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范例6篇

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

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1

关键词:转换层结构; 板式转换层; 施工技术;

前言

本文主要对转换层结构的特点以及对梁式转换层结构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认真总结分析,对板式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 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在实际转换层结构工程中参考。

一、 论述厚板转换层

厚板转换层通常用于上下层既有结构类型的改变又有柱网、轴线变化的情况。对于体型复杂的高层建筑, 特别是多塔楼体系, 上部住宅单元剪力墙布置很不规则, 而下部商场要规则大柱网, 难以布置转换梁和框架, 采用厚板转换层成为一种较好的选择。整个转换层是一块厚达 2. 0 m~ 3. 0 m 的实心钢筋混凝土承重板。有的厚板转换层在一定部位也设有暗梁, 以满足上部结构的变化要求。作为一种新型的转换层, 厚板结构转换层可以使建筑物上下部的墙、柱轴线不受任何限制, 从而更好地实现对高层建筑多功能的要求。但从结构上讲, 这是一种对抗震不利的复杂结构体系。厚板的重量达数千吨以至上万吨, 这样大的质量集中在建筑的中部, 振动性能极为复杂, 加之该层刚度非常大, 下层刚度又很小, 容易产生底部变形集中和震害。振动台试验表明, 邻近厚板的上下层容易产生应力集中, 往往最后在这些部位发生破坏。此外, 建研院结构所进行的厚板剪力墙和厚板柱节点实验表明, 在集中力作用下, 板墙节点和板柱节点应力分布十分复杂, 容易产生剪切破坏和冲切破坏。由于板太厚, 不仅有平面内的各种应力, 而且沿板厚产生明显的竖向应力, 这些拉应力甚至会使板产生横向撕裂。现阶段一批学者正围绕着预应力混凝土厚板转换层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对结构分析、设计建议与优化及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等一系列影响该类结构应用的各个技术难题进行探讨。总的说来, 厚板转换层适用于上下柱网极不规则的结构, 它的结构布置方便, 但缺点也很明显。厚板的传力途径不明确, 计算困难, 而且由于刚度极大, 易使结构上下部由于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

二、论述厚板转换层施工

1、施工模板系统

为保证安全可靠施工, 大体积混凝土架空施工模板系统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1) 模板系统每个受力构件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2)支撑系统要有足够的整体刚度。3) 由于施工时产生的振动荷载很大, 模板系统在巨大的荷载作用下容易整体失稳破坏,因此模板系统整体稳定性要好。4) 使用的支撑材料和构件多, 安装工作量大, 对工期要求紧, 因此支撑系统的构造要易装、易拆,构件能通用, 以便于缩短工期, 减少造价。

2、混凝土施工

①混凝土浇筑前的注意事项。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现场配备混凝土输送泵, 并有备用混凝土输送泵一台。厚板转换层是大体积混凝土结构, 浇筑后水泥的水化热较大。由于混凝土体积较大, 聚集在内部的水泥水化热不易散发, 混凝土内部温度将显著升高, 会在升温和降温过程中引起温度应力剧烈变化, 导致混凝土结构产生有害裂缝, 因此在配合比设计及养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以降低混凝土最高温度和内外温差。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是水化热的绝对温度、浇筑温度和结构物的散热温降等各种温度的叠加, 同时, 在高温条件下, 大体积混凝土不易散热, 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一般可达 60℃ ~ 70℃ , 并且有较长的延续时间。在这种情况下, 合理的温度控制措施, 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引起的过大温度应力显得更为重要。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 GB 50204-92 混凝土结构工程及验收规范规定不宜超过 28℃ 。就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组成来看, 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就是相应地控制了混凝土的内部最高温度, 并减少了结构的内外温差。同时, 还可延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改善混凝土的浇筑性能, 这对于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也是十分有利的。混凝土配置时注意掺减水剂和粉煤灰以降低水化热。为降低水泥水化热, 可减小水泥用量并采用比较低的水灰比。可选用水化热较低的 42. 5 矿渣水泥, 并参照水泥厂的水泥强度历史资料, 充分利用水泥强度的后期发展, 尽量减小水泥用量, 降低水化热。选用粒径 5~ 31. 5的碎石, 含泥量控制在 1% 以下; 选用细度模数在 2. 5以上的中、粗砂, 含泥量小于 2% ; 粉煤灰采用I级灰、烧失量小于 5% 。

② 混凝土浇筑时的注意事项:1) 混凝土浇筑分两次完成, 每次浇筑厚度为 1 m。每次浇筑时应按照 分层、连续 的要求布料, 分层厚度为 400 mm~ 500 mm。2) 泵送混凝土流动性大、泌水多, 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结构的整体性。为此, 在板四周侧模的上口开设排水孔, 使多余的水分从孔中自然排空。3) 两浇筑层结合面的处理措施。为使转换层厚板不因分两次浇筑而削弱整体抗力性能, 必须对结合面进行特殊处理, 以保证两层混凝土板能协同工作。

预留抗剪坑。第一次浇筑 700mm厚、板面设置间距1 000 mm、呈梅花形布置的混凝土坑, 坑深 150 mm, 边长 200 mm 200 mm,设置一次性木盒, 并用 4 根 500 mm 10 的钢筋固定, 防止因混凝土振捣而移位。

混凝土表面处理。首先对先浇混凝土板在初凝前用钢筋进行插孔, 并在其表面涂刷一道高效缓凝剂, 待混凝土终凝后立即用水冲洗混凝土表面, 使混凝土内粗骨料外露, 然后再刷一道界面粘结剂。另外, 在降温过程中, 混凝土由于体积收缩产生拉应力, 此时在混凝土内施加预压应力, 当拉应力大于预压应力时, 预压应力抵消了部分拉应力, 该温度拉应力将明显减小。当预应力大于该温度拉应力时, 混凝土内的应力是压应力, 不会出现温度裂缝。在转换板的施工中, 施加预应力后, 可以通过混凝土应变计测试混凝土内的应力变化情况, 显然预应力可以增强厚板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混凝土浇筑结束后静停 1 h, 待混凝土面泌水渗出后, 在模板面上钻孔排水泌水, 用 30 mm~ 60 mm 碎石铺放在混凝土表面的水泥浆中; 碎石应一半埋入水泥浆中, 一半露在外面, 作石笋的碎石要经过筛选水洗, 另外支架及锚拉筋将上、下层混凝土拉结在一起, 可以增强抗剪能力。大体积混凝土泵送, 表面水泥浆较厚,浇筑后做了处理。在初凝前 1 h~ 2 h先用长刮尺按标高刮平, 再用铁滚筒碾压数遍, 以闭合收缩裂缝。

