看到作者创作文本的真实目的,了解一切的文章都是作者以叙述自己开始,以展现人类的共同命运和理想结束。此外,教师还要使学生领悟学习文本的主题只是阅读的开始,最重要的是从作者的笔端看到自己的人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想象进行主题延伸,探究自己与文本中人物的关联性。当然,按照卢梭的话来说“想象的世界是无涯际的”,学生还可以超过这些范围,进行作品之间的联想。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教学为例,这是一篇充满哲思的抒情散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绝望的人是如何寻求希望的,字里行间闪烁着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亲情的讴歌缅怀。由于情感浓厚,因而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会受到情感的冲击,在内心泛起情感的涟漪,引来想象的回响。学生会想到自己最难过的时候,也会想象自己如果有作者的遭遇会如何行动,还会想到其他一些在病痛中悟出人生道理的文章。教学中发现,学生缺少一种想象的能力,面对具有无数棱面的语文知识,通常其只能站在一个角度看到语文知识的一面。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徐英俊.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左鹏飞 单位:江苏省淮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