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例6篇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1

关键词: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比较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27日

为适应公共财政改革和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需要,进一步规范行政单位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修订新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该制度与2013年1月1日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在多个方面体现出了相同的管理要求和财务处理原则,但这两项制度在会计核算目标、会计科目设置、核算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本文从这些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帮助财务人员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新制度,以促进两项制度的有效执行和应用。

一、两项制度总体比较

(一)会计核算目标方面的差异。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行政单位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行政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管理、监督和决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作出经济决策”。二者从文字表述上差异并不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目标兼具“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满足预算单位会计的双重目标,既能够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又满足单位预算管理需要。但从行政单位制度的细节来看,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在反映行政单位财务状况的同时更重视预算执行视角,在支出的确认方面,则更强调收付实现制。

(二)会计要素和会计恒等式方面的差异

1、会计要素。行政单位会计应当按照业务或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二者相比,事业单位会计以“费用”替代“支出”科目,是针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行业事业单位要求设置的会计科目,比如公立医院会计出于成本核算的要求单独设置“管理费用”科目。

2、会计恒等式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资产-负债=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其他资金结转结余+资产基金-待偿债净资产

收入-支出=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其他资金结转结余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资产-负债=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事业结余、经营结余)

收入-支出=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

事业单位的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通过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处理,转入事业基金、专用基金,行政单位会计并没有此类的会计结转核算。而且从会计等式可以看出,应重点比较资产基金、待偿债净资产与非流动资产基金的差异。

(三)会计核算基础方面的差异。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中,经济业务的发生和货币的收支不是完全一致的,由此而产生两个确认和记录会计要素的标准: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特殊经济业务和事项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事项)、行业事业单位(比如公立医院)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具体范围另行规定。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是大方向,但修正的程度和方式,可有多种选择,这一点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多个会计科目的处理上可以体现出来,总体而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更接近权责发生制,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更接近收付实现制。

二、具体会计科目的设置比较

(一)资产类会计科目的对比

1、“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科目。行政单位“应收账款”科目核算与事业单位“应收账款”科目的核算区别在于,行政单位不设置“应收票据”科目,收到商业汇票时也通过本科目核算,而事业单位通过“应收票据”科目核算。

行政单位“预付账款”科目确认支出的时点早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预付时只确认资产,收到商品服务才确认支出),对于已核销的预付账款在以后期间又收回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则是直接贷记“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等净资产科目,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先作为收入处理。

事业单位:

借:预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等

行政单位:

借:预付账款

贷:资产基金――预付款项

借:经费支出

贷:银行存款等

2、“存货”科目。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设置该科目时,把受托资产细分出来,对存货购进时以实际成本直接列作支出,即做存货、资产基金同时增加和确认支出的双分录的会计处理,如果有预付款项,则确认的时点更早。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在发出存货时才确认支出,并不为存货设置“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存货发出时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并未提及低值易耗品的一次摊销法,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有相关内容的规定。

3、“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受托资产”科目。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单独增设了“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科目,核算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资产情况。“政府储备物资”科目核算行政单位直接储存管理的各项政府应急或救灾储备物资等。“公共基础设施”科目核算由行政单位占有并直接负责维护管理、供社会公众使用的工程性公共基础设施资产,“受托资产”科目核算行政单位接受委托方委托管理的各项资产,包括受托指定转增的物资、受托储存管理的物资等。事业单位会计中没有设置此类科目。

4、“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更为细致,比如“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使用寿命、适用不同折旧率的,应当分别将各组成部分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购入固定资产分期付款或扣留质量保证金时,二者在支出确认方面存在差异:如果有全额发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是当时就确认支出,包括其他应付款(1年以内)、长期应付款(超过1年)金额,同时“按照确定的成本”计入固定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基金,体现了权责发生制,但行政单位会计的相关处理体现的是收付实现制。

购入固定资产分期付款或扣留质量保证金的,以同时取得全额发票为例:

行政单位:

借:固定资产[全额]

贷: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全额]

借:支出[部分]

贷:收入[部分]

借:待偿债净资产[差额]

