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毕业总结范例

建筑毕业总结

建筑毕业总结范文1

关键词:毕业设计;绘图;教学改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工程素质和较强的岗位技能人才;获得建设行业工程师基本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面向建筑行业和社会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等职业岗位的高等应用型技能人才。其中,毕业设计(综合项目)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通过毕业设计(综合项目)课程的完成,可以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各科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对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能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一般建筑工程施工、监理中的实际问题,并熟悉其工作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一、毕业设计(综合项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综合项目)运行方式陈旧,毕业设计(综合项目)布置形式已经很多年没有大的改动,指导老师虽然会根据学生情况规定设计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设计资料,但是毕业设计(综合项目)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就业方向,采用“一刀切”的传统模式,所有学生的毕业设计形式相同,可能会出现有些学生的实习内容或工作性质与毕业设计关系不大。这样就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兴趣不高,只是作为任务来完成,使得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主观能动性不强;并且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采用的是“2+1”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一年学生基本都出去参加顶岗实习,使得学生花费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有限,老师当面指导也比较困难,大多通过微信或电话进行沟通,毕业设计(综合项目)指导效果不佳。很难达到毕业设计(综合项目)的教学目标。所以毕业设计(综合项目)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毕业设计(综合项目)改革势在必行

根据毕业设计(综合项目)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毕业设计提出几项建议,并对毕业设计(综合项目)中优秀部分进行保留。“图纸是工程界的语言”:建筑工程施工图是建筑工程界用来表达和交流技术思想的规范的工程技术“语言”。作为即将计进入建筑行业工作的高职学生来说,读懂建筑与结构施工图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我国的结构施工图都是根据《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6G101中平面整体表示方法设计制作形成的,施工人员不仅要会识读结构施工图,还要熟悉平法图集中各构件的钢筋构造详图。所以毕业设计改革方案中保留了原毕业设计(综合项目)中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的识读部分,以及为了增强结构施工图识读能力和钢筋构造详图分析能力的绘图部分。毕业设计(综合项目)中所用图纸均为近几年的实际工程项目图纸(如学校新建校区的办公楼、图书馆及宿舍等)。首先,笔者认为,在毕业设计(综合项目)中应该保留的部分有以下几点。一是应该继续仔细阅读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对图纸中存在的错误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在图纸会审表里分门别类列出,形成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的图纸会审问题汇总清单。增强对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的整体认识,熟练运用所学的建筑施工图制图规则与结构施工图的平法整体表示方法。为以后工作中识读建筑和结构施工图打好基础。二是保留手抄某工程部分结构施工图。选择其中一层的梁配筋平面图、板配筋平面图、模板图、基础平面布置图各一张,共4张。在绘图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对结构施工图的平法整体表示方法的认识,更加能够通过绘图的过程了解结构设计师设计意图以及在工程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法。三是保留手工绘制某一榀框架梁、柱的剖面图(剖切位置在所绘制的平面图中表示),表达出梁、柱的布筋构造详图以及梁柱节点构造详图。通过钢筋详图的绘制可以更好地熟悉钢筋下料的注意事项以及根据结构施工图制作下料清单的工作程序。为接下来顶岗实习中现场施工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笔者认为,在毕业设计(综合项目)中,需要改革的部分如下。一是时间改革。由原来的“2+1”变成“2.5+0.5”。“2+1”的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学生在最后一年基本都是在顶岗实习工作中,学生只能通过工作之余的零星时间来完成毕业设计(综合项目)。完成毕业设计(综合项目)的时间不能集中,毕业设计(综合项目)的完成质量达不到要求。同时,老师指导学生只能通过微信或电话进行沟通,毕业设计(综合项目)完成效果不理想,老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毕业设计(综合项目)的问题并反馈给学生进行思考及改正。为了使毕业设计(综合项目)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人才培养模式建议改为“2.5+0.5”,即在第5学期学生仍在学校学习,在完成学校授课课程的同时布置毕业设计(综合项目),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有大量的时间来完成毕业设计(综合项目)内容。由于学生均在校,老师可以有集中的时间来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反馈给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可以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供学生思考解决。老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毕业设计中的问题,给出恰当建议,学生及时修改。学生在校期间与指导老师可以更好地面对面交流及沟通,保证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和效果。二是毕业设计内容需要改革。主要是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考虑(教师的专业性和学生的兴趣及职业规划)进行毕业设计内容的改变。除了保留原毕业设计中的绘图及识图部分,对原毕业设计中提交文档部分进行了改变。在毕业设计内容重新制定时,应提前召集专业老师进行商讨,并根据往年所带学生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情况和企业工作经验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结合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情况对毕业设计进行修改。考虑老师专业方向和擅长和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和以后的就业方向,提出了除了基本的绘图和识图任务外,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的老师。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在布置任务之前,首先提出自己的专业方向和毕业设计选题部分的要求和任务,然后学生再结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和专业兴趣去找指导老师领取任务,并与指导老师就专业方面进行交流和沟通,保证学生更好地完成整个毕业设计。这样老师指导的是自己擅长的方向,可以更好地辅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并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学生选择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就业方向会更加积极和主动去完成任务,就不懂或不明白的知识和技能会更加主动去寻求老师的交流和指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能形成和强化学生的过程认知和从工程的角度去分析和发现工程中的有用信息,为实际的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毕业设计内容改革部分是把原来固定的施工方案变成了4个方向的选题:BIM建模、施工组织设计、钢筋工程量计算、招标文件编制。毕业设计中选题部分的主要内容为:以BIM建模为例,根据一整套完整的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绘制出BIM建筑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渲染,输出BIM建筑模型效果图和动画,输出完整的建筑施工图,并将输出的建筑施工图与原施工图进行比较,总结出自己在BIM模型建模过程中考虑不全面的地方以及识图知识掌握的不足方面,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此种情况出现。毕业设计中选题模块的训练,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识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加强了将图纸转化为实际工程模型的操作能力。

