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质量范例6篇

混凝土质量

混凝土质量范文1

关键词 混凝土;质量控制;技术性质

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31-0122-0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加入WTO的带动,建筑结构发展十分迅速,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和科学理论研究都获得了长足发展,使城乡建设面貌焕然一新。而在这些建筑之中,混凝土在结构的安全、可靠度和耐久性方面起绝对的作用,对建筑工程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混凝土的质量控制也就尤其至关重要。

1 混凝土的分类有三种分类方式即表观密度大小、胶凝材料种类和强度等级

1)按表现密度大小分类可以分为重混凝土、普通混凝土、轻混凝土。2)根据胶凝材料的不同,混凝土可以分为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石膏混凝土、水玻璃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等等,在建筑工程中应用最广、用量最大的是水泥混凝土。3)按强度等级分可分为普通混凝土(混凝土等级在C60以下、其中抗压强度小于30 MPa的混凝土为低强度等级混凝土,抗压强度在30-60 MPa之间的的为中强度混凝土)、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在60-100 MPa 之间的混凝土)、超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在100 MPa 以上的混凝土)。4)按生产和施工方法不同,混凝土可以分为现场现浇混凝土、商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喷射混凝土、碾压混凝土、耐热混凝土和耐酸混凝土等。

2 混凝土的组成

普通混凝土等组成为水泥、砂子、石子和水。砂石在混凝土中起骨架作用。水泥和水形成水泥浆,包裹在沙粒表面并填充沙粒间的空隙而形成水泥砂浆,水泥砂浆又包裹石子,并填充石子间的空隙而形成混

凝土。

混凝土外加剂是指在搅拌过程中掺入的、用以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物质,其掺量一般不超过胶凝材料的百分之五,他是混凝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说他的总掺量很小,但却能使混凝土在性能上得到很大的改善。外加剂分为活性和非活性两类。掺合料的性质和数量,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变形、水化热、抗渗性和颜色等.常用的混凝土外加剂有减水剂、早强剂、防冻剂、引气剂、缓凝剂、泵送剂等。

3 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

1)和易性。混凝土各组成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而成的尚未凝结的材料,称为混凝土拌合物,亦新拌混凝土。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包括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硬化混凝土的强度、变形及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易性是指混凝土拌合物易于施工操作并获得质量均匀、成型密实混凝土的性能。和易性是一项综合的技术指标,它一般包括流动性、黏聚性、和保水性等方面的含义。影响和易性的因素有水泥的用量、水泥浆的稠度、砂率外加剂、时间和温度。2)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的强度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弯强度抗剪强度和钢筋的粘接强度等。其中以抗压强度最大,抗拉强度最小。3)耐久性。耐久性是指混凝土在实际使用条件下抵抗各种破坏因素作用,长期保持强度和外观完整性的能力。包括混凝土的抗冻性、抗渗性、抗蚀性及抗碳化能力等。

4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质量合格的混凝土应能满足设计要求的技术性质,具有良好的均匀性,且能达到规定的保证率。

1)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场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检,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②水泥是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其中含有氯化物可能引起混凝土结构中刚进的锈蚀,所以钢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③混凝土掺用矿质掺合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T1596);④普通混凝土所用的粗、细骨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⑤拌合混凝土宜采用饮用水,当采用其他水源是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规定;⑥外加剂可改善混凝和易性,调节凝结时间、提高强度、改善耐久性。应根据使用目的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施工工艺及气候条件,结合混凝土的原材料性能、配合比以及对水泥的适应性等因素,通过试验确定其品种和掺量。必须使用粉状外加剂时,应采取相应的搅拌匀化措施,并确保计量准确的前提下,方可使用。监理工程师应对外加剂的选择加以限制,避免出现品种多而杂的情况。2)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耐久性、坍落度的要求,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难过试配确定,不得使用经验配合比。试验室应结合原材料实际情况,确定一个既满足设计要求,又满足施工要求,同时经济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出合理的配合比后,要测定现场砂、石含水率,将设计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3)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对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其混凝土试件应在浇筑地点随机取样同一工程、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应少于一次,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试件不应该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同一施工阶段的混凝土应该连续浇筑,并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时间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该按施工技术方案采取有效的养护,降低混凝土表层的温差,防止表面裂缝。

5 常见混凝土缺陷产生的原因

混凝土质量缺陷产生的原因:

