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规管理知识范例

合规管理知识

合规管理知识范文1

关键词:地铁轨道;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

0引言

现阶段,我国交通设施建设趋于完善,各类交通方式四通八达,其中地铁建设作为城市交通建设的主要内容,施工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地铁轨道建设的过程中,要想顺利施工,需要各建设方以及管理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只有在各个部门的帮助和协调下,施工单位才能顺利完成施工。

1地铁轨道工程施工内容

我国属于人口大国,人口密集且集中,根据我国当前城市建设的发展情况来分析,交通管理部门存在较大的压力,在客流量以及人流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使得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为了完善我国城市交通,缓解交通压力,将地铁工程建设规纳入现代化城市建设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铁轨道的顺利建设。地铁属于一种高速运行的列车,主要由钢轮、钢轨所组成,通过钢轮和钢轨之间配合,形成推动力量。由于地铁的体积和重量较大,需要在建设过程中保证其质量。一般地铁轨道的两旁相比中间部分要高出一定距离,且还要有一定的坡度,这样才能拿保证钢轨所产生的力量全部被推到中间位置,不会发生越轨情况。在进行地铁轨道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先将轨道平铺带地面上,形成具有规范性和安全性的轨道路线,确保列车具有一定抵抗冲击力的能力,继而能够实现快速、安全的形势,起到延长使用时间的作用。地铁轨道建设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后期人们出行的安全,因此,对地铁轨道建设要求较高,在施工过程中,要求轨床能够准确铺设,大大增加建设难度。传统列车碰撞的声音较大,这是由于接头设置不完整所导致,而地铁却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改进铺设技术,采用焊接轨道的方式,消除大量的噪音,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下,无缝钢轨技术也被逐渐应用到地铁建设中。

2地铁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问题以及控制措施

2.1过轨管线

地铁轨道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过轨管线偏差情况时主要会出现以下三种问题:①无法讲地铁建设设计方案的作用发挥出来,过轨管线无法穿越到轨道结构中。②过轨管线被混凝土堵塞,无法正常应用到轨道建设中。③过轨管线布置间距未按照规定确定,未和接触轨直接、有效的对接,会对接触轨支架的安装造成影响。针对上述问题,需要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建设单位能够实现有效交流和沟通,进而确定过轨管线的位置和管线的材料,并在进行技术交底的过程中,在施工现场采用字模或者喷漆的方式,在墙壁上喷涂各种标识,主要是标识过轨管线的材料以及位置等,避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的大意和疏忽出现预埋错误的问题。另外,在进行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需要相关预埋管线的单位进行确认后进行浇筑。

2.2伸缩缝模板

通常在进行地铁轨道建设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伸缩缝模板相关的问题,主要是出现以下两种问题:①伸缩缝为固定,在进行混凝土建筑的过程中,再其冲击作用下会导致伸缩缝模板出现变形情况,而且这种情况发生后还不容易被发现。②在混凝土凝固和收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裂缝,裂缝也分为真假裂缝,或者出现伸缩缝歪斜的情况,导致后期杂志、污水、雨水等会进入混凝土结构中,对混凝土结构造成破坏。针对上述问题,在进行现场施工的过程中要关注伸缩缝模板的固定问题,在伸缩缝模板两侧可以打入钢筋进行固定,这样能够维持模板下部分,还可以利用焊接U型钢筋的方式固定模板上部分。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水对通过伸缩缝隙进入其中,对钢筋和轨道床钢筋网造成腐蚀影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可以采用塑料材质的夹具替代钢筋的作用。

2.3轨枕

地铁轨道工程在建设的过程还会出现浇筑混凝土不方正、歪斜的情况,主要是出现以下三种问题:①对整体轨道床的外观造成影响。②长枕出现歪斜情况,导致轨距出现偏差,会对钢轨横向力的传导造成影响,导致扣件的使用寿命减少。③短枕和长枕出现高低不一致的情况,导致钢轨坡底无法达到要求,使得轨道车轮和钢轨之间的摩擦力增加。针对上述问题,应该在进行轨道预拼装的过程中,对轨枕的方正性和位置进行检查和处理,在进行混凝土浇筑之前,需要设置专门的人员进行轨枕检查,并认真填写检查表。针对短枕出现高低的情况,可以选择使用地带轨底坡的设备进行调整,并做好管理和维护工作。在进行轨枕调整时,要及时调整轨底坡,采用先粗调后精调的方式,在反复核实之后进行放置。

2.4混凝土表面

当混凝土表面的坡度和标高出现偏差情况时,主要会出现以下三种问题:①钢轨的下部门需要穿过轨管线,而当混凝土面过高时,会导致一些管线无法正常穿过。②混凝土标高出现偏差或者坡度出现偏差,导致混凝土外观出现不良情况,假如高度过低,会导致枕木露出过多,会对人员的出行安全造成影响。③还会对铜端子以及排流端子等预埋件的高度造成影响,会超出轨道床的标高。针对上述问题,需要严格按照地铁轨道工程设计的要求,结合混凝土表面和钢轨下部分之间存有间距的特点,将这种间距规定为固定值,利用方钢加工成Z字形的标高控制尺,从而在进行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能够及时检查出混凝土表面高度是否在设计内,进而帮助施工现场对混凝土用量进行控制。

