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范例6篇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范文1

2014年春节过后,本刊记者就上述临床诊疗理念,对卞策主任做了深入采访。

科室建设,日益壮大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在卞策教授和他的同事共同努力下,近些年来,第二炮兵总医院血管外科发展迅速,技术力量日益雄厚。他们较为擅长的是介入及手术治疗布加综合征、门脉高压症、大动脉病变、先天性血管畸形及动脉硬化性疾病,在这些领域,已经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谈及这些,卞策教授首先感慨地介绍说:“我们二炮总医院血管外科专业,由我的导师汪忠镐院士亲自创立于2006年。当时,血管外科还和心胸外科专业在一起,叫‘心胸血管外科’。我本人于2008年6月到二炮总医院工作。2011年9月,血管外科便发展成为独立的临床科室,我被任命为科主任,汪忠镐院士担任我们的顾问,是我们科室得到良性发展的坚实后盾。这些年来,我们在布加综合征、儿童门脉高压症、先天性血管畸形、大动脉疾病等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本人也多次受邀在国内、国际的学术会议上介绍我们的经验,获得了同行的赞誉……”

卞策教授继续说:“在过去几年间,我们科室发挥学科优势,收治了布加综合征患者100余例。这些患者多数是复杂的、或者是疑难的病例,经过我们的治疗,大多得以康复。当然也有终末期的病人由于全身情况太差而失去了手术的机会,这虽然是客观因素,但无疑是令人十分遗憾的。同时,我们还与‘天使妈妈基金’合作,在他们的帮助下,成功地为十多位家庭贫困的门脉高压症的患儿解除了病痛,最小的一位仅12个月,获得了行业内外的广泛赞誉。我们抢救成功多例破裂的感染性动脉瘤患者;我们采用选择性插管溶栓配合抗凝治疗广泛门静脉系统血栓、广泛下腔静脉血栓,取得了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我们采用腔内技术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内脏动脉瘤、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先天性血管畸形、血管瘤的治疗等,其临床诊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

谈及该科的人才配置,卞策教授简略介绍说:“目前,我们科室有主任医师两名,副主任医师一名,主治医师两名和住院医师四名,其中包括两名博士后、一名博士和两名硕士。可以这么说,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精干高效、团结和谐的团队,能够完成血管外科领域的各种开放及介入手术、包括诸多疑难、高难度手术。”

谈到这里,卞策教授谦逊地接着说:“我一直认为,我们二炮总医院血管外科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逐渐壮大;我本人和科室之所以能够取得诸多成就,是与医院党委的大力支持和我们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分不开的。同时,在这些年里,我们也得到了兄弟医院专家真诚无私的帮助。此外,我还想借此机会透露一个好消息:最近,我们刚刚搬了新病房,原有的床位增加了一半儿。这是我们科室快速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举措。借此机会,我代表科室全体同仁,向所有为二炮总医院血管外科的发展壮大倾注过心血、给予过帮助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量体裁衣”,精益求精

介绍完由他领衔的科室情况后,卞策教授终于触及了记者期待了解的核心话题——二炮总医院血管外科一直秉承的“个体化治疗理念”。

对此提问,卞策教授坦率地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其实我们一直提倡并坚持的‘个体化治疗’,通俗一点儿讲,就是‘量体裁衣’、因人制宜地为每一位患者制订具体的治疗方案。我认为这既是现代的医学理念,更是医学科学发展的结果。因为人体是一个高度精密的有机体,由于每个人的个体不同,同一种疾病在临床上的表现也就不尽相同。比如说每个人性别的差异、年龄的不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免疫力有高低、手术耐受性也不同,用同样的方法治疗不同的个体,可能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卞策教授在进一步诠释其“量体裁衣”的学术理念时这样说:“就因人制宜而言,举个例子说:同样一个布加综合征病人,一个是肝功能A级的,一个是肝功能C级的,临床上同样为他们采用肠系膜上静脉到右心房转流术,结果一个术后顺利的康复了,一个因为耐受不了手术的打击,术后出现心功能不全、心衰、肝肾综合征,最终却死亡了。再比如,同样是布加综合征,适用于成人的手术方案却不一定能用于儿童的治疗。所以,我们倡导的‘采用个体化的治疗,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患者获得最大的收益。当然,这个话题展开来讲,还有诸多因素促使我们锲而不舍地固守我们的‘个体化治疗理念’;而所有这些客观因素,也都进一步促使我们在以后更加科学严谨、精益求精地完善我们这方面的做法……”

顺着这个话题,卞策教授还谈及未来学科建设的设想:“接下来,我们需要加强对外交流,注重人才培养,突出特色,扩大影响。同时广泛与国内知名的院校合作,与国际知名的科研机构合作,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在布加综合征、儿童门脉高压症的流行病学、病因学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争取做到未病先防,造福百姓,全力建设国内一流的血管外科中心……”

搭建平台,广泛交流

在采访中,记者和卞策教授还谈及了2013年5月7日在二炮总医院隆重举行的“2013年京津冀三地军队血管外科及介入放射科学术研讨会”。那次学术盛会,由二炮总医院主办,卞策教授出任大会主席。

