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范例6篇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1

二读诗题,读出信息。有了很好的背景铺垫,笔者引领学生们去读诗歌的题目,让孩子们说一说题目中的信息。学生指出题目中的“别”字告诉我们这是一首离别诗,笔者告诉学生在我国的诗歌王国中有很多的离别诗,于是我们一起收集古典诗歌中的离别诗并大声诵读。笔者告诉学生离别在许多古诗人的笔下特别沉重,对于古人来说离别是一件凄凄惨惨的事情,从而为感受徐志摩先生《再别康桥》淡淡的离愁做铺垫。笔者告诉学生无论解读什么样的文章,题目总是会提供给我们很多信息,我们要学会解读文章的题目,诗歌也不例外。在笔者将近一年的训练下,学生们解读题目的能力大大增强,从《再别康桥》中他们读出了这是一首离别诗歌,告别的是一个地方,不是人,与一般的离别诗歌不同,而且诗人是第二次告别康桥,应该是故地重游的感受。

三读诗歌,读出基调。一首诗歌,通过初步的诵读,学生能够初步感知诗歌的基调,这是来正确解读诗歌意境的必要铺垫,于是笔者设计了本课的第三个环节——三读诗歌,读出基调。笔者一向喜欢给学生范读,教学《再别康桥》时,笔者将钢琴曲《秋日私语》作为背景音乐朗诵该诗。学生听时能初步从笔者舒缓、低沉的语调中,在轻柔、和谐的乐曲中领悟到本首抒情诗歌的基调,那一份淡淡的哀愁似乎快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四读诗歌,赏析意象。一首优秀诗歌的诞生离不开意象,笔者一次次地告诉孩子们,在诗歌中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事物就叫意象,而情感也正是从诗歌的意象中体会出来的。让孩子们初步体会了诗歌的基调后,笔者设计了意象赏读环节:“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你知道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哪些景物上吗?借助这些景物诗人为我们营造了关于康桥的哪些画面?请结合景物特征给它们取个好听的名字。”这个提问既让学生们初步感受新月派诗歌的绘画美,同时训练孩子们概括诗歌意象的能力。答案没有统一性,学生们有发挥的自由,也乐意去寻找答案。最终学生们的概括都不错,譬如“挥别云彩图”“青荇招摇图”等。学生们的答案告诉笔者,他们已经初步养成了既关注整个诗节又尽量用文中词句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笔者接着引导孩子们去发现,本首诗歌的意象都很平常,但是诗人之所以写出了不平常,就因为诗^融^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没有虚构,没有过多的矫饰,且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有别于传统诗歌中写人的俗套,离愁中多了一份清新、一份自然。这也是这首诗歌脍炙人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五读诗歌,感悟情感。感悟意象后,笔者抛出一个问题:“你从第几小节哪些词语哪些句子,读出诗人什么情感?”有的学生从第一小节中读出了诗人离别时的恋恋不舍;有的学生从金柳幻化出的美丽新娘中读出了无尽的欢喜和眷恋;有的学生从招摇的青荇中读出了诗人的忘我;有的学生从梦中读出了诗人内心的隐忧;有的学生从诗人的放歌中读出了沉醉;有的学生从沉默的夏虫中读出了淡淡的哀愁。笔者告诉他们,这就是物我一体的境界。总之,故地重游,诗人心中是无限的眷恋和不舍。但诗人表达这种感情时却很洒脱,很轻盈,没有仰天呼号,没有痛哭流涕,有的只是一份淡淡的哀愁,空灵而轻盈。在学生基本掌握诗歌情感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诵读指导,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读诗歌,学生跟着音乐读,效果出奇地好。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诗歌中哀愁之淡,笔者还引用了茅盾先生评《再别康桥》情感的一段话:“诗人所咏叹的,就只是这么一点‘回肠荡气’的伤感情绪;我们所能感染的,也只有那么一点微波似的轻烟似的情绪。”

六读诗歌,赏析写法。语文学量阅读非常有必要,但厚积是为了薄发。语文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赏析和写作,于是在学生了解了诗歌的情感之后,笔者力图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一些写作技巧,为自己的写作和考试作准备。笔者设计了这样—个问题:“我喜欢哪一小节或哪一句诗歌,因为这里运用______手法,有______表达效果。”他们很快找出了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找到了融情人景的手法。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顶真、回环等修辞手法,讲解了诗歌物我一体的境界,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中的叠词、动词、形容词等,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感受诗歌的魅力。

