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探微(10篇)

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探微(10篇)

第一篇:初中地理教学反思运用

【内容摘要】

初中阶段是启发学生心智的核心时段,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地理学习具有重要作用。自地理教学全面革新以来,怎样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就成了初中地理教学的关键。如果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难以满足新课标要求,还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对此,我们必须做好教学反思。

【关键词】

教学反思;初中地理;教学;运用

教学反思就是对相关工作进行反思,最初出现在外国的课堂教学中,当课堂教学结束后,再由老师对教学进行回顾、反馈,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总结,并及时纠正,为下一阶段学习提供指导意见,最后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当前,使用教学反思的老师通常是处在中高级的老师,他们能用敏锐的视觉及时发现教学不足,同时结合教学经验反馈问题,并进行总结。但是从初中地理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教学反思并不等同于反思,它不止是对某个领域的反思,更是对整个环节的总结与回顾,在不留死角、查漏补缺的情况下,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一、初中地理反思教学的内容

将教学反思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除了要总结性评价整个教学活动及具体的细节部分,还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反省意识。其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领域:首先,反思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之前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老师讲课占70%的时间,相当于老师一人在唱独角戏,很少给予学生参加活动的机会,当45分钟的课堂学习结束后,大部分学生都感到学习很被动,根本不可能完全接纳课堂知识。时间一长,教学模式就会僵化,甚至失去反思意识,很难提高教学效率。对此,老师必须做好教学反思工作,在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的同时,将新型教学方式应用到现代教学中,以此丰富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做好教案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案反思一直占着很重要的位置,此时将教学反思应用到课堂实践中,对改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在教案编写中,老师不仅能做好教案总结与反思工作,同时还会结合其他老师的教案,以改善教案质量。

二、教学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建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课堂不再只是老师主导的过程,而是学生主体、老师辅助的过程,如果要完成该教学就需要师生做好配合工作,一起完成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作用与地位,以建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不是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老师不仅是教育人员,更是学生的朋友,要与其交流,从交流中发现问题,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如:在《大洲和大洋》中,可以先通过海陆面积与海陆分布图的形式,让学生明白海陆分布,掌握海陆面积与比例,充分利用地图识别半岛、大陆、大洲、大洋、岛屿、海峡与海,通过地图就能掌握四大洋与七大洲的位置、名称与分布特性,以此帮助学生提高绘图与解图能力,以达到灵活运用资料的要求。本节知识点要求学生养成循序渐进的习惯,在学生讨论“水球还是地球”时,掌握海陆分布,然后再使用组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利用世界地图、地球仪等,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地理信息能力,通过双边活动,提高理论与实践整合的能力。在地球动画与图片等课件演示中,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中,在问题交流与讨论中,提高学生的表达与学习能力,同时这也是应建立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的有效方式。

2.及时做好课堂反思

课堂教学是所有学科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主要的部分。因此,老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传输知识。和其他学科相比,地理知识非常系统,其整合度非常高,通过课堂教学,老师就能将知识传输给学生,教学反思就成了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关键。授课时,老师应注意到学生的精力是否集中?其兴趣点在哪里?然后运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在《海陆的变迁》教学中,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球表层的分布原因,充分利用板块运动理论阐述地震与火山运动的规律与原因。该课也是对“大洋与大洲”的承接,此时,老师可以反思大洲与大洋一课中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大洲与大洋》一课中,老师利用地图展示的方法,发现学生的精力并不集中,其效果并不理想。在讲述《海陆变迁》一课中,就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为学生阐述板块运动,同时这也是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与效率的重要方式。又如:在学习北方与南方地区时,在组织学生对南北方差异进行讨论时,不同小组的效果与进程业不同,有的小组很积极,提出大量问题,涉及领域较广,并且为此争论不休。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课堂,很多老师又会反思是否应该调整教学方法,事实上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的思维已经打开,教学目的已经达成。

三、结语

从大量实践反馈的信息来看,教学反思作为初中地理教学的关键环节,对促进教学任务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现代教学中,必须不断探索教学方式,通过及时反思来改进教学方式,保障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发展。

作者:华政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宋晨曦.支架式教学在初中区域地理中的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童云华.辩证思维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13.

[3]熊红妹.ARCS动机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1.

