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言学范例6篇

模糊语言学

模糊语言学范文1

关键词:模糊语言学 语义模糊性 翻译策略

一、模糊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翻译的关系

语言中存在着模糊现象,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模糊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将一般模糊理论和方法具体应用于语言学研究,并以模糊集合论和现代语言学为指导来分析人类自然语言的模糊性,并以语言模糊性的根源、语言模糊性与精确性的关系、模糊语言学应用等诸多问题作为主要对象进行研究。模糊语言学旨在正视语义模糊性的事实,在模糊中找出规律,使语义学理论能更全面、更客观地解释自然语言中的语义模糊现象。近年来,模糊语言学研究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对语言模糊性进行重新诠释,其侧重点由对模糊语言现象阐释等理论问题的研究逐步转移到模糊语言学的应用问题上。模糊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随即成为学者研究的课题。本文从译语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对语义模糊性理解进行重新诠释,以探讨如何运用语言的模糊集合论概念来加强译者对原文模糊语言的积极把握,以达到充分而恰当地表达原文丰富的内涵的目的。

二、语义模糊性定义、产生根源及其特征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语言的模糊性。而就其模糊性(Fuzziness)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可谓众说纷纭。模糊性既指客体即认识对象本身客观存在的类属与状态的不确定性,又指主体对客体即认识对象的不确定的认知即对客体认知的不确定性,也指主―客体在认识过程中相互作用而呈现出的不确定性。关于语义模糊性产生的根源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语言符号意义的模糊性来源于事物的模糊性;第二种观点认为语义的模糊性在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第三种观点认为模糊性是语言符号的属性。模糊语言的特征是“词语所指范围边界的不确定性”。模糊语言之所以模糊就在于缺乏明确的边界。

三、语义模糊性的理解

模糊语言学的积极意义在于它的模糊集合论概念成为翻译中语义的模糊理解与模糊表达的理论基础。所谓模糊理解,是指利用思维的模糊性对纷繁复杂的语言进行分析和综合处理,旨在准确把握原文;所谓模糊表达,是指在准确把握原文的基础上,积极运用译语中的模糊语言来涵盖原文的丰富内涵,跨越语言文化差异,以便尽量减少原文损失,实现真正意义的跨文化交际。

四、语言模糊性及其相应翻译策略研究

在准确把握原文的基础上,精确表达是必要的,译者应当尽量把原文的各种内涵表达清楚。但是,并非处处要求表达精确。翻译中之所以需要模糊表达,首先是因为人类语言具有模糊性。如果硬将其译作精确语言,原文的内涵将会遭受严重的损失。翻译重在理解。理解是在与对文本的宏观参照。当把模糊语言学中的模糊集合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过程,我们就会自然地把语言含义所形成的语义集合与篇章所蕴涵的逻辑关系相结合,从而得到该语言的语义模糊集合。从以上可以看出,模糊语言在翻译中的运用是很普遍的也是必要的。

总之,模糊语言学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对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尤其是对翻译中语义模糊集合的理解与确定的实际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模糊集合理论与翻译学的关系研究与探讨,试图形成模糊集合理论指导下的语词理解新理论,并初步形成语词理解由模糊――清晰 ――模糊的理解过程及相应的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金元浦等编.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

2.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

3.李运航,琚文英.中国龙文化.中州统战.1997(6)

4.王国全.民族心理:广告受众的审美和文化定势.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12.

模糊语言学范文2

论文关键词:隐喻文学作品,模糊性语言

 

当代西方分析哲学的最主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语言分析,而语言分析就是要找到描述世界的基本依据和形式——语义的分析。德国著名哲学家卡西勒认为,日常言语的词不能用科学的概念所体现的那些尺度去衡量。同科学的概念相比,日常言语中的词的特点是其不明确性和模糊性,因此经受不起逻辑分析的考验。但我们日常言语用词与生俱来的缺陷并不影响这些词成为引向科学概念的里程碑,因为我们是从这些词中获得对世界的原初的理论认识的。(鲁苓,2004:155)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美是一种不可言传的东西,不可言传的东西模糊性语言,我们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但却无法用精确的概念描述和把握它,因为它是模糊的。