谈及举办这次会议的初衷,卞策教授介绍说:“首先,我们召开这次会议目的是为了促进京津冀三地军队医院血管外科和介入放射科在血管外科疾病治疗方面的深层次的交流,并结合部队医院的特点,在一些血管外科热点领域进行深入的讨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地域不同、病人来源差异、技术优势各异,各家医院在不同类型血管疾病治疗上各有所长。因此,在这次会议上,我们充分展示了各家医院的经验及最新治疗进展。京津冀三地在地域上相邻,以此为契机,我们以后将会定期召开会议,加强不同专业间的交流,使各个医院之间展开更为密切的协作,以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

记者此前了解到,目前腔静脉疾病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的发病率较高,涉及多种疾病,并且难以治愈,长期以来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痛苦,而在“2013年京津冀三地军队血管外科及介入放射科学术研讨会”及其他学术会议上,卞策教授曾经就这方面的临床经验,做过多场学术报告。他认为:“腔静脉作为人体最大的静脉承担着人体头部、躯干、四肢及内脏血液的回流,同时静脉管壁薄、血流量大、流速相对缓慢等特点,在治疗上相对于动脉更为棘手。腔静脉疾病根据部位,主要分为上腔静脉综合征、下腔静脉综合征、布加综合征等等。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腔静脉部分或完全阻塞,引起腔静脉系统血液回流障碍,导致腔静脉系统远心端高压,侧支循环形成。上腔静脉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颜面部、头颈、双上肢肿胀,颈胸部及上肢浅静脉扩张的临床症候群,由肿瘤所引起最为常见。下腔静脉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双下肢及下半躯体的肿胀,浅静脉代偿性扩张,严重者下肢可出现明显的色素沉着甚至经久不愈的溃疡等的临床综合征。布加综合征是由于肝静脉的流出道阻塞所引起的肝脾肿大、腹水、黄疸、消化道出血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由于血栓形成而导致的腔静脉阻塞,在急性期可考虑予以溶栓治疗;慢性期可以考虑导管开通,球囊扩张,必要时置入支架。在扩张操作时,预先放置临时性滤器或者大的球囊对于预防严重PE的发生有一定作用。对于肿瘤侵犯血管或瘤栓所致的病症,要通过评估病人全身情况,可以考虑手术切除+行人工血管置换,或者采用将病变旷置+人工血管转流术。”

此后,卞策教授又从专业角度,谈及了二炮总医院的重点学术研究领域——布加综合征的临床认识。他首先介绍说:“作为腔静脉疾病的一个病种,自汪忠镐教授首先在国内开创布加综合征的系统治疗以来,布加综合征已被国内同仁广泛认识,从手术和介入治疗方面国内均有多人报道大宗病例的治疗经验。布加综合征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肝脾肿大、腹水、黄疸、呕血或者黑便。病程长者多有营养不良,甚至恶液质状态。经过临床实践,我们已经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的诊治方法:首先根据病人的一般状况及Child分级评估手术风险;术前常规B超、CT、下腔及肝静脉造影检查明确病变部位、范围;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浓缩腹水查找抗酸杆菌、检测抗磷脂抗体、蛋白C、蛋白S等等,查找可能的病因;对于既往做过手术再次复发的患者仔细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所在;手术前严格的内科治疗,改善全身状况,提高手术耐受性。根据病人的不同病情制订个体化的诊治方案,力求达到简单有效、安全、患者受益。根据这一原则,我们治疗了许多复杂的、既往手术复发的患者。同时对于儿童的布加综合征患者,在无法采取现有的治疗方法的情况下,为挽救生命,赢得再次治疗的机会,我们开拓性地采用人工血管转流的方法施行了手术,目前随访三年的结果是满意的。”

卞策教授继续说:“我们科室对于布加综合征的治疗经验,汪忠镐院士及我本人曾经多次在国际、国内会议上交流,获得了国际、国内同行的赞誉。在去年5月份召开的‘2013年京津冀三地军队血管外科及介入放射科学术研讨会’以及2013年8月29日举行的‘2013二炮总医院秋季血管论坛’上,也都向业内同仁做了介绍。在‘二炮总医院秋季血管论坛’上,我还做了‘儿童门脉高压症的治疗方式探讨’的发言,向与会同行报告了我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情况……”

医者言行,患者口碑

关于卞策教授的医术、医德,感受最深的是那些经过他救治的患者。记者在一家网站上就看到了诸多赞誉卞策教授的患者留言。

一位来自山西吕梁的患者冯××说:“我到二炮总医院之前曾住过好多医院,花了很多钱,但却一无所获,连是什么病都没搞清楚,我的情绪一度非常低落……卞主任非常平易近人,完全没有其他医院的医生们那种对病人不耐烦的现象,最主要的是医术非常高明,一下子就看出了我两个月没有确诊的病,说我患的是布加综合征……卞主任针对我的病情设计了两套手术方案。因为有卞主任这样的好医生,我终于有救了……”

另一位来自吉林省吉林市的患者闫××则真挚地说:“亲人般的医治啊,效果好!找卞医生看病,是我和我的家人的荣幸!说句心里话,卞策医生是我家的亲人,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一位在京打工的年轻人留言说:“我是回家过春节,才得知父亲得了一场大病。他去了好多医院都不给看,也没有医生愿意给看。卞主任,是您菩萨心肠、医术高明,收留了他并治好了他的病。您不但救了他的命,让爸爸有了健康的身体,也救了我们一家。我在这里由衷地感谢卞医生。谢谢您还我一个健康的爸爸。谢谢您!真心的感谢您!”

