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金融学范例

本科金融学

本科金融学范文1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课程;实践教学

1金融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1大班授课、理论为主

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在不断扩大招生,学生数量连年增加,但是教师数量并没有随之增多,致使现有教师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教学需求。很多高校在金融学课程实践教学中,通常以大班授课,且理论为主,即教师一味地向学生讲授各种金融理论知识,很少开展金融学课程实践教学。

1.2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很多高校都不够重视金融学课程实践教学,金融教师大多是兼职教师。很多金融教师自毕业后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任何企业工作的经验,致使这些金融教师虽然具备丰富的金融理论知识,但却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这不利于有效开展金融学课程实践教学。

1.3学生参与度低

一是学生不来上课。二是学生不主动回答问题。三是学生不及时完成课下作业。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一般采用传统的金融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和就业。

1.4课程设置滞后

在理论发展方面,教师很少关注金融学的最新动态,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在实践操作方面,教师很少提供机会让学生接触金融业务实际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1.5考核方式有待改善

目前,期末考试是教师考核学生的主要方式,出勤率、课堂参与率、作业完成率都属于期末考试成绩范畴,但这种考核方式既不合理也不科学。首先,学生数量多,教师难以全面考察学生的出勤率。其次,教师缺乏助教协助,难以随时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最后,学生作业存在抄袭现象。

1.6教学手段单一

在理论讲授方面,主要以板书为主,教师与学生之间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缺少交流。在实践参与方面,教师只是不定期组织学生去相关企业实习,缺少操作实训模拟训练。

2金融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紧迫性

第一,金融职能范式的转变,对金融学课程实践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适应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大高校必须不断调整金融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此外,新的金融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必须加强以金融功能为基本范式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金融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网络的建立和发展,使传统的金融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另一方面,信息的迅速传递,使我国社会具有高度开放性和国际化特征,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金融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3.1加强与高校周边金融企业的合作

一方面,高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在高校周边,各种金融企业不断增加,例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这方便了学生开展实习。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不断强化与周边金融企业的合作,选派优秀学生到这些金融企业参观、实习,每半个月一次,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又降低了相关金融企业的工作强度。另一方面,促进双方的人才互动与交流。高校可以对金融企业员工实行一年聘任制,在这些金融企业中,选出最符合兼职教师要求的员工,让其定期到本校演讲,教授最实际的操作经验。以一年为期,期满后,这些员工可以继续回到原企业工作,这样既保留了其在原企业的工作职位,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2开展实验室教学模式

目前,很多高校都过于注重金融学课程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这不利于为社会培养健全的金融人才。为此,高校应强化实验室教学:第一,模拟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教学。模拟银行主要是指在高校内部构建相关平台,并在相关平台模拟真实银行的管理与业务设置,应用于教学及实践过程中。要想顺利开展模拟银行课程,高校应将校级领导确认为主要负责人,通过操作,学生可以强化自身实践能力,教师也可以高效完成相关教学任务。第二,注重开展操作实训。要想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具体操作知识,仅靠理论解释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强相关的操作实训。

3.3重视学生组织的作用

在传统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组织的作用。学生组织大量存在于各大高校中,例如学生会、学生社团、共青团新媒体中心,等等。有些学生不经常参与高校教学活动,这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此,高校应重视学生组织的作用:第一,模拟股票投资。众多具有相同兴趣的学生汇集在一起,便有了各种学生组织,这些学生兴趣相投,沟通起来更加方便,所以,相关实践教学内容由学生组织开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教师的召集下,由学生会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股票投资活动。每个学生借助互联网注册专属自己的ID,并给其分配20万元的虚拟初始资本,让其自主投资。在模拟股票投资活动结束后,高校评选出表现优异的投资者,这种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还能促进教学任务的有效开展。第二,金融知识与技能比赛。开展金融知识与技能比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例如,在教师牵头下,由学生会组织本年级相关专业学生,开展金融知识与技能比赛,其中购买器材、配备工作人员、安排场地都属于学生会组织的内容。通过这种比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专业技能。

4结语

金融职能范式的转变,对金融学课程实践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金融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因此,应不断探索金融学课程实践教学新模式,加强与校内、校周边金融企业的合作,开展实验室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组织的作用。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当前金融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为学生就业积累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王立平,张爱凤,刘向华,等.普通高校建环专业实践环节改革探索———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127-130.

