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论文范例6篇

普通心理学论文

普通心理学论文范文1

一、**地区理论普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基层理论普及工作,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着眼于振奋精神、激发热情、坚定信心,基层理论宣传做到了基调鲜明、方向正确、效果明显、富有成效。

一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相断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热情,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广大农牧民中传播。

二是在基层广泛深入地开展宣讲活动,帮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围绕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十六大以来历次全会、扩大会议精神,从地区到各县(市),紧密结合实际,开展三下乡、面对面宣讲、特约宣讲员等形式多样、深入持久的宣讲活动,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

三是党的基层理论普及的阵地更加巩固。党的十六大以来,通过争取“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东风工程”、“新西工程”、“电视进万家工程”、“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全地区54个乡(镇),已建文化站36个;502个行政村中80%的村已建成水准较高的文化室,党的理论阵地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四是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方式,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广大群众所了解掌握。近年来,各县(市)通过举办各种学习培训班、主题教育活动等,广泛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坚持不懈进行理论宣传普及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在充分肯定近年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基层理论工作依然是理论普及的“软肋”。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固有差异、人才队伍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广大农牧民接触党的最新理论以及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明显地滞后于城市机关单位、厂矿企业、学校社区,这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党对“三农”工作不断的重视程度的与日俱增,基层理论普及与其它社会事业诸如卫生、教育、科技等一样,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议事日程,这为基层理论普及带来了难得发展机遇。

二是文化资源整合成为理论普及的“重点”。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着力加强农牧村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眼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地区基层农牧区的宣传文化投入逐年增加,国家、自治区、地区、各县(市)对基层阵地“四位一体”的格局已经形成,基层群众读书看报难、看电视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基层文化阵地管理相对滞动,需要有效地进行整合。如文化资源条块管理、各负其职、缺乏有效的整合和管理,中央、自治区配发下来的各类书籍往往被“束之高阁”,借阅使用率低;一部分农牧村喇叭、宣传橱窗成为摆设;村文化活动室还需在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是基层理论工作的“焊点”。做好基层理论普及,关键在干部,在队伍。据我们调研了解,目前各县(市)乡(镇)一级的宣传文化干事存在年龄结构老化、在编不在岗等情况。村级专兼职宣传员情况不一,近年来地区招录的大学生充实到村后,状况有所好转,但缺少必要的学习培训。

四是打造乡村文化成为理论普及工作的“终极”。在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在党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的倡导下,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把各种思想碰撞、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归结到“先进文化”上来,更加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等等。从理论的层次上讲,基层理论普及当属乡村文化范畴。先进的乡村文化是理论普及的生存发展“土壤”,先进的理论离不开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科学理论反过来又指导乡村文化,使其朝着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向发展。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二、加强基层理论普及工作的对策

从2008年3月起,地委宣传部理论宣教科开始着手加大基层理论的普及力度,我们先后在福海县的解特阿热勒乡、**市切木尔切克乡等地开展调研,本着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充分借鉴昌吉州的做法,草拟了《**地区基层理论普及示范点的创建管理办法》,各县(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推进基层理论普及的试点工作。

通过近一年的调研了解,我们认为基层理论普及关键要抓住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乡(镇)党委中心组学习。现在每个农牧业村都有一名乡(镇)领导挂钩,乡(镇)党委中心组的良好学习风气,必将带动农牧村理论普及。第二个重点: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用先进的文化来占领党的基层阵地,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

为了做好基层理论普及工作,笔者认为应做到五个“着力”

一是着力搞好农牧村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公益性文化设施是传播先进文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必要物质载体和重要阵地。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重搞好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以适应广大群众就近,经常参加各类政治学习、培训、文化活动的需要。

二是着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农牧村文化队伍。县、乡、村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每一个乡镇要有一支专兼职的文化演出队伍,在农牧村中组建起戏曲队、腰鼓队、秧歌队、阿肯阿依特斯弹唱队等群众性自娱自乐的文化队伍。县文化局通过分流、返聘等多种措施,保证创建乡镇有一名文艺辅导员。乡(镇)文化站按照至少“一人一编”的标准配备好专职人员,行政村有一名村干部负责兼管文化室。村办公室大喇叭、宣传橱窗要充分运用,及时给农民传递党的方针政策和致富信息。

