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活动研究范例6篇

户外活动研究

户外活动研究范文1

关键词: 旧住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性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旧住区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青年人口的迁移,现在大多数的旧住区都已经成为了老龄化的住区,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与旧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更新必将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居民生活尤其是老年人的生活对住宅区户外空间的诉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正在被慢慢蚕食,并且日渐萎缩[1]。

旧住区历史悠久,人情味足,居民彼此之间相互了解,并且建立了深厚的社区情感和邻里关系网络,这些都是旧住区可贵的积极因素,也符合老年人原居安老,落叶归根的心理需求。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房屋陈旧、道路狭窄、设施老化、治安混乱,缺乏应有的维护和改造,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活要求,更不能满足老年人对安全、舒适的住区空间的基本需求,亟需改造更新。而作为旧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户外活动空间的存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承载着住区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的活动,执行着住区功能,体现了住区形象,反映了住区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大量居住在旧住区中的老年人来说,改善住区的户外空间环境,使其能够适应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促进老年人的社会交往,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

2.老年人的户外活动行为研究

2.1老年人的基本特性及需求

人在进入老年以后,身体机能在不同程度上会出现一系列的老化现象,感知能力、骨骼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都会衰老,因此老年人在使用户外空间环境时,会出现感知度下降、敏锐性降低等现象,从而影响其对身边信息的接收。老年人心理方面由于生理及环境的变化也产生了相应的转变,如失落感、孤独感、自卑感、忧郁感等。

老年人由于生理变化和社会角色的转变,其对住区环境的心理需求也与其他居民不尽相同,与普遍要求的景观视觉效果不同,老年人更在意住区的安全性和邻里关系的和睦,在意原居安老和家庭氛围。随着老年人的心理感受的变化,必然会对其周围的生活环境产生各种反应,这些反应尽管对老人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场合,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2]。

2.2住区老年人的户外活动行为特征

2.2.1老年人户外活动范围

根据老年人出行的时间、活动的半径和频率将城市老年人在住区内部的户外活动范围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细化为三个层次:近宅生活活动圈、组团生活活动圈、住区生活活动圈。老年人在近宅活动圈主要进行交谈、闲坐、晒太阳等静态活动,因此近宅活动圈是私密性最强的空间。组团活动圈其活动半径约在180-220米,符合5分钟老人出行距离,在这里可以进行一定的公共活动和小规模的群体活动,老年人可以在此偶遇友邻、运动散步,组团活动圈相对于近宅活动圈来讲,其活动内容更丰富,公共性更强。

2.2.2老年人户外活动形式

在住区中常见的老年人户外活动形式主要可分为三类:独自活动、成组活动、群体活动。独自活动形式常见于高龄老人、轮椅老人,他们行动不便,听力和表达能力都在很大程度上发生退化,因此喜好在私密性强的空间进行独坐;成组活动的老年人是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老年人,或者性别相同、年龄相仿的老年人通常为三五成群的活动、聊天,形成了小规模的成组活动形式。

3 旧住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性设计原则

3.1邻里永续原则

既有的社会网络和邻里关系是旧住宅区的宝贵财富,也是最能体现住宅区活力的重要因素。在进行户外活动空间适老性设计时,必须立足于住区的现实情况,遵从邻里永续的原则,在保持住区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合理的进行改造设计,是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得以提高。

3.2安全弥补原则

现状的旧住宅区户外活动空间缺乏适老性的考虑,而且由于年久失修,住区存在地面破损、缺乏无障碍坡道、设施老化等一系列具有安全隐患的问题。而老年住户是旧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主要使用者,因此进行适老性设计时,首先要解决住区户外活动空间及其设施的安全性问题。

3.3历史延续原则

老年人在住区中经历了几十年的岁月,住区的一切特征都影响着老年人对该住区的感知、认知。因此,在进行旧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设计改造时,应该顺应住区本身的特征,尊重老年人长期以来形成的“地域固定性”的场所选择,再此基础上进行改进,使空间的优势放大化,消除其缺点,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活动场所。

