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论文范例

教育经济论文

教育经济论文范文1

1.有关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认定的比较。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研究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发现,人力资本(教育)可以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率。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运用因素分析法,推算出1929~195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中,教育的贡献占23%。英国经济学家斯宾斯、索罗认为教育具有市场筛选作用,因为教育水平是反映个人能力大小的有效信号,能力较高的人,支付较低的成本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教育水平,雇主甄别高能力求职者时,求职者的教育水平越高,工资就越高。这些西方学者都认为教育具有提高生产率或者鉴别市场效用的经济性工具意义。叶澜认为教育是实现各种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样也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力因素,教育对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育具有经济效益。黄济认为现代教育与现代商品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是一种社会自然历史过程的必然联系,为了适应商品生产要求职业技术教育产生。靳希斌指出教育对经济发展有巨大功能,教育对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资料消耗、促进国民经济增长、转化科技发明有重要作用。黄志良等人通过研究认为,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较注重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产学研结合,而高职教育大量实施的以“成才育人”为目的的产学研结合则容易受到忽视,高职教育应考虑如何满足企业发展和追求利润的需要,多发展具有经济属性的产学研结合。王全旺、赵兵川等人借鉴蛛网理论分析了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的成因。可以看出,对于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分析基本是从经济关联性、与劳动力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三个方面进行的,对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的判定,是可以从他物关系进行阐述和论证的,只是国外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研究更多的是比较直接从宏观计量方面进行分析,而国内主要还是从制度层面分析经济的,属于传统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

2.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表现形态。

(1)物化表现形态——社会大生产力。

工业革命时代,机器大工业借助于机器建立了与自身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力基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机器工业部门规模日益扩大化、复杂化、规则化和自动化,复杂的工艺和材料被不断发明和应用,这需要工人必须掌握新技术,并不断及时更新,这样的工作要求和特点,要求劳动者具有科学技术知识,熟悉机器构造,掌握机器原理与操作技术,因此接受一定的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成为可能。反而言之,劳动者在接受职业教育和继续培训后,理所当然会促进机器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必定会促进更加先进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促进社会化大生产的提高。

(2)内化表现形态——劳动力价值。

高职教育对劳动力价值提高主要体现在通过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改变劳动力形态上,并通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与其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别表现出来。马克思曾指出,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的复杂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表现,这种劳动力需要花费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也就是说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要比普通劳动贵得多,所以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价值就高,劳动力复杂程度越高,所创造的价值就越多。

(3)外化表现形态——现代商品经济发展需求。

现代职业教育与现代商品经济的联系,是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或者说是一种社会自然历史过程的必然关系。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产生的初期,由于产生发展的客观要求,商品经济得以发展,便在物质生产部门以及劳动所活动的产业部门产生了适应商品生产要求的职业技术学校,这种最初的职业技术学校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劳动力和人才是现代职业教育与现代商品经济联系的关键性环节,现代商品经济正是通过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对现代职业教育提出要求,以此培养出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员。

二、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1.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理解的简单化与狭隘化。

从对高职教育本质属性、一般属性以及高职教育功能、价值等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等核心概念存在狭隘理解和替代的现象。经济学家们认为,经济是一个不言自存的实在概念,并无需下定义,因此使得高职教育理论工作者很难直接对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进行直接分析,所以大多数人从相关方面入手,这样的认知方式虽有可行性,但会造成认识上的偏差,出现“经济属性”概念被简单代替的现象。比如,一提到高职教育经济属性时则会联想到“公共产品”“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教育与经济关联性“”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等,这些所谓的“属性”概念并不是高职教育经济属性所指向的内容,更多的则是对“教育经济属性”形式的展现,错误地将属性表现认为属性本身,这样理解的后果直接导致“高职教育的产业化”“高职教育发展的短视化”“教育腐败”和“教育不公平”等问题的产生。高职教育经济属性反映的是高职教育的属性问题,不是功能问题或者关系问题。如果把经济属性最一般的本质仅仅看成经济属性是具有产品的功能或者市场的作用,其结果可想而知。

2.高职教育经济属性外延运用泛化与庸俗化。

对高职教育及相关核心概念的运用存在泛化与庸俗化现象。高职教育理论工作者在对高职教育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或对其理解的过程中,始终无法摆脱自身立场、观念的影响,会折射出主观认识和研究身份。为了方便理解与运用,有些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在对待高职教育经济属性问题上提出“高职教育具有经济属性和功能,应该推向市场“”社会需要什么专业,高职教育就办什么专业”等一些极端做法,有些学者在进行高职教育经济属性问题分析时直接用“教育经济(市场)”这样很不严谨的词句来表述,这些极端做法和不严谨的说法模糊了市场与经济之间的差异性,把经济当成市场,把经济属性看成市场功能,引起了人们对市场理解的泛化,使之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理解和运用产生了歧义,这样会影响高职教育价值的真实体现和教育决策者的理性判断。

3.经济与市场共性与个性边界不清。

对经济属性的简单理解和运用泛化处理,说明这两个概念关系边界不是很清楚,明显模糊了经济属性与市场属性存在的“共性”和“个性”边界。从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来说,高职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有特色的概念,高职院校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的“三改一补“”三多一改”等政策措施下发展起来的;从高职教育主要研究者来说,他们大都是普通高等学校工作者或中职教育工作者;从高职教育研究者的研究背景来说,他们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认识都是从职业教育和高职教育研究的相关成果演绎,甚至是直接照搬而来的。对“经济属性”外延的简单理解和内涵泛化运用,势必导致共性和个性界定模糊,虽然两者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三、高职教育经济属性中对市场成分的理性反思

1.从认识论上,突破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误区。

对高职教育某些特征的片面性理解,导致了高职教育时间定位中的狭隘性和简单化。一方面,高职教育被狭隘地理解为商品,高职教育作为产品可以用货币进行交换和买卖;另一方面,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进行过度工具化解读,视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为刺激经济、跟风市场的工具,这不仅不符合经济属性本原,也严重脱离了高职教育的本体。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政治、教育、法律等上层建筑存在依赖的基础。按照这样的理解,经济是政治、教育、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基础,教育只是有经济属性,但经济属性不是教育的唯一属性。在封建社会之前,以人的依附关系为主的商品经济不发达,高职教育经济属性当然就不明显,但并不意味着当时的教育就没有经济属性。在现代商品经济发达时代下,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从之前的边缘化走向以商品经济为重的社会中心,高职教育经济属性逐渐凸显出来,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高职教育的市场属性。高职教育经济属性更多是指向经济规律在高职教育本身所引起的特殊作用和效果,而市场则更多地体现在“买方”“卖方”以及两者之间价值规律的运用上。

