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类作文范例6篇

想象类作文

想象类作文范文1

关键词:想象作文 教学策略 导学启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如何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呢?我们的策略是“导学启创”,即指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创新。

一.指导学生在课文补白中大胆想象

有的课文在叙述过程中,基于主题和表达的需要,省略了某些内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感悟人物形象,应引导学生对文本中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部分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解释、补充和说明。我认为在以下地方可以进行这样的小练笔。

1、变省略号为文字描述。文章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省略号,对于这些省略号千万不能轻易放过,因为在这些看似“无”的空白之处,实际上却存在着极其丰富的“有”。如《穷人》一课中许多省略号,在教学桑娜抱回两个孤儿后的矛盾心理活动时,抓住七个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桑娜此时此刻内心是怎样的矛盾,写出来在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在想象补白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而且,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同时也学到了独具匠心的语言表达形式。

2、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文章在描写人物时,有时只写出人物的语言、行动,而略去了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我们在进行教学中就可以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小练笔。例如:在学习《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抓住阮恒的动作、神情、语言来想想他的内心世界,“举起手,放下、又举起来、捂住脸、抽噎”等词语,想想阮恒当听说朋友如果得不到及时输血,就危及她的生命时,根据他的表现,可以想象得到,他非常想救朋友,有怕自己死去,最后还是想自己宁愿舍去生命也要救朋友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二.启发学生对古诗意境进行合理想象

诗歌虽短,但意境及其丰富,为学生的驰骋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以,引导学生对古诗意境进行合理想象,是想象作文的有效策略。我在教学《鹅》这首古诗的时候,出示了这样的范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春天来了,湖中的冰雪融化了,一群鹅在水中“鹅、鹅、鹅”地叫着,嬉闹着,声音多么悦耳。它们要把弯曲的脖子伸直起来,向着天空唱起自己的歌。它们的羽毛白白的,浮在水面上像一团飘动的棉花,也像美丽的白荷花。湖水很清澈,想刚擦净的玻璃,所以可以看见这些饿的红爪子像船桨一样在水面上划动着。

——学生阅读欣赏后,写出了这样的作文——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一个夜晚,大诗人李白在床前看月亮,月亮把大地照亮了,大地像被一层霜盖住了。李白一看,立刻想出了一句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把头抬起来看月亮,又低下头,想起了故乡,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句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又用这几句十想出了“静夜思”这个题目,因为他是在夜里想出这首诗的,夜里很静夜里的月亮让他想起了故乡,这样一组合,就是“静夜思”。

三.鼓励学生自由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为此,我常常鼓励学生写自己的想象作文,有学生写了这样的作文——

将来的车不用油,用空气,并且是无人驾驶的!车内,空气一进入就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从车里出来的时候,会变成泡泡。这种车,碰到河会飞过去,碰到山会飘过去。车上只要输入一个地点,她就会沿路线跑,只要几分钟就到了,比如说你要去榆中,输入“榆中”,它就会去榆中,这个时间,你可以看书、睡觉……这种车,你想要什么颜色,就会变成什么颜色,比如,你想要星空,它就变成星空。

想象类作文范文2

论文摘要:文学是传达人类情感、思想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作品内部所深含的意义。但是语言文字只是负载着意义的符号.人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做到真正地阅读作品.获取作品内部的深层意义。创作也是运用想象进行创造的过程.丰富鲜明的想象在文艺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

1 文学创造中的想象

历来的文学家、艺术家、批评家都十分强调想象与文艺创作的关系。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别林斯基说:“在文艺中起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翻高尔基也曾指出:“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手法之一。翻具体来说,想象就是人脑把客观的形象记忆下来.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

想象是文学写作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心理行为文学写作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虚拟性。它与实用写作不同.不是照搬生活,不是如实传达人们的生活行为.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运用语言文字符号进行形象的组合、再现的过程.虽然其具体过程很复杂,还会运用意识等心理手段,往往还要经过反复的修改、更正、改善,但它离不开想象的辅助作用,所以,文学语言是想象的符号文学写作必须通过写作主体的主观情感去选择、提炼、加工、重新改造生活,把生活变为自己的心灵产物、情感的产物。也就是说.所有文学作品中的生活画面、人物形象、情节故事都是作者虚拟的结果。而虚拟,是必须依靠想象的.因此,想象、联想等心理能力就必然要在文学写作过程中发生作用。

