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治论文范例6篇

形势与政治论文

形势与政治论文范文1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育 辅导员 积极作用 工作要点

Abstract:The situation and policies education is a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In this paper,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about the situation and policies education at present were analysised, and the positive functions of counselors for the situation and policies education were gived, and the essentials of work at the situation and policies education were expounded.

Key words: Situation and Policies Education; Counselor; Positive Function; The Essentials of Work

一、引言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当代大学生投身于国家经济建设事业的自觉性和态度,明确自身的人生定位和奋斗目标。同时使学生基本掌握一些形势与政策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理论观点、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把理论渗透到实践中,指导自己的行为。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下称16号文)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下称13号文)精神,西安科技大学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践中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发挥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形势与政策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取得明显的效果。

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突出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群体,他们不论是从体力、智力以及行为上都是最活跃的,而且其政治洞察力比较敏锐,但由于他们思想尚未成熟、社会经验缺乏以及社会的瞬息万变,导致其政治立场发展呈现不坚定性,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理论知识不足。由于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与应用性很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它的相关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因此要想达到该门课程教学目的,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但在目前学生的学业压力下,特别是在就业压力的作用下,专业知识的学习占据主要地位,思想政治学习仅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通过拿到学分就够了。这种想法往往会化成一种消极情绪,既影响自己的深入理解和钻研,也在同学中产生负面影响,最终结果是大部分同学不能很好的打下政治理论基础,缺乏一定的政治素养。

2.主观认识不足。主观认识往往也与个人的政治素养有关。由于当前社会的瞬息万变,党和国家为了使社会更加和谐、国家更快发展、民生得到改善做出了一些重大决策,其中也不乏关乎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但由于学校资源有限,不能将这些政策完整的提供给学生,学生的了解可能是支离破碎的;同时社会上一些不利因素对学生的思想也存在很大的干扰作用。因此,学生在关注这些大事的同时,没有能够充分了解,不能深刻的分析这些重大政策带来的积极效应,而是存在片面的、偏颇的认识。

3.社会环境制约。虽然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对学校以外的社会环境却无能为力,而且学校有是一种开放式的管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多,他们一方面亲身感受到社会环境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和谐方面的一些成就,但一些西方思想也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冲击,例如: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拜金主义、唯我主义、自由主义等一些腐朽的思想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一些冲击。

4.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理论教育是教育工作的基础工作,但由于这一项基础工作没有建立在实践的检验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政治教育的现实视角。对于形势政策的问题,学生要科学地加以把握,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由于学生的理论根基还不扎实,阅历不丰富,教师要通过对千变万化的、生动的实践进行理性分析,要以学生直接感受到的时事政策作为学习的生动教材,才能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理论的体会和理解。但是,有些教师由于缺乏了解广大群众生动实践的机会和能力,对现实的形势政策了解得不深不透,说不清道不明,碰到难题只有绕道走或者答非所问,这样只会影响学生运用理论成果钻研重大现实问题的积极性。

三、辅导员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贯彻执行学校党委及系党总支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重大事项的指示和决定,贯彻执行大学生手册中的教育部、学校的大学生管理规定及有关规章制度,贯彻执行学校学生工作处、团委的学团工作具体部署。因此,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队伍,发挥辅导员队伍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可以有力的弥补其教育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1.加强理论教育。由于理论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学生的重视度不够,因此辅导员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包括加强学生党、团建设,在落实这些工作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鼓励他们积极向组织靠拢,在组织考核的过程中加强他们的政治素养,通过这种激励方式让学生自觉加强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

2.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围绕党和国家推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当代国际、国内形势的热点、焦点问题,并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来确定。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人员,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能最快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出反应,所以在辅导员这一战线上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最佳。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适时的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客观问题,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的政治理论去分析和解决认知问题,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

3.端正学生思想倾向。辅导员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优势在于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反应。目前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时代感和参与意识,但是他们的认知只是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没有发展到“为什么”的深度上,如果经过某些不正思潮的影响,其政治思想往往表现出不坚定性。因此,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线人员要能够及时发现,并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方式端正其思想。随着中国社会的国际化,各种西方思潮不断涌入中国,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需要辅导员发挥积极作用。