三、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高层建筑发展十分迅速。现代高层建筑对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同一座建筑中, 沿房屋高度方向建筑功能经常需要发生改变, 许多高层建筑要求在底层或底下几层设置商场、餐厅、银行、邮局、大的门厅、大型车库及大型舞厅、影院等, 而在上部布置旅馆、住宅或办公用房等, 因而在建筑物的底部需要较大的空间。建筑的这种多元化发展, 使得结构在竖向必须具有不同的柱网及墙体设置。上部小空间, 下部大空间, 而在大、小空间衔接处需设置结构转换层。由于转换层承托着上部建筑巨大的垂直荷载, 又处于内力状态与边界条件都很复杂的高层建筑, 是整个建筑的关键部位, 所以带“转换层”结构已成为我国多层及高层结构中最基本、用得最多的形式之一。

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2

关键词:建筑施工;房建;措施;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本文主要结合一实际工程案例展开论述:某高层住宅建筑工程总建筑面积为50695m2,设计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物总高度98.7m2,地上31层,地下2层,抗震等级为二级,地下室为停车场,1~5层为商场,框架结构,6~31层为住宅标准层,剪力墙结构。

2施工技术方案

2.1模板支撑系统设计

本工程转换层结构自重比较大,达5146t,不均匀地分布在1560m2结构平面上,转换层粱板混凝土未达设计强度前,根据其下各层的楼板设计承载力,按传统常规方法支撑须加至底层地面。因此,采用分层支撑,通过其下各层楼板和模板的垂直支撑共同支承转换层。同时,利用叠合粱原理留置水平施工缝,将转换层大粱分两次浇筑的混凝土和施工荷载,形成叠合粱,减少施工荷载,降低支撑费用。

2.2钢筋施工

本工程结构钢筋层次多,在框架粱柱节点部位,钢筋绑扎和混凝土下料及振捣较困难,如钢筋采用普通搭接法,造成钢筋节点过于密集,排距过小,无法正常浇捣。因此钢筋连接采用墩粗等强直螺纹接头,可以克服以上难题。

2.3混凝土施工

为防止温差裂缝,减少混凝土水化升温,混凝土配合比采用高标号普通硅酸盐水泥和掺用粉煤灰降低水泥用量。为防止浇筑时产生施工冷缝,使用高效减水剂,控制初凝时间,有利于延长混凝土层间搭接覆盖时间。同时混凝土浇筑时要求投入的大产能机械设备和较多的人力才能保证混凝土的连续浇筑,并考虑混凝土设备应急方案。

3施工技术措施

3.1模板工程

(1) 本工程梁模板采用18mm 胶合板,梁底采用50×100(mm ) 方木,间距300mm ,梁侧模次楞为50×100 (mm )方木,采用对接Φ12 螺栓固定。模板采用18mm 胶合板拼装(楼板跨度大于4m时按距度的2‰起拱),采用50×100(mm) 方木,间距300mm,满堂式支撑,立柱间距为800×800(mm )。

(2) 墙柱模板。墙柱模板采用18mm胶合板拼制定型组合模板,次楞采用50×100(mm)方木,方木需经压刨找原方正后方可使用。梁板模板安装完成后,墙柱底清理干净后立模,根据控制线找准模板位置,调整垂直度,利用可调支撑将模板固定。模板拼装前要逐块修整板面边框,清除混凝土残渣、泥浆,并涂刷脱离剂。墙柱根施工缝处经剔凿、清理干净后,根据墙柱模控制线找准模板位置,调整其垂直度。模板拆除后随时清理,维修后平放于平整地上,下部垫100 ×100(mm)方木(间距600mm) 分类码放整齐。

(3 )模板技术措施。平模与角模的连接采用企口搭接,以消除模板拼缝不严和漏浆现象,同时可防上下墙柱错位。梁模板、柱、墙上口模板拉通线找直,以确保整体结构棱角顺直,阴阳角方正。梁模板及柱、墙模板从立模至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全长、全宽全高三向均应拉通线校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通线不撤。板接缝处理好坏,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表面效果。平模板接缝采用8cm宽PVC 胶带纸贴缝或腻子刮抹。梁和柱接头处,混凝土墙和板接触部位均垫海绵条及封胶带纸。梁板支模后用空压机及人工清吹干净。

3.2钢筋工程

(1) 大粱纵向钢筋安装绑扎按“底筋箍筋腰筋第二排底筋各排纵向箍筋面筋”的顺序进行。在计算钢筋下料长度时应充分考虑钢筋的相互关系,在规定有设计的范围内(保证锚固长度不变)按“主筋次筋预埋件”的先后次序作适当调整,使钢筋能顺利就位。

(2) 由于钢筋粗,间距密,自重大,单靠钢箍不能承担钢筋自重,因此用钢管制作钢筋支架辅助钢筋(包括箍筋) 绑扎,绑扎完毕,安装粱侧模板时拆除。保护层垫块用高强度砂浆,大尺寸,防止混凝土垫块压碎而造成保护层不足或露筋。

(3) 直径大22mm的钢筋连接采用镦粗等强直螺纹连接工艺,套筒为T45。对于钢筋密集处,钢筋转动困难,采用正反丝扣式直螺纹套筒,在钢筋下转动的情况下实现钢筋连接。

3.3混凝土工程

本工程全部采用商品混凝土、梁板、墙柱采用同时浇筑,因墙柱与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故此墙柱采用塔吊吊运浇筑,梁板采用泵送浇筑。

(1) 混凝土浇筑与振捣的一般要求。混凝土自吊斗口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m,浇筑高度如超过2m时必须采取措施,如串桶或溜槽等。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其间歇时间应尽量缩短,间歇的最长时间应按所用水泥品种、气温及混凝土凝结条件确定,一般超过二小时应按施工缝处理。使用插入式振动棒应快插慢拨,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移动间距不一般300~400mm,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50~100mm,以使两层结合牢固。

