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金范例

教育基金

教育基金范文1

(一)高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功能

高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应该实现三大功能:一是质量提高功能,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筹集资金,提升学校综合实力,提高学校社会影响力;二是奖励资助功能,按照章程或项目协议约定使用受捐赠资金,促进教育教学研究,资助补助教师学生;三是资产保值增值功能,通过专业的理财促使资金保值增值,吸引后续捐助,创建示范效应,体现资金价值。

(二)高校教育发展基金会架构

基金会的管理模式应该与学校的历史传统、机构设置状况等校情密切相关,高校应当结合自身特点以及《基金会管理条例》对于基金会制度的规定,借鉴国内外高校基金会的组织结构,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制定基金会章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基金会在高校事业发展中的经济杠杆作用。如浙江某高校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于2007年成立,注册资本400万元,法人为学校校级领导,基金会设有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秘书设在学校计划财务处,基金会财务委托学校财务管理,执行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基金会的成立解决了学校以往各自为政、区分管理的闲散模式,实现了资金的统一管理,更好的盘活的捐赠资金,使学校的捐赠资金从募集、设立,到项目的评审和经费使用,有了统一的管理机构。同时,按照项目设帐的方式也使捐赠人能对捐赠款的使用和管理一目了然。

二、高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财务管理分析

高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财务管理有两方面目标:一是能够可持续地对捐赠人负责,使之信任基金会,树立良好形象,使整个社会再分配过程更加和谐,让更多的机构、个人参与到社会捐赠中。二是能够有效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将每一个项目、资金发挥出最大价值,实现基金会的目标。

(一)筹资管理

高校教育基金会的资金筹措计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选择目标、资源和完成计划的行动,可分为五部分:确立目标、分析环境、拟定可行方案、比较选择方案、细化方案制定执行程序。其中非常关键的一步是筹措资金目标的设置,筹措资金目标是基金会和捐赠者进行沟通的主要内容,理性的捐赠者会在对目标项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决策。一个好的目标项目会对捐赠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1.筹资的分类

根据资金来源分为社会捐赠、企业捐赠和校友捐赠;根据捐赠者是否限定捐赠用途,分为非限定性基金(不指定资金使用范围)和限定性基金(指定资金使用范围,如支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学科建设专项、师生国际交流专项等);根据受捐主体看,分为学校基金和学院基金;根据基金设立的性质,分为永久性基金(只使用利息或增值部分)和动本基金(动用基金本金)。

2.筹资的计划

一要确立筹资目标,让捐赠人明确资金的使用用途和未来能够达到的效益;二要设计好捐赠活动,搞好捐赠策划,使捐赠活动更好的贴近目标;三要发掘潜在的捐赠者,聚沙成塔,让更多的捐赠者加入到教育事业的;四要建立捐赠数据库,包括捐赠者数据库和项目执行数据库,及时跟踪项目执行情况,与捐赠者保持恰当的沟通,建立长久关系;五要建立捐赠的纪念及表彰,让社会了解教育发展基金,鼓励社会、个人、企业对教育事业的做出奉献。

3.筹资的营销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是人们对高校教育基金会和高校捐赠不了解,这造成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募捐活动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美国大学基金会成功的募款经验往往源于其成功的营销手段。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也应当在募捐活动中应用营销原理,收集市场调研资料、进行市场细分,正确定位、适当安排营销组合,校长参与资金筹措计划是高校教育基金会资金筹措的有效环节。

(二)捐赠项目管理

高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项目管理,基金会通常会为每笔捐款设立一个捐赠项目,进行项目管理,类似于学校的科研项目管理。项目负责人对捐赠资金的具体使用负责,捐赠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要定期向基金会提交项目执行和资金使用情况汇报,并向捐赠者说明项目执行结果,取得的成效,做到运作公开透明,符合法律程序。

1.项目筹划

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按照资金用途设立项目分类,如限定用途类项目(奖助学金、人才引进基金、教师培养基金等),建设类项目(校园基础建设、文化建设、学科建设等),非限定用途类项目。每一个项目都应成立项目管理委员会,制定项目需求计划书和实施计划书,计划书不仅要包括基金会的权利义务、捐赠方和受益方的权利义务,更应该详细说明资金使用计划、受益对象、项目实施公开计划和成本预算等。募捐计划书应及时、真实、准确、完整的在基金会网站公布。

2.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是落实项目计划书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高校教育基金会项目管理成效。项目实施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财务管理。教育基金会应针对项目单独建账,类似于科研经费的管理,项目管理人员负责制,专款专用,提高项目管理人员和项目管理院系的积极性。项目管理人员应该根据捐赠协议,对项目经费开支及预期成果,进行具体安排,报送计划书至基金会,基金会对项目的执行进行监督,保证捐款项目的使用效益。建立严格的财务审批程序,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资金审批应该明确权限,大额资金应由理事会来决议。

3.项目监督

公益活动获得社会信任基本条件是公开透明,高校教育基金会也是如此。对内,培养基金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提高法律意识,对专业岗位进行继续教育,有条件进行国内外交流及培训。对外,严格按照捐赠协议支出经费,基金申请时就细化用途,从源头上加强资金的使用效益;对资金拨付后的最终使用结果予以追踪检查,从实际效果实现资金使用的有效性管理。公开基金的使用情况,重点需要公开的资料包括:项目实施计划书、教育基金会年度工作报告、募捐收入明细单、受益单位和个人情况、受益单位和个人对资金的实时使用状况和基金会各项支出明细等。

(三)收支管理

1.收入管理

捐赠收入、投资收益为基金会主要收入。捐赠的货币以人民币为本位币,会计摘要体现捐赠方名称和用途,根据捐赠协议进行项目立项,限定用途的项目独立立项,非限定用途的项目按照使用对象统一立项,捐赠物资应建立物资管理办公室,专人管理并建立财务账和实物账。基金会当年实现的收入反映了基金会的募集资金实力,基金会的收入构成包括政府拨款收入、其他收入和捐赠收入。政府拨款收入为政府对基金会发展的支持程度,其他收入反映了基金会利用资金创造收入的能力,捐赠收入反映了基金会吸收捐赠的水平和学校营销的水平。分析基金会的收入构成,能够有效测评基金会的经营状况和对资金的依赖程度,基金会收入与社会捐赠、赞助者的关系。如下表所示,该高校基金会没有政府拨款收入,其他收入主要是利息收入、项目管理收入和投资收益,捐赠收入主要是社会捐赠。经过2年的大力宣传,该校校友捐赠迅猛发展,2011年及2012年收入的增长率分别为215.43%,214.36%,捐赠收入增长幅度大于两倍,其他收入在整个收入中的占比逐年减少,呈现良性循环的态势。

2.支出管理

公益事业支出为基金会的主要支出。基金会的支出标准应该遵守《基金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即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比例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的8%;基金会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办公费用,在基金利息中开支,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该校基金会支出情况如下表,2010~2012年工资福利、行政办公、公益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的情况。其中基金会的工资福利及行政费用支出合计不到总支出的2%,远低于条例规定,首先说明基金会管理严格,行政支出控制严谨,但同时也说明这些指标控制得好得益于基金会的大部分工作人员编制在学校校友办和计划财务处,工资福利费由学校承担,基金会未支付这一部分费用;其次,该校基金会现有合同工1名,退休返聘教师3名,目的在于联系校友,仅能维持基金会的日常运营,对基金会的长期发展确是无利的;最后基金会的一部分行政经费由学校设立的项目承担了。筹资费用减少而筹资收入的增加,表明极大多数筹资收入是由校友捐赠的,原因是依赖校友捐赠的项目筹资费用较低,而依赖社会捐赠或校企合作的筹资费用较高。公益性支出主要指奖助学金、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等的支出最大,超过95%,说明捐赠惠及人比较多,学科的创新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捐赠资金的支持。

(四)基金的保值增值

高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的一个重要职责是保证捐赠资产的保值增值。基金运作后扣除风险金、证券交易相关费用、印花税等余额为基金增值的金额,一般自动增加到原基金项目中;对于特定项目的受托理财,其净收益应为该特定项目的投资收益。具体而言,高校教育基金会作为非营利组织进行投资活动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安全低风险,二是有一定的投资回报率,三是保证基金的增值。在确定投资策略时,还要具体考虑投资目标、投资期限、风险极限、要求的回报率、要求的流动性、支出原则、须签订的契约和法规的限制等问题。国内外高校基金会成功的理财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由理财公司和经理对资产进行评估,根据风险拆分为不同的投资方式,股市基金、债券及存款各占一定的比例,确保收益较高且本金安全;二是与企业进行合作,一般主要是校友企业或捐赠人企业,通过将捐赠款项转化为企业的股本,从而保证长远的收益。如该校基金会由于留存的资金较多,基金会沉淀的资金由学校财务统一运作,除了收取银行存款利息外,2008年,基金会转借7000万元给学校用于基建,按6%的年利率收取利息,这样既解决了学校流动资金的短缺,又实现了基金会资金的增值保值。

(五)基金会捐赠激励

2009年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制定了《中央级普通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12年浙江省财政厅、教育厅制定了《省属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中央级、省部级普通高校接受的捐赠收入实行配比资金,实行奖励补助。这一举措,调动了高校和捐赠者的积极性,广泛吸引社会资源向高校输入。“财政配比”政策,对鼓励高校发展思路,开拓渠道争取社会的支持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引导社会力量关注、支持大学教育,促进社会捐助风尚的形成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对发挥捐赠资金推进高校事业建设有重大推动作用,该高校基金会2012年获得省财政捐赠配比资金7221.88万元。同时,高校基金会的捐赠免税资格,使得向学校捐赠的自然人或法人均可获得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开具的《公益事业捐赠统一票据》,享受个人所得税或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资格。

三、高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财务管理问题完善建议

(一)管理模式需要改进

基金会的管理模式以行政管理型为主,高校基金会人员兼岗居多,人员配置水平低,基金会法人一般由副校长级领导兼任,具体工作人员一般由校友办和财务处人员兼任,既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基金会工作的对外宣传。因此,应该建立专人管理基金会,专人筹划安排资金,严谨管理收支,这样资金使用效率才能提高。

(二)会计核算体系需要完善

高校基金会适用的会计制度是《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与高校财务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不同,会计核算方法差异很大。例如基金会以“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基础,收入应当区分为非限定性收入和限定性收入,应分用途、分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接受捐赠资产是基金会需重点核算的资产,其入账价值的确定关系到后续成本的计量,固定资产要求计提折旧,支出应区分项目单独核算。同时,高校基金会应独立核算,严格区分基金会财务和学校财务的界限,合理控制支出总额,真实反映成本信息,避免学校成本在基金会中开支。

(三)业绩评价需要健全

基金会项目评价应该实现纵向可比和横向可比,基金会内部各项目间可实现评比,各个基金会同类项目之间可比。目前比较成熟的做法是层次分析法,将包含的指标因数分为三层,即目标层、指标层和因素层,将各种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放在适当的层次内,用层次结构图清晰地表达这些因素的关系。具体步骤为:将目标层总分定为100分,再根据评价指标层和指标因素层的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不同给与一定权重,最后给指标因素层的各个因素进行打分。在实行项目绩效评价过程中,可以根据本项目实际情况,对指标因素层的评价指标进行修订,也可以根据本单位之前的评比情况,对评价指标层和指标因素层的各权重做出调整。

(四)教育捐赠文化需要弘扬

价值文化是推动高等教育捐赠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要推进高等教育捐赠事业必须重新建构教育慈善事业的价值体系,弘扬教育捐赠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的文化传统,充分吸收和利用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资源。积极弘扬儒家思想等文化中有益于慈善事业的价值精华,营造一个宽松、亲切、温暖的氛围,把校友、学生、老师,家长对学校的热爱转化为投资学校快速发展的思想动力。

四、结语

教育基金范文2

新加坡设立成人教育基金是成人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思路和新方法,它极大地调动了公民参与成人教育学习和培训的热情和积极性。新加坡政府所建立的成人教育基金不仅包括促进技能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金,而且包括教育训练和社会关怀等方面的基金,这些都为推动我国成人教育发展,提升成人教育质量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

公民社会;新加坡;成人教育基金

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成人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各国追求教育公平理想的重要途径。随着近年来终身教育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实行,成人教育得到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由于不同国家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不同,对成人教育发展拥有不同的见解,同时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去推进成人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新加坡对于成人教育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加坡对于成人教育的发展策略可以为我们提供经验和借鉴,尤其是新加坡设立成人教育基金的策略为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新加坡成人教育经费的来源

