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范例6篇

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

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范文1

一、前言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技术性特征决定了其从业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比如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专业老师不仅要有传授旅游行业知识、教书育人的能力,还要有类似旅行社计调、导游或酒店服务员和主管的专业素质、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具备“双师”素质呢,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结合自身专业优势,赴与专业教学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以专业实践为主的顶岗实践无疑是增强其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双师”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明确提出了职业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进修制度和企业实践制度,要求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应不少于规定的学时数,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并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2006年11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但实际上,高职教师企业顶岗实践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工作的推行仍然面临很多困难,造成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升步伐缓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质性成效有限。因此,高职院校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现状总体上呈现意识与行为的矛盾,一方面企业顶岗实践制度得到了普遍认同,另一方面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却难以推行。

本文结合自身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老师赴企业顶岗实践的经历,在分析高职院校专业老师赴企业顶岗实践意义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老师赴企业顶岗实践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针对性的激励措施,以便高职院校专业老师双师素质得到更好的提升。

二、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老师赴企业顶岗实践的重要意义

(一)赴企业顶岗实践有利于拓宽高职教学思路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单一,绝大多数专业老师进入高职院校时都是综合性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而高职旅游专业又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假如旅游专业老师能够利用寒暑假时间赴旅游企业顶岗实践,身体力行地介入旅游企业的接待工作和管理活动,不仅可以拓宽高职教学思路,实际感受旅游行业的最新变化,学习旅游服务与管理的实际工作技能,而且可以收集丰富的教学案例运用到高职教学课堂上,提升实践教学的专业技能。以笔者2013年暑假在武汉臻航国际旅行社为期两周的顶岗实践经历为例,笔者不仅参与了一日游活动的跟团活动和会务活动的接机工作,还与旅行社的总经理和计调业务主管关于旅行社具体的业务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座谈。通过这次短暂的旅行社企业顶岗实践,笔者对《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这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教学思路能更加体现旅行社行业人才培养所要求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

(二)赴企业顶岗实践有利于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在企业顶岗实践时,专业教师可以与企业各部门经理和主管进行座谈交流,可以对往届毕业生和实习生进行跟踪调查,开展专业调研活动,亲身体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真实需求,获得企业对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要求的具体意见,从而更有针对性确定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课程体系,努力使我们培养出来的高职毕业生在职场上更受企业青睐。以笔者2011年初在深圳宝利来大酒店和2012年初在深圳宝辉商务酒店两次短暂的餐厅顶岗实践经历为例,笔者在酒店顶岗实践期间曾经与酒店中西餐厅的经理和主管进行座谈交流,通过与酒店业界人士的座谈交流笔者深刻认识到我们培养出的高职酒店实习生在开口服务能力和对客服务灵活性方面比较欠缺,于是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酒店基础英语口语课程上并鼓励我们的专业老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多注重锻炼同学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赴企业顶岗实践有利于实现学校、老师和企业的共赢

赴企业顶岗实践的教师,一方面,响应学校提倡提升双师素质的政策号召通过企业顶岗实践很好地提升了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对学校来说,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通过向企业各部门业务主管学习行业业务知识使学校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改善,同时赴企业顶岗实践的老师作为学校和企业沟通的桥梁使得校企合作向深度发展。再次,对于企业来说,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都是重点大学的硕士毕业生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专业能力,可以很好地胜任企业安排的具体工作任务,同时可以更好地领会企业用人需求特点并落实到日常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因此,专业老师赴企业顶岗实践可以很好地实现学校、企业和老师的共赢。以笔者2013年暑假在武汉臻航国际旅行社为期两周的顶岗实践经历为例,笔者通过在旅行社企业短暂的顶岗实践使自身的双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笔者在该旅行社顶岗实践期间,协助旅行社总经理完成了企业在商务会展业务的基础上增设旅行社业务的准备工作并依据自身扎实的理论知识协助企业完善了公司管理制度使公司经营更加规范。另外,通过笔者在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更好地使该企业完成了实习生校园招聘工作,使得校企合作关系更加融洽。

三、高职旅游专业老师赴企业顶岗实践激励措施

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都普遍认识到赴企业顶岗实践对提升自身的高职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关于赴企业顶岗实践的政策执行不到位或激励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赴企业顶岗实践的积极性并不是很大。笔者结合自身的企业顶岗实践经历和感受针对各方面问题和困难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激励措施。

(一)职称评聘上对企业顶岗实践教师进行倾斜

职称评聘问题是很多高职院校专业老师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很多高职院校也出台了相应政策要求专业老师具有了顶岗实践经历才可参加职称评聘。比如,笔者供职的高职院校在2015年“教师企业行(顶岗实践)”活动方案的奖惩措施里明确提出“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情况,计入本人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聘任、个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凡是没有参加企业顶岗实践的教师、企业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教师没有顶岗实践经历的,职称评定暂缓。”但是,该政策的出台并没有很大地调动老师赴企业顶岗实践的积极性,只有少数认识到顶岗实践重要性的老师和即将面临职称晋升的老师提交了赴企业顶岗实践的申请。笔者建议高职院校不能只在职称评聘问题上严格要求老师去企业顶岗实践,还应更好地与校企合作企业沟通更好地组织学校老师赴专业相关企业顶岗实践,同时还应非常坚决地把这项政策执行下去。