(2) 墙柱的混凝土浇筑 墙柱浇筑前底部应先填50~100mm厚同配合比的无石子砂浆,墙柱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振捣,每层厚度不大于500mm,浇筑厚度采用尺杆配手把灯加以控制。振动棒不得触动钢筋和预件。墙柱混凝土应一次浇筑完毕,与梁板整体浇筑时,应在墙柱浇完毕停歇1~1.5h,使其初步沉实,再继续浇筑。

(3) 梁板混凝土的浇筑。梁板同时浇筑,浇筑方法应由一端开始用“赶浆法”即先浇筑梁,根据梁高分层浇筑成阶梯形,当达到板位置时再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筑。振动棒振捣混凝土时不得漏振或过振。采用二次振捣,以增强早期混凝土强度,又减少混凝土表面气泡。即第一次混凝土浇筑时振捣,第二次待混凝土接近初凝时振捣。梁柱、墙节点钢筋较密时,应采用小直径振动棒振捣。以板面标高为基准,在墙柱筋上标示板面以上0.5m的控制标高。从梁端开始沿纵向或横向梁,每间2~3m竖向设置一根φ8钢筋,并与梁箍筋焊接牢固,钢筋顶部标高与板面标高一致,并以墙柱筋的控制标高拉线校核板面标高。 同时用水准仪同步测量板面标高。施工缝处须待已浇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小于1.2MPa时,才可继续浇筑。在继续浇筑混凝土前,施工缝混凝土表面剔除浮动石子和混凝土软弱层,并用水冲洗干净后,先浇筑一层同配合比无石子砂浆,然后继续浇筑混凝土,应细致操作振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4)混凝土养护。混凝土表面原浆压光完毕后,应12h内浇水养护,并保持表面湿润,混凝土定时浇水养护其时间不少于14d墙柱混凝土采用粘膜法养护,即在混凝土拆模后立即涂刷养护剂,在其未干时,用塑料薄膜粘贴覆盖,贴膜法对混凝土表面形成了两道护防线,当养护剂不能成膜时,由塑料膜封闭构件表面,以混凝土自身水分养护,同时又阻止有害物持的早期侵蚀。

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层住宅 建筑施工 技术

1、工程概况

某住宅小区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框剪结构,桩基础,地下室二层,地上3栋27层,带二层底商。就主体工程而言,本工程大部分属于高层住宅,具有功能综合化的特点:

(1)将各种使用功能的建筑单元集中布置并上下组合在一起,使用上更方便省时,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适应现代社会高效率、快节奏生活的需要;

(2)集中紧凑的建筑布置,达到建筑面积最高利用率,相应集中紧凑的管道线路,有利于节约建设投资及减少能源消耗,也有利于物业管理,节约管理经费;

(3)可减少建筑占地面积,节约土地费用,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

2、抗震性能设计

不管采用何种转换形式,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仍是目前工程应用的主要结构形式。同时,由于转换层位置越来越高,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也时有应用。对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及带转换层筒体结构这两类转换结构,通过转换层上下层间位移角及内力变化情况的分析,可得出影响其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分别是:转换层设置高度、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等效刚度比、转换层结构与其上层结构侧向刚度比。对带转换层筒体结构其主要影响因素表现为转换层上部外筒的刚度、转换层设置高度和内筒刚度。

对上述两类转换结构,转换层高度是影响其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转换层高度越高,转换层上下层间位移角及内力突变越明显,设计时应限制转换层设置高度。转换层与其上层的侧向刚度比对结构抗震性能有一定影响。对转换层位置较低的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控制侧向刚度比可以控制转换层附近的层间位移角及内力突变。

对于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或筒体结构,可采取以下措施强化下部结构:加大筒体及落地墙厚度、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必要时可在房屋周边增置部分剪力墙、壁式框架或楼梯间筒体、提高抗震能力;可采取以下措施弱化上部:不落地剪力墙开洞、开口、减小墙厚等。

3、基础与后浇带施工技术

基础是本工程房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造价和工期分别约占建筑物土建总造价的20~30%,占总工期的30~40%左右。在本工程中,由于功能和造型的需要,往往把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在一起,裙房包围了主楼的大部分。从传统的结构观点看,希望将高层与裙房脱开,这就需要设变形缝;但从建筑要求看又不希望设缝。因为设缝会出现双梁、双柱、双墙,使平面布局受局限,因此施工后浇带法便应运而生。

一般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的基础同时施工,这样回填土后场地平整,便于上部结构施工。对于上部结构,无论是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同时施工,还是先施工高层后施工低层,同样要按施工图预留施工后浇带。

对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的基础梁、上部结构的梁和板,要预留出施工后浇带,待主楼与裙房主体完工后(有条件时再推迟一些时间),再用微膨胀混凝土将它浇筑起来,使两侧地梁、上部梁和板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高层与低层的差异沉降放过一部分,因为高层主楼完成之后,一般情况下,其沉降量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60%~80%,剩下的沉降量就小多了,这时再补齐施工后浇带混凝土,二者差异沉降量就较小,这部分差异沉降引起的结构内力,可由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结构承担。

对于施工后浇收缩带,宜在主体结构完工两个月后浇筑混凝土,这时估计混凝土收缩量已完成60%以上。

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变形缝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在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虽为后浇,但钢筋不能断。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后浇带的配筋,应能承担由浇筑混凝土成为一整体后的差异沉降而产生的内力,一般可按差异沉降变形反算为内力,而在配筋上予以加强。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mm~1000mm为宜。施工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宜留直缝。对于板,可留斜缝;对于梁及基础,可留企口缝,而企口缝又有多种形式,可根据结构断面情况确定。

4、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混凝土工程包括配料、拌制、运输、浇筑、养护、拆模等施工过程。在整个工艺过程中,各工序紧密联系又相互影响,如其中任一工序处理不当都会影响混凝土工程的最终质量。对混凝土的质量要求,不但要求混凝土成型后获得良好的强度、密实性和整体性,而且要求外形美观,因此,在施工中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4.1施工工艺流程

