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数字教案范例6篇

认识数字教案

认识数字教案范文1

【案例1】

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先玩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倒着说”。比如我说“123”,你们就说“321”;我说“你和他”,你们就说……

生:他和你!

师(出示):我爱妈妈。

生:妈妈爱我。

……

学生的兴致很高。游戏结束后,教师继续围绕“倒”创设情境。

师:不错,看来同学们很擅长把话倒过来说嘛!接下来我们研究一下,汉字里面有没有这种“倒过来”的现象呢?请看!(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吞”字)这是什么字?如果把它颠倒过来,会变成什么字呢?

生:吴!

教师又板书“呆”字。

生:杏!

教师继续板书一些上下结构的汉字,学生“倒”得不亦乐乎。

生:倒数。

教师揭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案例2】

师: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个人在社会上除了亲人之外,也要有朋友,你们有自己的朋友吗?

让一名学生(甲)说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谁?(乙)

师:能用一句话表达两人之间的朋友关系吗?还可以怎么说?

生:甲和乙互为朋友。

师:能单独说甲是朋友,或单独说乙是朋友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朋友是相互的,所以不能单独说甲是朋友,或单独说乙是朋友。

师:对了。甲是乙的朋友,乙是甲的朋友,甲和乙互为朋友。

师:同学们,会口算吗?很好!请大家计算下面各题。

师:请仔细观察、比较,这6道算式有什么规律?

生:它们的乘积都是1。

生:第1组的两个算式都是分数,第2组的两个算式都是整数、分数相乘,第3组的两个算式都是整数、小数相乘。

师:同学们的发现都很好。乘积是1的两个数在数学里有个专用的名字,叫做倒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和大家一起研究的“倒数的认识”。(板书揭示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提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选择板书。例如,①什么是倒数?②怎么样求一个数的倒数?③认识倒数有什么作用……

【比较与反思】

“倒数”是人教版六上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作准备,因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归结为乘这个数的倒数。教材先让学生了解倒数的意义,编排了几组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和讨论等活动,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导出倒数的定义。

为了便于学生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两位教师在教学倒数之前,都创设了一定的教学情境。但比较以上两个教学案例,笔者以为案例2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较好地把握了数学知识的本质,更有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教学难点的突破,体现了该教师对教材的正确处理和教法的合理选择。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为了让学生顺利地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案例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首先让学生理解“互为朋友”,为学生理解“互为倒数”进行了很好的铺垫。在案例1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煞费苦心地紧紧围绕倒数的“倒”字做文章,设计了“倒着说话”“倒汉字”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但是这样的情境有效吗?这对于学生理解倒数的本质意义有多大的帮助?乍一看,“倒”确实很重要,只要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就能得到它的倒数。可是,学生理解倒数的核心仅仅在于颠倒位置吗?进一步思考,“倒着说话”和“倒汉字”游戏与数学里面的倒数是一回事吗?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首先,学生理解倒数的核心在于体会概念的本质,即理解“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关键是两个数“乘积为1”。而“调换位置”不过是一种外在形式,从具体方法上来讲,也不止这一种方法。退一步说,即使只是要求学生掌握这一种方法,那么仅仅只会“颠倒位置”也是不够的,当面对学生的具体困惑,如“整数有没有倒数”“0和1有没有倒数”“小数的倒数怎么求”等问题时,我们还是得从倒数的意义出发进行辨析与思考。所谓的“颠倒位置”的方法,也是建立在对倒数的意义的理解这个基础之上的。所以,“倒数的意义”才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与核心所在,我们的情境创设不应该仅关注外在形式而忽视了数学概念的本质,案例2的教学就很好地把握“倒数”这一数学概念的本质。

其次,“倒着说话”和“倒汉字”游戏与数学里面的倒数并不是一回事。其中,“倒着说话”是左右倒,这和数学里面倒数的上下倒完全不同,很容易弄巧成拙,让学生误以为“7?郾6”的倒数就是“6?郾7”。而“倒汉字”虽然在形式上和倒数相差无几,但本质上是不同的:汉字里面并不是每一个上下结构的字都能倒过来,而数学里面的数除了0以外,每一个数都有倒数;汉字颠倒位置以后,只是得到了一个新的汉字,与原来的汉字并无某种特定的关系,而数学里的倒数,两数之间除了有颠倒位置的特征,还必须“乘积为1”。倒数这些重要的、必备的数学特征,汉字游戏是无法体现的。

