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例6篇

心血管疾病的急救

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1

[关键词] 院前急救;病例分析;病种分类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b)-129-02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社会和医疗机构的重视,并且在日常急诊医疗工作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我急救中心院前急救部2003年5月~2006年4月院前救治的4 386例患者进行病例分析,以了解我市院前急救病例的疾病分类和死亡病种构成,探讨提高院前急救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院前急救病例4 386例。其中,男2 631例(60%),女1 755例(40%),年龄1个月~90岁,平均年龄54.3岁,男女之比为1.51。

1.2 病情判断归类

根据病情可分类:①一般急诊(疾病发作或意外伤害造成痛苦,但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②紧急(疾病急性发作、创伤、中毒或异物进入体内,生命体征开始不稳定,需紧急处理者);③危重(疾病急性发作、创伤或异物进入体内,生命体征已发生明显变化,生命处于危险状态者);④死亡(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虽经紧急抢救处理,呼吸、心跳未能恢复者)。据此标准,一般急诊3 127例,占总病例的71.3%,紧急病例683例,占总病例的15.6%,危重病例401例,占总病例的9.1%, 死亡病例175例,占总病例的4.0%[1]。

1.3 急救方法

所有院前急救病例均在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开始抢救,首先按病情判断归类,随即建立静脉通道,针对病因或对症治疗,重点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稳定。针对创伤患者,及时止血、包扎、骨折固定、边抢救边转运。针对现场气道不畅、呼吸衰竭的患者,施行紧急气管插管后给予气道支持,然后再行转运。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给予常规现场心肺复苏,无效者现场就地宣布死亡。

2 结果

全部患者急救均在接到紧急呼救指令后5~45 min到达现场,除175例现场复苏无效死亡外,其余患者均经过院前急救处理转入我院急救中心进一步抢救治疗,院前复苏成功率2.1%。

2.1 院前急救病种分类

对院前急救病种进行分类排序见表1。

2.2 危重、死亡病例病种构成分类

见表2。

由表1,2知,院前急救病种和危重、死亡病例病种前4位均分别为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和急性中毒。

3 讨论

由于我市地处区域交通中心,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汇集,交通比较发达,物流、人流相对密集,交通事故多有发生,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加上本地煤矿较多,大、中型企业相对密集,厂矿事故时有发生;另外本地城区、郊区各地基础建设较多,建筑工地较密集,相关创伤多有发生,创伤占我院院前急救病种第1位(31.2%)及院前急救危重、死亡病例病种第1位(27.8%)。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心理压力加大及进入老龄化社会,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分别占我市院前急救病例的第2位(18.6%)和第3位(14.3%),且分别占院前危重、死亡病例中第2位(25.5%)和第3位(22.2%)。院前急救病种前4位是: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急性中毒;危重、死亡病例前四位病种也是: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急性中毒。其中重度颅脑损伤、心原性猝死病情重,死亡率高尤其应引起更多重视。针对院前急救病种分类情况,为了提高院前急救水平,以最大限度降低伤残和死亡率。首先,应加强急救人员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强化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人工气道支持、电除颤、创伤止血、包扎、骨折固定、危重患者转运等现场急救技术实践与运用。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救治技术,把老年急、危重症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创伤、中毒作为院前急诊救治的重点。其次,应缩短呼救到达急救现场间期,提高院前急救复苏成功率,尽快解决车辆、人员、设备不足,逐步增加急救网点,更新120急救车载设备,完善车载设备急救功能,逐步达到流动ICU标准,以切实保证院前急救需要。

[参考文献]

[1]徐惠梁.上海市1991~1995年院前急救病种分析[J].急诊医学,1997,6(3):181-183.

[2]徐绍春.4 564例心脏停搏院前复苏结果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10(2):132.

