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范例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范文1

一、钢琴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理念   教学模式是一个学科培养人才的主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针,要培养优秀合格的钢琴人才,首要任务就是改革旧的钢琴教育模式,建立一个适应时展符合素质教育规律的钢琴教育模式。而革新钢琴教育模式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对于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来讲,新的钢琴教育应该大力倡导审美教育,首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自身文化与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其次是综合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规律,将钢琴教学与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有效地融合,构建一个能够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培养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新的教学模式。当然根据素质教育的理念,结合钢琴教育本身需要学生具有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基本情况,在教学实践中要从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从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二、钢琴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具体方法   针对素质教育理念,实践中钢琴教学需要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基本的理念,根据钢琴教学中教师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钢琴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具体方式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授知识与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对学生讲授知识是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学生积淀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而将传统的知识讲授与现代教学中启发与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是钢琴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如果没有二者的有机融合,学生在进行学习时有可能只有深厚的基础知识而缺乏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需要钢琴教师对音乐艺术风格内涵及表现方式等内容进行讲授,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去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在迁移变通的学习过程中扩展自身的知识与技能,并创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进行作品的理解和创作。   二是音乐设计的教学模式。音乐设计是钢琴教学改革中重要的实践手段和创新模式,是学生对自身知识进行再创造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提高自身的演奏和表演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与传统的由教师知识讲授到示范再到学生模仿记忆教师纠正的教学模式不同,音乐设计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授型教学模式,具体的流程变成了从学生设计自己的作品到讲述主题的设计思路与作品特点再到演奏,最后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音乐作品以及学生修改作品这一教学模式,从实践中让学生对音乐知识进行了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生的创造性。   三是探讨研究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的理念就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具体教学模式为在学生进行钢琴表演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赏析、联想和演奏实践去探索和发现音乐作品的特点,以及音乐作品的演奏技巧等内容,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探讨,从而打破了以教师见解为定式导向学生模仿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以上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从分养学生创新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钢琴教学顺应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充分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创造性,为钢琴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思路。   作者:林梅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附中

教学模式范文2

1、现有统计教材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我已使用过的统计教材上看,每涉及一个概念、方法、公式或理论,往往是先对概念、术语、方法等下一个定义,然后介绍其特征和分类,再介绍意义和作用,最后才介绍其具体内容和应用分析,而且又相当抽象,使学生不容易理解。尽管这种很受编者的喜爱,具有环环相扣的感觉,但是在教学上至少造成三个方面的困难;

第一,我在讲解每个问题时,往往在具体内容之前介绍其重要意义,至于其发挥作用是无法讲清楚的,使我在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受到限制。如,介绍抽样推断的方法时,先介绍抽样推断的概念,再介绍其特点,然后介绍其作用,最后讲解内容,对于学过数理统计的学生来说,尚能接受,而对于没有数理统计基础的学生来说,在讲解抽样推断的作用时,犹如高僧讲经,其玄妙,非有悟性者不能明白,而我院相关专业没有开设数理统计这门课。第二,这种教学不符合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规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一个一个抽象的概念和公式上,忽视其所赖以存在的经济现实的复杂性,不要说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既使在考试中作变形都有些困难,何况我院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第三,这种教材忽视了课程内容对社会经济现象活动过程描述方法的完整性,对各章之间的衔接处理欠考虑,不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安排上的内在逻辑性,在掌握各种方法的同时,却忽视其结合运用,不知道其在现实经济领域如何运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感到头痛,教师也无能为力,形成学不学一个样的错误认识,学习成绩不理想。

2,在教材体系的设置上不能把理论与方法有机协调统一起来

在当前竟争的社会中,人们要通过对自己知识结构的重新组合,提高自己适应新的工作要求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往往要求具有综合的基础知识结构。就统计这门课来讲,基本上以对某个领域的应用为特征,而统计理论较为抽象,操作方法也过于单调,两者不能很好协调安排,必然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相关学科的协调性较差,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综合性交叉性问题的理解。

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要求人以综合的交叉的思维模式来认识事物,而不能囿于传统的、单一的思维状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统计的重要基础课与统计中的抽样推断部分有一定的交叉。在我所用过的统计教材中涉及这些问题较少。这种情况使学生的学习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不利于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综合理解,更不要说做到融会贯通。当然这只是学科交叉的一个小问题。我在讲课时,时常提醒学生注意这一点。现实社会经济等领域交叉性、边缘性问题越来越多,需要不断培养具有综合性、交叉性思维的人才,以满足现实社会对这类人才要求,而统计这门课限于其广泛的应用领域,其培育的学生更应具备这种思维。

以上三个方面对培育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影响很大,而其中的数学方法也是需要注意的,特别是我院目前所招收的学生大多数是初、高中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生厌学,积极性不高对社会经济现象理解能力尚欠缺,而我们在教学中多以对学生的灌输为前提,对学生的参与性、动手能力培养不够。虽然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统计方法对市场作调查,有些学生却无从着手,搜集不到真实的资料,何况写一些市场调查文章显得空洞乏味。因此,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很难激起积极学习的热情,再加上课堂的内容无挑战性,学生上课没精神,考前搞突击、考后都忘记,这与未来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格格不入。针对这些问题,如何搞好统计教学呢?我想应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改变传统统计教材的安排,引入案例教学