在新加坡政府财政拨款、企业投资和个人投资是其成人教育发展经费的主要来源,故而使得新加坡成人教育采取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投资教育模式。例如,新加坡中央政府每年会拨出一大笔的资金给生产力局和工业职业培训局用作成人教育和职工培训。新加坡政府部门则将该部分资金用于成人教育资金设立,同时政府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对资金进行管理,由其负责成人教育各项经费的支出。比如,新加坡生产力管理局负责成人教育技能发展基金的使用,并且其自身要为成人教育提供30%左右的训练补助资金;新加坡职工培训机构技能发展中心,需要从经济发展管理局和生产力与标准管理局获取充足的成人教育发展基金,从而帮助就业较困难的工人获取培训和再教育机会;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人力资源部和生产力与标准管理局联合起来,负责成人教育部分基金的管理和使用,为新加坡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提供设备支持,从而确保成人教育培训顺利开展,提升成人教育培训质量。[1]

二、新加坡设立成人教育基金的类别

新加坡对于公民的在职培训非常重视,并将职工在职培训纳入成人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新加坡政府明确规定企业在职员工必须接受一定时间的成人教育培训,在制定这些强制措施的同时,新加坡政府还设立了各种基金,在教育经费方面给予了充分的支持。新加坡设立的成人教育基金种类繁多,各具特点,满足了各类人群的发展需要,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成人教育技能发展基金

新加坡政府花费大量资金设立了成人教育技能发展中心,针对一般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进而不断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比如,新加坡红山技能发展中心就是政府开设的首个职工技能培训机构,不仅投入了1550万新加坡元维持机构的发展,而且设立了成人教育技能发展基金。此外,1979年新加坡政府明确规定企业要设立成人教育技能发展基金,用于技能水平和工资收入较低企业员工的在职教育培训。从1979年10月,新加坡企业逐渐为工资收入低于750元的职工缴纳1%—4%的技能发展基金,并且随着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来调整基金缴纳的比例。[2]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加坡政府加大了对成人教育的投入力度,同时,还制定了多种多样的鼓励政策,积极鼓励员工参与成人教育的相关培训,其中训练资助计划的实施是成人教育培训的重要目的,参加培训的员工不但可以不必缴纳培训学习的费用,而且工资照发,参与培训的费用由雇主和技能发展基金各自承担一半,新加坡政府也会根据培训情况的不同,为某个特定技能培训或职工提供30%—70%不等的教育资助,用于职工的工资补助,其不足的部分由雇主承担。为了鼓励企业在职员工和企业雇主积极参与成人教育培训,实现成人教育的发展目标,新加坡政府还在不断调整技能发展基金的培训补助,为其提供各种经济援助。

2.终身学习基金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各个国家也开始采取各种手段和策略来推进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发展,成人大学生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成人教育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新加坡政府不仅注重强调终身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而且专门抽出大量资金设立成人教育终身学习发展基金,这项基金除了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拨款之外,还来自于社会各界的公益资金。[3]新加坡政府在1990年颁布的新工资法中明确规定,企业必须将在职员工工资收入的5%作为终身教育基金,用于在职员工参与成人教育和在职培训的专用资金,而且,新加坡政府表示从今以后将不断加大成人教育终身教育资金的投入,从而确保社会大众有充分的资金来接受继续教育相关培训。同时,新加坡政府也为一些成人教育机构提供必要的经费去完善他们的教育设施设备。

3.成人教育与训练基金

新加坡政府不仅设立了成人教育技能发展基金和终身教育基金来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在1998年10月,新加坡政府和全国职工总会还设立了成人教育与训练基金,对雇主成人教育培训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补助。教育与训练基金设立的目的在于协助公民提升自身的技能,提供公民的就业率和再就业率,进而提高公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提高公民的幸福感,新加坡政府采取1∶3的比例来拨款给教育与训练基金。尽管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新加坡政府面临经济发展萎缩和金融危机等问题,但是政府依旧会把资金拨给教育与训练基金,并且采取各种措施去鼓励雇主和公民参与不同的培训学习,帮助公民提高再就业的能力,解决公民的后顾之忧。政府拨出大量的资金为企业和公民筹集教育与训练基金所需的费用之外,还明确指出每位在职员工每年要按照工资收入的21.5%用于社会福利和成人教育培训费用的缴纳,相关企业也要将在职员工工资收入的18.5%交给国家基金会,参与成人教育培训的企业和员工可以向政府申请基金补助,补助的比例最低为培训成本的70%,最高达到90%。由此可见,新加坡政府对于成人教育和培训的支持和重视。[4]

4.社区关怀等基金

在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会存在贫富差距的问题,这是由于地区经济状况和自身的问题决定的,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个问题不仅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上,同时也存在教育事业中。经济条件差的地区人民教育状况必定不理想,教育跟不上必然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公平以及和谐稳定,各个国家也都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去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新加坡政府也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这上面,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员工身上。这些员工由于自身的技能和综合素质较低,随时面临着失业的困境,而且这些人群还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境地,需要面临支付孩子学习费用,维持生计等问题,生活压力大,更别提自身的继续教育和发展,这个时候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帮助这些员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5]为此,新加坡政府一方面给予这些家庭一定的补助,另一方面鼓励他们通过继续工作和劳动来帮助自己和家人渡过难关,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问题。社区关怀基金设立的目的就是帮助社区机构或者福利机构针对这些人群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另外还提供各种津贴补助去帮助贫困家庭的子女解决教育的问题。新加坡在制定社区关怀等援助基金时,各方面工作非常的详细和周到,力图通过这些基金帮助公民实现终身学习和再就业,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问题,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幸福。

三、公民社会视角下新加坡设立成人教育基金的经验借鉴

成人教育的发展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尤其成人教育还是针对全体公民来说的,但是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缺点和问题,需要及时进行改正。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对于成人教育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比较快捷的发展途径,新加坡作为成人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其设立成人教育基金的发展策略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6]

1.政府要高度重视成人教育,倡导终身学习理念

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历史较短,自身没有足够的发展经验,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是在摸索,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尤其是政府对于成人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上。随着近年来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在国际上的盛行,我国也逐渐认识到了成人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开始提倡构建学习型社会,推进成人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我国成人教育大都是自费的教育,也有部分是企业出资鼓励员工参与成人教育的,办学形式相对单一,主要由大学承担,没有实行统一的管理,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而新加坡政府则认为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建设的最根本的元素,教育和培训是推进国家经济计划的重要一环,因此,要高度的重视和发展成人教育。在这方面我们要进行学习和借鉴,首先,国家的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成人教育的发展。新加坡设立了众多的成人教育基金来推动成人教育的发展,而且这些基金主要来自于中央政府的财政拨款,这就说明在新加坡,国家层面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要积极的推进成人教育的发展,从财政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帮助,我国则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关于成人教育方面的基金几乎没有,这是需要我们学习的。其次,要在经济上大力的支持成人教育的发展。教育是关乎国民生计的一项重大事业,同时,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成人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场地空间、教育资源、设施设备等,这都是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的,仅仅依靠学员的学费和企业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才可以实现,所以,国家要在经济上大力支持成人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最后,要有一定的政策和制度作为保障。成人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但是我国成人教育的管理还不完善,需要政府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条例来保障成人教育的顺利开展。[7]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成人教育得以顺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国家设立各种基金的后盾和支撑。

2.设立多种基金和奖学金制度,激励公民参与成人教育

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较晚,国家也没有足够的重视成人教育,导致我国成人教育发展较慢,管理混乱,严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而且对于成人教育的认识和宣传力度不够,社会成员对于参与成人教育的积极性和热情不够,成人教育的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发挥。加上,我国成人教育大都是需要成员自费参加的,企业自身对于员工的培训学习也没有充分重视,员工参与继续教育和培训时几乎很少有工资,员工自身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就难以对成人教育产生热情。而新加坡政府则是把成人教育和培训当做了一项重要的事业来进行,设立各项基金政策鼓励公民参与成人教育,并且给予参与学习的员工一定的经济补偿,企业自身也采取积极的措施,注重员工的学习培训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为员工营造了一个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8]所以,我国也要吸取经验教训,设立多种基金和奖学金制度,提供经济上的帮助,设立成人教育基金由专门的机构负责,用来支付成人教育所需的费用,鼓励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到成人教育的学习和培训中去;同时,企业自身也要重视成人教育的学习和培训,支持和鼓励在职员工参与教育和培训,并且对于参与学习培训的员工给予物质奖励,科研实行带薪的教育培训,而国家也要对这些企业做出一定的补偿,参与成人教育越多的企业获得的补偿就越多,这样免除了企业和员工的后顾之忧,有效地推动了我国成人教育的创新发展。

3.加强成人教育机构建设,推进成人教育战略规划

新加坡针对成人教育根据教育内容的不同由相应的部门负责,在设立成人教育基金时也是根据基金的性质由不同的部门和机构掌管,职责划分明显,机构健全,关于成人教育的各项事业有条不紊的运行着。而我国的成人教育是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统筹和管理的,这个部门不仅要管理成人教育还要管理全国的职业教育,而我国属于人口大国和教育大国,教育事业的规模庞大,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的工作量较大,对于各项工作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尤其是我国的成人教育还没有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自身发展状况不甚理想,因此,关于成人教育的各项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严重影响了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如果我国要借鉴新加坡设立成人教育基金的发展策略,就必须改变目前的现状,加强成人教育的机构建设,推进成人教育的战略规划,确保在成人教育基金设立的同时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规范基金的合理利用,确保各项基金能够真正的运用到成人教育事业中。[9]

4.采取多种措施筹集资金,为成人教育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参与教育的人数众多,导致我国的教育规模庞大,因此,相关的教育费用数量巨大。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成人教育是个人自费的,导致社会成员参与成人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现阶段我国要借鉴新加坡设立成人教育基金的发展策略,就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这样才能确保我国成人教育事业顺利开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尽管多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经济收入直线上升,但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大,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央的财政支持,这就导致我国在成人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有了一定的限制,为了维持成人教育的发展和成人教育基金的设立,必须要采取企业的手段和措施去筹集成人教育经费,例如,国家与企业合作,设立成人教育基金,国家在政策和其他方面给予企业一定的支持和补偿,也可以号召社会上的其他人员和机构进行捐资助学等。采取不同的措施筹集成人教育经费,不仅分担了国家的经济压力,而且为企业和个人也带来了其他的收益。[10]新加坡设立成人教育基金是成人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和新策略,也是一种新的尝试。通过新加坡自身的实践和发展,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看到了该种模式带来的利益和影响,受到了公民的广泛认可和关注。成人教育的发展是体现社会公平、关乎公民生计的一项伟大事业,需要给予极大地帮助和支持,我国在发展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新加坡的发展经验,设立成人教育基金,进而去调动公民参与成人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推动成人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只有这样,我国的终身教育事业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实现。

作者:王广飞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寒冰.美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使用方法对我国的启示[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3):118.

[2]金晔.新西兰成人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3):108.

[3]丁秀飞,王琦.教育经费占GDP比例指标设定问题思考[J].经济纵横,2014(12):65.

[4]张媛媛.国外成人教育的投资现状及启示[J].亚太教育,2015(6):261.

[5]林晨.众筹模式:网络时代成人教育经费筹措的路径与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10):126.

[6]薛留增,孙景,薛原.2015年度美国财政教育预算解读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6):27.

[7]王运武,王其云.新加坡终身教育的特色与启示[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6(1):65.

[8]黄静,孙培东.论成人教育的财力资源投入[J].中国成人教育,2013(12):9.

