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论文(7篇)

中职德育论文(7篇)

第一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职德育教育探究

一、背景

浙江省中职教育正在经历一场跨越式的重大改革,改革中最大的障碍,即从以往重视数量上的扩张转变为质量和内涵的亟待提高。浙江省中职教育近年来急速发展,在学生人数和教育资源得到不断扩充的同时,面向社会输出职业人才的质量也正经受着时间的考验。从中职学校走出的每一名学生,是否可以胜任职业领域范围内的工作,是否有驾驭自己职业生涯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否可以出色地扮演其在社会中的角色?这需要中职德育教育作为引领,有机地和专业教育相契合,不断改革和创新中职德育教育模式。

二、德育现状问题分析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中,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课程出现了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学校培养的学生职业定位的准确性以及中职教育学生特殊性的定位与德育课程普适性之间的矛盾。未来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道德素养在德育课程中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往往流于形式,成为泛泛之谈。以餐旅专业学生德育教育课程为例,调研发现,学生对通过德育课程后的预期工作岗位的道德行为规范不清晰。而中职餐旅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是服务行业,技能的学习与其岗位的职业道德素养明显没有做到两条腿同时走路,职业道德素养被忽视,培养的学生服务意识差,职业素养较低,和社会提供的具体就业岗位的要求有差距。第二,德育课程设计的内容常年不变,没有紧跟社会职业变化的步伐。学校所使用的德育课程教材基本上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尽管每年也会根据实情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总体来看依然过分追求大同,内容的更新不能紧跟时代潮流,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尤其是针对中职教育不同专业的具体适用性较差。笔者所在的课题组通过对服装专业的调研发现,德育课教学内容由于受到时间性、灵活性限制,没有紧密联系服装专业学生的职业思想的发展需求。调研发现,服装行业变化非常快,学生的思想也随着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动而产生快速的变化,然而教学内容却依然老套,更新不足,很难吸引并引导学生取道健康的职业思维路线。纵观历史,越是走在时尚最前沿的专业反而需要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作为引领。学校在使用“道德美”这一概念时,往往只偏重于它的道德内容,而忽略它的美学特征。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与普高课程相比较,存在很多的相似性。教学内容的学术化较为严重,还是按照传统科研型教学的模式,根据学科逻辑构建知识体系,课程一味强调完整性和知识点的系统性,与社会实践的需求、与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与中职学生具体化教育的需求产生了一定的鸿沟,在一定程度上与中职教育的宗旨形成了背离关系。第三,教学的手段和教学的设计都明显存在弹性不足的问题。中职教育存在着专业多的现象,因此教学需要具体详尽,同时要紧密联系实际,讲究从实践中来,也从事件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的过程。我们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设计缺乏以上思想作为指导,总是统一计划进行,具体到某一特殊专业群体的德育教育其课程内容及教学设计通常缺乏针对性,具体体现在德育课中实践教学时所占比例不足,使学生在德育教学课堂中没有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课题组同时发现,教师没有及时紧密地联系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设计案例教学,进而导致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教学和德育案例实践的课时和项目不足,造成了学生所受到的德育教育往往停留在书本上,很难在体验上和在思想上得到升华。另外,教师习惯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极大的弊端。通过对数控专业的调研,课题组发现,已有的德育课程设置没有与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紧密结合。职业德育教育没有和专业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大量课时浪费在传统的德育学科知识上,而将职业道德素养教育用来作为具体的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明显不足,没有发挥作为职业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思想指挥棒作用,尤其是精神层面和道德层面的引领作用。传统的德育课堂,缺乏变化的教学设计,缺乏更新的教学内容,势必造成职业德育教育重量不重质,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有较高素养的产业工人”的职业教育需求。中职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需要以优质的德育课程作为引领,以高质的专业课教学作为积淀,从当前中职教育的总体发展方向和具体的德育课程所遇到的瓶颈式困境来看,大而全的课程目标、没有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和缺乏互动式的案例教学分析是直接影响课程质量的关键,因此中职德育课程急需改革。

