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范例6篇

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

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范文1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形势与政策课后心得,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大学形势与政策课后心得一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大学形势与政策课后心得二

当今世界形势风云变化、高深莫测,作为大学生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了解当今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不断提高自己,强壮自己,做好踏入社会的准备。

刚入大学之初,面临着新校舍,新同学的我忙着尽快融入与接受这个崭新的环境,很多时候没有时间,精力,意识去接触新闻了解时事,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没有电视、电脑,自己又缺乏订阅报纸的习惯,自己仿佛与外界隔离,连许多近期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都不了解。而如今,自己对国际国内形势已经比较了解,对一些焦点事件也有了自己独特的判断力与看法,不再一味的人云亦云,这完全归功于在校期间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不仅因为形势与政策课为我们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了解中国形势的渠道与窗口,更因为形势与政策课为我打开了关心国内外时事的兴趣之门。在大一到大三,三年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过程中,虽然课程数量很少,时间也不长,但他的的确确培养了我的兴趣,也教会了我如何利用联系的眼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了解世界,认识世界。

记得第一次上形势与政策课时,主讲老师敏捷迅速的思维,滔滔不绝的讲演,丰富多彩的素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个个例子与事件中,主讲老师用风趣幽默的讲演,深入深刻的解读,让我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国家政策提出的深刻用意,使我对高深莫测的国内外形势与政策豁然开朗,许多以前藏在心中的疑惑也顿时风轻云散。

从此之后,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也开始感兴趣了,认识到大学不只是一个再进修的高等学府,也是我们认识社会,了解国家,拥抱世界的一个窗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圣贤书”的日子已经远去了,现在的世界,当代的社会需要的是对形势与政策有着敏锐洞察力,能够正确把握形势与政策的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不能做到“识时务者”,一心只知道埋头苦读,不关心国内外形势的井底之蛙只能被自己狭隘的目光所束缚,禁锢,最终留于平庸。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环境制约着一个当代大学生成功的机率,试想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国度,发展与进步必然受到其影响,个人寻求更大发展的机会也必然会减少。当代大学生如果

不能认识与把握当下的形势与政策,充分了解决定政策的形势,准确判断政策如何改变未来的形势,逆者社会的大形势而为,可以想象失败是最终必然的结果。因此只有准确灵活的掌握当下的形势与政策,我们才能接着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与劣势,结合自己的目标,制定最终可行的发展方案与计划,并凭借着自己不断的刻苦努力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实现自我的发展并最终取得最后的胜利。

其次,了解当今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帮助当代大学生取得成功的一方良药,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精神面貌的一种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政治素质教育的必修课,不仅拓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我们的政治素质修养,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形势与政策课程帮助我们在反思当今世界中国落后的症结,总结当今世界中国进步的原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而发奋图强的精神信念。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在理想信念的激励下,作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当代大学生才能肩负起国家蓬勃发展的重任,利用自己的所学所有,实现自我价值,报效祖国,使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形式与政策课是我的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他不仅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开阔了我的视野,同时还培养了我的能力与责任感,让我清楚地认识到当代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使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大学形势与政策课后心得三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不久也将步入社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一份子,祖国“十三五”的实现离不开我们,所以,我们更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要有正义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要积极向上,学好专业知识,关心国家大事,为党的事业做贡献,提升自我能力。

所以在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浅显的认识。虽然只是短暂的几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我平时很少看新闻,很少关注国家政策、社会形势,因此对社会形势政策基本不了解。而《形势政策》这门课,正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帮我们了解和分析形势与政策。

我们上课的形式是老师讲解配合ppt演示。虽然每周只有一堂课,但老师讲的津津有味,同学们得兴趣也很大。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课堂上,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随着世界的不断变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形势与政策也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着。而这些形势与政策的变化也对我们的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

作为一名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是必须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发展,形势与政策的变化也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发展。大发展决定小发展,形势与政策的变化应该是必须去关注的。我们未来的发展离不开这个社会的大环境,周围的各种变化都会影响着我们的发展之路,特别是形势与政策的变化,这是一个社会的制度和约束的体现,这是对我们所选择的道路与发展方向的一个约束和限制,所以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

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运用政策帮助我们发展,懂得变通,更应该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创新。同时,我们应顺应形势和政策的发展和变化去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

作为一名在校学习的学生,我觉得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的认知出现一些比较鲜明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的认知存在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不愿意”,个别学生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专业课的学习,掌握专业技能,这些是硬本领,而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则是软任务,不一定要学;二是“不重视”,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课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根本没有功夫再来学习形式与政策教育课;三是“不必要”,不少学生认为要了解形势与政策,看报纸、上网、听收音机就行,不必非要来上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课程价值的认知出现了反差或者矛盾,这种消极的认知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个特点:课程要求学生学习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学生自我评价消极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要求学生能在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主动思考,而事实上当老师提出问题时,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反应,上课没有积极性。在周围的同学中,我觉得大多数同学对课程感到满意,但是只有部分同学能够认真听课,经过课堂教学,只有小部分同学对形势与政策有了兴趣和收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课堂教学目前还存在各种问题,部分同学感到未能从课程学习中直接受益,课程讲授也未能真正满足大多数同学希望能从课程中增强政治敏感性、了解形势与政策以及党和国家路线方针的意愿。

以上是我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内容的体会,和我对这门课的认识,以及根据周围同学对这门课的认识提出的几点建议。总之,我觉得学习这门课是必要的,要使这门课真正发挥其作用,不仅要从学生自身方面加以认真对待,而且对于老师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方面也应得到完善。

