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养护范例6篇

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养护范文1

关键词:混凝土;养护;成型;施工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事业也越来越发达,我们在道路的铺设上加大了混凝土的使用,对其相关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回顾混凝土的发展史从早期低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到现在的高强度等级、高效能的混凝土,混凝土的技术越来越高深,从中也显示出了混凝土施工和养护的重要性。但是根据目前的混凝土使用情况看,混凝土的养护还没有得到施工人员的重视,有些地方的混凝土施工后,因为养护的方法和措施不正确,混凝土表面水分快速蒸发流失,其表面出现了龟裂、起毛、干缩等现象,这大大影响了混凝土的整体质量。笔者根据从事建筑行业的实践经验,就混凝土的施工和养护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 混凝土的施工

做好原材料的验收和管理。水泥在混凝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和混凝土的性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进行水泥配备时要看它的出厂合格证或水泥物物理实验报告,还要检查水泥的标号、品种、物理力学性能。混凝土的质量除了和水泥品质有很大关系外,也和集料中杂质含量有很大的关系。在进行集料(石子、砂)备料时,要严格检查料物的干净度。同时还要检测集料含沙量、生石灰、有机质含量和其他杂物质含量,保证其达标。在原材料的管理也要做到位,如原材料场地的洁净度、原材料准备的数量等,避免后期用料困难。

设置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要想保障混凝土的整体质量,做好其配合比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配合比不合理,出现含水多了或者含沙多了,都将影响混凝土整体质量。一些建筑物的混凝土的配合比是通过无数次实验摸索研究出来的,具有很高的科学性,配合比不仅仅满足施工要求的和易性,同时也可以节约材料。配合比的有关因素很多,主要有:水泥、砂、水、砂的控制度、水泥控制度、含水率和含泥量等,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按照一定顺序来,首先确保材料达到合格的要求,根据理论和实际确定正确的配合比,施工严格按照技术指标进行,配合完后要进行验收,确保配合后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做好伸缩缝、施工缝的处理。在进行道路施工时就需要预留伸缩缝,预留的伸缩缝要满足一定的数据要求:纵、横向伸缩缝间距不大于6m,缝宽20mm。在工期当中出现施工间歇时,这就需要预留施工缝,最好与伸缩缝一并考虑,如果它们不能一并预留。我们从一下几方面进行:一是施工间歇后水泥还没有初凝结束,我们可以把新的混凝土浇灌到旧的混凝土上,并进行振捣,保证新旧混凝土成为一体。二是在新混凝土浇筑前,要把垃圾清理干净,同时在它们的结合处进行凿毛,增大它们的结合度。当施工间歇后混凝土已经凝固,我们一定要保证这混凝土的强度不小于1.2N/mm2,才可以进行浇筑。

在施工结束后,要进行必要的强度检测。我们一般是以28天的强度为标准的,但是有时为了施工简便也有进行7天质量检测的。不管那种检测都要保障质量的可靠性。

二 混凝土的养护

(1)做好一般环境下的养护

在一般的环境中,混凝土的温度一般在10℃-20℃,这一温度有利于湿度的保持,相比较下也是桥梁结构的最好施工阶段。在这一温度下养护工作中的保温、保湿很容易做到。通常我们用两种方法来实施:一是采用不同的材料覆盖需要保养的成型结构物,如果混凝土表面对光洁度有较高要求的,就要用较为特殊的材料,同时也可以给成型结构物洒水来保持适度。如立柱、防撞墙等就要使用吸水性较好的土工布覆盖。在混凝土保护上还要有一定的制度,安排特定人员按时执行。保证混凝土在为拆之前的湿度、温度。另外还要注意洒水的方法,不可以直接冲刷、形成水流,以防混凝土脱落,正确应该是用喷雾器连续喷雾,使水给混凝土造不成水压。二是对于那些难以覆盖的成型结构物可以使用养护剂。喷养护剂这是一种较为科学、实用的一种方法。它的原理是利用养护剂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的一层防护膜,从而避免水分的蒸发,让混凝土内部拌和水进行自我养护。在喷洒养护剂时,一定使混凝土表面覆盖完全,可以横纵交错的喷洒。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养护剂要在一个养护温度的保证的前提下。

(2)在寒冷季节的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的成型最好温度在10℃-20℃,若是刚浇筑完的混凝土位于低于5℃环境下,就会出现混凝土受冻,受冻会使它的水化作用停止,混凝土表面变酥,失去强度,严重的还会出现裂缝,温度回升,其恶化的程度也不会恢复。因此在寒冷环境下的混凝土养护,我们要做到:一是在混凝土强度没有达到设计强度的50%前,保护好不能使其受冻,二是混凝土浇筑结束后,对其覆盖合适的保温材料。三是对拌和水加温从而实现搅拌温度的提高,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对拌和料加温。四是提高混凝土模版的保温性能,可以使用钢模版,因其导热性好,温度易散。五是采用蒸汽养护。混凝土养护上有时喷洒养护剂比其他任何方法都省时、方便、经济。总之,这种环境下混凝土的养护的重点工作就是保温。