我院征订教材时,尽量使用适合高职学生教学特点的教材,并且多以案例教学为主。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站在案例事件主角的地位,对实际数据进行分类整理,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情况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综合研究,以得出结论,同时还可能发现新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被动的灌输状态中转化出来,主动地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使教师的作用转化为引导协调为主。当然,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素质也是一种挑战,使师生形成一种互动的合力关系,不断提高师生的素质。

第二、处理好统计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课程之间相关内容的协调性

统计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如会计、财务管理等学科存在一定的关连性。因此学生学好统计知识对于学好其他相关专业课必然是有好处的。各学科应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现在在所上课程中教师的注意力更多的是关注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以及每门课程的内容是否自成体系,而对于课程体系中相关课程内容的衔接和协调却关注不够,比如企业管理中讲到产品质量控制就与统计中有关内容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学生不懂统计知识,要学好管理等学科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教师不应简单地传授各门孤立的课程,而应为学生建立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这个问题对教师的知识面及讲课水平和方法,也有一个较高的要求,需要有一定的外部条件予以保证。

教学模式范文3

新课标改革的核心理念在于坚持“以人为本”。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努力贯彻个性化、人性化的音乐教学理念,重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帮助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扮演小学生学习伙伴的角色,加强与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积极引导小学生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并及时加以纠正和调整,以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

2、改变小学音乐教学方式

首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影响,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注意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现有的知识层次和生活经验,充实和完善课堂教育内容,为音乐教学塑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增加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诱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音乐教学中。为了创造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课堂气氛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教学,为学生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或音频内容,帮助小学生理解感知音乐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是现阶段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达人类优秀的音乐文化知识,然而由于音乐教学的实践性和技术性,使得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一方面加强理论教学,帮助小学生进一步理解音乐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结合实际教学素材,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开阔学生思维,不断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将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教学理念贯彻在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最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逐渐提高小学生的自学能力。音乐教学的课堂本身的实践性,通过引导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在进行与小学生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音乐教材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其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所学音乐主题有关的素材,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小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不理解的内容,这些内容在课堂上的提出,有利于完善教师的教学方案。因此,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不仅提高了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可以加深他们对音乐教学内容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3、开展网络音乐教学

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前进,随着现代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的引进,小学音乐教学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尤其互联网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极大的改善了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提高了小学音乐教学的效率。首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优秀教学素材,将这些素材引进实际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提高课堂音乐教学的质量。其次,目前很多学校建立音乐教学信息网站,并且在网站中上传各种优秀的音乐素材和音乐教程。这样就使得小学生的音乐学习不仅局限在课堂上,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家里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加以学习。音乐教学网络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不仅帮助音乐教师开发了潜在的学习资源,而且进一步改善了小学生的学习环境。最后,教师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可以不必进行大量的课堂板书,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改善了小学生的音乐学习环境,增加音频和视频等教学资源,活跃了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气氛。(本文来自于《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简介详见)

4、总结

教学模式范文4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教学;教学模式

在教育事业不断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大环境下,小学的音乐教育事业也随之蓬勃发展,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们对于音乐这门艺术的兴趣,使学生们能够初步了解音乐。同时,通过音乐这门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繁杂的学业中得到心灵上的放松。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展开讨论。

一、创设和谐情境,打造精彩课堂

(一)设计音乐游戏,巩固课堂内容。众所周知,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时,更喜欢能让他们动起来的活动,正是由于这一天性,才让他们对游戏没有抵抗力。如果教师能在开展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有效地融入游戏,必然能提高课堂趣味性,进而大大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的大脑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此时让他们接受一些音乐理论知识或者音乐技能,他们往往更容易记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并根据该阶段孩子的年龄特征、实际音乐水平、兴趣爱好等等来选择合适的游戏形式和内容。以往的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定期的考核,所以教师的教学和整体的课堂氛围过于形式化,这也就导致了学生们无法在课堂中学习到真正的音乐知识。教师可以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们定制一些游戏化的学习任务,以此来提高学生们对课堂的重视程度与执行学习任务的兴趣,促使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避免因为作业而对学习产生厌恶的现象出现,让学生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音乐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同时将作业布置环节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例如,在人音2011课标版二年级上册第六课“跳起舞”中演唱《小红帽》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在临近下课时布置一些具有游戏性质的任务,让学生们自行分组,两人一小组,一名同学唱出《小红帽》这首歌中的任意一句歌词(最后一句除外),另一位同学唱出这句歌词的下一句。同学甲唱:“我要当心附近是否有大灰狼。”同学乙就要根据游戏的规则唱出下一句“当太阳下山冈,我要赶回家。”甲乙两位同学通过游戏的形式反复去熟悉《小红帽》这首歌曲,最终实现对课堂中音乐教师所传授的内容的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诸如此类的游戏性质的小任务可以创设和谐的课堂情境,让学生汲取知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通过游戏的方式自行巩固音乐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