对于创作主体来说.一切艺术发现都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当创作者在营构形象的时候.想象就开始发生作用了,跳跃腾挪,轻舞飞扬,陆机的《文赋》中说:“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咙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醉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从而把创作者的艺术感觉和艺术发现转化为能被读者感知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很多创作者在完成文学作品之前,就已经在大脑中构思了,就是说,创作者借助想象设计未来的作品。在小说的创作上.小说中形象的塑造和作品中形象的塑造和作品中由这些形象所构成的形象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着作品的成功.而想象又是创作者创作构思的主要方式.所以想象对整个作品的形象和形象体系的雏形的孕育起着“设计师”的作用。鲁迅先生写作《阿Q正传》的情况就是突出的例子,他说:“阿Q的影象.在我的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了”。

想象可以弥补创作者实际经验的不足。众所周知.文学作品并不一定是创作者的真实写照.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虚拟的.甚至可以说是虚假的其中很多成分就是经过作者的构思、想象而来的。例如《聊斋志异》中的狐鬼世界,蒲松龄并不是亲眼所见.而是对社会现实有感,在对现实反映的基础上运用想象构建出来的.创作者利用想象之力把读者带到了人不能到达的世界.也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如果没有想象的翅膀.今天的我们是无法见到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学的。

阅读文学作品和创作文学作品是不同的.它们的宏观步骤是相逆的创作者如何运用想象来创作文学作品会对读者在阅读时如何展开想象有着非常有力的影响。创作者将思想和情感深藏于语言文字背后.读者就要充分地利用自己的阅读能力、展开想象力.挖掘这些深层的意义:相反.如果创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并不处于文学语言的深层.读者就可以利用想象和其它鉴赏手段较为轻松地领会。诗歌是想象的艺术,它的语言是高度想象性的语言.叙事性的历史史诗能把栩栩如生的历史场景呈现给读者.蕴意深远的现代新诗能通过文字给读者心灵深处的震撼,所有这些都是要依靠想象的作用的。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就是依靠诗人们的想象而成的.倘若没有想象,读者无法通过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受到情绪上的感染,没有诗人丰富情感的渗人以及广阔心理时空的神游,这些诗句的美感是无法产生的。没有想象,就只剩下裸的语言文字符号,文学作品就缺少必要的张力、活力,不仅鲜活的文学形象无法获得.作品中深刻的思想蕴涵也就无从谈起,就更谈不上文学作品的美了。

文学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创作主体发挥想象力酝酿的心理过程创作主体运用想象力的好坏关系到作品的优劣。想象为创作主体的情感、思想提供载体与展现形式.同时为审美情感所推动.使作家从创作中的自我与此时此地的现实生活中分离出来,而进入物我同化的世界。除此之外.在文学的创造过程中.作家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众多表象,以静态的方式储存在头脑中。但是,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作家在审美情感作用下.通过想象.使头脑中这种静态式的表象转化为动态式的表象。

想象力对于文学创作的作用往往是综合地发挥着作用,想象力作用于创作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任何文学创作主体都不能忽视、低估想象力对文学创作的作用。文学的创作是离不开想象的.这是人类文学创作发展史上的一个公理。

2 文学鉴赏中的想象

尽管文学鉴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鉴赏者的再创造能力的心理机能是想象。“想象是一种在观念形态上再造或创造现实表象和形象的心理能力”.想象在心理学上称为“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它可以使人“能够根据别人口头或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康德就认为:“鉴赏是与想象力的自由合规律性相关的对一个对象的评判能力”“想象力可以自得地合目的地与之游戏的东西对于我们是永久常新的.人们对它的观看不会感到厌倦”。可见.想象力对于文学鉴赏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想象力帮助鉴赏者将作品中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夏丐尊和叶圣陶在《文心》中曾说:“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却要倒翻过去.把自纸上黑字依旧翻成具体的事物.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想象是鉴赏的重要条件.想象力不发达.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的。”不论是欣赏小说还是欣赏诗歌、散文.都必须将文字符号首先转化为具体形象.想象力就担当了转换者的角色。

