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感悟总结范例6篇

培训感悟总结

培训感悟总结范文1

那么如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全面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它在不同文体中都能有效达成?

一、过程目标在不同文体中的有效达成策略

1、记叙文的处理策略

(1)1、品:斟字酌词 品析感悟

字词解读,主要抓关键词引导学生感悟;词语的处理,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品词,教给“品”的方法。下文能讲到可放下文讲,下文不讲的,可让学生说说哪些词不理解。如词语的理解可分多种方式进行:有学生自己的经验理解;有教师自己讲解;有放具体语境中理解;有结合事例来感悟;有换词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性等。

(2)2、悟:涵咏体味 水到渠成

每篇课文都有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生活实际,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而感悟含义深刻的句子往往是教学的难点,也将是课文教学的重点。既要精心的点拨、引导,又要适当提升、拓展,还可以进一步的融会贯通。所以设计要精巧,点拨要到位得法,要循序渐进,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获得深化,有如春风化雨般的点点渗透吸收。悟的训练可以从感悟语言情境、感悟语言内涵、感悟语言情感、感悟语言技巧、感悟语言转换等几方面帮助学生提高感悟的能力,以达到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3、学:谋局布篇 学习借鉴

教师处理教材的思路一般是整体――部分――整体,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一般也是:理解分析――体会涵泳――归纳总结。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行文思路,更要让学生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布局谋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是什么。探索其规律,总结其方法,领会其意图,感悟其精髓。

(4)4、读:品悟积累 因法制宜

读的形式多样,有朗读、默读、诵读、浏览、速读、分组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读的训练。如用感悟到的语气读出来,是个性化阅读的一个表现,可安排有感情地朗读训练;根据读的情况进行有机地引导、感悟、积累,有默读、诵读的安排;还可根据需要快速地浏览全文;有速读的安排等。

(5)5、练:落实措施 无痕教学

每节课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些能力?这主要从训练的角度去设计教案。目标要明确,措施要落实。如培养学生语感,教给学生朗读、默读、品词、感悟、积累的能力,合理想象说话的能力,简要复述课文的能力(即几分钟看完,把课文关上再说说内容)外;还可结合课文巧妙安排小练笔或写话训练,写话后再交流等,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值得注意的是训练的设计要注重教学无痕,把有形的设计化在无痕的安排中,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让学生站到最高处。还要准确把握学情,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这也是有效课堂的一个主要依据。

二、过程目标在有效达成时的应对策略

1、关注工具与人文统一策略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语文,归根结底是一种工具,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得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

在语文课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体表现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不管是在字、词、句、篇的知识学习过程中,还是在听、说、读、写能力提高时,都内在地包含着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语文本身来说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教师而言,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价值引领的同时,又要增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性。这才是有效整合三维教学目标,实现语文课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真正和谐统一。

2、注重语言文字实践训练策略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就要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课的基本性质。作为语文教师无需思考要不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集中关注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怎样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更有效。语言训练应借助具体的语言情境和语言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具体的语言情境和语言实践中自主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其实,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训练课,就要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重视字词句段篇的训练,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把语言文字训练贯穿全过程,可以是朗读说话的训练、想象思维拓展的训练、语言特色、句式形式的训练、也可以是读写结合的训练等,形式多样,趣味翻新。

3、重视学法提高自主学习策略

教学主要是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服务,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但不教的前提,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给学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而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所以语文学习方法的把握主要应融于语言文字实践训练的过程中获得。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教师直接告之。“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学生学习中的感悟必须借助于有效的思维,没有合理的思维时间和恰当的思维方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肯定是肤浅的、无根的。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寓学法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寓思维于语文学习过程中,思维只有通过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才能使学生学会并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习作、自能交际的目的。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三个维度目标不是平分秋色,均等存在的,语文教师在三维目标的设计时,可依据学生与文本实际,有所侧重。此外,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习能力的培养等,绝对不是靠某一节课、某一周能完成的。它更多靠的是在一个比较长的阶段,扎扎实实地落实课程目标,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的。做到厚积薄发,认真实践,不断总结,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九俊主编.小学语文课堂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

【2】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7.3

【3】冯 昱.教教材和用教材教[J].发表于《中国教育》,2007(10).