3地铁轨道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策略

3.1建立监督管理体系,保证轨道施工的安全性

地铁轨道工程的施工质量需要监管人员提高重视程度,检查其是否达到建筑行业标准,尽可能减少轨道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建立起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对施工流程、工艺进行管理,可以采用计算机技术,建立起相关管理系统,实现对施工的全面管理,道正轨道施工的安全性。

3.2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指导

在地铁轨道工程建设之前,需要收集相关地铁轨道建设的案例,分析其施工流程以及图集,制定标准施工手册,通过具体的图片、文字的描述,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能够将专业技能应用到施工过程中。同时,在施工现场开展评比活动以及教育指导活动,进一步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保证施工质量,确保工程的安全性。

3.3实现工具创新

可以在模板和钢筋之前设置混凝土垫块,而且垫块要有一定的尺寸,标明序号,这样能够实现各个钢筋之间的距离控制。同时,还可以在钢筋混凝土长条上设置预留钢筋安装的孔洞,这样能够有效解决钢筋距离难以控制以及轨道床钢筋密集的情况。另外,还可以使用具有定位功能的监控系统,在施工时进行监控,辅助施工人员进行高质量的轨道施工。

4总结

综上所述,在国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地铁轨道建设有了明显的进步,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因此,在进行地铁轨道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提高对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的重视程度,对施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解决措施,进而保证地铁建设的质量,促进城市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发滔,陈志远,许金峰.地铁轨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9(12):52-55.

[2]周睿,纪宏奎,刘海兵.浅谈地铁轨道施工的组织管理[J].安装,2019(7):22-24.

[3]邵小伟.地铁铺轨施工常见质量问题分析及控制措施[J].居舍,2018(5):187-188.

合规管理知识范文2

关键词: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法规;管理制度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进步,高等教育已变得大众化。实验室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事实验室教学、科研、开发等工作,对培养我国合格的科研人才及增强科技事业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1]。因此,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的管理与建设尤为重要。但由于实验室中存在大量专业性的仪器设备以及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试剂,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稍有不慎可能会危及生命和财产安全,故防火、防水、防盗管理不容忽视[2]。

1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实验室的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而原有的管理机制无法满足当前实验室改革的需求。重点表现在:其一,实验室结构设置不健全,责权不明确,缺乏相关法律和制度指导实验室工作的开展。其二,实验室设备仪器存在闲置问题,主要包括设备闲置未投入使用,以及部分学校新购仪器设备后,未及时邀请相关教师进行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等培训,导致仪器设备闲置无用;无空余实验室为仪器设备的使用提供足够的空间。部分高等学校由于实验室用房紧张,新采购的仪器设备无处安放,导致大量仪器设备闲置。其三,实验室人员建制不健全,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不合理,且编制数额不达标。其四,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待遇、关注程度总体不高。其五,实验室工作人员晋升通道不畅,易出现人员积极性不高的情况

2实验室管理法规

除了要树立和强化依法治理实验室的观念外,还需加强管理法规及管理制度的建设,从而高效使用和管理实验室。我国高等学校实验室法规建立体系相对较晚,目前尚不完善,尚无确立的成文法规。本文主要从实验室宏观管理、环境与安全管理、实验室教学管理及国有资产管理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2.1实验室宏观管理

实验室宏观管理以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办法和标准表》《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等相关规章为主,并以《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为主要法规,实现实验室建设、人员、体制、任务、总则等方面的宏观管理。

2.2环境与安全管理

实验室作为培养国家科研与建设人才的重要场所,内含大量重要的试验仪器与试剂,若管理不到位则会存在安全隐患,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3]。另外,先进、性能良好、充足的仪器设备也是进行科学实验的基础条件,故应结合高等学校实验室实际情况,制定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法规、实验室试剂管理法规、实验室环境与安全管理法规等,保障实验室环境安全。

2.3实验室教学管理

目前关于实验室教学相关的法规还较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高等学校重视实验室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建议在实验室教学中安排综合性及设计性较强的实验,以提高实验室教学质量及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夯实基础。

2.4国有资产管理

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国有资产包括其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资产,以及国家、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对其进行的投资,是社会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等学校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4]。随着高等学校对实验室教学理念的转变,实验室对设备的需求增加,故需要研究实验室设备投资与提高设备利用率的有效方法,以实现设备的有效利用及对实验室国有资产的高效管理。

3实验室管理制度

高等学校实验室是科学教研的主阵地,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提高其综合素质。随着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发展,高等学校根据国家颁发的条例、法规,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实验室管理制度。目前主要包括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及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三方面,明确了注意事项,对管理者的工作方法、工作程序、设备仪器管理等提供了有效指导,确保实验工作的高效开展。

3.1仪器设备管理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使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重视高等学校在科研人才方面的培养,为高等学校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在高等学校实验室中,对设备投资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体的投资效益[5]。为提高资金使用率,高等学校加强了对财务支出的管理,严格规范仪器设备的采购及使用情况。根据《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高校仪器设备采购管理办法》,确保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下,使用有限经费实现对仪器设备的高效管理,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3.2实验室安全管理

为确保师生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基础上制定《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程》《高校化学危险品管理办法》等规定,并严格落实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优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手段,如引进射线装置,加强对实验室的智能监控,确保实验室安全[6]。