[2]魏名山.工科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12):28-30.

[3]王志玲.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大学化学,2017,(03):13-14.

[4]刘移民,张文经,艾玲保,等.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展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8,(04):22-23.

[5]马玉龙,周新花,郑洁修.理科“化工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索[J].大学化学,2017,(06):15-16.

本科金融学范文2

一、《金融学》课程与后续专业课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

《金融学》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学习专业课提供理论基础。目前《金融学》课程与后续专业课衔接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1.在现行课程体系上,《金融学》课程偏重宏观金融理论,而后续专业课程多偏重微观金融方面,两者衔接性较差。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市场化要求金融的微观化,世界金融的运行效率逐渐取决于微观主体的行为,微观金融几乎和所有的实践工作联系在一起。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学专业秉承以理论教育为主的教育思想,以至于在专业培养当中,无论何种类型本科高校金融学的专业基础课都是以宏观理论分析作为课堂教育的主体,这很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专业基础课过分注重宏观理论,不能和专业课衔接起来,就削弱了《金融学》的专业基础课作用。

2.课程的知识面覆盖不够。主要是现在《金融学》教材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前沿理论的介绍不够充分,特别是对“公司金融”和“投资学”方面,影响学生对后续金融专业课的学习。

3.现行《金融学》课程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方面并没有体现出其与其他专业必修课程的联系和衔接,而是单独针对本课程做出界定,缺少在学科体系方面的系统性,不能充分发挥《金融学》课程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统领和基础性作用。

4.现行《金融学》教学缺少实践和案例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有很多知识仅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学生会觉得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同样的理论拿到实际中去,就变得生动具体,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但现在的《金融学》教学单纯地把该课程看成是一本理论教科书,只注重对理论的传授,不注重对案例和实践的分析,以及对理论应用的引导,这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讲,适用性较差。

二、《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目标和原则

1.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应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理论应用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实现该目标,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据此系统化地研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2.教学改革的原则。(1)加强微观理论教学内容,注重宏微观理论的平衡发展。在《金融学》教学中,增加诸如公司财务、金融工程、资本市场、资产定价等微观理论的教学内容,坚持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提高理论教学的针对性,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具有专业性、技术性、拓展性的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课程内容设置要体现一定的前瞻性和差异性。一方面,《金融学》课程内容设置要尽量反映我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为适应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应当是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领域的宽口径模式,并结合国外的发展和国内的具体国情,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另一方面,可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和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自主确定拓展性的内容,体现出和其他类型高校的差异。(3)加强实践教学活动,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1.在《金融学》课程中加大微观金融理论的比重。根据教育部2012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适应性,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要进一步微观化。作为专业基础课程,《金融学》应该首先体现出金融理论的变革,顺应微观化的趋势,增加微观金融方面的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这也是和后续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相衔接的要求。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出发,按照金融行业的实际需要传授相关知识,培养具备专业应用性和职业适应性的金融人才。

2.修订《金融学》教学大纲,确保和后续专业课相衔接。李健(2005)认为在教学大纲中包括“基础性教学内容”和“选择性教学内容”两大教学模块是比较科学的。[4]笔者认为,应将《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分成相对固定和可变两个部分,给基层教学单位和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以增强教学内容与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变化以及后续专业课调整的适应性。

3.改革《金融学》教学模式,注重在联系中创新。《金融学》教学模式的改革着重于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和创新。通过改进现有的教学手段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达到提高适应性的目的。(1)改进案例教学模式。由于《金融学》课程内容偏重宏观理论,又由于高校教师大都缺乏实际从业经验,在讲述时难免会偏重理论的阐述、逻辑推理和引证。现代金融学强调实践应用和实证分析,需要开展“引导式”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国内外金融领域的经典案例和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金融事件作为案例的素材,加工整理之后形成由事件、问题、成因、解决措施及政策建议等多个部分组成的完整案例体系,通过课堂分组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散性、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目的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常见的实践教学环节有两种:一是课堂实践教学,即案例、课程作业、实验、实习(设计);二是专业实践教学,即实验实训、社会调查、校外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金融学实验室是模拟实践教学的主战场,可以使模拟教学成为联系理论与实际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本科金融学范文3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

