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工程硕士范例6篇

在职工程硕士

在职工程硕士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42

1 背 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快速传播。“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激发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1],而这种“互联网+”的思想应用于教育教学上,则可以具体对应上MOOC[2](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慕课)和SPOC[3](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在教学教法上,将具体网络应用和网络资源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目前也有一些基于MOOC和SPOC的教学教法研究[4]。

而研究生教学,特别是在职研究生教学,则更适合应用这种“互联网+”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模式,让学生完成学校的教育之后能够在实际工作和科研工作中快速上手,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理?结合实践能力有着巨大的意义。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环境的操作,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2 “互联网+”模式下的课程组织模式

对于研究生课程设置来说,有不少基础课程都和本科生本专业的课程内容有重合。以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的工程硕士课程为例,“高级计算机网络”“高级数据库”“高级软件工程”“算法导论”“高级操作系统”就同本科生软件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在内容上有重合。有些基础内容是本科阶段已经讲授过的,导致学生会觉得奇怪,研究生的课程和本科生课程到底有什么区别,这些课程和本科一样?以“高级计算机网络”为例,在脱产的双证研究生班上课时,就有学生在问“高级计算机网络高级在哪里”。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合理组织课程内容,既要抓住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又要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进行导引。

2.1 脱产硕士生的课程组织研究

网络课程中的主体内容是重复的,特别是网络中的一些基础概念和协议,在各个网络课程中都要讲到,且有大量的重复性教学。重复的教学不能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就如同之前我们曾提到过的[5],研究生的“高级计算机网络”教学可以考虑从技术发展的主线来整理。例如应用层各个协议的发展,HTTP协议从non-persistant HTTP到persistant HTTP,从只支持单对象到支持多个对象;从FTP的PORT传输模式到PASS模式的改变,Email客户端从POP3协议的普及使用到IMAP4协议的普及使用。应用层每一个技术的发展都是从具体应用需求提出的,启发学生思考Killer Application促进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对于其他偏向于协议改进的层次,如传输层来讲,除了TCP和UDP的基本理论,还可以介绍TCPng-SCTP[6]、TCP拥塞控制的具体各种改进协议,针对UDP协议的拥塞控制协议DCCP[7]等。对网络层则从IP地址不足的角度介绍分类别IP地址、VLSM、CIDR、NAT、IPv5、IPv6、IPv7等,当然对于下一代的IP协议还是以IPv6协议作为重点介绍,说明IPv6同IPv4相比增加或减少的功能及原因;数据链路层则可以从CSMA系列展开,如CSMA/CD、CSMA/CA、CSMA/CN[8]、CSMA/CP[9]等。

以上的内容都需要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通过Internet找相关的文章和素材,提前准备,方便课上介绍和讨论等。至于其他的网络新技术,如无线网络、网络安全、网络管理、光网、量子通信网络等,则更是需要利用Internet查阅相应的材料。探索网络课程体系中网络资源的系统化、网络教学模式,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完善网络课程组织方案。

但是这些组织方法只适合于本专业、本科学过“计算机网络”及相关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课程的研究生,对于在职的工程硕士,则无法直接从系列技术的分析和技术的延展进行组织,需要其他的组织方案。

2.2 在职工程硕士的课程组织研究

在职工程硕士来自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班级又是不同的情况。以笔者今年上半年上的3门在职工程硕士的高级计算机网络为例,大连半脱产2016级,56人,每周二、四、五上课,每周7学时,上3周半;大连在职2016级班,50人,每周六晚上上课,每次4学时,上8周;营口在职2016级(AS)班,74人,周四至周日上课,每天4―12学时,4天上课。3个班不同的人数,不同的上课强度,不同的基础。其中,大连半脱产2016级的学生虽然不是全日制学生,但是上课的时间集中,同全国统考的硕士生上课形式类似,且周末也会集中上课,2年的研究生课程会在一年以内完成,所以本文还是把这类班级归到在职工程硕士一类。

基本每个班有一半或一半以上的学生曾经是其他专业的,包括英语、化学、材料、会计等,质量参差不齐,没有办法以上一小节的内容组织教学内容,需要新的教学方法。

除了让学生课后找相关资料外,在这种类型的班级里笔者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方法,在3个班级里都获得了一定的效果。