蜂窝:蜂窝是由于混凝土配合比不正确,浆少石子多,或搅拌不均匀造成砂浆与石子分离,或浇筑方法不当,或振捣不足,以及模版严重漏浆等造成的。

麻面:麻面是由于模板的表面粗糙不光滑、模板湿润不够、接缝不严密、振捣时发生漏浆引起的。

漏筋:垫块位置不对或者垫块漏放,或者由于混凝土保护层处漏振或振捣不密实而造成的。

孔洞:混凝土结构内部存在空隙、砂浆严重分离,另外有泥块能杂物掺入也会出现孔洞。

缝隙及薄夹层:主要是混凝土内部处理不当的施工缝、温度缝和收缩缝,以及混凝土内有外来杂物而造成的夹层。

裂缝:构件制作时受到剧烈的震动,混凝土浇筑后模板变形或沉陷,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养护不及时。

混凝土质量缺陷的防治与处理:

表面抹浆修补(对数量不多的小蜂窝、麻面、漏筋、漏石的混凝土表面,可用1:2-1:5的水泥砂浆抹面休整)。

细石混凝土填补(当蜂窝比较严重时应取掉不密实的混凝土用水清洗干净充分湿润后再用比原来强度等级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补并仔细捣实)。

水泥灌浆与化学灌浆(对于宽度大于0.5 mm的裂缝,宜采用水泥灌浆,对于宽度小于0.5 mm的裂缝宜采用化学灌浆)。

混凝土工程是一项量大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与国家经济建设息息相关。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会给工程的整体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而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是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所以加强混凝土质量控制已经成为现今社会建筑行业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混凝土质量范文2

关键词:混凝土;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10-0145-02

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工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结构的安全、可靠度和耐久性方面起绝对的作用。因此,监理工程师对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笔者根据多年从事质量监督的经验,谈谈怎样控制混凝土的质量。

1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水组成,有的还有掺合料和外加剂。监理应对组成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控制,使之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

1.1水泥质量控制

水泥在使用前,除应持有生产厂家的合格证外,还应做强度、凝结时间、安定性等常规检验,检验合格方可使用。切勿先用后检或边用边检。不同品种的水泥要分别存储或堆放,不得混合使用。大体积混凝土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降低水化热。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

1.2 骨料的质量控制

河砂等天然砂是建筑工程中的主要用砂,但随着河砂资源的减少和价格的上升,不少工程已使用山砂和人工砂。用于混凝土的砂应控制泥和有机质的含量。砂进场后应做筛分试验、含泥量试验、视比重试验、有机质含量试验。

普通混凝土宜优先选用细度模数2.4~2.6之间的中砂,泵送混凝土用砂对0.315mm筛孔的通过量不宜小于15%,且不大于30%;对0.16mm筛孔的通过量不应小于5%。

石子一般选用粒径4.75~40mm的碎石或卵石,泵送高度超过50mm时,碎石最大粒径不宜超过25mm;卵石最大粒径不宜超过30mm。石子进场后应做压碎值试验、筛分试验、针片状含量试验、含泥量试验、视比重试验。储料场对不同规格、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石子应分别堆放,并有明显的标示。

1.3拌和混凝土用水

拌合用水可使用自来水或不含有害杂质的天然水,不得使用污水搅拌混凝土。预拌混凝土生产厂家不提倡使用经沉淀过滤处理的循环洗车废水,因为其中含有机油、外加剂等各种杂质,并且含量不确定,容易使预拌混凝土质量出现难以控制的波动现象。

1.4外加剂质量控制

外加剂可改善混凝和易性,调节凝结时间、提高强度、改善耐久性。应根据使用目的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施工工艺及气候条件,结合混凝土的原材料性能、配合比以及对水泥的适应性等因素,通过试验确定其品种和掺量。低温时产生结晶的外加剂在使用前应采取防冻措施。预拌混凝土生产厂家不得直接使用粉状外加剂,应使用水性外加剂。必须使用粉状外加剂时,应采取相应的搅拌匀化措施,并确保计量准确的前提下,方可使用。监理工程师应对外加剂的选择加以限制,避免出现品种多而杂的情况。

1.5掺合料质量控制

在混凝土中掺入掺合料,可节约水泥,并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掺合料进场时,必须具有质量证明书,按不同品种、等级分别存储在专用的仓罐内,并做好明显标记,防止受潮和环境污染。

2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

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耐久性、坍落度的要求,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难过试配确定,不得使用经验配合比。试验室应结合原材料实际情况,确定一个既满足设计要求,又满足施工要求,同时经济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

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水泥用量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在相同配合比的情况下水泥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也越高。水灰比越大,混凝土的强度越低,增加用水量混凝土的坍落度是增加了,但是混凝土的强度也下降了。

泵送混凝土配合比应考虑混凝土运输时间、坍落度损失、输送泵的管径、泵送的垂直高度和水平距离、弯头设置、泵送设备的技术条件、气温等因素,必要时应通过试泵送确定。设计出合理的配合比后,要测定现场砂、石含水率,将设计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

混凝土原材料的变更将影响混凝土强度,需根据原材料的变化,及时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

