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利弊论文范例

化学利弊论文

化学利弊论文范文1

关键词: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利弊;分析;对策

一、多媒体教学概述

多媒体(multimedia),就是指多种媒体的综合,包括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在计算机系统中,组合两种或以上媒体的、能够实现人机交互信息交流的传播媒体就是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具有集成性、可控性、非线性、实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广告、艺术、娱乐、商业、教育、科研等各个领域。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以混合式学习理论为依据,混合式学习,就是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到同一课题中,实现传统学习方式与数字化学习方式的优势互补,同时,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引导以及监控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值得注意的是,混合式学习并不是单纯的用数字化学习方式来取代传统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其局限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宜生搬硬套,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运用信息技术。

二、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分析

(一)激发兴趣与分散注意力

高校大学生,处于求知欲、好奇心特别旺盛的阶段,对新鲜的事物愿意投入很大的热情。而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模式,相较于其他学科较为枯燥,普遍不受学生的欢迎。在大学语文课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位的感官刺激,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确保他们的心思始终留在课堂,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保障课堂效率。但是另一方面,过于丰富的多媒体资源、过于色彩斑斓的图片与特效,很容易造成教学内容过于庞杂,导致重点不突出,甚至出现喧宾夺主、折本逐末的现象,虽然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学生的注意力很可能已经被分散,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好。

(二)情境创设与限制想象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产生于个体参与到情境运动的过程,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过程。情境教学,就是实践共同体,在情境中,利用可得到的资源,承担学习责任,为了同一个目标,进行实践活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与自身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更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但是,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的生动形象、具体直观,也会反过来限制学生的想象空间。文字本身是抽象的,经过多媒体的呈现,往往简化了在大脑中再创作的过程,剥夺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不利于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的培养。

三、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对策

(一)适度使用多媒体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需要遵循适度性原则。并不是所有的文体、所有的篇目都适合多媒体,教师需要有所选择,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应变,突出实效性。多媒体的应用,需要有针对性,突出教学的重难点。通常来说,诗词、小说、散文,以及一些记人写景的屏幕,文学性较强,比较适合创造情境,发挥多媒体生动直观的优势;议论文、说明文逻辑性较强,重在说理,使用简单的图表即可。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需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责任,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创造获取知识的平台,扮演一个促进者、协助者的角色,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构建。教师不能盲目追求课堂效果而过度依赖多媒体,学生自身的感悟、对文本独特的解读,才是最重要的。

(三)注重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结合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需要遵循适度性原则。多媒体的功能在强大,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作用,也不能侵占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探索时间,如果整堂课都在播放音乐、视频,教学效果反而不好。我们需要将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比如,诗词曲赋的教学,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朗读示范,但也要留给学生自主朗读的机会。另外,多媒体素材的使用数量也要与学生的认知负荷相匹配,大胆取舍,确保教学内容简洁明晰、重点突出。

(四)重视语文素养与审美意识

大学语文教学不能过于功利化,教师需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意识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需要讲究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的整体性。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要追求整体性,不能顾此失彼。第二,活动内容的整体性。听、说、读、写组成的智力活动,情绪、心理、意志等组成的心理活动,需要保持整体性。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可以借鉴优秀的作品,但不能盲目照搬,要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

四、结语

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会分散注意力,在扩大知识容量的同时会增加认知负荷,在创设情境的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需要遵循适度性、主体性、时效性原则,重视语文素养和审美意识的培养,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张玉寒.网络信息时代大学语文的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学刊,2015(09):109~111.

化学利弊论文范文2

关键词:逻辑思维;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在以往的母语教育中,思维训练尤其是逻辑思维训练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依然是母语教育的短板,学生欠缺高品质的思辨性阅读,严密的逻辑思维表达更不容乐观。写作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所在,它不仅可以反映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文化、自然、人文等知识的见解,使得学生拥有良好的素质发展。但是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每次作文讲评之后,都会说我想到了但就是没写,或者我也写了同一个例证,但点评时还是说服力不够。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困乏,归根结底,还是他们的平时写作思维锻炼不到位的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不良现象,教师不仅要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认真研究近几年高考真题,还要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中得到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写作结构。

一、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写作可以说是学生进行客观事物、思想情感、传递知识的一个表达过程,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中从而进行自我内心世界的表达。[1]它不仅可以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可以体现学生的认知观,而对于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中使得学生得到语言组织、表述能力的锻炼,从而为学生将来创设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高中的语文的学习,不仅有记叙文、散文、古诗、说明文、议论文等,同时也会含有一些伦理性的文章,在这多元化的题材设计中,可以说它的存在是利弊共同体,一方面它的范围性加大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它的融合性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拓展。在利弊共同存在的前提下,教师一定要科学合理运用这一教材内容,为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优化,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锤炼。

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开展策略

(一)研读教材和高考真题

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而言,要想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教师就要加强对议论性散文和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行文布局进行圈划、梳理和总结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各类文本的研读中得到思维的释放。例如研读2018年全国卷Ⅱ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我们可以发现文本的行文结构非常清晰:全文共四段,是个总分结构,第一段是总,解释了“被遗忘权”的定义,出现的原因和目的是文章立论的依据。第二至四段是分,文中“首先”“其次”和“最后”,有明显的表示逻辑顺序的提示语,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把论证推向深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文章本质为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知识的普及,使得学生的写作思维得到扩展性的延伸,知道在写议论文时结构要清晰,论证逐步深入。通过这一文本的研读,使学生得到写作思维的拓展,让学生学会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进行读写结合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互读互评

写作能力的提升不仅表现在文章内容的充实,也需要学生独特的评价,只有学生会评、会品才会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使学生不论面对哪一写作题材都能有一个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文章内容、结构的建设。[2]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读互评的方式对学生展开思维的培养,在互相品评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的每一篇文章都有情感、有思想、有哲理。例如,2018年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中的“娘炮”现象,引发人们的热议。我们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时评写作。我把学生习作的中间段落展示如下:少年“娘”则国“娘”。在某男生选秀节目中,某位男明星在机场上因素颜而拒绝拍照一事引起热议。少年不应该这般像姑娘,在同一节目的选手也因过于妩媚遭到争议。在国外报刊中,一位中国男明星与国外男明星合照,标题为“少年娘则国娘”,让国人蒙羞。所以说,中国“娘”必定是少年“娘”。我先让学生回顾论证段落的要求,然后从论证的逻辑方面进行讨论和点评,最后小组总结:这段学生习作就明显凸显了逻辑思维不严密的问题。作者认为,娘炮现象误导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分论点是“少年‘娘’,则国‘娘’”。运用举例论证,其中例证二写的是国外报刊中标题为《少年娘,则国娘》的报道让国人都蒙羞,但是,得出的结论“所以说,中国娘,必定是少年娘”就让人纠结了。国外报道的只是中国的某位男明星,怎么就可以推导出中国“娘”呢?而且还“必定是少年娘。”在作文讲评中让学生以课堂讲师的身份对彼此的文章内容展开点评,凭借写作思路的评价使学生得到写作思维的拓展,在互读互评的学习模式中达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教学局面,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欣赏他人、善于倾听的良好品质。通过互读互评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写作思维的创新,为学生学好语文、运用语文、质性写作、多元构造等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教师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面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以论述为文本切入口,深入研读教材和高考真题,通过互读互评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创造性的发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得到语文能力的全面优化,为学生文章写作的建设提供质的保证。

参考文献:

[1]何永科,何永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J].作文教学研究,2016(3):25-26.

