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对策

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提高,中医药事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国内市场需求为主,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义尚不明确,国际化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有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保障制度,这些都是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瓶颈。中医药事业走出国门必须从以上问题入手,进一步探索切实可行的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对策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两千多年来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新时期科技日新月异,中医药事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医药世界地位明显提高,但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国家认可程度不均衡,仍有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将中医药列为补充替代医学,甚至把持着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订。问题根源是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短缺和层次不足,人才培养作为现代大学三大功能的核心,在推进中医药国际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医药高等院校以“一带一路”倡议和“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应对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挑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内涵

国际化人才清晰明确的定义是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推进中医药国际教育、中医药翻译、中医药服务贸易等专项人才培养项目”;“加大中医药国际标准化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建立一支实践能力强、复合型、外向型的中医药标准化人才队伍”。综观我国学者对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内涵的研究,主要从专业知识和中医药文化、外语能力、国际理念和规则、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展开,总体方向一致,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新时期国际形势千变万化,中医药国际化不仅包括中医药知识和文化的对外宣传、海外临床接诊,更要注重中医药国际标准规范制定以及中医药科学与世界现代科学技术接轨。因此新时期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扎根于当今国际形势,严格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吸收借鉴现代医学、生物学、化学等科学理论和实验技术,推动中医药科学实证研究及与现代化科学技术融合。综上所述,目前对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定义涵盖了各方面要求,但指向性不够明确。结合我国“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可将中医药国际化人才进一步归纳为:①除扎实的中医药学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外,还需具有中医思维,明确中医和西医思维方式差异,掌握现代医学、生物学等先进理论和实验技术,扬弃地对待传统医学;②熟练运用专业英语解读国际医药标准和规范,开展临床接诊、贸易服务、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学融合的能力;③在通晓国际准则和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熟知中医药国际市场经营规范、国际贸易纠纷处理惯例等法商知识;④在良好的个人政治、思想、文化素质基础上,有借助国外资源将中医药本土化的谋略及探索有中国特色中医药国际标准规范的能力。

二、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

1.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

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教育法案界定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受地域、经济及教育水平影响,“国际化人才”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各高校对其内涵认知差距较大,对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摸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加之中医药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医学,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较为独特,很多业内人士形成了“只有在中国才能学习中医、学习中医不需要走出去”的刻板印象,中医药国际化动机不足。杨毅(2010)等调研数据表明: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各高校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导向一直以国内需求为主,对国际化内涵和必要性认识不全面,导致高校学科体系建设、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培养以及个性品质训练目标制定过程中,缺少国际化导向,难以形成明确、清晰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这些成为中医药国际化事业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

2.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

第一,语言类课程专业化程度低,应用性不足。语言是中医药知识及文化海外传播的载体,人才的外语水平直接决定着海外沟通效果。从交流目的上看,中医药国际化交流既包括基础英语,又包括临床接诊、学术科研合作过程中的专业英语。目前高校承担这两类课程的教师均为英语专业,既系统学习过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又掌握较高语言水平的教师较少,导致学生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能力脱节,专业英语也是纸上谈兵,学习动机不足,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语言应用能力无法在海外临床接诊、学术合作、商贸洽谈过程中达到较好的沟通效果。除此之外,很多中医药海外市场发展迅速的国家官方语言并非英语,能够运用小语种交流的中医药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也阻碍了中医药事业的海外发展。第二,法律、商贸领域课程开设不足。目前全球中医药市场以每年大于10%的速度增长,开展中医药国际贸易需要既懂得中医药理论知识,又熟知国际法律法规和法律纠纷处理惯例,并且能够进行贸易谈判开拓国际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中医药产业国际化需要精通中医药产品海外研发规定、海外认证及上市销售流程等环节。中医药高等院校课程和专业设置以国内市场为主,缺乏与国际贸易、法律相关学科知识互补,熟悉国际商贸事务的中医药人才较为欠缺,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制约了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第三,课程缺乏中医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给中医药事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中医药高校以传统知识性输入为主,教学模式多为师承教育,侧重个人经验、流派传承,对中医和西医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治疗方等方面的比较研究重视程度不足。现代医学技术以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等为基础,以自然科学为理论基础、以实证和量化为研究方法,而中医诊疗方式以经验传承为主,实证研究不足,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

3.缺乏有力的保障制度

潘平在其专著《上乘战略,下接人才》中指出,培养国际化人才既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化素质的个体人才,更需要“构建一个适应国际化人才生存并发展的环境”。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项跨行业跨学科工程,需要行政机关、教育科研单位、医疗机构等多重因素通力配合,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保障制度。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国际间人才流动受政策、资金等条件制约,人才流动数量较少,层次不高,不利于扩大中医药海外影响力。

三、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对策

1.增强国际化意识,健全国际化人才培养保障制度

国际化意识增强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内在动力。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需要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出台相关政策,从制度上构建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环境,为其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高校可通过设立奖学金、科研基金等方式为人才国际流动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完善学分认证体系,鼓励中医药专业学生走出去,为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与世界接轨提供制度保障。

2.构建中医药国际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第一,以海外临床接诊为导向,提升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结合目前各高校师资培训情况看,短时间内培养精通中医药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教师成本高、周期长,可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以国际交流、国际临床接诊等途径提升外语应用能力,减少教学过程中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脱节现象。同时高校应采用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体系,弱化外语考试在学业评价中的比重,强化语言运用的因素,鼓励在校生走出国门,在外语环境中学习运用专业知识、提升外语表达规范程度和医患沟通的效果。第二,增加校际间合作,增开国际法律、国际贸易、外交学等课程。多数中医药高校面向国际市场需求开设的课程较少,国际法律、国际贸易、外交学等课程并非医学类院校的强项,因此可开展校际合作,将中医药高等院校部分国际化人才培养任务交由综合类、财经类或政法类高校承担,弥补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不足。第三,开发线上课程,引进海外优质教学资源。以较低的成本对校内已有课程进行补充,跨越时间、空间限制为学生提供高质量跨学科课程,全面了解现代医学并规范专业外语表达,增强辩证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培养“学贯中西”的复合型人才,在全球化浪潮中从科学的角度为中医发声。

3.丰富国际交流模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有其独有的特色,但也须看到师徒传承培养模式在跨行业交流方面的不足,高校需丰富国际交流模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第一,申办中医孔子学院,为学生提供外语应用平台,拓展国际化视野;教师可通过交流了解外方院校师资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针对本校薄弱之处引进人才、完善课程体系并改进教学模式。第二,建立海外中医中心,为中医药专业人才掌握海外接诊流程、语言表达规范、医患沟通差异等提供实践场所,推进与现代科学接轨的中医药临床实证研究的开展。第三,开展留学生中医药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督促高校教师提高其专业英语授课水平,改进教学模式;为中国学生提供跨文化生活学习环境,提升其外语口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中医药国际化事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对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校应坚持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导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专业知识结构、高水平外语能力和独立辩证思维能力的国际化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欣.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探讨[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6(1).

[2]蒋剑锋.推动人才国际流动,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2).

[3]潘平.上承战略•下接人才人力资源管理高端视野[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4]王立元,万红娇,马广强.加快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初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22).

[5]杨毅,曹立娅,张飙.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研究及对策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9).

作者:张婧瑶 尹忠慧 穆瑞锋 单位:河北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