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研究

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研究

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篇1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是医卫类高职院校药学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是学习药物化学、药理学等课程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安全管理等职业素养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首先,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的化学理论知识基础相对薄弱且学习兴趣不浓厚,实验操作水平不高,特别是对一些实验程序较为复杂、难度大,且有一定的操作风险的实验,学生缺乏实验的信心;其次,实验课前学生进行图文和视频预习的效果没有保障,课堂“教师讲和学生做”的模式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因此,需要一种新的实验模式辅助传统实验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更方便地反复学习和虚拟操作实验流程,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减少因错误操作带来的高消耗、高风险问题。

1移动端仿真软件引入有机化学实验的实践

虚拟实验教学可以提供给学生高度仿真的虚拟场景,且具有可重复和共享的特点,近年来已在工程类[1-4]、大型仪器使用[5-7]、医药学[8-9]和化学[10-13]等实验教学和培训中有广泛应用,很多学校建立了虚拟仿真平台。相对于传统电脑端应用,移动端虚拟实验室降低了硬件投入和维护费用,智能手机的高度普及使其更易推广使用[14-15]。MLabs是大连理工大学研发设计的可移动端使用的虚拟实验软件[14],手机下载软件后,使用微信账号登录,只需要点击、输入和拖动等操作就可以完成虚拟实验,可操作性强,使用成本低;内容丰富,含有各类化学实验;界面清晰明了,主要分为工具栏和操作栏;简单易学,有利于学生尽快熟悉实验所需仪器,掌握实验进程。虚拟仿真实验主要在有机化学实验课前预习环节中使用[16],可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形成对实验过程的具体认识。然而,目前鲜有高职院校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仿真实验的应用实例报道,仅有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张杰提出将虚拟实验室应引入有机化学教学的建议,用于辅助实验教学[17]。笔者结合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在本校药学及相关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引入了2个MLabs虚拟实验———简单有机搭建和乙酸异戊酯的制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操作水平。简单有机搭建设置在首个实验,包含了多种仪器的选择和蒸馏、回流、萃取、回流分水等实验装置的搭建,帮助学生在进实验室之前了解和熟悉仪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如何搭建装置等;乙酸异戊酯的制备实验设置在最后,该实验包含基础操作步骤较多,而且学生首次使用浓硫酸危险性相对较高,通过虚拟实验,学生能复习掌握基本操作、熟悉有机合成和提纯步骤、降低风险。

