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则范例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范文1

【关键词】钢琴教育;美学原则;学习素养

钢琴技术提高需要专业的教育,钢琴教学应该走一条更为规范化、合理化、高效化的道路。艺术教育中的钢琴教育,具有知识面广,表现力丰富,审美性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钢琴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以美学原则为依据。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美学素养是学生能够受到良好教育的关键。

一、钢琴教学的要求

(一)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需要对每个学生有一定的了解,根据其基础的不同设置不同难度的教学要求。在钢琴教育的初级阶段,用恰当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在坐姿、手型、基础弹法等方面严格要求。在教学活动中适当使用特别的教学手段,提升学习兴趣,保证钢琴教学取得实效。制定教学评价机制,有褒有贬、有赏有罚。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对于基础性训练所取得的效果,只有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细致的分析学生学习各阶段的发展情况,才能得出结论。因此,对基础性训练进行合理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二)对学生的要求

学习钢琴,学生要有坚持、有毅力,在基础方面多加练习。掌握指法、坐姿、手型等,抓住教师教授时讲述的知识要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其充分利用休闲时间对各关键部分进行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三)有针对性的对钢琴基础进行训练

1.对断奏技巧的基础训练

断奏技巧是钢琴初学者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学生长期的练习。学生在进行训练时要时刻注意音韵的变化,牢记关键点,在不断的练习中体会和掌握断奏技巧。

2.对连奏技巧的基础训练

连奏技巧是大多数钢琴初学者的难点之一,也是钢琴演奏必要的技能。考虑到连奏的实际难度,在钢琴教学中,只有增加基础训练的时间,提高连奏技巧训练比例,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体会,才能在规定时间内熟练掌握连奏技巧。

3.对跳音技巧的基础训练

初学者在掌握断奏和连奏技巧之后,对两者的结合训练就是进行跳音技巧训练。跳音是初学者在实际弹奏中运用最多的技巧之一,也是增加乐曲饱和性和音乐色彩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做出明确的示范,对关键部分详细解读,并对学生的训练强度做出合理要求。

二、钢琴教学的美学原则

(一)学生需要将乐曲中内容与个人情感相和

首先,教师应当要求学生了解钢琴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条件、创作目的等,这是体味作品内涵的重要依据。一部优秀的钢琴作品,既蕴含了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同时也将引发演奏者和欣赏者的共鸣。通过对作品的理解,演奏者结合自身的演奏习惯、情感态度等对乐谱进行二次创作,有条件的发挥个人的独特优势,形成独特的演奏风格。学生在对乐曲作品进行审美感知的基础上,结合美学原则巧妙地融入自身的感情体验、想象、领悟来分析作品的内涵,提高精神修养,把握作品基本情调。

(二)学生可以将作品情感和动作表情结合起来

钢琴艺术表达艺术情感除了乐曲本身的乐音以外,演奏时的情绪、态度、动作表情等也是传播艺术情感的重要手段。乐音作用于欣赏者的声部感官,动作表情和肢体表演等作用于观众的视觉感官,通过多重感官的交互,可以达到更好的传播声乐情感、交流心境状态的效果。所以,在学生具体演奏中,准确把握艺术情感并通过乐音和动作表情相结合的方式表达出来,更富有传播性和感染力。因此,美学原则要求完美的演奏应当也必须是作品情感、学生技巧与表演形体动作的高度协调、高度平衡、高度统一的结合。

(三)学生需要将作品的民族风格与情感表现相结合

一个国家的音乐有自己的特点,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有自己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学生应当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作品风格和美学原则,深入体会各民族音乐的韵味

三、在钢琴教育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主动学习

贺拉斯,古罗马的文艺理论家,他最先提出“寓教于乐”。他曾说过:“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这就告诉我们,在教授的过程中,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求知。这就要求教师事先得建构一个知识框架,结合钢琴的美学原则将知识和思想用学生浅而易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还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它的魅力,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学习。并且,应该告诉学生,钢琴是表达自我情感的,要真实,要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借曲子表达出来,而不是死记硬背曲目。

(二)为人师表,做好榜样

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老师传授的知识技能,老师的一些行为习惯,处事风格,着装谈吐都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同时,不能和学生之间距离太远,应该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时刻了解学生的状况,这样才能体会学生的心境,借此传授相应的课程,让学生感同身受,最大程度地掌握一门课程。教师还应该经常表达自己对一些钢琴曲目的感受,无论是从艺术角度,还是从情感角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欣赏一首好的曲子,另一方面学生也可借助曲子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去钻研,不断提高。

(三)有区别的进行教育

新课改教育目标下,“因材施教”成了教师重新重视的问题。每个学生生活的环境不同,所接触的事物也不一样,家庭教育更是大相径庭,如果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一视同仁”的填鸭式教学是行不通的。因为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以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程度也不同,这就导致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有不一样的成绩。有的悟性高;有的反应快;有的操作灵活等等,倘若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这将使得很多在一些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逐渐变成大多数,这将是教学的一大败笔。所以,应该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教育。

(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的教育,往往是应试教育是为了考试而进行的教育。很多毕业的学生在学校考试成绩很优异,有着很出色的技能技巧,但往往很难立足于社会。这是因为他们不具备进入社会最基本的能力——素质。在钢琴教学中,每天练习的都是一些提高能力的技巧,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素质教育。一个学生或许在现有的曲目中,能够游刃有余的演奏,但永远只是走别人走过的路,没有任何创新创作,这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除了最基本的知识能力教授,还应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如为人处世、终生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在没有老师的带领下,自我深造,在社会中感受人生,从现实中得到灵感,进行新的创作。这样的作品才能符合时代,符合人们不断更新的审美。

四、小结

钢琴教育在现代化社会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钢琴学习有难度的同时又对个人情感培养和素质提高有巨大作用。钢琴教学也有丰富的内容和体验。通过钢琴教学,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陶冶学生情感,形成良好的美学观念。把美学教育作为钢琴教学的重点之一,以更好地为钢琴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欧阳青梅.音乐教育的本质与文化价值[J].艺术教育,2010(12).

[2]吴修林.音乐教育的两难抉择[J].艺术教育,2008(6).

教学原则范文2

歌唱艺术丰富多彩,有性别的不同、声部的不同、风格类型的不同,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特色.但是科学的方法只有一个,是根据人体生理构造和声学原理而形成的科学的发声方法,适用于任何人、任何声部.掌握这种方法能使声音圆润、集中,语言规范清晰,增强艺术表现力,满足不同歌曲情感表达的需要,同时使声带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声乐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每个学生找到这种方法,这就是声乐学习中的共性.同时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气质和声音特点.比如同是女高音声部,抒情女高音声音明亮、甜美、柔和,适合演唱抒情而优美的声乐作品;戏剧女高音的歌声浑厚而铿锵有力,音质宽厚,音色明亮,适宜演唱歌剧中富于戏剧性的作品;花腔女高音声音轻巧、灵活,音色清脆而华丽,善于演唱各种装饰音和华彩乐段.在训练时要根据学生的声部、音域、音色、技术能力进行客观的、切合的分析研究,采用既契合科学共性又符合个人嗓音特点的演唱曲目和训练方法,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其艺术潜能,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艺术性与科学性双重发展的原则

声乐艺术在对于歌曲的思想内容、主题理解与表现上,对于语言的韵味与演唱风格的把握与表现上,体现出鲜明的艺术性;对于发声、用气、共鸣、音准、节奏等歌唱技能技巧所涉及到的内容,又体现出严格的科学性.声乐艺术是用人声表达情感的艺术,艺术是目的,而达到目的的手段是适度的技术支持.如果过分强调艺术而忽略技术的提高,就想打仗时失去武器一样,很难达到目的.如果过分强调技术而忽视艺术的表达,肯定会让自己的演唱索然无味,达不到其本质目标.二者缺一不可.但是谁为主、谁为从却是应该关注的问题.从声乐艺术的最终目的来看,应该是艺术为主、技术为从,不能颠倒主从关系.在教学中如果一节课的时间几乎全部都在训练声乐技巧,而对于如何运用技术来表达歌曲内容却谈的很少.时间长了,学生渐渐变成了一部发声机器,无论何种情绪的歌曲都是一个面孔,双眼无光、眉头紧皱,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唱什么、表现什么,就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结果.