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2

关键词:急诊;昏厥;急救

临床上,急诊昏厥是常见的情况,亦是一项危重症,具有发病快和病因复杂的特点[1]。急诊昏厥涉及到内分泌障碍、外伤、心脑血管意外等,患者的死亡率极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2]。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2例急诊昏厥患者的临床资料,旨于探讨急诊昏厥患者的急救效果和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2例急诊昏厥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6.3±7.2)岁,其中中毒昏迷28例,浅昏迷34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处于昏迷状态,昏迷至入院时间在0.5-8.5h。

1.2急救方法

采用以下方法对昏迷患者进行初步观察与诊断,简称ABCDE五步法。A、气道(Airway)观察患者的情况,保持患者的气道通畅。检查患者的呼吸系统,如呼吸节律和频率,确认患者是否存在呼吸系统或胸部损伤。B、呼吸及血流状态(breathingbleeding)检查患者的循环系统,检查患者是否出现大出血,并观察患者的血压、肢体末梢循环和脉搏。观察呼吸频率及状态,是否有呼吸困难或呼吸形式改变。对患者的头颈部、胸廓进行触诊,检查是否有肿胀、捻发音。对患者进行听诊,检查喉部及胸腔是否有异常声音。检查黏膜颜色(mmc)及毛细血管在充盈时间(CRT),检测血氧饱和度。C、心血管系统意识(Cardiovascularconsciousness)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确认患者是否存在颅脑和脊柱脊髓损伤。D、能力丧失情况与合理用药(Disabilitydrags)对患者进行肢体活动检查,确认患者是否存在骨折和开放性伤口E、暴露在毒素或危险/ECG心电图(Exposure)使用昏迷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明确患者昏迷的原因,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包括血糖监测、头颅CT检查和心电监护。对昏迷患者处理措施包括:①创建静脉通道并进行输液,并进行呼吸道管理;②如患者为脑水肿,则采用脱水剂稳定患者颅内压,加强保护患者的大脑;③如患者疑似中毒,应及时对患者进行洗胃、清除患者胃中的毒物;④如患者大出血,则应对患者采取及时止血措施;⑤如患者为低血糖,则及时给予静脉滴注葡萄糖;⑥若患者为非酮症糖尿病,则采取胰岛素进行治疗;⑦如患者为脑梗死,则采取溶栓处理或采取PCI术处理,如患者脑出血并内科治疗无效,则采取急诊手术或穿刺引流术;⑧对肝病患者采取降血胺处理,并用若醋酸进行灌肠处理。患者经上述治疗生命体征稳定后,将其转入专科治疗。

2结果

62例急诊昏厥患者中,脑血管系统疾病患者23例,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11例,内分泌障碍患者8例,中毒患者16例,过敏性休克4例。23例脑血管系统疾病患者中,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3例,经急救后,8例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与1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被成功救治,急救成功率为78.3%;11例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7例,心脏骤停4例,经急救后,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2例心脏骤停患者被成功救治,急救成功率为54.5%;8例内分泌障碍患者中,糖尿病高渗性昏迷1例,低血糖患者7例,经急救后,所有患者均被成功救治;16例中毒患者,酒精中毒7例,农药中毒2例,一氧化碳中毒5例,安定中毒2例,经急救后,7例酒精中毒、2例农药中毒、4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2例安定中毒被成功救治,急救成功率为93.8%。4例过敏性休克被成功救治。总急救成功率82.3%。

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3

【关键词】 急诊; 昏迷; 急救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4-0118-02

急诊患者中昏迷是常见症状,以急性中毒、心脑血管意外、脑外伤等情况伴随多见。急诊患者入院时,约5%的人群伴有意识障碍,在所有急诊救治不力而死亡的人群中,昏迷患者的死亡率达20%左右[1],因为昏迷患者的病因涉及多学科,且患者本身意识不清,无法提供准确病史和病因,无法配合检查,为诊断、分诊和治疗带来麻烦,临床医生只能根据送诊人员了解相关病因病史,但不全面,所以从相对典型的临床症状进行鉴别诊断,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是及时确诊、对症治疗的关键。本研究目的在于对急诊昏迷患者症状的分析,归纳各种病因引起昏迷的典型症状,便于临床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2年7月67例急诊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1例,女26例,年龄17~69岁,平均(41.66±1.60)岁;从昏迷到入院时间20~193 min,平均(94.32±2.55)min;其中浅昏迷34例,中重度昏迷33例;经家属或送诊人员主诉,初发52例,多次发作15例;有原发性心脑血管疾病14例;排除有癫痫、精神病史引起昏迷和假性昏迷者。

