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交流材料范例

会议交流材料

会议交流材料范文1

(一)上级会议。

包括省市县级层面、跨部门协调会与会办会。

(二)系统内部会议。

包括全系统会议、全局干部大会、科室(单位)负责人会议、各项业务工作会议和会办会。

二、上级会议

接到上级会议通知后,办公室及时报告主要领导,确定参会人员。办公室根据主要领导安排做好会议通知、会议材料、车辆安排、请假备案等协调工作。

三、系统内部会议

(一)会议安排

围绕全县商务中心工作和年度商务主要工作,办公室会同监察室对各条线各科室提交的会议计划进行审核,形成局机关年度会议计划,报研究同意后执行。系统会议和全局干部大会,由局领导班子研究同意后方可召开。科室(单位)负责人会议、各项业务工作会议以及会办会,由局分管领导根据工作需要向局长提出,经同意后安排召开,会议后要向局长汇报。

(二)会议准备

会议负责人根据领导班子研究意见筹划会议方案。办公室根据会议方案安排布置会场工作,会场安排布置要符合规定、细致规范,不能有疏漏和错误。否则,造成后果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办公室协助会议负责人做好会议通知、会议材料、请假备案等协调工作。参会人员根据会议安排,提前准备好发言材料,做到言简意赅,开短会、高效率会,不开无准备会议。

(三)会议费用

加强会议活动经费管理,实行预算控制。召开会议前须提交会议方案和经费预算。办公室负责协调会期、审核会议相关安排,会同财务科审核会议预算。会议地点应首选局机关会议室,确需在外召开会议的,要选择性价比较高的会议场所。会场布置要简洁朴素,不摆鲜花,不制作背景板,减少纸质会议交流材料。会议一律不安排就餐。

四、会议纪律

(一)遵守会议纪律。

凡参加县组织的各项会议、观摩、学习等活动,出现违反纪律被通报批评的,依规定接受处理。造成严重影响的,取消年终评优评先资格。局纪委监察室负责督查系统内部会议纪律情况,适时通报,视情况给予相应处理。

(二)保持良好的会场秩序。

把通讯工具关闭或开到振动状态,会场内不得随意接听通讯工具,不准频繁离开座位或久出未归,严禁吸烟、交头接耳、打瞌睡、发短信、看与会议无关的任何材料(报刊)或做其他小动作。

(三)做好会议纪录。

会后要及时主动传达会议精神,落实会议要求;学习性会议,需要做笔记的,要严格按上级要求,做好相关学习笔记。会议期间如进行讨论,参会人员要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在领导发表讲话时,不得当场顶撞、讥笑、谩骂或采取肢体动作等,如有看法,会后进行交流沟通。否则,要做出检讨或予以追究责任。

会议交流材料范文2

期刊的编委在学术期刊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通常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而青年科研者作为学术界的后起之秀,前途不可限量,因此培养青年编委对期刊的发展起到深远的作用。两刊编辑部近几年参加了以青年科学家为主的会议,如第一届能源化学与材料国际青年论坛,发掘了具有潜力的青年编委。

2开展多种形式的会议

在期刊宣传过程中,与外界的交流给科技期刊带来丰富的反馈意见,有利于期刊知名度的提高,主办、协办学术会议是专业期刊进行宣传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学术交流和讲座进一步增进一线科研人员对两刊的了解与认同,同时扩大两刊的影响力。作为各科研团队交流思想、拓展新思路的平台,学术会议不乏优秀成果的报告展示,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编辑部举办了“2015年(第二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中的“航空材料分论坛”“2014年度中国北京石墨烯研发应用研讨会”等会议,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彰显了编辑部出色的组织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了两刊在科研工作中的声誉。另外,参加材料领域的展会或者与会议合作,作为会议的支持媒体,也能为两刊起到宣传推广作用,编辑部作为“第二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CCCM-2)”“第十二届全国高温材料及强度学术会议”、“第十一届中国橡胶基础研究研讨会”“2016年第三届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大会”等会议的支持媒体,进一步扩大了两刊的知名度,在宣传期刊的同时,也能够选取质量高的稿件,并在该领域热点方向进行组稿。

3充分利用互动性网络媒介

近来来,新媒体融入传统科技期刊的出版流程;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充分利用互动性网络媒介,加强与作者、读者的互动。建立微信公众号平台,加强与作者、读者直接交流,及时学术前沿资讯以及刊物组织举办的学术活动,进行热点文章的推送宣传,巩固期刊品牌效应,提升期刊影响力。同时建立作者QQ群、微信群,及时与作者沟通并解答作者的提问,通过口碑传播建立两刊的知名度。利用各种机会,多途径地宣传刊物的微信公众号,以两刊编辑部为例,两刊的网站首页上加入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在纸质刊物封面加印微信公众号二维码,编辑在与的作者联系时也宣传微信公众号,在参加学术会议的名片上加印微信公众号二维码,以加深参会代表的印象,扩大微信公众号的知名度。

会议交流材料范文3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学科;国际化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是党中央、国务院继“211工程”“985工程”后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学科是大学之根本,是统揽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等的基本组织[1]。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要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应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推动高校的全面发展。