4.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的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由于其课程内容的理论性与时效性特点,因此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模式上要有创新。如何创新?首先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注重政治认知教育,更要注重政治分析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核心导向应是:旨在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不断增强学生对当前政治形势的把握能力、对政治事件的认识以及对公共政策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政治分析水平,增强对客观形势的深刻洞察力和政治敏锐性,同时,在此过程中,逐步加深对党和国家形势、事件、政策处理的认同和理解。辅导员教育比较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育观点能够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相对纯属的理论更具有公信力和说服力。辅导员还能够党、团活动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进行有力补充,由于活动开展的灵活性、生动性,所以能够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一种立体式的教育模式。

四、辅导员在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中的要点

因为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的特点以及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所以在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应该把握时机,抓住工作重点,着有时效的开展教育工作。

1.明确学生需求开展工作。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学生的需求。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要针对学生对热点社会问题、国内国际形势以及国家政策与方针的反应,结合教育的基本要求积极思考与组织,决定如何正确的呈现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客观、积极的认知问题,并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其政治素养。

2.积极开展理论联系实际工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辅导员不仅要加强学生课堂管理,还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并服务社会,启迪他们利用政治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学生中开展各种活动就是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要有效的利用这些灵活的方式将形势与政策教育贯穿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同时要利用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点从不同方位对学生加强教育,让学生从感知上升到认知水平,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五、结语

形势与政治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特殊的一门课程,这是它非常难以规范教学的重要原因。本文认为,要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首先要把握课程现实针对性的特点,并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变动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其它几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比,这门课又是一个薄弱环节,主要问题是教学不规范,随意性比较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表面上有重视不够的问题,但从根本上来说,是对这门课本身的特点研究不够,不能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热点问题半月谈”是河北科技大学《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自1993年创办以来,已持续举办了17年。本文拟以“热点问题半月谈”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拟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的本体特征作一些理论性的探讨,以期为从事实际教学工作的教师们提供参考。

一、《形势与政策》是一门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形势与政策》课与其它课程担负着同样的责任。但与其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比,《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又是非常特殊的,从而使其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处于独特的地位。

第一,课程定位的独特性。《形势与政策》课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课体系中的定位也是非常独特的。从《形势与政策》课所担当的任务来看,它不是一门讲理论的课程,而是一门综合运用所学的政治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课程。虽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其它课程也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但其它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讲好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是为了说明理论。而《形势与政策》课则是一门主要讲“实际”的课程。

第二,教学内容的独特性。《形势与政策》课与其它几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其教学内容的动态性。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的发展成就、国际问题及其我国的立场。从这些内容看,其中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就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讲,虽然总体上是有延续性和稳定性的,但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的出台,都是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来做出的,也存在着很大的变动性。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这一特性,因此这门课程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随“形势和政策”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教学模式的独特性。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动态性,使其无法像其它课程那样按部就班的组织教学,其教学模式总体表现为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必须要做到教学形式的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与及时性、针对性的结合。由于这一状况,也使《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必然是一个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体系。

第四,教育作用独特性。随着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的发展,目前大学生获得各种资讯的渠道增多了,眼界更开阔了。网络论坛、BBS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发表言论的空间。虽然这些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随之而来的一问题是:学生受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而产生的思想问题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而在这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无疑是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教育和引导的角色。另外,《形势与政策》课还是唯一一门能对大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殊性。也就是说要根据《形势与政策》的课程特点来开展教学工作,才能真正发挥这门课的教育功能。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建构原则

如前所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是不断变动的,如何在海量的时政信息中选择所需要的教学内容是课程教学的难点所在。《形势与政策》课的这一特点就意味着其教学内容存在着建构的问题。所谓建构,就是建设、构筑的意思。教学内容的建构则是通过选取特定的内容,以形成特定的教育意义。而要进行教学内容的选题,就要确定相应的原则。根据 “热点问题半月谈”17年的经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建构原则应该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政治性,即要保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形势与政策》课所涉及到的时政问题往往都是社会热点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又往往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牢记课程的性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与党、政府的方针政策的政治导向保持一致。