(二)健全企业顶岗实践政策,加大执行力度,加强交流与监督

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赴企业顶岗实践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原因是学校组织老师赴企业顶岗实践的政策不是很健全。比如,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2013年响应省教育厅鼓励高职院校开展企业行的政策号召,很多专业老师报名参加了企业顶岗实践活动,但学校并没有执行落实企业顶岗实践工作量制度严重影响了老师们参加今年企业行活动的积极性。笔者建议高职院校应不断健全专业老师赴企业顶岗实践的政策,学校相关部门和领导不仅积极地协助专业老师与顶岗实践的企业积极沟通并安排好专业老师在企业顶岗实践的食宿问题和具体的工作要求,以及严格落实企业顶岗实践工作量执行政策和监督制度。同时,还应为参加企业顶岗实践归来的老师提供与教职工分享企业顶岗实践收获的平台,这样有助于大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企业顶岗实践对提升自身双师素质的帮助从而提高大家企业顶岗实践的积极性。

(三)情感激励,对顶岗实践表现优秀的教师提供奖励旅游的机会

很多高职院校专业老师寒暑假赴企业顶岗实践的积极性不高的另一个原因是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业老师都是刚刚成家生子的青年教师,都想利用教师职业独有的寒暑假时间多陪陪父母孩子并有举家旅游的计划。鉴于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业老师这个需求,笔者建议高职旅游专业的老师和学校各部门领导可以与酒店和旅行社这些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合作让他们组织和接待我校优秀企业顶岗实践教师的家庭旅游活动。这样的情感激励,不仅让广大教职工感受到高职院校对家人的人性关怀,还深刻感受到高职院校对教师企业顶岗实践工作的重视,同时还可以为旅游专业的校企合作企业提供新的合作机会和更广泛的客源。

(四)教师企业顶岗实践与科研工作相结合,与企业合作进行实践性课题研究

很多高职院校专业老师寒暑假赴企业顶岗实践的积极性不高的另一个原因是学校并没有具体落实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工作任务,很多专业老师感觉在企业顶岗实践使只能对企业工作流程进行参观,教师参与企业具体工作任务的机会并不多。鉴于很多专业老师这样的顾虑和想法,笔者建议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可以和校企合作单位联合申报实践性课题,这样有课题任务的要求专业老师在企业顶岗实践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调研任务,同时还可以与企业人士面对面沟通实践性课题研究思路。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专业老师的双师素质以及企业兼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同时还进一步增强了校企双方高职人才培养思路的契合度。

四、结语

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范文2

湖北工业大学于2014年寒假实施了为期两周的假期实践教育活动,覆盖全校所有学生。通过总结和完善,学校进一步出台了《湖北工业大学短学期制实施方案》,在2014年暑假实施了更为周密的实践教育活动方案。电气学院结合学校总体部署,制定了《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2014夏季短学期实施方案》,并据此落实实践教育活动的各项工作,工作过程及特点值得探析。

一、准备与实施

(一)明确分工,宣传动员。为扎实推进2014夏季短学期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电气学院成立了2014实践教育活动工作小组,明确各单位的分工和职责。学院于2014年6月26日前分别召开了各年级班导师工作会及班长会,向班导师和各班学生传达了本次践教育活动的意义、具体安排和要求。以班级为单位,由班导师负责事先统计各班学生的实践意向,并对每个学生的实践计划给予必要的监督和指导。

(二)知行合一,明确思路。电气学院2014夏季短学期实践教育活动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知行合一。学院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培养计划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实践教育工作重点,力求做到因材施教。

(三)认真考核,总结调研。考核工作分为班级考核、学院遴选和校级推优三部分。班级考核由班主任和两名专业老师负责,答辩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5个等级。每个班推选出两个较为优秀的实践个人或团队,学院依据各班推选出的优秀个人或团队所提交的相关材料遴选出院级优秀个人或团队,并向学校推送一定数量的优秀实践个人或团队。

学院将短学期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将优秀实践案例材料汇编成册。学校和学院安排领导干部到指定班级调研实践教育活动的具体开展情况。

二、实践教育活动结果及分析

(一)实践教育活动数据。电气学院共有54个班级,共计1865人,各班于8月31日举行答辩总结会(其中1人未参加答辩)。全院有176人开展科技创新类活动,占9.4%;1033人开展社会实践类活动,占55.4%;435人开展实习实训类活动,占23.3%;220人参加考研学习,占11.8%。其中,2011级571人,56人开展科技创新类活动,占9.8%;134人开展社会实践类活动,占23.5%;161人开展实习实训类活动,占28.2%;220人参加考研学习,占38.5%。2012级650人,69人开展科技创新类活动,占10.6%;415人开展社会实践类活动,占63.9%;166人开展实习实训类活动,占25.5%。2013级643人,51人开展科技创新类活动,占7.9%;484人开展社会实践类活动,占75.3%;108人开展实习实训类活动,占16.8%。