(3)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下的保护

水分在干燥高温的条件极易容易挥发,混凝土如果失水过多,其表面曾混凝土强度很容易降低,这时容易出现干缩裂缝,这主要是混凝土的早凝产生的塑性裂缝。特别是在夏天进行混凝土施工时,如果养护的方法措施不当,像这样的早凝、塑性裂缝、混凝土强度降低和耐久性下降等现象会频频出现,不仅仅影响施工进度,重要的是这样成型结构物的整体质量得不到保障。因此在干燥高温的条件下施工必要及时的养护至关重要。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可以在夜间作业避免了太阳的直射,根据时间调整混凝土配比,到了白天我们要给混凝土的模版降温,如果模版的过高水分流失严重,出现混凝土砂化现象。二是做好混凝土的配比,经常洒水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如果某些建筑物不适宜洒水,我们可以用土工布严密包裹。保持土工布表面湿润即可。总之,这种环境下的混凝土保护重点就是保湿。

三 结语

为了混凝土的整体质量以及其他性能的发挥,我们要从混凝土的施工和养护各个方面做起。在施工前的备料中要严格要求,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和数量。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技术指标进行,这样对混凝土的质量有可靠保证。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则是对混凝土质量保证的延续。混凝土的养护实质上就是要保持混凝土的表面不出现早期干燥。如果混凝土出现第一次干燥后,再进行补救工作基本上无济于事的。因此,做养护工作时一定要善始善终。

参考文献

[1] 石钢、刘永强,浅析建筑工程混凝土的施工和养护[M],民营科技,2011(2).104-106.

[2] 黄晓峰,论混凝土的养护与施工质量控制[J],辽宁省路桥建设二公司,2004(2),57-59.

混凝土养护范文2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成因分析预防措施

一、前言: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我国的公路工程建设十分迅速。但是,随着一条条高速公路的建成并投入运营,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目前,沥青混凝土路面最常见的早期病害现象有:裂缝、水破坏、松散、泛油、推移等,这些病害基本上也是公路工程质量的通病,对新建公路的正常使用形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就以上几种常见病害的成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成因分析:

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的因素很多,但综合起来主要有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现场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投入运营后超载车辆管理不严、气候条件影响等四个方面。下面就以上几种最常见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成因逐一进行分析:

(一)裂缝:

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主要有纵向裂缝和横向裂缝两种。纵向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地基和填土在横向不可避免的不均匀性所造成的,特别是在旧路基拓宽地段,由于土质台阶处理不规范、分层填筑厚度及压实度控制不严,尤其在有表面水渗入的情况下,这些地段往往是纵向裂缝的高发区。

和纵向裂缝一样,横向裂缝也是不可避免的。横向裂缝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温度应力的作用而产生的疲劳裂缝。这种温度裂缝往往起始于温度变化率最大的表面并很快向下延伸,并随着时间增长造成沥青老化,沥青面层的抗裂缝能力逐年降低,温度裂缝也随之增加。面层裂缝一旦发生冲刷、唧浆就会产生以缝为中心的下陷形变,同时引起裂缝两侧产生新裂缝甚至碎裂破坏。

(二)水破坏:

所谓水破坏即降水透入路面结构层后使路面产生早期破坏的现象,它是目前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中最常见也是破坏力最大的一种病害。水破坏的主要破坏形式有:网裂、坑洞、唧浆、辙槽等。水破坏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施工中沥青混凝土配合比控制不严、沥青混合料拌合不均、碾压效果不良等导致的沥青路面空隙率过大所造成的。采用半开式(Ⅱ型)沥青混凝土表面层时,产生的水破坏尤为严重。

由于水渗入表面层后滞留在表面层的下部和下层的交界面上,因此在长期行车荷载作用下,沥青膜开始从面层的底部剥落并逐渐向上扩展,随着下部大量碎石上沥青的剥落,沥青混凝土也就失去了强度从而产生网裂和形变。

在行车荷载作用下,特别在降雨过程中和雨后行车道上的局部网裂会逐渐松散,松散的石料被车轮甩出形成坑洞。由于沥青混凝土的不均匀性,坑洞总是先在沥青混凝土空隙率较大处产生,随着时间推移,将会造成路面大面积破损。