[4]袁永波.PGP电子双板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第二篇:初中地理教学微视频应用

“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是“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如何体现“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现在越来越多的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地理教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笔者利用微视频上了一堂八年级《自然灾害》课。

一、用视频切入课题,营造气氛

课前,教师滚动播放微视频《南京近些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当音乐卡洛尔的《秘密》响起,玩闹的学生停止嬉戏,走动的学生放缓了步伐,大家都带着好奇驻足凝神观看视频,看看南京近年来发生了哪些自然灾害。受音乐的感染,激发强烈的情绪体验,引起共鸣。上课的铃声响起,教师抬头眼望窗外,若有所思地问道:今天又没有下雨,同学们为什么没有到操场上活动?生:雾霾严重,我感觉喉咙不舒服……师:今天我们学习……(引入新课)一般来说,激发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进行,这是学习新课的重要一步。教师选取学生生活的城市发生过的灾害视频作为本节的导入环节,联系实际由远及近地引导学生从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安排教学内容,强化自身情感的需求,使学生真切感受地理知识的现实意义,促使其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感受生活、思考问题,形成一种努力去探求的心理。教学中使用视频要注意到视频播放时间固定、不宜更改,而课堂发生的情况瞬息万变不宜掌控,需要有机动的时间调整教学,因此在安排教学环节上要更“紧凑”,切入课题要简洁迅速,切忌冗长,视频承接语言应更精练、逻辑性更强,同时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后面的教学活动顺利展开。“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二、带着问题看视频,促发思维

播放微视频《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前我提问:视频中介绍了哪几种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界定是否发生了自然灾害的两个条件是什么?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是怎样分类的?观看微视频《我国防灾减灾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后,让学生回答我国从哪几个方面做好防灾减灾的工作。多数视频只重视高密度的知识呈现,学习者只停留在浏览、知晓的肤浅层面,而进行指向性明确而且有效的问题设计在任何教学模式中都是决定学习目标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为观看视频设计问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注意力集中,寻求答案,又可以在观看之后及时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三、体验灾难“演”视频,增加感受

许多学生都喜欢游戏中角色扮演和场景的转换。微视频《防震小游戏》中,学生扮演灾难场景中的主人公,可以选择的场景是教室、商场、家庭、野外、电影院、户外等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一般给出3—5条逃生路径,扮演者必须在10秒钟之内做出抉择,确定自己的逃生方向。学生非常喜欢这一环节;微视频播放地震,场面震撼;学生模拟选择逃生的路径,效果逼真。学生在激动紧张之余,要沉着冷静应对,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并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用先进的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改变学生的学习,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可贵与生活的幸福,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让“热爱生命、远离灾难”成为每个人的共识。

四、适时回放视频,增添效果

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定义认识模糊,这时微视频的回放功能大显神通,通过再次观看《枯死的禾苗和撒哈拉沙漠》,明白了干旱在沙漠环境中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导致禾苗枯死的干旱则是自然灾害。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我们要在学习过程中尊重差异性。一个学生即使有非凡的集中力和相对情绪的控制力,不管有多么聪明,多么努力,都会在学习中遇到困难。错误的教育方式、能力的限制、对前一个知识点的不理解都会给接下来的学习带来障碍。但是学习中的缺口是可以被填补的,那么如何来填补这些缺口呢?微视频教学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它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学生想学习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学习。无论课上或课后,可以根据学生个体的需求快进、后退、暂停,重复播放,直至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所有的教学模式都是追求实现高效而又有意义的学习,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教育资源共享,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微视频教学为地理课程革新注入活力,对提高教学的质量确有作用。当然,它也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很显然,它不能取代教师,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课程的所有内容。

作者:张红卫 单位:江苏省南京晓庄学院附属中学

第三篇: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

高效的教学活动需要立足于课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力求让课堂成为学生收获知识的主阵地,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为此,本文结合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整节课都是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而且无法让学生体会自主探究的乐趣,更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趣味性教学手段,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活跃课堂氛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改变被动的教学状态,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让学生与课堂融为一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地球运动”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8人一组进行分组,要求学生在小组探究过程中分工协作,有的负责观察、有的负责实验、有的负责记录,有的负责总结汇报,在此期间,教师要主动走下讲台,到小组中间进行巡视,还可以与学生坐在一起,进行平等的交流与互动,以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而且可以简化繁琐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为深刻地记忆和理解,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改进课堂教学效果。