贷:应付账款或长期应付款 [差额]

事业单位:

借:固定资产[全额]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全额]

借:支出[全额]

贷:收入[部分]

应付账款或/长期应付款[差额]

对于固定资产是否计提折旧,“行政单位对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是否计提折旧由财政部另行规定”,财政部还将另行发文明确行政单位是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以及相关具体要求。而事业单位会计要求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相关财务制度规定确定是否计提折旧,目前的事业单位行业财务制度明确要求公立医院、高等学校、科学事业单位应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会计核算,行政单位冲减“资产基金”科目,而事业单位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

5、“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设置“待处理财产损溢”,核算行政单位待处理财产的价值及财产处理损溢,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则设置了“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二者除了名称略有不同外,账务处理思路基本是一样的,但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资产的盘盈”和“对外捐赠、无偿调出”的处理。行政单位会计盘盈资产时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而事业单位盘盈资产不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核算。行政单位会计中将资产“对外捐赠、无偿调出”时,不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而是直接借记“资产基金”科目,而事业单位会计中此项业务要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核算。

(二)负债类会计科目的对比

1、“应缴财政款”科目。行政单位会计的“应缴财政款“核算范围覆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应缴国库款”与“应缴财政专户款”的核算内容;事业单位会计中相关内容在“应缴国库款”、“应缴财政专户款”两个科目中核算。

2、“应缴税费”科目。行政单位会计设置该科目比事业单位会计的内容简单,核算行政单位按税法等相关规定应缴纳的各种税费,包括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房产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等,不涉及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事业单位应缴纳的印花税不需要预提应缴税费,直接通过支出等有关科目核算,不在本科目核算。”

3、“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科目。行政单位会计中涉及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业务的账务处理都采用双分录形式,目的是“为了真实反映单位负债的同时,不影响预算执行的准确反映”,应付账款与净资产抵减科目“待偿债净资产”进行对冲,而事业单位会计不采用双分录形式,与存货、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其他收入等资产负债科目匹配,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处理类似。

4、“应付政府补贴款”、“受托负债”科目。行政单位单独设置了“应付财政补贴款”科目,核算负责发放政府补贴的行政单位按照规定应当支付给政府补贴接受者的各种政府补贴款;“受托负债”科目,核算行政单位接受委托,取得受托管理资产时形成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无此科目。

(三)净资产类会计科目的对比

1、期末结转科目。行政单位会计设置“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和“其他资金结转结余”三个科目,事业单位会计中相似的科目为“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事业结余”、“经营结余”、“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6个科目,结转核算相比更为复杂。两者核算中不同的地方是:行政单位会计的“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可以根据管理需要按照财政拨款结转变动原因,设置“收支转账”、“结余转账”、“年初余额调整”、“归集上缴”、“归集调入”、“单位内部调剂”、“剩余结转”等明细科目,这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没有的,对各种结转变动的处理阐述得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细致;事业单位对“事业结余”可以进行分配,因此年末将“事业结余”科目余额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而行政单位不涉及分配问题。

2、“资产基金”与“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新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分别设置了“资产基金”和“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核算的内容和要求不同。资产基金是指行政单位的非货币资产在净结余中占用的金额,包括预付账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等多项非货币性资产占用金额,并相应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非流动资产基金是指事业单位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

行政单位会计中,“在原制度仅对固定资产核算采用‘双分录’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双分录’的应用范围,以实现会计核算目标”。如,对流动资产中的“预付账款、存货”业务,也采用双分录形式进行核算。而事业单位会计只在核算非流动资产业务时采用双分录形式,没有对流动资产业务和负债采用双分录形式。对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无形资产计提摊销,事业单位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行政单位冲减“资产基金”科目。

3、“待偿债净资产”科目。“待偿债净资产”科目核算行政单位因发生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而相应需在净资产中冲减的金额,这是事业会计制度中所没有设置的全新科目。该科目对应“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两个科目,具体会计核算采用“双分录”方式。

(四)收入类会计科目的对比。行政单位仅设置“财政拨款收入”和“其他收入”科目,核算收到本级财政拨款收入和除此以外的收入。事业单位设置“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6个科目。