而来自山西大同的女患者刘××则充满诗意地抒怀道:“春天是万物复苏、生命开始的季节。我沐浴在春风里,感谢卞主任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在此,我携全家献上最真挚的感谢和祝福!祝您身体健康,阖家欢乐,事业蒸蒸日上,在医学领域取得更大的成绩!”

类似这样的患者或者患者家属的留言,还有很多很多。记者把这些留言展示给卞策教授时,他一脸的讶异:“你要不让我看,我还真没发现呢。”接着,卞策教授感慨地说:“在‘2013二炮总医院秋季血管论坛’上,汪忠镐院士做了一个题为《如何做一个病人信得过的医生》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就告诫我们,一名医生的一言一行,实际上就会构成患者对你的口碑,当然,这些口碑,有好的,自然也有不好的。因此,汪忠镐院士就在演讲中感叹说,做一个医生,做一个好医生,一定是非常非常难,也非常非常艰苦的。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好医生,就得对病人全心全意。汪忠镐院士说他对自己没有任何要求,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尽自己的努力,救病人于水火之中!他的这些忠告,实际上既是对我们这些后学者的警示,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力争做一名好医生,力争以自己所学,做一名血管健康的守护神!”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范文2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8.138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 进展快, 可导致患者合并严重的意识障碍, 对人类人体健康、生命安全具有严重威胁。单纯西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虽然能够发挥一定治疗效果, 但是疗效存在局限性。所在医院在为此类患者开展临床诊疗时,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本研究选取所在医院2013年6月~2015月10月9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主要对象, 目的在于分析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所在医院2013年6月~2015月10月收治的9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主要观察对象, 所选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及治疗标准[1], 年龄41~80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患者男23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66.25±3.57)岁。对照组患者男25例, 女21例, 平均年龄(63.38±3.6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排除标准[2] ①年龄>80岁者;②对相关治疗药物过敏者;③脏器功能严重损伤者;④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史者;⑤合并严重脑外伤损伤者;⑥精神疾病者及无法定监护人者。

1.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内科治疗, 口服阿司匹林(陕西省万寿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61021251), 50 mg/次, 1次/d。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药方组成(自拟)为:丹参、桃仁各30 g, 红花、桑叶、全蝎、生地黄各15 g, 远志、附子、当归各10 g, 煎汁服用, 早晚各1次。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2个月。

1.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3]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并对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全血高切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血沉)进行比较。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患者生活能够自理;有效:患者活动功能良好, 但需要他人帮助;无效:未达到上述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32例, 有效11例, 无效2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显效20例, 有效18例, 无效8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2.61%,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0, P

2. 2 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观察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 具有发病快、病情凶险等特征, 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 可导致患者合并严重的意识障碍, 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均具有严重的威胁[4]。单纯西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虽然能够发挥一定治疗效果, 但是由于长期服用西药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及用药不良反应, 因此疗效往往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祖国医学认为,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中风”范畴, 其主要发病机理可总结为经络血瘀, 患者体内存在严重的气虚状态, 引发血液运行停滞, 并在特定位置发生淤积, 导致血管闭塞, 引发疾病[5]。所在医院在为此类患者开展临床诊疗时,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方中中药材能够发挥宽胸通阳、温阳化瘀等功效, 可有效增加血流量, 减少耗氧量, 从而缓解缺血性临床症状[6]。现代药理学证实, 中药可有效促进血管扩张, 进一步提高脑血管流量, 改变血液黏性, 因此能够快速改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61%,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临床疗效显著, 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2:35-67.

[2] 王伟, 韩永升, 韩咏竹.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5, 27(2):283-286.

[3] 陈城, 鲁德甫. 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17):176.

[4] 黄廷耀.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 亚太传统医药, 2014, 10(14):57-58.

[5] 马志恒.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100例疗效观察.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5, 29(10):96-97.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范文3

[关键词] 心血管;护理;不安全因素

[中图分类号] R472.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6(a)-197-02

医疗风险问题是困扰许多医院发展的问题之一。心血管内科是医院所有科室中医疗风险相对较高的一个科室,常出现因护理问题引发的法律纠纷。因此,分析研究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寻求改进措施是降低护理工作中风险的最佳方法,也是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面前的首要任务。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5年2月~2009年2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55例患者,其中高血压冠心病24例,心肌梗死31例。男28例,女27例,年龄48~82岁,平均65岁。

1.2 方法

对5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总结归纳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2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

2.1 护理操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2.1.1用药及配伍因素心血管内科用药品种较多,品名、药名复杂,同名药物也会因产地不同而剂量有所不同。如护士在配药过程没有严格进行药物配伍核对,没有严格按处方剂量配药,或配药过程粗心大意没看清剂量,只是按常规习惯操作,就容易给患者带来危险。此外,护士在为患者做静脉滴注或静推过程中,滴注的速度或静推速度控制不好,容易造成心脏负担过大、血压升高等危险,严重者还会导致心力衰竭。