3.旧住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性设计

4.1形成主次分明的空间结构

老年人记忆力下降,方位感较差,合理的层级划分和易于识别的空间组织可以帮助老年人寻路、定位,形成对空间的场所感和归属感。例如安排一个类似中心广场的占主导地位的空间,并提供空间导向的指示,活动空间之间应保持视线的通达性,各个空间具有明显的标志物,并提供指示牌,方便老年人定位。

4.2提供复合多样的空间种类

提供从公共到私密不同层次的户外活动场所,同时空间的尺度应富有变化,既有大尺度的公共开放空间,同时也有小尺度的角落,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注重活动空间的复合渗透性,在适合多人活动的公共空间周边创造可以休憩的小空间,适合老年人交谈和观看他人活动;

4.3创造易于交流的私密空间

易于交流的小空间可以被老人视为“私人会客厅”,在这里进行朋友间的交谈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会打断思维和谈话的琐事。此类空间应设置在能让老年人看到热闹的住区道路或其他活动空间的地方,这样可以让老年人感觉到在参与社区生活。

4.4重视室内外之间的过渡地带

室内外之间的过渡地带可以有效缓冲老年人对环境变化的不适,为老年人提供可以适应强光、噪声和温度的空间,同时也可以用来稍作休息并且观看他人活动。可以在每一个单元入口处设置棚架,让老年人逐步适应光线的变化,遮蔽恶劣的天气,同时设置扶手为老年人的停留提供支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扩大过渡区域的面积,并为老年人设置舒适的座椅。

4.5创造更好的景观观赏空间

对于旧住区中的老年人来说,利用户外环境好的空间享受阳光、呼吸清新的空气、种植花草或蔬菜、喂鸟、观察天气的变化是非常常见的行为。将景观较好的观赏区域设置在稍远离住宅的地方,但同时保证能从室内或其他空间易于看到这样可以促发老年人前往探索,有助于老年人走出家门活动。同时应设置步行道穿越宅前绿化或小花园,同时设置座椅,注意铺装材质的选择不应采取汀步,选择适宜老年人行走的柔性防滑材质。

4.结语

住区老年人日常户外活动空间场所设计问题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外延又十分广泛的综合性课题。涉及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学、老年社会学、建筑、景观及城市规划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适合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空间场所设计,首先要研究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其次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他们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活动特征,最后,才是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角度研究老年人日常户外活动空间场所设计,使得户外活动空间场所能弥补生理上的衰退、满足心理需求、符合老年人的行为习惯,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日常户外活动空间,使他们积极健康的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户外活动研究范文2

关键词:幼儿;户外;游戏,意义;现状;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085-01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而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都是以游戏为主的。孩子爱玩游戏,尤其喜爱户外游戏。户外是一个开阔的天地,也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一、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对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的家庭多数是独生子女,为了孩子的安全,成人对孩子的管制较多,不让跑、不让跳、不让与同龄的孩子一起玩,生怕自家孩子受伤、吃亏;而老师又怕孩子摔着,怕扣奖金、更怕家长闹事,对孩子的限制较多,在安全第一的驱使下减少了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在户外游戏活动中,幼儿与幼儿是平等的关系,幼儿与教师是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关系,这与家长的教育不同,家庭中的母爱偏重于生活上的照顾,孩子过多依赖家长,这不利于幼儿独立生活里的培养。由于园外广阔的活动环境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没有成人的过多干预,使幼儿能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充分表现。

我国农村幼教事业发展非常缓慢,是基础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这种落后不仅表现在教师的观念、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还表现为农村幼教机构物质环境的恶劣,房舍条件差,活动空间不足,缺乏玩具等,致使农村幼儿园无法开展户外游戏活动。

二、农村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开展的现状

1.农村幼儿园教师课程意识淡薄,“以教材为中心”,只采用一些固定的传统教学方法指导幼儿开展户外活动,对户外活动认识不足。认为户外活动是老师的“放松活动”,“放羊”现象特别严重。

2.组织形式单调。在组织户外活动时,不是放任,就是单调的玩大型玩具,自由活动也因老师诸多限制而得不到自由,至于户外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观察,玩沙、水等更不被教师重视。

3.农村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器械少,就像本园,除了一些桌面玩具和几架大型玩具外,大多以球、圈为主,不能保证幼儿户外活动玩具人手一件,造成幼儿赤手空拳、乱跑追逐现象严重,基本上都是以集体锻炼为主,孩子提不起兴趣。