(二)网络教学导入,激发教学活力。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在很多学校都配备了教学辅助工具,以便于让教师能够利用便捷的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手段,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进而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比如多媒体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展示工具,它同时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和动画集于一体,正是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所需要的,因为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等多种感官,因而对于充分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引入就像是为课堂注入了新的血液,能保持课堂活动的新鲜性,保证学生不会对教学产生厌倦感,同时缓解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疲劳。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更新改版较为缓慢,可能会导致学生们对教材内容兴趣较低,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课堂专注度低下。在互联网盛行的二十一世纪,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对于偏好新兴事物的学生来说,陈旧的课本很难引起他们的注意,所以小学音乐教育的从业者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来辅助教学,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在网络上寻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外补充。例如,在学习人音2011课标版二年级上册第八课“新年好”中“知识与技能——打击乐器分类、贺绿汀”时,讲解完课本上的基础内容后可以在网络上寻找爵士鼓、非洲鼓、卡洪鼓这一类噪音打击乐器的演奏视频或手碟等乐音打击乐器的演奏视频供学生们欣赏,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种打击乐器的分类和各种打击乐器在整首乐曲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打击乐器的音色及其所传达出的不同情感。这些在课堂上开展的探索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们对音乐这门课程的兴趣,还能让学生们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

(三)乐器带入课堂,焕发课堂活力。小学音乐教育注重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而一味地跟着录音伴奏去演唱只会让学生们逐渐失去对于音乐的兴趣和热情,所以作为小学音乐教育从业者,熟练地掌握一门乐器并为学生们进行演唱伴奏是很有必要的。音乐的产生离不开乐器,不同乐器的不同演奏形式和其不同的演奏技巧往往能为歌曲增添新的活力,小学音乐教师可以抓住乐器不同的演奏技巧和不同的音乐风格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这一点来为学生们演唱的歌曲伴奏,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除此之外,乐器的使用还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在音乐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少不了练声,练声能为接下来的歌唱做好充足的准备,使整个过程更加轻松,而且只有在练声方面打好了基础才能在以后的音乐学习中体验到音乐学习的乐趣,而这一训练离不开乐器,乐器具有定调的作用,学生跟着钢琴或者电子琴等乐器练声,更能准确把握音准。当然教师还可以利用乐器进行伴奏,使孩子们在歌唱过程中能更好地将歌曲中的感情抒发出来,进而提高歌唱的表现力,有助于营造轻松愉悦和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音乐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人音2011课标版二年级上册第一课“问声好”中聆听《森林水车》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乐器和不同的演奏技巧以及不同的音乐风格来演奏这首曲目,并且让学生们体会教师利用不同的乐器和不同的演奏技巧以及不同的音乐风格来演奏这首曲目时乐曲所传达出的不同情感。将乐器带入课堂可为课堂营造出和谐的音乐情境,让学生们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发掘自己对乐器的兴趣爱好,从而帮助学生通过音乐了解乐器,通过乐器学习音乐。

二、营造学习氛围,奏响情感乐章

(一)增强音乐教育氛围,让音乐与其他科目贯通。音乐作为艺术类课程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却总受到不平等的对待,音乐课应该受到教育行业的高度重视,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够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学生、老师、家长以及整个教育行业提升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才能够让音乐教育脱离边缘化,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接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理解歌曲中歌词的魅力,将歌曲中的歌词与语文写作相关联,让音乐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产生联系,这可以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养。例如,在学习人音2011课标版二年级下册第一课“春天来了”这一课时,其中有大量关于春天的歌曲,音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反复地演唱和朗诵关于春天的歌词,进而体会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感受音乐的魅力,并带领学生们去领会这些描绘春天的歌词的内在意义,加深学生对这些歌词的印象,体会歌词的美,逐步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学生还可以在以后关于春天的写作中用到这些描绘春天的歌词,强化细节描写,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教师还可以在带领学生们学习音符时向学生们渗透数学中关于分数的知识,这样不仅仅将音乐和数学贯通了起来,而且通过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音符的相关知识,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知识,把握歌曲的节奏,以及为之后的五线谱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人音2011课标版二年级下册第七课“跳动的音符”时向学生们讲述不同音符之间的关系,可以将音符的关系与数学的分数知识相关联。比如将全音符比作一,那么二分音符就可以比作二分之一,四分音符就可以比作四分之一,八分音符就可以比作八分之一,以此类推。教师在讲解音符的过程中引入数学的分数知识不仅能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音符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且能让学生们巩固数学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让各门学科知识相互贯通,帮助学生们将学过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自主表演,张扬个性。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十分注重情感的表达,而对于社会经验与人际交往经验都比较欠缺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情感,很多时候在音乐课堂上都十分害羞,很难将真实的自己表达出来,小学音乐教师应引领学生从这种不自信的情感状态中走出去,去做真实的自己。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多多带领学生们富有情感地演唱,让孩子们逐步突破自我,建立自信。例如,在学习人音2011课标版二年级下册“春天来了”这一课时,教师应引领学生们饱含春天的朝气去演唱本课所含的歌曲,让学生们释放自己的情感,利用歌曲表达自己的感情,张扬自己的个性。

三、结束语

为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音乐教学应引起学校、家长、老师以及学生的多方面重视,教师也应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不断改进音乐教学模式,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创设和谐的音乐课堂情境,让学生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奏响情感乐章,只有这样,小学的音乐教育事业才能够蓬勃发展,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才能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易慧燕.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J].名师在线,2019,(23):94-95.

[2]关海润.浅谈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3):38.

