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技术论文范例6篇

预防技术论文

预防技术论文范文1

预防兽医学是研究动物传染性疾病及侵袭性疾病的病原特性、致病机理、疾病流行规律、诊断以及预防、控制的原理及技术的科学。本学科主要由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等多个相关二级学科组合而成,研究范围涉及各种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感染对象,深入群体、个体、细胞及分子水平,是兽医学一级学科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体现。该学科不仅事关动物保健,还直接服务于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动物检疫、生物制品、兽医卫生行政及环境保护等领域。

1 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的把握

预防兽医学研究生由于对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及应用认识不充分,他们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重复国内外最新研究,表现为对国内国际最新研究进展的跟踪性研究很多,①因此预防兽医学研究生研究内容过分集中和单一,很难有创新和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管理专家们指出:今后预防兽医学研究选题应把预防兽医领域经典的病毒学、细菌学、免疫学和病理学等基础理论同动物实验技术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才能进一步扩展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最终把病原落实到易感宿主动物,把病原和构成病的易感宿主动物体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阐明病原的致病机理,在弄清病原致病机理的基础上,才能研究和开发有效的防制产品,制定恰当的防制措施,减少动物传染病所带来的损失。

预防兽医学研究选题还应立足于当前我国畜牧生产的需求,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重视研究畜(禽)群中宿主动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物的易感性、病原对不同易感宿主的感染规律,研究病原生态学,阐明病原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不同病原在畜(禽)群中的共同存在以及不同病原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些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病原的变异及重组等对其毒力和致病性的影响等,②这样不仅能把新技术更好地加以运用,同时也能解决我国畜牧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预防兽医学问题。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应结合国家科技管理政策导向和我国畜牧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在研究大方向确定的前提下,合理定位细致的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

2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作为预防兽医学研究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自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领域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分子生物学在预防兽医学的病原学、免疫学和疫病预防与控制学研究等方面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预防兽医学分子生物学形成和发展以及与预防兽医学其它学科如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整个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预防兽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对其它学科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为预防兽医学在分子水平阐明疾病病原的生物特征、发病规律、致病机理以及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了理论和方法。③因此,作为预防兽医学的研究生,广泛学习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对提高其研究水平和拓宽其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在预防兽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应开设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应将其与其他课程密切联系起来。

3 教师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师,不单单是研究生的导师,它还包括了不直接承担指导研究生研究任务只从事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教师。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学和指导,教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责任,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做法是导师作为主导指导研究生在其他教师的课堂或实践教学下,完成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在导师指导下独立选题或完成导师承担的课题,不管是独立自主选题还是完成导师的研究课题,都需要研究生以课题为载体,完成课题的理论或实验研究,发表相应的研究论文。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虽然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漫长的过程,但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和培养下,以研究生本人在长期学习和训练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完全可以获得和不断提高的。从总体上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教学令人堪忧、导师指导不尽人意、学生素质下降和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不严等,严重影响了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家教育

转贴于

资源的紧缺、教育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的不利影响,研究生教育从精品化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学生素质难免良莠不齐,再加上学校对教师和研究生的管理的松懈,教师和研究生都没有充分重视自己的职责,教师没有严把教学质量关和研究生论文质量,学生停留于应付论文,甚至出现大量的论文抄袭现象等,同时研究生和教师的自身素质亟待提高。与国内教师比较,国外教师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做法值得提倡,他们在研究生生源上严格把关,研究生入学后,在课程教学和导师指导上充分发挥培养研究生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科研能力的作用,并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导师指导方式,促进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④在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兽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不断加强对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动手能力和接触生产实践环节的培养,在实践中积累大量的一手研究材料,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

4 实验室是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必要的硬件支撑

预防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瓦斯防治; 监测监控;火灾防治;煤矿灾害

中图分类号:T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0-0077-01

绪论

中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目前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耗中所占比重最大,但每层赋存条件复杂、安全形势严峻,矿井灾害一直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各大科研机构围绕中国煤炭存在的各种灾害进行聊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4],对矿井重大灾害的预防和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煤矿灾害防治领域还存在诸多关键技术难题尚未解决[5],事故总量和伤亡人数仍然偏高,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1.瓦斯灾害防治技术难题