二、开展探究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通过给学生出一些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自行发现知识原理,总结知识规律,促进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的时候,我们可以交给学生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准备两块土壤,一块没有植被覆盖,另一块有植被覆盖,将两块土壤都放在木板上,木板倾斜30度角,然后向两块土壤上喷洒相同量的水,收集两块土壤中流失下来的水和土,进行测量,然后加大加水量在进行同样的操作。通过这样一个探究实验学生就会发现:第一,水土流失和植被的覆盖面积有着直接的联系,植被越少,水土流失的情况就越严重;第二,降水强度会对水土流失产生影响,降水强度越强,水土流失越严重。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强化理解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实验证明,视听结合获取的信息量可以达到86%,远远高于单靠视觉和听觉获得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和文字于一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直观化,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教学体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思维,既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同时又能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效果,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由于地理现象不可能一一再现,学生难以有亲身体验的机会,所以在理解的时候就会觉得枯燥难懂,这也是我们传统教学一直无法解决的问题,而多媒体教学的出现则成功地突破了这一难题。多媒体技术独有的优势,可以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生动的效果,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同时还能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现象,牢固掌握地理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板块的运动”的时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使用动画技术模拟大陆板块的运动路线,让学生明白板块运用的原因和原理,然后又为学生展示了板块碰撞和挤压时发生的现象,这样一来,就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注重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随处可见,比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以上三方面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制约,人口数量过多,容易造成地球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降低,从而导致资源消耗过多,环境受到污染,再加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当,又会发过来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危害人类的生活环境。例如,九八年长江流域所发生的特大洪水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上千亿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有自然因素以外,还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如:人们为了继续发展农业,在长江流域大量伐木、围湖造田,导致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河床逐渐抬高,影响了河流的排洪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明确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直接关系,不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老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马兴海 荆树 单位:金高青县第三中学

第四篇:初中地理教学多媒体运用

[摘要]

多媒体无疑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多媒体;地理教学;运用

地理学的一个显著特性就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同的地域范围,其自然地理事象(事物和现象)和人文地理事象的形成和分布各具特点。过去学生在学习距自己遥远地域的有关知识时,常感到抽象且生涩。传统的教学手段大多使用地图和地球仪,这对于学生对地域的直观认识只能起到有限的帮助,而运用多媒体教学能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因为地理多媒体课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的功能,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目标和要求以及学生的基础水平等编制,它能生动形象地反映不同地域地理事象的名称、形成、演化过程、分布规律、内在联系等多方面特征,实现了教学手段由静态到动态,由无声到有声的转变,并且将图、文、声、动画、视频、影像等多种形式有机地融合成一体,声情并茂。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伴随着上课铃声,学生们踏入课堂,但他们的思绪也许还停留在户外的活动中,如何帮助他们迅速调整好学习状态,将注意点、兴趣尽快转移到课堂教学上?在教学中,笔者常常用课前的2分钟编辑一段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片段和音乐播放。例如,在《青藏地区》一课教学中,上课伊始,用多媒体播放雪域大草原风光和西藏民俗风情画面及歌曲《青藏高原》,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的心思集中到课堂上来,并且激发了他们急于想进一步了解西藏的求知欲望。可见,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易于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二、运用多媒体可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地理课中有许多重难点,有时单靠教师讲解,学生不易理解,而多媒体教学无疑较形象、较直观,效果自然也较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传达,从而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例如,在学习《北美洲》这节课时,笔者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了一段剪辑科教片,尤其是加入了一段“美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解决了无法实地考察、无法感知遥远地理环境、无法了解地理演化的问题。看完剪辑片段后,再让学生分析归纳北美洲地形的基本特征,他们都能较好地完成。结合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片段,笔者还设计了两个问题:(1)科罗拉多大峡谷是如何形成的?(2)为什么说它是一本活的地质教科书?学生也都能较好地回答。就这样,通过多媒体,把教材中枯燥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图像,变难为易,变枯燥为生动,使难以理解的重难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令学生乐看、乐听、乐学、乐思。

三、运用多媒体可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师向学生发送信息的过程,教师还必须进行监控,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因而教学过程实际是发出信息———回收信息———再发出信息的过程,它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否则就会由过去传统手段的“满堂灌”变为今天现代化手段下的“满堂演”。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其多功能优势,将课堂知识重组,以图表、选择、判定、连线等多种形式进行再现,让学生讨论、判定或直接上机操作,而后显示答案,并可用不同的声音和图像对学生的解答加以鼓励或鞭策。这是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例如,在《北美洲》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在课件中采用了一张北美洲空白地图,要求学生把这节课学习到的有关知识(北美洲濒临的海洋、海湾,附近的岛屿、群岛,主要国家、山脉、河流、湖泊,北美洲和其相邻洲分界线等地理事物名称),用鼠标拖入到空白图中相应的位置上。这时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都踊跃参加,笔者随意抽取一个组参与,结果仅一个学生出现错误。当请别的学生上来订正时,连平时对地理课反应冷淡、成绩最差的学生也都举手要求一试。这样,笔者就及时了解了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帮助学生当堂巩固了所学知识。