大学形势与政策课后心得四

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随着对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以及对专业形式的了解,面对剩余不多的学习生活,越发觉得学习时间的紧迫,感叹时光的飞逝,感觉大学的生活越来越短暂,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有着更多的期待的同时却不免有一些茫然与恐惧。庆幸学校开展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虽然在过去的教学中也曾经学习过,但大一时的懵懂以及大二时的不够成熟让我在学习之余还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学习的动力好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发减少。丰满的理想总是在骨感的现实中变得那么虚无缥缈。有着一股刻苦学习的干劲却偶尔也会

因为茫然而悄悄停下前进的脚步,未曾真正感到就业压力的巨大。每天习惯花大量的时间认真专研自己的学习,觉得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是一种无以言比的幸福。不愿意这么早就面对未来的社会,就像个不愿意长大的孩子一样,偶尔会逃避似的不去了解时事,不去关心当前的形式政策。但理智又把自己拉回现实,我是当代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从我做起,才能谈祖国之未来,民族之希望,我不能在这象牙塔里做只十足的井底之蛙。于是又不断的给自己充电,不断了解时事,紧跟时代步伐,学习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自己学习的信心与决心,发奋努力。通过对形式与政策课程的进一步学习,我庆幸自己还有战胜逃避现实的理智头脑,更感谢老师的授业解惑。偶尔茫然的自己似乎找回了信心与希望。面对未来,不再是那么惧怕。前进道路的方向更加清晰,目标也更加明确了。思想再次得到了升华,就算不那么伟大的说成是为了为国家,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而是为了能让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自己的人生过得更精彩而努力学习吧。老师的讲解让我更加理解当前形式与政策的重要性,增强了我对社会的紧迫感,让我更加全面正确地了解和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式和任务,把握时代命脉,增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时代在进步,我也不能落后,跟紧时代的步伐,不做社会前进的绊脚石。深刻的认识到不全面的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的学习,我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努力奋斗,这样才能争取早日把自己培养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的人才。

大学形势与政策课后心得五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日益上升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中国历来是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始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处理国际和地区事务。因此,我们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接班人,学会判断形势、把握政策十分重要。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一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主要任务是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这是中国对自己、对世界承担的责任。邓小平指:“中国是个大国,另一方面实际上是小国,是不发达国家,或叫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人口大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大国、人才强国。由于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很低的人均水平。这种既大又小、既强又弱的矛盾现状在相当长时期内都难以根本改变。对于中国来说也只有解决好自身发展问题才可能在世界上承担更大责任。而且,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上升,中国也应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突出反映在经济上中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经济大国但仍非经济强国。

一、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分析

据官方数据统计: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三占世界经济总量7.25%接近美国的1/30但人均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16仍然排在全球100多位。“中国制造”无处不在但中国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仅为0.3%,中国自己的世界屈指可数。中国的国际地位内在蕴含着大和小、强和弱的对立统一,具有复杂性、快速多变的特性中国正处在从大而弱的国家走向大而强的国家、从地区大国走向世界大国的历史进程之中,世界历史舞台上一支不可忽略的力量,随着国家地位的提升,收获的越来越多,同时承担的责任也越大,需要做出的贡献也越大。

20_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十分复杂与严竣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由美国金融危机深化和世界经济调整所带来的外部环境恶化,以及由外部环境恶化引致的中国经济紧缩和产业结构失衡矛盾的凸显。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大量外向型中小

企业,正面临着出口需求的快速下滑、生产难以为继的困难局面。因此由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调整所带来的外部环境恶化,使中国产品出口以及出口经济面临增幅放缓、利润下降的不利局面,正在影响中国的经济均衡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展望

中国发展面临诸多内部困难。当前中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仍然较多。这些内部问题是中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总的看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是单一的、静态的.而是复合的、动态的。

因此,考虑了国内外许多的因素,使国内宏观调控明确“保增长、促转型”的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做出重大调整,给社会强烈的政策预期引导,防止了经济连续下滑,为缓解产能过剩压力、加快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提供较为宽松的经济环境。所以说,20_年我国经济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但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有信心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率先突围,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我们作为学生应该怎么做

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环境、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而且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更有的是,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经过李江老师连续几节课的耐心教导,我真正感受到了解当前国家的形势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形势政策教育可以有效地使理论学习和对实际情况的认识相结合,缓解认识上的反差,解疑释惑,起到“桥梁”作用。用一句话来形象比喻,就像“登高望远”,形势政策教育可以帮助人拓宽眼界、增长见识,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可以帮助人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因此,国家把形势与政策课专门设置为大学生一门必修课程,是有远见的安排。

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范文2

1. 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及其消极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我国在持续获得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追求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这一宣称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是向人们的承诺,并将表现为一系列社会政策的出台。

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贫富差距加大,弱势群体被边缘化和边缘化程度加深的问题。至于残疾人的贫困状况,更不容乐观,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残疾人的贫困发生率都大大高于一般人群。这就是说,我国城乡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程度并不乐观。

2. 新发展观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财富和贫困的同时积累显然是经济社会发展失调的表现,这不但给社会稳定埋下了潜在的危机,而且长远说来也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令人欣慰的是,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已明显地实践“以人为本”和关心基本民众生活的执政理念,这不但表现在他们的政治宣言中和亲近民众的现实行动中,而且表现为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的政策的出台。可以发现,在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老人与儿童福利、社会救助等方面,我国中央和地区政府都在进行探索、改革和创新。这些社会政策相对集中地出台固然与我国在改革中遇到的社会问题加剧有关,但也不能否认,这是政府面对问题而采取的积极的应对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一届政府的“民本主义”的政策理念。从大量社会政策相继出台的现象来看,我们可以猜测:中国是否会较快迎来社会政策时代。

二、社会政策时代的特征

1. 社会政策时代的概念

在社会研究中,学者们常常使用一些指涉较长时间的概念,例如时期、年代。这是一些并不十分精确的、反映具有某种明显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特征的较长时段的概念。本文拟对社会政策时代做一些初步说明,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中国的社会时代问题及其与残疾人事业的关系。