配合比计算原材料计算、外加剂配制坍落度测定混凝土运输试块制作泵送布料混凝土浇筑、振捣泵和输送管的清洗、拆除养护

4.2混凝土的浇筑

每层结构混凝土分二次浇筑,第一次浇筑柱,第二次浇筑梁、板。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应超2米,否则应用串筒、溜槽,以保证混凝土不致发生离析现象。柱浇筑高度大于3.0m的,在1.8~2.0m高处一侧或两侧模板开设门子板,混凝土从门子板处的斜槽或平台灌入柱模内,采用高频振捣棒从顶部插入振捣,按300-500mm厚分层浇筑。高度较大的梁也要分层浇筑。浇筑时应重点控制浇筑高度和振捣棒插入间距、深度、顺序。振动棒快插慢拔,插点布置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应遗漏,移动间距一般30-40。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检查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和埋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3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

地下室基础底板一般厚度达1~4m,面积也很大,采用强度等级较高的混凝土浇筑,属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因混凝土设计强度较高,单方水泥用量多,加上底板厚度大,水泥水化热在混凝土内部积聚不易散发,混凝土内部温度较一般构件的混凝土要高得多,存在较大的内外温差,因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产生裂缝的可能性十分大。同时内外约束条件的影响、外界气温的变化、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均可能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为保证结构整体性,防止出现裂缝导致渗漏水,将凝土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控制在的25?C内、混凝土表面与环境温差控制在15?C内就是施工的要点。

4.4混凝土成型后的养护

为使混凝土中水泥充分水化,加速混凝土的硬化,防止混凝土成型后因曝晒、风吹、干燥、寒冷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出现不正常的收缩、裂缝破坏等现象。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洒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参考文献:

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质量控制

1、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居住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换层作为当前高层建筑施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满足建筑物的功能需求,其施工工艺和技术手段也处于不断完善之中,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严谨的施工质量控制、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从整体上提升高层建筑质量和转换层施工措施。

2、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重点

2.1模板支撑系统。因转换层钢筋密集、混凝土与钢筋自重以及施工荷载非常大,因此如何确定转换层模板的支撑系统为转换层施工的重点,必须保证支撑系统的承载力和整体稳定性。

2.2钢筋的连接和绑扎。转换层梁及板的配筋量大,主筋长,布置密,在梁柱节点区域钢筋更是密集交错,因此,如何正确地下料,保证钢筋位置和数量正确是钢筋施工的关键。

2.3混凝土浇筑及裂缝控制。转换层梁柱交叉的核心区域钢筋纵横交错,钢筋间距小,混凝土自由下落困难,且易产生温度及收缩裂缝,因此,如何保证混凝土顺利浇筑和防止裂缝的产生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关键。

3、模板及支撑系统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3.1高支撑体系设计。转换梁施工时最大荷载为92.5kN/O,下部各层模板设计荷载之和小于转换层施工所产生的荷载,为保证施工安全,转换层垂直荷载要能有效传递到地下室顶板,故该转换层及支撑系统设计为关键设计。经过技术、经济分析,可选用钢管脚手架支撑体系作为转换层模板的支撑系统。转换层楼板模板采用δ=12mm胶合板拼装,背50×100木方@≤500mm.采用Φ48×3.5mm满堂钢管脚手架支撑。另第一、二、三层结构施工时,支模架还应按转换层相应位置立杆搭设计要求加强,并保留三层模板及支撑,到转换层施工后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时,方可拆模。梁底模、侧模采用δ=l8m胶合板,梁侧模竖向背50×100木方@≤300mm,梁高≥2200mm时,梁底模横向设置50×100 (h)@≤300mm,木方各跨度不大于600mm.梁模支承架亦采用Φ48×3.5mm钢管,梁支架搭设要求根据梁横截面面积不同而有所区别。

3.2框支梁支。由于框支梁(h=2.2m)施工时产生的荷载很大,其下各层楼面设计荷载之和小于转换层框支梁施工时产生荷载,故所有框支梁均采用“斜撑三角形钢管桁架支模”的方案,将转换层框支梁施工时产生的荷载传给本层柱端1.5m范围及下层柱端600mm范围内,柱梁内相应增加Φ25抗剪钢筋。

3.3支模安全保证措施。施工前编制专项技术方案,从组织管理、材料使用以及技术措施等多方面进行严格控制,高支撑模板搭设完成后,必须经验收合格后方能进入下道工序作业。混凝土浇筑期间,观察模板及支撑系统的变形情况。该工程结构转换层混凝土浇筑一次性完成,施工速度快,模板支撑数量大。必须保证转换层混凝土的结构质量,满足结构设计要求及模板支撑体系稳定可靠,确保高支模板施工的安全;选材方便,降低工程成本。

4、钢筋的连接及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

4.1钢筋的连接。板钢筋采用搭接接长,柱主筋采用电渣压力焊接长,梁筋采用直螺纹机械连接方法,施工时按相应的规范要求执行。

4.2钢筋施工。由于框支梁的钢筋需插入柱内1.2~1.5m(从梁底计),所以柱内混凝土必须待框支梁的钢筋绑扎完毕方可进行浇筑,浇筑时应避免钢筋移位和混凝土污染钢筋。框支梁钢筋绑扎时应先搭设临时钢管支撑,待柱混凝土浇筑完毕并拆除柱模后,重新搭设正式的框支梁支模架。梁宽≥850mm时框支梁除按设计要求配筋外,为保证钢筋骨架在就位后的施工中不变形,须在梁上部下排筋下面加设Φ22≤200的横向支承钢筋支撑上部钢筋骨架,并沿梁骨架两侧加设Φ22@l00mm的斜撑垂直支撑筋。预埋剪力墙钢筋安装定位后,应沿其两侧在梁、板面筋上加焊一根≥l0通长的定位钢筋,使预埋插筋在混凝土振捣时不会移位,同时在剪力墙(或暗柱)筋预留段应绑扎至少3道箍筋或分布筋,以保证预留位置的正确。对于梁宽≥850mm时框支梁,因梁自重大,若采用混凝土垫块设保护层,将压碎混凝土垫块,故采用Φ25(L=150mm)短钢筋作垫块,按纵距离≤l000mm、横距@≤300mm梅花形布置。

