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论文范例

化学学科论文

化学学科论文范文1

1.1研究价值被广泛认同

一个学科独立存在,首先要具备独立的学术与社会文化价值。中医文化研究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从微观方面看,有利于中医学的学术繁荣。中医学兼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属性于一身,但中医学的现代研究大多属于自然科学研究,对于中医学的文化研究则起步晚、成果少、影响力不大。中医文化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中医研究的偏差,弥补现代中医研究的不足。从中观方面看,有利于总结中医学发展规律,为中医学发展提供动力。通过对中医文化内涵及发展规律的揭示,来传承传播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保存与发展中医学原创思维,为中医学术发展提供方向引领与动力源泉。从宏观方面看,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原创思维方式,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凝聚了古圣先贤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大力发展中医文化事业,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和重要途径。

1.2学科内涵认识趋近

学科内涵是一个学科明确研究对象,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中医文化学是研究中医文化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关于中医文化的界定非常关键。由于对文化本身认识的多元性,给中医文化的界定带来了复杂性。目前的代表性观点有:“所谓中医文化,不是或主要不是指中医作为科学技术本身,而是指这种科学技术特有的社会形式、文化氛围,也即中医学发展同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联系以及中医学中所体现的特有的文化特征”。这是从中医文化与中医科学技术区别角度来界定的。另外一种是广义文化上的界定,即“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还有一种是从文化的具体层面来界定,如“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几种界定尽管角度不同,但对于中医文化的研究对象却基本达成共识,即中医文化以中医学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及中医学自身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与器物文化。

1.3学术研究成果向综合集成

中医文化研究热首先是由传统文化热推动的,中医文化研究早期成果集中在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易学及儒学、道学、佛学的关系上。关于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关系,如刘长林的《内经的哲学与中医学的方法》;关于易医关系,如杨力的《周易与中医学》、张其成的《东方生命花园———易学与中医》;关于中西医文化比较,如何裕民的《差异•困惑与思考———中西医学比较研究》、祝世讷的《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交融》;关于中医与儒学、中医与道学、中医与佛学方面的研究专著,如薛公忱主编的《儒道佛与中医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历史研究不可或缺。中医学史早已经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独立学科,从中医学术史过渡到中医文化史是中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转向,也是中医文化学独立的一个重要基础。马伯英的《中国医学文化史》是中医文化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中医哲学作为中医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医哲学史研究自然也成为中医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点内容。程雅君的《中医哲学史》计划四卷本,目前已经出版二卷,是中医哲学史研究的扛鼎之作。另外,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牵头组织编写的《中医文化研究》三卷本,从中医文化源流、中西医文化比较、中医文化复兴三个方面对中医文化进行了开创性研究。随着中医文化研究的深入,中医文化教育在高等中医院校中广泛开展,编写教材、构建中医文化与中医哲学知识体系成为中医文化教育工作者的另一项工作任务。《中医药文化基础》《中医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中医文化导读》等教材不断创新,有的列入国家规划教材,有的成为省市精品教材。从分化走向综合,是学术研究与学科发展的规律,也是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1.4学科队伍不断壮大

中医文化研究最初是由两部分人员构成,一是哲学工作者,从中国哲学角度探讨中国传统哲学对于中医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以及中医学思维方式特征,或从科学技术哲学视角探讨中医学方法论及其发展规律;二是中医医史文献专家,医古文、中医史学是这一群体的先觉者,还有一些中医文献学专业工作者也加入到中医文化研究队伍中来,目前许多研究机构的中医文化学科带头人同时也是中医医史文献专家。随着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为满足中医文化教育、宣传与传播的需要,一些中医药管理工作者、中医临床专家、中医基础理论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外国语教师也介入到中医文化研究与教学中来;同时越来越多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如哲学、语言学、传播学、教育学的研究生也开始关注中医文化,甚至将中医文化作为自己的学位论文。

1.5学科建制基本成形

随着中医文化研究的深入,中医文化研究机构也开始先后成立。南京中医药大学1994年成立了全国首家中医文化研究中心。199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了中医文化研究中心,2014年该中心更名为独立建制的国学院、中医药文化研究院。随后山东省、上海市、福建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等省市也先后成立了中医文化研究与传播机构,其中有些研究机构已发展成为省级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的机构成为学校2011年协同创新中心,还有的中医文化研究团队成为校级或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99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正式成立,从此中医药文化研究有了自己独立的学术团体。2007年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联合中国哲学史及中医基础理论学者,积极开展中医哲学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专业学术期刊是学科成长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医古文知识》《上海中医药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等中医学术期刊相应开设“中医文化”专栏,《中医杂志》的“学术探讨”栏目也积极发表中医文化研究成果。

1999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这是目前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学报中唯一的社会科学版学报。2006年原《医古文知识》更名为《中医药文化》并正式创刊,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专门研究中医药文化的学术期刊。近几年几乎每年都有多项中医文化研究课题被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甚至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重大招标项目,有的还立项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标志着中医文化研究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此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十二五”学科规划中将中医文化学作为了重点建设学科,包括安徽省、南京市、山东省、上海市、北京市等地多家研究机构入选。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将中医文化学列入重点建设学科,标志着中医文化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具有了合法性。安徽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在中医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中医文化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招生点,南京中医药大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率先在中医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中医文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招生点,专门培养中医文化研究高级人才。

2中医文化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医文化学作为一门学科虽然已初步成型,但由于学科发展时间短,还存在学科界限模糊、研究内容过于分散、研究队伍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

2.1学科界限模糊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中医文化学与中医史、医古文、中医文献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一些内容的交叉渗透难以避免。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中医文化学必须进一步明确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否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多个学科去“争抢”研究,导致中医文化学科被淡化,甚至学科独立存在的必要性遭受质疑。因此,在保持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的优势前提下,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研究重点,划定自己的学科界限非常必要。

2.2研究内容过于分散

在中医文化研究的早期阶段,研究内容分散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独立建制的学科,则需要将研究视野集中到解决中医文化学科核心问题与关键问题上来。另外,中医文化研究还存在着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现有研究虽不乏精品,但低水平的所谓‘研究’却也占据了相当比例。这种研究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中医文化研究的整体水准,使其整体研究状况与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之间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中医文化研究重点应从过去“回溯性”研究,转向到解决中医发展的现实问题中来。