(五)支出类会计科目的对比。行政单位仅设置“经费支出”和“拨出经费”两个支出科目,前者核算行政单位自身发生的所有支出,包括基本支出、项目支出、财政拨款支出、非财政拨款支出;后者核算行政单位拨付下属单位的非同级财政拨款的资金。而事业单位设置“事业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经营支出”和“其他支出”5个科目。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2011.12.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核算中心是一项集服务、管理与监督为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不仅能深化财产收支改革、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操作、健全内部约束机制,还对公共资产的调控影响重大.但就目前而言,实务工作中的会计核算中心在内部控制制度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完善核算中心的内部控制制度仍然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1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作为一项集三位于一体的财产管理模式,会计核算中心的应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安全意义重大,但目前其内部控制制度上却依然存在着问题,如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不足、工作程序不合理等,都是造成会计核算中心在实务操作中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

1.1人员上的问题

现如今,不少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管理层对会计核算中心和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视度不足,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基本知识与运行模式一无所知,甚至只重视业务范围的扩大,强调经费使用的审核,而忽视了会计核算中心的内控管理,这些因思想认识不足所导致的偏颇行为直接阻碍了会计核算中心的进一步运用与发展.除了管理层之外,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不均衡也是导致会计核算中心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人才是工作成功的根本与关键,这一准则对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也不例外,高业务水平、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财务工作人员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对保障财产支出的安全负有全责.然而,现在的财务工作者素质往往参差不齐.在职业道德上,不少会计目无法纪,为了自身利益对账目弄虚作假的现象层出不穷,使得核算中心的内控监督难以进行.在实务工作中,将工作重点仅局限于形式的规范上,对支出票据的完整填写、审批程序的合理合法、支出标准符合规定过度重视,却忽视了票据内容的真实性,有时即使发现内容不合规的异常票据也因担心工作繁琐而故意放任,这都导致了财务工作中不合理规的现象发生,白白造成了单位财产的流失.

1.2操作中的问题

除了财务工作者的认识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等人员问题外,会计核算中心内控制度在实务操作中也问题不断.不少事业单位在核算移交后便松懈了资产管理的后续工作,甚至连材料明细单的检查、往来账目的核对和固定资产的台账备录等工作也相继取消,为集体财产的流失埋下了隐患.在实务工作中,会计核算中心的财务人员常常身兼多职,既要处理报账与审核凭证,还要进行记账、结算等核算工作,并随时监控审核流程,工作任务繁重复杂.工作程序的繁多与严重不合理造成了财务人员工作上的疏忽,比如结算单位送来的会计报表本应进行相应的时间复核,却常常因工作时间太紧而被疏忽.而一人多职的混乱现象不仅降低了工作者的办事效率,还造成了监督机制的缺乏,极容易导致财务工作出现漏洞.此外,在执行部门预算中,会计核算中心仅仅控制总额,而未对款、项、目、节等进行分类细控,也是实务工作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只基于指标情况对项目支出与账务处理的总额进行控制管理,却忽视了与单位预算项目的衔接,造成了支出分类指标形同虚设,直接导致了经费混用、不合理费用报销、挤占公用经费的现象频繁发生.

2加强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针对目前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上的问题,我们应做到正确认识,不能因出现问题就裹足不前,而应从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弥补措施,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2.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查报账系统

会计核算中心工作性质特殊,不但关系到财政工作的正常运行,还关乎行政事业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会计核算中心的内控制度除了必须严格遵循财政部门颁布的各项规章法则外,还必须完善合理的工作制度和查报账系统.对审核凭证进行抽查的传统制度造成了很多问题账务的遗漏,严重影响了会计审核部门公平、公正的形象.因此,建立全面的复核制度不但能有效减少会计处理中的错误率,还能避免传统侧重形式忽略内容的不合理监督方式,在确保财产资料真实准确的情况下,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双管齐下.基于财务人员工作任务的繁重复杂,施行定期的轮岗制度既有益于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保障岗位不会被空置,又有益于会计人员熟悉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财务状况和操作技能,在提升了财务工作者业务水平同时,避免了从业人员受金钱诱惑从而腐蚀堕落的现象发生,从而优化了会计核算中心的内部控制环境,提升了整体的内控水平.另外,在电算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完善远程查报账系统不仅能建立高效地工作运营机制,还能通过设置操作密码与权限,明确岗位职责,防止越级操作的现象发生.