普通心理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休谟 休谟问题 波普尔 批判理性主义

一、归纳的实质与休谟的挑战

1、归纳的实质

近代归纳法始于培根,在他看来,通向知识从而也通向力量的唯一道路是观察归纳法。为了进行纯粹的观察,我们必须清除我们心中的一切偏见、一切先入之见、一切理论。按照培根对归纳法在哲学上作的总结,归纳的过程被描述为通过可靠的感觉经验,将一切知识的来源――经验,进行加工分析,在重复的材料中找出一般概念和原则。

2、休谟的挑战

“休谟问题”的核心在于,对归纳推论和归纳信念的质疑。这一质疑即对人们日常生活信念及行为习惯提出挑战,还涉及到归纳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效用问题。而且它指出了经验自然科学方法论存在的根本问题,对整个实验科学体系,特别是人们对自然科学体系的真理性信念构成巨大威胁。沿着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休谟通过对实际事情的推论提出了三个问题,并进行了分析和回答。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关于实际事情的对论,其本性是什么?休谟的回答是因果关系。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关于实际事情的推论和结论,其基础是什么?休谟的回答是经验。由此得出第三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由经验得来的一切结论,其基础是什么?休谟的回答是习惯。

二、休谟问题的波普尔方案

1、基于“批判理性主义”态度,波普尔对康德的态度

面对着休谟的挑战,人们不得不在必然真理和归纳法之间作二者择其一的选择:或者否认归纳法是发现真理的方法,但仍然坚持科学真理的必然性;或者继续坚持归纳法,但否认科学真理的必然性。康德选择了第一条道路。他力图证明先天范畴在科学中的作用:人们只有先天范畴所规定的框架内对感觉材料进行综合,才能得到必然的科学真理。康德的先验综合的方法在哲学上有着重大意义,但却没有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基于“批判理性主义”的态度,波普尔对康德持一种矛盾的态度:康德看到了培根模式的问题,认为无论从直观上、历史上还是逻辑上,都不可能运用归纳法从经验观察中得到一种科学理论;认为我们不是通过观察从自然界引出规律,而是把规律强加于自然界。对此,波普尔基本上予以认同,但他指出康德的缺陷在于,他相信牛顿是真实的和不可更改的,即存在真理性的、无需进一步修正的理论。

2、波普尔对归纳问题的批判

波普尔强调,归纳推理的模式在心理学、方法论和逻辑上都存在问题。从心理学上看,人们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信仰的证据,而忽略与自己的信仰相悖的证据;从方法论上看,除非已经事先具有关于有待观察的东西的理论,否则观察就无从搜索;从逻辑上看,任何归纳推理都带有或然性。波普尔得出结论说:根本没有归纳法或归纳程序这样的事物,真正的科学方法不是归纳法,而是演绎法。波普尔的解决方案是釜底抽薪式的,他企图通过取消归纳来解决问题,即“否定消解方案”。

3、猜想与反驳――科学方法论

正是对上述归纳问题的讨论直接导致了波普尔的“猜想――反驳”为核心的假说―演绎模式和证伪主义理论。这种理论表明:科学不可能从不带有任何理论的纯观察开始。波普尔强调,一切定律和理论本质上都是试探性、猜测性或假说性的,即使我们感到再也不能怀疑它们时也是如此。波普尔的猜想――反驳方法从根本上颠覆了人们对于“理论”和“假说”的这种偏见:假说是尚未证明的理论,而理论则是已被证明和确立的假说。

科学不是始于观察,而是始于理论、偏见、迷信和神话,始于一个神话受到挑战并崩溃之时。这意味着科学始于“问题”。波普尔的科学方法论可以表述为:问题尝试性解决(猜想)排除错误(反驳)新的问题。从而提出知识的增长。