为进一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金融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在经济与管理学院领导的指导下,提出在指导教师选拔、论文选题、写作方式、论文撰写时间、答辩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改革方案如下:

一、认真执行学院指导教师选拔的改革方案

(一)实行双导师制

本专业拟在与金融企业密切相关的选题中配备校内外双指导教师,这样学生可针对金融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研究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令学生无论是在收集数据、调查资料和解决问题等方面,都会得到企业指导教师的支持,并得到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指导,从而顺利完成论文的写作。这样,让校外指导教师从论文选题、开题和写作全程参与指导同时还要指导答辩,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论文应用水平,也可以令校内指导教师进一步了解企业实际,大大提高了校内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但这一过程也需要配备校内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因论文的基本要求、框架、格式、书写规范等必须保证统一,这必须由校内指导老师来把关。

(二)校内指导教师跨专业公开选拔

在互联网与全球化背景下,经管类专业已出现趋于交叉的学术融合,因此在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中,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跨专业的选题倾向。为了更好地提升校内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与水平,本专业拟执行经管院在各专业进行公开选拔毕业论文校内指导教师的要求。此举还将有效地拓展金融专业教师的学术视野,并将极大地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

二、认真执行学院要求的写作方式改革

(一)现在的一人一文,可改革为多人一文

此种改革,仅适用于在校外集中实习企业实习一年的大四学生。条件:在同一单位实习,同一校外指导教师。人数不应超过三人。每人分工明确,共同答辩。论文要求要有相对充分的工作量,保证多人一文的每个同学的工作量与一人一文的同学的工作量相当。考核:明确分工,答辩中如对本人负责部分讲述不清的同学,毕业论文成绩为不及格。即一定要将集体成绩与个人成绩分开,以避免个别同学不认真完成自己分工的毕业论文部分,滥竽充数。

(二)现在的一人一文,也可改革为一人多文

如果学生在进入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前,连续获得专业课程学习中的三个课程小论文质量为优,并将小论文冠以沈阳工学院之名进行公开发表,也可将其视为顺利通过毕业论文教学环节。

三、论文选题突出“干中学”

金融学专业本科论文选题目前以导师命题为主,学生选题为辅。今后拟作如下改革:第一,校内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及课题帮助学生命题,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课题研究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实现“双赢”;第二,校外指导教师根据企业需要和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命题,以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第三,学生在大创竞赛写作论文的基础上自拟题目,如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大赛、全国大学生金融产品创新与创意大赛等赛事,学生在比赛中已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创新性研究,完全可以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入挖掘,通过成果的“升华”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第四,学生根据前期成果自拟题目,有些同学在写毕业论文之前,已经发表过金融学专业的小论文,如我校朱文奇同学在大四前已在正规期刊上7篇,完成可以将其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的毕业论文;第五,学生根据创业实践自拟题目,通过“干中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年,金融学专业都有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这校的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创业经历,分析其融资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当然,这类毕业论文不能写成心得体会,要写出一定的理论深度。

四、毕业论文撰写时间可提前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目前主要安排在第八学期,提出实习的学生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改革后可作如下安排:第一,在大二下学期开始尝试与校内指导教师进行有关大创竞赛、科研方向、创业实践的沟通。也可提前在大二上学期试行专业导师制,大二下学期开始确定研究方向,利用暑期进行实践。第二,大三上学期基本明确方向和课题,可提前进入论文选题、大纲和论文写作,大三下学期即可完成论文初稿。如通过学生大创竞赛的选拔,成功晋级决赛并获得省级二等奖及以上成绩,毕业论文免予答辩。第三,进入大四就可有针对性选择实习单位,对论文进行实证,如配合校外指导教师,使学生毕业论文与实践结合更紧密。第四,答辩实践改革,可考虑在第八学期,或第六、七学期,也可以在学生大创竞赛决赛现场的答辩内容作为毕业论文的答辩环节。

