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范例6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1

片断一

在引入新课阶段,师出示一道猜规律题:

师:屏幕上第一行有8块饼,第二行有4块饼,你认为这里面可能有什么规律?

生1:每行减少4块。

生2:后一行是前一行的一半。

教师出示第三行的2块饼

生:它的规律是后一行是前一行的一半

师:那接下去是多少呢?

生:一块。

师:再接下去呢?

生:半块。

师:你能用手中的圆形折出半块来吗?

生折出后

师:怎么表示这半块饼?

生1:可以用“半块饼”表示。

生2:可以说“一块饼的一半”。

生3:可以画出半块饼“D”。

生4:可以用 表示。

……

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不足一块饼的情况,用整数是无法表示的,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的概念,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 这个分数表示这块饼的一半。现在谁能说出 这个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片断二

在学生认识了 和 这两个分数之后,师出示题目:你能用手中的长方形纸表示出 吗?

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

生1:可以折成

生2:可以折成

师:你还能用手中的各种形状的纸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其他分数吗?

生动手操作后反馈

生1:我用正方形纸表示出

生2:我也是用正方形纸表示出

生3:我用图形表示出

生4:我用长方形纸表示

生5:我用长方形纸表示

……

片断三

在巩固练习阶段,在进行了基本练习之后出示了一道提高的练习。

在下图中?处是原图的几分之一?

(课件演示,逐步出现,逐步练习)

师:(课件先在1处出现问号),谁能很快说出它是原图的几分之一?

生:

师:(课件出示第2处问号),谁又能很快说出它是原图的几分之一呢?

生:

师:(课件闪烁演示!)谁能说出问号处是

的几分之一?

生:

师:(课件闪烁演示!)你还能说出问号处是

的几分之一呢?

生:

师:(课件演示出示第3处问号)你能仿照2处问号说出你的想法吗?

生1:它是原图的

生2:它是小

生3:它是

生4:它是 的

[反思]

一、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教师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如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等。在课堂中,教师也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二、教学既面向全体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思想品德及个性心理品质养成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素质存在差异,教学中,教师也尊重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学习水平。在本节课中,教师既解决了后进生学习难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了学习上的自卑心理。如他们也都能用纸折出 、 这样的分数来,从而建立起分数概念的表象,初步理解分数概念的含义,树立起学习上的自信心,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也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如有的学生在折纸时表示出了 这个分数。又如在片断三中学生能针对不同的整体判断出?所表示的几分之一等。这样既防止他们产生自满情绪,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完成这种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2