三、改变当前德育困境的对策

如何解决当前中职德育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是摆在诸多德育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多次的调研和尝试,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从教师的传统观念改起。传统的德育教学课题为老师讲学生听,尽管教师不能完全摒弃这种教授方式,但应不断地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打造有利于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和同学老师合作交流沟通、主动发现问题、能够自我带入案例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教学环境?与此同时,笔者认为,满足各种专业学生去适应具体特定工作环境的需求,开拓教学课程空间,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帮助学生有效地选择满足自身需求的学习内容,最终满足中职学生健康全面且不乏个性的发展需求,是中职德育课课改所面临的重要挑战。纵观教学心理研究史,无外乎要从学生的特定时期的心理发展规律入手,从学生的现阶段的生活、专业学习的独特体验出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学习引导过程,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不断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意识。从根本上改变原来一味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其次,德育课题组教师之间要紧密合作,加强沟通和交流。中职德育课改对教师备课要求不断提高,对于中职学生来讲,备课最重要的不是备内容,而是备学生(专业差异大)、备方法、备重点与难点,围绕学生来备课。因为中职学生专业差异大,针对不同专业学生,他们面临的困惑或者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也往往会迥然不同。这就需要备课教师通过教师间的合作和交流,拓展思维,解决突出的实际问题,同时允许学生自行选择教学内容。如此一来就给教师的教学备课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更需要教师之间互助合作,从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案例取材等方面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备课内容。一般情况,备课组需定期举行教学探索活动,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提出不同的看法,集思广益,最后形成自己的特色“教案”。同时,教师应营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转换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注重引导课题,调动学生搜集与课题相关信息的积极性,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注重营造平等对话的空间,进行适当的心理引导,以给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尊重学生自身的个性需求,遇到比较困难的问题要适当引导,不要强势说服,也不要激化讨论,努力营造师生平等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最后,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也要打破以往单一的评价模式。要建立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要评价手段要多样化,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尊重每一位同学的个性发展。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应对学生进行跟踪式评价,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着重考查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点来分析处理解决自身发展和职业技能中所遇到的困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价值观,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每个不同专业的学生,每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教师在大方面求同的过程中更需要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有进步的表现,或许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尽相同,但若他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上是积极向上的,也应对学生的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表示肯定和尊重,注重鼓励和引导,注重考查中职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的实践能力。这样的考查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全面的评价参照信息。评价的形式同样需要多样化,尤其要尊重学生的自评,协助学生做好自我教育和反思总结,注重引导、启发,真正把德育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四、总结

在上述广泛的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课题组确立的中职教育德育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纵深全面提升中职教育质量为目标,调整思路,以德育教育纵向贯穿整个专业技术教育为主线,以促进中职教育更好更快发展为方向,推陈出新,建立一个与时俱进、有地域特色、不断创新、重质重量,满足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输送高质量的中职人才的中职教育德育课程新体系。最后,课题组拟对德育课堂教学改革具体践行过程中,尝试建立以市场为指引、以素质教育为基本要求、以实践为突出的课程形式,将德育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学要求精细化匹配,并且使教学内容更具活力和实践指导性,以终身学习为目标的新模式。

作者:戚一冬 单位:绍兴市技工学校

第二篇:德育中职卫校临床课教学探究

1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教师,教书育人;医师,治病救人。临床教师集两个角色的责任于一身,责任重大。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在各个方面给学生做出榜样。教师是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教师的人格形象、人格精神、人格力量会给学生带来无声的影响。要做好临床教师这一工作,就要在思想、语言和行动上无愧于临床教师的称号,爱岗敬业就是师德的体现。第一是教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临床教育事业,一位教师如果不热爱教育事业、不关心教育对象,就不可能做好教育工作。第二是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科学的、辩证的、唯物的、实事求是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事物及解决问题。第三是教师在仪容仪表上要得体。中国有“文质彬彬,而后君子”的古训,仪容仪表是个人涵养的外在表现。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这是一张没有文字却形象生动的名片。整洁的衣冠给人以舒服的感觉,而好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至关重要的。得体的仪容仪表在潜移默化的德育过程中将成为一种无声的语言。第四是教师要使用平实、幽默、机智、激情和激励性语言,包括口语和肢体语言。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有驾驭教学语言的高超技能,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学生乐意且热烈地盼望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习效果也会大幅提升。第五是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首先,教师不仅要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有比较系统而透彻的理解,还要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有所了解;其次,教师要拥有比较丰富的基础文化知识,为传授专业知识打下基础;再次,教师要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善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第六是教师要敢于承认不足和错误。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需要勇气,但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是有能力、有魄力的表现,也是睿智的象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与优势,也都有缺点与劣势,我们应该学会扬长避短。通过临床课教师的示范作用,学生从仪容仪表到思想内涵都有明显的改变,表现为着装整齐、精神振奋、自觉性及自律性增强、对知识求知欲增强、学习效果明显提升、临床课考试成绩提高。