五、答辩方式突出

本科金融学范文4

2012年的辽宁省金融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由生源情况、培养模式、教学资源、本科教学工程与教学成果奖、教学质量保障、培养效果等六个一级指标和专业特色指标(属于加分项)构成。在此,对该金融学专业本科指标体系作一下解析。

【关键词】

金融学;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解析

2012年,辽宁省教育厅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针对金融学本科专业制定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于2013年开始用于全省金融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估。由于各高校金融学专业办学时间不同,所以,为了更突出公平性,该指标体系被进一步分解为适用于普通本科的金融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适用于新建本科的金融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二者差异不大,都是由6个相同的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加专业特色指标(属于加分项)构成,当然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安排有一定区别。在此拟结合新建本科指标体系作一下解析。

一、生源情况

生源情况权重为0.10,其二级指标只有一个:招生录取情况。主要观测点有两个:一是本专业学生入学平均标准分数,其计算方法是:近四年的每名学生高考总分(不包括加分)除以该生所在省高考满分值(文、理分科)后得出标准分的平均值。二是学生入学平均标准分数在学校整体招生中的情况,其计算方法是:近四年该专业国家统一高考录取的学生入学平均标准分数与该校所有国家统一高考录取的学生入学平均标准分数的差值。对于专业建议而言,这个指标可谓是外生变量,与专业建设本身关系不大。

二、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权重为0.20,其二级指标有两个:

(一)培养方案

由2个观测点构成: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由两个二级观测点构成:(1)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的符合程度;(2)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程度。课程体系由三个二级观测点构成:(1)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2)课程设置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支持程度;(3)教学计划中专业主干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对知识和能力要求的支持程度。这个二级指标重在考查培养方案,所以,不断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做到“止于至善”是此指标的题中应有之意。

(二)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由2个观测点构成:(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2)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与实施效果。

三、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权重为0.25,是金融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权重最大的一级指标,它由如下五个二级指标构成:

(一)专业师资基本情况

由6个观测点构成:(1)专业师生比。二级观测点有两个:①专业专任教师师生比,主要考核学校自有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相对数是否达到省里评估要求;②专业专任及兼任教师师生比,主要考核学校专兼职教师整体上是否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2)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主要考核学校金融学专业专任教师中高学历教师比例(。3)高层次专任教师情况,主要考核学校金融学专业教师在国家、省里专业方面的影响力(。4)近四年本专业高级职称专任教师为本专业本科生授课情况,包括两个二级观测点:①近四年本专业教授为本专业本科生授课的授课率;②近四年由本专业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的比例。(5)具有行业经历专任教师比例。

(二)专业专任教师科研情况

由3个观测点构成:(1)近四年专任教师发表学术论文情况。(2)近四年专任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情况。在此,只有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省政府哲学社科奖和国金融学会优秀成果奖才计入统计范畴。(3)近四年专任教师主持科研项目情况,只有以第一立项单位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部委级项目和省教育、财政厅、哲学/社科基金项目才列入统计范畴。

(三)专任教师教研情况

由3个观测点构成:(1)近四年专任教师发表教研论文数量。(2)近十年专任教师主持编写本专业教材情况(。3)近十年专任教师主持省级以上教研项目情况。国家及省教育行政部门教改立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中国高教学会立项课题都在统计范畴。

(四)实验实践教学条件

由3个观测点构成:(1)现有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含软件)生均值。(2)近四年新增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含软件)生均值。(3)近四年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数量及各基地实习学生人次数与专业在校生总数的比值。

(五)图书资料由2个观测点构成

(1)现有生均专业纸质图书资料册数。(2)现有专业电子图书资料源的个数,随书的资料光盘和独立学院母体学校的资源不包括在内。

四、本科教学工程与教学成果奖

本科教学工程与教学成果奖权重为0.15,由两个二级指标构成: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和教学成果奖。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由2个观测点构成:(1)历年省级以上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教学工程项目主要强调省级以上示范专业、特色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精品课程、双语示范课程、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重点支持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立体化教材、精品教材等的建设。(2)历年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只要是教师参与完成的即可统计。