(1)举一个曾经用过的“计算机网络”试卷,提前通过网站、QQ群、微信圈子等方法分发给学生。要求每位学生在课上回答一个问题,以完成课程参与度的分数(一般为20%),在学生回答题目的基础上做知识点的展开。让学生自己或通过班级QQ群、微信圈子里找其他人询问、讨论,是一种自学或学生互相之间讨论的方式。特别是学生互相之间讨论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以P2P的方式询问和解答问题,解决教师作为“服务器”的瓶颈问题,加快讨论速度和效果。

(2)以课件的outline页为引导,鼓励学生自己论述某个技术,在某位学生说过后,再进行必要的补充,由学生选择所在某一层次的技术讲解的先后顺序。这种对某个技术的论述,也可以作为参与度分数的评判标准。

(3)在主体内容完成后,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给有基础的学生更高的讨论。当然讨论的问题也可以用于脱产的研究生课程上,这种问题除了细节外,还会多一些分析或思考。

① UDP头、IPv4头、IPv6头中都有total length或payload length字段,但是在 TCP头中为什么没有相应表示segment长度的相应length字段?

② UDP头、IPv4头、TCP头中都有Internet Checksum字段, 但为什么IPv6没有校验和字段?

③ 在常见的头中,都是源地址在前、目的地址在后,如TCP头和UDP头中都是源Port在前,目的Port在后;IPv4头和IPv6头中都是源IP地址在前,谜底IP地址在后;但在Ethernet帧或802.3帧结构中却是目标MAC地址在前,源MAC地址在后。

④ token ring的效率理论上要比CSMA/CD高得多,为什么没有使用token ring?为什么WLAN中的MAC地址会多于两个?

其他的一些常见的讨论,如为何IP地址和MAC地址可以共存,CSMA/CD为什么不能在无线网络中使用,TCP在有线网络中的拥塞控制方法为什么在无线网络中不适用等。

在本次3门在职工程硕士的“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中,通过这些方法的使用,明显感觉学生的参与度要好,课上及课间的参与度大大提高,特别是在课下与教师的交流和探讨问题的频率和次数要大大增多。还有学生因为出差错过了一次课程,在考试结束后,还专门约时间单独补上错过的课程内容。

整体来说,这种组织方法提升了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利用Internet环境和资源,进行科研与教学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资源实践的探索,为以后进一步优化教学组织方法、培养研究生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2.3 实验课程材料的组织

理论和实践结合,一方面要求对于实际问题能够进行整体把握、进行系统分析,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于实际问题能够通过实验建立相关的概念模型、数学模型或解决方案等,以准确描述具体的实际问题。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是分离的,课堂教学处于主导地位,实验处于辅助地位。课堂教学具有非常鲜明的灌输特点,不太强调学习者的内在条件,学生只是接受者的角色,长期下去,学生很难学会学习。理想的学习方法应强调学习者的主导作用,在计算机教育实践中,要求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合二为一,互为补充。强调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其显著特征是基于问题的学习和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利用各种工具辅助教学,这些工具将和各个抽象层次的可视化支持结合起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给定一个编程任务,提供学习环境和背景知识;将课堂教学和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求教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环境的构建上,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特别是对于在职工程硕士来说,很少有机会做配套的实验,只能从原理和步骤及他人视频上做一些了解,这就需要学生通过Internet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学习知识。研究生在宿舍或者课余时间就能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变成了老师与研究生之间和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进行实验的远程模拟部署和录像演示并可以远程访问,以此让对课程感兴趣的研究生随时随地进行远程学习。

3 分类教学网站的设计和实现

对于教学网站的设计,课件分享和组卷、自动评分系统都已有一些研究,比如在林桂亚等[10]的工作中,根据学生频繁使用手机这一趋势,结合教学环境和教学改革情况,建立了基于WAP的课程教学网站。吴巧玲等[11]研究了主观题自动评分系统的实现,系统采用自然语言理解,并依据CNKI的“知识库”来作为自动评分的依据,实现了分类教学网站的设计。

