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模糊语言对英语教学的启发

浅析模糊语言对英语教学的启发

作者:黄菊芬 单位:三明学院

美国系统科学家Zadeh先生于1965年率先提出了研究事物模糊性的理论,并制定了模糊集合(FuzzySets)这个新概念。这一学说被运用于许多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同精确语言一样,模糊语言也是一种有用的表意手段,并在语言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不总是精确的,当人们不能够或不愿意表达准确信息时,或他们认为没有必要也不合适时,都要使用模糊语言。模糊性是语言的内在属性,模糊语言在人们的交际中普遍存在。Channell是从语言教学角度来研究模糊语言的第一人,但她侧重于分析和描述语言中的一些模糊表达而没有对模糊语言的教与学提出系统的指导原则。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成了热点课题,但跨文化交际中模糊语言的研究却很少有人涉及。本文运用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中的相关理论分析模糊语言的特点、产生、文化影响、语用功能以及模糊语言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模糊语言

Peirce通常被认为是模糊语言概念的创始人,他对模糊语言进行了严格的定义:“如果涉及一个命题状态的东西在本质上是不确定的,那么该命题就是模糊的。不论言语者思考与否,他将视它们是被该命题允许或排除”。[1](P748)Channell在VagueLanguage这本书里,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模糊语言进行了分类:第一类是由于使用模糊附加语而造成的语言模糊,如“大概”(about)、“上下”(orso)等;第二类是使用模糊词语造成的语言模糊,如“美丽”(beautiful)、“偶尔”(occasionally)、“愤怒”(angry)等;第三类是由于模糊蕴含的使用而造成的语言模糊,如“成百上千”(hundreds)、“amillion”(许多)等。[2](P8)

二、跨文化交际中模糊语言的特点

模糊是语言的本质特征,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避免。由于模糊语言的模糊范畴界限不明,语义范围较不固定,语义因语境变化而比较灵活,呈现出亦此亦彼的中介过渡性的语言形式。模糊语言具有的不确定性、确定性和多样性等特点被广泛使用在跨文化交际中。

(一)不确定性模糊语言的本质是不确定性,这缘于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确定性。王逢鑫认为,这种语义的不确定性表现为三种情况:模糊(fuzziness)、歧义(ambiguity)和含混(vagueness)。[3](P92)MaxBlack认为:“词语的模糊性就表现在它有一个应用的有限区域,但这个区域的界限是不确定的。”[4](P125)模糊语言所表述的意思完全没有确定范围,可视情况上下波动,表达的是相对的概念,例如,“美丽”(beautiful)这个词,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人们对于美的评判标准各不相同,东非草原上的马赛女性以光头为美,而东方女性以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为美,唐朝以肥为美,现代人以瘦为美。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是其区别于精确语言的最显著特点,而文化背景差异和民族差异正是影响跨文化交际中模糊语言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

(二)确定性模糊语言具有很明显的不确定性,但不可否认,模糊语言仍然具有确定性,这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基础。Crystal对模糊的理解是“不精确”[5](P111),认为每个模糊词语都有一个不变的核心意思,但其意思范畴界限模糊不定。换言之,每个模糊类别都必须由确定和不确定两因素构成。比如说“年轻”(young)这一模糊词,人们一般不认为四十多岁是“年轻”的概念,但会毫不犹豫地认同十几岁或者二十多岁体现了“年轻”的核心意思,如果一个年龄离这个“核心”越远,那么就离“年轻”这一模糊类别越远,即越靠近或者直接进入另一个模糊类别,比如“幼小”或者“衰老”。实际上,模糊词语的核心意思对于模糊语言的理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也使模糊语言有个相对固定的意思成为可能。

(三)多样性模糊语言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模糊语言不总是表达模糊意义的,如“softbeverage”(软饮料)中的“soft”,它就表示不含酒精的饮料,不再变动其义了;另一方面,一个模糊类别所涵盖的范畴是多变的,比如“youngman”(年轻男子)一般指16~30岁的男性,而“youngarchbishop”(年轻的大主教)则习惯上指的是45~60岁的范畴,30岁的体操运动员是“老”运动员,但30岁几乎不可能当上大主教。同一模糊词语引发的不同语义主要是因为不同的社会地位、职业和文化影响到了模糊类别的范畴所在。由此可见,模糊语言的研究应该重视社会和文化因素。

三、文化对模糊语言的影响

一般而言,由于自然物体本身的模糊性,人类认识、表达世界的局限性和主观差异性等原因,语言的模糊性必然产生,这是语言的本质特征。此外,文化、语言和交际三者紧密联系,辩证统一,模糊语言受文化影响很大,不同的传统习俗、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价值体系等因素左右了跨文化交际中模糊语言的使用。