接受美学学者英伽登认为,文艺作品形象体系仅仅构成一个模糊的图式框架.其中有许多不确定的空白处等待读者去填补、充实、丰富、深化,甚至“重建”。在文学鉴赏中.想象担负着通过作品的语言再现审美意象和创造新的意象的重要任务。鉴赏者鉴赏作品的再创造性想象是具体、不同的.所以就导致了“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林妹妹”的现象如前所言,鉴赏和创作是两个相逆的程序。创作大体上说是将情感、意义负载在文学形象上的,鉴赏则是运用想象.从文学形象来领悟意义的。鉴赏中想象力的作用方式是一个由“形”到“神”的逐步的想象力再创造的过程.当然.这种想象的再创造具有充分的自由和广阔的空间,就是“使有限的艺术形象在欣赏者面前展开着有感觉的有限性通向形象的广阔性的道路”,“如果没有欣赏者的想象来充实和扩展形象诉 诸感觉的有限性那么无论哪一种艺术形象都将失去它那广阔、深人反映生活的可能”。想象力对于文学作品的再创造鉴赏是文学作品的生命。

创作主体将自己的情感、感受、意义藏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中,想象力将这些符号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这对于读者领会其中的内容是十分有利的。不仅如此,鉴赏者的积极想象,还有助于发现、补充、发展作品的内在意蕴。当鉴赏者丰富、发展作品意蕴的时候,也是深刻领会了作品意味的时候。换句话说,文学作品的鉴赏者不是也不应该一味被动地接受文学作品的精神内容,而是在鉴赏作品的同时能动地、自发地发掘更多的精神内容,以此填补作品形象结构中的空白部分这也是再创造性鉴赏的一部分。

文学鉴赏对创作是有一定影响的。创作主体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到鉴赏主体对它的反应,那么.文艺作品的形象构造必定要顾及鉴赏者的因素.这就造成了对创作的反作用了。鉴赏的心理机制中,想象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鉴赏者如何想象就不能不是决定创作主体如何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了。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大众文化的消费取向决定了文化生产的重点.文本的创作亦是这样。

想象还是文学鉴赏中发生情感共鸣不可缺少的条件文学欣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活动,共鸣发生的基础是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在某些方面的一致或类似。诚如此言:“艺术就是这样一种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也为这种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够的。鉴赏者必须借助想象进人作者的世界,与作者同思同感,才能体会到作者倾注在形象画面中的思想情绪。无论欣赏者的主观条件如何.即使在情感上与作品有了共通之处,没有想象力的帮助.共鸣还是不能产生的。

总而言之.文学鉴赏是不能没有想象的。

3 结语

想象在文学中显示出非常明显、重要的作用,在文学创作和鉴赏的过程中渗透着想象力心理机制的作用“‘文学’一词如果限指文学艺术.即想象性的文学,似乎是最恰当的”。它的作用还是源远流长的.马克思也说:“在野蛮时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想象.这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开始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字,而且已给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

想象类作文范文3

[关键词]想象作文 语文教学 课文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而想像作文更是难中之难,小学生大都有“恐作症”,老师也常常为此头疼不已。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想象作文中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训练。

一、观察现实生活,激发相关想象

想像离不开现实,离开现实的想象是空洞的,无论哪一类想象作文都脱离不了现实生活。例如童话式想象作文,它是根据小学生喜爱动物的特点,用动物代替人类的形象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在想像力作用下的动物附上了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和思维。这类作文实际上是对现实的再现。

如想像作文“未来的×××”,这一类写未来生活的想象作文对学生而言有难度。未来是什么样的,学生除了接触到一些科幻片、科幻小说以外,其他的十分抽象,不知如何写。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现实生活,展开想像的翅膀。例如现在的房屋,一旦完工,它便固定下来。如果让学生大但想象,让未来的建筑由一个个组装件构成,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不同的组合,这样既适合不同人的需求,又便于搬迁、移动,还可以维修,那该多好。又如当看到学校操场只有一处,空间过于狭小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地下或空中操场,用电梯或升降机来回启用……这些现实中人们追求的更加便捷、完美的东西,都可以大胆想象它的样子、形状、功能。如果激发了学生想象的火花,那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空间不知有多大!