2虚实结合教学实例

2.1教学过程

以经典合成实验“乙酸异戊酯的制备”实验为例,教学实施方案见图1。教学过程包含教师和学生任务,涵盖实验教学前、中、后等3个环节,按照“虚拟仿真-实操-虚拟仿真”的模式进行,在虚拟仿真中理解,在实际操作中熟练,在虚拟仿真反复训练中巩固。2.1.1实验课前———虚拟仿真实验前,教师先进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醇、酸的性质和酯化反应等理论,完成过蒸馏、萃取等操作,大部分学生具备本次实验的预习和实验操作的基础。然后,实验课前1周在学委群内教学课件和预习任务。任务一要求学生手写完成预习报告,内容为本次实验的具体步骤;任务二是完成手机虚拟实验考核;任务三是结合预习报告和虚拟实验思考并书面解答课件上的4个问题:(1)合成反应式怎样写?(2)分水器的作用是什么?(3)15%碳酸钠溶液和饱和氯化钠溶液的作用是什么?(4)分液漏斗使用的注意事项有哪些?课前,学生书写预习报告,进行虚拟实验预习。打开MLabsAPP练习模式界面(图2(a)),点击乙酸异戊酯的制备实验项目,列出了具体的反应步骤(图2(b)),分为4步:量取反应物、搭建回流分水装置(图2(c))、分离混合物(图2(d))和蒸馏(图2(e))。进入虚拟实验场景,通过提示逐步点击进行操作,所有步骤和细节高度仿真,通过点击药品和量筒实现取样和加样;依次点击各仪器放到出现的橙色线条位置,则表示该仪器搭建好,按提示操作开关冷凝水、分水器、用锥形瓶收集馏分、开关热源、拆除装置等;萃取时注意分层后放液的界面;搭建蒸馏装置、收集138~143℃馏分、拆除装置、称产品重量等,操作时长约10min。练习模式操作完成后,学生基本掌握虚拟环境下的操作过程,再进行虚拟考试。最后完成预习任务三的4个问题。2.1.2实验课中———实际操作课堂的前15min,教师检查并记录学生的预习情况,90%的学生完成任务一预习报告书写,75%的学生完成任务二问题回答,所有学生完成了任务三虚拟实验考试,得分都在90分以上。然后,请学生回答任务二中的问题,教师进行补充。(1)合成反应的方程式为:CH3COOH+(CH3)2CHCH2CH2OH浓硫酸138~幑帯帯帯帯幐143℃CH3COOCH2CH2CH(CH3)2+H2(2)分水器的作用为将反应生成的水层与蒸馏出的有机层分离,使有机层回到反应器中,且除去生成的水,起到纯化产物和提高反应收率的作用。(3)15%碳酸钠溶液用于去除产物中的酸,饱和氯化钠溶液分离水相和有机相并防止乳化。(4)分液漏斗使用的注意事项有:用前检漏,装液时要关活塞,振荡液体后要放气,放液时要打开上方塞子,当下层液体流尽时,立即关闭旋塞,再从漏斗上口倾倒上层液体。最后,教师简要讲述实验步骤并演示分水器的使用,强调操作的难点和浓硫酸的取用等注意事项。教师讲授完成后,学生分组(2人/组)进行实验操作,步骤与虚拟实验一致,见表1,其中步骤二乙酸异戊酯的合成是关键步骤,图3左为虚拟实验装置,右为实际搭建装置。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巡查每个实验小组实验情况,参照表1中的评价标准进行过程评价,发现有不合格之处进行指正并评分,记录在实验登记表的实验过程一栏。实验操作完成后,教师对学生实验预习和操作进行小结:实验预习部分,所有学生完成了虚拟实验考试,得分在90分以上,学习积极性很高,只有少数学生没有写问题思考;操作部分,所有学生都完成,扣分点主要在分水器使用时水面上升未及时放液、蒸馏装置搭建不整齐或接口松动、萃取放液时不打开塞子或没有控制好液面等。最终实际产率偏低,在30%~60%之间。2.1.3实验课后———虚拟仿真课后,学生书写实验报告,主要内容为实验装置图、产率、注意事项和思考题,利用虚拟实验进行巩固。教师对学生本次实验进行评价,并进行教学反思。

2.2学习评价和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评价,其中虚拟实验考试得分、问题思考、预习报告共占30分,实际操作过程占60分,实验报告占10分。预习得分在22~30分;实验操作得分在46~58,平均为53.6分,比未经过虚拟实验预习的班级高4分,学生参与度更高;实验报告扣分点主要因反应装置图绘制潦草,得分在7~10分(登记为百分制,70~100分),最终成绩分布在75~98分。“虚拟仿真-实操-虚拟仿真”教学过程并不是“虚和实”简单的相加,而是相辅相成,虚拟实验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实际操作过程更顺畅、错误少,可作为学生实验考核前的复习资料;而实际操作需要学生体验、观察,如感受仪器衔接的力度、装置的美观度、冷凝水的大小,观察记录分水器的液面并及时调节以及观察圆底烧瓶内的反应现象等,可切实提高学生的统筹协作、观察和动手能力。总之,学生通过虚拟场景外部刺激和实际实验中的观察、体会等活动结合,完成了知识内化和技能强化,虚实结合教学实验开展顺利。但要注意虚拟实验需要的时间短、学生发现不了实际操作的难点、体会不到实验的失败,在后续教学中,还是要加强实际训练,教师要提出实际问题,比如本实验中怎样提高产率?引导学生从仪器改进、反应物比例优化、催化剂使用等方面提出方案。

3教学效果和评价

3.1实验考查结果

学期末对药学专业学生实验操作过程进行随机选人考查,引入虚拟仿真实验训练的学生为实验组,反之为对照组,每组为24人,考查结果见表2。如表2所示,实验组药学1班的实际操作考查合格率明显较高,特别是在搭建装置、萃取等操作性较强的步骤差异更明显。利用Excel方差分析对2组数据进行处理,组间对比,p=0.006967,<0.05,即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的合格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学生经过虚拟仿真实验训练,更熟悉操作步骤和细节,操作更规范。