(一)传统习俗人们传统的交际方式和母语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模糊语言的使用因语言而异,有些语言传统上是模糊的,但是来自此文化传统之外的人却觉得这样的交际很困难,无法理解。最典型的例子,经常出现在跨文化交际言语中的表示可能性的模糊词“maybe”、“perhaps”、“rather”,“maybe”在许多文化里表示“impossible”,有些时候“yes”也能表达“maybe”的意思,而“perhaps”则表达“no”的意思。语言与传统习俗紧密联系,传统习俗是引起文化差异的因素之一,反射和限制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日常行为。模糊语言反映了文化,没有文化的依托,模糊语言将失去意义。又如亲属称谓上的差异,英语中“uncle”既可以指母亲的兄弟又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但汉语中对此有不同的称呼,如“舅舅”、“叔叔”、“伯伯”、“姨夫”等。

(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中模糊语言使用的一大因素。由于不同的地理文化,人们对同一个词的理解可能大相径庭,因此对某些模糊词语的理解依赖于环境因素。例如“yankee”这个词通常指的是美国公民,但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可能认为“yankee”指的是那些住在美洲大陆的人,而那些南美洲人认为“yankee”指的是住在北美洲的人,住在拉丁美洲的人认为是指美国人,但美国人认为是北方人,北方人则认为是指新英格兰人。#p#分页标题#e#

(三)文化背景Edward.THall在TheHiddenDimension一书中提出文化可以分成高语境和低语境的理念[6](P50),即含蓄型和外向型。在含蓄型文化中,大多数信息得到内化,言语中的信息不充分,有赖于背景或者语境来帮助理解;在外向型文化中,大多数信息在言语中得到体现。西方文化属于外向型,西方人比较直率外显,因此,西方人说话倾向直接明了,语言表达上含糊不清、拐弯抹角的情况较少;相比之下,东方文化如中国、日本、韩国等属于含蓄型文化,言语比较间接含蓄,模糊表达较常见。例如,一位外国友人问中国司机:“到下一个城市还有多远?”哪怕明知还要开一小时才能到达,中国人会说:“不远,很快就到了,休息一下就到了。”换成是美国司机,他会说:“还远着呢,至少还有一小时的车程。”虽说都是模糊语言,但美式的比中式的更确切直接些。由于不同类型的文化,东西方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应当相互理解、相互适应。

(四)价值体系价值观念的冲突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模糊语言的使用亦受其制约。以“individualism”和“collectivism”为例,美国文化倡导“individualism”,因为它代表了个人的潜能、利益、品质、至高无上的尊严、独立、隐私和自我成长,是不可侵犯的;而中国文化倡导“collectivism”(集体主义),大家彼此相互联系,强调共同协作。因此,交际者不能肤浅地将“individualism”理解成象征着自私、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换言之,在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不能生硬地将自身的价值体系强加到其他文化上。

四、跨文化交际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在不同语境中具有其独特的语用功能,语用模糊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交际策略。

(一)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量,使言语表达得灵活和得体H.P.Grice提出了有关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s),具体体现为四个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其中,数量准则要求人们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的信息,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即提供的信息恰到好处。[7](P307-308)模糊语言高度的概括性可以以简代繁,有效简化语言表达过程,提高表达效果。一般来说,在交际过程中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交际双方必须彼此合作,共同遵守合作原则的基本准则;然而,在实际的跨文化言语交际中,有时会使用模糊语言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某一准则,其目的是使话语与实际情况更接近、更真实。索振羽提出了一个新的“得体原则”,包含了礼貌准则、幽默准则、克制准则。“合作原则”与“得体原则”的关系是:分工合作,相互补益。前者适用于直截了当的言语交际(适量、质真、相关,清楚明白,有话直说,达到最佳交际效果);后者适用于拐弯抹角的言语交际(适合特定语境,有话曲说,达到最佳交际效果)。[8](P87-126)以一名外国人向一个北京当地人问路时的对话为例:A:HowfarisTheSummerPalacefromhere?B:About1000meters.因为不知道确切的距离,不知道外国人要-53-走哪个路线,但也不能拒绝回答,所以这个北京人用了模糊词“about”———大概1000米。“1000米”体现了确定性,中心意思清晰,是交际的基础,“about”模糊了这个距离的区间范围,提供了恰到好处的信息量,同时,由于语言的模糊性特点,它使得交际更加灵活得体,以轻松应对各种不确定的情况。

(二)改善交际气氛,保守机密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能使说话人在清楚表达会话含义的情况下,避免语言的刺激性,减少摩擦,使交际在和平友好的氛围中进行,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I'dlike”、“I'mafraid”、“Iwonder”、“wouldyoulike”、“恐怕”、“行不行”、“可以吗”等等,这些看起来模棱两可的语言,形式上并不影响语义的表达,在实际运用上却必不可少,使气氛和谐。同时,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模糊语言有助于顺利地掩饰或回避一些敏感话题,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如总理有一次在记者招待会上介绍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对外方针,一西方记者问:“请问总理先生,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总理面带笑容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总理的回答看似精确,实则模糊。总理解释说这18元8角8分指的是中国人民银行所发行人民币面额的总和,既保守国家机密,又不使对方难堪,没有硬梆梆地说“这是国家机密,无可奉告”,而是以转移论题的方式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同时也遵守了得体原则中的礼貌准则,如此切合特定语境,有话曲说,达到了最佳交际效果。[9](P76)

