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案例教学论文2篇

思想政治案例教学论文2篇

第一篇

一、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教育现状

社会教育是指大学生在社会中接触到的各类因素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产生影响的过程及结果。但是社会教育的缺陷是不容忽视的。市场经济催生重利轻义,社会存在不正之风和不良现象,社会充斥着文化垃圾,外来文化造成冲击,社会公众人物行为失范,网络宣传鱼龙混杂等等,诸如此类的因素往往使大学生陷入迷茫甚至产生负能量,虽然政府一直以来在采取各类措施进行管控,但是毕竟迄今无法杜绝这些问题,所以社会教育也无法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任务。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其系统性和正规性,即系统化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学校教育主要分为通过完成教学任务进行的教育和辅导员对学生的辅导。但是因为高校扩招使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学校在对辅导员进行招录的时候通常看重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只要求学历不要求专业。由此,大量辅导员专业技能的缺失使得学校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任务主要依赖教学的实施来完成。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虽然有些学校和教师已经在进行将教学任务转移到课堂之外的尝试,但是由于受到教学课时和学生学习精力的限制,课堂教学仍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

二、强化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进行课程改革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在教学中先后出现的关于实践性教学、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等各种探讨,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现行教学方式的不满、形势的紧迫性以及改进教学方式的追求。笔者认为,改进教学的方法的确会有很多,但是案例教学法将始终成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并且在教学中采用案例也有必要性,这种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诠释教材理论的需要

案例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经历的富有意义的事件陈述。人们在进行调查、研究、说理、教育的过程中引用案例往往对于所欲传达的思想和观点起到佐证作用,因此案例成为了人们传递思想的有效载体。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内容干练、理论性较强。如果教师就理论讲理论,那么即便教师的理论水平再高,其讲解也会因为过于骨感而削弱理论的说服力。事实上,理论来源于生活,是对包罗万象的社会实践的总结,是用来解释和指导实践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理论对应的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马克思主义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因此,理论教学必须融入案例。

(二)增强课堂吸引力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一定的逆反心理,这不仅会降低大学生对课程的接受度和认同度,还会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正如我们时常会听到教师抱怨学生上课消极,一些学校则采取了严格要求学生进课堂的举措。但是当我们反观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时会发现,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教学本身存在问题。相关研究表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课堂教学生动有趣且不输教育性,那么学生自然会主动选择走进课堂。增强课堂吸引力固然有很多方法可以选择,但是教学案例的引用无疑是最为便捷和有效的举措之一。

三、案例选择的原则

对于案例的选择,笔者认为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服务教学的原则

引用案例首先应服务于理论阐述。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案例引述应有一定差别。教学重点是需要重点向学生灌输的内容,而教学难点则是学生不易理解的部分。针对教学重点内容引用案例应以增强趣味性、生动性为主,而针对教学难点问题,则主要应通过将难点问题还原为现实的案例从而增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引用案例还应结合教师的兴趣点。当代的高等教育要求在加强基础的情况下,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加强学科间的渗透。而由于知识背景的差异,每位教师研究的重点和兴趣点会有所不同,这为实现高校教育这一新目标提供了条件,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讲清重难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引用其他相关案例。

(二)典型性与普遍性相结合原则

根据作为案例支撑的人或事物是否具有典型性,可以将案例划分为典型性案例与普遍性案例,案例选择应将典型性与普遍性相结合。典型性案例通常是指以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作支撑的案例。作为案例支撑的人或事物又可分为正面典型和负面典型,典型性案例可以帮助人们清晰地区分典型与非典型的差异,从而促进人们从正面典型汲取正能量,帮助人们提高抵制负面典型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性案例一般是指以人们司空见惯的人或事物作支撑的案例。与典型性案例不同,普遍性案例更加强调人或事物的共性。由于普遍性案例中的人或事物的普遍存在,使人们往往不屑于谈及,对于具有普遍性的人或事物的失当行为的漠视则会助长“存在即合理”的悖论。举个例子,“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几乎是尽人皆知的,我曾就这个问题对学生进行了简要的调查。

在被调查的几个班级中,几乎没有任何一名学生没有经历过中国式过马路,甚至也有学生曾经翻越中央隔离护栏。学生对于自己此类行为的性质皆有清晰的认识,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辩解是从众心理使然,当身边的人在红灯时都结伴通行了,如果只有自己特立独行地站在那里等信号,那么会令人感到不自在。当被问及对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态度时,学生们均表示出反感,并表示如果其他人都在等信号,那么自己是不会闯红灯的,否则自己就显得鹤立鸡群了。这说明表面的淡然不等于内心正义的泯灭,正义需要召唤。普遍性案例往往会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对这类案例的解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普遍性客观存在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素质。