3.2学生主观感受调查

在实验教学结束后用问卷星对虚实结合实验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收到384位学生的反馈,结果见表3。从评价结果中可以看出,97%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手机APP版仿真教学基本掌握了实验的原理和步骤,提高了实验兴趣,对实际的动手操作有帮助。

4小结

移动实验仿真虚拟软件解决了电脑端设备资源投入量大、学习地点受限等难题,让课程资源惠及到更多的学生。实验教学虚实结合,学生能在课前进行虚拟实验操作,减少了实验时间,同时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但要注意,学生在手机屏幕上进行简单的操作,无法真正体验实验的细节操作和难度,必须将虚拟仿真实验与传统实验结合,利用虚拟仿真实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实验操作要点的理解和掌握,再通过传统实验提高动手操作和协作能力,才能达到职业院校培养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作者:张青芳 单位:长沙卫生职业学院药学院

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篇2

1开展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的意义

1.1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有机化学是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操作,为接下来学习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药理学等课程奠定基础。药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的课程,还要学习大量医学课程,所以学习压力大,容易出现重专业教育、轻思政教育的现象。为了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的药学人才,必须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

1.2安全管理的需要

药学专业学生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有大量机会接触和使用各种有机试剂。这些试剂往往具有一定的毒性且有可能易燃易爆,加之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自身防护意识普遍较薄弱,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关注试剂的管理,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从物的安全状态和人的安全行为两方面消除安全隐患[2]。

2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的探索

2.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

天然产物是有机化学的一个传统研究领域,而我国创造的中药学对该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汉朝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365种重要药物,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物典籍[3]。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历经30年编写的《本草纲目》,载药一千八百余种,记载了一万一千多个医方,是闻名世界的药物学巨著[4]。尽管新药的研究开发方法不断创新,但天然产物仍然是新化学实体药物的重要来源[5]。如《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都记载将砒霜用于治疗顽固病。而现代,经我国科学家张亭栋、陈竺等的研究、推广,砒霜已被广泛用于白血病、肝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通过介绍这些远远早于西方的中国古代文明使学生了解我们的先人和前辈在有机化学史上的重要贡献,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有机化学有非常多的人名反应,在介绍醛酮还原反应时涉及到的“黄鸣龙还原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由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反应。Wolff-Kishner反应原本需要在高压条件下用封管、金属钠以及昂贵的无水肼,反应条件苛刻且易引起副反应。我国化学家黄鸣龙的改进使反应可以在常压条件下进行,不需要封管且反应时间短,更适合于工业生产[6]。随着我国作为科技活动主体的研发活动投入持续增加,在有机化学新反应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四川大学的冯小明教授,以手性络合物催化剂实现了首例催化不对称Roskamp反应,被冠名为“Roskamp-Feng反应”,这是首个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所做的工作被冠以中国人名的反应[7]。还有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马大为教授,针对Ullmann反应条件苛刻和普适性差的问题,发展了氨基酸配体[8],该反应已广泛应用于新药研发。类似的人名反应还有俞飚教授的糖苷化反应[9]、史一安教授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10]等。通过介绍这些与中国人有关的反应,激发学生的爱国自豪感和振兴国家的使命感。在讲授醚类化合物时,可以由屠呦呦教授采用低温乙醚冷浸方法成功提取青蒿素,引入中国首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1]。引导学生学习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刻苦研究的科学精神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坚定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决心。