1.1瓦斯灾害治理的理论和技术基础难题

目前,我国煤矿对瓦斯灾害治理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对瓦斯灾害发生机理、灾害的演化过程尚不能全面认识,从而影响了瓦斯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的进展。对于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的认识未能突破,影响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预报技术发展,尤其是影响临界值的确定。需要攻克的主要难题有以下两项。

(1)瓦斯运移、抽放作用规律和瓦斯煤尘爆炸机理。对瓦斯赋存、运移和涌出规律的系统研究;对不同开采条件和瓦斯抽放条件下瓦斯涌出规律和分布特征、地应力和瓦斯运移场的耦合关系的认识;对煤矿生产环境下瓦斯煤尘爆炸特性及其演化传播规律、瓦斯煤尘连续爆炸发生的条件和传播特性的深入研究等。

(2)煤与瓦斯突出机理与防突技术基础。目前,我国煤矿地质构造对灾害的控制机理和规律尚不能认识、仍停留在“假说”阶段。虽然我国也曾做过一系列的研究,但是对机理的研究多是零星展开的,缺乏系统性。

1.2煤层瓦斯含量测定技术难题

我国已经成功开发出了地质勘探期间煤层瓦斯含量、煤层瓦斯涌出量的预测方法和装置。虽然这些技术已经在煤矿是用了几十年并经过多次改进,但是其精确度仍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其测定值普遍低于实际值,以致使有的煤矿在建井期间就不得不进行安全补套设计,及造成了大量资金的浪费且带来系统性的事故隐患。

1.3瓦斯抽放技术难题

(1)构造煤的探测和区划研究。为提高瓦斯抽放率,急需探明原地构造煤分布区及其厚度,探测清楚原地构造煤瓦斯含量和突出区,还需要解决在高应力、高压力、高瓦斯构造煤区使用的钻进设备和抽放技术难题。

(2)松软低透气性煤层的本煤层瓦斯抽放技术。其核心就是要解决松软煤层的顺层钻进施工问题。

(3)高抽巷瓦斯抽放技术。在采煤工作面上方裂隙带布置瓦斯抽放巷道是当前十分有效的抽放技术,但施工量大,经济成本比较高,为克服其缺点,用水平定向长钻孔代替高抽巷的研究,至今已研究出了施工钻孔长度达600米到800米的强力钻机和钻孔工艺,需要继续研究能施工1000米的钻孔的钻机、钻具和钻进工艺,同时,还需要研究钻孔测斜、纠偏的技术和装备。

(4)改善煤层渗透性的技术。多数高瓦斯矿井的渗透率较低,严重制约了瓦斯抽放技术的发展。

(5)采动区瓦斯抽放控制煤层自燃发火关键技术。利用采动卸压而提高瓦斯抽放效果是煤矿很有前景的抽放方法,但是抽放同时极易带入空气从而导致自燃发生,因此,需要加大力度对采动区瓦斯抽放控制煤层自燃的研究。

(6)瓦斯抽放浓度控制技术。抽放瓦斯时,控制抽出瓦斯的浓度对瓦斯抽放效果和安全利用是十分重要的,但目前仍没有成功的技术和方法。

(7)瓦斯抽放标准。急需解决的一个技术标准问题就是煤层瓦斯抽到什么程度即瓦斯含量和瓦斯涌出量降到什么标准,就认为达到了“先抽”的标准和达到这一标准的技术和方法。

2.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存在的问题

2.1瓦斯传感器技术

目前,国外应用于煤矿的瓦斯检测原理主要为热催化、热导、光干涉和红外,而我国主要为热催化、热导、光干涉,以热催化和光干涉为主。红外气体测量原理在煤矿瓦斯监测方面我国虽几年前就已展开但是最终因为其采用电机机械调制,仪器功耗大、稳定性差、造价高而不能广泛推广。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用于煤矿瓦斯检测是国际方面的最新研究动向,而我国最需要做的就是对现有的热催化瓦斯敏感元件的技术指标进行提升和改进。

2.2监测监控系统

(1)监控系统传输网络体系结构需升级换代,安全和生产动态信息的传输缺乏稳定、快速、可靠的通讯平台。在地面,采用工业以太网络、现场总线组建监控系统的技术已经很成熟,而我国煤矿监控系统仍然采用主从式窄带通讯体系结构、时分制通讯和低速总线巡检等传统方式,周期长,传输速度慢、故障率高,灾害隐患信息容易漏报、误报,时效性也差。

