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教学:语言学习的第一粒扣子分析

词汇教学:语言学习的第一粒扣子分析

【摘要】词汇学习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词语的特点和感情色彩,引导学生从探究词语概念入手,分析理解其蕴含的感情色彩并逐步学会应用,进而为小学生今后语文阅读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词汇教学;词汇义;小学语文

词汇教学指的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词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解词汇的过程中探究词汇的意义,分析词汇的使用方法,进而促使他们自主建构,并真正实现掌握各种词汇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词汇,扣好语言学习的第一粒“扣子”。

一、概念义,重在理解应用

概念义是词义中表达与概念有关的意义的部分,主要起到解释的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式积累概念义,此外还可以采用词语之间的组合搭配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概念义,避免死记硬背。《小青蛙》是一篇以识字为主的课文,文章中出现了“清、晴、睛、情、青”等字形相近,但是意思却不同的汉字。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诵读这些读音都十分相近的字,其后再引导学生查字典找出这些字的概念义,并结合偏旁部首进行理解,看看能否提升识记效率。学生发现“清”的意思是“清澈”,和“三点水”有关;“晴”的意思是“晴天”,所以它是“日字旁”的;而“睛”的意思是“眼睛”,所以它是“目字旁”的汉字;“情”的意思是“情感、情绪”,所以它的偏旁是“竖心旁”;“青”的意思是“青色”,它是所有其他汉字的声旁。经过这样的梳理后,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些汉字的概念义,而且还有所感悟,认识到声旁相同形旁不同的汉字的读音相似,字义则各有不同。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系统化识字的效果得到了提升,也能更快速地掌握各个汉字的概念义。教学中,教师要避免让学生机械地记忆词语的概念义,而要引导他们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系统化识记,这样才能让学生提升识记效果。

二、色彩义,指向表情达意

(一)感情色彩,把握情感倾向

色彩义附着在词的概念义之上,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有表情达意作用。词语的感情色彩就是色彩义的一种。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若干同义词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看看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倾向、态度和评价,并尝试区分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试着用这些词语造句,从而更好地把握词语的情感倾向[1]。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找出作品中形容父亲和其他人的词语,然后说一说能否从中体会出褒贬含义。学生发现文章中有不少展现父亲形象的词语,如“慈祥”“不慌不忙”“严峻”等,这些词语都是褒义词。由此可见,文中的“我”十分尊重父亲,所以用的都是褒义词语,通过这些词语展现了父亲英勇不屈的形象。但是在展现便衣警察等人物的时候,作者所用的词语就体现了贬义的感情色彩,如“满脸横肉”,这个词语不仅刻画了便衣警察的形象,而且还体现出了作者对其的厌恶感。这样分析后,学生发现这篇文章的感情色彩十分清晰。作者展现了李大钊同志在白色恐怖下坚持工作,最后不幸被捕,壮烈牺牲的场景。文中也表现出了孩子对父亲的崇敬,同时也书写了对反对派的愤恨之情,是一篇爱憎分明的文章。教师接着鼓励学生,让其说说还知道哪些有明显褒贬色彩的词语,并尝试区分。在学生掌握了词语基本的感情色彩之后,教师要组织大家思考文章中是否包含有词语的特殊用法,如原本是褒义词却用作贬义的用法,又或者贬义褒用等。这样学生在自主创作的时候就能写出更多样化的文章,让读者感到耐人寻味。