3混凝土浇筑质量的控制

3.1混凝土浇筑前,对有特殊要求、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例如基础、主体、技术转换层、大体积混凝土和后浇带等部位)的结构应要求施工单位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监理工程师认真审查方案中的人员组织、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的拌制、浇筑方法及养护措施;混凝土施工缝的留置部位、后浇带的技术处理措施;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及保湿保温措施;施工机械及材料储备、停水、停电等应急措施;审查模板及其支架的设计计算书、拆除时间及拆除顺序,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专项控制措施等。并审查钢筋的制作安装方案、钢筋的连接方式、钢筋的锚固定位等技术措施。

要认真检查模板支撑系统的稳定性,检查模板、钢筋、预埋件、预留孔洞是否按按设计要求施工,其质量是否达到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

混凝土运到施工地点后,首先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预拌混凝土应检查随车出料单,对强度等级、坍落度和其他性能不符合要求的混凝土不得使用。预拌混凝土中不得擅自加水。监理工程师要督促试验人员随机见证取样制作混凝土试件。试件的留置数量应符合规范要求,要留同条件养护试块、拆模试块。

3.2 浇筑混凝土时,严格控制浇筑流程。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分层、分块浇筑。对已浇筑的混凝土,在终凝前进行二次振动,提高粘结力和抗拉强度,并减少内部裂缝与气孔,提高抗裂性。二次振动完成后,板面要找平,排除板面多余的水分。若发现局部有漏振及过振情况时,及时返工进行处理。

混凝土浇灌过程中,监理应实行旁站,检查混凝土振捣方法是否正确、是否存在漏振或振动太久的情况,并随时观察模板及其支架:看是否有变形、漏浆、下沿或扣件松动等异常情况,如有应立即通知施工单位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并报告总监理工程师,严重时应马上停止施工。

3.3 加强混凝土的养护。混凝土养护主要是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保温能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降低混凝土表层的温差,防止表面裂缝。混凝土浇筑后,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袋等覆盖,并注意洒水养护,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在高温季节泵送时,宜及时用湿草袋覆盖混凝土,尤其在中午阳光直射时,宜加强覆盖养护,以避免表面快速硬化后,产生混凝土表面温度和收缩裂缝。在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设草帘覆盖保温措施,以防止寒潮袭击。

4混凝土工程质量的验收

混凝土工程完成且质量控制资料齐全后,监理工程师应根据质量保证资料、混凝土结构实体质量和设计文件、现行《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的规定,对混凝土结构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查、评估与验收。

混凝土质量范文3

【关键词】混凝土;质量

1 混凝土强度

混凝土是由水泥、水、细、粗骨料、外加剂、矿物掺合料等材料通过计算、试配、试件检测、试浇筑和振捣密实成型及养护硬化而成的一种材料。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从混凝土强度表达式可以看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泥的强度成正比,当水灰比相同时,高强度等级水泥比低强度等级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

2 混凝土质量

2.1 原材料质量

混凝土工程施公前,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要求、工程性质、结构特点、环境条件等,制定严密的施工技术方案。

2.1.1 水泥

水泥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合材宜为矿渣或粉煤灰,不宜使用早强水泥。C30以下混凝土,可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

水泥进场后不得露天堆放,不同种类的水泥应分类存放。水泥由于受潮或其他原因变质时不得使用。

2.1.2 细骨料

细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质地坚固、吸水率低、空隙率小的洁净天然中粗河沙,也可选用专门机组生产的人工砂,不得使用海砂。

2.1.3 粗骨料

粗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粒型良好、质地坚固、线膨胀系数小的洁净碎石,无抗拉和抗疲劳要求的C40以下强度等级混凝土也可采用符合要求的卵石。

粗骨料应采用二级或多级级配骨料混配而成,粗骨料应分级采购、分级运输、分级堆放、分级计量。

2.1.4 水

除不容物、可溶物可不做要求外,混凝土养护用水的性能应与拌合用水一致,不得采用海水养护混凝土。

2.1.5 外加剂

外加剂应选用质量稳定的产品,外加剂与水泥及矿物掺合料之间应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当将不同功能的多种外加剂复合使用时,外加剂之间以及外加剂与水泥之间应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2.1.6 矿物掺合料

矿物掺合料应选用品质稳定的产品。在运输和存贮过程中应有明显标志,严禁与水泥等其他粉状材料混淆。

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设计使用年限、环境条件和施工工艺等进行设计。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标准养护试件养护龄期应符合规范的规定,耐久性能试验标准养护龄期为56d。配合比选定试验应提前进行,以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配合比调整及长期耐久性能试验。

当混凝土原材料和施工工艺等发生变化时,必须重新选定配合比。当施工工艺和环境条件未发生明显变化、原材料的品质在合格的基础上发生波动时,可对混凝土外加剂用量、粗骨料分级比例、砂率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后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应与原配比一致。