七读诗歌,感受三美。《再别康桥》是现代文学史上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欣赏完了该诗的技巧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七读诗歌,感受三美的特殊环节,具体设计如下。1.大家默读,一赏诗歌的建筑美。笔者告诉学生,诗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2.学生齐读,二赏诗歌的音乐美。笔者告诉学生,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的,节奏、音韵、弹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3.学生个别读,三赏诗歌的绘画美。笔者让班级中诵读好的同学配乐诵读,并引导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诗歌中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再次感受该诗的绘画美。

八读诗歌,力争言传。苏州市中考考试说明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诗歌鉴赏的要求,但是中考出题时还是很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2009年中考试题就考查了《再别康桥》的两条题目。教完《再别康桥》之后,笔者又设计了鉴赏环节。在感受中考真题的基础上,我告诉孩子们诗歌鉴赏对于我们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希望孩子们多背诗歌,多赏诗歌,爱上诗歌。其实这个环节笔者大多会让学生亲自创作诗歌。学生的作品尽管稚嫩,但很多时候却也言之有文,甚至会涌现出一些佳作。

九读诗歌,厚积薄发。本课最后用课件展示了林徽因怀念徐志摩的一首诗《你是人间四月天》,让孩子们一起跟着音乐诵读。并告诉孩子们,深情缅怀诗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去阅读他的作品,于是布置课后作业:1.课后读完徐志摩先生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和徐志摩先生其他的诗歌作品,阅读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人作品,再次感受三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推荐作品:徐志摩《偶然》、闻一多《死水》、朱湘《采莲曲》等;2.课后继续搜集离别诗,在抄写本上抄写积累,不少于8句。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2

[关键词]《再别康桥》 现代诗歌 轻轻的 悄悄的 咬文嚼字

课间,一个带着厚厚眼镜的男生找到我:“老师,你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而我认为诗歌的首末两节最能体现这一点。”“哦?说说看!”“首节与末节的明显地采用对照式的写法,首句‘轻轻的’引出全诗,末节‘悄悄的’结束全诗,除了形式上的相似之外,首末两句都点到了天空的云彩,形式上和内容上都照应得十分完美,但为什么首节选用‘轻轻的’而末节却选用‘悄悄的’呢?假如都用同一个词语来代替不是更能体现新月诗派所倡导的‘形式美’吗?”我暗暗一惊,不仅震惊于这位学生独到的眼光,更震惊于我自身备课的局限。当下我便肯定了他的好学精神,并与他达成协议,通过借助外来资料来解决这个问题,看谁先得到令双方都满意的答案。

学生离开后,我便想起在鉴赏古代诗文的时候常常讲究通过“诗眼”来挖掘诗词更深外的内容。而在现当代诗歌中却很少涉及这个概念,那么这次不妨借着学生的这个问题,对于现代诗歌,我也来“咬文嚼字”一番。

《再别康桥》是诗人遵循闻一多先生20世纪20年代提出现代诗歌要遵循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的原则而写作的完美典范,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揉合在一起构成诗可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境界。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第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揉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这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本诗正是体现了徐志摩的审美主张。

《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11月6日。而在同年的5月3日,山东“济南惨案”发生。翌日,据陈从周辑《志摩日记》:“这几天我生平第一次为了国事难受”“上面的政府也真是糟,总司令不能发令的,外交部长是欺骗专家,中央政府是昏庸老朽的收容所,没有一件我们受人侮辱的事不可以追溯到我们自己的昏庸” 。7月12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致恩厚之的信中谈到国内形势时说:“虽然是胜利了,但中国经历的灾难极为深重。”透过这些强有力的字句,我们不难窥视出诗人心中因国事而生的烦闷。

心情固然彷徨、哀怨,步履固然沉重,但在与康桥神交的那一刻,多年前他心中埋下的康桥理想又一次在他心中复活。康桥是徐志摩思想发展与精神升腾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于是1928年9月, 一个秋阳晚照的日子,一个探访朋友而不得的日子,诗人“轻轻的”来到了这个令他魂牵梦萦的地方,脚步轻盈缓慢,也许他是想在不惊扰康桥美梦的情况下,汲取振作精神的能量;也许他只是像往常一样,一个人轻轻的来,与康桥对话。无论怎样,徐志摩来了,来到了康桥,动作轻缓而稍带感伤,是以他“轻轻的来”。