各级学校课程教案中教学目标表述举隅

(一)高等学校课程与课时教学目标某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案中的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群体及群体心理的概念,理解学校群体的心理功能及效应;理解集体和班集体的概念和心理特点,掌握班集体形成的过程和班集体建设的措施,掌握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特点;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和重要作用,了解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某大学心理学课程教案中的教学目标[2],教师使用的是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心理的实质以及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了解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原则,初步认识心理科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心理的兴趣与愿望。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育心理学的教案[3]使用的是教学的目的: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学习的迁移理论等),了解本学科领域新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能够运用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规律,以及以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中现实问题,并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行的建议。可是有一个管理心理学的教案使用的是教与学的目标[4]:准确掌握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和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深刻领会研究管理心理学的意义,在一般意义上掌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河北宣化师范学校申书景设计的教育技术学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是[5]:(1)知识与智能:认识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了解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中,影响较大的学习理论;掌握各个学习理论的起源时间,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能够概括出各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的关系;能够理解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学习的特征。(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找出问题,并体验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影响;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查找的学习理论进行加工整理与其他同学共享或交流的愿望,体验写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矫正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能够在学习新知识中,感受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对学习的支持,制定出自己的学习方式。某大学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目标是:(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人体各大系统肉眼结构的总规律,正常、变异和畸形的概念,基本的描述方法,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结构与发生发展的关系、内部结构和体表标志的关系等;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基本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机能意义,临床常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2)智能的培养:自学能力,人体解剖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通过解剖实践和阅读教材,掌握要求的内容,教师只作少量的重点讲解。神经解剖学的理论性较强,故讲课内容稍多,但仍强调重点和难点为主,学生要掌握要求的内容仍然离不开实践和自学;基本技能,人体的检查,切开、剥离、暴露和检查器官的方法,正规和系统地观察和描述各器官肉眼结构和显微结构(神经解剖学)的正常形态。(3)通过有选择的病例讨论,初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了解人体解剖学与临床的密切关系。(4)组织学生参加课外读书小组,查阅有关文献并写读书报告,进行学术交流。(5)组建课外科研小组,指定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6)外语能力,七年制班要求教材、课程讲授和考试的论述题都用英语。其他班则要求熟悉常用的解剖学英文词汇及阅读部分英文参考资料。(二)中等学校课程和课时教学目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要求[6]: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理清课文层次;领会文章的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再看中学教学目标设计。某高中化学教案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目标[7]:知识技能,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初步认识胶体的概念,鉴别及净化方法,了解胶体制取方法。认识胶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作用;能力培养,通过丁尔现象、胶体制取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想,通过实验、联系实际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教育学生关心环境;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比较、逻辑推理等方法。某高中心理教育课程教案《让世界充满爱》[8]:使用的是活动目标概念:活动课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该课让学生懂得助人为乐的美德。认知目标:认识到生活中友爱和互助的重要性;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助人自助”的快乐感受;行为目标: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学会主动对身边的人伸出友爱之手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活动方式是游戏活动,讨论分享经验。人教版初三《数学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教案[9]第一课时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了解圆柱的侧面、底面、高、轴、母线、过轴的截面等概念,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矩形;使学生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或全面积。(2)能力训练点:通过圆柱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3)德育渗透点:通过圆柱的实物观察及有关概念的归纳向学生渗透“真知产生于实践”的观点;通过应用圆柱展开图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通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化曲面为平面,化立体图形为平面图形的“转化”的观点;通过圆柱轴截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抓主要矛盾、抓本质”的矛盾论的观点。(4)美育渗透点:通过学习新知,使学生领略主体图形美与平面图形美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层次。(三)初等学校课程与课时教学目标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0]是:(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形成估算意识。(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4)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5)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6)在日常生活中能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7)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养成观察并提出问题的习惯。(8)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少年闰土》教案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1]:(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指导课后思考练习作业。(4)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标理论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前苏联教育学理论支撑下的教学目标设计概念,教学论部分使用的概念仍然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进度计划、教学方案(教案)、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过程、考试、考查、考核等前苏联的概念。查阅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中使用的教育学教材,基本沿袭着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的教育学体系,素质教育思想也只是作为一种理念,并没有成为学科理论进入教材。由于这样一种现状,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大学教师,在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制定中,许多教师继续使用传统的概念,比如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掌握目标、能力发展目标、技能训练目标。教学大纲制定和教师备课中,采用了解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概念、理解什么原理、发展什么能力、运用什么技术、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识记什么、理解什么、应用什么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以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为逻辑结构设计的教学目标理论,这就是德育目标、智育目标、美育目标。我们的教育学要求教学活动中完成智力开发目标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和美育,因此每堂课程和课程整体都要设计德育和美育目标。但是,具体到教师的备课中往往很难实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有关美国教学目标设计理论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理论为代表。他把人类学习分为3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小学生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分类主要依据的是布鲁姆等学者的分类方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表述,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领域,也称“三维目标”,并作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衡量学生学习水平时重要参考依据。在这3个领域中,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运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这实际上可以看作20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本土素质教育理论支撑下的教学目标设计概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3

一、创建有效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中

初中数学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老师与学生共同配合的基础之上的,不仅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有效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中。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将课堂活动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一)设计与案例教学有关的生活化问题情境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活动课上是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不断地具象化的最佳时机,在此过程中为学生设计相关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进而带领学生一步步的解决问题。

具体举例:比如在“方程式”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举例――在奥运会期间,中国男篮顺利进入八强,在此次比赛中姚明一共夺得了115分,并且参加了7场比赛,那么每场平均得分是多少?进而老师可以引申到数学方程式的知识,加入一个人在篮球赛中2分球进了x个,3分球进了y个,总得分是80分?那么该如何列出方程式?(答案为2x+3y=80)

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能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具体应用数学知识,更直观地把握数学知识,并且这样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二)在课堂活动中增加探究式案例教学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探究式案例是初中数学老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探究式的问题能够让学生体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解决了疑惑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数学规律,从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

具体举例:比如在学习关于“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这部分内容时,涵盖了很多的难点,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探究,优化案例教学效果。在下图中,ABC中,线段AB与线段BC相等,长度为12cm,已知∠ABC是80度,∠ABD与∠DBC相等,并且DE平行于BC,问题是“求DE的长度为多少”?