三、实践中补充理论学习的原则

声乐教学多年来一直延续的是技术训练加上歌曲演唱的方式,对于理论知识的涉入较少.近年来也有一些学校认识到理论课程的意义而开设了声乐理论课,但数量不多.其实我国声乐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元代燕南芝庵的著作《唱论》.当代也有很多学者专家出版了声乐理论专著,如汤雪耕的《怎样练习歌唱》,林俊卿的《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薛良的《歌唱的艺术》,石惟正的《声乐学基础》,余笃刚的《声乐语言艺术》等等.这些理论书籍让我们明确了歌唱发声的生理原理,语言的结构规律,歌唱活动中的心理调控,艺术表现的基本规律等等.事实证明,根据歌唱实践研究、总结出来的声乐理论对于其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学生在进行过一段时间的技巧训练、有了一些基本的发声技术后,会进入一段学习的瓶颈期,即使刻苦练习也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自己也很苦恼.这时可以暂时放下枯燥的技术练习,多学习歌唱发声的理论知识,站在理论的高度科学、客观地审视自己的歌唱过程,反而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使很多问题得到了解决.学习理论知识使我们在歌唱实践中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不会因为盲目而脱离科学的轨道.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了歌唱实践的准确性与效率,也可以反过来检验自己的演唱实践,自己成为自己的声乐教师,使其少走弯路.

四、尊重技能增长的阶段性原则

声乐技巧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发声生理学指出,人体发声器官在经过科学训练之前,其肌肉组织是较为脆弱的,特别是声带及其周围的发声肌群,如果长期超负荷使用,会造成疲劳甚至病变.这就要求声乐训练必须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原则.另外,人对自身发声技巧的认识和科学规律的理解必须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不准确到熟练掌握的过程.急于求成只会给声乐训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进而妨碍声乐学习的进程“.欲速则不达”,值得我们警惕与记取.在理解声乐技能的正确要求,从理论、概念上认清科学方法的内涵后,就要经过千百次的锤炼,让这种方法在自己身体上巩固、扎根.阶段性就体现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进步上.但是学生在训练的阶段性上有时表现不明显,甚至会出现往后退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训练中注意把握技术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处理好阶段性的分寸,既不能徘徊不前,也不能仓促冒进.在一个阶段之内,耐心扎实地帮助学生积累发声的技术力量.而在积累了足够的技术力量时,又要不失时机地给予恰当的作品,使其完成阶段的跨越.

五、专业能力与文化素养综合提高的原则

声乐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语言与音乐的结合,语言的加入使作品的表现内容更加具体化,更容易被听众理解、接受.很多艺术歌曲就是直接在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上谱曲而成的.比如学生经常演唱的《红豆词》、《点绛唇赋登楼》等作品,歌词就是清代曹雪芹、宋代王灼所作的诗词.试想如果一个歌唱者不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不能够深层理解歌词的内涵,那么在体现作品情感时必定是肤浅的、表面的.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地域的声乐作品是演唱者在学习和演唱时都要接触到的,要想准确表现出某个作品的独特风格,就要求演唱者必须具备音乐史、曲式、和声、调式、调性等音乐理论知识和审美能力.比如莫扎特的作品典雅、深刻、严谨、玲珑剔透,富于浪漫情调和贵族气息;门德尔松的作品旋律优美、甜蜜、典雅而又妩媚,娇柔而又清新.在演唱他们的作品时,必须在深入了解其风格特点的基础上调整好技术手段和表现方式,才能准确地的表现作品.只注重技术训练,不注重文化综合素养同步提高的人,必将造成艺术技巧脱离开其应有的文化底蕴而缺乏应有的艺术感染力,也不会取得艺术上的最终成功.

六、学生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原则

俗语说过“: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科学的发声方法固然应该由老师传授给学生,但歌唱技巧掌握与领悟的多少,因为其不可替代性,只能凭个人的勤奋和悟性.歌唱时的生理感觉主要来自自我体会,唱的舒服还是别扭,只有自己最清楚.歌唱训练就是自己研究自己的学问,是自身不断更新旧的发声习惯,建立新的发声习惯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是成为学生的镜子,不断提醒、帮助学生客观、准确地审视自己的学习,把学生一步步领上科学的道路.学生是歌唱的主体,只有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更好的完成作品.教师的演唱水平再高、综合素养再强,也不能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能力.所以,教师在传授技术的同时,应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智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声乐的学习决不能仅限于课堂,应抓住一切机会加强自己的知识积累.要不断开拓自己的艺术视野,多听多看好的声音和表演,积极吸收姊妹艺术的营养与精华.要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味人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学习过程中应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尊重学生“学”的主体性,教师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声乐学习沿着健康的道路迈进.

七、总结

教学原则范文3

写作教学一直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学生在写作前缺乏深厚的语言知识基础,难以将所获的英语知识迁移到写作中,未能将自己的想象、联想等融入写作中,使得写作水平较低。为改善此种写作教学现状,教师要依托读后续写构建英语写作课堂,帮助学生在写前交流中汲取语言材料、积累感性经验、理解语篇内容、把握语篇结构,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搭建写作“支架”,帮助学生了解读后续写的要求,建立续写思路并结合学生的体验、感受及理解组织语言,并且通过续写后的评价、指导,促进学生修改写作内容,让续写与原语篇的思路、内容等相契合,以此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发展。

一、初中生在英语写作中的常见问题

1.不能准确理解写作材料。准确理解写作材料是学生英语写作的先决条件。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缺乏英语学习兴趣,尤其是英语写作兴趣,在分析材料时难以把握要点,难以理解材料的结构特点、行文脉络、语言风格以及语言细节,在写作中容易出现偏离材料主题、上下文严重脱节的现象。同时,还有部分学生对写作材料的理解不够深入或出现偏差,在写作的第一阶段便出现理解错误,以至于在后续的写作中难以把握正确的方向,所组织的语言与原文不符,写作能力发展受阻。2.语言思维不够灵活。英语写作要求学生将阅读思维与写作思维结合为有机整体,在写作前注意分析,并归纳总结关键信息,理解材料的核心思想,在头脑中构建清晰的事件发展脉络,梳理出其中的人物关系,在此基础上找到写作的关键点,从不同角度进行写作。但部分学生缺乏灵活、连贯的语言思维,难以将分析中所获的感受、体验、启发等迁移至写作中,导致写作的内容逻辑混乱、与材料缺乏契合性,甚至与材料脱节。这些问题都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3.细节描写不到位。初中阶段要求学生会写的文体一般为故事性的叙事文章,此类语篇注重语言的灵活表达、叙事的多样性、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与刻画体现出作文的内涵、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此类文体的写作需要学生学习不同的语言风格特色,通过细节描写让写作的内容更加丰富。但部分学生在写作中对细节的描写不到位,缺乏灵活的语言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倾向于按照单一的时间顺序进行写作,或是简单地描述事物,使得写作内容不生动、不细致。4.语言与材料脱节。学生的写作需以材料为基础,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联想力等将自身感受、想法融入写作内容中。因此,学生的写作内容与材料相契合是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但部分学生在前后文的协调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作文前后语言风格、语言逻辑思维的差异性较大,过于重视自己的想法及主观意识,导致写作内容的衔接度、流畅度不够。

二、初中英语写作课堂中读后续写的基本原则

基于上述初中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读后续写的教学模式构建初中英语写作课堂,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1.任务驱动原则。学生积极参与英语写作活动、自主提升写作水平不仅要依靠自身的学习动机、扎实的英语知识基础,还要依靠教师的任务驱动。因此,在依托读后续写构建初中英语写作课堂时,教师要加强任务驱动,将续写及写作的指导意图渗透至任务中,帮助学生了解续写、写作的要点、目标、预期成效及标准,促使学生将任务转化为自己的内驱力,让学生带着任务投入续写与写作中,有计划、有侧重地进行续写。2.支架搭建原则。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发展需经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达成英语写作目标,第二阶段是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分析及深入探究完成英语写作任务。而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跃迁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搭建支架,引导学生习得英语写作策略。教师通过搭建支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材料,从中获取续写的灵感,自主建立续写的思路并且组织语言,构建完善的读后续写流程。3.评价反馈原则。教师依托读后续写构建初中英语写作课堂时,最为关键的一环便是评价与反馈。一方面,通过展示续写成果,教师能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全面获取学生读后续写信息,做好学生学习情况、知识及技能掌握程度的判断,为后续的写作教学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学生可在评价与反馈中发挥自身的反思能力,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自我的反思、同伴间的对比分析找出弥补自己不足的有效方法,避免在后续的写作中出现同样的错误。