在纷繁复杂的语言使用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必须借用模糊或非精确的表达方式来满足各种场合的需要,这是语言模糊性的功用。语言的模糊性和人们日常生活美学的最大范畴接触点就是人们言语中的隐喻——人们选择某种事物来表达另外一些本来无法表达的事物。——这些言语中的隐喻,不但勾起人们通常的联想,还同时诱发了听话者对新的语言异常搭配所构成的意象的想象中国。这种想象就是一种动态的模糊。同时涉及两个不同领域的隐喻话语具有双重影像的特点,隐喻话语的形象,生动和意犹未尽的联想之美就在于此。(束定芳,2008:175)

“The only clues to her intractable nature lay in the twodeep fissures which ran one on either side of her Roman nose, to end pullingdown the corners of her mouth, and in the stony look of the pale-blueeyes.”(Colleen McCullough, 1977:69)

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著名家世小说《荆棘鸟》通过恰如其分的外貌勾勒、出神入化的动作描摹、细腻深刻的心理描绘、精彩真实的人物对话等艺术形式为读者塑造了四位形象各异,生动真实的女性人物形象:恶毒阴险的玛丽卡森、冷漠高贵的菲奥娜克利里、善良无助的梅吉克利里和叛逆活跃的朱丝婷奥尼尔。节选的文字是对这四位女性中的一位初次登场时的外貌描写,通过生动的隐喻为读者刻画了一个年事高龄却依旧个性固执逼人的老妇形象:“the stony look”这一模糊性隐喻扩大了其语言表达的信息量,模糊性的特征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一位普通的上了年纪的老妇为何有着一张坚毅如石化的脸庞?石头这一喻体本身就被人们赋予了顽固的语义,作者此处带着情感喻义的外貌描绘给读者一个强烈的语言暗示:这个人物在小说此后的发展中必然有着异乎常理的行为表现。果不其然,外貌刻板顽固的老妇人正是小说中最为恶毒阴险的玛丽卡森,就是她的嫉妒直接导致了善良女主人公一生的不幸。

“‘Inside that envelope lies the fate of your life and yoursoul. I must lose you to Meggie, but I’ve made sure she doesn’t get you,either.’” (Colleen McCullough, 1977:164) “在那个信封里放着你的命运和灵魂。我肯定把你输给梅吉了,但是我坚信她也得不到你。”(曾胡,1998:174)

生命与灵魂的命运安静地躺于这个信封中,震撼的隐喻喻体赋予了玛丽卡森的遗书——这个毫无生命的东西以恶魔的能量模糊性语言,诅咒操控着无助善良的女主人公的命运,隐喻的语义写作方式带来巨大的思维冲击和模糊性想象延伸,一封平常无奇的遗书又如何能掌控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语言上的隐喻带来的强烈语义上的对比冲突势必让读者心理充满了继续探知小说下文的欲求,这是读者阅读的乐趣,同时也是小说作者高超写作技巧的体现。

法国作家蒙太因有过一段评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优美的短语和隐喻。它们的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枯萎了,其色彩也由于过分一般的使用而失去了光彩;但即便如此,它也无法阻止一个具有智慧的人对这些优美词语的欣赏,也不会贬损那些第一次赋予这些词语如此美妙用法的古代作者的光辉。”隐喻无疑是人类模糊性语言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简爱》,一部毫无疑问的文学巨著,一幅展现十九世纪英国民众普通生活的自然画卷。在这幅瑰丽的画卷中,简爱这一女主人公形象就是那闪闪发光的奇珍异宝。这位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在其得知自己的爱人是一个已经结过婚的男人的时候,第一时间的反应是怎样的?一样的坚强勇敢,无所畏惧吗?不!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用一段出色的模糊隐喻式景物描写充分表现出简爱内心作为一名女性的渴望与梦想破灭后自然的痛苦情感反应,她是一个女性啊,又怎会不痛?在面对转瞬即逝的幸福时!