这个时候就可以与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首先分析题干中的条件,明确这是与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有关的问题;接下来老师再引导学生一起探究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从而得出解题关键是“构建DE=・AB”的等量关系的结论;最后再让学生进行具体的解题过程。

二、案例教学设计中的主要环节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问题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源动力,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在案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不断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进而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案例教学。

(一)创设问题

比如在学习有关直线平行的条件这部分的知识时,在课堂开始前老师可以对学生提出一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具体举例:问题1:对于平面中的两条直线,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都有哪几种可能呢?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学生会很容易回答出相交或平行这个答案。由此,老师可以进一步提出下一个问题。问题2:如果两条直线相交了,那么在这个图形中会有几个角?这几个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对直线相交的情形进行思考,接着引出两条直线平行的问题。问题3:两条直线的平行应该如何进行定义?与两条直线的相交之间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二)联系实际生活,发掘数学知识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蕴含着数学知识,老师应该充分联系生活中的这些数学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4

【关键词】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师教学活动;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设立与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培养与训练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为首要任务,结合课堂学习任务和数学教材,既要巩固学生对基本数学知识的掌握、记忆,也要在此基础上,丰富与巩固学生的数学科目知识储备,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为社会培养兼备实践创新能力、理论分析能力的优秀人才.

一、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安排数学小组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数学科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优化调整,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根据社会进步的现实需要,学习与接收现代化教学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科学安排教学小组学习活动. 教学小组活动教学的方案设计,应当从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出发,针对每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认知、掌握能力不同,结合不同学生在心理情绪、学习经验、智力发展水平、情商发展程度的不同,将学生划分成多个的数学小组,以数学小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通过数学小组学习经历,了解自身在数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上的不足,并从其他小组同学身上观察、发现其长处、优势,作为榜样参考,共同完成学习活动.

教学案例一: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第一节《相交线》教学设计为例,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对顶角、邻补角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准确辨认出对顶角、邻补角,在二者之间进行换算,笔者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参看图一,分析、总结图中四个角之间的关系,以数学小组为单位解题并归纳对顶角、邻补角二者的性质、特征、不同点与相同点. 该种教学模式能够实现、促进不同能力、不同特长的学生共同成长、在原有学习水平上取得进步. 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小组划分的准备阶段,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引导性格、学习能力上可以相互促进、一起进步的学生们集中在同一小组内,学生之间以团队合作,相互帮助,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齐心合力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二、培养数学逻辑推理能力,优化教学方案设计

初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方案设计,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上解脱出来,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独立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分析与理解.

教学案例二: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第二节《平行线》教学设计为例,笔者设计教学推理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切身观察、判断,最终思考得出平行线的空间位置关系、直线平行与相交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自行总结推理得到平行线的定义概念. 首先,笔者使用准备的教具直尺a,b和c,第一步将a,b重叠,然后逐渐转动直尺c,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后回答:直尺c在旋转过程中,与直尺a,b有哪些位置关系. 在此教学设计中,笔者没有使用讲解例题、分析题目已知条件、板书演示和教师给出答案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是设计教学互动,帮助学生进行思考,由学生自己去判断和推理出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在学生得到正确结论之后,笔者改变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熟练掌握平行线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机会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数学科目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收获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成果.

三、培养例题分析能力,活用教学手段与方法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5

【关键词】案例教学 方法 初中数学

引言

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快速的进步,但我国的教育虽说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比仍然落后了很多,先进的案例教学法也随之被提出,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平常的教学中将很好地提升我国的教学水平。在初中数学中引进这种教学方法将非常的有作用。

一、案例教学的解释

案例教学就是在平常的教学中将案例融入其中,在讲课的过程中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大家一起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好写出相关案例的分析报告,最后在通过老师进行归总等,教学的目标也会通过这个过程得到达到,因此使学生的自身操作水平和理论水平得到提升,这是一项新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得到深化更可以使学生的自身操作能力得到提升,也可以帮助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提升,更可以使学生主动加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升等。它自二十世纪初出现于美国并于八十年代传入我国,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使得这一新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在我国得到推广,但它毕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例的,因而进入新世纪我们要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二、案例教学方法在我国初中数学中的运用

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环节,初中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是提升小学的数学高度,也是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数学做铺垫,在我国初中数学教育中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认真的听,课后在布置大量的作业供学生练习,然后再以大量的数学试卷作为填充,这样的模式严重的束缚了学生,使得他们只知道机械的做。将案例教学引入初中数学讲课之中,将使学生摆脱这种束缚从而更好地加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是就能很好的理解老师所讲的,既能提升学生的自身操作水平也能提升他们的理解水平。

案例:π可以是这个数么?用不同的数与2相乘后在与8相加得出的数在与4相除再与与2相乘的数相减从而计算出最后的数字,我告诉你吧是2,都是2,不可思议吧,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吧。

在课堂上出这个题,大家经过计算大部分都是答案都是2,只有少部分是别的数,但经过重新计算后也是2,因可以用不同的数所以大家有用别的数进行,答案还是2,大家开始觉得是巧合,但真的是巧合吗?经过多次的计算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是的,真的不可思议。