网站的基本功能如图1所示。网站的访问者分为两种,一种是游客,另一种是注册用户。游客与注册用户共有的功能是搜索与观看视频,注册用户有修改个人信息、评论以及查看评论等功能。网站的维护者是管理员,管理员负责推荐信息管理、视频管理、评论管理以及账户管理等。网站的核心功能在于视频管理和评论管理,学生可以作为访问者观看网站视频,并可以用提交评论的方式与其他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分享学习心得。网站用JSP和MySQL数据库等相关技术进行了实现,目前已经在教育网内部进行了使用。

4 教学效果和总结

以考试成绩为统计的教学效果见表1,其中2016级3个班是使用了在线视频网站的,而之前2个2015级的班级并没有使用该系统。特别要说明的是,2016级大连半脱产和16级大连在职的两个班的开卷形式是“一本书开卷”,即学生只能带纸版的参考材料;而2015级的三个班及2016级营口在职班的考试形式是“全网开卷”,即学生可以用电子版和纸版的参考材料。

在职工程硕士范文2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高文波(1964-),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副处长,工程师。(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25-02

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职业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我国研究生教育正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从以学术型为主向学术型与应用型并重转变,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学术型培养为主向以应用型培养为主转变。在经济转型期和研究生教育发展新阶段,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简称“工程硕士生”)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只有坚持与行业紧密联系,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切实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性问题,才能为企业转型、产业升级服务。

一、新时期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优质生源不充足

长期以来,我国工程硕士培养以在职人员为主,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形式进行培养,一定程度上培养质量遭到社会和用人单位诟病,对工程硕士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行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培养时,家长与学生明显对工程硕士存在偏见和误解,报考意愿不足。同时,由于政策不配套、宣传不到位,家长和学生认为工程硕士低人一等,不如工学硕士,常常出现先报考工学硕士,然后再申请调剂到工程硕士的现象,工程硕士生中的优质生源明显不足。

另外,目前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没有完全实行分类录取,初试沿用工学硕士标准,考题过分偏重知识性内容,对应用和实践能力考查不够;复试忽视对工程硕士研究生职业性的考查,一些真正希望在职业能力上有所提升的学生无法获得入学资格,而一批对行业认识和了解不足、工程意识和职业潜能缺乏的学生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形成学生学习期望与后期培养之间较大的落差,影响培养质量。

2.课程设置、培养环节与工学硕士类同

在观念上,培养单位认为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一样都需要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忽视了两者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导致两者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类同;部分教师认为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是一样的,都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没有单独开课的必要,加之由于部分领域学生的招生数量少,培养单位考虑到成本因素,使得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同堂上课现象多有出现。除专业实践外,其他环节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区别不大,培养的区分度不高。

3.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研究生课程建设存在着重视度不高、系统性不强、重复性过多、深度不够、方式单一等问题,研究生课程应有的作用和地位未能有效发挥。课程间纵横向区分度不明显,重点不突出,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很少。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工程应用性与实践性的教材缺乏,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深度不足,部分内容与本科内容重复,差异性和层次性不明显,专业课内容的先进性与前沿性不够;教学方式单一,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在部分重要原理和数学公式的推导中疏于书写,只是通过 ppt来讲述公式,甚至照本宣科,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缺少案例教学、研讨教学等教学方式,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应用型师资缺乏

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师以工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为主,大部分教师理论知识深厚,理论水平高,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缺乏对企业技术和管理的深刻理解,工程实践能力较差,习惯于传统的工学硕士培养的思维模式,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严重不足。校外的兼职导师虽实践经验丰富,但往往对学生的全程指导不熟悉,投入的精力不足,他们与校内导师和学生的联系较少,沟通不多,其作用发挥不够。总体而言,高校指导工程硕士的应用型师资十分缺乏。

5.专业实践教学薄弱

专业实践是培养工程硕士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工程硕士生获取学位论文选题的主要渠道。为了提升工程硕士生的能力和素养,保证工程硕士生的培养质量,目前各培养单位都建设有一定数量的专业实践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但是,实际上能够真正进入专业实践基地开展实质性实践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导师要求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学生实际上成了导师科研课题的“打工仔”,导师根本不愿意让学生去专业实践基地实习实践,即使去了实践基地,由于项目不足、指导不到位,学生对行业及其规范了解不多,往往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专业实践的时间明显不足,专业实践质量难以保证。