1国际化对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国际化是基本内容,也是必经之路。教育部等三部委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提出国际交流合作的要求,主要包括:吸引海外优质师资、科研团队和学生能力强,与世界高水平大学进行学生交换、学分互认、联合培养的成效显著,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有深度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或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科学工程,参加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国际影响力较强[2]。另一方面,国际化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硬性指标。目前,国际上较为权威并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主要有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泰晤士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等。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术声誉(Academicreputation)、雇主声誉(Employerreputation)、均篇论文引用次数(Researchcitationsperpaper)以及论文高被引指数(H-index)四个指标。其中,前两个指标是基于QS对全球学者和雇主的调查,以此来评估每个学科的国际声誉[3]。而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HigherEducation,简称THE)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更是把国际视野(Internation-aloutlook)单设为一项评价指标,占比7.5%,足以可见国际化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无论是“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的遴选条件,还是世界学科排名评价指标,都表明国际化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前提和标志。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吸收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先进理念与模式,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制度优化等方面推进学科内涵式发展,能够加快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进程[4]。

2南京大学物理学科国际合作与交流现状

南京大学物理学科创立于1915年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物理学系建立于1920年),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创立最早、最有影响力的物理学科之一。南京大学于2009年12月30日实施学科整合,以原有的物理学系、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为基础,新组建成立了物理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今天的南京大学物理学科,秉承百年南大的优良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着力构建和谐奋进的学习与科研氛围,努力将学科建设成为在国内物理学界起骨干引领和带头示范作用、在国际物理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心。本学科在2007年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位列第一,2012年并列第一,2016年评级为A,2017年9月正式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南京大学物理学科作为国内一流的物理学科,一直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始终跟随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指引,近几年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的推进力度较大。

2.1推动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提升科研创新的国际化水平。与强者共舞——夯实与世界顶尖大学之间的强强联合、务实合作的国际化发展路径,是有力推动“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保障[5]。南京大学物理学科坚持积极拓展与国际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交流平台,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学科。从2006年起,南京大学物理学科以“南京大学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发展计划”为契机,深化了南京大学物理学科与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及部级顶尖实验室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展了具有实质性学术意义的高水平合作项目,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巩固和提升了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根据学科发展实际需要,着力在“高精尖缺”研究领域加强与世界顶尖高校间的高端合作。比如本学科有一批研究骨干担任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超环面仪器实验组(ATLAS)国际合作组中国组负责人等重要角色,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研究方法,开展了多项具有独创性的物理分析与研究工作,对中国在国际高能物理最前沿的实验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领军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办好重大国际会议,树立对外新形象。如2019年,南京大学物理学科主办了“量子计算机及系统国际研讨会”“南京量子材料会议”“功能软材料国际研讨会”“2019电声技术国际研讨会”等4场规模大、影响力高的国际会议,参加会议总人数867人,其中外国专家人数75人。会议的成功举办,让本学科走向了世界舞台,并向中外学者展示了学科新形象,是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助推学科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提升国际学术组织参与度,发出南大声音,讲好南大故事,提升南京大学物理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等对于学科国际化来说尤为重要。本学科有一批研究骨干在各类国际学术组织和主流学术期刊兼任职务,如美国物理学会会士5名、美国光学学会会士2名、美国声学学会会士1名、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1名,以及多人次在《物理评论快报》(PRL)等国际学术期刊担任副主编及编委。2016年3月,南京大学物理学科与自然出版集团合作创办《npj-量子材料》,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教授任执行主编。与自然出版集团结成这一里程碑式的伙伴关系,为中国出版具有高影响力的国际物理学期刊迈出了关键一步,进而共同打造一个开放获取的平台,鼓励和促进不同国家、不同学科在量子材料研究中的相互协作。

2.2多措并举,加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南京大学物理学科坚定以“人才强院”为核心的学科发展战略,积极争取、优化利用全球资源,引智和培育并举,提升教师国际化素质。现有外籍教师9人,我国港澳台地区的教师3人。学科积极实施各类引智项目,着重申报外国专家局聘专项目,有力支撑了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平台建设以及各类高水平专家来校进行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活动的开展。近年来,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每年邀请世界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约110人次来校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高层次外国专家规模不断扩大,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等。学科通过南京大学“登峰人才支持计划”等人才引进项目,瞄准世界一流,多渠道招聘全球国际化卓越人才,不断增添有实力的“海归派”,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自2016年以来,引进各类优秀人才共计31人。全球招聘渠道主要有:其一,学科借助重要国际会议组团赴海外积极招聘人才,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如从2013年至今,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起共5所国内顶尖高校物理系每年会在美国物理学会三月会议(APSMarchMeeting)联合举办人才宣讲招待会(Chi-naNight)。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近700位物理学家、物理系系友、海外留学生及国际友人参加盛会。借助ChinaNight,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向海外学者分享学院近况、最新的海外人才招聘政策以及未来发展规划,提升了学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吸引了一批海外优秀学者加盟本学科。其二,学科每年都在《自然》《科学》《今日物理》等国际一流期刊全球人才招聘信息,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加盟本学科,并借力“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自筹资金,设立以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冠名的博士后,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研究生,加强保障学科发展的团队建设,助力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的组建。其三,以“南京大学青年学者论坛”及“南京大学青年学者论坛———物理学院分论坛”为抓手,一方面,邀请来自世界顶尖名校或科研机构的年轻学者齐聚南大,围绕国际前沿学术领域和热点问题开展交流讨论,畅谈理想,共话未来;另一方面,吸引青年才俊走进南大、了解南大、认识南大、爱上南大,借助该论坛储备青年后备力量,为建立一支朝气蓬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人才队伍添砖加瓦。学科积极争取并优化利用全球资源,加强我院教师的国际化培养,不但积极“引进来”,还大力鼓励教师“走出去”,提高学科的国际学术声誉和教师的国际竞争力。自2016年至2019年,我院教职工出境(含我国港澳台地区)共2约800人次。其中,教师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并做报告共约135人次。以学科特色论坛“钟山论坛”为引领,搭建学院教师与海外顶尖学者长期交流的优质平台。从2015年起,该论坛共邀请了约30位国际知名科学家来校交流讲学,促进了合作项目的开展,与会者建立了共享共赢的良好合作关系。近年来,学科涌现出一批批优秀人才和科技成果,多人次荣获国际学术奖项,如1人获2016年“国际治疗超声学会FredericLIZZI青年科学家奖”,是该奖项设立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的唯一获奖者;2018年,送展的科技成果获第46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2项,代表团颁发的特别奖1项;1人获2018年“纳米研究杂志的首届青年创新者奖”,全球只有45位年龄不超过45周岁的青年学者获此殊荣。