三、依托读后续写构建初中英语写作课堂的路径

1.写前语言表达,为写作课堂奠定基础。初中生对英语学习、写作的热情会直接影响其写作水平的高低。在传统的写作课堂模式下,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便直接指导学生梳理写作思路、对作文进行谋篇布局、组织语言。此时,学生尚未理解写作的主题及内容,在续写及写作中可能出现无从下笔、写作思路混乱的现象。为此,在依托读后续写的写作课堂上,教师要以口语表达为起点,采取学生喜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的续写、写作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例如,在Whatdoeshelooklike?单元Aninterestingjob的读后续写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话题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因。首先,教师可结合语篇的标题请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学生在开放性话题的引领下预设语篇内容,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将语篇内容与自己预测的内容对比,以此更加深入、细致地理解语篇。其次,教师要抓住语篇内合适的思考点,请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讨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情节,请学生开动脑筋、畅所欲言、提出个性化看法。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之前环节中的口语表达、思考点以及从语篇内所获的英语知识信息等进行续写,并为学生建立完善的读后续写流程,解决学生在读后续写中经常出现的不能准确理解语言材料的问题。

2.搭建思维支架,保证学生写作方向准确。读后续写对初中生语言逻辑思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在理解语篇的基础上找寻续写思路和写作主题与自己所学英语知识之间的契合点,在内心构建清晰的写作思路,组织语言并个性化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这对初中生而言难度较大。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发散学生的写作思维,让学生能够在理解语篇的基础上快速形成续写思路,调动头脑中存储的与之相关的英语知识及表达方式,以此为英语写作奠定基础。例如,在Willpeoplehaverobots?单元Doyouthinkyouwillhaveyourownrobot?的写作课堂教学中,该语篇有着议论文的特点,通过引入科学家的观点、不同国家对机器人的研究成果等验证语篇的核心观点,是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参考与最佳范文。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帮助学生梳理行文脉络,找出语篇的论点、论据及论证,为学生建立清晰的议论文结构体系。接下来,教师可以问题搭建思维支架“Atthisstage,robotshaveap⁃pearedinourlife.Canyoulisttherobotsusedinlife?”。学生会自动联想到家庭中经常使用的扫地机器人、酒店内使用的送餐机器人、冬奥会期间的自动炒菜机器人等,也能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向,续写当前的机器人科技成果,进一步论证语篇的核心观点,确保续写思路与语篇相契合,并且保证续写及写作方向的准确性。

3.指导学生续写,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细节描述不到位是初中生在写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语言基础不扎实,教师缺乏对学生英语写作技巧的强化与训练。这使得学生所写出的内容十分空泛,虽然可以确保续写方向与原文相契合,但内容的丰富性明显不足。为解决该问题,教师要在学生理解语言材料、建构续写思路后指导学生运用续写技巧。其一,语言表达方式指导。例如,在Couldyoupleasecleanyourroom?SectionA3a部分的续写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把握语篇核心思想“Weneedtosharethehouseworktohaveacleanandcomfortablehome.”。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语篇的表达方式,即“叙事+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语言描写为主简洁地描述事物。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迁移运用此种语言表达方式,可以续写Nancy与妈妈合作做家务时的对话互动,续写Nancy的改变等,以此让语言表达更加灵活、生动。其二,修辞手法指导。例如,在Thestormbroughtpeopleclosertogether的读后续写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语篇内Itfeltlikemidnight语句,为学生讲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方法、在写作中的应用价值等,引导学生在续写中利用修辞方法让所描述的内容更加直观,让写作内容不再空泛。

4.注重总结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依托读后续写的初中英语写作课堂中,学生读写、写作后的反馈、总结评价十分重要。若教师忽视总结评价环节,可能导致学生续写成果难以得到展示,学生英语写作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也可能会降低。总结评价是学生反思自己写作过程、方法的重要环节,学生经过自我反思会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在对比中扬长避短,在教师的点评与指导下获得启示。因此,总结评价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送自评、互评清单,请学生评价自己的写作思路、写作内容、思维逻辑等是否与原文相契合;是否存在单纯扩写语句、补充语篇内容的问题;用词、语法等是否准确,并指导学生在自评的基础上改正错误之处。生生互评内容包括写作内容的丰富性、修辞手法的应用情况、语言表达的灵活性等。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后,教师要对学生在写作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总结性、激励性评价,先赞赏学生的优点,再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指导学生修改、润色自己的续写内容,为学生提供拓展性资源,引导学生将其融入自己的写作中,进而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写作水平上获得提升。初中英语写作课堂中的读后续写教学需要遵循任务驱动、支架搭建及评价反馈原则。现阶段,初中生在读后续写中主要存在不能准确理解语言材料、语言思维不够灵活、细节描写不到位、语言与原文脱节等问题。为此,初中英语教师要注重写前语言表达为学生的自主写作做好铺垫,并且以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读后续写的兴趣;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发散学生的写作思维,保证学生英语写作方向的准确性;指导学生续写,帮助学生习得灵活的语言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以此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注重总结评价,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作者:刘娜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篇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语言技能进一步划分为“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写作”属于表达性技能。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八年级学生学业水平要达到三级,其“语言技能”“写”的目标为:“以书面的形式简单转述语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用简单的书面语篇描写他人的经历或熟悉的事物等;在教师指导下起草和修改作文;在书面表达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用词准确,表达通顺,格式较为规范。”[1]通过分析以上学业水平可以得知:八年级写作开始注重谋篇布局,要求初中生用简单的语言写出结构完整和连贯的文章。写前准备是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和重要手段。教师应不断通过写前准备活动激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认知“主题内容”,挖掘“主体内容”,写出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连贯通顺的文章。[2]但是目前初中英语教师在写前阶段主要利用的是阅读范文。这种单模态教学导致的主要问题包括初中生写作动机不足、内容准备不充分、语言表达匮乏,进而造成了初中生英语写作结构松散和逻辑不清。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本文拟在写前阶段采用多模态教学来提升初中英语写作水平。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在写前阶段利用多模态教学来激发写作动机、搭建内容框架、提供语言支持,从而帮助初中生写出结构完整和连贯的文章,以此来提升初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一、多模态教学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1.多模态和多模态教学的内涵

李战子认为多模态指的是“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的符号话语,或者说任何由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3]顾曰国提出多模态的定义是“人类通过感官跟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他认为多模态教学模式是教师使用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和其他模态资源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等感官的一种教学模式。”[4]Stein强调多模态教学法,认为多模态教学法突出了身体和大脑通过多模态、多感官协同参与交际的不可分割性。[5]

2.理论基础

(1)输入假说理论。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输入假说理论,他认为,单纯增加语言输入量是不够的,二语学习者需要的是可理解性输入的语言材料,只有这样学习者对语言材料的内在加工和接受机制才能真正运转。因此,他认为学习第二语言最基本的方法是增加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它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6]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写作的输出是以足够信息的输入为前提的。由于知识输入形态的多模态化,学生可以对不同模态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初中英语写作多模态教学利用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介,帮助初中生形成可理解性输入,促进他们的写作输出。(2)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学家Piaget提出认知发展理论,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认知发展理论已论证了儿童认知发展是由具象思维最终发展到抽象思维的过程。[7]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初中生处于具象思维阶段,该阶段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因此,教学的内容与难度应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初中生英语写作水平和能力有限,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模态教学将抽象的文字素材图像化,从而通过图片、思维导图等工具把抽象思维转化为具象思维。

二、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过程写作教学法”的普及,大多数老师在写作教学中已学会采用过程写作教学法,在写作课上也会组织写前、写中写后三个不同阶段的教学活动,但学生的写作成果还是不太理想。究其原因,大多数老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写前阶段,教师主要以引导学生分析阅读文本为主。这种单模态教学导致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写作动机不足