“A Christmasfrost had come at midsummer; a white December storm had whirled over June; iceglazed ripe apples, drifts crushed blowing roses; on hayfield and cornfield afrozen shroud; lane which last night blushed full flowers, today were pathless with untrodden snow; and woods,which twelve hours since waved leafy and fragrant as groves between tropics,now spread, waste, wild, and white as pine-frosts wintry Norway. My hopes wereall dead---struck with a subtle doom, such as, one night, fell on all firstborn land of Egypt. I looked on my cherished wishes, yesterday so blooming andglowing; they stark, chill, livid corpses that could never revive.” “圣诞节的严寒在仲夏来临;十二月的白色暴风雪在六月里飞旋;冰给成熟的苹果上了光,积雪压坏了怒放的玫瑰,干草地和小麦田上蒙上了一张冰冻的尸布,昨夜还开满红花的小径,今天已盖上未经踩踏的白雪,看不出哪儿是路了;十二个小时以前,树林还像热带丛林般绿叶婆娑,芳香扑鼻,现在却像冬天挪威的松林般地荒芜,成了白茫茫的一片.我的希望全都破灭了——一夜之间降落在埃及地所有头生子身上的那种不可思议的命运袭击了我.我看看自己所抱的希望,昨天它们还在那样地开着花,发着光,现在却躺在那儿,成了直挺挺,冷冰冰,铅灰色的尸体,再也不会复活过来.”(贾卫国,2000:32)

如此出色的笔绘模糊性语言,读完全段,相信没有读者觉得这只是景物描写,因为描摹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女主人公的悲凉心境。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说话者并不是在描述一种自然现象,而是另有所指中国。说话者描述的是与这种情况相似的另一种事态。(束定芳,2008:160) “afrozen shroud”一张冰冻的尸布;“now spread, waste, wild, and white as pine-frosts wintry Norway” 现在却像冬天挪威的松林般地荒芜,成了白茫茫的一片……一个接连一个的隐喻迎面排呈而来,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互作用,不管是形象生动的形状相似,还是心理感受上的冲突对比,在最恰当地保持了本喻体之间的联系即模糊性的同时,给了读者探究和共同感受﹑体味女主人公悲哀心境的最好的文字背景,产生共鸣便不可避免。

德国的洪堡特在关于语义模糊性分析的语义场理论中表明:一种语言中的某些词可以在一个共同的概念的支持下组成一个语义场……属于同一个语义场的词,它们在语义上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鲁苓,2004:167)“未经踩踏的白雪”可被看作是冬日万物保暖的被子,也可在作者的笔下,主人公的心中成为“冰冻的尸布;白茫茫的荒芜”,本喻体之间的关系因为感受者心境的不同而出现了感觉上的冲突对比,但形式上的相似性又保证了本喻体属于同一个语义场模糊性语言,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互作用,互动成趣,是一个绝妙的隐喻。本段中的另一个隐喻“埃及头生子的命运”,这一喻体所表征的背景文化知识需要读者对西方的圣经文学有所了解才能充分明白其中的奥妙。总之,文学作品中隐喻的模糊性特征需要读者心灵的领会和想象,同时也需要读者对所涉及的事物的最基本了解,因为语言的美学功能就在于寻找至今尚未发现的联系。

语义学概念中的隐喻被认为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而文学作品则是人类对周围一切事物感知后通过书面表达出来的最完整的反应方式。这两种方式的结合因为人类感知能力,文化环境,理解方式的不同出现了模糊性的语言特征,而这种模糊性的语言特征正是文学作品所追求的意境美。只有充分领悟其中蕴含的语义学原理才能真切感受体验这种语言上的美。

参考文献

[1]鲁苓.2004.语言言语交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束定芳.2008.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科林·麦卡洛著.1977.The Thorn Birds [M]. 侯勇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科林·麦卡洛著.1998.荆棘鸟[M]. 曾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5]贾卫国.2000.英汉对照描写辞典[Z].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模糊语言学范文3

 

