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经营管理范例6篇

连锁经营管理

连锁经营管理范文1

关键词:农产品;农资;连锁经营;前景;政策支持

连锁经营是一种先进的经营形式,它把大规模工业生产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思想引入零售业,通过规模经营和资源共享来降低企业经营的平均成本和每一单位的边际成本来提高市场绩效。农产品与农资的连锁经营就是要在农产品与农资流通中引入这一先进的经营方式。一是利用核心零售企业的无形资产、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和良好的商业信誉和高度的资源共享性,降低农产品与农资进入市场的成本,节省经营费用;二是通过企业的批量采购,统一配送,连锁网点销售的方法,降低农产品的采购成本、库存成本和流通资金占用,从而以最低的流通费用、最少的流通环节,加快农产品流通,降低销售成本;三是连锁门店良好的购物环境、可靠的商品质量和低廉的价格吸引起来越多的消费者。

加入WTO后,农村流通体制向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农村市场已呈现出多条经营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的新格局。农村市场迫切需要提高商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引入现代流通方式来促进农村流通的现代化[1]。农产品与农资的连锁经营有利于摆脱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困境,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推进农业产业的发展。用现代流通方式,走连锁经营之路,无疑是新时期开拓农村市场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一、中国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现状

1、农产品连锁经营情况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正在我国各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地迅速兴起:如南京市去年开办了首家“生鲜超市”,超大现代农业集团利用自己雄厚的基地实力,正着手在全国各地设立农产品超市,苏州南环桥、无锡朝阳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始向加工配送延伸……

前欧美等发达国家连锁经营的生鲜食品已占总消费的80%%,美国更是高达95%%以上[2]。21世纪初我国已经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工作和生活节奏快,对方便、快捷食品的需求日益扩大,客观上具备了推行农产品大规模连锁经营的条件。同时,近年来无公害、标准化、品牌化农产品比重的不断增加,也为连锁经营统一进行商品化处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奠定了基础。与传统的农产品营销业态相比,连锁经营在经营环境、经营理念、质量控制、管理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有一些大型超市如“苏果”陆续进入农产品销售领域,涌现出一些比较成功的连锁经营模式:一是“连锁超市+批发市场+基地+保险承诺”,二是“连锁超市+基地”,三是“放心粮油专卖连锁店+加工企业+基地”。三种模式各有其独到之处,但有一个共同点是,均以超市、连锁店为销售终端,以基地为供货源,中间或与加工企业合作,或与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合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如无锡由朝阳蔬菜批发市场牵头,将锡山、惠山等近郊的种植大户组成无公害蔬菜产销合作社,批发市场下辖的配送中心对来自放心菜基地、经检测合格的蔬菜进行加工整理、定量包装、定牌管理,每天配送至33家天惠连锁超市,实行优质优价,同时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无锡分公司承担产品责任险,保险期限一年。消费者一旦发生食用意外,每次事故每人最高赔偿额为10万元,事前质量控制加上事后意外保险,让消费者吃了“定心丸”。盐城有12家粮油店、10家食品店和12个生产加工企业主动加盟“放心粮油”连锁经营,自去年1月正式开业以来,销售量稳步上升。

上述三种连锁经营模式之所以获得成功,我们认为,一是拥有稳定可靠的供货源。连锁经营需要大批量采购,统一配送,必然要有规模化的供货源。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型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如“超大”集团等,租用土地自己生产,不仅可以保证货源供应,而且便于控制产品质量。但作为刚起步的连锁经营企业,囿于实力,可与规模基地紧密合作。如无锡的朝阳蔬菜批发市场、镇江的万方超市等,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赢得稳定巩固的“大后方”。二是具有良好的品牌形象。镇江的“万方”超市一方面设专柜经营基地的名特品牌产品,如七里科技示范园的“嫩绿牌”系列蔬菜,江心洲的“滩八样”野生系列蔬菜,另一方面创立自己的品牌,如“龙脑牌”豆腐等,在节假日还推出品种多样的“万方礼品菜”,不仅吸引了消费者的认同,而且迅速树立了企业的知名度。三是政府部门服务到位。如盐城的“放心粮油”连锁经营就是由该市农业质量标准办公室牵头,将当地的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分散的粮油销售店有机整合起来。

2、农资连锁经营的情况

2000年5月,我国现代农资超市的始作俑者、北京金色谷超市管理公司在位于北京西单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办公大楼成立。该公司主要发起股东是北京东方渴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东方海体置业有限公司和中华供销合作总社机关报——《中华合作时报》。该公司已在全国8个省(市)建立县级超市30多家,乡级网点350个,2002年销售额超过了20亿元[3]。

2002年3月19日,由红太阳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股权98.75%)和南京天和化学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8000万元人民币共同组建南京红太阳农资商贸连锁有限公司,并启动了“千县万乡十万村”的农资连销网络工程。目前已在江苏、安徽、江西、广西、重庆等地投资设立连锁公司30多家,形成了覆盖5省30多个地市区县380多个乡镇的“红太阳农资连锁”经营网络。该公司同样宣称,将“红太阳农资连锁”建设为中国农资流通领域中的第一品牌。

农资网络的建设,2003年已经开始筹备,2003年正式启动了以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为核心企业的全国供销社农资连锁配送为农服务工程。中农集团计划到年底,与国内相当一部分省级农资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使加盟的配送中心和连锁店达到300个左右;同时,加快对公司直营网络体系的改造步伐,力争对现有的480多个直销网点的60%进行规范改造。全国供销社总社的期望是,“我们共用的‘中国农资’品牌,要遍布农村市场,目标是要占领70%的农村。”

地方尤其是省级供销社对建立属于自己的农资连锁公司也表示出极大的兴趣,相当一些省、市供销社都正式注册成立了农资连锁经营企业:四川省农资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了四川邦立达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并逐步发展到在四川省内和省外长江以南的13个省、市(区)的农资商品集散地建立了60多个一级连锁配送中心,连锁经营门店达2000家左右,深入到农村的连锁网点实行24小时服务。新疆奥环公司则把眼光瞄准了西部畜牧业农资连锁经营,欲打造中国畜牧业的沃尔玛;江苏苏农农资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省供销社、福建省“龙得宝”、新疆供销社等以供销社系统为主的传统农村流通组织,正在重新整合,力求抓住机遇再创辉煌;各类民间资本,正在强力扩张农村流通市场。一系列迹象表明,与农村生活生产有关的连锁经营,作为一个新的商业投资机会,正受到各类资本的强力追捧。专家认为,从品牌农业到品牌农村流通业,再到品牌农产品消费,是未来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思路;考虑到国家正在全力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在农村建超市其实商机无限。

3、农产品与农资连锁经营存在的问题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连锁经营必将成为农产品零售的主渠道。如美国,78.5%的农产品通过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超市、连锁店——消费者的方式完成其销售,只有20%的农产品通过生产者——批发市场等销售渠道完成销售过程。从我国农产品连锁经营现状看,由于绝大多数连锁企业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专业的农产品物流配送组织建设滞后,所经营的农产品基本上是各连锁网点直接从农产品批发市场采购,然后转手销售的方式来经营的。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降低经营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是连锁经营的主要目的之一。以农贸市场采购方式配送农产品,由于各网点独自采购,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在降低农产品采购成本,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由于存在众多中介主体,中间流通环节复杂众多,经过反复落地倒运,市场运行过程承负过高的交易费用和社会交易成本,造成农产品采购价格不断提高。据有关资料显示,未经加工的蔬菜从生产者、消费者、产地中间商、市场批发商、市场中间商、连锁店等一系列中间过程到消费者,价格要增加3-10倍,农产品的经营管理成本、分装费用也提高,损耗增加。