2.从知识论上,厘清高职教育经济属性和市场属性的关系。

经济属于元概念,属于范畴层次,市场只是经济概念的下位概念。经济范畴与普通的经济概念不同,后者只是反映个别的经济现象或过程,经济范畴则是反映大量出现的经济现象或过程。因此,“市场”之类的下位概念是经济范畴多元化多层次化的表现。我们可以用球体理论来加以阐述。“经济”属于球体网络的内层核心中的点,而“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概念是球体网络组织表面上的一个个点,“市场”之类的下位概念根植于“经济”核心概念,吸取“经济”概念养分,“经济”概念理解越深,下位概念越多,认识就越广泛,整个球体网络就越大,且与“经济”概念丝丝相连,位于网络组织的陈述最容易修改,同时修改网络其他部分陈述也比较容易,具有网络中心的陈述在整个网络组织中的作用十分关键,修改这些陈述不会动摇整个网络体系,它们同属一个球体。

3.从实践论上,回归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本质——民生。

教育经济论文范文2

对待学困生的学习,使他们掌握同班同学一样的知识程度,我觉得引发兴趣学习是最重要的。尤其是我教的这门经济管理基础课。我认为:转变一个学困生,比培养一个优等生更重要,因为现在每个家庭,基本上都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学困生的前途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希望,我们中职学校接纳的学困生如果能够让他们沉下心来动脑思考老师讲的问题,渴望学习就像饥饿的人吃面包一样,那么是能够学到知识、本领、技能的,是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会有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自己开心,全家幸福。俗话说,兴趣是第一老师。要改革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使它们产生学习经济管理基础这门课的兴趣。

针对学困生学习兴趣全无的普遍状况,可以采用岗位尝试教学模式,使用多媒体让他们产生兴趣。首先,在备课上,潜心研究、处理教材,将学生现在可以学会且能应用到以后实践的知识提炼出来,并把他归类,以模块的形式、便于操作的形式展现给学困生;然后,在教法上要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理解;最后在教具上、教学设备上采用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深刻理解要学的知识和感受到易于掌握其方法,使学困生变成求知欲强烈的爱学习的学生。例如,我在讲第三章企业的人事管理第四节企业劳动争议及处理时,有些内容用PPT课件打到多媒体屏幕上,学生的听课效果就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在讲到本章企业人员的任用与考核时,涉及到员工的招聘,那么如何招到企业满意的员工呢?我讲到了招聘途径,招聘的程序,招聘的方法等,并用PPT播放,效果很理想,学生都睁大眼睛去看,仔细想问题,最后我说如果你是企业的人事行政干部,你该如何招聘呢?为了进一步打开他们的思路,我播放了几个天津卫视热播的“非你莫属”招聘节目中的精彩片段,学生很受启发。

紧接着在下一节课,我设计了一些情景,准备了一些招聘方面的问题,让学生们有的去扮演招聘经理,有的去扮演应聘人员,这样使得学生们非常有热情、有兴趣去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也进行了岗位技能的尝试,让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使学困生变为爱学习的学生。总理曾经讲过,做中教才是真的教,学生才是真的学;说的多好啊!我们教育者作为传到授业解惑者,应该把学生学会,在社会上、在企业中能真正掌握技能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将提炼的授课内容,与视频、实际情景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融合到学生的集体上来。这不正是我们的教育者盼望的学习氛围吗?

作者:李宏刚 单位:吉林经济贸易学校

第二篇

一、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利用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教和学的统一。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好的教学方法,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哈佛大学曾把学生分成6种类型:数理分析性、人际关系型、综合性型、政治活动型、最后一排型、怪杰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学生各有所长,各有特点。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式与他们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备课不仅要备授课内容,还要设计教学方法,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模拟实验等教学方法可以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从而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教师在启发诱导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思考来发现和获取知识,达到“乐学、会学、学会”。通过教法引导学法,针对学法变换教法,真正达到师生互动。教学过程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灵魂的对视”,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用得较多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度”的把握,贯彻“需要就用”“自然和谐”的原则,而不要一味追求应用多媒体,有注意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启发、引导、讲授为主的理念,实现教学内容的再创作,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不能将教学变为机械地放映过程。

二、讲课语言的艺术化

良好的语言修养,是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的口语,它是在一般的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职业专门用语。讲课与演讲有相似之处,演讲式的讲课应该是教师追求的目标。具体有以下要点:首先,讲课要有激情。教师讲课是教师心智活动过程的真实反映,没有情感的投入,没有身心一体化的表达,教学目的就难以达到。因此,教师上课前,要完全进入讲课角色,抛弃一切杂念,酝酿出将授课内容一吐为快的情绪状态。其次,要注意逻辑性。讲求逻辑性是讲好课的根本,而逻辑性不外乎演绎法和归纳法。所谓的演绎法是指先讲述概念和基本内容,再讲述具体的应用案例及注意事项的方法;所谓的归纳法是指先列举一些案例及引导性问题,提出各种解决方案,经过比较综合,归纳出有普遍意义结论的方法。两种逻辑性方法的结合运用,相得益彰,可使授课思路清晰且有条不紊。再次,语言要清楚和富有变化。教师只有用规范的语言才能把要表达的意思讲明白。在讲课过程中,应注意语言抑扬顿挫和节奏快慢的变化,对重点词句可声调激昂;对容易理解的一般词句可语调低平;对需要学生做笔记的内容,可放慢速度和做一定的重复;对学生需要回味理解的内容,可做短暂的停顿;对需要发挥和讲解的内容可适当加快语言速度。最后,上课贵在“讲”字。讲课的感染力和逻辑性有使学生乐于接受和容易理解的作用。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要多讲、细讲,特别是对一些数学公式、计量模型,不能仅限于将其数学关系讲清楚,关键是要联系实际将其所反映的经济意义讲明白。对于一般的内容,学生通过看教材就能理解的,可以做简单的归纳概括或不讲。

三、形体神态的沟通

教师上课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课堂上不注意与学生沟通,不了解学生的思维进程,一厢情愿地独自讲述,必定事倍功半。作为“导演”,教师上课要注意与学生发生谐振,让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的思维,步步深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通过有准备的提问和细致的观察,随时掌握学生的思维进程。当学生注意力集中,表现出轻松的神态时,教师可以继续进行新的授课内容;当学生的眼神茫然,眉头皱起,则说明学生对相关授课内容有疑问,教师应改变讲述方式,或转换思维角度予以阐明,直到学生理解为止。作为“演员”,教师要充分利用讲台空间,游刃有余地侃侃而论,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神情饱满而不紧张。教师上课既要全神贯注,又要保持松弛神情,力求自然洒脱,给人以可亲、可敬感觉。第二,目光有神而不放任。教师的目光与好学生的目光交流,可起到鼓励的作用;教师目光直视精力不集中的学生,可起到警醒的作用。第三,手足自然而不散漫。上课教师应该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固定手足模式。上课教师的手势要符合内容的需要,与讲课的内容相匹配。语调低平时可以是缓慢的移动,语调激昂时可以是果断的挥舞。教师上课时站立的位置可以是讲台的中央,也可以在讲台的一侧,还可以在讲台前缓步走动。有时,恰当好处地走到前排学生的面前讲述,对学生可产生亲近感的效果。总之,教师授课是一门综合艺术活动,教学质量的提高靠教师的不断创新,而教师创新的源泉不仅来源于讲课,而且也来源于讲课之前的备课环节,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学中备课环节的研究,讲求讲课艺术和形体神态的沟通,为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占贞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三篇