【4】杨九俊主编.语文课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

培训感悟总结范文2

想当年,我在海信电器工作,那是在95到98年期间。我因为业绩好,和领导关系还不错,被某些自认为是“伯乐”的人,认为是千里马,从一个负责山东莱芜地区的销售代表,直接升为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后来升为总部销售部门的负责人,火箭速度呀。那种能力不足,而身居高位的感觉,至今难忘,连个会议都不会组织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典型写照。当时的人力资源体系,很不完善,处在:“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的状态。我当时也生猛,我想:“领导都不怕,我怕什么?年轻人缺少的是经验,不应该害怕失败,大不了从头再来。”于是碰壁,于是郁闷,于是出走深圳,开始南下深圳打工的生涯。

1999年我加入到深圳天音通信,见证了这家营业额250亿的上市公司,从小做大的历程。尤其是看到天音是怎么培养员工的,天音是怎么做销售管理的,才总算见识了,什么是真正专业的管理,什么是人力资源体系,什么是培训,才知道管理者是需要训练的,销售人员是需要训练的。

当初领导对我们这些销售人员说:“销售全凭悟性”,后来我们和自己的手下也这样说,但有多少人悟出来了呢?王石悟出来了,柳传志悟出来了,马云悟出来了,我们小小的基层员工也要悟吗?和我一起到海信的200来个大学生里,我算是悟性好的一个,当时我就知道总结失败的经验,就知道和客户一起喝酒的尺度,就知道总公司的王总来了,我要在他面前表现自己。我记得最早和我一起被提拔,当分公司总经理的,有三个大学生,基本上是同时被提拔的。也就是说有悟性,并被领导发现的比例是200分之3,这就是用悟性培养人的效率。

2010年10月,我收到一个陌生的电话,一个陌生的声音,让我猜猜他是谁。原来这个兄弟是我在泰安的小老弟,当时他负责肥城等区域的业务,我负责莱芜,他现在负责海信天津市场的销售。他干的活是我10年以前干的活,是他的悟性没有我强吗?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他在吃苦耐劳上,不必我差,他和客户谈的技巧,不必我差,但他在领导面前,没有我会表现,没有我会总结经验,在领导眼里,这也是悟性的一部分吧。企业的一个岗位,尤其是身在外地,领导很难看到,要是没有突出的业绩,总结不出自己的经验,领导不知道有你这号人物的存在,他的命运,估计只能在基层沉沦吧。

管理者需要训练,在培训市场这么火爆的今天,已经是常识了。很多企业有新管理者上岗培训,有所谓的岗位资格认证,有晋升培训,参加了培训,通过了认证,才有上岗的资格。就像医生要经过理论学习,经过专科训练,经过现场实习,才能动小手术一样。注意这里说的是有上岗资格,具体现在有没有合适的岗,给他上,还要看公司的实际情况,看这个管理者的意愿,无论如何,他的资格是有了。

你们公司的管理者,是立马任命,立马上岗,还是有上岗培训,和工作手册之类的训练?要是没有的话,他就是在拿工作练手,进行自我培训。如果他的悟性高,他就成了了顶尖高手,成为“觉醒者”。要是他的悟性差,就会在岗位上沉沦,拿公司的客户练手,甚至给公司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管理者需要集体训练,甚至需要个别训练,由教练或培训讲师,一点一点地训练他,直到他把很多管理动作,养成习惯。经过这样训练的管理人员,不一定成为管理高手,但保证他不会出大错。