三、总结

建筑毕业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职高专;建筑设计类专业群;毕业设计改革

1对毕业设计在认识上有偏差,当作业敷衍了事

由于扩招的原因导致了高职高专建筑设计类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差距大,大多建筑设计专业学生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基础知识和素质并没有达到专业标准。就业问题更加导致学生敷衍毕业设计,造成毕业设计质量和规格与行业需求相差甚远。由于学生就业压力大,导致最后一个学期几乎都在外出找工作,有的提前毕业急于上岗,不但使指导教师毕业设计管理受到很大影响,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毕业设计质量。很多毕业生草草应付了毕业设计,只求过关而已,这样的情况给高职教育造成了尴尬的局面。毕业设计以及毕业生质量与毕业生就业率产生了很大矛盾。

2毕业设计抄袭现象严重

学生设计能力的不足和理论知识与设计的脱节,造成很多学生的设计照搬网上的设计图纸或者直接用实习公司的项目图纸,拼凑现象普遍,缺乏对主题性设计的思考。

3毕业设计选题单一,缺乏个性和创新

传统就业模式导致了毕业设计主题重复,题目老旧,与生产实践有较大差距,没有进一步把握学生实际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培养显得不足。缺乏毕业设计主题性、个性、时代性和真实性。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毕业生水平的提高和正常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实施。因此,建立全新的毕业设计模式就成为了高职高专建筑设计专业的当务之急。在总结建筑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筑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的规范化工作步骤和方法,并将学生分组,视情况分别对他们提出不同要求,以期做到因材施教,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岭南特色传统村落”,提出相应的毕业设计指导的规范化工作方法。

3.1项目实地踏勘

在做任何工作之前,都应该进行调查。现在国家也非常强调学术道德问题,而学术不端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很多学生感觉很难有所创新,没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学生缺乏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不会自己发现问题,更别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要求学生选择“岭南特色传统村落”进行调查。

3.2整理资料形成调查报告

现场调查后要让学生将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细致的分类,将手绘图和所采集到的照片进行整理、归类和命名,重要的部分应添加恰当的文字说明,以免遗忘。

3.3确定设计主题

指导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确定一个可拓展的、有研究价值、有现实意义、能够完成的项目作为设计主题,这也要求教师对该领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因此,指导教师也应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学习,形成自己的调查方法和系统。

3.4完成设计初稿

通过对村庄现状条件的深入细致的分析,总结出该村的一些特色,明确主题,围绕主题展开研究和设计。还要注意学生的设计是否合理,并符合相关的技术规定和规范。

3.5完成设计终稿

通过对初稿不断地修改,形成终稿。审终稿时,要注意不仅要审设计的内容,对设计的规范性也应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来做,完成一项严谨、规范的项目设计,也让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做事习惯。为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必须规范毕业设计的管理模式。积极开展对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做好毕业设计前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

3.6毕业答辩及评分标准

毕业答辩是最后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答辩对毕业设计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督促作用。加强毕业设计作品展示性,对毕业设计做综合阐述,完全把实际工程中的方案评审会模式引进毕业设计答辩过程中。通过对设计方案的设计理念、图纸的表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会得到锻炼。原来只有指导教师和主审教师参与的答辩模式,改为由指导教师、主审教师、行业专家三方共同参与的答辩模式。形成指导教师和主审教师各占总成绩的25%,行业专家评价占40%,现场综合表现占10%的综合考核模式。走进建筑设计行业,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和技术难题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让学生参加实际工程项目题目的设计,使他们处于真实的项目工程环境中,把在学校三年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样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效地缩短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时间。通过对毕业设计方案的改革,学生在顶岗实习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毕业设计,设计题目切合实际,内容更符合规范标准。同时学生又在实习单位进行了岗位工作和实践的锻炼,能够熟练掌握实际工作的方法和程序,学生能提前进人工作环境,为毕业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终实现高职院校所致力追求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唐世文,邹丽珊.高职毕业设计改革初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9,3(2):65~67.

建筑毕业总结范文3

关键词:毕业设计;技术融合;软件研发

引言

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是继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简称CAD)技术后建筑领域出现的又一次革命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工程管理等领域。BIM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是工程信息的高度集成,为建设项目各参与方提供工程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平台。自2002年以来,BIM逐渐被引入工程建设领域,现已被全球建筑界广泛认可。虽然BIM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整个市场尚未成熟,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业主对BIM的认知与认可度越来越高,更多的应用价值被挖掘出来,整个BIM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毕业设计是大学阶段最重要的专业综合实践环节,通常设置在最后一学期,是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随着BIM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其相关课题正在逐步被引入建筑学[1,2]、土木工程[3,4]、工程管理[5]等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教学成果。但仍存在前期课程设置不合理、课题方向前沿性不足、软件研发类课题偏少等问题,亟须加以改进和完善。本文归纳总结了与BIM技术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方向,并给出相关案例,提出了提升毕业设计效果的几点建议,可以为BIM技术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1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课题方向

目前与BIM技术相关的毕业设计聚焦于基础应用、技术融合和软件研发等三个主要方向,如图1所示。

1.1BIM基础应用方向。BIM基础应用多数是基于BIM软件开展相关应用研究,是目前毕业设计的主流课题方向。如采用Revit软件建立三维信息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施工图深化、碰撞监测、进度模拟、工程量统计、造价分析和三维动画展示等工作。早期的研究对象以房屋建筑为主,目前已拓展至桥梁、隧道、地铁等公共基础设施。在BIM应用软件方面,建模软件以Revit最为常用,碰撞检查和动画模拟多数采用Revisworks软件,工程算量和造价分析则常采用广联达和鲁班等国内软件。总体来看,该方向的毕业设计课题以应用为主,课题的完成情况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内容的丰富性、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密切相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新知识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早期以多高层房屋为对象的“建模+动画+算量”的毕业设计课题已难以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该类课题的研究对象正逐步拓展至超高层建筑、大跨空间建筑、钢木结构建筑、地铁隧道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市政工程项目;研究内容也延伸至进度控制、成本管理乃至运营维护等多个方面;同时,研究课题也越来越多地来源于实际工程,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已成为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1.2BIM与前沿技术融合方向。随着BIM技术的逐步普及,其应用和研究正在从传统的辅助设计施工向多技术融合的方向发展。如BIM与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BIM与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BIM与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BIM与AR(AugmentedReality,增强现实)、BIM与三维激光扫描、BIM与结构健康监测等前沿技术融合方向。以BIM与RFID技术融合为例,在传统的施工现场,大批量地进行构件验收、安装时,主要通过人工方式填写报告、录入数据,信息延误的现象时有发生,工作人员常常无法判断构件的真实状况,很容易发生错误,导致各类问题频发。利用RFID技术可以实时追踪、监控构件的生产、运输、安装和运维状态,并以无线网络即时传递信息到BIM数据处理平台,可以实现对构件的实时追踪,解决信息错误和丢失等问题,能有效地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该类毕业设计课题通常要求指导教师有一定的前期研究基础,有时采用校企联合指导方式,由企业导师制定课题的研究内容,毕业设计开展过程中由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