本文所说的社会政策时代是指社会福利政策作为一种现象而较为集中出现的时间段,或者可以这样理解:社会政策时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为目的的社会政策普遍形成,并且作为一种制度被有效实施的社会发展阶段。这里指出了社会政策时代的突出表现是,在不同领域弱势群体被普遍关注并得到政府政策上的支持的社会状况,它作为那个时期的社会特征而显现出来。

2. 社会政策时代的基本特征

像任何其他时期的概念一样,社会政策时代也有自己的特征表现。社会政策是政府对弱势群体进行制度化支持的措施,社会政策时代不但表现为一系列福利政策和措施,而且表现为一定的社会价值。简要说来,社会政策时代应该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在社会中,社会公正的理念被普遍认可。社会政策不只是简单的政策规定,实际上,有效的政策要有政策理念的支持。当一定时期某一国家和地区出台众多社会政策时,社会中就会较广泛地存在某种社会福利的意识形态,社会公正、对弱势群体的不利地位的关注就成为决策层和广大社会的共识。尽管不同社会群体对这一问题关注的出发点并不完全相同。

2)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政策被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时代的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它是政府在一定的执政理念下为了改变弱势群体的不利地位而做出的制度上的反映。当政府认为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会带来较严重问题时,就可能会制定某些政策措施缓解和解决问题。应该说明的是,这些政策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执行的,即发挥实际效力的。

3)社会福利较为普遍的发展并覆盖与人的正常生活相关的诸多领域。作为一种时代的特征,社会政策不应是一种个别现象,而是在一段时间内有较多社会福利措施和政策出台。开始可能是在最敏感的领域制定相关政策,对弱势群体进行救助和支援,缓解社会中的张力。相继地,社会福利政策会逐渐地或较快地被制定,涵盖那些被认为是有利于表现社会公正的领域。社会政策的较充分发展,将使人们的正常生活的诸多领域被包含在其影响之中,即对在社会中不能正常生活的现象进行政策干预。

4)社会上形成实施社会政策的制度化的组织体系。支持弱势群体的社会政策不但被制定,而且作为一种制度被实施。为了保障社会政策被有效实施,社会上必须有相应的执行政策的组织体系。这些组织体系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有所不同,这与政府体制有关。但是,一般说来,它们不应被局限于政府系统。从政策实施效果的角度看,充分认同社会福利理念的、专业化的组织体系更能反映该时代的特征。

5)经济、政治与社会政策体系是整合的。社会政策是制度化的措施,它是政府面对社会问题的反映,当然也受到该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制约。经济基础和政治权力结构直接影响着社会政策体系的形成。作为一个时代的特征,诸多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以相应的经济和政策条件为基础,即它们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是整合的。否则,这些社会政策难以被制度化地实施。

3. 社会政策时代的多样性

社会政策时代是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在时间上的表现,由于社会福利制度体系的形成需要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强有力支持,因此它不可能是突生的,而是以一定的经济与政治条件为基础的。然而,由于各国、各地区经济、政治状况的不同,社会的文化价值不同,社会问题的表现程度不同,因此,各国社会政策时代也可能会出现重大差异。在这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制度和权力结构,以及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都对社会政策体系的内容、形式和实施产生影响。

但是,必须强调的是社会政策时代是各种社会政策比较齐备的状态,各国、各地区的社会政策水平可能有差异,但它们应该涵盖日常生活的主要领域,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实施制度化的保障。

三、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时代

1.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社会政策时代的关系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在城市和农村实行了不同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这尤其表现在城乡居民的福利待遇方面,在城市实行普遍的社会福利,但在农村则缺乏基本的福利政策支持。虽然,在城市国有企业职工、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享受了普遍的福利,并且在城市形成了准“福利国家”状态,但是由于这些政策规定并不主要针对社会弱势群体,或者说城乡贫困人口并没有得到特别的关照,即没有形成清楚的社会政策体系,因此,计划经济时期下的城市还难以称为社会政策时代。如果将城市和农村统合起来看,那就更谈不上社会政策时代。因为社会政策时代的基本特征是使国家和地区中的弱者、那些在社会变迁中利益受损的社会成员获得一定的社会支持,促进社会公平,而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远非如此。

2. 通过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社会政策时代

社会政策时代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落后和薄弱的经济基础难以支撑社会政策体系,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同社会政策体系的规模和水平呈线性关联。从国际经济来看,社会政策时代是与工业化相联系的,经济的发展,社会问题的积累,社会风险的加大和社会进步的价值都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准备了条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起飞有可能促使其社会政策时代的到来:因为它使社会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以扩大社会福利支出;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及其对社会稳定的经济持续发展的威胁使其被普遍关注;弱势群体基本生活权利被关注,如何使他们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成为一个话题,社会公正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被认可。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试图通过制度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能迎来社会政策时代。应该说,我国正朝着这一方向发展,目前处于前社会政策时代。

四、走向社会政策时代的残疾人事业

1. 社会政策时代对残疾人服务的意义

社会政策时代对于残疾人地位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一时代的特征并非完全是经济性的。社会政策时代必然包括残疾人的福利政策,而且是被制度化地实施的、有效的政策,其包括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有一定质量的服务提供。不但如此,社会政策时代还以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影响着对残疾人的社会支持。

2. 推动社会政策时代的到来

社会政策时代以众多社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实施为基本特征,像任何社会政策一样,它也是由人们的积极努力来推动和实现的。政府对社会政策的制定有直接责任,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府如何选择政策还是有变数的。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研究对社会政策的制定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的研究可以将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告知于政府和社会,有利于决策者客观、全面地思考问题。例如,当前我国城乡残疾人的生存状况怎样,社会参与如何,发展状况如何都需要有一些科学的、深入的和权威的研究。