2.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讲解立体化学这一章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个药物———反应停,让学生理解低质量的药品可能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12]。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的药理研究表明,反应停可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阻断肿瘤的营养供给,进而达到抑制肿瘤增殖或转移的目的[13]。通过这一具体事例,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导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恪守职业道德;另一方面,教导学生要辩证地看待事物,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讲解含氮化合物章节时,可将“三聚氰胺”毒奶粉和管制类毒麻药品引入课堂。三聚氰胺因其结构中含有较多的氮原子,被不良商家添加到奶粉里,用来提高氮含量以显示蛋白质含量高。食用了毒奶粉的婴幼儿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甚至失去了生命。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个别学生受一些“美剧”情节的影响,对吗啡、甲基苯丙胺等含氮化合物的合成很好奇。教师可利用专业知识向学生介绍毒品对个人、家庭、社会的严重危害,号召他们坚决抵制毒品诱惑、远离毒品。以上两个例子说明,有机化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机化学生产的材料、肥料和农药等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对这些产品不加以合理利用,就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14]。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使用这些产品的人,由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15]。在讲授有机合成设计时,可以由复杂天然产物紫杉醇的全合成,介绍科学家放弃在海外的高薪待遇,回国投身祖国建设的事迹。杨震老师在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完成了新型抗癌药紫杉醇的首次人工全合成[16],这项研究成果轰动了全世界。在祖国需要他时,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效力,完成了五味子家族重要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等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为祖国的有机化学研究作出突出贡献[17]。以此教育学生不为金钱物质所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所学知识用于祖国的建设。

2.3传播绿色化学的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

在讲授时,可详细分析两种方法的特点、利弊,让学生意识到可以在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讲授烯烃的聚合反应生成塑料时,一方面向学生介绍塑料在工业、农业、国防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应用,另一方面也要向学生介绍一次性餐具、包装袋等塑料制品造成的“白色污染”,号召学生积极贯彻落实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做好垃圾分类,减少环境污染。在讲授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绿色化学”方面的最新进展和科研成果。如传统的格氏反应只能在乙醚或四氢呋喃等有机溶剂中进行。著名华人化学家李朝军教授开创性地发展了水相中的格氏反应,为该反应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18]。这些绿色化学新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

3结语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要求。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和案例,值得深入挖掘和剖析。找到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结合点,在专业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观引导,就能发挥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霍然 伊力亚尔·阿不都克里木 康贵峰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

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篇3

1“课程思政”指导下的教学改革

1.1提高教学质量,树立“课程思政”

教学观“课程思政”工作重点是建设,教师是关键,教材是基础,思政要素挖掘是前提,制度建设是保证[5]。教师不仅是党和国家育人的实施者,也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者。“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不仅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能力密切相关,而且与教师的道德责任感密切相关。授教者先行,首先,要以“课程思政”为基准,提高综合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能力,深入思考有机化学教材德育要素中“德育”的内涵和实施措施。最后,要正确认识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深入挖掘德育元素的前提;熟练的教学技巧有助于掌控课堂,提高教学效果;深刻领悟“课程思政”的精神实质,有利于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的完美结合,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思想引导和行为示范。

1.2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实现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学思维。每一位专业课教师都要深入挖掘课程体系中蕴含的德育资源,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渗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全方位覆盖[6]。有机化学课程包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想政治因素,如有机化学的发展历史、基础研究方法、结构与性质、生产与应用等,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从而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3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探索

好的教学内容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传授[7]。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思政治的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提问、讨论、合作,学生可以主动学习、探索、发现和接受新知识,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润物无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教学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参与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思想素质的形成,使“课程思政”贴近生活、生动形象。有机化学知识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相对其他课程要弱一些,学生学习时需要记忆大量的知识内容。面对这些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运用微信、慕课、学习通、QQ群等现代传播手段,结合讨论法、案例法、项目法、自主学习法、问题引导法等教学方法,将抽象化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创造亲和力和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课程思政”源自学生成长发展需求,这就是“从学生中来”,“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需到学生中去检验,这又是“到学生中去”。良好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需要不断对“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不断对“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呈现的思政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重新设计“课程思政”,修改、补充思政元素,进行新的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形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从而不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4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为了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知识与价值导向的并行教学,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教学内容的改革。采用有机反应主导整个有机化学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突出有机反应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使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后认识到有机反应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有机反应的类型。多种化合物参与同一反应类型,在多种反应机理之间跳跃,这对学生复习很有帮助。此外,通过调整某些章节的顺序,我们将类似反相对集中在一个大主题下。例如,在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教学中,我们在不同层次上解释羰基反应α-碳的性质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有机反应的类型。在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的引领下,我们在相关章节适时把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酵母丙氨酸运转核糖核酸、青蒿素等我国科研工作者发表的全合成工作中选取了与基础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充实到教学实例中,向学生讲述科学家们团队的合作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科研的首创精神。此外,我们还从近年发表的经典全合成工作中选取了与基础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充实到教学实例中,使有机反应的教学落实到今天的科研工作中,使学生了解传统的有机反应在今天的科研中被改进到什么程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有机化学之初就受到从复杂分子结构中寻找反应点的训练,让学生感觉到有机化学基础课与当前有机化学科研工作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这些改革可加深学生对专业具体知识理解,强化学生对国内科学研究的认同;提高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进而激发学生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和为国贡献的信念。

