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朗诵范例6篇

再别康桥朗诵

再别康桥朗诵范文1

知识与技能:

咀嚼、吟诵,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能说出本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教师在介绍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帮学生了解康桥在诗人感情世界中的独特地位,理解其眷念之深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对母校的依恋之情

教学重点

1.咀嚼、吟诵,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2.能说出本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构思别致,不流于浅露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块: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播放电视剧片段和电视散文《再别康桥》,让学生谈谈“你所知道的徐志摩”根据预先找的相关资料,交流“我所知道的徐志摩”

2.放《神秘园》乐曲,配乐范读,充分营造读诗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入境。

3.看课文、听朗诵注意重点字词读音与全诗意境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讨论、交流阅读全诗后的感受。

第二块;配乐朗诵,加深理解

1.组织学生边看康桥风光片,边放声朗读,自行品味:诗中哪些字词激起你的共鸣?换一种组织学生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理解诗眼:第一节中的“轻轻的”三个字须重读,节奏整体上呈轻微跳跃之感

②理解意象:第二节中的“金”、“新娘”、“艳”、“心头”重读,“荡漾”用琶音

③理解抒情法:第三――第五节是情感发展高潮段,读时应投入,表现诗人的豪情,突出个别动词,节奏加快。

④理解诗意跌宕:第六节诗人抒情格调陡转,此节读前要有较长停顿,语气突转后再一气呵成。

⑤理解诗的回环美:要将“浓得化不开”的离情充分表现出来,重读“悄悄的”、“云彩”二字可采用拖音或一字一顿,以显示结句的意味深长。读法会怎么样?教师适时点拨。边读边品味交流,与教师可达成互动。

2.小结:这首诗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的品味。

3.再次播放音画,组织全班朗诵。

第三块:课后学习,巩固提高

1.找徐志摩另外一首《偶然》进行自我朗读鉴赏。

2.仿写精彩诗节,多读好诗,有条件可以试着配乐。

3.选择与亲人团聚或分别时的―1―2个场景,学写一首小诗。10行左右,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附板书设计

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开头――感伤、无奈

柳影――由衷欢喜

青荇――永久恋情

清潭――陶然忘情

高潮――快乐至极

再别康桥朗诵范文2

关键词:中职语文;诵读;有效教学

诵读是传统的读书方法。传统的语文教学从识字教学到蒙学读经,都特别重视诵读。由于中职生文化基础差、缺乏语感、学习自觉性差、语文素养低,诵读教学对他们有现实的意义,能够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所以,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初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可以达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进而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诵读教学对中职生学习语文特别必要。

一、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家情感的结晶。通过朗读活动,把文学作品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将文学作品美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语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感水平。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是潜滋暗长的,不容易被察觉,但却是启动他们理解文章的强大力量。所以,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提高朗读的感染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中职生年龄还小,记忆力强,此时积累,终身受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诵读能积淀和积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对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意义极大。“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理解了诵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是诵读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另外,应给学生讲述名人实例,让他们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名士都是善读能诵的读书人,如茅盾能背诵《红楼梦》,巴金能背诵《古文观止》……前人之所以能够博闻强识,与其良好的诵读习惯有关。在教学中,把这些名人事迹讲述给学生听,且做到诵读示范,让学生意识到多读多背是自己完全可以做到的,从而增强诵读的自信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有感情地诵读的好习惯。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人性化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要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诵读,关键在于要激起学生诵读的热情。而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心里的感受和情景融为一体,情景交融,真正地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和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态与学习动机,让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以愉悦的学习促成学习的愉悦。所以,在诵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多媒体手段介入到诵读的情境中,以提起学生诵读的热情,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例如:在学习《阿房宫赋》一课时,先请学生朗读,然后播放一段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充分比较,感受其中的优劣。好的朗读,读出了阿房宫宏大的气势,在如此大的气势背后,让学生感觉到秦朝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再趁机导入——“如果我们来读,你会怎么读”,引导学生投入到诵读中去。

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使诵读教学变得可操作。诵读过程包括:初读,以声悟情;再读,以情带声;后读,以声传情。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致。例如:在《再别康桥》一课中,初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引发学生质疑“作者为何3次强调‘轻轻’呢?”继而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三个“轻轻”,与文本对话,回到当时情境,设身处地地揣摩理解作者感情——“轻轻来,轻轻走,连告别也都是轻轻,生怕自己的脚步惊扰了宁静的康桥,如此强调告别时候的‘轻轻’这个动作,可见此时的康桥是如此的宁静,诗人不忍心打扰,可见作者对康桥的深情与不舍。”再读,就引导学生尽可能读出第一节中告别的轻盈与离愁之意。后读,点拨学生运用技巧来诵读,做到读出形象、读出感情。通过引读、导读、范读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重音、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语速,表达自己的情感,使有声的语言呈现出变化态势。如找出重音——“轻轻”,并标记停顿——“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人以舒缓、低沉的语气表现告别时的不忍与依恋。学生在诵读实践中掌握诵读的技巧。教学实践证明,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课堂氛围和谐活跃,学生学到的诵读技巧获得施展,从而实现了诵读教学的有效性。