1、基于创业教育视角的经济管理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开展前的准备

1.1学生应具备知识的准备

目前,经济管理类开设的专业有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金融、国际贸易、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各专业的许多基础课程都是相同的,都要学习经济学、财务管理、统计学、管理学、会计学等课程,只有专业核心课的区别较大,如会计专业开设审计学、高级会计学等,金融专业开设中央银行学、货币银行学等。虽然各专业所学知识侧重不同,但对于企业的基本知识在基础课程中已经基本涵盖,但各知识点较为分散,难以将所学专业知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经济管理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开展前,可以选择开展ERP沙盘模拟实验,该实验作为学生进入跨专业综合实习平台实践的“台阶性课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既可以将零散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还可以为进行跨专业综合实习平台实践实现知识的铺垫。对于校内非经管类学生,虽然所学的知识千差万别,如电气自动化、土木建筑等,但每个同学对于“企业”这个名称并不陌生,这些学生可能会有创业的想法,但由于与经济管理的知识毫无接触,很快将创业的想法抛诸脑后。本实验的开设,主要是建立一种创业的意识,让学生消除创业的畏惧心理。教师在讲解“企业内部运营流程及与外部服务机构联系”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生动演示;讲解“企业如何运营”时,可以结合实际的企业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最短的时间让这些不懂“企业”的学生尽快掌握有关企业的知识,以便能较为顺利地进行下一步跨专业综合实习平台实践。

1.2实验平台搭建准备

基于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业教育的目的,该实验平台的搭建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大。计算机硬件的数量和配置、实验指导教师素质和人数以及实验场地的大小,均比单一针对经管类学生的实验要求高,因此该实验平台的搭建需要二级学院与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沟通才能实现。该平台运行需要的软件分两大类:通用商业软件如用友公司推出的“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金蝶公司推出的“金蝶跨专业综合实习平台整体解决方案”;专业公司开发设计的专用跨专业综合实习平台。一般来说,通用商业软件比专业开发的软件资金投入少,也基本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是高校该平台的首选。

1.3教师队伍准备

在该课程开始之前,实验指导教师除了准备必要的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提升自身的实验技能之外,对学生的引导工作颇为重要。对于经管类学生,如果经管类专业课程之后直接进入该综合实验教学,按照循序渐进的原理,教学效果会打折扣,ERP沙盘模拟课程是该综合实验教学实施前的一个不错的准备教学,可以在该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接触跨专业综合实习教学的知识。如在ERP手工沙盘模拟课程的教学开始前,让每小组的同学为自己小组成立的企业注册公司名称,然后让同学们查阅公司到工商局如何注册的资料,之后让同学们为本小组成立的公司制定一个类似企业价值观的“口号”;在进入ERP手工沙盘模拟课程教学后,本企业的CEO可以组织一场招聘会,从应聘的同学(该课程中应聘的同学均为本专业学生)中选择本企业的职员;本企业需要贷款时,要求学生学习与银行沟通的技巧,在供应环节、销售环节,掌握与供应商和客户沟通的能力;在纳税环节,熟悉税法知识,了解去税务部门缴税的流程;在ERP手工沙盘模拟课程教学结束后,不仅要求写实结,而且要求每个小组将本次经营过程制作PPT,供所有小组同学学习,然后让他们比对自己建立企业之初所提出的“口号”,学生们会有很大的收获。通过此过程后学生基本能很顺利完成跨专业综合实验。对校内非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对于经管类的专业知识是完全陌生的,也没有经过ERP手工沙盘模拟课程的教学,由于对该类学生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创业”,对该门课程掌握的重点在于企业的整个运营流程。安排20~30学时的理论学时,以企业核心业务为主线,将企业内部各部门与企业诸如银行、税务、工商、海关、会计师事务所等服务机构有机联系起来进行系统讲解,在实验平台的实践操作中,可以在经管类学生中挑选一些学生协助指导教师,帮助非经管类学生完成该平台的实训,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

2、经济管理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在创业教育推进中的开展模式

2.1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突出“专”的特色

2.1.1该实验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许多大学生毕业即面临着失业,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综合技能不高,导致面临的就业渠道狭窄。对于经管类学生而言,由于专业性质所限,理论教学仍然是主导,学生基本以听课为主,对于所学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动手操作能力较弱。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目前高校对于专业知识的传递、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教学过程,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对综合决策能力、综合执行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够,高校经管类专业也在努力迎合这种需要,发展自己的实验课程。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有依靠单专业软件的实践手段已经不能满足需要,需要更新实训内容、方式和手段。

2.1.2原有实验课程的局限性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课程目前分为课程单向性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跨专业综合性实验4个层次阶段。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以会计学专业为例:初级会计学课程结束后会安排2周的时间进行初级会计学课程设计,视为该专业的课程单向性实验,该层次实验的安排较多;安排4周的时间进行会计综合实验课程,视为该专业的课程综合性实验;安排10周的时间进行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视为该专业的专业综合性实验;安排2周时间进行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视为该专业的跨专业综合性实验。各专业不尽相同,实验所达到的层次不尽相同,实习达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许多开设经济管理专业的高校将用友公司的ERP手工沙盘模拟课程作为该学科的跨专业综合性实验,该课程的资金投入较小,教学模具、实验资料以及对教师的培训均较为简单,且较好地体现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ERP手工沙盘模拟实验在具体操作中存在教师无法监控的弊端,如在采购环节的采购提前期,学生下了3个某种材料的订单,但在该材料实际入库时,因缺少现金,学生在该环节可能将订单数减少,在该实验中该种做法是违反游戏规则的,但老师根本发现不了这种情况,只能靠学生自觉遵守游戏规则。该沙盘的设计仅局限于制造业企业自身供、产、销核心业务的主线进行模拟,缺少企业与外部服务机构的联系,学生的岗位角色变化较少,指导教师对实验过程的触及程度不够,因此一些高校已经开设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教学效果良好,受到该专业学生的欢迎。

2.1.3突出该综合实验教学“专”特点的技巧

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见图1,以生产制造企业为核心,模拟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研发、信贷等业务,在生产制造企业运行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与企业诸如银行、税务、工商、海关、会计师事务所等服务机构有所接触。在该课程实践中,指导教师可以把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按专业的不同分配角色。例如: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对财务较为精通,安排在生产企业的财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较为合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对进出口的流程和各种环节的单证的缮制较为熟悉,安排在海关较为合适等。在生产企业以及的管理或服务机构中,有不同的岗位,每个不同的组织机构中均有人数不等的学生,他们自己安排本组织机构人员在不同岗位进行“工作”,协调本组织机构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工作,使整个平台能够正常有序运行。通过综合实习平台,把会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金融、人力资源等不同专业的实习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学生参与了企业及相关职能部门形形色色的决策,处理了企业及相关职能部门纷繁复杂的业务,经历了企业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基本业务环节与基本业务流程。学生们既可以把同一课程中的不同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也可以把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还可以把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科的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在就业和创业中充分体现经济管理类人才“专”的特点。

