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论文范例6篇

心血管疾病论文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1

踝部水肿+++++++++

便秘+++++00

头晕+++++或+++

面部潮红+++++++

头痛++++++

心悸或心动过速00+++

皮疹++00

1.外周水肿:见于各类钙拮抗剂,以二氢吡啶类发生率最高。常见于踝部,但亦可发生于手部。常静坐工作的病人容易发生外周水肿,晚间尤为明显。外周水肿与钙拮抗剂扩张血管作用有关。血管扩张致使组织毛细血管压力增高,从而加速血管内液体滤出、组织间液增加,导致外周水肿。

2.便秘:常见于苯烷胺类钙拮抗剂如维拉帕米、甲氧维拉帕米,亦可见于硫氮卓酮。其发生程度与所用剂量成正相关,剂量越大,发生程度亦重。在连续长期使用过程可逐渐减轻。

3.头痛与面部红肿:亦与血管扩张有关,一般均可耐受。在长期用药过程中,经血管自动调节机制,可逐渐消失。

4.心动过速或心悸:常见于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系血管扩张所致的反射性心博加速的临床表现。临床应用较大剂量时易于发生。与b受体阻滞剂合用能控制该类不良反应。另外,大量应用钙拮抗剂,尤其经静脉途径给药时,其固有的负性频率作用,负性传导作用及负性肌力作用可引起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延缓。血管外周阻力的过度降低还可导致低血压反应。

近年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还发现,某些钙拮抗剂如维拉帕米Verapamil、硝苯吡啶Nifedipine和地尔硫卓Diltazem短期或长期治疗可能使血液动力学及临床预后恶化。鉴于此,本文将钙拮抗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不良反应做一概述,以期引起临床使用中的注意。

1.治疗心力衰竭

钙拮抗剂能扩张全身阻力血管,减轻后负荷,阻滞Ca2+内流入心肌细胞,减少细胞内钙负荷过重,保护已处于缺血状态的心肌。从该理论出发,钙拮抗剂在心力衰竭中治疗应是安全有效的。但Elkayam[1]等做随机、双盲、交叉的前瞻性研究,比较单用硝苯吡啶或与二硝酸异山梨醇酯(ISDN)合用或单用ISDN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提示用ISDN治疗相对稳定的心衰病人加用硝苯吡啶后心衰明显加重,38%病例需增加利尿剂量,32%病例因心衰加重提前中止研究。Packer[2]等研究硝苯吡啶20mg对左心功能不全的血液动力学效应,结果有55.2%(16人)血液动力学恶化,左右心室每博指数下降,平均右心房压升高,1年生存率仅为23%,而心衰未恶化的13人1年生存率为67%(P<0.05),提示硝苯吡啶加重病人心衰程度。

不仅硝苯吡啶有此类报道,据Diltazem多中心的梗死后试验的亚群分析[3]显示,在心室射血分数〈0.40病人中,297例病人21%出现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安慰剂组326例仅12%(P<0.01)。研究结果提示地尔硫卓能加重原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程度,其恶化的危险率与心室射血分数密切相关。另据MDPIT[4]试验,对心脏X影像显示有肺淤血的亚组病人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地尔硫卓治疗病人心衰有加重趋势,心脏病死率明显增加。

钙拮抗剂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是什么?目前认为[5]主要是由于钙拮抗剂的负性肌力作用。其长期使用抑制心肌,使本已降低的心脏收缩功能进一步下降,血液动力学恶化。另外钙拮抗剂可增加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素的活性,激活内源性神经激素系统,尤其是肾素¾血管紧张素系统,引起血管紧张素II水平升高,产生缩血管反应和水钠潴留。这亦是造成心衰加重的重要因素。确切机制目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临床研究已表明第一代短效钙拮抗剂在心衰病人中应用常引起心衰加重,预后不佳,建议临床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时应慎用该类药物。

2.治疗心绞痛

钙拮抗剂能抑制心肌兴奋时Ca2+内流,降低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并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动脉血压,减轻心脏后负荷,广泛用于抗心绞痛。但近年有研究表明,钙拮抗剂引起的冠脉扩张只对明显由冠脉痉挛所致心绞痛(如变异型心绞痛,非心率相关的隐匿性心绞痛以及过度通气和部份寒冷诱发的心绞痛)特别有效,若用于其他类型心绞痛治疗则无效甚至有害。

Egstrup[6]报道硝苯吡啶虽能增加正常心肌灌注区血供,但不能改变甚至减少冠脉侧支循环供给区血流,具潜在的促局部供血作用,在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中,凡冠状侧支循环血流较好的病人,此作用明显,常使心绞痛症状加重。