5、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控制

5.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必须由具有相应设计资格的试验室在对施工现场使用的水泥、砂、石、外加剂等进行试(检)验的基础上,设计出混凝土配合比。为防止在浇筑中出现施工冷缝,要求在混凝土配合比中添加缓凝减水剂。

5.2混凝土浇筑及下料方法。混凝土浇筑采取从房屋一端的边梁开始浇筑,在边梁浇筑完成后再浇筑垂直于该边梁的其余各框架梁,浇筑长度至相邻轴线的框架柱暂停,再返回浇筑楼盖板混凝土,以此浇筑方法类推,向前平行推进,直至浇筑完成。在浇筑框架梁混凝土过程中,对于截面高度为1800 m的梁应采用4次下料浇筑,4次振捣,每次浇筑厚度不大于500m 的方法;相应地对于截面高度为1200m 的梁应采用3次下料,3次振捣的方法;以确保混凝土密实,不出现施工冷缝,并有利于减小梁侧模板承受的侧向压力。计量工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水泥(散装)、砂、石、外加剂等必须认真过称计量,外加剂由专人负责计量下料,保证供应,如采用商品混凝土也应保证供应。

5.3防止混凝上裂缝措施。由于梁的截面比较大,易受水化热的影响产生温度裂缝,因此,要采取抗裂措施。为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和提高混凝土的抗拉能力而采取以下施工措施:①做好转换梁的保温及养护工作。转换大梁主要采用外部保湿保温的养护方法。该梁采用外部保湿保温,内部设置水管进行循环通水降温的养护方法:用双层湿麻袋及薄膜覆盖混凝土,实行外部保温,梁内部埋设水管循环通水降温的养护和保温方法,以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②浇筑时表面二次振动,然后用木抹压混凝土表面,以防混凝土表面收缩裂缝。③选择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中掺入泵送混凝土减少剂,减少水泥用量,使混凝土缓凝,推迟水化热峰值的出现,降低水化热峰值,使混凝土的表面温度减少。④对混凝土内处温差进行监控,在大梁的中部和端部设一组热敏电阻测温点,由专人对大梁内外温度进行监测。通过循环系统,控制梁内部温度。使混凝土内外温差不大于25℃。

6、结束语

总之,结构转换层的施工,要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梁系模板的支撑和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控制。实践证明,通过合理布置支撑体系并结合混凝土分次浇筑,可以有效减小转换层施工对下部结构的不利影响,还能够达到降低施工难度、节约施工成本、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志强,浅谈建筑施工转换层施工技术[J],经营管理者,2011(12).

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分层浇筑;裂缝控制

引言:

结构上的转换层概念,主要是指在整个建筑结构体系中,合理解决竖向结构的突变性转化和平面的连续性变化的结构单元体系。现代高层建筑中,由于为了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下部布置为大空间,上部布置为小空间,而这种要求与结构的合理、自然布置正好相反。为此,为了实现结构传力系统有序传递,必须在高层建筑不同柱网、不同开间、不同结构的上下层之间的楼层设置转换层,称结构转换层。

1、工程概况

湖南某高层商住楼地上24层,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34568m2。四层以下为非标准层,框剪结构;标准层为全现浇剪力墙结构。五层为转换层,设计为带梁厚板式转换层,其中梁高1900mm,板厚1600mm,顶标高为22.490m,梁底标高为20.590m,板底标高为20.890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钢筋最大直径为Φ32,梁的箍筋直径采用了Φ18。(见图 1)根据施工进度安排,转换层的施工正在炎热夏季,最高温度36℃,最低温度12℃,平均温度24℃,每日最高温差13℃,平均温差10℃。

图1 结构转换层剖面示意图

在该转换层的施工中主要有两个难点需要重点解决:一是荷载传递问题。因板较厚,施工时加上施工荷载,合计荷载将达到50kN/m2,下层楼盖(即四层楼盖)无法直接承受,须采取技术措施解决荷载的安全传递。二是混凝土裂缝控制。因转换层属大体积混凝土,易产生温度和收缩裂缝,须采取技术措施予以控制。

2、施工技术方案的比选

方案一:采取一次支模浇筑混凝土成型的施工方法,其支模方法是从梁底对标高20.590m)或板底(相对标高20.890m)一直支撑到地下室底板面(相对标高-9.330m),支模高度达30.000m。该方案需置备大量的模板支撑材料,材料的租赁费或一次购置费均太多,而且在施工时要求支承架立柱每层上下严格对齐,误差不得超过25mm,施工难度太大,故此方案不可取。

方案二:将厚板暗梁改为劲性混凝土梁,即在混凝土梁中埋设型钢桁架,将模板吊挂于型钢桁架梁上,以承受全部厚板白重及施工荷载,厚板一次浇筑成型。该方案可节省模板支撑材料,但型钢桁架埋于混凝土中,一次耗钢量大,不经济,施工难度较大。此方案也不可取。

方案三:将厚板分两次浇筑迭合成型,第一次先浇筑梁900mm 高、板600mm高,利用第一次浇筑的混凝土形成的梁板支承第二次浇筑的混凝土(厚度为1000mm)自重及施工荷载。梁、板下模板顶撑仅考虑支承第一次浇筑混凝土自重及施工荷载,顶撑负荷减小为原来的1/3,可以全部由四层楼板承受,从而大量减少模板支撑材料。同时因混凝土分两次浇筑,可以大大减小构件尺寸,有利于混凝土散热,减小了温度应力过大对控制裂缝的不利影响。该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转换层施工的两个难点问题。

通过计算分析比较,并征得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同意,决定采用第三个方案,由设计院根据分层施工要求对四层楼板及转换层进行设计修改。

3、转换层模板支架设计与验算

该工程中方案中转换层模板支护梁高是1.9m,板厚1.6m。分两次浇筑,在楼面下1.0m处留水平缝。第一次浇筑层荷载由四层楼面承受,第二次浇筑层荷载由第一次浇筑层混凝土承受。

3.1 荷载标准值计算

①根据施工图纸,计算出单位面积内材料自重为:钢筋自重4.5kN/m2,混凝土自重21.6kN/m2;

②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计算模板及次楞时2.5kN/m2,计算主楞时1.5kN/m2,计算支架立柱时1.0kN/m2;