化学利弊论文范文3

【关键词】国外;大学;教育;比较

目前,世界的发展主要靠科技推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人才,大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大学教育的好坏基本决定了国家的科技实力。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因此都有不同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模式,而中美是目前代表东西方不同教育模式的典型国家,对中美大学教育的分析可以取长补短,提升我国大学教育的水平。采矿专业是一个传统专业,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能源和资源都由采矿行业提供,因此采矿专业在各个国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然不同国家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或者无意过量开采本国资源,采矿行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人才任何时候对推动采矿行业的发展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都是中美两国采矿专业的著名高校,以此两校为例,比较分析东西方教育模式的特点和特色。

一、招生录取

美国大学入学招生相对较为灵活,且偏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入学后也可随时转换专业。美国大学招生一般要求学生提供SAT、GPA成绩外,学校或老师推荐信、论文、获奖、参与社会服务、特长,等等,都作为录取的考量因素。另外,对提供的申请证明材料采取信任的原则,但如果后期发现造假问题零容忍,即使已经毕业也会取消学分和学位。国内目前大学录取还是采用统一的高考制度,高考成绩结合学生志愿进行双向选择。当然最近一些年也改革在优秀的大学采取自主招生制度,类似美国招生制度先进行综合测评然后学校自主选择,但刚开始仍然出现并存在许多问题。高考制度由于缺少面试环节及其它综合能力测评,唯成绩论英雄,导致高中生一心只学习高考文化课程,甚至不少复读生复习好多年,上大学后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硕士、博士招生由于增加了面试环节,招生效果会好很多。此外,美国的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期间可以随时换专业,当然也需要提前申请。不同专业之间相同的课程学分可以共享,不同的课程学分需要补修。这种模式自然有利有弊,频繁的更换专业除了需要多学很多课程外,还要为这些课程学分多交相应的费用,加之对毕业的要求较为严格,所以美国大学生按期毕业率并不是很高。国内目前学生一般在大二期间也可以申请换专业,但会有一定的比例限制。中美两种模式各有利弊,美国模式往往造成冷门专业学生数量太少,国家资助不够,专业教师转行,专业萎缩,许多院校采矿等相关专业一度停办。

二、学生资助

学生,尤其优秀学生是学校的主要资源,学校为保障学生能够安心学好习,都会出台一系列的奖学金和助学金政策。美国大学对学生尤其贫困学生资助力度很大,资金来源除了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外,主要依靠企业和个人的慈善捐助,尤其校友捐助。国内资助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拨款,目前也出现了很多企业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的资助。对于硕士博士研究生差别比较大,美国研究生补助主要是导师的课题经费,导师的招生数量和课题经费挂钩,无关乎你是什么职称,讲师也可以招博士。而国内主要和职称及导师级别挂钩,研究生补助主要来自国家、学校和导师三方的共同资助。

三、学生培养

1.通识教育。以采矿专业为例,大一大二基本以通识教育为主,更多的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经济、计算机、道德、电气、地质、力学等基础性的课程,采矿专业课程都在大三或大四学习,且只占总学分的四分之一左右。目前国内专业培养大纲改革的方向也是如此,注重通识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新的专业培养大纲采用了2+6或4+4模式,即在大一期末或大二期末,学生在专业范围确定自己的方向或在学院范围确定自己的专业,之前所修通识课程是一样的,既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延续性又保障了学生选择专业的灵活性,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2.学位管理。美国对毕业的要求较为严格,本科生因修不满学分或者考试不及格而休学或退学的达到20%左右。硕士博士研究生管理流程则更加复杂,拿PennState博士培养为例,要拿到博士学位需要通过四关:Candidacy考试、应用能力考试、综合考试及论文答辩。任何一个环节没通过,将会直接取消其博士生资格,前面努力都付诸东流。国内目前培养流程尽管相似,但在执行上没有美国如此严格。3.课堂教学。美国课堂教学没有教材,以教师讲义为主,从小学教育一直沿袭如此。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师讲授、分组讨论、随时提问解答为主要方式,PPT为辅助方式。教室布置也较为灵活,结合不同的授课方式,课桌摆放有像国内一样的听众式,有围城一圈的讨论式,也有分成几块的分组式。美国课堂教育总体上以学生为中心,国内课堂教育多以教师为中心,统一教材有利有弊,好处在于学生预习复习有一定的固定参考,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点,但同时也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发挥。4.课程考核及实习。美国大学课程最终成绩一般包括平时作业、课堂出勤、期中考试和期终考试。评分多以五分制:A/B/C/D/F,学生不需知道自己具体分数,只需关注自己学业水平,避免学生过度看重分数。此外美国学生实习多实行全球实习,学生发挥主观作用,自己找适合自己的实习单位,不限国家,老师也给予一定的推荐支持。此外,学校还资助学生参加行业内的一些大型的会展会议,便于学生提前了解行业和认识业内人士。

四、专业评估

专业评估对于推动一个专业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任何国家都会定期对各专业进行定期评估。专业评估在全世界范围内可分为政府主导型、社会主导型和多元主体型。美国属于社会主导型,专业评估的主体是教育中介组织,对于工科来说主要由美国科技工程认证协会(ABET)组织认证,该组织由30多个专业和技术社团组成。我国专业认证工作现阶段主要由政府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综合评估,属于政府主导型。评估工作基本都采用在自我评价基础上进行同行专家现场评审。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主要体现在评估指标,社会主导型偏向社会需求,政府主导型还考虑国家战略需求,以为国家服务为导向。综合来说专业评估应向多元主体型发展,两种主体结合进行评估。

五、结论

化学利弊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出版;学术期刊;知识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让信息传播方式出现了巨大的改变,很多行业的商业模式与运行机制均出现颠覆性的改变,出版行业亦是如此。出版行业对新媒体的应用还处于不断摸索与尝试的阶段,但新媒体出版已成为出版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1]。新媒体出版让学术期刊由原来的单向传播过渡到现在的立体式多向传播,传播渠道也呈现多元化、交互化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信息传播形式,既让读者与编辑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更加便捷,又满足了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领域读者的阅读需求,推动了学术期刊知识传播进程[2]。本文就新媒体出版在学术期刊知识传播中的应用路径进行探讨。

一、新媒体时代的出版

1.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但其蓬勃发展还是在互联网技术逐渐成熟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进行了定义:新媒体是一种信息传播媒介,其载体是互联网,其基础是数字技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出版单位通过移动媒体终端、网络媒体终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与信息。在新媒体面前,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均处于同等的地位,在对等的情况下开展互动交流[3]。

2.新媒体出版的特点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颠覆性地改变了传统出版行业。众所周知,出版物出版发行的组成要素通常包括出版物的传播形式、阅读路径、载体等。新媒体出版则是在上述要素基础上独具特色,主要体现在传播途径网络化、交流模式互动化、服务体系智能化三个方面,并且还在形态、功能等方面凸显新面貌。新媒体的出现,不仅让出版行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且还为出版行业带来新的契机。(1)传播途径网络化新媒体的产生环境直接赋予了新媒体出版“网络化传播”的特点。与传统出版不同,新媒体出版不会受到发行量、出版地点、出版时间等制约,它有机融合了出版与数字化,在网络平台上构建起电子影像、电子图书、电子数据库等,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学术期刊的知识传播。(2)交流模式互动化新媒体出版的亮点之一是让读者与出版行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及时开展互动与交流。因此,新媒体出版特别适合应用于学术期刊领域,这样既能够为读者提供多元化、优质化的资源,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术期刊的知识传播形式,可实现读者与读者、读者与编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在线讨论、辅导、学习等多种互动形式。(3)服务体系智能化出版物在新媒体环境下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除了体现在功能多样化、内容海量化,还体现在服务体系智能化。依托新媒体技术,相关人员可精准挖掘与高效整合信息数据,从中提取对学术期刊知识传播有借鉴价值的信息,包括读者的数字阅读习惯、数字阅读方式、数字阅读资源类型等。在此基础上,学术期刊既可做到信息的精准推送,又可在知识传播层面形成“意图理解”“用户理解”“资源理解”的良好局面,无疑能让知识传播目标更精准。

二、新媒体出版在学术期刊知识传播中的三种典型形式

纵观世界顶尖学术期刊及出版集团,笔者发现它们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实践,多种新媒体出版形式不断涌现,视频摘要、图文摘要、播客最具代表性。这三种典型的新媒体出版形式均有别于传统学术论文的传播方式,而是打破了传统出版对学术论文展示的局限性。以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为例,该刊积极拥抱新媒体出版,在LinkedIn和Facebook等主流社交平台上学术大牛的访谈播客、学术论文的视频摘要,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学术期刊阅读变得生动有趣,其知识传播效率得到提高。

1.视频摘要

视频摘要主要是者采用视频对学术论文摘要进行阐述的一种形式,涵盖学术论文的研究结论、研究结果、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通常而言,视频摘要并非只限于通过视频形式来简单呈现学术论文的关键内容,而是以更生动的表现形式、更活泼的语言方式向读者展示学术论文的精华内容。目前,Nature、CellPress、Springer等顶级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均接收视频摘要。2017年12月,我国首个视频摘要在《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的官网上。2018年12月,我国首个视频期刊《中华心脏病学视频杂志》创刊,其以更庞大的信息传播量、更快捷的信息传播方式对心脏病学领域的科研成果与学术动态进行视频报道。

2.图文摘要

图文摘要主要是由图片和简要文字说明所组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增强学术论文摘要的美观性与直观性,可提高学术论文摘要的信息丰富性。图文摘要有利于推动读者的跨学科交流,读者通过阅读图文摘要,既可迅速筛选所需学术论文,又可激发自身深入阅读学术论文的兴趣。从目前来看,图文摘要已被大量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和数据库中,包括ASCE、IEEE、OpenEngineering等。