三、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案例1围绕倒数的“倒”字做文章,设计了“倒着说话”“倒汉字”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起来了,但忽视了对学生正确“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的探究兴趣的调动。而案例2先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和讨论等活动,找出所列算式的共同特点,很巧妙地导入新课,并以问题引领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什么是倒数”“怎么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认识倒数有什么作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认识数字教案范文2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的重心与主要内容,指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认识误区,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及可持续发展的步骤。

1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数字化校园服务重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2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软硬件企业出于赢利的动机。其设计的各种软硬件方案,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在实际上,往往了忽视了我国学校实施的可行性。(1)忽视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一直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满足那些先进方案的开发建设。(2)淡化了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又使得教师无法率先获得对先进的软、硬件进行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使得这些先进的方案常常难被学校师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学校对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方案对学校的吸引力,企业常常在方案中应用新的技术,在宣传中也大量使用带宽、升级、扩展、浮点运算、网络拓朴、资源库等概念加大营销力度,而这些企业着力渲染的功能,多数是学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3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理论建设是相对于硬件设、软件建设更为薄弱、滞后的部分。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研究应该超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识别、分解.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课题指南。(2)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遴选研究人员.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才资源库,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3)以系列课题形式将已识别的问题分解到相关研究人员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有组织的验收、评估、实验、改进和推广应用。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即调整现行“先建网——再开发资源——最后应用”的建设步骤,按照“先从教学应用着手——通过需求达到或超过供给的内在动力促进资源和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1)以服务教学、实现教学数字化为建设核心。将投资重点和优先项目调整到目前已经成熟和稳定的对教学起直接作用的设备上来。(2)管理设备及管理软件的建设应注意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并围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的主题展开,为后期联网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数据挖掘功能,让管理设备成为学校及各部门领导提高决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学校网络建设应在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建设与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对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较旺盛,网络技术标准趋于成熟时加大投入;应本着先内部网络、后因特网的原则进行规划,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应过于强调互联互通和适时交互的功能,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在专线、拔号等方式中灵活选择。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不同地区学校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建设进程。(1)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从现行企业的大量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方案进行快速开发。(2)各地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步骤.建设中注意因陋就简.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经济的产品。(3)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设目标、进程和评估方案.避免不发达地区和地方学校不顾自身能力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使建设持续有序地进行。

3-4开展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研究及实施解决教育软件的版权问题、软件的开放性和适用性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强选择软件平台的技术指导.把好软件学习、使用人门关。以政府批量采购的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以政府控制软件版权的策略解决教学软件的开放性问题。(2)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科研能力强的群体自行开发实用的软件。也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

4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4.5信息化阶段

认识数字教案范文3

关键词:数字化模拟法庭;法学;实践

法学是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社会学科,其中,数字化模拟法庭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方式,一直都被认可为是在法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环节,而数字化模拟法庭是法学实践教学中一个新类型。近年来,伴随着数字庭审在国内的普及,数字化模拟法庭被各大院校陆续引进,随着法学教育改革与实践教学在国内院校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正逐步加强对于数字化模拟法庭的建设和应用,也在不断深入对模拟法庭相关的研究。数字化模拟法庭作为一种新型的实践教学,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数字化模拟法庭的教学方式正面临这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如今我国对与此的研究仅仅止步于理论研究和技术层面,对于建设完成数字化模拟法庭之后如何应用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的实践研究却少之又少。很多高校在数字化模拟法庭建设好后,因为设备较贵或不会操作等种种原因,在实践教学中其往往是不能物尽其用的,这样并不能展现先进设备的优势和功能。此情况下,一些关于数字化模拟法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数字化模拟法庭概述

数字化模拟法庭指的是借助于现代数字技术装备指的是通过现代的数字技术扩展传统法庭功能,进而强化庭审效果,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审判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的现代化智能审判场所,其可综合应用网络技术、数据库、自动控制系统等,是一个集语音、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真正的庭审多媒体系统。

数字化模拟法庭的庭审活动是指以法官为中心,当庭各相关人员的交互活动。单从审判业务的角度来讲,科技审判法庭可达到庭审效果、效率等多方面的提升,并对提高审判工作公正公开的要求有更多帮助。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集多种处理技术并综合应用科技智能的真正的多媒体系统。