(2)难以实现标准化经营。目前的农产品配送方式,一方面各连锁企业难以提供相同的产品与服务,就连价格也难以统一,失去了连锁经营共享品牌资源的意义;另一方面不利于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没有成规模的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标准化只能是一句空话。

(3)农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消费者到连锁网点购买农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信赖它的质量安全和品牌信誉,因此连锁企业应注重商誉,应该有更强的自律性。但当前连锁企业零星采购农产品的方式,使得农产品供应链过长,农产品在供应链的众多中间环节被反复倒手,产品质量(特别是生鲜产品的新鲜程度)下降,迫使许多消费者放弃连锁网点而转向农贸市场购买农产品。这种现象不仅仅影响了连锁企业对农产品的销售,对企业的信誉也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中国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发展前景

(一)形势喜人,形势逼人

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数量大、品种多。2003年,粮食产量43067万吨,糖料9670万吨,棉花487万吨,油料2805万吨,蔬菜53960万吨,烤烟201万吨,茶叶78万吨,水果14470万吨,肉类总产量6920万吨,水产品4690万吨[4]。这些商品除部分农民自用外,大都成为商品需要物流,数量之大,品种之多,都是世界罕见,形成了巨大的农产品物流。

可见,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大背景下,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调整结构、增加农民加入。而调整农业结构的基础和启动点,首先不是“产”,而是“销”,不是看你种什么,养什么,能不能把东西生产出来,而是看你能不能销得出去,赢得市场,使农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取得合理的收益。当今市场流通产业已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成为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决定性环节。可以说,各级政府对农产品市场流通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因此,对从事农产品市场流通的企业来说,确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形势。

就农资而言,一些经济专家基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做出农民购买力不足、农村消费疲软的判断是笼统的,也不够准确。根据寿光农业部门的统计,该市农民人均农资消费量为2700元,接近山东省平均水平的3倍,净消费量达16亿元。而且随着寿光花卉等高效农业的发展,消费量逐年增长。据市场调查,寿光市农民的农资消费量为户均9000元,农田亩均3000元。而每亩大棚蔬菜的农业生产资料消费量为亩均5000元。寿光市大棚蔬菜面积共80万亩,以此计算,毛消费量为40亿元。而且随着高效农业的发展,消费量呈逐年增长的势头。这些数字表明,农资市场的容量和潜力十分巨大。

(二)把握机遇,发挥优势

当前,农产品与农资批发市场就是要抓准我国市场流通行业大发展、大调整、大推进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根本上改变设施简陋、管理粗放、交易方式落后和“脏乱差”的形象,采取综合措施,加快与批发市场有着天然的优势:一是货源集中、充足,品种齐全;二是靠“买全国、卖全国”,货源稳定不断档,这是靠建立一个或若干个生产供货基地无法以做到的办法,其成本和价格相对较低。因此,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发展配送和连锁经营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事实上,许多批发市场早就给大专院校、机关团体和宾馆酒楼等大单位按需按时配送农产品。不过这类配送的动作比较初级、简单。现在已涌现了象深圳布吉、天津金钟、无锡朝阳等批发市场在发展配送和连锁经营领域的成功探索和实践的典型,它们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和推广。

(三)积极创新,稳步推进

面对新、新任务,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要在新的起点上创造新业绩。首先,要强化创新和开拓意识。多年来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对解决农产品卖难和保障城市供应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是有目共睹、为世人公认的。但是,不能仅仅满足于过去,更不能集贸在管理收费、日子过得“蛮不错”的状态。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要以观念创新带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通过锲而不舍,扎扎实实的工作,使批发市场实现全面的提档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配送和连锁经营,在决策步骤和具体操作上,既要大胆探索,又要坚持从现实基础出发,量力而行,稳步推进。根据我们对各地的调查与思考,觉得有以下几点请大家考虑。

第一,如上所述,批发市场在货源供应和供货渠道的选择上确有优势,集中批量采购的成本低,在市场建立配送中心、发展配送业务,不会有多大风险,可以放手发展。

第二,有条件的市场或者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发展连锁经营。因为连锁经营与传统批发交易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在经营理念、营销模式、管理方式和盈利点上,二者全然不同。发展连锁经营,一是要有相当的资产规模和资金实力,开三、五个连锁店,形不成规模,就不会有多大效益;二是要有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技术硬性能力,有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中高级人才队伍;三是要拥有一定的经营资源。除商品货源外,还要有知名度、美誉度较高的企业品牌;四是每一个连锁店的方位、地址的选择,目标市场和消费者群体的锁定,经济学上叫做“市场细分”,对无自下而上发展空间至关紧要,这又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原有商业网点布局及其经营特点、居民消费水平与购买习惯、培育集聚人气的预期等因素,权衡利弊,慎审决策。

第三,连锁经营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实行“五统一”。即统一采购配送、统一经营管理、统一财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服务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在人、财、物的实际动作中体现出连锁经营的优势。如果仅仅统一了店名、店貌,而没有统一采购配送、统一商品价格和服务规范,那是“连”而不“锁”,徒有虚名,最终效益也上不去。

第四,连锁经营不是唯一,更不能完全等同于超市,据美国商务部的资料,美国的连锁商店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至1992年共有连锁店(2包括店及2店以上)52万家,占全国零售店总数总数的20%。我国国家经贸委提出,至2005年,全国连锁店数达到10万个,年销售额占当年社会产销品零售总额的20%。应当说这个发展速度很可观了。即便如此,也还是超市、大卖场、百货商店、零售经营门店(包括便民店、专场店、专业店)、农贸市场(至少在中小城市和集镇如此)等,多路型态并存,一个都不能少。考虑到生鲜农产品销售和顾客的需求特点与家电、服装、日用小面货等不同,农贸市场毕竟也有优点,即方便、东西全、新鲜,还可以讨价还价,符合一些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消费心理。因此,可以也应当对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完善与规范,以方便社区居民生活。如北京、上海、广州等正在搞“退路进厅”,不失为良策。

三、中国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政策支持

我国连锁经营企业保持年增长50%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的年增长水平。配送和连锁经营成为当今市场流通行业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但总的看,我国发展水平还很低,突出表现在连锁经营企业少、规模小、规范化程度低。因此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我们认为,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政策支持对象必须以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技术部门所办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

发展连锁经营是企业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而选择的一种营销组织形式,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由企业自主决策和运作。在推进企业发展连锁经营中,要注意把握好几个条件:一是企业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连锁经营依靠规模效益盈利,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开设的连锁店数量达不到一定规模,经营总额和效益很难上去。二是要有先进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和过硬的管理队伍。连锁经营实行集中配送、分散销售,在人、财、物、信息管理等方面对企业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要有全新的管理模式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特别是要有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中高级管理人才队伍。三是要有一定知名度、信誉度的企业品牌。连锁经营在相当程度上是品牌经营,既靠品牌吸引消费者,打开市场,也靠品牌吸引供货商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没有品牌难以做大做强连锁经营。四是每一个连锁店的开设,在方位、地址的选择,目标市场和消费者群体的锁定方面,要慎重决策,充分考虑到原有商业网点布局及其经营特点、消费水平和购买习惯等因素,权衡利弊,充分论证,避免盲目投资。