当然具体对管理者的训练,不能是学校的教育,而是按照管理者的工作步骤,教管理者怎么在岗位上干活。一个办法是从沟通、团队、目标等角度,来讲管理者应该有那些技能,然后在工作中如何使用。另一个是从他的工作阶段出发,教他第一天上班要做什么,前一周怎么安定民心,前一个月怎么熟悉环境,前三个月怎么出业绩,怎么保住他的岗位等。当然也可以从他的工作性质出发,教他给下属布置工作的技巧,向领导汇报工作的技巧,高效开会的技巧,炒掉员工的技巧,对付老油条的技巧等。后两种训练,都是从管理者的工作出发,他不用经过转化,上午学了下午就能用,他只要会模仿就可以了,训练结束模仿演练过关。如果他连模仿都做不到的话,那就通不过“关口”,也不用上岗了。

培训感悟总结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219-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突破口。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清楚认识到语感教学的重要性,积极的采取有效策略,全方位的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感培养谈谈几点看法。

一、语感的概述以及教学意义分析

所谓的语感,指的就是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感悟能力,它是评价学生语言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对文字进行理解、分析、体会以及吸收的高度浓缩的过程。语感的实践经验性很强,涉及了学习实践,生活实践,心理实践,情感实践等诸多经验,对言语对象的判断和感受具有一种直觉性,它的对象是言语。《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而语感的直觉性、兼容性、联想性、整体性、情感性等特征,决定了语感教学既要重视古代传统的“诵读”、“涵泳”、“整体感悟”,又要重视现代语文教学的“理性分析”、“序列化训练”等,把两者结合起来,正是民族化和科学化相统一的结晶。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首先,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提高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其次,重视语感的培养,还可以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最后,重视语感的培养,还可以使语文的思想教育收到实效。语文课进行思想教育的特点是通过育读、潜移默化,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切忌空洞的抽象的说教。如果语感能力较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敏捷、快速地抓住文本中的有效信息,而且还善于捕捉到文本的弦外之音,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语言的内涵和赋予的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语感。

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策略分析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语言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早在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老夫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学生的语感培养也是如此,首先得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兴趣,这是因为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了学生的语言文字兴趣,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学得轻松且富有成效,语感自然而然得到培养。由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积极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挖掘潜在因素,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乐趣中学习,使他们处在最佳学习状态中。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活化教材,灵活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语言感知, 使之接受直观视觉的影响,激感,强化感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由文字的表面看到文字背后隐藏的作者的情感,为进行语感训练创造最佳条件。这样,激发学生的语言文字兴趣使之乐于参与学习和感悟,在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学生的感悟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2、注重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就说明了诵读对语感的作用。“阅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积极的去激发学生语言文字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积极的开展各种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例如,①范读:范读体现了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其表情、语气、语调、体态都作为一种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会看得到,听得清,可以模仿、学习。②诵读:在诵读的训练中则首先要抓住语句的停顿、重音、语调的变化等技巧的培养。③分角色阅读 :分角色朗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朗读中可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感受。这样,通过各种各样的阅读训练,使学生从读中得到感悟,在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学生的语感也在无意识间得到了培养,教学落在了实处。

3、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感

语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多途径性的语言不断积累、不断内化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多途径的历练、内化。写作作为小学语言文字教学的一种,也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有效引导学生阅读训练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开展写作训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感。例如,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社会,仔细观察社会、自然、生活,写日记、作文等。这样,阅读和写作得到结合,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学生的感悟能力也得到提高。

总结:培养小学生语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小学生进行语感培养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时期反复的语言实践。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的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培训感悟总结范文4

《荔枝蜜》一课运用的是导悟式教学模式,其教学录像课曾获全国首届素质教学优秀录像课一等奖。执教的海城市西四中学龚俊杰老师,其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都比较好地体现了导悟式教学模式“教贵引导,学贵领悟”的教学思想和“教师导学,学生悟学,启发媒介,导悟结合”的教学原则。导学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符合素质教学要求的整体化学习目标为导学前提