五、教学质量保障

教学质量保障权重为0.10,由一个二级指标构成:质量保障体系。它强调以下三点:(1)质量监控。它强调教学质量监控的机制及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措施。(2)质量评价。它强调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要健全,并涵盖教学的各个环节,能进行多角度的评价。(3)反馈及效果。主要评价质量保障体系是否有持续改进之效。

六、培养效果

培养效果权重为0.20,由两个二级指标构成:

(一)就业情况与培养质量

由2个观测点构成:(1)近四年就业率情况,主要统计本专业毕业生的年终就业率和灵活就业率。(2)十名优秀校友简介,要求每人简介500字以内。

(二)在校学生综合素质

由4个观测点构成:(1)近四年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及参与科研项目学生人次数与专业在校生总数的比值。创新创业活动指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研项目指学生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的国家、省部和市级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2)近四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励情况。只要本专业学生为获奖人之一即可。(3)近四年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学生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都可以。(4)五名优秀在校生简介。要求每人简介300字以内。

作者:吴云勇 单位:沈阳工学院

七、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为加分项,满分10分,主要探测专业特色、实施过程和效果,介绍在实践中培育和凝练出的专业特色及其效果说明,字数1000字以内。

本科金融学范文5

在国外,各高校完全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灵活机动地调整,比如美国高等院校所开设的金融学专业课程都比较新颖,一般每年都要淘汰掉5%左右的旧课程,增加约9%左右的新课程。即便是保留下来的课程,任课教师每年都会根据各方面的情况作出调整。这些举措可以缓解学生的需要及社会的要求与学校专业课程之间的矛盾,从而增加学生在各方面的适应能力。其次,应加强宏观金融课程建设。我国的宏观金融学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国际间协调与合作得更突出了,宏观金融的研究内容也需要大大增加。如关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利率与汇率、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等就需要扩展到国际范围进行研究。因此,宏观金融研究的传统思路和方法需要调整,要在全球的视角下进行研究。

二、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金融学课程内容偏重宏观理论方面,教学方法必然是偏重理论方面的阐述,而新型的金融学课程体系是以微观金融为主体,强调实证分析和实践操作,强调实践教学的方法已成为各国金融学专业教学的通行做法。而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是主要形式。在金融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增强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案例教学包括讲解式方法、课堂讨论式方法和书面式方法。选择案例要适量适度、有针对性;应根据教学进程的不同环节,选择不同的案例教学方式;区别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国内外金融领域的经典案例和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金融事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增加课堂讨论,通过创设科学、合理、新颖的问题来带动教学,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手段

金融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熟练掌握金融经济理论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运用新信息、传播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捕捉有用信息、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引申创新信息的金融人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实现这种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教学手段的创新实际上就是教学媒体的现代化与多样化。金融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更新了金融学教育内容,进一步拓展了高等教育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对有关金融市场知识的学习兴趣,将金融学全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都采用Power-Point电脑幻灯片,进行形象化教学,扩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了金融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使得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技术在金融学中的应用无论是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长学生才智,还是组织教学、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都显示了它的优势。多媒体技术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中重要的技术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必要条件。

四、建设教师队伍

本科金融学范文6

关键词:金融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实践创新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项事关学校教学工作稳定和发展、具有前瞻性的大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本科办学历史较短,教学基础相对薄弱,因此为了更好的突显学校的地方性优势,在人才培养上做到扬长避短,其培养目标的定位理当与研究型高校不同。笔者结合无锡太湖学院商学院这几年来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遵循SWOT模型的思路,从我校金融人才培养的内在优势、内在问题、外在机遇和外在挑战这四个角度进行以下分析。

一我校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现有的优势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清晰