但是,就目前情况看,我国关于残疾人的科学研究很不充分,关于残疾人的基本资料落后陈旧,关于残疾人生存状况的研究比较少见。政府和学术研究者也未召开过有较高水平的有关残疾人状况和政策的研讨会,残疾人话题尚处于边缘地位。这些都不利于系统的残疾人政策的制定。所以,如何使残疾人问题成为公众和政府的话题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开展大规模的残疾人生存状况调查,召开学术研讨会是必要的。

在这方面,发达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城市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在较短时间内难以迎来全国性的社会政策时代,但在发达的城市地区这是完全可能的。正像有关失业、城市贫困、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政策一样,有关残疾人的社会政策体系(包括实施体系)会在发达城市逐渐出台和形成,进而发生示范效应并在更大范围内获得推展。

3. 用新理念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范文3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中国;货币政策;取向

前言

由于2008年美国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因而也受到巨大的影响。美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大肆鼓吹房地产泡沫,继而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使得各国遭受次贷危机,最后蔓延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因此,我国应结合自身经济的特点,认清当前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一、后危机时代我国货币政策的总体概述

2008年9月16日,曾历经一百五十八年风雨的美国四大投资银行之一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手续,于是,华尔街的次贷金融危机便在一夜之间演变为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自2008年10月份以来,绝大多数国家的央行采用前所未有的宽松型货币政策,进而增强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同时也避免出现经济大萧条的现象。与此同时,中国也适当地将紧密性货币政策调整为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

然而,随着2009年我国央行的信贷不断投放,这也无形之中使得货币供应量持续保持上升的趋势,此外扩张性货币政策利用信贷的渠道,流入到金融市场,在拉动内需和刺激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证券、房地产等价格暴涨,从而吹大了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随着国内商品价格的不断上涨,继而导致了全国范围内通货膨胀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要求我们在制定货币政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房地产和证券价格,进而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通货膨胀局面

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运行形势已基本确立。2010年我国工业总值总体上增长了百分之十三,保持平稳的增长趋势,固定资产的累计额也达到了百分之二十四,经济运行趋势基本确立,国内消费增长也超过预期所计划,同比增长创下历史新高。总体而言,经济发展形势表明了货币政策的推行已取得显著的效果,宽松型货币政策也需可告一段落,继而制定平稳型货币政策。然而,货币政策使得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风险与隐患。一方面,信贷投放的不断飙升与资产泡沫压力的蔓延加剧了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宽松性货币政策亟需转型。在“十二五”计划期间,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经济增长的水平与质量,弱化GDP经济目标,其中调整经济结构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实现货币政策转型目标提供了基调。除此之外,就国内就业形势而言,目前很多欧美国家都担忧高失业率,但中国已经超前完成了就业目标,同比增长超以往就业人数的百分之二十,总体就业形势较好。我国统计监测部门数据调查显示,失业率相比经济危机时代大幅度下降。总体说来,就业形势决定了我国所要采取何种货币政策。

三、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取向与选择

(一)货币政策的取向

在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大部分欧美国家步调一致,联合推行宽松式的货币政策,即一种低利率、定量扩张的货币政策。中国也紧跟国际步伐,无论在货币创造方面还是信用创造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2008年底到2009年共累计投放了十万亿人民币信贷。实践证明,适度实施宽松型货币政策在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重要。现阶段,根据既有的经济状况分析材料与案例,灵活地调整我国货币政策的取向,进而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另外,我国将宽松型货币政策适当地调整为逐步稳健的的货币政策,逐渐适应国际金融环境。

(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我国于2010年共计上调了6次存款准备率,尽管2011年我国面临着诸多的压力,例如房地产价格持续下降、投资速度放缓等等,但是因为我国“十二五”计划的实施与人民消费的持续增长,所以中国经济便呈现出一种复杂且平稳的发展状态。由此看来,倘若2011年的经济增长速率要比2010年的下降一些,那么合理地设置经济增长目标也能缓解当前所面临的通货膨胀。此外,合理调控物价、保持经济平稳复苏、科学规划经济发展是当前经济宏观调控的关键与核心。缓解通货膨胀、推行平稳的货币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我们应该将商品价格设置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适应经济的回落与增长,配合好“十二五”计划的全面开展。在处理通货膨胀的问题上,我国政府要采取全方面的措施,多渠道平衡供求关系,适度释放价格、集中规范经济市场秩序,积极引导预期投资有效地整治经济规划中不合理的地方,如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经济泡沫蔓延等诸多方面。

除此之外,为了避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与银行汇率政策之间的矛盾,多方位地考虑国内外经济环境(人民币升值、美国的宽松型货币政策、资本流动等因素),我们应该取消“加息”货币政策工具。例如,我国中行通过优先使用存款准备金率,积极开拓市场业务,加大并提高宏观监察力度与标准等诸多方式进行增强经济市场流动性。另外,尤其注意的是股票、房地产等领域泡沫现象严重,因而要采用结构性调控的货币政策。除了上述的几种可行性措施之外,贸易政策与汇率政策也不失为处理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或工具。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后危机时代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大多数欧美国家失业率较高,中国通货膨胀压力不断上升,资产价格泡沫蔓延,因而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亟待调控。我国总理也在2010年第三季度的“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尽管2010年的经济发展形势要好于去年,但依然面临复杂的局面,各种消极因素制约着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因为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不确定性,所以我国央行将要采取相机结合的货币政策,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审慎权衡各种价值型工具,及时调整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关系,把握好调控时机,从而进一步保持好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而健康地运行。

参考文献:

[1]石峰.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研究综述[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10)