2.3促进学生交流,加强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学科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以人才培养特点及学科发展需求为导向,多渠道拓展学生交流项目,稳步提升交流交换规模。2018年,学科签署了《布里斯托大学———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学生交换协议》,建立了两校学生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平台。学科积极开拓国家留学基金委(CSC)资助项目及校级特色资助项目,利用好国家和学校提供的资助为学院的学生交流工作助力。2016年至2019年,约60名学生获CSC或校级项目资助,赴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海外一流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科研学习。学科积极推进双学位项目的建设。2017年,南京大学与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学院签署了《ESPCIPARIS———南京大学双硕士学位协议》,通过双学位项目的开展,促进了中法双方学生互派、学分互认、学位互颁,助力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3学科国际化建设发展路径的创新探索

南京大学物理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已积累了丰富经验,但现阶段仍有若干共性路径可供借鉴。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经历若干阶段的发展。我们可以以国际化评价指标为突破口和着力点,结合自身特殊性,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学科国际化进程,力争从世界高水平学科向世界一流学科乃至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发展。

3.1建立长期、系统性的合作平台,深化国际合作内涵。继续巩固和开拓与世界顶尖大学和机构的合作关系,形成合作伙伴“资源池”,进行分层次、有重点的管理。鼓励学科在国际前沿、“高精尖缺”研究领域开展长期、有实质性意义的合作项目,比如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基地或研究中心的建设,为聚集一流学者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优质平台。以合作办学为抓手,促进和深化中外导师长期合作科研的开展。以成果为导向,设置国际化考核激励体系,将国际合作成果纳入考核指标。

3.2优化课程设置,开拓交流项目,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坚持以一流学科支撑一流人才的培养方针,优化课程设置,开拓交流项目,多措并举,突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体举措包括:积极推动国际化课程建设,开设一定数量的双语授课课程及全英文授课课程,能培养本土学生的国际化能力,也能为交换生学习和联合培养项目提供支撑。以国际合作伙伴为依托,筹办全英文暑期学校,拓展学生双向流动,创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做到主动出击,精心选择合作对象,开拓“强强联合”的合作办学之路,为学生“走出去”提供更稳定、更丰富、更优质的资源;力争使学生引进和输出同步协调发展,扩大学生交流规模,稳固中外合作关系。鼓励品牌和特色专业进行国际专业认证,提升专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6]。

3.3建设一流的外事服务管理体系,提升环境软实力。要实现学科、学校国际化,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外事工作队伍。学校应设立独立的二级院系外事秘书岗位,通过经验分享、专家讲座、境外研修等形式,组织培训和交流活动,增强外事管理人员的国际化意识,拓宽他们的国际化视野,打造职业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外事队伍。学校还要加强外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引入国际化服务和管理机制,依托建设中的“南京大学海外学者服务中心”,为在校及拟来校的海外专家、学生提供链条式的管理及信息咨询服务,建设管理新体系,形成环境软实力。

4结语

会议交流材料范文4

关键词:内容本位教学理念;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国际会议

1研究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作为强调客观科学、侧重陈述事理的文体,相比于其他英语文体有着显著的特殊性。工科类大学在本科阶段一般均已经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同学们阅读和理解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研究生阶段是学生在本科毕业基础上,进入后续专业进行更高层次学习的教育过程。鉴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目的阶段性和本质不同,工科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不能停留在同学们对文献的阅读和理解上,而应侧重于学生思想的凝练和表达上。本科阶段侧重于信息“吸收”,研究生阶段侧重于信息“创造”与“输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工科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是促进理论教学与国际接轨的重要课程,其核心目的是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专业思想的一种能力培养。在如今加强国际化和创建“双一流”的背景下,用英语来表达专业思想并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是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1]。除此之外,我国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着重指出,促进新材料产业突破发展,顺应制造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尤为重要。在新材料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中,英语作为连接世界各国相关技术知识的桥梁,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同学而言,专业英语是我们吸取国外先进知识,进而在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的基础[2]。同时,我国“双一流”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推动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使之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进而支撑国家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3-4]。专业英语在此方面更显得尤为的重要,促进专业外语教育改革响应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号召,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的教育,大力推进个性化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及创业意识、创造能力。然而,在目前的研究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最常见的问题是依然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同学们阅读和理解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上,而将教学内容主体放在专业词汇学习、专业经典文献阅读、专业内容翻译上。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从事教学的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没有跟进最新的发展趋势,而在内容上依然采用较为陈旧的教材。本文以此为背景,阐述了以最新的国际学术会议作为教学内容,将内容本位教学理念应用于研究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