其次是现实性,即用“最新的”形势与政策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由于“形势”和“政策”是不断的发展变化的,就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也要相应的不断做出调整,由此使其呈现一种动态性特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要反映不断变化了的社会现实,是这门课程的生命力所在。

第三是针对性,即课程是针对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所关注的、重大的、有影响的问题来展开的。《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主要选择那些学生普遍关心或对其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实效性,发挥好《形势与政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政治性、现实性和针对性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出《形势与政策》课的独特作用。

三、《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的建构方法

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对矛盾,即教学内容的规范化要求与动态性现实之间的矛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其教学内容就必须规范化。从一般意义上讲,教学内容的规范化,就是教学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容,即稳定性。那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到底是什么呢?

如前所述,《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实践应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强调的是要关注现实问题,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分析形势、解释政策、回答现实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确是存在着稳定性的内容的,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上。

第一个层次是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既分析和判断形势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定位,这些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都来源于高校思想(下转第71页)

(上接第86页)政治教育的其它课程。例如,在形势观中的实事求是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以及阶级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比较法等都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是稳定不变的部分。

第二个层次是基本理论,这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部分,主要包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外交等方面的各项政策,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基本状况等。这些方面虽然从一个长时间的发展来看,也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的,但在一定时期之内,还是处在相对的稳定之中的。

教学内容的稳定性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基石和核心,也充分表明了这门课与其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间的关系。但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的个性特征,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动是一个客观现实。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稳定性与动态性的关系,两者不能偏废。

首先,不能片面强调稳定性,把教学内容局限在一些变动很小的内容上。这样不仅违反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特点,也会使这门课失去活力。另外,由于这些内容在其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都讲过,如果只关注稳定性的东西,也存在着重复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形势与政策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比较突出。

其次,如果只强调动态性,就会出现就事论事的问题,难免陷入肤浅,与媒体上的时事新闻分析相似,从而偏离这门课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本质。

在处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稳定性与动态性的关系问题上,根据“热点问题半月谈”的经验,正确的做法是要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寓稳定性与动态性之中”。例如,科学发展观是党的一项重要的、基本的方针,是《形势与政策》课必讲的内容,但这个内容很早就提出了,因此属于教学内容的稳定部分,而且“科学发展观”在其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也讲。如果《形势与政策》课再讲这个内容,就发生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形势与政策》课讲“科学发展观”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要找一个最近发生的与“科学发展观”有关的事件,通过对这个事件的分析,自然地引出对“科学发展观”内容的讲解。只有这样的优点是能既使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教学特点,又保障了这门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形势与政策》在教学内容上的这些特点,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就比较高,即必须具有比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而长期以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成分比较复杂,水平参差不齐,这也是造成这门课程的教学水平长期徘徊,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参考文献

形势与政治论文范文3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 《形势与政策课》 关系 启示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习政治文化、完善政治人格的重要时期。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本国国民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主要承担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进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性,国内高校在社会转型变革的客观环境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工作理念、工作方法遇到了挑战,西方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我国公民特别是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面对这样的挑战,高校应当借鉴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及实践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有效性。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政治社会化”的概念源于美国,西方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主要从“过程”的角度去把握,认为政治社会化是公民学习获得的,对政治世界形成一定认识的过程,是将其政治标准和政治信仰从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方式。我国学者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提出了比较公认的政治社会化的内涵,只是说法略有差异。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李元书、杨海龙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个体在社会政治互动中接受政治文化教化、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完善政治人格的辩证过程。”①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属于政治社会化的范畴,同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刘世丽和马莹华的定义具有代表性,他们认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个体逐渐接受现存政治制度所肯定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并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过程。”②这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也是从“过程”的角度去把握其内涵,而另一种观点则从“结果”的角度作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张雪梅的论述,她认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就是指大学生学习并内化政治主导文化,逐步成为具有稳固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政治信念等一系列反应和倾向的政治人。”③这两种观点,是目前学术界比较主流的观点,看似重点不一,却都强调大学生与社会的双向共同互动的过程,即大学生认识政治、形成政治人格与社会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塑造两个方向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