你看,这依然是以前的康桥(诗歌中的二三四节,直接描写了康桥迷人的景色):河畔夕阳中的柔柳,披上了金灿灿的嫁衣,微风拂过,那媚中带羞的倩影在波纹中荡漾,更是在诗人的心中荡漾,康河的水草柔柔地在水中轻摆,舒畅而自由;榆阴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彩虹般的梦,诗人被这美丽的法所激动,于是捻起一根长篙就着月亮的寒光,向着芳草萋萋的小河深处,寻梦去也。最终诗人满载着一船星辉而回。这诗情与画意激荡着诗人的灵魂,使他有高歌一曲的冲动,但静寂的笙箫、沉默的夏虫,为当晚的康桥笼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扼住了诗人的冲动,使得他只能带着无限叹惋的心情,寂寞而无奈地离开康桥,虽然“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我所知道的康桥》),但是显然这次关没有达到以往的效果,康桥给了诗人放飞梦想的空间,但梦醒之后留给他的只是这一静谧的康桥。事实证明,这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了的。诗人只能选择离开,“悄悄的”离开,就像害怕吵醒正在做梦的康桥。脚步放轻一点,“悄悄的”离开吧!也许此时的另外一个诗人正在康桥边上蕴育着美梦呢!在这样想法的带动之下,于是诗人只能是“悄悄的”离开,不想引人注意。

回望全诗,诗人带着感伤与康桥相会,于是选择了动作轻盈的“轻轻的”。诗人想在康河中重温旧日的美梦,但这样的美梦是注定要醒的,诗人只能带着依恋与不舍“悄悄的”离开,此时用“悄悄的”来收束全诗,为全诗抹上一层淡淡的哀愁。

除了徐志摩的诗作中对“轻轻的”“悄悄的”这两词有选择地强调之外,还有不少诗歌对这两词语表现出有斟酌地使用。

在叶赛宁的诗歌《海,轻轻地荡着细浪》(以下简称叶诗),第一节是如此开篇的:“海,轻轻地荡着细浪。夜啊,多么明朗,她永远是美丽的。夜色多么明朗,她歇在贞洁的嘴唇上。”此处的“轻轻地”是绝不能用“悄悄地”替换的,在叶诗中,诗人选择细碎的浪花,明朗而美丽的夜色,为我们描摹出一个静谧安详的夜,这个夜,如一块温婉的美玉;如一条森林深处那缓缓流淌而出的,清冷的小溪。如一幅温柔的静态物象画,让人内心安宁、沉静。而这样的意境特点只有透过这显示动作特点的“轻轻地”方可感应而出。也只有这“轻轻地”一词,方能将这宁静的夜渲染到极致。

而在另一首名为《时光》的小诗中,有这样一个小节:“悄悄地,你便从指缝间流走,从不打一声招呼。”此处,诗人赋予时光以人的思维、动作,它的流逝是在无声无息之间,当你猛然惊醒时,它已离开泰半,就像是在与人们捉迷藏。这里选择“悄悄地”而非“轻轻地”,即想达到不欲人知的效果。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3

A.《死水》

B.《望舒草》

C.《新月》

D.《红烛》

82.《一句话》中大量运用了隐喻象征手法,其中“霹雳”象征( )。

A.隐藏的火种

B.民众革命的声威和力量

C.民众的革命

D.蕴藏着巨大力量的民众

83.《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一句用的抒情方法是( )。

A.融情于景

B.移情于景

C.借比喻抒情

D.借象征抒情

84.《再别康桥》中“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的抒情方法是( )。

A.借事抒情

B.移情于景

C.借比喻抒情

D.借象征抒情

85.《雨巷》这首诗中最富象征意味的是( )。

A.撑着油纸伞

B.丁香姑娘

C.雨的哀曲

D.颓圮的篱墙

参考答案:

81. 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本篇选自诗集《死水》,要求了解。

82. 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突然晴天里一个霹雳”中的“霹雳”比喻革命爆发时的雷霆万钧的声威。

83. 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把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属于借比喻抒情。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4