部分英语教师在写前阶段只为初中生提供阅读文本,学生对写作课程完全提不起兴趣,只是应付学习,不仅怕写作文,更懒得动笔去写。[8]因为初中生以具象思维为主,他们不能很好地从阅读文本中提取出利于写作的有效信息,也不能将写作话题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因此初中生的写作动机不足,对于写作产生焦虑。

2.内容准备不充分

初中生的具象思维占主导优势,他们只通过写前阅读英语范文,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结构。由于单模态教学不能很好地在写前帮助学生对写作主题展开充分的思考、将主题和生活联系起来,因此对初中生来说,写作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写作内容准备不充分会导致初中生感觉写作时无话可说,写作过程变得艰难。

3.语言表达匮乏

在初中英语写前教学中,教师主要以引导学生分析阅读文本为主,不再提供其他模态的关于写作话题的语言支持,但由于初中生自身英语词汇积累量不足、词句不理解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所写出的文章,常常与词不达意、语序不通的状态。[9]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增加其他模态的语言支持。写作范文里有对应话题的语言支持,但只靠初中生自己去提取写作的功能句比较困难,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学生仅通过阅读范文不能很好地进行模仿写作的原因。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范文进行“解剖”,从而更好地为初中生提供语言支持,解决语言表达匮乏的问题。

三、多模态教学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写前阶段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者的写作水平。多模态教学结合了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将一些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为看得见、听得见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说,多模态教学能够帮助初中生写前在情感、主题内容、语言表达上做好充足的准备,从而顺利完成写作。

1.有利于激发初中生的写作动机

多模态教学使初中生在写前不仅只受到一种感官刺激,将听觉和触觉等模态也应用到其中,充分利用不同的学习资源,如图像和声音,从而来为初中生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写作情境,降低写作焦虑感,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而单模态写作教学仅为初中生提供英语阅读范文,不能很好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体验,因此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如果学生阅读能力较薄弱,那么他们较难理解英语范文的行文思路和语言特色,进而也难以写出结构清晰、内容丰富的英语文章。因此多模态教学从多种模态为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可理解性的输入,从而有效激发初中生的写作动机,缓解写作焦虑。

2.有利于搭建与主题相关的内容框架

多模态教学在写前帮助初中生以多模态的方式获取信息和储存信息。初中英语写作多模态教学结合了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单模态教学在写前为初中生提供了阅读范文,阅读范文只是多模态教学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基于写作主题观看视频和头脑风暴都能帮助初中生分析写作主题,激活写作灵感。可视化的图表可以为基础较弱的学生提供思维支架,使他们在建构写作思路、搭建框架时有阶梯可循。[10]教师也可以尝试利用简笔画等方法来展示写作内容框架,从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

3.有利于提供与写作相关的语言支持

多模态教学可以利用信息转换手段将阅读范文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由于文字抽象不好理解,图表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分析文章内容。[11]初中生可以从阅读范文中提取写作的语言表达,借助表格来记忆,可以事半功倍,从而增强语言运用和表达的流利性和能动性[12],有利于在写作中输出。教师利用多模态教学从篇章结构、功能句、衔接词三方面层层梳理和归纳写作素材与写作的要点,为初中生的写作搭建支架。[13]教师可以自制海报等视觉资料挂在教室里,从而提醒学生准确运用写作语言。

四、多模态教学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相比单模态写作教学,初中英语多模态写作教学文字信息相对较少,视听内容丰富,符合初中生具象思维的认知特点。下面结合人教版Goforit!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1Wheredidyougoonvacation?SectionB3a-3b进行初中英语多模态写前教学实践探究。3a和3b属于写前教学活动。3a要求初中生选择三幅景点中的一个完成日记的填空,景点图片包括天安门广场,故宫博物院,北京胡同,词汇短语包括hotandsunny,tired等。对日记进行挖空处理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搭建写作的脚手架。3b提供了一些关于旅游日记的问题,比如Wheredidyougo?Didyougowithanyone?等,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

1.利用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英语写作动机

首先教师向初中生布置明确的任务来为写作创设情境,比如Supposeyouvisitedafamousplaceonavacation,youwroteadiaryabouttheday.NowI’llshowyousomepicturesandvideosaboutfamousplaces.Afterthatwecandiscusswhichplaceyouchooseandwhy.之后教师向初中生呈现旅游景点的多种素材,比如北京天安门广场、杭州西湖和西安兵马俑等景点的图片和视频。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选择的景点以及原因。如果有学生去过这些景点,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旅游经历,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该话题的兴趣和熟悉度。讨论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完成3a,为后面提取写作要点和功能句做铺垫。

2.利用头脑风暴建构学生的英语写作框架

教师组织头脑风暴让初中生在小组内讨论旅游日记的内容,比如日期、城市、景点、天气、心情和食物等,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旅游日记的写作要点。教师组织学生完成3b的问题,帮助初中生整理并补充旅游日记记录的要点。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完成3b的问题,之后教师给每组发放一张大卡片,每组选择一个景点,组内成员一起合作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旅游日记的内容记录在卡片上。之后教师将每组的思维导图拍照上传,并利用PPT将所有思维导图展示给全班同学,让他们互相启迪思维,碰撞观点。

3.利用图表为学生提供语言支持

思维导图上只呈现了旅游日记的要点,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语篇。初中生写作需要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初中生依托3a的文本以及之前阅读过的旅游日记找出有关旅游日记的功能句,从而为后面写作打下基础。教师借助于学生画的思维导图在表格上呈现旅游日记的要点,让他们在3a的文本和之前阅读过的旅游日记中找出对应的功能句,比如weather:itwas…sowedecidedto…;food:forlunch,wehad…同时也要鼓励初中生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并不只局限于已提供的素材。

五、结语

多模态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初中英语写前教学质量,解决当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应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写前的多模态教学帮助初中生在情感、主题内容、语言表达三方面上做好充足的准备,从而顺利完成写作。初中英语写作由单模态教学转变为多模态教学的过程,也代表着教师由主体向主导的转变,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由于多模态教学在初中英语写前阶段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动机、搭建了内容框架以及提供了语言支持,因此将多模态教学应用在写前教学中能够提高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效果。

作者:颜婷 单位:黄冈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篇3

阅读与写作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输入与输出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阅读教学是写作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写作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持续和升华。如果教师能够有效研读阅读文本,科学施教,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逐步建构篇章知识,帮助学生搭建好写作的脚手架,那么学生的写作训练自然是轻车熟路,水到渠成。笔者认为,实施基于文本阅读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注重篇章结构分析,强化语篇知识输入,读后开展形式多样的读后仿写训练,是提高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英语写作技能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该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操作。

一、读前热身,激发阅读欲望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阅读训练进行的热身活动。教师可以播放与话题相关的经典音乐或视频及有关图片,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与话题有关的“头脑风暴”;也可以进行标题预测、猜词游戏等。该活动旨在激活学生知识记忆,激发阅读动机,预测阅读内容,为接下来的阅读训练扫清语言及知识障碍。【案例一】在Unit1Howcanyoubecomegoodlearners?SectionB2a-3b读写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个读前准备活动。1.歌曲导入读前播放英文歌曲TroubleIsAFriend,引入话题“DoyoulikeEnglishsongs?DoyoulikeEng-lish?WhatisyourdifficultyinlearningEnglish?”(让学生列举出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紧接着,为了激发学生兴趣,笔者因势利导“Weshouldgetalongwellwithourfriend,Englishalthoughitissometimestroublesometoyou.”。2.读前预测呈现文本标题“Howcanyoubecomeasuc-cessfullearner?”,引导学生进行预测“Canyouguesswhatthequestionisabout?Whomeetsthequestion?Whogivestheadvice?”。阅读的心理过程是自上而下的“主动猜测—证实”的过程。通过预测所要阅读的内容,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阅读教学也就水到渠成。