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5A的5A2标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与高职类实用人才培养不同,应以学科为基础按行业分设专业,培养从事和适应高科技行业要求的行业专门人才,而非岗位操作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划分中的工程型、技术型人[1]。无锡太湖学院在金融系人才培养规格中明确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为培养金融学专业领域具有“本科水平、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金融系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金融学专业的投资、银行及保险等理论知识和投资分析、理财规划的应用能力,在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上市公司、工商企业等领域从事经纪、投资分析、理财规划、企业融资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无锡太湖学院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课程本身特点来设计的。金融学专业有的课程侧重理论及宏观,如金融学、投资经济学、国际金融。而有的课程侧重实务和应用,如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这些课程其教学目标主要围绕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结合证券和银行的操作实务。对于应用性较强的理论课,我系在教学中增设了与其相辅相成的实验课,强化了模拟操作等实践环节。

(三)国际合作与时俱进

我校金融系将与计算机系联合创建互联网金融研究基地,在注重教师学术创新的同时,增设了互联网金融的相关课程,使学生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景、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走势,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同时,学院非常重视与国际人才的接轨。增设了CFA(金融注册分析师)的课程班级,同时积极需求与海外学校的合作。其中和英国的PlymouthUniversity商学院进行了研究生项目的分享,以及和美国的NewYorkInstituteofTechnology达成了0.5+1.5+1项目合作。

二我校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现存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和结构模式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无锡太湖学院金融学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是“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保险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其他各门课程均作为上述核心课程的附属课程。这样模式化的课程结构偏重于宏观金融的教学,而微观金融课程开设不足,由于课程的理论较多,使得人才培养方式仍然以教师单向授课而学生被动接受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2]。

(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金融专业理论课程较多,因此大多数教学采用传统方式,教师课堂讲授知识点,学生相对被动地听课,很少主动参与提问和互动。案例分析,分组辩论,模拟情景,话题讨论等方式能增加学生活跃性和创新性,但目前在专业教学中较少使用。学生因此在课堂中常常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抬头听课率”不高。而金融工程、固定收益资产以及投资组合等课程又侧重计算,内容难度的增加没有配合上创新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内容效率低下,学生吸收掌握程度不足,毕业后难以在工作岗位竞争中胜出。

(三)实践教学体系、方法和条件的不足

太湖学院实践类课程主要采用上机操作和模拟交易结合,但实验教学仍和理论教学方式类似,以知识传授为主,辅之以模拟操作。考核方式是实验报告和小组论文,缺乏综合性和创新性。校内经管实验基地的建设有待提高,软件和硬件设备更新无法满足教学需求,例如股票外汇交易软件版本较低。同时,金融专业校企合作的建设滞后,学生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的环节只能考自主能力,专业能提供的校外实践机会较少。

(四)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强,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我校金融专业的师资在近两年引入了大量海归青年教师,原专业教师流动性较高,因此主体队伍年轻化。然而教学改革和创新无论方式如何,教师队伍总是核心和关键。只有经验丰富,素质综合,技能过关的队伍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优秀,才能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和全面发展的本科人才。而太湖学院受其发展的历史影响,金融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很少,外聘教师在师生沟通和实践指导等环节有一定的限制。青年教师大多直接在硕博毕业后走入讲台,缺乏相关行业的经历,不利于行业实践教学的开展。

三我校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外在机遇与挑战

(一)外在的机遇

我校“应用型”本科的定位与社会需求契合。无锡市正在推进“十三五”规划,2017年将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经济、创新经济、分享经济和平台经济的发展,建设新兴产业区。新一批的地区就业岗位随之释放。我校互联网金融平台以及苏南资本市场研究中心的建设将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作用。

(二)外在的挑战

从对金融人才的供求角度看,无锡太湖学院金融系毕业生在近几年的就业岗位与专业的对口程度不高,部分学生更多地选择销售岗位。因此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制订出与就业向匹配的教学计划,并加强校企间的合作,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我系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时,金融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我系也面临就如何继续做好行业专家深入课堂的挑战。