当水透入沥青面层并滞留在半刚性基层顶面时,在大量高速行车作用下,自由水产生很大的压力并冲刷基层混合料表层的细料形成灰浆,灰浆又被行车压唧,通过各种形状不一的裂缝(纵、横、斜裂缝及网裂)到路表面形成唧浆。在灰浆数量大的情况下,可能很快形成更为严重的裂缝,在数量小的情况下,可使路面形成网裂或形变。某处一旦有灰浆唧出,该处很快就会产生网裂和形变,随后的降水就更容易透入,并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路面严重破坏。

自由水进入面层后,使沥青与碎石的粘结力减弱。在行车荷载作用下,滞留在面层下部的水使矿料特别是粗集料表面裹覆的沥青膜逐渐剥落,使沥青混凝土的强度逐渐降低,直至完全松散。在行车轮迹下向两侧(特别向外侧)挤出,使轮迹带下陷,同时使其两侧鼓起,形成严重辙槽。形成辙槽后,降雨过程和雨后辙槽就会变成积水槽,致使水有更长的时间透入沥青面层形成更加严重的水破坏。

形成水破坏的原因除沥青混合料不均匀、空隙率过大有关外,还与沥青和碎石间的粘结性能或有无抗剥落剂、交通量大小、重载车比重及公路沿线降雨量等因素有关。在我国南方潮湿地区,沥青路面的水破坏数量及速度比北方干旱地区严重的多。近年来我国部分高速公路开始采用改性沥青或加抗剥落剂的SMA路面,虽然产生水破坏的数量和速度明显改观,但只要混凝土不均匀自由水能够进入并滞留的地方也不同程度的产生了水破坏。

(三)松散:

松散是由于沥青混凝土表面层中的集料颗粒脱落,从表面向下发展的渐进过程。集料颗粒与裹覆沥青之间丧失粘结力是颗粒脱落的主要原因。可能导致松散的情况还有:

1、集料颗粒被足够厚的粉尘包裹,使沥青膜粘结在粉尘上,而不是粘结在集料颗粒上,表面的摩擦力磨掉沥青膜,并使集料颗粒脱落。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集料含泥量超标所造成的。

2、表面离析处往往缺少大部分细集料,离析面上粗集料与粗集料相接触,但只有在少数接触点沥青膜与集料粘结。随时间增长,沥青会老化,沥青膜剥落会使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减弱,孔隙中的水冻结会破坏粘结力,或足够大的摩擦力会破坏离析面上的集料颗粒而产生松散。

3、沥青混凝土面层要有高密实度才能保证沥青混合料的粘聚力,如果混合料密实度不够,集料就容易从混合料中脱落而形成局部松散。

(四)泛油:

沥青从沥青混凝土层的内部和下部向上移动,使表面有过多沥青的现象称作泛油。新建沥青混凝土路面在通车后的第一个高温季节,特别在连续多天高温后,在大量行车特别是在重载车辆作用下进一步压实,易导致沥青混凝土内部过多的自由沥青向上移动,产生泛油现象,油石比偏大地段表现的尤为明显。高温季节雨水侵入沥青混凝土内部后,如沥青与矿料的粘结力不足,沥青很快会从集料表面剥落并向上移动,产生更严重的泛油现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泛油仅产生在行车道上,而且是间断式的片状分布。

沥青用量过大是产生沥青面层泛油的最主要原因。而沥青用量过大的主要原因有:

1、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击实功不够。我国在设计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时通常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当初在开发和确定马歇尔试验方法时,选定室内试验的压实功是要使室内产生的密度等于路面在行车荷载作用下最终达到的密度。如果室内所用击实功产生的密度小于使用过程中所达到的最终密度,所选定的沥青用量就会偏多,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室内试验所得到的密度远远低于使用过程中所达到的最终密度,这使现场施工中产生沥青用量过大不足为奇。

2、施工控制不严和管理不善。有些施工单位在生产过程中私自改变配合比、沥青混合料拌合不均都是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局部沥青用量偏大的主观原因。

3、少数施工单位习惯于使用沥青用量过大的混合料。有些人认为沥青用量越大,裹覆矿料的沥青膜越厚,沥青混合料的粘结力就越大。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包覆矿料的沥青膜越薄,沥青混合料的粘结力就越大。

在严重泛油路段,沥青面层表面发光发亮,以摩擦系数和表面构造深度表征的抗滑性能达不到行车要求时往往会造成交通事故。

(五)推移:

推移的产生一般与基层施工质量、透油层洒布质量、超载车辆比重加大、沥青混合料性能不良等因素有关。在沥青混凝土路面铺筑前,由于基层表面清扫不干净、透层油洒布不均等都会容易造成沥青面层和基层粘结不良。沥青面层建成运营后在大量行车荷载(超载车辆)作用下,由于与基层粘结不良特别在沥青面层施工接缝处开始产生推移,随着时间增长,轮迹带两侧会产生壅包,甚至会出现由于推移而造成的严重裂缝。在基层平整度较差、面层厚度较薄的地段往往由于施工质量等原因,基层不平整会反映到沥青路面上,车辆荷载作用下面层不平整会愈加明显,形成波浪。