四、运用多媒体可减少板书、板画时间,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还减少了板书、板画的时间,在有效的时间内,加大了课堂教学信息的传输密度,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设计课件时,笔者时常把需要板书的内容文字设计成不同的颜色和不同的大小,或左右飞入,或中间展开,或整条出现,或逐字出现,并配上不同的声音,有声有色地刺激着学生的各个感官,引导学生掌握要点,把握教学目标和要求。可见,多媒体课件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

作者:丁子哲单位:江苏张家港市南沙中学

第五篇:初中地理教学地理游记研究

纵观初中地理教学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水平普遍偏低,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或者学生将初中课程分为两部分,即“三大门”(语、数、外)课程和“四小门”(思想品德、地理、历史、物理)课程,教师和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数学、英语以及语文课程上,甚至有学校的地理课程形同虚设,学生反映“地理课程经常没有按照课程表上课”,这直接导致地理课程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地理游记,指的是对一个地方旅行之后的记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地理游记的重要作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理知识,从而为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

地理是一门充满趣味性的课程,它是对充满奥秘的地球的探索。但是,基于当前初中地理教学水平普遍偏低的现状,我们应该正视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地理游记教学方法的重要作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地理探索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逐渐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以初中地理中“中国的地理差异”章节教学内容为例,教师之前去过陕西,在正式开始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向学生讲述了对陕西的印象:“进入陕西境内,沿路发现高原、山地的地形比较多,也见到了历史悠久的窑洞建筑,环境相对比较好,但由于风沙使得空气质量不是很好……”教师讲完自己的地理游记之后,询问学生是否有印象深刻的旅游,有学生去过香港,在教师的要求下,学生讲了自己对香港的印象:“很好玩(迪士尼),好吃的东西也比较多,很多人会买很多物品……”由于学生缺乏完善的地理知识系统,所以无法从地理的角度阐述。由教师和学生的地理游记“打头阵”,迅速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学生对地理游记故事听得津津有味,产生了强烈的亲身感受的探索欲望。这个时候,教师引入本章主题———“中国的地理差异”,带领学生从地理的角度解释地理游记。例如,“英国政府对我国香港地区统治100多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济体制,再加上香港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良港———维多利亚港,是远东贸易航路要冲,且地处正在迅速发展的亚太区中心,所以促进香港发展与繁荣。香港很多国外进口商品都属于免税商品,比大陆商品价格要低,这也是游客会大量购买商品的重要原因”。总之,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以地理游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活动之后,再展开地理教学活动,就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促使学生对教学知识产生直观、深刻的印象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完善的地理知识系统,在脑海中可以呈现出详细的地理地形模块。为了促使学生可以对重点教学知识形成更加直观、深刻的印象,教师可以适当采取地理游记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地理游记,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地理知识。现以初中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章节教学内容为例,教师以地理游记作为铺垫,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讲述的地理游记,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展开了论述。教师带领学生在世界地图上对香港的地理位置进行了定位,即东经114°15′,北纬22°15′,地处华南沿岸,在中国广东省珠江口以东,北接广东省深圳市,南面是广东省珠海市万山群岛。香港与西边的澳门隔江相对,相距61公里,北距广州130公里、距上海1200公里。由香港的经纬度可知:香港的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暖,雨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该地区处于温热多雨的地区,所以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多为外流河,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在农业上,以水田为主,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但是地块比较小(境内陆面积为1104.27km2),所以机械化的程度比较低。由此可见,在地理游记的基础上展开对地理知识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形成直观的认识,也可以帮助学生架构地理知识系统,对于逐渐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检验学生对重点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地理游记作为地理教学中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探索的欲望,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形成直观的认识,也可以检验学生对重点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弥补学生的地理知识漏洞。例如,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一篇关于“九寨沟”的地理游记,要求学生根据地理游记分析九寨沟的地形和气候等地理因素。学生分析原因得出:“九寨沟成为重要旅游景点是因为其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褶皱断裂发育,地壳抬升幅度大,地质属于喀斯特钙化沉积地质,所以形成了极富观赏性的群湖,再加上该地区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使得该地区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在地理分析中,学生根据地形、地质等地理因素进行分析,说明学生脑海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地理知识系统。