③模板及支架自重:模板自重0.5kN/m2,钢管支架立杆间距0.7m×0.7m,横杆步距1.8m共三道;每根立杆承受的支架自重;总计0.47kN;每m2支架自重0.96kN。

3.2 次楞计算

次楞为50mm×100mm木方立放,间距0.35m,主楞为2Φ48×3.5钢管,间中0.7m,按三跨连续梁计算。

①强度验算:a=M/W=8.4MPa;木方强度设计值f=12.87MPa;a

②挠度验算:荷载标准值q=10.2N/m;挠度w=Kwql4(100 EI)=0 .9 9 mm:允许挠度w0= 2.8mm:w

3.3 主楞验算

按三跨连续梁计算。

①强度验算:荷载设计值F=7.1kN;最大弯矩M=KMFl=1.06kN·m;a=104Mpa;f=215 Mpa;a

② 挠度验算:荷载标准值F=6.88kN;挠度w=KwFI3(100EI)=0.74mm:w

3.4 支架立柱计算

立柱为Φ48×3.5钢管,对接接头,步高1.8m。按偏心受压计算。立柱设计荷载N=14.4kN;计算得立柱设计承载力N0=27.2kN;N

3.5 四层楼板抗冲切验算

立柱底座直径D=150mm,四层楼板厚200mm,混凝土C45Um=1036mm,四层楼板抗;冲切承载力:F0=0.6ftUmh0=213kN;N

3.6 四层楼板抗弯验算

活荷载q=32.8kN/m2;板自重g=5.1kN/m2;按三跨连续板考虑,最大负弯矩M1=27.2 kN·m;最大正弯矩M2=23.3kN·m;设计抗弯能力M0=fcmbx(h0-x/2);M0>M1,M0>M2,楼板抗弯强度满足要求。

4、厚板式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及安全措施

4.1 施工流程

施工时的大致流程如下:转换层下部竖向结构混凝土浇筑至梁底转换层厚板支承架的搭设转换层底模的支设转换层梁钢筋、第一层混凝土的上下部钢筋绑扎抗剪力键槽的模板支设第一层混凝土的浇筑第一层混凝土蓄水养护混凝土表面的处理板上层钢筋的绑扎侧模支设上部结构剪力墙插筋绑扎(第一层混凝土强度达到C35后)拆除底模及支架第二层混凝土的浇筑第二层混凝土的保湿保温养护。

4.2 模板支设的技术要求

在考虑支撑系统承载力时,由于第二次浇筑的混凝土绝大部分由第一次浇筑的混凝土形成的半梁承担,所以,只考虑第一次浇筑部分的荷载即可。但为安全起见应在满足第一次浇筑部分的承载力的条件下加大承载能力,以1.5系数作为安全储备。四周外侧模采用组合钢模板,底模和内侧模采用木模。模板的次楞采用50mm×100mm 木方立放,间距0.35m,主楞采用2Φ48×3.5钢管,间距0.7m。所有立杆上下均分别加可调顶托和底座。主楞必须在顶托上,不得放于支架横杆上。模板支架采用Φ48×3.5的钢管脚手架,立杆间距不大于0.7m×0.7m,横杆步距不大于1.8m,共三步。

4.3 钢筋绑扎的技术措施

转换层钢筋量大,互相交叉多,特别是梁的箍筋为二级钢,箍筋直径最大有Φ18,钢筋的绑扎相当困难。梁板纵向钢筋采用了钢筋镦粗直螺纹连接接头,钢筋绑扎前制定了严格周密的钢筋绑扎顺序:南北向框架梁下部第一排钢筋东西向框架梁下部第一排钢筋南北向框架梁下部第二排钢筋东西向框架梁下部第二排钢筋南北向框架梁上部第二排钢筋东西向框架梁上部第二排钢筋南北向框架梁上部第一排钢筋东西向框架梁上部第一排钢筋板下部东西向钢筋板下部南北向钢筋第一层混凝土面上的附加钢筋(因分层浇筑而设置的负弯矩钢筋)大梁拉钩的绑扎第一层混凝土边浇筑边插抗剪钢筋(第一层混凝土养护) 板上层东西向钢筋板上层南北向钢筋上部结构插筋浇筑第二层混凝土。采用这种绑扎顺序,保证了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

4.4 混凝土的浇注以及抗剪措施

混凝土的搅拌要在准确计量、准确上料的基础上进行,混凝土的搅拌时间要确保混凝土的搅拌均匀,且有较好的和易性。现场混凝土泵管的连接要合理,泵送通畅。为了防止输送泵出现故障,现场要设有备用混凝土泵及备用混凝土泵管,要确保故障的出现不影响混凝土的连续施工。

第二层混凝土浇筑前使用高压水枪对第一层混凝土表面进行了冲洗,把浮灰、松散的混凝土碎块、浮浆碎渣等杂物冲洗干净。另外,为增加界面的抗剪能力还采取了如下措施:

①在第一层混凝土浇筑时,表面设了抗剪力键,抗剪力键采用600mm×600mm×200 (厚)mm 的混凝土槽,间距2000mm×2000mm(见图 2),嵌固在第二层混凝土中,如此可增加界面的抗剪能力。

图2 抗剪力键槽布置图

②在第一次混凝土浇筑时,在板位置插抗剪钢筋,增加界面的抗剪能力, 钢筋采用Φ16@600×600,总长1 000mm,上下各500mm。

4.5 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尽管厚板分两次浇筑可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但每层混凝土仍较厚且面积大,不采取技术措施混凝土仍可能开裂。为此,经征得设计人员的同意,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即取混凝土的60d强度为C 40。混凝土中添加WG-HEA缓凝型高效抗裂剂,掺量为水泥用量的8%-10%。对混凝土增加二次振捣工艺:混凝土初凝前将运转着的振动棒以其自身的重力逐渐插人混凝土中进行振捣,振动棒拔出时混凝土可以自行闭合。混凝土的收面采用“一平,二压,一光,拉毛”的施工工艺,加强混凝土收面的二次抹压,并及时用塑料薄膜覆盖加以覆盖养护,严格控制混凝土表面裂缝。

在该转换层的开始施工到施工完毕,仅用了28天。转换层施工方案经过多方论证,施工、设计结合,最终将模板支撑架落在四层楼板上,仅搭设一层脚手架,用钢管300余t,仅为按传统支撑方案需用钢管2400t的1/8,工期缩短35d,传统方案材料费、人工费总计约232万元,现方案仅需30万元,节约202万元。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采用分层浇筑迭合成型的施工方法,不但降低了施工难度,节省了施工成本,而且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开始施工至上部结构全部施工完成时,混凝土表面没有发现任何裂纹,经检测,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主体结构一次性获优良。实践证明,在解决厚板式结构施工困难和保证工程质量中采用分层浇筑迭合成型的施工方法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光毅,刘进贵. 结构转换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J]. 施工技术,2006( 4) .