数字法庭系统具有的基本功能:语音激励视频跟踪功能,可确保庭审过程录像的完整和流畅;庭审影像视频参数调整功能,可保证在不同的环境下,庭审录像质量达到最佳;多画面同屏浏览人工编辑视窗功能,可保证庭审过程画面的完整性;庭审视听资料重点段落即时标识功能,可保证对庭审过程中当事人、法官对任何重点的发言进行举证;庭审视听资料片头文字叠加功能,可保证庭审信息的完整性;视听资料当事人视频真迹签名确认功能,可保证庭审录像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光盘数字加密实时直录功能,可保证视频资料的法律有效性,能够作为司法证据进行保存和;庭审视听资料库存储、备份功能,可保证庭审视听资料的数据安全性;庭审网络直播、点播功能,可保证法院系统内,在有授权权限的情况下进行案例分析和案例讨论,且将数据存入统一的电子档案系统。

二、目前我国数字化模拟法庭存在的问题

1.资金匮乏

虽然我们国内目前很多院校重视法学实践教学的开展工作,模拟法庭在实践教学中的地位也被重视,但目前国内部分院校由于缺少专项经费,想申请国家、社会或学校经费项目的资助,资金投入简直难上加难。

2.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

建成后的数字化模拟法庭,没有相对应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老师们只是根据自己过往使用传统模拟法庭的经验操作数字化模拟法庭,既无科学评价指标,也无系统的培训学习,无法充分发挥出数字化模拟法庭的效果和作用。目前国内就关于高校数字化模拟法庭的建设中教学方案或法理或信息化方面的研究来说都是空白领域。阻碍了院校数字化模拟法庭的建设速度的原因是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严重缺失。而且就目前来看,有些院校只是当做传统模拟法庭来实用数字化模M法庭,有些甚至只是当做普通多媒体设备来使用。这样随意对对数字化模拟法庭的使用缺乏科学的使用机制,阻碍了数字化模拟法庭的可持续发展,等于浪费宝贵资源。

3.学生缺乏数字化知识

众所周之,在美国绝大多数法学院都开设模拟法庭这门课,但美国的法学生普遍具备高文化素养和较为丰富的社会生活阅历。相比之下我国诊所式的法律教育则只是一种本科教育,普遍现象表现为学生缺乏社会经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于此仍值得深入探讨我国院校是否可以达到适应数字化模拟法庭的预期效果。

4.缺乏“双师型”队伍

数字化模拟法庭需要真正办过实际案件的指导老师来培训学习操作,而这些学习需要大量“双师型”的教师,即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参与整个办案流程,并需要老师传授实践经验。这些都需要具备丰富法律实务经验的教师。但是现如今高校体制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日趋严重,无论是评职称还是绩效考核,科研工作的影响比例非常之大,以致于院系聘请名牌大学高学历人士成为常态。而这样做往往会造成只有较高理论水平但缺乏实务经验的现象。这样做对其他有实务经验的教师来讲,由于工作量或职称等等的原因,会造成对耗时耗体的数字化模拟法庭缺乏兴趣,致使数字化模拟法庭难以持续展开。

三、构建应用数字化模拟法庭的方案研究

1.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模式

高校的数字化模拟法庭应借鉴国外模拟法庭的成功经验,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加强与地方基层法院等其他社会资源的合作,建立实践基地等合作机制,邀请地方法院来院校开庭,加强合作和交流,从而达到双赢或多赢的局面

在邀请真实模拟法庭进校园的同时,还应积极取得社会媒体的关注。不仅可以开展更为广泛的普法宣传教育,发挥舆论的力量,宣传模拟法庭教育目的,让社会认识、知悉模拟法庭,提高模拟法庭在社会公众中的知名度。还可以引起一定的社会反响,让更多企业冠名赞助学生的模拟法庭活动,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渠道模式。

2.完善数字化模拟法庭评估体系

由于数字化模拟法庭不同于传统的模拟法庭教育模式,所以,传统的使用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难以适用于这一新的数字化模拟法庭教学模式,因此,还应该建立专门的数字化模拟法庭的教学评估机制。