波普尔强调,以“猜想――反驳”为特征的“批判理性主义”不是他的独创,而是对一种古老传统的回归,这就是前苏格拉底的传统。前苏格拉底的哲学或科学表明:西方科学并不是从收集观察材料出发地,而是从关于世界的大胆理论出发的。

三、波普尔方案的哲学反思

1、批判理性主义中的合理因素:质疑、批判、创新的科学精神

首先是大胆的质疑精神。既然试错法对理论的修改、完善是永无休止的,那么贯穿其中的质疑精神也就是任何科研活动所不可或缺的。这样,波普尔在极力肯定知识增长有效途径的同时,就彻底瓦解了所谓“科学真理”的绝对确证性。

第二是无畏的批判精神。批判精神既是证伪理论的核心,也是质疑精神的一种理论升华。带给人们的启示是:不限于科学、哲学领域,任何领域的理论工作者都必须具备开放式的批判思维,既敢于批判权威,又敢于批判传统,同时还勇于展开自我批判。

最后是可贵的创新精神。作为批判思维的必然产物,创新精神也是波普尔科学哲学的内在本质。在面对日常生活中根深蒂固的证实观念和众多经验论者的辩护方案,波普尔才提出了惊世骇俗的证伪原则和消解方案,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整个批判理性主义的哲学大厦。因此,他的学说固然偏颇,但却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向世人展现了科学创新精神的无穷魅力和巨大能量。

2、对波普尔哲学的再理解

通过对波普尔哲学的认真分析,就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是否真的找到的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呢?就波普尔的学说,他本人也承认需要“严格检验”来证伪其自身。于是人们发现,波普尔的理论也并非是一劳永逸的绝对真理。面对证伪理论的强势挑战,可以仔细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只有证伪才能推动科学的发展吗?”在波普尔看来,对科学知识积累最有意义的事件是证伪就理论,而不是证实新理论。因此,波普尔偏爱的科学史上的事例是拉瓦锡的煅烧实验、艾定顿的日食观察等。这些实验都起到否证流行理论的作用。但是科学史上的检验通常不是波普尔所说的一次性证伪。实际中,科学家们通常无视事实的证伪,坚持自己的理论,最后成功地把否证这一理论的事例转变成与该理论想符合的事例。

面对新的挑战,又有新的思想家、哲学家给出回答。像库恩的“范式”理论、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等理论学说,不断出现,不断给出解释。这便是哲学从古希腊时代就具有的,追求超越的思想气质。她从过去走来并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赵敦华.赵敦华讲波普尔[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休谟.人类理解研究[M]. 郑之骧,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

普通心理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职学院;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偏向培养实践型人才,而普通高校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由于两者在人才培养方向上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呈现出一些差异。

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普通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差异

1.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要求的差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普通高校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要求在总体上是相似的,主要表现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对而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包括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勇于拼搏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为其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而普通高校主要将教学中心定格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注重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教学。

2.对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目标不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求学生深入地掌握专业技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团队协作精神。而普通高校注重学生对学术的研究,将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在学术问题的研究之中,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3.学生心理感受不同。由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的高考成绩存在差异,导致职业院校学生觉得“低人一等”,普通高校学生相对自信。在这样不同的心理感受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应该具有针对性。尤其在职业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对学生的鼓励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充分积蓄力量,为其投入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坚实基础。

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纯粹的理论教育较普通高校而言略显缺乏。因此,借鉴普通高校的优秀经验,采取相应措施加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愈发重要。

1.结合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普通高校的理论教育更为完整成熟,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及文化素质方面,需要借鉴普通高校的理论教育方法,让学生树立认真学习政治理论体系的观念。

2.注重培养健康心理素质。众所周知,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会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遇到更多的挫折和困难,因此,应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必然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就业指导讲座等。

3.重视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开展。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事学生的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学生党团建设等工作,更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班主任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通过经常性的交心谈心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化解各种矛盾冲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职业院校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除了在体制机制上保证队伍建设的资金到位,还应完成专职辅导员与学生人数按1:200进行配比,并坚持培养兼职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这支队伍的有效补充。