3.3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包括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和实验室开放四部分。为推进实验室工作的顺利进行,各高等学校应首先确立实验室各项工作制度,明确各项工作标准,确保实验室工作有章可循,规范实验室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7]。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发展与生存的基本条件,其不但负责开展实践教学,同时也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主阵地。各高校应在《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发展与管理需求,充分发挥实验室教学的作用,提升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4结语

合规管理知识范文3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双轨实验室;发展困境;发展思路;制度创新

在国家大力推动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全面实施部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背景下[1],高校开始集中精力发展特色优势专业,争取进入“一流高校”“一流学科”,提升学校或学科的地位。实验室与实验教学的水平直接制约着“双一流”建设,建设一流高水平实验室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客观要求[2]。由于学校整体发展或者学生培养的要求,必须设置一些学科或专业方向以满足本科教学综合性培养的要求。但由于资源倾斜的不平衡或者各高校传统特色学科的差别,造成部分学科或专业方向发展举步维艰。而作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主要阵地的高校实验室,成为区分优势与边缘学科实力的突出代表。特别是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这种实践性强的专业,实验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是体现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一个关键评价指标。高校实验室一般分为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一些边缘学科的实验室需要承担本科/研究生教学任务,同时还需要承担部分科研任务。这类实验室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果不能做好实验室长期发展规划,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那么很有可能在高校学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逐步落伍甚至被淘汰。因此,在实验室资源紧张以及实验室需要承担重要任务的情况下,教学科研双轨实验室的发展与管理制度值得深入思考,以满足教学和科研的要求。

一、边缘学科实验室的困境

优势特色学科能够引入大项目,搭建大平台,获得大奖励,学科能够蓬勃发展。对比之下,由于历史发展或者学科/专业方向定位不准确,致使部分学科、甚至是优势特色学科之下的部分专业方向发展受限,面临着边缘化的风险。在学科师资水平、资源短缺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这些学科/专业方向想要获得充足的支持变得愈发困难,具体表现为实验室人员缺乏、经费短缺、办学空间不足等。

(一)实验室人员缺乏

即便是边缘学科,教学实验室依然是本科生/研究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阵地,需要承担相应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此时,学校应配备专门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开展实验室日常管理、设备维护、与教学老师对接实验教学任务、分发与收集实验设备等。边缘学科的教学任务量相对较少,造成实验教学任务少,在这个情况下实验室管理人员配置得较少。此时,当面临科研试验任务时,较少的实验室管理人员难以承担起繁重的科研试验管理任务,极易造成实验室日常管理混乱,可能表现在实验设备难以维持正常运转、实验操作人员(主要指研究生)进出实验室无序、实验室卫生与安全不达标等众多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会影响学科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发展,久而久之,边缘学科的发展逐渐恶化。

(二)经费短缺

实验室经费包括设备购置与维修经费、实验室文化建设经费和运转管理经费等。由于边缘学科的成果产出较少、师资队伍不强,上述结果带来的是科研经费可以购置的设备较少。边缘学科双轨实验室经费除了满足基本教学要求的教学经费外,缺乏足够的其余后备经费支持,实验室创新设备购置举步维艰,实验室维护费用面临着重大缺口,从而影响了实验室的发展。以Z大学道路工程实验室为例,设备购置经费包括土木交通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经费(来自中央改善办学条件专项)、Z大学大型仪器设备专项经费、双一流建设经费等。然而,近年来道路工程实验室基本以土木交通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经费为主,除了满足本科教学实验需要外,还开展部分创新实验,购置了部分本科教学之外的实验设备。

(三)办学空间不足

受学校场地所限,学校空间布局已经确定,各实验室空间基本成型,难以有明显程度的变动。边缘学科基本依靠教学实验室完成教学/科研活动。随着高校体量逐渐增大,现有场地已经难以满足学校发展的要求。高校新校区建设迅速开展,建筑面积逐步扩张,实验室空间需求随之增大。边缘学科本就缺乏竞争力,或许在新校区建设的竞争中也难以有较大作为。

二、双轨实验室未来发展的思考

本部分针对教学科研双轨实验室目前存在的困境,思考双轨实验室未来的发展思路。

(一)争取经费支持

根据国家、学校相关实验室经费政策,申请专门经费作为实验室建设经费,用于实验室专项改造。实验室经费主要用于设备购置与维修、实验室日常管理等,应该划分经费使用范围,分类使用经费。对于设备购置经费,要充分挖掘现有设备对于实验课程教学的满足情况,提前谋划,优化设备功能需求,更新老旧设备。在原有实验室经费获取渠道的基础上,鼓励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或者增设开放式创新试验项目,据此申请专项创新设备经费。此外,还可利用科研项目设备经费购置设备,用于科研活动。

(二)扩大实验室空间

实验室空间是实验室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过小的实验室空间将会极大影响设备存放,阻碍实验室未来发展。由于不同种类设备可能会存放在一间实验室,设备间的相互影响会危及实验室安全。充分利用校区扩建等机会,申请实验室空间扩增。可以通过学科交叉,或者与相近的强势学科进行融合,增大实验室办学空间。合理规划实验室内设备的布置,归类同类型设备存放在同一间实验室。