二、读中获取,增加语言储备

这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部分,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文本信息和语言知识,在完成教师设计的一系列任务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技能及篇章构建能力也逐渐得到提升。该环节由Fastreading(快读)和Carefulreading(细读)两部分组成。在快读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整体阅读,把握短文结构,捕捉主要信息,寻找文章主题句和段落主题句,获取全文中心内容和段落大意,为细读做好铺垫。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任务来检测学生的信息获取准确度,如标题选择、主旨选择、判断改错、图片匹配、段落大意匹配等学习任务。在快读部分,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阅读活动,教师要因材施教,设计多层次、不同梯度的阅读学习任务。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索和深读文本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核心任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文本理解程度、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度阅读课文,挖掘文本深层次信息内容。教师可以设计各种类型的图表或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提取文本细节信息。再通过师生问答,检查学生获取信息的准确度及理解程度,为学生语言的输出搭建好“脚手架”。为了让学生能高质量完成语言输出———英语写作,教师应对重点单词、短语、句型、关联词及文章结构做进一步的讲解和分析。【案例二】在进行此单元的文本快速阅读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快速浏览文本并回答问题:“WhatarethebasicproblemsfromtheEnglishlearners?”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既了解了文本大致内容,也对文本结构有了初步认知。在细读环节,为了让学生全面获取文本信息,笔者设计了两个活动。1.思维导图构建学生在完成文本的主体阅读之后,大脑中存储了一些零零碎碎的文本信息,为了帮助学生归纳信息内容,教师可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信息类型,全面掌握文本内容及框架结构。笔者让学生设计自己的思维导图,并运用所输入的信息加以说明。下图是笔者根据文本第二段内容引导学生绘制的文中人物阿炳的生平图(图1)。图1阿炳生平图该思维导图以时间为轴线,较为详细地呈现了阿炳的生平。运用思维导图描述人物故事,便于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了解阿炳的坎坷经历,有助于学生更明晰地掌握文本结构,为后面的读后仿写奠定了基础。2.关键词句提取阅读训练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写作储备足够的语言素材。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提取文本中的重点语言知识,如重要词汇、经典句型以及复杂的语法结构等,为写作训练储备必要的语言知识。如让学生找出文中提建议的句型,如“tryto..,howabout..,whynot..,you’dbetter..,it’sbest(not)to..”等,并辅以造句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此类语言知识。

三、读后回顾,强化语言输入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信息图表、关键词关系图、文章脉络结构图等复述课文。通过复述,学生既复习巩固了所学的词汇、句子及语法知识,也进一步熟知文本的框架结构,为写作训练扫清了语言障碍。图2是学生为人教八年级下册Unit2SectionB的阅读文本制作的关于BenSmith受帮助的全文脉络图。构建文本脉络图,有助于学生全面回顾所读文本的内容及其整体框架,进一步强化和巩固文本中的语言及篇章知识。

四、迁移创新,实现有效输出

基于文本阅读的写作教学就是通过阅读教学中的知识输入与输出,达成“以读促写,以写带读”的教学效果。新课标指出,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各种语言技能往往不是单独使用的,理解性技能与表达性技能可能同时使用。阅读与写作技能既有各自的功能及作用,又相互依存,互为促进。阅读是写作所需知识的主要来源,写作是阅读所获知识的迁移和创新。1.巧妙迁移话题写作话题要与阅读材料相关联,这样教师就可以很轻松地从Post-reading迁移到Pre-writing环节,如从阅读主题AChristmasCarole(《圣诞颂歌》)迁移到写作主题HowChinesePeopleCele-brateSpringFestival;从阅读主题ThanksgivingParty迁移到写作训练主题Iwanttosaythankstomy..;等等。2.灵活迁移文本知识在设计写作任务、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也要引导学生大胆创新,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来组织材料,设计文章框架。这样不仅实现了知识的有效迁移,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3Sec-tionB阅读部分后,很自然地过渡到有关学生生活的写作话题Doyouoftendohouseworkathome?Whatdoyouusuallydoathome?Howdoyoulikeit?在指导该话题写作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运用已输入的语言知识进行谋篇布局,包括段落句式、主题句安排、习惯表达、逻辑顺序、关联词等。同时,笔者还积极调动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全班学生分组讨论,进行头脑风暴,尽可能多地获得写作训练所需的语言信息和写作素材。笔者注意到,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由于写作话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小组活动气氛十分热烈,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很快完成语言素材搜集和篇章结构搭建任务,知识的灵活迁移为写作搭建起了语言的脚手架。

五、过程指导,分步开展写作

笔者认为写作应该分步骤有序进行。写作可分为列提纲、写初稿、自改与互改、润色与定稿四个步骤进行。此外,在正式写作开始之前,教师应该向学生呈现写作评价标准,有了这个标准,他们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写作的类型和难度系数来确定写作形式,如小组合作学习、同伴互助学习、自主学习。笔者的写作训练活动是这样进行的。

(一)列提纲

指导学生对前一环节头脑风暴中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取舍,选择素材,设计文章框架结构,确定开头、正文和结尾的主题句以及每一部分论点及阐述事例。

(二)写初稿

要想写好一篇文章,初稿拟定非常重要。笔者指导学生在拟定的写作框架下,运用所输入的语言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个人的所思、所想。初稿完成以后,学生可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作品,检查是否有下列问题:文章是否切题,要点是否齐全,条理是否清晰,布局是否合理,格式是否正确,内容是否连贯,有无语法错误,有无书写错误,等等。

(三)自改与互改

指导学生对初稿精雕细琢,或自主修改,或同伴互改,或组内修改,可采取增减短文内容、重组短文内容、添加关联词、变换表达方式等。学生在修改短文的同时,笔者随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并对他们的互帮互助精神给予赞赏和鼓励。

(四)润色与定稿

学生的短文修改完成后,笔者还要指导他们对所写短文打磨上色。在这个环节,笔者鼓励学生反复推敲语言表达,检查是否存在语病;提醒学生认真审读所写短文,检查各个部分是否存在“节外生枝”,甚至偏离主题等情况。分步写作教学能帮助学生逐渐掌握科学的写作方法和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材料整合和谋篇布局能力。同时,分步写作教学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意识,学生通过同伴互助、小组协助,提振了写作信心,降低了写作难度。

六、分享写作成果,实施多元评价

分享和评价是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组内或全班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生相互评价作品也是一种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同伴互评不仅能对被评价者进行有效的诊断和反馈,更对评价者本人有促进和激励作用。评价要有利于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要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和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师评价要以激励为主,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改进建议要契合学生的理解水平。通过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既能够看到学习成果,体验成功,又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多年的教学实践结果证明,基于文本阅读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是组织开展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模式。该教学模式下的英语写作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及学习能力方面发挥了传统写作教学模式难以超越的巨大作用。当然,任何先进的教学模式都难免存在不足,作为一线英语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该教学模式,使其发挥最佳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探索出更适合本地学生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吴长安.中学生英语阅读障碍的成因及对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陈则航,韩松.推动学生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能力的教学改进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11).

教学原则范文4

教师的教学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应该是新建本科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从合格本科院校到优秀本科院校跨越的基础和保障。本文所指的新建本科院校是指2010年及以后升格为本科的高校,其“新建性”决定了其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推动教师教学发展的迫切性。

1.教学型高校的定位决定了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迫切性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为教学型高校,教学工作是教学型高校真正的中心工作,做好教学工作是教学岗位教师的重中之重。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教学发展比老牌本科院校更具迫切性,承担着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任务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也就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是从专科升格而来的,专科学校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而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虽然有很多相通之处,但也有明显区别:“技能型”侧重操作层面,强调“熟能生巧”,重在“专而精”;“应用型”则侧重活用层面,强调“学以致用”,重“应用”,重“再创造”。两种人才的特点和未来的职业岗位不一样,培养模式、教学重点、教学方式必然有很大差异,教师不能将原先专科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照搬到本科的教学课堂,而必须实现“蜕变”,以适应新的教学岗位要求。一个好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无疑是促进教师完成这一“蜕变”的良好平台。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针对学校“升本”不久这一特殊状况,可以邀请老牌本科院校教育专家、优秀培训师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开设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讲授技巧和课堂教学设计等课程,包括设定教学目标、制作教学大纲、授课演讲技巧、组织课堂讨论、改进教学评价等内容;也可以组织沙龙、午餐会、小型研讨会等形式,交流分享教学成功经验,推广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教与学的新技术、新方法,研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探讨改进的方法;也可以建立专家库,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诊断、咨询服务。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通过这些方法和措施,可以使教师在课程转型中避免很多自我摸索的坎坎坷坷,少走弯路,快速转变,高效率成长。