4.发挥职业院校党、团组织的引导作用。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加入到中国共产党的队伍,是光荣与自豪的。职业院校的党组织应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善于发现政治立场坚定、政治素质过硬、品学兼优的学生,注重培养其党性修养,吸纳他们进入党的组织,作为榜样示范,激励其他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深入扩大党的影响力。职业院校的团组织作为党组织的后备军,应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建设与管理社团,大力倡导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这其中丰富多彩、彰显学生青春活力、激情与创意的各种社团活动便是最深入人心的有力载体,也是职业院校团组织必须攻克的政治教育高地。

综上所述,加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现今条件下为了提高教育水平、缓解社会人才需求的有效措施。通过加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知识型、实践型有机统一的新型人才,为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顾红,汪猛,李肖璇.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调查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14):19.

普通心理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普通高校,发展,对策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论文参考网。高校体育教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就是要培养大学生迈向社会建设中所需要的强健体魄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完成大学生价值的升华。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多增加一些民族体育的内容,对继承发展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全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进民族团结和凝聚民族向心力,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再现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诸方面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1、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及特征

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生产劳动与生活方式、经济、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因素,造成了各民族文化共同体中许多活动具有相同的功能,如教育、娱乐、健身功能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方法体系。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的制约和影响,并被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包围。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当中的民族意识、文化心理、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规范、审美心理,是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文化,是民族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以下特点。(1)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它是由特定的地域的民族所创造出的具有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不同精神形态。(2)传承性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个民族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纽带,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被每个民族自觉加以继承的。(3)某一地区的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所处的区域环境以及由区域环境而带来的自然条件不同,使各个民族都在自己文化背景之上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方式,这就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性特征。(4)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竞争性。(5)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历史进程,给民族传统体育造成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也间接地反映时代的特点。

2、普通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体育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保证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健康,养成科学合理文明的生活习惯和锻炼习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已经成为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受到资金、科研水平、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中的开展仍然面临诸如专业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内容等多种方面的问题。如目前出版的学科专业教材还不是很丰富,而赵长征对全国不同地区共50所高校开展的9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情况,针对从事教学的教师及所具备的场地、器材进行了调查统计, 发现部分高校只将民族传统体育放在课外活动中作为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没有纳入教学内容。用于传统体育的教学经费只占3%左右。应该认识到,不论是在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认识方面,还是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普及的具体操作层面上,都存在相当多的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3、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中开展对大学生在思想意志品质的培养、增进身心健康以及建立终身体育思想意识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民族体育项目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了解了各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丰富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民族传统体育的观赏性和娱乐性符合大学生纯真、活泼、积极向上的心理特点,作为现有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完善,有利于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由于民族体育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使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从而有效地壮大学生体育锻炼队伍,扩大体育人口。面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经费严重不足、体育场馆和运动器材缺乏等问题,普及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太极拳、舞龙舞狮、龙舟、跳绳、踢毽、拔河等,可大大减轻学校对体育教育投入的负担,既经济又具有实效性。论文参考网。

学生阶段是各种技能形成的最佳时期,特别是人的协调、灵敏、柔韧和速度等身体素质正处在发展敏感期,只有相应地学习、训练多种技术,掌握各种技能,身体素质才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包含的类型繁多,其中适合于学校开展的项目很多,十分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技能。在学校体育中充实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极大。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强调的是人体技能的全面掌握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仅仅是衡量人的运动经历,而非是体育水平的标志,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对运动技术加以较大程度地改变,摆脱了技术规范对人的制约,使人在活动过程中更加自由,心情更加舒畅。论文参考网。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是终身进行民族文化规范教育的最好载体,各民族文化的规范要求凝聚在运动项目之中,被纳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成为生活中良好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人的一生,为其健康服务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能够终身得到教育。学生在掌握这些技术的同时,形成相应的运动技能,运动技能形成之后,极易形成人的运动习惯,对终身健身活动很有帮助,便于人们向科学、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化。学生步人社会后民族传统体育的终身教育作用还将始终发挥它的效能。