(2)目前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主要功能是监测,控制功能单一,根本无法做灾害或事故的预警。利用监控系统对矿井重大灾害预测预报的实用性和准确性不高,不能有效指导安全生产,只是对采掘工作面和其他传感器设置地点的瓦斯浓度或其他参数的简单监测,不能根据变化趋势和整个矿井的信息进行专家诊断,形成对灾害的有效预警。

(3)现有的监控系统还存在报警后的处理预案不完善,现场维护力量薄弱、设备无故障工作时间短、抗干扰能力不强等。

3.矿井火灾防治技术存在问题

虽然在煤矿火灾防治理论和技术领域通过近几十年的攻关研究逐步形成了以预测预报、火灾监测、火灾预防和火灾治理技术、装备和材料为一体的综合防灭火技术体系,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目前我国矿山火灾防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不够深入,不能揭示矿井火灾灾害的深层次理论问题。

(2)在防灭火材料研究方面不够成熟、缺乏针对性。

(3)防治工艺技术的创新性不强,特别是在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缺乏专用设备,导致防灭火等现场工作难以迅速展开。

(4)整体技术的继承性不高,不能实现智能控制。

(5)矸石山的危害防治技术。

4总结

以上问题,是我国煤矿灾害防治方面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需要从实用技术推广和集成,关键技术突破及基础理论研究三方面着手。具体应整合安全科技资源,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安全创新体系,建立以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为主体的国家煤矿安全关键技术转换平台,建立以煤炭企业为主体的成果推广应用和再创新平台,建立以高效为骨干的基础研究平台,国家也应继续支持煤矿安全技术研究中心的扩建。

参考文献

[1] 王显政,杨富,朱凤山,等.煤矿安全新技术[M].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2.

[2] 宋元文.煤矿灾害防治技术[M].兰州: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3] 黄俊,牛艳萍,芦山.影响煤矿安全的因素与防治对策[J].洁净煤技术,2007,13( 3) : 94-96.

[4] 卢鉴章,刘见中.煤矿灾害防治技术现状与发展[J].煤炭科学技术,2006,34(5):1-5.

[5] 方树林.中国煤矿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现场与发展趋势[J].洁净煤技术,2012,18(1):90-94.

预防技术论文范文3

标题新闻

(1)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调整全国白蚁防治中心机构规格的通知 无

政策法规

(4)关于印发2011年全国性及中央部门和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的通知 无

(6)关于印发全国白蚁防治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无

(11)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四川省白蚁防治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 无

(14)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财政厅、环境保护厅、审计厅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白蚁防治示范项目后续管理有关工作的意见 无

领导讲话

(16)在全球环境基金中国白蚁防治氯丹灭蚁灵替代示范项目总结大会上的发言 无

论文综述

(17)试论我国城市害虫的管理策略 谭速进

(30)白蚁的化学防卫物简介 王余霞 李功春

工作交流

(36)成都房屋建筑发现新中华散白蚁(reticulitermes neochinensis li et huang)危害 谭速进 王思忠

王志明 陈文

(37)嘉兴觉海寺白蚁危害调查与防治方法 陈海江 张中达 刘锦生 郭建强 龚跃刚

(39)散白蚁诱杀技术在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故居的应用 吴一多

(42)白蚁对天麻的危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刘丹碧

培训动态

(45)第二期全国白蚁防治所(站)长继续教育研讨班暨《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培训班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 戴青峰

(45)浙江省《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培训班在温州市、奉化市成功举办 文清

(46)湖南省《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培训班在长沙市举办 无

(46)广西白蚁防治技术岗位培训暨《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宣贯培训圆满结束 无

(47)四川省《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培训班顺利召开 无

(48)江西省《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培训班在南昌成功举办 闫宜萍

(48)湖北省举办《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培训班 无

(f0002)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白蚁防治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白蚁防治工作座谈会在南京召开 徐冬

(f0002)全球环境基金中国白蚁防治氯丹灭蚁灵替代示范项目总结大会在南京召开 葛科

预防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成效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隶属于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成立于2004年,2010年获批“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4年通过了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验收。经过多年发展建设,“中心”确定了新的教学理念,即“以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公共卫生实践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一流教师队伍为依托,以完善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为基础,以制度和条件为保障,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效地提高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适应新医学模式的公共卫生人才作出一定的贡献。