3.播客

播客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广播方式,由若干个视频文件与音频文件组成。播客于2004年在美国诞生,而后被学术期刊出版机构逐渐应用于构建知识兴趣社区,以便推动知识传播。读者可通过订阅的方式收听广播,只要是订阅用户,新节目就会在有网络的条件下被自动下载到用户设定的存储设备中,如便携式媒体播放器、个人计算机等。与其他新媒体出版形式相比,播客的内容更富有广泛性,并不只局限于学术论文本身,还可将科研人员的访谈录音、最新热点学术资讯等纳入其中。很多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出版机构都采用了播客,但我国的学术期刊在这方面目前只处于起步阶段。杨郁霞对中国高校科技期刊进行统计时发现:22个链接有OSID的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中,只有2个高校科技期刊的2019年全部论文融合了链接音频的二维码,其余20个高校科技期刊只有少量论文融合了链接音频的二维码,而链接视频的二维码更少,全部期刊中只有4个此类二维码[4]。

三、新媒体出版对学术期刊知识传播的影响

数字化背景下,学术期刊既要一如既往地重视内容生产,又要重视知识传播。出版单位实现学术期刊的知识传播,除了应在学术论文撰写层面对数据、图片的质量要求很高,还应对研究者的具体研究过程中所需的数据、图片等资料有较高要求[5]。虽然传统出版物在知识传播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工作,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特别是覆盖面,造成读者难以对所需资源进行实时、有效的获取,而资源获取的便捷程度、资源的质量水平均会对学术期刊知识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带来很大的影响[6]。与传统出版不同,新媒体出版能够凭借先进的技术手段精准挖掘知识、细致整理数据,并以互联网为载体实现快速出版。待出版完毕之后,读者可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低的成本获取这些资源,并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可将其应用到研究中。由此可见,新媒体出版视域下的学术期刊知识传播可让读者便捷地获取优质资源,为读者进行科学研究带来较大的便利。新媒体出版并不局限于推动学术期刊的知识传播,也旨在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学术期刊、阅读学术期刊,进而推动学术期刊的可持续性发展[7]。整体而言,新媒体出版视域下的学术期刊知识传播更多地体现在资源的提供上。首先,学术期刊通过新媒体出版能够为读者提供大量的数据、图片资源,甚至影像资源,这是传统出版无法做到的。其次,因为新媒体出版具有传播途径网络化的特点,能够让读者便捷地获取资源,所以新媒体出版对学术期刊最直接的影响是较好地推动了学术期刊的知识传播进程。当然,新媒体出版既然是一种新兴出版形式,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缺陷,出版从业者不能因为新媒体出版具有传统出版没有的优势就忽略其不足,而是需要正确面对,兴利弊害。值得注意的是,传播的知识质量才是决定学术期刊发展的主要因素,新媒体出版只是让学术期刊的知识传播效率最大化,出版人员切不可顾此失彼、不分轻重。

四、新媒体出版视域下强化学术期刊知识传播的具体措施

1.激励作者主动参与新媒体出版的制作与提交

学术期刊出版机构的工作人员较少,且日常事务较多,很难有精力投入视频摘要、图文摘要、播客等新媒体出版的制作与提交工作,还是需要作者充分参与。但目前很多学术期刊出版机构都没有形成较好的激励机制,也鲜有作者通过制作与提交新媒体内容而获得实质益处。鉴于此,笔者建议,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作者予以激励。第一,科研工作者所撰写的每一篇学术论文背后都凝聚着辛勤研究的汗水,他们通常持续研究数月,甚至数年。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大力宣传新媒体出版对知识传播的好处,力争让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意识到参与新媒体出版的制作与提交是一项重要的义务,这也是推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关键。第二,无论论文的传播是通过视频摘要,还是图文摘要,抑或是播客形式,均可让作者的研究成果被更多读者发现、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就会给作者带来更多的科研社交机会,甚至有可能会给作者带来意想不到的项目资助或技术合作机会[8]。若作者长期坚持做这些工作,实质上就进入一个良性的反馈循环圈。如果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能让作者认同这个观点,便能较好地激励作者主动参与新媒体出版的制作与提交。第三,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参与新媒体出版的制作与提交的作者进行实质性激励,如置顶展示作者成果、为作者开通绿色审稿快捷通道等。

2.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做好学术期刊的知识传播服务

首先,微博、微信平台既是学术期刊知识传播的“主阵地”,又是学术期刊工作人员与读者实时沟通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设置相关部门参与微博、微信平台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在信息咨询高峰时段,光靠指定的相关部门是难以应对大量读者的,此时就需要全体编辑上阵,唯有如此,才能及时回复读者提出的问题。其次,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可基于微博、微信平台的后台接口开发一系列个性化服务新功能,如其可在后台接口开发自定义菜单,自定义菜单的界面设计须简洁,操作设计须便利,结构设计须明确,立足于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知识传播服务。再如,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可将智能客服机器人加入微博、微信平台,读者既可通过对话框与智能客服机器人实时沟通,又可通过输入操作命令来享受电子资源的下载、文章检索等服务。最后,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在利用微博、微信平台进行图文推送时需做到分门别类和有的放矢。例如,在推送“最新出版论文推荐”等消息时,工作人员切忌用太大的配图,因为部分读者在使用微博、微信平台浏览这类消息时都是用手机流量,若配图过大,容易引起读者的反感,甚至取消关注这个平台。当然,也有部分读者不太喜欢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推送的图文,那么工作人员可先用纯文本信息模式推送消息,待读者通过对话框输入关键字回复后,再由设定好的程序推送已编辑好的图文信息。

化学利弊论文范文5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是医卫类高职院校药学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是学习药物化学、药理学等课程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安全管理等职业素养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首先,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的化学理论知识基础相对薄弱且学习兴趣不浓厚,实验操作水平不高,特别是对一些实验程序较为复杂、难度大,且有一定的操作风险的实验,学生缺乏实验的信心;其次,实验课前学生进行图文和视频预习的效果没有保障,课堂“教师讲和学生做”的模式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因此,需要一种新的实验模式辅助传统实验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更方便地反复学习和虚拟操作实验流程,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减少因错误操作带来的高消耗、高风险问题。

1移动端仿真软件引入有机化学实验的实践

虚拟实验教学可以提供给学生高度仿真的虚拟场景,且具有可重复和共享的特点,近年来已在工程类[1-4]、大型仪器使用[5-7]、医药学[8-9]和化学[10-13]等实验教学和培训中有广泛应用,很多学校建立了虚拟仿真平台。相对于传统电脑端应用,移动端虚拟实验室降低了硬件投入和维护费用,智能手机的高度普及使其更易推广使用[14-15]。MLabs是大连理工大学研发设计的可移动端使用的虚拟实验软件[14],手机下载软件后,使用微信账号登录,只需要点击、输入和拖动等操作就可以完成虚拟实验,可操作性强,使用成本低;内容丰富,含有各类化学实验;界面清晰明了,主要分为工具栏和操作栏;简单易学,有利于学生尽快熟悉实验所需仪器,掌握实验进程。虚拟仿真实验主要在有机化学实验课前预习环节中使用[16],可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形成对实验过程的具体认识。然而,目前鲜有高职院校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仿真实验的应用实例报道,仅有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张杰提出将虚拟实验室应引入有机化学教学的建议,用于辅助实验教学[17]。笔者结合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在本校药学及相关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引入了2个MLabs虚拟实验———简单有机搭建和乙酸异戊酯的制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操作水平。简单有机搭建设置在首个实验,包含了多种仪器的选择和蒸馏、回流、萃取、回流分水等实验装置的搭建,帮助学生在进实验室之前了解和熟悉仪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如何搭建装置等;乙酸异戊酯的制备实验设置在最后,该实验包含基础操作步骤较多,而且学生首次使用浓硫酸危险性相对较高,通过虚拟实验,学生能复习掌握基本操作、熟悉有机合成和提纯步骤、降低风险。