(三)使言语表达更委婉含蓄、礼貌客气英国著名学者Leech将礼貌原则划分为六类: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10](P31)这六条准则清楚地解释了人们在交际中为什么总喜欢间接地、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比如中国的一些称谓“鄙人”、“在下”、“老先生”、“尊兄”等,并不是指对方实际上有多“老”,有多“尊贵”,自己有多“卑微”,而是一种模糊说法,更符合礼貌原则。相比之下,西方人外向直率,更注重合作原则。有时为了尊重对方,给人留点面子,人们也借助模糊词语来达到这些目的。比如以下的对话:A准备去商店,B叫A给他带点面包来。A:Soyou’dlikesomebread?B:Orsomething.Anythingediblewilldo.在这个对话中,B有意识地减弱了要求的力量,这样使A不至于有被命令的感觉。B用“anythingediblewilldo”虽然没有给出具体要让A买什么吃的,但却很礼貌地表达了他的意图。

(四)自我保护,避免承担责任Grice认为经由语用推理而得到的会话含义具有五个特征,即可取消性、不可分离性、可推导性、非规约性和不确定性。[7](P307-308)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下会使用模糊的语言削弱话语原意的真实程度,提高语言表达的灵活性,避免把话说得太绝对,留有回旋的余地,起到自我保护、避免承担责任的作用。尤其是在谈判中,有时即使人们已掌握精确的信息,也要用一些模糊语来修饰,如“accordingto”、“probably”、“inmyopinion”、“seemto”、“基本”、“酌情”、“尽快”。有意将话语说得模糊,避免自己承担说错话责任。#p#分页标题#e#

五、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英语教学密切相关,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模糊语言分析同时也给解决外语教学中的一些难题及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等方面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重视模糊语言英语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使用,当今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11](P360-361),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把英语当作外语或者二语的学习者应注意学会使用模糊语言,因为模糊语言能积极地促进英语的学习,有利于提高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许多英语学习者在交际中表现得如学究一般生硬、僵化,主要原因在于语言中的模糊现象与传统的教学法起了冲突。如语法教学,教师往往照本宣科,一味地强调语言的精确性而忽略了模糊性。因此,在交际和教学中,模糊语言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避免语用失误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总体上是一致的,但在跨文化交际中,具体实现其语用功能却因各种文化语境因素而有些不同,如果不能正确地使用模糊语言就可能产生误会,反而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所以,正确地运用模糊语言就要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者应认真理解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思辨性地处理文化内容,有效地利用文化材料[12](P102),在语言中教文化,在文化中教语言,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二者相互促进,方可提高学习者对模糊语言和文化的敏感度以避免语用失误。

(三)强调语境的作用语境决定了模糊语言的使用,Channell认为,外语学习者应当培养一种“模糊”的意识:学会如何理解模糊语言,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如何运用模糊语言来达到成功和有效的交际。[2](P12)因为他们不能像说母语的人那样容易内化语言和文化的知识,能在无意识状态下自如地使用模糊语言。[13](P3)跨文化交际教学应重视模糊语言,不能只注重表层信息的传递,应强调语境的影响,注重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语用视角下文化语境的构建,掌握动态的目标语文化语境。

(四)跨文化交际模糊语言教学原则其一,适用性原则。所导入的跨文化交际模糊语言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所学内容密切相关,这样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和学习效率,相得益彰;其二,适度性原则。选择材料时应当注重代表主流文化的内容,注重知识的更新,并且要符合学习者的程度;第三,适应性原则。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模糊语言教学时应当将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认知水平、身心状况考虑在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习者逐渐理解文化内容的本质,开拓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英语学习的模糊性原则首先,遵循模糊容忍原则。模糊性普遍存在于语言使用中,学习者应该采取“容忍”的态度处理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模糊现象。其次,采取模糊与精确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如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整体精确,对模糊的方面借助上下文提供的信息进行联想和猜测。再者,应用“模糊集合”的理论,如对于一词多义问题的处理,可将这个词的多个意思看成一个模糊的集合,针对该词的“核心意思”展开“模糊记忆”。模糊语言是人们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不可或缺的手段,是常常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之一,是非常有效的言辞手段和交际策略。它特有的语用功能,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交际效果,使语言表达得更自然得体,对英语教学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但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其丰富的语义内涵和语用功能才可起到精确语言所不能及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