教育基金范文3

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爱国华侨、港澳同胞设置基金对我国教育进行捐赠,如邵逸夫、包玉刚教育基金等。暨南大学于1986年成立教育基金会,处于时间绝对领先地位,但大学教育基金会并未迅猛发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分别于1994年、1995年成立教育基金会,标志着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有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7月底,在国家民政系统正式注册的大学教育基金会近300家,“985”高校全部成立了教育基金会。

二、中美大学教育基金会筹资能力比较分析

我国高校2003年-2011年接受社会捐赠收入总额和社会捐赠收入占办学经费总额的比重,其中接受社会捐赠收入总额为244.34亿元,占办学经费比重为0.69%。表2显示,2000-2011年,美国高校教育捐赠总额为2972亿美元。有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6月30日,美国高校捐赠资金总额市值为4160亿美元。校友捐赠是高校接受社会捐赠的主渠道,我国高校校友捐赠相对于美国仍有很大差距。分析上述数据,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筹资能力相对不足。

三、美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筹资成功因素分析

(一)美国社会捐赠和助学的文化传统。

美国每年有上千亿美元捐款,绝大部分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哈佛大学的产生和捐赠助学有直接关系。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也由捐赠产生,斯坦福大学建立源自19世纪80年代参议员李兰德•斯坦福的捐资,耶鲁大学前身耶鲁学院校名确立与伊莱休•耶鲁的捐赠直接相关,康奈尔大学因企业家埃兹拉•康奈尔捐赠而成立。在美国,因捐赠而成立的私立大学比比皆是,私立大学占到大学总数70%左右。美国公立大学办学经费中,社会捐赠经费能占到20%左右,私立学校这个比例更大。康奈尔大学发起的“CornellNow”大型专项募捐活动,截止2013年6月30日共筹集到了42亿美元,有超过5.1万人认捐,校友捐赠率接近33%。

(二)美国完善的法律制度环境。

《统一普通信托基金法》、《美国非营利法人示范法》、《美国慈善捐赠法》等,为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和捐赠活动提供了有利法律制度环境,明确了大学教育基金会工作流程,使之更容易被广大民众所接受。美国明确、规范而力度较大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大学教育基金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力量。美国的大学教育基金会可以申请获取免税资格。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也通过税法规定,纳税人向非营利性私立大学捐赠,应缴所得税额可以扣减一定比例,个人捐赠的所得税税前扣除比例一般为50%,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比例为10%。

(三)自身努力和准确定位。

美国高校大学教育基金会机构设置十分完善,有一批专业劝募队伍,很多志愿者和知名人士参与其中。美国大学教育基金会最高层聘请学校领导专人负责,基金会下设各职能部门则有一批专门工作人员,如佛罗里达大学设有18个部门、专职人员174人等。美国大学教育基金会大多采用矩阵式(网络状)组织结构管理模式,非常重视院系、附属单位作用。在美国,筹资能力是高校校长的考核的重要指标,因此,很多校长便将自己的工作成功之处定位为“平衡预算”,对劝募有着极大的热情。校友是美国大学教育基金会进行劝募的重要对象,其捐款几乎达到基金会筹资总量的1/4,甚至更多。美国高校重视对校友资源的挖掘,从入校、学习、毕业到毕业后都进行爱校情感教育。美国大学教育基金会接受募捐的形式包括现金、有价证券、设备等,注重信息及时披露和公开,尊重捐赠人捐赠意愿等。

四、提高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筹资能力策略

资金筹集不顺畅是制约我国教育基金会发展的首要环节,行政性管理模式是制约发展的基础要素,资金管理投资机制不健全是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整合法律规章制度,落实和完善税收减免制度。

目前,涉及教育捐赠减免税的国家法律规定主要包括《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基金会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60号)以及和企业、外资企业、个人所得税相关的法律规定。具体说,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基金会的存款利息免缴企业所得税;企业用于公益和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12%以内的部分,免缴企业所得税;外资企业用于中国境内公益性质以外的捐赠,全部免缴企业所得税;个人捐赠额未超过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免缴个人收入所得税;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物资,可以减征或者免征关税;社会团体(包括基金会)承受土地、房屋用于办公、教学、医疗、科研和军事设施的,免征契税等。规定的内容基本明确,但缺乏可操作性,需要简化申请减免税的程序,形成减免税的大环境。

(二)加强国民教育,弘扬尊师重教和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

我国自古有尊师重教、乐善好施的传统。“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民族传统已深深融进国民的血液和性格。但从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接收社会捐赠情况看,这种传统没能很好加以弘扬,仍需要国家和社会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教育。

(三)加强基金会规范管理,建立捐赠信息及时公开和披露制度。

有学者对我国15个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成立时间、管理部门、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及人员配备等进行了列表说明,指出当前我国很多大学教育基金会出于行政管理型和市场运作型,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不健全。在增强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筹资能力的同时,必须得加强基金会的规范管理,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市场定位、管理制度等方面加以规范,进而形成体系,广开捐赠渠道和捐赠途径,此外,必须建立捐赠信息及时公开和披露制度,让关注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的人们知道基金会的进展,让对基金会进行捐赠的人们增加对基金会的信任。

(四)重视对基金会劝募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目前,我国大学基金会的人员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相对充足一些之外,其余专职人员都极其有限,满足不了日常需要,尤其是专业的劝募人员缺乏。结合对美国大学教育基金会成功的捐赠案例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劝募人员专兼职结合,其中不乏高校领导和社会上的知名成功人士,此外,这些劝募人员要接受一定的培训,形成专业的劝募技能。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应吸收这种经验,重新组织自己的劝募队伍,并加强对其的培训和管理,使之像一把“尖刀”一样在劝募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五)树立高校品牌效应,充分培养和利用校友资源。

教育基金范文4

【摘要】

高校财务管理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受到传统高效管理模式的影响,高校的财务管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促使高校财务管理进一步完善。本文主要分析了财务风险的重要性与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上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举措。

【关键词】

高校;财务管理;创新发展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深入,高校建设速度也不断加快,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因此推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是教育领域重点研究的对象。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财务管理在高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在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却制约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总结并分析现阶段高校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与创新策略是现阶段必须重点抓的方向。

一、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财务管理是进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财务管理在高校中的占比与重要性逐渐增强,其管理成效的好坏直接决定高校未来的发展。受到新课改体制与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财务管理的任务也变得更加繁重,主要包括:1、依照基本法律章程多渠道筹集资金;2、科学合理编制高效基本预算,并对预算具体内容的实现进行控制与管理;3、加强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4、建立健全高效财务管理制度,规范校内各经济制度;5、具体、真实反应学校当前的财务状况,并对学校各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评估,确保各项经济活动都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推进,高等教育无论是在办学模式还是经济收益上都发生了巨大改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在发展中不断凸显作用,切实保障高校发展过程中资金的合理流动与各项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提高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对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阶段高校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财务管理理念方面。

我国的高校并不是专门设立的,大多数是由中专院校逐渐演变而来的,由于中专院校与高校在教学理念与管理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管理模式上许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依然停留在中专管理模式上,即传统报账型的管理,这使得高校管理理念长期处于社会同期的较低水平。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将管理的重点放在财务核算上,这使得一旦学校财务工作发生变化,很容易引起财务风险。另一方面,现有的高校财务收入主要由学费收入与政府拨款组成,高校为了保证其顺利运营,在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将大量经费应用到学校的各项管理中,而对学校设施的改善则较少,导致预算工作长期不能得到有效开展。

(二)财务预算方面。

受高校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集中掌控管理的模式使得高校在财务预算上效率长期低下,甚至有的高效连财务预算都没有具体设立,并且有的学校虽然设立了财务预算制度,但是由于高校的不重视,使得这项工作形同虚设。与此同时,程序化管理模式使得各部门在具体编制财务预算时耗费大量的事件,程序繁琐,使得财务预算不能及时有效的发挥作用。

(三)财务内控、风险管理方面。

高校财务管理主要分为“分权式”与“集权式”两种管理模式,然而两种模式都离不开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就现阶段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上来看,日常财务管理与会计内控的联系不够紧密,使得高校财务风险几率大大提升。从根本原因上分析,最本质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高校本身财务管理制度不严密导致的,因此,在高校财务管理上,必须不断完善内部会计制度;另一方面,影响高校财务管理是由内部控制具体事件不充分造成的,比如,在实际执行中,高校会计内控意识薄弱、观念薄弱。在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上,由于我国部分高校依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运行方式,在管理上过于“集权”,并且大部分高校领导层缺乏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对学校具体项目投资没有实现评估风险,导致胡乱投资现象严重,从而为高校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使的高校投资风险不断扩大,继而引发高校债务危机。

(四)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方面。

在高效财务管理中,财务绩效评价是衡量财务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因为财务风险涉及项目众多,因此财务绩效评价属于高校管理的重点及难点。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是评价各种财务信息,如财务资金的筹集渠道、资金的配置、资金的预算等。受高校传统“报账型”管理模式的影响,高校并没有具体发挥会计的职能,会计的预算、评价、决策等往往被忽略,而且,最近几年,随着各大高校积极实现教学模式的改变,各种经济活动也不断增多,这也使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

(五)教育成本核算方面。

高校在具体设立或者演变中,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属于非营利性质的机构,因此,在财务管理上也没有具体核算各项教育成本,于是教育成本管理逐渐被高校所摒弃。当前,高校在财务制度安排中很少建立经费评价效益方面的具体制度,这也使得教育成本核算没有具体实现,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的较大弊端,使得高校与政府在具体进行会计信息核算时不够重视经费使用效益,不能够对高校办学能力进行有效评价。教育成本核算制度的缺失,会使后期高校逐渐发展中实现全面收费制受到阻碍,从高校深远的发展上来看,这严重影响高校的办学实力与办学效益。

(六)资产核算与管理方面。

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制与财务管理体制不合理的问题大量存在,这些问题为高校资产核算与管理带来诸多麻烦,受到传统财务管理的影响以及高校领导人对学校资产性质与效益的不重视,使得高校的各种无形资产不能纳入到资产管理的范畴中,致使这部分资产不断流失。并且,由于现有高校大多属于公办国有资产,在实际的资产管理上,部分高校不能清楚界定自己的管理职能与地位,认为这些资产既然归学校所有,那么就应该受到学校管理,因此,学校在针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上不能做到合理的控制与管理。

三、高校财务管理的改革发展策略

(一)创新财务管理理念。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财务管理在推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性也不断提升,因此,高校必须重视财务管理,更新理念,具体革新内容分为以下几点:第一,要加强高校对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明确货币价值,保证高校投资的合理化。在投资具体分配上,务必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符合高校现金流的计划与报告,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与流动性,另外,要重视投资与收益统一的原则,提高学校对资金的控制力度。第二,要提高高校对教育成本核算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投资效益与教育成本的降低,真正做到以最少的投资培养更多更全面的高素质人才。第三,要强化高校财务内控理念,建立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保证内控系统的有效性。综合以上几点的革新标准,在具体更新财务管理理念时,坚持以实际为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不断优化与完善高校的财务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与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为了确保高校经费的合理利用,高校要重视对财务风险机构与人员的监督,以期通过管理机制的创新实现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二)创新财务预算体系。

高校财务工作的正常开展依赖基础的财务核算,在具体构建财务预算体系中,首先要数量正确的管理理念,重视全员参与,在编制财务预算过程中,要依照实际情况进行,确保财务核算内容与具体目标实现相融合;此外,高校跟院系、各部门要加强相互联系。除此之外,对健全财务预算内容也非常关键,因为只有将各项预算制度都完整的呈现,才能保证财务预算约束功能,使得高效各项预算管理工作得以进行。

(三)创新融资管理机制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各项教学活动的经费也越来越多,尤其是现代高校教学水平逐渐相国际标准化方向发展,对教师自身与教学设施的更新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单单依靠传统的学费收入与政府拨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高校在进行融资时,要采用适度举债的方式,如期对本息进行偿还,保证学校的信用度,尽可能避免债务偿还风险。具体融资管理参照以下几点建议:第一,适度举债。高校在具体融资以及做各项决策之前,要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预测,制定相应的防范机制,决策中充分使用科学预测的手段,集群体智慧。在具体制定贷款计划时,遵循合理适应、金额适度、分批安排、保证重点的原则,从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专业设置、管理水平上考虑借贷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这样才能保证学校财务风险始终处在课承受范围内。第二,分析与论证借款项目的可行性。主要是评估项目在建设后的发展潜力及学校还款的能力,借款项目的具体分析是必要过程,综合未来发展与可行性判断;而对于自身偿还能力的判断,则是基于借款项目收益上进行考虑的,确保借款项目不与学校其他经济活动相互冲突。第三,要加大对借款资金的管理,尤其是对于已经到位的借款资金,在使用中要明确资金的取向,做到专款专用,严厉杜绝各种挪用公款的情况发生,确保借款资金全部应用与既定的建设或者投资项目中。同时,高校财务管理部门要紧跟项目的进展,按照项目实现设定的建筑周期判断资金与完成度的关系,提高资金的使用率。

(四)创新内控与风险管理机制。

近几年,随着高校教育体质改革的不断推进,在财务管理上也逐渐建立了市场经济体质,依靠传统的国家拨款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因此指出高校多点融资的必要性,另外,随着高校建校规模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学校已经摒弃了传统的统招、统配,而是提倡并实行自行就业,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财务风险也进一步加大,因为自行就业虽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但是对于一些需要统配的学生而言的不利的,这会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对后续生源的吸收不利。并且,如果经营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很难实现运营效率提升的目的,也无法实现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五)创新财务绩效考核体系。

绩效考核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因此,高校必须在完善绩效评价上多下功夫,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在财务绩效评价中,设计评价指标是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直接决定最终结果的有效性,在具体设计评价体系时,可以采用定量指标评价体系,具体详细的规定评价体系中的类目,采取综合考量的方法进行,并做好每个项目的调查与分析工作,为提高财务绩效考核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人员保障与制度保障也是高校实行财务绩效管理中的重点,要切实提高绩效考核人员的自身素质与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采取激励手段来提高评价的严肃性与合理性,从而调动高校各部门日常工作的积极性,同时绩效评价的循环反馈机构也不能忽视,以上一年度的绩效评价为基础,对现有的评价指标进一步完善。

作者:黄玑 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

【基金项目】

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基于COSO-ERM高校财务风险预警与控制模型探索与研究—以广州市属高校为例。