2内容本位教学理念在研究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本位教学理念(ContentBasedInstruction,以下简称CBI理念)由St.Lambert在20世纪60年代外语教学中所采用的“沉浸式”教学演化而来,这种用于第二语言教学的理念借鉴了“二语习得”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5]。CBI理念把教学的重点从学习语言本身转移至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学习语言,以学科知识为核心,以语言为媒介,在由学科内容营造的语境下,学习新的信息,其课程设置必须满足不同专业认知水平及语言能力水平的学习者的需要,应用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能很好的与专业学科背景相结合学习外语。CBI教学的关键是“将语言教学的基础放在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内容的教学之上,把语言学习和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其语言水平”。比起传统专业英语教学中枯燥的语言学习,CBI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更为强调的是通过学科内容来学习语言,而不是为了语言来学习语言,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做到在“用中学”[6]。在研究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热点就是该主题的优选材料。

3最新国际学术会议作为教学内容的应用流程及实例分析

最新国际学术会议具有很高的时效性,往往能展现本学科的前沿热点问题,是连接世界各国最新技术知识的理想落脚点,也是我们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基础。将最新国际学术会议作为教学内容引入课堂,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及创业意识、创造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具体方案如图1所示:(1)专业知识准备。教师在这一环节根据选取的主题,提供相关的资料,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如介绍“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增材制造技术”就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金属学及热处理、传热学、凝固原理等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的经典教材供学生复习,回忆并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同时提供若干篇相关的学术文献给学生阅读学习,从而掌握该方向的发展动态,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2)专业英语词汇。基于背景知识准备阶段的学习材料,本环节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掌握上一阶段发放给学生的相关学术论文上相关的重点词汇和语言表达。选择关键例句让学生翻译成汉语或是作为疑难句供课上讨论用。(3)听力预热。教师在这一环节给学生布置课前听力练习任务,听力材料一般为国际会议中演讲的前言部分,要求学生在听懂大意基础上,模仿听力材料中演讲者的语音和语调。(4)国际会议现场模拟。教师在课堂上播放国际会议录像,学生学习后在课堂上仿照国际会议的形式以参会嘉宾身份用英语进行提问,教师以演讲者身份进行回答。之后身份互换,教师以参会嘉宾的身份用英语对每个小组进行提问,要求每小组在短暂商议后派代表以演讲者身份进行回答。(5)演讲模拟。教师在播放完会议录像后,根据演讲者的总结与展望,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写出演讲稿,并制作课件,课件的内容包含主题演讲和问答两个环节,前者主要介绍本组解决方案,后者则是围绕该方案的问答或是疑难问题讨论,并由1~2名代表做课上演讲。作者以2019年8月20日召开的The10thPacificRim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dvancedMaterialsandProcessing国际会议中来自NorthwesternPolytechnicalUniversity的Prof.LinLIU报告“Researchstatuesandprogressofsolidificationstructureandgraindefectsinnickel-basedsinglecrystalsupealloys”为内容,采用上述流程应用在2020年的研究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反馈,经过该方法学习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体验了学以致用的快乐;在专业英语能力方面,听说能力上提升明显;在专业知识方面,学生深刻的掌握了凝固和冶金学的相关内容及其和力学性能的对应关系。相比没采用该方法的往年,学生专业英语听说部分成绩提高28%。但同时首次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部分学生专业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跟不上演讲者。因此,实施过程需要更加重视前期基础的培养,增加流程中前三部分所占的比重。

4结语

会议交流材料范文5

1组稿和选题策划

跟踪前沿热点,注重学术创新,一直是科技期刊把握学术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期刊编辑要有“内容为王”的意识和敏锐的选题策划能力,及时报道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材料工程》《航空材料学报》两刊编辑部近几年来出版了发动机材料专题、钛合金专刊、航材院60周年专刊和基因组计划专刊,反响不错,提升了这两本期刊的品牌特色。要在组稿和选题策划上取胜,这需要编辑部经常性地与实验室进行前沿讨论,鼓励期刊编辑抓住前沿,走出去,走访实验室,参加大型学术会议。最近几年,两刊编辑部参加了很多材料领域的会议,如材料大会、第十一届中国橡胶基础研究研讨会等,深入了解材料领域前沿热点,便于结合国家的重大科研项目来组织相关专刊,结识会议上的专家,对期刊进行宣传。同时,北京高校、研究院所聚集,借助这个地理优势,两刊编辑部也走访了一些高校或研究所,如北京化工大学、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理工大学和天津大学,与专家进行交流,掌握了材料领域最新的发展趋势,及时追踪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专刊主题的选择做好准备;通过参观实验室,具体了解每个专家具体的研究方向和侧重点,便于以后送审稿件和约稿。