关键词: 中职语文诗歌教学 朗读先行 《再别康桥》案例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所以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中应“朗读先行”。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此外,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下面我以《再别康桥》为例,谈谈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再别康桥》位于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青年、青春、理想、爱情等。通过前一课《沁园春·长沙》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词的魅力,对现代抒情诗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再通过本诗的学习,获得语文能力的发展,如诵读与理解、鉴赏与感悟、拓展与应用等;本诗的学习还要担当起学生学会阅读现代白话诗的向导重任。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徐志摩推崇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承载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课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这首诗,作为苏教版教材中的必读课文,学生在七年级已学过这首诗,对诗歌意象的特点三美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朗读水平普遍不高,对诗人情感的理解也不够透彻。鉴于此,本课的教学重点落在朗读上。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另外,还要抓住诗歌中的好词好句让学生朗读、品味,让学生尝试从诗歌的意象和形式入手赏析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分析、点评,从而感受徐志摩诗歌的独特意境。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可先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引出对剑桥大学的介绍,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介绍作者生平。课前的查阅与课堂的展示相结合,有任务的驱动,有学生的讲解,学习兴趣和热情大大提升。接下来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歌,分组交流喜不喜欢这首诗,为什么喜欢?用一句话概括。《新课标》提出:“要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通过一句话概述,可以实现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利过渡,为赏析诗歌做好铺垫。

这个环节中,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的方式感知诗歌内容,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倡导创造性阅读。

二、再读诗歌,提出问题

学生概括的内容都体现了对这首诗的喜爱,但是还存在一些疑惑,于是让学生再读诗歌,小组交流讨论提出问题。

有的小组提出:为什么是“再别”康桥,“彩虹似的梦”指的是什么,“寻梦”寻的是什么梦;有的小组提出:“放歌”与“沉默”矛不矛盾,诗人为什么“轻轻的来”“悄悄的走”……针对这些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帮助解答,学生解答不了的问题,教师再进行解答。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不要沉默,不要做旁观者,适时点拨、启发学生继续提出问题。

这个环节中,学生提出了朗读过程中遇到的难以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活动进行解答,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为下面的指导朗读、感受诗美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精读诗歌体会情感

(一)一赏“金柳”,体会离别。

赏析第二小节,体会“金柳”的含义。点拨为什么用“金”,指出柳和留谐音,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如《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再让学生体会“荡漾”的感觉,指导学生朗读“在我的心头——荡——漾——”。重读“荡漾”,音调拉长,读出韵味。

(二)二品“甘心”,体会深情。

齐读第三小节,品味“甘心”。什么叫甘心?王洛宾有首歌这样唱:我愿做一只小羊,守在她身旁,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面对自己心爱的姑娘,小伙子情愿变成一只小羊,这是源于对姑娘的爱。徐志摩甘心做一条水草是源于对康桥的爱。康桥是诗人精神的家园,他曾满怀深情地回忆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指导学生朗读“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时,重读“甘心”,要求学生读到位。诵读指导小步前进,适合中职学生的学情,让学生在“跳一跳摘桃子”的过程中得到一点点的进步。

(三)三思“彩虹”,体会移情。

三思彩虹,体会移情的作用。小组交流讨论“彩虹似的梦”指的是什么。诗人有浓厚的“康桥情结”,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康桥培育了诗人心中的梦。那榆荫下的一潭是拜伦潭,拜伦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对他很崇拜,在这里他又遇到了一代才女林徽因,他们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却没有结局。关于爱情、关于诗歌创作的梦想,徐志摩是有很多遗憾的,所以说彩虹似的梦糅碎在浮藻间。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的写法,也不是徐志摩的独创,宋代坡的《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杨花柳絮,坡却说是离人泪。这种写作手法叫“移情”,就是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到他所描写的客观景物上。鼓励学生写作文时也运用这种写法。

指导学生略带惆怅地来读这一节。

(四)四齐“放歌”,感受激情。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体会到这一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是通过放歌这个词表现出来的。问学生: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放歌?(高兴愉快激动的时候)那这一节应该怎么读?(声音大一点,感情充沛些)手可以怎么放(张开双手)头应该低下还是抬起?(抬起)指导学生齐读,“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体会诗人率性潇洒、浪漫豪放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辅助动作,使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了对诗的理解。