2.3研究队伍有待提高

由于中医文化研究者来自众多学科领域,受学科视野限制,学者们往往选择自己熟悉的问题,运用自己的学科方法开展研究,而缺乏文化整体视野的观照。目前中医文化研究主体,一是中医药学者,一是文史哲学者。中医药学者研究中医文化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但部分研究者由于缺乏人文理论素养,不熟悉文化研究方法,导致研究成果容易滞留在医学层面,而未能够深入到中医文化内核。而一些文史哲工作者长于文化研究方法,但缺少必要的中医学知识储备,研究成果容易滞留在文化表层,未能切入中医内部。两个研究主体由于处在不同学科领域,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与理解,所以培养一批热爱中医文化事业、具备深厚中医文化功底的中医文化专职研究队伍刻不容缓。

2.4引导作用未充分发挥

中医文化研究时间不长,在没有统一的理论范式引导下,对中医文化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并没有取得统一认识,许多问题尚处于见仁见智的阶段。《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提出,要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并将其提高到与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并列并重地位。中医文化的作用在于引导,但由于学术内涵研究不足、实践研究不够,其在引领中医教育、医疗、科研、保健、产业与对外交流合作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尽理想。

3加强中医文化学科建设的建议

3.1加强学科内涵研究,厘清中医文化学科与其他学科关系合理界定中医文化学科内涵是中医文化学科建设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尽管目前对中医文化学科内涵的认识趋同,但如何从中医文化本质、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分层界定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文化学科内涵界定既不能广泛无边,否则难以体现中医文化特色;也不可过于狭窄,否则难以起到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作用。界定中医文化内涵,除了需要处理好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系外,还需要处理好中医文化学科与其他中医药学科的关系,厘清中医文化与中医文献、中医史、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的界限,在保持为其他学科提供文化背景、思想源泉与发展动力的前提下,保持和维护学科自身的特色与独立性。

3.2聚焦重大需求,解决中医文化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中医文化研究涉及面广,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本学科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同时还需要解决中医药传承传播领域重大实践问题。在中医文化学科理论问题研究中,除了合理界定中医文化学科内涵外,还需要解决中医科学性、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医学思维方式等重大理论问题。中医文化需要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着力点应放在中医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上。

3.3加强中医文化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中医文化专门人才

化学学科论文范文2

一、初中化学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是学生行为的楷模,初中化学教师的化学素养和对化学实验的熟练程度是得到学生认可的重要因素。初中化学教师如果在化学上达不到标准,就不能够以学问服人,无法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而初中化学教师唯有在化学上有所成就,能够传授给学生一些不同于课本上的知识,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由此可见,初中化学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十分重要。教师素质的提高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学校应定期加强化学教师的培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只有加强教师培训,才能使化学教师及时接触新的化学教学理念,摒弃落后保守的教学观念,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化学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和多样化。在学校采取措施的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做出努力,主动积极参与其他资深教师的课程,通过听课做笔记来积累经验和方法,平时也要和资深教师多加沟通交流,当局者迷,向资深教师询问自己教学的漏洞能更加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教学作出改进。

二、多启发学生的化学思路

初中化学属于化学的入门阶段,此时形成一个正确的化学思维才能使学生在之后的化学学习中如鱼得水。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有上百个化学方程式、化学物质,如果是死记硬背极容易记混,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化学思维,不管是什么化学反应,都有它所对应的化学反应原理,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做实验,以实验现象启发学生的思维,掌握了反应原理,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记忆也就简单多了。比如,关于双氧水的化学反应,可以先在不让学生知晓化学物质的基础上做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在学生观察到反应产生了大量的气泡,并且能够将带火星的纸条复燃,然后让学生利用所学,根据现象猜测化学反应方程式及实验产生的化学物质,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加以辅正,再讲解原理,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并逐步形成固定的化学思维。

三、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要学好初中化学,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做好化学实验,学习初中化学的理论知识是为做好化学实验服务的,化学学习者如果只懂得理论知识而动手能力极差就无法成为未来需要的化学人才,因此化学教师在化学课堂上除了教授化学理论知识外,要注重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中,近距离感受化学的魅力,才能清楚地了解每一个实验中所需要的化学药品、玻璃仪器及步骤,而不用死记硬背。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要耐心对待每个学生,及时纠正错误的做法,使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做好实验。也可以在授课前先教授学生做实验,学生对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印象深刻,之后在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学生就能有针对性地学习,进一步巩固知识。课堂上的化学实验也可以延伸到生活中,教师可以以课后任务的形式交代学生做实验,要做的实验要容易实践,材料要易得,增加初中化学学习的乐趣。四、多媒体技术合理运用随着化学教学活动日益受到关注,高科技技术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多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图文声像结合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课堂讲解时,教师不需再满黑板的写化学重点,全程用多媒体演示,减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辛苦和负担,而且运用多媒体教学一改以往的板书形式,成功地引起了学生兴趣,用幻灯片播放的形式进行讲课,一张讲完就会演示下一张,不像黑板书一样,满满一黑板,都能抄下来,学生一旦错过,就无法再看到已经错过的知识点,这在客观上使学生不轻易走神,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对知识的吸收理解效率和课堂效率。

四、总结

初中化学的学习要打好基础,重视基础才能对更高级的化学学习影响深远,学生唯有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打牢基础,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化学研究,提高自身化学学习的素质和水平,因此教师要予以重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技巧,构建更为高效的化学课堂,为未来化学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

作者:司桂花 单位:河北省黄骅市第三中学

第二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分析

1.优化、改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作用

新课标的推行落实表明传统的教学方法所存在的不足与弊端,这些不足与弊端大大限制了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质量,对传统、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优化与改善是时展潮流的趋势,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使命。

1.1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初中化学知识

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最常见的情景之一就是老师站在讲台上按着教材授课,讲解元素周期表、展示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演示化学反应等,而学生则坐在一旁听讲,这种直接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开发。优化、改善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式联合教学,在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引导下,老师引入生活案例、使用模型教学,让学生更好、更深刻地理解初中化学知识。

1.2培养学生积极动手、独立思考的能力

经过改革、创新和优化后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能够让老师对化学教学的探讨更加深入、对化学知识更加理解、对问题的研究更加仔细,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在上课时主动表达、提出疑惑,同时也能鼓励学生积极观察、思考和总结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动手操作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1.3激发学生对初中化学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初中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其中所包含的化学原理、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随处可用。假如老师脱离生活枯燥地讲解化学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就难以被激发,不能很好地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经过优化和改善后的教学方法具有融合多种教学模式的优势,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更专心地学习化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质量。