借鉴西方和我国学者的代表观点,笔者认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就是大学生按照社会的政治规范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言行规范,逐步成为合格的“政治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作为个体与社会这个整体进行双向互动:一方面,社会将政治信仰和政治标准教化给每一个大学生个体;另一方面,大学生个体能动地接受政治舆论、形成独立的政治信仰并以实践的方式反作用于社会这个整体。就是在这样的双向互通过程中,完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这一过程,实现整体与个体的辩证统一。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关系

两者的联系。首先是对象相同,都是在校大学生。在校大学生生理年龄已经成年,然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关键时期,求知欲最为旺盛,可塑性也最强。这些特点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了施展的空间,也为《形势与政策课》取得实效提供了可能。

其次是性质相同,都具有阶级性。两者始终贯穿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并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都通过特定的方式和渠道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传播给大学生个体,教育和引导他们成为符合统治阶级要求的、合格的“政治人”。

最后是目的相同,都具有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这一目的。将大学生通过一定的政治思想加以教化,教育和引导其掌握必要的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从而具备一定的政治参与能力,最终认同本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自觉成为统治阶级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两者的区别。一是范围不同。《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组成部分,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又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范围主要在学校,辅之以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这一过程里,其范围涵盖了整个社会,即除了学校这一主要场所外,社会也是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关键期作用的环节。

二是方式不同。《形势与政策课》主要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一般采取知识点传授、社会实践、参观考察、主题演讲、主题辩论等手段进行,延伸到整个学校的文化环境。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所采取的方式更为广泛,除了上述方式、手段外,还有诸如面向全社会成员的大众传媒、国际互联网,甚至手机短信、公益广告等其他方式。

三是目标不同。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是教会运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问题,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目标,主要是通过间接的、隐性的方式来改变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及行为。在这一点上,《形势与政策课》的目标更为高远。

两者的辩证统一。两者有着相同的对象、性质和目的,在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都统一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而正由于两者在实现方式上的不同,才为《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认识到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有利于我们理解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在理论研究时,应当将他们作为辩证统一的整体加以研究,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而在实际运用中,应当借鉴政治社会化的理论及实践成果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为提升《形势与政策课》实效,做到为我所用,服务于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大局,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及实践的几点启示

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目的在于,把社会主义政治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政治信念,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政治情感及政治行为习惯,从而推进大学生从“社会人”向“政治人”的转化。在此背景下,研究政治社会化对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借鉴意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传统优势,具有时代意义。

充实教学内容。教育部在每学期开学前出台本学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对全国高校的授课内容作指导性规定。各高校根据这个《要点》制定本高校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计划,这就为借鉴政治社会化理论、最大程度地充实《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就西方学者研究的政治社会化主题而言,涵盖了政治社会化个体的微观研究、宏观系统的研究、政治社会化介体的研究、公民教育的研究、女性政治社会化的研究等等。单就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来说,还包括用政治学的理论培养人的政治认同、政治意识和政治经验,以公民教育的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和素质教育,这些内容都可以充实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当中,取其所长、为我所用。

改进教学方法。当前,或者由于高校职能部门甚至主要领导主观因素的影响,或者出于高校硬件设备、教学资源的限制,大多数高校至今仍采取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仍限于传统的“灌输法”甚至能引起学生反感的“填鸭式”教学,这对这门课程的实效性提升大为不利。应当对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课桌上听”进行升级改造,采取诸如主题演讲、课堂辩论、座谈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们参与进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阐明自己的观点,老师则可以在此基础上作点评。可以按照专题授课的方式,确定好每个专题的重点内容,对涉及到的知识点以延伸阅读的形式进行拓展,力求将知识点讲实在、讲透彻,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拓宽教学途径。学校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而在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就越发显得重要起来。要想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除了巩固学校教育这一传统途径外,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也不能忽视。应当摒弃《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另起炉灶”的做法,即把它游离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采取参观、考察、访谈等简单的“游览式”教学模式,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浪费人力物力,甚至催发学生的逆反情绪。一方面,可以通过“中秋节”、“春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开展还能爱国爱家教育,另一方面还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以社会实践、参观考察等方式融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洪流之中,还可以邀请社会各方人士走进校园、走近学生,以演讲、座谈的形式开展各种互动,全方位拓宽这门课程的教学途径。