钢筋混凝土中由水泥、矿物掺合料、骨料、外加剂和拌合用水等引入的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1%,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0.06%。混凝土中三氧化硫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4.0%。

4 混凝土施工

混凝土拌制前,应测定砂、石含水率,并根据测试结果和理论配合比,确定施工配合比。应对首盘混凝土的坍落度、含气量、泌水率、匀质性和拌合物温度等进行测试。

混凝土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集中搅拌,计量系统应定期检查。搅拌机经大修、中修或迁移至新的地点后,应对计量器具重新进行检定。每一工班正式称量前,应对计量设备进行检查。

混凝土运输设备的运输能力应适应混凝土凝结速度和浇筑速度需要,保证浇筑过程连续进行。混凝土运输、浇筑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除水下混凝土外,混凝土应分层浇筑,不得随意留施工缝。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应及时对混凝土进行振捣并保证其均匀密实。

当工地昼夜平均气温连续3d低于+5℃或最低气温低于-3℃时,应采取冬期施工措施;当工地昼夜平均气温高于设计30℃时,应采取夏期施工措施。冬期施工期间,混凝土在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40%之前不得受冻;浸水冻融条件下的混凝土开始受冻时,其强度不得小于设计强度的75%。

混凝土拆模后,在混凝土强度低于设计强度75%或龄期不足7d时,新浇筑混凝土不得于流动水接触。对海洋浪溅区及浪溅区以下的新浇筑混凝土,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前或在规定的养护期内,混凝土不得受海水与浪花的侵袭。

混凝土强度应按铁道部现行标准《铁路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TB10425)进行检验评定,预应力混凝土、喷射混凝土、蒸汽养护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标准条件养护试件的试验龄期为28d,其他混凝土力学性能标准条件养护试件的试验龄期为56d。混凝土同条件养护法试件的抗压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混凝土抗压强度同条件养护法试件的留置组数按设计要求、相关标准规定和实际需要确定。桥梁的梁体、墩台身,隧道的衬砌、仰供、底板等重要部位应制作抗压强度同条件养护试件,其取样、养护方式和试件留置数量应符合铁道部现行标准《铁路工程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规程》(TB10426)的规定。对于标准条件养护法试件的试验龄期分别为28d、56d的,其同条件养护法试件的逐日累计温度分别为600℃.d、1200℃.d,但养护龄期分别不超过60d、120d。混凝土其他技术指标的检验评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和本标准的规定,其结果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混凝土质量范文4

【关键词】混凝土;存在问题;质量事故预防;质量措施;混凝土;施工配置强度;外加剂;坍落度

1 混凝土发展分析

商品混凝土以集中搅拌、社会化商品供应为特征,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商品混凝土具有工厂化生产,加速施工速度、减少环境污染及噪声、降低原材料消耗等优点。目前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商品混凝土的生产量已占全部混凝土用量的80% 以上。我国混凝土搅拌站生产企业众多,产品已形成系列化,有些技术已经超过进口混凝土搅拌站的水平,其中部分产品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生产能力强,称量精度高,投资少,搅拌质量好,能实现多仓号、多配合比、不间断地连续生产,实现主机及其主要元器件国产化等优点。但我国的混凝土搅拌站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例如还存在智能化程度不高和环保性能不高等问题。

2 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某铁路A段建设过程中,经过对各施工标段的15处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调研,发现存在问题如下述。

2.1 施工配置强度普遍偏低

考虑到施工中的众多不确定因素,规范规定混凝土的配置强度应比设计强度等级提高一定数值,其提高值应与相应的强度保证率达到95%相适应。即混凝土的配制强度由下式确定:

ƒ c u.o≥ƒcu.k+1.645σo

式中:ƒcu.o为混凝土施工配制强度(MPa);ƒcu.k为设计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MPa);σo为施工单位统计或按规范给定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铁路部分隧道衬砌所使用的商品混凝土出现了质量问题,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25~C30,监理发现施工单位的试块强度偏低,采用回弹、取芯等方法进行检测,其结果有部分低于设计强度,甚至个别点在C20左右。

2.2 不严格执行配合比,随意增加用水量

在相同材料的施工工艺条件下,混凝土强度主要取决于水灰比,即混凝土强度随着水灰比的增大而降低,其规律呈曲线关系,而混凝土强度与水灰比呈直线关系,这就要求水灰比定值。据有关资料报导,对低水灰比混凝土,水灰比每增加0.05,强度将降低10 MPa。调查发现,有不少现场搅拌站,用水计量不准,比规定的用水量增多,尽量使坍落度增大一点,造成水灰比过大,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