1.2 方法

对发生昏迷的患者进行初步处理,包括清理呼吸道,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控制出血、输血,记录尿量,检测血糖,检查头颅CT等,处理中注意保护患者脑部,维持其生命体征,预防高温高热引起抽搐,防止发生呼吸道和肺部感染。如果患者昏迷的病因是药物中毒,首先确定中毒药物的成分,在短时间内彻底洗胃、时间较长者导泻[2],同时进行体检和实验室检查,了解患者心脏、肾脏、肝脏等重要脏器是否有中毒反应,进行血、尿常规,心电图检查,检测心肌酶、血糖、电解质等;有心脑血管病史的患者,检查其头颅CT;不明原因者,送检呕吐物、排泄物,分析病因进行抢救处理;有机磷等农药中毒洗胃,使用对应的解毒剂,一氧化碳中毒应用高压氧舱,酒精中毒应用纳洛酮,颅内部出血进行脑外科侧脑室穿刺引流处理[3],心跳呼吸骤停进行心肺复苏,大出血者止血输血,脑水肿者用甘露醇控制颅内压,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者溶栓,处理酮症酸中毒使用小剂量胰岛素静滴,低血糖昏迷者用50%葡萄糖溶液静脉注射[4],肝昏迷者降低血氨,肺性昏迷者纠正酸碱失衡抗感染,血压高者调控血压,高热者物理降温,同时及时补水防脱水,弱酸保留灌肠,应用呼吸机,抢救成功后分诊治疗。

2 结果

按昏迷原因分类:(1)中毒13例:一氧化碳中毒4例,有机磷等农药中毒2例,急性酒精中毒7例;(2)外伤5例;(3)心血管疾病22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心脏骤停7例;(4)脑血管疾病14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1例(具体包括肝性脑昏迷3例,肺性脑昏迷4例,肾性脑昏迷4例),出血性脑血管疾病3例;(5)内分泌系统疾病11例:有糖尿病并发严重合并症(酮症酸中毒)9例,低血糖史2例;(6)无明显诱因2例。所有患者经对症处理,恢复神智正常62例,死亡5例。

3 讨论

昏迷是急诊患者常见症状,其发病主要是脑干、丘脑、大脑皮质因上行网状受抑制或弥散投射系统损害而丧失意识,其生命体征也有相应变化。鉴别昏迷的临床症状,根据病因学,总结昏迷病因主要是:心脑血管意外、严重脑外伤、药物中毒等。治疗时,要根据不同的昏迷原因查清原因再对症处理,才能降低误诊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如果患者本身有心脑血管疾病,加上毒物接触,是比较难判断的,误诊率可达10%。这些疾病多诱导脑部并发症,与文献[5]报道基本一致。

老年患者多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因病程长,并发症多且严重,发生昏迷致残率高;脑外伤以交通事故和工地施工安全措施不到位居多,发患者群常也在病例中占突出位置。各类昏迷者经对症治疗醒转几率较大,但仍有关于长期昏迷患者的报道,与年龄大、脑疝、脑干受严重创伤、伤情重等因素有关。老年多发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有关,体内蓄积的药物过量,用药后极易出现低血糖,所以如果出现头晕等症状时应及时给予糖果补充,避免病情发展。

中毒是急诊昏迷中常见病例,救治中应采集中毒史,包括生产性中毒患者的工种,服用有毒性药物的种类。流行病学发现,在秋末冬初时由于气候骤变,脑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脑出血几率大,引起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昏迷较多,秋末冬初由于干燥,缺水性脑功能衰竭引起的昏迷较多。

昏迷与血糖有关,在纠正生命体征时,对年龄大的昏迷患者,多接受降糖药治疗,混杂服用磺脲类药物,更易发生昏迷。糖尿病合并症多,注意排查血糖,避免酮症酸中毒或低血糖带来的缺血缺氧状态。本研究共有67例急诊昏迷患者,有糖尿病并发严重合并症(酮症酸中毒)9例,低血糖史2例,注射葡萄糖或胰岛素后很快苏醒,但3例曾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处理。

中毒昏迷患者有明确的中毒史和临床表现,有机磷中毒者表现为针尖样瞳孔、流涎、大汗、大蒜样气味[6];酒精中毒昏迷者表现为浓重刺激的酒精气味;而急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昏迷者,多起病急、血压升高、尖锐头痛、恶心、呕吐、呼吸节律改变,脑梗死在夜间发病多,脑出血激烈活动中发病多,一般治疗后后遗症多,易偏瘫;药物中毒昏迷者首先必须洗胃,彻底洗胃后根据中毒的药物种类选择解毒剂,紧急情况需反复洗胃加灌肠确保药物无残留。