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结构转换层 模板支架 方案优选 质量控制

1 .工程概况

某综合楼工程总建筑面积为39280,地下室2层,地上23层(其中地下室2层为人防及车库,地上1~4层为商业用房,框剪结构,5~23层为住宅,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位于第五层,属于高位转换层结构,该转换层楼板厚200 mm,转换梁最大截面为1000×1900,最小为900×1500。根据工期安排转换层施工时间为十二月,正值寒冬季节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最不利时期,因此技术人员对于转换层的方案进行了优选。

2 .转换层方案优选

因本工程转换层设在第4层,属高位转换(规范要求不宜高于二层),不能按常规施工,因此,优选支撑体系施工方案尤为重要,在此对3套备选方案进行对比优选。

2.1方案一

常规一次浇筑法:即转换层以下楼层设足够支撑层,转换层大梁及板混凝土一次浇筑,经计算满堂架支撑层为负一层起以上各层(根据楼层设计荷载推算,不考虑填充墙砌体未施工,荷载小于设计荷载的有利因素),这样要求转换层至负一层施工过程中,模板及支架均不能拆除周转使用,钢管租凭费及摊销材料购置费共需约120万,投入太大,而施工中要求各层支撑上下对齐难以做到,各层支撑顶紧初应力不相同,造成梁板结构受力不均匀,导致结构裂缝。本方案适合于低位转换层施工,对于高位转换层(三层以上)不适合。

2.2方案二

二次叠合法:梁的混凝土分二次浇筑,第一次浇筑大梁一定高度并在第一次浇筑一定高度范围的上部加配负弯矩钢筋,使之形成可承受负弯矩的梁,用以承受第二次浇筑时的荷载,支承层只考虑第五层设置满堂支撑,充分利用五层梁柱结构承载,第四层满堂支撑不拆除,仅作安全储备,对第五层梁板结构重新设计,同时对转换梁第一次浇筑混凝土时顶部加设的负弯矩钢筋进行了设计,连同施工缝处理所插短钢筋,增加的费用(时价)为17.3万元,施工成本远低于方案一,但本方案转换大梁分二次浇筑,因钢筋密集,施工缝无法凿毛处理,大梁整体性差;第一次浇筑时被混凝土污染的钢筋无法清理干净,降低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叠合面上下二部分混凝土由于温度差,叠合面以下部分约束叠合面以上部分收缩,使叠合面以上部分混凝土产生裂缝。模板分二次安装且需施工技术间歇,工期延长,施工组织不连续造成窝工。二次叠合法较适于反梁型式(梁高出板)的梁式转换层施工。

2.3 方案三

荷载传递一次浇筑法,即转换层梁板一次浇筑,对第五层梁板加强,利用第五层梁板结构作支撑,第四层满堂支撑不拆除作为安全储备。通过方案二发现:转换层以下结构考虑地震荷载,而施工利用其承载时不需考虑地震荷载,加强第五层梁板结构来满足施工承载要求所增加的工程费用很少,对第五层梁板结合施工荷载设计加强所增加的费用为15.82万元,费用少于方案二,并避免了方案二的所有缺点,对于高位梁式转换结构选用本方案合理。

3 .支撑体系及模板设计

3 .1支撑体系设计

转换层梁支撑系统按最大截面1000×1900的梁进行设计验算,支撑系统采用Φ48×3.5标准钢管搭设,根据方案三第5层梁板按满足转换层施工荷载及结构承载要求综合考虑进行加强重新设计,第4层支撑施工不拆除作为安全储备。转换层板支撑立杆间距为双向600mm,梁下立杆间距为400mm,排距为400mm,大横杆步距不大于1200mm,共设四道,在距杆顶、杆脚250处各保证一道水平连杆双向连结,立杆下通长铺设250×50松木板,每根立杆下配100×100×8钢板“鸭脚板”,防止木板局部受压破坏,导致梁底下沉,松木板在第5层梁板混凝土浇筑后初凝前即进行铺设并压实,以利松木板与混凝土充分接触,减少沉降。KZL底纵向设两道剪刀撑,横向两端各设二道剪刀撑,纵横连接扫地杆。

3.2模板设计

转换层底模采用组合钢模,侧模采用18厚胶合板,侧模横楞为50×100木枋@200竖楞为双肢Φ48×3.5钢管@500,M14对拉螺杆竖向间距为250~500下部密上部稀。

3.3支撑及对拉螺杆验算

(1)支撑验算

荷载计算

混凝土自重: 25×1.9×1=47.5KN/m,可变荷载(施工荷载及模板)5KN/m

荷载设计值:47.5×1.2+5×1.4=64KN/m

小横杆间距为0.4m

荷载设计值:q小横杆=64×0.4=25.6KN/m

内力计算:按等跨连续梁进行弹性内力计算

抗剪能力

挠度验算

(2)对拉螺杆验算

所受拉力

采用M14螺杆 可

3.4支撑及模板注意事项

(1)作为模板支撑的钢管垂直度要求高,立柱下端的切口要平整。

(2)所采用的扣件质量要好,立柱顶端扣件的拧紧力≥40N•m。

(3)当立柱长度不够作接长连接时,所接长的钢管必须搭接一步,并用双扣件。

(4)柱轴线两侧加设剪刀撑、剪刀撑与地面夹角45º。

(5)柱边、剪力墙边也应设立杆,其离柱边距离小于200mm。

(6)支撑排架的搭设应弹线,严格按设计间距架设。

4钢筋制作绑扎

4.1转换梁钢筋用量大,布置密,因此应准确的安排好钢筋的就位次序,考虑好钢筋的穿插避让关系,尤其梁柱节点区钢筋密集,提前一层将框支柱纵筋及其芯柱钢筋用特制卡箍定位,经计算定位偏差应控制在15mm以内,否则节点区钢筋无法穿插到位。转换层大梁所有纵筋均采用直螺纹机械连接,因钢筋长,并且两端锚固弯钩多,所有套筒选用正反丝套筒,以解决钢筋连接时旋转困难的问题。