《荔枝蜜》一课,教者设计的学习目标为:1.知识目标:(1)生字词,(2)文学常识,(3)词语的搭配,(4)记叙的线索,(5)写作手法,(6)文章的主题。2.学法目标:(1)记忆生字词的方法,(2)掌握记叙线索的方法,(3)理解“借物抒情”表现手法的方法。3.能力目标:(1)培养快速记忆生字词及辨析词义的能力,(2)根据主题选择材料的能力,(3)理解“借物抒情”表现手法的能力。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这样设计的学习目标(亦即教者的导学目标)体现了素质教学的基本要求,即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为基础,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标。教学设计立足于素质教育,以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教学目的及要求为依据,首先考虑知识点目标,围绕知识点目标研究学习方法目标、能力训练目标和德育渗透目标。“知法能德”四大学习目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化结构,这样就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知法能德”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前提条件。整体化教学目标的确立,科学地规范了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改变了以往单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为主要目的的单线教学,代之以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特色的立体式教学。

《荔枝蜜》一课,教者依据导悟式教学模式、整体化学习目标原则,恰当地确立了该课的学习目标,这样的目标设计无疑对导学的成功创造了先决条件。

二、体现了导悟式教学模式完整的教学结构和导学与悟学相结合的特点

本课教学是在第一课时达标准备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达标训练阶段。经过第一课时的达标准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已经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明确了学习目标,对知识点目标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本课的任务是以整体目标为导向,以启发为媒介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悟学习目标,并能够用适当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达成学习目标。通过达标训练,使学生主体的原认知能力得到强化,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本课教学分为四大环节:展示目标,创设情境,达成目标,总结评价。从形式到内容环环相扣,紧密相联,上下贯通,结构完整。

1.展示目标(指知识点目标,其它目标在训练中围绕知识点目标出现和达成)。幻灯出示学习目标,教师借助幻灯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请学生复述一遍学习目标以加深对学习目标的印记。

2.创设情境。配乐范读课文激情入境,教者扬己之长,采取了以语言情感创设情境的方式。美妙的音乐伴随着充满感情和富于表演力的朗读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们,将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引导到了渴求新知的境地,有效地完成了学习心理铺垫。由于读前教者有目的地向学生提出了思考题,使读与思有机结合,这样就使学习心理铺垫与新旧知识同荒铺垫融合在一起,既激发了兴趣,又强化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为达成学习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达成目标。本段教学的特点是,以目标为导向,以启发为媒介,教师导学,学生悟学,导学与悟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教师导学的过程是:导读—导思—导悟—导行。学生悟学的过程是:读书—思考—领悟—操作。

教师的导读—导思—导悟—导行,构成了导学的全部内容,贯穿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这个导学过程由一条主线贯穿着,这就是以整体学习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训练为目的启发引导。本课教者将学习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学习内容,精心设计了20个启发式问题,构成了知能训练,学法指导,德育渗透相互交融、和谐统一的立体式导学体系。这20个启发式问题是: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主题?3.“我”当初对小蜜蜂的态度怎样?为什么?4.什么原因改变了“我”对小蜜蜂的态度?5.作者泼洒笔墨写荔枝林、鲜荔枝是不是多余之笔?为什么?6.“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不大喜欢的小蜜蜂”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7.读文并划出文中直接写小蜜蜂的句子,想这些句子的特点和作用?8.用文中的语言回答作者是怎样赞美小蜜蜂的?9.这段话中哪些句子好?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搭配得好?说出理由?10.文中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又是高尚的?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11.作者所赞美的仅仅是蜜蜂蚂?12.作者是怎样由蜜蜂联想到农民的?13.概括说出蜜蜂和农民有什么共同之处?14.结尾一段以“我梦见变成了一只小蜜蜂”作结有什么作用?15.回顾全文,想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你是怎样找出本文线索的?16.说说本文主题、材料、线索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在材料取舍上有什么特点?17.作者是怎样成功地表现了主题?这种表现主题的手法有什么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18.“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你是怎样理解的?与“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有无异同?举例说明;19.谈谈《花蜜与蜂刺》一文的主题、材料、表现手法是什么?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20.讨论《荔枝蜜》和《花蜜与蜂刺》两篇文章的异同,谈谈你的体会。