2虚实结合教学实例

2.1教学过程

以经典合成实验“乙酸异戊酯的制备”实验为例,教学实施方案见图1。教学过程包含教师和学生任务,涵盖实验教学前、中、后等3个环节,按照“虚拟仿真-实操-虚拟仿真”的模式进行,在虚拟仿真中理解,在实际操作中熟练,在虚拟仿真反复训练中巩固。2.1.1实验课前———虚拟仿真实验前,教师先进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醇、酸的性质和酯化反应等理论,完成过蒸馏、萃取等操作,大部分学生具备本次实验的预习和实验操作的基础。然后,实验课前1周在学委群内教学课件和预习任务。任务一要求学生手写完成预习报告,内容为本次实验的具体步骤;任务二是完成手机虚拟实验考核;任务三是结合预习报告和虚拟实验思考并书面解答课件上的4个问题:(1)合成反应式怎样写?(2)分水器的作用是什么?(3)15%碳酸钠溶液和饱和氯化钠溶液的作用是什么?(4)分液漏斗使用的注意事项有哪些?课前,学生书写预习报告,进行虚拟实验预习。打开MLabsAPP练习模式界面(图2(a)),点击乙酸异戊酯的制备实验项目,列出了具体的反应步骤(图2(b)),分为4步:量取反应物、搭建回流分水装置(图2(c))、分离混合物(图2(d))和蒸馏(图2(e))。进入虚拟实验场景,通过提示逐步点击进行操作,所有步骤和细节高度仿真,通过点击药品和量筒实现取样和加样;依次点击各仪器放到出现的橙色线条位置,则表示该仪器搭建好,按提示操作开关冷凝水、分水器、用锥形瓶收集馏分、开关热源、拆除装置等;萃取时注意分层后放液的界面;搭建蒸馏装置、收集138~143℃馏分、拆除装置、称产品重量等,操作时长约10min。练习模式操作完成后,学生基本掌握虚拟环境下的操作过程,再进行虚拟考试。最后完成预习任务三的4个问题。2.1.2实验课中———实际操作课堂的前15min,教师检查并记录学生的预习情况,90%的学生完成任务一预习报告书写,75%的学生完成任务二问题回答,所有学生完成了任务三虚拟实验考试,得分都在90分以上。然后,请学生回答任务二中的问题,教师进行补充。(1)合成反应的方程式为:CH3COOH+(CH3)2CHCH2CH2OH浓硫酸138~幑帯帯帯帯幐143℃CH3COOCH2CH2CH(CH3)2+H2(2)分水器的作用为将反应生成的水层与蒸馏出的有机层分离,使有机层回到反应器中,且除去生成的水,起到纯化产物和提高反应收率的作用。(3)15%碳酸钠溶液用于去除产物中的酸,饱和氯化钠溶液分离水相和有机相并防止乳化。(4)分液漏斗使用的注意事项有:用前检漏,装液时要关活塞,振荡液体后要放气,放液时要打开上方塞子,当下层液体流尽时,立即关闭旋塞,再从漏斗上口倾倒上层液体。最后,教师简要讲述实验步骤并演示分水器的使用,强调操作的难点和浓硫酸的取用等注意事项。教师讲授完成后,学生分组(2人/组)进行实验操作,步骤与虚拟实验一致,见表1,其中步骤二乙酸异戊酯的合成是关键步骤,图3左为虚拟实验装置,右为实际搭建装置。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巡查每个实验小组实验情况,参照表1中的评价标准进行过程评价,发现有不合格之处进行指正并评分,记录在实验登记表的实验过程一栏。实验操作完成后,教师对学生实验预习和操作进行小结:实验预习部分,所有学生完成了虚拟实验考试,得分在90分以上,学习积极性很高,只有少数学生没有写问题思考;操作部分,所有学生都完成,扣分点主要在分水器使用时水面上升未及时放液、蒸馏装置搭建不整齐或接口松动、萃取放液时不打开塞子或没有控制好液面等。最终实际产率偏低,在30%~60%之间。2.1.3实验课后———虚拟仿真课后,学生书写实验报告,主要内容为实验装置图、产率、注意事项和思考题,利用虚拟实验进行巩固。教师对学生本次实验进行评价,并进行教学反思。

2.2学习评价和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评价,其中虚拟实验考试得分、问题思考、预习报告共占30分,实际操作过程占60分,实验报告占10分。预习得分在22~30分;实验操作得分在46~58,平均为53.6分,比未经过虚拟实验预习的班级高4分,学生参与度更高;实验报告扣分点主要因反应装置图绘制潦草,得分在7~10分(登记为百分制,70~100分),最终成绩分布在75~98分。“虚拟仿真-实操-虚拟仿真”教学过程并不是“虚和实”简单的相加,而是相辅相成,虚拟实验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实际操作过程更顺畅、错误少,可作为学生实验考核前的复习资料;而实际操作需要学生体验、观察,如感受仪器衔接的力度、装置的美观度、冷凝水的大小,观察记录分水器的液面并及时调节以及观察圆底烧瓶内的反应现象等,可切实提高学生的统筹协作、观察和动手能力。总之,学生通过虚拟场景外部刺激和实际实验中的观察、体会等活动结合,完成了知识内化和技能强化,虚实结合教学实验开展顺利。但要注意虚拟实验需要的时间短、学生发现不了实际操作的难点、体会不到实验的失败,在后续教学中,还是要加强实际训练,教师要提出实际问题,比如本实验中怎样提高产率?引导学生从仪器改进、反应物比例优化、催化剂使用等方面提出方案。

3教学效果和评价

3.1实验考查结果

学期末对药学专业学生实验操作过程进行随机选人考查,引入虚拟仿真实验训练的学生为实验组,反之为对照组,每组为24人,考查结果见表2。如表2所示,实验组药学1班的实际操作考查合格率明显较高,特别是在搭建装置、萃取等操作性较强的步骤差异更明显。利用Excel方差分析对2组数据进行处理,组间对比,p=0.006967,<0.05,即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的合格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学生经过虚拟仿真实验训练,更熟悉操作步骤和细节,操作更规范。

3.2学生主观感受调查

在实验教学结束后用问卷星对虚实结合实验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收到384位学生的反馈,结果见表3。从评价结果中可以看出,97%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手机APP版仿真教学基本掌握了实验的原理和步骤,提高了实验兴趣,对实际的动手操作有帮助。

4小结

移动实验仿真虚拟软件解决了电脑端设备资源投入量大、学习地点受限等难题,让课程资源惠及到更多的学生。实验教学虚实结合,学生能在课前进行虚拟实验操作,减少了实验时间,同时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但要注意,学生在手机屏幕上进行简单的操作,无法真正体验实验的细节操作和难度,必须将虚拟仿真实验与传统实验结合,利用虚拟仿真实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实验操作要点的理解和掌握,再通过传统实验提高动手操作和协作能力,才能达到职业院校培养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作者:张青芳 单位:长沙卫生职业学院药学院

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篇2

1开展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的意义

1.1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有机化学是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操作,为接下来学习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药理学等课程奠定基础。药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的课程,还要学习大量医学课程,所以学习压力大,容易出现重专业教育、轻思政教育的现象。为了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的药学人才,必须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

1.2安全管理的需要

药学专业学生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有大量机会接触和使用各种有机试剂。这些试剂往往具有一定的毒性且有可能易燃易爆,加之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自身防护意识普遍较薄弱,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关注试剂的管理,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从物的安全状态和人的安全行为两方面消除安全隐患[2]。

2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的探索

2.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

天然产物是有机化学的一个传统研究领域,而我国创造的中药学对该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汉朝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365种重要药物,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物典籍[3]。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历经30年编写的《本草纲目》,载药一千八百余种,记载了一万一千多个医方,是闻名世界的药物学巨著[4]。尽管新药的研究开发方法不断创新,但天然产物仍然是新化学实体药物的重要来源[5]。如《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都记载将砒霜用于治疗顽固病。而现代,经我国科学家张亭栋、陈竺等的研究、推广,砒霜已被广泛用于白血病、肝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通过介绍这些远远早于西方的中国古代文明使学生了解我们的先人和前辈在有机化学史上的重要贡献,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有机化学有非常多的人名反应,在介绍醛酮还原反应时涉及到的“黄鸣龙还原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由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反应。Wolff-Kishner反应原本需要在高压条件下用封管、金属钠以及昂贵的无水肼,反应条件苛刻且易引起副反应。我国化学家黄鸣龙的改进使反应可以在常压条件下进行,不需要封管且反应时间短,更适合于工业生产[6]。随着我国作为科技活动主体的研发活动投入持续增加,在有机化学新反应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四川大学的冯小明教授,以手性络合物催化剂实现了首例催化不对称Roskamp反应,被冠名为“Roskamp-Feng反应”,这是首个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所做的工作被冠以中国人名的反应[7]。还有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马大为教授,针对Ullmann反应条件苛刻和普适性差的问题,发展了氨基酸配体[8],该反应已广泛应用于新药研发。类似的人名反应还有俞飚教授的糖苷化反应[9]、史一安教授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10]等。通过介绍这些与中国人有关的反应,激发学生的爱国自豪感和振兴国家的使命感。在讲授醚类化合物时,可以由屠呦呦教授采用低温乙醚冷浸方法成功提取青蒿素,引入中国首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1]。引导学生学习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刻苦研究的科学精神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坚定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决心。