四、在分层诵读中评价朗读效果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准确地诵读,其次是流利地诵读,最后是有感情地诵读。发展性评价,能够激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更好地诵读并展示诵读成果。评价要坚持以肯定和表扬鼓励为主,点拨和指导为辅的原则。评价以多元化评价形式,综合评、自评、互评、师评、集体评,发掘学生诵读中的亮点。例如,在学习《赤壁赋》时,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个性化方式来诵读,作者对赤壁夜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而每个学生此时的感受不一定一样,这时,可以激励学生将自己内心独特的诵读感受与大家交流讨论,注重学生的潜在性、差异性、能力性,这样使全体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从而共享诵读的成功体验,也在交流与评价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实现了语文教学与提高综合素质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马彦敏.语文教学要关注朗读的有效性[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2).

[2]王淑梅.朗读指导探微[J].考试周刊,2010(03).

再别康桥朗诵范文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119-0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这说明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积极地参与语文教学,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一方面,教师将情感寓于教学内容之中,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这样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灵魂,完善学生的人格,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情感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中,字里行间都充斥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学生需要透过情感的分析才能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发展。

中学生正处在一个情感有所积淀却不成熟的阶段,对文学中情感的领悟不够深刻,导致情感教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此,笔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挖掘文本情感因素,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在备课时,语文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将作者饱含在文章中的情感解剖出来,体会作者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不同体验,然后将知识和情感进行有效整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文本,让学生体验文章中的人格美、风景美,逐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受到作者良好的道德素养的熏陶。比如,在教学韩愈的《师说》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韩愈《师说》的思想内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韩愈写作时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培养学生养成谦虚好学的品质。

二、利用背诵,深入理解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经典、优美的句子进行朗读,并背诵下来。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优秀的作品都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背诵可让学生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可以从点滴的文字中体会到作者流露的真情实感,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作者情感的熏陶。比如,《陈情表》语言简洁生动,叙述委婉,词恳意切,将作者“多情”的一面展示给晋武帝,从而感动晋武帝,也感动所有拜读过此文的人。在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反复朗诵,并将文章熟记在心,逐步体会李密“陈”此情时的情感。

三、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生情感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的情感因素,创设有效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体验文章中人物所带有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语文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来创设动态化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文知识,让学生易于捕捉到作者的情感变化。例如,运用图文结合形式帮助学生创设真实情境,运用声文并茂的形式渲染展示情境,打造出最佳的情境效果,让学生可以耳闻其声、目睹其形,随之而感,最终感必有发。比如,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化的情境,将作者离别康桥时的情境展示给学生,并配有诗朗诵,让学生随着朗诵者的脚步逐渐步入作者离别康桥时的场景。再加上音乐的渲染,学生看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一处处美妙的意境,从而渐入佳境,随着作者感情的起伏而起伏。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学生仿佛触摸到徐志摩先生离别康桥时那微皱的眉头,将他对康桥的依恋尽收眼底,从而体味他真挚而又浓郁的情感。当学生感同身受时,情感便会自内而外地涌动而出,情感教学也就达到了想要的效果。

再别康桥朗诵范文4

一.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

诗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着重要地位,是学生最喜爱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成效明显,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考试评价“去诗歌化”严重

考试评价的导向作用无论是对老师授课还是学生学习都意义重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与“以考试为中心的”的矛盾中更多地倾向于后者,导致诗歌教学日益衰微,现代诗歌教学尤其如此。考试评价对现代诗歌的拒绝态度从考试试卷中可见一斑:无论在日常的考评还是在高考试卷均难发现诗歌的踪影;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多考察古代诗词佳句;阅读理解只考查散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作文中更是明确指出“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考试评价“去诗歌化”是对语文教育的一种偏颇认识,在实践中不利于诗歌教学的开展,也是对学生综合全面发展的扼杀。