(五)五析“沉默”,无声之美。

五析沉默,感受无声胜有声的唯美意境。问学生诗人放歌了吗?(没有)为什么呢?自由读下一小节(生自由读)。与上节相比,诗人的情感来了一个多大的转折呀。一个人想要放歌,却不能放歌,内心是很压抑的,读到这个地方,声音要低下来。悄悄是别离的笙箫,笙箫是什么?笙箫是能够发出美妙声音的乐器,可“悄悄是别离的笙箫”,现在笙箫也沉默了。夏天的虫子好像也理解徐志摩的心情,也沉默了。此时无声胜有声,整个康桥今晚都一片沉默,为诗人而沉默。离别的惆怅,倾注了诗人情感的夏虫、笙箫,这样的意境不适合齐读,应让学生自由朗读。

(六)六读首尾,前呼后应。

六读首尾,理解一七两小节之间前后呼应的关系。最后一节以“悄悄的”与开头“轻轻的”相对应,诗人潇洒地来,潇洒地走,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最好的描述。

(七)配乐齐读,体会情感。

配乐齐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带箭头的直线,小组交流讨论诗人的情感是不是一条直线,如果不是,那么应该怎么画。每个小组派代表板演,师生共同活动评价学生的板演,然后出示“起承转合”的情感变化曲线图。让学生画出曲线图,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中,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教师的教就没有土壤,学生也就不知道自己会什么,不会什么,学到了什么;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诗歌教学中,多种朗读方法的运用,增加了语文课堂的情趣,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高。

四、四读诗歌能力迁移

诗人因告别母校而有了这首诗,同学们告别初中校园时是怎样的?初中三年的求学给你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给你留下了无尽美好的回忆,再来品读这首诗,模仿这首诗的形式,尝试写一首《别母校》的小诗,课堂展示一下。老师先展示自己写的小诗《别母校》,抛砖引玉。学生在感受诗美、理解诗美的基础上,自主创作小诗,实现了能力迁移。

“诗无达诂”,对诗歌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丰富的,而能让学生对诗歌有融入自我生命体验的理解才是最好的理解。通过师生创作写诗的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5

关键词: 市政道桥;道桥健康监测;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997 文献标识码: A

一、市政道桥风险评价现状

在国内时政道桥风险评价研究起步较晚,经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努力初见成效并广泛应用于大型道桥桥梁工程之中。在一些重大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中,采用了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的防损技术,将可预见的风险划分为自然风险、意外事故风险两种,且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把未来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多年来,虽然积累了一些城市道路桥梁风险评估的经验,但还没有一套完整的道路桥梁全生命周期的风险评估机制,直接影响着城市交通安全以及减少道路桥梁结构的使用寿命。

二、 桥梁健康监测技术的作用与意义

1、桥梁在服役过程中受环境荷载因素影响,强度和刚度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从而会影响行车安全,更会使桥梁的使用寿命缩短。目前,桥梁的长期检查主要还是定期的人工检测。但定期人工检测的局限性较多,不能及时发现间隔期内的损伤;结构的某些部位人难以到达;工作量大,费用高,在结构布局和规模都十分复杂的大型桥梁上仍沿用传统的桥梁外观检查、养护、维修程序以及常规的局部检测,显然已难以全面反映桥梁的健康状况,尤其是难以对桥梁的安全储备以及退化途径作出系统的评价,建立和发展某种能够提供整体和全面的全桥结构检测和评估信息的监测系统,随时了解大桥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安全储备,对保证大桥运营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都是十分必要的桥梁监测可以为控制大型桥梁的运营风险和维护管理,补强加固和减灾防灾提供决策依据,并为验证结构分析模型、计算假定和设计方法提供反馈信息,现代工业成就已为大型桥梁的健康监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道桥健康监测技术的适用范围十分的广泛, 对道桥健康监测一般的情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当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边施工边监测,最大的好处能够及时地关注工程的现状, 如果出现问题就可以及时的更改, 这样会避免问题的扩大化, 能够更好地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第二部分,在施工竣工后, 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监测, 这次的监测要更加的全面, 从全面整体的角度出发,要针对于实际情况制定方案,最后给出评估结果,再与相关的标准进行比较, 确定是否合格,对于验收十分的关键; 第三部分,也就是最关键的一步了,在工程投入使用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 随着承载的压力等多方面的影响,会大大地影响到质量问题, 这个时候的维护与保养就十分关键了,这时制定相应的道桥健康监测方案, 以便确保质量得到保证, 一般的情况可以制定期限进行检测, 这样就避免了事故发生后再进行后续的工作,很好地把工作做到防范于未然 ,一切的工作都要体现其专业性与科学性, 对于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 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 设备方面积极地引进设备, 也更好地高效 绿色地完成任务; 在技术方面, 要采用先进的,对于我们整体产业有利的, 以提高生产效率。