关键词:模糊语言学 外语教学 

一、引言 

客观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语言的模糊性可以说是随着语言的产生而存在的。“语言的古老性和语言的模糊性是成正比的”(伍铁平,1988)。模糊语言学则是研究语言的模糊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模糊性是语言的属性之一。模糊语言学对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点已被我们的教学实践所证明,在外语教学中已收到一定的成效。 

二、模糊语言学对外语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 

既然语言的模糊性属客观实在,那么我们在所从事的传授语言知识、培养人才这一高级而复杂的教学活动中,就必须注重教学中的种种模糊性。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几乎囊括语言的所有结构、层次和语言使用的所有场合(陈治安,l998)。语言中的语音、语法、语义等都存在着大量的、不同程度的模糊现象。在外语教学中适当地向学生讲解和传授模糊理论知识,对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语言的属性和本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很重要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勤于思考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三、模糊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模糊授课课型,灵活运用 

常用的英语课型有讲练课、巩固课、复习课、阅读课、语法课等(李庭萝,1983)。在外语教学中,它们各有所侧重。教学目的、教学任务不尽相同。可在教学实践中,它们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模糊授课课型,视教学内容而灵活运用,融讲练、复习、巩固于一体,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2.模糊课内外界限 

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可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语言环境,以适应语言是交际工具这一规律。在课堂上,可把游戏、舞蹈、唱歌引入课堂。把许多在课外做的事,拿到课堂来完成,使学生学中玩,既热热闹闹,又扎扎实实,一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另一方面,也可将英语课堂向课外延伸,仅靠课堂教学,局限在课本语言材料范围内,难以保证大量的语料输人和语言实践。教师应像牧羊人那样,将羊群放到草肥水美的大草原上去吃草,而不是只割些草来喂给关在栅栏里的羊。 

3.模糊教学方法,博采众长 

现代外语教学法流派纷呈,有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直接法( direct method )、循序直接法(graded direct method )、对比法(contrastive analysis)、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 、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 )等十几种教学方法(李庭萝,1983)。实际上它们各有优缺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中。我们若能博采众长,整合优化,模糊它们之间的原则和界限,视具体状况加以灵活运用。这对我们的教学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4.模糊师生角色,民主平等 

(1)变换师生角色 

在外语教学中,要变教师的单向传授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际活动。使学生具有角色意识,拥有更多的自由和发言权。在国外课堂教学中的presentation 就值得在我们国家的外语教学中借鉴和推广。该方法是这样操作的:事先教师向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有所准备。让他们自己去学去思考,在指定的课堂中,让学生充当teacher,在课堂上代替老师讲课。实践证明,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准备相当充分,理解相当透彻,他们准备的教学方法、教具等出乎意料的好,教学效果相当突出,令老师击掌叫好。这种模糊师生角色的方法确有其相当的借鉴价值。 

(2)建立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管传授知识,高高挂起,对学生的事不闻不问,师生关系冷漠,导致教学受阻。其实,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是很有好处的。在教学中应注重情感教育,教师应做学生的朋友,置身于学生之中。和学生打成一片,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使我们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从而取得很好的效果。 

5.模糊优差生分类,一视同仁 

我国的外语教学在大中小学各级层次上都存在

外语较差的学生,老少边穷地区外语差生就更多了,在教学中怎样对待差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方法”。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必须对差生一视同仁,满腔热情。对差生要做到亲切而不疏远,热情而不冷淡,帮助而不嫌弃。在制订教学计划、教案、选编习题时都要照顾差生,模糊优差生分类,有时一些优生的“错误”也让“差生”来加以纠正,使他们既有需要感 (sense of need ),又有成就感(sense of achievement),使他们时时获得成功的满足。这已被我们的外语教学实践所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四、结束语 

既然语言存在模糊性,那么模糊语言学的理论就完全可用来指导外语教学。外语教师应具备模糊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并注意分析和适当讲解教学中所出现的模糊现象。 

参考文献: 