【参考文献】

[1]张福荣.现代高校财务管理探讨[J].会计之友,2011(12)

[2]于晶.高校财务管理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20)

[3]陈群.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改善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1(12)

[4]孟彬.浅谈高校的财务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3(02)

[5]杨丹.做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创新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3(17)

第二篇:高校财务管理教学水平提升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改革,我国教学领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与创新,同时也对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促进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我们必须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改善。

【关键词】

高校;财务管理课程;问题;对策

众所周知,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具有复杂、多样等特点,大多数以理论抽象的形式呈现,学起来非常吃力,新课程改革对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此,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促进高校学生财务管理素质水平的相应提高,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本文将分别从: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现状、促进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水平有效提升的途径,两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据笔者研究,目前高校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笔者将就以下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传统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是以教材为主,教师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导致教学思想落后,通常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及成绩的提高为最终目的,在教学活动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被动知识接受者,片面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堂教学模式相对死板,整个教学课堂毫无生气,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自主性。部分教师从教时间很长,教学经验相当丰富,但其教学理念的落后使学生学习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

(二)缺乏一定的互动交流。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也是知识的接收者,在整个课堂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各高校中有部分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对于知识的理解非常欠缺,学生的个性特点束缚了他们的学习效果,个性偏内向的学生不敢请教老师,害怕被批评,害怕别人看不起,对于不懂的知识就直接忽略,久而久之,学习的难度逐渐增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只会越来越差。

二、促进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水平有效提升的途径

(一)构建有效的教师队伍。

要促进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首先应大量吸纳专业教师,对教师开展严格考核,确保教师的专业性。对于在职教师,则应对其进行定期培训,帮助教师巩固管理知识及相关技能,对于学习态度认真的教师给予奖励,以此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素质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据此,高校必须从构建师资队伍入手,为财务管理课程的开展奠定重要条件。此外,和谐师生关系会对财务管理教学效果起到一定影响,教师在财务管理教学课堂上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爱好进行了解,与此同时,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学习氛围,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财务管理教学的兴趣。

(二)将案例教学应用其中。

案例教学法在部分高校已经得以实施,但其覆盖率还较低。我们在对案例教学法进行具体实施时,首先应该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的选择不单单是指现有案例,教师还可以自己设定案例以便学生更好适应知识点的讲解,另外教师可以和社会上的一些企业进行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可以将多媒体技术运用进去,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活跃教学气氛,让学生体会到案例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时间分配问题,抓好课堂节奏,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起来,帮助学生深入学习财务管理学知识,提高财务管理教学质量及效果。

(三)对教学手段进行优化。

传统财务管理教学模式中主要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的方式,整个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这种手法单一而枯燥,极大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长久以往,学生便会对财务管理学习失去兴趣。多媒体技术教学优化了教学手段,通过看,听,说,演等不同方式吸引到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让学生们在学习上拥有一种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快乐。多媒体教学方式的采用对于师生来说都是一次现代化的享受,一方面,教师会觉得利用多媒体上课的节奏鲜明,大量节省了多余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学生能够更加投入到财务管理教学中去,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效果也相对提高。

(四)进行研究性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多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资料,对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充分培养学生独立研究能力。教师从旁引导,帮助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财务管理相关理论与务实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思考以寻求答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综上所,新课程改革为我国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的观念带来了相应改革,为了顺应时展,我国各大高校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财务管理教学改革,如:构建统一的高级财务财务管理学内容体系、对财务管理教学手段进行优化、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实施案例教学法等。高级财务财务管理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作者:李洁 单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王彤彤.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探索[J].商业会计,2014(10)

[2]温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山东纺织经济,2013(12)

第三篇:高校财务无现金结算应用

[摘要]

近些年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无现金结算逐渐成为一种为大众所接受的结算方式,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中无现金结算十分普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等院校也逐渐实现了无现金结算,这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创新,也是会计电算化向财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相较于现金结算,高等院校实现无现金结算可以有效规避现金风险、优化报账流程等财务问题。但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的无现金结算仍存在诸多应用上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改进。

[关键词]

无现金结算;高校财务;财务管理;结算方式

1无现金结算的内容

无现金结算含义很简单,就是指在高效的财务往来时,不再以现金为结算手段,而是通过电子货币进行结算。是指高校的财务人员在办理会计结算业务时,不再收付现金,而是依托银企端通讯系统,通过无现金收付系统实现电子货币收付的结算。高校无现金收付结算的主要内容包括:

1.1无现金付款的结算方式

无现金结算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才得以实现的,在结算过程中,财务人员根据正规凭证,在网络银行系统中如实填写相应的信息,然后将指令发送给银行,经银行审核没有问题即可完成结算。这就是无现金结算一般的流程。因为其诸多优点,无现金结算已经成为高校财务管理中付款的重要结算手段。

1.2无现金收款的结算方式

无现金收款在高校日常财务往来中同样重要,根据具体操作流程的不同,其应用范围也有些许差异。下面根据收款的操作方式不同进行分类:

(1)学生住宿费的网上汇缴。这是高校中十分普遍的财务事务,由于高校人数众多,每当开学季,学生缴费是十分繁重的一项工作内容。现金结算不仅效率低,且容易出现差错,反观无现金结算,学校财务人员只需将学生需缴纳的费用数据和相应的学生信息发送给银行,银行即可统一进行操作,大大节约了办公成本,提高了办公效率。

(2)指定银行POS机刷卡缴费。这一类多用于往来次数不多的财务工作中,它实质上就是将银行的POS机应用到学校的财务管理中,通过POS机实现资金的周转,避免了许多中间步骤。我们所接触到的校内门面租金缴纳等费用的收缴都是通过这一方式完成的。

2无现金结算方式与现金结算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2.1无现金结算方式与现金结算方式的区别

传统的财务管理中,现金结算具有工作程序繁杂、工作量大、配套工作岗位繁多等特点。通常一套完整的现金结算程序为审核→出纳→稽核→凭证装订,相应的需要设置一系列相关岗位,包括出纳、审核、稽核、收费管理、票据管理等。即使这样,在开学季这样的工作繁忙期,财务室的两三个窗口很难满足需要,同时在工作过程中还涉及大量的信息录入,每天财务室工作人员都要忙于核对银行回执单、记账凭证以及当天现金结算是否有出入等问题。无现金结算方式也在工作程序上、工作量上以及工作程序上有所区别。无现金结算需要财务工作人员执行的程序包括审核→电子付款→银行回单处理→稽核→凭证装订。主要的工作岗位有审核、电子付款、稽核、银行回单处理、凭证装订。在工作量上要远远小于现金结算,且对相应学生信息的录入都是一次性的,财务工作人员的主要关注点在于相应的银行账单是否准确无误,财务人力资源调配是否合理等。

2.2无现金结算方式与现金结算方式的联系

无现金结算与现金结算虽然在操作程序、工作岗位设置、工作量和工作重点上有所区别,但是其所实现的功能是大同小异的,都对高效的财务工作起到服务、核算、监管的作用。其工作目的也都是为了维护学校正常运转,如实记录资金流动情况,为学校进行合理的收支规划服务,进而实现高校正常运转,为高校实现更稳定的发展提供支持。两种结算手段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法规框架下进行的操作,需要符合国家的相关制度,接受国家的监管,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都要遵守相关的工作章程,都应该做到尽职尽责,工作程序都应该做到权责明确,一旦出现问题,具体环节的经手人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3无现金结算的优点

3.1有效的规避了现金风险

这是无现金结算最直接的优点,通过无现金结算,可以有效规避假币、现金遗失等常见的问题,也可以有效避免了财务人员接触到现金,从而杜绝了监守自盗现象。总之,一切与现金挂钩的问题都可以完美解决。

3.2优化了财务报账流程

虽然在程序上看起来并没有简化,但在实际工作中,无现金结算减少了现金的收取、保管等程序,在核算过程中,由于都是电子数据,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数据的处理,效率更高。同时,电子档案的填写是一次性的,减少了很大的工作量。还款时只需确认具体还款金额即可通过刷卡方式直接转账至学校账户,凭刷卡签字确认单据就可审核制单。无现金结算由于程序简洁,数据调取快速,手续办理时间短,可通过网络实现综合办理,节省了来返的时间,因而大大降低了结算时间。

3.3节约了资金成本

实行无现金结算,可以在财务室综合办理多项手续,不存在工作人员来返银行和学校之间进行现金的提取与存放,节省了财力物力。

3.4杜绝了财务漏洞传统现金结算过程中,财务人员存在偷税漏税的可能性,同时,由于财务人员接触巨额现金,面对巨大的诱惑,一些专业素养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的财务人员容易铤而走险,私自挪用公款甚至携款潜逃。通过无现金结算,可以从根本上杜绝这些问题的发生。

4无现金结算存在的问题

虽然无现金结算有着诸多优点,但由于我国无现金结算手段推广时间还不够长,相应的配套制度建设还不完善,在安全性、功能完善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隐患,需要在进一步的实践中进行总结和解决。

4.1无现金结算系统的安全性问题

无现金结算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之上的。但互联网的门槛较低,接触到互联网资源的人员鱼龙混杂,素质参差不齐,法制观念强弱情况相差较大,导致互联网安全问题始终是社会上关注的有待解决的焦点问题。作为其衍生产物,无现金结算系统还存在系统不稳定的问题,出现过不明原因的遗失和转账误操作。特别是一些高危险的病毒等对结算体系造成了难以预估的威胁。

4.2系统个人银行卡的局限性问题

目前在进行现金结算时,只能在与高校有合作的银行之间,对于没有合作的银行,并不能实现这一功能。但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与学校有合作的银行并不便利,比如说与高校合作的银行在学生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并不便利,为了可以无现金缴费,学生必须自行转账,这就增加了学生的经济成本以及时间成本。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且不是以高校一己之力可以解决的,需要高校、银行、系统开发商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4.3银行对账比较复杂

在原手工报销模式下,报销者可直接领取现金、现金支票、转账支票。财务人员审核制单时按单据的存根联直接记账,而无现金结算模式下报销时,直接通过无现金支付系统电子付款,银行于事后集中数据统一打印相关回单。但是,高校的开支十分惊人,来往财务数据很大,因此需要处理大量的银行回单,大量的核对工作,直接导致了相应的各类凭证的整理和装订。而由于回单处理量过大,难免会出现纰漏,直接导致了会计凭证迟迟不能装订。同时还会有相同金额、相同日期报销的款项,造成单位与银行对账工作量增大。

5改进的措施

现金结算还处于推广阶段,虽然普及速度十分迅速,但还存在许多地方需要完善,也需要受用群体对无现金结算的习惯,特别是对一些年龄偏大的群体来说,短时间适应新的结算方式还有困难。同时,相应的制度和操作规范还有待完善。为此,要从多方面着手,借助政策倾斜和互联网公司以及银行的力量,协同作用推广无现金结算,方能尽早实现无现金结算的普及,使其在高校的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为高校的长期健康运转出一份力。

(1)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无现金结算虽然具有诸多优点,但作为一种新型结算手段,特别是年龄偏大的群体,对于互联网技术的安全性还持有很大的怀疑态度。为了及早普及这一便捷的结算方式,高校应该多与银行等部门合作,加大宣传力度,对无现金结算的优点和操作注意事项进行宣传,争取早日实现无现金结算方式的普及。

(2)健全制度,规范程序。虽然相较于现金结算,无现金结算已经避免了大量的程序操作上的风险,但毕竟结算程序还是要财务工作人员参与,这就难免存在格式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制度的建设,特别是监管制度的建设,防范潜在的风险,保证资金的安全。首先要做到权责明确,财务工作人员只能完成属于自身责任范畴的工作,坚决杜绝一人完成多项工作内容,更不允许出现一人全权处理所有工作,从而避免违规操作的出现。其次,要对财务工作内容进行审核,不定期的抽查和定期的检查相结合,部门之间交叉审查,降低财务工作出现失误的概率,避免财务工作人员伙同作案的可能性,减少或避免违规操作的出现,从而最大限度保证资金的安全性。

(3)保证投入,建好平台。无现金结算是在一定平台上实现的,要想保证资金安全,首先要保证平台的安全。但在互联网这样一个低门槛环境下,平台完全暴露在外面,很容易受到一些心怀不轨的不法分子的攻击。为了有效避免这一问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防范。比如采用双服务器工作方式,加装双重防火墙,安装入侵检测、漏洞扫描、计算机病毒防范软件,以保障无现金结算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网络信息传输的安全。定期更新安全防护措施,安排专人进行设备维护和备份,最大限度保证平操作平台的安全,保护数据的安全性。

(4)加强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无现金结算虽然对于用户来说,操作简单,但是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就较高了。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势必要求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员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除了掌握传统财务人员需要掌握的财务工作流程,还需要掌握大量的新形势下无现金结算系统操作的相关知识。熟悉无现金结算的操作方法、实施流程、报销金额的网上支付、银行对账等方面内容,再通过日常报账实践,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

6无现金结算方式对高校财务管理影响分析

除了要了解无现金结算的操作流程以及利弊之外,还要考虑到其对高校财务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样才能有效的把握住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更好的为高校的长期运转服务。

(1)收入核算工作。无现金结算方式势必会使高校的财务管理呈现出收费项目清晰、明细,缴费渠道简单、方便等特点,对高校的的长期发展有益无害。

(2)审核制单工作。无现金结算方式要求审核在填制记账凭证时,就同时输入各种收付款信息,如单位名称、银行账号、开户行、收付款方式、金额等。

(3)银行存款账目核对工作。无现金结算方式将原来的现金业务全部变成了银行业务,而且按照《个人所得税法》相关规定,劳务酬金采取实名制付款后,原来的一笔现金业务可能会变成几笔、几十笔银行业务。银行存款账目核对工作量成倍增加,每天可能会产生五六百笔银行业务,有时甚至会接近上千笔。

(4)专业系统维护工作。相较于现金结算,无现金结算多出了一系列网络系统,越是功能完善,越需要大量的子系统,也就相应的需要系统维护,这是无现金结算对高校财务管理的较大的影响。目前,无现金结算已经成为主流的结算手段,特别是八零后和九零后成为消费主要群体,无现金结算在大量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逐渐完善了整个支付系统。针对高校存在的工作量巨大,费用种类繁多的特点,无现金结算十分适合高校财务的管理工作。因此要大力推广,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查找不足,使无现金结算真正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方式。

作者:杨月 华建新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浩.论高校财务无现金结算———以××大学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3(15).