三、城市市政道桥健康监测关键技术的研究

1、道桥健康监测的意义

道桥健康监测对于城市道桥的管理与运营的意义重大, 作用非常关键,通过健康监测可以为桥梁的整体质量提供第一手质量现状评估。由于科学的发展以及需求的不断增强, 道桥健康监测技术发展迅猛,今天道桥健康监测运用了大量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完善其中的不足,也在研究开发新的产品技术,这样大大地提高了技术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当今的道桥健康监测更加有条理性,更加完备,贯穿整个流程, 把每一部分的工作做到详细入微,这样对于道桥整体工程质量健康状态有了很好的体现,只有这样道桥养护维修工作才会做得更加完美。

2、 传感系统

传感器系统主要由监测结构应力,风速风向以及环境温度湿度结构振动加速度,结构变形等测试参数的多种传感器及相应的信号放大与接口装置组成,完成桥梁结构环境荷载信号以及各种静动态响应信号的感应功能,并将感应信号传输到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

其应用可分为三个方面:结构检测和损坏检测;实验应力分析;系统和服务设施的管理和控制。

2.1工程结构健康监测:如工程结构中应力、裂缝、温度、压力、变形、腐蚀及其相关信息等以及在大型民用设施中构造出复杂的仿人体的神经网络结构进行实时在线的监测;

2.2建筑系统的管理和控制:光纤网络既起到传感器的作用,又起到信息传输网络的作用。在对混凝土结构监测、监控的过程中,光纤必须与宿主构建有效地结合起来,并保证不

破坏原构建的整体性和结构性能。埋入式光纤传感器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包括了混凝土在养护期的热应变及温度监测、结构内部应变监测和振动测量以及裂缝监测等方面。它提供了对

混凝土结构的内部状态的实时、在线的无损监测,有利于结构的安全监测和整体性评价和维护,也有利于对结构设计进行准确的评价以及结构的重新设计和相似设计。

2.3以往采用单点监测方法,测点少,成果不直观,需要通过分析才能最终了解现场的情况,这种传统的单点监测方法不仅费工、费时、费钱,而且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对于城市

市政道路桥梁的结构健康状态监测,可以通过下面的两种方案: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分布式光纤温度与应变监测技术、基于光纤光栅的准分布室温度和压力监测技术。

3、建议

首先,城市市政道路桥梁的安全系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充分认识城市市政道桥风险评价的重要性,希望建设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在科研开发、标准制定等方面给予支持。

其次,从国内外发生的事故案例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防微杜渐,加强科技手段在传统工程设计、施工、监管等全过程的渗透,从基础性工作做起,率先在存在重大隐患以及城市

重点工程安装传感器,尽快建立和完善城市市政道路桥梁风险评价基础资料的数据库、事故数据库以及灾害实例数据库等,以便在市政道桥出现险情时及时预警预报,将市政道桥事故

的风险损失降至最低。

再次,应进一步加强城市桥梁风险评价的专题研究,引入科学的城市道桥风险预警预报管理机制。

四、 桥梁健康监测研究技术难题

目前,关于桥梁健康监测技术研究集中在损伤探测和定位识别上,现有部分研究成果已经表明了一些识别指标和方法的可行性,但是大部分研究成果建立在模型试验或仿真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现实测量数据进行损伤识别的高灵敏性和抗噪声的识别技术距离工程实施还有一定距离 此外,健康监测系统需要大量传感器,传输 记录和数据处理设备,其硬件成本已经不低,由于经济和结构运行状态的原因,在整座桥梁所有自由度上安置传感器既不现实,也不经济,为降低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造价,传感器最优布点可以用相同数目的传感器获取最大的损伤信息量,因此出现了传感网络优化布设问题,通过尽可能少的传感器来获得最可靠最全面的桥梁健康状况信息,就是优化布设的目标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6