[1] 陈治安, 文旭,刘家荣.模糊语言学概论. 西南出版社,1999 

[21]李庭萝.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模糊语言学范文4

一、学科内容带有模糊性的特点,与之相适应,在教学中也必须适当地运用模糊语言

这种情况在文学作品中最常见。这是因为文学形象具有可言传性又不可全言传的微妙复杂的意蕴,它是一种带有模糊性的意蕴。在教学中,要使学生领悟其意蕴,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全部心理潜能加以补充、想象、体验。要想切实做到这些,教师就要避免使用过于精确的语言描述,而应当巧妙地运用暗示性的模糊语言让学生想象的翅膀飞翔起来,使学生深切体验到那种不即不离、不黏不脱、亦此亦彼的朦胧的审美意象。

比如《诗经・蒹葭》中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首诗写的是怀人之情,但诗中的意象是模糊的。所谓“伊人”是谁?是贤人还是恶人?男人,还是女人?诗中并没有明确的交代。再就是诗人对“伊人”是现实的找寻,还是精神上的追求……这些也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在教学中,一些不必要明确交待的语句,不必苛求学生理解或者翻译成句法连贯、意义单一的句子。教师只要含而不露地运用模糊语言,略加轻轻地点拨、淡淡地暗示,就能以模糊语言独有的不确定性、不精确性的特性带给学生充分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和余地。

二、学科本身不带有模糊性,但是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可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

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教师教学语言只要在语音、语调、语法等方面合乎规范即可,强调的是语言的准确性、词语的标准性、语法的规范性。这种认识当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是从现代模糊语言理论的观点来看,仅仅强调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某种情况下适当地运用模糊语言也是语文明确性必要的补充。也就是说,在语言实践中,语文的模糊性语言往往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很多时候“描述的不确切性并不是坏事,相反,倒是好事,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递足够的信息,并且对复杂的事物作出高效的判断和处理。也就是说,不确切性有助于提高效率。”的确,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能带来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多样性、暗示性,能给接受者提供想象和再创造的无限可能性。在教学中运用得当,定能够使其简洁利落,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引人入胜。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提供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空间。

模糊语言学范文5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 模糊语言学 语用价值

毋庸置疑,精确语言在英语语言的交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模糊语言同样发挥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大量的模糊语言在英语沟通与运用中存在,模糊语言的主要特点是,一是不确定性;二是相对性,语言价值也非常的高。为此,高校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提高对模糊语言学的重视,促使学生深入的认识模糊语言学。

一、模糊语言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1.语言自身的缺陷。模糊语言在语言体系与内容中,之所以存在是由于语言自身相应存在部分的遗漏。换言之,客观环境是无限的,而语言类型与符号是有限的,后者难以正确的映射前者。在接受来自于客观世界传来的信号时,显然人们可以感受到无限信息蕴藏在客观世界之中。然而,语言并不能够对无限信息进行准确的表达,也就充分的表明语言自身存在缺漏。此时,人们通过应用概括式的方式,采用有限的语言与符号表现出无限的客观信息,由此模糊语言便出现了。

2.语言存在差异性。语言不仅存在缺漏性,还具有差异性。换言之,不同的语言使用者,在认知语言过程中,将会产生千差万别的理解。对于语言的理解,不同的使用者差异性较大,由此出现模糊语言。

3.模糊的客观世界。语言应用于客观环境中,然而,客观环境并非绝对准确。由于客观环境存在不准确性的缘由,导致语言模糊性的产生。

二、高校英语教学中模糊语言学的语用价值

1.提升语言的灵活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模糊语言学具有较高语用价值,最为重要的是提升语言灵活度。通过观察高校的英语教学可以发现,学生在实际应用英语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灵活性缺乏的问题,不能够体现出英语语言应用灵活性。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举如下的例子:在人们的实际沟通与交流过程中,经常会说到I agree with most of what we talked about ,该句子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模糊性,存在同义表达意,在未对表达愿意歪曲的前提下,充分的体现出交流目的。通过实际的举例,让学生认识到模糊语言学的应用,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灵活性。