2.改革、创新、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方案与措施

2.1融入生活实例,实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在生活中能够随处可见化学原理,学习化学知识的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上的化学问题,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融入生活实例,老师从生活实例中提炼出与教学任务相关联的化学原理,然后提出化学疑问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出答案,达到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的目的。例如学习人教版化学教材二氧化碳相关内容时,某中学方老师利用演示使用灭火器的操作步骤来讲解灭火器的工作原理从而引出二氧化碳的知识,并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的火灾类型、讲解哪些火灾能够使用灭火器,从而加深学生对二氧化碳知识的理解。

2.2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突出学生主导地位

改变现有学生处于被动听课的状况,贯彻新课标学生中心理论的思想,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弱化老师讲课的比重,这主要表现为在化学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结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模拟操作化学反应或让学生思考该用什么化学原理处理情境中的问题。以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为关键,老师讲课作为辅助,从讨论着手开展学生探究性的学习,同时教案的准备要以学生为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日常生活经历设计出新型教学课件。

2.3利用各方资源做好操作性实验课的开展工作

初中化学学习实际是为学习高中更加深入、专业的化学知识作准备,所以初中化学知识更注重基础性和实操性,以化学实验为主。老师在讲授初中化学实验课时应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利用多媒体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过程,利用模型、实验工具让学生亲自操作,利用互联网列举生活中更多的化学实验案例,大力发挥不同资源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总结

老师在讲授化学知识时不单单只是让学生记住化学公式、元素周期表等,而是让学生能够将教材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把所学知识运用在生活上,也能从生活中的现象和经验提炼出所蕴含的化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此改革、创新和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有着重要作用,分析与研究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现实意义。

作者:张兴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双城堡镇中学

第三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代信息社会,知识量迅猛增加,这就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然而单靠文字教材和传统教学媒体(语言、黑板、粉笔、挂图、模型、标本等)难以达到这个要求。因此各科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科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用现代教学媒体,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效融合,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解决知识总量的增加与有限学习时间之间的矛盾开辟新的途径。综观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尽管我们在创设环境、演示展现、练习测试、表达交流、获取资源等方面已经有了不小的起色,但整合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如课程整合表面化、预设目标理想化、教学过程模式化、资源认识狭隘化、教师角色两极化……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部分教师对整合本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片面追求整合的形式,而忽略了对整合的实质的把握,对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缺乏准确的定位,只求信息技术的引入,却忽略了信息对文化的承载、传输和交流作用。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需要从分子、原子的微观角度来研究宏观物质之间的反应,以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具有多媒体集成和资源共享等多种强大功能的信息技术,理应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

以提高学生初中化学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以洛阳市第五十五中学为课题实验基地,我们对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整合模式问题作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一)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整合教学模式

化学实验教学中有许多演示效果不理想或难于实现的教学内容,如有毒、有危险的药品使用,化学反应微观实质,化学工艺流程,不易观察的化学实验等,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动画模拟、网络教学来弥补。此类型的整合课是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多媒体素材库、计算机、投影等作为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该模式可归纳为“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创设情景)—设疑启思—讨论分析—对比归纳—巩固提升—反思小结”六个环节。整个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分析讨论、自主探究、活动展示。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新课程理念。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鉴于当前学校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实际情况以及化学学科特点,我们就“视频显示与常规板书的关系”“实物投影、课件模拟与实验演示的关系”“微观知识教学课件应用与传统教学对比”三个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

1.视频显示与常规板书的关系研究

用课件上课是否需要板书?教育界对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一种观点认为:用大屏幕显示的板书更新速度太快,不利于学生做笔记。但也有观点认为:板书完全可以用屏幕显示代替,不仅速度快,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课上宝贵的时间创设更多的学习情景,增大课堂容量。两方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究竟谁更合理、更现实一些?我们就如何处理课件显示与常规板书的关系等问题在洛阳市第五十五中学展开了研究。为了使对比的效果更明显,我们设计了主板书全部用大屏幕显示(只有少量不可避免的副板书写在黑板上)与全部是常规板书的对比实验。在化学“绪言”的授课过程中,我们针对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的情况,依照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设计了三方面的教学内容:什么是化学?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怎样学习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组和对比组采用完全相同的板书内容,只是实验组基本不用常规板书,而是按次序直接显示在大屏幕上;对比组则在黑板上书写常规板书。当天自习课上,我们随即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发现:在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提高方面,实验组和对比组所代表的两个样本总体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对学生化学学习方法和与其他学科关系认识的影响等方面,实验组和对比组所代表的两个样本总体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统计表明,视频显示板书在效果上明显优于常规板书。在与学生的谈话中我们发现,这与视频显示板书的“速度快”有直接的关系,与板书的字体和色彩倒不存在必然的相关性。正如有学生所说“我们注意的是板书的内容和对内容的讲解,而不是形式”。板书的作用只是提示下面要讲的或归纳已经讲过的知识点,一节课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板书最多不过四五条。对于这种类型的课堂,如果能很迅速地显示全部板书,省出时间,在重要的内容上多做停留,或显示更多的相关音像资料,帮助学生研究和琢磨重点内容的内涵,教学效果会更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由于书写板书占据了一定的时间,常常导致某一内容没有讲解完毕就不得不跳过,去进行下一个内容的探讨,使得对比组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探讨出现断链。这也可能是导致对比组学生学习兴趣相对较低的一个因素。另外,采用视频显示板书,可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显示速度慢、停留时间长、有特殊颜色或音响标记的语句上,从而突出了教学的重点。从另一个角度讲,只要程序设计合理,视频显示板书并不是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短处;当学生逐步从心理上接纳了速度可控的视频显示,就像熟悉黑板一样,大屏幕也就成了黑板的一部分,甚至黑板可能会变成屏幕的延伸。到那时,视频显示与板书之间也就没什么你我之分了。从以上实验与分析可知,尽管不同课堂对板书的要求可能有所不同,但我们完全可以依据课堂本身的需要,将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板书、挂图、例题、随堂练习等教学内容,编辑成课件。上课时,教师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如何启发、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上,从而大大节约课上时间,提高效率。同时,视频显示和常规板书并不相互排斥,它们目标一致,又各有所长。整合实践的最终结论是:双方互为补充,最后走向融合。