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范文4

【关键词】经济;金融形势;宏观发展

1.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迹象

面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逐步放缓,美国周期矛盾制约、欧洲债务矛盾的提升、全球经济复苏的艰难实施,下行风险的渐渐提升,外部复杂的经济环境,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增长造成了制约影响,一些人对经济建设的持续增长前景无法坚定信心,保持谨慎态度,并主张继续推行一系列刺激市场经济的相关政策。纵观目前我国经济金融市场的总体发展,去年前三季度阶段我国宏观经济始终在高位水平,且累计GDP增速实现了百分之九点四的增长,然而却呈现出按季度逐步回冷的趋势,映射出我国经济金融走势将逐步放缓迹象。虽然经济金融发展按季度回落,然而其总体仍旧显现了高位速度增长,形式松动迹象仍然较为明显,虽仍旧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然而存款率的逐步回升、银行体系的流动扩充,预示着我国经济形式的软着陆趋势。如何正确的审视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尤为重要,其影响到我国宏观主体经济策略的调控制定以及经济的未来建设发展水平。为此我们应对经济金融当前放缓发展的迹象全面关注,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有效的宏观管理策略,进而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促进经济金融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2.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受到宏观政策的综合影响

基于当前我国经济金融放缓发展迹象,我们应针对宏观政策的综合作用影响展开分析,做好调控策略制定,进而确保我国经济市场的稳步发展与持续增长。针对零八年我国市场经济的大幅波动状况,我国逐步推行了货币从紧策略与稳步财政管理体制。基于公关政策影响,经济快速增长趋势有所回落。而后年中受到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呈现了较快的下滑发展趋势。为此,我国引入了财政积极调控策略,较为宽松的货币管控策略与激励经济计划,令我国经济由零九年二季度逐步回暖,并呈现了快速上升发展。基于刺激经济策略无法发挥持久作用,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金融风险,形成显著污染与大量能耗矛盾问题。为此,我国由一零年初期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调控、房产管理策略,并出台了银行监督管理调节措施,明确了节能环保相关要求。宏观政策的出台进一步令市场投资需求趋于缓慢,加之欧洲国家陷入债务危机,令经济复苏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该背景下,我国经济金融增长逐步放缓。为此政府明确应有效预防经济宏观策略引发的叠加效应,抑制形成对经济金融发展的负面影响,各类调控策略的出台应秉承审慎态度。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经济金融发展形势依赖于宏观经济策略的科学调控,只有基于保增长、做好经济金融结构与通胀预期平衡调节,才能促进我国经济金融市场的稳步、良好与健康发展,并令其稳中有升,实现良好效益目标。

3.完善宏观经济调控策略,促进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稳步发展

目前,我国面临的经济金融形势主体问题,并非持续促进经济市场增长,而是应做好经济结构的优化调节,降低金融经济市场不稳定矛盾因素影响,进而促进我国经济金融在稳定环境中有所发展提升。基于这一发展目标,我们应重点针对各类对经济金融健康形势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细化管控,完善运行管控经济金融体制,做好价格信号调控,有效挖掘垄断市场格局,实施集成化管理,扭转分割市场局面,降低行政管控力量对金融经济市场行为的干扰影响,并全面激发市场对各类优质资源的调节优化作用。再者,应科学发挥相关政府单位的宏观调控职能,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推进经济金融效率的优化提升,宏观策略的协调管控与合理融合。

3.1发挥财税体制积极调解作用

经济金融形势调控发展管理阶段中,应激发财政支出管控作用,并令其针对支出与收入体系结构进行优化调节。针对我国债务负担相对较为乐观的状况,结构体系中包含的不合理状况,应做好总体收支结构的细化调节、平衡管理,优化配置资源综合管控效率。同时应促进政府机构管控职能的更新,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优质建设,令政府由竞争发展领域逐步脱离出来,投入更多的精力于公共服务、收入分配优化、宏观经济调节、市场经济金融环境建设中。同时应更新重流量、忽视存量的发展理念,优化政府机构资产调节管理,促进存量盘活,进而创设良好的收益水平。对于国有资产的分配收益相应组成与范畴应进行有效扩充,促进税费资源的良好更新。可科学实施结构减税管理,提升面向中小企业的税收调节力度,降低生产范畴财政投资,优化对社会保险、保障、环保降耗、三农以及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支持。

3.2促进货币政策的中性回归

针对我国货币信贷政策较为宽松的发展状况,较易引发不良经济金融危机因素。加之近年来,我国较快提升的资产价格,映射了货币宽松管控的负面作用。为此,应针对货币政策实施宏观管理控制,依据我国并无显著财政危机状况,应在经济体制与结构优化进程中,发挥财政管控调节作用,推进货币政策优化改革、中性回归。令相关企业单位、金融部门、个人、政府综合负债资产状况实施优化改善,推进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提升市场发展信心,强化预期管理。针对当前我国高速经济增长,面临一定通胀压力状况,无需发挥货币激励经济功能,应针对国际市场变化趋势,确定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适应性货币策略的优化建设。

3.3强化产业策略调节指导

基于温室效应的全球性矛盾问题日益加剧,农业生产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及负面影响。为此,宏观经济政策应面向农业发展提供优化支持,杜绝农产品短缺供应不良状况。基于我国城镇化与现代工业化的实践发展进程,土地资源与劳动力的持续缩减,以及经济快速增长扩充的农产品综合需求状况,以及投机炒作形成的农业发展不良影响,令农产品市场价格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随之而来,将对市场总体物价状况产生提升作用,为此应注重农业建设发展,强化农田水利基础投入,完善设施管理建设,面向农业发展扩充投入支持,确保农业供应的优质持续。同时应全面鼓励高新技术创新农业产业,优化资源建设、环境保护,寻求全新投资建设领域,创设良好的法律法规管控体系,优化节能环保管理。再者应对增排生产实施一定的处罚管理与收费控制,激励减排策略的良好运用,提升财政管控对环保、新能源产业项目的倾斜支持,扩充民间资本投入,通过科学金融管理促进节能减排产业的优质发展。