(二)实践活动均以社会实践类为主。各年级学生开展的实践教育活动均以社会实践类为主,学生们大多都倾向于走入社会,体验不同的生活。并且,年级越低的学生越趋向于参加社会实践类的活动。12级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并且暂时没有就业和考研压力,因此是科技创新类的“主力军”。

(三)开展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在科技创新类活动中,大部分11级学生选择课题研究,12级、13级学生则多为参加学科竞赛,这也是跟学生的专业基础积累程度相关,高年级学生的专业知识较为丰富,更有利于参加科研活动。在社会实践类活动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大部分都选择体验社会,了解社会,积累不同的社会经验。在实习实训类活动中,11级学生趋于选择专业实习,很多同学都投入到实际生产过程的体验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为今后找工作打好基础。

三、问题与对策

此次实践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实践教育活动开展的效果因人而异,学生们的实践积极性不同,无法保证所有学生都高质量完成实践活动;活动的评价机制略显单一,还不够完善;极少数指导老师的指导积极性还有待加强。针对这些问题,学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一)现阶段对实践成绩的评价主要是基于实践时间的长短,应出台较为详尽和完善的评价机制,对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给出恰当的评价标准,便于后期评审和推优活动的开展。同时,设立实践学分及相应的奖惩机制,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践育人 困境 突破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这就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不断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加强实践育人的教学环节,将其作为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中的重要一项,谋求教学体制改革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不断地加强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教学工作,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养社会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就业的需要。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抓紧实践育人工作的落实,不断提高实践育人教学工作的效果,将实践育人工作贯穿于整个高职教学的过程中。

二、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困境

1、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实行实践育人的教学模式,就是要让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自身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应该对实践育人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通过构建完善的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来规范实践育人的教学环节。但是,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实践育人教学体系并不完善,许多教育工作者以及老师都不能很好地认识到实践育人的重要性,或者是在教学大纲中并没有完全规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导致许多老师感到无从下手,教学的目的性不强,教学效果也很不可观。大多数的实践育人体系中缺乏完善的实践育人总体规划,许多教学的任务甚至很不科学,这是实践育人工作的很大障碍,会严重影响实践育人教学理念的推广,也不利于学生实践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实践教学方法不尽科学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和普及,高职院校对实践育人重要性的认识都有所提高,逐步增设了实践育人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并出现了许多新颖的形式和灵活的教学任务。但是,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工作,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实践教学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子,大多数都存在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诟病,致使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是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再有就是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只是一味地按照教材进行,不免枯燥乏味,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于照本宣科会严重阻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高,这是与社会的需求相违背的。

3、实践育人队伍建设不完善

老师可以说是决定实践育人教学工作能否有效开展关键所在,肩负着高等教育健康稳定发展的神圣使命。就目前来看,在实践育人教学理念实行的初期阶段,许多老师的教育水平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经过多年的应试教育的熏陶,重视理论教学的思想根深蒂固,实践教学的能力普遍较差,并且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学的经验,导致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针对性不强、创新性不够,指导能力也较弱,不能对学生做到很好的指引工作,无法引导学生并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实践育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老师的实践工作能力,这是做好实践育人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

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高职院校所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都是工学结合,即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实习为最主要的实践育人内容。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拥有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实践育人队伍。有关的调查研究显示,许多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缺乏老师的指导,而造成了许多的失误。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实践育人的队伍结构不合理。实践育人工作是学生素质教育教学大纲中的重要内容,而学生的实践辅导老师在所有老师中所占的比例很低,专业课的老师人数也不多。实践育人的教学工作应该协调教学、管理和服务三个方面的问题,综合全面地推动实践育人工作的实行。在目前的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队伍中,大多数是学生工作人员和微数不多的专业指导老师对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是极为不利的,严重减弱了教育的力量,将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等作为实践育人的主体,由于其还担负其他方面的工作任务,会阻碍工作的实施力度,必定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另外,在学生的实习培训或是社会实践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这时就急需专业老师的指导,而高职院校中就严重缺乏这种专门的老师设置,辅导员等老师往往其他工作任务繁忙,不能及时地给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

指导方式不尽合理。实践育人是指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实习或是社会实践积累经验,以利于学生今后的社会工作,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由此看来,实践育人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必须要注重实践育人工作的科学合理性,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既要注重指导的合理性,又要注重有效性。在实际工作中,容易犯两方面的错误。一方面是包办性倾向。该思想忽视了学生的实践主体性,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都由老师包揽,学生按照老师指定的计划进行,完全失去了思考的空间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从参与活动变成应付作业。另一方面是割裂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指导的关系,仅仅注重学生的技术要点的传授,最终根本无法达到实践育人的教学效果。

4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

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需要完善的考核机制作为支撑,要通过采取一定的评估体系和考核标准来规范实践育人工作的执行,只有统一有效的管理才能提升教师及学生对于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而目前高职院校中缺乏有效的考核体制,或是所建立的考核体制及其不完善,从而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其育人效果也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开展该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恶性循环,致使实践育人工作的成效性得不到提升。