2、政策支持必须分类指导,促进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健康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引导和推动各类企业发展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从连锁经营的概念与类型看,有直营直销式、自愿加盟式、特许加盟式、委托加盟式等不同连锁经营方式。对这些不同方式,既不能完全照搬“城市超市连锁店”、“各类批发市场”等经营模式,也不能对各种模式进行简单叠加去应用。所以,在发展农资连锁经营的过程中,必须有其独到的特点和特色。发展连锁经营,首先要创办好原型标准店。不管是转型于连锁经营,还是改制重新创办农资连锁经营企业,亦或借用、嫁接连锁经营模式,首先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区域创办“原型标准店”或“样板推广店”。

3、要支持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管理与技术培训

现实中的农产品与农资市场是一个非常分散的、地域性极强、有着明显的季节性,交通通信落后的市场。农资产品包括的范围很广,不仅是种子、化肥和农药,还有农机具、农膜等其它农用生产资料,具有明显的品种多、规格多、占地大、不易陈列和摆放、技术含量高、季节性强、地域性强、易损易坏、售后服务麻烦等特点。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将给连锁经营中的货品管理、仓储、运输、陈列、销售、服务等业务环节带来很多挑战,如果不能进行恰当高效的管理,也将会出人意料地加大经营成本增加经营风险。经销商的文化素质是信息系统建立和使用的最大障碍,必须先期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技能同时接受你的企业文化。

4、支持制订农产品与农资系列标准

农副产品进入大都市菜场首要是确保农产品质量,提高产品信誉度。为此,作为农业科技部门必须编制各类农产品地方标准,并在种苗选良、栽培技术和质量要求上制订可操作标准。与此同时,建立无公害配药网络,做到统一供药、统一配方、统一防治时间,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在我市使用。积极推广应用生物肥药和物理防治,推广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减轻硝酸盐、亚硝酸盐在农产品中的污染和土地中的残留量。此外,要加大无公害监督力度。由于无公害建设涉及千家万户,为了提高生产者素质,还必须建立镇村两级的培训机制,分级培训种植大户和农业负责人及农户。并加大对基地无公害建设的检测和监督力度,成立农产品农残检测中心,组织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的认定工作。

5、支持创品牌,让更多的农产品走进连锁超市

连锁超市和集贸市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卖场。集贸市场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销售方式,从生产、流通到销售环节都没有十分严格的标准,商家可以随行就市,见利叫价,生产者则由于无人管理,质量无标准,产量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而连锁超市同样卖农副产品,但一个“连”字,使得“销售”的意义发生了根本变化。各类卷心菜、辣椒、黄瓜等蔬菜走进连锁超市后,质量已不单是农产品的品种问题,而是该品种的整体品牌、连锁超市的企业形象连在一起。在超市,经营者必须把农产品的安全性作为自己的“卖”点,采取一系列质量保证措施以吸引顾客。当然超市需拥有稳定的货源,而我们有丰富的蔬菜供应基地。超市农产品优质优价也对促进农产品增效和农产品结构调整产生较大意义。实践证明,连锁超市中“安全农产品”的走俏,说明传统的“提篮叫卖”的销售方式和临街设摊的市场环境,已不能适应现代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实行农产品超市连锁经营,是现代零售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农业商品化生产成熟的标志。

6、支持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开发,提升农产品的档次

目前,我国外销的农副产品90%是末加工或经冷冻保鲜处理的初加工产品,如沿海等地虽具备较丰富的海淡水产品资源,但大都以中低档大路货出售,时鲜蔬菜、瓜果虽有较好的内在质量,但外包装没能跟上等等。这些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差,市场面狭窄,效益低下。如果农副产品经过深度加工,既可提升档次,拓宽销售渠道,大大提高其经济效益,又可促进当前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7、扶持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培育壮大连锁经营队伍

一是支持和鼓励发展农民自办购销组织;二是支持农民合资、合股兴办中介组织(自愿为原则),开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参与农产品流通;三是促进国有流通企业(粮食、供销)深化改革,利用其原有农产品加工、流通方面优势,努力开拓城乡市场,强化为农民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在流通领域作用,依托当地资源和主导产品,把产加销联成一体,带动农民走向市场。

8、建立全国联网的“绿色通道”

进一步疏通和建设好农产品与农资运销的“绿色通道”,落实搞活农产品流通的有关政策,清理和取消农产品流通中的不合理收费,降低农产品运销成本。

9、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在信息时代,信息是市场流通的命脉。政府已有农业信息网络工程帮助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组织和农户建立一体化的信息网,收集、汇总、分析农产品销售信息,提高企业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指导农业生产,尽量避免因市场信息匮乏而造成生产和销售脱节,盲目生产而造成农产品滞销,给农民带来增产不增收结局,提高整个供应链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农产品配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保证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畅通无阻。

参考文献

[1]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2002年9月。

[2]任鸣鸣.物流是农产品连锁经营的关键环节[J],经济论坛,2004(08):98-99。

[3]郑少明.农资流通的新模式——连锁经营,农民日报,2003年3月12日。

连锁经营管理范文2

《连锁经营管理》是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基础性的东西,学习好该课程能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学大纲仍需完善、过分注重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实践教育、缺乏优质教材、缺乏实训基地、教师经验不足。推进高校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建设应做到:重新界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完善教材内容、增加实训内容,强化市场营销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注重连锁经营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

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建设;实训

一、引言

当今社会,现代流通已经成为了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关于连锁经营的重要性,国务院早在2012年9月份的时候就已经指出过了,当时的《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有如下论述:要鼓励在我国社会中发展连锁经营,推动连锁经营向多行业、多业态的方向发展,要注重提升流通业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有充足的具备一定连锁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支撑,因此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也就有了其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连锁经营管理》是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基础性的东西,学习好该课程能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连锁经营管理》课程的定位是: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企业培养素质全面、有较高综合管理能力的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帮助学生掌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连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科前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校《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大纲仍需补充和完善教学大纲的设计是否完善和科学决定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培养目标的制定是否科学,在课程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引言中已经论述过,《连锁经营管理》课程的定位是: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企业培养素质全面、有较高综合管理能力的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帮助学生掌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连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科前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连锁经营管理》的教学大纲设计应该根据该课程的定位,着重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主,以学生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以将学生培养为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二)过分注重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育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认识到连锁经营的重要性,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建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各高校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中,开设《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已经成为了一个共识,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学好理论课程,从而为日后的实践工作做准备。同时,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相对来讲,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还属于一个新生事物,设立的时间不长,科学、完善的学科体系仍未建立,学科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各个高校在教学方法上也没有什么新的思路,仍使用原始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方法、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这对于一个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专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缺乏优质的课程教材由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开设较晚以及一些其他原因,目前关于连锁经营管理的教材比较少,各种与之配套的练习题以及案例库更是少之又少,这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发挥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没有优质而又内容全面的教材,学生就无法全面掌握连锁经营管理的相关知识,而学生专业知识的缺乏又会导致学生专业素质的低下,进而难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此外,在现有的教材体系中,还有一个问题比较严重,那就是过分注重理论论述,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