1.3BIM软件研发方向。BIM的核心思想是信息的集成、交互与共享,模型是载体,软件是工具。在BIM软件平台研发方面,国内外各大软件开发商已经开发了各类适用于建筑不同阶段、提供不同功能的商业BIM软件。如,美国Autodesk公司推出的Revit、Navisworks、Civil3D等BIM软件;美国Bentley公司推出的ABD(AECOsimBuildingDesigner)软件;此外还有Tekla公司开发的专用于钢结构设计的Xsteel软件,Graphisoft公司的ArchiCAD软件等。国内也有广联达、鲁班、PKPM、3D3S等公司开发的相关BIM软件。虽然商用BIM软件已较为成熟,但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功能、不同企业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尚需定制研发。相比于BIM应用方向,软件研发类课题一方面要求指导教师有前期研究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编程基础,更重要的是对软件编程有兴趣。此外,也有部分研发类课题不需要编写代码,只需要设计软件功能和操作界面等,具体编程工作由他人或企业来完成。

2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案例

2.1BIM基础应用方向毕业设计案例。以同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超高层建筑模架装备模块化仿真设计与建造技术研究”为案例。该论文以上海市真如城市副中心A5地块项目1号办公楼为实际工程背景,借助BIM工具对钢柱筒架交替支撑式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开展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1)对钢柱筒架交替支撑式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系统组成和工艺原理进行归纳总结,对超高层结构核心筒使用钢平台模架装备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包括模架的现场安装、标准层施工、桁架层施工和墙体收分层施工等技术;(2)分析钢柱筒架交替支撑式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初步确定模架标准构件库,根据模架装备标准构件创建Revit参数化族库,对标准构件和非标准构件进行组合,并进行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的虚拟预拼装;(3)根据二维设计图纸建立该超高层建筑的核心筒模型,采用Navisworks进行整体钢平台模架模型和核心筒模型的合模,对钢平台模架施工关键技术进行可视化施工模拟。毕业设计成果提出了一种钢柱筒架交替支撑式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的模块化方案,借助BIM软件建立了模架标准模块构件族以及核心筒模型,完成了模架模块的组合与拼装,实现了模架装备和核心筒的合模,并对钢平台安装、标准层施工、收分层施工等进行了三维可视化分析。图2为BIM模型及动画模拟的部分界面。该毕业设计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对模架装备的模块化和BIM技术的推广具有积极作用。

2.2BIM与前沿技术融合方向毕业设计案例。目前,BIM与GIS、VR、RFID、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的融合交叉应用已成为工程界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以三维激光扫描为例,该技术是测绘领域继GPS之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通过高速激光扫描测量方法,大面积、高分辨率地快速获取物体表面各点的坐标、反射率、颜色等信息,基于这些大量、密集的点信息可快速复建出真彩色三维点云模型,为后续的数据分析等工作提供准确依据。该技术具有快速性、非接触性、穿透性、高密度、高精度、实时性强等特点,很好地解决了目前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实时性与准确性的颈瓶。以同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基于BIM技术对既有建筑快速建模方法的研究”为案例,该论文针对目前既有建筑建模时面临的竣工图纸无迹可寻、空间几何信息难以采集、建筑物细部特征难以捕捉、测量所需时间及金钱成本过高等问题,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上海某演艺场所进行扫描,利用JRC3DReconstruction软件对点云数据进行降噪与配准,再采用ICP算法进行平滑操作,最后对该建筑进行整体建模,生成的三维模型见图3所示。该模型已用于其改造工程的后期设计与研究工作中。

2.3BIM软件研发方向毕业设计案例。以同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基于二维码的钢结构构件追踪管理软件研发”为案例,该论文从研究国内外钢结构BIM建造管理平台入手,分析了构件信息追踪管理平台的研发和应用现状,将BIM技术与二维码技术相结合,设计了基于二维码的钢结构构件追踪管理软件主要功能和界面,基于B/S架构,采用Html、JavaScript和Neo4j等语言初步实现了构件追踪和进度管理等基本功能。构件追踪界面见图4所示,软件对每一根构件生成唯一的二维码,支持单独或批量下载功能。二维码存储构件的编号、安装位置、尺寸、长度和质量等基础信息。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构件的报验和质量检验等详细信息。通过二维码功能,可追踪构件的生产、制作、运输和安装等全过程信息,实现对构件加工和安装中的质量监控信息以及构件安装进度信息的实时掌控,而这些信息直接反映到构件的位置管理、质量管理和安装进度管理中,为这些管理活动的进行提供了帮助和支持,追溯到最上层则实现了加工制作计划的实时调整,而加工制作的调整又决定了现场施工情况。此外,通过二维码信息能够直观快速地发现现场质量问题,解决现场管理人员携带图纸及查询资料不方便等问题,提高了现场工作效率。本软件的开发涉及BIM模型的解析、上传和显示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大量的编程工作,很难由一位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周期内完成所有工作,因此,软件的前期开发工作已由指导教师团队完成,本论文主要是实现了基于二维码的钢结构构件追踪管理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研发工作。