【作者单位分别为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南京工业大学城建学院;本文系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基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促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创新升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ZD2012011】

【注释】

①李元书,杨海龙:“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2期。

②刘世丽,马莹华:“当代中国青年政治社会化效果分析”,《青年研究》,2001年第11期。

形势与政治论文范文4

一、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一般而言,形势是指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变化发展趋势。政策是指党和政府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杜会发展目标,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针对一定的形势而采取的方针、策略以及推行这些方针、策略所采取的措施、手段。或者说,政策是对各种资源和杜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形势与政策是相互区别的,它们各自拥有其特点和功能。同时,形势与政策的关系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势与政策的相互联系主要表现为:形势对政策的决定作用,政策对形势的能动作用。形势与政策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此,学界已经普遍取得共识。然而,什么是形势教育?什么是政策教育?学界并没有明确地界定。例如,在实践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我们通常使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概念。在严格学术意义上,形势与政策教育则是由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所组成的。只是由于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的密切关系而正在习惯地被称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或形势政策教育。

其形势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曾经将“形势教育”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并提。邓小平说:”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与形势教育相近的用法有“时事宣传”、“时事教育”、“时事政治教育”、“形势宣传”、“形势与任务教育”等。例如,1951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普及宣传抗美援朝和准备“五一〃全国示威的指示》中使用了”时事宣传"的概念。1951年5月7日胡乔木在《关于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使用了“时事教育〃的概念,胡乔木说:”从现在起每半年制定一次具体爱国公约和进行爱国主义的时事教育的计划"。1952年8月27日中共中央的《关于国际时事宣传的规定》对国际时事宣传纪律进行了规定此后,1956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又发出〈(关于省(市)级报纸进行国际时事宣传工作情况和今后改进办法的通报》,这个〈通报》对国际时事宣传教育工作的任务、服务对象、外交政策界限和政策思想、领导管理等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又例如,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在科学分析当时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198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广泛深入地进行形势教育的通知》,决定“在全国城乡广泛深入地进行形势与任务教育,使党的正确主张为干部群众所理解、接受,成为上下一致的共同认识和积极行动。”这个《通知》同时提出:“报刊、广播、电视要加强和改进形势宣传,对杜会舆论进行正确引导。”在这个《通知》中同时使用了“形势教育〃、”形势与任务教育〃和"形势宣传〃这样三个概念。

从世界各个国家和政党的实践来看,一般而言,所谓形势教育是指政党或国家、政府为了引导政党成员或国家公民的思想和行为,运用一定的形势观以及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和判断等认识成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政党成员或国家公民施加积极影响的政治行为活动。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看,中国共产党的形势教育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形势观以及党和政府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分析和正确判断等认识成果,引导党员、干部和其它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以便统一党内外的思想认识,同心同德地完成党所提出的任务的政治教育活动。形势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及其所包含的观察形势的立场观点、分析判断形势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党和政府对当前形势的正确认识结论。形势教育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行动性等特点。这就是说,形势教育是针对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突出问题和变化发展趋势,引导受教育者明确解决问题的任务,激励受教育者在科学分析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去努力解决突出问题,完成特定形势下的任务。因此,形势教育是直接指导解决突出问题的行动的。

其二,政策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与政策教育密切相关的概念有政策学习、政策宣传、政策解释等。例如,1941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强调“除正确地教授马列主义的理论之外,同时必须增加中国历史与中国情况及党的历史与党的政策的教育,使学生既学得理论,又学得实际,并把二者生动地联系起来。这里提出了党的政策的教育的概念。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所规定的党员四条义务中的第三条就规定了党员要"向人民群众解释党的政策”。而党的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则规定党的基层组织的一项任务是“组织党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党的经验和政策,提高党员的思想水平和政治水平。”这样政策解释、政策学习的实践活动在党内外开展起来。又例如,1951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就强调,党的宣传工作可以分作两项:"一项是当前中心工作、时事政策的宣传,一项是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刘少奇同时说“每个党员要把党的主张、党的政策向人民作解释、作宣传,宣传我们党的基本观点,以马列主义的观点反对一切错误的观点。”由此,政策教育、政策解释、政策宣传在党的宣传工作文献中被经常使用。1983年7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批转〈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的通知》,认为"国营企业职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是:⑴国际、国内形势教育;(2)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教育。"1985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时事政策教育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大好形势的通知》,专门就时事教育和政策教育作出安排。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这个《决定》要求"继续坚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要经常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些文件中都使用”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或”时事政策教育“或”形势、政策教育"等概念。广义地理解,路线方针教育也属于政策教育的范畴。因此,政策教育是一个有着规范性的概念。