4 普通高等院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的措施和建议

4.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的珍品,是构成民族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努力继承民族传统体育这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给予民族传统体育应有的地位。在普通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可以使大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民族文化,明确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通过民族体育文化的学习,学生在对技术的掌握、规则的学习、理论的了解过程中,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包含在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成分的影响,使学生全面系统地领会中华民族精神,并不断地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和行为。弘扬民族意识和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为重要的方面,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不仅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的是灌输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一种精神。

面向新世纪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身心俱健的合格大学生。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之际,更要求学校体育教育把培养人才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力等内化到体育教育的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之中,为此,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路和观念都需要重新转变,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等都应做出相应的变革。体育教育的根本基础还在于体育文化,没有文化就形成不了体育,没有文化也发展不了教育。在普通高高校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中适当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知识和内容。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的修养和思想道德的修养都很有益处。

4.2 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进入普通高等学校

目前在不少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和体育教育专业课中,已经开设了部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开设的面还不够广,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广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并将其列入正式的教学计划,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体育院校,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和掌握当地主要的民间传统项目,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师资队伍的培养。

4.3 给予必要的经费投入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开设离不开一定的经费投入和物质基础。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需要积极支持各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4.4 构建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通过借鉴民族学、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等方面知识基础上,将不断成熟的体育文化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伦理学、体育民族学、体育人文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管理学,以及体育方面的自然学科理论充实其中,不断地吸纳交叉学科的成熟理论知识,逐渐完善和充实学科体系。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相互依托的、开放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理论体系。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技术体系是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主体。学校体育必须结合地区实际,吸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精髓来充实学校体育,必须选择代表各个民族体育文化的内容作为学校教育中民族体育的技术主干和框架,并以次建立起不同技术分枝,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要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为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服务。要健全学校体育文化,使学生全面发展,具备较强身体素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后备人力资源。

5 结论

5.1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最具民族文化代表性。在普通高等学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5.2 民族传统体育在普通高校的发展目前还非常薄弱,需要不断加强经费投入和师资培养的力度。

5.3 要不断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 芦平生.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4-100

[2] 赵长征. 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4)

[3] 赵玉娟.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4)173-175

[4] 黄银华.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154-157

[5] 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民族研究,2000,(6):8—

普通心理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中介语 普通话教学 语言迁移 训练迁移 僵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57-01

中介语理论创设于20世纪70年代,对第二语言的教学和测试产生了巨大影响。上世纪80年代初中介语理论传入我国,学者们最初利用这种理论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的偏误、习得过程和习得心理等问题。随着中介语研究的深入,学界开始用中介语理论来分析普通话学习和教学,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关于普通话中介语,具体可以这样描述:如果把标准普通话称为目标语言的话,人们学习普通话的过程,就是从零起点或以某种方言、某种母语语言为起点向目标语不断进发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人们使用的语言称为“普通话中介语”。在这个过程中,习得者的学习效果将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从普通话教学者的角度来说,我们尤其要重视以下几种因素对教学的影响。

1 “语言迁移”对教学的影响

语言的正迁移和负迁移,最早是用于描述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和目的语的差异,研究者认为通过对比分析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可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语言错误和难点。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类似或一致时,容易产生正迁移。负迁移,亦称干扰,则往往产生于母语与目的语的结构差异,差异越大,干扰也越大。以往的研究过于强调负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消极影响,后来的研究则越来越多的倾向于认为,语言的负迁移是一种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促使学习者不断内化自身知识结构,逐步向目的语过渡的过程。由于母语知识干扰而产生的错误可以当作一种反馈,学习者可以从中认识到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通过进一步学习和纠错,可以内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某种意义上来说,错误的出现,分析和纠正到新的语言习惯形成或新的假设的成立这一过程,可以视为是学习者建构中介语知识的一种学习策略。母语负迁移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帮助学习者克服交际中出现的问题。这种理论在普通话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方言与普通话对比教学中。母方言对普通话中介语的“语言迁移”,表现在很多方面,在语音方面有发音方法的负面影响,在词汇和语法方面也有负迁移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比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以及语用方面不同,抓住这些异同点,进行重难点教学。例如,四川地区大多没有翘舌声母,只有平舌音,这个平舌音的发音方法就会“迁移到”普通话学习中,造成学习者在发翘舌音时,总会出现舌尖靠前的缺陷;少数地区,如宜宾自贡等有翘舌音,但发音部位比较靠后,这又会“迁移”到中介语学习者在发翘舌音时舌尖过于后卷等缺陷。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普通话学习中的各种错误和缺陷。正是不断出现的各种错误和缺陷,才会促使我们不断检查学习机制和方法是否适当。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过于恐惧学习中的错误和缺陷,把它们当做是检查我们学习效果和学习方法的武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和缺陷,养成自我纠偏和主动纠偏的良好意识。