3提升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效果建议

3.1增加前沿课题数量。目前,BIM方向的毕业设计仍然以“建模+动画+算量”的软件应用型课题为主导,虽然该类课题的实用性强,但往往工作量大而难度不大,特别是对一些研究型高校的学生,该类课题的毕业设计主要是提高了学生的BIM软件使用能力,对学生的创新性培养不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建议增加BIM与物联网、大数据、VR、AR等新型技术相结合的毕业设计课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现有的主流BIM平台均被国外垄断,亟须发现和培养一批专注于软件研发的学科交叉类学生,可以通过增加平台研发类课题,锻炼学生的研发能力,为其将来的工作和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3.2加强校企合作。BIM技术无论是软件使用、平台研发,还是与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目前,很多土木建筑类大型企业均配备了BIM技术中心,具有较强的BIM应用、产品和新技术研发能力,而在国内高校中专职从事BIM教学和科研的教师非常欠缺。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弥补校内指导教师BIM实践能力的不足,促进产、学、研全面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在BIM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能作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6]。针对于此,同济大学与上海建工、华东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已建立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与BIM技术有关的毕业设计课题多数来自于企业,部分毕业设计成果已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3重构现有课程体系。近十年来,虽然BIM技术和软件已有长足的进步,正向设计已开始应用,但逆向建模仍是主流,在毕业设计中也最为常见,即学生根据二维CAD图纸创建其建筑、结构及机电等三维BIM模型。从已有的毕业设计效果看,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许多学生的识图能力较弱,特别是机电图纸的识图能力非常欠缺,需占用大量的毕业设计时间来提高识图能力;二是学生的BIM软件操作能力不足,很多时间被用于软件学习中,实际的毕业设计工作时间被大量挤占。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单独设置BIM课程,或者虽然单独设置但将其作为选修课,普及面不广,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进行完善和重构。考虑到BIM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笔者建议将BIM技术的教学融入专业培养体系中,如:将BIM技术引入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等多门课程中,特别在课程设计中,将其作为一项必修内容。通过BIM技术的三维可视化、虚拟仿真、信息共享等功能实现课程体系的有机整合。

4结语

建筑毕业总结范文4

【关键词】土建类;联合毕业设计;实践性环节

0引言

在前期三届本科学部联合毕业设计的工作基础上[1],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在2019年和2020年开展了新一轮的工作,目前已顺利结束,取得了预期的成效,项目组通过阶段性总结座谈会,研讨交流工作经验和体会,聚焦和反思发现的问题,分析问题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

土建类本科学部联合毕业设计自从实施以来,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建筑学设计的时间节点及进度对整体工作的影响,且建筑学方案在整个设计周期一直在完善调整,有些调整牵一发动全身,对后续专业工作影响很大。建筑方案对于结构设计的本科学生来说偏难,建筑学方案需要调整,人员和工作量不好确定,设备专业是在建筑出来后就可做,而工管是在结构必须出来后才能做。同时专业间也存在调整,容易造成前松后紧的现象。解决方案为建筑学专业要有充分的提前工作量。在大学五年级的第一学期,建筑学学生从11月底就开始进行联合毕业设计的多个方案设计,选题在建筑面积1万m2左右,能够有一定设计深度的建筑单体,让学生能够发挥方案设计能力,进行方案和造型设计。第二年1月15日左右形成初设方案,经所有专业指导老师评估是否需要调整,寒假期间完善后形成定稿的建筑学联合毕业设计方案,在春季学期开学前提交给联合毕业设计项目组,经集体商定优选一套建筑学方案作为贯穿始终的联合毕业设计方案,其他专业接图后进行各专业设计。其次是项目组成员的合理构成非常重要,是联合毕业设计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项目组指导教师应有相关的工程技术经验,项目进行过程中不做大的人员调整。学生在自愿申请的基础上,遴选品学兼优的学生进入专业设计小组,尤其是各专业保研的同学,组建构成合理的联合毕业设计团队,有充分的时间投入方可产生有质量的产出。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合理的管理和协调机制是联合毕业设计运行的保障。要求实现学部联合毕业设计制度化,制定总体目标和要求,并细化相关的程序化要求及标准化表格,实现全过程动态管理,并有清晰的记录可追溯,综合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的可能性,制定相关标准(含细化评分标准,不同于普通毕业设计,评分标准应包括设计会商、互提条件、设计节点的分项评分标准),并对年度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成果进行评估。目前尚未有各专业均接受的BIM应用平台软件。建筑学采用revit等设计软件,结构采用PKPM软件,工程管理常用广联达、鲁班等平台,暖通空调常用天正或鸿业等,建筑给排水常用的设计软件为杰图等,各专业的设计软件均不相同,输出的格式兼容性,或者转换非常麻烦,学生前期基础性准备工作和现实要求存在矛盾,目前的本科生培养课程体系中欠缺BIM等相关课程。解决的方案拟通过加强培训,统一采用revit软件贯穿各专业全过程的联合毕业设计,实际执行中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希望随着商业软件的成熟和应用领域的拓展,构建完善的BIM生态环境,问题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最后需要强调的问题是联合毕业设计项目评价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和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关系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客观而言,联合毕业设计中老师和学生工作量非常大,但工作成果不仅仅是体现在图纸上,应该有单独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因此在最终考核上,不仅仅是看单个学生的设计成果,对于跨专业学生,在每个学生设计成果的基础上,应综合审阅联合毕业设计的整体成果。制定的考评体系中,学生的分数乘以一个难度系数,并从学院层面来配套政策。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院领导始终给予了关心支持和帮助,而这是联合毕业设计项目得以顺利进行,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保障。

2线上实施方案

毕业实习线上进行的主要方式为研读规范和标准、观看学术讲座和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服务平台、市场调研等方式进行,过程中指导老师需要合理划分时间节点,布置不同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与线下相比也可以取得很好的实践效果。毕业设计指导通过在线会议方式进行,通过共享屏幕的方式进行图纸和问题的沟通交流,由于毕业设计通常的载体为电子版图纸,无法同时实现位置的指向,即当一方介绍方案时,在线的另一方发现问题,需要及时指出图纸中的错误时,往往出现定位困难的问题。腾讯QQ远程桌面是提高互动的有效方式,可实现图纸双方的实时共享和操作,类似于图纸面对面的共同研读和指导,切实提高沟通的有效性。然而远程桌面需要建立在师生互信的基础上,也可通过设置不同等级的权限予以解决。