2.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讲解立体化学这一章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个药物———反应停,让学生理解低质量的药品可能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12]。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的药理研究表明,反应停可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阻断肿瘤的营养供给,进而达到抑制肿瘤增殖或转移的目的[13]。通过这一具体事例,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导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恪守职业道德;另一方面,教导学生要辩证地看待事物,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讲解含氮化合物章节时,可将“三聚氰胺”毒奶粉和管制类毒麻药品引入课堂。三聚氰胺因其结构中含有较多的氮原子,被不良商家添加到奶粉里,用来提高氮含量以显示蛋白质含量高。食用了毒奶粉的婴幼儿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甚至失去了生命。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个别学生受一些“美剧”情节的影响,对吗啡、甲基苯丙胺等含氮化合物的合成很好奇。教师可利用专业知识向学生介绍毒品对个人、家庭、社会的严重危害,号召他们坚决抵制毒品诱惑、远离毒品。以上两个例子说明,有机化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机化学生产的材料、肥料和农药等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对这些产品不加以合理利用,就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14]。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使用这些产品的人,由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15]。在讲授有机合成设计时,可以由复杂天然产物紫杉醇的全合成,介绍科学家放弃在海外的高薪待遇,回国投身祖国建设的事迹。杨震老师在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完成了新型抗癌药紫杉醇的首次人工全合成[16],这项研究成果轰动了全世界。在祖国需要他时,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效力,完成了五味子家族重要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等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为祖国的有机化学研究作出突出贡献[17]。以此教育学生不为金钱物质所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所学知识用于祖国的建设。

2.3传播绿色化学的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

在讲授时,可详细分析两种方法的特点、利弊,让学生意识到可以在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讲授烯烃的聚合反应生成塑料时,一方面向学生介绍塑料在工业、农业、国防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应用,另一方面也要向学生介绍一次性餐具、包装袋等塑料制品造成的“白色污染”,号召学生积极贯彻落实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做好垃圾分类,减少环境污染。在讲授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绿色化学”方面的最新进展和科研成果。如传统的格氏反应只能在乙醚或四氢呋喃等有机溶剂中进行。著名华人化学家李朝军教授开创性地发展了水相中的格氏反应,为该反应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18]。这些绿色化学新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

3结语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要求。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和案例,值得深入挖掘和剖析。找到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结合点,在专业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观引导,就能发挥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霍然 伊力亚尔·阿不都克里木 康贵峰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

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篇3

1“课程思政”指导下的教学改革

1.1提高教学质量,树立“课程思政”

教学观“课程思政”工作重点是建设,教师是关键,教材是基础,思政要素挖掘是前提,制度建设是保证[5]。教师不仅是党和国家育人的实施者,也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者。“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不仅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能力密切相关,而且与教师的道德责任感密切相关。授教者先行,首先,要以“课程思政”为基准,提高综合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能力,深入思考有机化学教材德育要素中“德育”的内涵和实施措施。最后,要正确认识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深入挖掘德育元素的前提;熟练的教学技巧有助于掌控课堂,提高教学效果;深刻领悟“课程思政”的精神实质,有利于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的完美结合,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思想引导和行为示范。

1.2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实现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学思维。每一位专业课教师都要深入挖掘课程体系中蕴含的德育资源,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渗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全方位覆盖[6]。有机化学课程包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想政治因素,如有机化学的发展历史、基础研究方法、结构与性质、生产与应用等,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从而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3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探索

好的教学内容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传授[7]。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思政治的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提问、讨论、合作,学生可以主动学习、探索、发现和接受新知识,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润物无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教学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参与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思想素质的形成,使“课程思政”贴近生活、生动形象。有机化学知识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相对其他课程要弱一些,学生学习时需要记忆大量的知识内容。面对这些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运用微信、慕课、学习通、QQ群等现代传播手段,结合讨论法、案例法、项目法、自主学习法、问题引导法等教学方法,将抽象化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创造亲和力和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课程思政”源自学生成长发展需求,这就是“从学生中来”,“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需到学生中去检验,这又是“到学生中去”。良好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需要不断对“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不断对“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呈现的思政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重新设计“课程思政”,修改、补充思政元素,进行新的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形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从而不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4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为了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知识与价值导向的并行教学,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教学内容的改革。采用有机反应主导整个有机化学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突出有机反应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使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后认识到有机反应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有机反应的类型。多种化合物参与同一反应类型,在多种反应机理之间跳跃,这对学生复习很有帮助。此外,通过调整某些章节的顺序,我们将类似反相对集中在一个大主题下。例如,在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教学中,我们在不同层次上解释羰基反应α-碳的性质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有机反应的类型。在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的引领下,我们在相关章节适时把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酵母丙氨酸运转核糖核酸、青蒿素等我国科研工作者发表的全合成工作中选取了与基础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充实到教学实例中,向学生讲述科学家们团队的合作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科研的首创精神。此外,我们还从近年发表的经典全合成工作中选取了与基础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充实到教学实例中,使有机反应的教学落实到今天的科研工作中,使学生了解传统的有机反应在今天的科研中被改进到什么程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有机化学之初就受到从复杂分子结构中寻找反应点的训练,让学生感觉到有机化学基础课与当前有机化学科研工作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这些改革可加深学生对专业具体知识理解,强化学生对国内科学研究的认同;提高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进而激发学生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和为国贡献的信念。

1.5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

传统的有机化学考核由平时出勤、作业和期末考试组成,其中期末考试占60%~70%。很多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研读教材和做练习,消化、吸收、巩固和提高知识;而且,他们经常缺课。有机化学知识的特点是信息量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弱于其他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记住大量的知识。通常不努力学习的学生依靠期末考试前的填鸭式学习,顶多只能以低分通过,即使是大面积的不及格也是不可避免的。考试结束,屈指可数、“临时掌握”的知识悉数归还老师,根本谈不上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更别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唯有滋长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这绝不是一种严谨、扎实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如果染上这种坏习惯,将终身受苦,这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此外,期末考试后诊断教学问题为时已晚。这种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监督的教学评价方法,不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课程思政”的指导下,我们已经从单一的、结果导向的评价转变为多样化、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首先,我们在平时的评价中增加专题讲座和小论文的成绩,使学生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有机化学密切相关的科学和社会问题,树立远大志向和理想,从而提高课堂集中度,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收获,课后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能在考试成绩中清晰地体现出来,从而能清晰地体现课堂教学效果。其次,增加了学生平时课后网络学习次数统计、学习论文、章节小测等过程评估。最后,适当降低考试难度,调整考核比例,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考勤作业占10%、过程性考核占30%、课程论文占10%,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

2.1“课程思政”德育预期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

“课程思政”源于学生的成长需要,“课程思想政治”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只能在学生中进行检验。为此,我们对2020级海洋药学、生物制药、中药学、药学等专业近300名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课程思政与有机化学相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感。思想政治课程具有显著的德育功能。

2.2专业课程“课程思政”预期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

通过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融入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学生可以将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内化为学习动力,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图强、不懈奋斗,促进专业课程学习,提高专业课程学习成绩。为此,我们以有机化学期末考核结果作为分析评价指标,对2020级海洋药学、中药学两个平行班级进行分析评价对比,结果如表3所示。我们采用的分析评价指标,期末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50%+平时考勤作业×10%+过程性考核×30%+课程论文×10%。两个平行班级采用相同的教材、教学进度、试卷、评分标准。从表3可以看出,有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班级中优秀人数的比例明显高于没有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班级。学习成绩与学习动机呈显著正相关。“我要学”和“要我学”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明显不同。有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班级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内部动力充足,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其次,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班级不及格人数显著减少,从40%索英文文献,找到了关于合成对乙酰氨基酚的3种不同方法(图2)。通过学生之间的分工和相互协作,最终也分析出了文献报道中合成方法的优缺点,其中路线a的缺点在于浓硫酸会使催化剂失活;路线b的缺点在于酰化温度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路线c将对羟基苯乙酮肟化后经Beckmann重排得到产物,污染小,收率高,因此在实验课上选择路线c来制备对乙酰氨基酚[6]。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意识,也提高了学生查阅和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降至7%。结果可能有一定偶然性,需要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跟踪。此外,还有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与没有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班级相比,有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班级报名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人数数有了很大的提高。寒暑假留校参加教师科研实验的学生人数也大大增加。这些都是实施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的积极教学效果。

3结语

化学利弊论文范文6

[关键词]翻转课堂;传统教学;高职院校;商务英语

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的日益普及,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迭出,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开展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契机,目前已涌现出翻转课堂、慕课和微课程等多种教学形式,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更多的教学选择,而且促使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对教学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本文依据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各自特点,结合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的人才培养目标,探讨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结合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翻转课堂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一)翻转课堂的缘起及定义