2.3 使用外加剂不规范

外加剂品种很多,选用时要特别慎重。目前商品混凝土普遍采用的普通减水剂和复合减水剂、缓凝剂、防冻剂等存在问题不少。另外突出的问题还有掺加计量失控,调查中发现有的商品混凝土厂家未设置外加剂储料斗,也没有计量装置,通常采用揪、勺、碗等近似容积估量,造成计量失控,导致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不稳定,而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以为外加剂是万能的,经常用错品种,由此引发质量事故的也不少。

3 质量事故的预防对策

3.1 对施工配置强度和配合比实行动态管理

3.1.1 商品混凝土强度统计标准差的管理

根据国家《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规定:对商品混凝土或集中搅拌混凝土,为了检查生产管理水平,要求按月或季度统计其强度标准差 ,因为标准差 是混凝土施工配置强度的重要影响参数,也是商品混凝土强度保证率能否达到95% 的重要条件。因此,按实际统计的标准差对施工配制强度进行动态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3.1.2 商品混凝土的配合比管理

商品混凝土质量受水泥品种、粗细骨料的粒径、掺合料品种和质量指标、不同外加剂的性能与气候条件以及对水泥的适应性等因素的影响很大。应及时了原材料的质量动态信息,根据原材料和气候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配合比,才有可能保证商品混凝土的施工配置强度不降低。

3.2 对商品混凝土所用原材料的品质管理

3.2.1 粗细骨科的质量检测

(1)此段工程施工过程中,商品混凝土用量较大,工程建设指挥部向监理提出:石子监理到采石场,砂子监理到船头(江砂),混凝土监理到出料口,原材料质量要从源头抓起。

(2)加强对原材料的抽样检测。现场取样检测,对原材料的质量指标进行管理与监控,有了合格的检测报告方可使用。

3.2.2 含砂率的监控

商品混凝土的含砂率按泵送混凝土施工规范规定,一般控制在0.4左右。目前该铁路A段沿线只能使用江砂,受到涨水的影响,其含泥量经常偏高,影响实际含砂率。生产时应根据实际检测结果,对含砂率实行动态管理,保证含砂率在控制范围内。

3.3 对外加剂的品种、性能和掺量等加强检测和动态管理

使用外加剂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是20世纪对混凝土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外加剂的品种和功能开发应用仍在继续发展和不断创新之中。为了合理应用,必须充分了解不同外加剂品种的性能和掺量比例。特别要指出的是,减水剂的掺量受环境气温变化的影响很大,若掺量不变,混凝土拌和物随着气温变化坍落度也随之变化而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尤其是夏季施工,早、晚与中午温差较大,必须随时监控出料口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随着温度的变化,减水剂的掺量要逐步调整。

3.4 用水计量装置的定期检验和校准

很多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用水计量经不起检测,普遍用水计量不准,导致混凝土水灰比失控,坍落度增大,产生离析现象。因此,对混凝土搅拌站用水计量装置要定期检查和校准。

3.5 长距离运送的质量检测和坍落度动态管理

商品混凝土的长距离运送是制约商品混凝土发展的重要环节,质量事故比较频繁。生产厂家应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着手解决。要从管理上加强对商品混凝土出料口的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检测,以及对离析现象和塌损过大现象进行检查。从技术上根据运送距离的长短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混凝土拌和物产生离析和塌损过大。例如掺加缓凝剂之类的外加剂,或到施工现场再加水拌和等,总之要保证施工现场出料口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在控制范围内。

4 掌握性能和生产质量管理方法

4.1 为什么要掺加粉煤灰

4.1.1 粉煤灰具有火山灰性质,含有大量活性硅成分,掺入水泥中具有作用,能使水泥充分水化反应,增加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对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和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有重要作用。粉煤灰的这种特性对发展商品混凝土尤其是泵送混凝土特别有利。尽管粉煤灰在我国开发应用已有近50年历史,但许多商品混凝土厂的技术人员对粉煤灰的等级标准、性能及其作用并不十分了解,甚至一知半解,从而导致使用不当,影响混凝土生产质量。

4.1.2 粉煤灰作为工业废料可以部分代替水泥,对降低成本和解决环境污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

4.1.3 我国商品混凝土中,约70% 是标号C25~C40的混凝土,C50~C60的混凝土主要在一些重要工程中应用,个别特殊情况才采用C70~C80的混凝土。为了减少水泥用量、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以及提高硬化混凝土性能,特别是提高耐久性,应当在混凝土中掺用粉煤灰。这样在掺10% ~25%粉煤灰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单位水泥用量10% ~20% 。计算表明,基准混凝土中掺20%粉煤灰(减少水泥用量10%情况下)可节省能源10%。基准混凝土掺超塑化剂(减少水泥用量l5%时)配制流态混凝土可节省能源15%。当粉煤灰和超塑化剂同时掺用时可节省能源25.5%。因此,将粉煤灰和超塑化剂同时掺用配制流态混凝土是最节能的,并且在性能和节能两方面都可得到满意的效果。