总之,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适当应用地理游记,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索兴趣,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印象,帮助学生构架完善的知识系统。

作者:张亚娟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第六篇:图像时代初中地理教学特征与对策

摘要:

在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地理图像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地理知识,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图像时代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只有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重视地图的应用,才能够真正提升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水平。基于此,本文着重探究图像时代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的特征以及对策。

关键词:

初中地理;图像;特征;对策

1图像时代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的特征

所谓地理图像主要是指地理教材中,为直观解释地理知识、相关原理、规律和现象的图像。图像时代背景下,在地理教材中主要涉及到统计图、地图、景观图、实物图、示意图、漫画图等几种类型,以达到解释地理信息的目的。因此,综合运用地理图像能够大幅度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2图像时代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的对策

下面,笔者具体阐述图像时代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的特征与对策:

2.1重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为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在图像时代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中,为了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学会读图和理解图。但是,由于初中学生的图像理解能力较低,仅仅只能够理解图像表面传达的意思,而难以将多个相关的图像串联起来,从而为完成预期制定的教学效果则具有一定的难度性。因此,在图像时代背景下进行地理教学,不仅需要指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知识,而且还需要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让学社学会以一个图形进行联想,逐渐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是,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不仅需要老师进行示范讲解,而且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图像的理解学习中获得乐趣,以便在之后的学习中学会主动读图。其中,一旦学生对阅读地图产生兴趣之后,便需要老师结合教材插入的地图讲授关于读图的基本知识点,帮助学生将理解知识和记忆知识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地图》时,由于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范围较广,涉及教材各个章节的内容,所以在讲授地图知识的过程中应采取良好的课堂导入契机。其中,首先老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讲授阅读地图的三个重要元素,让学生在观看地图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的辨别方向,正确理解不同的图例和注记;然后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学会正确进行比例尺的换算。这样通过利用图像进行初中地理课堂导入,有利于让整个课堂充满趣味性,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投身于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再例如:充分利用好地理教材中所插入的景观图,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复杂的地理知识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以便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水平。

2.2培养学生自己绘图的习惯,为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创造条件

学生自己动手填绘地图是整个初中地理读图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当老师在讲授了相关图像知识之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亲自进行绘图,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其中当前组织学生进行绘图主要包括引导学生填充地理图册或者让学生自己上黑板描绘图像,学生通过回想、临摹、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地图知识的理解印象,从而更加牢固的掌握所涉及到的地理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自己的绘图习惯和技巧,能够有效增加教材内容中所涉及的图像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绘图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进行单一图像的绘制,而应该多图并用,全面准确的理解各个图像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以便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因此,这便要求老师在地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灵活应用教材中的图像,而且还能够准确快速的绘制地理知识所涉及的地图,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快速地利用好地理图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准备一个绘制地理图像的练习册,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练习绘制重要的地理知识图像。但是,在练习图像绘制的过程中应明确其本意,即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内在的逻辑体系,这对学生全面系统的理解地理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3引导学生养成用图的好习惯,调动多种感官理解地理知识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促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关键所在。因此,在图像时代背景下进行地理教学时,老师首先应向学生传达地理图像应用的重要价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读图和用图是学习地理、提升地理知识水平的重要方法。其中,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对比,以及对有图和无图的知识点分别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其中存在的不同点,以及图像将地理知识直观呈现出来的重要优势。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地理学习中能够灵活应用地理图像来解决相关知识,从而养成读图和用图的好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地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为了有效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便需要老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读图、用图的好习惯,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作者:刘恒志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唐店中 学

参考文献:

[1]李洋.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地理的图像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4(2):29-29.

[2]袁勇.浅谈初中地理图像教学模式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12).