2.2加强工作人员内部控制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和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素质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正常施行的前提条件,而内控意识的增强与工作素质的提升与领导部门的宣传和专业性的培训是密不可分的.财会部门对内控制度重要性的宣传,可以调动起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端正工作态度.而加强专业性培训不仅能巩固工作人员关于会计核算中心的相关知识,还能熟练其操作技巧,提高业务工作水平.要加强专业性培训,除了要定期展开学术知识讲座外,还要在实践中随时教育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使从业人员的能力得要潜移默化的提升.在讲座中,要求每个员工都要参与其中,加强交流联系.讲座内容应涉及到核算中心内控工作的各项注意事项,而主讲人员可以是财务科的领导工作者,也可以是经验丰富的会计师.讲座结束后,还可以组织讨论与交流,成员之间相互探讨工作经验与培训体会,以巩固所学知识.而在平常实践工作中对财务科工作人员进行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培训任务.部门内部应定期组织专业技能考核评比,使工作人员随时警惕会计核算中心内控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注意审核工作的规范性,严格监控自己的行为,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工作,以便将会计核算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3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监督环境

配合相应的财务内控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还可成立监督小组,以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担任组长,按照制定的规章制度按时进行监察,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最终解决问题,以便纠正会计核算过程中的偏差与失误.通过统管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对收支的相互监督,检查票据、备用金与固定资产及材料的实地情况等及时了解资金的入库情况,以保证资产的完整性和信息的真实安全.而想加强监督机制,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关键.会计核算中心对核算单位的监督控制都是在一定的控制环境中进行的,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核算中心的工作效果,良好的内控环境除了整体工作氛围的融洽外,还包括公正廉洁的财务工作作风.

3结束语

就现今情况而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中虽仍有诸多问题存在,如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不足、工作程序不合理等问题,但笔者相信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和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监督环境,能够全面提高会计核算中心的内控水平,为促进财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0):136G137.

[2]苑梅.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17):249,253.

[3]宋丽娟,李晓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1):249.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改革

一、前言

随着我们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运行的状态,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已经出现了一定的不适应性,使得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活动中的积极影响愈发降低。就其具体的问题内容来说,其主要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活动的不适应性表现。所以,在本文中,笔者将试图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弊端出发,就其产生的原因,有所针对地提高改革活动的开展价值,进而提出更有成效的解决对策。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会计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地位以及当前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不仅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资金货币的运转情况作出全面、系统、真实的反映,而且要对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工作开展是否按照国家预算开展进行监督。从这一层面看,行政事业单位中完善的会计制度有助于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中资金正常的运转并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有序开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现阶段施行的会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会计的核算工作,导致在会计工作的开展中不仅难以全面、完整的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真实的财务情况,同时也局限了行政事业单位中产品以及资产的成本核算,会计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影响证明了现阶段有待完善的会计工作难以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发挥出应有的职能与作用,也难以符合市场经济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需求,所以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作出改革,有利于会计工作职能的实现,同时也有利于推动会计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中发挥出更多的作用。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采用的预算会计模式建立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预算会计模式建立在政府预算的基础之上,对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以及保护公共财产完整安全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表现出的局限性也日益明显,对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作出改革势在必行。为了适应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需要,本部分将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出分析与阐述。

(一)缺乏完整的会计主体

从宏观上看,我国预算会计主体包括各级的预算单位,我国财政部门在对政府汇集报表进行编制是处于一级政府所代表的立场,所以一级政府应当是我国政府会计主体。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来看,其主体应当是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这一主体构成模式有利于统一管理与分配,但是同时又使行政事业单位产生了预算与对资金使用的核算,从而导致缺乏对财务资源使用的有效控制。