2.实物投影、课件模拟与实验演示的关系研究

实验是化学的精髓,所以与实验相关的实物同步投影和课件模拟演示,就成了我们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必须研究的具体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实物投影、课件模拟与实验演示的联合运用效果是否明显,我们在“分子”一节进行了相关的设计、研究。实验组和对比组采用相同的实验演示,只是实验组还利用了实物投影与课件模拟。课后,我们设计了四道相关习题,让两个组进行答题,并对得分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检验结果证明两个组的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统计说明,实物投影、课件模拟与实验演示的联合运用能够使教学效果明显增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中的影视系统,录制了许多和化学实验、日常化学常识有关的资料片段,在授课中运用这些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学氧化碳的制取以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时,我们利用自制软件,让学生自己上机操作,选择正确的仪器图形,拼装正确的装置图,同时还借助一些软件,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操作,实现画面的移动和色彩的填充,变乏味的记忆为轻松愉快的操作。再如,在做一些演示实验特别是酸碱盐的性质实验时,我们利用视频展示台把试管里发生的一切,通过投影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克服了后排同学观察不清的弊端。课堂活动由过去教师单边操作变为师生、生生的多边互动,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3.微观知识教学课件应用与传统教学对比研究

初中化学中涉及许多微观领域的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以挂图、幻灯和模型来帮助学生想象,但因这些辅助手段的静止和单一性,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而现代教育技术却可以将这些摸不到、看不见的微观现象在计算机里多方位地、动态地模拟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是“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中的难点。在“离子”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实验组事先编好动画程序,讲课时,根据学生需要,将其调出观察,在学生讨论、分析这些画面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和讲解,以期通过人机交互,学生自我解决疑难问题。对比组只采用挂图形式,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实际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化学反应现象或过程,可变抽象为直观,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以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演示相结合的“互动型”整合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来获取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精心设置情景,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来达到教与学的统一。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能较便利地展现感性材料,创设最佳情景,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崭新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因此我们提出“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并进行网络探讨”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其中的情景创设包括:直观情景创设、实验情景创设、问题情景创设、生活情景创设和课堂合作情景创设。整合了信息技术的多样化教学策略,对于化学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技术与化学的整合,通过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和利用,可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优势,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把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提高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并及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此类型整合课的教学程序如下:

(1)在校园网上建立内容丰富的“知识库”。

(2)引导学生查询互联

网上相应的网站或进入校园网,浏览“知识库”或相应网站,进入学习情景。

(3)围绕课题,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自己选择确定当前最想探讨的若干问题,作为每个学习小组的子课题。

(4)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与子课题相关的信息,下载到自己的文件夹中或打印出来,再将收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

(5)小组交流讨论、分享网络资源,通过合作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6)学生的成果通过网络展示,供全体学生交流、考查与评价。这种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该模式可归纳为“提出问题—情景创设—自主学习—网络探讨—师生评价—教师总结—练习强化”七个环节。例如,在学习物质的性质、用途、实验室制法等问题时,可让学生先查找相关资料,制作课件交给教师,然后教师将自己和学生收集的有关资料于局域网中,上课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最后由师生共同得出正确结论并进行巩固训练。我们不但通过网络收集了许多习题,建立起自己的习题库和复习指导体系,还研究了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利用好这些资料的方法。在使用题库时,为了克服学生对习题和测验卷的厌倦心理,我们充分利用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的功能,做到多机分配和多窗口分配,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多方位选择,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进行章节测验时,我们准备了难度不同的多套试题,以不同的窗口将试题分别输出,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程度,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套题来做。这样的设计,体现出因材施教,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树立自信心,不再对考试产生恐惧心理。平时复习时,让学生从计算机上自己选择习题和知识点,自由地练习,学生们普遍感到在计算机上做作业富有情趣,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实验研究中我们收集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前测、中测和后测数据,建立了实验档案资料,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分析。所采用的实验组是洛阳市第五十五中学2011届、2012届毕业生,对比组是洛阳市第五十五中学2010届毕业生,分别以开学初和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作统计数据,其中实验组采用整合教学模式,对比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因为化学是九年级开设的一门新学科,因此前测时我们用该届学生八年级期末数学和物理两门理科的综合试卷进行差异性分析。实验组和对比组在智力水平、学业成绩两方面都没有明显的差异,使用教材都是人教版九年级教材,配备教师相近,在课时安排上做到一致,不另外增加课时。通过采用Z检验法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2011—2013年三年,对比组与实验组学生前测数据,Z<1.96,说明两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中期及后期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比组的综合测试成绩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

三、总结

应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后,学生自主学习在一节课中占了将近90%的时间,知识的掌握绝大部分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整合后的课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除了起到教学资源的组织作用外,还在教学当中起到辅导、督促个别、察看全体的作用。整合后的网络环境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既要具有计算机知识,还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这就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使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丰富,增强了课堂情感。

作者:贾大庆 周笑蓉 单位:洛阳市教育局中小学教研室洛阳市第五十五中学

第四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

一、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辨别能力

学生要学好化学,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思维方法,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要学会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法。只有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正确的认识事物,认识事物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规律。特别是对化学反应中的现象,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思考,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燃烧这个化学反应,虽然在燃烧的现象上是相同的,但不同物质的燃烧有不同的燃点,在预防火灾的准备中要有不同的要求,在灭火过程中也要用不同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练习解题,例如,怎样辨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气体?学生通过讨论就会得出以下几种解题方法:

1.将紫色石蕊水作为标准,将“氢气”气体和“二氧化碳”气体分别通入其中,若水变红则是“二氧化碳”气体,若颜色不变则是“氢气”气体。

2.分别拿火柴对“氢气”气体和“二氧化碳”气体进行燃烧,能燃烧的则是“一氧化碳”气体,不能燃烧的则是“二氧化碳”气体。

3.将Ca(OH)2作为标准,分别将“氢气”气体和“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其中,能是Ca(OH)2变浑浊的则是“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产生浑浊的则是“氢气”气体等。这样多种解题方法的教学方式能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可以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新课改后,初中化学教学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素质教育发展,由简单的课堂知识传授向自主、探究课堂新模式转变。例如,初中化学教学的课堂采用介绍我国化学知识的起源以及发展过程,来使学生充分了解化学的深远意义,像在学习“酸碱盐”知识的时候介绍“酸碱盐”知识的来源,以及“侯氏制碱法”的故事来开启学生的化学思维之门,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充分感悟到化学知识的精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热爱科学的激情。实施以人为本的化学教学,在讲解化学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科普知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在学习空气的组成、水的结构、石油的产生等知识时,让学生充分了解保护环境和保护能源的重要性,使学生从小就形成环保和节约意识。又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和放射性元素时,通过讲解伟大科学家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来让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还学习居里夫人这些伟大科学家勇于创新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培养学生不畏艰险的学习品质。