Muller[7]在一早期研究中就指出,硝苯吡啶在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方面比长效硝酸酯及普萘洛尔疗效差。根据HoblandInteruiversityNifedipine/MetoprololTrial(HINT)研究,用硝苯吡啶或美托洛尔及合用两药或用安慰剂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进行心肌缺血试验,结果表明硝苯吡啶只对已接受b阻滞剂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效,对于未给b阻滞剂治疗患者,硝苯吡啶与美托洛尔联合用药不比美托洛尔单独治疗好。可见,b阻滞剂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首选方案。但对于不能耐受b阻滞剂患者(尤其是合并呼吸道哮喘患者)可选择使用钙拮抗剂。另外在b阻滞剂基础上联合运用钙拮抗剂可减少副作用发生,对单独使用b阻滞剂无效患者加用硝苯吡啶可能改善症状。目前在已使用b阻滞剂基础上联合使用钙拮抗剂或维拉帕米等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用于早期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乃为较佳选择。

3.治疗高血压

钙拮抗剂通过阻滞Ca2=进入平滑肌细胞,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降低外周动脉阻力使血压下降,适用于各型高血压.对不能耐受利尿剂及b阻滞剂患者亦有效.

但近年研究对钙拮抗剂治疗高血压患者安全性提出质疑.Furberge[8]等收集了16个硝苯吡啶用于冠心病的随机二级预防试验,拟评价硝苯吡啶对死亡率影响的量效关系,结果表明,短效硝苯吡啶使冠心病死亡率升高(呈剂量依赖性).对于每天使用30-50mg,60mg及80mg患者,总体死亡率危险度分别为1.06(95%可信限为0.81-1.27),1.18(95%可信限为0.93-1.50),及2.83(95%可信限为1.35-5.93).Pahor[9]等研究结果也很相似.此项研究着重分析各种药治疗高血压的病人的死亡危险,结果维拉帕米在治疗未患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中,各种原因引起的死亡率并不比b阻滞剂好,地尔硫卓危险性增高但不显,硝苯吡啶的危险性则明显增高.

硝苯吡啶引起死亡率增高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钙阻滞剂交感神经反射性刺激,增加心肌耗氧量,致心律失常;负性变力作用;钙阻滞剂扩张血管作用使严重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供血分流至较小的冠脉侧支循环血管,至使局部心肌缺血;抗血小板聚集,增加手术病人出血危险等有关.

短效硝苯吡啶的此类副作用能否推及其他类型钙拮抗剂成长效硝苯吡啶,只有大型,前瞻性研究才能证实.目前尚不能下定论.但它告诫临床医生,仍应将利尿剂和(或)b阻滞剂患者,有使用钙拮抗剂\ACEI等其它抗高血压药物指征时,应选择对病人个体最适宜的药物.

综上所述,目前已有临床提示在心血管疾病中使用短效,第一代钙拮抗剂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不良影响.因此建议临床医生治疗心力衰竭\心绞痛及高血压患者时,应根据病情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宜药物,并避免长期使用短效,第一代钙拮抗剂.

参考文献:

1.ElkayamU,AminJetal.Aprospective,randomizeddouble-blind,crossoverstudytocomparetheefficacyandsafetyofchronicnifedipinetherapywiththatofisosorbidedinitrateandtheircombinationinthetreatmentofchroniccongestiveheartfailure.Circulation,1990,82(6):1954

2.GrayS,Francis.Calciumchannelblockersandcongestiveheartfailure.Circulation,1991,83(1):36

3.GoldsteinRE,BoccuzziST,etal.Diltizamincreaseslate-onsetcongestiveheartfailureinpostinfarctionpatientswithearlyreductioninejectionfraction.Circulation,1991,83(1):52

4.MiltonPacker.Calciumchannelblockersinchronicheartfailure:therisksof"physiologicallyrational"therapy.Circulation,1990,82(6):2254

5.PackerM.Pathophysiollgicalmechanismsunderlyingtheadverseeffectofcalciumchannel-blockingdrugsinpatientswithchronicheartfailure.Circulation,1989,80(6):59

6.EgstrupK,AndersenPE.Transientmyocardialischemiaduringnifedipinetherapyinstableanginapectoris,anditsrelationtocoronarycollateralflowandcomparisonwithMetoprolol.Am.J.Cardiol,1993,7:177

7.MullerJE,ToflerGH,StonePH,etal.Circadianvariationandtriggersofonsetofacutecardiovasculardisease.Circulation,1989,79(4):733

8.FurbergerCD,PsatyBM,etal.NifedipineDose-Relatedincreaseinmortalityinpatientswithcoranaryheartdisease.Circulation.1995,92(5):1326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2