《再别康桥》的“再别”告诉了我们,作者是第二次和康桥作别,显然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可是,诗歌开头写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里,徐志摩应该不是想和康桥告别,而是要和“西天的云彩”“作别”。“云彩”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美丽而又虚幻的东西,诗人则把它用作了诗歌的意象。“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轻轻的”表明诗人似乎不想张扬,这明显与诗人的个性相悖,似乎满怀着一个秘密。是什么秘密呢?他当然不想直白地告诉别人,甚至是见证诗人心中秘密的没有生命的康桥,诗人也不想和它倾诉分享。那秘密也许有些苦涩,也许在苦涩中还带着一丝温馨的甜蜜。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多么潇洒的基调,哪有离愁的伤感。和云彩告别只是作者为诗歌抒情而确立的一个意象,通过这个意象来为自己回味内心珍藏的秘密创造一种特殊的气氛。果然第二节诗歌“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就在隐晦地讲述这个内心不想让人知道的秘密了。“那河畔的金柳”勾起了作者对往昔的美好的记忆,在文字里,在诗句中,浸透着诗人甜蜜的眷恋和无限的喜欢。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感呢?诗人没有明白地告诉读者。但从“金柳”“新娘”“艳影”这几个字看,似乎或多或少都和女性有关。

诗人说“在康河的柔波里……/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沉淀”表明这梦是过去的,是留在诗人记忆深处,而且存在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彩虹似的”说明这是一个美好的但又是无法再实现的梦,诗人也许执著而徒劳地一直在追寻,也许诗人一直在自欺欺人,把梦当成了可以实现的理想追求,但现在这个梦终于该醒了。梦虽然破碎了,但诗人今天就是来这里执著地寻梦的。“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漫溯”在诗人放歌的“今天”,这只是诗人的想像,不是诗人的一个实际的行动,那么诗人还要“漫溯”什么呢?所以另一层意思就是诗人的“漫溯”,其实就是对如“青草更青处”的“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追忆。诗人在这天想“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终因要“悄悄是别离”内心的秘密而“但我不能放歌”。如果没有了心中独享的美好的秘密,这条叫康河的窄窄的水道,风景再美也便缺少了一种诗意的灵动。诗人曾经在康桥上康河边吹奏起“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有许多人认为“笙箫”吹奏出的一定是离别的伤感,实际上,笙箫也可以是为恋情为爱情而奏响。这样的风俗至今尚存于我国许多西南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我们就由此可以猜想诗人是来康桥上康河边告别他心中的爱情梦想。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多么洒脱轻松。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所爱的据为己有,才算美好?真爱是只讲付出不求回报的,所以诗人虽然没有在今晚带走什么东西,但他带走了甜蜜而美好的回忆,尽管没有回报的爱有些苦涩和心痛,但那是甜蜜的心痛,值得永生回味的枯涩。也许在诗人心中,那样更为潇洒和美丽。记忆虽已成为往事,但往昔的美好却永存心中,永远值得诗人独自一人默默地自我回味,自我陶醉,自我欣赏。蓝棣之先生在分析这首诗歌时就精辟地指出:“‘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方面是说诗人洒脱,他不是见美好的东西就要据为己有的人,另一方面是说一片云彩也不要带走,让康桥这个梦绕魂牵的感情世界以最完整的面貌保存下来,让昔日的梦,昔日的感情完好无缺。”①可惜我们很少关注和鉴别这更为合理的读解。我们如果把诗人徐志摩的初别康桥即《康桥再会吧》拿出来作一个对比,就会发现,蓝棣之先生的解读是多么接近《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思想情感的真谛。

那么,诗人徐志摩在这首诗里梦绕魂牵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情感世界呢?人们在赏析这首诗歌时,总爱引用徐志摩《吸烟与文化》一文中的一句话:“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并据此说“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②。这也许是对的,但没有深究其中隐藏着的更深的意义。只有新颖的思想和炽热的情感才会具有这样的魔力。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自己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为什么是在24岁那年,为什么偏偏是对诗歌来了兴味?是什么让他诗情勃发的呢?是炽热燃烧的爱情!也只有爱情,才能让人成就为真正的诗人。