2.提升表达有效性。在语言表达中,学生经常性的使用精确语言。然而,在对某件事情进行表述,常常出现重复性的赘述,既无法有效的进行表达,更不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让学生认识到模糊语言学所具有的语用价值,从而促进英语语言表达有效性的提升。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区别对待表达情况。对于部分特殊表达环境,无需细致的描述所要表述的事物与事件等。通过模糊性语言的应用,简要对其进行叙述。由此一来,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认识到模糊语言所具有的语用价值,掌握应用模糊语言的方式,详细表达所要表述的信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模糊语言的应用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英语表达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3.提升表_准确性。高校的英语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准确表达。然而,通过观察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可以知道,学生经常出现英语表达不准确的问题。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应当认识到模糊语言学所具有的语用价值,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准确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对模糊语言学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认识模糊语言的重要性。模糊语言表达的使用,既不会对具体的英语交际产生影响,而且还会提升英语表达的准确性。例如,He is more or less six feet tall这句话中,“ more or less(多多少少)”这句词语的应用,既未让人感觉到语义的模糊不清,而且将会给人可信的的感觉,让该句话语的表达更为的准确。为此,教师应当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促使其灵活的应用模糊语言,为英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提供重要保障。

4.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进行英语交际活动中,不可避免会谈及刺激性与敏感性的话题。通过模糊语言的应用,能够巧妙的进行回避与掩饰。模糊语言经常应用于政治与外交活动中,能够达到含蓄婉转表达的效果。说话人在交流中给予他人更多的便利,使对方有受到尊重的感觉。

5.提升语言表达的美感。在描述事物时采用模糊用语,虽然不免存在不确定性,但是也正因为如此给人以扑朔迷离的美感。虽然模糊用语在交流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合理的使用,否则将会使得信息在发送之后,接受者无法明白发出者所要表达的实际意图。同时,接受者也无法利用关联理论将发出者的话语意图推导出来,导致彼此的交流无法顺利的进行,甚至会直接造成失败的交流,尤其是对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而言,尤其是要谨慎的使用模糊语言,保障其使用的合理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英语语言将会产生众多的模糊语言。因此,学生要想要真正的掌握英语的学习,应当深入的了解与分析相对应的模糊语言学。同时,英语教师应当对模糊语言进行重点的、深入的讲解,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英语教学中模糊语言学的语用价值,使其能够灵活的使用模糊语言,增强学生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敏.高校英语教学中模糊语言学的语用价值[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05:105+120.

模糊语言学范文6

以审美的语言来本真地言说事物的客观存在。文学语言传递的审美信息是可感的但又无法借助具体的语言实体来言明,因为“美”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一个语言变量,即使用扎德的“隶属度”度量法,用一系列精确的数目来表示出“美”的隶属度函数关系,也很难设计出一个统一而固定的隶属度关系表。 [2] 因此,文学语言的美是模糊的,对文学语言的模糊审美是一种更高层次、更准确的审美。

2.文学语言与模糊性的渊源

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属于自己的创作素材,像绘画靠色彩,音乐靠声响,文学靠的则是语言。基于此可以说,语言是文括一定量的词汇与学的底托,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可言。而语言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载体,在高度浓缩的、情感化的文学作品传递中,常常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就语言自身而言,作为一个规范、完善的建构体系,语言内含音、形、义等核心要素,包固定的语法结构。但由于文学语言的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体验是独特、微妙的,甚至是悠远缥缈、意在言外的,因此创作者情感物化而成的符

号代码有时难免会显得词不达意,甚至削足适履。所以,借助模糊语言,可以丰富有限语言的无限信息含量,传递出更多的语义内涵与审美意蕴。换句话说,模糊语言是连接创造者深邃内心世界与浅显语言符号的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语言突破了有限的桎梏,创造者的心灵呐喊找到了回声。与此同时,文学作品的审美需求也一直呼唤着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因为文学创作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使其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找到与创造者合拍的基点,产生共振,最终实现审美“完型”。文学语言,特别是诗歌、散文的语言,不同于科技、法律等文本的语言要求直接、精确,文学语言的终极追求就是为了烘托与传递诗画的意象,营造与再现至美的意境。而模糊语言恰好又是表现这种意象与意境的最佳途径,主要是由于模糊语言具有可供想象的活性的艺术空间,富含诸多意义的不确定性与空白,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与灵动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 [3]所以说,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特性,更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性,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与生命,“没有模糊词语,便没有人类的自然语言,更不会有文学作品”。[4]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模糊性的语言,就很难说是文学的语言,因而也很难创造出文学的审美。