四完善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与措施

结合SWOT表格的分析,我校应当发扬自身的优势,坚持已有的培养目标,结合实践课程,拓宽国际合作项目,抓住地区发展经济的大势,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还应当规避自身存在的问题,解决需要面对的挑战,可以从以下几点措施考虑:

(一)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及较高科研素质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3]。专业核心课程不宜多于10门,基本涵盖金融学科的主要分支领域。另外,设置20门左右的基础必修课,既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又要包括一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其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实现知识体系的简约化和系统化,提高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引入最新的典型案例,补充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具有前瞻性的课题。

(二)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授课模式。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需要进一步改进我们的考试制度。在推进考试内容标准化、规范化的同时,应适当增加能够反映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试题,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及对专业问题的深入理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4]。

(三)加强实践教学,拓展校企合作

积极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目前我校金融系已与会计等其他院系共同建设了苏南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下设三个实际的研究方向: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资本市场的会计及财务研究,以及资本市场与PPP。教师在开展研究项目的同时,要与学生的相关课程尤其是实验实训课相结合,共同完善实践环节。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证书,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扩大“双师型”师资队伍[5]。同时积极引入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金融机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来校开展讲座,指导学生的实践实习活动。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获取并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信息。加强对金融学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积极推进科研成果和创新成果向教学内容的转化。总而言之,科学并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离不开准确的目标定位和行之有效的改革手段。学校可以从改革课程体系设置、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改革考试考核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些方面开展改革,帮助大学生能顺利的完成毕业和就业两个阶段的过渡。

参考文献

[1]姚吉祥,汪本强.国外院校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24(5):59-62.

[2]张瑞彬.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重点项目申请[R].贵州财经学院,2010,(03).

[3]马赞军.金融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8,6(3):45-47+50.

[4]王宇鹏.互联网金融下高校金融教育的思考[J].高等教育,2016(7):100-101.

本科金融学范文7

关键词: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能够确保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就业率,由于金融学专业所培养的人才都是为了在日后的工作中,满足企业岗位的要求。所以,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必须达到以下目标。第一,地方本科院校需要与较为知名的企业进行合作,并且确保合作年限,在为企业提供金融学专业性人才时,也确保了院校的就业率。第二,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应届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的机率上,有所提高,带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例如,学生在毕业后,看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身金融专业水平,选择合适自身的岗位,甚至可应聘企业高金融管理岗位,也可根据自身的实力选择金融部门基层,脚踏实地的学习,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以及岗位能力。因此,对于院校而言,与社会企业合作已经是不可或缺的,基于此,需要也可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确保该专业的开课形式,明确金融学专业的学时学分的以及考核形式。

二、金融学专教育模式改革

(一)课堂教学改革

金融学专业课课堂教学内容一般较为固定,所以,本地院校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可应邀金融学专家,在课堂中讲授自身的经验,并于学生进行沟通交融,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眼界,促使学生对金融学专业中所产生的问题积极的发言。其次,院校管理者可通过学习企业管理的咨询模式,开启“微咨询”,在利用与社会企业进行合作为资源,促使将企业中具有金融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梳理,并根据工作人员的时间,对其讲述企金融部门的具体工作内容,使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企业金融部门的工作性质。另外,院校还可利用互联网网络平台,建立金融学习平台,确保与企业进行合作,学会能够在该平台中学校更过的企业金融管理。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于金融专业筹资管理模块时,可提前在与企业预约具有专业的金融管理人才,并发出学校邀请,并对讲述具体的授课时间,课堂所讲述的专业内容以及讲述要求,也可进行与金融专业者进行连线的方式,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可与企业金融管理者进行连线,与学生进行问答交流活动,促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在企业的工作中,其具体的工作内容。该授课方式不仅突破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还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使学生能够加深对社会的了解,与企业的金融管理者学习到更多的经验以及未来的工作方式。在此基础上,院校与企业之间必须达成一致,此时双方增加更多的了解,也使得企业对学生有了具体了解。