2优化网站、出版和传播方式

网络化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学术期刊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出版方式在编审、排版、传播等方面都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问题。而编辑部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与平台进行数字化网络建设,致力于为作者快速和传播科技论文,建立功能齐全、实用好用的期刊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查稿件、查论文等自助服务,方便作者投稿、查稿;审稿方面建立完善的审稿人数据库,引进更年轻的专家进入到审稿人数据库。另外,科技期刊被多家数据库收录,也能大大提高期刊的显示度。优化编辑出版流程,网络优先出版可以适应作者和读者对成果时效性的要求,能扩大论文的影响力,提高论文的显示度,有利于吸引优质稿源,利于期刊的发展,编辑部与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签约,使用“单篇文章优先数字出版”,这样不仅解决纸质刊物出版时滞问题,使科研成果尽早传播,同时也为着急毕业、评职称的作者服务,缩短学术论文的出版时滞,加快学术新知的传播,实现学术资源信息的社会共享。开放获取(OA)是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的途径。开放获取是学术期刊论文的一种免费获取方式,一般通过学术期刊门户网站或者公益性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网站,科研成果可以得到广泛传播。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irectoryofOpenAcessJournals,DOAJ)是由瑞典隆德大学图书馆主办的一个了解和查找开放期刊的工具,它提供有质量控制的、可免费获取的电子期刊资源,是对全球OA期刊的收集和开放获取期刊目录的系统,是目前认知度最高的OA期刊目录。DOAJ收录的OA期刊都经过了同行评审,对论文学术质量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且收录的OA期刊数量众多,对学术研究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OA出版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期刊或论文的显示度和可获取度,目前,《材料工程》《航空材料学报》先后被DOAJ数据库收录,不仅为读者下载、传播文献提供了便利,同时扩大了期刊的影响。

3优质的服务

科技期刊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作者本身就是读者,新的读者也是潜在的作者”。因此科技期刊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吸引新作者,巩固老作者。两刊为了吸引优质稿源,筹划举办表彰会,设立“高被引论文”“高影响力论文”“热心读者”和“办刊热心人”等奖项,对获奖的专家和学者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奖励机制,调动了编委、专家、作者和读者的积极性,丰富了稿源。编辑部的编辑遇到因毕业、职称和结题等原因需要优先出版的作者,尽量满足作者合理的需求,但不会牺牲其他作者的利益。另外,两刊编辑部经常与专家交流和沟通,适时报送期刊的发展动态,在节日给专家赠送纪念品,为优秀的审稿专家适当减免所投稿件的费用。

4培养优秀编辑人才

期刊的质量主要包括编校质量和学术质量,其中编校质量取决于编辑的编辑业务技能。近年来,期刊编辑出版人员大部分具有硕士或者博士学位,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大部分都是非编辑专业出身,编辑学基础理论知识缺乏,因此需要不断培养专业编辑人员;同时科技期刊的编辑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熟悉编辑理论和规范标准,通过在职进修、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在编辑实践中搜索学习相关文献等途径加强知识积累,及时了解国内外的学术发展方向。编辑部近年来也引进一些英语、材料专业的青年人才,给编辑人员提供更全面的培训,完善编辑晋升途径,为期刊未来长足的发展储备人才。在编辑团队中,良好的文化建设是营造团队核心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编辑部也在策划举办一些文体活动,如奥森健步走、采摘等活动,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编辑之间的团结协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会议交流材料范文6

关键词:高速;铁路;通信;施工技术

随着通信行业的迅速发展,通信公司对通信技术的不断研发和更新,推动了通信技术领域的进步,铁路通信技术也随之加快,由于铁路对通信的可靠度要求高,所以在对通信技术的应用上一般采用的都是经过长期的考验而且比较成熟的技术,所以对通信施工技术的要求更为苛刻。高速铁路在建设中包含了多方施工技术,如建设方的土建技术、设计方的结构设计、施工方的技术和设备、通信方的施工技术和质量等,形成了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为了高速铁路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协调好多方的对接与管理工作,解决多方接口时存在的问题,提高铁路建设质量。

1高速铁路通信系统概述

高速铁路通信系统涉及16个子系统,其中主要用到的有传输系统、应急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铁路调度通信系统、环境监控系统、会议电视系统等,其中应急和铁路调度通信系统是为了确保行车畅通无阻而开发的独有系统。传输系统由骨干层和接入层组成,确保沿线通信传输设备的正常运转;应急通信系统是在高速铁路发生事故时,第一时间通过视频语音进行应急指挥通信,开展远程抢救救援;数据通信系统实现铁路沿线各个环节,不同业务之间的数据传输;铁路调度通信系统实现了调度有线与无线的一体化管理,对调度台、值班台、调度指挥中心进行实时的调度。

2影响高速铁路通信施工技术的因素

2.1人为因素。高速铁路作为一个客运量比较大的交通轨道,人为因素对铁路通信施工技术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承载人员的素质、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贯穿铁路通信施工整个过程,影响着整个通信施工技术的质量。

2.2设备和材料。施工材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通信工程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好的材料可以为通信工程提供有效的质量保障,可以使施工技术得到应有的发挥,反之,不合格的材料不仅会给铁路通信造成整体质量上的影响,还有碍通信施工技术的应用,甚至酿成重大的交通事故。通信施工设备中使用到仪表和仪器这些精密设备的质量不好,将会直接影响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铁路通信施工的整体质量。

2.3管理因素。管理对于铁路的通信工程技术有着重大的影响,任何一个工程如果管理不到位,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铁路通信施工技术也不例外。如果没有好的管理制度,再好的技术都发挥不了应有的价值。对于通信施工的管理应做到组织管理和任务管理,所谓组织管理就是要对通信工程项目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进行严格的管理,做到分工明确,制度完善,发挥每个组织结构的技术并在制度上对其进行相应的约束。任务管理就是保证通信项目任务实施工程各个环节有序地进行。