关键词: 餐后高血糖;心血管疾病;空腹血糖受损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提示,餐后高血糖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探讨糖调节受损及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2 h血糖(2hPG)与心血管疾病危险性指标的关系,阐明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将我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150例患者分为三组:①空腹血糖受损(IFG)组50例,其中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5.7±1.8)岁,5.6 mmol/L≤空腹血糖(FPG)≤6.9 mmol/L;②糖调节受损(IGT)组(包括单纯IGT以及IGT+IFG)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8.1±2.3)岁,7.8 mmol/L≤糖负荷后2 h血糖(2hPG)≤11.1 mmol/L;③DM组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60.3±3.2)岁,FPG≥7.0 mmol/L,2hPG≥11.1 mmol/L。三组患者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继发性高血压及继发性糖代谢疾病。

1.2  方法:①生化指标测定:受检者于空腹或餐后2 h采静脉血分别检测血糖、血脂及CRP,血糖、血脂的检测均用酶法,CRP采用散射比浊法;②CIMT:运用高公辨率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及线性转换器提供扫描参数。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率比较用χ2检验,多因素相关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IFG组、IGT组及DM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的比较:见表1。

表1  IFG组、IGT组及DM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的比较[例(%)]

组别例数冠心病高血压病脑卒中周围血管病IFG组5018(36)10(20)17(34)6(12)IGT组5031(62)①19(38)①26(52)①15(30)①DM组5033(66)①22(44)①28(56)①17(34)①注:与IFG组比较,①P<0.01

2.2  IGT组与DM组2hPG与心血管危险性指标相关性分析:见表2。

表2  IGF组与DM组2hPG与心血管危险性指标的相关分析

检测指标IGT组DM组TC0.150.10TG0.28①0.31①LDL-C0.130.15HDL-C-0.23①-0.30②SBP0.160.28①DBP0.080.11BMI0.30②0.31②CRP0.22①0.25①CIMT0.32②0.35②注:①表示P<0.05,②表示P<0.01

3 讨论

大量的研究证实,和空腹高血糖相比,餐后高血糖对于心血管疾病更具预测价值[1]。第二届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Ⅱ)死亡率研究建议,应保留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中2hPG的测定,其对预测心血管疾病病死率比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推荐的仅用空腹血糖测定要好[2]。以往的研究显示,IGT是心血管疾病病死率的预测因素,而IFG则不是[3]。

本组资料显示,IGT及DM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IFG组,而IGT及DM组患者2hPG与心血管危险性指标呈显著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型DM患者从胰岛素抵抗(IR)到IFG、IGT直至DM,每一步均伴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2型DM和动脉硬化是平行发展、相互影响的两个疾病。

综上所述,无论是糖尿病患者或糖调节受损者(尤其IGT患者),都应加强餐后血糖的监测和控制,以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4 参考文献

[1] Saydah SH,Miret M,Sung J,et al.Postchallenge hyperglycemia and mortality in a national sample of US adults[J].Diabetes Care,2001,24(7):1397.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3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015(2011)01-0033-021

心脑血管疾病概述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先天性心脏病、特发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以及肺心病等。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心脑血管病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加。有研究指出,每年我国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超过260万,在各种死因中比例最高,约占50%,因此也被称为“第一杀手”[1]。

心脑血管疾病在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胁的同时,也给全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其中,对人民健康危害最为严重的是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从卫生部研究数据指出,到2020年全球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将达2500万[2],防治心脑血管病已刻不容缓。

2心脑血管疾病基本危险因素分析

2.1遗传、种族和家族因素:遗传和家族因素在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中是非常明显的,家族中有一级亲属有早发冠心病史(即男性

2.2生活方式:研究证实:长期高热量饮食、钠盐摄入过多、大量饱和脂肪酸饮食、大量饮酒都是导致该病的重要因素。同时,吸烟早已被确认为冠心病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在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家进行的10项主要的队列研究结果表明:吸烟者冠心病的发病和死亡危险比不吸烟者约高70%左右[4]。运动情况也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有很大的影响,Powell等在对1985年以前开展的43项前瞻性研究进行系统的回顾分析后指出,静坐型人的发病危险是活动型人的2倍,体力活动与冠心病发病呈强的负相关关系[5]。

2.3年龄与性别: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发病很早,并随年龄增长不断发展,产生相应的症状。男性多见,发病年龄早于女性,而女性发病年龄晚,绝经后发病危险明显增加。可能与激素分泌、社会活动不同有关。

2.4超重和肥胖:超重与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肥胖对人体各系统均有不利影响,但以心脑血管受损较为多见。Framingham[6]等对随访26年的5209名男性和女性的心脑血管病发病资料开展系统性研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调整年龄及其他主要危险因素,发现无论是在男性人群还是女性人群中,肥胖均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独立预测变量。