2 “训练迁移”对教学的影响

学习者们在学习中介语的过程中,总是要受到培训或训练。教师在训练中,由于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不够,或者训练方式不恰当,都会不同程度的“迁移”到学习者身上,最终在学习者的中介语面貌上体现出来。如,有些教师受方言的影响,读上声时有“拖腔”的缺陷,即把上声的音长发的过长,显得十分夸张,特别是在单音节字朗读时比较明显。学生受这种影响,就有可能在自己的发音中也出现“上声的拖腔”。再如,来自西南方言区的一些老师由于过于强调前后鼻韵母的区别,特意在发后鼻韵母时把后鼻韵尾发的特别靠后,形成特别夸张浓重的后鼻韵尾,这些发音的“缺陷“也会迁移到学生上去,最终让他们也形成夸张的后鼻韵尾发音方法。但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后鼻韵尾只需和前鼻韵尾区分开来即可,不用发的特别夸张靠后。以上这些实例都提示我们在普通话教学中,要注意不要过于强调训练某种发音特征,要把着眼点放在对综合语感的培养和训练上。

3 “僵化”现象对教学的影响

中介语这种语言系统的发展,本身就是忽快忽慢,有时还会出现停滞不前的“僵化”状态。同样的,在普通话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都会有“僵化”的现象发生。这提示教师在面对学生虽然非常努力但进步不大,语音面貌停滞不前,词汇和语法总带有方言的影响的情况时,要克服急躁和沮丧心理,认识到这不是自己的方法不对,而是学生出现了“语言的僵化”。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一认识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也认识到这是一种必然现象,在面对这种状况时,不要急躁和厌烦,更不要沮丧灰心,认为自己学不好普通话,就放弃学习,而是引导学生改变学习策略,运用交际策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打破“僵化”状态,使自己的普通话学习向更高阶段迈进。对学生的这种情绪处理是否适当,对于普通话教学的效果起着非常微妙但又十分重要的影响。要让学生认识到,普通话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时进度快一点,慢一点,或者一度停滞不前,都是正常的。只有看到这个事实,师与生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才能摆好彼此的位置和心态,形成教学的良好互动和循环。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四川省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组织编写.普通话水平测试训练教程[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6.

[3]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王建勤.关于中介语研究方法的思考[J].汉语学习,2000(3).

[5]吕必松.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1993(3).

[6]鲁健骥.中介语研究的几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3(l).

[7]董洁茹.普通话话中介语研究初探[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

普通心理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普通心理学;实验;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107-01

普通心理学实验作为心理理论的基础,会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心理规律,从而检验心理教学理论的准确性。因此,在心理教学中,教师需重视普通心理学实验的教学作用。