二、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

课文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材料,也是学生写作的典型范例。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途径,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

例如《凡卡》一文,当凡卡满怀希望地把信寄出去后,爷爷能收到吗?爷爷在乡下会怎样想念凡卡呢?小凡卡后来的命运又会如何呢?让学生大胆去想象,续写出符合事情发展的故事,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活了学生想象的火花。

另外,还可以根据文中的插图进行补充或扩写。如《我的战友》一文在的插图,被烈火烧身时的巨大痛苦,是通过作者的心理活动侧面描写的,那么的心理感受会怎样呢?可引导学生观察他的神态、动作进行想象。

三、填补一些空白,设置整体形象

想象类作文范文4

(一)具象化文艺的政治性

具象本是艺术家艺术创作和表达的重要方式,而艺术作品本身基本上都带有深厚的伦理倾向和政治立场,或者像《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文艺是属于政治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相互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4],正是文艺对政治的这种从属关系使得文艺作品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对人民、人民的盟友甚至敌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其重要程度,曾把文化同盟和文艺工作者上升到和军事战线、拿枪的军队相并论的高度,称它们是文化战线和文化的军队,把文艺作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进而要求文艺工作者一定要“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的立场上”,对敌人、统一战线的同盟者和自己人这三种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二)具象化存在的广泛性

其实,具象不仅存在于文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也存在于很多其它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或者说生活中有很多具象具有可被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的性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该充分了解、研究和使用它,发挥它直观、易于理解的优势,对尽可能多的教育对象进行方方面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超越文艺视野下对具象的理解,要把它扩而理解为包括物象(物质形象)和心象(心理形象)在内的具体形象。这样,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即通过具体物象呈现、心象描述的方式对不特定多数人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大众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因为作为大众的教育对象,日常思维方式毕竟是感性多于理性,具象化多于抽象化。

(三)具象化研究的缺乏性

然而,我们曾经使用、或者正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使用的诸如宣传画、像(如今天的天安门城楼和人民币上的挂像和画像)、孔子雕像、国旗党旗(特别是天安门升旗仪式、国际体育盛事、国庆庆祝等活动中的国旗)、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具象,发挥了并正在发挥着润物细无声但却非常巨大的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但是,具象化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却很是鲜见。国内学界最早也可能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专门研究者可能就是赵康太先生,他在其学术著作《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纵论》第四章“国外思想教育:当代英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启示”第一节“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具象化和实践化途径”(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140-144页)和学术论文《试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具象化和实践化路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4期,第48-51页)中对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其当时用语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象化,但实际上论述的则是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因此,把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

二、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之具象类型体系

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赖以进行的前提之一是:借助于能够承载一定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具象,因此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研究,具体有哪些具象可以利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物象