6.与行业、职业资格认证衔接不畅

目前的现状是进入行业没有标准和要求,学术型研究生也可以去行业一线,专业学位研究生也可从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人才准入标准不对等,企业选人的标准是学历、学生的性价比,而不是学生的能力。高校工程硕士培养并不考虑行业需求,培养与行业的联系不紧密,大部分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跟行业资格认证没有对接,少数工程领域虽有行业、职业资格认证,但两者的衔接也不顺畅。

二、新时期工程硕士培养对策与建议

基于目前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新时期工程硕士培养应以工程领域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根本,大力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评价标准,大力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着力提高工程硕士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之需。

1.严格分类招录与分类培养

工程硕士是与工学硕士不同类型的学位,虽然属于同一层次,但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不一样。因此,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题应该与工学硕士研究生不一样,应该更多地侧重于职业性与应用实践能力的考查;工程硕士研究生录取应单独划线,只招收报考志愿为工程硕士的学生,不接受工学硕士研究生的调剂;同时,应建立针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制订更加明确的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专业实践训练,学位论文选题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力量,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加强与行业的紧密结合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时间不长,发展中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发展极不成熟,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行业任职资格进行无缝对接是关键。只有这样才会促进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才会加大课程体系、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的改革力度,才会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联系,才会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否则高校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将会没有市场。

(1)突出职业导向,改革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不是以学科为基本单元,按学科的逻辑进行,而是以行业、问题为导向按行业、职业的逻辑进行。按工程领域并结合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课程内容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能反映当代工程科技发展前沿的最新水平。开设与行业任职资格相关的课程,推进工程硕士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有效衔接。

(2)结合行业需求,推进与行业的紧密联系。邀请行业高级技术专家和高级管理专家开展“行业前沿讲座”、讲授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让学生尽早接触行业、熟悉行业、了解行业,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

(3)突出案例教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导师、行业与企业进行案例建设和案例教学的积极主动性,鼓励高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编写案例、出版案例教材,并讲授案例课程等,通过大量采用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以工程项目为依托,强化实践能力。一是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为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提供实践平台;二是通过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学生结合基地的工程实际项目开展专业实践或直接参与导师的横向工程课题研究,参与工程实践;三是通过参与各种工程项目的实践研究,增强学生对行业的了解和对行业规范的认识,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质量决定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建立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且懂行业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对于工程硕士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推动校内专任导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联合进行项目研究,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选聘一批具有一定学术水平且实际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级专家或高级管理人员兼任工程硕士生的指导教师,不定期来校开展“行业前沿讲座”、讲授专业课和实践课、指导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等;再次,开设“导师学校”,对工程硕士生校内外导师进行培训,组织他们学习相关文件,让其熟悉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及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和管理等各环节的相关政策、规定及要求;最后,加强校内专任导师与企业兼职导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4.切实转变教育理念

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虽处于同一层次,但在培养规格上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工学硕士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而工程硕士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其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因此,在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理念,树立新的工程硕士培养观。

(1)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师主导轻学生自主的现象,确立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其身心特点、兴趣和个性特征,在教师的引导、参谋、组织下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不断获取知识。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工程硕士研究生思维方法的熏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

(2)要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虚心学习、开放包容是应具有的胸襟,在立足国情、求实创新、自主发展的同时,注重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理念、经验。工程硕士教育发端于西方,英、美等发达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程硕士培养制度。要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工程硕士教育的理念、模式和先进经验。

(3)要树立“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大工程观”是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思想道德与工程实践融为一体,具有实践性、整合性、创新性的教育理念。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需要亟待改变狭隘的学术教育观,树立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重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

(4)要树立“质量是生命线”的教育理念。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经过近20年的发展,规模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是在培养模式和培养制度上还需要不断完善,在培养方案上还需进一步优化,在培养环节上要加强管理,在进一步建设理论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在培养质量上狠下工夫,使得培养的工程硕士研究生真正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结语

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开展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时间不长,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和研究,特别是在推进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行业紧密结合及考核、评价与职业资格标准衔接、完善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双导师或导师团队负责制等方面还需要政策支持、政府推动。

参考文献:

[1]周叶中,夏义堃.以质量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

[2]高文波.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

在职工程硕士范文3

【关键词】工程硕士招生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46-02

【Abstract】The paper analyses the personnel distributions and students quality that enter oneself for master of engineering by summarizing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on the master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t presents some methods that how to recruit the stud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Master of EngineeringRecruit the student Status in quo