2.1.2 护理记录书写因素护理记录的书写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护理记录的真实性问题。由于护理工作监督不到位,部分患者擅自外出或离开病房时恰好是护士定时巡查的时间,不能及时获得监测记录,往往是护士主观臆测后随意填写应付上去的。因此护理记录反映的体温单及其他生命体征并不真实。②护理记录的完整性问题,心血管内科的护理工作内容繁多,如:急性心机梗死的患者需每30分钟就观测心电图和生命体征一次,护理工作中往往待患者症状稍有缓解就不能持续保持这样的观察频率,造成护理记录的漏记或记录不全。因此,提供的护理记录往往并不完整。③护理记录的及时性问题心血管内科患者多是危重患者,发病通常很急,多需进行抢救,此时的护理记录多是事后通过回顾补写的,因此,记录的书写并不及时。还有就是记录偏差的问题。医嘱开出时间与护士开出的医嘱执行时间存在偏差,医生与护士的观察记录常不一致,对病情轻重描述不一致患者对抢救实时间及死亡时间记录往往存在偏差,容易因此发生延误抢救和治疗不及时的医疗护理方面的法律纠纷。

2.1.3医患费用纠纷因素当前心血管疾病的医药费用和检查费用较高,患者的经济条件有限,医疗保险能解决的也只是杯水车薪,如护理中不能及时告知各种治疗费用和药费,或者催款方法不当,费用名细不够透明,就容易导致患者及家属的不满而发生护理纠纷。

2.2 来自患者的不安全因素

2.2.1 患者不遵医嘱造成的不安全因素部分患者因症状不明显,或经治疗症状已基本消失,就对疾病产生轻视心理,不遵医嘱,请假不按时返回或者未经医护人员同意就擅自离开病房和医院,但是心血管疾病通常发病急,变化快,患者处于医院病房外的环境中,会因为缺少及时休息的条件、且噪音较大,再加上疲惫的等因素而导致疾病的发作。因此,患者的不遵医嘱行为常会带来不安全的隐患。

2.2.2患者对治疗期望之过高造成的不安全因素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缺少认识,对医疗的期望值过高。一旦病情恶化,常把责任完全归咎给医护人员,加之患者对医院治疗过程和治疗环境不适应,患者本身因心血管疾病导致情绪变化较大,不同的医护人员对病情变化预测不一致,导致患者及家属对治疗产生怀疑心理,对治疗护理产生不信任,导致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3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的改进措施

3.1提高护理水平

为彻底杜绝心血管内科的不安全因素,最关键应改进的就是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水平。应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如是入手,制订各种行之有效的操作规章和制度,通过规范化的操作,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处置前、中、后均对医嘱和所配药物以及用药前后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格检查。在静脉滴注或静推过程中,严格监控滴注或静推速度,防止因过快引起不必要的危险。

3.2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

医护人员还应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不仅要熟记于心,还要切实贯彻到护理工作之中,能够用法律知识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在发生医患纠纷时能够用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对自己的医护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还应从法律的角度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避免漏记、误记、涂改、主观臆造等现象的发生。保证护理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将护理记录与医疗文件的偏差降至最低程度。

3.3加强医患沟通

主动为患者创造舒适、安静的就医环境,严格按照《医务人员道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小事做起,从患者的切身感受出发,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感受;讲究语言的文明、操作的规范和贴心的关爱;努力提高自身的医德,操作中应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对患者提出的问题或出现的状况,以积极的态度耐心解答;还应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以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血管疾病的认知教育;对因病情变化而改变的诊疗方法和用药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避免漏收、错收费用等现象,坚持发放一日清单制,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各种治疗和护理费用;坚持对患者或家属告知制度,及时通过用药卡告知监护、吸氧费用及费用较高的检查费用等,使患者家属知情;消除和化解因费用误会引起的护理纠纷;对某些素质较低的患者或家属的过激语言和行为应心平气和地耐心解释,予以安慰和体谅;以实际行动赢得他们的信任,杜绝护理纠纷。

总之,心血管内科的医护人员应加强各个治疗环节的规范化护理,杜绝患者在住院的整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通过提高自身专业护理水平,增强法律意识和医疗安全意识,严格落实各项工作制度,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国力.心血管疾病合理用药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7,2(8):96-97.

[2]富川华,雷静,袁莉.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7,24(4):20-21.

[3]梁晨景,黎观梅,杨齐.社区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神经症疗效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9):101-102.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范文4

【关键字】 健康体检;健康素质

健康体检是对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康复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从中反映某地区居民的身体素质[1]。苏州市民的整体健康状况如何?至今尚无文献报道。对此我院于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对苏州机关工作人员、学校教职员工、社区居民、工厂工人等825个企事业单位111648人次进行了较全面的体格检查,现将体检结果作一分析如下,并提出相应的预防保健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体检对象

4年参加体检的人群涵盖了苏州825个单位111648人次。

1.2体检方法

体检统一采用常规体检方法,由各专科医生按表列项目结合询问病史依次逐项进行,表内应查各项无遗漏。

1.3体检项目

内科、外科、五官科的物理检查;辅助检查为腹部B超、心电图、胸部X线摄片;生化检查包括血脂、血糖、血尿酸及肝肾功能。根据具体需要增减检查项目,并由专科医师写出检查结论。