(三)创新制度管理

如何提高实验室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实验室管理改革的顺利进行,切实提升实验室在高校教学科研中发挥的基础性保障作用,是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部门和实验教师都必须深思的关键问题。认真执行实验室相关的规章制度,在教师与学生中间形成良好的实验室利用习惯。依据实验室发展现状,可以从设备使用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和教师队伍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制度管理的创新,提高实验室运行效率与质量。

三、双轨实验室管理制度创新

高校实验平台的安全管理涉及实验教学管理、实验人员管理、实验场地安全管理、实验设备运行管理、实验药品试剂安全管理、废弃物安全处置管理、实验操作过程安全规范管理等[3]。本部分以Z大学道路工程实验室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双轨实验室管理制度进行创新总结:设备使用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师队伍管理制度等。

(一)设备使用制度

仪器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4]。实验室设备分为常规设备与大型设备,据此制定相应的设备使用制度,加强台账记录,规范设备使用秩序,做到有序追踪。对于大型设备,一定注意设备运行期间必须有人看护。对易损设备提前制定采购计划,加强设备巡检,避免设备损坏影响实验活动。对于教学实验,由实验教学指导老师在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协助下对学生进行指导,规范试验操作。而对于进行科研活动的本科生创新试验或者研究生试验,进入教学实验室之前,所有人员均需要进行实验室安全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开展各项活动。在操作新设备前需要其熟知设备操作规程,当其他同学操作该设备前要求其前去熟悉该设备的具体操作过程,以及思考试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操作。下一步,应该优化本科教学实验项目,在确保学生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创新实验项目以逼近道路工程发展趋势。例如,发展虚拟实验项目,避免因实验课程课时过短造成相关实验难以正常进行。增大创新项目的投入,利用本科教学经费购买一些科研型设备,在满足创新项目的同时可用于系内教师的科研活动。在经费受限的情况下统筹学院、学校各实验室的设备使用,或者利用一些科研平台付费使用。

(二)学生管理制度

“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已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共识[5]。学生是实验室使用的绝对主体,对实验室的有序管理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加强实验室内学生的管理制度,是确保实验室安全、有序运行的关键之一。Z大学道路工程实验室对学生管理提出要求,目的是约束学生在实验室的行为,确保实验室与学生自身安全,以及设备的高效、正常运行。在进入实验室前,学生填写试验项目申请表,预约使用时间,由指导教师签字,实验室主任和管理人员分别审批,审批通过后进入实验室。在使用实验室期间应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并填写相关实验室和仪器使用记录本。使用完毕,仪器设备归位,整理好实验室,经实验室管理人员检查合格,离开实验室。实验室开放期间由专职实验人员具体管理。为了规范学生操作,实验室在每个房间安装远程摄像系统,实时掌控实验室运行状况。建立信息互享平台,及时实验室设备状况信息、安全检查等通知,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实验室对外开放状态。针对本科生,在学时不变的情况下,既要满足基本的实验教学目的,又能够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改进类实验项目,与工作接轨。以“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注重全面素质和促进创新意识培养”为实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由基本技能型试验发展到高级型试验,在课外增设开放实验项目。以提高本科实验教学水平为出发点,用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以培养具有较高科研能力及工程素质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为目的[6]。

(三)教师队伍管理制度

国内各大高校在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均有较大的投入,师资结构呈现年轻化和高学历化态势[7]。老教师实践经验丰富,虽然可能对大多数试验设备和操作较为熟悉,但是对新环境、新平台和新制度的理解不够、主观能动性不足,其所从事的工作也都仅仅是配合相关实验室教学科研活动。而新进教师虽然学历较高,在入职之前大都经历过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先进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和应用训练,但是对实验室相关工作的经验不足,甚至部分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的是理论研究,对试验了解不够。为此,将教学科研岗位年轻教师暂时充实到实验室管理岗位中,解决实验室人员匮乏的难题;另一方面,还可增加他们的实践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此外,Z大学道路工程实验室联合系领导在本系教职人员中广泛宣传,鼓励大家参与指导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通过参与这些项目,指导本科生开展创新试验,借此机会,一方面可以增强本系教师与本科生之间的联系,在研究生招生中提前获取优质生源;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创新试验可以在每年的本科教学经费中申请相关经费作为创新试验项目对应的创新实验设备的购置经费,这些创新实验设备可以为本系教师的科研活动服务,进而促进学科发展。

四、结论

合规管理知识范文4

关键词:汽车制造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改革的变化,各行业之间的竞争趋势也越来越紧张,也开始认识到会计核算对自身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提升会计核算质量,但是,就当前汽车制造企业会计核算质量看并不高,核算过程中仍旧隐藏着较大的漏洞,鉴于此,将直接削弱经济效益。所以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目的是为了提高会计核算质量,确保汽车制造企业更为长远发展。

一、汽车制造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问题

(一)会计核算意识不够高

会计核算意识不高,普遍存在于汽车制造企业中,也是迫切需要我们处理和解决。本身会计核算,就是对内部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记账或者是算账处理,这就需要一个较高的核算意识来提高核算工作质量,但当前企业的会计核算质量并不高,内部各级人员对会计核算认识并不充分,普遍认为其是财务部门人员的工作范畴,与其他部门和自身并无较大关系,这将阻碍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会造成相关数据信息的缺失和不真实性。