这20个启发式问题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这些启发式问题都是由知识目标、学法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转化来的,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启发点从不同角度出发都分别设立在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学法指导点和德育渗透点上。这些启发式问题体现了知识目标的整体结构,即体现了具体篇章的整体结构。以这样的启发式问题为导向、媒介进行导学,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学法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都在训练的系统中。由于启发的综合性决定了训练的综合性、启发的层次性决定了训练的层次性、启发点的发散性决定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这样设计的启发式问题使知识、学法、能力及德育多项目标的训练相互交融;记忆、理解、运用、综合、多层次学习水平训练相互交融,使导学与悟学融为一体。

其二,这些启发式问题具有知识训练与学习方法训练相结合的特点。每个问题不仅问知而且问法,知法结合。如第15句,不仅问出了线索也问出了找出线索的方法。第18问,不仅问出了写作手法的特点,也问出了理解写作手法的方法,使导知与导法融为一体。

其三,这些启发式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所谓科学性是指启发式问题本身符合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性规律。所谓艺术性是指问题的提法能够对学生产生激励、唤醒和鼓舞的作用,使学习主体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学习,从而带来教与学的轻松愉快,高质量和高效率。如第9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好?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搭配得好?说出理由?”这一问,字词句段、语法修辞、写作技巧、作品思想都在问中,这就得到了综合训练。投石激浪,一箭数雕,这就是启发的艺术。教者启发的艺术性更高在第10问:“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又是高尚的?”这一句,画龙点睛,点出了作品的主题。第11问:“作者所赞美的仅仅是蜜蜂吗?”这一句,由文章的表面进一步挖掘到了文章的深处,升华了主题。至此,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便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使学生由爱蜜蜂、赞美蜜蜂升华到爱劳动人民、赞美劳动人民,从而收到了教者“缘文载道”与学生“循文悟道”相结合的导学效果。

在达成目标阶段,导学与悟学相结合还体现在导读与导思的结合,导读与导悟的结合,导读与导行的结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教学中不可忽视读书,读书是思考的前提,思考是领悟的前提。所谓学思悟行的“学”即读书,“行”即操作。学生的读书—思考—领悟—操作的悟学过程,其前提是读书,其关键也是读书。因此,教者导学的前提是导读,导学的关键也是导读。本课导学的特点是导思、导悟、导行都是以导读为前提的。教者精心设计了七个层次的导读。一读——听读(配乐范读全文),想文章主题、线索、材料。二读——速读(读段),想“我”最初对蜜蜂的态度,划出体现“我”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句子。三读——默读(读段),想“我”为何对蜜蜂动了情,划出“我”对蜜蜂感情变化的句子。四读——轻声读(读段),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词语,想这些句子、词语写什么?好在哪里?五读——配乐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赞美蜜蜂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六读——齐读(配乐)激情入化,加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七读——听读(配乐)《花蜜与蜂刺》,想主题与材料的关系,与《荔枝蜜》一课比较写作手法有何异同。

这七读中,前面四读入理,第五、六两读入情,第七读是知识迁移。

这七读的设计与启发紧密联系,情理交融,不仅完成了学习目标,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由于读前给思考题(启发),使读与思结合;多层次导读,使思与悟结合;边读边想边划以及回答问题,口头作文或写作等(不单指本课而言),使悟与行结合。这样,导读与导思、导悟、导行自然地融为一体,合理地完成了教师导学、学生悟学的有机结合。

4.总结评价。本阶段导学的目的是巩固达标水平,深化认知,进一步开发智力,发展能力。本课教者利用书后练习内容,匠心独具地设计了一组练习。通过引导学生听读《花蜜与蜂刺》(读前给思考题),幻灯片出示《花蜜与蜂刺》请同学思考,讨论回答《花蜜与蜂刺》一文的主题、写作手法、材料与主题的关系,比较《荔枝蜜》和《花蜜与蜂刺》两课的异同。这样的训练不仅检测了学生本课的达标水平,也强化了本课的训练重点。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向新的学习目标迁移。