三、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突破

1、人才培养模式需进一步创新

随着职业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十分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院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与达川区人民医院、达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了深度合作,专业课,特别是专业实验实训课直接请医院有经验的专家给学生上课,到医院进行实验实训操作,学生对医院设施设备、医院环境增强了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很多专业与企业合作不够,请行业企业专家数量不多,有少数专业上的理论课特别多,有些课程也没多大作用,有个别专业学院的实验设施设备也较差,有的只能在黑板上做实验,根本达不到锻炼的目的,更不用说提高动手能力,与职业教育特点相去甚远。用人单位反映,我院的实习生或在他们单位就业的部分学生,职业素养较差,吃苦耐劳精神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一定要走出去与企业(医院、学校)多合作,请企业的能工巧匠、专家能手来学院讲学,让学院教师到企业(医院、学校)进修、培训提高,使之成为专业能手。加强学院的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加重实验实训课比例,真正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同时,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教学内容需进一步改进

师生反映到课程开了很多,却不精,如电算化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只开了半年,还没有怎么入门,就去学财务会计了。我们有很多课程内容都是高校的教师编写的,很少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更没有将行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中,因此,有的内容过时,不能结合实际,对工作指导意义不大,有的太难,理论知识要求太高,学生反映听不大懂,学习兴趣不浓。考试只注重理论,很少考操作等等。这就要求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一定要熟悉本专业所在行业、企业(医院、学校)的最新标准、具体要求,自觉将其融入所授课程的教学内容中。理论课程的建构也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岗位工作的需要,坚持以能力为导向,围绕本专业的核心能力的培养,构建融知识、技能、素养教育于一体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真正掌握最新的、有用的、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为地方产业和服务民生培养出更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1]

3、教学方法需进一步灵活

作为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基本情况。他们的基础、习惯、爱好、家庭状况、身体情况等,再根据社会需求、专业特点、职业需要确定自己的教法。我们教师中,有的教案应付了事,不求质量,有的上课不清楚讲什么,怎么讲,一味的照本宣科,不求课堂质量,有的忽视教材、学生,上课就来,下课就走,不了解、不关心学生,有的闭关自守,墨守成规,教法单一、陈旧等等。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认真加以解决,通过送教师出去培训或请专家、教授到学院做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教师的能力和专业素养,特别是提高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的教材教法,课堂教学能力。教学中一定做到“六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辅导、认真指导实验实习、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因材施教、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坚持教育与教养、学知与学能、主体与主导、教法与学法、苦学与乐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使高职学生在“实践――理论――实践”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2]

还要加强实践育人的顶层设计。推行实践育人教学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下审视高校教学的现状,对整个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综合的统筹和规划。从为社会培养高端人才这一根本目标出发,联系学校的教学实际,对阻碍实践育人教学工作开展的关键性问题和全局性问题进行统筹分析,建立整体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案,以不断提升实践育人工作的实行效果。首先要在全校的教师中宣传全新的教学理念,注重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将教学改革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要将实践育人工作放在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完善的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实践育人与其他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对教学任务和教学大纲进行系统的规划。将实践育人教学工作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总规划中,使学时和学分的制定尽可能地科学合理,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开展的有效性。[3]

完善实践育人的支撑和保障工作。要想使实践育人工作有效地开展,就要解决所有实践育人工作的后顾之忧。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制定完善的规范性文件,使实践育人工作趋于规范化和常态化,逐步形成完整的制度规范体系。深入研究实践育人工作的规律和特征,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具有针对性,操作性要强,以保证其的有效实施。与此同时,要落实实践育人工作的经费保障,学校应该不断加大实践育人的资金投入,全方面的支持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将每一项经费都纳入学校各学院的预算之中,通过制定相关的经费管理和使用办法,来规范经费的使用,使资金确实落实到实践育人的工作中去。[4]

4、结语

总的说来,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教育手段,是为社会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该对实践育人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地推进教学体制的改革,解决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莎.校园戏剧活动在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中的作用研究.《华章》.2013年10期

[2]王子夺.基于实践育人为本位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品牌战略构建.《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1期

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范文4

【关键词】老年护理教学 实践能力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02-01

我国是老龄化人口较多的国家,因此对老年护理专业人士的需求不断增多,面对庞大的老龄化人群,如何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如何延缓衰老、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等一系列老年护理问题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对老年护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因此要求老年护理教学中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提高老年护理的实践机会,增强其对养老认知的理解。

一、老年护理教学的含义

老年护理是将人体机能老化和老年专门的护理知识运用于老年护理中,进而研究帮助老年人解决心理及身体的科学体系,老年护理教学是基于老年护理的基础上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一门学科,通过系统、科学的实践,将大量研究得出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将相关老年护理教学的经验传输给护理专业的学生,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老年护理教学的理论与应用,并在实践中进行实操。进而培养我国优秀的护理专业人才来更好的应对老龄化对护理专业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老年护理教学及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老年人是护理的主要服务对象,其对护理的主要需求点表现为日常生活能力的帮助,由于我国传统的故土难离思想以及经济条件限制等原因,大多数老人不愿意或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来寻求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但是这些老人有需要专业的护理服务,目前这类老年人主要有这几种对象来照顾:配偶照顾、子女照顾、保姆钟点工照顾。我国目前大多数老人由家人照顾,因此家属的负担较重,因此需要来自护理服务机构的支持和帮助[1]。