[2]张雷,卞继红.无现金结算:高校财务管理创新及其推进—对我校推行”报账通”无现金结算系统的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2011(1).

[3]吕志学.信息时代下高校实行无现金结算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2(6).

[4]文英.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5]胡琼.浅析高校财务的无现金结算[J].中国证券期货,2013(7).

[6]吕志学.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无现金结算[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0).

第四篇:高校基金会管理模式财务管理浅析

[摘要]

从分析高校基金会管理模式入手,进一步研究探讨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高校基金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加强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强化捐赠资金投资运作、拓宽捐赠资金筹集渠道等措施,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基金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校基金会;管理模式;财务管理

1980年美国耶鲁大学校友基金会成立,开创了高校基金会的历史先河,而我国高校基金会较欧美国家相比起步略晚,1994年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成立,截止到2015年12月份我国高校成立教育基金会457家,但目前除清华、北大等少数高校基金会发展比较成熟以外,其余大多数高校基金会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无论在管理模式上还是在财务管理上均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所以,如何选择科学的管理模式,管好、用好捐赠资金,提高资金运筹能力,成为多数高校基金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我国已经成立的高校基金会的管理现状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基金会的管理模式主要有:行政管理模式、市场运作模式、委员会模式和海外拓展模式。

1高校基金会的管理模式分析

1.1行政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下,虽然基金会是独立法人,但其实质上还是将基金会作为高校的一个职能部门来管理的,也就是校友会和教育基金会合署办公,人员均是由高校校友会的办公人员来兼职担任,工作人员的薪酬由学校负责,并沿袭高校的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方法,完全利用高校的内部资源来完善基金会自身的发展。行政管理模式,其优点在于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均是由高校内部人员兼职,在处理各部门、院系的关系时,较为方便、快捷。缺点是:首先,基金会的工作人员由于是兼职,工资薪金均由高校发放,没有与基金会利益挂钩,使得办公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其次,兼职办公最大的缺点是办公人员缺乏基金会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第三,董事会、监事会成为纸上谈兵,没有真正起到管理和监督的作用。所以,行政管理模式极大制约了基金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多数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高校基金会的管理方式,多采用行政管理模式。

1.2市场运作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下,基金会由多个部门构成,各部门之间细化职责、权限,分工协作,基金会工作人员的薪酬也是根据捐赠资金运营的收入情况来决定的,教育基金会的筹资、劝募,以及资金运营,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管理和运作的。市场运作管理模式,其优点在于工作人员薪酬和基金会的资金运营效益挂钩,能够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部门和职责的的细化,可以使得基金会的各项工作做到任务有管理、责任有分当;不同部门可以根据职能,加强对口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管理;董事会和监事会亦能充分发挥其管理和监督的作用。缺点是设立多个部门,管理费用比较高,有时会因为规章制度的不完善,而出现沟通不畅的问题。市场运作管理模式,既能受到上层领导的方向性指导和监督管理,在工作中又具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努力降低管理费用,不外是比较理想的基金会管理模式。目前,我国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和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是此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1.3委员会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下,教育基金会成立基金管理委员会,由委员会来负责基金会捐赠资金的筹融资工作。委员会管理模式,优点在于招募各行业的精英担任委员会成员,可以集思广益,还可以与社会各界人士建立密切的联系,有利于捐赠资金的劝募工作;缺点是主要强调劝募筹款工作,对于捐赠资金的投资运作工作重视不够。为此,这种管理模式也不利于教育基金会的长远发展。

1.4海外拓展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下,基金会的重点发展对象是海外市场,也就是研究海外捐赠市场的相关税收政策和资金的优势,积极发展海外教育基金会市场。海外拓展管理模式,优点在于可以利用国外比较成熟的捐赠市场来拓展我国高校基金会市场,开展劝募工作相对更加规范一些;缺点是要求基金会起点较高,高起点使得多数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高校基金会望而止步,而且对于具备条件的高校基金会,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海外捐赠市场的运作规律和政策,会出力不讨好。所以,海外拓展管理模式只适用于发展比较成熟的高校基金会。通过对以上四种基金会的管理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行政管理模式只是教育基金会初期发展阶段的一个过渡,这种管理模式僵化、低效率,制约了基金会独立运作的能力,造成基金会自主权不够强,工作被动,工作效率低,不利于基金会的长远发展;委员会管理模式侧重点在于捐赠资金的筹集和劝募,淡化了捐赠资金的投资运作,不利于基金会的可持续发展;海外拓展管理模式只适用于我国在国际上比较有声望的高校,对于普通高校不论在运作上还是在实力上均达不到要求,所以还不能够大范围推广;市场运作管理模式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规律,建立多个相互协作的部门,专业化、精细化分工,各司其职,既兼顾捐赠资金的劝募,又能很好地研究、开发投资市场,如果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到位,这一管理模式应该是目前我国高校基金会的最佳管理模式,也是大学基金会管理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高校基金会管理模式的准确定位,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基金会的财务管理问题指明了方向。

2高校基金会的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财务管理是以企业的整体发展作为目标,对企业的筹资、融资、投资和资产购置等几个方面进行管理的工作。对于教育基金会来讲,财务管理就是做好捐赠资金的募集、运营和投资,扩大捐赠资金的规模,高效率使用捐赠资金,努力实现教育基金会资金的保值和增值。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高校基金会,这些基金会的管理模式采用的是行政管理模式,而这一管理模式下的财务管理则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教育基金会的筹建资金投入存在问题

教育基金会的注册资本金,一般是来源于高校的捐赠款或者借款。如果来源于学校的捐赠款,高校必须有书面的声明放弃该笔捐赠款,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做不到这一点;借款则是由校友办的人员以个人名义从学校借款,然后注册成立教育基金会,而这种做法实际上违背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四十八条“高等学校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的规定,同时也面临着后期如何归还高校借款的问题,以及税务减免资格申请和认定的问题。

2.2教育基金会的财务管理不严密

目前,基金会财务挂靠高校,与高校财务合署办公,财务沿袭着高校财务管理模式,财务报销仍采用高校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没有建立基金会自己的一整套严密、行之有效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直接导致基金会的财务审批权限划分不清晰,财务管理不严密。

2.3会计核算管理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管理职能

教育基金会的会计核算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会计人员由高校财务人员兼职,仅仅局限于报账、记账、结账,没有真正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也没有能够进一步研究基金会捐赠资金的项目管理,使得捐赠资金的管理一锅烩。

2.4教育基金会的投资管理滞后

目前多数基金会的投资活动仅仅局限于银行存款,获得的收益也就是少得可怜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没有建立起成熟的资金运作模式,投资管理没有制定可行性论证办法,在当前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资产已经面临贬值的风险。

2.5捐赠收入、实物的管理不完整

基金会的捐赠收入有的存入高校账户,违背了基金会成立的初衷。而有些捐赠的实物因没有登记入账而疏于管理,直接导致教育基金会的资产流失、会计记录不完整,会计信息失真。

2.6捐赠资金筹集途径单一

教育基金会的筹资渠道单一,规模小、数量少,而且不固定,捐赠来源基本上都是校友的捐赠款。

2.7捐赠资金的管理有漏洞

捐赠资金立项没有建立规范的和严密的规章制度,立项随意化现象普遍,有巧立名目而形成在职消费的倾向;有的个人、企业打关联交易的擦边球,以达到规避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的目的,这实际上是在把高校基金会推向违规的边缘。通过对目前教育基金会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基金会的财务管理无论是在管理模式、会计核算、资金的筹集和运营上,还是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上,均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教育基金会的发展,急需要寻找改进的对策和办法。

3提高教育基金会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如果说市场运作型管理模式将是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管理模式未来发展的趋势,那么基金会的财务管理工作一定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在制度建设上、在日常工作管理上都要顺应这一模式的发展要求。

(1)建立和完善教育基金会的各项财务管理和规章制度,确保教育基金会资金运营的安全和高效率。例如:制定基金会自己的财务开支审批、报销管理办法;内部控制制度;捐赠奖、助金的发放管理办法和流程;捐赠资金投资运作管理办法;捐赠资金筹集的管理办法;捐赠资金立项管理办法;捐赠实物的管理办法等。完善制度建设,有助于教育基金会的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理可依,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教育基金会的快速、有序的发展。

(2)适应多变的市场经济规律,成立专门的投资管理部门,加强投资人员的业务技能的培训,提升教育基金会的投资运作能力。也可以委托有资质而且口碑好的专业投资理财机构进行投资理财,或者参股效益好的捐赠企业,从而达到共享企业收益的目的,实现教育基金会捐赠资金的保值增值。

(3)设立专门的筹资、募集资金部门,专人研究筹款、募款的办法和渠道,多渠道募集教育基金会捐赠资金。例如:与企业建立共建项目,为企业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以求做到互利互惠。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宣传捐资助学的益处,形成稳定的教职工捐赠源。设立多渠道捐款平台,方便潜在捐赠人士捐款。

(4)完善教育基金会的信息披露制度,财务收支做到公开、透明,财务信息披露要充分,树立公正、廉洁、可靠的社会形象。

(5)完善外部监督管理体系,强化外部审计工作,鼓励媒体监督、检查教育基金会的各项工作。

(6)加强基金会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定期派出会计人员参加基金会资金投资、运营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7)加强捐赠实物的管理和核算,对于不能够取得价值的实物要按照名义价值入账,也可以进行公开拍卖获得收益。

(8)解决高校借款投资教育基金会的历史遗留问题,制定还款计划,利用基金会非限定性捐赠款,逐年归还高校的欠款。

综上所述,高校基金会要结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制定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设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的投资、筹资和运营的管理部门,完善外部监督机制,树立教育基金会可靠的社会公信力,为教育基金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红梅 单位:山东工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鹿长余.戴小平.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4(4):84-95.

[2]郭秀晶.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路径选择[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234-238.

[3]邓典雅.林小琳.高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财务管理浅析———以某高校为例[J].财会通讯:综合,2013(7):79-81.