(二)会计目标的表达不明确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在预算款及目标方面没有做出明确的表述,只是要求要满足宏观管理工作的需求、适应预算管理工作的需要、方便内部管理工作等,这些内容并没有完整的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的受托责任,而要实现对行政事业管理部门受托责任的完整反映,不仅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向内部提供必要的信息,还应当向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同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部门不仅需要提供反映预算执行状况的会计信息。

(三)收付实现制表现出不适应性

我国行政单位的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会计核算的程序被简化,有利于加快预算支出以及预算拨款的进度,又能够对预算的收支结果做出反映,所以收付实现制符合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自身特点。但是在实践中,收付实现制却显示出了不适应性。

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方法

(一)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核算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为了取得更好的成效,其势必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核算。但在一般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会有着较为庞大的固定资产数额,但是在实际核算工作中,传统的核算模式难以做到对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的分析,使得所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无论其经营规模的大小都需要采用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式来管理自身的多类型资产。在管理工作中,企业管理者一方面需要加强固定对资产的良好保值;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地实现其最大限度的增值。就目前而言,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对自身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的时候会因为存在的复杂因素影响,直接降低了自身对企业资产的管理水平,也就无从谈起对固定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了。

(二)审计人员要重视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规定“推进政府会计改革,进一步健全会计制度,准确核算机关运行经费,全面反映行政成本”。审计人员在各项审计工作,要将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审计内容予以关注,对审计发现的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要及时揭示,而且要督促被审计单位切实整改,促进被审计单位规范会计核算工作。

(三)将权责发生制落实到会计制度改革内容中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应当主动地权责发生制度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补充。权责发生制,指的是企业在实质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现金使用权利亦或者存在的现金支付责任应当作为本期阶段内企业的收入费用与债务表现。换言之,企业的收入需要按照现金的实际所得以及未来的现金收入与债务需求来一一确认,不能仅仅是对账面上的现金收入与支付进行简单计算。受权责发生制的影响,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应当做到对基本运行准则的遵守,即:一者,指的是企业应当做到对当期收入的核算与支出的核算,不受其它影响因素的影响,将其可能对当期收入产生影响的其它款项支付排除在外;二者,将不属于当期的相关收入与支出进行划分,避免其进入到当期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中。

五、结束语

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面临着机遇,同时也迎接着挑战。相信通过广大行政事业单位员工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构建一个科学、完善、高水平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参考文献: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4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意义;问题;改革

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所采取的是预算会计模式,预算会计模式是反映、核算以及监督行政事业单位以预算执行为中心的各项财务资金收支活动的专业会计,作为国家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会计是执行国家预算、保证国家财政职能得以实现的主要手段。但是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体制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职能都发生着较大的改变,在这种背景下,现阶段实行的预算会计已经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并已明显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使我们认识到只有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规范的并适应当前社会环境与社会发展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体系,才能够使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更好的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以及社会服务,所以针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会计制度作出探讨对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会计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地位以及当前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不仅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资金货币的运转情况作出全面、系统、真实的反映,而且要对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工作开展是否按照国家预算开展进行监督。从这一层面看,行政事业单位中完善的会计制度有助于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中资金正常的运转并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有序开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现阶段施行的会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会计的核算工作,导致在会计工作的开展中不仅难以全面、完整的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真实的财务情况,同时也局限了行政事业单位中产品以及资产的成本核算,会计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影响证明了现阶段有待完善的会计工作难以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发挥出应有的职能与作用,也难以符合市场经济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需求,所以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作出改革,有利于会计工作职能的实现,同时也有利于推动会计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中发挥出更多的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采用的预算会计模式建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预算会计模式建立在政府预算的基础之上,对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以及保护公共财产完整安全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表现出的局限性也日益明显,对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作出改革势在必行。为了适应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需要,本部分将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出分析与阐述。