4.2 充分认识粉煤灰混凝土的强度增长特性

在处理商品混凝土质量纠纷时发现,很多技术人员并不了解粉煤灰混凝土的强度增长特性。掺入粉煤灰的混凝土尤其是商品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缓慢,标准养护28 d强度与不加粉煤灰的混凝土相比,强度偏低,现场结构强度可能会更低,但是后期强度(60 d以后)有所增高,约增高10% ~20%。据文献记载,1996年2月,上海某28层框架结构大楼.施工到第四层时,正好面临冬季低温季节,采用商品混凝土并掺和12%的粉煤灰,设计强度等级C30,标养28 d混凝土立方强度达不到C30,后来通过现场回弹―― 取芯综合法检测,证实强度确实未达到。但60 d以后,再用同样方法检测,均超过C30。目前,我国的现行规范中对这种特性也有说明,例如:2005年9月17日发表实施的《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第6.4.11条规定“预应力混凝土、喷射混凝土、蒸汽养护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标准条件养护试件的试验龄期为28 d,其它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标准条件养护试件的试验龄期为56 d”。

参考文献

混凝土质量范文5

关键词:混凝土 质量控制 原材料 配合比 拌制过程

一、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控制

在拌混凝土时,检查和控制水源是第一步,饮用水可以用来拌制和养护混凝土,但是污水和未经处理的废水不可以使用。要严格遵守有关拌混凝土的各项用水标准的规定;水泥,应有产品出厂日期,厂家的品质试验报告,试验室必须按规定进行复检,必要时还应进行化学分析;砂石集料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水泥用量和混凝土质量,从而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和造价。为此,在工程施工中应统筹规划,认真研究砂石集料储量、物理力学指标、杂质含量及开采、储存和加工等各个环节。

(1)水泥的强度和体积安定性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水泥的强度上下波动,混凝土的强度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水泥的体积安定性差,就会使混凝土产生膨胀性裂缝。因此,要选择好水泥品种,根据经验,大水泥厂生产的水泥质量比较稳定可靠。

(2)砂子最关键的是细度模数和含泥量,砂子太细或含泥过多,会增加混凝土的干缩裂缝。另外,砂石中含泥量高,不仅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而且还影响抗冻性、抗渗性和耐久性。因此,混凝土最好采用中粗砂,且含泥量和有机质的含量必须满足规范要求。

(3)碎石主要应控制好级配、针片状含量和压碎值。在选择碎石加工之前,要对石料进行强度试验,石料强度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质量,如果碎石针片状含量和压碎值过大,同等配合比下,混凝土的强度越低。

二、混凝土配合比确定

混凝土配合比,是指单位体积的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的重量比例。水灰比、单位用水量和砂率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三个基本参数,它们与混凝土各项性能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确定这三个基本参数的基本原则是:在满足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基础上确定混凝土水灰比,在满足混凝土施工要求的和易性基础上,根据粗骨料的规格确定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砂在骨料中的数量应以填充石子空隙后略有富余的原则来确定。混凝土配合比直接关系到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在使用前均应进行现场试配,然后根据试配结果来确定配合比。当然,在施工实践中必须注意到配合比控制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及时了解原材料状况的动态信息,还要注意天气和季节的变化,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适当地调整和修改施工配合比。

三、混凝土拌制过程的控制

搅拌混凝土的目的是使所有骨料表面都涂满水泥浆,从而使混凝土各种材料混合成匀质体.若搅拌不均,不但影响混凝土强度,而且容易形成部分砂浆过多或者部分砂浆过少的现象,制成的混凝土在砂浆不足的部分形成蜂窝或麻面.搅拌均匀性与正确的搅拌方法、搅拌时间、进料顺序等有关.投料顺序正确可提高搅拌质量,常用的有一次投料法和二次投料法.

一次投料法是在上料中先装石子再加水泥然后是砂子一次投入搅拌机中.投料前应加部分水,投料时砂子压住水泥不致飞扬.对于强制式搅拌机应在投入原材料的同时缓慢均匀分散地加水.

二次投料法是先向搅拌机内投入水和水泥待其搅均后,再投人砂、石,继续搅拌到规定时间.这种投料方法可提高混凝土强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搅拌时材料不按配合比规定计量或计量不准,混凝土质量还是无法保证.

