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高等教育分析

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高等教育分析

摘要:

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是主导高等教育领域的两种主要思想。本文通过对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高等教育思想的冲突与融合进行论述,揭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反思与借鉴。

关键字:

理性主义;功利主义;高等教育思想;冲突融合

教育思想属于上层建筑,产生于一定的物质基础上,随着物质基础的改变,教育实践的不断变革,教育思想也处于不断地发展之中。高等教育从中世纪发展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而高等教育思想也经历了许多冲突与选择,它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但是对冲突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不难发现,其背后有一种起统合与支配作用的价值观,诸种冲突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在理性与功利主义中找到自己的归宿。

一、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高等教育思想的冲突

19世纪中叶以后,功利主义教育思潮开始席卷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但理性主义高等教育思想并没有在功利主义面前完全让步,功利主义发展势头越凶猛,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就越尖锐。20世纪初至二战期间,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展开了全面的论战。首先对功利主义进行批判的是弗莱克斯纳,他在《美国的学院:一种批判的观点》等作品中提出了现代大学理念,他认为大学不应该是温度计,对社会的每种流行风尚都要做出反应。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社会所必须的,而这些东西有时并不是社会所想要的。在《美国的高深学问》中,T•维布伦提出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应该有自己的坚守,不应受某种价值的约束,更不应该被社会上的工业巨头所影响。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是20世纪理性主义高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中对美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功利主义进行批判,他认为教育仅为职业服务而不教育学生正当利用自己的时间,带来的将是无趣枯燥的课程和道德的败坏。他认为,理性是人的最高属性,教育应以人为主体,发挥人性,使之达到完美境界。教育不能沦为可悲的经济工具,而是要服务于人性。赫钦斯认为“在社会的所有机构中,大学是唯一能作理性思考,寻求建立基本原理的地方。”赫钦斯对功利主义高等教育思想的批判,在美国高等教育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使得他们重新看待被忽略已久的理性主义,这也为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融合埋下了伏笔。

二、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高等教育思想的融合

二战后,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在冲突的同时呈现出了融合的趋势。西方由工业社会向现代的社会转变,新的生产方式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为理性主义高等教育思想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而功利主义高等教育思想随着时间的发展展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这些为功利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融合创造了条件。1869年,艾略特在担任哈佛校长的就职演说中,指出了功利主义与理性主义并不存在着根本的对立。他说:“在文学与科学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对立,并赞成不应该在教学或经典、科学或形而上学之间作目光短浅的取舍。他们都是需要的,而且都要最好的”。英国物理学家兼文学家斯诺于1957年在剑桥大学进行了《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他认为,西方教育界最严峻的问题就是将功利主义与理性主义进行对立与隔绝。斯诺指出,每种文化虽然都在不断地产生着卓越的天才,但是,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之间两种文化之间的隔绝对立到了几乎可笑的程度,这让人感到悲哀。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在1945年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普通教育》的报告,他要求学生接受通识教育,在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达到一种平衡。罗素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他指出,大学应兼顾学术与功利。罗素反对英国传统的“绅士教育”,认为要使纯学术成为大学的目标之一,就必须使它不只是与少数“有闲阶层”发生关系,而是与社会的整体生活发生关系。他也反对大学只讲功利忽视人文,罗素认为有的学问虽然没有直接的功利作用,但仍然是有价值的、必须的。罗素曾说过:“我认为大学是为了两个目的而存在:一是为某些职业训练人才,另一方面是从事与眼前用途无关的学术研究。”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人们越来越重视人自身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和谐,反映在高等教育领域使得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高等教育思想融合进程不断向前。

三、融合的先驱———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在功利主义与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融合一直走在世界先列。从它的校长艾略特到科南特再到博克无不在为二者的融合摇旗呐喊。从艾略特的自由选修到科南特主持的通识教育再到博克的“核心课程”,在哈佛大学二者融合的脚步从不曾停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功利主义与理性主义在哈佛结合的成果。科南特是哈佛的第23任校长,1943年,他组成一个委员会研究“自由社会中通识教育的目标”。1945年,该委员会发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书,即高等教育界著名的的《红书》。1949哈佛开始“通识教育计划”。每位学生除学习自己专业的课程外,还需要学习通识课程。其中,有三门是必修的,分别是“文学名著”“西方思想与制度”以及生物学或物理学中任选一门。此外,再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个领域课程中各选一门作为全年课程。1951年在哈佛大学正式推行通识教育计划。通识教育计划可以说是将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1971年,博克被任命为哈佛大学第25任校长,在他的主张下形成了哈佛大学现在著名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功利主义与理性主义成功结合的典范。1979年,哈佛文理学院正式实施核心课程计划,该计划将基础课分为6大类:文学和艺术、历史研究、外国文化、社会分析、伦理思辩、科学。这6大类又细分为10个部分,每个学生必须从其中的8个领域中,各修一门课程,免修的两类必须和学生的专业有关。“核心课程”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82年,“核心课程”在哈佛大学全面推行。哈佛大学从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关注人与关注技术的矛盾出发,试图在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间找到一种平衡,通识教育也好,核心课程也好,其目的就是想找到一种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佳的结合方式,两者的比例是协调的,发挥各自的最佳优势。关注人与关注技术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哈佛想二者兼顾,使人拥有理性也拥有技术,它强制性地使学生必修“通识课程”与“核心课程”,可见其良苦用心。就像艾略特曾说的那样,哈佛理性与功利都要,而且都要最好。哈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践行着理性与功利主义高等教育思想的融合,也正是因为它的创新和勇敢使之成为了世界超级名校。

四、思考与展望

教育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教育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作为上层建筑,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诚然,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曾满目疮痍,人民极端困苦,社会生产力低下,此时的高山流水、阳春白雪并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所以高等教育思想被功利主义所占据,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国家,创造使用价值的观念主导了高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彰显了无比的优越性,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被功利主义思想主导的高等教育逐渐显示出其弊端。高等教育的本体性功能弱化,忽视对心灵培植,理性缺乏。社会事件、道德事件频出,高等教育思想的功利性日益明显。这一切表明高等教育在呼唤理性,高等教育不仅是发展GDP、创造GDP的工具,它应该有自己的独特职能与坚守———培养理性。纵观功利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发展,不难看出,经过功利主义的主导,重新重视理性,使其与功利主义结合是高等教育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华民族从不是一个缺少理性的民族,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我们是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我们有着无与伦比的文化积淀,理性主义在我国的存在与发展并不亚于西方。所以是时候让我国的高等教育重拾理性了,使被我们忽略已久的国学、哲学成为必修课,像哈佛大学那样去寻找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在大学的完美结合。

作者:杨雪莹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姜文闵.哈佛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邬大光.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与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19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