自1997年国家正式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以来,已批准了212个培养单位具有工程硕士招生权,现涉及40个工程领域,年招生4万余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工程硕士现已成为我国专业学位中涉及专业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一种学位类型。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开展的时间并不长,教育规律和办学模式仍在摸索中,为了大力发展工程硕士教育,国家下放给各高校较大的办学自,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高校的积极性。但随着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工程教育的市场化,部分高校由于缺乏对工程硕士教育的正确认识,在功利主义的驱动下,不顾自身的教育资源和培养能力的限制,变相地降低学位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进一步加深了社会上对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不如工学硕士教育质量的偏见。同时工程硕士教育由于属于在职教育,受市场需求的影响较大,还存在着生源不足、生源不稳和生源质量下降等生源问题。生源问题方的存在加大了高校招生工作的难度,使得相当一部分学校无法切实制定本单位工程硕士培养的长期规划,进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无法保证生源的情况下,有些高校录取的工程硕士跟着工学硕士班就读,简单的改改几门课就算是工程硕士的培养计划。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招生政策根据招考形势也需要做出适时的调整。今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关于2009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出现连续3年招生不足10人的工程领域,将停止该领域的招生。”这是旨在通过扩大招生规模来优化高校教育资源、保证培养质量的一个重大举措,同时也给招生单位提出了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校属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高校,是我国首批同时获得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现已在13个工程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新增加3个工程领域)。这几年我校工程硕士招生规模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势头,比如,2007年至2009年现场确认人数依次分别是:151人,196人,227人。单从数字来看是在保持稳定的增长,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依然存在问题,好几个工程领域当年在外有开设新班的时候人数就比较多,等到下一年没有新的教学点时,人数就会剧减,甚至会出现无人报考的现象。现就如何在新的形势下保持招生规模的稳步增长谈谈本人的一些想法。

一、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目前,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校外基地培养,只要是依托企业建立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在校外实施分段教学和开展论文研究;另一种是校内集中培养,主要是针对一些企业急需的个别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根据学生来源分散、专业各异、不宜在校外集中的特点,采取学生到校集中授课和在企业开展论文研究工作的培养方式。不管选择这两种培养模式的哪一种,都是要和企业有一定的联系。工程硕士学位的设立,加强了企业与学校的联系,实现了优势资源的互补。企业具有资金、市场优势,高校具有信息、人才优势,通过培养工程硕士为企业输送了高层次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学校通过工程硕士的培养使教育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是教育日益社会化的体现。我校先后与西北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中南勘测设计院宜昌分院、西安印钞厂等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培养协议,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的工程技术人才,同时也保证了学校工程硕士招生的规模。近几年报考我校工程硕士的考生中有80%是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进行报名的,这足以说明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对于保证高校生源的重要性。

二、树立工程领域品牌,突出特色,加大宣传力度。

在教育市场化的今天,要想在竞争中赢得市场,必须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只有品牌做大做强才会得到企业和考生的认可。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立足内部,仔细研究我们工程领域的特色,突出特色,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具体培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自身岗位的工作实际,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工程难题为依托来组织。这样既解决了实际的工程问题,也让学员在工作中增长了知识,为社会培养了技术人才;再次就是要加大宣传,不能在办公室里面坐、等、靠,要走出去,进入企业开展现场咨询,宣传学校特色、工程领域专业特色,加深社会、企业及其员工对工程硕士的熟悉度和了解度,提高学校工程硕士的知名度。在以企业为主的情况下,将招生对象拓展到各种规模和各种经济性质的企业在职技术人员,例如近年来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速度很快,2006年中小型工业企业总产值就占所有工业企业产值的65%。中小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因此为中小型企业在职人员提供工程硕士教育,既能帮助在职人员继续“充电”,还能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同时本人在这几年招生工作中发现,在报考我校的工程硕士中有许多都是本校的毕业生,他们在参加工作以后想进一步进修深造往往选择在母校,这也是一种潜在的生源,是一个“后备军”,所以在每年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我们也应该加大工程硕士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学子对我校专业学位的认识,这在以往几乎是个空白。

三、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工程硕士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制度