二、注重化学作业的有效性,提高学习效果

化学作业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和内容,作业的效果直接决定学习的效果。要提高化学教学的效果,就必须重视化学作业的有效性,用高效的作业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化学作业的形式很多,有化学计算,也有化学实验和课外的化学问题的探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提高化学作业的有效性,首先是帮助学生认真组做好化学实验。化学学科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重视实验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能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同时也能提升化学教学的质量。自2010年江苏省实施中考化学学科实验技能考查以来,每年的中考试题中也加大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教学,通过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去认识化学反应的过程和规律,让学生到实验室完成教材中的八大实验活动等化学作业。对化学作业的设计和布置要有系统性。我们从开学初就给每个学生一个化学学习档案袋,用于收集学生的作业本、试卷、默写纸、小论文、资料小卡片、探究活动记载表、实验室活动记载表、家庭小实验记载表等。等积累到一段时间之后,让学生整理学习档案袋,很多学生都反映平时做的作业没觉得什么,等整理后就发现原来平时不知不觉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化学知识,有来自课本上的,也有来自课本之外的,还有做实验和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和经验,这对于化学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同时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行为习惯,能促进探究活动顺利进行,使科学素养在探究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化学学习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加强对学生的作业训练既是学习和巩固知识的过程,也是实践训练的过程。布置具有针对性训练的化学作业,让学生在训练中去巩固知识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可以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习效果。注重作业的有效性要从作业的设计做起。对作业的内容和作业的分量要精心设计和安排。在作业量上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业不要太多,但也不能太少,以能达到作业目的为标准。对作业的难度也要适中,一般以中考试题的难度为依据。保证学生既能独立完成作业,又能起到练习巩固提高的效果。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新课程初中化学教学非常注重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化学实验已成为了解化学知识非常重要的手段,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对很多知识点的把握就会非常清晰明了,这不但减轻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压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例如氧气的制取方法,2KClO32KCl+3O2↑或2KMnO4K2MnO4+MnO2+O2,首先要了解制取氧气的步骤,按照要求一步一步操作。实验操作步骤:①按要求把制作氧气的仪器连接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②检查装置的密封性,确保装置是完全密封的,不然制取的氧气就不纯。③把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装入试管中,确保试管的清洁度和干湿程度。④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避免试管与其他物品发生碰撞,确保试管口要稍微向下倾斜,避免水滴滴在试管底部造成试管爆裂,同时还要调节固定试管的高度,以免火焰的热度不够,制取的氧气达不到标准。⑤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⑥收集氧气。⑦实验完毕把导管从水中移出。⑧盖上酒精灯帽,熄灭酒精灯。通过实际操作,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和牢固掌握化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化学教学离不开社会实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置情景,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并把化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例如在学氧化碳和氧气时,学生们不了解二氧化碳可以使人窒息,教师列举有人到地窖取红薯,由于时间太久,结果窒息死亡。这些实实在在的例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可以给学生敲响警钟,在面对生活中的危险时,要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来保护好自己和他人。因此,充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来学习化学,对学生的思维调动和学习激情的调动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四、总结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在加强实验教学和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化学学习过程中发展得更加优秀。

作者:张兴亮 单位:灌云县下车中学

第五篇:初中化学课堂高效办法浅论

一、走近学生,生成高效化学课堂的前提

首先,教师应做好自我“充电”工作,不断地学习、探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只有有渊博的知识,他的授课才会更加有深度、有广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崇敬感。其次,教师应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中,转变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生活中,教师应多帮助,关心学生,采用谈话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开困惑,克服困难。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不仅有利于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的激发,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化学走近学生,让学生爱上化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拥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学生刚升入初中,初次接触化学,通常会被化学实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所吸引,而产生化学学习的兴趣。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学生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实验,习以为常之后,若教师再不转变教学方式,学生的兴趣就会慢慢消逝,甚至于被磨灭。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应用化学的实验优势,让化学走近学生,让学生爱上化学。首先,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入一些现象奇特的化学实验,如烧不坏的手帕、纸杯烧水、魔棒点火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其次,教师可以有效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将一些生活中与化学知识相关的现象引入课堂,如如何有效灭火,胃酸如何治疗,水污染如何防止,如何避免铁生锈等等。这样的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化学兴趣,而且还能凸显化学知识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聚焦方法,生成高效化学课堂的基础

1.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知识结构的体现和构建,然而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入,新教材的实施,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显得越发重要了,这不仅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而且还对学生思考化学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必要的培养。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化学实验,还是化学计算,都应具有一定顺序,拥有规律可循的,通常是由表及里,由远及近。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探究化学问题的顺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提高思维能力。

2.开展学生合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团体意识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合作探究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原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0.003%,但是地球上改变二氧化碳含量的因素特别的多,人和动物的呼吸,各种燃料的燃烧,光合作用等,笔者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探讨一下自己对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看法和观点。学生积极分析,讨论,众说纷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不仅能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团体意识和协作能力。

3.组织分层次的教学活动,力求全体学生的发展

化学学科论文范文3

课堂是师生交往的沃土;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主战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教师的知识结构、科学素养、实验技能、交往沟通等能力直接影响着传道、授业的技艺和效果.在践行新课程、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征途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学海无涯,学无止境.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才能尽展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才能打造特色的品牌课堂.首先,教师要夯实基本功.高中化学教师除了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外,实验操作及设计能力是必备的基本功.高中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设计好分组实验,并能组织好课外实验.做到这些,没有一定的教学基本功是无法实现的.其次,教师要更新知识水平.知识经济时代的突出特点是知识多、更新快.化学教师只有站在科学领域的前沿高度,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向学生传授富有时代韵味的新知识、新概念和新规律.这样的课堂,才能有趣、有序、有效,甚至达到高效.再次,教师要学会反思.教学过程是双边的、动态的教与学的行为.课堂上有时会因教师的预设而精彩,有时也因意外生成而震撼.课堂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课堂上的缺憾只能经过反思和重建来弥补,反思弥补的过程就是完善和超越自己的过程.