[4]周?.大学教育基金会管理与发展研究———财务分析的视角[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第五篇: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问题研究

摘要:

高校财务控制的规范科学化建设,必须加强资金的合理筹集和优化配置,为高校秩序的健康发展作保障。文章就完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制度;问题研究

在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以及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下,各高校规模呈现迅速扩张趋势,自主权也随之扩大。很多高校在从事科研教学的同时发展第三产业,建立二级院校等,使得高校经费渠道多元化、复杂化,为高校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后盾,但是也给高校财务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难度。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了高校资金的合理筹集和优化配置,还能推进高校秩序健康发展。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原因,并针对性提出了完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

一、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含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内部控制的含义更加广泛,目前对财务内部控制的一般定义为:作为以会计为主体的财产及资源有效使用、信息安全完整、真实可靠的重要保障,为国家贯彻实施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内部管理制度,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作为依据。与之对应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一般是指:确保自身资产安全的完整性、会计服务质量的提升、有效执行规章制度,减少或避免学校的财务风险、以及实现高效率的办学,各高等院校所采取的相关措施,其中包括相关财务内部控制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据财政部和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规定:高等院校必须接受国家财务监管,严密制定财务制度。由此可见,从法律的角度来说,高校建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必行之举。

二、高等院校财务内部控制的特征及作用分析

首先,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是具有自身特点的:(1)为高校的健康稳定发展、以及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作重要保障,合理配置高校各项资源,营造良好的高校内部环境。(2)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范围非常广,是由于高校经济活动的范围涉及到很多项:基础设施建设、后勤保障工作、科研教学、物资采购、投资等。因此除了院校、行政财务工作外,高校内部体制的建设还涵盖了很多其他财务工作。例如:附属医院、后勤集团、校办企业等业务。(3)会计核算体系复杂。现代高校中,科学教研单位只是一部分,另外还存在着服务性、生产性的单位;(4)高校的资金筹集和使用多样化。高校财政拨款、学费、投资经营等都是高校资金的来源。此外,教学科研、专项支出、校区建设等是高校资金的使用项目。随着高等教育体制以及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办学自主权也随之扩大,加重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财务内部管理肩负了更大的责任。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合理优化相关财务控制的体系,高校秩序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我国高校内部财务控制,对我国贯彻落实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具有推动作用。我国相关法律及方针政策是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重要前提,所以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及方针政策。

2.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及实施对高校会计工作有规范作用,为高效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及完整性提供保障,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及会计工作效率。

3.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高校资产的各项环节都起到一定的控制监督的作用,对及时发现整顿管理弊端,避免不法行为的发生,起到了防范作用,不仅保护了高校资产安全,并有助于高校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此外,还保障了高校科研教学、行政管理的物质需求。

三、高等院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分析

(一)针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及政策不健全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大多都是依附于各级教学与质管和财政部门,再结合高校自身情况制定。导致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不统一和不完善,缺乏系统性。随着高校内部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为适应高效发展需要,会逐步建立起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我国在对内部控制理论深化研究至今,很少对高校内部控制研究,对于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仅有一些单向管理办法,并没有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从理论定义角度来看也没有统一,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二)高校自身建立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从我国各高校在建立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方面来看,不够健全和严密,不能够满足COSO框架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

1.内部控制环境。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部分高校的运营管理及办学模式理念不太适应市场经济新环境。加之高校管理者不够重视财务内部控制,导致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工作上,严重缺乏动力和积极性。另外,教职工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太多概念,没有形成意识,导致一些建立起来的好的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很好的贯彻实施。

2.风险评估系统。高校在进行体制改革过程中,主要以办一流大学为目的,不断扩招、扩建,设备更新等投入太多,造成财政问题,并采取银行贷款方式来解决资金问题。加之高校属于事业单位,并不会面临企业倒闭破产的问题,学校管理者的风险意识薄弱,风险评估机制不够科学。没有分析银行贷款项目以及自身与学校的经济偿还能力,面临偿还巨额本息的压力,陷入财政危机。

3.控制活动。高校内部财务属于一级财务管理机构,主要负责汇总核算与监督高校内部经济活动。院校各行政部门及后勤等单位财务核算有各自负责的人分管,并且各部门自成体系,但是涉及到一些复杂的经济活动,便容易职责不清,重复核算。此外,高校存在这种现象,即只对财务指标非常重视,而对非财务指标显得没那么重视。综合以上原因,导致了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及监管很难统一落实,最后很容易失控。

4.内部监管不力。监督和控制高校财务的核算、投资、领导经济以及各项专项资金,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内容。通常情况下,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作为财务部的辅助部门,缺乏独立性,很难发挥职能作用。内部审计一般在事后进行工作,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此外,高校资金的来源及支出越发复杂化,审计工作也越发复杂,加之高校内部侧重于货币资金管理,缺乏对物资和项目资金的严格控制和监督,存在疏漏的情况,加大审计工作难度。

5.信息与沟通渠道。大部分高校在学院、行政、校区之间有信息交流不畅的障碍。虽然办公系统实现了自动化,但是缺乏有效机制管理及时共享相关信息,部门之间有互相推诿的现象,使得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交流不畅,很难及时获得信息资源,降低了工作效率。

四、完善高等院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

(一)国家制定针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良好运行的内部环境才能真正满足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有效运作需要。从内部环境的角度来看,国家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是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合理及有效的重要宏观前提。本文前段提到过,我国目前在高等院校财务内部控制方面没有专门的针对性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导致了很多后续问题。因此,国家必须制定专门针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制度,具体细则到内部控制的各要素: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内部组织机构设立、信息系统建立、监督控制系统、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等。做到实施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有章可循,促进各高校内部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高校内部财务控制框架的完善

1.高等院校财务内部控制目标的完善。高校建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高校资产和国有资产的安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可靠性,创造良好内部经济环境。第一,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作为高校内部会计工作规范化、会计信息真实化的有利保证,为管理者提供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第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管理者可以实时监控资金来源以及支出情况,掌握各单位和活动的资金流动,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并合理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三,高校管理层所做的各项财务决策都需要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实施,通过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各部门的控制,更加明确了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工作得到合理安排,有效贯彻落实上级任务决策。

2.财务内部控制要素的完善。高等院校内部财务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环境、信息与沟通、风险评估、监控、控制活动。完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从这五个要素入手。内部环境控制:需要加强对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完善工作、促进机构以及岗位的合理性、避免出现机构冗杂、岗位交叉的情况、加强学校内部职工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培养其意识。在信息与沟通方面,高校要建立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即时共享,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增强各项工作的透明性。在风险评估方面,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预警和防范,加强管理者的风险意识的培养,减少风险的发生,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损失都是很有必要的。

五、结语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高校财务行为的规范与合理化,保障了高校资产的完整性及安全性,确保了高校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校办学效率。总之,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具体的完善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做好长期工作准备。

作者:毛茂 单位: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四队

参考文献:

[1]何珍.规范我国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易红梅.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完善———由某地区高校财务收支审计引发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1,11:48-50

[3]赵帅.高等学校内部控制问题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13

[4]卢黎.高校经费支出内部会计控制中的缺陷及校正[D].南京农业大学,2013

[5]徐潇潇.高校体制改革中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14

[6]肖红,梅珍.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以B大学为例[J].教育财会研究,2012,05:17-21

教育基金范文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1]。杨金田等人[2,3]探讨了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目前,高等院校加强了卫生检验的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教材建设[4]、实践教学[5]、毕业论文教学[6]等方面的改革探索,强化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但未见报道实习方面的改革探讨,尤其是创新教育在实习中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分析了创新教育在卫生检验本科生实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构建了实习中的创新教育体系;经过近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1卫生检验本科生实习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卫生检验需要创新型人才:随着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如SARS、禽流感等)的增多,国家对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极为重视。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卫生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卫生检验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卫生检验专业人才需要创造性地研究新的检验方法,解决新的检测问题,才能满足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需要。因此,卫生检验需要创新型人才,需要在高等教育阶段对卫生检验本科生加强创新教育。

1•2实习有利于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习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高等院校的重视,各高等院校均加强了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教学实习基地的交流与合作。实习贴近实际工作,可以较多地了解到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条件创造性地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因此,实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构建卫生检验本科生实习中的创新教育体系

2•1树立适应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首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领导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创新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卫生检验人才的重要环节,实习教学基地应该承担起这一重要的历史使命。其次,要改变传统的“帮、带”的带习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传统的“帮、带”的带习观念就是各业务科室有什么工作,带习老师就带着学生做什么工作,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如果没有工作,也就没什么事做。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就是要围绕实习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结合科室工作,设置学生的实践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并注重个性发展,培养有个性特色的卫生检验人才。

2•2确立创新教育的目标:通过实习阶段的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综合性的卫生检验创新人才。

2•3构建有利创新教育的培养模式:创新教育的培养模式由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一对一指导和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四方面构成。

2•3•1专题讲座:针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职业需要和创新教育的要求,邀请本单位的专家为学生作系列专题讲座,如“卫生检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及如何满足其需要”、“卫生检验领域科学研究如何选题”、“如何撰写及发表科研论文”等。由于国家重视,近年来疾控中心大型精密仪器装备提速,不少省市级疾控中心装备了ICP-MS、GC-MS、LC-MS等大型精密仪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已快速地更新了传统分析技术,但在学校上课时可能对其只作了简单介绍,学生对其知之甚少。所以,定期安排各类专题讲座,讲述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在卫生检验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

2•3•2学术报告:疾控中心经常性的学术活动,要求实习学生参与,通过学习和讨论,学生可以了解公共卫生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热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热情。

2•3•3一对一指导:学生到教学实习基地实习一般实行科室轮转,每到一个科室都会安排一位指导教师。老师指导学生熟悉各种仪器设备、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做一些日常工作、讨论实际问题。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与各科室的指导教师交流探讨。对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指导老师不宜武断地作出“这个问题很简单,没有什么研究价值”、“这个问题太难了,不适合你去探索”等结论,而是与学生探讨深入了解这个问题的方法、如何查找相关的文献、如何从文献中找到所关注的问题、如何写出综述文章,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研究现状、值得探索的研究点。然后指导学生设计出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研究课题。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指导可以采用的方法,不对学生所关注的问题随意下结论。在学生遇到各种困难时,老师总是鼓励学生多想办法克服困难,用积极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让学生逐渐建立起勇敢探索问题的自信心。老师要认识到赞赏的动力一定大于斥责的动力,任何无端的指责都会从根本上动摇学生科学探索的信心,扼杀学生追求新知的兴趣。这样一对一的指导模式有利于激励教师-学生互动,形成教与学过程中创新意识的良性循环。

2•3•4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可以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指导教师以一个项目为范例,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程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让学生养成仔细做好实验记录的良好习惯,锻炼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同时,学生可以了解到科研立题、组织、实施等科学研究各方面的问题。

2•4构建促进创新教育的管理体制:构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教科—各业务科室—指导教师三级管理模式。科教科全面负责组织和管理实习学生的各项工作,如组织参加专题讲座、参加学术报告、创新教育基金的管理、实习考核等。各业务科室和指导教师负责设置和实施实践内容,指导学生。科教科负责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如《创新教育实习手册》、《业务科室实习指导职责及考核办法》、《指导教师职责及考核办法》、《学生实习考核办法》、《创新教育基金管理办法》等。这些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要有利于调动各业务科室、指导教师和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积极性。例如,指导创新教育的老师在年终业务考核中会获得加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的科研项目可申请获得创新教育基金的资助。#p#分页标题#e#

2•5建设胜任创新教育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要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做好指导教师的遴选工作。设置较高的遴选标准,如要求副高级职称、最近五年的科研项目、在核心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数等。此外,还要考察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意识、科学文化、道德观念和业务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其次,要加强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型教师不仅要具有开放性的人格,而且要具有宽容理解的良好心境,从而可以营造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性品质。通过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等多种活动,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鼓励教师树立“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观;促进教师掌握讨论式、启发式等多种教育教学方法;促使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良好的人格感染和影响学生,使学生的道德理性不断成熟。

2•6构筑支撑创新教育的条件保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以下多方面保障创新教育的顺利进行:①所有仪器设备都对实习学生开放使用,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各种仪器设备进行创新性实验研究;②图书馆图书、纸质期刊和购买的电子期刊全部为实习学生开放,方便实习学生查阅文献;③设立创新教育基金,资助实习学生申请的科研项目;④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和不定期举行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2•7建立创新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包括两个部分:创新教育学分、业务科室和指导教师的考核意见。依据多点量化评价机制[7],设立创新教育学分:学生参加1次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获得1个学分;撰写1篇综述,获得1个学分;申请创新教育基金,获得1个学分;获得创新教育基金资助,获得1个学分;创新教育基金结题,获得1个学分;在一般期刊上获得1个学分,在中文核心期刊上获得2个学分,在Medline收录期刊上获得3个学分,在SCI收录期刊上获得4个学分。学生获得总学分为5分及以下者为不合格,6-7分为合格,8-9分为良好,10分及以上为优秀。业务科室和指导教师根据实习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专业知识基础、实验技能和道德素养等方面表现写出考核意见,评定为不合格、合格、良好或优秀。

3创新教育的成效

经过近十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据统计,80%的实习学生的考核成绩为合格及以上,10%的实习学生达到优秀。在正式期刊上发表二十余篇研究论文。有的学生在实习时设计的研究课题在最后一学期继续实验研究,作为本科毕业论文。实习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专业知识基础、实验技能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4尚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教育基金范文6

1.基金会资产投资过分谨慎

最新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在2004年6月开始实施,其对基金会保值增值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确定了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对基金会没有做出过多的限定,完全由基金会的最高机构理事会来决策,但又要求理事会谨慎科学投资,以确保基金会财产的风险降低。《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基金会理事会违反本条例和章程规定决策不当,致使基金会遭受财产损失的,参与决策的理事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对基金会来说,一方面在资产投资方面有了充分的自由空间,政府和相关机构不要求基金会必须投资那些品种,或是投资多少,只是要求投资行为必须是在不影响公益性的前提下进行,并要保证基金会资产的安全,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基金会资产投资的范围;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具体的操作规程,有些无所适从,出现两种现象,由于资产投资管理方面缺乏具体的控制规程,许多基金会采取“过分谨慎”的态度,使得基金会资产的增值目标无法实现,另一种现象就是基金会为了实现资产的增值、保值,大胆投资,致使资产流失、缩水等情况频频发生。