2.4环境因素。铁路通信施工的环境一般包括施工环境、管理环境和自然环境。施工环境主要说的施工现场的安全、施工人员的饮食以及施工用到的设备;管理环境是通信施工中涉及的利益多方在通信施工管理上和组织协调上的关系;所谓自然环境就是通信工程当地的气候现象和地质特征,在铁路通信项目施工中对这些环境因素的了解和分析,是保证通信施工技术提高的重要举措。

3提高通信施工技术在高速铁路中的策略

3.1提高劳动人员的职业素养。铁路通信工程在选用人员时,应该选择具有相关通信专业技能的人才,并且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人员,对人员进行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水平,制定岗位机制和奖励制度,充分发挥劳动人员的积极性。此外,要严格落实国家政策,只有取得通信资质的单位或者取得相关证书的人员,才能从事铁路的通信工程建设。

3.2严格控制施工材料。铁路通信施工过程中如有偷工减料、消极怠工等不良行为时,要及时制止并做出惩罚。对于铁路通信施工中使用的材料要严格进行控制,选择信誉好的供应商以及质量合格的材料。要充分分析施工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与施工环境相适应的材料。

3.3设备的控制。对于高速铁路的通信设备的选用,也要考虑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设备的性能、型号、操作技能能够满足施工的要求,要确保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都能熟练使用该设备,对于操作不熟练的人员进行技术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此外,要做好对设备仪器的维护和保养,使其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确保设备安全高效的运行。

3.4建立及时的信息交流平台。高速铁路在建设施工过程中环境是复杂多变的,由于高速铁路在工程建设初期受到一定的限制,对周边环境勘察不到位,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因环境的变化遇到一些问题,因此,需要多方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对工程的设计做出变更,为了顺利协调这些突发状况,需及时开展多方的协调会议。无论是突发状况下开展的协调会议还是平时定期开展的汇报会议,都必须做到及时快速地多方交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建立及时的信息交流平台开展视频会议。对于高速铁路的各个管理机构,也需建立统一的视频、电话交流平台,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建立不同的会议模式,由专职的接口管理人员与其他部门的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方式。

4高速铁路通信关键施工技术分析

4.1音频通信。列车通信有多种不同的类型,音频通信作为其中的一种,对于高速铁路在运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速铁路在运输时具有平稳快速的特点,要根据无线列车的实际调度处理进行电力运动分析才能接入音频通道,设置环路以及磁石等系统接口来提升音频传输的质量,保障音频通信的稳定性。

4.2基站位置核验。基站的位置一般选择在交通便利,地下管线少地质情况相对安全且无高压线的地方便于铁塔的安装。而对于基站位置的核验工作,需经设计院相关的专家严格的测试和规划后,经过对地质情况的实际测量分析后确定是否可以承载基站及铁搭的重量。铁塔施工属于高空作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对于铁塔来说,附近不应该有遮挡物防止信号覆盖不到位,影响通信网络的传播。

4.3站场通信。铁路通信系统中最重要的就是站场通信,通过站场通信可以与外界取得联系,可进行铁路运输的客运广播,与站场内的工作人员随时保持联络,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分析系统涉及不同的电话系统,对站场通信的顺利执行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保障。这些不同的系统与铁路的值班台构成了一个总的系统,通过相关接口与分析系统的连接实现了站场通信的正常运行。

4.4光电缆线路施工。高速铁路的光电缆施工不同于其他的光电缆线路施工,它在施工过程中不需要开挖沟壑,只要做好对光电缆线的敷设工作即可。光电缆敷设时要做到全线的朝向的统一,严格按照光电缆前期的配盘顺序进行施工,接头的位置要按照预先测量好的里程点进行对接,方便后期维护人员对光电揽线路进行维护管理。在高速铁路通信光电缆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人工抬放光电缆时,一定要注意抬高光电缆的高度,避免光电缆着地擦破光电缆线的外皮。敷设光电缆线的过程中禁止对光电缆线扭曲和破坏,避免大衰耗点的出现。

4.5调度电话的应用。对于列客的调度电话,一般由总操作台统一控制,当各个操作台在接收到调度指令后通过组呼接通电话。货调不同于客调由专用的操作台进行通信管理。此外,为了保障铁路通信的安全可靠,要对沿线的主机接口和回线进行及时对接为客车预留备用通道,预防各种应急事件的发生。

5结语

高速铁路的通信施工技术关乎铁路的安全运行,是通信施工单位生存发展的基础,因此,要不断地提高铁路通信的技术,适应新时代对通信技术的发展要求。实现我国高速铁路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满足乘客对铁路通信网络的需求,实现高速移动的无线上网需求,推动我国高速铁路通信施工技术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海林.高速铁路通信施工技术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1):117-118.

[2]肖云来.高速铁路通信施工技术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8):1897.

[3]徐文武.客运专线通信系统项目质量管理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9,21(8):9-10.