1建设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面临着新的挑战,对公共卫生人才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现代公共卫生人才不仅要掌握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现场组织协调能力、宣传沟通交流能力、应急判断处置能力、自我学习创新能力等[2]。为适应新时期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需要,近年来,“中心”在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建设。1.1新的教学体系建设近年来,“中心”一直按照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指标体系的要求,不断研究和探索实验教学基本规律。从预防医学群体健康新理念出发,结合各专业实际工作的需要,探索出“以预防医学专业、非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的两条主线,注重4种能力(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科研素养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以第二课堂、学生科研兴趣小组、毕业设计、参与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实践活动为实验教学拓展的‘六个模块’新的教学体系”。1.1.1流行病学现场研究模块该模块面向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涉及课程包括: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医学科研方法学。通过该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流行病学的各种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各种预防医学实际问题的现场处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1.2环境与健康模块该模块面向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涉及课程包括: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化学。教学内容包括环境介质和食物中营养成分和有害物质检测、生物学效应检测,特别是大型分析仪器设备在环境介质和各类食物中营养成分和有害物资检测以及生物学效应检测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样品采集前处理、分析检测、数据处理、实验报告撰写等技能。1.1.3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块该模块面向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涉及课程包括:毒理学基础、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内容包括以动物实验技术和病原微生物检测为主的实验项目及公共场所公共用品微生物的检测、接触化学物后的生物效应指标的测定等,使学生掌握毒理学的基本操作技术及急性毒性、皮肤刺激毒性和三致作用的实验技术。1.1.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实验教学模块该模块面向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涉及课程包括: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预防医学、PreventiveMedi-cine、公共卫生学导论。教学内容包括应对处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教学目的的各类实验实践项目,使学生系统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方法,在突发事件发生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和次生危害发生时,能够识别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评价可能对人群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危害程度,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预防医学知识的能力。1.1.5统计学与计算机应用模块该模块面向预防医学专业及非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涉及课程包括:卫生统计学、医学统计学、MedicalStatistics、多元统计学与计算机应用软件、循证医学。该模块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统计学思维,掌握数据和信息的处理方法,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将统计学知识应用于复杂的实际工作和科研工作中。1.1.6群体健康与疾病模块该模块面向非预防类专业学生开设。涉及课程包括: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学导论、临床流行病学、全科医学概论。通过该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大卫生观念,掌握临床医学研究方法,并将预防医学理念应用到医疗卫生实践中,合理解释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1.2实践教学建设“中心”借助各学科强大的科研力量和北京市丰富的教学资源,紧密结合预防医学工作实践和教师科学研究实际,在本科生中有计划、有规模地开展了学生科研实践活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等创新性实验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文献查阅、文献综述、自主命题、科研设计、撰写开题报告、实验研究、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科研全过程的训练。通过这些形式,弥补了由于实验学时有限,难以实施周期较长、难度较大的设计创新性实验项目的不足,也为一些渴望得到更多的科研训练的优秀学生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使学生较早地接触预防医学工作实践并了解预防医学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态,培养他们的科研素质、创新意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为其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开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3,4]。例如2010届预防班学生在学习完《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等专业课程之后,申请到青金会世界银行赞助的大学生激励行动项目,对房山区大石窝镇石雕厂的粉尘作业工人进行健康教育的干预活动。经过1年的健康教育,使这个厂的工人的认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对粉尘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一无所知到在工作中主动采取自我防护措施,这些可喜的变化是学生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一次很好的尝试。此次活动由最初的2010届预防医学为主的23人团队,扩展到其他专业学生参与的30多人团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针对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石雕工人的健康干预》项目,获得了全国激励行动的项目成果奖。1.3管理体制建设“中心”是教学实体,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日常管理隶属于公共卫生学院,实行各实验室专管共用的制度。“中心”重要事项由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中心副主任组成的“核心组”共同商议,达成统一意见后上报院领导,由行政秘书或教学秘书具体监督执行。实现了各实验室有专人管理、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同时,“中心”还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如《实验室人员工作职责》、《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实验教学工作管理制度》、《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毒、剧、麻药品的管理制度、“三废”处理措施及应急预案》等。1.4师资队伍建设“中心”一贯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多年来坚持对新入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开展系统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①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培训。要求新入职教师必须参加一轮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实验课的学习,要求新入职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参加一轮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理论课学习,并进行全方位的实验技能培训,掌握各类仪器设备的使用及保养技术,每年至少40学时,经过培训达到独立上岗的要求;②科研能力培养。“中心”鼓励新入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参与学院各类科研项目;要求中级及以上的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积极申报各级科研项目或实验技术改进项目,同时在科研工作中承担培养年轻教师及学生的责任;积极发表科研论文及实验技术改进创新论文;③管理能力培训。通过建立、更新中心教学专项经费库、专用药品库、中心设备电子档案、图书档案、仪器设备说明书档案等工作,对新入职的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档案管理的培训;通过每年的教学改革专项申报、项目实施对中级及以上人员进行管理能力的培训;同时创造机会让中心人员参加全国各高校组织的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及实验教学改革会议,参观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④学历提高培养。“中心”要求青年实验技术人员(1980年后出生)积极攻读硕士学位,争取在3-5年达到研究生同等学力水平。