根据存在形态,具象可以分为物象和心象。其中物象是指承载一定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具体的客观物质形象,根据其载体形式又可分为现实性物象和虚拟性物象。1.现实性物象与虚拟性物象现实性物象是以诸如图片、照片、画像、雕塑、建筑物、模型等客观实物载体而呈现的具体形象,虚拟性物象是以再现或重构现实性物象并以电影、电视、多媒体、LED显示屏、网络等影像形式才能为人们感知的物质形象。现实性物象根据其产生的形式可以分为,实物本体型物象(其载体如真人、真物、实景等实像)、实像再现型物象即仿像(其载体如塑像、像章、画像等)、设计象征型物象(其载体如国旗、国徽等)、历史遗留与复原型物象(其载体如历史遗址、遗迹、遗物、故居等)、历史再现型物象(其载体如井冈山沙盘模型、中共一大代表蜡像群雕)、现实再现型物象(其载体如天安门缩微模型)、历史与现实纪念型物象(其载体如纪念馆/堂、纪念碑/塔、纪念物/品等)、文化展览型物象(其载体如博物馆、文化宫、少年宫等)、现实或未来想象型物象(其载体,前者如2013年4月16日重庆洋人街展示的、街旁打出的“向‘中国式过马路’说不”标语的受伤的塑料“模特”像,后者如原四川省黔江县烟草专卖局局长、党组书记冯文超为自己及家人修建的活人墓[6])。2.实物化物象和符号化物象根据内容和意义指向,物象可以分为实物化物象和符号化物象,前者是原人/物或原人/物再现为旨归的物象,其载体如雕像;后者是“携带意义的感知”物,是符号化的物,其载体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国旗、国徽等,其根据感知觉类型可进一步分为感觉符号化物象(包括视觉符号化物象和听觉符号化物象)和知觉符号化物象。3.静态化物象和动态化物象根据呈现形式,物象可以分为静态化物象和动态化物象,前者是静止地表现事物某一时刻的存在状况,后者是以运动的形式表现事物发生、存在、发展或消亡等过程的动态状况,动态物象又可以根据教育对象在物象呈现过程中的角色,分为参观式动态物象、观赏式动态物象和体验式动态物象。参观式动态物象(如华西村、边远地区)的呈现过程实际上自然、社会及人的客观运动或实践过程(当然也可能带有某种人为控制性或粉饰性),教育对象是参观者,教育对象处在自然观察状态。观赏式动态物象在呈现过程中教育对象的角色是观众,其最常见的载体形式是实景演出,如“大型红色实景演出-印象井冈山”、“大唐芙蓉园实景演出-盛唐梦幻文化之旅”、“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北宋京都繁荣再现”等。体验式动态物象在呈现过程中教育对象的角色是参与者,最常见的载体形式是参与互动体验式革命传统教育(旅游)活动,如山西武乡“抗日”旅游活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葛底斯堡举行的战役再现活动等。

(二)心象

心象是指承载一定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存在着的社会性或个体性主观心理形象,如人们心目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中国共产党形象。它既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也可以是对象的心理形象,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主体在自己的心理形象构建的基础上,将其外化制作或投射为物象或者通过其它表达方式,传之于教育对象,使其产生近似于教育主体心象的心象。心象可以根据其心理存在状态分为静态化心象和动态化心象,前者是相对静止的心象,人们关于某一个历史人物如孙中山或某一历史人物如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的一般印象的心象,后者是关于客观事物或意象事物局部或全部的运动变化过程的心象。当然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它们与静态化物象和动态化物象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复杂关联的。心象也可以根据其产生的依据分为虚构型心象和现实型心象,前者是指通过虚构而成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产生的心象,如秦腔现代剧《西京故事》中的主角罗天福形象,后者是通过历史的存在过或现实的存在着的形象的描述,在人们心目中产生的心象,如关于、雷锋、、的心象、关于古中国、新中国的心象。虚构型心象,又可以根据虚构对象存在的时间维度进一步分为历史性虚构型心象(如关于诸如女娲、后羿等中国远古神话人物的心象)、现实性虚构型心象(如关于人民公仆的心象)、未来性虚构型心象(如关于“中国梦”实现时中国国家和社会的心象)和永恒性虚构型心象(如关于天堂的心象、关于共产主义实现时的心象)。虚构型心象,也可以根据虚构的依据进一步分为事实性虚构型心象(如关于电视剧《长征》中红军、中国共产党、的心象)、夸张性虚构型心象(如关于《西游记》中唐僧的心象)、类型化虚构型心象(即鲁迅所讲的“杂取种种”化虚构型心象,如关于《阿Q正传》中阿Q的心象)、凭空性虚构型心象(如关于《聊斋志异》中狐狸精的心象、关于宗教中的神鬼世界的心象)。上述具象大众思想政治教育之具象的各种类型及其相关关系就构成了具象类型体系,其可以用下图简要表示,当然这些分类只是列举式的而非穷尽式的,这些分类本身是否科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这些分类的完善同样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完成。心象是一种心理形象,从理论上讲,虽然其以社会意识和个体意识为依托,以人的物质性大脑为基础,但是心象无论是原创性生成、再创性重构还是社会性传播,都需要借助于语言、文字、符号、物象以及承载这些物象的载体作为载体,或者说它是语言、文字、符号、物象以及承载这些物象的载体所承载的信息的心理内化,因此,它的载体一方面直接地说就是物象本身,间接地说就是承载物象的载体,另一方面其范围又远远大于物象,还包括通过描述物象进而产生心象的语言、文字、符号以及承载这些语言、文字、符号的物质。当然具象类型体系的分类标准是根据具象自身的某些特征,它的分类标准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如在物象范围内,和具象载体的分类标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甚至同一性,但是在另一范围如在心象范围内,和具象载体的分类标准可能就大相径庭。另外物象和心象之间是互生共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教育主体的心象可以外化制作为相应的物象以便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而物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又可以使教育对象形成相应心象。