4.农村幼儿园场地不足,一个班六七十位孩子挤在一个只有几平方米的教室,大多只有玩玩少量的桌面玩具,更谈不上户外活动了。

三、结合本园实际开展的户外游戏活动

为了拓宽孩子们的运动与交往的空间,我们尝试开展户外区域活动,让孩子们在一个空间广阔、材料丰富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内容。

1.充分利用乡土物产资源,就地取材,自制丰富的游戏器具

游戏器具是幼儿户外游戏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农村幼儿园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器具往往不能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可以就地取材,利用农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乡土资源,自制了丰富的游戏活动器具。教师引导幼儿用麦草编成蜻蜓,或做成草球、草圈等;用玉米梗做飞标等,大大地激发了幼儿游戏的兴趣,使幼儿置身于丰富的活动环境中,激发了幼儿开展户外活动的积极性。

2.变废为宝,与家长一起制作玩具,也可以师幼合作。用饮料盖穿起来做“拉力器”,废易拉罐、绳子做成“踩高跷”,薯片筒做成“航天飞机”用各种多于的布料制作投掷的沙包、利用报纸来制作奔跑的风筝、利用破损的光碟来制作投掷的飞碟等……

四、如何保证和提高农村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的质量

1.加强农村幼儿教师的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观念的认识,使之深刻的认识到户外游戏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可使幼儿充分吸收大自然中新鲜空气和接受阳光的照射,以加速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促进骨骼生长。

2.明确户外游戏活动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重要性

每天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可使幼儿的机体接受自然条件下的锻炼,解除大脑疲劳,提高幼儿适应自然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幼儿的户外活动,认真领会《纲要》和《规程》精神,学习幼儿教育学,分析幼儿心理、生理特点,将幼儿教师对户外活动的认识,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3.在户外游戏活动中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户外活动研究范文3

关键词:户外活动;活动选择;活动指导策略

当代西方和前苏联的研究都认为,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主动活动是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个体能力和态度、倾向形成的基本途径。在户外,幼儿会把自己从成人的期望中与自己的不确定中解放出来,较少的约束能让学生自由活动,让其以自己的方式认识世界。课程标准教材和教育计划选择规定了儿童间接学习的内容与进程,而教师则根据幼儿特点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实施,体现出儿童知识经验和能力发展组织者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幼儿身心发展的各项教学活动中具有组织、引导和促进的作用。

一、本地区幼儿教师指导户外活动现状

户外活动包括各种户外游戏、户外体育活动、自由活动、娱乐、实验操作安排、劳动和散步等。在幼儿园开展的户外活动主要是体育活动(正规性体育活动、非正规性体育活动)、沙水活动、观察活动。据此,笔者选择三所幼儿园,随机选择正在开展正规性活动(课堂教学)、非正规性活动(晨间活动、下午自由活动)的20名幼儿教师进行访谈和观察,访谈的题目主要从户外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设计考虑因素、指导活动策略、自我教学评价依据四个方面考虑设计;主要观察教师的指导策略,从指导活动的方法、干预活动的时机、干预活动的方式三个方面入手。

1.活动内容选择以教材为中心

大部分教师对户外活动内容的选择以教学计划为依托,以教材为依据。在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的开展、活动延伸四个方面的设计和制定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此活动的选择依教材开展,是有道理的。同时在笔者追问教师“如果幼儿对活动不产生兴趣或者在活动中出现其他更令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你会停止该活动吗?”绝大多数教师回答“会”。由此也可看出教师知道幼儿本身的兴趣也很重要。同时教师自我教学评价时,很多教师会关注到幼儿的兴趣。

2.教学注重幼儿安全因素

在与教师的谈话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由于担心在户外活动时会出现幼儿安全问题,在户外活动和室内活动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情况下会选择室内活动。在笔者问“活动的设计时,你首先会考虑到哪方面因素?”教师回答都会提及有关幼儿安全的问题。同时,在教师干预活动时机上,以教师发现危险因素干预最多。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十分注重幼儿安全。