1、会计目标的表达不明确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在预算款及目标方面没有做出明确的表述,只是要求要满足宏观管理工作的需求、适应预算管理工作的需要、方便内部管理工作等,这些内容并没有完整的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的受托责任,而要实现对行政事业管理部门受托责任的完整反映,不仅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向内部提供必要的信息,还应当向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同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部门不仅需要提供反映预算执行状况的会计信息,还要提供出实际执行与预算之间的比较信息及其他财务信息,其中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为社会提供服务以及生产产品的成本支出状况,也包括负债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变化情况与变化的原因。

2、缺乏完整的会计主体

从宏观上看,我国预算会计主体包括各级的预算单位,我国财政部门在对政府汇集报表进行编制是处于一级政府所代表的立场,所以一级政府应当是我国政府会计主体。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来看,其主体应当是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这一主体构成模式有利于统一管理与分配,但是同时又使行政事业单位产生了预算与对资金使用的核算,从而导致缺乏对财务资源使用的有效控制。当资金统一向下拨放时容易产生各级单位争抢资金而轻视效益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务资源使用的效率,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主体概念的选定应当从加强财会资源管理和规范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行为两个方面出发对记账的主体以及报告制定主体进行界定。

3、收付实现制表现出不适应性

我国行政单位的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会计核算的程序被简化,有利于加快预算支出以及预算拨款的进度,又能够对预算的收支结果做出反映,所以收付实现制符合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自身特点。但是在实践中,收付实现制却显示出了不适应性。收付实现制的不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作出全面的反应。收付实现制不对非现金交易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以及负债产生的影响作出记录,不对资产性以及经常性支出作出区分,在这种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债务和债权难以确定,导致不能全面的揭示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和会计状况的全貌,许多具有决策作用的信息也无法真正的提供给财务信息的需求者;二是不利于绩效考核与效率的提高。采用收付实现制只有在费用已经实际支付后才会被确认为支出,而对于一些已经产生支出,但是费用没有支付的项目不能被认定为当期支出,这就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完整性,不能及时的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在公共服务等工作中的费用消耗以及投资效率,同时也难以适应绩效预算的需要;三是不利于开展绩效分析与经济分析。由于收付实现制建立在真实资金流量的基础之上,所以与其他会计信息存在较大的不可比性。首先是纵向不可比,收付实现制按照实际收支进行预算收支的计算,而当一些原本属于不同会计期间的收支项目集中的发生在一期当中,那么后续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这些会计信息具有不可比性。其次是横向不可比性,收付实现制确认费用的支出以资金实际被支出为准,这个过程并不对资本的损耗进行核算,在此基础上,因难以形成平衡的资产购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的经济分析与绩效比较分析将欠缺科学性。

4、财务报告存在明显缺陷

从我国政府的财务报告来看,没有一份财务报告能够全面、完整、集中、系统的对政府财务受托责任作出反映;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来看,现行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存在较多问题:一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内容缺乏完整性,所披露的信息简单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报告只能对收支的执行情况作出反映,而对于其他财政状况如债务、债权等内容的核算比较简略,即便是收支情况也不能与预算项目相协调,从而导致预算收支的实际执行结果不能得到反映;二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项目缺乏科学性并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造成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项目,也包括收支项目,而同时收支项目也会通过收入支出表做出反映,这就造成了财务内容的重复列示和资产与负债总额的虚增。

三、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

1、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优化

会计目标的优化直接决定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方向,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中,会计目标是设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概念基本框架的核心,是建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规范体系的基点,所以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目标做出优化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制度改革的起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优化需要提出思考三个问题:会计信息使用主体是谁;会计适应主体对会计信息内容的需求;实现会计信息适应的方式以及用途。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目标可以这样定位:通过对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考虑,真实的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状况、可靠的财务信息做出反映从而帮助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做出合理的决策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受托责任做出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在此目标的要求下不仅要对单位财务状况以及运营绩效做出反映,同时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能力和持续运营能力做出反映。