根据张清平的《林徽因》一文记述,1920年10月上旬,徐志摩(刚好24岁)在英国伦敦结识了林长民、林徽因父女俩。徐志摩和林徽因两人曾多次“结伴在剑桥漫步”。“当时林徽因十七岁,在伦敦一所女子中学读书。她长得像花一般娇艳,文学修养又好。她既有中国传统闺秀的遗韵,又有西方女子落落大方的风度。加上林徽因之父林长民没有阻止他们的交往,使得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感情迅速发展。更有甚者,林长民与徐志摩也‘热恋’起。就在此时,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张幼仪从中国来到了英国。她来英国是徐志摩自己的主意,希望能让她开开眼界。但她来的时候徐志摩和林徽因正在热恋当中。张幼仪受不了一个人孤单生活的日子,就独自一人到德国柏林留学去了。她走后,林徽因也从初恋的狂热中冷静下来,理智终于撞破了情网,要她做出明快的决断,要么中止恋爱,保持真诚的友情;若要论及婚嫁,则必须先要徐张离婚。”③作为一个出名的才女,林徽因对于徐志摩的“你是我波心一点光”的爱最终遗弃,究竟是因为她的明智,还是因为她的胆怯,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或者是她有着文学和艺术上的天生的聪明,因此有着对于诗人的热情不可信任的直觉了解。所以,于1921年9月,林徽因结束在英国的留学生活,随父回国。最后在1928年3月和她父亲的好朋友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结了婚。婚后,夫妇俩用6个月时间游历欧亚诸国,于8月归国。徐志摩则在同年6月赴美国、英国和印度畅游。到英国时,诗人又去了剑桥,重游故地。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名作。据此,可以推断,徐志摩写此诗同他和林徽因曾经双双“漫步”剑桥有关联,是徐志摩对这段难忘恋情的甜蜜追忆。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去发现这个梦绕魂牵的感情世界:

“单独”是一个耐寻味的现象。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见的第一个条件。你要发见你的朋友的“真”,你得有与他单独的机会。你要发见你自己的真,你得给你自己一个单独的机会。你要发见一个地方(地方一样有灵性),你也得有单独玩的机会。我们这一辈子,认真说,能认识几个人?能认识几个地方?我们都是太匆忙,太没有单独的机会。说实话,我连我的本乡都没有什么了解。康桥我要算是有相当交情的,再次许只有新认识的翡冷翠了。啊,那些清晨,那些黄昏,我一个人发痴似的在康桥!绝对的单独。

……

在康河连过一个黄昏也是一服灵魂的补济。呵!我那时的甜蜜的单独,甜蜜的闲暇。

请留意作者的用词――“单独”,在“单独”上加了引号,后文又说这是“甜蜜的单独”,这正是《再别康桥》里“轻轻”“悄悄”的情感基调。“单独”是解脱了婚姻家庭之累的“单独”,还有后文提及的“自由”,也是心中已经准备解脱家庭之累的自由:

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的单独的机会。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在诗歌里诗人不能明言的真正的甜蜜的秘密在《我所知道的康桥》里终于露出情感轨迹的蛛丝马迹。后来,徐志摩最终发生的意外,也是为了要赶赴北京亲自聆听一场林徽因的演讲而搭机撞山葬送了生命。与此同时,即使过去许多年后,从林徽因方面而言,她和徐志摩之间的那段感情,也仍然藕断丝连。连她的丈夫梁思成对她感情的了解及缄默也成为另一个谜:梁思成亲自捡了一块志摩坠机的残骸,带回北京让徽因一直摆在案头直到她病逝。由此,徐志摩与林徽因的这段走了一生却未完的感情,也成为后世一直不解的悬谜。在她临终前,她要求并第一次见到张幼仪,但依然什么话也没说出。不过,张幼仪却明白了她对徐志摩的爱。

“徽徽,许我一个未来吧……。”林徽因,这个徐志摩穷其一生追求的奇女子,终究没有许给徐志摩一个未来。或许,只有两个人爱到极致,才会达到徐志摩对林徽因那般的境界。爱,可以是这样的!不要说我明智,也不要疑虑我胆怯,爱,根本无须世俗婚姻的承诺。这正是《再别康桥》奔放洒脱的真谛所在。只有当我们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作为一首情诗来读的时候,关于这首诗歌的一切疑团才豁然而解,真相大白。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让我们在这些诗句中和诗人一起重温破碎了但却是美好甜蜜的旧梦。“虹”和“梦”终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又有什么关系呢?“甘心”“揉碎”“沉淀”,这就是徐志摩诗歌要表达的感情基调的真实写照。

①林志浩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