2000年,美国的莫林•拉赫等三人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在这篇名为《颠倒课堂:建立一个包容性学习环境途径》的论文中,他们介绍了在美国迈阿密大学开设经济学入门课程时采用“颠倒课堂”(Invertedclassroom)教学模式后所取得的成绩,并总结其多年实施翻转课堂的经验[1]。在美国K-12基础教育阶段,颠倒课堂常被称为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2]。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WoodlandParkHighSchool)的两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使用视频软件录制PPT并附上讲解声音,再将视频上传到YouTube,以解决因路程远而耽误上课的学生的补课问题。他们让学生回家观看教学视频来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他们则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完成作业时遇到的困难,学生们都很喜欢亚伦和乔纳森的这种教学方式。这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进行问题辅导,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该模式彻底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课堂知识传授,课下知识内化”或“白天教师在教室上课,晚上学生在家做作业”的束缚,而是将二者实施的顺序颠倒过来。2012年1月30日,他们为了帮助其他任教教师更好地理解翻转课堂理念,在林地公园高中举办了翻转课堂“开放日”,让更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观摩,这种做法有利于翻转课堂在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推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大量优质教学资源不断涌现,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提供了资源上的支持,特别是开放教育资源(OpenEducationalRe-sources,OER)运动,如可汗学院微视频、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OpenCourseWare,OCW)、TEDED视频、耶鲁公开课、MOOC网络资源、网易公开课等,这些资源对翻转课堂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推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翻转课堂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各自特点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两段式的“讲授—接受”教学模式,该模式最早由赫尔巴特在19世纪下半叶提出。这种模式认为只有把控好学生的学习及学生的管教,才能达到对学生进行系统知识教育的目的。该教学模式及其对应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理论在我国根深蒂固并得到广泛的应用,“三中心”理论在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等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教学所固有的弊端日益凸显[3]。

(三)传统教学所固有的弊端

1.传统教学的过程结构不完整。教学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基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学信息反馈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由于传统教学过多注重教学的前期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的时间占比过高,而较少关注教学效果,失去了教学反馈对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的保障作用。2.传统教学“重知识,轻能力”。传统教学更多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甚至片面地认为掌握了知识就是具备了相应的能力。这种片面的教育教学观往往导致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导致学业成绩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之间的严重不相称。此外,传统教学过于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对非智力因素的关注普遍不够,常常忽视学生学习态度、兴趣、意志、人际交往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3.传统教学机械式重复。在传统教学中,教参从教学参考逐渐演变成教学的“标准”,教师按照教参来严格设计每节课的内容和教学进程时间表。对于老教师而言,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教学过程都已烂熟于心,教学就成了一种机械、重复式的活动,教学激情缺失,职业倦怠感相伴而生。4.传统学习被动接受。对于学习而言,学生是知识内化的主体。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学设计环节,还是教学的实施环节,往往都以教师为本位,通常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翻转课堂实现了知识传播顺序的颠倒,学生在课外在线自主学习教师上传的视频,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即学生在课前完成“信息传递”;教师在课堂上不再进行知识点的传授,而是通过引导及辅导、小组讨论问题、随堂小测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即学生在课堂上实现知识的“吸收内化”[4]。

(四)翻转课堂的特点

1.翻转课堂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课前通过自学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知识,而且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知识盲区和漏洞。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并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可以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查漏补缺,打破学生思维局限性,培养发散性及创新性思维,并可实现个别化学习。在此基础上,课堂上的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将丰富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组成一个完整且有机联系的教学过程。2.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性质都发生了较大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需要教师总结、解决学生课前自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围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3.变集体学习为个别化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是基于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这种一刀切(one-size-fits-all)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习能力较强或较差的学生,且学生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式、场所、时长和频率,从传统教学的“一对多”模式转变为个体化学习模式。学生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和知识内化的主体,这样的要求更契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提高学习主动性。然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其制约因素,如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仍然习惯于被动式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又如受制于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大多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学生难以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翻转课堂教学难以开展。

二、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的特点

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做出了明确的定性,就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以英语应用能力为核心,以商务操作能力为基础,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虽然商务英语是以普通英语为基础,但它属于一种专门用途的英语,弱化了普通英语,而更强调其功能和技术性。商务英语在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上更为独特,国际商务活动中诸如商务会议、电话电子邮件沟通以及商务谈判过程中要求参与者要熟知专业知识,并用流利的英语进行表达,这就要求参与者要提高交流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的教学需围绕该特点去设计,教学活动需具有非常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此外,国际商务活动本身的实践性非常强,商务英语毕业生的工作去向是投身于国际商务活动中,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促成经济贸易的顺利开展。

三、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

通过对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的利弊分析可知,单独采用两种教学方式中的一种都难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将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相结合,发挥两个教学模式的互补优势,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的教学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一)策划教学设计

由于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和知识内化的主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并提高学习主动性,商务英语常规知识点(如外贸基础知识,外贸函电,外贸谈判等)的教学可充分考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体而言,教师以教学大纲为蓝本,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教学视频的主题及内容。学生通过课外自学或合作学习,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梳理知识难点或困惑,便于在课堂上提问和讨论,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完成知识内化。

(二)完善教学视频

在教学视频设计方面,教师要立足本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情况,深层把握课程大纲,深入分析课程章节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图谱和思维导图。教师根据各章节知识点的特征和学习者的特点,对知识点进行筛选和整合,设计出契合学习者实际学习状况的教学视频。在制作教学视频的过程中,教师需充分考虑视频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视频的精巧度、要点讲解的精确度、活动对教学目标的服务度、任务设计的进阶度以及学生的参与度,视频要尽量短小精悍,不仅具有知识性,还需具有可观赏性和趣味性,让学生看得懂且愿意反复看,使翻转课堂的效果达到最优化[5]。

(三)加强合作学习

翻转课堂对学生学习自主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若无有效应对措施,翻转课程教学模式反而会加剧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为解决该问题并切实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教师可尝试合作学习法,即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将学生混编成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并明确责任分工,通过组员的互相帮助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以实现大家共同的学习目标。其次,组长(轮流)根据每章节课程的专业知识点进行任务分配,敦促组员在规定时间节点内汇总知识点,以促进自己及他人的自主学习,组长将汇总好的资料整理后再进行组内合作学习,确保每位组员都掌握知识点。

(四)增设课堂测试

促使学生的知识内化是不同教学模式共同的目标,为达成该目标,在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所规定的内容后,通过学生层面开展的知识点教学来提高全员学习效果,学生个人及小组再在课堂上提出疑问,期间进行师生互动和讨论,教师开展点评和总结,引导并帮助学生完成问题答疑及知识内化。

(五)示范教学过程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充分理解“游戏规则”是实行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相结合教学模式的前提和保障。为此,课程的第一堂课不仅是绪论课,也是第一次集中面授说明会,教师要详细介绍该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为往后的师生配合做好铺垫。其次,在随后的课程教学中,教师每次需介入1~2个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打造新教学模式的样板,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新模式的具体流程和细则。

四、结语

化学利弊论文范文7

【关键词】背诵;多媒体教学;英语学习

一、引言

1.背诵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及其现状。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一种方法,至今在汉语教学中广为应用,而且作为一种能力要求,在考试中常加以检查。而英语教学同属于语言教学,有着和我国语文学习相同的规律。背诵是许多中国的优秀英语学习者都曾经用过或主张使用的方法之一,如林语堂、赵世开、许国璋,陈冠商等许多语言界的老前辈都是英语背诵的实践者和受益者。此外,我国一些英语教师和专家也做了深入的实证研究,对背诵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进行了实验和实证。王晓燕,董卫、付黎旭,龙献平、黄光大,邓鹂鸣、王香云,何智林等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背诵对增强语感、克服母语干扰,提高学生口语和写作能力以及培养学习者的自信心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及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新模式逐步普及,背诵这一传统的语言学习方式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遭到质疑和批判,也日益受到学习者的轻视。何家宁的英语背诵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经常背诵英语的大学生并不太多,而且主要是背诵单词和短语,大学教师较少要求学生背诵英语。2.多媒体教学的利弊。2017年,教育部颁发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高校应该“大学英语应大力推进最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继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建多元的教学与学习环境。鼓励教师建设和使用微课、慕课,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改造和拓展教学内容,实施基于课堂和在线网上课程的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朝着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方向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集合声音、文字、图像、等元素,根据课堂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语境,学生不仅可以和多媒体设置的虚拟人物对话,身临其境地体会真实的英语情景交流,感受英美国家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而且因特网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然而,新技术的尝试应用到发展成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经验,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多媒体英语教学虽然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了形象化的语言环境,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但是,多媒体教学缺乏师生交流,内容过多、学生难以把握重点,消化教学内容,教学课件过于花哨、分散学生注意力等弊端也暴露了出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手段现代化,应把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放在首位。教师在科学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还要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关系,关注师生间应有的人际交往与情感交流,给予学生思想、情感、人格、审美等方面的熏陶和感染。”可见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有力辅助,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才是关键。本文旨在探讨在运用新的教学理论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背景下,如何积极保留我国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并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优化背诵策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