第七篇:初中地理教学活动教学研究

摘要:

本文是在全面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新理念的基础上,对活动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后完成的,旨在为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的借鉴和实践的基础。

关键词:

初中地理;活动教学;应用

1活动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1.1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地理能力

传统的地理教学重视地理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地理能力的培养,然而地理活动教学倡导学生必须将已有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地理实践活动中,用眼观察、用心思考、用手操作,这就为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供了可能。活动中学生常常需要自主地思考和采取行动措施,独立面对新的环境和解决新的问题,学会与同伴合作相处。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创新思维,活动既锻炼了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创新能力。因此,活动教学对于学生的地理操作能力,地理思维能力、解决地理问题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和提高起促进作用。

1.2有助于知识的获得

文化知识的传承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而传承方式则主要取决于知识的属性和类型。对于陈述性的地理知识的学习主要采用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对于地理技能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情感性知识的学习,更应该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方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地理活动教学,能满足学生认识的发展。学生可以进行各种地理实验、地理测量、地理计算、模拟体验等活动,学习具有了主动探索的意义,学生可以了解地理知识获得过程,经历价值生成过程,从而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不是机械接受和背记知识结论。

2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主要特征

活动教学法是与传递教学法相对而言的。从以灌输、讲授为主的传递式教学转变为以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这不仅仅是教学的组织形式的改变问题,更涉及到教育观念深层次的变革。要正确理解活动教学的精神实质,必须从其内在特征上来进行把握。地理活动教学具有如下特征:

2.1以主体活动为基本形式

地理活动教学要求地理课堂教学以主体活动为基本形式,要把活动贯穿地理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的状态,主动地去操作、行动,使活动成为自己的学习活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活动是人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活动对于成长中的儿童和学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活动中孕育着学生发展的所有倾向。因此,学生的教育总与学生的活动并行着,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学生的活动中展开,学生的活动经历成了教育的起点,学生的活动经验自然成了教育的背景。这就必然地要求地理活动教学以主体活动为基本形式,教育程序安排和组织实施必须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为中心。新课程理念倡导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这就要求地理活动教学的活动形式、活动时间和空间都较以前有了增加,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享有更充分的思想和行为的自由,发展和选择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获得身体与心灵的解放,使学习活动主体化、主动化。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始终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

2.2教学中“以活动促发展”作为指导宗旨

学生主体活动及主体发展是活动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活动促发展”正是活动教学精髓的一种高度概括,是活动教学的立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活动教学重视活动的独特价值,强调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学生的发展来讲,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行为、情感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可见,唯有活动,才提供了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唯有活动,才能实现多种潜在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的转化,发展只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才有望实现。运用地理活动教学,学生既可以动脑又可以动手、动口,从而实现感知地理学习与地理操作学习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地理活动教学中,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从而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逐步形成地理能力、地理观念以及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此,地理活动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创造出学生的真实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动发展。

2.3以策略性、技能性、情感性知识为教学内容

根据现代知识观,知识广义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回答是用以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程序性知识主要回答是用以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地理活动教学中的知识多为程序性知识,是关于“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主要包括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解决地理问题的技能、方法、策略的形式以及情感体验等。在地理活动教学中,要关注如何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促进对地理概念、原理的理解,以及如何将学生所知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命题性知识转化为地理技能,实现地理活动化学习是探索地理知识和创造性解决地理问题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模型制作、角色扮演、讨论、小组辩论、地理实验、地理游戏、模拟体验等具体活动形式,从而使地理程序性知识占有、内化。

2.4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核心

传统地理教学过程更重视知识的学习,忽视能力的学习,使学生在地理课堂上辛辛苦苦学习的大量知识,但真正应用起来却不知所措。如有学生学习了“等高线”知识,等高线概念背得滚瓜烂熟,但对真实的等高线地形图,却不会判断,类似的例子在现实中不在少数。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合作、责任心等个性品质的培养都是在活动过程中实现的。实现的程度与水平如何,则取决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选择与发展机会。因而,地理活动的价值,常常并不在于活动结束获得某种有形的结果上,而常常体现在易被人们忽视的过程中。地理活动教学将教育目的蕴于活动过程之中,不只是看重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对与错,完成作业的优与劣这些有形的结果上,而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

总之,活动教学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上作用巨大。

作者:陈昊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教育局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第八篇:初中地理教学学生主体性地位体现

【摘要】

初中阶段,兴趣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地理教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地理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初中地理;主体性地位;体现

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对地理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我们针对地理教学需求对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地理与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对于教学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致力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其周边世界的认识,挖掘隐藏在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并指导学生利用本节知识和以往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将教学重点放在基础性知识的掌握以及技能的提高。另外,教师还应及时与学生沟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占据主要地位,并且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几乎很少与学生沟通,造成初中生对部分教师产生恐惧和厌烦心理。新时期教师应革新自己的观念,多了解学生的想法,尤其是在理论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理论知识生活化,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以初中地理中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一课程为例,首先本节教学目标为分析气候影响的因素,其中包括地球运动、地形地势以及海陆分布等。简单的讲解下,学生很难记住,而将理论知识与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联系在一起,树立全球观念,号召学生关心环境,并讲解具体的与气候相关的有趣案例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情感态度对于教学的影响,提示教师应从现实生活出发。气候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将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要通过互动交流来使学生了解地理概念。总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明确教学目标,活跃课堂气氛。