3.4强化收入管理调节

基于我国收入水平地域差异较大,对宏观资源调控与经济发展效率会形成负面影响状况,因此应强化收入调节管理,杜绝财富集中引发的泡沫资产状况,以及对经济实体建设发展造成的制约影响。应通过初次改善调节,实施垄断收入管控,规范薪酬体系管理,优化资产调节平衡,实施面向劳动者的合法权利管控保护。同时,还可引入财税调控模式实施收入再分配,提升社会保障管理费用支出,促进向低收入水平群体的支付倾斜与转移。对于中等收入水平的人员应有效减少其税收缴付额度,缩短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经济金融体系的平衡发展。

4.结语

总之,纵观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我们只有做好前景预测、实践策略规划制定,完善宏观调控管理,才能促进我国经济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与良好提升。 [科]

【参考文献】

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范文5

一、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一般而言,形势是指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变化发展趋势。政策是指党和政府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杜会发展目标,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针对一定的形势而采取的方针、策略以及推行这些方针、策略所采取的措施、手段。或者说,政策是对各种资源和杜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形势与政策是相互区别的,它们各自拥有其特点和功能。同时,形势与政策的关系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势与政策的相互联系主要表现为:形势对政策的决定作用,政策对形势的能动作用。形势与政策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此,学界已经普遍取得共识。然而,什么是形势教育?什么是政策教育?学界并没有明确地界定。例如,在实践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我们通常使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概念。在严格学术意义上,形势与政策教育则是由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所组成的。只是由于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的密切关系而正在习惯地被称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或形势政策教育。

其形势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曾经将“形势教育”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并提。邓小平说:”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与形势教育相近的用法有“时事宣传”、“时事教育”、“时事政治教育”、“形势宣传”、“形势与任务教育”等。例如,1951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普及宣传抗美援朝和准备“五一〃全国示威的指示》中使用了”时事宣传"的概念。1951年5月7日胡乔木在《关于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使用了“时事教育〃的概念,胡乔木说:”从现在起每半年制定一次具体爱国公约和进行爱国主义的时事教育的计划"。1952年8月27日中共中央的《关于国际时事宣传的规定》对国际时事宣传纪律进行了规定此后,1956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又发出〈(关于省(市)级报纸进行国际时事宣传工作情况和今后改进办法的通报》,这个〈通报》对国际时事宣传教育工作的任务、服务对象、外交政策界限和政策思想、领导管理等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又例如,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在科学分析当时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198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广泛深入地进行形势教育的通知》,决定“在全国城乡广泛深入地进行形势与任务教育,使党的正确主张为干部群众所理解、接受,成为上下一致的共同认识和积极行动。”这个《通知》同时提出:“报刊、广播、电视要加强和改进形势宣传,对杜会舆论进行正确引导。”在这个《通知》中同时使用了“形势教育〃、”形势与任务教育〃和"形势宣传〃这样三个概念。

从世界各个国家和政党的实践来看,一般而言,所谓形势教育是指政党或国家、政府为了引导政党成员或国家公民的思想和行为,运用一定的形势观以及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和判断等认识成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政党成员或国家公民施加积极影响的政治行为活动。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看,中国共产党的形势教育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形势观以及党和政府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分析和正确判断等认识成果,引导党员、干部和其它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以便统一党内外的思想认识,同心同德地完成党所提出的任务的政治教育活动。形势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及其所包含的观察形势的立场观点、分析判断形势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党和政府对当前形势的正确认识结论。形势教育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行动性等特点。这就是说,形势教育是针对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突出问题和变化发展趋势,引导受教育者明确解决问题的任务,激励受教育者在科学分析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去努力解决突出问题,完成特定形势下的任务。因此,形势教育是直接指导解决突出问题的行动的。

其二,政策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与政策教育密切相关的概念有政策学习、政策宣传、政策解释等。例如,1941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强调“除正确地教授马列主义的理论之外,同时必须增加中国历史与中国情况及党的历史与党的政策的教育,使学生既学得理论,又学得实际,并把二者生动地联系起来。这里提出了党的政策的教育的概念。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所规定的党员四条义务中的第三条就规定了党员要"向人民群众解释党的政策”。而党的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则规定党的基层组织的一项任务是“组织党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党的经验和政策,提高党员的思想水平和政治水平。”这样政策解释、政策学习的实践活动在党内外开展起来。又例如,1951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就强调,党的宣传工作可以分作两项:"一项是当前中心工作、时事政策的宣传,一项是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刘少奇同时说“每个党员要把党的主张、党的政策向人民作解释、作宣传,宣传我们党的基本观点,以马列主义的观点反对一切错误的观点。”由此,政策教育、政策解释、政策宣传在党的宣传工作文献中被经常使用。1983年7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批转〈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的通知》,认为"国营企业职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是:⑴国际、国内形势教育;(2)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教育。"1985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时事政策教育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大好形势的通知》,专门就时事教育和政策教育作出安排。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这个《决定》要求"继续坚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要经常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些文件中都使用”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或”时事政策教育“或”形势、政策教育"等概念。广义地理解,路线方针教育也属于政策教育的范畴。因此,政策教育是一个有着规范性的概念。