(四)缺乏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存在困难连锁经营的显著特征是:一家连锁企业会下辖成百甚至成千上万的门店,因此对于连锁经营企业的管理难度较高,需要先进的物流配送技术、信息技术以及采购技术的支撑,这对企业的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在培养连锁经营专业人才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由此,高校学生的实训要求显得尤为迫切,但这又恰恰是高校连锁经营管理课程中难度最大的部分。因此,现有的教学条件仍然难以满足连锁经营人才的需求。

(五)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有其特殊性,实践性较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为了应对错综复杂的市场情形以及纷繁多样的连锁经营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能简单地将教科书的内容照搬,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注重实践教育,这对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就高校连锁经营专业的师资来看,多数教师并不具备连锁经营方面的实践经验,也不具备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来,教师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照本宣科”的方式也很难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三、高校连锁经营课程建设的思路

(一)重新界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完善教学大纲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升,我国的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在高等教育层面,我国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了大众教育。这种背景之下的高校,应该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是为了培养社会精英的,不同类型的院校应该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尤其是那些地方院校,更应该注重实践教育,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要根据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学校的基本情况来科学地制定本校连锁经营管课程的培养目标,这对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对其教学大纲进行完善,制定出一份科学的教学计划,充实教学内容。《连锁经营管理》的教学大纲设计应该根据该课程的定位,着重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主,以学生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以将学生培养为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完善教材内容,增加实训内容连锁经营管理的实践性要求较高,同时该课程的培养目标也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将学生培养为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编制教材时兼顾理论性与实践性,同时还要做好实训教育等配套内容的建设。关于教材的编写,有能力的高校可以组织一批专家、学者、课程主讲教师以及企业实际工作人员来参与,自行编写教材。教材的编写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为目标,同时还要具有特色。《连锁经营管理》课程的教材,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同时还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教材的编写,首先应该保证学生能够掌握“三基”——基本的理论知识、基本的专业技能以及基本的学习方法,在此前提之下,可以考虑增加一些其他知识和技能,例如,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关于企业运作流程的知识,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连锁经营领域新兴的实用技术,这样也便于高校连锁经营专业学生工作以后及时进入工作状态。

(三)强化市场营销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鉴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较强的实践性,高校在打造师资队伍时,可以考虑在企业中聘请一些具有丰富的实践连锁经营管理经验的人员,来为学生传授经验,指导学生的实践;其次,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师中,大部分并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此,高校可以通过强化与企业间的联系,有计划地安排高校教师到企业中去,感受企业连锁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促使企业形成一种双向、共赢的合作机制,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强化了校企之间的联系,丰富了高校教师的实践经验,为培养高质量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可能和前提;另一方面又能解决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非常大的好处。

(四)注重连锁经营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连锁经营管理》的课程建设,要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学生的实训基地,使学生在企业中学习课程。一般来讲,实训基地都是一些运营状态正常的企业,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实训,体验到的是真实的连锁经营环境,所执行的企业标准也是国家规定的正确的标准,学生实训的岗位也是其专业相对应的岗位,这对于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有非常大的好处。因为处于真实环境下的实训学生,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真正地得到锻炼和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好处诸多。

(五)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师应更新其教学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来为学生教授课程。关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可供使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企业实地参观、热点讨论以及模拟实习等,教师可以将这些方法加以灵活运用,让学生在学习到扎实的连锁经营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够了解一些连锁经营管理的具体操作技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颖.连锁经营课程“2+1”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2]王晓斌.基于工作任务的连锁经营实务课程建设[J].技术与教育,2012(02).

[3]商琦.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在高职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J].科技信息,2011(21).

[4]吕凯.刍议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专业人才的培养[J].山东工会论坛,2015(02).

连锁经营管理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 连锁经营 课程开发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52-02

近年来,零售连锁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连锁企业的规模和销量也在迅速扩大。连锁企业对连锁经营管理类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并且越来越注重进入企业的人才是否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是否能够迅速的适应岗位,是否在理论的基础上更多的能够动手操作能力,这就给我们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学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由于连锁经营管理是新增专业,因而在课程设置、开发等方面沿用着许多本科教育或企业管理类专业的做法,课程多理论性强,实践性和应用性差,虽然部分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学生有了良好的实习环境,但就现阶段情况来看,学生和企业都普遍反映课程与实际工作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如何对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合理的开发建设成为目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重点。

一、课程开发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连锁企业用人标准越来越高,既注重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面向基层、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为目的,重视知识商品、品牌商品、权益商品、企业总体作为商品、社会总体资源组合作为商品等新经济商业形态的营销与管理。

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大量缺乏为高职院校提供发展契机,同时也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各高校从各个层面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建设的质量。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面已取得较大成就,但对专业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关注则相对较少。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的迫切性

课程开发建设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核心,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所以开展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工作属当务之急。课程开发体系建立和完善对于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在公认的课程开发概念是指在一定的课程观的指导下,产生一系列课程方案与课程文件的过程,它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三个环节,其中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与课程内容的选择。高职课程开发是课程开发的子概念,是指高职教育中为适应社会发展,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循环反复的过程。

目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对于多数高职院校而言都是新专业,处于发展建设阶段,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多半沿用企业管理这个综合专业的框架下进行各门课程的选择,例如,企业管理专业会开设的《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也会开设,虽然会在各课程名前面加上连锁二字以区别,即《连锁企业市场营销》、《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连锁企业财务管理》、《连锁企业信息系统》,但从课程实质内容和讲授方式与企业管理并无太大区别,这就导致了学生无法学到真正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知识,也无法使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突出自己的专业特点。因此,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必须结合各自院校自身校企合作平台去进行有效的课程开发,设计一套符合连锁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二、构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体系

(一)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包括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确定。因此,在课程设计之初,首先要明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简言之,就是学生毕业后将会进入到哪些企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岗位。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都与各大连锁企业签有“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这些企业以地方性零售连锁企业为主,特别是超市大卖场这种业态居多。超市大卖场中工作岗位主要有理货员、收银员、营业员、防损员、客服员、营销员、物流员等基层岗位,店长助理、副店长、店长等中层岗位。在明确岗位后,这些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及学生如何获得这些知识、技能和态度就是连锁经营企业需要学生达到的预期职业要求,也就是课程设计需要去做的内容,即明确课程的“教与学”的具体内容。

(二)课程实施

按照预期职业要求对相应课程进行设计后,在具体课程实施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具体课程内容的选择。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每个老师可以根据自身学识水平、学校校企合作基础条件、学生水平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但设计教学中很多老师会以自身学识水平来规划该门课程的讲解,这样做可以减轻教师备课压力和时间,但违背了高职教育的初衷。因此,应该以学生为本,以具体连锁企业管理需求为出发点来选择课程讲解内容,如以超市大卖场为合作对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连锁经营管理》课程中就应着重超市业态的讲解,《连锁门店经营管理》则应把超市日常门店管理的技能作为讲解重点,《连锁企业信息管理》则应重点讲授超市的前台收银系统、后台管理系统和电子订货系统。