2适当介绍临床医学的代表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

在临床课教学中,适时引入古今中外各种临床医学代表人物的事迹,不但能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树立榜样。如在谈及疾病的中医中药治疗时,列举古代名医张仲景、李时珍的事迹。他们分别编写了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实属不易。这两部著作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列举一些现代临床医学的先进人物事迹,如“索道医生”———邓前堆的事迹,邓前堆从1983年至今一直担任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乡村医生,用坚守换来百姓健康,被当地老百姓誉为“索道医生”。索道是散居怒江两岸的村民往来的唯一通道,乡村医生邓前堆为了村民的健康,冒着生命危险,几十年如一日,在这条索道上来来往往了整整28年,不辞辛劳地坚持为百姓送医送药送健康。由于工作出色,多次获得上级部门的表彰。同时,教师也可以列举学生身边的先进人物事迹,如现在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科主任梁光明就是玉林市卫生学校1991届医士班的学生,他毕业后在广东茂名的一个乡镇医院工作。2002年底,非典型肺炎在广州市流行时,他正在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进修学习,但当医院需要他参加抗击非典型肺炎治疗小组时,他不顾个人得失,也不管个人安危,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在工作中,他积极主动、吃苦耐劳、关心病人,终于取得了个人和团队抗击非典型肺炎斗争的胜利。为此,广州市政府给他颁发了“五一劳动奖章”,医院破格录用他为医院正式医师,并保送到高等医科大学学习深造,最终成为科室的主任。学长的事迹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的未来不是梦,学长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也能做到,拥有了前进的目标。

3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中职卫校学生也有其闪光点,如果临床课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遵循多表扬少批评、多赞许少指责的原则,对他们小小的进步、点点的成功都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就会从内心体会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扬起到达成功彼岸的风帆。如笔者在给2011届农医班学生上内科学时,有一位学生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或者走神,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他的影响下,周围两三位学生出现讲话、玩手机和睡觉的现象。在笔者变化讲课声音的暗示下,学生违纪现象有所好转,因而没有明显影响到整个教学过程。下课后,笔者约这几位学生到办公室谈话,在批评学生违纪的前提下,特别指出:“在接受教师暗示后能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是你们的闪光点,尽管你们的基础起点低,但如果你们能将这样的闪光点发扬光大,那就离成功不远了。”经过谈话,这几位学生均表示要改正错误,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教师的帮助下,他们在以后上课时,再没有违纪现象,考试成绩也稳步提高。临床课教师应自觉地、有意识地把德育融入教学过程中,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道德高尚的医学基础性人才。

作者:李朝中 单位:玉林市卫生学校

第三篇:中职校德育工作思考探析

一、主要问题

中职教育发展速度迅猛、成就突出毋容质疑,但中职校园普遍地仍存在诸如:学生上课说话、睡觉、玩手机,课余抽烟、打架、谈恋爱,周末酗酒、、赶派对等禁而不止、规而不范的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已成校园久治不愈的顽疾,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使得中职教育生态恶化,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社会影响每况愈下,问题的解决也迫在眉睫。

二、成因分析

1、市场的运作逻辑退变了职教育人本色

随着教育越来越受到产业化浪潮的冲击,今天的职校在市场的主导下越来越象企业,成了学生、家长与用人单位连接的媒介和桥梁。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客户化,职校职能服务化,职业教育随之也被打上了“市场”的烙印,“消费者至上”的市场逻辑也便无处不在。于是,职业教育退变成了职业市场,德育也便在“市场交易”中被不屑一顾。

2、不良的社会风气削弱了职校正面教育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学生接收信息的手段呈现多元化趋势。一方面,网络的“双刃剑”更多的显示了它“恶”的一面,虚拟世界的色情、暴力、黑帮等不健康内容充斥,吸引和诱惑着正值青春期的中职生,而移动网络终端的普及更是推波助澜,于是手机便成了校园的一大“公害”。另一方面,现实世界从业人员的贪腐、渎职等透明化的报到使得欠缺是非观念的中职生产生了不必要的幻想和效仿。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甚至抵消了学校的德育教育。