教学模式范文5

 

幼儿计算教学法是研究幼儿学习数学初步知识的认知特点和在幼儿园进行计算教学活动的一门学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认识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的发展目标。我从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五个基本方法:   一、直观演示法   教师演示实物或教具,把数或形等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我在教学10以内的双数、单数时,让幼儿数出准备好的实物:   豆子、扣子,先数出2个,用数字卡片“2”标在下面,然后再数出1、3、5、7、9个实物,从而认识单数和双数。   二、实物操作法   教师供给幼儿足够的实物材料,创设一定的环境,通过自身的实践进行学习。教数的组成与分解,我让幼儿通过小木棒、小纽扣、雪花片插塑等的分与合,配以相应的数字卡,幼儿不仅掌握了10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规律,还体验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三、生活体验法   在幼儿的一日世界里,到处充满数学。早上8点半之前上幼儿园(时间);每天要玩什么样的玩具(颜色、形状);排队(序列)等。可以问幼儿教学楼从楼下到拐弯处有多少台阶,幼儿会运用加法算出总数;接着再问从二楼到拐弯处是几层台阶,到楼下还剩几层台阶,幼儿又可运用减法得出结果。   四、游戏兴趣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比较数的多少时,我运用了音乐游戏《抢凳子》进行教学。音乐开始,6位幼儿围着5条凳子走,音乐停止时,有一位幼儿未坐到凳子,然后让幼儿动脑筋想为什么,从而比较5比6少1,6比5多1。正如皮亚杰曾经指出:所有智力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幼儿智力具有促进作用。   五、引导发现法   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思考,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自主发现和探索数学初步知识。如大班幼儿学习减法时,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后,知道原有一个物体去掉这个物体,一个也没有了或者说等于零,就用1-1=0来表示。用同样方法,可以知道2-2=0,3-3=0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发现规律,凡是两个相同的数相减都等于零。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说过:作为教师,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坚持多种方式方法的灵活运用,才能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使幼儿计算教学符合新《纲要》中的:“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教学模式范文6

同其它教学相比较,钢琴教学有着自身独特的个性特点,不仅遵循了一般的科学规律,也迎合了钢琴教学本身特有的规律。伴随着高校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高师的钢琴教学模式改革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基于此,各高师院校应把握时机,立足于当前钢琴教学现状,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高师钢琴教学改革发展的道路。文章就新时期高师钢琴教学模式的改革发展提出几点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

高师 钢琴教学 改革

近年来,伴随我国高校扩招,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学生也在逐年增多,但是,这些学生普遍基础比较差,理论知识较薄弱,且钢琴基本功也不够扎实,对此,若仍然延续传统钢琴教学模式,则无法实现新时期对高师人才目标培养的要求。鉴于此,新时期高师院校应积极谈探索钢琴教学模式改革,围绕着高师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当前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改革钢琴教学内容、形式与方法,逐步形成一套更加完善的高师钢琴教学模式,提高高师钢琴教学质量,实现高师钢琴教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展开层次化钢琴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伴随时展与高师扩招的开展,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师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在高师钢琴教学中,需采取多样化授课形式,积极展开层次教学。当前教学存在多媒体大课、钢琴集体课与钢琴小组课、一对一授课等四种主要授课形式,而根据学生钢琴的程度不同,又可将学生分成以下三个层次:A层,钢琴弹得较好;B层,钢琴弹得属于中等程度;C层,钢琴弹得较差,而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就应采取不同教学形式[1]。首先,对于A层学生,主要以“一对一授课”为主,在教学进度、方式与选材等方面尽量与专业钢琴教学靠近,也就是说,即使该层次学生今后不从事专业钢琴演奏,也能成为一个专业的钢琴教师,以此来充实钢琴教师队伍;其次,对于B层学生,人数相对来说较多,而且这些学生虽具备了一定钢琴理论知识与技能,但是问题也相对较多,故可采取“小组课”与“多媒体大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势,对学生存在的诸如学习心态、演奏形态不到位等共性问题,在“大组课”中解决,而对一些演奏技巧性问题,则在“小课”中解决,这样一来,既可以节省师资,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的钢琴水平得到不断地提升;最后,对于C层学生,因其起步较慢,又缺乏稳定性,故极易出现“急于求成”的心理,所以,对该层学生多采取“大组课”教学形式,并具体结合学生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和进度安排,选择适宜的教材和作品,一方面,借助“大组课”教学来让该层次学生初步了解钢琴音乐和弹奏技巧,统一认识钢琴的性能、发音原理与历史发展等,初步把握正确的弹奏姿势与奏法,并借助理论课让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钢琴演奏法的历史发展、读谱的技巧、曲目的处理与指法的应用等知识,另一方面,又可借助这种教学形式来调动该层学生钢琴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其尽快入门,提高进度[2]。同时,在“大课”教学中,往往只能解决一些共性问题,而对于一些个性问题无法顾及,这时,就可采取“课外辅导”的形式来解决,也就是定期定时的安排一位专业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而且,教师也需走进学生琴房,检查其练琴情况,督促其勤于练习,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逐步提升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