2.基金会资产投资违规频频出现

基金会资产投资违规现象比比皆是,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资产的转移。主要通过委托贷款的形式、违规借贷给个人等形式。目前基金会只有《基金会管理条例》可以参考,基金会资产投资相关法规仍有待完善。由于我国基金会资产投资不是很普遍,针对基金会投资的管理规定少之又少,即使有也不是很成熟,仍然存在许多漏洞,缺乏监控,再加之基金会内部控制的薄弱,让有心之人乘虚而入,无法保证基金会资产的安全。中国青年基金会的“希望工程违规投资”案就是如此,项目办公室副主任易晓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数额巨大。

二、基金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受传统观念影响,投资意识薄弱

从数据分析,一般的教育基金会的投资额占基金会总资产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其他,一般私募基金会的投资比例也要比公募基金会要高。目前教育基金会投资规模最大的是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和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投资规模在2012年分别达到了20亿元和15亿元,2014年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投资规模已经达到31亿。据统计,目前只有三分之一的基金会有一定规模的投资,三分之二的基金会仍有一定数量的基金会处于零投资额的阶段。大多数基金会不愿意承担风险,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2.投资方式狭窄,投资效率低

由于基金会的性质主要是公益性,所以出于对基金会资产投资的安全性考虑,大多数基金会采取保守方式对资产进行投资,如银行存款、购买债券等方式。基金会在对外进行投资方面缺少经验,甚至有些基金会在此之前根本就没有对外投资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对于资金投资一直采取保守方式的原因之一。如舒伟红——中华少年儿童基金会的财务总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为了减少基金会在面对通货膨胀所带来的资产缩水现象,他们开始选取对外进行投资的途径来对资产进行保值、增值,但在选取投资方式时还是将保证资产的安全作为首先考虑的因素,中华少年儿童基金会的所作所为印证了上面的分析。我国对基金会投资于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的控制较为严格,基金会选择股票等投资比较少见。即使较少基金会会选择购买股票来实现为资产增值保值的目的,虽然投资股票的收益比较高,但其所存在的高风险使得许多基金会不会选择这一投资方式。2015年我国的股票市场出现大幅度的变动,还有前面2008年对于投资股票市场的基金会来说是黑色的一年:投资收益出现负值,公益资产大幅缩水。股票的影响因素很多,而且变动幅度较大,风险较大,为了保证公益资产的安全,许多基金会不会将购买股票作为基金会资产投资的首先选择。甚至部分基金会根本不会去选择这一方式。

3.投资失败的频繁

由于缺乏理财的专业队伍,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也有不足,我国大多数基金会将其资产委托给证券公司来完成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这些做法有点盲目,这必将会产生投资风险。如:社保基金2011年交易类资产亏357亿,投资失利。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底,社保基金会投资运营总资产8689亿元,其中,直接投资资产为5042亿元,占58.03%;委托投资资产为3647亿元,占41.97%。2011年全年,全国社保基金的资产总额仅增长了122.1亿元,其投资收益率则从4.23%降低至0.85%,年均投资收益率则由9.17%下降至8.41%。其中股票部分的年均投资收益率则下降至18.61%。从比例来看,2011年全年,社保基金在股票和债券上的浮亏已经占到了整体收益的82.8%。而这一切,都受到2011年二级市场的大幅下跌影响。基金会将资产委托投资不仅仅说明了其缺乏专业投资人员及其机构的设立,同样会在无形中给基金会资产对外投资的风险加大,资产投资收益率无法保证,资产的对外投资与投资者的经验、资历、投资态度、投资分析等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基金会资产的对外投资不能盲目对外委托,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来提高资产的投资收益率。

4.投资监控存在漏洞

目前为止,我国基金会资产对外投资是发展所趋,基金会在对外投资时,必须经过理事会的审批通过,一般要求基金会内部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士进行管理,但从目前来看,基金会很少设有这样的机构,选择委托专门的投资机构管理。在投资期间,理事会对投资资金的流向、投资预期收益、可能发生的风险、投资稳定性等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根本无法掌握投资的信息,相关投资情况仅会在年度报告中有所体现。缺乏对基金会资产投资过程的监管,这必然使得基金会的投资效率低下,甚至是基金会资产的流失。

三、基金会资产投资管理建议

1.重视基金会资产投资,接受股权捐赠

《基金会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基金会应当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实现基金的持续健康发展。基金会资产的保值增值对于基金会发展尤为重要,市场经济所带来的通货膨胀、人民币的不断贬值等都会使基金会资产严重缩水,为了防止资产的缩水,基金会对外投资势在必行。我们应该改变传统观念,一味地依赖捐赠收入,应当重视基金会资产投资功能。股权捐赠也是基金会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途径,股权捐赠是未来基金会发展的方向。股权捐赠不仅可以拓展基金会资金来源渠道,增强基金会的活力,更关键的是其运作的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从投资的角度出发,适当合理的投资,获取高额回报,部分收益用于公益支出,剩余收益和本金继续投资,保证基金会拥有充足的资金。股权捐赠方式在西方比较普遍,而在中国起步比较晚。运用好这部分股权,可以给基金会带来很大的利益收入,如何运用好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

2.完善基金会资产投资机制

目前我国基金会对自有资产和捐赠资产的日常管理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但在资产投资这部分的相关规定比较欠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基金会的不断壮大,为了能够保证基金会资金来源的稳定,基金会资产对外投资将会被社会公众所接受,并且是势在必行。为了提高资产投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基金会要提高自身的投资管理能力,如制定资产管理制度,制定投资战略,建立应对投资风险机制,风险分担措施等。不要盲目地将资产委托证券公司、投资公司等进行投资,这会加大基金会资产投资的风险,基金会可以招聘专业的投资管理人才,培养自己内部的专业人才,成立专门的机构,针对基金会资产的特行对基金会资产进行合理投资,降低投资风险到基金会可承受范围之内。

3.实行多元化投资,提高投资收益率

基金会投资方式主要是将资产存放银行,但2015年以来,央行已连续四次降息,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已降至1.75%,创历史最低水平。选择银行存款的投资形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基金会市场的需求,降准降息后基金会应调整理财策略,适当选择风险、收益与自身情况相匹配的金融资产配置。资本市场的投资产品很多,其中不乏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财产品,这类产品也是我们基金会的不错选择。可以借鉴一些投资管理较好的教育基金会的运行模式,特别是一些大学基金会,将资金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资金用于投资低风险的产品,如证券一级市场和债券;一部分资金用于投资捐赠资金的企业,特别是校友企业;最后一部分存放银行,可以保证一定的稳定的存款利息。

4.完善资产监督机制

教育基金范文7

关键词:终身教育;高职院校;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是否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大战略目标,取决于社会主体是否能够接受有质量的教育。而高职院校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主阵地,发展继续教育模式责无旁贷。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诸多方面存在不足之处,针对继续教育的开展十分有限。

一、终身教育的时代诉求

当前社会发展对于终身教育的效果高度关注,而新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终身教育形势刻不容缓。从新时展要求及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化发展路径能够发现,终身教育的时代诉求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1.多元化能力发展

当前社会迎来了最为重要的发展阶段与历史时期,“工匠精神”是我国在新时代崛起的原始动力与基础条件。现代职业者不一定需要具备耀眼文凭,但是一定要坚守岗位。不一定要具备专业研究的学术能力,但是一定要具备所在岗位中的多元化能力需求。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拓展知识与技术维度,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才能支持各个领域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终身教育的时代诉求也是基于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学生是否能够达到精益求精的工匠技术,是否能够达到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基本要求,都取决于终身教育的时效性[1]。

2.多维度职业要素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职业化的发展道路上,针对个人的专业、技术、素质等多项要求充分体现。多数学生在职业发展规划上也需要补充学习资源,甚至学历,才能具备解决职业专属问题的能力。那么对于学生的多维度职业教育要素尤为重要,一方面是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必备能力,另一方面是社会职位与岗位对于学生的具体要求。高职院校虽然全权负责了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培养,但是并不代表这样的培养效果已经达到了现代企业的快速发展要求。因此,对于学生的多维度职业教育要素既是学生不断成长的基本要素,也是企业需求的职业化要求。那么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是否能够为学生拓展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内容,也成为终身教育的社会环境要求。

3.多项目并行开拓

多元化能力发展是岗位要求,多维度职业要素是职位考量,而多项目并行开拓是现代企业主流发展的基本前提。在物联网经济互联网经济不断拓展的过程中,现代企业转化了传统的生产技术与模式,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实践能力求贤若渴。高职院校作为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是否能够根据企业发展要求设立专业、技术、以及多项目并行的教学科目已经成为衡量高职教育的重要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之上,对于终身教育的理解范畴也需要延伸至职业教育同企业需求的对接中。只有高职教育以继续教育模式,不断完善和补充针对学生的后续教育,才能完成现代企业的多项目并行要求,进而输送大量能够真正创造实际价值的复合型人才。

二、高职教育拓展继续教育的利弊

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能够明确高职院校发展继续教育是新时代的发展诉求,对于社会、岗位、现代企业发展都具备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要实现终身教育也并非易事,需要全面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优势与劣势,才能客观甄别实现终身教育体系的可能性。

1.教育资源丰富,教学时间有限

高职教育同高等教育存在本质区别,前者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与活动,后者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在终身教育的社会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更加具备了培养职业人才专业技能的优势。其教育资源首先是针对职业技能的拓展方向,虽然其理论知识体系并未深入学术研究方向,但在职业技能与专业操作方面具备了较强的实践教学经验。利用这样的教育资源,有助于培养职业人才的多元化能力发展。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时间相对有限,如果将往届学生召回学校继续接受教育,必须充分考量教师、时间、场地的具体功能是否具备[2]。虽然高职院校可以在课余时间,如双休日或寒暑假开展继续教育,但接受教育的职业者是否具备同等的空闲时间有待考量。因此,目前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资源虽然充分,但相对的教学时间十分有限,开展继续教育必须平衡教育资源与时间的配比,才能优化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模式。

2.教育实力客观,教学评价主观

近些年来,各大高职院校在每一次教学改革中都完善了实践教学内容,从教学实力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真实能力。多数高职院校的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等,皆为客观的教育实力硬性指标。这些硬件配置对于高职院校实现继续教育具备较强的支撑力,但并不代表教学评价具备了同等的客观性。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在企业中的反馈信息并不理想。而这样的情况与教学评价过于主观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高职院校习惯于采取笔试和课堂教学评价综合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一定的专业技能水平,而现代企业则是以最为直观的绩效考察职工是否能够胜任岗位要求。高职院校如果开展继续教育,必须以企业多项目并行开拓的实际要求为评价准则,否则,也会降低继续教育的实际效果。其中需要全面衡量的问题是职业者需要学习的方向,而并非高职院校能够提供的教育方向。基于职业者对于继续教育的需求,其专业、技术、职业素养等多种需求是设计和完善继续教育课程的基本要素。如果一旦偏离职业者和企业要求,其客观的教育硬件实力也会相对弱化。因此,高职院校不能仅凭硬件实力作为继续教育的资本,而是应当深入发掘能够提供的教育内容,同时转化主观评价的习惯,以职业能力和企业要求作为客观的教学评价指标。

3.教育需求广泛,教学对象匮乏

高职院校实现继续教育必须具备客观的教育主体,虽然目前从业者对于继续学习的愿望极为广泛,但并不一定具备接受教育的空闲时间。从地域分布情况分析,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从业者日均工作量达到12小时以上,多数企业绩效要求较高,普遍性加班已经成为应对市场竞争的必要措施。而其他地区从业者的空闲时间虽然较为充裕,但接受继续教育的空闲资金十分有限。总体而言,一部分从业者有资金接受教育但并无空闲时间,另一部分从业者有时间接受教育但并不具备可以维系不断学习的资金。因此,造成了教育需求十分广泛,但教学对象极其匮乏的尴尬局面。高职院校要实现继续教育,首先需要精准地找到需要接受教育的从业者,但是教学对象匮乏并不利于继续教育的深度拓展。关于这一方面的问题,并非高职院校能够单方面解决,尚且需要政策与资金的扶持,补充从业者接受教育的时间与资金。同时也需要启动部分社会资源,补充从业者接受继续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三、终身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实现继续教育的核心要素