二、把背诵作为一种教学策略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1982)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来实现的。因而教学的主要精力应放在为学生提供最佳语言输入上,以促进语言习得,最佳语言输入必须是:1.可理解的,2.大量的,3.有趣的。背诵可以反复地接触语言材料,加深理解和积累语言知识,把握语音、词性、词义、语法、语用等语言信息,从而达到强化语言输入的目的。加拿大语言学家Bialystok(1978)区分了两种语言知识:显性语言知识和隐性语言知识。显性语言知识指存在于学习者意识层中的所有目标语知识,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隐性语言知识是指存在于学习者潜意识中的那些内化了的语言知识,即我们常说的语感。隐性语言知识越多,熟练使用目标语的程度就越高。背诵能够通过反复强化把原来显性的语言知识转化为隐性的语言知识。随着背诵输入的不断增加,学生对所学目标语现象的敏感度将会不断增强,语感将不断增强,口语和写作能力也将不断得到加强。英语在中国是作为外语来学习的,课堂之外缺少语言环境,缺乏实践的机会。课堂内教师和学生都是中国人,虚拟一个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也是困难的,同时课堂上有限的输入,班级学生数额大等因素也制约学生实现自由交际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的情况下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必然会产生大量不规范的语言输出。而背诵补充了学习外语目的语语境缺失之不足,通过背诵精选的范文,反复积累,由量变到质变,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降低母语的负迁移。因此把背诵作为一种教学策略不仅符合教学理论,也符合我国的英语教学实际情况。

三、优化背诵策略与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网络,用于外语学习的播放器、手机和电脑网络等。多媒体是图像、声音和文本借助于计算机的有机结合,具有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网络可以提供丰富的用于多媒体教学的材料,如英文歌曲、英语电影、新闻会、演唱会、演讲、辩论赛视频等。播放器和手机可以随身携带、随时视听,大大方便了语言学习。背诵策略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可以克服多媒体教学的一些弊端,让学生多练习、模仿精选的语料,突出重点,学生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语言材料上面,尽力理解所学的内容,从而能更大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背诵输入语料的过程更加有趣,增强语料的情景性,使语言材料显得生动、鲜活,有效克服学生在背诵中容易产生的厌烦感,去主动积极地模仿、背诵,从而短时记忆的语料更快地转化为长时记忆的语料,积累和巩固语言知识,培养语感,逐渐过渡到用英语思考。

四、优化背诵策略与多媒体教学的具体做法

1.把多媒体教学和背诵结合起来,合理选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要求我们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优质外语教育。高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一方面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工具,为迎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因此教师以此为指导,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等精心选用语言规范地道,发音标准,思想内容向上,富于时代性、趣味性、实用性的背诵语料,但要注意语言要地道,便于学生模仿和活用。这些语料,从影像格式上来说可以是音频或者视频的;从材料形式上来说可以是歌曲、电影、演唱会、辩论赛、广告词等;从内容上说,应该涉及各种题材,如科技教育、天文地理、人物传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以增加语言接触的范围,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从体裁方面来说,不应只限于记叙文,也要兼顾说明文、议论文等,甚至优美的散文、短小精悍的诗歌等背诵语料,也可以是课文中精选出来的精彩段落。这些语料,语言材料和图像和/或声音相结合,提供真实的交际环境,不仅可以增加学生背诵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弥补课堂教学材料之不足,还可以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2.把多媒体教学和背诵结合起来,理解语料。如果精选的背诵语料学生没有理解,学生在结合多媒体教学时只能走马观花,应接不暇,在背诵时生吞活剥,机械记忆,达不到理解性输入的目的。只有理解了内容,才能使背诵在头脑中得以巩固和内化。最后,讲解精选语料中的难点,并将其反复播放,让学生不断模仿。所以,教师应该先讲解背诵语料,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词汇搭配,疑难结构、句型等,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加深理解,领会语言结构、意义和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只有在理解和熟悉句子的形式和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才能提高背诵效率,不断增强语感,体会到语言的妙处。机械重复,不求甚解,不但容易挫伤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对背诵的材料也不知如何使用,对于语言学习是没有用处的。3.把多媒体教学和背诵结合起来,反复听诵。语感的形成来自大量的言语实践。在言语实践中,人们通过听觉、视觉等感官广泛地接触语言材料,积累语言知识,熟悉目的语的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背诵实际上就是一个有意识的反复接受语言信息刺激的过程。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相结合的背诵语料,由于具备声像的优势,学生可以更好的依赖其中的语境把握语料的语义,语气、语用等知识,把语言的结构、意义和功能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也能避免哑巴英语,克服母语的干扰。MP3、MP4播放器可以随身携带,反复播放。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应反复听诵,力求正确地发出每一个音,注意到音在连贯语句中的变化,还能按照内容正确划分意群,合理停顿,恰当地运用句子重音、节奏、语调等。反复听诵可以克服不流利、打磕、不适当停顿或重复的毛病,为发音准确,用词地道,流畅自然的口语表达打好基础。反复听诵还应注意掌握有声语言中的思想、感情、语气、风格等,注意体会鲜活文字的魅力,促进听觉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共同发展。4.把多媒体教学和背诵结合起来,实践运用。背诵式输入的目标语言材料,如果不通过实践加以运用,那么背诵只起到了输入的作用,而未能实现其输出功能。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输出,为了运用。实践运用语言与背诵输入语料有机结合起来才是有效输入的最佳途径。这种输出,可以分为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两类。书面表达可以多种多样,根据背诵语料自行设计,如改变人称、体裁扩展、压缩课文、模仿作文、填空补全、段落默写、英汉互译等练习。这些练习源于诵读材料,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运用所学的词汇、语法等进行发挥,创新使用背诵的语料。口头表达可以是段落或短文大意复述,也可以是对话(打电话、购物、问路等)背诵表演、电影片段模仿、节目主持人模仿、英语歌曲演唱、背诵比赛等。这些形式各样的练习,可以强化背诵的效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诵读的语料还可被内化为学生的语感,形成自然、流利、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结语

总的来说,背诵是学习英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是知识输入的一种有效途径,将其作为一种学习策略,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有利于语言积累、克服母语干扰。背诵和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精选的语料与语境、声音结合起来,赋予干巴巴的文字鲜活的生命,使背诵过程充满乐趣。而且多媒体教学以背诵作为学习策略,可使教学的重点明确突出。精选教学内容,发挥多媒体技术可以反复视听、截取片断优势,有利于语料输入和语言积累。

参考文献:

[1]龙献平,黄光大.背诵强度与英语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56-58.

[2]丁言仁,戚焱.背诵课文在英语学中的作用[J].外语界,2009(5):58-64.

[3]王晓燕.英语教学中“背诵输入”实践效果论[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6):59-61.

[4]董卫,付黎旭.背诵式语言输入在大学英语学中的作用[J].外语界,2003(4):56-59.

[5]邓鹂鸣,王香云.背诵式语言输入对中国学生二语写作能力发展的有效性研究[J].外语教学,2007(7):52-56.

[6]何智林.背诵输入与英语口译教学的时间与理论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12):27-30.

[7]何家宁.关于大学生英语背诵的调查报告[J].山东外语教学,2006(1):60-63.

[8]王婷.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及对策[J].教育教学研究,2010(4):134.

化学利弊论文范文8

 