(二)会计核算制度不规范

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是确保会计核算工作朝着制度化方向有效进行的关键,也是确保内部经济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然而实际上,汽车制造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并不规范,现有的制度并不具备可行性,这主要是由于没有结合实际财务工作状况而设立制度,使其流于形式且难以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再者仍有部分会计人员,凭借以往工作经验进行相关账目处理,这样只会造成后续工作中问题频繁发生,也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此外,内部会计核算主体也较为模糊,简单来讲就是,会计核算人员并没有认识到主体清晰对核算工作的重要性,使相应的资产被长期占用,从而阻碍会计核算管理工作有效落实。

(三)会计核算监督不到位

目前,汽车制造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还存在着监督不到位问题,鉴于监督不到位就会造成相关档案数据信息的不真实性。而要想提高会计核算管理质量,必须要确保相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便于为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但现实情况是,会计核算监督力度并不够,企业管理的重心往往在销售和生产等方面,总是忽略了会计核算,这无异于使会计核算工作流于形式,且难以有效的落实和执行下去,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会计核算质量难以得到提高,也拉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经济地位。

二、汽车制造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

(一)提高内部人员会计核算意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核算也成为各行业所重点关注的内容,其主要是指对内部特定的主体经济活动,进行相关记账或者是报账处理,以此来提高内部资源利用率且提高经济利润,而会计核算的开展也需要遵循以下原则,比如,客观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等。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核算效率,汽车制造企业还应当提高内部人员的会计核算意识,这是规范化会计核算管理的重要前提基础。首先,要让各级人员认识到会计核算与企业经济之间的关系,促使他们踊跃的参与到核算工作中,作为领导级别人员也要发挥作用,充分调动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以往管理意识不高的问题,大幅度提高财务工作质量和水平。其次,还应当加强会计人员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工作效率,并将实训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灵活的运用在核算工作中,从而全面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为企业后续核算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此外,还应借助先进的核算软件进行财务管理,比如,使用ERP系统来摆脱传统手工核算,大幅度提高会计成本核算精准性,并及时将相应零件生产销售数据录入系统中,从而使企业财务核算质量提升很大台阶。

(二)健全内部会计核算相关制度

会计核算工作要想顺利有序落实,还需要一个健全的制度为其保驾护航。而制度的确立,主要是为了规范各级会计人员行为举止,使他们能够根据有关标准进行建账,确保各项会计数据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以便于满足企业实际经营管理需求。当然制度的确立要结合实际经营状况来定,这样才能发挥制度的最大化作用,推动会计核算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方向顺利进行。同时汽车制造企业也要细致化会计核算的主体,改变以往会计核算主体模糊的现象,本身经营活动会涉及成千上万的零部件,更加需要制度的保驾护航。会计人员要明确个人财产和企业财产之间关系,以便于从根本上解决资产被长期占用等问题。其次,还要改变以往落后的思想观念且树立正确的会计核算观念,切合实际的将会计核算与企业经营管理相互融合,必要的前提下,可以设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惩处机制,对于表现优异的会计人员给予奖励,而对于违法乱纪的人也要给予处罚,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责任心和端正工作态度,从而实现规范化会计核算管理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应当加大会计法律的实施力度,这是提高会计核算时效性的关键,比如,可以设立资产负债、权益等管理制度,并要求各级人员严格遵守制度中的条款内容,时将制度贯彻于财务管理工作中。

(三)加大企业会计核算监督力度

时代的进步,也为我国汽车制造业行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隐藏在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也暴露出现,会计核算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内部监督机制缺失是较为突出的问题,鉴于监督不到位,使得相应的资源被大量浪费,因此,为了降低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发生,企业应当健全内部监督机制,确保各部门人员能够做好分内事的同时,还可以形成一个良好且和谐的沟通渠道。再者,机制的确立也是规范化会计核算管理的关键,其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而监督机制的确立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定,这样才能将监督机制全面的融入财务工作中去。与此同时,也要将相应的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头上,确保每一个会计工作人员,能够知晓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会计核算时可以严格约束自身行为举止,认真仔细的做好每一项核算内容。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开展会计核算,以此来留住更多的优秀技能型人才,并引导他们参与到会计核算管理中,现如今,会计核算已经成为会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算水平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会计工作的时效性,所以企业必须要加大会计核算监督力度,以此来实现规范化会计核算管理的目标,得以在飞速发展中的市场经济体系中脱颖而出。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核算管理中仍旧隐藏着较大的问题,比如,核算意识不高、核算制度不规范、核算监督不到位等,所以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就汽车制造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展开探讨,这就需要提高内部各级人员的会计核算意识,并健全相应的核算制度以及加大监督力度,如此一来,才能够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推动会计核算朝着规范化方向有序进行,实现提高企业经济利润的目的,确保其能够长久得立足于市场经济体系中,推动其更为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浩敏.新时期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措施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3):141-142.

[2]李峰.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分析[J].现代商业,2020(4):189-190.