2建设成效

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心”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①实验教学课程覆盖面广,实验开出率高,教学效果好,学生学习成绩优秀。近五年,学生测试成绩优良率达96%,学生对教师教学综合评分均在90分以上。②创新性实验项目吸引了大批学生参与,在向学生传授学科前沿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开拓精神,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局面。对转变教育观念、铸造学生的创新素质及实行医学生的终身教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培养拔尖人才创造了条件。近五年,本科生参加第二课堂51项、学生创新实践53项,学生公开发表科研论文8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7篇。③毕业生就业率高。先进的设备、高效的管理、开放的实验体制、良好的实践训练环境,使学生实践能力有较大提高,保证了学生的大面积成才,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在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院本科生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连续三年获得校级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④近五年,实验教学中心人员承担教学改革研究课题35项;发表教学论文65篇;编写出版各种教材39部;获北京市精品教材2部;获各种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北京市级教学成果奖3项;建设了6门校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网络课程和1门双语示范课程,一名教师荣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的称号。当然,在“中心”的建设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辐射效应小、社会服务量少等,与部级示范中心的建设标准存在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将就目前的问题积极采取对策,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与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吴俊端,陆焯平,张志.构建社会实践平台培养预防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1):17-18.

[2]陈华,李跃平,刘宝英,等.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综合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71,87.

[3]陆彩玲,张志勇,余红平.构建实验室开放平台,培养实用型预防医学人才[J].高教论坛,2009,(4):28-30.

预防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FMEA&POKAYOKE运用 系统性预防 减少工序异常 防差错装置 实现零缺陷

FM EA即潜在失效模式和危害性后果分析,其英文全称为:potential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criticality analysis。20世纪50年代,美国Grumman公司把FMEA思想用于一种战斗机操纵系统的设计分析,60年代中期,航空工业正式应用FM EA即阿波罗任务(Apollo),70年代中期,美国公布FMEA国际标准,80年代被美国军方确认为军方规范(MIL-STD-1629A),1985年国际电工协会(IEC)公布FMEA国际标准:IEC812,我国标准编号:GB7826-1987《系统可靠性分析技术、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程序》。后来FMEA思想不断丰富,加入“不易探测度”、“事先风险数”。最后形成失效模式、后果及危害度分析,简称FMEA。

POKAYOKE由日本丰田生产体系创建人新江滋生首创,最初称为防傻装置(fool-proofing),后来为了避免引起一线操作工的误解更名为POKAYOKE(日文),意为“防差错系统”。英文译为:mistake-proff或fail-sawng,日本企业率先普及应用该技术,成百上千个这样装置给日本企业带来了质量奇迹,成为一种秘密武器,现已在全世界质量控制中推广应用。

FMEA根据面向对象不同一般分为设计FMEA和过程FMEA。结合实际本文只对过程FMEA进行讨论,过程FMEA是一组系统化的活动,其目的是发现、评价产品、过程中潜在的失效及后果,找到能够避免或减少这些潜在的发生措施并形成相应的书面总结。而防差错技术针对的是事件,是一个个案性防差错装置或技术应用,它通过该技术及装置的应用,替代过去依靠人工完成的重复劳动,并杜绝那些由于难以保持高度注意力和记忆力而产生的缺陷。