3、职校的发展压力弱化了中职德育目标

正如一位资深中职校长所言“今后衡量中职教育质量的标准有三:一是技能大赛获奖率,二是三校生高考上线率,三是学生上岗就业率。”这种导向性发展定位思维,使得职校整体工作以客观结果为最高目标,无形的加盖了功利性烙印,使得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屡见不鲜,客观上弱化了德育目标。

4、家长的放任态度成全了学生放纵行为

家长认为学生进入职校就是为求一技之长,至于其它等同闲之。加之,职校多数学生住校,家长也鞭长莫及,疏于管理。于是学生的德育便全部推向了职校,少了家庭那份应有的约束,学生感到无比的轻松,便我行我素,甚至由此变得放荡不羁,使得“家校共育”成了一名空话。综合上述,中职德育环境的泛功利化使得德育的出发点和目标走向了扭曲、畸形,德育过程也演变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形式,德育的主体日趋单一化,客观上导致了中职生问题行为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新常态下的必然结果。

三、改进建议

1、以职为志,在校企共赢中寻找利益的结合点

创办“市场驱动型职校”,提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是市场经济时代中职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但是职业教育绝对不是市场的一部分,不应完全遵循市场的规则,而是有教育独立的规律,应该在市场和教育之间积极寻找一个恰当的结合点,以实现中职生从学校到工作的无障碍过渡,而不是简单的合二为一的连接。否则,会使中职教育变得不伦不类,既不象企业,因为它毫无利润可言;也不象教育,因为它毫无公益可言。

2、由善入范,在多元价值冲突中提升是非的鉴别力

社会的追名逐利无时无刻不在学生周围发生,从道德的角度看,这种现象确实“失范”。但我们不能漠视,也不应该困惑和无所适从,而应该反思,在反思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判断能力和适应网络时代的道德素养,充分发挥网络时代互联网“双刃剑”“利”的一面,避其“弊”的一端,使其由善入范,不断提升自身的是非鉴别能力,进而避免社会已经出现的不胜枚举的贪腐、渎职现象,使中职教育回归他“育人”的本性。

3、化性为德,在职校发展中保持目标的纯洁度

职业教育不是职业培训,中职教育的目标应为“育人”而非“制器”。中职校应坚持“化理论为方法,化理性为德性(行)”,以娴熟的职业技能和敏锐的创新意识、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精神为现代职教成功的标志和制胜的法宝,提升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竞争实力,而非将技能大赛获奖率、三校生高考上线率及学生就业上岗率等客观结果为最高目标,摒弃功利性倾向,回归职业教育的特质,永葆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纯洁性。

4、家校互通,在长效机制中共筑健康的防火墙

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就是一个问题家庭。家庭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文化氛围等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问题行为的出现、矫正都与家庭密切相关,在分析学生问题行为的同时,必须考虑家庭因素。因此,只有在家校信息互通背景下,使家校共育形成合力和长效机制,才能保证学校教育切实有效,进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火墙。

作者:杜忠海 单位:灵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第四篇:案例教学中职德育课教学运用

一、案例选择要适当

实施德育课程的案例教学法,需要对案例进行适当的精选。其目的是为了在德育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进行案例选择中,一个较为优质的案例,能够更好为学生提供榜样意识,从而避免进入职业误区。在进行相应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对报纸杂志的编辑,从而给学生一个优质的案例课程分析。通常在进行备课的案例选择过程中,都需要遵循以下几个目标进行相应的层次选择。一是案例的选择需要贴近教学的目标,不能够盲目的寻找成功案例进行说教,鼓励要适当,不能够以偏概全,和课堂的德智教育无关的尽量不要乱讲。二是应该跟进教材,进行有选择的案例教学,从而对教材进行扩展。三是案例教学要贴近生活。应该多以日常的工作生活为模板进行教导,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教导学生走向正规化。四是贴近专业进行适当的教学。在案例选择中,我们不能够给学机工操作的讲授旅游行业的成功案例,所以应该按照相关专业进行相应的品德教学。

二、案例的编写应该细致入微

在进行相应的编写过程中,应该对案例进行细致入微的搜查,以及对专业的涉及进行相应的职业编写。在编写的过程中,应该顾全大局,针对一个科目,乃至全校进行编写,这样即节省了工作量,同时也将工作的进度进行了相应的整改。在进行这一编写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应该针对案例进行加工以及改进,从而确保其中心目标的指向。第一,案例所指向的核心仍是以教材中的主要技术以及概念进行的编写。第二,案例在改写后应该确保其真实性,不能够过分地渲染。第三,案例在进行改写之后应该能够解决一些教学中的基本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在进行相应的学习中,能够较好地发展自我特长,同时能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三、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