(二)课后增加专业学习改革

在大学校园中,学生在课堂结束后,增加了更多的课余时间,因此,学校可为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开展知识竞赛,也是为了拓展学生课后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开展知识竞赛时,能够促使参与者提高自身的金融知识,并且拓展自身对金融专业的眼界,对培养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不过,对于金融学专业的知识竞赛并不常见,院校在无经验的情况下,很难吸引学生参与到知识竞赛中,因此,在开展知识竞赛前,院校应当根据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以资金作为奖励,吸引学生参与,并且由专业的教师作为监考者以及提问者。同时,也可增加竞赛题目专选,例如,金融证券投资赛、投资项目前景预选赛以及企业投资赛事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自行的组队,让其参与到竞争的环境中,学习到更多的金融专业知识。

(三)实习企业改革

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实习而言,学生可选择与校方合作的企业进行应聘,也可自行的进入到社会中,进行寻找合适自身的企业。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可自由选择企业以及工作岗位,不过,在实习结束后,学生要为学校提供一份专业实习报告。因此,学生在选择企业以及岗位时,大部分会选择合作企业以及订单式合作企业。学生在企业中通过增加工作经验,在企业中具有突出的表现,很有可能被企业管理者所发现,并直接可以签订双方合作的合同,学生可也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更好的企业或者考取更高的学业等。

三、结语

对于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学生而言,校园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且在学生实习的期间,学生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工作经验,以及更高深的金融知识。因此,本文通过对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研究,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的了以及提高了专业水平。阐述金融学专教育模式具体改革方式,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并且在赛事以及实习中,对学生金融知识的了解是受益匪浅的。望此次研究的内容能够得到地方院校的关注,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琪.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基于校企合作视角[J].教育现代化,2016,23(23):33~35.

本科金融学范文8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金融学;培养模式

在全国建设应用型大学的背景下,普通高等学校应该如何调整原有的专业培养模式,成为各高校重点关注的内容。近年来,金融学专业一直是各高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在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背景下,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优化和调整这一模式,是本文关注的主要内容。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为适应教育部对应用型大学的定位,适应中国金融改革与创新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金融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系统掌握金融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扎实金融实务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能够胜任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置不能体现应用型

大多数国内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宏微观经济学、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金融经济学、金融计量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投资学等课程。上述课程主要涉及理论教学,不能很好地体现应用型。另外,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其他授课形式运用较少。

(二)实践型课程较少

首先,学校、学院以及教师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过程中,较少考虑实践型课程的设置。即使部分课程有实验部分,也存在实验系统老旧,未能及时更新、实验流于形式等各种问题。其次,虽然本科生在大四期间,都有实习的任务和安排,但由于实习时间短,再加上金融机构业务的特殊性和保密性,实习机构不可能把重要的工作交给学生,学生也只能做一些“打杂”的工作,很难将学校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

(三)授课教师较少具有实践经验

各高校的老师博士学位拥有率非常高,特别是年轻老师,接近百分之百拥有博士学位。但大多数老师都是本科、硕士和博士一直读上来,存在从学校到学校,缺少业界工作经验的问题。因此,虽然高校老师已经尽力在备课、搜集资料,但大多在授课时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缺少业界经验的传授和指导,因此也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应用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一)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为了更好地体现金融学专业的应用型,各高校应该对于原有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增加与当前金融行业适应的新兴课程,比如量化投资、PYTHON数据分析等课程。当前社会,拥有数据意味着拥有财富,因此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至关重要,尤其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因此,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至少需要掌握一种或两种数据处理软件。

(二)建设金融实训平台,适度增加实践课程

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各高校可以构建金融模拟实验室,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日常业务模拟平台、股票市场模拟交易平台、投资交易模拟平台、ERP金融仿真实习等平台。通过这些实训平台和实验室的建设,目的是为了呈现最真实的金融实训环境,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为以后的顺利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一方面,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可以降低学位方面的要求,吸引一批有业界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由这些具有业界实践经验的老师负责学生的实验教学部分,能够更清晰、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作方法。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鼓励在岗专业教师深入企业挂职、交流,或者参加培训的方式,鼓励教师考取执业资格证书,更好地指导学生提升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陈晶.“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金融学专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8(8):98-99.

[2]仇艺臻.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7(9):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