3.缺少指导户外活动的专业理论知识,以自我教学经验为依据

在访谈中,很多教师对自己所开展的活动不知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但是笔者观察发现,在教师实际教学中基本能采用适应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二、策略及建议

1.课程内容选择

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各种潜在的活动课题;善于与幼儿交流,及时了解幼儿近期的兴趣和需求,以此为内容设计活动,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幼儿的发展。

2.注重幼儿安全

笔者认为可用三种教育方式:一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可对幼儿集中教育,使幼儿树立安全意识。比如,直接告知幼儿危险性,或运用事例或小故事让幼儿了解哪些行为会导致危险的产生等途径。二是教师可以在活动开展时及时提醒幼儿,随机进行安全教育。三是教师可以在活动结束后,对幼儿进行及时表扬和纠正。

3.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学习

幼儿教师需要学习有关幼儿发展、制订教育计划以及同幼儿和他们的父母交往和交流方面的知识。他们也需要管理者的经历,这样教师才能发展教学技能和获得知识。而据笔者的发现,很多幼儿教师缺少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此项建议。幼儿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增强专业知识量,接受培训、实践和促进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机会。教师要懂得在活动开展时采取何种干预方式(外在干预和内在干预),干预时采取哪种干预方法(平行游戏、共同游戏和现实比照),此外还要讲求干预的时机,把握干预游戏的正确时机,关系到游戏指导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3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1.

户外活动研究范文4

(一)对象的选取:采取目的取样的方法,选取实习所在幼儿园小中大班各一个,每天都安排有户外体育活动的被选班级的全体幼儿作为观察对象。

(二)研究方法

观察法:在幼儿户外体育自选活动时间里,采取时间取样的方法,在自然状态下,共观察45次(即小中大班每班观察总次数为15次,在每个类型器械活动观察5次),每次观察15分钟。观察幼儿在活动中体育器材的选择情况,设计观察表格,并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在观察表格中划记号或打勾。观察结果的统计方法为:每一个幼儿在一次观察时间里,选择一种材料计一次,重复选择也只能计一次。

笔者于2007年4月9日至4月30日进行了为期22天的幼儿同户外自选活动的观察。在自然情境下对幼儿的户外括动材料的选择情况进行观察记录。观察内容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幼儿在大型体育设施类材料的选择情况;2.幼儿在中小型体育器械类材料的选择情况;3.幼儿在手持轻器械类材料的选择情况。

二、观察结果

根据汪荃对运动类玩具的分类,笔者统计了实习所在幼儿园大型体育设施类材料有滑梯、轮胎秋千、摇船;中小型体育器械类材料有滑板车、隧道、爬爬垫、低矮篮筐、布飞盘、平衡木、高跷,羊角球、蹦床、大圈跳、绳、悬挂物;手持轻器械类材料有皮(篮)球、呼啦圈、铁环圈、小轮胎、纸团球、塑料袋气球、布团球、沙包、飞盘。

(一)幼儿在大型体育设施类材料的选择情况及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攀登类材料滑梯是小中大班每个幼儿都喜欢选择的材料。在摇摆颠簸类材料中的轮胎秋千和摇船的选择上,小中大班幼儿则表现出了很大差异。小中大班幼儿都选择滑梯作为锻炼材料。原因有二一是在大型体育设施类材料中,摇摆颠簸类的轮胎秋千和摇船的数量少,经统计,其数量各为2个和7个,不能满足大多数幼儿的需求。二是滑梯作为幼儿园最大型的活动材料。其本身对幼儿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二)幼儿在中小型体育器械类材料的选择情况及分析

由表3、4可以看出:中小型体育材料中,小班幼儿选择最多的是钻爬类的小精灵隧道(25%),其次是弹跳类的大圈跳(18%)和投掷区的飞镖(14%)。中班幼儿在中小型体育材料中选择最多的三项材料分别为钻爬类的隧道(16%)、弹跳类的羊角球(14%)和投掷类的低矮篮筐(11%)。大班幼儿选择最多的材料是运行类的滑板车(14%),其他依次为投掷类的低矮篮筐(13%)和平衡类的平衡木(12%)。三个年龄班的幼儿选择绳的比率都很低。由表2、3、4可以说明操作形式单一的材料如摇船、隧道更能吸引小班幼儿选择;具有挑战性的、技能要求较高的材料如秋千、滑板车则能吸引大班幼儿;中班幼儿在此种材料的选择上并无明显的差异。