三、老年护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途径

老年护理专业学生的教学是培养优秀的护理专业人才的根本,如何能够培养真正适合社会需求及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型护理人才是我们主要的研究方向。笔者通过以下三点进行相关研究阐述。

1.提高实践能力培养意识

分析目前所需的老年护理专业型人才的特点为理论知识强,并能将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到护理中来,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因此在培养专业的护理人才的过程中,关键的是改变以往只注重理论课的传统意识。在护理专业教学中,教师及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脱节,学生由于盲目追求高分数、奖学金等,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求得高分,忽略实践能力的锻炼。造成“理论上的巨人,实践上的矮子”的现象,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从事到护理行业中将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因此提高学生及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哲学上说“主观意识决定客观存在”,因此只有教者与学者在思想上进行转变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寻求实践的机会,重视实践的成果,故而学校可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通过教学讲座、职业宣讲等活动请专业的护理人才到学校来进行宣导,为教师及学生提供去模范的老年护理机构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对实践能力的重视及自我实践能力的培养。

2.完善老年护理实践教学体系

老年护理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学校以建设校园实验室为基础,开展校外老年护理实践基地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需根据教学的场地、目标和实践等教学规范性元素,结合自身教学能力,重视当前市场实际人才需求,运用工作岗位导向的方式完成教学计划。同时对学生的实践成果及实践过程给与科学的评价与改进方法建议,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通过开展模拟实验、模拟养老院等活动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总而言之,学校应通过科学系统的实践基地建设,及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设计,加以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实践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等等来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3.重视校企合作

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因此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针对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护理能力为根本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由于校内实践基地的限制,学生的实践机会相对不充足,因此学校应积极开辟校外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故而学校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将企业作为学生的实训场,通过给与学生实习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需护理老人。学校也可以通过和相关老年护理机构学习对了解社会需求及市场导向[2]。学生在老年服务机构中得到指导与帮助,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理论知识的落实都提供了有利的帮助,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广西中医学院,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创建了老年公寓作为老年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基地,老年公寓的规划与发展作为学院的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将学校与企业融合为一体,通过这种方式还能够实现老年公寓和护理专业的共同发展。老年公寓对在校护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指导的功能,对毕业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同时老年护理专业对老年公寓提供人才知识及技术保障,从而达到校企的双赢。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但是由于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校企合作形式需要进行借鉴的方式进行实施,寻求符合学校的校企合作模式。

四、结语

在老龄化趋势较为突出的今天,培养合格的具有实践能力的老年护理人才至关重要,针对国家大力展开老年护理的情况,老年护理专业教学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以完善老年护理教学体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基地从而获得更好的实践能力,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来满足社会及市场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理论知识扎实的新型老年护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孔令磷.老年护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护理学杂志.2014(8):11-12

[2] 余昌妹.老年护理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5):12-13

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范文5

【关键词】社区护理;实践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R47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601-02

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21 世纪护理发展的新方向,中国将有大部分护士走出医院进入社区开展社区护理工作。随着社区护理的服务对象和内容的扩展,社区护士既要掌握流行病学、预防医学等自然科学的知识技能,还需具备观察、交流、沟通技巧。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护理人员缺乏,培养合格的社区护理人才是目前面临的新课题[1]。社区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实践教学受到教学基地条件、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教学效果不尽如意。本文在总结我校《社区护理》课程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目前《社区护理》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1.1 严重缺乏社区护理实践基地 由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尚处于发展阶段,普遍存在数量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功能不全的问题。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没有全面开展社区护理及卫生保健工作,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就是一个小型医院,所做的护理工作和医院没什么区别,社区工作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质作用。影响了护生对社区护理工作的理解,社区护士工作职责不明确。而学校对社区护理实践课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往往无固定的实践基地。仅仅在校内进行社区模拟实践,有时带学生去发宣传资料、宣传卫生知识、测量体重和血压;或到幼儿园为儿童进行简单的体格检查;或干脆在校内进行社区模拟实践,均难以完成实践教学目标。

1. 2 缺乏合格的社区护理实践教师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还处于起始阶段,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变得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大批能够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卫生技术骨干队伍。但是现在医学院校中讲授社区理论课的许多教师,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缺乏。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则普遍存在从业时间短、学历低、理论知识薄弱、缺乏专业教学经验等问题[2]。更不能将先进的护理理念比如系统化整体护理,跨文化护理应用到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得不到足够的发挥,实践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另外因为缺乏实践教学教师,社区护理实践课时开设太少,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成为实用型人才。许多医学院社区护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时的比例约为4:1,有的甚至取消了实践课,这样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1.3 实践教学时间短 社区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还应加强社区护理的实际应用。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内容与临床护理实践相比,除了涉及常见疾病的治疗护理,实践内容还包括社区调查、家庭访视、健康教育讲座、保健指导、社区科研等。实践教学内容丰富,而教学时间相对较短,各医学院校《社区护理》课时安排48 学时~102 学时,理论与实践的比例约为4∶1 至3∶2 ,甚者干脆将实践课取消,因而增加了教学难度,降低了教学效果。本校课时为32学时,实践学时仅为6学时,甚至未达到普通学校的最低标准。