在政策学或政策科学中,政策教育又叫政策学习、政策宣传、政策传播,与政策公布、政策声明,政策说明、政策解释,政策分析、政策认知、政策理解等概念密切相关。有的学者认为,政策学习“是对政策文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要了解政策内容、适用范围和条件,深刻领会政策的精神实质,而且还要了解和掌握政策的来龙去脉。”政策学习的内容包括学习政策的内容(例如政策目标、政策措施、政策界限、政策适用范围和条件等)、学习政策的理论基础(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实际情况和形势。而政策宣传“就是向政策对象灌输政策意图,引导人们按照政策规定调整自己的行为。”》也有的学者认为,政策宣传是指“向杜会公众宣布和传播公共政策的意图和内容,促使和引导政策执行者和政策目标群体的行为向着宣传者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他们认为,政策宣传包括了政策宣布、政策说服、教育和鼓励。这是从广义理解政策宣传,局限于政策科学的研究领域,没有从政治观和政策观及其方法论的层面对政策学习、宣传和教育问题进行深层次探讨,但这些研究成果和观点对于研究形势政策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立足于党的形势政策教育的历史经验,从政治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视野看,一般而论,所谓政策教育是指政党、政府或政治团体运用一定的政治观、政策观、政策思想、政策体系、具体政策对公民或群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从而促进公民或群众对政策的认知和认同、支持和执行的政治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教育是指党的各级组织和各级政府,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策观、政策思想、政策体系以及具体政策,对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从而促进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认同,并努力贯彻执行政策达到政策目标的政治实践活动。这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策观和政策思想是政策体系的思想理论基础,政策体系包括党和政府的总方针总政策(或基本路线、政治路线)、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构成的体系。政策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为了动员群众在正确理解政策的基础上贯彻执行政策并达到政策目标。政策教育的较高目标是为了提高党员、群众的政策水平和政治素质。政策的特点决定了政策教育的特点。政策教育具有阶级性、政治性、时效性和现实性等特点。政策教育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是政策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

二、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关系的辩证分析

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党的文献中,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往往并列在一起提出。例如,最近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就直接提出了“形势政策教育”的概念。从前文中关于形势与政策的辩证分析的阐述来看,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也是辩证的关系。

首先,形势教育是政策教育的前提。形势决定政策。由于任何政策都是根据形势的变化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突出杜会问题而制定出来的,因此要进行政策教育,首先必须引导受教育者了解政策制定的问题背景以及政策环境状况,这就必然要进行形势教育。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来看,通过形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以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及其方法原则来正确估计形势,才能比较正确地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背景和意图或政策精神实质,从而自觉地、准确地贯彻执行政策,而不至于发生偏差。

其次,政策教育是形势教育的目的和归属。政策对形势具有能动作用。人们驾驭形势的发展变化趋势,主要是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来实现的,因此,制定和执行政策是分析判断形势的目的。而要执行政策,首先必须将政策意图、政策目标、政策实施范围和政策措施要点让群众所认知、了解和理解并产生认同。政策只有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党和政府才能领导人民群众在政策的指导和规范下从事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政策的实施才能取得实效,才能促进形势向着有利于人民群众利益实现的方向发展。因此,形势教育本身不是目的,形势教育是为了帮助群众正确认识和驾驭形势,而要驾驭形势就必须实施政策。所以,政策教育是形势教育的目的和归属。

再次,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相互渗透。这就是说,在形势教育中有政策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内容;在政策教育中有形势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内容。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教育实践看,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的内容是相互渗透和交叉的。例如,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在科学分析当时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198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广泛深入地进行形势教育的通知》,这个《通知》虽然主要是在当时对干部群众进行经济形势教育,但在进行经济形势教育的过程中主要任务还是引导干部群众理解和执行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即贯彻执行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这样,就将经济政策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内容贯通于经济形势教育的过程中。

最后,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统一于政治教育,归属于政治教育的范畴。无论是形势教育还是政策教育都是政党和政府所实施的政治教育的领域,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质和政治性质。"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各种杜会经济利益和要求的集中体现,是以一定的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围绕着国家政权而展开的各种杜会活动和杜会关系的总和。”政策是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政治系统的输出,公民杜会的特定群体是政策的目标群体或叫政策客体。而政党和政府是政策系统的基本主体。政策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政策环境下运行的,这种政策环境主要地表现为国际国内形势。形势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形势观的教育,政策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政策观的教育。政治教育或政治观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把杜会所提倡的主导政治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品德和政治行为,也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形成杜会所需要的政治品德和政治行为”。一定杜会的主导政治观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观,是国家和执政党所倡导的政治观。这种主导政治观包括了主导的形势观和政策观。因此,形势观教育和政策观教育属于政治观教育的范畴。政治观教育在西方又叫政治杜会化(PoliticalSocialization),是一般杜会化的核心。

三、形势政策教育的实质和特征

形势政策教育也叫形势与政策教育,实际上是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的有机统一体,是一种特殊而具体现实的政治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客观上存在于世界各个国家和政党的政治教育实践中。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看,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指教育者从受教育者认识形势和认同政策的特点和规律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以及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正确分析判断形势的基础上所制定的正确政策及其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提高形势判断能力和政策水平的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其实质就是促进公民的政治杜会化和政策参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促进人们形势观和政策观的发展,统一人们对于形势和政策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增进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和信任。形势政策教育的间接目标或根本目标则是促进公民的政治杜会化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人的政治素质的发展。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是帮助党员干部、人民群众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别是世界观和政治观、形势观和政策观,观察分析国内外形势,从而加深对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理解,激励他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杜会主义而努力工作,由此促进经济杜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任务看,是为了使党员干部、人民群众通过对国内外形势的了解以及对党和国家政策的学习,帮助党员、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形势和理解政策,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形势观和科学政策观,充分认识构建杜会主义和谐杜会的重要性,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实现杜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范文6