经过分析得出产生这一情况的原因如下:①小班幼儿身体生长发育尚不完善,动作发展不灵活。不协调,在活动过程中,小班幼儿只有不断的获得成功体验才能激发其兴趣,促使自身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中班幼儿在此基础上动作有了进一步发展,他们有了想挑战自我的愿望,但基于活动经验及动作技能的局限,并未出现跨越式的进步;而大班幼儿在动作发展上技能和技巧日趋成熟与完善,经过在幼儿园两年的学习与生活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因此,大班幼儿具备了选择挑战性强的材料的技能要求。②幼儿选择材料进行活动,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幼儿不断变更的活动的需要。幼儿在参与活动锻炼的过程中,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能力,原有的心理水平都要经过一定的挑战和提高,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幼儿心理发展。幼儿在大班这一年龄阶段,他们比小、中班幼儿更具良好的接受心理和承受心理。因此。也愈有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心理需求。

(三)幼儿在手持轻器械类材料的选择情况及分析

由表5、6可以看出:手持轻器械类材料中,小班幼儿选择最多的是自制类的纸团球(34%),最少的是圈类的小轮胎(14%)。中班幼儿则表现为选择圈类的呼啦圈为最多(41%),球类最少(10%)。大班幼儿选择球类为41%。最高;自制类的飞盘(8%),最少。

出现以上材料选择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老师的关注程度。在观察幼儿在此类材料的选择过程中,发现每个年龄班幼儿选择最多的材料都是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关注最多的。教师的关注程度主要体现在:①材料的提供由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决定。手持轻器械类的材料是各班所特有的材料,活动材料的购置,各班有极大的自。每班材料的最终确定都由教师与幼儿讨论决定;②教师的日常渗透。在此类活动材料中的多数材料都是各班的特色材料,所以都存放在各班教室。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曾渗透了材料的不同玩法。如中班幼儿选择最多的呼拉圈,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就经常使用作为教学辅助材料,如roll(滚)、iump(跳)、pass(传递)、throw(扔)等,这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玩圈的经验。

表5、6中空格表示在这个班级并没有此种材料。笔者通过访谈该班教师得出原因如下:①教师对活动材料的认识因素。有的教师认为已有的材料已经能满足幼儿动作发展的需要,无须提供其他材料此外,有的教师认为缺乏的活动材料不适合该年龄阶段的幼儿所以就不为本班幼儿提供此种材料。②资金与时间因素。各班的班费有限,每一项开支都要明确;此外,在材料的制作过程中,所需时间的长短及取材是否方便也是原因之一。

三、讨论与思考

(一)幼儿自身的因素与幼儿对活动材料的选择

1.幼儿的动作发展

同一活动类的几种材料幼儿选择的情况有很大差异。三个年龄班的幼儿大都不选择绳作为锻炼材料。笔者在观察过程中通过访谈得出,不知道如何使用绳是幼儿不选掸它作为锻炼材料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教师在给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并未向幼儿示范和教授如何使用跳绳,幼儿没有可供模仿和参考的范例。此外,幼儿的动作发展也限制了幼儿对跳绳的选择,幼儿生2岁左右已能依靠双腿的力量使身体跳起。以后,其跳跃能力发展速度增加,动作日趋合理和丰富,高度和连续跳跃的时间逐渐增加。然而,跳绳并不只是双腿的参与就可以完成,它同时需要上肢即手臂与双腿的双向配合,蹬腿与摆臂的协调地连贯地进行,这对学前期的幼儿来说是难度较大的技能性活动。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幼儿为何不选择跳绳,其巾选择绳作为材料的仅十几名幼儿也只是用绳来作为其他材料的辅助材料使用,并未把它作为用来锻炼跳跃能力的材料。

2.幼儿的性别

从小班开始,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萌发和不断发展,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幼儿开始具备一定的性别意识。而这种性别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对活动材料的选择。如从中小型体育器械类材料中运行类的滑板车的选择情况上来看,三个年