三、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预防措施:

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不能彻底消除,但是可以通过优化设计、加强施工管理、提高现场施工质量等措施去预防,将其危害降到最低,从而延长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

(一)裂缝:

众所周知,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是不可避免的。根据纵向裂缝形成原因,在路基施工过程别在路基拓宽地段、路桥(涵)衔接处严格控制填土厚度及填料的均匀性,并保证达到规范要求的压实度。沥青路面进行半幅摊铺时,采取合理措施处理纵向冷接缝。

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温度裂缝,沥青往往随着时间增长而老化,沥青面层的抗裂缝能力会逐年降低,所以采用优质沥青会明显减少温度裂缝。试验证明,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采用较稀(针入度大)的沥青有利于减少温度裂缝。另外,沥青混凝土面层抗温度裂缝的能力与混凝土均匀性、压实度和空隙率有关。混凝土均匀、压实度高、空隙率小,混凝土强度高且比较均匀,面层表面的薄弱处也就越少。

另外,沥青面层常有因基层施工质量不高而引起的反射裂缝。因此,在基层施工中,及时的养护、良好的接头处理及整体强度是有效防治沥青面层反射裂缝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水破坏:

由于水破坏的产生数量及速度与沥青混凝土密实性及空隙率大小、沥青与粗集料的粘结力大小或有无抗剥落剂、交通量大小及重(超)载车辆的多少有关。所以,有效防治水破坏发生,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选择合适的混凝土类型。沥青面层各层应尽量使用空隙率≯5%的密实型沥青混凝土。从当前的技术水平看,密实式粗集料断级配沥青混凝土既具有良好的不透水性,又具有明显优于连续级配沥青混凝土(如AC—16Ⅰ、AC—20Ⅰ、AC—25Ⅰ)的高温抗永久形变能力,用前者作为表面层时,还具有良好的抗滑性能。SMA路面的广泛应用是最好的例证。

2、使用优质沥青及抗剥落剂以增强沥青与碎石的粘附性。一般情况下,酸性石料(花岗岩、玄武岩等)与沥青的粘附性较差,所以在高等级公路中,宜使用针入度较小的沥青并采用抗剥落剂。严格控制细集料含泥量也是提高沥青与碎石的粘附性的有力措施。

3、提高施工质量。施工前原材料的选用必须规格、均匀、合理,配合比设计必须严密。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注意沥青混凝土拌合的均匀性,防止粗细集料离析。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拌合温度、出场温度及碾压温度,混合料拌合温度过高会容易造成沥青老化,与集料的粘附性也会明显降低,严重时会造成面层局部色泽不一致等现象。据国外有关试验数据表明,沥青混合料的温度低于90℃,实际上已不可能再被进一步压实。再者,尽量通过使用高效配套的碾压设备、增加碾压遍数等提高压实度以减小空隙率,空隙率大的位置越多水破坏现象越严重。设法加强沥青面层间粘结力也是有效防治水破坏的措施之一。

4、严格控制超载车辆。公路管理部门应该按照《公路法》及交通部《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规定》的要求对超载车辆进行强制卸载,并在入口处设卡不得让超载车辆进入高速公路。

5、优化设计。沥青面层层间应使用防水材料,无论是何种沥青混合料,必然有一定的空隙率存在,就会遭受一定的水破坏。在沥青面层表面涂上防水材料,形成一种不透水的薄膜封层,能使沥青面层中因降雨而聚集的水大大减少。

(三)松散:

松散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沥青混凝土面层强度不足、压实度过小、面层内部空隙率过大而造成的。所以为有效预防松散现象的产生,应该做到:

1、选用合格的原材料,特别严格控制细集料含泥量及矿粉掺量以增强沥青混合料的粘结力。

2、严格控制施工温度及压实效果。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过高会导致沥青老化,降低与矿料的粘附性;温度过低会导致混合料压实困难,造成混合料内部空隙率过大。

3、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均匀性,防止混合料离析。

(四)泛油:

由于泛油往往是沥青用量过大造成的,所以在配合比设计阶段必须严格按照试验规程进行最佳油石比的选定;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工程师批准的配合比进行施工,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变生产配合比。

(五)推移、壅包、波浪:

推移、壅包、波浪往往产生在行车道上,特别是沥青面层只有一层时,由于长期荷载作用下,因基层与沥青面层粘结力较差而产生推移,推移严重时会产生壅包、波浪等破坏。所以有效防治推移等病害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路面基层施工质量,提高基层平整度是有效防治病害的条件之一。再者,沥青面层铺筑前透层油的洒布尤为重要,透层油洒布前首先必须认真清扫基层表面浮土及杂物并且保证透层油洒布的均匀性和设计用量,提高基层与面层的粘结力。

混凝土养护范文3

关键词:桥梁施工混凝土养护

1、一般环境下的养护

通常我们将环境温度在10℃~20℃正常适度的环境为一般环境,也就是桥梁施工的黄金时期,其保温、保湿养护工作很容易做到。根据桥梁结构部位的不同及施工条件的不同,一般可以采取覆盖保湿养护法及喷膜养护法。

1.1覆盖保湿养护

覆盖保湿养护法顾名思义就是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采用土工布、草袋、塑料薄膜等材料进行覆盖,然后定期洒水,保证混凝土周围的湿润程度满足其硬化要求。一般桥梁结构物都有外观质量的要求,比如对立柱、墩身、箱梁等结构物,应该采用吸水性能好,自身稳定性高的优质、洁净的土工布进行覆盖、包裹,并每隔一段时间派专人洒水,确保混凝土表面湿润,其养护时间一般为14天。养护用水必须是洁净的无有害物质的河水、湖水、自来水、地下水等。

1.2喷膜养护

喷膜养护是指混凝土浇筑完成,拆模后立即将一种化学养护剂均匀地喷涂在其表面,使之形成一层密封的薄膜,阻止混凝土内部的水挥发,确保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湿度要求。但是,由于化学养护剂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导致市场上的品种五花八门。采用喷膜养护时,必须采用性能稳定、优质的化学养护剂,并与使用前进行试验。桥梁工程中的翻模施工高墩、塔柱、挂蓝悬浇梁等结构通常受到空间、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得不采用喷膜法养护。喷膜法养护关键就是要让养护剂在混凝土表面形成密封的膜,因此,对喷涂的技术要求非常高。虽然该法简单、适用,养护效果也不错,但是,其成本较高,因此,只有当覆盖保湿养护法无法满足要求时才采用。

2、高温干燥季节的养护

由于温度高、空气干燥,混凝土中的水分容易蒸发流失,若养护措施不当、不及时、或者不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那么混凝土结构物势必会出现裂缝、强度不够等质量问题,严重影响混凝土结构物的耐久性。因此,在高温干燥的季节,必须及时采取降温、保湿等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养护。比如可以选择在温度较低的夜间进行混凝土浇筑,既避开了强烈的阳光又避开了高温;还可以在拌合水内加入冰块,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在混凝土浇筑前充分湿润模板,并降低模板的温度,防止混凝土中的水分被木板吸收。高温干燥季节,混凝土养护用水量非常大,因此,必须准备足够的养护用水,最好采用冰凉的地下水。对于水分不容易保存的结构物,比如立柱,首先应该用湿润的土工布包裹起来,然后定时洒水,必须保证混凝土表面始终处于湿润状态,避免出现干缩裂缝。总体说来,在干燥季节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就是要做到降温、保湿两点。

3、冬季施工混凝土养护

冬季施工由于气温很低,对混凝土的养护极为不利,但是为了工程进度,又不得不施工,因此,冬天混凝土施工养护工作尤为重要。冬季施工混凝土的养护方法通常有蓄热法、蒸汽法、暖棚法、电热发等。

3.1蓄热法养护

当采用蓄热法养护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蓄热方法应根据环境条件,经过计算在能确保结构物不受冻害的条件下采用。2)应采取加速混凝土硬化和降低混凝土冻结温度的措施。3)混凝土应采用较小的水灰比。4)对容易冷却的部位,应特别加强保温。5)不应往混凝土和覆盖物上洒水。

3.2蒸汽养护法

冬季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时用通蒸汽的方法进行养护,此方法是保证质量的有效措施。而刚浇筑完的混凝土不宜立即用高温大蒸汽量,这样容易使混凝土固化从而产生缺陷,要通过循序渐进地提高温度来保养。在养护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浇注完混凝土后不要立即通蒸汽,应当经30~40分钟的自然固化时间后,先用草帘子将混凝土表面苫盖好,让混凝土表面的水泥浆自然缓一下。2)不要直接将蒸汽吹到混凝土表面,而是吹草帘子,使草帘子吸收热量并以此来保养混凝土表面。3)当草帘子都湿透以后,可以间断地进行蒸汽保养,以节约能量。