2.大学教师的培养体制决定了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迫切性

“高水平的学科专业是高校教师专业化的一个基点,这是教师之所以为高校教师的特性所在。而教学专业也是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基点,这是高校教师之所以为教师的本性所在。”大学教师不仅需要“教什么”的学科知识,也需要“如何教”的教学知识和技能。我国中小学教师上岗前有一套完善的培养制度,有专门的师范院校和其他有教师教育专业的高校,这些准教师经过专门的教育教学课程学习和系统的教育见习实习训练,走上教师岗位后还有配套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而大学教师的培养则不具有这些优势,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培养大学教师的学校和专业。大学教师虽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但没有经过严格的教育教学知识学习,更没有经过规范的教育实践磨砺。另外,高校教师关于教育教学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在制度化、常态化、大众化方面欠缺较多,高校教师更多的是进行学历和学术研究能力提升的培训。新建本科院校诸多工作还在起步阶段,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其教学团队、教学领军人物的培养不够成熟,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专业标准、学科标准等建设还不够完善,教师教学质量的不确定性更大。在弥补我国大学教师培养体制不足上,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它包含了教师培训、研究交流、咨询服务等功能,可以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高校新入职教师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接受有关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与实施、教与学关系的处理、教学技巧等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可以弥补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教学课程学习和教育见习实习训练的不足。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学校的常设机构,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可以为大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一条有效路径,满足教师适合自己的、持续的、长期的发展需求。

二、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原则

1.教学学术性原则

20世纪90年代,针对美国本科教学质量下滑、科研的功利主义盛行和大学教师为应付科研任务而忽视教学等问题,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博耶就提出了“教学学术”的学术范式,认为大学里的学术不应仅仅指科学研究,而应该包括相互关联的四个方面,即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博耶认为当教学被视为学术水平,它既教育又培育着未来的学者。确如阿里斯多德所说:“教学是最高的理解形式。”教学学术是从学术统合的视角来看待教学活动,遵循教学学术性原则需要树立“教学是一种学术”理念,在思想上摒弃“教学不具备学术性,高校教学比科研低一个档次”的错误认识。长期以来,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比较注重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而不太注重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教学规律。因此,即使是学术大师上课,其教学效果也未必尽如人意;即使是部级精品课程和教材,学生也未必都喜欢和受益。这说明,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言,更为重要的是要研究教学规律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播是高校的四大职能,其中教学职能位居第一,是高校的根本。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尽快在本科高校中站稳脚跟、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无论是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都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成果的培育、科研能力的提升上,不知不觉中忽视了教师的教学发展。但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型高校”定位,需要对教学学术予以特别的关注。在学校发展之初,新建本科院校就应该打造教学学术文化,鼓励教师增加对教学的投入,潜心钻研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教学发展中心以教学研究为导向,引领教学,改革实践,以保障教学质量。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是科学有效的教师教学发展培训的支撑。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学习和教学研究中心在其使命和职能任务表述中就明确指出:“开展如何促进学习和教学的研究,形成相关成果,对全校乃至全美教师宣传和推广研究成果,以此支持和改善密西根大学的学习与教学。”可见,新建本科院校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首先要将教学当作一种学术,坚持教学的学术性。

2.实践性原则

《荀子•儒效篇》中有一段话:“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理论学习对于高学历的大学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更为重要的任务是帮助教师把深刻的思想转化到教学实际工作当中,切切实实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帮助教师静下心来,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为背景去反观自己和观察世界,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内在地承受对自己的教育言行给出合理解释的思想压力,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传播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们总是回避同自己原有认知要素对立的不协调信息,而积极接触与之协调的信息,即“听了未必接受”,或者是“有选择的接受”。哲学认识论的默会知识观指出,教师所具有的教学知识很多是缄默的、个体化的,并镶嵌于情境活动之中,需要在“做中学”才能学会。因此,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培训要依据学员学习特点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反对理论与实践脱节,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如在教学内容上以教育理论为主,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记忆为主,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学员的主动参与等,这些现象会导致对学员教师教学实践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指导不足,使教师不能将教育理论有效应用于教学实践。反之,促进学员教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主动建构知识,发展实践教学能力,让教师把教育理论转化成教学实践性知识,进而发展为实践能力,才真正谈得上教师教学发展。常见的事实是:受教师欢迎的往往是一些应用性强的活动,如“高校教师如何上好新学期第一课”“如何上好复习课”“魅力教学语言”“课件美化技巧”“如何开展课堂讨论”等,而另一些活动因缺乏实践性,即使请了著名教授来主持、主讲,参加者也寥寥无几。有大学教师发展机构标杆之称的美国哈佛大学博克教学和学习中心并不与教师探讨有关教学的哲学理论,而是直接与教师合作,通过反馈、咨询、课堂录像等方式帮助他们切实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再如非常知名的“克里斯坦森专题研讨班”就是通过对来自真实课堂情境的案例进行研讨,分享成功经验,相互取经,提高教师们在课堂上引导讨论的技巧。

3.研究性原则

研究性原则是指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要开展自身的建设与发展研究。结合对本校教师教学发展实际需求的调查,厘清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职能、运行模式、工作重心、项目建设、专家数量的确定、专家队伍的配置等内容。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一个新鲜事物,在我国更是起步较晚,绝大多数高校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在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后成立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形式及内容尚处于起步阶段,组织机构的设立和教师发展项目的开发尚处于不断探索阶段。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建设的30个“十二五”部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没有一个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可见,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可以直接照搬的经验很少,必须针对自己学校的特点,开展校本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教师教学发展的道路。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需要研究的内容很多,如新建本科院校往往没有老牌本科院校那么多的培训资源,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建立培训数字资源库、如何和老牌本科院校合作、如何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盟专家库等,以达到借力发展、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的目的;新建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紧张,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人员配置一般都不充裕,相关活动如果均由校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实施往往行不通,这就需要研究怎样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作用,激励二级学院各显神通,组织开展更具特色、亮点的教师教学发展活动。

4.服务性原则

被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誉为“成人学习之父”的诺尔斯认为:现代成人教育经历多次失败,皆因把成人当孩子,把用于儿童教育的原理和技术移植到成人教育。成人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内部,而不是外部。成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被当作成人对待,要尊重、鼓励并赋权。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要改变“我要教师怎样发展”的观念为“我怎样帮助教师发展”,从“施教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教师发展中心应该成为教师的“家”,参加教师发展中心的活动应该是教师个人的自觉行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定位应该是服务机构,而不是管理机构,不应承担管理职能,而应履行服务职能。中心不应该重复或代替教务处、人事处职能对教师进行考核。如教师发展中心开展“质量测评”的目的应该有别于教务处开展的“教学业绩考核”,它不是给教师的教学水平分三六九等,为人事处的年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聘提供依据,而是为教师发展采取何种对策提供依据,是为教师咨询提供的一种诊断。上海交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中期学生反馈”服务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在教师自愿申请的前提下,在课程进行到中期时,由中心工作人员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该课程的意见、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分析报告。依据报告与教师一起讨论改进课堂教学的办法。到期末的时候,工作人员又和被服务教师取得联系,进行后续跟踪,了解他们在改进教学后有哪些提高。这是对被服务教师工作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此服务过程中的所有信息仅对教师本人公开,不对教师的任何考核产生影响。此服务的核心宗旨不是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而是通过各种手段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其教学水平,改善课堂教学效果。这一服务深受教师欢迎,也对教师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5.健全性原则

教学原则范文5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原则;“乐教乐学”原则;“情感体验”原则;“实践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目前,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一直处于传统教学状态,即仅限于传授音乐知识,掌握音乐赏析技能等形式上的基础教学,并没有把真正的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融入其中。这样的传统教学并没有真正实现以审美为核心的美学教育理念,忽视了教学审美主体—学生的主观感受,使学生创造能力,主动品鉴欣赏能力难以得到发展和锻炼。原则性的音乐欣赏教学,是指直接而全面地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音乐赏析和音乐创造中的乐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品鉴欣赏能力和辨别雅俗文化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爱,培养其健康健全的人格品质。笔者下面谈谈音乐欣赏教学原则。