岭班的幼儿男孩的选择次数远远超过女孩,因为在幼儿的实际生活中,担任“司机”的男性居多,女性偏少,所以在此种材料的选择上,幼儿袤现}{{r明显的性别差异。此外,男孩子喜炊参与刺激、冒险性活动,女孩子则喜欢处于安全状态也是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3.幼儿的兴趣

兴趣也是影响幼儿选择活动材料的重要因素。兴趣可以表现为: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幼儿的兴趣集中于某一活动材料。如滑梯是幼儿最喜欢的锻炼材料,滑梯作为一一个组合性的活动材料,有攀登的台阶,有弯曲、竖直、圆筒的下滑轨道,亦有可供钻的门洞等,为幼儿开展各类游戏提供了场所。②幼儿的兴趣也表现为在短时间里的转移。学前期的幼儿自控力不强,专注力较差,或受同伴的影响,或受自己情绪的影响等,易出现对各类材料的操作兴趣随时变更的现象。

(二)活动材料特点与幼儿对活动材料的选择

1.材料的灵活性

研究指出儿童的游戏受到材料类型的很大影响(Rubin,Fein和Vandenlerg,1983)。在各种锻炼区中投放相应的材料,幼儿可以一目了然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进行身体锻炼。然而,面对单一类型的活动材料,幼儿会受经验的限制,只能用反复的几种方法进行操作,活动的内容及形式单调。

2.材料的外观

小班幼儿在材料的选择上易受材料外观的影响。小班幼儿由干年龄小,受心理条件的限制,易被事物的外部吸引,所以对色彩鲜艳的材料比较感兴趣。例如,小班幼儿喜欢选择红黄蓝绿各色的鱼、船、马等造型摇船:身体由各色镶嵌组成的可爱毛毛虫小精灵隧道。

中大班的幼儿在材料选择上也受材料外观的影响,然而。其在选择此类材料后,如果材料能满足运动的需要他们则会继续。否则,就放弃此类材料而改选其他种类。所以说,年龄越大的幼儿主要为他们能用材料做什么所吸引。即使幼儿最初被绚丽的色彩所吸引,但如果这个材料不能给他们操作上的满足感,他们将会进行再次选择。

3.材料的难易程度

从幼儿对三类材料的选择情况中我们不难看出,活动材料的难易程度也直接影响幼儿对材料的选择。跳绳对学前期的幼儿来说,其在操作使用上的难度远远高于幼儿现有能力的发展,所以选择情况并不理想。而其他各种活动材料虽然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也有不同程度的难度,但它们基本能满足幼儿的运动需要,幼儿也会把它们纳入选择的范围。所以笔者认为只要材料在操作上并未超出幼儿的能力可接受水平,幼儿就会考虑选择。

(三)教师的作用与幼儿对活动材料的选掸

户外活动中,幼儿自由选择活动材料。有利于幼儿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助于幼儿认识自我。幼儿同户外活动材料是多种多样的,自己能力的高低、偏好喜爱都会在选择和操作过程中明显的表现出来,使幼儿对自我有一种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1.教师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材料

合适的材料,也即活动材料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通过操作材料身体和心理都能得到发展;此外,活动材料应能使幼儿的各项基本技能(走、跑、跳、钻爬、平衡、攀登)能得到发展和提高。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的身体有其年龄的特殊比例和特点。她以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年龄特点为根据来理解儿童的身体动作,并以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为依据进行儿童的身体锻炼。在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应考虑到他们的这种内在的生理、心理结构特点,提供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幼儿操作的活动材料,以满足各类幼儿对材料选择的需要。

户外活动研究范文5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户外活动;现状;对策

农村幼儿园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已经在大部分农村地区较普遍。农村幼儿园的出现有利于农村地区的幼儿及时接受早教基础教育,从而从幼儿时期就展开教育、开发智力、提高肢体的协调性等。农村幼儿园的户外活动能够帮助幼儿提高肢体协调能力,促进小脑发育,增强幼儿体质,锻炼幼儿毅力,有利于幼儿的成长,提高幼儿的团结协作能力。农村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内容和形式近几年有所丰富,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农村幼儿园开展户外活动的现状

农村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开展和发展,有了更加丰富的活动内容以及活动形式,活动的开展给幼儿带来了更好的锻炼和发展,但是,当前农村幼儿园户外活动开展的现状仍然不尽如人意。