工程硕士作为专业学位的一种有着非常明显的职业背景,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不断完善,各项的工程师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成为工程硕士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与国内相应行业资格认证相联系,借鉴国内的会计师、建筑师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各工程领域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二是建立与国外相应机构的合作关系,推行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和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包括加入“华盛顿协议”在内的各项工程师制度改革,为专业学位与任职资格相联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是我国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的缺失,是建立国际通行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制度的重要障碍。如何加强教育主管部门与人事主管部门、培养单位与工矿企业的充分沟通,建立与国内各行业工程师协会以及与国外相应机构的合作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行业工程师协会、学校、企业一体化的工程硕士教育体制,提高我们的教育影响力,是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四、形成领导牵头,自上而下、奖惩分明的机制。

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是同一层次、类型不同的学位,同一层次指的是两者同属于硕士研究生培养范畴,类型不同指的是培养目标的不同,工学硕士主要培养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工程硕士主要培养从事工程技术研发和转化的高级工程技术型人才。两者应该置于总体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下进行界定,避免认识上的一些偏差,作为主管研究生教育的相关领导应该把工程硕士教育纳入与学术型研究生相同的地位来对待。有工程领域招生权的学院应该设置由院领导主导的招生小组,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不能因为今年组织到了一批生源就放松了下来。要充分发掘各学院潜在的资源,全员动员起来,可以利用院庆或校友会的机会寻找生源信息,还有就是各学院的教授在和企业做课题的同时会和企业有许多的联系,可以通过这些教授的影响力和企业联合办班的形式来达到为企业培养人才的目的。同时可以考虑给工程硕士教育工作中做出贡献的教职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甚至也可以和职称、绩效工资相挂钩,做到有奖有罚。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人才培养是关键。工程硕士的设置和实施是深化我国学位工作改革,完善学位制度工作的一部分。工程硕士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工程硕士专业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开展的时间并不长,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研究、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在工程硕士招生工作中秉承以人为本、服务考生、积极创新的工作态度不断加强政策理论学习,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积极思考,不断探索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新路子、新方法,为促进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国家培养经济建设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金林、李 琳、曹 春.工程硕士教育招生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8)

在职工程硕士范文4

在法国,保险学院只进行硕士、博士阶段的教育。也就是说,这些保险学院自己并不培养基础人才,而是直接从别的学校、别的专业的毕业生中择优招生。

以爱克斯马赛保险学院为例,从硕士生源的学历水平看,只招收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或相关专业硕士毕业生。后者毕业后在我国被称为“双硕士”,在工作时一般给予博士待遇,但在法国保险行业没有这种“优惠”,这时,第一个相关专业的硕士在作用上就等同于“保险预科”了。

从生源的原学校看,有毕业于普通大学的,也有毕业于所谓精英学校(私立学校)的。从生源的毕业学科看,有商法、私法、经营管理、商业运输等,法国保险学院并不特别青睐原保险专业毕业生。从生源的职业背景看,有在校学生、律师、保险公司职工等,具有一定保险职业背景的生源还是作为招生的主要指标之一。

初看之下,如此“杂乱”而水平不一的生源,很让人怀疑法国保险学院能否搞好硕士期间的培养和教学。但实际上这种“杂乱”发挥着其独到而重大的作用。首先是将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学习方法带进了同一个课堂。其次是学生的来源多渠道化,正好满足了保险行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最后,这种“杂乱”有利于学生对保险相关各职业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法国保险学院的研究生培养

“白多读一年”的“大学文凭”。在爱克斯马赛保险学院,硕士阶段教育除了职业硕士、研究硕士,还有一个“大学文凭”。一部分水平稍差但有潜力的学生必须先读一年的“大学文凭”,考试通过后,才能申请继续攻读保险硕士。这就等于说,这些学生必须多读一年,才能与别的学生拿到同样的保险硕士文凭。表面上看来,这些学生要“白多读一年”,但是这多读的一年对于保证学生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顶级”保险人才的培养机构。法国的硕士阶段教育分为两种:研究硕士和职业硕士,研究硕士实际上是“博士预科”,只有研究硕士毕业才有可能读博士,因此博士属于纯研究人才,他们不需要任何工作经验。而职业硕士从硕士阶段起所接受的教育就与研究硕士完全不同。那些打算从事保险职业工作的人,读到职业硕士就算到头了,之后就必须到工作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对于博士后,其本意是“实习”,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实践经验,在法国如果获得博士学位去做博士后,反而会让人觉得奇怪和不解。所以说保险博士已经是“顶级”的保险研究人才了。