二是具体课程的讲授应采用多变的形式。许多高职院校一直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方式的教学效果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且这种方式在未来依然会是主流教学方法之一。但只依托一种方式去讲授知识肯定是不行的,应该采取多变且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灵活的商业思维和动手能力。例如,连锁企业各种业态的了解完全可以以市场调查的形式开展,分析案例时可以随机将学生进行分组互动式讨论,给予每个人具体的职位,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此外,可以引入科技手段如模拟软件教学、模拟商业谈判等。在经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后,学生再进入到企业顶岗实习,进入岗位角色快,动手能力强,能较快进入工作状态。

(三)课程评价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对于课程评价多以学生在期中或期末的教学评价打分为主,这种方式不能反映该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是否满足了企业对于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的技能要求。所以,对课程的评价除了学生这个层面外,更多地应该放在企业层面。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各科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应随时和校企合作单位的基础管理人员,如学生顶岗实习的直接领导人、毕业后留在企业继续工作的学生、企业培训部门和招聘部门的领导,这些人员是最清楚企业具体工作岗位人员质素要求,也就是这些岗位具体需要哪些知识、技能和态度。此外,课程评价的时间点选择也很重要。除了期中和期末外,平时教学可以随时让学生进行评价,如哪些问题是最容易记住的,哪些问题是最有价值的,哪些教学方式能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然后教师根据具体评价不断改进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的知识、资料和方法。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体系建立的保障措施

(一)加深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中最重要的特点和优势,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同样如此。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平台基本已经搭建,下一步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深化。最初的做法都是到时间高职院校将学生输入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既能提升学生的实际技能又能为企业解决人才缺乏的难题。但只在这个层面发展显然是不够的。今后,校企合作应深入到每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去,让学生和老师都能不断接受到来自企业发展的信息和企业工作岗位对于技能发展的新需求,具体做法可以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学生的要求以及教师的教学设计来确定。

(二)转变思想观念

高职院校属于高考招生中的第四批次,所以很多教师在观念上就会固化认为这些学生底子不好,不好教,而这本身就违背了基本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态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育人为本”的要求中并没规定学生必须具备如何的层次水平,而是强调了不管学生如何,教师都要做到协助学生装备人生,让他们具备满足企业工作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所以,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态度,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如何做到协助学生装备人生上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三)加强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团队精神要求组织中的成员的一切行为须以组织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协助学生具备一定知识、技能和态度能够胜任连锁企业各种岗位就是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最大利益。这个团队包含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个层面,每个层面内部要共同协助、互相帮助,学校之间可以交换经验,教师之间可以交流教学方法,学生之间可以交流学习技巧,更为重要的是四个层面之间必须共同协作,学校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教师之间、企业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都要以实现组织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来加强沟通、合作,不断改进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杨百梅,姜义林.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程宜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新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商琦.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在高职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J],科技信息,2011(21).

[4]伍瑛.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26).

[5]邓志革.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20).

连锁经营管理范文4

垂直型区域管理体系是目前国内很多大型连锁企业的主要管理体制,他们往往以省、市等基本区域为单位,通过区域性总商或者区域性管理中枢来协调该区域的众多连锁机构的关系,并由其负责管理或服务于同一区域内的众多连锁机构。

在特许经营体系中,通过这样的手段,特许企业可以把本企业的众多特许人分为不同层次的商,授予上一级商较大的经营自,授权其在该区域进行招商工作,由其负责发展低级商,或者说基层受许人,并对其实施必要的管理,进而提供原料的配送、培训等相关服务。不同级别的商之间的内部交易也可以为区域总商提供一定的利润。这样,就形成了层级清晰的经营管理体制。在这种机制下,连锁企业往往只要选好一个合格的区域商就可以通过足够的放权来占有整个区域的市场,从而降低了自身经营管理的压力,推动本企业的市场开拓顺利进行。

当然,为了加强对于各地连锁机构的控制力度,尤其是对于主要推行直营连锁的企业,他们更趋向于利用自身资源在特定区域设立区域管理中心,进而利用其在该市场中实施市场扩张策略,如通过大区管理体制,将自己的业务划分为不同的市场大区,成立专门的大区管理中心,同时通过较大程度的放权,由其对该大区的所有连锁机构的经营进行管理。

对于一些拥有较多的连锁机构,且上下游经营单位之间的交易或服务相对频繁的连锁经营体系来说,上述的垂直型区域管理方式可以降低该连锁企业的管理压力,他们只要负责从总体上协调几个大的区域商或区域管理中心的关系,并通过较大的放权机制,而把对于一线的经营权的发放以及经营单位的管理权限全部下放给区域商。与此同时,区域商由于贴近市场,也可以较为迅捷地对各连锁经营机构的需要做出反应,进而在本区域内开展统一的营销策略,从而提高该连锁机构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提高本区域所有连锁机构的市场业绩。

但是对于国内一些仍然处于发展初期的连锁企业来说,由于目前市场的机构数量仍然不多,管理制度仍然不够完善,如果不能选择到一个真正有能力的区域商,或者如果该区域商出于私心,希望垄断该企业在当地的经营权的话,可能会影响其市场的开拓,反而限制了本公司的发展。因此,目前很多连锁企业在对于区域连锁机构的管理上仍然采用常规的职能制,在企业内部根据其具体的职能划分出不同部门,并由各个部门在其业务范围内对各地的连锁机构实施管理。这种制度固然保证了公司能够对各连锁机构的业务要求做出及时、专业的指导与管理,但是由于令出多门,缺乏统一的领导,一旦面临复杂的、需要多部门协调解决的业务时,由于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效率难以得到保证,反而会影响对各地连锁机构的管理的科学性与及时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组建一个不同于上述的垂直区域管理体系的,由多个本地区连锁机构所组成的水平型的区域协调机制,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所谓水平型的区域协调机制其实是当盟主在一个区域成功发展多家连锁机构后,由盟主来协调组织多个本地区的连锁机构进行合作的管理机制。通过水平型区域协调机制,同一区域的多个连锁企业可以通过规范的经营管理、统一的市场营销活动,在业务开展和市场分配方面进行互助与协作,从而在该区域树立该连锁品牌统一的市场形象,利用团队协作的合力,来推动该连锁企业在本地区的业务开展,增强其市场影响力。

水平的区域协调机制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发挥现有连锁机构的合力,帮助盟主了解当地市场状况,从而加强其市场开拓与业务管理方面的针对性。如果能够存在一个运行良好的水平型区域协调机制,在该地区再有其他的投资者希望购买特许权,加入该企业的连锁体系的时候,盟主就可以通过区域协调机制下的各连锁机构去了解当地的市场是否还能容纳新的加盟商的参加,并帮助新的投资者合理选址,避免由于距离已有连锁机构距离过近,而使得新的连锁机构对已有连锁机构的业务造成较大的冲击。

如果在同一个区域的不同连锁机构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或者市场营销策略,不但会影响彼此之间的有序竞争,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往往还会影响到企业在当地的整体形象。因此,连锁企业如果能够鼓励同一地区的不同连锁机构之间进行有序合作,推行统一的市场营销策略,反而能够提高其营销活动对于各连锁机构的业务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与垂直型区域管理制度中区域总对于下属各商的严密的管理模式不同。水平型的区域协调机制中,同一地区不同连锁机构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松散的合作关系,由于彼此之间不具有产权上的所有性,也不具有管理权限上的归属性,彼此之间的协作只能通过类似于君子协定的方式进行,因此,在这样的区域协调机构中,作为盟主应该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于违反区域协调机制的相关协议的连锁机构采取一定的制裁,从而维系区域协调机制的顺利运行。