二、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氛围,鼓励参与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舞和唤醒.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符合人本教育理念.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广度和学习深度,这样的课堂才有力度.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下降,学生看准时机,适时参与.在学生不解、困惑时,教师或蜻蜓点水,或详解精讲;当学生豁然开朗时便及时收手.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是在个人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学习兴趣的驱使下进行的.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酣畅,学得高效.例如,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我预设以下问题,组织学生自主学习.(1)你能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说明空气的存在吗?(2)根据你现有的知识经验,你认为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这些成分的存在吗?(3)请设计一套装置,要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中所含的氧气.(4)分析一下,影响你测定结果的因素.这些问题的提出,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解决一定的问题,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这样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兴趣

信息时代,网络技术普遍运用于课堂教学.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又优化了学习情境;既拓展了知识面,又增强了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氮和氮的化合物”时,学生对“雷雨发庄稼”这句农谚不太确信.我制作了“雷雨发庄稼”的动画.通过观看动画,学生豁然开朗: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在雷电的作用下,有小部分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遇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遇雨水转化为硝酸,硝酸遇土壤转化为能被庄稼吸收的硝酸根离子.雷雨后相当于给庄稼施了一次氮肥.动画形象生动,使学生在兴趣的诱导下对这句农谚久久难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化学学科论文范文4

以学生为本是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由于学生都有个性和需要等千差万别,只有设置多元化的课程,体现课程的个性化,人本化,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新课改的教学课标提出,化学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也要培养能力和方法,同时情感态度等教育也不能缺失.从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中学化学课程设置看,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开设不同形式的化学课程供学生选修,已成为一种趋势.例如,美国虽然1993年颁布了《国家科学素养基准》,并在1996年制定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但它们只是起了指导性的作用,具体采取何种形式和怎样实施,就由各学校自己决定了.从化学课程的设置来看,在美国不仅不同的中学各有特点,而且同一中学也有开设几种不同要求的化学课程,从而最大范围地满足了学生在化学知识方面的不同需要.英国很多学校的化学课程和教学形式的设置也都由学校自己制定,因此各学校的化学课程设置也各有特点.日本在教育上虽然实施全国统一课程标准,但设置化学课程也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设置几种课程,其中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

二、学习方式多样化

纯粹的接受式学习已经落后,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慢慢地发挥了其优点.看课本、看视频、听教师讲解学习等是接受式学习的形式,这一直都是最基础的.通过对自然、社会现象、文字材料、科学实验等进行研究,获得数据,发现问题,学习知识,这是另一种发现式学习,它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创新思维等能力,也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一部分.美国在1993年出版的教科书《社会中的化学》,全书共有8个单元,其中就有21个“你决定”的探究性内容,等于说平均每个单元就有2.5个;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活动对每个问题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然后就是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和感受的体验式学习.在实践生活中,人们通过对事物情感以及问题的反复研究与探索,反复练习实践与亲身感受,发现事物的内部知识,从而能从中学习和体会到某些不能用语言讲解而得到的知识,然后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习惯,并形成某些情感.近年来网络化学课程开始在一些国家盛行,利用技术上的优势,学生可以自选学习内容,自定学习进程,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学习方法.这些化学课程都体现了多样化的改革趋势.

三、课堂教学开放化

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不仅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鼓励学生敢于表现与表达,还能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能在思维和探讨、合作与学习中学习知识.即可以结合学校教学资源、自然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资源等,以实践讲解和感受等多功能形式教育学生,使教育质量最优化.同时也能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思想碰撞,这都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作用.如果在课堂营造一个真实化的情境,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设计模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里进行学习和探究,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例如,在教科书《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第三单元里,关于“食盐的电解及有关化学产品”的学习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工厂实际生产的真实情境,学生要通过探究的方式学习.学生在这真实问题解决的探究环境中更乐意去融入和研究,更容易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里应用.

四、网络教学普及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已经开始进入网络时代,多媒体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及.网络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利用网络资源,教师之间也能互相分享资料,不仅能减轻教师的某些板书工作,也能使教学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网络化学习也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并进行全新的互动式教学.网络教学的先进性体现在它的自由化、丰富化和共享化,网络可以作为一种提供最新教学资源的教学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能让很多见不到名师的学生也能听到和看到名师的讲解,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共享者.

五、结语

化学学科论文范文5

在教学内容的生活化问题上,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十分推崇的.他曾经提出用生活来进行教育和教育就是生活的观点.前几年,化学学科由于来自中考、小高考、高考的多方面压力使得很多老师疲于应付考试带来的巨大压力,十分不重视对教学内容的灵活化研究使得教学内容相对死板而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越来越遭到忽视.

新课改如一阵春风吹来,让教师们有时间、空间、渠道来更关注教学本身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就是教学设计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注重将一些生活化的元素巧妙的跟教学内容相结合.促进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发现化学.

例如在学习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时候,笔者在设计“物质的量”的教学内容的时候就设计了一个生活化的内容.这是一个小的问题链:你到超市买了五斤梨子,请问有多少个呢?接着你又买了五斤芝麻,请问有多少粒芝麻呢?然后你又买了五斤装的纯净水,请问有多少H2O分子呢?这个问题链不仅来自生活,同时也由大而小的带领学生逐步的从宏观世界走进了微观世界.通过无法一个个数出来的矛盾促进学生主动的去探究物质的量、单位、以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等内容.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跟原本比较难理解的教学内容拉近了距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二、教学实验的生活化

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动手进行化学实验是检验理论知识、巩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实验教学中,由于各种神奇的化学现象,更能够引来学生的关注的目光,吸引更多学生的全身心参与.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于化学实验教学太过局限,仅仅就是书本上的实验按部就班的做.得出的结论也是早已知道的.这对于实验教学的长远发展显然没有好处.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有更加精心的设计,可以在坚持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兼顾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以及化学学科的开放性原则把生活中的一些元素加入到实验教学中来,丰富实验教学.

例如在原电池一课的实验教学中按部就班的从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电流的产生逐步的进行知识的讲授,并根据书本进行正负极的判断以及装置特点的阐述.而案例甚至实验还是跟书本中的铅蓄电池、锌锰电池等为例子的话.学生难免觉得无趣.而笔者则设计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化实验.请学生从家里带了水果来制作水果电池.