合规管理知识范文5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管理;应用分析

妇产科作为临床科室中重要科室之一,妇产科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而相关护理质量主要依赖护理管理的完善[1]。临床研究中指出,常规护理管理方法存在一定局限,在各种风险事件的预警、处理等方面存在不足,易导致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发生不良事件,影响患者身心健康[2]。为进一步提高妇产科护理管理质量,提高医院护理服务质量水平,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意义重大,为分析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我院选取病患122例进行对比实验,具体研究内容见下文。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集合我院2017.6-2018.9收治病患122例,随机数字表完成分组,常规管理组与风险管理组各61例,其中常规管理组年龄35~68岁,平均45.69±7.25岁,风险管理组36~69岁,平均45.78±7.31岁,两组患者均知悉本次研究内容后自愿加入,对比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常规管理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主要为患者基础病情管理、病房环境管理、用药管理、住院情况记录等。风险管理组则在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其具体方法如下。1.2.1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风险管理策略,规范护理人员的相关护理操作,评估常见护理过程中易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有效防范。1.2.2明确划分护理人员的职责,让护理人员进一步掌握自身责权范围,进一步控制风险事件的发生,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风险事件的识别能力及预防能力,并加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护患纠纷发生。1.2.3针对患者易发生饮食风险如饮食摄入不合理、盐分摄入不合理等实施有效护理干预,合理优化患者的饮食结构,防止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不良事件发生,针对部分实施手术的患者治疗后易发生感染,密切观察患者手术创口是否存在红肿、渗液等现象,避免感染发生。1.2.4做好患者知识宣教工作,提高患者自身风险管理意识及风险管理能力。护理人员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其疾病的相关知识,日常生活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而有效提高患者自身风险管理知识及风险管理能力,避免患者脱离护理人员视线后风险事件发生。

1.3观察指标。风险事件发生情况,风险事件主要观察跌倒、感染、护患纠纷等。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23.0软件完成统计学处理,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风险管理组61例患者中发生护患纠纷1例,风险事件发生率1.6%,常规管理组61例患者中发生护患纠纷3例、发生感染2例、发生跌倒2例,风险事件发生率11.5%,风险管理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管理组(χ2=8.006,P=0.005)。

3讨论

合规管理知识范文6

【关键词】糖尿病;自我管理;移动健康技术;血糖;生活质量

糖尿病是一种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类型,对人类的健康安全影响较大。糖尿病是由环境因素、饮食因素、遗传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糖尿病引发的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情况,可导致患者终身处于机体代谢异常当中,只能通过药物治疗控制血糖指标,防止疾病进一步进展导致的眼、神经、肾脏及心血管损伤。临床治疗糖尿病以有效控制血糖,抑制疾病进展及预防并发症为治疗原则。而糖尿病的有效控制不仅依赖于药物治疗,还需要患者自我管理的密切配合。在长期与糖尿病斗争中,临床实践掌握了一整套的糖尿病控制方法,在患者有效保证自我管理水平的条件下,其机体健康水平及血糖水平均能达到较理想的程度[1]。近些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可通过移动健康技术进行健康知识的传递,提升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移动健康技术应用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指导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为糖尿病疾病控制寻找理想的干预方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8年3月—2021年3月开展研究,将193例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以随机抽签法分组。观察组97例,男55例,女42例,年龄38~70岁,平均(52.62±6.88)岁;病程1~25年,平均(8.25±1.25)年;学历水平:大专及以上20例,初高中48例,小学29例;对照组96例,男53例,女42例,年龄40~68岁,平均(52.18±7.42)岁;病程1~25年,平均(8.25±1.25)年;学历水平:大专及以上25例,初高中50例,小学21例;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且经血糖、糖耐实验检查确诊;患者认知清晰,且能够熟练操作移动设备;研究经患者及家属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器官或系统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存在眼、神经、足、心血管等糖尿病并发症者;沟通异常或者精神病患者。分组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遵医嘱指导患者进行系统化治疗,叮嘱患者定时定量用药,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做好预防疾病传染工作;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关注患者病情变化。1.2.2观察组。观察组采用移动健康技术管理。①利用移动通信设备,建立健康管理平台或者APP,以此进行健康管理。②利用移动通信设备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利用通信设备,向患者普及糖尿病用药知识,将糖尿病药物分为7大类,包括胰岛素分泌促进剂、胰岛素增敏剂、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及肠促胰岛素、胰岛素、其他类降糖药物、DM并发症治疗药物,向患者讲解每一种药物的药理作用及注意事项。通过对患者的实际需求及病情治疗需要,指定合理的用药计划,并将其发送至患者的移动设备当中,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用药监测,做好定时提醒工作,避免用药不良反应及不合理用药。利用网络随访方式,进行远程用药指导和监督,提供用药咨询。②利用移动通讯设备,对患者的血糖监测水平进行管理。利用移动通信设备,对患者的病情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制定血糖监测方案,指导患者正确的血糖监测方法,并保证每天测量3次血糖。利用移动通讯设备或者APP做好生活日志,进行远程监督,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指导患者遵医嘱进行血糖、尿糖测量,并根据环境改变监测血糖,根据身体不适增加血糖及尿糖检测效果。③利用移动通讯设备,提升患者对糖尿病并发症预防管理能力。通过移动通讯设备对糖尿病并发症与血糖波动的关系进行讲解,并将详细的糖尿病预防计划发送给患者,通过足、神经、眼、心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危害以及预防措施的PPT的讲解,提升患者对糖尿病并发症的认知。指导患者通过浏览各种网页,认真学习糖尿病并发症知识。将并发症高发人群作为重点监控对象,每周实施电话随访,保证患者并发症预防效果。④利用移动通讯设备提升患者体检的依从性。通过指导患者采用健康APP对自身体重指数进行计算,了解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因而通过定期的体格检查,对自身腹围、腰围及臀围进行充分了解,明确机体内部脂肪含量。对与体重超标者,有营养专家及运动专家进行远程评估,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饮食及运动计划。将糖尿病患者定期体格检查纳入远程监督范围。⑤利用移动通讯设备提升患者对血糖指标监测的认知。通过移动设备将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知识发送给患者,其中空腹血糖是隔夜空腹8~10h后血液中葡萄糖含量,指标的检测可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以胰岛素功能的体现。帮助患者明确高血糖引发的β细胞功能衰竭、血管神经并发症及电解质紊乱等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这两种物质的结合是不可逆的,其指标与患者的血糖浓度成正比,一般其指标可稳定120d左右。实施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的检测,主要是为了明确患者8~12周的血糖指标控制情况。通过将上述知识制作成动画或者视频,提升患者的正确认知。在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测定后,可由专门的护理人员及医生对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需求,制定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计划,包括饮食、用药或者运动等。帮助患者远程了解糖化血红蛋白及糖尿病的关系,检测的重要性,明确各种指标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以及严格控制血糖的重要性。通过定期开展视频讲座或者采取在线指导的方式,督促患者控制血糖,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提升患者对血糖个指标的认知。⑥利用移动通讯设备,指导患者下载健康APP,通过对患者生命体征信息的采集,实现数据的储存、传输及分析功能,利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对移动通讯设备中获取的患者详细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方便临床医师对患者的个体化情况制定管理计划,保证患者通过移动通讯设备了解更多的运动锻炼、用药、血糖监测、饮食指导等科学管理知识。通过关于患者自我管理、个体化反馈、体重管理、血压监测等相关知识,指导患者通过深入阅读,提升自身对糖尿病知识的认知,从而提升其保健能力及生活质量。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于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4mL,采用氧化酶法进行空腹血糖(fastingbloodglucose,FBG)及餐后2h血糖(2hpostprandialbloodglucose,2hPBG)指标检测,并采用美国伯乐公司生产的VariantlI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以色谱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hemoglobin,HbA1c)指标[2];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估,评估指标包括躯体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评估分数均为0~100分,分数与生活质量指标成正比;对比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情况,以SDSCA量表评估,评估指标包括血糖测量、用药方法及不良反应、饮食、生活习惯、运动等几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0~35分,评分与自我管理能力成正比[3]。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比数据。(x?±s)为计量方式,检验值为t;n(%)为计数方式,以?2检验。P<0.05,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对比