我们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其作用的不同,对其教学的基本方法进行了下面的简单分类。

1.分组讨论法

在针对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进行分组分类,从而对案例进行分析的方法。其根本性的原则就是,在此基础上,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进行相应的案例分析。

2.案例讲授

课堂上,依旧是老师讲课为主体,而这种主体也将长时间地保持下去。那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也就需要老师针对相应的案例,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对其理论的理解上,也能够较好地扶正。

3.模拟方式

在通过由学生来扮演其中的一些角色的同时,进行案例重现,从而让学生们能够较好地理解其中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更接近其中的场景,以及其中的荣誉感。

四、案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忽视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现实意义,容易将学生导入误区;掌控不好学习时间,这样最先预设的一些问题,就容易出现漏洞,从而导致学生无法进行真实的掌握。与此同时,我们在进行这一教学的过程中,也会因为一些外在原因,导致整体的效果欠佳。例如在新时代的教学中,如果老师能够较好地运用多媒体进行相应的案例教学,那么就能够更为精确地完成相应的道德教育任务。而如果老师在这一方面有所欠缺,那就没法做到更快地实现案例教学法的新义。

五、小结

案例教学法,在进行实质的应用中,能够较好地表现出一些优良的效果。但是这需要我们进行合理的教学改革以及适当的辅助,这样才能够较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踏入正规的道德理念。所以当前,通过案例教学进行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实践,是顺应潮流的一项有效改革。

作者:麻兰萍 单位:缙云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第五篇:中职德育课情感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德育课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职学生有一种普遍的自卑感,明显缺乏自信心。二是社会中的用人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职业教育和地方经济的衔接也并不十分紧密,很多时候学生没有用武之地。三是当前的市场没办法吸收全部的人,造成许多专业人才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四是社会对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还存在偏见和歧视,诸多原因使学生的身心得不到充分的成长和发展,慢慢地变成了别人眼中的“异类”。很多中职学生没有清晰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思想上不求上进,对自己的前途失望、茫然,认为在中职学校上学不会有出息,忽视学习,没有目的也没有动力,对今后自己的职业发展也没有方向,觉得在学校中学到的不一定有用,所以出现了厌学心理,混日子,等毕业的现象。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宠溺,疏于教育。种种因素造成了中职学生意志消沉、生活混乱、懒惰安逸,甚至得过且过。中职学生还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没有持之以恒的信心。很多学生做事常常是开头容易,结束难,做事遇到困难就会退缩,半途而废。一些学生缺乏劳动能力,追求玩乐,不体谅父母的经济压力,玩乐为上,视学习为次要的事情,学习不上进,厌学心理严重,迟到早退见怪不怪,不交作业习以为常。中职学生处在青少年或青年初期阶段,缺乏道德分辨能力,也无法正确分辨一些是非问题。很多时候,学生不能明确地分辨是非美丑、真假善恶,没有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容易将讲义气视为正义感。学生常常是站在自身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自身出发解决问题,往往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缺乏深入、细致的思考,行事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甚至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这些问题常具体表现为蓄意破坏公物、打架骂人、惹是生非、抽烟喝酒等。

二、解决问题的应对之策

在学生入校的时候,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进行强化教育,实行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在学生初入学校的时候就开展目的教育,第一部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这部分教学的首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将职业理想教育放到首位;第二部分是进行省市级中职学生职业设计比赛,通过这些赛事可以让学生对就业的环境进行剖析,发现并总结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为学生确定职业目标搭建平台,为学生实现职业目标进行具体的规划。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到发展方向,并树立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心。这些就业、创业的教育也许就是学生今后叩响事业成功大门的敲门石。对劳动观念差、总是指望家里支持、做惯了月光族的学生,在德育课教学活动中可以以活动为载体,创建适合育人的场景,让学生在特殊的环境中对性情做出调整,让学生受到感化,进而改变行为。校园文化是监督的一种方式,要重点关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行为规范,它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学校要全体总动员,齐抓各项事务,将学校的荣誉和每个学生的荣誉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在管理中,学校要着重培养学生干部,塑造出一批品德优良、富有责任心的干部。通过信息化平台,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行为规范等信息统一进行规范和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德育教育孕育在生活中,也要运用到生活中;德育教育不应局限在校园,要贯穿于社会中,这样既是对教育效果的强化,也是对教育成果的检验。