3.文学语言的模糊审美

3.1悖论中的模糊美

悖论本是逻辑学中的术语,将之移用到文学领域主要是指语言组合的“反常合道”,情感转化的交替变更,意象连缀的相反相成,情和景互悖反证等。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客观物象表面上看似相反相对,但实质上却存在着类似之处,这些物象之间既相互对立与抗衡又相互关联与制约。文学创造者在文学创作与审美的过程中,常常运用独特的思维把这些相互矛盾的物象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来,造成语言能指之间的相互冲击,烘托与映衬出相反相成、千丝万缕的思绪与情感,借以提升文学作品的内涵与审美意蕴。如:花近高楼伤客心。这是杜甫《登楼》中的一句名言,他的这首诗作于吐蕃入侵、宦官专制的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适逢内忧外患,颠沛流离异乡的杜甫登上此楼,眼前虽是繁花似锦,却叫人愈发黯然神伤。花景伤客心,美景衬哀情,在情与景的交织与重叠中,亦此亦彼的模糊体验在复杂的悖论中得以彰显。[5]

3.2辞格中的模糊美

在各种营造模糊美的言语策略中,辞格享有特殊的修辞效果与审美功效。因为辞格不是在声音、形体等方面给人们带来形式上的直观美感,而是在遣词造句上给人以意在言外的曲径通幽感,并且具有吸引与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感。[6]比喻、借代、双关、委婉、夸张等是文学创造者们最常用的辞格,借以来酝酿与营造文学作品模糊审美的情趣与意境。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此句出自李煜的《相见欢》,是其亡国后的幽囚之作。诗的前两句借用了生活中的具体动作与物象,但紧随其后诗作者使用的却是一个极其抽象、模糊指数极高的心理概念“离愁”。作者把可剪、可理的具体“实象”变成了“虚象”“离愁”。这种虚实相间的异常配置,把具体化、形象化的“实象” 进行了模糊化处理,取其“神似”,从而创造出一种扑朔迷离、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审美 意境,同时也展现了模糊语言的表现力与张力比精确语言更高出一筹。 3.3 留白中的模糊美 留白是中国诗、书、画推崇的艺术手段,可略解为于言、形、象之外预设意义、神韵和意境,其思想源头是道家的“有无相生”、“无为而治”。基于道家美学的语言留白的终极追求是“境生象外”,这正是模糊语言高度凝练又高度玄虚的依据所

在和追求所向。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一种语义张力场——在文字之少和内涵之大中间造成的中间地带[,!],这种中间地带其实就是作者故意不说的留白,期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参与进来共同完成,它既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又是作者对读者的审美诱惑与考验。如“可恶!然而……”此句出自鲁迅的《祥林嫂》,是鲁四爷在祥林嫂被婆家人抢走时说的一句极其模糊的话。话虽不多但内涵很丰富,它既道出了鲁四爷因颜面扫地而被激发的愤怒,又活画出了他那封建卫道士的、伪君子的软弱顺从的形象,尤其是省略号的恰到好处的运用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思索的空间,这样充溢的蕴涵是精确语言永远无法企及的。

4.余论

综上所述,模糊性是文学语言中客观存在而又十分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是文学作品“活化”的重要策略,是使文学语言审美性生发的有效载体。尽管本文从文学语言与模糊性的渊源出发,较为详尽的解析了文学语言在悖论、辞格及留白中的模糊美,但文学语言所能带来的模糊审美体验远不止如此,这还需要同仁们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去发现去追索,让其美学品格日益耀眼地显现于读者面前。

参考文献:

[1] 唐树芝.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辨析[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2):107-110.

[2] 刘再复. 论人物性格的模糊性和明确性[J]. 中国社会科学,1984(6):147-170.

[3] 田小勇. 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D].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28-31.

[4] 伍铁平. 模糊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64.

上一篇任务型教学

下一篇股权再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