二、丰富地理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自身经验,调整教学方法,注重其多样性和实用性。以地理课程中的地理图像认知为例,地理图像主要是指分布图、景观图、统计图等。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的了解地理图像。目前,多媒体在高等院校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但初中阶段受限于条件、观念等因素,地理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并不常见。要改善这一问题,地理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有意识的引进多媒体,当然这需要学校的支持。另外还可以根据初中阶段的学生特点,选择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使教学更加灵活,打破以往沉寂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地理课堂教学,以激发其主动探究精神,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地理教学中,还可以选择“分析综合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这种教学方法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到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以便于由表及里,由点及面的学习。综合分析法要求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巧妙的应用,而不是刻意的安排。在地理教学中,综合分析法使学生对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产生更直观的认识。例如在确认某地理区域准确位置时,就可采用综合分析法引导学生从所给区域的经纬度、所处半球位置以及海陆相对位置等来进行分析,再比如在“中国的密集型工业分布特点”时一方面可以以具体的某个城市举例,可以从当地的地形、交通、人口以及资源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最后还应注重课外教学方法的使用。通过课外地理活动,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充分利用野外观察、社会调查以及有目的性的旅游等方式接触自然,丰富自身地理知识,切实感受地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一过程要做到主题明确,确保教学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很多学生的地理成绩好,但连最基本的方向感都没有,这就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的最大弊端。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将地理与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地理课外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构建学习平台,以促进地理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从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地理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合作探究强调遵循学生的特点,善于从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入手,激发其相互教学和合作的精神。考虑到初中地理的学科特色,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要以开放式地理课程教学为主。通过小组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促进知识水平的提高,并实现相互学习。以地理课程中的“海陆变迁”为例,教师可将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个小组,提出相关问题。如组“六大板块中哪个板块基本上是海洋?”、“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洋变成陆地?”、“我国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教师可以让各个小组之间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并交给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及分享,及时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纠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小组之间的研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组间讨论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而推动小组教学,促进地理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结

初中地理学习对于学生和谐自然思想的形成具有指导意义。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初中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内容,还应从关心地理环境的角度进行培养,突出地理教学的特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促进地理教学效率的提高。

作者:杨铃晖 单位:上饶市玉山县四股桥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连洪祥.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J].课程教育研究,2013(28).

[2]宋泽香.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地理高效课堂[J].新一代.2015(7).

[3]曾庆松.初中地理主体教学策略初探[J].地理教育,2013(Zl).

第九篇:新课标初中地理教学要点探析

摘要:

初中地理学科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初中地理的教学,能够构建学生基础的地理常识,提高地理素养,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地理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教学方式还是教学理念,都必须要以新课标为基础,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本篇文章主要针对新课标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要点进行相应的探析,明确初中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方式,全面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地理;教学要点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初中地理都被冠以“副科”的头衔而得不到师生的重视,从而导致了初中地理教学的质量低下。但是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地理学科成为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很多地理知识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通过初中地理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学中的要点,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

1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地理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背景是针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为了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进行教育调整和改革,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以及最终的教学目的上对各个科目都制定了一定的教学标准,作为教学的依据和基础。初中地理作为教学体系的重要学科,新课程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1.1培养学生地理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初中地理一种都以“副科”的形式偏居一隅,得不到师生的重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通常是走过场,应付考试。统一对学生实行的是理论教学,没有对学生进行将这些知识进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而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得不到凸显。[1]在新课标背景下,就要全面转变这样的状况,着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将所学的实施能够自如地运用到生活当中,为生活服务。比如地图的认读,时差的计算,地理方向的判断等地理知识,讲这些实施的实用性凸现出来,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实用性。

1.2将现代科技融入到地理教学中: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科技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的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将现代科技充分融入教学中,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比如GPS的使用,将GPS导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就能够体现出“构建基本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而增强地理教学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而实现有效教学。

1.3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观念严重制约了地理课程的发展,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学习新课标的教学观念,摆正心态,将历史课程作为重要的学科来看待,进而转变教学方式,积极创新,勇于探索。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进而全面做好初中地理教学工作。