3结语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土建类本科学部联合毕业设计分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凸显出一些不足,而这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今后的工作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升华,科学地归纳联合毕业设计的内在规律,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进一步研究,结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模式进行试点,建设方向是探索校企结合模式下的联合毕业设计,在已有土建类本科学部联合毕业设计工作基础上,探索大工程跨学科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如联合土建、电气、机械、软件和商学、甚至是文科专业进行智慧社区或智慧城市的综合设计探索。

【参考文献】

建筑毕业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发现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是有效提高学生能力的一种方式,实践教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有效的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繁荣发展,建筑业也随着发展起来,在这些年中,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越发重要,这也推动了建筑工程技术的提高。高职院校为提高学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让学生成为社会中真正有用的人才,需要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确立实践教学内容以及目的,大力发展实践教学,引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评价模式,解决高职院校办学的难点。

一、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矛盾

高职院校看到当前建筑行业人才的稀缺,它们顺应市场纷纷开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根据国家统计部门统计的数据,每年从院校毕业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达到大约20万人次。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发展条件和行业保障。根据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安排分析可知,实践教学占据课程的较大部分,与以往相比,实践教学内容有着明显的提高,但是实践教学却没有发挥出该有的效用,这是因为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没有系统化的规划,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出现偏差,这样就导致学生所学的实践课程内容与建筑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匹配不上,学生从学校毕业之后走进社会,在岗位上不能胜任岗位工作,学校对于校内外实训基地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实践教学体系管理不科学,这导致学生虽然进行大量的实践课程学习,但是实践能力仍然不强,这造成行业需求和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存在矛盾。高职院校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训的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这两种方式同时进行培养,课程安排上,实践课的数量确实满足标准的课时比重,但是实践教学的目标比较模糊,定位偏差,实践课程内容设计不合理。在实践课程中。对学生的顶岗实践、专项培训等实践内容所需要让学生学到的内容和职业能力需求不一致。在实践课中,实践老师、实践器材和实践基地等保障考虑不周,进而导致实践教学考不到预期的效果,极大影响实践课程质量。

二、确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需要准确定位,这是确立教学目标的基础。而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则是需要高职院校对于建筑工程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有着充分的了解,并根据此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第一步:需要对建筑工程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研究,从以往学校毕业就业率较高的岗位着手,分析其实际工作内容。第二步:培养规格和目标准确定位。在分析岗位的工作内容过程中,需要对相同工作任务的难易度进行区分,进而对应所需就业者的技术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进而分析出此专业毕业生在刚毕业和毕业几年之后所能承担的工作内容,这样才能确定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培养的技术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每个专业的人才的职业成长都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虽然是实践为主的专业,但是也毫不例外,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在刚刚参加工作的这段时间,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参与现场施工和管理,主要的就业岗位为技术员。所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为:综合提升学生的素质,让学生全面发展,并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理论,具备与岗位匹配的职业能力,成为可以从事一线建筑工程施工的专业人才。进而规划出学生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所需的知识技能,提升目标中包括的能力水平,从而确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测量放线、检测材料性能、识读图纸,可以参与部分项目的施工与验收等,在经过一段时间工作经验积累之后,需要做到编写施工方案、编写投标文件、从事工程预算等。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一)构建“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与高校教育的特色有着较大的差别,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知识,而高校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技术知识中,又分为显性和默会两个方面。建筑工程的专业性强、投资大,需要多人协同工作,并且具有一次性的特性,这导致该专业的学生无法在学校里面完成全流程的实训。而且建筑产品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它需要大量的材料、劳动力、施工设备共同作用进而物化的过程,在物化的过程中,所需的工作经验、施工方法都是属于默会知识,通过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并不能达到该有的效果,这需要学生参与建筑产品物化才能学到,为了让学生可以达到岗位的需求,院校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构建“认岗、跟岗、顶岗”三段式模式的教学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于高端人才的要求。第一段“认岗”。学生在学校已经学过相关的专业知识,在学校的教学中已经学会制图与识读、工程材料的知识,在进入一线施工现场后,根据施工现场的材料和工作氛围与所学知识进行匹配,建立工作感性认识。第二段“跟岗”。学生已经完成主要的专业课程学习,并且已经完成学校安排的各种实践课程,完成学校对学生安排的综合实训,这时学生就进入到建筑行业的一线施工,进到不同岗位,参与岗位的工作,亲自进行工程施工和现场管理,完成理论到实践融合的过程。第三阶段“顶岗”。学生在学校完成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岗位职业的考证之后,进入到建筑行业的一线施工场地,并亲自担任岗位工作的任务,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对自身的专业能力得到考验,并在此过程中得到升华。

(二)确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以“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为基础,通过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岗位的就业职能为发展主线,按照实际岗位的工作内容,分析出岗位职业所需的核心技术,制定相关的课程内容,并研究学生往后的职业发展规律,进而让学生可以有效的提升职业能力水平,并以此作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依据。

(三)实践教学组织安排

在完成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之后,对于学生的培养已经有了系统化的培养体系,这时根据“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在校期间的三年中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而让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在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学年,可以让学生进入建筑施工现场认识企业,建立一个关于该专业的大概印象。在第二学年可以培养学生的“跟岗”实践,运用学校内的各种实践设备让学生知道,第一学年所学的知识能够用来做什么。第三学年则是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训,让学生亲自承担岗位的施工,让学生知道怎样才能做到更好,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四、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通过实践教学管理的构建,可以保证在开展实践课程过程中达到该有的效果,根据构建的学生培养规格和目标,合理安排学生进行校内和校外的实践。建筑施工现场十分复杂,所涉及到的人员和场地较为广泛,往往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所以为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需要对现场的实训资源进行一定的规划,然后合理安排学生进行施工现场,不能盲目的安排大批量的学生,因为安排的学生过多,所用资源超过实训资源,这样学生不仅没能获得能力的提升,然而增加学校管理的难度和学生的安全风险。校内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具体规划需要院校的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在执行的过程中,教学主管部门安排学校的有关规定,安排老师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根据相关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所学的实践内容,可以聘请外面专业的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亲自进行示范。在实训完成之后,需要学校对此次的实训进行一次评价,在评价之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评价,让学校知晓真实的实训成果。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建筑工程专业的校外实践十分的复杂,施工现场较为特殊,学生需要分散到不同的岗位进行实训,保证实训的有效性,针对学生的岗位进行实践,这是教学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这就需要主管部门统一进行安排,仔细规划,提前就要做好实习项目和基地的选择,并与实习基地的负责人沟通,安排数量充足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并安排部分老师进行随访,对于实训的成果评价以现场指导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评价为主,随访老师的评价为辅的模式进行评价。