连锁经营管理范文5

关键词:连锁超市;经营;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4日

一、引言

连锁超市是指通过连锁形式经营多家超市,实行统一进货、配送和管理,把超市和连锁经营的双重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是超市普遍采取的形式。连锁超市是以自助服务和一次结算为经营方式,把食品和日常用品作为经营种类,以廉价销售为经营方针、低费用和高周转为经营特色实现大量销售的经营原则。营业面积大、商品陈列直观,以此节约人力费用,减少营业人员、降低流通成本;同时刺激消费欲望并节约消费者的购买时间。

尽管连锁超市最早起源是美国,但自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步开始完善,发展第三产业也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超市也由此而生。1990年12月,我国的第一家“美佳超市”在广州虎门镇开业;1991年5月的上海“联华超市”公司成立后,在1993年首批开设了6家超市,标志着我国连锁超市的兴起。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的连锁超市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连锁超市已经成为了我国零售业中一种最常见的经营方式,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购物场所。

二、连锁超市现状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连锁超市市场发展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经营业态不断增加,由发展之初单一的经营模式发展到现在的大型综合超市、仓储超市、精品超市、便民超市、便利店、专业店等众多业态共同发展的格局,商品品类进一步增加,连锁超市向品牌化发展,消费者到连锁超市消费的意愿也逐步提升,超市销售额更是迅速增长。根据中国商务局在2004年的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前100家连锁经营销售总额达到3,500多亿元,店铺数量达到2万家,占同期中国消费品销售总额的7.8%。2001~2005年是我国连锁经营发展最快的几年。百强中平均年店铺增长率达到51%,年销售额增长达到38%。2006年百强销售规模达到8,500多亿元,提高了我国销售总额的13.7%。营业面积达到5,000多平方米。

三、连锁超市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连锁超市的经营与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经营规模小。根据调查,连锁超市需要到达14家才能盈利,然而我国的连锁超市的平均分店数量都不到10家。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现如今,我国的中小零售企业的数目太多,连锁超市各自分散经营,导致零售市场的竞争白热化,从而国内的连锁超市无法战胜国际大型的连锁超市。

(二)专业人员缺乏,人员素质低。现在很多连锁超市由于新开分店,就盲目招人,导致超市的服务质量过低,服务人员的素质低,工作人员和顾客的争吵经常化,服务人员并没有了解到“顾客永远是对的”、“顾客就是上帝”的真正内涵。由于多数员工没有大专以上文凭,只是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做事,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所以很可能不会完全遵守公司指定的规定,不能对工作尽职尽责。势必就影响了连锁超市的信誉和服务质量,也影响了消费者再次购买的意愿。

(三)商品管理落后。商品管理是连锁超市经营与管理的关键,好的商品管理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连锁超市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以及再购买的意愿。由于技术水平有限,很多连锁超市都是人工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很难实现真正的单品管理,也就不会了解到在连锁超市中什么商品畅销、什么商品滞销,商品库存是多少、商品进价跟成本是多少,等等。尽管现如今的国内许多连锁超市已经采用了信息化管理手段,利用电脑来管理日常的业务。但是,这种信息化技术水平却很低,有些连锁甚至仍旧采用人工订货,人工处理之后再输入电脑进行保存管理。再者就是厂家推销什么产品,给了足够的进场费,就有足够的货架摆放厂家的一般产品,占用了畅销商品的陈列位置,造成了卖场紧缺资源的浪费,影响了消费者购买所需物品的时间。有的连锁超市由于卖场面积有限,能摆放的货架就有限,导致很多同类商品的种类不全,降低了消费者购买的满意度。

(四)把“做大”放在首位。连锁超市成功的关键就是选址要合理。在开设分店的时候,要考虑交通条件、市场发展,从近十年内的连锁超市扩张的过程中,看出了一些连锁超市正在进入一个误区,就是只追求连锁超市数量的扩增,而忽视了连锁超市内涵的提高,把“做大”放在了首位。许多连锁超市各自扩大了发展数量,也因而导致一些连锁超市因扩增速度过快而资金供应不足最终破产倒闭。

(五)市场定位不明确。很多连锁超市在营销中的市场定位不明确,没有经营特色,无法为目标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市场定位不明确,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也就不会太高。我国的连锁超市大多数都不把市场定位当回事,连锁超市与连锁超市之间除了规模的大小不同,卖场的表现也是各有不同,无法让人了解市场定位的差异在何处,这样一来,消费者也就可以任意去一家超市购物就行,没必要会专门去哪家超市,只会选就近或者方便原则,最终造成连锁超市的品牌忠诚度越来越低,消费者也失去了一定再来购买的决心。

(六)营销水平欠缺。由于连锁超市采取的是开架自选的销售方式,也就不需要人员直接服务于顾客,所以商品的价格、促销活动、商品的陈列及卖场的氛围就成了连锁超市商品销售量的关键所在。尽管大多数连锁超市已经开展了各种促销活动,但是在促销手段单一无新意的状况下,难以达到促销真正的目的,无法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不能增加购买。

(七)物流配送水平低。完善的物流体系是连锁超市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物流通畅快捷的基础与保证。由于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低,很多连锁超市各自拥有自己的供应商和配送渠道,造成了物流活动分散,采购批量小,很难降低采购成本,也就无法降低商品的销售价格。西方零售业提出,最初起源于美国的连锁超市,通过“销售价格低廉,顾客自我服务”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因此,低的销售价格也是提高顾客满意度及再购买意愿的重要原因。并且没有价格优势,也很难与其他连锁超市相竞争。同时,由于缺乏应有的通信系统,总店与分店之间无法进行及时的业务指导、销售管理及商品配送,与供应商不能即时进行数据交换,发货方和订货方无法掌握订货状况和货物状况,出现某些商品库存积压与某些商品断货的现象。

四、相关措施及建议

针对上述总结连锁超市存在的不足之处,要想改变这些问题,提高我国连锁超市的经营水平,使连锁超市在我国零售业市场上领先快速发展,需要以下解决措施:

(一)积极发展连锁超市集团。扩大经营规模是连锁超市经营的首要之选。大超市的兴起有其独特的原因,就是在一个购物地点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购买意愿,提供了良好的选择余地,简易方便,同时可以通过扩大销售来降低成本,体现了价格优势的显性因素。然而,由于规模有限,在有限的地点无法无限地扩张卖场面积,因此我国目前的超市存在规模小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可以采取上海联华超市的战略联盟,由一个市或者同一地区的超市组建超市联盟。超市联盟并不涉及所有权的转移,而是加盟了各超市为达到共同的战略目标从而结成伙伴关系,互帮互助,共同承担风险。也可以由大规模、强实力的行业领先者对它们进行并购,实现双赢。发展大型连锁集团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性问题。