经调查,包装水泥每包重量缺少2%~18%,砂、石的含水量在1%~10%之间,而在雨天则更大,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注意的.混凝土搅拌时间是影响混凝土质量及搅拌机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搅拌时问过短,混凝土不均匀,强度及和易性都将降低;搅拌时间过长,不仅降低了生产率,而且混凝土的和易性又将重新降低,不便浇捣。

四、混凝土的质量检测

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和施工工艺复杂,混凝土的质量波动性较大,施工中应尽量做到匀质,缩小波动范围,这点必须严格把关.检查混凝土的质量应做抗压强度试验,新规范仍采取随搅拌抽样制作试块,用试块的抗压强度来评定混凝土构件强度的方法.混凝土试块的制作随机取样要正确,不要故意选质量好的或质量差的.从试压报告中分析,在同等条件下制作的试块,因抽样和制作略有疏忽,一组(3块)试块的强度有2%~3%差异.现场搅拌的混凝土需在搅拌第三罐以后,方可抽取试样,评定结构或构件混凝土质量的试块应在浇筑地点制作,试块养护应为边长150mm的标准尺寸的立方体试件,在温度为(20±1)℃,相对湿度为95%以上的环境或水中的标准条件下养护28d.如作为构件拆模或预应力构件张拉的数据时,应将该试块放在构件处一同养护.试块强度按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执行.

综上所述,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好原材料选择、施工工艺、施工流程及采用新技术,不断提高本单位的软硬件的水平,建立健全企业质量标准,切实保证混凝土的质量,从而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胡涛低,温早强耐久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2010(12).

[2] 杨德军,大跨度桥梁预应力高强度早强混凝土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2009(26).

[3] 钱建明,高速公路防撞护栏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J].-山西建筑,2009(15).

[4] 唐禄旭,浅谈混凝土拌合站质量管理[J]-山西建筑,2009(14).

[5] 张贤文,影响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因素分析[J].-山西建筑,2009(14).

[6] 费轶,浅谈城市住宅现浇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2009(10).

混凝土质量范文6

【关键词】早期裂缝 水泥混凝土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水泥混凝土路面产生早期裂缝的主要原因

顾名思义,混凝土在浇筑后至未开放交通前这一时间段内产生的裂缝称为早期裂缝,早期裂缝的出现既有内部的客观因素,也有外部的主观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早期裂缝形成的内因

(1)温度裂缝。水泥混凝土因具有热胀冷缩性质,加上水化作用,伴随化学反应,因而产生膨胀,同时路面板白天表面温度高,晚上底面温度高,上下面温差导致热胀冷缩不一致,造成冷却收缩,板面就会产生裂缝。

(2)水泥的水化反应。水泥通过水化作用形成强度,在硬化过程中释放大量热能,使混凝土内部产生显著的体积膨胀,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当外部混凝土所受拉应力一旦超过混凝土当时的极限抗拉强度时,板块就会产生横向或纵向裂缝。

(3)碱骨料反应。混凝土中的骨料约束水泥的膨胀和收缩,产生拉应力,它们会使混凝土表面出现有序的网状裂缝和内部裂缝。

(4)沉降裂缝。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后,大多发生在单位用水量多,坍落度大的情况下。

(5)干缩裂缝。水泥硬化过程中,水份散失的同时,水泥浆体收缩,当收缩变形与混凝土本身的抗拉应变和徐变应变不相适应时,就会产生干缩裂缝。产生干缩裂缝的主要原因有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骨料粒径、细粒料含量等诸多因素,但主要是单位用水量、水灰比掌握不准,配料计量不当所致。

2、早期裂缝形成的外因

(1)基层质量的影响。水泥混凝土的基层质量直接关系到它的使用寿命。混凝土板块的自由伸缩受侧向和底面的约束,如果基层发生变异,塑性变形量过大,就会使底板出现脱空现象而导致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

(2)原材料问题。原材料质量控制不好,骨料针片状含量大,砂含泥量高,致使混凝土内部有缺陷。

(3)混凝土配合比不准或拌和时间不足。施工中如果不能严格控制配合比,特别是水灰比,也是酿成早期裂缝出现的重要外在因素之一。水灰比的大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也与干缩裂缝有关。集中表现在加水凭经验,水灰比时大时小,致使混凝土形成强度的差异,使早期裂缝机率增大。水多,混凝土的干缩性就大,骨料含泥量大,骨料表面形成泥浆薄膜的颗粒就多,骨料与水泥间的胶结力就会降低,混凝土内部的薄弱部位就增多。配料不准或搅拌时间不足,生产出的混凝土强度变化就不均匀,强度弱区应力就容易集中,促使混凝土产生早期裂缝。

(4)运输的影响。运输距离、时间过长使混凝土在运输途中发生“离析”、造成施工和易性差,影响振捣效果,导致混凝土板块发生早期裂缝的概率大大增加。

(5)切缝问题。主要表现为施工中切缝时间难以控制,切缝不及时,温度应力大于相应时间路面抗折强度,导致路面出现横向裂缝。因此切缝时间控制不好或切缝深度不合适都会产生早期裂缝。