在政策学或政策科学中,政策教育又叫政策学习、政策宣传、政策传播,与政策公布、政策声明,政策说明、政策解释,政策分析、政策认知、政策理解等概念密切相关。有的学者认为,政策学习“是对政策文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要了解政策内容、适用范围和条件,深刻领会政策的精神实质,而且还要了解和掌握政策的来龙去脉。”政策学习的内容包括学习政策的内容(例如政策目标、政策措施、政策界限、政策适用范围和条件等)、学习政策的理论基础(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实际情况和形势。而政策宣传“就是向政策对象灌输政策意图,引导人们按照政策规定调整自己的行为。”》也有的学者认为,政策宣传是指“向杜会公众宣布和传播公共政策的意图和内容,促使和引导政策执行者和政策目标群体的行为向着宣传者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他们认为,政策宣传包括了政策宣布、政策说服、教育和鼓励。这是从广义理解政策宣传,局限于政策科学的研究领域,没有从政治观和政策观及其方法论的层面对政策学习、宣传和教育问题进行深层次探讨,但这些研究成果和观点对于研究形势政策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立足于党的形势政策教育的历史经验,从政治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视野看,一般而论,所谓政策教育是指政党、政府或政治团体运用一定的政治观、政策观、政策思想、政策体系、具体政策对公民或群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从而促进公民或群众对政策的认知和认同、支持和执行的政治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教育是指党的各级组织和各级政府,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策观、政策思想、政策体系以及具体政策,对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从而促进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认同,并努力贯彻执行政策达到政策目标的政治实践活动。这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策观和政策思想是政策体系的思想理论基础,政策体系包括党和政府的总方针总政策(或基本路线、政治路线)、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构成的体系。政策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为了动员群众在正确理解政策的基础上贯彻执行政策并达到政策目标。政策教育的较高目标是为了提高党员、群众的政策水平和政治素质。政策的特点决定了政策教育的特点。政策教育具有阶级性、政治性、时效性和现实性等特点。政策教育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是政策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

二、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关系的辩证分析

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党的文献中,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往往并列在一起提出。例如,最近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就直接提出了“形势政策教育”的概念。从前文中关于形势与政策的辩证分析的阐述来看,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也是辩证的关系。

首先,形势教育是政策教育的前提。形势决定政策。由于任何政策都是根据形势的变化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突出杜会问题而制定出来的,因此要进行政策教育,首先必须引导受教育者了解政策制定的问题背景以及政策环境状况,这就必然要进行形势教育。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来看,通过形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以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及其方法原则来正确估计形势,才能比较正确地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背景和意图或政策精神实质,从而自觉地、准确地贯彻执行政策,而不至于发生偏差。

其次,政策教育是形势教育的目的和归属。政策对形势具有能动作用。人们驾驭形势的发展变化趋势,主要是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来实现的,因此,制定和执行政策是分析判断形势的目的。而要执行政策,首先必须将政策意图、政策目标、政策实施范围和政策措施要点让群众所认知、了解和理解并产生认同。政策只有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党和政府才能领导人民群众在政策的指导和规范下从事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政策的实施才能取得实效,才能促进形势向着有利于人民群众利益实现的方向发展。因此,形势教育本身不是目的,形势教育是为了帮助群众正确认识和驾驭形势,而要驾驭形势就必须实施政策。所以,政策教育是形势教育的目的和归属。

再次,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相互渗透。这就是说,在形势教育中有政策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内容;在政策教育中有形势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内容。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教育实践看,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的内容是相互渗透和交叉的。例如,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在科学分析当时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198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广泛深入地进行形势教育的通知》,这个《通知》虽然主要是在当时对干部群众进行经济形势教育,但在进行经济形势教育的过程中主要任务还是引导干部群众理解和执行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即贯彻执行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这样,就将经济政策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内容贯通于经济形势教育的过程中。