五、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一)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要保证实训硬件和软件的质量,因此在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中,需要保证实训基地建设质量,这样才能让学生接受到质量良好的实践教学。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中,建设的方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施工能力和专业能力,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虚拟的施工现场教学,这成为学生获取施工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而校外实训基地,则是和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施工现场进行教学,并且在已有的基地建设基础上,不断的进行新的合作建设,并根据建筑项目的进度,灵活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合理调整教学计划。

(二)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

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老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对教学效果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虽然近几年来,已经进行过教学改革,大部分的教师都具有“双证”,但是具有“双证”与高水平的教学能力没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中,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不断深入建筑企业的一线施工现场,亲自参与施工,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之后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校的教师顶岗实践,这样教师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实践经验,进而有效的提高专业水平。

六、总结

在当前的社会中,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社会因此发生了激烈的变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也需要发生改变,跟上社会的进程,不断推成出新,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科的知识是在人们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而出的,因此,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为看重。这需要高职院校可以保证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让学生获得实践经验,重视实践课程中的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的学生,通过上述的方式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兴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导则[J].实习实训,2012(2).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3]徐秀维,刘晨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5):15-15.

建筑毕业总结范文6

(一)选题脱离实际,缺乏创新

作为工程应用性极强的建筑学专业,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脱离工程实际,不能同本地区域经济建设接轨;题目缺少前瞻性及创新性;重复使用相同题目,同质化程度高,差异性不足;过度强调建筑规模,忽视其综合性;选题单一,涉及面窄,主要集中在住宅、办公楼等常规项目。选题不能很好地体现培养目标,降低了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二)缺乏与相关专业协作、配合

建筑设计是一项整体工程,规划、建筑、水、暖、电等多个专业既要各司其职又应紧密配合、相互协作才能顺利完成设计任务。建筑学专业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大多一人一题,独自完成,只限于本专业,没有协作与配合,在设计时缺乏整体考虑。作为设计龙头的建筑学专业,应当考虑城市规划对该设计地块的控制指标,包括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高度、绿地率、城市设计等。同时,负责提供给结构设备等专业准确详尽的平面条件,并对所设计的建筑提出设计文字要求。如果不了解相关专业的要求,不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就会积累矛盾,增加后续过程的返工量,甚至造成违法违规设计。

(三)指导模式等同于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任务要求、指导方式乃至成果要求等几乎等同于一般的课程设计,只是建筑规模更大、功能流线更复杂一些。教师给定任务书,明确目的、要求、技术指标等,环境因素限制较少,设计条件相对宽松;学生仅按照任务书要求完成了建筑外环境设计、功能布局、流线组织、造型设计等内容。教学过程注重具体内容和详细设计,缺乏对项目进行论证与策划,缺乏对相关专业的综合考量。

二、团队式毕业设计指导模式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团队式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一)制定建筑学专业团队式毕业设计方案

毕业设计具有强化基础训练与专业训练的作用,应以社会发展为背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筑学专业团队式毕业设计,涉及建筑学、城乡规划、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相关专业,应结合各个专业对于毕业设计的要求,制定团队式毕业设计实施方案。明确研究内容和目标,协调各专业之间的分工协作,确定实施的具体步骤及措施。同时,加大与建筑设计单位校企合作力度,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合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

合宜的选题是达成毕业设计系统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选题在内容上宜有一定的综合性,在规模上应有量的控制。毕业设计选题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还必须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紧密联系本专业发展趋势与前沿技术,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建筑学专业团队式毕业设计的选题不仅要具有以上特点,还必须满足不同专业毕业设计要求。选题与工程实践结合,整体性强、内在联系紧密,能有效反映团队成员间实质性协作与配合。同时,设计理念定位上紧密结合城市文脉特色,突出生态文化特征,与专业发展趋势一致。题目涵盖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等。

(三)组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团队及学生团队

毕业设计团队是由建筑学专业牵头涉及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多个专业共同组成。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组建由企业导师和各个专业教师组成的指导教师组,负责毕业设计团队的具体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多位教师持有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暖通工程师等国家职业注册资质证书。同时,聘请哈工大建筑设计院、方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等资深工程师作为企业指导教师。毕业设计学生团队分为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4个小组。每个团队不少于3名学生。进入团队的学生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和较好的沟通能力。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作为团队负责人,应具有协调组织能力。

三、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指导控制体系

结合建筑学专业特点及团队设计模式,采取分阶段讨论式教学指导,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按照规定的进度框架,先达成共同目标,再由各组学生自己分别完成每一阶段的设计任务,并将阶段性成果汇总交流讨论,由教师指导,循环深入,不断完善。毕业设计是以提高实践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环节,指导教师应注重使学生从知识型向知识能力型转变,采用讨论互动的方式更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将复合性建筑工程设计过程分为5个循序渐进阶段,通过分阶段控制方式和相关反馈机制,建立毕业设计课实施过程阶段控制体系。每个阶段设定关键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化,使之面对复合、综合问题时,能够借助一种系统、循序渐进的方法,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增强设计的系统性和可操控性,加强团队协作。

(一)设计准备阶段调查分析

由建筑设计组负责,集合其他规划、结构、设备组,对选定设计项目制定共同及分组目标任务。各分组提出本专业对其他专业的要求及需要提供的相关资料。对建筑类型及现状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认识、比较、分析,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设计规范等,并进行现场踏勘,形成图文相间的调研报告。在汇总时展开讨论,使形而上的理论借助实际问题分化为现实可操控的设计原则和理念。各专业相互了解,及时沟通。建筑学专业在此过程中要充分了解相关专业要求,围绕与环境、建筑空间与行为、功能空间的组合等方向展开工作。引导学生将调研问题具体化,使建筑与环境场所、物质技术条件相一致。克服对某一建筑类型设计模式先入为主式的定型化思维,为设计能力及相关研究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明确设计理念。