1.4 思想上重视不够 个别学校的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以及教师对《社区护理》课程实践教学不够重视,认为现在绝大部分护理专业毕业生要去医院工作,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工作的影响不大。因此,在课时的安排、实践基地的建设、教师的培养提高等方面均投入不足,在源头上制约了社区护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此门课在大三下学期上,此阶段学生面临这实习找工作时期,更倾向于基础护理操作的实践,学生普遍的重视程度也欠缺。

2 对策

2.1 加强社区护理实践基地的建设 国外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在总学时中占有较大比例,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一般为1:1,实践教学与理论学习多采用交叉编排,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众多,包括卫生中心、护理站、学校、家庭、社区养老机构等。目前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附属于学校, 因此在配合程度和带教质量上难以控制[3]。因此学校应选择适当的社区作为教学基地,但是这些机构大多并不能直接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学校可以与社区服务开展得较好的社区及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开发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另外,学校可以通过街道居委会参与寻找较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其配合下为社区居民发放健康知识宣传资料,建立健康档案,测量体重、血压,进行健康咨询和指导,健康教育等。也可以通过政府参与与支持等多途径、多渠道开发实践基地,还可以利用学校自身及其附属医院的优势, 开展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同时,要开阔思路,多途径、多渠道开发实践基地。

2.1.1 以附属医院为依托实施教学 利用学校有附属医院的优势,通过医院的社区门诊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以家庭病床为契机,组织学生深入辖区家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为家庭病床病人提供预防、治疗、护理、康复为一体的全方位社区服务,让学生在社区实践中得到提高。

2.1.2 以学校为社区进行实践 可以对在校师生进行健康调查、健康体检和健康教育;同时,还可以利用周围中小学以及幼儿园进行社区实践,可以测量评价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调查学生营养、视力状况以及龋齿的发生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指导。

2.1.3 利用社会调查、社区养老机构等开展社区护理实践 可到工厂、机关、街道、村镇等调查性别比、出生率、死亡率以及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有哪些,调查群众文化程度,健康调查、体格检查和卫生宣教等,让学生体验到如何与社区群众接触、交流,如何进行社区服务。还可到敬老院、福利院进行预防保健、康复等知识的宣传教育,并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

2.1.4 改进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 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分成两部分,即课堂实践和社区实践。课堂实践教学:采用角色扮演、标准化病人、情景教学、案例讨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社区、家庭环境, 引导学生以问题为核心,按照问题解决模式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在复杂的条件下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情景设计,将社区健康教育、人际沟通、社区健康检查等内容采用角色扮演法,培训标准化病人,由护生扮演医生、护士、患者等各种不同角色,进行护患沟通及角色转换的实践体验,通过角色扮演,使其体验患者痛苦,感悟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锻炼扎实的基本功。社区老年护理、社区儿童保健采用问题式教学,教师引问激思,设疑解惑,以培养提高护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区实践教学:安排社区见习和社区实习(两周) 两阶段进行。通过两阶段社区护理实践, 有效达到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

2.1.5 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开展社区护理第二课堂 寒暑假前通过学校团委、学办宣传号召,让学生利用假期回家的机会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调查前应让学生做充分的准备,将清楚社会调查的目的、任务与意义,指导学生拟好社会调查表格,到工厂、学校、医院、幼托机构、老人院等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通过这项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如何与群众接触、交流,如何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并巩固了社区护理学有关社区流行病学调查的相关知识。

2.2 加强社区护理带教师资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培养高素质社区护理人才的关键。社区护理教师在承担社区护理教学前多采用临床思维模式进行教学,从事社区护理教学后大多未接受正规的系统培训,难以准确把握社区护理教学的特点[4];如果教师不熟悉社区护理实践的目的、方法和步骤,就会陷入只重视过程,不重视质量,只顾形式,不顾实质的局面,这就要求必须对理论师资和实践带教师资进行培训。学校可定期派任课教师到社区参与实践,以了解社区实际工作情况;或根据学校情况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社区护理开展较好的地区参观、学习、考察,了解社区护理新进展;参加社区护理的学术交流活动;选择―批从事社区护理多年、有一定理论功底的社区护士加强培训,可通过学历教育、在职培训、进修等方式,更新、补充、完善其知识结构,增强带教的参与意识与带教的责任感,提高带教水平,满足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需要。