(二)提高服务水平和标准化管理。我国连锁超市应该借鉴国外连锁超市的先进经验,实行全员素质优化的人力资源计划,对各级员工进行加强管理,提高从业人员自身的素质和服务水平。连锁超市作为一个零售行业中的特殊服务行业,企业的人才不仅仅局限于高层的领导者,而是所有人员都要具备全员优化的特征。拥有高素质人才是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超市虽然是自助服务的购买场所,但是几乎完全的自助服务只会让顾客购物疲劳,因此可以通过电话购物、网络购物、送货上门等服务减少顾客的麻烦。

(三)增加商品种类,推行质高价低的策略。多样化的品种、大规模经营是提高连锁超市经营业绩的重要途径。只有经营的品种齐全、质量高、价格低才能吸引顾客的注意力,让顾客一次性购买就能满足其全部需要。同时,还要加强对单品的管理,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实施相应的措施。如对畅销的商品摆放在显眼的陈列位置,并且适当的增加订货,防止缺货,方便顾客的购买;对滞销的商品则可以减少订货或者可以与供货商商议共同承担损失。

(四)明确市场定位。如果连锁超市市场定位不明确,尽管其他方面做的再好也是徒劳。因此,市场定位对于连锁超市经营是至关重要的。进行目标市场定位,要在分析营销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勾勒出细分市场的范围,具体分析每一细分市场,根据企业资源条件和竞争对手情况,确定出目标市场。首先连锁超市应该先针对不同的购物人群做出不同的销售策略,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例如,针对年龄大的家庭主妇,她们一般都追求价格低廉的商品,对此,连锁超市可以定期在某些商品上实行低价抢购的策略,满足此类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并且会为此经常光顾消费。连锁超市在一个地区可能有很多家,因此企业也应该对此施行解决方案,可以开发自有品牌,强调某类商品的独特性、提供新商品的解析材料和品尝的方式、参加公益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连锁超市等策略,体现连锁超市的创新与独特性,与普通超市相区别,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五)加强营销管理能力,树立良好的形象。经营连锁超市,销售是其精髓所在。通过招收有能力的销售人才,为顾客详细讲解产品的特点及能够满足欲望的程度,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增加购买。连锁超市可以根据不同的销售目标,从满足对应消费者需求入手,采用价格促销、广告促销、人员促销等不同的销售手段。改变传统单一的营销方式,把顾客的需要永远放在第一位,以顾客的满意为目标,展示连锁超市的独特性,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

(六)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完善的物流管理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可以通过采用POS系统实现,运用POS系统可以减少人工管理时间,全面掌握超市内商品的销量、库存、进货成本、配送等相关信息,加快了商品的流转速度。在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完善的物流管理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配送中心是连锁超市在经营中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通过统一的大批量进货配送,可以尽可能地降低进货成本,同时可以利用高效率的程序统一对商品进行编号登记入库,降低了检查入库的费用。要重视第三方物流。在发达国家的连锁超市都是依靠一套完善的物流系统,这个强大的物流系统使得连锁经营能够快速灵活地满足市场需求。而在中国这种强大的第三方物流体系却少之又少。因此,政府应该指定一个长远的计划,大力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以弥补连锁经营超市的物流体系这方面的不足之处。

五、结束语

我国连锁超市的确存在诸多问题,也因此造成了许多连锁超市无法继续经营下去而倒闭关门。连锁超市在我国起步相对比较晚,经营和管理方面必然与国外的大型连锁超市存在一定的差距,只要根据上述解决措施明确自身的不足并加以实施改进,逐步找到差距,实现自我完善,将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完全贯彻下去,我相信,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零售业市场上,我国连锁超市一定可以扬长避短,迈着坚实的步伐,蓬勃的发展。未来的零售业市场上,我们也会出现像家乐福、沃尔玛那样的国际性连锁超市,把中国的连锁超市开到外国去。

主要参考文献:

[1]谢俊霞.我国超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成都大学学报,2007.

[2]安玉琢,玉彦勋,鲁小妮.国内连锁超市与国外的差距及对策.商业研究,2006.23.

[3]詹姚兵.我国连锁超市经营管理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科技向导,2011.11.

[4]董华,邓玉勇.我国连锁超市经营中存在问题研究.经济研究,2003.

[5]续笑嘉.中国连锁超市发展及存在问题分析.经贸论坛,2010.

[6]吴聪.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运作模式选择研究[J].物流技术,2005.

连锁经营管理范文6

【关键词】连锁企业 经营管理 营销策略 价植 利润目标

1 我国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1 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现状

中国连锁企业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三十多年的试点和探索,其经营范围几乎覆盖了整个商品流通业和服务业,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中国连锁企业一直处于快速扩张的发展阶段,据全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2009年,限额以上连锁门店达到17.6万个。2010年,全国100强连锁企业年销售额达1.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2%,百强企业可比店铺2010年销售额平均增长10%;店铺增幅达9.8%;销售规模达到21.2%,有18家企业的销售增幅超过30%。我国连锁企业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应该看到,连锁企业在我国还刚起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我国的连锁企业起步较晚,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不足,就多数连锁企业来说,空有成套的理论,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仍没有脱离单体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其连锁店各自为政,使连锁企业的规模优势、品牌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

1.2 目前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我国在近些年来快速出现和发展了大量的连锁企业,但同以往任何一次一哄而起的项目一样,连锁企业存在的不少问题己在迅猛发展的潮头过后逐渐暴露出来,大部分连锁企业在还没有明白连锁经营的实质的情况下,就采用了这种经营形式,只因为看到了成功的范例。因此,不少连锁企业仍摆脱不了单体经营的管理理念,没有体现出连锁企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无法发挥连锁企业的优势。以西安为例,地方性的晶众家乐、三棵树、海星便利店等连锁零售企业,与其它全国性连锁企业相比,其规范化程度低,管理水平跟不上,照搬单体店管理的办法,使连锁经营规模优势、价格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最终难免落于被其它大型连锁机构收购。现代连锁经营必需的交通运输、包装储备条件及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发展滞后,抑制了连锁企业经营优势的发挥。我国连锁企业的营销存在问题及分析如下:

1.2.1产品优势被忽视

连锁企业具有的产品层次提升、产品服务创新等优势,在连锁企业中表现不充分,其主要表现为两点:①产品服务提供上,没有进行全产品概念的策划,其提供的产品与一般传统单店无差别,没有将自身的产品层次提升到高于一般单店的层次。②产品组合策划中,没有充分利用产品创新这一优势,没有不断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来增强自身的产品吸引力。

1.2.2品牌苍白无力

品牌是连锁经营的核心竞争力,是连锁企业的无形资产,不仅代表了企业整体形象,同时也是企业扩大规模的基础,没有卓越品牌的连锁企业将失去一半优势。

①品牌建设投入低。多数企业追求市场行为短期性,导致我国连锁企业经营上较少有高品牌权益的品牌出现。②品牌建设能力低。连锁企业管理层中具备高水准营销能力的少,经营管理中品牌建设能力低,往往认为品牌建设就是单纯提高知名度,建设的品牌是极其残缺的。③忽视企业有品牌的建设。以面向城中村,近郊乡镇为主要市场的“家家乐”连锁超市,由于其定位较低,因此并不注重在企业品牌的建设。在日常经营中,追逐短期效益,对于提高服务质量和产品品质无任何追求,因此无法建立长久的企业品牌。