(二)以建筑学为龙头形成初步建筑方案

在一个综合性的建筑工程设计中,建筑学完成功能布局及造型设计等,规划专业控制其上位指标,结构专业支撑起建筑的骨架,设备专业配给建筑物的“内脏”,各专业各自独立,又有密切关联。首先形成建筑方案,从设计开始对建筑结构设备的运用做出主动的设计回应,在此基础上各专业配合协调,共同完成。对于综合性毕业设计课题,设计前期进行的总体构思,将此前调研、资料分析所涉及问题及具体任务要求、环境要素综合加以构想,完成功能布局、空间形态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进行整体构思。依据整体的构思框架,进行功能空间与流线组织,选择合理结构类型,预留设备空间,形成建筑的初步方案。

(三)设计子课题的完成

在建筑规划方案确定后,各专业小组同时进行结构、设备等子课题设计。建筑创作的核心在于空间界定,结构创作核心是实体,二者相互依存。空间是建筑的目的,实体是实现空间的物质手段。结构和设备都需依托建筑空间设计,必须充分发挥建筑的统领作用,建筑、规划、结构、设备之间如果不能很好地配合,将会造成建筑徒有其表,或违规建设、或结构设备很难实现。因此,在子课题设计过程中必须围绕设计目标和设计理念,紧密结合工程实际,明确主次,及时沟通协作。

(四)各专业协调,深化、整合方案

在设计中结合所掌握的结构、材料、构造知识,扩展深化建筑空间表达途径,对先期所形成的建筑形态特征进行进一步调整和深入研究,并对方案实施的具体技术措施进行探讨,使建筑设计意图与材质表达、技术特征统一为一个整体,引导其方案创作趋于技术理性。整合方案并与相关专业深度融合。完善立面及造型设计,运用新材料与新技术,协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将生态理念引入建筑设计,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五)设计成果表达、评价与标准

建筑毕业总结范文7

为了提高建筑学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分析了建筑学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毕业设计教学方式和加强毕业设计检查环节的具体方法,达到了提高建筑学毕业设计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

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方式,检查环节

0引言

毕业设计教学工作是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环节,是对五年教学成果的一次综合性检测,是学生在毕业前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是深化、拓宽、综合教学的重要过程。能够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学习作风,以及协调合作能力。毕业设计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存在问题

从2012年到2016年,已连续有五届毕业生,累计毕业生数量达到180人,在毕业设计环节取得了一些成绩,如:连续几年都有学生获得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三等奖,但也发现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不足

大五第二学期,是建筑学专业开展毕业设计的时间,这段时间恰恰也是学生找工作或者研究生复试时间,学生更多侧重于就业或深造,因此,在主观上重视程度不够,保证不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工作中。最终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1.2教师对毕业设计管理有松懈现象

客观上讲,毕业设计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在辅导毕业设计时间方面相对自由灵活,这样也导致了个别老师对学生管理松懈,教师与学生前期方案沟通交流较少,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

1.3毕业设计深度有待提高

基于学生重视不足与教师管理松懈现象,学生毕业设计出现以下几方面不足:1)个别学生仍停留在在校期间平时设计中,与设计院工作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尤其对于规范的把握还存在一定差距。2)个别学生画图深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平面图家具布置缺乏、立面剖面尺寸表示深度不够等等。

2改进措施

针对毕业设计出现以上的问题,教师应积极通过实践探索,加强过程管理,建立评估机制,加强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对毕业设计整体质量提高起到促进作用[1]。具体措施如下。

2.1改进毕业设计教学方式

1)毕业设计选题。教师所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都必须是真题(真实的地形,真实的任务书),因为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是一个从学校学习过渡到独立工作的关键性教学环节。通过题目的真实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浓厚兴趣,也使学生对于毕业设计加以重视。2)调研环节。题目确定后,在毕业设计前两周,安排学生实地调研,学生只有通过去真实的现场感受场地环境,才能激发创作的灵感,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学生只有通过现场调研,才能将建筑与周边环境完美的结合。3)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在整个毕业环节,教师一周至少两次面对面与学生交流沟通方案;同时每个指导教师建立QQ群,方便教师与学生便捷交流沟通。通过当面与网上两种方式,大大提高了毕业设计效率与效果。4)开放性的模式。在整个毕业设计环节,每位同学除了与固定的指导教师交流沟通外,还鼓励学生与其他教师,甚至与实习期间设计院的指导教师沟通,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生只有通过多沟通,集思广益,才能设计出比较满意的作品。5)答辩形式。建筑学毕业设计是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教学工作。为了能够适应将来设计院工作,答辩形式采取设计院汇报方案的形式,学生将文本、图版带到答辩现场,用PPT现场汇报方案,并且现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

2.2加强毕业设计检查环节

为加强过程管理,学院组建毕业设计组织领导小组,每届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均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并明确相应的工作职责,对毕业设计进行三检查工作。1)毕业设计前期工作检查。检查指导教师选题、审题表是否规范、齐全。检查指导教师编制的毕业设计任务书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并且要求毕业设计任务书达到都是真题,课题来源全部都是连云港市真实的已建、待建的项目,从而给学生一个锻炼机会。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是否规范、齐全。检查学生的前期调研所阅读的资料情况,检查学生的外文资料阅读是否达到学校规定的三篇以上,是否翻译出了一篇外文资料,翻译出的外文资料是否符合学校的标准化规定。指导教师指导情况。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2)毕业设计中期工作检查。进一步检查毕业设计任务书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是否齐全。选题、审题表是否齐全。重点检查毕业设计完成质量情况。毕业设计进度情况。指导教师指导情况。为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指导教师应加强考勤,随时掌握学生的进度情况。对进度较慢的学生提出警告。指导教师每周开一次碰头会,汇报毕业设计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在整个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我们根据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所遇到的共性问题,给学生安排讲座。讲座主题有以下几个方面:毕业设计总体要求,前期工作材料的准备(查阅资料、开题报告、方案调研等),毕业设计中的集中问题等。通过细致工作保证了毕业设计质量。3)毕业设计后期工作检查。毕业设计后期工作检查是毕业设计保障的关键所在。要求对每位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全面而认真的检查,内容包括:毕业设计成果的检查:内容、规范性。成果包含:毕业设计文本、汇报的图版以及PPT。为了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氛围,采取指导教师与评阅教师分别评阅毕业设计环节。指导教师、评阅教师针对学生图纸上出现的问题要给予书面提出,并且要求答辩之前及时修改。对于不能按期完成修改的毕业设计或者未能达到毕业设计标准的毕业设计,不予参加毕业设计。