二、展开体验式钢琴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情感表达

对于音乐而言,体验是一种特殊的理解方式与学习方式,对丰富学生的情感表达,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高师钢琴教学中,也应积极展开体验式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钢琴技能。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革新教学内容。首先,在课堂选材方面,需尽量减少单纯的练习曲所占比例,而适当加入一些既具有一定技术含量且有着丰富音乐变现力的乐曲,以此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觉与体验,而不是单纯的手指弹奏。同时,积极拓展钢琴乐曲的选材范围,适当增加一些我国的钢琴作品与20世纪现代钢琴作品,以此来培养高师生对中国音乐的审美意识,让学生更深入把握20世纪钢琴音乐作品的变化。此外,适当补充一些不同题材与体裁的作品,加入一些交响乐和歌剧等改编曲目与四手联弹等作品,以此来丰富高师生的音乐视野,强化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丰富音乐体验;其次,在课堂上适当增加对乐曲作品背景与理论知识的介绍和分析。因为音乐作品体验,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为此,教师必须重视对作者与背景知识的讲解,虽然这些理论知识无法取代体验,但却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与想象音乐所要传达的内容,加之任何一部音乐作品内容,都是需要一定形式来表现的,若缺失了对作品曲式结构与和声织体的把握,弹奏出的作品也会缺乏音乐表现说服力[3];最后,增加“听”的内容,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听觉体验。如指导学生借助音像资料、音乐会等形式来说聆听不同题材的音乐作品,以此来丰富自身的情绪体验。如舒曼的《第一次丧失》,表达的是一种失望、伤心与叹息的情感,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表达的一种恬静的安睡与亲切的期望之感等。第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体验,主动表现音乐。在钢琴教学中,主要有说、唱、弹三种教学手段,也就是口头语言讲解、歌唱与示范演奏,三者相辅相成,为此,教师需灵活应用这三种方法,来引导学生主动体验音乐[4]。首先,在“说”方面,教师需注意说话的艺术,把握说的时机,尽量不要说一些结论性或解说性的话语,而更多地使用一些具有诱导性与启发性的话语,以此来唤醒学生的体验。如对莫扎特的《幻想曲》,其所想要表达的就是对情感的一种渴望,既想要得到却又怕失去的一种矛盾心理等,比较复杂,故在引导学生去体验作品音乐内涵的时候,需仔细把握其音乐情绪。笔者在讲解时,在语言上给予学生一些启发,描述一些人在情绪变化时的心理变化与感情变化,让学生出现“移情体验”,仿佛亲身经历,这样,学生也就比较好地把握住了作品的情感;其次,在“唱”方面,同器乐演奏相比,人声歌唱有着更为直接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往往能通过人声来表现,而歌唱也更容易让学生领会到作品的乐句与情感的起伏。但是,教师在唱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唱,以免学生在离开了教师歌唱后,就无法找到演奏的感觉了;最后,在“弹”方面,教师的示范演奏,能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知到音乐表现所需要的音,并在教师充满激情的示范中体验到更为强大、直接的艺术感染力,以此来促进自身的学习。

三、展开微格式钢琴教学模式,提高钢琴教学效果

所谓“微格教学”,又被称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是一种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来培训师范生与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而该教学模式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在应用微格教学法进行钢琴教学之前,教师应把握《钢琴教学法》《音乐教育理论》等重要理论知识,并掌握微格教学中涉及的相关理论,从而为微格教学的展开奠定基础;其次,教师需做好微格教学设计。如以《肖邦练习曲Op.10,No9》为例,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就需认真比较该曲目不同版本的乐谱,进而选择其中指法、踏板与力度等均标记比较合理的版本,有条件的也可将其制成电子乐谱,并明确作品重点难标记[5]。同时,详细分析该曲目,明确其技术训练目标与训练重难点,而且还可具体结合课堂实际情况加以调整;最后,充分应用各种技能,展开微格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因该曲目技术难度较大,抒情性也比较强烈,故可采取“趣味式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即开始时,教师就可采取作品示范演奏或视频、音频播放的形式,来让学生深刻感知肖邦的浪漫主义情怀,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继而对作品创作背景、风格等进行简要叙述,让学生对作品有基本了解。接着,在讲解到作品技术重难点的时候,就可采取针对性的“局部示范”形式来展开教学,如对于曲目中的第61小节,需要做到“十六分音符的五联音同左手的均衡十六分音符节奏的对位”,笔者就通过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的方法告知学生解决这个技术难点的方法,而对于“右手‘半连半跳’的旋律线同左手伴奏织体中若隐若现的音符声部”这个技术难点,则可采取“对比师范”形式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对比中准确把握“半连半跳”的演奏技法[6]。

四、总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师钢琴教育专业在办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发挥出“师范”的特性,明确办学方向,科学设置课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等,均是新时期高师钢琴教学的关键所在,而层次化、体验式与微格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高师钢琴教学的脚步。同时,从长远来看,高师钢琴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不仅可促进高师钢琴专业的发展,致使更多考生选择“高师钢琴专业”,推动我国钢琴普及教育事业走上新的台阶,提高公民音乐素养,而且也能为那些致力于走上专业钢琴演奏且具备一定天赋的琴童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具有教育意义与实践意义。

作者:尹富柱 单位:朝阳师范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冯海燕.高师钢琴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音乐大观,2014(12):154.

[2]夏鑫.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师钢琴教学模式探讨[J].科学中国人,2015(8):253.

[3]张铭.钢琴复合教学模式的拓展意义和创新价值———以高师钢琴教学改革为例[J].音乐创作,2013(6):192-194.

[4]胡亚妮.高师钢琴集体课改革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J].滨州学院学报,2014,30(1):118-121.