4、大体积混凝土养护

大体积混凝土是桥梁施工中常见的,其养护尤为重要。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是桥梁施工中的重点及难点。和常规混凝土一样,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该立即采取覆盖、保湿措施。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一般不得少于21天,在高温干燥季节的养护时间不宜少于28天。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温度控制也是相当关键的,通常采取降温与保温两类措施。降温法通常是在混凝土中预埋冷却水管,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立即通入凉水,将混凝土的内部温度降低,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内外温差,避免结构开裂。冷却水管可采用直径25mm或19mm的钢管或铝管,按蛇形排列,水平管距为1.5~3.0m,垂直管距亦为1.5~3.0m,并通过立管相连接。通水流量一般为14L/min~20L/min,为了保证水管降温效果,可将进、出水管的直径加大到50mm。保温法是在结构物外露的混凝土表面以及模板外侧覆盖保温材料,利用混凝土的初始温度加上水泥水化热的温升,在缓慢的散热过程中,使混凝土获得必要的强度,以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小于20℃,除了上述采用降温法和保温法控制混凝土温度外,还可以采用蓄水法和水浴法。蓄水法是在混凝土终凝后,在其表面蓄以一定高度的水,水有一定的隔热保温效果,可以推迟混凝土内部水化热温度的迅速失散,这样可望在指定的日期内,控制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内部中心温度之间的差值,使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抵抗温度变形的能力。水浴法是利用构筑物的滑升平台的内外吊架,安装2圈环形喷水管,用高压水泵将冷水送到环形喷水管,喷淋到顶部混凝土的内外壁表面,水流自上而下,水流除了湿润混凝土表面外,还带走了大量热量,使得被太阳晒热了的混凝土表面温度下降;当喷淋水暂停时,附在混凝土表面的残余水,又因水分蒸发带走了一部分热量。由于环形喷水管喷淋水基本上是均匀的,这就达到了既养护混凝土,又降低了混凝土内外温差,以及减小各方位日照温差的目的。

5、结束语

桥梁工程混凝土的养护是非常关键的一道工序,不容忽视,首先,要求施工管理者在思想意识上提高,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管理,采取正确合理的养护方法。尤其对于桥梁工程的关键部位、主要受力构件,其养护工作千万不得马虎。

参考文献:

混凝土养护范文4

混凝土的养护是混凝土施工和生产工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采用湿润养护。但有的混凝土不能采用湿润方法养护,如火电厂的混凝土冷却塔、烟囱、、贮槽。化肥厂的造粒塔以及水灰比、表面积大的混凝土工程,尤其是在气候干燥、水源紧缺的地区。因此,除了采用湿润养护的方法以外,比较流行的就是采用封闭式养护,即在浇筑不久的混凝土表面喷涂养护材料或采用其他材料封闭,以防止混凝土内部的水分蒸发。

1、混凝土的湿润养护方法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要进行养护,规范明确规定应在浇筑完毕后的12h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和浇水;混凝土浇水养护的时间,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性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混凝土的养护用水应与拌制用水相同;当日常气温低于50c时,不得浇水。有些施工单位只是在混凝土表面浇水而未覆盖,这样,由于浇水次数少、浇水不及时、水分蒸发快而影响了混凝土的质量。实践表明正常养护要在混凝土表面覆盖草包或旧麻袋然后浇水,才能使混凝土保持湿润的状态,达到预期养护的效果。柱的混凝土养护可以使用塑料布裹在柱子上以阻止混凝土内部的水分蒸发。大面积混凝土也可用塑料布覆盖养护。

2、混凝土养护材料的发展与应用

混凝土养护材料的最大特点是节省劳力和降低水资源的消耗,将其喷涂在施工完毕的混凝土表面,可形成封闭层,使混凝土表面的毛细孔与外界隔离,利用混凝土内部多余的水分自我养护。目前混凝土内部多余的水分自我养护。

目前混凝土养护材料的主要成分大致可分为4类:(1)石蜡;(2)氯化橡胶;(3)树脂;(4)醋酸乙烯树脂。其中以石蜡与氯化橡胶位主要成分的养护材料养护效果较好,保水能力、抗压强度与减少混凝土收缩等方面均较好。

3、混凝土养护材料的性能与质量要求

现已发表的资料大多位混凝土养护材料的材性与质量标准,但缺少混凝土养护材料喷涂(或覆盖)到刚浇筑的混凝土表面后的养护效果与质量评定方法,而这正是现场使用混凝土养护材料来养护混凝土的具体要求分述如下。