完善数字化模拟法庭评估体系应包括课程评估体系、教师评估体系和学生评估体系。课程评估体系应以模拟法庭实际使用的学生为主,以其所学所感来对该课程进行统一评估,从而得出改进和完善意见。教师评估课程应全面考虑诊所指导老师的工作量,实践课程方面也应列入工作量考核,应与传统法学课堂理论教学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评估体系应根据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的学习态度、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各因素进行考量来综合评定。

3.探索精英教学模式

模拟法庭一般是为法学专业学生开设的社会实践课,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为期四周,自第16至第19周。法学专业学生经过两年多学习,法学基础课程大部分已经开设,对法学知识有了基本了解,具备了一定法学专业知识,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法律实践能力,体现法学专业应用性特点,故在第六学期安排此课程。使学生通过模拟法庭训练,从而深刻学生对于有关法律的理解程度,使学生熟记庭审基本程序,使学生在真实环境里具备从事法律事务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通过模拟法庭训练,从而让学生对其所承办的案件的结果更加在意,这样学生会更加关心案件各当事人对案件结果的感受,对自己办理的案件方面的感受也会更加注重,从而对法治、政治、经济、社会、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零距离思考顿悟,培养与提高学生社会认知力、法律思辨力和实务操作力,增强学生法学实践素养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树立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4.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我国培养优秀的法律人才的首要条件我认为是建设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就目前各个院校的评价体系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取得学位或荣誉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的经历,法学实务大多来自课堂教学案例,这些其实并不足以指导学生进行司法实践。于此,应鼓励没有或有很少实务经验的教师,去相关实践基地挂职锻炼,以亲身接触实务的方式来帮助自身提升法律适用能力。再者,各个院校可对已具备丰富法律实务经验的教师们作出一些奖励或支持方式。模拟法庭是一门很强的实践性课程,这不仅要求任课老师具有丰富的办案经验,还需要任课老师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从案件受理到最后的出庭参与诉讼等各个环节,在这些过程中学生都需要教师给予全面准确的指导,但对于国内一些院校会将实践课时和实验课时按照不同方式来计算的这一方法来看,或多或少会消磨老师上课的积极性。

四、结语

随着建年来我国时展的必然趋势来看,我国各项法律的不断完善和改变传统庭审模式的工作方针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法院的重要标准,通过实施数字化科技法庭系统的方式来实现公正判决,提高法院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度,是法院管理发展的重要突破,也是法院对审判工作监督制约的一个重要创新。紧密结合数字化科技法庭系统和相关科技手段可以帮助各级法院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庭审过程中可对当庭各相关人员与各人证、物证等有关资料进行实时录播,满足庭审资料存档要求,也为领导监督管理提供了方便。

因此,模拟法庭实验室的改造建设,核心目的是建设一个符合当前趋势的数字化法庭。通过借助于现代科技智能装备,可扩展传统法庭有限的功能,为社会人民群众提供一个更公正、更有效率、更准确的数现代化审判场所,是一个多功能,综合应用各种相关科技技术的真正的多媒体系统。

首先,打造一个完善、便捷、并且可适用于多种证据类型的庭审证据展示系统是目前要着重开展的。通过这一系统,教师在教课时模拟庭审举证程序会更加规范化,并加强证据可视性,这样学生会理解的更透彻,对以后从事的法律工作可以更加得心应手的同时加强学生对证据重要性的认识。也可将各类将数字化的各类证据存网证据库,以便于制作数字化案件卷宗。

其次,案例库可视化可实现典型案例庭审实况的数字化存储,这样可为今后教学、研究、审判等相关工作提供详尽的原始资料。并可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接收更多的优质的案例研究经验。

认识数字教案范文4

关键词 高校声像教学资源;档案库;数字化建设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028—03

声像教学资源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相比于文字资料更直观、形象和更强的纪实性等优势,是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素。新时期如何对高校传统声像教学资源档案进行数字化开发和有效应用,这是当前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 高校数字声像教学资源档案库开发与应用的现状和