1.4诊断标准

高血压:根据《2005年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即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血脂异常: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标准,即血清总胆固醇>5.18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37mmol/L,或甘油三酯>1.70mmol/L; 血糖异常: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 年版)》糖尿病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受损(6.1mmol/L ≤空腹血糖<7.0mmol/L)和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 脂肪肝、胆囊炎及胆囊息肉由超声科医师检查诊断;心电图诊断由心电图室专职医师检查诊断。

2体检结果

2.1体检对象的基本情况

表1全部体检年龄段异常分布表

年龄段 正常人数 所占比例(%) 异常人数 所占比例(%) 总人数

≤25岁 5819 5.21 6646 5.95 12465

26-30岁 4450 3.99 10040 8.99 14490

31-35岁 3189 2.86 8716 7.81 11905

36-40岁 2830 2.53 9127 8.17 11957

41-45岁 2741 2.46 10113 9.06 12854

46-50岁 2080 1.86 8776 7.86 10856

51-55岁 1011 0.91 7391 6.72 8402

56-60岁 361 0.32 6019 5.39 6380

>60岁 392 0.35 18286 16.38 18678

由表1可知,4年体检职工的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年龄增长,健康异常人数随之增加,60岁以上非健康人群显著增加。

2.2疾病系统异常分布

检查出疾病中,以心血管系统最多,占各类疾病的25.06%。其次是消化系统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分别占18.82%和18.56%,再次是呼吸系统疾病、眼科疾病、耳鼻喉系统疾病、普外科系统疾病、骨科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发病率分别为10.34%、9.05%、4.09%、3.53%、3.14%、2.54%和0.95%(见表2)。其中,心血管系统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患病人数逐年增加趋势,耳鼻喉科系统异常数逐年减少。尤其是心血管系统疾病,患病人数最多,增加速度较快。

表2疾病系统异常分布表

疾病系统 2007 2008 2009 2010 总异常数 %

异常数 % 异常数 % 异常数 % 异常数 %

心血管系统 15335 22.16 22638 23.76 28188 25.98 25292 27.51 91453 25.06

消化系统 13322 19.25 18285 19.19 19362 17.85 17724 19.28 68693 18.82

泌尿系统 14409 20.82 17701 18.58 18060 16.65 17565 19.11 67735 18.56

呼吸系统 6922 10.00 9798 10.29 10733 9.89 10287 11.19 37740 10.34

眼科系统 6760 9.77 8616 9.04 10215 9.42 7440 8.09 33031 9.05

耳鼻喉科系统 4138 5.98 4563 4.79 3571 3.29 2643 2.87 14915 4.09

普外科系统 3227 4.66 4967 5.21 3440 3.17 1235 1.34 12869 3.53

骨科系统 975 1.41 1631 1.71 6737 6.21 2117 2.30 11460 3.14

内分泌系统 1585 2.29 2122 2.23 2774 2.56 2796 3.04 9277 2.54

血液系统 478 0.69 846 0.89 1112 1.02 1017 1.11 3453 0.95

2.3前八位异常情况

居前三的异常项目是尿常规改变、血脂异常、两肺纹理增多,明显高于其它异常项目。具体前八位异常情况见表3。此外,两肺纹理增多的病人逐年增加,血脂异常病人也有明显增加。

表3前八位异常排序表

异常名称 2007 2008 2009 2010 总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尿常规改变 8425 36.52 11403 35.79 11357 39.25 10793 38.86 41978 37.60

血脂异常 6624 28.71 9231 28.97 11649 40.06 10837 39.02 38341 34.34

两肺纹理增多 6092 26.41 8687 27.26 9236 31.92 9237 33.26 33252 29.78

脂肪肝 3293 14.27 4044 12.69 4543 15.70 4250 15.30 16130 14.45

高血压 2602 11.28 3543 11.12 3765 13.01 3128 11.26 13038 11.68

白内障 1861 8.07 2851 8.95 3867 13.36 3172 11.42 11751 10.53

眼底动脉硬化 2427 10.52 2542 7.98 3251 11.24 1747 6.02 9976 8.94

肝囊肿 1861 8.07 2288 7.18 1828 6.14 2291 8.25 8268 7.41

2.4心血管系统异常情况

心血管系统异常疾病种类最为复杂,但异常人数尤为突出的是血脂异常和高血压(见表4)。LDL胆固醇增高患者逐年快速增加。其他异常情况为心律失常 ,ST-T段改变等,患病率在3%以下。

表4心血管系统突出异常情况表

异常名称 2007 2008 2009 2010 总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LDL胆固醇增高 2124 9.21 3678 11.54 5160 17.83 5295 19.05 16257 14.56

高血压 2602 11.28 3543 11.12 3765 13.01 3128 11.26 13083 11.68

总胆固醇增高 2354 10.02 2723 8.55 3205 11.08 2876 10.35 11158 9.99

甘油三酯增高 2146 9.30 2830 8.88 3284 11.35 2667 9.60 10927 9.79

2.5消化系统异常情况

消化系统异常除了脂肪肝和肝囊肿居所有异常前八位外,主要还有谷丙转氨酶增高、谷氨酰酶增高,平均患病率分别为7.04%、6.41%。

2.6泌尿系统异常情况

尿常规改变是泌尿系统疾病,也是所有系统疾病中患病率最高的(见表3),高达37.60%。尿酸偏高、男性前列腺增生、肾囊肿患病率依次为7.37%、4.52%、3.72%。极少部分病人肌酐增高、肾结石、肾积水等。