2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要点探析

2.1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处于课堂中的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同时,“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氛围很压抑,从而学生提不起兴趣,也就不会参与到教学中。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就应该努力改变这样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思考,进而解答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展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比如在学习气候这一内容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及时了解各种天气、引发自然灾害的原因或是在自然灾害中怎么样自救,就应该在课前进行问题的提出。比如,风、云、雨、学是怎样形成的,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会出现极端天气;当发生自然灾害时应该怎样做才能够避免受伤害。[2]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由于风霜雨雪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也想知道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形成的,从而怀着极大的兴趣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和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求答案,从而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

2.2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课程的效率,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实施教学,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易于学生理解。比如在讲解我国的国土面积这一内容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亚洲所在的位置,再展示出亚洲在全球所处的位置,当学生对大致的情况掌握之后,就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所处的位置,这比用传统的理念教学更能加深的学生的印象。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我国的地质地貌、人口情况、气候状况等信息,丰富的学生的知识领域,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结语

初中地理是我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学科。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态度,更新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实施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肖荣武 单位: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百禄桥镇中学

参考文献

[1]周松秀.新课标背景下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11:91-94.

[2]杨磊.新课改理念下地理课堂教学方法探析[J].现代教育,2013,09:57-58.

第十篇:多元智能初中地理教学探讨

摘要: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个体智能的多样性、个体差异性形成原因和影响个体智能的外界因素。在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能对初中地理教学理念提供指导,教师以此为原则,创新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同时指导教师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个体差异原则、促进理解等原则,达到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目标。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初中地理;教学理念;教学策略

自上世纪80年代多元智能教学理论在国外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各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我国引进以后,各地专家对其进行了积极地探索研究,并致力于小学和初中的教学中进行实践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由此在我国现阶段新课程标准和课改要求的大背景下,尤其显示出其重要性和科学性。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都有指导作用,并且为地理教学提供了诸多教学原则。

1多元智能理论对地理教学理念的指导

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每个个体至少拥有8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智能和博物学家智能。第二,不同的智能组合形成个体之间的差异,每一个体拥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每一种智能组合发展程度不同,因此综合形成不同的个体差异。第三,文化和环境等外部因素是影响智能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这一理论,教师要首先转变教学理念,落实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要求。第一,要转变传统教学中一味地灌输知识、以教为主的理念,转向鼓励学生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将地理转变为一门综合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工具,而不是应对考试的单一科目。第二,重视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建立二者并重的教学理念。地理新课标指出,地理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包括学生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学生体验,也要提升教学效率,增加学生的地理知识量。注重过程教学,就是培养学生从感官到理性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也是达到新课标教学目标的手段。

2多元智能理论对地理教学方式的指导

首先,把握教学起点,突出教学重点。把握教学起点,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每节课的开始和结束形成主动思考,即这节课要学习什么,方法是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有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这些问题是教师的备课内容,但是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主动掌握教学思路,和教师处于同一地位,主动介入教学的过程,影响学生成功吸收知识的重要因素。以八年级地理中的“从世界看中国”这一章为例,教师在教学伊始,就要帮助学生确定本章学习必须掌握中国的地理位置、我国经纬度的优越性、我国国土的四邻、我国省级行政区等知识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渗透,将学生拉回到教学起点,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和主动者,完成自我的提问和回答。这是促进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因素。其次,构建多智能情境,发展学生多元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多种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参与不同的学习活动,发展多项空间智能。例如,在讲授“我国省级行政区划”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建立多元的情境,以省级行政名称和简称的来源、历史渊源和故事典故等,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情境;以省级行政区的类别面积、地理差异、命名规律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逻辑数理智能;以省级行政区的地理位置、轮廓形状、分布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

3多元智能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已经运用年,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几大原则,以正确指导教学的实施。首先,尊重学生差异原则。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学生个体差异来源于不同智能的组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表现差异和智能差异,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和发展优势能力的机会。其次,因材施教原则。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影响学生自能发展的外界因素主要是环境和文化,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如知识积累、基础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章节要求、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因材施教,不但要因人才,还要因教材。

4总结

多元智能理论是指导我国教育课程改革深入的科学理论,而课堂也将逐渐成为教改的主要阵地。教师要深刻把握多元智能理论和地理教学目标的相关性,充分运用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牢牢把握以上原则,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的真正改革。

作者:赵成海 单位:吉林省榆树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姜黎.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刘莹.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3]王春民.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地理教学研究[J].才智,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