2、重新选择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

在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中,为了真实的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情况做出反映并提高公共资源配置以及与国际公共会计准则接轨,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尝试向采用权责发生制过渡。在向权责发生制过渡的过程中,可以从资产、负债以及收支三大要素入手:在资产的权责发生制改革方面,笔者认为可以以固定资产的权责发生制核算为突破口,通过增设固定资产净值与累计折旧等科目并每年按应计提折旧额贷记累计折旧核算;在对隐性负债的权责发生制改革中,可以在发生负债时按取得成本当做长期借款负债的增加,对各期的本金与利息进行核算并计入本期的支出与转入还债基金,在归还时减少长期借款与偿债基金。

3、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会计报表附注、收支表与附表、财务状况说明书,由于对很多重要性的附表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所以从整体上看,行政事业单位报表体系相对单一,不仅难以全面反映财务信息,同时也不利于相关部门与社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所以不断完善报表体系,无论是在满足不同层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方面还是在加强监督机制完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财务报告的改革中,可以试行辅助财务报告与主体财务报告相结合的体系。在总体报告的编制中,用辅助报告进行完善与补充说明,在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中以资产减去负债等于净资产的等式进行编制并列出资产、负债以及净资产三类选项,并根据流动性对资产以及负债进行分类并增加现金流量表等。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对财务分析指标进行完善,如加入能够对单位社会效益做出反映的指标和能够对对外投资收益率做出反映的指标等。

参考文献:

[1]王雍君.政府预算会计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任进.事业单位的若干法律问题【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4(5).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5

一、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现状

(一)缺乏合理的预算会计体系

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中,预算会计体系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关系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主要采取的预算会计体系涉及到了各项内容,并将预算会计体系划分为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这种条块分割的方式不仅无法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也无法真正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2]。此外,我国预算会计制度仍旧处于探索阶段,具备不合理性与不全面性。

(二)缺乏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观念

从整体角度分析,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非常多的弊端与问题,所以需加强实施会计制度改革。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之中,改革形势与改革方法存在多样性,改革效率却难以提高。归根结底便是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观念有所落后,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缺乏责任感与创新性,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无法得到深层次变革。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不够灵活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所采取的预算会计制度是上个世纪所制定的,虽然在近几年的发展进程中得到变化,但是从某种角度分析,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主要采取的预算会计制度呈现出了不灵活现象,这种现象过于死板,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趋势不符合,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阻碍作用。因此,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以而言,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四)预算会计信息内容缺乏透明性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政府的职能正在发生变化,要想真正推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信息的完整性,需要针对性的构建公共财政体系,保证该体系的公平性与透明性。另外,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角度分析,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核算过于简单,各类财务信息内容比较狭窄,无法真正反映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现象,也无法将政府绩效与成本信息报告进行反映,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3]。

二、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产生的影响

(一)对未来预算会计制度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究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要以政府为主体,构建新型政府会计制度,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转变为政府会计,将总账与明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析。另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积极转变为非盈利组织会计,不以盈利为目的,能够为社会提供服务的部门会计。第二,要将权责发生制赢取其中,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特征制定具有国际化发展特点的会计核算制度。还要根据会计核算基础的基本特点,实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现如今我国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素养,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所以需要积极引入权责发生制,比如国有资产收益已经安排没有拨付的支出等结算收支需要采取权责发生制对资产信息进行整合与分析。

(二)预算会计制度下部门预算改革带来的影响

第一,部门预算需要将部门收入以及部门支出的内容进行准确反映,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作为主要核算对象,实现对所有资金收支的预算。此外,由于我国基建会计存在一定的特殊,所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中需要适当的添加会计科目,以此实现资金核算[4]。第二,零基预算作为一项重要的预算方式,对预算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采取零基预算的方式,将资金收支信息进行整合,只有在这种模式下才能真正满足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才能真正保证资金的可持续使用。

(三)预算会计制度下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带来的影响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国库单一账户制度之后,传统模式下所存在的预算资金流转方式会发生变革。无论是财政收入、总预算会计、各项经费都会汇总到财政总预算会计之中。传统模式下的会计核算方式逐渐发生变化,也正因为如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所采取的收付实现制也将会受到严重的挑战[5]。比如我国当前行政单位的工资是由财政部门通过银行转入到职工银行卡之中,这种方式下财政总预算会计需要严格按照拨款数据做出一笔支出的变化,但是一笔支出的方式与“收付实现制”有所不符。