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血糖水平在干预前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FBG、2hPBG及HbA1C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观察组患者干预前的SF-36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躯体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对比

观察组及对照组干预前SDSCA量表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SDSCA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合规管理知识范文7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92例内科急诊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为33岁~71岁,平均年龄(50.22±5.24)岁。对照组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为32岁~70岁,平均年龄(50.07±5.13)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具体如下。

1.2.1急诊护理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作为风险管理的关键步骤,具有分析、识别急诊护理风险的作用,并综合评价可能会产生的后果。比如:吸痰护理操作意外、药物不良刺激、压疮等。因此,在风险管理中必须严格识别护理风险,再针对性处理各项护理风险。

1.2.2制订风险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为积极预防与处理各项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案。比如:各项意外告知制度、吸痰告知制度、约束患者告知制度等。

1.2.3学习风险管理制度

首先必须加强全体护士思想动员工作,使护理工作人员可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自学和早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组织学习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内容,从而将各项制度落实到具体的工作环节中。

1.2.4落实各项风险管理制度

由于内科急诊工作抢救频繁,护理工作具有随机性强、时间性强等特征,因此,护理工作人员在督导检查中必须确保落实各项管理机制,尤其是在双休日、节假日、夜间及就诊高峰时段必须加强风险防范,及时整改执行不到位的地方,每次例会上讲评并与奖惩挂钩。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联系沟通,积极解决以下问题:加强设备及仪器管理、加强病房巡查管理、做好灭菌消毒工作等。

1.3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风险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医疗纠纷事件1例(2.17%),风险事件1例(2.17%);对照组出现医疗纠纷事件7例(15.22%),风险事件9例(19.57%),观察组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χ2=7.18,P<0.05)。

2.22组患者各项护理管理评分比较

观察组基础护理评分、病房管理评分、消毒隔离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合规管理知识范文8

1.在信贷风险的管控方面

当前我国的许多商业银行并没有针对中小企业设立专门的信贷管理部门以及岗位,且相关的机构职能设置也不独立,再加上现行的各种信贷风险管理政策缺乏良好的协调,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在总体上并不能有效地把握和测量风险状况。具体来说,大部分商业银行虽然制订了信贷岗位责任制和相关的信贷管理规定,但仍缺乏一套完整科学的贷款决策程序和规则来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行为进行规范,贷款受行政的干预性较大,且大都因事、因人而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决策的准确性。同时,风险报告程序的缺乏也使得决策层和管理层不能准确、全面、及时地掌握企业的信用风险状况,从而影响了他们决策上的科学性。