2.7呼吸系统异常情况

两肺纹理增多是呼吸系统异常中患病率最高的。肺结核病/陈旧性肺结核居第二位,患病率为2.43%。胸膜增厚、慢支肺气肿、肺部炎症患病率分别为0.81%,0.31%,0.25%。

2.8眼科系统异常情况

眼科系统中白内障和眼底动脉硬化患病率较高(见表3),其次是晶体密度增加,患病率为1.66%。

2.9骨科系统异常情况

骨科系统异常中退行性变、颈椎病和骨质疏松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疾病,患病率为2.92% 、2.85%和0.65%。

2.10内分泌系统异常情况

内分泌系统血糖偏高及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3.78%和2.17%。

3讨论

3.1心血管系统疾病逐年增加,其中高血压发病率为11.68%,略低于2009年全国高血压患病率12.31%。而且4年中高血压患病率控制较好,原因是目前大家对高血压的认识加深,重视加强,并能做到合理用药,终生用药。

血脂异常包括总胆固醇增高、LDL胆固醇增高和甘油三酯增高。高脂血症的极高患病率应当值得我们足够重视。高胆固醇血症时,大量的胆固醇将堆积于动脉壁细胞内和细胞间,从而发生一系列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变化、损害、剥离,外加血浆成分以及巨噬细胞浸润,内膜层平滑肌细胞增殖等。多种原因致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缩小,生理功能异常[2],引发冠心病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疾病。加之高脂血症由于无症状,人们缺乏主动检查并治疗疾病的概率低。

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是动脉硬化形成心脑肾梗塞、脑卒中的病理基础。形成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的原因之一,可能与高脂、高盐、高糖饮食有关[3]。故宜加强宣传教育,提倡科学膳食,即改变嗜盐习惯,多食蔬菜、水果和豆制品,进食鱼类,限制动物内脏、肥肉、动物油脂和蛋类,对降低和预防高脂血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作用。

3.2本结果糖尿病发病率为2.17%,即使加上3.78%血糖偏高人数,总发病率仅为5.95%,低于2010年公布的全国糖尿病发病率9.7%。苏州属江南地区,百姓喜食甜食,但糖尿病发病率却没有人们想象的高,其原因可能是部分病人已进行治疗,血糖水平已达标。

3.3尿常规检查是早期发现肾病最方便、快捷的诊断方法。如果人们形成定期体检的好习惯,尤其是注重尿常规检查,早期发现肾病,及时及早治疗,可有效抑制尿毒症的发生率,足矣可见尿常规检查是肾病患者临床不可忽视的初步检查之一。尿常规异常数最多,应引起市民的高度重视。

3.4当肺纹理增多出现临床症状时,有时需要考虑为急性支气管炎。有些则是最近一些刺激导致,可能与空气污染吸入粉尘有关。肺纹理增多包括支气管性肺纹理增多,血管性肺纹理增多,淋巴性肺纹理增多,吸烟性肺纹理增多,生理性肺纹理增多等。平时需注意饮食(忌冷辣食物)和注意保养(避免用嗓过度等)。苏州地区肺纹理增多的高发启发我们关注环境保护,减少可吸入性颗粒的排放,提倡戒烟。

3.5总患病率较高的几类疾病均为慢性疾病,在本结果中也以中年及以上人群检出率高。这几类疾病都与行为生活方式有关,生活规律差、饮食结构不合理、食入过多高脂食品、过量饮酒、缺乏运动是形成代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4]。而且,这几类疾病均存在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如高脂血症可以引起脂肪肝、冠心病、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高血压也可以引起眼底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糖尿病与高血压也互为因果[5]等。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是两种关键的诱发疾病。

3.6一人患多种疾病,此次受检者中占80%以上的老年人查出2种或2种以上的疾病,其中有部分人患有7种疾病,分别是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白内障、胆结石。

4预防保健

4.1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保持乐观愉快情绪,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

4.2注重生活方式改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不吸烟,不酗酒,不暴饮暴食。

4.3适当参加体育运动,运动要做到循序渐进和长期性、规律性。要注意因人而异,对心血管异常和代谢性疾病患者以步行、慢跑、上楼梯、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为最适宜。

4.4合理膳食,特别是对超重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无论目前健康状况如何都提倡清淡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为宜,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当补充优质蛋白,以保证必需的氨基酸供应。每日三餐分配合理,改变暴饮暴食,不吃早餐的坏习惯。

4.5积极开展有关疾病的宣传,健康教育要确保质量,把预防的方法和要点告诉职工居民,把早期预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告诉大家,要保证健康教育的覆盖率;最终把各种疾病的预防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促成健康习惯的养成。

4.6医务工作者协同社区、单位,辅助市民制定饮食运动计划,对患病职工进行随访。对心身疾患,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同时建立健康档案长期动态跟踪观察,为职工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和疾病预防工作。