问题

高校声像教学资源档案是指在高校各项工作和活动中,通过录音、拍摄手段形成的,对高校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缩微片和幻灯片等,大多是由高校教育技术相关职能部门保存的声像档案,属于特殊载体的档案材料,其具有客观、形象、真实性、客观性和关联性等特点,是高校重要的档案资料和财富。目前,这些珍贵的声像档案随着时间推移面临存储介质老化等自然损坏。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声像档案领域也出现数字声像档案,因其保存寿命长、易复制、传输性能好、易处理、易加密等主要优点,从根本上改变了声像档案的管理方式,从而达到对声像档案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高校如何对现有的声像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抢救处理和资源库建设与应用,这是当前高校教学信息化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然而由于数字化声像工作是一个系统的、繁杂的基础工程,在整个过程中容易存在如声像教学资源档案及数字化建设不足,认识不到位,缺乏相关硬件、软件、人员建设的条件的问题,缺乏法规化、规范化和系统化,资源的标准化、兼容性、扩展性、关联性不足,缺乏互操作、互通和共享的源数据基础,导致平台与整体教学信息化等系统割裂、师生使用不便的问题;或技术规范、资源种类丰富、数量成规模、学科覆盖面广、质量可靠,但缺乏推广应用机制,师生没有利用声像教学资源学习的意识,出现访问频率、资源利用率和效益低的问题;缺乏有效鲜活资源及资源与课程、专业的有效整合和资源利用的有效指导模式和绩效制度,缺乏可持续发展,无法按需为师生提供个性化资源。以上问题容易导致数字化抢救不及时或数字化处理不当、建设不规范、建设后利用率低等问题。这就要求高校要采取相关措施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

2 高校声像教学资源档案库的数字化开发策略

2.1 数字化处理为基础

1)提高认识和重视程度,加强相关环境、硬件、软件、人员建设,明确专人负责,使档案库具备先进性、实用性、科学性、创造性以及教学资源性、教育适用性,强调实用性,兼顾先进性,解决声像档案及数字化建设不足问题.

2)对数字化的实施过程进行严格控制与检验。流程主要包括计划、检查、价值评价、质量评价、取带、查验、数字化采集、编辑分段、修复、回放、检验、著录、索引、检查光盘质量、打印光盘封面和封底、进库保存等环节,对声像档案实行分级,设定秘密等级,分类管理。

3)优化存储物理环境,更新设备、技术,加强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以提高数字化质量。物理介质为光盘存储、网络硬盘存储和网络硬盘容灾备份,建设密集柜和专室。进行声像资料数字化处理的设备主要有电脑、刻录机、录像机、视频压缩采集卡。

2.2 以档案库平台建设为中心

建立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查询系统,实现视频点播和共享。服务器、光盘库、网络和各用户终端构成网络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查询系统。按照平台的功能、类别、入库流程、上传格式、资源描述、密级、开放程度和检索方式进行上传和建设。功能包括资源采集、资源验证和入库、资源检索、资源浏览、上载、下载等。入库流程包括收集—审核—等步骤。收集方面,主要从各级各类相关立项、自行研发、网上免费公共资源(外语学习、体育、素质教育等)、引进资源、与其他院校交流资源等多渠道收集网络教学资源;审核方面,建立和健全教学资源审核和认证制度,组织专家组对需入库的资源进行评审,认证通过的给予一定奖励;入库方面,对入库资源的属性进行详细描述,根据资源的属性,分门别类进行入库,便于检索。比较成熟的分类是按学科和按资源属性分类,前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GB/T13745—92)为分类依据,后者以《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规范》等为根据。可以结合学校的特点和要求,建立声像教学资源子库和不同专业的声像资源库,既有利于资料保存,最大限度地延长录像资料的寿命,又方便师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教学资源的上传、下载、分类、检索、资源共享和网上点播等。

3 高校声像教学资源档案库的数字化资源开发策略

认识数字教案范文5

摘 要:“最小的一位数是几”的争议是数学中的一个模糊命题。解决争议的的关键就是明确界定相关概念,从认知常识和认知规律方面着手解决。

关键词:最小;一位数;争议

今年期终全乡统考评卷时,全乡参与评卷的所有教师(包括语文和数学教师)对一个一年级的数学填空题的答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个数学题目是:“最小的一位数是( )”。一部分教师认为答案应该是“1”,另一部分教师认为答案应该是“0”。两方各持己见,谁也没能说服对方,最后认为答案为“0”的一方作出妥协,不承认问题的答案为“1”,但是同意在此次评卷中以1作为评卷参考答案进行评卷。本次争议的问题是:“最小的一位数是那个数?是1还是0?”这个看似简单而不简单的问题困扰着很多教师和学生,在没有一个具体的解释以前大家纠结也是很正常的。