随着质量管理从三个阶段发展到ISO9000质量体系、6SIGMA理念、卓越绩效等先进管理理念的导入,质量管理思想越来越丰富,质量控制方法、技术、工具应用也日趋多样化。FMEA和POKAYOKE技术的融合应用就是追求卓越质量、实现零缺陷目标过程中有效应用之一。从一个技术广泛应用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二者都被汽车工业推广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效果,随后被一般的产品制造企业推广应用。本企业同样经过了质量管理的循序渐进式的发展,质量控制方法、手段、技术、工具也不断充实与提高。从CPK值评价工序质量控制能力、SPC技术应用于过程控制到6SIGMA工具、技术的综合应用,为烟厂实物质量的稳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逐步提升起到了积极支撑作用。

FMEA和POKAYOKE技术是6SIGMA工具箱中测量、控制阶段中推荐的技术。其应用的效果就是“预防在先、一次成功”。本企业在上海朱兰质量研究院的指导下,进行企业制造过程SIGMA水平测评。在测评过程中对FMEA和POKAYOKE技术有了较深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简单实践,觉得该技术的应用对减少工厂生产过程的工序异常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企业在前期准备基础上,成立了《以6σ方法为指导,运用工序异常预防核心流程图方法,提高现场工序控制能力》的项目,其核心就是如何运用过程FMEA和POKAYOKE技术减少工序异常。实施一个完整的FMEA需要九个步骤:确定项目和团队;收集有关资料,掌握分析现象;估计潜在失效模式、后果及其严重度(S);分析潜在失效的起因及其发生的频度(O);说明现在控制措施和评估不易探测度(D);计算事先风险数(PRN);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验证措施的有效性一一计算纠正后的RPN;形成FMEA报告。结合上述步骤根据企业实际,在项目开展初期,项目组首先针对企业历年来的工序异常,按5M1E方法进行分析,寻找这些工序异常发生的规律,寻找提高工序异常预防控制能力的方法和手段。然后依据过程FMEA,按项目的功能和运行情况画出企业生产工艺概要流程图,细化流程图,形成企业生产工艺核心流程图。因为根据FMEA技术把产品构成可看作一个主系统,它由各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由更细一级单元组成,就整个系统而言,如果某一层次某一环节发生失效,都可能影响上级系统的性能实现,最后导致整个产品失效,因此过程FMEA应针对产品的每一级系统及其发生过程的每一层次分别进行。根据上述思想,项目组把产品制造视作一个主系统,产品制造的各个工序视为各子系统,而每个子系统又细分许多小单元即小工序,同时把各工序之间关系视为输入、输出关系,然后结合FEMA事先风险数(RPN)的构成三要素:估计潜在失效模式、后果及其变化(S);分析潜在失效的起因及其发生的频度(F);说明现行控制措施和评估不易探测度(D),形成企业生产关系图和重点防范工序缺陷一览表(分工艺部分和设备部分),对顾客关注的、缺陷真实发生的、潜在发生且后果严重的即三要素评分值高作为核心流程图控制方法中识别关键工序缺陷机会的重要依据。随后项目组根据事先风险数RPN=(S)×(O)×(D)的计算对排在最前面的事和最关键的失效模式进行诊断。例如产品含杂、标识错用、产品错装等都作为RP N评分值高的工序缺陷而重点预防,并系统性提出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在提出纠正、预防措施时,尽管在诸如员工需要凭感官进行探测和判断的企业生产现场(不同于机械制造业),目前防差错应用不够普遍而且也没有经验可借鉴,但项目组仍积极探索防差错技术的应用,由于企业较长时期以来对防差错技术了解甚少,觉得该技术高深莫测,但通过对该技术的深入学习,觉得该技术非常适合本企业的制造工序,因为目前机器速度都达到万/分,其产品质量已无法依靠人工感官去把关,而防差错装置对于杜绝那些由于难以保持高度注意力和记忆力而产生的缺陷非常有效。其实在制造过程中,就有许多类似的装置或类似技术的应用,例如在机器设备上最普遍的质量检测器的应用,其就是防差错装置中一种类型,因此一方面项目组对以前运用的防差错技术和装置进行汇总,并按防差错方式分为:限制式,主要运用有定位销、限位开关、接触式检测器等;警告式,主要运用有运行异常报警的各类声、光出错报警器:助记式,主要运用有计数器、各类检查记录表,将上述纳入纠正、预防措施的同时也为下一步运用防差错技术积累经验。另一方面针对目前没有防差错技术支持但非常关键的控制点积极探索运用防差错技术和装置,并作为质量改进依据,在企业的初加工车间,改进小组人员针对烟丝含杂在原来保证除杂器正常运作基础上,就各类皮带可能磨损的橡皮制品掉入烟丝中这个久治不愈难题与设备管理部门积极探索、研究运用检测皮带跑偏报警防差错装置来提醒修理人员进行纠偏,从而有效防止了由于皮带长久跑偏磨损掉入烟丝的质量缺陷,此外初加工车间项目组人员针对该工序半成品含杂这一现象同样进行了防差错装置的研制工作,最终研制出除杂装置,从而在源头上防止含杂缺陷的发生。成品车间针对小牌号、多品种、多批号同系统生产可能产生错装这一潜在缺陷,分析可能产生原因,最终对每一机组产品输送通道安装全封闭隔离罩、装箱机安装隔离板以及生产时在易视点增加提醒标牌等一系列防差错装置和技术来有效预防错装缺陷的发生,同时成品车间项目组人员正针对产品标识易发生差错这一顽症积极探索信息化技术和防差错技术如何融合运用防止差错发生,试想通过操作人员在发生标识变化时输入自身通过规定渠道得到的标识信息与机组电脑获取的标准进行对比,相符可以开机,不相符无法启动机器或提示报警,从而避免人为错误。