4.2转换梁钢筋摆放复杂,设计往往过于理想化,不考虑施工的细节问题,一般应用电脑模拟摆放钢筋。本转换层大梁钢筋用电脑模拟摆放钢筋应用较为成功,提前2个月采用电脑模拟摆放钢筋,及时发现设计中的很多问题,后来由设计方对转换梁的钢筋结合施工意见重新变更出图,因准备充分未对施工造成影响。

5 混凝土工程

根据进度安排,转换层混凝土恰逢最寒冷的时期施工,不利于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但又有其有利的方面,可有效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虽然在当地没有在冬期施工转换层的先例,只要保温措施做得好,赶在此时施工也是可行的。

5.1 配制混凝土

本转换层混凝土为C50商品混凝土。水泥选用水化热较低的42.5R矿渣水泥,尽量减少水泥用量,采用“等量代换法”增加外加剂用量,降低水化热,同时要求罐装水泥要存放一周以上,以保证质量降低入机搅拌时的温度。

骨料:选用粒径5~30mm的小碎石,含泥量控制在1%以下,砂细度模数在2.5以上的中砂,含泥量小于2%。粉煤灰选用孟电集团1级灰,烧失量小于5%。

外加剂:PNC―1高效低碱微膨胀剂,该膨胀剂具有前期(7天内)微膨胀效果好,后期膨胀性能稳定,可防止混凝土收缩和冷缩产生的裂缝。减水剂为FN―200高效减水剂。

混凝土的配制:因钢筋密集,必须配制高性能混凝土,降低水泥水化热,减少单方水泥量;采用低水胶比,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延长混凝土凝结时间,适当延长混凝土的龄期。浇筑期间,派技术员进驻商品混凝土厂,严格监控原材料的质量。商品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在16~18cm之间,施工现场由专人检测,不允许随意变更。搅拌要均匀,外加剂在混凝土中应分布均匀,避免局部过量引起不良后果,因此搅拌时间比正常延长1min,投料后,保证2.5min以上的搅拌时间。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在10º左右。

5.2 混凝土振捣

因转换层钢筋稠密,错综复杂,给混凝土浇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混凝土浇筑前,必须先找好棒道,并下棒试验,依据布料顺序分区分层振捣混凝土,并由专人按布置图对振捣位置时间,振捣人员进行记录,以免出现混凝土的施工冷缝。采用ø50加长插式振捣器振捣,钢筋密集区采用ø30加长插式振捣器振捣。振捣混凝土时“快插慢拔”,振点应均匀排列,按“行列式”或“交错式”,每次移位距离为30~40cm。每振捣点停留时间需20~30s,振捣以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准,分层振捣时振动棒要进入下一层混凝土5~10cm以使相邻两层间充分结合密实。

5.3泌水及表面处理

泵送混凝土流动性大,泌水多,影响混凝土密实度。在侧模的底部、上口开设排水孔,使多余的水分从孔中自然排空,大体积泵送混凝土表面水泥浆厚,会造成早期干缩裂缝,浇筑后要清除。在初凝前1~2h,用长刮尺按标高刮平,在初凝前再用铁滚筒碾压2~3遍,并用混凝土抹压机械磨压平,闭合收缩裂缝。

5.4混凝土保温养护及温差控制

大体积混凝土冬期施工保温养护有两层含义,一是保证表面混凝土不被冻坏,控制降温速度;一是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小于25℃。

(1)保温材料选用:混凝土表面保温作法为混凝土面盖一层塑料薄膜,上铺废旧棉毡保温材料,防止空气对流影响保温效果,混凝土下表面、大梁侧面采用袋装膨胀珍珠岩作为保温材料,外包塑料彩条布增强保温效果。

(2)热工计算

1、最高温升计算

水泥用量:42.5级Q=42.4Kg/m3粉煤灰掺量F=110Kg/m3,取平均气温t=5℃

中心混凝土最高温度

根据筏板施工经验,T max设定在60℃,会在浇筑后72h达到高温度。

2、计算保温材料的厚度

上表面假设温度控制在35℃,Ta=35℃

混凝土厚度h=1.9m 保温材料导热系数

混凝土导热系数平均气温Tb=-5℃

T max=60℃ 传热修正系数K=2.3

保温材料厚度

覆盖3层废旧棉毡可满足要求。

下表面假设温度控制在35℃,Ta=35℃

混凝土厚度h=1.9m 保温材料导热系数

混凝土导热系数平均气温Tb=-5℃

T max=60℃ 传热修正系数K=2.3

保温材料厚度

梁底面、侧面、板底面用0.8m厚袋装膨胀珍珠岩包裹。

(3)测温点布置

测温点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全面反映混凝土内各部位的温度,高度断面位置为底面(距混凝土下表面50mm)、中心、上表面(距混凝土上表面50mm),平面位置为中部、边角区、梁与柱、梁与梁交叉部位。采用温度测试仪,精度为±5℃,温度探头预先埋入混凝土内,在温度测点处焊一根套管,高出板面25cm以便固定探头导线,同时亦避免浇筑混凝土时损坏,折断探头导线。

(4)测温要求

浇筑完成~3天,每4小时测温一次;3~7天每8小时测温一次;7~28天每24小时测温一次。严密监测混凝土的温升情况,根据温度记录,做好保温工作。控制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及任何两点之间温差小于25℃,控制降温速度。

(5)温差控制效果

本转换层混凝土于2004年1月6日浇筑(平均气温为0℃以下),经实测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71h中心混凝土出现最高温度51.2℃,而筏板同标号混凝土在2005年3月10日浇筑中心混凝土最高温度为63.5℃,冬期混凝土入模温度降低有效地降低了中心混凝土温度高峰值,利于混凝土温差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始终控制在20℃以内(未超出25℃限值)降温速度最大为4℃/8h,说明保温措施安全有效。

6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