三、小结

现在的中职学校德育课虽然面临种种问题和困境,但是正因为学生处在成长的关键期,所以才更容易引导,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成长方向。总而言之,中职德育课的教学任重而道远,教师所肩负的责任十分重大,只有努力做好德育工作,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作者:朱蕾 单位: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

第六篇:隐性课程理论与中职德育研究

一、隐性德育课程的作用机制与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相适应

今年来,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增多,校园暴力现象频频出现。这表明部分学生存在着人格缺陷和道德失范,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乃至学校整体德育工作处于低效状态。中职学校学生年龄分布在16—19岁之间,还没有个体清晰的价值观念,所以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心向。学生是德育课程的参与主体,研究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心理素质现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至关重要。具体来说,中职教育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易表现出叛逆、易质疑等特征,对周围的人、事倾向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与想法去判断,产生无缘由的质疑,推翻已有论断而“自行其是”。根据美国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的心理社会学发展八阶段理论,中职教育年龄段的学生在心理发展危机上表现出“难以始终保持自我一致性,容易丧失目标,失去信心”的问题。这一时期他们的思想、情绪等都是多变复杂的,且其思想对行为的指导性也是不稳定的,极易“随性而为”。综合中职教育学生的心理状况,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应坚决避免强制灌输,而应注重从内心深处的说服引导。教育发展服务于社会发展。学校普遍开设的显性德育课程在课程本质上有着明显的代为传递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而意识形态总是带有明显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这样的德育课程难免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轻则对之“一笑而过”,重则“反其道而行之”。此外,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道德问题冲击着中职学生的思想。当面对高标准的正统的学校道德教育时,头脑中道德观念的碰撞、矛盾极易使他们对学校德育产生质疑甚至抵触心理,表现冷漠,缺乏兴趣,甚至直接以行为抵触学校德育。隐性德育课程在发生机制上讲求经由一些正式课程以外、非学术性、看似随意性的这种教育活动和因素,通过引发学生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如此,便能很好地绕开学生的意识障碍和心理“雷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无意识地接受教育影响。布鲁姆(B.Bloom)曾指出,“隐性课程的功能就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动机,形成适当的学习态度,积极地实施掌握学习,达到学习目标”。隐性德育课程“内柔外刚”、“刚柔并济”的作用机制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的考量和应对往往能使其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大获奇效。

二、隐性德育课程的影响方式更适于中职学生的心智特征

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揭示了人在不同时期阶段的“需要”。具体来说,需要是指由于缺乏某种心理或生理因素,有机体所产生的与周围环境的某种不平衡状态,即有机体对发展和延续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需求反映。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人生理活动的核心内容,人的行为动机来源于内心需要,需要越强烈,行为的动机也越强烈。换而言之,在个人心理活动及行为选择中,以需要为核心的个性倾向起着绝对主导作用。“道德需要”是人们基于对道德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认识和把握,产生的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履行道德原则,做一个道德人的内在要求。而内心道德需要的激发完全靠“耳提面命”或“洗脑式灌输”是行不通的,重要的是用隐性德育的方法“毕其功于无形之中”。中职学校学生大多为中考的失利者,他们在心智各方面的表现可能都较为薄弱,对知识情感的理解、把握和吸收自然也存在一些不足。相反,他们大多动手能力比较强,对行动、色彩、图案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感知能力,所以对体验式探究活动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隐性德育课程在影响机制上主要是通过内隐的、渗透的、间接的方式进行,能够很好地发挥情感陶冶作用,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熏陶,激发起学生内心的道德需要,祛除学生对学校道德工作的抵触心理,并最终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三、隐性德育更加适合中职学校半开放性教育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教育。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社会现实需要的实用型技能人才。中等职业教育的这一使命使其具有了不同于普通学校教育的“半开放性”特征。“校企合作”职教发展模式是寻求职业教育良好发展的新的有效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与中职学校之间有了更紧密更直接的合作,中职学校学生可以直接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培训、实践操作等训练,同时,也得以提前体验企业的工作和生活。但是,突然走出校门进入到企业,学生往往面临着很多不适应。人际交往上,陌生的同事代替了朝夕相处的同学、老师;生活上,繁琐的工作代替了温馨的课堂。在各种不安与精神压力下,学生的道德问题频发,轻则迟到、矿工,重则顶撞领导,与同事交恶。中职学校显性德育中理论性德育知识往往缺乏真实的体验和感悟,遇到问题时很难将理论与现实问题挂钩。而隐性德育对学生的熏陶是“自内向外”,德育理念和精神已经渗透到他们的“骨髓”当中。所以学生能依靠自身的道德力量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适应这种半开放的教育模式,而半开放的教育模式又进一步为隐性德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中职学校教育目标为隐性德育课程提供了发展空间