三、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大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如何根据特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任务、内容、对象特征等具体情况,选择和使用适当具象对不特定多数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具体包括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究竟有哪些方法或者说如何分类的理论研究和这些方法如何使用或者说哪些场合适用哪些方法的应用研究两个方面。

(一)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分类问题

既然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问题本质上是如何选择和运用具象对不特定多数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那么其分类必然也可以优先考虑从具象分类的角度进行。从具象本身分类角度审视,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毫无疑问,可分为物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法和心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法。循此而进,进一步分类,我们会发现其方法几乎和具象类型一样多,但是,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大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如何选择、使用上述具象和具象载体对不特定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它可以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仅选择和使用某一具象或某一具象载体(如具象化典型教育法、具象化艺术熏陶法等),但也可以是围绕某一主题选择和使用众多的具象(如具象化主题教育法),还可以和其它非具象性大众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相结合,因此,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该有很多,这需要进一步的系统研究。

(二)具象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用问题

想象类作文范文5

“民族主义”是一种思想观念、一种思潮?抑或一个政治现象?还是一项社会运动?我们常常把它纯粹当作一种“意识”来认识,作为政治运动发起的思想根源。安德森则将民族主义视为“一种更为深刻复杂的文化现象”(吴人,2011,导读14),或者借用安德森的话来说,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人造物”(安德森,2011,4),是社会心理学层面的一种“社会事实”。而他要做的,正是挖掘“民族主义”产生的思想意识和世界观根源,即对其“文化根源”的探求。

人类向往“归属感”的原因和意义――这是人类产生认同和想象的起始,也是安德森研究“民族”和“民族主义”的起始,不再回避这样深层的意识结构,而开始正视并尝试给予诠释。在对这一问题的解释,安德森透露出浓烈的人类“宿命”式的结构主义倾向,认为每个人把生命视为各种“必然与偶然的结合”,从而唤起了人类的“宗教(共同体)”意识。之后人类社会的发展则是又“通过世俗的形式,重新将宿命转化为连续,将偶然转化为意义”(安德森,2011,10)。

同时,安德森作为一个“入戏的观众”(spectateur engage)(吴人,2011,导读4)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曾在青年时与“被殖民者”一起受过“帝国的羞辱”(吴人,2011,导读2),随其导师、朋友卷入泰国和印尼的当中,因其研究还被印尼政府“流放”。也许这样价值并非中立的做法不像是一个传统的冷静的人类学家的所作所为,但其行动背后的意义无疑是饱含人类学精神的,即对人及社会“宿命”的思考与质疑,对不同人类文明和社会文化的尊重,以及对平等、正义和多元的追求。

二、想象何以成为可能?

安德森在论证之前,开篇即提出“民族”这个主观主义的定义: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本质上是有限的,同时也是享有的共同体(安德森,2011,导论6)。安德森即将对这个“想象的共同体”的认同产生的认知过程,称之为“想象”,他要探究的正是这种想象之所以成为可能的条件和历史过程。

阿帕杜莱在《消散的现代性》一书中,也首先考察了“想象(体)”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他提出“影像、想象、想象体――这些概念都在将我们导向全球化进程中某种关键性的、崭新的事实:作为社会实践的想象。……如今,想象是所以形式能动性的核心,是一种社会事实,也是新的全球秩序的关键要素。” (阿帕杜莱,2012)。

想象为何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它是何以成为可能的?