2.5高血压和高血脂:研究指出,血压升高,不论收缩期还是舒张期、也不论是稳定还是不稳定,在任何性别、任何年龄都能使冠心病的发病危险明显增加。而且,多数研究也证实, TC(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

2.6糖尿病: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已确定的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远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一项随访期为7年的人群研究结果显示:2型糖尿患者中有80%死于心脑血管病,其心脑血管病死亡相对危险是一般人群的3倍多[7]。

2.7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冬春季节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主要是因为寒冷刺激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高原低氧可能导致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微量元素锌、铬、锰、硒摄入减少,镉、铅的摄入增加均是冠心病的易患因素[8],药物中毒也可引起心肌损害。另外,近年来发现不少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

2.8社会心理因素: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不断改变,同时人们的感情越来越复杂,社会心理致病因素也日益增加。生活事件对心脑血管病易患因素的影响是较为肯定的,许多报道证实,精神心理应激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对血压、血脂和血糖产生影响。

3心脑血管疾病基本预防建议

3.1开展健康教育,加强预防性宣传。预防性的健康教育对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意义重大。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下降的同时,患者因此而产生的医疗费用也大幅下降,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直接和间接效益将是无可估量的。因此,要有计划的开展以健康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向群众宣传合理营养膳食、控制肥胖、积极开展体育锻炼等。

从而使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改善社会心理环境,提高对社会应激的承受能力。

3.2合理饮食:按照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制定相关的合理饮食方案,要大力提倡平衡膳食,素食为主。限制盐的摄入量,摄入应保持在每人每日5g以下。每日饮食规律、不宜过饱,从小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多吃具有降脂功能的食品,如香菇、木耳、洋葱、大蒜、芹菜等,每日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粗杂粮、米糠、海带、蔬菜、麦麸、水果等,多吃海鱼、鱼油及豆制品[2]。

3.3改变不良行为:吸烟不仅是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一大杀手,同时又是肿瘤和各种呼吸道疾病的罪魁祸首,但是同时也是比较容易改变的因素,应将控烟作为一个干预重点,力争远离烟草。尽量不吸烟,并减少饮酒量。开展适量的运动,控制体重、防止肥胖。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对控制血糖和血脂水平,增强心脑血管的功能具有极大好处。

3.4防止各种感染:不少心血管疾病是由感染开始的,因此要做好保健工作,适时接种免疫。年老及体弱者要增强机体免疫能力,选择性接种肺炎疫苗、SARS疫苗、流感疫苗等,以同时天气变化时要注意保暖,预防并控制各种感染,从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田向阳,石建辉,周山岚,等.北京市城区居民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35(4):228

[2]陶寿淇,武阳丰.医疗卫生人员心血管病防治知识[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63

[3]魏华,郑建东.北京朝阳门社区高血压流行情况及相关因素调查.疾病监测,2001,16(8):331

[4]赵景波,张文彦,方庆伟,等.脑血管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0,16(2):99

[5]Powell KE,Thompson PD,Caspersen CJ,et al.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nnu RevPublic Health,1987,8∶253-287

[6]Hubert HB,Feinleib M,McNamara PM, et al.Obesity 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A 26-yearfollow-up of participants in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Circulation,1983,67(5)∶968-977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4

【关键词】心血管;临床防治;诱发因素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19-02

心血管疾病可以细分为很多种类,常见的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病情复杂,临床治疗面临的困难与障碍也较多。研究证明,血压异常、血脂异常、餐后高血糖等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1]。本文从血压异常、血脂异常、餐后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展开论述,并对心血管患者的临床防治进行了论述。

一、血压异常与心血管疾病

医学研究证明血压水平的高低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据统计,当老年人的收缩压维持在120-139 mmHg、舒张压维持在80 -89mmHg区间时,其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明显上升[2]。血压长期偏高对患者心血管重构会产生负面影响,且原发性高血压会造成病人心脏舒张功能障碍,这也是诊断早期动脉硬化的重要指标之一。老年人的血压异常,会引发其大脑小动脉硬化及动脉粥样硬化,进而造成其脑血流下降、脑梗死、脑部自身调节功能改变等问题。

二、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

高血糖状态会对人们血管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害,通常餐后血糖指标会明显升高,血糖升高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直接的损伤。人的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会因血糖升高而增加,而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强会引起大量的单核细胞附着于血管壁,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小动脉硬化。医学研究者曾在糖耐量降低的人群中做过调研,证明通过控制人群的餐后血糖能有效降低罹患心肌梗死的概率,且得出如下结论:餐后血糖的升高,与患心血管等并发症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可以通过监测血糖水平来预测冠心病。

三、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

医学研究证实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之一是血脂异常,如冠心病作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最重要的诱发因素是血脂中TC指标升高。血脂异常可直接促使中老年人群的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同时血脂异常也是糖尿病患者的明显特征之一。患者血脂异常,可直接导致其神经纤维纠结缠绕,引起患者头部代谢紊乱及微血管发生病变。