(6)施工组织不正常。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停电、机械故障和就餐停拌等因素,使已浇筑的混凝土的接触面出现初凝,再浇筑时,先浇筑的混凝土与后浇筑的混凝土间就会出现人为的薄弱面,形成不规则的接缝。另外,不及时拆除边模,使两侧模板约束板体的自由收缩,也可能产生早期裂缝。

(7)混凝土养生问题。水泥混凝土的养生,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重要工序之一,养生的目的是防止水分快速蒸发,使混凝土的硬化在最佳温度与湿度下完成,使混凝土的强度得以顺利增长。若养生不当,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混凝土就会产生干缩变形发生早期裂缝。

二、质量控制

1、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选用级配良好的大粒径集料,减少水泥用量,减小水灰比或掺加能减小收缩、防止开裂的材料或外加剂等,可以有效地减少水泥混凝土塑性收缩和干缩,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2、控制集料含泥量

粘土的收缩远远大于水泥石的收缩,集料中含有小量的粘土会引起混凝土的高收缩,而引起开裂,应严格控制集料的含泥量。

3、降低混凝土温度

降低混凝土温度可以有效减少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而造成的塑性收缩,防止热裂缝的产生,同时可以降低硬化混凝土的温度,减少混凝土由于温度收缩而产生收缩裂缝的可能性。降温可采用以下办法:

(1) 用搭棚遮盖等措施使新浇混凝土免受阳光直接照射,降低混凝土表面的环境温度;

(2) 对混凝土的各种组成材料进行降温,控制混凝土新拌合物的温度在32 ℃以下。夜间和早晨气温较低,基础或模板的温度也较低,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混凝土温度和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率。

4、混凝土拌和、振捣

混凝土的拌和时间也要按要求,一般强制式搅拌机应不少于60 s ,自落式不少于90 s ,最佳办法采用搅拌站集中搅拌,搅拌车运料。在振捣过程中,采用3 次振捣法。即插入式振捣、平板震动、振动梁或整平机振动。最后在混凝土表面使用真空吸水或收水抹面,进一步排除混凝土中多余的水分,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同时使混凝土在初凝中产生的细微裂缝重新愈合。拌和、摊铺、振捣混凝土之前,要仔细检查各种机具的完好程度,检查电路、水路、运输道路是否通畅无阻。严禁带病机具上岗,确保浇筑混凝土的连续性,存在施工缝时须按规范进行处理。严禁将已初凝的混凝土倒运到作业面上摊铺。

5、摊铺混凝土

水泥混凝土摊铺前,洒水量要根据基层材料、空气温度与湿度、风速等诸多因素来确定,既要保证摊铺混凝土前基层湿润,又要尽可能洒布均匀,尤其在基层不平整处禁止有存水。从施工现场来看,大多数情况是洒水量不足。由于基层较干,铺筑后混凝土路面底部产生大量细小裂纹,有些小裂纹与混凝土本身收缩应力产生的裂纹重叠后使整个混凝土路面裂纹增多。为保证接缝的传荷能力,应设置传力杆。前后两次施工板块相接处设拉杆,混凝土混合料直接卸在基层上,卸料时,尽可能均匀,如发现有个别离析现象,立即翻拌均匀。摊铺时,严禁抛掷和搂耙,以防离析。在模板附近摊角时,伴以铁锹插捣,使灰浆出现,以免发生“蜂窝”、“麻面”。

6、养护

尽早开始养护并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可以防止蒸发,减少收缩,保障混凝土表面水化顺利进行。对采用各种养护的新浇混凝土,争取在混凝土表面整形完成后和表面水膜消失前即开始养生,但养生时一般不能污染或损伤混凝土已成型表面,因此必须选择适宜的养护方法及最佳的养护开始时间。

7、严格规范施工,确保工序质量

(1) 安装传力杆装置时,一定要保证自由端绝对自由,并垂直截面,以确保其使用功效。

(2) 严格按质量要求施工,按配合比单配料,严格选料,含泥量大的骨料一定要冲洗,尽可能采用较小水灰比,即半干硬性或干硬性混凝土,并尽可能采用收缩率小的普通水泥,以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

(3) 做好基层质量验收。基层是混凝土面层的底面约束层。其密实度和平整度直接影响混凝土面层的质量,同时基层成型养生结束后,要及时摊铺混凝土,以防基层暴露时间过长而产生干缩裂缝,从而导致面层裂缝的产生。若基层产生裂缝,在摊铺前必须作好处理。

(4)由于复合外加剂中的膨胀剂能产生具有膨胀性的水化产物,而使混凝土具有一定的膨胀变形,它能补偿一部分混凝土的收缩,其早强组分提高了早期强度,从而使混凝土内部裂缝减少。复合外加剂缓凝组分可推迟和减小收缩,从而可降低早期缩裂现象

上一篇智能混凝土

下一篇混凝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