会议交流材料范文7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或“liberalStudy”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等。通识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并非培养人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通识教育强调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重视培养人的思维方法及敏锐的洞察力;强调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同时也重视人的情志的培养;等等。通识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通识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要“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因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通过多年来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实践经验,基于对国际通识教育的理念,研发出科学、学术语言与思维、艺术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四大领域24门学分制国际通识课程项目,学生在完成国内高校开设的两年通识课程后,可以选择出国续本,成绩合格者可获得国外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也可以选择在国内继续完成本科学业,获得国内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办国际通识教育课程,目前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财务管理、金融工程三个专业。为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能够符合IGEC项目的要求,学校专门成立了IGEC中心,隶属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国际教育与人文学院,全权负责IGEC项目的实施。中心下设行政、教学组等负责相关事宜,共有专兼职,包括双肩挑教师、管理人员等31人,严格管控整个培养过程。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促进IGEC项目的发展,IGEC项目每次接受1~2次外审:中留服组织课程专家组到访合作院校开展教学考察、听课、看课、走访、座谈、查阅材料等工作。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在外审中以完善的组织架构、丰富齐全的教学过程性材料取得优秀的结果。

二、IGEC项目实施成果

1.校园国际化办学水平明显提升

开设国际通识教育课程的合作院校,秉承培养人整体素质,而非培养人的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理念,积极探索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中外师资队伍,项目开设双语课程共计16门,能够承担双语或全英文教学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0%以上;推进了学校本科教育课程国际化的改革,鼓励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批判性思维理念贯穿于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拓宽了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空间;促进了大学国际化的进程,提升了学校整体国际化办学水平及综合竞争能力,为进一步促开放办学、助力学校顺利实现向应用型转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教学和教研活动有序

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应制定部门校历,定期组织召开培训、教研和管理会议,传达中留服对IGEC项目的教学要求、内审及外审规定,贯彻落实国际通识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美国课程特点、授课方法和学生学习情况等方面的教研;探讨中心和学生管理的改进方案等。具体内容包括:IGEC课程大纲要求、IGEC教案书写、如何进行IV、课堂教学反馈及调整方向、教学方法讨论、外审教学材料准备会议、期中、期末考试教学总结等。由于国际通识教育师资要求较高,需要知识面广的国际复合型教师,因此中国留学服务中心每年暑假组织IGEC项目学术交流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课程大纲设计、班级活动、作业和评价、国际通识教育在中国的教学及实践等。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在参加中留服培训后,再次进行培训和经验分享,力求将国际通识教育的理念渗透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3.项目教学质量监控卓有成效

IGEC教研室应组织学生进行学评教工作,用打分加评语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评促教,以评促管。依据中国留学生服务中心要求,IGEC每门课需两位老师,即一位授课老师负责教学,一位内审老师负责调控和监督。IGEC教研室要求内审老师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尤其是学期前、学期中及学期末与授课老师讨论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育方法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要求内审老师每月听课至少两次,做好记录,提交听课表与会议记录。除内审老师以外,IGEC教研室邀请其他部门听课,提交听课表,及时向IGEC项目中心反映情况。

4.丰富国际课外文化生活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后两年国外的课外生活,在国内能提前接触了解到前沿、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学校应开展系列特色教学活动。例如,中国留学服务中心每年会组织国外合作院校到该国内高校,国内学生可与国外院校老师进行交流,了解国外院校的专业申请、录取情况、校园环境、师资力量等;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IGEC项目中心定期邀请海内外专家workshop,与学生们一起探讨AI、云计算、量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话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科学知识的趣味性,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化国际进程的有效方式。

三、IGEC项目实施的影响

会议交流材料范文8

1《红外技术》作者群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光电领域科技队伍日益壮大,《红外技术》的自投稿数量呈现增长趋势,投稿作者来自科研院所,地方高校,军事高校,国有、民营企业等。经过对稿件的归纳和分析,发现稿件和作者群呈现如下特点:1)涉及交叉学科的稿件多,优势学科文章数量不多;2)第一作者中硕士研究生较多,中、青年专家少。虽然目前我刊稿件数量充足,但高质量的文章及优秀的作者群仍是迫切需要的,基于这种现状,办刊人员不能坐等来稿,应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拓展和完善作者群,使期刊与科技进步紧密互动,推动红外及夜视技术的发展。

2拓展作者群的策略及实践

2.1走进优势学科实验室组织稿件,拓展科研人员作者群

研究所和高校的研发人员,是重要产学研结合型任务、重点预研、基金项目的承担者和参与者。期刊编辑应及时了解和跟踪项目研制进程,与承担或参与项目的研发人员保持紧密互动,并在其中发展撰写论文能力强又对论文有需求的作者群,同研发团队约定稿件计划,使期刊的稿件能围绕项目研制的进程,以便及时地将其项目研发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等研究成果呈现在刊物上。从2013年至今,《红外技术》编辑部先后在主办单位通过拜访院士工作站,云南省专家工作站,夜视技术研究院,微光夜视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研发部门向部分技术骨干和科技带头人组稿。此外还走出主办单位,分别走访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理工大学光电技术实验室等,了解其项目研究进展,并向其项目负责人约稿。组稿对象中有的是“”的入选者,有的是学科领军人物,还有海外归来的学者,他们年富力强,学术思想活跃,学术见解独到。编辑部对其来稿建立了快速发表的“绿色通道”,力争将其创新成果在本刊首发,从而使刊物围绕着光电领域的重点型号任务及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使刊物报道的内容尽量紧跟科技的进步。例如:2016年编辑部特约的专家稿“数字化红外焦平面技术”中报道的读出电路技术是探测器和所有信号处理都在数字域完成的红外热成像技术,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新一代红外焦平面技术[9],《红外技术》对此稿件实现了首发。《红外技术》主办单位昆明物理研究所拥有光学工程硕士、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所招研究生中既包括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也包括在校毕业生,他们都在科研岗位上边学习边参与课题的研发,课题和科研项目紧密相关,其课题论文也成为我刊关注的方向之一,每年编辑部都参加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汇报及论文答辩,从中择优选出适合的稿件发表。