四、心血管患者的临床防治

1.心血管患者医院临床防治非常关键

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临床防治,可以有效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尤其是对老年患者而言,临床防治工作尤为重要。老年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有很多特殊性。当有老年患者就诊,医护人员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病症、体征等信息,当老年患者出现非典型病症表现时,如出现无缘由的胸闷、乏力、胸痛、呕吐,甚至是晕厥、休克等症状时,应尽快安排其做心电图监测,以免病患突发急性心梗而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如果老年患者有脑供血不足或脑动脉硬化病史,一旦突发急性心梗则会表现为脑循环障碍,会加重脑供血不足。因此当老年患者晕厥时要首先排查其是否罹患急性心肌梗死,且要遵循急性心梗的处理原则,同时观察老年患者病情变化,辅助心电图监测以确诊。对用药后的患者要严密观测其用药反应,严格制定用药药量,并观测其用药后的血压、尿量、精神状态。

2.日常饮食、体育锻炼防治

关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要从人们的日常饮食习惯着手,要科学合理搭配一日三餐,不可偏食或者暴饮暴食,尽量降低动物脂肪的摄入量,同时要坚持低盐、低糖饮食;适当增加体育锻炼,这样有助于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同时也能降低老年人糖尿病的发病率。老年患者牙齿老化,会出现咀嚼障碍、味觉下降等状况,对此医护人员要格外关注,尽量为其提供易消化、易咀嚼、纤维含量高的新鲜食品,这样不仅可以照顾到老年患者的饮食特点,还有助于预防老年患者便秘,一旦老年患者出现便秘要适当使用软便药物,杜绝患者用力大便,否则很容易加重患者心血管疾病病情。同时,要注意戒烟,香烟中的尼古丁易引发冠状动脉痉挛从而造成冠心病。

适当体育锻炼,使身体保持活力,可以有效降低身体脂肪及体重,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患者参与运动,可以愉悦身心,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肌供氧,这些都利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对于老年患者而言,要避免饭后剧烈运动,尤其是患有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要避免参加能使血压较快升高的运动,要选择相对缓慢轻柔的、速度匀称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

3.保持情绪稳定、进行健康心理辅导

较大的情绪波动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患者要保持情绪稳定,做到心胸开阔。长时间较重的精神负担会导致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过度紧张而出现体内血脂、胆固醇增加,从而造成人体血压升高、血脂代谢异常。

老年人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人群,加上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开始衰退,对疾病的抵抗力不足,一旦老年人身体不适会直接影响其情绪,如老年人情绪会莫名紧张,甚至会悲观抑郁,这些不良情绪反过来会加重病情,不利于疾病的治愈。因此,医护人员和家属要格外注意老年患者的情绪,要尽可能多地与老年患者进行沟通,充分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波动,一旦发现其心理存在负担要及时对其进行有效疏导。可对其讲解一些有关疾病的防治措施、成功案例,最大程度地获得老年患者的信任,增强其治愈疾病的信心,促进其积极配合治疗。

结语:

目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且呈上升趋势。该病还没有有效的根治措施,一旦发病需要长期反复治疗。该病的发病与人们日常饮食、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如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过大,吸烟、酗酒等。因此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饮食习惯,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一旦发病,要辅以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5

【关键词】 心脑血管慢性病; 粗糙集; 遗传算法; ICD-10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Rough Set and Genetic Algorithm in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HUANG Xian-fa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06):135-138

【Abstract】 Objective:Through the existing data to analyz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Method:831 patients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in 2015 were selected,including E78 (hyperlipidemia),I10-I15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E10-E14 (diabetes).From the basic situation,living conditions,living habits influence analysis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for chronic diseas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stablishment of decision table of influence factors and health index,combining genetic algorithm and rough set,remove redundant decision table.Result: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were age,education,drinking and obesity.Conclusion:Patients with hyperlipidemia,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regardless of their condition,their habits,obesity,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re affected by the occurrence of chronic,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gorithm is feasible for analyz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ronic diseases,and can provide a favorable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Key words】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Rough set; Genetic Algorithm; ICD-10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Zhengzhou,Zhengzhou 450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6.038

慢性病是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起病[匿、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等特点,一旦防治不及时,将会造成经济、生命等方面的巨大危害。慢性病主要指的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疾病。2015年4月10日国家卫计委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2015)报告》中,用大量翔实的数据介绍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现状,报告中指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已成为主要死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到全国总死亡人数的86.6%,而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1]。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等。此类慢性疾病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如何从医院的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利于分析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信息是本次实验的关键问题。