化学学科论文范文6

在UCLA,授课教师要求至少提前1周就把上课的课件及相关资料上传至电脑系统里。UCLA医学院有一套先进的网上管理系统(Angel),所有的PBL教案、大课讲义、通知安排、学生作业等都是通过An-gel系统操作,并有专门的教学助手协助完成。所有学生在上课以前都能在Angel系统预览到ppt进行预习,针对不明白的地方主动查找资料。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美国学生经常在课堂上提出大量有创新性的问题,这是和国内的最大不同点。笔者见过最精彩的一堂关于血脂代谢紊乱的课,由PeterEdwards教授讲述,期间不断有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课,连续提了20多个高质量问题。相比之下,国内通常大多数情况学生都是被动式的接受知识,未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难以提出原创性的问题。

2每周进行多次回顾强化记忆

DavidGeffen医学院课程的设置,每周星期一和星期五会各有一次PBL课程,周一让学生学习一个临床案例,根据案例提出本周学习内容(Learningis-sue),然后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整理分析、得到结论。到了周五PBL课再进行小组讨论,明确答案。周五还会进行一次本周复习(Review),通常是Blockchair把本周讲的内容再串讲一遍,结合本周PBL案例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Block3的消化系统为例,就由BlockchairDr.PreglerWayne对消化系统的生理和代谢过程进行了详细而生动的复习,获得学生的好评。

3周末通过学生自测巩固记忆

每周UCLA都给学生安排了一套自测试题(Self-assessment),由学生在Angel系统自行完成,大概有20道题,均为美国执业医师考试(USMLE)的模拟题,通过自测,帮助学生发现本周学习中尚未掌握的知识点,差缺补漏。下周星期一早上Blockchair会对自测题目进行讲评,以做到让学生真正弄懂、真正掌握。国内高校普遍尚未建立起类似的自测系统,学生大多是到了期末考试以前才一次性背诵全部知识点,考试后容易发生大面积遗忘。

4通过每个Block后期的多系统回顾深化记忆

以UCLABlock9为例,Block9包括了心脏、肺、肾脏3个系统,总共授课时间为8周,其中心脏系统讲授时间为3周,肺、肾各2周。最后1周是多系统融会贯通(MeltdownofCardio-Pulmonary-RenalSys-tems),由Block9chairJasonNapolitano把3个系统的重点内容再串讲一遍,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再进行详细解释。通过这一个星期的消化、整理,学生们能及时发现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及时进行补救。学生能从更为宏观的角度看待自己所学的知识,把各个系统的知识更好地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微观的角度看,对细枝末节的知识点更深入地领会和记忆,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从上可以看到,UCLA在PBL教学法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其并未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事实上在LuAnnWilkerson教授的推动下,UCLA实施PBL教学改革20余年来,已经大幅删减理论课时的时间达50%以上,留出了大量时间让学生自学。并且融合了病例讨论、病理阅片分析、标准化病人病史采集、模拟人技能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以全方位地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生。不过,至今传统的理论大课讲授的时间还是要略多于PBL课程的课时。对内科学教学中大量需要记忆的基础知识点,UCLA实施的是多阶段反复强化记忆的策略,不断地给学生复习和巩固已学的知识,有效地弥补了PBL法的不足。在此过程中老师的引导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并未过分依赖于学生的自觉性。

5结语

化学学科论文范文7

1.采用贴近生活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

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时候,尽可能使用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比如直尺、易拉罐、可乐瓶、橡皮泥等,这样可以使实验贴近生活,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在做“热胀冷缩”的科学实验时,教师可以用牛奶的玻璃瓶和透明塑料吸管代替实验室的玻璃烧瓶和玻璃管;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一课时,用学生学习用的塑料直尺代替实验室的音叉,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使直尺发出声音来。用贴近生活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不仅能达到相同的实验效果,而且使学生不局限于实验室的科学器材,在课余时间也能利用生活化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索。

2.营造贴近生活的氛围进行科学讨论

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过于注重学习的功能,从而忽视了温馨快乐、友好融洽的学习氛围对小学生的影响。模拟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场景中自由地交流学习观点,使学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对学习“生理与健康”一课时,虽然该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但是小学生并不在意和参与家庭事务,因此很少有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知识。根据对学生以往的大概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一周所吃的食物,设计一份最佳食谱。等正式上课后,将学生分组为一个个小家庭对自己准备的食谱展开讨论,然后其他成员可以大胆表达出对食谱的不同意见。学生在下面能自由交流、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大家共同讨论研究出成果后,孩子们对食物与人体关系一定会有更深入的了解,还能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去了解这些生活常识。

二、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导入新课,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学习科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课堂刚开始的导入部分对整堂课的教学很重要。教师在导入的过程中既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要注意与新课内容相联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也会意识到生活中充满了科学知识。比如在学习“哪杯水更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安排:课一开始就准备两杯水,要求一样多但温差比较小,探讨有什么不同?再用手触碰杯子外壁,感觉有什么差别?仔细体会能否发现两杯水的不同之处?通过以上问题,使学生经过自身眼睛看、手摸、体会、比较和总结,最终得出结论。会有部分学生觉得第一杯水温度略高,也会有部分学生觉得第二杯水的温度略高,从而引发争论,这时候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这个适当的时候可以提出问题,问学生有什么方法判断哪杯水的温度稍微高一些。此时,学生一下子从迷惑状态转移到寻找问题的方法中来。有的同学说用手仔细摸,有的同学说喝一口感觉一下再做比较,还有的同学说直接拿温度计测量等等,这时候同学会仔细比较各种方法,发现对方方法的不足,例如用手摸不精确,喝一口也难以分辨,只有用温度计测量才是最客观正确的。最后学生意见统一,决定使用温度计的测量结果来判定哪杯水温度相对较高。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学生认识到借助科学仪器地测量能够得到科学准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之所以将两杯水的温差设置得比较小,是为了创造学生为不同意见争执的情境,使学生在问题的答案中产生分歧,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一来,可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研究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选择生活化的内容探究新课,使教学氛围轻松愉快

生活化内容的课程导入无非是给新知识的探究学习做铺垫,课程的重点还是在新课知识的学习。如何使新课知识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是教师努力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发现科学。比如“阳光下的影子”这一课的重点内容是研究影子的产生条件,教师要是只在室内讲课,学生很难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因此,应该把课堂安排在室外进行,在课程开始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在课程结束后写一篇关于影子的总结,回答的内容可以有:(1)何种条件下可以发现自己的影子。(2)如何改变影子的方向。(3)影子是否可以藏起来。(4)如何变化自己的影子。(5)是否能踩到别人的影子等等。了解任务后,教师带领全班学生来到室外的操场上。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比较放松,还可以进行互相探讨交流。通过这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教师不用太多的讲述,学生在玩耍的同时可以学到新的知识,提高自身探索问题的能力。以这种方式进行科学探索,相比课堂教学既轻松愉快,还能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