2.2针对校内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突出“能”的特点

校内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主要特长仍然在自己所就读的专业上,但毕竟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较多,学生的“供”已经远远超出“需”,并不是社会不需要这些人才,而是他们只盯着现有的企事业单位,如果这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就面临着失业。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很难想到去创业,他们认为对企业的很多知识完全陌生,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创业不沾边,引导该类学生创业,让他们有创业的想法是很重要的。非经管类学生在该平台的操作有一定难度,毕竟他们的经济管理类知识比较欠缺。在上述体系架构图中的每一个组织机构,均至少搭配1个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带领本组织机构非经管类学生完成其工作,每个小组的成员在“专业”指导下,体验企业经营的整体框架,认知和了解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及环境,树立宏观管理思维。通过完成整个实验,该类学生能较为深刻地感受商业活动,培养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协作意识,为将来的创业提供帮助。

3、创业教育视角下,经济管理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开展后的考核

3.1针对经管类专业学生,采用多角度的考核方法

该平台的设计是基于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对其参加该课程实习的考核要求较高,整个实习过程均贯穿着考核。在实习开始前,每个小组对本小组成立的组织机构的规章制度、人员的安排及其岗位职责、未来的整体规划等出具书面资料,指导教师根据各小组递交的资料给出成绩。实习开始后,指导教师可以在各成立的组织机构设置“障碍”,如生产企业的某条生产线出现故障如何解决,供应商的原料在预定的时间里没有到货如何解决,出现了产品质量问题怎样应对,工商局里遇到了不懂公司注册的客户如何解决,银行的某个员工出现了挪用公款应如何解决,等等,教师可以根据现场学生的解答及本小组在该问题出具的一份详细的解决方案给予分值评定。实习结束后,每个学生的实习报告是不可缺少的,但每小组以其成立组织的名义共同做的工作汇报更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也是其他小组学习的极好方法,教师在这一环节也应给出分值。将各考核点按照一定比例加权平均即可得出最后的考核结果。

3.2针对校内非经管类专业学生,采用全过程体验的考核方法

由于该平台的设计主要针对经济管理类学生,但基于创业教育的目的,该平台是不错的选择。针对非经管类学生而言,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掌握整个经管类学科体系是很困难的,如果仅由该类学生完成该实验,实验进行的困难程度、顺利程度都能预期。这样,不仅会严重挫伤学生进行实习的积极性,而且整个教学很难进行下去。对该类学生进行引导,让其对该课程产生兴趣极其重要,因而每个独立小组安排“专业”的经管类学生很必要。一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容易,在短时间接触该课程后进入实习,非经管类学生遇到的问题会很多,有时碍于面子而不去问老师,如果有本组织的“专业领导”,他们的问题会及时得到解答,也不会打击本小组学生“经营好本组织”的自信心。另一方面经管类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也是再次学习的过程,在本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在专业类学生实习中没有遇到的新问题,指导教师可以建议他查资料,如果还是解决不了就可以告诉他正确的做法。

4、结语

综上上述,非经管专业学生能够带着兴趣及探索完成该实验是最好的教学效果,以下的方法基本可以反映出来。教师在课前可以布置该类学生对每天的实习情况写实习日记,记录每天的实习内容、实习困惑及如何解决等。实习结束后,每小组抽查1至2个学生将自己的实习体会向本次实习的所有同学做汇报。学生是否认真完成该次实习,实习日记以及实习体会报告的内容能很好地反映,考核的结果也就基本明确。

作者:李文琴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系

第四篇

1、经济管理专业电子商务教学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我国教授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师一般是计算机专业或经济管理专业的学习背景,而且很多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参加高校的教学,这种从学校到学校的经历对于应用性很强的电子商务课程来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局限。

2、电子商务案例教学模式运用

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能凭一己之力完全解决的,但是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仍有许多可以作为的方面。其中,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为培养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学生准备10分钟案例

电子商务领域发展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大事件”发生,仅仅通过教师传递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且现在的大学生往往乐于在互联网上搜寻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与其让教师主导课堂,不如让学生参与其中成为案例的分享者。要求每次课学生准备10分钟的案例分享,让学生从案例背景、案例分析、案例影响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学生们对日常网络中出现的电子商务现象保持了一定的关注度,如分析小米手机的网络营销方法、加多宝更名后的营销策略、优酷土豆合并的原因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2.2学生分角色演绎案例

学生通常都是从自身出发来分析案例中的问题,不能站在客户、公司的角度去分析。为此,有意识地让学生以不同的身份、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氛围中训练思维,加强团队合作,通过思想碰撞,一起总结知识点,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网站设计这一章时,先引导学生们探讨什么样的网站是好网站这一问题,学生一般会从用户的角度进行分析,但为了让学生体验不同的网站设计的效果,让学生们分角色扮演,一是公司的管理者提出网站的要求,二是网站制作团队的总体把握,三是用户角度的体验感受。给出一定的时间充分讨论后,让学生们模仿现实的情况来演绎这一案例情况,在表演中往往出现新的问题、新的思路,而且学生们参与度非常高,有时严谨有时幽默,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尤其在面对一些案例中的冲突时,学生们往往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头脑风暴,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乐在其中。最后,教师对整个案例的角色扮演进行总结分析。

2.3团队合作参与比赛

按每组3~5人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完成案例分析,并由小组的成员进行介绍和答辩,最后教师给予一定的点评。这种方法能够考察学生们的综合能力,现实运用也较多,但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小组成员不能过多,3~5人为宜,否则容易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小组的案例介绍和答辩最好由两个学生上台共同完成,一个学生往往不能把小组的观点全面陈述出来;教师在讨论环节和答辩环节要注意控制整个过程,防止陈述过于细节化和冗余化,不能出现偏离主题、学生情绪过于激动等现象。

2.4设计主题,开展课堂辩论

由教师讲授理论时,学生们往往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教师的观点就是学生的观点,最新的理论就是最正确的理论,缺少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如在讲授网络营销的优势,讨论网络营销会不会取代传统营销方式时,如果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学生往往是记下笔记,不加思考。这时,可以让学生们全面地分析问题,将学生们分成正反两方,一方强调网络营销的优势,一方强调传统营销的优势,就这一问题开展讨论。通过两方的激辩,教师将正反方主要观点写在黑板上,最后加以总结,认为网络营销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营销,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网络营销不是万能的。

3、总结

教育经济论文范文3

1.信息角色的互换性

在互联网时代平面设计中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网络来实现的,信息传播者和受传者的信息角色的互换性主要在以下的三个层次体现。第一层,受众和传播者都是作为信息的传递者,单纯的角色互动,没有实际上的意义;第二层,受众者和传播者在平面设计中深层次的互换,两者起到的作用相同。传播者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根据其意愿来控制设计的走向,受众者也同样可以做到。第三层,传播者与受传者为一体。设计者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受传者。因而,在交互语境下,这两者的角色没有很明显的界限。