前面我们比较详细地讨论了《荔枝蜜》一课完整的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导学、学生悟学、导学与悟学紧密结合的特点,这是教学方法上“变教为导”的特点。

培训感悟总结范文5

喜,即欣喜。还记得在总部培训那天下午,执行总裁闵闵女士跟我们讲不要对现实报太高的期望,说我们应该有一种愿意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心态。听她这样讲,我对即将开始的实习做了很多坏的打算。可当我真正来到三门峡分公司,我感到的却是一阵阵的欣喜。公司上下都很重视我们,每一个人待我们都很亲切,互相之间没有什么论资排辈的观念,而是直呼“简称”、“昵称”;吃的、住的更是可以用“星级标准”来形容,真是没想到。就连说给同学听,他们都羡慕得不行!对了,还有一件事让我很感动,公司食堂因为我是回民而调整了菜单!或许这一些点滴正体现了“建业”这一企业的组织文化,她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谢谢建业,谢谢苏总。

说完了“喜”,再说说“悟”。在总部培训的时候,人力资源中心的同事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建业的历史、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方面的东西。当时听起来确实能够理解,但这种理解肯定是表面化的、浅层次的。随着这一段时间在公司的经历,我每一天都会对那些话有新的理解和认识。一个15年的企业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我们只有真正走近她,并用心去体会,才能真正领悟其中感慨。写到中这突然想到一句建业曾经用过的广告语:“越了解房产,越信赖建业。”

有了经历,有了思考,就会有所感悟,感悟建业、感悟房地产。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自身知识和经验的缺乏,也会产生很多疑问和困惑。疑问主要在于专业知识方面。由于之前在学校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也没有接受正规的岗位培训,所以这方面的不足是很明显的。记得前几次开会,都会听到很多不知道的专业词汇:容积率、进深、小高层、认筹……还有一些似懂非懂的推论。现在回想一下第一次在会上发言,真是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呵呵,当然,我不会退缩,作为新人,这是必经的过程,我要做的是把这一过程走好。

如果说这些疑问可以通过自己勤学好问来解答的话,有一个困惑就让我感觉不是太好应对了。由于我们来到公司的时间正好处于项目尾盘时期,以销售为首任的置业顾问自然地闲了下来,而我们实习的时间又不长……所以,如果在这样的形势下怎样更好地融入“置业顾问”这一角色,学到更多的东西,成了一个现实存在的矛盾。

培训感悟总结范文6

一、“协作―聚焦

―探究”的内涵

1.协作

是指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为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而形成的,以教育专家、培训部门教师、各中小学校长与教师等培训资源有效聚合为基本特征的合作关系。

(1)管理性协作

是指为开展教师培训而形成的教育行政部门、专职培训机构、学员所在学校之间的协作关系。在管理性协作关系中,有三个管理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培训部门、学员所在学校。我们通过“校长督导组”形式,将教师所在学校的校长吸收到培训团队中来,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培训管理主体之一。校长要依据相关的培训政策,完成相应的培训组织与管理工作,为学员参加培训提供时间保证和必要的物质支持,并以主体身份参与对学员培训学习状况及培训机构工作效果的评价;同时,校长作为培训受益者,可依据本校发展目标和教师发展需求,向专职培训机构提出具体的培训要求。

为实现“管理性协作”,我们组建了三级管理机构:区教委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学校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区教委与培训机构联合组建的继续教育办公室。教委将教师培训工作情况纳入校长工作绩效考核,培训机构建立教师参加培训情况的反馈制度,同时成立了由校长组成的教师培训督导组,逐步形成了教委对校长评价、校长对教师评价、校长对培训机构评价、教师对培训机构评价、培训机构对教师评价的统一。“管理性协作”关系的构建,使教师参加培训不再是屈从于行政命令的个人行为,而成为有政策保障的教师个人行为与学校行为的统一。

(2)资源开发性协作

是指为开展教师培训而形成的专门的培训机构内部各部门、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高校教育资源、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教师之间的协作关系。