泾渭分明的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研究硕士的课程,其课程名称一般都很复杂,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常人所难以理解的高深理论研究,比如爱克斯马赛保险学院的研究硕士课程,其名称最短、最好理解的一门课叫“缔约自由权及保险合同”,有些课的名称让人看了都不知所云。相反,职业硕士和“大学文凭”则很像国内的课程设置,或按保险门类分类:人身险、寿险、财险、责任险、车险等;或按保险知识分类:保险合同、保险经济学、保险企业等。在师资配备上也是如此,研究硕士课程,其代课教授一律是博士水平的专职教授。而职业硕士和“大学文凭”课程,除了基础知识课――保险合同、保险经济学外,其余的代课教授多为外聘,他们个个保险经验丰富,在保险界地位显赫。

法国保险学院研究生就业准备管理

颇具特色的带薪实习。在法国,保险职业硕士只有经过实习才能够取得毕业文凭,而保险研究硕士和保险博士则不要求实习,至于“大学文凭”,虽不要求实习,但保险学院持鼓励的态度。

在职工程硕士范文5

【关键词】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概述

1、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概念。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具备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是为基础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教育教学人才的有效途径,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以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骨干队伍的建设为目的,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历程。1996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拉开了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序幕;1997年,教育部在国家部分重点师范大学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试点;2006年3月,教育部正式宣布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束试点阶段。从1997年北师大等16所首批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开始招生,到目前为止已达57所。招生对象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由最初只招收普通高中现职教师或管理人员,到1997年招收普通中学教师或教育管理人员;1999年至2001年,增加了其他中等学校文化基础课专任教师和有中学教师职务的教研员或干部;2002年批准幼儿园和幼教工作者报考;2003年招生对象又扩展到政府机关教育部门中具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的管理人员。至此,一个全方位涵盖基础教育战线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体系已经形成。

3、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有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两者平行互补,共同构成完整的学位与研究生体系。从1996年至今,我国相继颁布了多项有关教育硕士培养的政策,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在职人员攻读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模式;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是指通过国家规定的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或按照规定免试录取的学生,在学习期间不承担工作任务,在国家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要求,并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突出特点。

二、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1、课程设置。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是以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按照一定比例组合成有层次、有关联的课程体系。目的是通过传授系统而完整的学科知识,实现对本学科领域知识的创新与发展。现有教育硕士培养院校的课程设置是按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分为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类。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按照学分分配比例,我国培养教育硕士的院校可以将课程设置情况分为三种类型:学位课、专业必修课学分比重对等;专业必修课学分少于学位课;在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实践性学分,辅助课程培养。

2、教学方法。教育硕士以课程学习为主,注重案例教学,强调实践环节。在国外的专业学位教育中,特别重视实践。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注重的是对培养对象的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3、培养年限。目前,各高校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年限均为两年,第一学年在校集中脱产学习,修满课程学分;第二学年回原单位开展实践并撰写学位论文,参加答辩。采用这种培养方式可以使学员把时间和精力集中投入到学习中,充分吸收消化课程内容,有效利用学校资源,对知识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

三、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单一,缺乏指导性和个性。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是具有特定职业背景,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面向21世纪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具有现代观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的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或管理人员。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也表现出一些问题。从总体来看,培养目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标单一,培养出的人才没有个性;二是忽视教育硕士的特点,造成与教育学硕士的混同。

(二)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专业学位特色不突出

1、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取学分形式,课程设置的重点在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这两者都侧重于基础类课程,各学校设置比较一致,传授的是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而学位课程所占的学时较多,必然削弱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

2、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性和实践性。在课程设置结构中,公共课所占比重偏高,学科专业性不突出,没有体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性。强调理论的完整性,却忽视了专业知识的更新。而各院校对教育硕士的实践活动要求差异较大,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不重视这一环节。

3、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缺乏整合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要求学位获得者既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结合实践,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并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课程的设置使教育学门类的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相冲突。如何在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融合,使教育学门类的课程知识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四、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