1.5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

传统的有机化学考核由平时出勤、作业和期末考试组成,其中期末考试占60%~70%。很多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研读教材和做练习,消化、吸收、巩固和提高知识;而且,他们经常缺课。有机化学知识的特点是信息量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弱于其他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记住大量的知识。通常不努力学习的学生依靠期末考试前的填鸭式学习,顶多只能以低分通过,即使是大面积的不及格也是不可避免的。考试结束,屈指可数、“临时掌握”的知识悉数归还老师,根本谈不上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更别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唯有滋长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这绝不是一种严谨、扎实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如果染上这种坏习惯,将终身受苦,这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此外,期末考试后诊断教学问题为时已晚。这种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监督的教学评价方法,不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课程思政”的指导下,我们已经从单一的、结果导向的评价转变为多样化、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首先,我们在平时的评价中增加专题讲座和小论文的成绩,使学生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有机化学密切相关的科学和社会问题,树立远大志向和理想,从而提高课堂集中度,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收获,课后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能在考试成绩中清晰地体现出来,从而能清晰地体现课堂教学效果。其次,增加了学生平时课后网络学习次数统计、学习论文、章节小测等过程评估。最后,适当降低考试难度,调整考核比例,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考勤作业占10%、过程性考核占30%、课程论文占10%,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

2.1“课程思政”德育预期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

“课程思政”源于学生的成长需要,“课程思想政治”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只能在学生中进行检验。为此,我们对2020级海洋药学、生物制药、中药学、药学等专业近300名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课程思政与有机化学相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感。思想政治课程具有显著的德育功能。

2.2专业课程“课程思政”预期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

通过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融入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学生可以将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内化为学习动力,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图强、不懈奋斗,促进专业课程学习,提高专业课程学习成绩。为此,我们以有机化学期末考核结果作为分析评价指标,对2020级海洋药学、中药学两个平行班级进行分析评价对比,结果如表3所示。我们采用的分析评价指标,期末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50%+平时考勤作业×10%+过程性考核×30%+课程论文×10%。两个平行班级采用相同的教材、教学进度、试卷、评分标准。从表3可以看出,有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班级中优秀人数的比例明显高于没有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班级。学习成绩与学习动机呈显著正相关。“我要学”和“要我学”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明显不同。有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班级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内部动力充足,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其次,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班级不及格人数显著减少,从40%索英文文献,找到了关于合成对乙酰氨基酚的3种不同方法(图2)。通过学生之间的分工和相互协作,最终也分析出了文献报道中合成方法的优缺点,其中路线a的缺点在于浓硫酸会使催化剂失活;路线b的缺点在于酰化温度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路线c将对羟基苯乙酮肟化后经Beckmann重排得到产物,污染小,收率高,因此在实验课上选择路线c来制备对乙酰氨基酚[6]。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意识,也提高了学生查阅和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降至7%。结果可能有一定偶然性,需要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跟踪。此外,还有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与没有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班级相比,有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班级报名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人数数有了很大的提高。寒暑假留校参加教师科研实验的学生人数也大大增加。这些都是实施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的积极教学效果。

3结语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具有德育功能,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用有机化学知识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的重视程度,增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主观能动性,“课程思政”为有机化学成为“德育”的有效载体提供了指导方向,也可能为今后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提供突破口。

作者:李海浪 叶廷秀 罗红元 彭跃颜 单位:厦门医学院药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