一、“乐教乐学”原则

“乐教乐学”原则要求教师能够以积极上进的态度,引领学生体验音乐的美感,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将鲜活的音乐艺术形象植根于学生的脑海当中,培养学生健全、健康的思想观念和人格品质。在音乐欣赏教育过程中,遵循“乐教乐学”原则应做到:1.欣赏内容的健康积极性与高雅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在体现高雅艺术性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对音乐作品健康思想内容的刻画与描述,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紧密结合。让学生从思想上杜绝内容格调低、庸俗低劣的音乐作品。教室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让学生能够将正确的思想方法融入到艺术形式的学习当中。2.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对优秀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学习的过程当中,不断地理解和发掘作者的高尚品德,能够在这些积极的思想当中找到真、善、美,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让学生能够学会发现美、理解美和创造美。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指导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使其内心世界与音乐情感之间搭起桥梁,产生共鸣,达到艺术的感染力,培养其基本的艺术素养。3.学会欣赏名族音乐。消除学生对民族艺术的偏见,使学生逐步了解和认识多元化的艺术形态,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4.教师的引导作用。音乐教师在用美好的音乐去感染、教育学生时,要注重自身的引导作用,将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独特理解与学生分享并做出相应的启发,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与认识能力。

二、“情感体验”原则

“情感体验”原则,是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成长特征,有规划、有目的地引领他们多听音乐、欣赏音乐,多了解音乐人的创作方式与创作背景,更要多锻炼理解音乐内容与音乐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内心的音乐形象达到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变,不断提高其感悟能力,为培养其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提供条件。遵循“情感体验”原则应做到:1.增加教学情趣性。即增加课堂活跃度,一方面可以通过互动游戏实现教学内容的生动行和形象性。2.提供学生的自主平台,提倡探索性。鼓励学生自主欣赏、学习和创作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

三、“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以学生为审美主体,使其积极投入到实际的认识与创作当中,真正地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与审美能力。教师是审美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和带领者,只有当审美主体积极主动地响应组织者的号召,以其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实践欣赏活动中,才能达到音乐欣赏教学的最终目标。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遵循“实践性”原则,主要方式便是多举办课堂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图文表述、演唱评定等。这种多方式、多角度的实践模式,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提高,也有利于对音乐作品进行多角度的赏析。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陶冶学生个人情操,还可以激发其参与创作的积极性,使其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接受乏味、枯燥的教学内容。

四、“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学生个体的独特性,他们对各种音乐的赏析能力、理解能力,各种乐器演奏的熟悉程度、接受周期都存在差异。不仅如此,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各阶段的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都有不同的发展趋向和发展速度。因此,对学生的音乐欣赏教学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即根据每个学生个体的不同素质与能力,寻找出适合其发展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制定统一的学习目标,还要面向每个学生个体,寻找其优点与不足。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独特的教学计划,扬其长,补其短,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既要满足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学习欲望,又要补足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学习能力,缩小学生差距。对学生不存在偏见,但存在教学方式上的疏浅缓急。总之,小学生音乐欣赏的原则性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性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这些原则的落实,不仅需要相关施教人员拥有专业的教育素质和教学能力,而且需要他们在教学中认真遵循这些原则,从而使学生的音乐欣赏和音乐品鉴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卫兵.浅谈小学生音乐欣赏教学原则及其意义[J].教育杂谈,2016(03).

[2]黄自欢.小学音乐课堂审美教育[J].公务员期刊网,2017(02).

教学原则范文6

[关键词]小学音乐;激励性原则;运用

在当下的小学教育中,不仅注重学生主修课程的成绩,也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还可以陶冶情操,调节小学生学习的压力感,让小学学校生活更加丰富有趣。而在音乐教学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较高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懂得运用适宜的激励性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音乐课程学习更加富有趣味性,最终达到更高效活跃的音乐课堂氛围。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励性原则应用的价值

激励性原则就是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激励性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包括设定榜样的力量、树立学习目标、运用情感感染传导、设置竞争机制等,无论运用何种方式,都是适宜地依据学生情况做学习主动性的调动,最终达到教学的综合成效。其所能达到的价值是多样性的,具体情况如下:首先,激励性原则的运用可以充分地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通过激励手段可以让学生在身心状态上更投入音乐学习中,发挥学生的内在音乐潜能,提升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肯定与鼓励,从而达到能力的发掘。其次,激励性原则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通过激励手段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勇气,大胆地展示自己与表达自己,在整个过程中获得体验与知识,更快速地掌握音乐知识,提升自身的学习自信心。相反,如果运用严厉的训斥,则更大程度地抑制了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导致学生在音乐学习表达中产生一定恐惧感,最终导致音乐教学成效的下滑。再次,可以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降低教师教学管理的压力。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学习成效的自我管理,提升学习的自觉性。但是竞争氛围的搭建需要保持适宜性,避免学生之间互相妒忌与恶性竞争的问题发生,让整个音乐课堂保持和谐的氛围。最后,可以有助于师生更良好的互动。在音乐教学中如果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模式,学生的热情与主动性会受到极大的遏制。如果运用适宜的激励手段,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保持更为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也可以更好地跟随教师的进度深入学习,充分地感受音乐的美感,保持良好的师生学习氛围。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励性原则应用的方法

(一)情感性激励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情感体验的优化提升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情感体验包括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信念与学习态度等内容,通过这种情感体验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情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内容与形式,教师从中可以更好地感知学生的内心想法,学生也可以依据教师的情感感染来激发学习的体验感受。适宜地运用情感激励需要教师充分地做好示范,从音乐知识与作品中获取一种情感内涵,而后表达出,有效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其中产生一种共鸣,进而激发学习欣赏的兴趣,让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欣赏与感受。这种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与激励可以有效地增加师生的感情,提升学生对教师的认可与信任。教师从中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依据学生的情况做好音乐课程的设计。情感激励主要是通过师生沟通交流的形式来达到激励效果,通过语言或者肢体语言性外化的表现内容来打动学生,有效地引导学生投入音乐学习中。在互动中需要保持深入的投入感,这样教师才能有更强的情感感染能力与体验能力,要充分地运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运用肢体语言与眼神来感染与激励学生。

(二)竞争性激励

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一些竞争性激励措施,将课堂设置为一个竞争平台,竞争的内容就是音乐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音乐知识竞赛、音乐特长表演,做好音乐赏析,从而有效地优化音乐综合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多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性或者学校组织的音乐活动,通过实践去感受音乐与提升音乐能力,通过自己的音乐能力去感染他人,也吸收别人的优秀音乐经验。在竞争氛围中,学生的内在潜能可以有效激发,有一种参与的成就感,同时找到学习的一种动力源。在不断的竞争观察、学习、演练中,学生可以不断地完善自身音乐能力的不足,让自身的音乐综合素养得到提升。甚至通过一种竞争机制引导学生向着一定音乐素养目标发展。在竞争激励手段的运用中,需要保持分寸,避免学生因为屡次竞争受挫而引发的自我放弃。

(三)榜样性激励

在学生群体中,适宜地树立榜样可以发挥激励作用。榜样可以是身边的学生或者历史人物,例如可以运用历史上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让学生体会大师在身体残疾与动荡的社会环境下仍旧坚持创作,也可以将我国著名的钢琴演奏家郎朗作为标杆人物,也可以运用班级里面的音乐活跃分子作为榜样,通过远近不同的人物榜样让学生找到一个努力的方向,感受到榜样的激励力量。在榜样的设定上要保持合宜性,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避免将一个劣迹斑斑的学生树立为榜样,这样反而会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尤其是在班级内部学生的榜样树立上,要选择品学兼优的学生,这样才能更有说服力。在榜样作用的发挥中,不一定一直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可以灵活地依据实际情况做个人榜样的鼓励赞扬,通过表扬的方式来让学生发现其他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要长期让一个学生作为固定榜样,要关注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并且将这些优点的榜样作用展示出来,从而激励其他学生。通过身边学生的榜样力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榜样是触手可及的,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达到,而不是远在天边高高在上无法触及的人物。每个人都可以作为他人的榜样,每个人也可以从其他榜样的身上吸取能量来完善自己。

(四)目标性激励

可以依据班级学生或者每个个体学生的情况做目标设定,通过目标的指引来引导学生发挥学习动力。目标激励是最为常用的手段,每节课都可以运用。例如在课程开始就可以设定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对课程任务有基本的了解,从而能够配合教师展开各项内容的推进。在具体的课程开展中,可以依据课程提问以及师生互动了解情况做对应的目标设定,让学生对自身的弱点与不足有清晰的了解,掌握自身努力的方向,做到心中有数。

三、结语

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激励性原则具有广泛的教学价值,即便在当下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其教学也会有实际的应用效果。然而在实际的应用中,需要充分考虑到综合情况,不能呆板地照搬某个模式,需要依据对学生的观察、课程进展情况、学校资源等多种情况展开,保持因地制宜,提升教学的个性化设计效果,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良好的体验感受,保持音乐学习的热情。尤其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潜能的调动尤为明显,实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徐敏.激励性原则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价值[J].音乐时空,2015(21).