关于该争议,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最小的一位数是1”。持该数字来表示的数就叫做两位数……”,假设 0 也算作一位数的话,那么最小的两位数是就是 “00”了,以此类推,最小的三位数、四位数就是“000”和“0000”了。《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教师教学用书》第98 页“关于几位数”是这样叙述的:“通常在自然数里,含有几个数位的数,就叫做几位数。例如,2是含有一个数位的数,叫做一位数;30是含有两个数位的数,叫做两位数;405是含有三个数位的数,叫做三位数……但是要注意:一般不说 0 是几位数。”持该观点的人,还以“通常谈论几位数的时候,最高位不能是0”作为支撑理由。

另一种观点认为“最小的一位数是0”。持该论者的理由如下:0 表示没有,在记数法中是表示该数位上存在“0”个该数量单位,如 5001 里的“0”就分别表示这个数的十位、百位上存在“0”个该数量单位。关于“几位数”是这样定义的:“只用一个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一位数,只用两个有效数字,其中左边第一个数字是有效数字来表示的数就叫做两位数……”,0 也是一位数,也是有效的一个数字,如果“0”是无效的数字,那么为什么还要用“0”来表示一个数?所以“0”是一位数。如果说 “00”是两位数,这与认知常识是不相符的。因为经常谈到两位数的时候,潜意识里的两位数就是10到99。当然最高位上不是“0”。如果十位上是“0”,那么这个数就不是我们所说的两位数,例如我们不会把01说成是两位数,而常说01是一个编号。关于《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教师教学用书》第98 页“关于几位数”的叙述:“通常在自然数里,含有几个数位的数, 叫做几位数。例如,2是含有一个数位的数,叫做一位数;30是含有两个数位的数,叫做两位数;405是含有三个数位的数,叫做三位 数……但是要注意:一般不说 0 是几位数。”该阐述只说明了这是该学者的个人观点,并不能够说明“0”是不是最小的一位数。因为他在实质上回避了一个问题:一般不说 0 是几位数,那么,什么情况我们说0是一位数呢?“0”究竟是不是一位数呢?数字是用来表示特定数量的特定符号。在形式上,“0”只有一位数字,符合一位数的特征,并且0是有效的数字。在一位数当中,0是最小的,符合最小的特征。所以,“0”是最小的一位数。

对于观点一的评析:观点一从 “几位数” 的定义即:“只用一个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一位数;只用两个有效数字表示的数,且其中左边第一个数字是有效数字来表示的数就叫做两位数……”,外加一个“假如”的类推以及教参书上的“一般不说 0 是几位数”就得出0不是一位数的结论在逻辑推理上不是必然推理,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另外,以“通常谈论几位数的时候,最高位不能是0”作为支撑理由也是不充分的。通常谈到两位以上(含两位)的几位数时,确实最高位上不是0,但这只是作为两位以上(含两位)数的的特征,不能由此得出0是不能为两位以上(含两位)数的最高位的原因,而恰恰是两位以上(含两位)数的结果特征,这一说法把逻辑上的结果变成了原因,是错误的。同时该观点也没有考虑到“通常谈到一位数时究竟0是不是一位数的问题”,这点在逻辑上也是不严谨的。

对于观点二的评析:观点二从“几位数”的定义着手,论证了0也是一位数,这符合思维常识和认知常识,似乎给人一种无懈可击的感觉。但是,这一论证只是解决了0是不是一位数的问题,并没有论证“最小”这一范围。因此,不能必然推出“最小的一位数是0”的结论。因为“一位数”的涵义是不明确的,“最小”的比较的范围没有确定,比较就没有意义和结果。

从争议双方来看,观点一试图证明0不是一位数,没有达到目的。因为无论如何,都要和思维常识和认知常识不相背才更容易让人接受;观点二证明了0是一位数,但没能证明“最小的范围”,最终也不可能得出“最小的一位数是0”的结论。

认识数字教案范文6

【关键词】知识经济 档案管理 信息管理

1 引言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它不同于传统的资源经济或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档案事业作为人类的记忆工程,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既是传统的知识产业,也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既是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又是受到知识经济影响比较直接的领域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档案事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极其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新的时代必将给档案管理带来许多新的观念和新的课题。

2 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2.1 对传统档案管理工作观念的挑战:传统的档案管理“重藏轻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的评价标准是知识向经济的变度,档案工作者只有将所掌握的档案知识和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要改变“重藏轻用”的观念,积极主动开发信息资源,使“死档案”变成“活信息”,转变服务观念,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和发展知识经济服务。