(四)政府采购制度所产生的影响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改革

我国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自1998年实施以来,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行为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和新形势,会计制度想要做到与时俱进就必须进行改革,以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做好会计工作的需要。

一、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 核算基础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核算基础实行的仍是收付实现制,所反映的内容是年度之内的现金流量,这就很容易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无论是上期、本期或者下期,只要是收入便作为本期收入,而支出也记为本期支出,这不但不能客观的反应资金的流向,同时也让收支配比失去了意义。二是无法客观反映出事业单位的投资情况,例如对于跨会计期间的资本性支出,收付实现制下一般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混淆的做法,致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规模信息失真,从而造成对资产的监管的失控。

2、会计目标的定位模糊

会计目标必须满足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对使用者的范围定位还较为模糊,在对会计信息的规定上也不够全面。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范围限定的过小;二是所提供会计信息的要求规定过窄。会计目标的不确定导致了所反映事业单位责任履行情况的不全面,同时不利于使用者对会计主体当期运营状况的判断。

3、会计科目设置混乱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科目设置的内容与企业会计科目设置的内容差别还是很大的,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种类的不同,而导致了预算管理的不同,各个行政事业单位所采用的科目调协也不尽相同,这使得科目设置混乱,已经成为我国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

4、会计报告体系不健全

会计报告是政府部门对社会公众报告财务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主要形式。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所采用的报告体系,仅有收入、资产负债表、支出表,很难全面的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整体的财务情况,行政事业单位的报表体系之中缺少现金流量表,这对现金的变动情况也无法表现出来。现阶段,部门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入已然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根据相关规定,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支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核算 从而经营收支结余并不能反映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增减变动。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建议

1.转变核算基础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16条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所采用的会计核算体系,虽然可以直观反映出预算的执行状况,人工成本也较低,但是它不能全面的反映出单位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以及业务活动情况,这就很难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一个真实、全面,有利于决策的信息。而且,“可选择使用权责发生制”,致使部分经营性事业单位在选择核算方式时的范围较大,人为改动报表指标的空间也很大,这是导致财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在财政拨款这些专项业务上采用收付实现制,而其它方面则采用权责发生制,在实行权责发生制上可以采用渐进式的转变方式,进行试点推广。而对于政府采购问题,可以通过完善政府采购管理的方式,来明确采购的计价方法,在采购过程中,严格执行府采购的相关制度,并建立监管机制,以达到降低采购成本,节约开支的目的。

另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投资主体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事业单位的会计体系与企业单位会计体系的差别有缩小的趋势。所以事业单位也可以借鉴成熟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来完善自身的会计核算体系。

2.明确定位会计目标

在会计目标的定位上,既要考虑到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要认识到会计自身的实际需求。因此,笔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要设定成“如实反映”。“如实反映”是指客观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这样做的原因,一是有助于规划事业单位未来的现金流量;二是有助于会计监管职能的发挥;三是有助于协调各方利益,消除信息的不对称。“如实反映”会计目标的内容主要包括:提供能够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运行状态的经济资源,并提供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发生变动交易的数据等等。

3.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健全的财务报告体系所提供的财务信息要真实、全面,要具有预测性。笔者认为可以将主体财务报告同辅助财务报告相结合,也就是总体报告编制出以后,再用辅助报告进一步说明。此外,还要对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进行修改,例如增加一些能够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社会效益的指标,增加能够反映对外投资收益的相关指标。这样一个财务报告体系就能够全面反映出现金流量、资产存量,进而有利于全方位的分析,对事业单位日常动作过程所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校正,使事业单位的效益实现最大化,同时也能够帮助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把握事业单位的发展前景,做出科学的判断。

总结:

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面临着机遇,同时也迎接着挑战。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还存在着会计目标的定位模糊,会计科目设置混乱,会计报告体系不健全等许多问题。所以,事业单位要全力配合国家针对事业单位所出台的相关政策,加快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速度,以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相信通过广大行政事业单位员工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构建一个科学、完善、高水平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