1.2.3价格武器未有效运用

价格作为连锁经营企业的有效杀伤性武器,一旦正确使用会给同行业竞争者以致命打击,有效摧毁这些行业的单店经营,迅速占领市场份额,将自身的组织规模扩大。但在连锁的大多行业,这一“价格杀手”武器却未得到充分运用,譬如在大多连锁超市中提供的商品价格与其他单店比较没有优势,甚至更高,从而使得许多单店经营的零售店有着赖以生存的广泛空间,使其有限的市场份额被大量占领,成为连锁企业的激烈竞争对手。

1.2.4渠道建设不完善

连锁企业的渠道建设往往随着连锁企业的发展逐步完善,我国连锁企业发展历史短,因而在渠道建设上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完善的销售网络还未形成。成熟的连锁企业往往拥有完善的销售网络,有效覆盖和占领消费市场,目前我国连锁企业大多只在各大城市的商业中心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点,在城乡地区,即大型商业集团难以设立而连锁企业能显示自身优越性的地点却普遍没有建立销售网点。②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落后。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作为完善销售网络的保障措施,是连锁企业渠道建设的重要方面,在我国还很落后,表现为科技化、信息化程度低,物流统一配送率低,效率低下等方面。

1.2.5促销优势不被充分认识

连锁企业因本身组织特性,更易开展各种促销活动,尤为表现在公共关系促销和广告促销优势上,而我国连锁企业促销却还没有充分认识和利用这种优势:①未曾利用自身销售网络体系深入消费者社区的特点,建立一流的顾客关系管理系统,有效研究市场和吸引顾客。这些,除一些商业零售超市类连锁企业外,其它企业均对这一方式没有加以太多的利用。②同政府的关系中,总是被动适应政府政策,没有建立一种互动有益的政企关系。③没有充分利用自身各种促销优势,协调进行,开展更有影响力的促销活动。

2 连锁企业经营定价策略理论

连锁企业的价格策略是连锁经营成功与否的重点,是营销组合策略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价格策略直接影响利润的增减、市场占有率的高低,从而决定着连锁企业的整体形象。但不应陷入价格战的困境。影响企业产品定价的要素很多,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着重论述。

2.1价值与成本价值是形成价格的基础,而成本又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价格的制定必须考虑这两个重要要素

2.1.1商品价值

商品价值的大小决定着商品价格高低。价值反映社会必要劳动消耗,而社会必要劳动消耗是由生产资料消耗价值、活劳动消耗的补偿价值、剩余产品价值所组成。因此,企业制定价格时必须首先考虑商品价值的三个组成因素。但是,在一定时期内,价格与价值并不总是相一致的,而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会下降;当商品求过于供时,价格就会上升。因此,价值不是影响价格的唯一因素。

2.1.2商品成本

成本是商品价格构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商品价格最低经济界限。在一般情况下,商品的成本高,其价格也高,反之亦然。商口的成本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成本 、储运成本和机会成本。在确定商品的价格时必须考虑成本因素。

2.2 市场

商品价格,除了成本和价值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商品市场供求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2.2.1商品市场供求状况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供求决定市场价格,市场价格又决定市场供求。回此,制定商品价格时必须考虑市场的供求状况。

2.2.2商品商场竞争状况

一般说来,竞争越激烈,对价格的影响也越大。按照竞争的程度,市场竞争可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不完全竞争三种状况。企业在制定价格时,应认真分析竞争者的有关情况,采取相应的价格策略。

2.3 产品品牌定位

产品品牌定位对定价有很大限制作用,企业在定价时必须考虑产品的品牌定位。即在现实地位和期望定位两个基础上,综合做出定价决策,一般来说,在面对强势品牌的情况下做以下几种选择:第一,推出同类产品,但是价格相对较低,低价幅度与品牌差距成正比,品牌头号越大,价格低得越多;第二,将产品线集中在中低档,规避高端正面冲突而面对品牌地位比自己弱的品牌,企业采购的方法则完全相反。不同档次品牌的产品定价必须反映品牌之间的差距,否则会模糊品牌定位,还会使品牌价值无谓流失,使企业不能得到应有的利益。

2.4 销量或利润目标

销售和利润是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当一个企业追求较高销量时,也就是追求较大的市场份额时,采用较低的价格(或降价)是其通常采取的手段之一。这时,企业利润率降低,销量猛烈扩大,最终得到更多的利润总量。

当一个企业以改善盈利能力、提高利润率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时,他就难免要损失部分市场份额。他必然要在下列措施中进行选择:

第一、增加高端产品在自己产品结构中的比例,这些产品有较高的价格、较高的利润率,但是市场份额会较小;

第二、减少低端产品在自己产品结构中的比例,这些产品虽然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但价格较低,利润率也较低;

第三、在推出同等产品时,定价较高;

无论采取哪种措施,其利润率都会提高,但是市场份额有可能会减少。因此,企业的竞争战略决定了定价策略,并进而决定了价格和产品组合。

2.5 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

产品的生命周期对于战略性定价有显著影响,而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定价的影响又有很大不同。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之间都会出现一个拐点,拐点前后的定价战略会出现强烈差别,企业能否正确认识到这个拐点,以及能否及时调整定价战略,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竞争结果。

改变定价规则的风险在于对时机的把握,如果太早,拐点还没有来,大幅降价不会使市场份额的提升祢补降价的损失,企业会付出代价;如果一味等待,就会被别的企业捷足先登。

但在行业成长期,大众化的拐点不一定只有一次,有时候拐点会分别出现在行业中的几个细分行业市场。一个企业能够抓住一个拐点,但不一定能够抓住下一个。这就是定价战略的风险所在,也是正确的定价战略能够在竞争中制胜的原因所在。

2.6 消费者行为与心理因素

消费者行为,尤其是心理行为,是影响企业定价的一个重要要素。无论哪一种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种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并支配消费者的消费过程。因此,企业制定商品价格时,不仅应迎合消费者的心理,还应促使或改变消费者的行为,使其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同时,要主动积极地考虑消费者的长远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

2.7 国家政策因素

多数国家(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企业定价都有程度不同的约束。定价时,企业应主要考虑国家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等因素。

(1)国家指导定价。它是指国家物价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规定定价权与范围,指导价格制订和调整的企业定价方式。

(2)市场调节定价。它是指在遵守政策和法规的前提下,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市场竞争程度、消费者行为及企业自身条件等因素的变化趋势,自行确定商品价格。这种定价要适用于生产分散、量大、品种规范繁多、供求情况复杂、难以计划管理的商品,且主要依靠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商品价格。

上述七项仅是影响企业定价行为的部分要素,企业定价和企业技术能力、销售渠道等息息相关。在连锁企业的实际操作中,在制订价格上应该实行统一定价,连锁企业各分店一般没有自行定价权,商品价格由总店统一制定,实行统一管理,树立连锁店的整体形象,给消费者留下货真价实的良好形象,从而增强连锁企业的整体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王吉方.连锁经营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2.1-3.

[2]严鸿和,江瀚.我国连锁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产业论坛,2007,4:178-180.

[3]韩肃等.连锁经营管理[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10-11

[4]肖怡.企业连锁经营与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12-13

[5]王利平.连锁商业经营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5-16

[6]邹力宏.音乐产品定价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策略选择.《价格月刊》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