肝病患者昏迷,可有典型的黄疸(面色晦暗、皮肤巩膜黄染)、肝臭、蜘蛛痣等,可以明确诊断并对症治疗。在救治时,主要保证其呼吸道通畅,然后及时给氧,再进行心电图监测,进行其他综合检查,昏迷的检查与抢救应同步进行,以免失去最佳救治时机,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以免引起癫痫连续状态抽搐发作,加重脑损害,即使治愈也会造成功能障碍而影响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小红,张巧琴,俞继芳,等.急诊昏迷患者的迅速分诊与急救处理[J].护理杂志,2008,25(20):47-48.

[2]王宏丽,张毅.212例急诊昏迷患者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5(11):3147-3148.

[3]赵春玲,郭鹏菊,王俊,等.急诊昏迷患者308例鉴别分诊与急救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7):75-76.

[4]王会芳,朱四民.急性昏迷患者65例急诊急救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4):168-169.

[5]刘净,张世清,王慧斌.急诊急救急性昏迷患者98例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0,34(8):617-618.

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以往实施院前急救的患者620例,其中脑血管疾病患者178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234例,昏迷患者138例,其他疾病患者69例。其中男性急救患者320例,女性急救患者32例,男女比例持平。由于患者病种不同,故而产生的临床症状也不相同,在其患者家属知晓并同意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临床研究及观察,以下将根据不同的病种进行急救分析。

1.2方法

根据观察需要院方自行设计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病种等先关信息在内的院前急救观察表。根据620例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登记,以便医疗研究。现以昏迷患者为例进行观察分析。昏迷是一种意识障碍,患者意识水平下降,一般呈现睡眠状态,生命体特征存在,但是对外界刺激并无反应,不能随外界的召唤而苏醒。在患者昏迷时对其进行立时救治,防止病情的恶化或因救治不及时而产生神经系统的后遗症。保持患者的呼吸畅通,去除患者上呼吸道堵塞物,如食物残渣及分泌物等,一避免患者窒息。如患者呼吸停止则给予患者使用简易呼吸机,以保证患者的生命体特征。急救时要对患者进行血压、血氧、以及呼吸、心率等常规项目的检测,患者心跳停止则进行简易治疗以期心率复苏。除昏迷患者外其他患者则根据病种的不同,进行不同急救方式。基本急救原则如下;快速掌握患者的病发原因,给予患者初步的病症诊断,以便采用有效的急救方法。观察患者的反应变化,并在鉴定患者病种时,同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以便进行相关的有效治疗,以此维持患者的生命体特征。若患者心脏停止跳动,则可根据情况给予人工呼吸、心脏复苏按压或气管插管等心脏急救措施。最后在移动患者时,要注意防止患者的管道脱落。

1.3急救效果判定标准

虽然内科疾病的病种繁多,但是对于其急救的效果判定,则是通用的三个判定标准,即,显效、有效与死亡。显效:患者的呼吸困难状况改善,其血压、心率等项恢复正常。平稳渡过危险期,接近正常状态。有效:患者的呼吸困难状况稍有改善,其血压、心率等项好转,其他等项有所好转。死亡:急救无效,患者无呼吸、无心率,其他生命体特征消失,患者死亡。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相关数据应用x-±s表示,计数数据应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

脑血管疾病患者178例,急救后存活165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234例,急救后存活230例。昏迷患者138例,急救后存活125例。其他疾病患者69例,急救后存活65例。示范案例昏迷患者的急救措施有效而合理,值得推广及借鉴。其他内科疾病的急救措施同样具有借鉴及推广意义,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P值如下表)。然后由于内科急救是保证患者存活的重要医学方式,故而内科急救的方式方法仍需要提高,以保障患者的存活率。

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5

【关键词】院前急救;病谱

院前急救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也不平衡[1]。院前急救病谱缺乏基本数据和临床资料[2]。要加强和发展院前急救医学,就必须明确急诊病谱规律。为此,笔者对洛阳市院前急救病谱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洛阳市“120”承担着城区165万人的院前日常急救和灾害事故救授等任务。本组资料是2007年1日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洛阳市“120”受理出诊的患者。