教学模式范文7

关键词:德育;教学模式;变革;核心素养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德育理论指导下,在丰富的道德教育实践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德育目标和德育任务所形成的稳定而鲜明的德育结构理论框架,以及具体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程序和方式。”[1]欧盟对核心素养这样界定:“核心素养是所有个体达成自我实现和发展、成为主动的公民、融入社会和成功就业所需要的那些素养。”[2]它包括沟通素养、自我调控素养、批判素养、德育素养等,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要以核心素养为基础。

一、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的必要性

(一)我国高校现有德育教学中存在固有模式

由于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我国高校德育教学主要以教师单一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往往被看作“听话、顺从”的主体,其需求和创造性被忽略,德育教学特征可以用“尊师重教”“服从”来简单概括。新中国成立以后,学习了苏联高校德育教学模式,之后,也一直对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进行探索。可见,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德育教学也始终备受重视,但这些德育教学模式都没有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因此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我国高校现有德育教学中仍存在不良模式。

1.德育师资队伍缺乏

高校德育教师队伍缺乏,素质不够,这主要由重智育轻德育的理念导致。

2.教学目标陈旧

在课程标准设定方面,还是沿用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这几方面教学目标,没有明确以培育核心素养为目标。现阶段德育教学目标围绕政治教育展开,没有进行深层次多层面教育,尤其是情感教育,比如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困难、如何负责任、如何更加独立等,因此课堂教学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很难起到作用。

3.德育评价单一

德育评价形式以应试为主,用分数来量化学生德育素养。然而分数只是结果,并不能概括学生整体素质。这种德育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德育素养的培育过程,并不能使学生德育素养以至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4.教学方式固化

课堂上教师主要以灌输方式进行教学,不能很好地启发学生思考,教师成了课堂的唯一主体,忽略学生主体地位,没有与学生形成互动模式。并且现阶段德育教学主要是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课本,教学内容主要以课本为主,不能进行有效拓展,无法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政治学等形成联动效应。一方面这与教师个人素质有关,一方面与全国范围内教学大环境有关。

5.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

现有德育教学中主要是给学生灌输枯燥的德育理论,缺乏相应实践德育教学环节。学生对于枯燥的理论教学反感,也很难将理论联系实际,难于理解,无法达到内化于心外表于行的效果,也就很难形成多层次高水平的核心素养。这些固有模式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道德理论,很难将其融入到思想意识中去,更不用说内化为道德素质。因此,容易形成德育与学生素质自由发展两极分化局面。

(二)沧州四所地方院校对高校德育教学方式变革效果差强人意

河北省沧州市是一个地级市,虽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但以前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高校教育发展也相对缓慢,主要是以大中专院校和职业院校为主。近几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沧州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以沧州师范学院和河北水利电力学院为本科院校,以沧州医科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为主的专科院校模式,涵盖了文科、理科、医学和技术教育领域,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四所高校也在德育教学模式改革上以核心素养为基础进行了一些变革和探索。通过发放网络问卷形式,将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对这四所学校部分德育工作者进行了调查,最终收到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90份,并对个别教师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学校德育工作以及德育教学工作方式变革情况,以下是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第一,德育工作受到学校重视。对问及教师“您认为贵校对德育问题的重视程度怎么样”时,选择“重视”、“一般”和“不重视”的分别是99%、1%、0。第二,德育工作者普遍认识到德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对教师问及“您更看重自己学生的哪方面发展”时,选择“成绩”的占14%,选择“身体健康”的占30%,选择“道德品质”的占40%,选择“能力”的10%,选择“其他”的占6%。第三,学校德育活动内容和形式都有所丰富。在调查中,对问及教师“贵校开展德育为主题的课外活动数量是什么情况”时,选择“非常多”“比较多”“一般多”的分别占46%、32%、22%:第四,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当问及教师其“请问您觉得传统德育方式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请选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三个”时,25%认为德育教育目标片面化,可见占比很大。第五,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与学生脱节,不利于学生的成长。25%的人认为学校德育工作脱离学生需要,37.5%的人认为德育工作方法单一,50%的人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忽视隐性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认为教育者与学生未能形成可靠交互。第六,德育工作缺乏合理评级机制,较难进行深一步工作。当问及教师“您怎样评价德育教学效果”时,12.5%认为没有衡量标准,50%仍然选择传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角度,只有37.5%的人开始从核心素养体系评价德育效果。第七,德育效果实效性不强,与学生成长需要脱节。当问及教师“您认为贵校安排的各项德育活动的实效性总体上来讲如何”时,选择“很好”“好”和“一般”分别为:13%,20%和77%。而德育活动实效性差的,给出的原因有德育活动流于形式,不符合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德育活动过程中只顾红火热闹,缺乏有效的引导;德育活动开展敷衍应付,活动设计不精心等。第八,几乎所有教师都已开始德育教学方式改革,但只有37.5%的人认为效果很好,62.5%的人认为针对某些学生有效果。从对沧州四所高校德育教学模式调查研究情况来看,核心素养被融入其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细究起来,变革效果并非令人十分满意。学校和教师虽然已经有了变革意识,但是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变革并非多数,而且德育效果实效性不强,变革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有必要加大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力度和研究,以此来指导高校德育教学更好的发展。

(三)新时代下学生素质发生了明显变化

现阶段大学生主要是1995年后出生的,这一代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一定发展后成长起来的,网络化使其接受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头脑灵活,应变能力强。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多,充满自信,但自我意识太强,不能为他人着想,交际能力薄弱。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条件优越,吃苦能力差,遇到困难也不能很好地克服,心理承受能力差。95后大学生虽然有其性格和能力优势,但也有劣势。然而我们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不仅是高智商的人才,更需要高情商的人才。因此,必须以核心素养为基础进行德育教学,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情感能力,培育新时代下高素质的大学生。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的可行性