2.3 合理安排实践内容和时间 纵观国外医学院校社区护理教育,社区护理实践在总学时中均占有较大比例,如英国利物浦大学和谢菲尔德大学社区护理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时间比例一般为1:1,理论与实践学习多采取交叉编排[5];美国东北大学1991 年进行了课程改革,扩大课程设置中社区护理实践的比例,占全部临床实习的50%[6]。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可以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加强实践教学,加大对护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使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的比例逐渐达到1:1。在实践时间安排上,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组成学生小组,进行社区相关健康知识调查,培养护生在实践中的合作能力,为将来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4 思想上高度重视 学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社区护理》课程实践教学,紧跟卫生学发展的步伐,着力培养能胜任社区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此外,要提高学生的重视度,像学生讲清未来护理发展的趋势,从思想上清楚学习障碍。

社区护理是应用性较强学科之一,根据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在的问题,对现有的社区护理实践教学进行改革。目前,为适应我国社区卫生工作发展和培养新型护士的需要,学校必须加强对社区护士的培养[7]。除了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外,更应加强学生的社区护理实践锻炼,让学生深入实际,促进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结合,在实践中加深对社区护理内容的了解和掌握,成为合格的社区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国荣.浅谈如何培养社区护理人才[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2A):3537-3538.

[2] 陈正英,楚婷,向红.护理教学路径在社区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7,21(10B) :2613-2614.

[3] 陈军,姜黎平,蔡福满等.社区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探索[J].护理研究,2007,21(4B):1023.

[4] 阎红,朱丹.社区护士专业教育现状及其培养途径[J].护理研究,2006,20(7A) :1700-1702.

[5] 沈慧霞,冯正仪.国外医学院校社区护理专业教学情况简介及建议[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2 (4):34-36.

[6] 孙宏玉.美国社区护理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2,23(4):37-39.

[7] 胡风英.社区护理实习带教模式初探[J].护理研究,2006,20 (3C):560.

作者简介:

养老院社会实践总结范文6

随着居家养老服务在我国的快速推进,学界关于居家养老研究的文献资料大量涌现。学者们从居家养老的概念定义、发展背景、服务需求、养老模式、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但是,这些研究还存在研究层次较浅、视野较窄、学科背景单一、理论研究不足、差异性关注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

居家养老;养老模式;养老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急剧变迁,人口流动加速,老龄化程度加深加重,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庞大,家庭结构小型化、空巢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单独应对老龄化挑战,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养老方式,社区居家养老由于兼备了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优点而受到老年人的认可与欢迎,成为我国应对养老挑战的重要方式。

一“、居家养老”的界定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描述,对概念的阐释有助于把握事物的特征与规律。居家养老概念虽然在我国提出已久,但学者们对其内涵外延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已有研究来看,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两个角度:一,从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关系角度进行的界说。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地点与社会养老服务方式的组合。陈友华以养老地点、养老资源和养老服务供给三个要素为标准,将养老分为不同模式。根据养老场所与居住方式的不同,养老可以分为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根据养老资源提供者的不同可以分为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根据养老服务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社会养老服务、家庭养老服务和自我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模式即是上述“养老地点”与“养老服务供给”两个维度划分出来的“家庭养老”与“社会服务”的组合形式。[1]居家养老是一种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保障体系[2],是家庭养老的补充与更新。居家养老模式古已有之,如邻里照顾、家政服务等,只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家庭社会化服务增多,社会化养老服务增多而已;二,从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区别与联系进行界说。居家养老是一种不同于机构养老的养老方式,是老年人居住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而非集中居住在养老机构,是一种“半社会化半家庭”的养老模式[3];居家养老是改良了居住形式的机构养老,是“家庭养老院”,是“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居家养老”+“社区照料”是把养老院的部分功能搬回了家。总而言之,上述两种视角分别从不同维度揭示了居家养老的内涵与特征,对认识和理解这一概念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对“居家养老”概念的界定共同涵盖了以下几层意思:第一,家庭是居家养老的主要场所,这里的家庭有别于传统意义的家庭,更强调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情感上的归属性。第二,养老不完全是家庭的责任,也是政府与社会的责任。第三,居家养老的内容不仅涉及基本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还包括精神慰藉、康复护理、法律援助等更高层次的养老服务。第四,居家养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居家养老模式的诸多实践与研究