(一)明确培养目标,落实应用型的培养理念。教育硕士培养目标既是开展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硕士教育的归宿点。明确我国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是教育学硕士的显著特点。要求教育硕士的服务定位在基础教育一线,教育硕士不仅要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去。

(二)调整优化课程结构设置,加强实践性。为提高我国教育硕士的质量,培养单位应参考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参考性培养方案,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教育硕士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改革。首先,合理安排公共必修课和专业类课程,突出学科特色,重视实践性课程。其次,要考虑到课程设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体现开放性和实践性,增加与教学密切相关的课程。

(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方式是以课程学习为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加强实践环节,合理安排教育实践活动。首先,教学方法上组织互动和研讨。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系统讲授,使学生建立比较完整的教育科学理论。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开展系统的知识讲授、专题讲座,将课堂讨论与自学相结合,系统讲授与专题研究相结合。提供参与一定的科研活动与实践操作,强调经验与体验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在职工程硕士范文6

关键词:专业硕士 经济发展 教育模式 改革创新

一、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问卷调查

1.调查工具和方法。本研究参照有关问卷, 编制了由8个项目组成的专业硕士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问卷采用选项答题方式,项目主要涉及专业硕士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现实状况(表1)。

表1:专业硕士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本文的调查目标分布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分院、成都理工、四川大学四所具备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调查的专业为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法律、工业工程4类专业硕士。共发放215 份,回收194份,回收率为92%,其中有效问卷为172份,有效率为87%。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在呈现问卷的具体结果和进行分析时,主要从百分比角度进行比较。

2.培养目标。高校开设的专业是否符合社会要求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一个专业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首先看培养目标设置是否合理。调查结果表明,培养目标不太令学生满意,在接受调查的172个学生中35.6%学生认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不太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3.导师指导以及实践安排。

当前我国专业硕士教育是否有导师指导学习以及实践呢?笔者分析调查结果发现,调查结果显示:2%的学生在研一就开始有实践安排;45%的学生研二开展实践活动;26%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学校是否会安排;28%的学生表示会自己安排实践活动。

4.选择专业硕士的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22%的学生认为专业硕士相较于学术硕士容易录取;只有3%的学生是看好专业硕士的发展前景而选择攻读专业硕士;更多的45%的学生是被调剂到专业硕士;还有28%的学生不太清楚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而随意选择的。

5.改进专业硕士教育的意见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显示了专业硕士研究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希望专业硕士可以有哪些改进提出了意见。12%的学生希望教育部门要加大对专业硕士的宣传,排除大众对专业硕士的理解误区;52%的学生表明,希望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尽快在专硕中普及奖学金制度,和学术硕士同等待遇;35%的学生认为专业硕士的毕业证书要与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证书挂钩,方便工作需要。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调查,得出结论,大多数的硕士生对目前的培养目标基本不满意。另外,硕士生攻读学位的目的呈现多样化的状态,这与学生的构成来源多样化有关。在设置学制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学习这方面比较优秀的国家,英国培养应用型硕士学制,全日制为1年,兼读制为2年,缩短学制,大大的减少了培养经费,提高了教育效率,极大的满足了英国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三、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改革和建议

1.明确教育目的。设置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必须要结合人力资本市场,通过人力资本市场这样的中介紧密衔接市场和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只有教育目的明晰,教育模式才能正确,才能培养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

2.完善管理与培养体制。管理体制。根据英国的经验,我国的研究生管理体制可以考虑实行研究生管理高校自治,把专业硕士设置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达到人力资本市场与高校紧密衔接,保证人力资本市场的供求平衡。 培养体制。

3.职业能力培养。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在最近几年才得以大发展,所以在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在职业能力方面加大改革的力度,要求专业硕士培养过程当中必要的与职业证书挂钩。不仅要从宏观上通过建立完善的培养制度,而且要从微观上通过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加强专业硕士教育和职业的关联,力求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对应,学位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要求相衔接,满足社会企业对专业硕士的硬性要求。

参考文献:

[1]朱承亮,师萍,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效率[J]中国软科学,2011.2

[2]程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9

[3]王文科,中、日、韩专业硕士教育比较及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10.1

[4]王文科.中、英两国专业硕士教育比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11

[5]高桂娟.造与职业准入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 2008.8

[6]弗兰斯# F.范富格特 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李春荣,任丽芝,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启示[J]中国冶金教育,2007.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