以核心素养框架培养人才能够“实现成功生活与发展健全社会、指向终身学习、关注21世纪职场需要”[3],也备受推崇,国际组织和先进国家很多已经构建起以核心素养框架来培养人才。德育目标与核心素养目标具有一致性。“德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健全人格的人,在哲学意义上是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和老师都具有主观能动性,都应该是道德的主体,都应该全面发展。”[4]核心素养关照的是人的各方面素质,构成要素多种多样,一个人的核心素养越高,能力就越高,情感越丰富,这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高校德育教学才能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只能考高分和索取的自私之人。核心素养是人在学习生活中的素养,而德育教学则指向教学事业,因此高校德育教学模式改革必须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来培育人才。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对策分析

(一)提高德育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具有关键作用,好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打开学生心灵,启发学生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情操,因此德育教学模式变革关键在于培育具有高素质的德育教师。一方面要保证德育教师数量能够完全胜任工作量,另一方面要保证教师理论素质。教师首先应该拥有崇高的师德,热爱德育教学;其次,还应该具备较高的德育理论素质。当今时代日新月异,学生心理更是变化多端。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时代对于学生的要求,还要分析学生心理特点,进行适当的德育教学。

(二)完善课程设定标准,突出培育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社会的发展使学生认知提高,情感更加丰富,核心素养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高校开展德育教学提供了依据。首先,核心素养对于课程内容设置有指导作用。“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标准是指导学校教育的基本准则。”[5]每门课程都要根据学生核心素养水平、学科特点设置教学内容,其中核心素养的核心要素———德育素养更是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的依托。因此,如何将课程内容与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结合起来,将知识、能力、情感与社会相统筹成为新的课程设置任务。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融入课程内容,明确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中的定位。核心素养应当作为课程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所包含的语言素养、批判性思维、科技素养、人文素养等都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标准,在这种多元标准的衡量下,教师和学生才能具有多元思维,才能获得更多能力。更好适应社会应当被作为德育的最终目标,学生遇到挫折时懂得如何处理和渡过难关才是德育目标,而不是期末试卷上的高分。注重提升道德教育比重,尤其是增加道德实践课时和进行综合等级评价。对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这三方面的教学应该权衡好,让学生能够懂得和学会如何爱自己、爱他人、爱祖国,政治教育从显性趋于隐性,爱国从被动变为主动。

(三)实行多元德育评价方式,淡化唯分数的应试影响

重视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考查,提高测验技术和流程的科学化、规范化。摆脱传统意义上“听话”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勇敢地表达内心的想法,激发起对社会的热爱,使得情感素养、语言素养、科技素养等得到提升,用多元评价标准来对待学生成长,让学生感受到分数不是唯一评价标准,只是一种显性标准,应该增加更多隐性评价标准,如道德、情感、交流能力等。德育培养的不仅是合格公民,更是具有核心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如果学生和周围人关系不好,很大程度上说明这个学生自身存在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心理和生活动态,关注学生需求,及时鼓励学生和做出相应举措,而不能到最后用分数来评价。

(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兴趣

正如德国教育学家R•温克尔所言,课堂教学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教学相长的心态来面对课堂,将学生融入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生活做起。这就自然而然地把课堂生活化,让学生觉得上课很轻松,愿意表达内心想法。面对社会问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编排成相声或小品等形式加深理解,提升核心素养中的价值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6]

(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抽象理论教学后要及时进行实践教学,如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参观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组织社会志愿活动等。高情操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丰富校园文化氛围,而且能够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素养,如沟通素养、领导力素养、审美素养、合作素养等,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四、结束语

核心素养体系涉及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素,其中德育素养是构建核心素养的核心要素。学生只有树立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具有良好的态度,更加积极和主动,才能成为一个热爱社会和国家的人,有才而无德终会无益甚至危害国家。一个积极的有丰富情感和高尚道德的人,才是我们德育教学应该培养的人。高校德育模式变革要想有所发展和突破,就必须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德育素养为核心搭建学生核心素养能够更快促进学生价值观和情感的培养,因此加快德育教学模式改革是如今德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更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何欢.互动德育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5).

[2]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24.

[3]师曼,21世纪核心素养的框架及其素养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3):29-37.

[4]杨晓津,胡明丽.高校德育模式教育改革探讨———浅析人本化综合德育模式[J].科技信息,2010(10):472.

[5]姜宇,辛涛,刘霞,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3-16.

[6]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5):74-81.

教学模式范文8

 