[2]林红.激励性原则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华夏教师,2016(03).

教学原则范文7

关键词:小学音乐;激励;教学方法

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激励性的授课方式,通过不断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小学音乐课程,同时对他们的付出作出肯定的评价,可以使学生重新获得学习小学音乐课程的信心和动力,使学生与小学音乐教师之间的感情更加浓厚,从而促使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顺利完成。下文中,笔者从三个方面出发阐述了如何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合理应用激励性原则,希望能够对从事小学音乐教学的老师有所帮助。

一、通过激励,为学生树立音乐学习榜样

小学阶段的教学向来不只是为了让学生们学到基础的知识,为他们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更是为了让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偏低,心智还不成熟,所接触到的事物也并不多,所以他们会对所有事物都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他们也很容易对一些成功人士或者名人产生敬畏、崇拜之情,甚至是模仿这些人物。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小学生的这些共性,采用激励性的授课方式,在课堂上适时为学生介绍一些经历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音乐家的事例,以激励学生不要畏惧小学音乐课程的学习,应该将这些名人设为自己的榜样,学习他们身上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高尚品质。例如,笔者曾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经常以学不会、基础差等为由而敷衍笔者所布置的任务。于是笔者就在课堂上介绍了当代“钢琴诗人”—傅聪的音乐生涯以及《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傅聪十岁时拜苏籍钢琴家勃隆斯丹夫人为师学习钢琴,他每天练琴长达8个小时,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就算衣服全都被汗水浸湿,他也不曾停止练习钢琴的脚步。终于,在1953年,傅聪以唯一一位中国参赛选手的身份参加了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钢琴比赛,并且获得了三等奖的荣誉。[1]阿炳曾因双目失明而被迫流落街头,凭借卖艺获得生活的来源,作为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他时常受到人们的嘲笑、辱骂,但是即使生活再艰苦,他也不曾放弃音乐,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练习,通过拉二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悲伤和不屈,最终他写成了《二泉映月》这首流芳百世的佳作。[2]学生们在听完故事后都有所触动,在日后的学习中也表现的更加勤奋了。采用这种用名人案例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小学音乐课程的方式,可以真切地触动学生们的心灵,让他们对这些人物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模仿他们、学习他们身上的品质。

二、通过激励,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者,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鼓励学生积极与教师互动,这样能够有效地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学生也会更加喜爱小学音乐课程的学习。现如今,很多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已经注意到了与学生的互动的重要性,他们在对某首新歌进行教学时,总是采用老师唱一遍,学生学唱一遍的方式,教师与学生一起合唱的互动方式也时常得到应用。但是单单凭借这些互动是不能充分激励学生加入到小学音乐的学习队伍中的,小学音乐教师还可以在授课时让学生按照节拍手来记忆歌曲的节奏,同时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比如,在教授《幸福拍手歌》这首歌曲时,由于这首音乐的节奏感很强,所以让学生拍手记忆的方式很适用,于是笔者就激励学生跟着笔者一起按照节奏拍手,这样学生明显活跃了很多,都积极加入了拍手的行列,并且逐渐掌握了歌曲的节奏,学会了歌曲的演唱。[3]小学音乐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与自己互动,可以让课堂氛围不再死气成成,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小学音乐课程为他们带来的乐趣。

三、通过激励,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竞争教学也是如今教师惯用的一种授课方式,通过让学生分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小学音乐老师采用竞争激励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地使学生对学习小学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笔者在教授《大海,我的故乡》这首歌曲时先让学生分为4个小组自主学习歌唱这首音乐的技巧并记忆歌词,在下次上课时请每一组的学生站在讲台上进行合唱表演,然后笔者根据学生们唱得是否整齐,歌词是否唱错等因素来评判哪一组的学生唱得最好,并对唱的最好的小组给予一些小礼品作为奖励。[4]小学阶段的学生好胜心较强,他们都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团队是最优秀的,因此他们在完成笔者布置的任务时势必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们学习小学音乐课程的兴趣。

四、结语

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合理应用激励性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以某些音乐家作为自己的榜样学习他们身上即使历经千难也不放弃学习音乐的品质。加强学生们与小学音乐教师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氛围更加融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小学音乐课程的乐趣。[5]同时,竞争激励的教学方式也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小学音乐课程的学习中。

[参考文献]

[1]李翔.关于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励性原则的运用分析[J].当代音乐,2017,23:49-50.

[2]程虹.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教学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教学原则范文8

在我国的普通高校中,普遍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以下简称《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课程。无论在各个专业,包括工科专业和社会科学专业,作为一门政治理论课和必修课。在对这门课的教学中,除了一般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外,还存在着一些误差,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特别是在工科院校,由于其学习的经济类课程比较少,对于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由于其工科背景,容易造成一些认识上的误解,从而影响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从教学实践中,从自己的亲身体会中,认为在教学中除了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应把握好下面一些基本原则,并注意贯穿这些基本原则,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的要求,使学生真正能够从理论上得以提高。

一、坚持理论的方向性

高校开设《政治经济学》这门课,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把握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进而全面认识资本运行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问题,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及认识在这一趋势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从而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从教学目的上,我们可以看到这门课是十分重要的,对学生的成长,对世界观的形成,对以后的工作实践,正确认识社会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讲好《政治经济学》就必须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以致用。教师要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针对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他们的思想特点,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进行讲授,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和研究。但是,存在一些现象,有一些学生,甚至包括一些老师,没有认识到这门课的理论意义,没有很好的坚持理论方向性。有的还提出来和西方经济理论,一起穿插讲授,且不谈此建议逻辑上的对立,将两种不同的分析经济现象的和经济规律的方法,怎么可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可见是极端错误的。

有的在教学中,虽然没有上述那么明显,但往往忘记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也失去了方向性。因此,我们要坚持理论的方向性,通过提高学生的经济理论水平,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要牢牢把握,才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当然,我们坚持理论的方向性,并不是进行呆板说教,要注重教学效果,提高《政治经济学》课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教师应坚持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现实、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圆满的达到教学要求。

二、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性

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性,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坚持的问题,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的。因为在实际教学中也往往存在这种现象,表现在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性认识上的偏差,甚至在教材编撰、理论研究中都有所表现,对此,我们非常有必要理清有关的认识和范畴。在对政治经济学理论性的认识上,这种倾向表现为:政治经济学往往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既讲政治又讲经济的学科,或者是完全政治性的学科,因而政治经济学书籍常常被作为时事教材宣传材料或思想教育读本,忘记了它的理论性。

事实上,政治经济学并不是既讲政治又讲经济;在经济理论发展史上,在理论经济学层次上,并不存在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严格分野。从学科的历史发展上看,从一定意义上说,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具有相同的内涵,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为经济学。存在差别的是,不同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体系在理论框架、理论观点上有差异性,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差别等。有这些错误观点的人,本身其经济理论水平就有待于提高,对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课程的理论性、科学性,要注意区分二者的不同,时事报告等是现在有关的方针、政策,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变化,而理论是没有改变或很少改变的,具有很严密的科学体系。如价值规律,只要有商品经济就一定存在,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点,才能让学生学习好这门课程,才能通过学习理论来指导他们更好的工作。

三、处理好政治经济系与应用经济学科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