5小结

由4年健康体检可看出苏州市民心血管疾病,尤其是高脂血症患病率在逐年升高,应该引起医务工作者和市民的高度重视。尽管高血压和糖尿病发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还需要市民积极预防治疗,以保证素质市民健康。

本文承蒙辉瑞投资有限公司医学信息沟通专员龚雪龙硕士大力支持,谨致感谢。

参考文献

[1] 赵益民.351位退休老年职工体检总结.中国水电医学,2004,6:352

[2] 胡海岩.651例健康体检者血清总胆固醇分析.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5):512-513

[3] 普国军,张顺强,涂雄伟.2181例职工体检分析.中国水电医学,2002,6:360-361

[4] 张媛.98名中老年干部体检结果分析[J].中国老年病学杂志.2004 ,12(2):56

[5] 贺静芬.1830例干部体检的统计分析及健康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2000,13(3) :47-48

作者简介:周伟宏:苏州市立医院本部门诊部主任,副主任医师

陆锦章:苏州市立医院本部体检中心主检,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范文5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我很高兴。”谈到获奖当时的感受,卢光明脸上洋溢起一丝自豪:“国家科技进步奖是对我国已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的肯定,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是对一个科技工作者及其团队工作的最佳认同和最大的褒奖。”

卢光明1982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医学院(现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工作,1985年考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1988年起在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工作。

谈到选择医学影像作为自己主攻方向的理由,卢光明说是因为组织分配。当时相关人才缺乏,不少人害怕X射线对健康的影响。但卢光明将组织分配变成了个人意愿,他说:“做好这份工作很有挑战性,对病人、对临床医师都有非常大的帮助。”1983年他开始接触CT,并参加了我国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引进与研发研讨会,开始逐渐爱上这个有许多新奇技术、并且具有重要意义的专业。

十六年磨一剑

1997年,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引进电子束CT(超高速CT),该技术可以进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以及一些血管的三维重建,但当时冠状动脉的精细解剖图像还难以实现。

为了研究、解决CT血管成像的诸多难题,卢光明团队决定从技术难度、诊断精确性及辐射安全性等三大方面进行立项。同时与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安贞医院联合开展研究。

“经过长达16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一些成绩。”接受采访时,对于十六年间经历的困难和挫折,卢光明说:“遇到困难、矛盾和挫折是取得科研成果的必然过程。”反复提到的是对同事、同行的真挚感谢。他说:“感谢我的合作伙伴和科室诸位同志的默默奉献和鼎力支持。”

“心脑血管病关键CT技术的应用与创新”课题,在重大心血管病关键CT技术上,取得了三大主要创新性成果:

一是研发应用心血管病防治关口前移的CT关键技术,构建了CT冠状动脉成像(CTCA)规范体系。卢光明团队研发了期相优选及心电编辑等多种技术,使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阴性预测值达99%,从而提高房颤患者可评价血管节段比率至96.8%,扩大了适应证,为冠心病筛查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系列研究(包括48533例CTCA),总结出了中国人冠状动脉先天异常分布规律,为早期诊治提供依据;以常规血管造影为参照,应用4D-CT技术将心肌桥检测敏感性从5.7%提高到30.2%;以血管内超声为参照,应用CT定性诊断冠状动脉斑块成分的敏感性达97.4%,为CT评估斑块易损性奠定了基础,该项研究结果被纳入美国和加拿大3份专业指南。

二是研发应用双能量CT技术,提高小病变检出敏感性,实现心脑血管病精准诊断。从实验到临床,研究团队对双能量CT技术进行系列创新研究。通过该技术提供的解剖与功能信息,实现了冠状动脉管腔狭窄量化和心肌灌注一体化评估,诊断心肌缺血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高达100%。此外还获得肺动脉解剖与肺碘图(肺灌注)同步信息,诊断外周肺栓塞的敏感性比常规CTA提高了22%(从67%提高到89%)。同时改进了双能量和数字减影等CT新技术,将颅内小动脉瘤(≤3mm)检出敏感性从61%提高到91%,证实了CTA是颅内动脉瘤可靠的首选检查方法,研究结果以封面于Radiology、AJR,并被纳入美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

三是大幅度降低了CT检查的辐射剂量,提高了CT检查的安全性。团队倡导低剂量CTCA理念,提出根据体质量指数制定CTCA个性化扫描方案。通过低管电压的综合应用,以及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等降低剂量技术,使CTCA 辐射剂量从平均15.4mSv降至平均0.94mSv,降低了15倍。该项研究结果纳入《2010年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心脏CT适应证标准》和我国《心脏冠状动脉多排CT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敢为人先的科研路

在31年的科研路上,卢光明一直敢为人先。他是国内最早应用MRI的医师之一,1986年,他就开始尝试与胸外科和病理科联合,率先在国内将MRI应用于肺癌诊断与术前分期研究, 并于1988年获中华医学会和国家卫生部第三次全国中青年医学学术交流会二等奖。

卢光明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心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与技术创新研究;肿瘤的分子影像研究、肿瘤分型、分期研究;重大脑疾病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