(1)材质要求

混凝土养护材料一般位液膜状,购进时应掌握该种材料的技术性能,包括材料的成分及养护的效果。

(2)喷涂工具

混凝土养护材料(液膜状)施工用具,要据工程量多少而定,工程量较小时可采用农用喷雾器;工程量较大时,可采用墙面喷白的喷浆机,并在喷出口换上农用喷雾器的喷头。

(3)材料消耗

混凝土养护材料(液膜状)的施工用量以g/m2或cm3/ m2表示。一般在产品说明书上均有规定,或通过试验确定,正常情况下为200~250g/ m2。

(4)喷涂要求

混凝土养护材料喷涂一般分两层进行。第一层喷涂时间可在混凝土浇筑后2h,且混凝土表面开始收水时进行;第二层应在第一层干燥后喷涂(这与当时的气温、风速有关);两层间隔时间不少于1h。两层喷涂分别按水平、垂直方向交叉进行。

(5)保护

混凝土养护材料喷涂后,混凝土表面不宜上人或放置有可能损坏薄膜的重物。

4、涂养护材料后的混凝土强度

(1)以满足《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验收规范》及《建筑工程质量检查评定标准》关于混凝土的保证项目、检验项目等质量检查项目为依据。

混凝土养护范文5

1 浇筑要求

1.1 分层浇筑,分层捣实。混凝土进行分层浇筑时,分层厚度可按相关的规定。混凝土分层浇筑的间隔时间超过混凝土初凝时,会出现冷缝,使混凝土层间的抗渗、抗剪能力明显下降,严重影响混凝土的整体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其允许间隔时间要符合规范要求。

1.2 防止离析,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浇筑中,当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较大时,易产生离析现象,若混凝土自由下落高度超过2m,要沿溜槽或串筒下落;当混凝土浇筑深度超过8m时,则应采用带节管的振动串筒,即在串筒上每隔2~3节管装一台振动器。

1.3 正确留置施工缝。施工缝是新浇筑混凝土与已经凝固混凝土的结合面,它是结构的薄弱环节。为保证结构的整体性,混凝土一般应连续浇筑,如因技术或组织上的原因不能连续浇筑,且停歇时间有可能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时,则应预先确定在适当的位置留置施工缝。施工缝宜留在剪力较小处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柱留水平施工缝,梁、板留垂直施工缝。柱施工缝留在基础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盏柱帽的下面;梁板连成整体的大断面梁施工缝留在板底面以下20~30mm处,当板下有梁托时,留在梁托下部;单面板施工缝留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有主次梁的板,宜顺次梁方向浇筑,其施工缝应留在次梁跨度的中间三分之一范围内。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待已浇筑的混凝土达1.2N/mm2强度后,清除施工缝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或软弱混凝土层,经湿润、冲洗干净,再抹水泥砂浆或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一层,然后浇筑混凝土,细致捣实,使新旧混凝土结合紧密。

1.4 混凝土浇筑时应注意的事项。

1.4.1 在混凝土浇筑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停止浇筑。

(1)混凝土初凝并超过允许面积;

(2)混凝土平均浇筑气温超过允许偏差值,并在1小时内无法调整至允许温度内;

(3)在浇筑过程中出现大雨或暴雨天气。

1.4. 2 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凿出已浇筑的混凝土并重新浇筑。

(1)不能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或对建筑物带来不利影响的级配错误的混凝土料;

(3)长时间凝固、超过规定时间的混凝土料;

(3)下到高等级混凝土浇筑部位的低等级混凝土料;

1.4.3 浇筑完的混凝土必须遮盖来保温或者防雨。

2 混凝土拌合物的养护

混凝土的凝结硬化是水泥水化作用的结果,而水泥水化作用必须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混凝土的养护,就是使混凝土具有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而逐渐硬化。混凝土养护分人工养护和自然养护。自然养护就是在常温(平均气温不低于5℃)下,用浇水或保水的方法使混凝土在规定的时间内有适宜的温湿条件进行硬化。人工养护就是人工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和湿度,使混凝土强度增长,如蒸汽养护、热水养护、太阳能养护等,一般用于预制构件的生产。现浇混凝土工程中多采用自然养护。自然养护的覆盖物要采用吸水和保水能力较好的材料如草帘、麻袋。为保证混凝土养护期间内的湿润状态,应每天不断的浇水,只有强度达设计要求强度70%以上,方可停止养护。新浇筑混凝土早期失水严重,在浇筑后2~3天内应加强养护。对混凝土表面的养护要求:

2.1 塑性混凝土应在浇筑完毕后6~18h内开始洒水养护,低塑性混凝土宜在浇筑完毕后立即喷雾养护,并及早开始洒水养护。

2.2 混凝土应该连续养护,养护期内必须确保混凝土表面处于湿润状态。

3、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宜少于28d。

3 混凝土缺陷修补

拆模后如发现又缺陷,应进行修补。对面积小、数量不多的蜂窝或露石的混凝土,先用钢丝刷或加压水洗刷基层,然后用1:2~1:2.5的水泥砂浆找平;对较大面积的蜂窝、露石和露筋应按其全部深度凿去薄弱的混凝土层,然后用钢丝刷或加压水冲刷,再用比原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一个级别的细骨料混凝土填塞,并仔细捣实。对影响工程结构安全及使用工程的缺陷,应与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共同研究处理。