1.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

政策支持是高职院校实现继续教育的原始动力,如果当地政府对于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也会造成多项教育措施无法全面落实的被动性。如果要化被动为主动单纯的政策支持略显不足,适当的经济支持也是补充教育效果的必要措施。一方面,针对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的从业者,政府与当地企业共同策划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才能引导企业方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针对欠发达地区的继续教育问题,则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或者由金融机构提供教育资金或贷款,以便为从业者解决继续教育经费的实质性问题。

2.人力资源与教育资源

高职院校在实现继续教育的道路上必须全面考量自身的软实力与硬实力,任何一方面的实力欠缺都会造成继续教育在某一时间段无法继续开展的不利局面。一方面,软实力可以视为教育体系中的人力资源,即高职院校的在职教师。但是现有的在职教师并不一定具备继续教育的能力。以往时期高职院校教师面对的是在校学生,这些学生并未接受过职业熏陶与岗位磨炼,教师的教育活动较为适用,学生的接受情况较为良好。对于已经从业或在岗位中获得了一定成绩的从业者而言,需要的是更加契合岗位实际需求的教育内容。如果高职院校教师将从业者与在校学生混为一谈,其教学软实力也会相对弱化。另一方面,硬实力可以视为高职院校当前的教育资源,其硬件设备或软件设备是否与在职人员的应用设备相配套,是最为关键的教育难点。虽然目前高职院校丰富了大量先进设备,但与企业方所使用的部分新型设备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在这些设备的硬实力方面高职院校无法提供,其教育资源的可利用率也相对有限,并不利于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基于人力资源与教育资源的全面度量,高职院校发展继续教育的核心要素当为补充这些资源,才能保障继续教育的实际教学质量[3]。

四、终身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模式的构建策略

1.与当地政府建立教育基金,补充教育资源与教育经费

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首先需要得到当地政府支持,必要的教育经费及拓展教育资源的相关资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依靠金融机构为从业者提供助学贷款,虽然可以解决社会压力问题,从业者的主观能动性势必有所下降。为此,应当从教育基金的设立方面酌情考量,而唯一能够推动教育基金落实的当属政府职能。那么高职院校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同创建适应继续教育的教育基金势在必行。一方面,可以适当引入社会资源,补充每一时期的继续教育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将金融机构的运营模式融入其中,高职院校的研究课题一旦获得商用价值,也可以作为补充教育基金的额外途径。而高职院校的主要对象,从业者可以结合自身情况申请该项资金,并以后期接受教育所获得的劳务补偿作为反馈基金的补充,进而形成该项教育基金的良性循环,支持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模式可以在不同时间逐步完善。

2.与企业方加强联系与合作,补充教育时间与教育实力

现代企业迫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更新换代了诸多硬件设备,而高职院校短期内无法直接更换相关设备,可以与企业方加强合作,通过高职在校教育和企业实践场地的双向教育完善继续教育实力。为了实现双向教育的模式,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方达成支持继续教育的共识。而企业方内部场地的征用,可以通过高职院校的技术指导等价补偿,在双方共赢的基础上完善继续教育的可行性拓展。同时,在企业方进行内部培训,也可以规避一定的教育时间不足问题,从而达到补充教育时间与教育实力继续教育优势。除此之外,企业方也需要将目前所应用的最新技术与部分知识产权与高职院校共享,以便专业教师分析当前的企业发展路径,为从业者提供更为全面且契合度较高的继续教育内容。

3.设置在职教师培养系统,设计继续教育课程范式

高职院校教师在以往时期教育对象为学生,已经习惯于对并不具备职业能力的学生进行教育,其教学模式的设计与优化本身存在一定的弊端。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必须转化教学模式的适应度,以从业者为教育对象的课程设置也会更加具备专业性与技术性。为了完善继续教育中教学模式的可行性,需要设置在职教师培养系统。以高职院校在职教师为培养对象,将部分企业正在应用或广泛涉及的相关知识体系作为学习资源的更新环节,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当高职院校在职教师具备了关于培养从业者的相关经验,以及适用于职业需求的相关技术之后,需要进一步设计继续教育课程范式。该课程范式是引导所有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核心区域,当企业方与从业者认可某一项课程规划后,高职院校需要全面分析该课程的实践效果,以及课程设置维度的参考价值,以便为其他课程的优化设计提供指导。而且从业者的继续教育问题,并非短时期的阶段性培养可以随时完善,而是需要不断补充教育时间、完善教学资源、更新知识体系的长期过程。高职院校应当做好针对所有在职教师的全时间维度的培养计划,只有在职教师达到了继续教育水平,才能支持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模式的不断完善。

五、结语

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必要基础条件,高职院校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虽然高职院校目前具备了一定的人力、物力、经验基础,但并不代表长期开展继续教育的时间、资源、设备、功能皆已具备。为此,在优化继续教育的模式上需要重视“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以及“人力资源与教育资源”。同时需要与当地政府建立教育基金,补充教育资源与教育经费。并与企业方加强联系与合作,补充教育时间与教育实力。此外,需要设置在职教师培养系统,设计继续教育课程范式,以便为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具体模式进行全面优化与完善,支持继续教育的全面落实,为从业者的终身教育奠定教育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曹伟.“互联网+继续教育”业态中地方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实践[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6,19(1).

[2]孙干.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下的发展和创新[J].科技资讯,2012(17).

教育基金范文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成人教育事业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一路朝前发展,取得了优秀的成果。但是,总体上我国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这四大教育体系中,对成人教育的财政投入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这样一来,成人教育经费筹措就成为了我国成人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议题。首先笔者对国内外成人教育经费筹措模式进行了总结,从中可以看出在经费筹措中出现的问题。

1.1政府占主导,为主要投入

我国的成人教育经费政策是以政府拨款为主的。成人教育经费投入和保障体制与国家重视发展成人教育的政策一致,有较完善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条件配套。我国现在正规的成人教育机构基本都是由公立学校在校内开办的,如各级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各个城市、乡村的社区学院等。这部分成人教育办学机构的资金来源也基本是由国家拨款得以维持的。所以在我国来说,成人教育经费在这个经费体制背景下,基本上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1.2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投入

人类社会正日益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靠教育,因此,教育在公司企业的战略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企业每年都会拨出一部分资金用于的员工的培训和充电。此外,政府也明确规定企业有义务和责任向员工提供在职教育培训。例如,德国政府规定企业用于成人教育的经费支出应占企业销售总额的1%~2%;德国私人企业1998年在员工继续教育上的花费达到了340亿马克;到2004年,企业的成人教育投资已经占到整个德国成人教育投资总额的36%,成为仅次于政府的第二大成人教育投资者。法国政府规定凡10人以上的企业,每年必须拿出相当于其工资总额1.1%的经费作为成人职业教育税,其中0.2%交由地方政府,集中进行成人职业教育培训;0.1%交由专门机构,用于求职者的就业培训;0.8%由企业自主支配,作为本单位职工培训的专项资金。1999年,美国拥有100名雇员以上的公司用于员工正式培训上的直接费用为440亿美元,2000年上升为460亿美元;2001年,美国企业用于员工教育培训的开支则达到了560亿美元。不少大企业还斥巨资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大学,负责提供极具针对性的公司内部教育培训。这些都是国外成人教育经费筹资的重要途径。

1.3社会力量设立基金用于成人教育发展

成人教育是一项日益庞大复杂的社会活动,任何政府都无力独自承担成人教育的全部费用,所以这必然要求经费筹措的多元化。在其他发达国家,设立成人教育基金是一个重要的成人教育经费筹措渠道。成人教育基金是指为促进成人教育事业发展而募集的专项资金,其运作由一个独立的专业机构具体负责。韩国政府于1984年设立了成人教育发展基金,规定企业主必须为每月工薪不满1000韩元的员工缴纳相当于其工薪5%的金额作为该项基金,成人教育发展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工薪低、只具备初级专业技术水平的员工参加政府组织的成人教育培训项目;新加坡政府和全国职工总会在1998年联合设立了教育与培训基金,二者的资金投入比例为3:1,该项基金主要用于帮助工人提升职业技能,争取和改善就业机会。所以通过社会力量来为成人教育设立专门的基金,专款专用,已成为21世纪成人教育经费筹措的重要途径。

2当前成人教育经费筹措的主要问题

上述的三种成人教育经费筹措途径是目前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使用的最主要的途径。这三种筹措路径对于现在我国的成人教育发展来说是较为适用的,在新中国成立后这短短的几十年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依然可以看到,中国成人教育发展因为经费问题在现今阶段也遇到了瓶颈。可以归为一下几个问题:

1)因为我国成人教育的主要筹措方式还是依靠政府拨款,这导致了很多公立的成人教育办学机构养成了等、靠、要的保守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勇气和魄力,异化成了固步自封、“僵化死板”、没有生命活力的官僚机构。而国家的教育经费毕竟有限,这就导致了很多成人教育院校办学效率低下,停滞不前。而各级城市尤其是农村的社区学院因为国家经费的不到位,成人教育活动无法开展,进而阻碍了中国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

2)而依靠企业拨出利润的一部分来进行员工的成人教育培训在一些大型企业公司开展得较好,而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中,决策者并不愿拿出资金来对员工进行培训。再加上教育培训成果具有长时性的以及隐形的特点,而企业需要回收到的是现成的效果,在当今竞争日益复杂激烈的社会,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往往是急功近利的,违背了成人教育的真谛及内涵,所以靠企业对成人教育的支持也很难实现经费的筹措。

3)通过社会力量设立的成人教育基金,因为个别机构的监管不力,导致筹措的教育经费并没有实际用到成人教育活动中。成人教育基金的设立最终目的是让社会中的成人学习者在自身并没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收获教育体验,是一种纯粹公益性的教育投入。在这种情况下,成人学习者会缺乏受教育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成人教育的效率,浪费社会资源。从以上对成人教育经费的筹措中问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成人教育经费筹措已经遇到瓶颈。在以往的计划经济时代,成人教育的投入全靠国家的拨款,而如今到了我国社会的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下成人教育经费筹措应当适应时代的发展,呈现更加多元化的模式,利用互联网思维中的众筹模式可以为我们成人教育的发展增添更多的启示。

3众筹模式在成人教育经费筹措中的新路径

在传统成人教育经费筹措模式遇到发展瓶颈的时候,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成人教育的发展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众筹思想的运用能够为成人教育经费筹措提供新的思维模式。众筹,翻译自国外crowdfunding一词,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由发起人、跟投人、平台构成,具有低门槛、多样性、依靠大众力量、注重创意的特征,是指一种向群众募资,以支持发起的个人或组织的行为。一般而言是透过网络上的平台联结起赞助者与提案者。群众募资被用来支持各种活动,包含灾害重建、民间集资、竞选活动、创业募资、艺术创作、自由软件、设计发明、科学研究以及公共专案等。在当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大趋势下,一个人从生到死都要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身。所以成人教育的接受者应该是社会中每一个个体,根据互联网众筹思维,可以开辟一个成人教育经费筹措的新路径。除了政府出资,社会力量办学等传统资金筹措方式外,每个社会个体可以在互联网发起众筹,自行缴纳一定的资金,选择共同学习的同学,选择学习的地点、课程,聘请专业的教师进行成人的继续教育。这种模式不需要政府拨款,也不需要社会企业扶持捐助,而是可以根据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完全独立自主地完成自身的终身教育。该模式能够充分调动成人学习者的积极性,不浪费社会资源,减轻政府的教育经费负担。众筹思想的运用最大的优势在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体验比起传统的政府办学,集中学习的模式更符合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属性。众筹模式不同于传统融资,在成人教育活动中更加能体现它的优势。因为众筹模式需要每个学习个体都提供资金投入,可以使每个个体都参与到教育活动的建设中来,而不同于以往的由政府或者某个第三方机构办学,被动地让学习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此外,传统的经费筹措模式对资金的监管会有很多漏洞,会出现很多不透明的现象发生。而通过众筹模式筹措来的资金会更加高效率,每一分钱都会投入到教育活动的建设中来。这样的模式让每个受教育者都感觉到自己是主体,会更加有学习的主动性,不会像传统的筹措模式一样浪费教育资源。

4成人教育经费众筹发展的战略思考

4.1健全相关法律和平台规则,对出资者利益进行有效保护

由于网络众筹属于新生事物,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众筹方面的法律。由于成人教育经费筹措属于教育经费的筹措,是出于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用途,出发点是神圣的。所以国家应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避免经费筹措用于其他私利用途,促进我国成人教育和谐良好的发展。

4.2众筹平台应帮助完善后续服务

成人学习者通过众筹获得了满足自身需要的教育资源,在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评价,在收获教育经历后应当有完善的机制。因为众筹模式下的成人教育经费筹措完全是自发的行为,很有可能受教育个体三分钟热度影响,当资金筹集到了之后,教育活动开展起来的时候每一个单个的人很难有组织地运用筹集来的经费,所以我们在众筹平台建立后,需要每个出资者做好分工,让大家受益,才能真正地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

4.3对成人学习者“众筹意识”的引导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