2.2到生产线,拓展产研结合型作者群

《红外技术》主办单位既开展基础应用研究,还承担着生产任务,需不断提供新产品、新装置,目前拥有如下国内一流的生产线:一是探测器中心———可同时生产一代、二代、兼顾三代研发的红外探测器;二是微光夜视器件中心———承担了一代、二代、超二代夜视像增强器的研发和生产;三是云南北方驰宏光电有限公司———具备完整的光学产业链,承担着红外光学材料和光学系统及组件的研发和生产;四是北方红外股份公司———实行军民结合、产研结合,从事红外热像仪产品的研制和生产。这些生产线是我国先进产业的组成部分,其中聚集着相当数量高学历的技术骨干和“工匠型”专家,具备技术开发和技术保障实力,是产研结合型的开拓者,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开创新思路、新技术,研发和完善新装置、新工艺,通过反复实践生产出高可靠性的产品。他们同时具备研发、生产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潜在的优质作者群,只是平时因忙于生产而疏于写作。因此作为办刊人的编辑应积极组织和协助其写作投稿,将其工作中积累的新工艺经验、创新技术思路和工作成果转换成有形的知识成果。《红外技术》编辑部连续5年走访上述主要生产部门,召开组稿座谈会并举办写作培训班,一方面向其宣传刊物,同时向其中的技术骨干和“工匠型”专家约稿,并与其中的部分项目组约定了稿件意向和任务,将其生产线中的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形成文章发表在《红外技术》,以推进红外技术产业的发展。

2.3关注专利申请者

专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形式,创新性是专利授权的重要条件。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大量的专利不断涌现。专利是科研、生产人员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创造,编辑应及时关注和跟踪国内有关单位专利的申报情况。经统计发现,《红外技术》主办单位近3年来申请的专利每年为近百项,专利申请者均来自各研发单位、生产部门,其中大部分专利成果都是国内外刊物中没有报道过的。因此关注其中已获得授权、符合相关保密审查、适于加工成文的专利及其申请者,与申请者互动,并组织发表适合的稿件,可作为拓展作者群的途径之一。

2.4通过编委进行组稿和约稿,拓展核心作者群

学术期刊的编委在学科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丰富的科研经验,多数还担任科研团队负责人,因此编委是刊物学术质量的把关者和学术导向的指引者,是重要的核心作者群。编辑部必须强化编委会的建设和完善,坚持依托编委会办刊,主动为编委提供优质的服务,使编委能积极地参与刊物的选题和组稿,并亲自撰写优秀稿件。《红外技术》编辑部从2012年开始,通过电话、邮件、登门拜访等方式积极地向期刊的编委约稿或请其推荐优秀稿件,特别是加大邀约综述稿件的力度;编委提供或其推荐的专稿实行快速发表,刊登在期刊的首篇,并实行专稿单篇稿件彩色印刷,同时申请专项经费以提高特邀专稿的稿费。在2012—2017年我们先后向编委约稿50余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稿件质量和期刊的影响力,以《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统计数据为例,《红外技术》2014年核心影响因子较2013年的上升了0.23[10]。《红外技术》特邀专稿报道的部分技术引起了同行的关注,例如文献[11]报道的昆明物理研究所研制的像素级数字读出电路与相同规格的长波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进行互连后,其主要性能参数与国外同类像素级数字化长波焦平面探测器相当(该技术的应用可使红外探测器的热灵敏度从20~30mK降低到3~4mK,极大地提高了器件的NETD和动态范围),文章发表后,还有读者与作者互动进行学术探讨,对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5通过参加或组织专业领域的学术会议,拓展作者群

专业性的学术会议一般是该领域内知名学者和行业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的聚集园地,也是编辑与作者、读者、专家面对面互动的平台。编辑通过聆听会议报告,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动态和发展前沿,通过参会、办会与会议代表面对面交流,也可迅速发现并结识优秀的作者[12]。光电领域科技的发展会不时涌现出许多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新装置,国内外每年都举办该领域的各类会议交流和这些新技术,是编辑需密切关注的。《红外技术》编辑部近年来加强了参加学术会议的力度,并积极参与组织会议,通过参会/办会组织稿件,发掘并进一步拓展作者群。如由主办单位昆明物理研究所承办的“2016年中国红外技术发展研讨会”,《红外技术》作为唯一的合作期刊出版了会议论文集。通过聆听报告并与参会代表交流,邀约到3位国内“红外领军人物”撰写综述稿3篇,业内专家撰写稿件4篇,另从会议论文中择优录用稿件6篇,已分别刊登在2016和2017年的《红外技术》中。2015年《红外技术》编辑部通过承办“昆明KIRO(北方驰宏):先进光学技术论坛”,将论坛文集以专刊形式出版,通过对会议中的先进光学技术、产学研合作成果等报道,以期推进先进光学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此外编辑部连续几届参与协办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通过出版会议论文集、择优在正刊发表稿件,拓展了在红外加热及红外医学应用等领域的作者群。

2.6提高编辑自身素质和服务意识,用真诚留住现有作者,用热情吸引新作者

科技期刊是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进步的助推器,编辑是期刊的组织者,为科技成果的交流服务,为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服务,是科技共同体中重要的一员。高质量的期刊要求高素质的编辑。编辑不但要为作者与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而且在审稿过程中向审稿专家和作者学习,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写作和文字处理能力,完善编辑业务素养,精心提高稿件质量;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交往和沟通能力,活跃于编委、审稿专家、读者、作者的群体中,真诚地为其提供优质服务,获得认可和信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