4 混凝土的拆模

混凝土养护范文6

1.混凝土的配合比、水灰比目前采用的商品混凝土,为了保证流动性,塌落度都较大,因此水灰比也较大。而混凝土中参与水化反应的水量约为游离水的25%,大部分游离水仅仅为了满足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当大部分游离水被蒸发后留下大量毛细孔,加剧了混凝土的收缩。2.粗骨料用量及粒径减小为了维持商品混凝土的可泵性,一般趋向选择减少粗骨料用量或降低粗骨料粒径。粗骨料在混凝土中起着骨架桥梁的作用,粗骨料的弱化使得混凝土的稳定性下降,同时也增加了混凝土的收缩。3.施工原因造成裂缝施工不当是造成混凝土产生早期裂缝的最主要原因。混凝土的设计强度不够、配筋不够、钢筋保护层不合格、混凝土厚度不足、养护不到位等都会产生早期裂缝。本文主要针对施工原因中的早期养护不到位,探讨早期裂缝的防治措施。

早期裂缝防治措施

1.因此,我国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混凝土的起始养护时间是浇筑后12h内。但对大量掺用减水剂、缓凝剂的商品混凝土,经相关试验证明,初凝后8h内的收缩急剧增加。因此,掌握好初始养护时间是控制商品混凝土早期开裂的关键。如果在浇筑后等12h再进行洒水养护,就失去了控制早期开裂的最佳时间。养护时间越早对混凝土的防裂越有利。2.早期洒水养护早期养护不当是施工原因造成混凝土开裂的主要因素。混凝土表面不及时覆盖、浇水养护,造成混凝土表面水分快速流失,极易出现裂缝。特别是气温高、相对湿度低、风速大的时节,干缩更容易出现。混凝土的早期养护,主要目的在于保持适宜的温湿条件。混凝土的保温措施常常也有保湿的效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掌握及时养护有一定难度,需要根据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气候等情况来确定。在充分养护前首先应对表面因失水造成的缺陷进行处理,以保证养护的效果。所谓充分养护,也就是全湿养护,主要是保证在整个规定的有效养护期间混凝土都不出现失水状况。养护越充分,则混凝土存在的缺陷就少。规范要求普通混凝土要全湿养护7d,商品混凝土由于使用了外加剂,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d。相关数据表明,商品混凝土的7d强度约为28d强度的60%,14d强度约为28d强度的80%,因此规范要求湿养护14d是合理的,最好能保持14d都不失水。根据经验,在这14d中,时间越靠前,混凝土越容易失水,越容易形成缺陷,防止失水也越重要。3d强度约为28d强度的50%,所以前3天防止失水非常重要。而第一天尤为关键,如果第一天失水过多,所造成的缺陷可能以后都很难弥补。但目前大部分的施工单位难以做到,往往第一天上午浇筑,对混凝土的养护大都在第二天上午进行,每天洒水次数不定,既不及时也不充分,从而导致裂缝的出现。3.二次振捣和抹压商品混凝土由于外加剂的原因,一般初凝时间在12h左右。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水分蒸发很快,表面形成几毫米凝固的壳,外观上貌似已经凝结,但实际上混凝土内部远没有初凝。这时候若不进行二次振捣和二次抹压的话,表面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裂缝,并且裂缝会逐步扩展,直至形成贯穿性裂缝。混凝土浇筑后振捣工作的目的是密实混凝土,排除混凝土中大量的空气,增加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减少蜂窝麻面等缺陷。商品混凝土较大的水灰比,注定在大量水分蒸发后留下大量的毛细管通道,而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二次振捣不但不会对结构造成损坏,还可以弥补这些空隙,改善骨料界面结构,提高混凝土强度。混凝土浇筑振捣密实后,须一次抹平,即用木抹子将表面抹平。一次抹平后,在混凝土初凝前,必须至少再抹一次,这次不单单是抹平,还要“压”,将混凝土表面抹压密实,称为“二次抹压”。二次抹压的目的主要是消除混凝土表面缺陷及早期塑形裂缝,提高混凝土表面密实度。从一次抹平到二次抹压,是混凝土初凝的过程,在这段时间,如果不进行充分湿养护,混凝土就会失水,形成缺陷,进而形成有害裂缝,因此二次抹压工艺是对早期养护不利的必要补充。二次抹压最好采用圆盘式抹光机,抹压结束后,必须立即对混凝土进行充分的湿养护,以避免混凝土再次失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早期水化良好,提高硬化混凝土的质量和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