接触MRI之后,卢光明和同事们开展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垂体微腺瘤的诊断准确率;通过将功能MRI研究癫痫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癫痫认知功能受损与静息网络的功能变化有关。除此之外,卢光明团队还在国内率先开展铁蛋白报告基因的研究;采用多模态分子成像技术研究肿瘤血管新生。其研究成果――癫痫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心血管影像及肿瘤的分子影像研究,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卢光明也因此成为我国目前MRI临床应用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我特别注重医工结合、多学科交叉以及多中心合作,开展结构、功能和分子影像相结合的研究。”在接受采访时,卢光明向记者强调说。

据统计,卢光明共在国内外近300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80余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53.29,5分以上者18篇。自2008年以来,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目前以首席科学家负责国家“973”项目1项,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中国人民“十二五”医学科学技术重点项目各1项;曾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军队及省级科研课题。

挑战永不停歇

临床之外,卢光明也带学生。在学生眼中,工作中的卢教授严肃认真,而对待学生,他事必躬亲,像是慈爱的父亲。

“我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瞄准国际前沿研究方向,与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在学生培养上,他注重发挥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要给学生公平公正的发展机会,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得益于这样的育人理念,卢光明科室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有潜力的后备科研型和临床医学人才。谈到青年力量,卢光明难掩自豪之色,他说:“期待他们在未来的5~10年内成为学科发展的主要力量。”

近些年来,国内医学影像学发展很快,机器设备基本能够实现与国外同步。更加让人欣喜的是,中国医学影像工作者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一些居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科研成果正逐步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代表了中国医学影像学事业的进步。

“尽管有这些可喜的成绩,我们仍应清醒地意识到我们与国际同行的差距,开展高质量的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医学影像学界面临的一个大课题。原始创新的技术和研究还有待加强。”面对成绩,卢光明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范文6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感染;临床对策;原因心血管内科疾病较多也较为常见, 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有高血压、心绞痛、冠心病、心律失常以及扩张性心肌病等, 由于医院患者较多, 环境较为复杂, 所以完全控制好医院的感染较为困难[1]。本文作者就在临床工作中接触到的心血管内科感染的120例患者进行临床总结分析, 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对于临床心血管内科的感染控制起到一定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2011年5月~2012年5月本院收治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120例, 其中男45例, 女75例, 患者年龄45~75岁, 平均年龄(59.5±1.5)岁;患者的主要临床病变为:扩张性心肌病45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35例, 肺动脉原性心脏病患者20例, 心肌病患者20例。患者住院最长时间3个月, 最短时间15 d, 平均住院时间52 d。

1. 2方法依据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是否合并有器质性改变对患者进行感染发生率进行统计, 统计患者的感染情况, 以及多患者出现感染常见的致病菌进行总结分析。

2结果

2. 1心血管内科住院发生感染的情况120例患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45例, 占37.5%;下呼吸道感染患者45例, 占37.5%;出现胃肠道感染患者18例, 占15%, 出现泌尿系统感染患者12例, 占10%。

2. 2常见感染致病菌分析革兰氏阳性菌75例, 占62.5%,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35例, 占29.1%, 溶血葡萄球菌30例, 占25%, 粪肠球菌10例, 占8.4%;革兰氏阴性菌占45例, 占37.5%, 其中铜绿假单胞菌20例, 占16.7%, 肺炎克雷白菌12例, 占10%, 鲍氏不动杆菌13例, 占10.8%。

2. 3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并发症以及心功能状态。年龄越大的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的几率越大, 在120例出现感染的患者中, 年龄在60岁以上的69例, 占57.5%;性别上120例患者出现感染的几率大致相同, 男性76例, 女性44例, 两者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越长, 患者出现感染的机会越大, 住院在4周以上的患者出现感染的47例, 住院6周以上出现感染的患者56例;心功能越差, 其感染的机会越大, 在本组感染患者中心功能在III~IV级的患者其感染的人数为75例, 在I~II级的患者为45例。

3讨论

心血管内科是医院设置的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科室, 患者一般年龄较大, 机体免疫力较差, 很容易出现临床感染, 再加上临床心血管疾病, 一般死亡率较高[2]。在医院内出现感染, 医院环境复杂, 污染严重, 很容易导致交叉感染, 再加上医院病菌菌群较多, 很难进行治疗, 所有死亡率相对增加。在同一家医院的不同科室, 其感染的发生率不尽相同。在本组研究病例中, 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的较多, 并且在致病菌上, 以革兰氏阴性菌较为多见[3];患者年龄、住院时间以及是否有器质性病变、是否有侵袭性操作也是造成患者感染的主要因素, 患者年龄越大, 住院时间越长, 机体免疫力越差, 出现感染的机会越大。在本组研究病例中, 年龄在60岁以上的69例, 占所有患者的57.5%;心功能在III~IV级的患者75例, 占所有患者得到62.5%。

针对以上情况, 应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以下措施进行预防:严格科室内的规章制度, 严格进行对器械进行无菌消毒处理, 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做好临床消毒工作, 严格科室内的探视制度, 杜绝外来病菌的入侵;合理选用必要的抗菌药物, 尽量对患者进行致病菌的培养, 尽量不要选用广谱抗生素, 发现科室内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上报, 及时进行补救。

综上所述, 临床医师应该了解并掌握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 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夏志荣, 毛荣彪, 张乐.心血管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1):30.

[2] 李燕, 左玉兰.心血管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10):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