1.2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洛阳市“120”采用计算机辅助调度系统,调度员均是医护人员。将2007年“120”受理的相关信息从数据库提取,应用计算机调度系统多功能分析软件进行统计,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列表分析规律。

2 结果

2.1 年龄、性别分布 2007年,洛阳市“120”共接诊21 903人次,其中男14 329人(65.42%),女7 574人(34.58%);年龄最小3 d,最大92岁,以70~79岁、80岁以上两个年龄组为最多,占34.86%,70~79岁占20.14%。

2.2 出诊病种分布 创伤8 443例(38.55%),心血管病2 344例(10.70%),脑血管病1 008例(4.60%),呼吸系统疾病633例(2.89%),中毒1395例(6.37%),妇产科247例(1.13%),外科系统疾病364例(1.66%),电击伤、溺水123例(0.56%),其它内科系统疾病7167例(32.72%),见图1。

2.4 时段分布 日出诊时段分布以4∶00~6∶00最少(3.34%),6∶00以后开始增加,8∶00~18∶00为平台期,20∶00~22∶00达到出诊高峰(11.15%),见图3。

相关呼叫信息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其结果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洛阳地区院前急救患者的真实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作者有如下体会:第一,从性别差异分析,院前急救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较大;从年龄分布分析,壮年、老年比例大;这与其他人的研究一致[3]。其可能原因为:①男性是生活、生产和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宣战的主流人群。②与呼叫比例占第二的心脑血管病性别、年龄段有关。③民众对心脑血管病有紧迫感且不敢自行搬动,有呼叫救护车的意识。因此,应提高心脑血管病院前急救水平和强化男性的安全防范意识。第二,急救呼叫量不是均衡分布的,而是呈“W”型分布,高峰时间在10、11、12月份和1、2月份,这与其他人的研究有相似之处,亦有很大的不同[3]。10、2月份是洛阳冷热交替时节和春节,11、12、1月份是洛阳冬季寒冷时节,这两个高峰与该时段内洛阳地区占一、二位的创伤和心脑血管病发病率有关,冷热交替、严寒和春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好发季节,了解这一特点,对民众采取预防保健和合理安排急救力量有重要意义。第三,“120”昼夜呼叫量,也不是均衡分布,而是昼多夜少分布,0∶00~6∶00是低谷,6∶00以后开始上升,高峰时间是8∶00~24∶00。第四,创伤是当今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中,创伤(包括生活伤、生产伤、交通事故伤等)出诊量占第一位(38.55%),交通事故伤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一现象提示:①要加强安全生产、安全行车的教育和引导。②强化急救人员的创伤急救技能培训,使急救人员不但掌握气管插管、电击除颤,心肺复苏等内科急救技能,而且掌握创伤特别是严重复合伤的处置技能,为提高生存率赢得时间。第五,全年出诊总数中,心脑血管类患者(包括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脑梗死、脑出血等)占15.3%,这与其他人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3-6],所以,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在洛阳院前急救中占有重要位置,心脑血管病是影响民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心脑血管病是一种慢性病,民众对其预防重视程度不够,一旦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就将影响生活质量、丧失工作能力、甚至失去生命。据此笔者倡导:①全民强化健康教育,重视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②普及急救知识,培养更多会救人的第一“目击者”;③加强急救网络建设和提高急救队伍技术水平;④不断完善、拓展救治手段,配备一流的急救器材、药品;⑤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无缝链接。第六,洛阳地区群伤以交通事故、生产及生活安全事故、火灾居多。因此,做好上述事件的医疗救援工作是洛阳急救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不断完善各类救援预案,提高救援装备水平,加强医疗救援专业应急队伍培训及演练,把突发的伤亡人数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樊寻梅,李春盛,王佩燕,等.我国急诊医学的现状与发展对策(附53所医院急诊科调查分析).急诊医学,2000,9(6):364-366.

[2] 沈洪.世纪初中国急诊的探讨(续五).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4):195-197.

[3] 万立东,李贝,刘小龙.北京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5):551-553.

[4] 祝传智,章义智.院前急救2871例分析.临床急救杂志,2006,7(1):39-40.