粗糙集算法是一种刻画不完整性和不确定性的数学工具,能有效分析不精确、不一致、不完整等各种不完备的信息,还可除去信息数据中的冗余信息而保持原有的分类能力不变。遗传算法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进化过程搜索最优解的方法,具有局部随机搜索能力,又可维持群体的多样性。本文首先对造成心脑血管慢性病的原因和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反映影响因素和身体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决策表,提出利用决策粗糙集和遗传算法相结合的属性约简方法,去除决策表中冗余规则,为防治心脑血管慢性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1 心脑血管慢性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心脑血管慢性病是威胁人类的一种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2]。目前,我国心脑血管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7亿人。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升高、发病人群低龄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慢性疾病会受到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后天因素也会引起慢性疾病的发生。通过调查分析,影响心脑血管慢性病的主要因素:基本情况(性别、年龄、体重、家族病史等都影响慢性疾病的患病情况);生活状况(收入来源是否稳定,生活满意度影响慢性疾病);生活习惯(吸烟、喝酒对慢性疾病的影响不可忽视)等。

2 粗糙集算法和遗传算法的理论介绍

2.1 粗糙集 (1)定义1:四元组S=(U,R,V,f)是一个决策表系统,其中,U是论域,是对象的有限集合;R=C∪D,C∩D=φ,其中,R是属性集合,C是条件属性集合,D是决策属性集合;表示属性值域集合,是属性b的值域;f表示信息函数,即f:U×RV,指定U中每一个对象b的属性值[3]。(2)定义2:IND(A)表示A的一族等价关系,其中,a∈A,若IND(A)=IND(A-{a})则称a为A中不必要的;否则称a为A中必要的。如果每一个a∈A都为A中必要的,则称A为独立的;反之A为依赖的。设Q∈P,若Q是独立的,且IND(Q)=IND(P),则称Q为P的一个约简。(3)定义3:决策属性对条件属性的依赖程度:,其中,d是决策属性,c是条件属性,表示U的基数,是d关于c的正域。

2.2 遗传算法 (1)染色体编码。采用长度为l(l表示条件属性的个数)的二进制字符串来表示个体编码,每一位对应一个条件属性。例如:(c1,c2,…,cl),若个体中包含第i(i=1,2,…,l)个属性,则ci=1;否则ci=0。(2)适应度函数。,其中,l表示染色体r的长度,lr表示染色体r中基因为1的个数,γC(d)表示决策属性d对条件属性c的依赖程度。(3)遗传算子。①选择。通过赌方法来实现,先计算每个染色体r的适合度值F(ri),得到群体的适合度之和,之后计算每个染色体的选择概率,即,得出每个被包括的染色体ri的累积概率qi,且qi=。如果r

3 基于粗糙集算法和遗传算法的心脑血管慢性病影响因素分析

3.1 心脑血管慢性病影响因素信息表的确定

3.1.1 疾病数据来源 数据取自本院2015年出院患者信息,由于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所以提取数据的原则是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编码ICD-10导出出院诊断中包含E78(高脂血症)、I10-I15(高血压)和E10-E14(糖尿病)的831条出院患者信息[5]。判断患者是否是心脑血管慢性病的依据原则是其出院诊断的主要诊断是否在心脑血管疾病ICD-10的编码范围内,其中心脑血管疾病ICD-10编码包括:I21(急性心肌梗死)、I22(随后性心肌梗死)、I46(心脏性猝死)、I60(蛛网膜下腔出血)、I61(脑出血)、I63(脑梗死)、I64(未分类脑卒中)[6]。

3.1.2 疾病影响因素信息表 将831组患者出院数据作为论域,将心脑血管慢性病的影响因素作为条件属性集,将是否患有心脑血管慢性病作为决策属性集。确定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肥胖、家族史等8个因素为条件属性[7],其中肥胖是由身高和体重数据得出的,衡量标准是采用临床用体重指数(BMI)[8-9]:

注:c1,0表示女性,1表示男性;c2,0表示年龄0~45岁,1表示45~70岁,2表示70岁以上;c3,0表示管理人员,1表示一般职员,2表示其他;c4,0表示大专及以上,1表示初高中,2表示小学及以下;c5,0表示不吸烟,1表示吸烟;c6,0表示不饮酒,1表示饮酒;c7,0表示体重达标,1表示体重超标;c8,0表示无家族史,1表示有家族史;D,0表示未有慢性病,1表示患有慢性病