1.受天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农村户外活动一般会受到天气、环境等因素较大的影响,比如在下雨、下雪、结冰、雾霾等天气下,幼儿很难顺畅地进行户外活动,甚至因为恶劣的天气幼儿就要暂停应有的户外活动,以免造成意外或对幼儿的身体造成伤害。

2.户外活动的道具受资金的影响较为短缺

农村幼儿园的资金相较城镇幼儿园来说,较为缺乏,因此很多户外活动的设施、活动材料、活动道具等不能够如愿获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幼儿园户外活动内容的丰富程度,甚至一些对幼儿成长非常有帮助的户外活动因材料、设施或道具的缺失而不能按需开展。

3.活动的安全保护设施欠缺

农村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一般较简陋,缺乏一些头盔、关节护具等一系列安全保护设施,这些设施的缺失,一方面会降低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时的安全系数,另一方面也会减少幼儿户外活动的种类以及方式。

二、针对农村幼儿园开展户外活动现状提出的对策

针对以上现状,提出了关于农村幼儿园户外活动开展的几项对策。

1.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天气环境设定不同的活动内容

农村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开展要以幼儿园所在地的环境为依托,针对不同的天气,策划不同的户外活动方案。例如,在下雪天气,不适合进行户外剧烈运动时,就可以开展由幼儿教师和幼儿共同动手来堆雪人等户外活动,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

2.自己动手,幼儿教师和幼儿共同动手制作活动道具

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与幼儿合作,一起制作户外活动需要的道具,不仅能丰富幼儿户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提高幼儿与人合作的能力,帮助幼儿开发大脑,提高智力水平。

3.提高幼儿的安全保护意识,取消安全系数较低的活动

教师在户外活动中,要时刻提醒幼儿注意活动安全。此外,在非活动期间,教师也应对幼儿进行充分的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对户外活动中较危险的部分进行更改,减少不安全因素。

综上所述,农村幼儿园的户外活动限制条件较城镇幼儿园更多一些,幼儿园教育是孩子早教的重要部分,农村幼儿园要针对目前户外活动发展的现状问题,从幼儿的基本情况出发,根据环境、天气等客观条件设置适当的户外活动方式,教师和幼儿合作动手来制作活动材料,从促进幼儿成长的角度,加强对幼儿的教育,从而提高幼儿的体质,锻炼幼儿的毅力。

参考文献:

户外活动研究范文6

【关键词】观鸟;生态意识

观鸟,又称作赏鸟,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利用望远镜,鸟类图鉴等设备在不影响野生鸟类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观察和观赏鸟类的一种户外活动。观鸟活动最早在英国和北欧国家兴起,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作为一项时尚的户外运动在西方国家十分流行。英国、丹麦、瑞典、法国、德国等国每年都有数百万人观鸟。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生态文明,教育为本;生态教育,学校为重。组织学生开展户外观鸟活动,可以有效拓展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领域,寓教于乐,有效培养学生生态意识,更可以促进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观鸟活动起步要求不高,通过社会各方的努力,完全可以在中小学得到逐步的推广。

中小学阶段的生态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关于自然界中生命及其生存环境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态度。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加涅把涉及到情感、观念、态度方面的学习独辟一类,指出“即便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更细致的语言说服,对于改变观念和态度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为观念和情感的变化,与榜样的作用和人对事物的亲身体验密切相关。”建构主义教育学派也认为,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虽然传统的小学自然课、中学生物课的教学及爱鸟周、环境日等环境教育活动所采用的讲座、图片展览、影视作品欣赏等活动方式,在传授生物及其生态环境相关知识方面是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传统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亲身体验,兴趣难以持久,在情感培养、观念和态度转变等方面更是作用甚微了。

“身临其境,观察体验”,是观鸟活动与传统课堂教学最大的区别。大自然是最容易被中小学生接受的审美对象。观鸟活动遵循教育学的内在规律,强调让学生到大自然中亲身体验,去发现、观察、欣赏自然状态下的鸟儿,感受自由生命所展现出的绚丽多姿以及鸟儿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观鸟、爱鸟、爱自然”是开展观鸟活动的中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