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6

舞钢市急救中心2000~2004年急救出车11 787次,院前死亡300例,接回急、危重病病人10 207例,现将急救情况分析如下:

1 一般资料

在所急救的病人中男6 392例,占62.62%,女3 815例,占37.38%,男女比为1.68∶1;年龄1个月~94岁;急救半径5~30 km,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乡村(30.27±11.24)min,市区(10.24±2.53)min。

2结果

2.1 急救病谱排序:前5位的依次是外伤占38.15% (其中交通伤15.53%,其他伤22.62% ),神经系统疾病占16.37%,妇产科急症占6.87%,循环系统疾病占6.59%,消化系统疾病占5.95%。

2.2 院前死亡:共300例,其中心脑血管病152例,占50.67%,外伤88例,占29.33%(交通伤68例,占22.67%,其他伤20例,占6.67%),溺水及中毒各20例,各占6.67%,自缢8例,占2.67%,电击伤7例,占2.33%,产后大出血4例,占1.33%,烧伤1例,占0.33%。抢救成功率97.1%。

2.3 季节:在四个季节中冬季院前急救病人最多,夏季院前急救病人数次之,春、秋季院前急救病人数较少,秋、冬季节猝死者占全年猝死病例的65.67%。占院前死亡总数的16.79%。损伤始终在第一位,其次是心脑血管疾病,其他因季节变化,位次有所变动。

3 讨论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学的首要环节和重要基础[1,2]。从急诊科院前急救病人的疾病分类构成看,创伤占第一位,其他意外事故如电击伤、溺水和自缢在院前死亡中也占一定比例。其次是心脑血管疾病。它是威胁老年人生命的主要疾病。

3.1 随时做好准备工作:有资料表明[1~3],院前急救约10%~15%的伤病人属于危重症,因此在院前急救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必须完善救护车的各种设备如氧气、止血带、骨折固定器材、各种急救药物。必要时应准备除颤器、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呼吸机等,以保证在现场做基础生命维护,使病人能安全抵达医院。不断改善急诊急救的医疗设备和环境,培养专科人才,提高各专科医疗人员的急症救治水平,确保急症救治的质量,以适应和增强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3.2 完善急救体系,规范院前急救:院前急救医疗机构的应急反应时间也是影响现场复苏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组资料复苏有效的5例中4例的应急反应时间在6 min之内, 1例在8 min内,超过8 min的无1例有效,这一点也印证了时间与复苏效果的关系。尤其对心跳呼吸骤停者,若能在4分钟内开始CPR,成功率可达50%;在4~6分钟开始CPR,成功率为10%;超过10分钟行CPR者,成功率极低[5]。本组资料显示,院前反应时间长[乡村(30.2±11.2)min,市区(10.2±2.5)min],处于全国中等水平。与文献报道,国外一些大城市急救半径在5 km左右,病人呼救后6~8分钟内可得到救治[4],相差很远。

3.3 加强对院前死亡重点人群、重点季节监控:本组资料显示:50%~67%院前死亡病人有心脑血管疾病,男性高于女性, 70岁以上为猝死的高发年龄,冬季明显高于其它季节,这与以往的报道基本相符。本组资料表明,院前猝死有明显的季节性。在秋冬季节猝死者占猝死病例的65.67%。占院前死亡总数的16.79%。绝大多数为中老年人,这与秋冬季节天气寒冷,昼夜温差大,人们外出活动机会较少,局部血流缓慢,易发生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有关。其他院前死亡的疾病,其病因无明显季节性差异。这些都提示我们院前急救中应注意病人既往病史、性别、年龄、季节等方面的因素。

3.4 普及急救常识:尤其是警察、消防队员的急救知识,宣传紧急情况下自救互救的方法,提高人群素质,都将大大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而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加强急救中心的建设,提高急救队伍的素质,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减少死亡率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吕传柱,周才旺,张玉霞,等.院前急救在急救医学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2,22(6):370.

[2]焦连清.自救、互救及院前急救[J].四川医学,2002,23(8):封3.

[3]邹 强.呼吸心脏骤停1683例院前急救死亡分析[J].四川医学,2004,25(3):307.

[4]栾亚非.北京医疗急救网调查分析及探讨[M].第三次全国院前急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199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