3.2 属性约简算法 属性的约简问题属于数据NP完全问题,基于遗传算法约简删除冗余条件属性得到简化决策表的具体算法步骤如下:输入:S=(U,A,V,f)为一个决策信息表,A=C∪D,C是条件属性,D是决策属性。输出:S的所有约简。Step 1,算出决策属性D关于条件属性C的支持度γC(D)。Step 2,令reduct(C)=φ,逐一去掉个属性ci∈C,若γC-{ci}(D)≠γC(D),则reduct(C)=reduct(C)∪{ci};若γreduct(C)(D)= γC(D),则终止计算,其中,reduct(C)表示属性C的约简;否则进行Step 3。Step 3,随机产生p个长度为l(条件属性的个数)的二进制串组成个体初始种群:对应位置选取0或1,并计算出初始群体中每个个体的适应度。Step 4,根据赌的方法选择个体,通过交叉概率pc和变异概率pl产生新的群体,并且在变异时保持该属性对应的基因位不发生变异。Step 5,计算新的群体中每个个体的适应度。Step 6,根据最优保存策略将最优个体保留至新的群体中并根据策略保存。Step 7,判断连续t代的最优个体的适应值是否不再提高,如果是,终止计算并输出最优个体,否则,转至Step 4[10]。

3.3 心脑血管慢性病影响因素决策规则生成 心脑血管慢性病的影响因素规则是由属性约简去除冗余条件属性及重复信息得到简化信息表而得到。

4 结果

选取pc=0.7,pl=0.01,t=100,得到的最优解为0101011,即c2、c4、c6、c7四个属性被保留,从而得到约简后的决策规则,除患者患有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疾病外,患者年龄在0~45岁,学历在大专及以上,体重达标的饮酒者未患有心脑血管慢性病;患者年龄在0~45岁,学历在小学及以下,体重达标的不饮酒者未患有心脑血管慢性病;患者年龄在45~70岁,学历在大专及以上,体重超标的不饮酒者患有心脑血管慢性病;患者年龄在70岁以上,学历在初高中,体重超标的不饮酒者患有心脑血管慢性病;患者年龄在45~70岁,学历在初高中,体重超标的饮酒者患有心脑血管慢性病,从而得出影响心脑血管慢性病的主要因素是年龄、学历、饮酒以及肥胖。并得出两个强规则,年龄在45岁以下,学历在小学及以下,体重在正常范围内的饮酒者没有心脑血管慢性病;年龄在45岁以上,学历在中学及以上的体重超标者有心脑血管慢性病。

5 讨论

为验证结果的准确性,对2016年上半年出院诊断中包含E78(高脂血症)、I10-I15(高血压)和E10-E14(糖尿病)的387条出院患者信息进行验证,其中心脑血管慢性病患者83例,未患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有304例。验证结果是条件满足年龄在45岁以下,学历在小学及以下,体重在正常范围内的饮酒者共有52例,其中43例患者是心脑血管慢性病患者;条件满足年龄在45岁以上,学历在中学及以上的体重超标患者共有175例,其中130例未患心脑血管慢性病。

根据出院数据提取出的有效规t,得出患有高血脂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无论病情如何,其生活习惯和肥胖都影响心脑血管慢性病的发生,这为防治心脑血管慢性病提供决策依据,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真正做到心脑血管慢性病的防治。对于生活习惯方面,要鼓励人们多参加一些适宜的社会活动,既保持身心健康,也可以调节不良情绪。对于体重控制方面,可以咨询营养师改善饮食结构,通过合理饮食来控制热量的摄入,尤其是脂肪等的摄入,从而降低心脑血管慢性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2015年)[EB/OL].http:///jkj/s7915v/201504/d5f3f871e02e4d6e912def7ced719353.shtml

[2]王丽晔,吴寿岭,杨晓利,等.糖尿病人群中高敏C 反应蛋白与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关系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8):749-754.

[3]叶明全,胡学刚,胡东辉,等.基于属性值分类的多层次粗糙集模型[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13,26(5):481-490.

[4]范明.孟晓峰,译.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85-222.

[5]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一卷,类目表[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6]刘英,罗兴林,陈睦虎,等.高血压急症心脑血管事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1):73-74.

[7]白彝华,潘毅,蒋红樱,等.云南地区腹膜透析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6,37(4):96.

[8]郭跃伟,郭丽君,顾颜胜,等.农村正常高值血压及高血压居民的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分布特征[J].重庆医学,2014,43(23):3012.