首先,任何一种思想/思潮的诞生,都是基于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理解的需要,进而对于这种需要的想象则唤起人们愿意前赴后继为之献身的“依恋之情”――安德森将其称之为“历史宿命感”,是“一种古老而自然的力量”(安德森,2011,12),是民族/民族主义想象产生的文化体系。如安德森所言,民族主义的想象关切人类“死亡与不朽”这个“一切宿命中的终极宿命”――这也是其考察民族主义的文化根源。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使人们在“民族”想象中感受到“真我与群体生命的存在”(吴人,2011,导读12)。从而,人类分别经历了“宗教共同体”、“王朝”,进而到“民族”的想象认同。

同时,随着印刷技术而来的是人类时间观的改变,让“同时性”从“同质的、空洞的”体验能够通过语言、阅读和想象而成为真实,并与空间和历史联系起来,将日常宿命性赋予意义(安德森,2011,32)――也由此,我们处在了一个“复数名词的世界”里(安德森,2011,29)。

安德森随其指出“印刷资本主义”是之后的一个重要途径,“没有什么东西比印刷资本主义更能加快这个追寻的脚步,并且使之获得更丰富的成果,因为印刷资本主义使得迅速增加的越来越多的人得以用深刻的新方式对他们进行思考,并将他们自身与他人关联起来。” (安德森,2011,33)在18世纪初小说和报纸这两种印刷形式兴起,为想象提供了技术手段。让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群通过阅读,想象并相信了其他人群的存在。

其次,“方言性印刷语言”则在阅读过程中形成无形的人群边界,让语言的差异成为显眼的“民族属性”(ethnicity)区分的标准,形成“以个别的印刷方言为基础的特殊主义的方言-世俗共同体,就是后来的‘民族’原型”(吴人,2011,导读9)。这也是民族想象形成的社会结构性条件。

最终,“想象的共同体”得以形成,它“不是虚构的共同体,不是政客操纵人民的幻影,而是一种与历史文化变迁相关,根植于人类深层意识的心理的建构。”(吴人,2011,导读17)。

三、中国:从“天下”到“民族-国家”的想象

安德森对“想象的共同体”的分析注重其历史形成的过程,但历史材料主要是基于东南亚、美洲和欧洲的民族主义实践。那这样的想象是否同样适用于中国的历史想象呢?在中国的语境里考察“民族”概念的起源,似乎并不容易。它与中国人的朝代、国家概念,世界观和文化传统纠缠在一起。

金观涛在《观念史研究》中对中国近现代的民族主义起源作了观念史的分析,着重考察作为一种观念的民族主义与“文化深层结构”的关系。这一点倒和安德森有同样的方法论关怀。他指出,“20世纪初‘世界’取代‘万国’意味着某些万古不变的原则从此失效,也是中国传统国家观念向现代民族国家观念转变的表征。”(金观涛,2010,226)中国的华夏中心主义的“天下观”早在各个古代王朝的兴衰中就已形成,并于清朝前总体都呈现出开放的形式,“天下”即以“我”为中心的世界。随后,伴着中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的苏醒和知识引进,“万国”一词逐渐取代“天下”,成为“去中国中心化”的概念。从“中国”的名字上看――the Middle Kingdom,便是一种暗含着边界含义的概念。当中国以被蹂躏的弱势姿态卷入世界潮流,并于1900年以后华夏中心主义解体,“世界”一词则作为代表着变动的秩序的新词开始日渐使用;而到20世纪后“民族”一词则开始广泛使用,“国家”一词也一直高于“天下”(金观涛,2010,245)。

但这些词语的使用演变过程,并不一定能完全地、同步地反映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透过金观涛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对于“民族”一词或者一种观念的诞生,就有如此细致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复杂的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让人对安德森的东南亚、美洲和欧洲区域的“民族(主义)”想象的起源和历史进程来做分析,其普遍性则变得不那么可靠。

参考文献:

想象类作文范文6

关键词:课堂教学;想象作文;小学语文

写作是主体运用文字符号来表述事物概念、传递知识信息、表达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感,从而实现交流沟通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把握想象类作文的写作方法,就需要教师自身把握习作的客观规律,再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放飞思维,大胆想象,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灵感加以润色,及时抓住灵感的尾巴,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本文意在以教育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为主要示例,从教学的大目标到细化的方案,展现出教师培养小学高段学生想象作文的基本教学思维和切入点。