1参与式教学理论在法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参与式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以实践为导向的、强调多方参与与共同协作的特殊的教学模式。在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教学中,参与式教学理论有着广泛的空间。具体而言:   第一,参与式教学能够实现法学课程教师教学过程主导性和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有机融合。参与式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过程,而对于学习者自身特性的重视无疑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和宽松的交流环境;参与式教学强调多方协作,这有利于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多边互动的教学结构,从而集思广益,使教学过程充满了探究的乐趣;参与式教学提供了情景化的学习场域和氛围,这能够为学生知识的运用和检验提供模拟空间,有利于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参与式教学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对法学课程教学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第二,参与式教学契合了法学学科实践性的特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实践性是法学学科所要彰显的个性,是法学学科存在和发展的目的与宗旨,即使是以相对较为纯粹的理论知识的传承而言,其中也隐含着“实践参与性”的特质。“法学知识终将是具体历史语境中的,以包含实践参与欲望的形式,对同样是存在于具体历史语境中的社会法律实践进行理论编织。”[3]58以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证据法、司法文书等为主体的诉讼法类课程以其与司法实践及学生未来职业实践的紧密关联性,更是成为法学学科实践性的典型代表。在法学教学中,恰当地、积极地运用参与式教学理论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原因在于:法学教育尤其是诉讼法学教育具有传授法学理论知识和训练法律实务能力的二重性,法学本科阶段的教育既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初步形成法治理念,掌握基本法学理论知识,又要训练学生形成运用法学理论分析和解决个别法律实务案例的能力。使学生参与到探讨、发现、体验、深化和运用法律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既有助于学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在实践中运用法律的具体能力。诉讼法学理论课程内容复杂深奥,操作性强,与实践联系紧密,将参与式教学方法运用于法学教学也有助于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教师“一言堂”、理论教学脱离实践需要等方面的弊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在严肃活泼的氛围中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技能的目的。   2参与式教学理论在诉讼法类课程中运用的具体方法   2.1创新参与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较以往有了较大变化,如今的大学生见多识广、思路开阔,他们不满足于教师在课堂上仅仅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而寻求与教师更多地交流。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对新生事物往往怀有较大兴趣的年龄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状况,及时拓展和创新学生参与教学的途径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力争实现课堂上学习、课堂外交流的无缝衔接。   为实现这一想法,笔者充分利用了现代网络所带来的交流便利和学生们对于利用网络的兴趣。创设“网络学堂”教学平台,将教学内容、课后作业、讨论的问题等上传至网络学堂中,并利用其中的网络讨论版块,实现一个学生提问、多个学生参与、任课教师引导的积极活泼的参与局面;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注册用于教学的公共电子邮箱,在第一次上课时即告知学生,鼓励学生就某些不愿公之于众的问题和建议,通过公共教学邮箱实现与教师私密接触,以弥补采用网络课堂私密性不足的缺陷。   2.2追踪社会热点,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法律是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行为规范,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法律的真意体现于社会实践中。诉讼法学相关课程与司法实践联系紧密,因此,教师要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以清晰流畅的语言、精练准确的法律术语来传授诉讼法学基本理论知识,更要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化抽象于具体之中,将抽象的法学知识尽量以形象生动的事例呈现给学生。这样做便于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由于所举事例属于社会热点问题,案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时代气息,容易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从教学实践来看,追踪社会热点的方法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证据法学教学过程中,当介绍到“自由心证原则的运用要受论理法则和经验法则的限制”这一重要原理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笔者特地引用了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的南京彭宇案,展示了该案的判决书,对其中法官以经验法则来判决的利弊做了详细的分析。由于这一案件发生在学生身边,且案件影响极大,学生们发言踊跃,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组织课堂讨论,强化学生参与行为   课堂讨论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学生课堂参与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讨论方式主要有案例讨论和专题讨论两种方式。前者如上文所述有关彭宇案的讨论。这里主要谈一下专题讨论。   专题讨论是一种有计划的组织学生针对专门问题的讨论。其程序一般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先行确定讨论的专题,拟定初步的讨论方案,接下来由学生自由组合,分别收集相关方面的资料并进行初步分析,然后安排课时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针对专题进行专门讨论。由于这种讨论强调学生对于资料的自主收集和分析,而讨论的过程也使学生进一步澄清了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学生辨别、讨论、合作能力的培养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运用专题讨论这种参与方式时,对学生的参与能力应予以充分关注。由于长久以来我国法学教育中学生们习惯于在教师安排下学习,参与能力往往不足,在参与过程中对专题讨论这种自由度较大的参与形式往往表现出不适应。基于这种情况,为增强学生参与的实际效果,教师适当的引导是不可缺少的。如针对学生资料收集能力的欠缺,教师需要在确定专题讨论方案以后,花费一定的时间,详细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各种专业搜索工具,如google学术搜索、读秀学术搜索以及图书馆各类专业数据库来实现数据资料的充分收集。#p#分页标题#e#   实践证明,教师适当的引导是提高学生参与技能、实现学生有效参与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另外,在专题讨论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对于讨论全局的掌控,既要启发学生开阔思路,畅所欲言,又要防止学生偏离主题,随意而谈,以充分实现课堂讨论这种参与形式的作用。   2.4组织模拟法庭,注重学生参与效果   诉讼法学相关课程与司法诉讼程序联系密切。诉讼法学的相关程序若在课堂上以单独的言语形式来讲授,未免过于枯燥。因此,组织模拟法庭,由学生参与扮演原告、被告、法官或者公诉人、辩护人的角色,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也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构建自我知识的重要环节。由于模拟法庭对学生法学知识和参与技能的要求较高,因此一般应在较高年级的法学学生中组织,并应循序渐进地进行[4]。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一是在组织模拟法庭之前,有意识地组织和要求学生到法院旁听案件庭审过程,通过旁听案件庭审,现场感受法庭气氛和具体环节;二是组织学生观摩中国法庭栏目组编辑的“民事诉讼普通程序”、“民事诉讼简易程序”、“刑事诉讼普通程序”“刑事诉讼简易程序”等视频,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诉讼程序的了解;三是精心组织演练,针对演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查缺补漏,总结经验;四是进一步明确任务,组织参加模拟法庭的学生正式演出。这一过程要求学生思路清晰,表达流畅,模拟现场庄重严肃,力求庭审过程的逼真性。   采用以上方法,结合诉讼法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我们曾组织法学学生模拟许某ATM机盗窃一案的庭审。   在这一案件的模拟中,除了学生参与扮演角色以外,还特地邀请了其他法学教师一起参与模拟法庭角色扮演,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同场参与、互相交流、充分互动的参与目的。   3参与式教学理论运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已有实践证明,以面向实践、师生共同行动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学科适用性和可行性,其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培养综合能力型学生具有现实意义[5]。通过有意识地将参与式教学理论运用于诉讼法类课程的教学,学生们对于诉讼法学相关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程度较以往有明显提高,多数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教师的教学互动,与教师进行良好充分的沟通,教师教学的针对性也随之提高;在课堂以外,学生们开始愿意通过网络学堂以及电子邮箱、短信等形式与教师进行学业问题的交流,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在每学年学生评教活动中,学生们也对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诉讼法类课程教学予以高度的评价,认为这种教学方式生动活泼、实践性特色明显。这充分展现了参与式教学理论在学生教学主体地位提升、教学目标整体性实现、教学效果多维度拓展等方面所具有的重大价值。但是从诉讼法类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参与式教学理论在实践运用中还存在着诸多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第一,受教学场所、教学资料、教学设施、教学计划等方面条件的限制,目前有关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与规范的参与式教学法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过增元教授曾总结参与式教学法的4个特点[6]251-254,即:1)开放式的教学内容;2)提问式的授课方法;3)无标准答案的习题;4)论文形式的考试,这4个特点大体展现了较为规范的参与式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此为标准来反观参与式教学的实践,在诉讼法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尚难以获得,教学资料的设计也遵循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设施不能与参与式教学的要求相匹配。而在教学评价方面,由于教师在整个教学计划的拟定以及考试方式方面没有充分的话语权,大多数诉讼法类课程仍只能采用传统的卷面考试方式。换言之,参与式教学即使可以在诉讼法类课程中加以运用,但其也往往局限于教学过程的部分环节,而不能深入拓展到整个过程中去。   尤其是评价方式的限制,使学生和教师仍旧要最终回归到传统的方式中去,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第二,学生学习中的“搭便车”现象。“搭便车”现象是奥尔森于1966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所概括的集体行动困境的形象表述。奥尔森认为,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公共性,所有集体的成员均可从中受益,即使那些没有分担集体行动成本的人也会如此。因而在有着“搭便车”的可能时,一个自利的人并不会为集体利益作出贡献,而这也将陷集体行动于困境之中。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由于诸多参与行为要依赖学生群体的集体合作,如小组学习、课堂讨论等,在这一过程中“搭便车”现象就可能出现,即部分学生并不能实现积极主动地参与,而是向其他同学“搭便车”,以应付教师的检查。因此这部分学生虽表面上也可能参与教学过程,但表现很不积极,这样就不能实现“参与”教学。   从根源上看,参与式教学中“搭便车”现象的产生或源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兴趣的弱化,或源于教学组织活动的低效,或因为缺乏足够的激励措施。因而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形作恰当应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是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展现诉讼法类课程对于学生自身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强化学生对诉讼法类课程的学习兴趣;二是强化学习小组的作用,学习小组的负责人通常要选任那些有责任心、热情活泼、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来担任,教师要及时与小组负责人沟通,了解小组成员学习讨论的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形作出相应的处理;三是强化对参与教学的学生的激励措施。这种激励措施,不完全体现在学习成绩的评定方面,而是要贯穿参与式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同化和加深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使感情激励与成绩激励紧密结合。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对防范参与式教学中“搭便车”现象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三,教师教学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从前述参与式教学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参与式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具有开放、平等的心态,教师不仅是教学知识的提供者,同时也是学生成功体验的共享者;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具有反思精神的研究者;教师固然要具有丰富的法学学科知识,同时也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其他人文社会知识方面有所涉猎;除此以外,参与式教学的运用还意味着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教学的准备工作,课堂教学中要具有较强的课堂调节掌控能力,在课堂之外也要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注。这都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与式教学的开展必然是教师不断学习、研究和发展的过程,就此而言参与式教学是真正能够实现“教学相长”的一种教学方式,因而也是值得教师花费时间与精力去认真加以实践的。#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