老师要大家用字母试一试,大家发现还是2,真是神奇。大家在为这一新奇的发现而感到兴奋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π”,他经过计算发现π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这一声音使得整个课堂沸腾了起来,一学生说π还不是数,当然可以了,而另一学生则说作为无限不循环小数,π的无限不循环在这道题的计算后却不见了。这一思路的出现马上引起了大家的讨论,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原来的答案开始不确定起来,这场讨论一直到上下节课还没有停止。

对这种现象的出现作者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数学的认识中,学生对自然数最了解,而对负数和分数就不是非常的了解,当然,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大家只是在学习初中数学,了解的不多。Π真正全面运用是在高中,他们对π了解的很肤浅也很正常。为了了解大家对π的认识,特意除了一次初中数学试卷,在其中一题中大家知道求圆的面积要用到圆周率π,因而对的很多,大家将其视为数字,但另一题就不一样了,错的很多,由于没有对比的对象,大家将其视为字母。相信这样的初中数学经历大家都有过。

众所周知,进入教室以前并不代表着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因为在平常的生活学习和自由交流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他们对各种事物有自己的标准,另一种说法就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阅历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从外面的世界收入自己的大脑之中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是学习。通过运用初中数学案例教学,我们可以发现在教学中依靠老师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要的作用,通过知识的自主传授,从而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以合作的方式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在知识的传授的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发挥自己的作用,提升学生的智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求对新的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真正的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同时在课堂上创造放松的气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结语

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环节,初中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是提升小学的数学高度,也是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数学做铺垫。将案例教学融入初中数学教学之中,从而有效的改变当前教育僵化的局面,在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水平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冬梅;浅谈初中数学案例教学的几个误区;新课程(中学)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6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思维能力;学习技能

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其中包括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类所具有的根本内在能力. 教育学认为,思维就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人类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 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能力水平的核心,是人类智力素质高低的主要标志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智力发展和行为能力. 新课改在各个阶段学科教学领域中的渗透和实施,学校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有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还要教会学生“学会思维”. 问题教学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形式,是能力培养目标体现的重要途径. 本人现结合初中数学问题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对如何培养初中生思维能力水平,进行简要论述.

一、情境多样化,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情感

思维能力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解答问题的基本能力素养,需要良好的内在情感作为支撑和补充. 但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重要阶段的初中生,情感发展具有波动性和特殊性,认知事物内在规律急需有效养成,这就决定了积极学习情感培养,已成为加强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的中心任务. 而数学问题作为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承载体,自身就具有了数学学科的生活性和生动性.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挖掘和放大数学问题的生活性特征,将学生学习情感充分“调动”,让学生“主动思维”成为内在要求.

如在“概率”问题课教学活动中,笔者在问题案例设置过程中,紧扣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等内容,抓住该知识点的社会应用性特点,设置了“在一个袋中,装有十个除数字外其他完全相同的小球,球面上分别写有1,2,3,4,5这5个数字. 小芳从袋中任意摸出一个小球,球面数字的平方根是无理数的概率是多少?”教学情境,展示出该知识点的现实应用意义. 这样,学生就能克服畏惧、消极的学习心理,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从而内在能动思维潜能得到“激发”,进入到主动、积极思维的良好“状态”,实现思维内在情感的有效树立. 值得注意的是,利用情感激励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问题教学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广大数学教师应因人、因材而异,灵活运用.

二、解题策略化,传授学生解题思想方法

数学问题的解答方法多种多样,但通过对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及过程的认真分析,可以发现问题解答过程中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具有一定的规律. 同时,初中生在阶段性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和形成了一定的解题经验和解题思想. 此时,初中数学教师就应该“扬”学生解题经验之“长”,通过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设置典型数学问题,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的思考分析活动,逐步帮助和指导学生形成一定的解题思想,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

上述问题是关于“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方面的数学问题案例,在进行该问题案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学生在解答“一次函数图像和性质”问题过程中已经形成的解题技能,要求学生结合上述问题案例的条件,根据题意,画出问题案例的“图形”,并要求学生边看题意,边结合图形,找寻出上述问题条件的关系,此时,学生结合图形,根据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内容,从而轻易地找寻出解答问题的方法. 最后,教师结合案例自然而然地引出“数形结合”解题思想,使学生在解题基础上,逐步形成良好解题思想方法.

三、评价多元化,指导学生正确思考习惯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客观存在,由于自身学习技能、学习素养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导致学生个体思维活动出现“瑕疵”和不足. 这就需要外在因素的有效指导和评析,使学生及时认识不足,及时改正错误,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习惯. 而评价教学活动是借助于教师或其他学生个体开展评判分析学习活动的教学形式之一,对学生个体良好思维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树立正确思考方法和习惯过程中,在运用评价性教学活动时,应根据学生解题表现、解题方法、解题思想以及思考习惯等方面,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活动,从不同方面对学生学习思维活动过程进行客观、公正评价,促进初中生良好解题思维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