一、纵向梳理,掌握教学大纲

首先,纵向分析小学一至六年级的习作题目对想象作文的要求:三年级教材开始设置了习作板块,八册课本共设置了五十八个习作题目,其中有八个与想象直接作文挂钩,这八个题目展现了教育部对小学生想象作文不同年龄阶段的要求。低年龄段主要培养想象能力,只要能想象,任何天马行空的故事都可以作为习作。但高年龄段的要求逐渐加入了“大胆合理”。这就要求学生需要在构思上动脑筋,不仅要写法新颖,有吸引力,更应紧扣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

以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为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想象代入到科学允许的范畴之中,不能太过超前,可以限制一个大概的科学发展范围对科技发展变化的想象需要符合时间的维度,需要有实现的合理性,比如不能想象二十年后人类全部迁移到火星生存,因为以现有的科技水平来审视,短短二十年是实现不了的。基于此,学生需要清晰地认知到想象内容实现的可能性是确定想象合理性的关键。但是教师也需要注意对想象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用想象加工改造旧形象来增强想象的合理性,一种方式是黏合,将旧的形象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在头脑中结合成新的形象。另一种方式是夸张,即通过突出旧形象的某些特点。还有一种方式是典型化,即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出新的形象。例如,三年级下册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就是使用了黏合方法将人的特征与树的特征结合在一起,由此创造出一个精彩的故事来。《小真的长头发》这篇文章从头发长的特点出发,想象长头发可以做一系列事情,使用了夸张的方法。第三种典型化策主要运用在小说当中,在六年级上册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中,提到需要学生自己创设“较鲜明的人物形象”,这里就可以运用典型化的策略,把生活中不同人物的特征集合在一个人身上。教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这三种方法引导学生练习、体验、并掌握基本方法。

另外,想象类作文更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把故事写得生动有趣,也就是说创作者需要对自己“创造的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胡编乱造,而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思维需要以先前的知识经验为跳板,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不是狂想、妄想,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和革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需要让学生细心观察,查阅资料,拓展自己的眼界,从而使想象大胆而有新意,具有时代性的同时更加合理。

二、具体分析,提出培养方案

了解总体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就是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思维模式,建立不同的习作框架,从而引导学生顺利进行想象写作,以下列举三种常用的想象习作的写作手法:

梦幻式想象

顾名思义,借助无限梦境来抒写自己的畅想。这种形式最被常用于创作科幻类想象作文。

以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为例,在梦境中学生可以不被拘束,畅想自己轻松进入外太空,跟随外星智慧文明留在火星上的印记寻找到了新的星系,发现了外星智慧文明……

当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梦境为开头,以醒来后希望梦境变成现实为结尾,构思巧妙,将最终立意放在“科技改变生活”之上。

游记式想象

顾名思义,将自己代入未来场景,以第一人称游记的形式记叙自己在未来生活的一次奇妙之旅。

以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为例,可以写一次在未来的侏罗纪乐园之旅,游乐园通过分析恐龙化石骨骼,利用娴熟的3D打印技术重新克隆出恐龙,并且通过基因改造驯养出性格温驯的恐龙族群,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恐龙们在公园之中生活玩耍。

漫游式游记的写法具有代入感,也有很强的真实感。

描述式想象

顾名思义,直抒胸臆,描述出自己的奇思妙想。

以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为例,可以直接介绍一座完全应用了智慧屏幕与人工智能服务的科学城市。这座城市中任何一块地砖、一面墙壁、甚至是一个餐巾纸盒的平面,轻轻触摸,都能够激活智慧屏幕,随时都能连接服务器,就近召唤人工智能服务。

这种形式常用于单独一种想象的详细描述,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更考验学生思维的创造力与逻辑性,值得鼓励。

结论

科幻类的想象写作教学无论从内容广度还是思维深度上探究,都是宏大和深邃的。想象写作能够锻炼学生对当代科学技术信息的提取和理解把握能力、分析和综合想象的思维能力,以及拓展更有深度的思想与更广阔的视野。教师在写作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写作本身,更应该引入全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趣味课堂、提高文章水准、激发学生兴趣,能够使学生把握习作妙趣、提高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