2.2 对传统档案管理手段和方式的挑战:当前,我们大部分的档案工作仍然沿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手段与方式。虽然有些单位使用了计算机,部分也实现了网络化,但是网络上并没有多少可以传输的档案信息,难以达到传输的高通量化和网络化,难以形成新的知识生长点,也难以为知识经济发展服务和供社会共享。因此,变革档案管理手段,加速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是档案工作在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2.3 对档案工作者自身素质提出的挑战:知识经济的社会里,劳动密集型的社会结构将被知识密集型的社会结构所取代。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有所作为,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否则将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因此运用档案来传播知识,促进经济发展,使档案中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3 对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3.1 要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首先,要树立新的管理思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长期传统环境下工作所形成的思维和方法上的定式,档案工作者在思想观念上难以将现代化管理引入到档案工作中。近几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已经让档案工作者认识到计算机、网络等已成为档案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技术和工具之一。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档案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才能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以开放的视角,积极寻求档案工作的生长点,在较高层面上来筹划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方略。

其次,要积极引入新方法和新手段。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买计算机,编程或买一份软件,输入微机三部曲。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档案的整理、著录标引、数据输入和为它们服务的分类法、词表等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基础工作。档案原件是信息资源,是资源就有一个开发过程,计算机管理档案不能只停留在目录检索那种初步的不充分的信息开发阶段,而应更深入地发掘档案信息资源,变被动等待检索利用为主动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这就提高了开发档案的档次。同时,社会的需求与承认也会大大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变得愈来愈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档案工作者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规范化的科学管理模式,改变封闭的现行管理方式为向外的“开放型”管理方式,使档案服务由内向型转为外向型,直接面向经济,面向公众和社会的需求。

最后,要积极拓展档案馆藏的新资源。档案资源的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则是档案资源现代化的标志。因此,档案部门要把数据库建设作为信息建设的基础工程和核心任务来抓。现行档案馆的馆藏档案多以纸质、音像、声像材料为主要载体,电子文件和数字信息非常少,势必影响到数字档案馆信息的传输和信息的提供利用,造成信息停滞和利用需求的阻断。因此,加快档案馆原始信息的数字化转换进程和电子文件的积累,保证可传输数字信息的数量,并不断补充、更新和完善是档案工作满足社会需求、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3.2 要大力推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

3.2.1 建立“需求―开发―利用”的科学开发机制:首先,要立足自身资源,增加传统的编研力度,建立特色数据库,开展定向专题信息服务。其次,信息资源开发应充分分析并满足用户需求,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反映出档案信息由保管向利用的一种高层次转化,这将是一项以实现档案价值为目的的信息服务工作,因此必须要处理好“需求”、“开发”、“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

3.2.2 以电子文件归档为管理重点。当前,档案数字化相关技术标准尚不完善,在此情况下大量开展数字化工作存在风险,有可能影响到今后的数字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另外,尽早开展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工作,有利于档案工作与电子政务尽早接轨,为机关单位提供有效服务的同时,又能抓住机遇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推进档案信息化的进程。

3.2.3 有效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合理整合档案信息资源是充分发挥信息利用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的必须。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新兴事业,并无多少经验可循,理论指导又一向滞后于实践,这就使得很多档案部门在信息资源开发时难免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出现信息资源开发的“孤岛”现象。

3.2.3 要为档案管理人员建立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培养体系

继续教育是全体在职档案管理人员不断调整知识结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新要求的手段。面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紧迫形势,大部分在职人员是不可能有时间和机会到高校进行系统学习的,而继续教育采取专题讲座、实习培训、现场研讨等方式,具有时间短、效率高、内容专一、形式灵活等特点,因而成为在职档案管理人员及时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技能的有效途径。

继续教育必须制度化、全员化。所有在职人员都要定期参加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并要将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列入考绩、评审的范围。《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中已明确提出,要“坚持各级档案部门领导干部进修制度”。

继续教育必须多元化、规范化。一方面要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灵活开展各种形式、多个层次的档案管理继续教育,另一方面要严格审批和监管开展档案信息化继续教育的机构,统一继续教育的内容体系,教学材料及实验环境,制定规范统一的分级、分类考评体系,建立“学考结合”的专业考核制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