2、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在一些老师眼中,诗歌仅仅只是高中语文教学极小的一部分,诗歌讲授也仅仅是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而已。对于诗歌教学,一般采用如下模式:介绍诗人、背景---初步感知、朗读---理解诗意、讲解---主旨归纳、延伸拓展---升华主题、背诵。这类传统的诗歌教学套路是没有问题的,甚至可以说“圆满”,但是这样的教学味同嚼蜡,毫无新意,课堂必然死气沉沉,扼杀了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也淹没了诗歌的独特意蕴。在诗歌教学方法上也较为单一,一般采用教师讲授讲解,学生笔记练习的形式,像参与式、互动式、活动式教学方法极少采用,更别说是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了。在读书方面,教师范读之后就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学生极少能真正领会诗歌的结构美、韵律美、意象美,感受诗歌的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同时较难感受创作背景和诗人的深沉感情。

二.对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思考

1、朗读对诗歌教学的重要性

朗读是诗歌学习必要而有效的方式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一是领悟深层意境,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需要。学生只有在朗读时的过程中才能细细体味作者的感情,才能将不同时空的作者和自身联系起来,身临其境,与作者共鸣。二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题的需要,例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要读出淡雅闲情来,感悟其悠然南山的隐士情怀。第三是培养自身文学素养,增强自身文学功底的需要。诗歌或清新自然或优美淡然或沉郁顿挫或高亢自由,对诗歌的学习是培养高尚性灵的需要,也是自身求得全面发展的需要。“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案

“讲读法”或“美读法”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以《再别康桥》为例,分别阐释诗歌课堂中的初读、讲读和朗读。

初读,主要目的在于感知文本内容,激发读书热情。教学伊始,教师和学生轻轻地哼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体味诗人轻快愉悦、自然恬淡的艺术风格和感情;三个“轻轻的”巧妙运用,渲染出日暮黄昏之时的康桥宁静的氛围,颇有几分“近乡情怯”的味道,点明诗人依依惜别之中的惆怅与潇洒,造成一种灵动的艺术美。

讲读,一般由学生自由诵读、教师范读、精读讲解三步,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介绍诗歌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生平,讲解课文,引导学生体会徐志摩对康桥的深深依恋,在作者的精神家园中放歌。诗人回康桥“寻梦”,不仅歌咏了康河的柔美,表达对康河的神往眷念之情,更是对岁月流逝哀叹自身命运的希冀。

再别康桥朗诵范文5

关键词:诗歌;情景教学;艺术手段;想象;朗诵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22-01

情景教学法非常适应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教师要根据教材中诗歌与其他类课文的共同性和不同点,展开有效地情景教学,引起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一、利用多媒体和多种艺术手段创设情景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配置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综合运用音乐、美术、影视等多种表现形式,创造诗歌学习的情景,强化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的实境感受和文本理解,提高审美情趣。

1.美术情景

教师根据所学诗歌的描述情景和表达意境,利用实物(绘画作品)、电子图片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再现诗歌描绘的美妙画面,让学生在美术欣赏中体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比如在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宋词时,教师通过网络搜索,找到有关赤壁的山水画作图片,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构图、色彩、意境等方面的解释,配合词作本身的讲解,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之中体会作者在游览赤壁时的心情,体会作者对三国赤壁之战的感情,以及通过词作所表现出来的意气风发、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音乐情景

古体诗以其规范的字数、严谨的格律,呈现出一种整齐的形式美和节奏感,现代诗歌也在意境、形式、旋律上体现一定的音乐美。教师要善于抓住诗歌的这些特点,利用音乐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目前,有很多古代和现代诗歌都被改编成了流行歌曲,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王菲演唱),李清照的《如梦令》(蔡琴演唱),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邓丽君演唱),白居易的《忆江南》(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演唱)等都被改编成流行音乐且被广为传唱。教师要搜索和积累这些音乐资源,以便在课堂上应用,辅助诗歌的教学。比如,在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教师在讲完课文之后,播放歌手李健改编的歌曲《再别康桥》,让学生在淡淡的钢琴声和歌手美妙的歌声里去体味诗人当初对康桥的离别愁绪,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影视情景

有些诗歌作品的背景故事、诗人传记等都被改编成了影视、戏曲、戏剧作品,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对各种时尚与古典相结合的新艺术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和关注度,以便更好地应用到语文的诗歌教学中来。比如在讲到孔子的《论语》及相关诗歌作品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学校多媒体播放电影《孔子》,通过电影的情景再现和主题曲《幽兰操》的优美旋律,让学生在视听享受的同时感同身受,体会孔子的高尚美德和仁者思想。又如,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观看电视剧《坡》,让学生通过电视剧的情景呈现来感悟诗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关心民生疾苦的伟大情怀,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诗歌作品,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设置问题,激发想象