通过上述系统的FMEA技术和防差错技术运用的整合,根据FMEA报告特点,结合企业实际项目组成员形成了与企业生产流程密切相关的重点防范工序缺陷预防FMEA表,对重点防范工序中的重点防范缺陷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落实责任人以及规定了监察办法和监察人等,结构如表1所示。

在形成上述重点防范工序缺陷预防FMEA表后,项目组对企业值班人员和内审人员就各部门重点防范的工序点情况,以及查看问题点的方法和技巧等进行针对性培训,通过企业值班人员、企业内审和车间部门按照重点防范工序缺陷预防FMEA表的内容进行检查,确保所有的纠正、预防措施已被实施或已妥善地落实。

经过多年的运行,企业工序异常发生次数大幅减少,这是多年来所没有的,从这一结果看,项目组不断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科学管理技术的融合运用形成较大的实践成果。通过加强对各重点工序异常预防点的控制,企业人员的质量意识提高了,运用新技术的信心得到了增强,追求零缺陷目标有了深刻的认识,大家齐心合力的协作构成工厂防范工序异常的网络,使企业的质量防范的能力大大提高。

通过项目实施和一种技术实践应用,有三点体会:第一,FMEA是一个系统性预防系统,实施一个FMEA它的工作量大,必须依靠集体协作,集思广益,充分讨论,每个职责必须明确到部门甚至个人,在讨论中有不同意见,必须作一些试验和调查研究,直至达到统一。在项目实施中,组成工艺、设备部门以及各车间的相关技术人员的项目团队,积极发挥大家智慧,真正达到了细节决定成败的效果。第二,及时性是成功实施FMEA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它是一个“事先的行为”非“事后的行为”事先花时间很好地进行综合地FMEA分析,能够容易、低成本地对产品或过程进行修改,从而减轻事后修改的危机。FMEA能够减少或消除因修改而带来更大损失的机会,适当地加以应用,FMEA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永无止境。第三,防差错技术提倡积极预防胜于消极处置。其原理在于针对一个缺陷发生,无需更多的检查人员,而代之以彻底追查问题的根源,即找出导致缺陷发生的人为疏忽或差错,采取故障预防装置来100%检查人为差错或有缺陷的工作状况,以便彻底杜绝缺陷的再次发生,防差错技术运用最终就是要实现所谓的零质量控制,即用预防装置替代作100%的自动检查的质量控制方法。