(一)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研究。

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有关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居家养老意愿研究。这类研究以机构养老为比照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老年人对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倾向度。研究结论具有普遍一致性,大多数老年人倾向选择居家养老,机构养老需求虽有提高,但其比例仍远远低于居家养老。分城乡进行比较,城镇老人对居家养老选择度略低于农村老人。2.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研究。在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研究中需求影响因素研究占比例较大。需求影响因素研究能够准确锁定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群体以及不同群体的需求特征。这类研究多遵循假设检验的思路,分析筛选影响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可能因素,并对相关因素进行交互分析,最后对分析结果利用各种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显著性检验,确定最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普遍显示,从不同人口、社会经济特征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来看,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居住类型、家庭经济状况、自理能力、社会保障等都对养老方式选择有一定影响,其中以居住类型、年龄和自理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即独居、高龄、不能自理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最强烈,其他因素影响不明显。在群体需求特征上,高龄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需求度较高,受教育水平高的老年人对法律援助、精神慰藉、服务热线的需求度较高。3.居家养老服务项目需求强度研究。需求强度反映了服务受体对不同服务项目需求的迫切性、优先程度以及不可或缺性,有助于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轻重缓急的安排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有助于其他主体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精确对接。已有研究多以全国老龄办的居家养老三大类服务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根据需求细化项目,再通过项目选择的频率统计或者需求强度测量确定不同服务需求的迫切性。研究结果显示,整体来看,城乡老年人最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主要有健康体检、健康教育、紧急救助、医疗护理、陪护就医、便民维修、家政服务和文化娱乐。分城乡来看,城市老年人对家政服务、文化娱乐、健康教育的需求程度较高,农村老年人对紧急救助、陪护就医、便民维修、健康体检的需求较高。纵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研究,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调查者与受访者对居家养老的认知存在差异。居家养老意愿调查中,普遍存在被调查对象将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混为一谈现象,将居家养老等同于家庭养老。二,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多停留在不同养老服务项目需求强度的描述分析上,缺乏指导实践的深入探索。服务需求只有转化成利用率才能实现居家养老的可持续发展。养老服务需求研究仅仅呈现了老年群体的一种主观愿望,与客观利用率之间存在较大落差。分析两者之间产生落差的原因并促成两者的平衡才应是需求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居家养老实践模式总结。

关注不同地方的做法并对其经验进行总结。从已有文献来看,一方面学者的研究呈现为不同地方做法的描述,如对先进社区工作做法的介绍、实际工作部门一般性工作经验介绍和应用研究中地方做法的概述,理论层面的模式总结较少。另一方面,从已有的模式总结来看,模式提炼维度错综杂乱,有从服务提供主体维度将养老实践总结为“政府包户型”、“企业主导型”、“非营利组织运作型”、“志愿者凸显型”,也有从特色经营方式上将其归纳为“社区集中照料式”、“社区互助养老式”、“社会关爱探视式”,还有从多元主体作用方式上将其归纳为“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政府+志愿者”等。以上归纳多以地方经验的特色概括为主,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提炼。中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通过对各地居家养老实践的深度分析和提炼,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将居家养老模式概括为四种:一,政府主导,层级联动模式。这是一种政府采用行政强制力自上而下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运营的方式。其以政府主导的方式(即政府筹集资金、政府管理、政府运营)在城区、街道、社区居委会三级行政单位分级建立规模有别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或站点,同时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机构,为辖区内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社会养老服务,服务对象主要为老弱病残群体。二,政府主导,民间运营方式。这种模式的实现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公建民营方式,即由政府投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建成后交由民间经营,提升运营效率。第二,政府资助民间力量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或中心。政府通过出台各种优惠扶持政策,调动民间积极性参与养老产业。第三,政府资助,机构主办。此种模式的特点在于发挥机构养老的辐射作用,采用政府出资和社区筹资,委托或资助专业养老机构在社区举办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方式,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运营方式。第四,政府购买,市场运营。其采用政府全额或部分出资在市场上购买服务的的方式为特殊老年群体提供基本养老需求。[4]上述文献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归纳总结了我国居家养老实践的具体模式,对其他地区推广居家养老模式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三、居家养老研究评述

近年来,学界对居家养老的研究越来越丰富,累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数据资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往的研究主要对居家养老的概念、理论现实意义、实践现状、运行机制、服务需求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等进行论述,观点重复的较多,而且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缺乏将外部环境考虑在内的系统分析。已有文献多是专注于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本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囿于学科视野,缺乏对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所依赖的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系统研究。任何项目、组织、制度的正常运转都是嵌入在一定的制度、结构甚至文化因素中,就像一颗种子的发芽必须具备适宜的土壤一样。居家养老服务要持续平稳运转,必须与其嵌入其中的制度结构、文化环境、认知观念、政治氛围相配套,当前文献缺乏从外部环境出发的系统研究。第二,相关研究多停留在表象描述,缺乏触及本质的深度分析。当前居家养老研究主要是以宏观抽样为主的实证研究,这类研究以服务需求和居家养老服务现状研究为主,研究注重对统计结果的现状描述,缺乏解释性分析。以个案研究、典型研究为主的经验介绍、模式总结和问题发现,停留于表面分析,缺乏系统深入的原因剖析和理论提炼。第三,缺乏城乡差异性视角。城乡拥有的经济社会资源存在明显差异性,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比如城乡社会组织的发育、养老市场的发展以及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等,现阶段的研究没有对城乡上述差异给予关注,而是倡导城乡统一的居家养老推进方式。第四,学科视角过于单一。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人口学、建筑学、医学等领域,与其他学科如公共管理、经济学、文化学、政治学等相关性较小。第五,居家养老研究过多的将目光聚焦于养老模式本身的研究,缺乏从老年人、养老问题、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对居家养老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第六,相关研究多停留于地方实践的经验总结而缺乏学术性的理论指导与概括,虽然部分学者也尝试着进行了理论建构与提炼,但仍然不成熟。葺

[参考文献]

[1]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04).

[2]张波.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8).

[3]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