最后,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统一于政治教育,归属于政治教育的范畴。无论是形势教育还是政策教育都是政党和政府所实施的政治教育的领域,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质和政治性质。"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各种杜会经济利益和要求的集中体现,是以一定的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围绕着国家政权而展开的各种杜会活动和杜会关系的总和。”政策是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政治系统的输出,公民杜会的特定群体是政策的目标群体或叫政策客体。而政党和政府是政策系统的基本主体。政策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政策环境下运行的,这种政策环境主要地表现为国际国内形势。形势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形势观的教育,政策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政策观的教育。政治教育或政治观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把杜会所提倡的主导政治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品德和政治行为,也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形成杜会所需要的政治品德和政治行为”。一定杜会的主导政治观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观,是国家和执政党所倡导的政治观。这种主导政治观包括了主导的形势观和政策观。因此,形势观教育和政策观教育属于政治观教育的范畴。政治观教育在西方又叫政治杜会化(PoliticalSocialization),是一般杜会化的核心。

三、形势政策教育的实质和特征

形势政策教育也叫形势与政策教育,实际上是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的有机统一体,是一种特殊而具体现实的政治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客观上存在于世界各个国家和政党的政治教育实践中。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看,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指教育者从受教育者认识形势和认同政策的特点和规律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以及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正确分析判断形势的基础上所制定的正确政策及其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提高形势判断能力和政策水平的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其实质就是促进公民的政治杜会化和政策参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促进人们形势观和政策观的发展,统一人们对于形势和政策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增进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和信任。形势政策教育的间接目标或根本目标则是促进公民的政治杜会化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人的政治素质的发展。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是帮助党员干部、人民群众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别是世界观和政治观、形势观和政策观,观察分析国内外形势,从而加深对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理解,激励他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杜会主义而努力工作,由此促进经济杜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任务看,是为了使党员干部、人民群众通过对国内外形势的了解以及对党和国家政策的学习,帮助党员、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形势和理解政策,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形势观和科学政策观,充分认识构建杜会主义和谐杜会的重要性,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实现杜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形势与政治论文范文5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发展和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第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内容源泉。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也是与时俱进的,越来越倾向于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宣传与释疑,对当前的国内外的时政热点问题的讲解与分析,为大学生释疑解惑,培养大学生正确分析判断世情、国情及其相关时政热点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思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也就是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政治观及其形势与政策观,不断地促进他们的政治社会化。同时,马克思主义为了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不断地要求与时俱进,即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也为不断与时俱进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因而要坚持用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充实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内容,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第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方法指导。首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等。这不仅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也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提供了方法指导。随着世情国情的变化,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身心变化,形势与政策教育要适时地进行变革。科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为人民群众所掌握,这才是理论的价值所在。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贴近大学生,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让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形势观与政策观分析当前的时政热点问题,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能力。其次,要解放形势与政策教育者的头脑,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抛除这种“可有可无”的错误想法。再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变革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内容要常讲常新,要把握中共中央最新政策动态,及时向大学生分析时政热点问题,解答学生疑惑。最后,变革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等教学媒介不断创新,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要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目标导向。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都是符合自己时代要求、解决自己时代问题的科学的理论。而形势与政策教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而且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时时刻刻地引导着形势与政策教育向着培养全面人才的育才目标努力。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可靠保证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也是时代赋予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历史使命。而且,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也是义不容辞地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政治方向。高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也就是要遵循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这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中所要坚持的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具有政治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党和国家的的要求,提高其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将他们培养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政治导向功能,让大学生通过了解和学习当前的形势与政策,善于从政治角度来看待分析当前的一些时政热点、焦点问题,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国家的大政方针、纲领、政策、路线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政治方向。

其次,传播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面对各种社会思潮泛滥、应对西方价值观冲击和挑战的情况下,结合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的时代化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中弘扬的主流价值观。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高校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高校最具时效性的形势与政策课,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有效的平台。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这一平台,向大学生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特点及其意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的需要。让大学生及时地了解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践行之,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实践意义所在。