3结语

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为本专业拟定的大纲中描述为:毕业设计的目标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是整个五年本科教学过程的一次综合性的总结[2]。通过毕业设计工作方式的改进与毕业设计检查环节的加强,建筑学毕业设计质量一定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作者:张毅 单位:淮海工学院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建筑毕业总结范文8

关键词:毕业设计实习;环境设计

一、毕业设计实习概况

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实习主要集中在南京、杭州、苏州、上海等地代表性建筑、景观。历时两周时间,重点向学生介绍特色建筑及街区的设计及特有的历史文脉,了解建筑背后的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在了解一座建筑时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并对设计主体设计内容和设计方法进行细致的讲解。使学生从大的方面对建筑设计及其功能分区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其对设计探究的热忱和兴趣。主要采取教师带队,集中实习的形式。重点培养学生对室内外环境空间的整体欣赏鉴别的能力,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室内外空间考查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对不同类型的空间有欣赏的眼光,提高审美,培养学生较全面的整体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的设计思维及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系统完整地分析、概括、优化的综合设计能力,并逐步形成个性化的创作意识。

二、教学组织

首先分院对毕业设计实习工作非常重视,实行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体制。学校成立由主管校领导任组长、副组长,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处、就业指导中心、党委组织部、校团委、财务处、后勤处相关人员和各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为成员的毕业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分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教学院长为副组长,专业教研室主任为组员的毕业设计实习领导小组,对毕业设计实习的地点、质量、过程管理进行指导、检查,制定符合学院实际的毕业设计实习工作管理办法,并能有效的落实开展。其次,加强教师课前准备,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任务书拟定的实习地点,进行教案的编写和备课,了解这些建街区景观的历史及区位分析,对它独有的历史文脉和肌理尽心探究并分析它们的设计及空间划分。

三、做好毕业设计实习动员和安全教育工作

毕业设计实习开始前对全体学生、指导教师举行动员大会,会上重点强调学生的诚信教育,学习相关安全知识、管理办法等,提出本次实习的全部要求。指导学生签订《毕业设计实习安全协议》。召开指导教师专题会议,讨论授课方式,

四、编制实习基本教学文件

在已经审核通过的毕业设计实习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各专业负责人组织本专业教师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毕业设计实习任务书、毕业设计实习教案等教学材料。

五、规范实习成果管理

首先强调加强实习成果的撰写,要求学生每周3篇的实习周志(不少于500字,图文并茂),实习结束后的1篇实习报告(不少于3000字,图文并茂),选择300张代表性照片刻盘并举办摄影作品大赛。实习期间安排老师进行实地走访,与企业导师进行交流座谈,寻找优缺点,与有意向的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并挂牌。实习结束后举行毕业实结表彰大会,由学校领导、各分院班子成员、教研室主任、相关处室负责人、20毕业实习专业导师、思政导师、部分企业导师、2020届学生辅导员、实习企业和学生代表参加。由常务副校长主持会议。会上表彰20学生毕业实习优秀指导教师,为指导教师办法荣誉证书和奖金以资鼓励,并由各分院院长分别汇报了本单位毕业实习情况,最后导师们进行了经验分享与体会交流。

六、毕业设计实习的优势

毕业设计实习提升了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知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习考察,巩固加深专业知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了解不同的区域历史、地理文化,研究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熟悉不同类型建筑空间的基本组成,学习对建筑空间的解析,培养空间设计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掌握资料收集、归纳、整理的方法。培养空间设计能力和实践接轨,拓宽专业知识范围;拓展职业能力,积累职场经验,实现学生向具有良好职业品德的职业人的转变,为就业做好准备。通过参观考察实例理解空间概念,并对各种建筑类型空间设计加深认识。可以了解环境设计的基本理念和研究方法。为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通过产学结合企业实践的培养模式,融会贯通所学知识,提高知识应用的实践能力,实现岗位与专业的有效对接,采取“其中为主、分散为辅”的毕业实习形式,组织同学们进行为期14周的毕业实习。我们制定了毕业实习的管理办法、实施方案、编制了学习文件、规范了实习岗位、实习考勤、实习成果、实习成绩等,完成了企业的审核、实习动员和实习监控等各方面的工作。在保证全面走访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走访,学校划拨经费,老师分拨走访。最终达到实习基地建设促就业基地建设,实习促就业,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毕业实习教学文件,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共同考核学生能力,共同评价学习效果,以提高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七、毕业设计实习存在的不足

(一)在实习阶段,个别同学不适应,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很好收获实习效果,从而导致他的成果质量下降。(二)毕业设计实习时间较短,毕业设计成果以日记和报告为主,成果形式相对较单一。(三)毕业时动员大会时间应该前提到年前,省去学生年后再次返校的麻烦。(四)毕业实习走访的覆盖率过于高,教师排除走访时间较长,走访工作量较大,影响了老师正常的其它教学环节。(五)北方实习的同学,5、6月份进入施工期,我们的同学6月份实习完毕返校,不能够很好的完成工程任务。(六)实习成果的批阅量过于繁重,实习表格种类繁多,统计压力过大。

八、毕业设计实习的改进措施

加强学院毕业设计实习制度管理,持续推进毕业设计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心设计和组织毕业设计实习的各教学环节,并加强对毕业设计实习的教学管理。实习动员大会建议提前到年底进行,相关表格材料建议简化并一次性传达到位,实习实践建议斟酌考虑工期和单位的使用期时长,建议缩减校友邦成果数量。

参考文献:

[1]曹勇.环境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方法初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8):15.

[2]宗彦.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农家参谋,2019(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