虽然企业运用FMEA技术和防差错技术取得初步效果,但对FMEA和防差错技术应用需不断完善,例如对所有纠正、预防措施后的RPN值都应评审,此外FMEA是一个动态文件,需针对变化的情况迅速作出最新的纠正、预防措施,建立企业级的防差错系统,加强防差错装置的检查,防止失效等等。相信随着企业工艺流程的不断优化和设备的不断更新,FMEA和防差错技术的运用水平将不断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的水平也将再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六西格玛核心教程(黑带读本).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

预防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公路;预防性;养护

中图分类号U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3-0039-01

《皇帝内经》曾记载“上医治未病”的名句,说的是医术高明的医生会帮助人们在未生病时,做到先知并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才是医者的最高境界。这句话放在公路养护来说就是在病害未发生前做好路面处置,也就是近年来公路养护业非常关注的热点——预防性养护。

交通运输部早在2006年的济南养护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加强公路的预防性养护,时隔5年后的南京养护工作会议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正霖继续强调,大力推行预防性养护,建立科学的养护决策体系。就在前不久的2011年全国交通工作会上,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提出2012年全面推行预防性养护技术。由此可见,预防性养护技术的推广应用已是大势所趋。那么预防性养护技术到底先进在什么地方,有哪些分类,在全国的应用状况又是如何呢?我就根据自己的认识就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论述。

1预防性养护技术应用的规模不断增加

“过去我国的公路养护理念是‘差路先养’。由于近年来交通量的不断增加和超载现象严重,公路损坏不断加剧,有限的养护资金只能用来维修已经损坏的道路,对于未发生病害的公路未能采取预防性养护措施,结果好路也很快发生了病害。就好像面对一筐苹果,先吃烂的,等烂的吃完,好苹果也变烂了,只好继续吃烂苹果。”据了解,交通运输部早已意识到公路预防性养护的重要性,除了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贯彻预防性养护的理念,其在颁布的《“十二五”公路养护管理发展纲要》中已明确提出:加大预防性养护力度,树立全寿命周期养护成本理念,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预防性养护指导政策、技术标准,探索形成一系列预防性养护技术,列出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全面实施预防性养护。在交通运输部多年的努力推动下,目前预防性养护的理念已逐渐被行业中大多数人所接受,其相关政策和标准规范也正在制定中,可以说,预防性养护技术大规模推广的时机已经来临。在多年的公路养护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中,随着预防性养护理念逐渐被认同,各地对预防性养护技术应用的规模也将不断增加。

2 全寿命周期养护成本省一半

据了解,美国是世界上预防性养护技术应用得比较成熟的国家,其实践表明,在整个路面寿命周期内,进行3到4次的预防性养护可以延长使用寿命10到15年,节约养护费用45%到50%,而延长道路使用寿命所带来的效益更是大大超过了预防性养护的成本。其中美国密歇根州从1992年开始实施预防性养护计划,对辖区内27.6%的公路采取了预防性养护措施,期间所需的大中修改建费用保守估计将达到7亿美元,是预防性养护资金的8倍。美国曾经做过这样的研究,选3条路。第一条路开通不做任何维修和养护,行车20年后直接翻修。第二条路在开通后10年做一次罩面。第三条路开通后,按照路面检测结果定期做预防性养护。研究结果显示,以第三条路为基准,前两条路的直接工程费用分别要比其高出63%和55%,而预防性养护所带来的路面的良好服务能力,更是其他两种方案无法相比的。甚至有专家提出,一条设计使用年限为20年的公路,如果在服役期间进行3到4次的预防性养护,措施得当的话,可以避免大中修。

3 因地制宜选择合理方案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在公路养护中就引入了预防性养护的概念和技术,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方面,自2000年以来,交通运输部西部建设科技项目实施了大量路面养护技术研究课题,其中就包括微表处技术、裂缝修补技术、冷补料技术等预防性养护技术的研究,对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目前国内高速公路最主流的微表处技术为例,先后被列入原国家经贸委国际技术创兴项目和交通运输部西部建设科技项目,在山西、山东、四川等地修建了多条试验路。根据研究和试验成果,交通运输部于2005年了《微表处和稀浆封层技术指南》。截至目前,该技术已经在我国近30个省市和100多条公路的养护中得到应用。

预防性养护技术的家族种类繁多,作用也不尽相同,有封水用的雾封层技术,有既能封水又能抗滑的微表处技术,还有集封水、抗滑、增加路面平整度于一身的薄层罩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