一、高度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教学尤其要抓住这个要点。恰当的普通心理学实验可以高度激发学生的心理学学习兴趣。而且,利用心理学实验展示,学生可获得理论过程与结果,吸引学生对实验与理论的关注,使学生大大提高心理学学习的兴趣。心理学的许多实验装置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如:由侧抑制导致的马赫带效应、深度知觉的实体镜、做注意分配的双手协调器、人工概念形成的叶克斯选择器等。表1演示马赫带现象的纸盘以马赫带效应为例,马赫带效应:是在一电动混色轮上,用一个圆盘、内是一正六角形制成,正六角形内是白色的,是黑色的,混色轮高速旋转形成的。如图所示:在旋转状态下,黑白相间的A点会形成非常暗的一条带,B点会形成非常亮的一条带,这两条带子既是所谓的“马赫带”,由侧抑制导致。课上老师如何讲解关于马赫带的问题,学生都难以理解,到实验室一做这个实验,学生清楚地看到了马赫带效应的现象。由此,学生掌握了马赫带效应的理论,并连带对其他心理学理论有更深的体会,心理教学效率大大提升,学生的心理学学习兴趣显著提高。

二、提供适当感性知识满足学生好奇心

在心理教学中,许多知识点虽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联,但因学生本身并未深刻了解心理学知识,对复杂的情况也无法用心理学解释。此时,若心理学老师能够适当结合心理学实验,以实验为核心呈现现象本来面貌,学生将会获得更加深刻的感性知识,并大大提高心理学学习兴趣。以短时记忆为例。在心理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给出一系列电话号码,然后让全班学生体验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因为短时记忆记录的信息通常是0.5-18秒,远远低于1分钟。而人的短时记忆广度平均值为7±2个。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如果笔者给出的是一组无意义的音节,一旦超过7±2范围,学生的记忆就会发生失误。但如果给出的一组相互关联且有意义的音节,则学生的记忆广度明显增加。这也符合短时记忆强调的意识性。即人们在记忆材料时会将信息转化成视觉编码进行记忆的。实验后,学生获得短时记忆的感性知识,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大大提升了心理教学效率。

三、全面提升学生实验与观察能力

在心理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普通心理学实验,可将枯燥乏味的心理学理论转化的生动、直观且有趣的实践。在心理学实验中,学生注意力会更集中,对老师的讲解与分析会更认真倾听,从而大力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加之在普通心理学实验过程中,老师详细介绍了每一个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学生会对实验顺序有更深刻的记忆。由此,学生的实验能力大大提升。为更好地验证这一点,笔者曾在心理教学课堂实行了图形与句子类型、句子理解速度的关系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笔者率先强调正确肯定句子(TA)与图形研究,发现图形匹配速度最快达到了1秒左右;而后,再进行正确否定句子TN)与图形研究;其次,错误肯定句子(FA)与图形匹配速度研究;最后,错误否定句子(FN)与图形匹配速度研究。实验步骤结束,得出结论:TN=FA+FN-TA。这一系列心理学实验步骤严格,注意事项多,笔者一一解说,并在实验过程中偶尔提出相关疑问让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实验能力显著提高。且通过这项实验,观摩性的心理学实验可让学生对实验结果体验更深刻,因而同行老师可多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心理教学。

四、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普通心理学实验与物理实验、生物实验等不同,其实验材料更多来源于人本身而非可触摸的实验材料。因此,普通心理学实验的取材更方便,直观性更强,被试者体验更深刻,得出的实验结论也更符合理论。学生本身也可动手操作部分普通心理学实验,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都能获得大力提升。例如在学习STROOP效应时,念字和命名是非常常见的认知过程,学生相互之间可直接进行实验。笔者所在班级的A同学和B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刺激字和书写字体所用颜色相互矛盾时,字的颜色会干扰字义的认定。但C同学在做同样实验时却未发现这种情况。为了再一次验证,笔者又邀请D、E两名学生完成七项被试任务。其中D负责念字,E负责唱色,并各自记录所用时间。全程以拉丁方设计避免实验练习或疲劳影响。实验结果证明,字义不会受命名干扰。因该实验全程由学生自身操作,老师从旁指导,使得学生在获得实验结果,理解心理理论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操作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生会就自己的实验过程或结论提出疑问,亦或创新实验方法,有效提升了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M].1989年第一版[M].1989年第一版.P429-431.

[2]应荣华.神经电生理实验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06):208-213.

[3]梁旗.普通本科院校心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宜宾学院学报,2011(02):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