再次,营造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和谐环境。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否则,马克思主义理论再创新,而不能够付诸实践、指导实践,那也是一种华丽的摆设。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得他们面对各种社会现象、各种思潮,往往不知作何判断,显得无所适从,这也成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一步发展的桎梏。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具有重要的稳定功能,这种稳定作用体现为高校通过对大学生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积极地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当前国内外形势,理解和认同党和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稳定他们的政治心理,从而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创建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发挥这种稳定政治局面的功能时,也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相互契合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作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理论支撑,而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可靠保证与前沿阵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在相互发展的过程中,共同回应时代要求,把握时代脉搏,解决时代课题。一是共同回应时代要求。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就是说,任何一种科学的理论,只有不断顺应时代潮流,回应时代要求,才能获得生机与活力,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发展和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当前国际形势正在经历复杂、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转变的趋势也更加深入,同时,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全球范围内的各种思想交流,文化融合、冲突更加频繁。国际依然没有放弃对中国的“西化”与“分化”,特别是对青年人的“西化”,这使得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在这样一个形势严峻的时代大背景下,把握时代精神,顺应时代要求,就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中及其落实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具体教学中的题中应有之义。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不断回应时代要求。高校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程时,为了回应时代要求,一方面,要对大学生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他们的头脑;另一方面,要及时地向大学生传达党中央制定的最新的方针、政策,增强他们的认同感。二是共同把握时代脉搏。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解决时代问题。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要求、结合中国实际、不断创新的结果。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的攻坚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这就是我们所要把握的当前时代脉搏。同志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为加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且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时期,要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就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也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发挥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

形势与政治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都在进行课程改革,在新形势下,如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进行改革,使其能够适应现在的教学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一)上课方式单一。大部分教师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采用的都是照本宣科的方法,没有利用多媒体等科技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导致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课堂效果十分不理想。(二)教材选用不合理。有些学校并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也没有认真筛选该课程所需要的教材,导致教材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甚至出现内容重复的情况。而且有些教材并没有系统地把知识整理到一起,不注意知识的过渡与衔接,导致大一学生学完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后,学二的课程非常困难。(三)教师上课时理论脱离实践。很多学校的教师在上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时,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没有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这样就出现了很多高校的学生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有不少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成绩非常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没有用思想政治课中的知识来严格要求自己,甚至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问题。这样的学生在毕业以后,即使专业技能非常出色,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将育人与教书有机结合起来。高校不管开展什么课程,其最终目的都是培养人才,也就是育人。因此,在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方法时,就要把育人放在首要的位置去考虑,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开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在思想政治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还要考虑到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它的深层次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综合能力更强、素质更出色的人才,因此,在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要注意育人与教书相结合。(二)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很多教师在上思想政治课时,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理论知识的讲述上,没有合理地给学生安排与实践相关的内容,所以学生仅仅听了理论部分的内容,并没有真正地理解。思想政治课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所以,在上思想政治课时,一定要结合社会实践,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明白社会的发展变化,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更有社会责任感,成为新形势下的社会人才。(三)改进思想政治教学的方式与目标。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社会的需要,结合新形势的要求,客观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研究分析教学方式与目标时,要结合社会情况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四)应用协同发展的教学方法。对于各高校来说,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是比较复杂的,它牵扯到许多不同的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像有些学科那样独立地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要多学科协同合作,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来贯彻执行。详细地讲就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专业教师的任务,还需要班主任与其他教师一起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时间、场合来展开教育,团、党组织与学生会也要积极地参与进来。(五)加大对互联网的利用。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十分迅速,电脑的普及程度已经非常高,利用网络可以方便快捷地传递很多信息,对于教育来说,它也可以成为一种很好的工具。相关统计表明,目前使用网络的大部分都是在校的大学生,如果利用好网络,可以有效地引导他们的心理走向,从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促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的社会人才。利用互联网来建立学校的网站,可以成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方式。

三、结语

在新形势下,对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不是单一的,而要多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提高相关教师的综合素质,也要针对目前的社会现状与学生实际情况来改变教育方法,从而培养出对社会贡献更大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曹军 单位: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