教师培训的需求来自参加培训的教师,因此,“协作―聚焦―探究”培训模式,强调被培训教师的主体性,视被培训教师为培训资源。以此为基础,“资源开发性协作”关系首先表现为以参加培训的教师为核心的多元网络。

同时,我们强调培训教师角色转变的意义,要求专职培训教师从单一的培训者角色,向兼具培训设计者、组织者、合作者、学习者、指导者、实践者、研究者特征的复合性角色转变。

学员所在学校校长并不是培训实施者,他们之所以成为培训资源,是因为他们一方面是培训需求者,他们的办学方向和办学理念,在一定意义上制约着被培训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校长介入培训过程能够有效促进教师发展需求与学校组织需求的整合和协调。

(3)实施中的协作

是指在培训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培训者与参与培训者之间的有效互动关系。为实现培训教学中的有效互动,我们实施了“下位教学,同伴互助,追踪指导”的培训策略。

“下位教学”即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以学员常态课分析为切入点,专家在对学员现存问题或特色亮点的深入剖析中,阐释相关的理论,介绍掌握这一理论的方法和意义。

“同伴互助”即在培训教学过程中,打破教师的一言堂,让学员真正参与到培训中来,在反思与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培训学习任务。

“追踪指导”即专家在培训教学之余,深入学员课堂,参与学员的教研活动。

2. 聚焦

伴随着培训资源开发性协作关系体系的建立,新的问题随之而生,即:由于各方培训者看问题的视角及自身特长不同,所以培训过程常常难以形成合力。因此,将多元培训者的培训指向“聚集于一点”的“聚焦”,便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培训的聚焦点确定为帮助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运用新理论观点或新教学方法,解决现存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培训要在大量的教学诊断的基础上进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得教师真切体会到理论的价值,真正使培训聚焦于“高观点”。

3. 探究

只有调动起学员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实现学员的自主发展。在此,探究被凸显出来。

探究的主体首先是参训教师,目标指向是解决教师在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或困惑,动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基本特征是参训教师的主动参与、自主选题、理性思考、有效互动、亲身体验、反思研讨、总结提升。

探究的主体还包括培训者和专家。培训者的探究,包括对培训需求的调研、制定研修方案、寻找相应的专家资源等。专家的探究,包括了解教师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围绕教师关注的问题展开自己的研究;在教学中不仅关注教师提出的问题的解决,更要关注教师探究能力的提高等。

二、“协作―聚焦

―探究”的培训流程

1. 问题发现诊断

发现问题的基本途径有二,一是同伴互助的教师反思,二是专家介入的现场诊断。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形势下,教师通过积极反思,会发现一些现实困惑,并转化为培训需求。但教师的一些困惑在自我反思中尚未被发现,这种对潜在培训需求的“不自知”,恰恰是制约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培训的关键。因此,专家介入的现场诊断,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教师的困惑,同时还具有唤醒教师培训需求的特殊使命。

2. 确定研修方案

我们建立并实施了“培训项目负责制”,作为项目负责人,专职培训教师首先依据培训需求调研结果设计研修方案,在与主讲专家反复研讨修订后,征求被培训教师及其所在学校校长的意见,形成定稿;再由项目负责人向审定小组陈述说明,审定小组论证通过后方可付诸实施。

3. 专业引领、同伴互动

基本流程是:常态课教学个案分析,专题理论学习,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体验等。

4. 体验感悟

让学员获得知识与技能,绝不是培训的根本目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坚持学习与体验相结合的原则。以学习引领体验,以体验激发感悟,以体验与感悟促进发展。培训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培训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感悟,第二阶段是培训结束后的体验感悟。

5. 反思调整

体验能否形成感悟,取决于反思;感悟能否转化为发展,取决于调整。反思调整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被培训者的反思调整,包括反思调整自己的学习,反思自己的成功和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确定自我发展的新目标。另一方面是培训者的反思调整,包括培训管理者和培训实施者的反思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