2.信息内容的数字化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即是数据。这就是平面设计中交互技术的数据化特征。从我们日常接触的互联网可以看出信息数字化在以下三个方面最为明显。首先,最明显的是信息内容的数据化。信息内容的来源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文字、图形、色彩、材料,甚至是声音、气味这些都是可以用数字技术吧它转化成数据储存,在互联网中的平面设计就是应用这个数据技术,把鲜活的人物、事件、声音、靓丽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的视觉中。其次,是信息内容的程序化。我们在互联网上所看到的页面几乎都是用各种程序编码形成的,在页面上显示的文字、色彩、声音、动画这些都是利用编程技术通过代码来实现的,在这些页面中一个文字、一个声音、一种色彩、一个动画都是一个代码,各种代码堆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程序,而各种程序融合在一起则会衍生出有声、有色、有字、有图的缤纷多彩的世界。这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数据的一种表现形式。最后,就是信息内容的虚拟化。互联网可以说是一个虚拟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一切物体形态都是运用虚拟技术虚拟出来的,例如在网络上售卖的游戏积分卡、网络礼包、游戏软件这些都是属于虚拟物品,这些都是在平面设计过程中,将传达的信息虚拟化,通过网络来实现信息内容的开放、共享、交互的特征。

二、多种媒体的系统整合性

媒介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扮演的是一个搬运者的角色,它可以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将多种媒体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视、听、触、幻相融合的信息平台的纽带。因为在交互语境下的平面设计,媒介有很多种,像传统媒体、多媒体、超媒体这些在交互语境下都是共存的,信息内容的数字化使得多种媒体的整合在平面设计中发挥了很大优势,这种多媒体的系统整合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数据的自由转换,即信息通过一种媒介转换到另一种媒介,这就是图音互变、声文互变、图文互变、音色互变的基本原理。

三、情感体验的沉浸性

传统平面设计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信息存储器,信息传递一直是单向进行的,这个信息储存器就只能实现受众的阅读功能,受众与作品在情感体验上保持一定距离。而在交互语境下的平面设计,人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是可以通过沟通来缩短的,信息传递中的传播者和受众这都可以参与到作品的建构中,从而实现信息的交流共享,受众者与参与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两者可以同时参与到作品当中,把自身的情感融入作品中,通过即时影像输入设备、虚拟技术、网络技术都可以把这些纳入到作品中,消除受众与作品在情感上的审美距离。这种基于交互语境的平面设计取向,与传统的平面设计最大的区别就是信息传播者和受众者两者之间的角色,与平面设计作品的情感距离。

四、结语

教育经济论文范文4

教师备课时首先应从多方面进行预设,通过调查了解和摸底,了解学员的数学基础,找出学员的薄弱环节。学习新知必须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之上,如函数性质、对数公式、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等基础知识,在“微积分”课程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为学员补缺补漏,做好过渡性教学准备。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尽可能多地将学员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预设到,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扫清学员学习经济数学的障碍,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能及时调控,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优化教学设计,合理调整和浓缩教学内容,在例题选配和安排中,可采取增、删、调的策略,力求既突出重点,又符合学员的学情。如把“线性代数”教学安排在“微积分”前;“不定积分”教学的同时安排讲授“一阶微分方程”;如“线性代数”的教学重点放在“矩阵的行初等变换”,教学设计要考虑到发挥有限例题的最大作用,“将任意矩阵通过行初等变换化成阶梯型矩阵,进而变换成行简化阶梯型矩阵”的教学置先,再依次安排“求矩阵的秩”、“求逆矩阵”和“解矩阵方程”等等,充分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员将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

2面授辅导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

面授辅导是电大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它是学员接触老师、获得疑难解答的重要途径,对于远程开放教育学员来说,面授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同时也是相当关键的。教师应当本着一定要减轻学员负担这一原则来教学,紧紧围绕考纲和考试量刑,从教材中提炼重点,揭示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每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选择大多数同学能够接受的进度,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知识的连贯性与统一性,把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循循善诱,深入浅出,控制好上课节奏的同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及以往的经验,结合学员认知的“漏洞”和思维的“盲区”,对易错题加以分析、归纳和提示。根据学员实际程度和特点进行教学,学员有了面授的学习作为引导,就可以在大量的自主学习中有目的和方向,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以此提高学习效率及学习能力。辅导课内容不可能求“全”求“深”,将一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且被人们广泛认同的知识点作为基础知识直接引入,不必弄清楚来龙去脉,减少枯燥实用性不强的理论灌输,以实际应用需要出发,主要知识点要讲深讲透,次要内容留给学员自学。教师在面授辅导时坚持重思路轻论证,力求通俗,突出重点,注重知识的连贯性与统一性,重点教给学员如何正确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如“经济数学基础”面授主要是知识结构串讲精讲,在不影响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又能达到精讲的目的的情况下,分专题讲授“矩阵的行初等变换”、“函数、极限与连续”、“求导法”、“不定积分法”、“经济分析函数、导数与积分的应用”,更能让学员系统掌握知识。

3重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育有很多传统教育不具备的优势———直观、清晰、简洁、生动、形象,特别是在图表的处理上有很大的优势,能予以学员更直观的理解。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还可以给学员一个更全面的展示,使学员更容易接受学习的内容激发思维,达到了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从学员的基础水平和学习条件出发,从易于学员学习的角度出发,制作多媒体课件,体现梯度式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以及相应的技术实现手段。通过各章节的学习方法引荐、各单元的教学目标,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效果,把重点和难点问题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展现其内涵,能使学员在时、空与教师分离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远程学习。此外,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把集中面授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从入学开始就引导学员了解网络教学手段,学会使用三级电大在线平台查询“经济数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资源,使用BBS留言板、收发电子邮件、进行网上答疑以及收看IP课件等;促使学员从学习观念上逐步掌握利用网络学习的方式,把学生从单一的面授辅导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大的学习空间。

4加强教与学的网上交流,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非常重要,如果学习者不能及时得到来自教师的反馈信息,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热情,从而影响学习质量。因此,教师不能只关注教学内容是否完成而不管学员的学习过程,教师作为学员学习的帮助者,应当及时为学员解答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并为学员提供必要和充分的学习材料及资源。特别是“经济数学基础”教材的学科性太强,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老师的指引,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充分运用网络的作用,在网上做教学的互动,给予学习者清楚而又及时的反馈至关重要。网络具有很强的交互性,能够把文字、图像、声音等同时传给学员,帮助他们加深课堂所学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获取知识的单一途径,实现了学习的主体化、多元化。教师应当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和设计工作,使自建的资源更具有针对性、可读性和实用性,为学员提供能够自主地在网上调用所需内容进行学习的机会,方便学生进行查询、浏览、自测和下载所需内容,老师借助课程教学论坛区、班级QQ群、E-mail或电话,经常在线与学员情感交流、学习资源信息交换以及下达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及时了解学员自主学习以及形成性考核作业练习等情况,引导学员利用网络资源为自身的学习服务。在虚拟环境下,实现学员之间、师生之间即时的知识互动与情感交流。

5注重典型习题的讲与练,开展小组学习

教育经济论文范文5

本文选取长江三角洲16个核心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将样本期设定为2002-2013年,相关变量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如下:

(一)内生变量。

一是环境污染程度(epd)。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利用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工业废气排放量以及工业废气中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烟(粉)尘排放量等5类环境污染排放指标构建环境污染综合衡量指标。参考Ma等的方法,采用熵值法计算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二是经济集聚程度(agd)。经济集聚反映的是经济活动在单位空间内的集中程度,传统的集聚指标有Herfindahl指数、Gini指数和地理集中度指数等,但这些指标未考虑较小地理单元面积的差异所产生的空间偏倚。单位面积上承载的经济活动量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集聚的良好指标,因而本文采用单位面积的非农产出来测度经济集聚。

(二)控制变量。

为了尽量减少因其他变量遗漏造成的估计结果的偏差,本文在计量模型中增加了影响环境污染和经济集聚程度的其他控制变量,主要有:①劳动生产率(pro)。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生产的集中和促进经济集聚,同时在生产和环保技术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污染也越多。本文采用人均非农产出来测度。②对外开放度(open)。采用人民币表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来测度。③环境规制(regul)。采用人均工业环境污染治理完成额来测度。环境规制会抑制企业的排污行为,同时过高的环境规制会影响企业的选址,从而影响经济集聚。④产业结构(lis)。采用各地区第二产业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测度。⑤经济发展水平(rgdp)。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测度。⑥人口规模(pop)。人口的扩张和集中是导致经济集聚的原因之一,采用各市常住人口数量测度。⑦交通便利度(tran)。采用人均道路面积测度。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区域对外经济交流和要素的流通,吸引更多的投资,提高经济集聚水平。本文所选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产出指标均根据GDP平减指数调整为2002年不变价格。为了减少异方差和偏误,在实证分析之前,对所有变量均进行了自然对数处理。计量分析均采用EViews7.0软件进行。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一般而言,用不平稳的数据进行回归往往会出现“伪回归”现象,因此在回归之前须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分别采用LLC检验法和Fisher-ADF检验法进行面板数据的同质单位根和异质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中除了环境污染指标(epd)为平稳序列之外,其他变量均接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为非平稳序列。对这些非平稳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各检验值均拒绝了原假设,表明这些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体现出了一定的平稳性。

(二)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虽然非平稳变量经过一阶差分后为平稳序列,但是还需对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本文分别采用Pedroni检验和Kao检验进行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其中Pedroni检验选取Panel-PP统计量和Group-ADF统计量。结果显示,各统计量均显著拒绝了“无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即各模型中的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因此,可对原值方程进行回归分析。

(三)联立方程实证结果与分析

由联立方程模型的工具变量个数大于其内生解释变量个数可以看出,联立方程(2)和(3)均为过度识别。为了提高估计结果的有效性,本文采用系统估计法中的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对方程进行整体估计。其显著优点是既考虑了内生变量的潜在相关性,同时还考虑了各方程随机误差项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

1.环境污染方程估计结果分析。

经济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在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经济集聚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污染排放强度的增加,经济集聚每增长1%,污染排放就增长0.626%。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依赖于工业化的推动,大量工业集中于城市,当经济活动密度较高时,必然伴随着产出规模的扩张和能源消耗的增加,产生更多的污染,从而影响环境质量。劳动生产率对环境污染的估计系数在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强了污染排放。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劳动、资本、技术和环境等投入要素组合的优化,其对环境要素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相对减缓了污染排放。但是劳动生产率伴随着产出规模扩大而引起的污染排放增加却大于要素替代对污染的节约。污染排放的空间滞后项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污染排放强度与周边地区的污染排放密切相关。对外开放度和环境规制的估计系数均为负且显著,表明对外开放和环境规制整体上改善了长三角城市的环境。大量的FDI和国际产业向长三角转移,外企的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相对较高,在环保标准上更倾向于执行来源国的标准,加上近年来长三角城市对环境保护重视度增加,环境治理投入不断增加,因而整体上改善了长三角城市的环境状况。产业结构的估计系数为正且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产业结构中工业份额比重越大,污染排放强度就越大,因此上海等地为了治理污染将大量污染产业外迁或者淘汰。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平方项的估计系数在5%的统计水平下分别为正和负,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符合EKC假说,呈现出倒“U”型关系,即经济发展初期,污染排放强度随人均GDP增长而增加,当达到一定的临界点后,污染排放强度就随人均GDP增长反而下降。随着长三角各城市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充裕的财政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均是形成拐点的重要原因。

2.经济集聚方程估计结果分析。

经济集聚方程中的环境污染强度和环境规制估计系数在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为负,表明环境污染和环境规制对经济集聚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环境作为一种要素投入,企业需要为此付出成本,为改善环境质量,政府不断提高企业的排污费用或者提高环保标准,那些污染费用占总成本较高的企业会由于污染成本的增加而重新选址,从而影响经济集聚的程度。经济集聚空间滞后项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周围城市的经济集聚水平每提高1%,本地的经济集聚水平提高幅度便为0.025%。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经济关联度较高,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梯度,中心城市上海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相互依赖程度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即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会促进经济集聚。对外开放对经济集聚的影响为正,表明大量的国外资本和产业的进入有利于形成更高的经济集聚度。人口规模、交通便利度的估计系数均为正且显著,表明人口规模越大、交通越便利,就越有利于促进经济集聚。近年来,户籍制度的松动导致大量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集聚,为城市的经济集聚创造了条件。同时,长三角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城市间的经济互动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城市的经济集聚。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运用2003-2013年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考察了经济集聚与环境规制之间的交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经济集聚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污染排放强度的增加,反过来环境污染对经济集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2)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即城市的经济集聚程度与周围临近城市的经济集聚程度密切相关,城市的环境质量受到周围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

3)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产生了正向影响,而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和环境规制的加强则有效改善了环境污染;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

4)环境规制对经济集聚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劳动生产率、对外开放度、人口规模以及交通便利度均有利于城市的经济集聚。

(二)政策建议

1.相互协调。

建立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协调组织,全面协调区域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和环保政策。由于经济活动是污染的主要来源,因而经济协同发展是污染联合治理的根本,长三角地区应形成地区经济协同为主、政策管理协同为辅的联合治污格局,制定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同行动纲领。要依托各地发展优势,做好统筹协调,促进形成各具特色、互补互助的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分工合作效应。

2.监督到位。

构建长三角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环境污染联动预警机制。各地区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不仅要关注城市的规模和经济密度,而且要考虑到环境污染对经济集聚的负面影响。应借鉴国际经验,分阶段逐步提高环保、技术、质量、安全等各类标准等级,并建立严格的监管和执法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长三角城市经济密度与污染数据的动态关联监控平台,引入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健全资源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收益的分配制度,利用市场机制有效控制污染排放。