中职学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毕业生除一小部分进入高等院校进一步深造,大部分学生都将直接进入工作岗位。所以,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是检验其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大多工作于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关乎企业与社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尤为关键。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其相关工作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包括职业态度、职业理想、职业纪律、职业作风、职业义务、职业良心和职业声望等范畴。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企业对员工进行考核的重要标准,也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因此,中职学校将职业道德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并十分重视。而职业道德是一种带有明显实践特征的道德规范体系,隐性德育课程特殊的作用机制、影响机制及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必然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有很大裨益。学校师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课堂教学等等都隐含着丰富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对这些隐形课程进行挖掘、引导,必将有利于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另外,中职学校形式多样的专业学科实践课程背后也隐藏着一定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学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不仅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同时耳濡目染了“师傅”们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风范,增强了道德意识,提升了道德责任感。

五、总结

总之,在充分发挥显性德育优越性的同时,将隐性课程纳入中职德育,调动整个校园和企业中潜在的各种教育因素,使德育真正回归生活,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需求,将极大地拓展德育的领域,让德育插上腾飞的翅膀。

作者:刘德永 单位:山东省文登师范学校

第七篇:中职德育行为导向教学探析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内涵及特征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提高人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模式。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主要形式有下列几种: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等,其教学组织形式可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变化。行为导向教学主要有获取信息、计划、决策、执行、检查、评估六个环节,也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减少教学环节。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德育教学中的应用

1.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的行为导向教学

将学生能够自主完成的德育课程内容设计成各自独立的项目,围绕项目按照获取信息、计划、决策、执行、检查、评估六个环节展开教学,师生直接参与项目提出和解决的全过程。整个过程要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例如,德育教学中的中职学生上网的问题就可以作为一个课题分给班级各学习小组,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索、社会调查、学生调查、资料收集、案例分析等)学习正确使用网络、安全上网、文明上网、节制上网等。即先让学生收集各种信息,然后制订行动计划,有目的地实施计划,最后得出结论,并向班级全体成员展示成果,各学习小组之间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体评价。学生通过实际教学活动教育了自己,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行为导向教学

将德育课程中涉及的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及道德方面的内容的诸多案例提取出来,让学生根据事实分析问题,收集信息,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通过案例分析和研究,一方面深刻认识与理解学习内容;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学生的自身素质,为今后就业做准备。选择的案例要具有现实性、综合性、直观性和可判定性。在应用案例教学时,教师需要事先将案例的内容通过文本、影片、文章等方式介绍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小组分工协作,通过各种途径课外查阅与此案例相关的信息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在课上展示小组的分析过程及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学生不但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到了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角色扮演法为主的行为导向教学

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师生共同或学生自己扮演教学内容角色,体验角色行为、语言和情感,达到教育学生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德育课程中许多涉及人际关系和法律方面的案例都可以应用这种教学法,使学生体会人的心理,受到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安排角色,为加强教学效果,使学生体会不同角色的行为及心理活动,可让学生换位多次表演。对中职学生而言,不尊重他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案例应用角色扮演教学法效果更佳。

4.以任务驱动法为主的行为导向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强调学生在与学习、生活相关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培养道德情感。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例如,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意识方面,教师可以分配给各学习小组不同的任务,可以让第一组帮助清洁工人清扫道路,让第二组去图书馆帮助教师整理图书,让第三组发放公益宣传单并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等,让学生体会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并将任务完成的情况向全班汇报。新德育教材中的许多案例都可以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也可以自己布置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

三、总结

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但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教师表情严肃的枯燥的说教,改变教育教学方法。教师要加强对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学习,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对待每一节德育课,明确对中职学生的德育培养目标。要改变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方法,根据具体德育内容运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增强德育课的灵活性、趣味性。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生活中接受德育教育,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达到德育教育的预期效果。

作者:李黎 单位:承德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