(二)语体色彩,考虑行文载体

语体色彩也是色彩义的一种,指的是文体色彩,包括口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如“爸爸”和“父亲”虽然意思相同,但是“爸爸”是口语语体,而“父亲”则是书面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行文载体进行思考,如一些严肃的文章,可以使用书面语色彩的词汇,而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字或者日常交谈则可以口语色彩的词语。学习《我不能失信》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作品中的某些词句展开分析,探究其是否矛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父亲见庆龄停住了脚步,奇怪地问”,“爸爸,我昨天和小珍约好了,今天她来我们家,我教她叠花篮”,这两个句子里的“父亲”“爸爸”是否是同一个人,如果是同一个人,作者为何要用两种不同的说法,这里是否是作者写错了。学生了解了语体色彩,就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这里说的是同一个人,都是指宋庆龄的父亲。在前一句中使用第三人称叙述是为了表示尊重,所以用的是书面语的‘父亲’;但后一句是宋庆龄对爸爸说的话,她是一个孩子,而且是口语,不可能用‘父亲’这样的书面语,所以用的是‘爸爸’这个口语词。”在分析中,学生恍然大悟,认识到要结合行文的具体情况选择口语词或者书面语词汇,这样才能让文章变得更为严谨,也能吸引读者的兴趣。不少词语都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除了“爸爸”和“父亲”这样的称呼类词语以外,如“关键时刻”与“节骨眼儿”“身体”与“身子骨”等也有类似的区别。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查字典、上网搜索等方式找到各种对应的词语,并记录下来。

(三)形象色彩,契合主体联想

形象色彩指的是在词义中能引起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形象进行联想的部分,如“万径人踪灭”中的“灭”就具有一种感染的意味,它并不是说将所有人都毁灭了,而是为了展现空无一人的状态,体现出冷清的场景,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作品展开赏析,挖掘出此类词语,并在自主创作的时候尝试运用。在学生学习《棉花姑娘》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大家挖掘作品中具有形象色彩的词语,并展开联想体会其意思。如“棉花姑娘的病好了,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一句中的“碧绿”“雪白”就是具有形象性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展开想象,说说它们体现了怎样的状态。学生有所感悟:“碧玉的颜色就是绿色的,而且还给人青翠欲滴的感觉,所以‘碧绿’就暗示了这是一种十分清爽的绿色。”“雪花不仅是白色的,而且还给人纯洁的感觉,所以作者就用‘雪白’来形容,能更好地体现出棉花姑娘的美。”教师继而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词语,看看还有哪些词语,它们本身的概念义展现的是某种颜色,同时又带有某种形象色彩。如有学生提出:“我觉得‘黑洞洞’就是这种词,它不仅表示很黑,而且让人感觉进入了一个黑色的无底洞。”还有学生提出:“我觉得‘血红’是这样的词语,它不仅体现出红,而且还体现出鲜血一般的色彩。学生发现,一些词语常常能唤醒人们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的联想,这些词语就具有很强烈的形象色彩。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这些词语,而且还要思考如何在自主创作的时候合理运用。这样学生才能写出意境丰富、具有感染力的作品[2]。

三、语境义,融入文本内容

语境义一般指的是词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产生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相同的词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语境义,所以在解读的时候学生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解读,才能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在学习《景阳冈》时,学生看到其中有“满满筛了一碗酒”“再筛一碗酒”等句子,这里“筛”字的用法很显然和学生平常熟悉的用法不一样。教师首先让大家说说平常看到的“筛”一般是什么意思。学生认为一般是名词,意思是“筛子”,是一种用金属或者竹子做得有孔的工具。此外,学生还常常看到的是动词的“筛”,意思是用筛子过滤比较细小的物体,如“筛沙子”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那么,这里的‘筛’又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像筛沙子一般过滤一下酒吗?”学生结合上下文展开理解,认为这里很可能是“筛”的另一种用法,它只和“酒”搭配,意思相当于“斟酒”。此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传统酒文化相关的知识,如“古代的酒一般都有很多的杂质,所以常常需要过滤才能饮用,因此便用‘筛’这个动词,后来,有了纯度更高的酒,古人依然还是沿用‘筛’字。”具体的词在不同的运用场景下可能产生不同的语境义,有的词语则有几种不同的词性,如“特别”既是副词,也是形容词,所以就要结合上下文判断其真正的意义。还有的词语褒贬色彩不同,学生也要结合上下文解读其真正的含义,避免望文生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词汇积累,结合上下文理解词汇,并配合语感掌握运用词汇的基本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学会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升自己的词汇素养。

作者:丁敏 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