3.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巩固知识,使科学文化学以致用

小学科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内容中学习科学知识,并将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对知识的巩固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对知识的运用能够举一反三,联想本课的知识内容在现实中的其他运用,从而真正掌握所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比如在学习完了“物体的沉浮规律”这一课后,教师在对课程内容的复习巩固过程中提出一个现实的问题:通过本课知识内容的学习,大家知道钢铁丢入水中会往下沉,可钢铁制成的轮船却能漂浮于水面。提出这个疑问后,教师可以用橡皮泥替代钢铁,捏一个小船模型放入水中,用相同的道理帮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开展课外活动,使科学与生活和谐统一

“科学”这个词在很多小学生眼里都觉得有距离感,觉得与自己的生活遥不可及。事实上,科学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是通俗易见的。因此,要让学生贴近生活,放开其手脚,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科学,探索科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通过“玩”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基础的科学知识。科学课程要由狭隘封闭的课堂回归到课堂以外,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课程内容要贴近实际生活;二是教学形式要突破课堂,走出课堂,接近生活。在平时,经常性地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做些小制作、小发明等,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开发思维能力,挖掘其内在潜力。

三、结语

化学学科论文范文8

(一)理论课教学内容落后

目前,北京林业大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林产化工专业的“有机合成化学”课程是以2004年版王玉炉主编的《有机合成化学》教材为主。它包含了有机合成的重要反应、选择性反应等内容,体现了当前的合成反应内容,但该教材缺少林化产品应用的实例,因此需引入新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

(二)实验课教学内容和实验方法陈旧

林产化学工业是以森林资源为原料进行化学加工利用的工业,是森林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取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产品的工业。当前“有机合成化学”实验课程的授课内容为“樟脑氧化合成樟脑醌”的实验,其选题和采取的实验方法都已较为陈旧,不能满足当前林产化工行业科技发展的需要。而且实验设备数量有限、老化等原因使得实验测试分析方法单一、落后,从而导致实验数据误差增大、高质量的设计性实验无法正常开展。

二、“有机合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

针对林产化工专业“有机合成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

1.引入新的教材

笔者结合林产化工专业林化学科的发展趋势,分析国内外相关课程的发展现状,适时吸纳有机合成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教学参考书的选择进行了广泛的调研,选择出适合课程教学内容、具代表性的中外文教学参考书,如Morrison的《OrganicChemistry》原版专业教材。

2.增加新的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教学新内容和前沿科研内容的引入,不仅使教师所授的理论知识更加全面、具有紧跟国际形势的先进性,而且体现了林产化工产品的多样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笔者还将“有机合成化学”课程中没有包含且属于当前我国林产化工行业发展的热点内容介绍给学生,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培养学生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

(二)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有机合成化学”课程是在学生具备了必要的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知识之后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承上启下的课程。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做好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对其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有利于提高林产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1.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笔者认为采用“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授课,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必须以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采用现代教学工具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在“有机合成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新颖多样的多媒体课件授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笔者采用自己制作和搜集的与理论知识相关的反映实际合成反应现象和反应机理的模拟视频和三维动画片及部分生产工艺流程的录像,开展“有机合成化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使抽象难懂的“有机合成化学”课程变得生动形象,使抽象的反应机理直观、清晰。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各种合成产物的准确结构和详细反应工艺原理,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也可以使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为学生讲授更多的教学内容及学科前沿知识。

2.遵循现代教学理念,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仓储式”“填鸭式”教学方式授课的话,那么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应用现代教学理念,结合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机合成化学方面的素材进行讲授,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如教师在讲授“应用萜类化合物进行香料的合成”“塑料用增塑剂的合成”等问题时,首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其次让小组的代表在课堂上对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让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互相提问;最后由教师评出讲解内容和所提问题都有深度的一组,给予适当的奖励,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将理论教学与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笔者通过一些小型科研活动,让学生掌握并设计出先进合理、贴合生产实际的目标产物的有机合成路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此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及各类科研活动,这既拓展了理论教学的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直接参与一些小型的林产化工学科实际生产的目标产物的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才能让学生把所学的“有机合成化学”课程的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教师才能够发现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三)实验课教学的改革

高校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实验环节的教学不仅对学生巩固有机合成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际操作、综合设计等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必须深化实验环节的教学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1.根据科研情况开设研究设计性实验

在对实验室进行建设的同时,笔者结合“有机合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及林化产品加工的特点,让学生设计具有前沿科研性的实验。如藿檀酯木香型香料(国际著名香精香料公司Symrise和Quest的产品)的合成实验,学生利用α-松油烯(林化产品中间体)与缺电子亲二烯体,通过Diels-Alder反应,合成一系列化合物,如与丁烯酮、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醛等物质通过双烯加成合成不同香型的香料。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证明,学生通过设计新的实验,激发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了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其今后的毕业设计和将来从事科研开发工作提供了实践平台。

2.开展双语教学

在“有机合成化学”实验课程中有许多“人名”反应,翻译成中文后会有很多不同版本,不易被学生理解,不利于“有机合成化学”实验课程的讲解,影响学科的发展。因为很多专业知识点用英语解释时准确性较高,并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所以笔者在“有机合成化学”实验课程中引入了英文版的专业教材,开展双语教学活动。这不仅可使实验教学内容紧跟国际科研前沿信息,及时将专业领域研究的最新发展和所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可使学生在实验课教学中很好地掌握专业外语知识,为学生今后独立查阅科技外文文献打下良好的基础。

3.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在这次教学改革中,笔者建立了科学、系统、客观、严格的实验课考核方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①实验操作;②对实验常识性问题的理解与掌握;③对实验过程突发情况的处理;④实验报告书写的规范性。笔者认为使用这种考核方式,教师不仅可以全面地考核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给出科学、合理的实验成绩,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有机合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有机合成化学”课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有机合成化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得到了学校教学督导组专家的肯定,主讲教师的授课多次被评为优秀、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一)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效果

因为“有机合成化学”课程本身具有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等特点,所以单纯的理论授课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改革后的课程使教学内容更加紧跟国际先进趋势,体现出林产化工产品的多样性,更符合我国林产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从而更能激发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自主设计的能力。另外,教学理念的转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而且在课下踊跃思考、提出问题,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使年轻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得到提高。

(二)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效果

开设先进合理、贴合实际生产的设计性实验课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中涉及新产品的制备和应用的内容明显增加。实验课的全新考核方法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普遍认为这一考核方法比较好,能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对他们的学习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