[9]赵琳,李志剑.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9):1114-1115.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6

[关键词]围绝经期;年龄;胆固醇;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评分表

[中图分类号] R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3-9701(2011)23-117-02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围绝经期妇女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1]。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愈来愈深入。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及年龄增大等因素是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子[2]。近年来,欧洲心脏协会召开了相关的学术年会,会别强调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处理的专家意见。而国际绝经学会执行委员会的最近声明也强调了临床研究促进临床实践的重要性[1],特别支持激素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进一步研究,会中制定了适合于欧洲人群的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危险因子评分表[2]。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我院参照Collins P等制定的评分表拟定出相应的评分表,重点观察围绝经期妇女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与危险因子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及年龄增大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10年12月因不同程度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等不适就诊的不同年龄段围绝经期妇女住院病历2000份,诊断标准参照患者症状及血清激素检查确诊为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年龄45~55 岁,平均(46.43±5.02)岁;病程1~4年,平均(3.08±1.35)年。另选同期我院1000份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的相同年龄段妇女作对照,其中按有否吸烟分成吸烟组与非吸烟组。其中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及年龄≥40岁患者列为高危险因子组;年龄<40岁,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吸烟患者列入正常对照组。妇女发病前均排除先天性心脏疾病及其他非心源性致死性疾病。

1.2 各项指标判定标准及详细分组信息

(1)年龄分组:<40 岁,40~49岁,50~59岁,≥60岁。

(2)高血压:选择手动测量血压方法,测量前让患者休息5 ~ 10min,测量右上臂血压,取非同一天3次血压平均值作为最终血压值。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1 mmHg=0.133kPa)判断为高血压。本研究仅讨论收缩压。详细分组:<140mmHg,140~159mmHg,160~179mmHg,≥180 mm Hg。

(3)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TCH)测定采用氧化物酶终点法。总胆固醇(TC)≥5.70mmol/L(220mg/dL)判断为高胆固醇血脂。详细分组:<5.70mmol/L,5.70~6.49mmol/L,6.5~7.79mmol/L,≥7.8mmol/L。

1.3 致死性心血管疾病

包括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脑卒中、致死性心律失常等。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致死性心血管组间比较及心血管危险因子评分表内数据吸烟组与非吸烟组心血管发病率均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高危险因子组与正常对照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

正常对照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为1%,高危险因子组中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年龄增高及吸烟组较正常对照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其比例分别为10%、7%、8%、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危险因子评分表建立

如表1所示,围绝经期妇女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血压及胆固醇水平的升高而增加,而同一年龄段、同一血压及胆固醇水平中,吸烟组又比非吸烟组发病率显著升高(P<0.05)。且从表1中我们可以得出,年龄≥50岁,血压≥140mmHg,胆固醇水平≥5.70mmol/L是围绝经期妇女致死性心血管疾病重要危险因子。

3 讨论

从表1可以看出,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年龄增高及吸烟在围绝经期妇女致死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根据我院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危险因子评分表,发现50岁以上患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吸烟患者是致死性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原因主要考虑与50岁以上围绝经期妇女性激素水平显著下降有关。雌激素具有调节血脂功能,首先,它可促进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产生,加速清除血脂;其次,雌激素还可促进胆汁分泌,加快脂肪代谢;另外,雌激素还有抑制脂肪酶激活及加速载脂蛋白的运输等作用。雌激素能明显缓解围绝经期冠心病患者烦躁、焦虑、失眠、易激惹等精神症状,减少心血管突发事件的诱因,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脑血管突发事件的发生[5]。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子,国外一项研究表明,在40 ~ 69岁女性人群中,收缩压每相差20mmHg,其死于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疾病或其他血管性疾病的人数就增加了两倍[6]。而吸烟能增加体内血小板聚集及破坏血管内皮功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血清中胆固醇含量与心肌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且随年龄增加该危险性增高[7]。单项或多项危险因子的出现均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在妇女围绝经期这一特殊阶段,雌激素的下降引发或加重了其他危险因子的作用。因此,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危险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这一时段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

[参考文献]

[1] Naftolin F, Schneider HP, Sturdee DW, et al. Guidelines for hormone treatment of women in the menopausal transition and beyond[J].Climacteric,2004,7(4):333-337.

[2] Collins P,Rosano G,Casey C,et al.Management of cardiovascular risk in the peri-menopausal woman:a consensus statement of European cardiologists and gynaecologists[J]. Eur Heart J,2007,28(16):2028-2040.

[3] 栾强,李联忠,栾美英,等.年龄、绝经年限、雌激素水平与妇女血脂关系的探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15(1):33.

[4]布庆侠,徐 军,许玉霞.绝经女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Lp(a)与性激素的关系[J]. 山东医药,2007,47(1):40.

[5] Rossouw JE, Prentice RL, Manson JE, et al. Stefanick ML(2007) Post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by age and years since menopause[J]. JAMA 2008,299(12):1426.

[6] Lewington S, Clarke R, Qizilbash N, et al. Collins R(2002) Age-specific relevance of usual blood pressure to vascular mortality: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or one million adults in 61 prospective studies[J]. Lancet ,2003,361(9362):1060.

[7] Rangemark C, Benthin G, Granstrom EF, et al. Tobacco use and urinary excretion of thromboxane A2 and prostacyclin metabolites in women stratified by age.[J]. Circulation,1992 ,86(5):1495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