教师模拟标准化患者(teatherasstandardizedpatient,TSP)是指从事临床带教工作的护理教师,经过培训后,能准确表现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或)病史而接受临床检查者,旨在恒定、逼真地复制真实临床情况,发挥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三种功能的作用[1-2]。我院引入TSP教学模式,对临床见习护生进行护理教学,以评价其教学效果并摸索更完善的教学方法,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方便性抽样选取2010年进入我院进行护理临床见习的大专以上学历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外科见习组与内科见习组。内科组28名护生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1名、女性27名,年龄19.0~23.5岁,平均(20.96±1.02)岁;外科组34名护生作为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19.5~24.5岁,平均(21.03±1.22)岁。两组间性别、年龄、考试成绩等一般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即讲解-示教-练习的教学模式。观察组:常规教学方法+TSP教学方法,分为每3~4人为一小组,每小组配备1名TSP进行教学。两组均对护生开展采集病史、问诊(内科单病种护理体检)的培训并进行考核评估。TSP由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护理临床带教及课堂教学经验的临床型护理教师担当,临床教学前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和实践练习,培训教材由我院联合中医药大学内科学教研室组织教学专家编写,初期教材中的病例主要为内科常见典型病例如心肌梗死、支气管哮喘、上消化道出血等,通过专家考核者方能成为合格的TSP。   1.3效果评价   分别于见习最后1周的前3d对护生进行理论、操作的考核,并填写问卷。将两组护生的理论考核、操作考核以及问卷结果进行比较。理论考核总分为100分,操作考核成绩总分为100分(其中人文关怀部分占10%分值)。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珚±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及描述性统计分析。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临床见习护生对护理临床教学效果的评价   见表1。结果显示,观察组对TSP教学方法大多持肯定态度。   2.2两组学生的课后问卷调查结果   见表2。除了在“提高临床护理技能”和“促进知识掌握与理解”方面无差异外,其余各项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学生的理论及操作考试成绩结果   见表3。结果表明,观察组在理论考试病例分析题部分和操作考核的人文关怀部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TSP教学模式是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种新思路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3],临床见习是学生接触临床的起点,是护生获得专业护士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的重要途径[4],并对护生专业思想影响起着很大作用[5-6]。近年来,为了顺应社会需求,护理专业招生不断增加,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再加上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实施,使得愿意作为教学资源的患者越来越不足,致使学生在临床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把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patient,SP)运用于临床技能的考核已广泛地被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医学院校所认可、推广和普及[7-9]。然而,经费问题就成为制约SP在我国推广普及的主要因素[10]。为解决这个问题,我院在护生临床见习中引入了TSP的教学模式,既解决了临床学习病例资源有限的问题,化解了教学与医疗的矛盾;又克服了经费短缺的问题,加上其教学成果显著,该模式无疑可为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3.2TSP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   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不同,TSP教学将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护生由被动的受教育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带教老师则扮演了患者及辅导者的角色。学生、标准化患者和教师间是互动的,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师生间及同学间相互交流的机会。此外,模拟情境类似于真实的诊治过程,课程开展前需要护生们查阅相关资料以做好充分准备,这无疑鼓励了其进行自学、增加信息量、拓展知识面;同时护生学习的兴趣也大为提高,这些都可以从表2的统计结果中得到体现。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运用TSP教学模式,护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其采集病史、问诊方面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及职业情感力等也相应得到培养与提高。而表3中,在教学效果方面,试卷分析表明,在相应单元的传统试题部分,两组间的知识点得分数并无差异。而在病例分析试题方面,观察组护生得分数要显著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近年来高校扩招,护生到临床问诊采集病史的人数增多给临床造成了巨大压力,大量学生频繁的临床实习会给患者带来一定压力,尤其是不利于患者的休息和康复。患者会表现出抵触情绪、不配合,进而造成护生病史采集和操作实习的困难。本研究结果显示,TSP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而对其基本知识的掌握并未减弱。在操作技能方面,虽然两组数据在统计学角度上并没有显著差异,但从人文关怀方面的得分上看,观察组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3.3TSP教学模式注重对护生沟通能力及人文精神的培养#p#分页标题#e#   临近毕业的临床护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往往是不知道如何与患者进行沟通,因此也最容易与患者产生矛盾。我们此次教学改革最重要的特色是引入了人文精神。TSP培训时要求其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护生在问诊过程中,要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有时TSP甚至会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以考验护生的应对技巧。教师根据护生的表现进行指导和示教,如有的护生在问诊过程开始时没有介绍自己、没有主动向患者问好,在问诊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节奏等,教师会针对这些问题逐一点评。护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积累了知识,还培养了爱心、耐心,学习尊重患者、与人沟通的技巧,提高了与不同患者接触的能力,这为她们以后更快更好地融入临床提供了帮助。表2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从表1的结果看,参加此次TSP教学的护生中,没有一个认为其难度过大而感到力不从心。相反,许多护生表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适合应用于临床教学,她们还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课程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3.4TSP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尽管TSP在培养护生临床沟通技巧、操作技能以及职业情感等方面有比较显著的优势,但作为临床教学的一种新的方式,仍存在些许不足,例如案例缺乏、逼真度不足等[11-12]。我们在培训TSP时设计了一些阳性体征让TSP进行模拟,如在模拟急性尿路感染患者时,要求TSP在肾区叩诊检查时表演出“肾区叩痛”,当护生叩诊肾区时,TSP紧皱双眉,作痛苦状,并说“痛”,同时作躲避叩诊状。从表1中护生对TSP进行病理性体征模拟是否逼真这一项的调查结果来看,74.1%护生认为TSP的模拟是逼真的,也就是说达到了对阳性体征考核的目的,且82.1%护生对TSP的总体表现都是满意的。但TSP决不能完全代替所有的真实患者,比如心衰患者双下肢水肿的病例,TSP是无法模拟的。因此TSP只能用于某些无客观体征疾病的临床见习。对此,如有条件可以在TSP教学的基础上配合真实病例的录像放映,以帮助护生更好地掌握典型病例的客观体征。另外,由于TSP培训的病种有限,反复使用之后考试内容难以保密,护生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将很难考查护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这些问题有待在进一步实践中予以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