在贷款的审批上,当前商业银行实施的信贷审批管理仍然是审贷分离,并且是统一进行授信授权管理,而由于银行的审批权大都集中在省级行和总行,这就导致了基层银行进行贷款审批的功能较弱,基层的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要一律上报并经上级银行进行审批。这样的信贷管理模式不仅延长了审批的流程,还增加了企业贷款的环节,再加上手续较为复杂,企业一般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到审批的贷款。而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的需求上常常是急、频、短、少,因此就会延误其需求资金的时机,从而导致一些中小企业客户的丧失。此外,商业银行还存在着贷后检查监督功能弱化,管理和检查职能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等问题。由于并没有真正建立相关的管理监督检查机制,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在贷后并没有对中小企业进行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监督,而只是看中相关的问题和结果。表现为只重视对贷款的审查和调查,而忽略了对这些信贷客户的监督跟踪、定期检查、贷款分类以及信贷评定。由于信贷客户的经营情况和经营环境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如果商业银行对贷后的管理监督不善,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就容易造成大量的不良贷款,从而给银行带来较大的损失。

2.关于商业银行的职能分离方面

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信贷上存在着责权利脱节、并且贷款权力过于集中等方面的问题。由于商业银行的贷款权力过于集中,这就使得其在实际工作中较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审贷分离。一般来说,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到外部和内部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从内部来看,主要表现为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监控技术手段较为滞后、贷款决策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等,这些都是对中小企业进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制约因素。目前,商业银行大都存在着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约束监督相对乏力、信贷企业风险隐患得不到及时地清除等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金额相对较小且笔数较多,这就使得银行常常把监督约束的重点放在大企业的贷款业务上面。尽管银行对中小企业制定了相关的信贷管理制度,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着违章操作、违章经营、明知故犯和有章不循的现象。而由于银行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处罚机制,这就使得其对违章操作、有章不循的行为处罚不力,从而在无形中助长了违章操作的行为。另外,由于商业银行内部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在进行信贷审批的过程中,在存贷款指标考核和盈利等压力下,一些信贷人员会为了获得个人利益和完成上级规定的业务指标常常会隐瞒借款人的实际经营情况,这就容易导致上级在决策审批上产生失误。同时,由于银行的信贷人员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缺乏交流,并且对他们进行的专业培训较少,从而使得许多信贷人员在知识结构上进步较为缓慢,尤其是对于现代财务管理知识的缺乏使得他们很难适应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中对他们的要求。

二、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进行改善的具体路径和措施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为了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的风险管理,保障其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商业银行应积极建立一套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风险管控体系和合规风险的管理机制。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风险管控体系的构建

为了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商业银行应积极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机制,其主要包括高效双签审批机制、快速预警反应机制、风险经理前置机制、后督察机制以及远程集中放贷机制等五项内容。通过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商业银行可以对一些重点贷款环节的检查和监督,从而起到有效控制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目的。同时,全面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可以使银行实现对违约信息进行及时地通报和识别,并实现与人行征信系统的实时对接。此外,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还包括分离制约机制和相关风险防范措施的建立。其中,分离制约机制的建立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上实施五岗分离机制,即实现风险经理、客户经理、放款岗、作业岗和审贷岗之间的相互制衡和相互分离。而专职作业岗的设立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业岗设立之后,银行应由该岗位上的作业人员来替代客户经理去进行贷款等手续的统一办理,其主要包括核保和抵押登记。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对操作性风险进行彻底的分离,同时还可以促使工作效率的极大提高。而对于风险防范措施的建立,中小企业应抓住当前形势下各级政府对它们的扶持契机,积极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并建立抵押担保、政府风险补偿、政府支持基金、行业风险顾问和个人无限责任等方面的风险防范措施,以减少其在信贷中的损失率,保障自身信贷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

2.坚持合规优先的原则

在当前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有效控制和管理还应坚持合规优先的原则。其具体表现为:首先应积极推进合规教育,加强对员工合规文化的培育。商业银行应重视对中小企业信贷人员的合规教育培训,并可通过向他们发送相关的内容合规短信以及送发合规教育专刊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客户经理和员工的发洗钱意识。其次,银行还应积极进行相关的制度体系建设,加强制定关于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制度、实施细则和对中小企业进行信贷监督的管理办法等,并通过制度流程的规范来确保规章制度能够有效覆盖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点。最后,银行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合规组织架构,加强日常经营中的内控合规管理。在合规优先要求的落实上,商业银行应积极设立合规管理岗、法律事务岗和内控合规部。同时,还应加强合规督导员队伍的建立,通过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岗位职责的明确来讲合规管理要求有效地落实在经营管理当中。此外,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银行应保证定期召开相关的内控评审会,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并围绕日常的经营管理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和审查,完善合同文体,从而在法律方面把好信贷风险的控制关。

3.积极创设相关的信用文化环境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文化素质还不高,企业内部的财务数据信息也较为模糊,再加上基层银行信贷人员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较弱,这就会使得他们对银行的信贷风险防范认识不足,从而导致信贷中的许多数据信息和风险信号并没有去认真核对。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信贷信用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并且使潜在的信贷风险不能得到真实地反映。因此,在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应加大对信贷人员的知识和业务培训,建立健全风险控制制度,让信贷人员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各类信贷风险的防范提供人才保障。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