(三)案例素材真实性的审慎把握原则

案例素材的收集渠道是比较广泛的,案例素材可以来自书刊、杂志、报纸、网络,也可以通过开展调查取得,但是必须审慎把握素材的真实性,因为一旦案例素材失真,则可能将引述者推至难圆其说的境地。为此,笔者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应当重点培养两种习惯。

其一,养成反复甄别的习惯。基于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信息来源,人们看待同一客观存在的角度一般会有差异,看待问题的全面性会受到制约,其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性会受到影响。而现实中,对于同一客观存在的相关描述往往不是唯一的,这就给引述者提供了甄别真伪的机会。当然这并不代表甄别之后一定会看到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比如彭宇案,但是经过甄别起码会使教师在案例引述中尽可能地少犯素材失真的过失。

其二,养成收集整理的习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网络充当了拥有最为鲜活素材、汲取便捷的数据库,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对于素材的需求,但是由于受到网站容量的限制,网络数据时刻都在更新,如果教师不及时下载收集相关素材资料,尤其是新闻性的视频资料,那么可能明天就再也无法从网络上找到已经情有独钟的内容。所以,教师应当养成收集整理案例素材资料的习惯。

作者:王冬梅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第二篇

一、本土化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案例本土化

教学案例本土化符合当代教学理论发展的内在需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习者知识建构为核心,其典型的学习模式是探究性学习,即认为学习者学习的过程是通过发现、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进而建构理论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五环教学法,即提出现实问题、形成探究问题的计划、实施探究计划、形成和评价探究结果、反思。这种教学法首先要有现实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才能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学习,才能有效避免不着实际的学习。

2.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与教学案例本土化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实施发现教学法,即教师首先提出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然后在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探究欲望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再让学生检验自己的假设正确与否,最后通过对假设的推理验证来解决实际问题。整个认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系列教师向学生提供实际学习经典案例,让学生主动加以分析,不断探究其内在理论或规律的活动。无论是建构主义的探究性学习法,还是认知主义的发现教学模式,两者都离不开通过师生探讨现实案例、获得知识认识,最后掌握理论并加以实际应用这三个环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土化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要向学生提供区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生态发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深入分析、思考与讨论,促进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制度的全面认识,进而真正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达到真学、真信、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学目的。

二、选用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本土化教学案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土化教学案例是以乡土典型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真实案例。早在1870年,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把美国国内各州中的本土化法律案件应用于法律教学中,开启了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先河。因其教学效果显著,本土化案例教学后来在商学及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也广为应用。20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中国工商管理硕士专业教学的需要,美国哈佛工商管理讲师团在中国厦门、福州、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的大公司、大企业挖掘素材,编写区域性的本土化教学案例,并在我国工商管理培训教学点进行首试。此后,本土化教学案例也在我国推广,并成为一种趋势。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本土化案例教学却有些滞后,尤其是很难找到一本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化教学案例辅助教材。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教学瓶颈,在一定程度上与本土化教学案例的不完善有关。对此,为了让新时代的大学生们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真学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2009年起,、中组部和教育部联合组织全国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对沿海发达城市进行考察学习,要求他们把看到的、想到的、悟到的带回课堂,用以增强教学效果。

2.本土化教学案例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三贴近”的内在需求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与基本方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土化教学案例编写的最为重要的理论依据。要想让学生真学、真信、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但要用朴实的通俗化语言把理论说透、讲明,更需要用本土化教学案例来分析、论证,以使理论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挖掘地域性资源,精选本土化案例,灵活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是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的过程。在使课堂教学本土化、生活化、社会化的同时,让学生接触到了家乡的人文景观、感受到了家乡的历史文化,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做学生不但增长了见识、丰富了知识,而且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思想认识也发生了质的转变,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总结

在进行本土化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更容易进行综合分析、问答、探讨等教学互动活动,这样做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还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比如,在讲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桥头堡战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就可成为一个本土化案例。这一案例有助于学生透彻理解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及如何进行改革开放、什么是社会主义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土化教学采用依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而开发的经典教学案例,既能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内容,又能通过案例教学活动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能力,同时还能使其真信、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作者:孙冬梅 单位:云南开放大学公共基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