3.市场与政府各施其责。

教育经济论文范文6

株洲县域经济包括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与醴陵市五个区域。四县一市行政区域面积10726.8km2,占全市的95.2%,常住人口280.19万人,占全市的72.6%,人口密度261人/km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42人/km2,城市化水平41.2%,比全市水平低14.3%;近年来,四县一市的工业增加值与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加,比全市水平分别高4.8%、40.3%。此外,醴陵不仅位于湖南省特色制造业重点县之首,还稳居全国百强县之列,攸县为全省十强县之一,炎陵入围全省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株洲县域经济特色明显。醴陵一直以来生产花炮、陶瓷,享有“中国花炮之都”和“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被称为中国“红官窑”所在地;近年来,醴陵的纺织服装业与农副食品加工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俗称“醴陵三辣”的辣椒、大蒜与生姜已成为醴陵农副产品的特产;醴陵的毛尖、草鸭、黑山羊等也逐渐被人认可;此外,醴陵文化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即出现了左权、李立山、宋时轮、耿飚等老一辈革命家,又有彭道儒、汤飞凡等一批有影响的科学家,是一个旅游的好出处。总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株洲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开发区从无到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活跃,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商贸水平明显提高,特色优势产业凸显,为株洲市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二、职业教育视角下株洲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

1.政府职业教育投入不足,人力资源质量不高。

株洲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而职业教育的主要投资方应该是政府。然而,在该地区,重普教轻职教的倾向仍比较明显,在财政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所占比重较小,而且针对职业教育的专项经费与奖助贷力度也不大,效果并不明显,这严重影响了该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而在县域经济建设中缺乏合适的人才,劳动者的素质普遍不高,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2.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人才紧缺。

近年来,株洲县域经济表现为现代新农村与现代农业建设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这样的发展趋势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而专门人才的培养需要职业教育设置合适的专业。然而,从相关部门的专业设置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职业院校所设的专业为第二产业相关专业,如汽车维修、机电一体化、焊接技术与数控技术等,其次为酒店管理、护理与计算机网络等第三产业的相关专业,而涉及第一产业的专业则较少,这显然无法为现代农业与现代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无法培养大量的相关人才为现代新农村建设服务。同时,专业设置也没有很好地衔接当地经济发展。如醴陵市旅游资源丰富,很少有职业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即使有些职业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教学内容没联系到当地实际,过多地强调理论知识或旅游管理的一般知识,没有因地制宜地进行专业化教学,显然无法明显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双师型”教师短缺,劳动者技能不高。

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教师,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劳动者技能的关键。然而,株洲各县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无论是在质量与数量,还是在专业结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等方面与高标准的“双师型”队伍仍有较大的差距。大多数教师教学实践经验匮乏、理论水平不高、实践能力不高、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完整、素质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农村劳动者学习基础本来就比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与学习,所学的东西并不多,不能很好地为该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服务。

三、职业教育视角下加快株洲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对策

1.加大政府投入,提高农民技能。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强培训,提高其技能,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多渠道筹资,分层次、有目的、有计划的提高农民素质,如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可以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的做法,根据职业教育与普及教育的在校生人数之比,设定相应的投入比。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一方面需要政府提高重视,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供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又要加强监督。不仅要把投入与就业挂钩,而且还要把投入与受训者素质提高挂钩,建立起培训、就业、素质提高的衔接与监督机制。

2.加快专业结构调整,促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

地区产业结构是专业设置的前提,而合理的专业设置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及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株洲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在于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农业为基础、制造业和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为依据,强调地方性,为当地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株洲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应在县政府的指导下,推动地方产业与职业院校密切结合,为株洲县域经济中的优势产业、新型产业设置新的专业或对已有专业进行调整,通过产学合作、校企合作,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行业所需人才,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3.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用人才,是指在农村科技、经济、教育、卫生、文化与经营等领域中,不仅具有一技之长与一定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人才。实用人才在株洲县域经济发展中作用至关重大,他们可以通过发展一项事业,富裕一方百姓,带动一片经济。因此,应加强实用人才的培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保障与智力支持。实用人才的培养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广泛开展调研,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并对其进行网络化、信息化的动态化管理,探寻具有实用人才潜质的劳动者。实用人才应主要从有文化、品德好、会经营、懂技术等方面去衡量。其次,整合各方资源,拓宽培训农村实用人才渠道。除了传统的农民技能培训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训实用人才:一是依托协会的辐射能力,由协会向农民传道授业;二是院校学习,对于基础较好,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可以将其送到专业的院校进行深造,或者请相关专业到当地来进行培训;三是异地参观,增长见识、扩阔视野、拓宽思路。最后,加大政策支持。对于实用人才创业兴业,政府在税收、工商、信贷方面给予支持,对其成长及时关注,鼓励其做强、做大,为当地经济服务。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

首先要开展师资队伍水平调研,摸清该地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教师编制、教师聘任、职称评定与培训考核等多方面的信息,并以此来建立适合该地区职业教育特点的教育管理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经费投入上,要严格按照执行“城市教育附加费的20%用于职业教育”的标准;在教师编制方面,不仅要建立专职教师编制制度,还要明确兼职教师编制,以此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在教师聘任上,要重点考虑从企业聘用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丰富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在职称评定方面,应充分考虑职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把实践能力作为考核教师最重要的标准;在培训考核方面,不仅要加大投入,还要拓宽培训渠道。

四、结语

教育经济论文范文7

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反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同时也是传播文化的途径,作为一种传播工具,语言不具有商品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来往更加频繁,语言的沟通就变得非常重要。外语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可以使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通过外语的学习我们可以获得其他人力资本,这就使得外语教育具有经济价值,所以学习外语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投入,通过学习外语来消除不同国家人们之间交流的障碍,从而获得某种需求。同时,语言也成为一种职业,通过语言传输获得回报。因此,文化服务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元素,其发展迅速必然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发展就是积累人力资本的过程。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在逐步加快,国际竞争与合作越来越密切,与国际需要加强外语人才的培养,外语继续教育是加快融入国际社会的有效途径。东北作为传统重工业基地主要是依靠工业拉动经济发展,随着近年来经济转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迫切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服务产业是经济建设的灵魂,而外语是东北经济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介质,在振兴东北区域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继续教育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扩建,各种教育科学技术的应用也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继续教育资源充足,社会成员可以获得高水平的师资和最新最全的教学仪器、教学方法等优势;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外语继续教育水平和质量则存在明显的差距,不少地区的外语教师数量不足、教学水平不高,学员知识需求量与教师数量的比例严重失衡,更谈不上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了。随着国际间交流合作越来越广泛,英语不可避免成为当今国际间所通用的流行性的语言。作为一门语言,学习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然而,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只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对语法词汇的掌握,而忽略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导致目前学校教育所培养出的大部分人才听不懂和表达不出完整的意思。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服务产业的英语继续教学现状,把信息技术引入外语课堂,对提高服务人员业务素质水平至关重要。