创设问题情景是情景教学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情景教学中,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比如在讲到李煜的《虞美人》时,教师可以布置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春花秋月”本来是人间美景,作者为什么希望它早早结束?“又东风”的“又”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提到的月亮含义代表了什么样的意象特征?最后,作者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以往诗歌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描写愁绪的经典古诗词名句?设计这些具有情景化特征的问题,让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亲身体验各种诗歌意境,帮助理解诗歌内涵。

三、感情朗诵,深入体验

诗歌具有朗朗上口、易于成诵的特点,所以教师必须根据诗歌的这些独特的感情特征来给学生做朗诵的示范,并让学生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达到感悟情景、掌握知识的学习目的。

首先教师要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预先熟悉课文的感情表达和情绪特征,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找到相关朗诵的音频、视频、背景音乐等,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诗歌的不同类型,或婉约含蓄,或豪放豁达,来确定自己的朗诵风格,巧妙运用节奏的快慢、音调声调的起伏强弱、手势体态语言的表达、背景音乐的播放等等,来带领学生进入设个所描绘的情景,获得独特的体验和心灵的升华。比如,在朗诵《将进酒》时,教师要用高亢豪迈的语调来表现李白大气磅礴、乐观旷达的诗仙气质;在朗诵《醉翁亭记》时,要用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调和语速,充分展示“也”字在行文中的抑扬顿挫的变化,朗诵出一种怡然自得、似醉非醉的悠闲情趣等等。

以上所说的情景教学方法都不是孤立使用的,教师要根据教授内容,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将美术、音乐、多媒体影视技术、朗诵、讨论等多种方式来促进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情景再现,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再别康桥朗诵范文6

【关键词】中学语文 情感教育 实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119-0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这说明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积极地参与语文教学,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一方面,教师将情感寓于教学内容之中,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这样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灵魂,完善学生的人格,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情感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中,字里行间都充斥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学生需要透过情感的分析才能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发展。

中学生正处在一个情感有所积淀却不成熟的阶段,对文学中情感的领悟不够深刻,导致情感教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此,笔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挖掘文本情感因素,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在备课时,语文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将作者饱含在文章中的情感解剖出来,体会作者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不同体验,然后将知识和情感进行有效整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文本,让学生体验文章中的人格美、风景美,逐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受到作者良好的道德素养的熏陶。比如,在教学韩愈的《师说》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韩愈《师说》的思想内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韩愈写作时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培养学生养成谦虚好学的品质。

二、利用背诵,深入理解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经典、优美的句子进行朗读,并背诵下来。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优秀的作品都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背诵可让学生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可以从点滴的文字中体会到作者流露的真情实感,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作者情感的熏陶。比如,《陈情表》语言简洁生动,叙述委婉,词恳意切,将作者“多情”的一面展示给晋武帝,从而感动晋武帝,也感动所有拜读过此文的人。在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反复朗诵,并将文章熟记在心,逐步体会李密“陈”此情时的情感。

三、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生情感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的情感因素,创设有效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体验文章中人物所带有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语文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来创设动态化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文知识,让学生易于捕捉到作者的情感变化。例如,运用图文结合形式帮助学生创设真实情境,运用声文并茂的形式渲染展示情境,打造出最佳的情境效果,让学生可以耳闻其声、目睹其形,随之而感,最终感必有发。比如,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化的情境,将作者离别康桥时的情境展示给学生,并配有诗朗诵,让学生随着朗诵者的脚步逐渐步入作者离别康桥时的场景。再加上音乐的渲染,学生看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一处处美妙的意境,从而渐入佳境,随着作者感情的起伏而起伏。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学生仿佛触摸到徐志摩先生离别康桥时那微皱的眉头,将他对康桥的依恋尽收眼底,从而体味他真挚而又浓郁的情感。当学生感同身受时,情感便会自内而外地涌动而出,情感教学也就达到了想要的效果。

表演也是情境创设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加深学生对文本中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种方式是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思考人物当时所站立场的想法和观念,让学生逐渐学会领悟人物的情感,并将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悟都借助角色表演诠释出来。课堂中角色扮演最常见的是分角色朗读(如若条件允许,亦可举办小型的课本舞台剧表演,让学生自导自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以便学生更加直接地参与人物情感的展现过程),让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让学生经过思索,有感情地将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朗读出来,深化人物的形象。比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章中不同人物的形象,并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和(下转第138页)(上接第119页)心理活动,将文中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总之,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美好品德的良好开端。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学生跟文本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与交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对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修荣.让情感之花在语文课堂尽情绽放――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语文学刊,2009(10)

[2]刘 艳.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J].甘肃科技,2009(25)

[3]肖 纯.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