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受到全球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于我国以出口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的发展模式产生了严重的威胁。通过对当前我国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本文将主要研究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并对我国的财政政策取向进行探讨研究,从而采取积极性的财政政策,拉动我国的经济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消费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速度。

关键词:

宏观经济;形势;财政政策;取向

当前我国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扩大内需上面,保证了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状态,改变了传统的财政政策,使得我国的财政政策取向能够适应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和发展速度。财政政策是我国政府实施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因此要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稳速增长、调节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我国公共型财政政策的优势特点。

一、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金融危机形势,因为美国经济形势的复苏已经逐渐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其次,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也与我国经济不景气一样,全球贸易化的整体环境还在不断地恶化当中,全球的出口型需求率普遍下降,而我国人民币的升值也对我国的出口外资和引进外资的形式非常不利,进而影响到了我国的整体经济。我国的宏观经济自从2010年开始以来有着经济复苏速度快的特点,而我国的经济复苏又是严重依赖于我国政府政策效应的,因此我国的经济复苏速度又表现出了先快后慢的特点。我国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在全世界国家中一直排在首位,我国的投资力度和消费能力都在飞速的增长当中,2014年我国的宏观经济一直在新常态的状态下保持着平稳的趋势运行,并呈现出了平稳增长、优化产业结构调制,生产质量提升,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大好经济形势。从2015年以来,我国国家一直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将短期性的增长政策同中长期性的改革、产业结构链调整政策联系在了一起,使得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缓中有序,稳中前进。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已经出现了比较积极的变化,我国的房地产销售量也明显增加,从而带动了整个房地产投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呈上升趋势,而且整个社会消费品的总体零售额也在上升性发展,虽然我国经济的出口额还是有些波动,但是从实际总体趋势来看出口额的降幅还是呈收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9.6%,高于第二产业5.9个百分点,而我国最终消费支出额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总生产率的贡献值为60%,城乡收入的差值进一步减少,能耗下降,我国的节能产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果。新产品、新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出现,新增长型的动力系统也在形成过程中,高新技术型产业的增长值依旧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趋势,新能源汽车行业,铁路行业的效益增长速度高于50%,网上消费额也保持在高速增长趋势之中。伴随着我国的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财政政策的调整,我国的部分物价有了回升趋势,从而带动了服务型产业价格的总体回升。在G20峰会讨论期间,我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同志认为,当前全球经济的发展仍然有着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我国作为成员国的一员,必须要选择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来面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状态,要不断拉动我国国内内需,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从而避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衰退,避免经济风险危机的发生。

二、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取向

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总体经济形势,结合我国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我国采取了宽松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综合了社会总体需求,从而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发挥着政府部门的财政职能,逐步减小了城乡差距,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了宏观经济的全方位、宽领域的协调性发展。

1.增加政府投资支出。增加政府投资性支出就是要降低政府消费性的财政支出,根据资产边际效应原理,我国经济增长是依靠于较高的投资率的,所以当政府投资增加后,就会相应地提高社会的生产力,而国民经济的增长率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而由政府进行财政性支出,可以保证各级政府的投资,进而控制政府的消费性支出。

2.适当发行国债。国家的赤字政策对宏观经济的积极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通过财政赤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面扩大社会的总需求,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复苏,而短时间内的政府支持需要非常庞大的资金支持,最快速、最有效的资金渠道就是国家发行国债,所以为了保证政府的投资计划能够顺利得到实施,保证我国基础性设施建设,我国政府将采取适当地发行国债的财政政策投资,实行赤字政策,从而刺激社会总体需求。

3.提高税收征管力度。通过增加税收的方式也能够促进经济水平的发展,提高税收可以使我国国民的储蓄水平得到提高,进而政府将国民储蓄水平中增长的那部分税收资金进一步用于民间的投资,加强经济增长的能力,因而我国政府必须要加强税收的征管力度,当前我国税收的监管力度不够,所以每年都会造成大量的税收资金流失,近几年来,税收的流失程度大约在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的1%,也就是每年的税收流失程度大约是每年税收收入金额的8%左右,因此提高对税收部门的监督征管力度非常重要,才能够有效地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还可以运用降低税率等政策防护方式来缓解中外合资企业的发展困难,使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4.扩大农民需求。当前我国农村的消费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而农村的有效性需求不够,从而造成了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和生产产品产能的过剩,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面对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态,提高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同时,更不应该忽视农民的生活需求,因此政府采取的财政政策必须要扩大农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的财政资金补助,增加对农民的农资直补、粮食直补、农产品生产器具购置的财政补贴,从而稳定农产品销售,从而提高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性水平,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大对新型化农村的医疗投入,加快新农合制度进一步实现,将农民从传统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产品的需求中解脱出来,还要进一部分改变农村文化的消费水平,提高对农村道路等基础型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农民对各类工具的消费水平。

5.加大科技投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才能够真正意义上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当前金融危机造成的我国许多出口型企业破产,主要是由于企业的生产成本较高,造成的企业利润较低,因此只有提高企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才能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通过科学水平的发展,能够大大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提高我国企业竞争的核心力,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并帮助我国中小型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提高企业创新性、改革性发展力度,鼓励政府、企业加大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投入程度。

三、结语

财政政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经济调节性手段,可以在当今经济发展状况低迷的情形下发挥自身有效的功能作用,因此国家必须要根据当今经济的发展形势而采取有效的相应措施才能够保证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长期发展。在我国的财政政策取向时可以增加政府投资支出,发行国债,提高税收征管力度,扩大农民需求,并且加大科技投入,从而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坤,张鹏.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财政政策取向——全球经济再失衡态势初显与中国创新驱动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15,07:78-85.

[2]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张鹏,王志刚等.宏观经济形势与财政调控:从短期到中长期的分析认识[J].经济研究参考,2012,61:3-50.

[3]晏涛.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4,01: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