三、外语继续教育服务文化产业对齐市区域经济建设的促进

东北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东北文化在华夏文明中不是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核心,与孔孟时代所产生的精英文化不同,东北文化在农耕文明时代相对比较落后,文化主体是地方文化结合华夏文化的产物,同时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建国初,是全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东北经济增长逐步衰退,党的十六大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振兴东北区域的经济发展势必要发展文化建设,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学习好的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才会更加迅速。外语教育服务文化服务产业是搭建文化和经济的桥梁,通过与国际接轨,利用东北特色文化吸引海外资本投入,同时将东北文化传输到海外,以文化建设为基础,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国外优秀文化引进东北区域,外语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有充分了解国外文化的风俗习惯,才能吸取其文化中的优点为己所用。加大外语教育的普及也是将东北文化向外传输的重要途径,对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能够实现外语继续教育服务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增长。为促进经济建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齐齐哈尔市重视文化服务产业人员的素质提高,通过一系列重要举措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据齐齐哈尔市商务局的数据统计:2014年,在消费市场萎缩的不利形势下,我市商务系统上下齐力,完成了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8.4亿元,同比增长13.5%。万力皮革城、国际五金建材城、居然之家等项目建成运营,北方商品交易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出台电子商务发展意见,成立绿色食品电子商务协会。启动绿色食品推广服务中心建设。限上企业增至110户,推动消费品市场取得长足发展。务实招商,实际利用内资、外资位居全省前列。对外贸易额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值9.9个百分点。

四、齐市区域文化服务产业发展的环境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以齐齐哈尔为代表的东北区域文化服务产业发展具有很多环境优势,首先东北地广物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和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生活水平要求也不断提高,人们在文化消费上的投入大大增加,为推动文化发展提供有利的前提条件。其次,东北具有先天的区域优势,与俄罗斯比邻,贸易出口量大,交通便利发达,有着良好的基础建设和经济来源,为文化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再次,东北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多元的关东文化,东北土著民族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积淀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者前来参观,大大促进文化服务产业发展。此外,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东北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东方小巴黎哈尔滨、滨城大连、鹤城齐齐哈尔等都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文化在推动东北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齐市服务产业发展具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齐市经济水平较低,对文化服务产业建设比较落后,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文化服务产业发展得不到有效提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在与国外文化对接上缺乏外语专业人才,外语人才匮乏现象严重。另外,在外语服务上,齐市教育质量相对较低,外语教育普及率明显低于其他区域,外语服务文化市场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教育模式。外语教育的不完善导致无法有效的将文化服务产业转换为经济效益,外语人才的缺乏使东北文化无法走出国门,文化对经济发展也无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诸多问题的存在也说明外语教育在服务文化服务产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改善和转变外语教育情况,将有利于将东北文化在国外的推广,促进齐市乃至东北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外语继续教育服务文化产业对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文化服务产业中外语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建设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外语教育作为走出国门的必要途径,促进文化的建设势必拉动经济的发展,为提高东北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制定规范的外语服务市场体制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经济快速发展为外语培训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外语教育在促进文化和经济繁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相应的规范制度却没有跟上,导致外语教育市场混乱,各教育机构良莠不齐。有关机构应该彻底清查和取缔无资质教育机构,确保学习者在外语机构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完善外语服务市场的制度。

(二)组建外语专业人才队伍

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需要语言的表达,通过文化服务产业增加东北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是需要专业外语人才将文化服务产业推向国外,并将国外优秀文化带回国内,通过这种彼此的相互沟通,振兴东北经济发展。因此,组建外语专业人才队伍是发挥文化服务产业的利剑,应加强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切实做好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策略,鼓励人们外语教育深造和进修,增强国际合作,为外语人才提供一个可以展现自身价值平台,为东北文化服务产业持久发展打下基础。

(三)以外语作为连接国际的纽带,扩大文化服务产业的影响范围

通过外语教育,将文化服务产业对外发展,拓展国外市场,只有与世界接轨才能更好的发展东北文化服务产业,促进东北区域的经济增长。通过外语专业人才在海外市场上宣传,增加我们的文化知名度,可以吸引更多外资的投入,使之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经济体制,对增强经济建设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六、结语

教育经济论文范文8

对于参与式教学的本质理解,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参与式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教学方法,例如,陈向明(2003)认为参与式教学已经是国际普遍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不断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强化批判意识。高广胜(2009)认为参与式教学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参与式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参与式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教学理念。例如,许建领(2006)指出,参与性教学以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为核心,强调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投入,从而实现其内在素质的强化。最后一种观点认为,参与式教学的本质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方法。例如,李峻(2008)通过对课堂教学的透视与反省,认为参与式教学首先应当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而教学方法是理念的载体,参与式教学并不是以特定模式机械的运作,而是在现有条件下进行的即席创造。陈时见(2014)认为从理念上讲,参与式教学提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和共同参与;从方法上讲,参与式教学要求师生平等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综上所述,参与式教学模式是以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为目标,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教育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原则

1.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性原则。

本科学生提高《教育经济学》课程知识应用能力,应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训练为前提。首先,根据加涅对学习类型的研究,概念的教学是基础,原理的教学是中心,问题解决则是前两种教学的综合和提升。其次,本科阶段的大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是以概念的理解、判断和推理能力为基础的,并且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对判断的掌握,对推理的运用呈现出层次性、阶段性和等级性的特点。第三,教育经济学的学习必须以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理性感知为起点,才能指导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完成理性抽象到理性具体的升华,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结构。

2.教学内容的探究性和现实性原则。

探究性强调的是教学要围绕参与式教学的多元目标,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发现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树立探究的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来设置探究性问题,创设与现实紧密相关的情境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现实性强调要在本科阶段教育经济学的参与性教学活动中,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具体而言,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根据社会现实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只有符合社会需要,才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否则,脱离社会实际的教学内容会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厌恶学习,觉得学习的知识只是纸上谈兵。

3.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和开放性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强化,他们越来越希望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来获得新知识、新观念。因此,本科《教育经济学》课程实施参与式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开放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参与式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情况,适时地变换教学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二是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教师应当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三是创造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理解、对话、宽容、平等、自由的环境里学习,能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方面的才能。

三、《教育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路径探讨

在《教育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践当中,教师要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注重把教育经济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讨论和研究中来。具体改革路径可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进行:

1.课前预设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模式第一阶段应当更加注重课前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具体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明确问题设置的初衷和目标。任何一个好的问题都包含目标、已知信息和有限障碍这三个部分,当问题的设置初衷和目标之间距离越远,那么问题探究的空间就越大,越能提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的自主探究积极性。二是要将书本上的理论性问题与实际经济问题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加工后有意义的问题指引下,学会发现问题,进而运用正确的探究方法进行探究,最终通过问题的解决掌握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树立并强化自身的探究意识。参与式的课堂表面上看起来是给予学生宽松的环境,让其自由探究,但就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向而言,探究是在教师预设问题的引导下进行的。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解,进而预设学生的思维路径,提出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问题。教师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例如,可通过观察、调查统计、文献研究等方法,让学生独立钻研、自主探究教育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上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大胆展示自己的观点,提高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科阶段《教育经济学》教学课堂中,引用趣味性案例分析、让学生针对开放性问题小组讨论、运用多媒体展示教育经济现象等都是较好的方式。在营造课堂氛围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与学生形成双向互动模式。大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与学生沟通,引导他们正确思考,防止出现大的偏差。其次,要重视结论分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结论都是不系统、不全面的,教师要引导小组之间信息的分享,使不同思维形成碰撞,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最后,要加强追踪与评价。由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足,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得出的结论往往有错误,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能运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

3.课后安排实践活动,完善课程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