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课件范例6篇

分数除法课件

分数除法课件范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分物活动,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况,初步发展提出除法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学情分析:

1.北湖学校二年级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除法,这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

2.北湖学校二年级学生平时课堂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并勇于回答问题。学生们对于实物理解较为准确,能够正确进行除法列式,但对于除法竖式还是特别的陌生,这要求教师在讲解和指导时要特别注意,同时,二年级学生也特别好动,课堂有意注意力还是时间较短,不够集中,这也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难题,既要有教学机智,又要能够宏观和微观调控。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1、把口诀填完整

四( )二十 六( )三十六 七( )五十六

三( )十八 五( )三十五 八( )七十二

2、口算

7×6= 8×3= 18÷6= 20÷4= 2×7=

25÷5= 18÷3= 16÷4= 9×3= 36÷9=

设计意图:利用白板课件把乘法口诀练习和口算练习出示在讲授新课之前,有意识地把本课需要用到的“三六十八”涂成红色,这样既完成了旧知识的巩固复习,同时也为本课新知识的运用做了较好的巧妙的铺垫。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大庆市北湖社区瑞吉欧月湖幼儿园的小朋友,要来我们班参观。猜猜老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水果进行款待他们?生说:葡萄、香蕉、梨子、苹果、猕猴桃……

师:看来大家想吃的水果还真是特别多呢,但是今天老师带来的是水果之王――苹果。出示课件18个苹果画面,谁来数一数这里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观察、数数。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做个分苹果的游戏,你们高兴么?(高兴)师板书:分苹果。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的设置往往都是数学课的难题,这节课的导入也比较让我头疼,为了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我利用了学生熟知的社区幼儿园的名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猜老师带来什么水果,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因为班级里有几个学生能够踊跃积极回答问题,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他们肯定能够说出很多种,也一定能够答出:苹果。

三、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生说)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生说)

设计意图:利用情境图激发学生热情,开拓学生思维。

2.自主探究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

(1)请同学们动脑筋想想解决的办法,如有困难,可以找你喜欢的小伙伴一起想办法。师巡视指导。

(2)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

A、通过乘法口诀“三六十八”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

B、用除法算式算:18÷6=3,所以可以放3盘。

C、可以用学具摆一摆

D、用减法:18-6-6-6=0

18个苹果,平均分给来我们班参观的瑞吉欧的3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几个?

生答:6个。

平均分给他们其中的2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几个?

生答:9个。

3.认识除法算式

(1)小朋友们,你们回答的真棒!18个苹果,每盘放6个,谁来说说除法算式是什么?

生答:18÷6=3(盘)

(2)同学们,上面的过程也可以用除法竖式来表示,请看,出示课件。

边出示边解释说明边板书竖式。

指导:同学们想一想这个除法竖式的符号像我们学过的哪个汉字?(生答:厂)

被除数要写在“厂”里面,表示要被分的苹果总数

除数要写在“厂”撇的左边,表示每盘放6个苹果

商要放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要与8上下对齐,表示可以放3盘。

3乘6的积要写在被除数18的下面,表示分走的苹果数

被除数和除数的乘积的差“0”要写在下面,表示分完了,没有剩下的。

同学们一定不要忘了在横式上写出最后商的得数“3”

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除法竖式的写法,师出示课件。

谁来说说除法竖式中每个数字的意义?指名说。

同学们真聪明,下面老师再出两道题考考你们,有信心么?生:有

师:课件出示练习题。18÷2= 63÷7=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主思考,实物摆摆、教师课件演示、教师板书板演、学生动手计算练习、展台评价等多种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四、巩固练习

1.(出示课件)正月十五元宵节要到了,小动物们需要你们的帮助了,你

们愿意吗?(生答:愿意)

师:(出示课件)请你提出一个与除法有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生说)

师:(出示课件)自选一题,独立解决。请一生展台展示。小动物们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助。他们奖励你们一些蜡笔,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你们能把24支蜡笔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么?每人分几支?怎么列式?怎么列竖式?请一生展示并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出示课件)

3.同学们分的都很对,很好,小动物们奖励你们一些气球,大家来看看吧。(出示课件)集体交流,并说说每一步的意思。

4.机动练习:竖式练习、做一做。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多种题型、多种方式巩固练习,以达到教会、学会、并能灵活掌握的目的。

五、布置课堂作业

课本3页3题。

板书设计

分苹果

分数除法课件范文2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实际问题。

2.通过开展丰富的、可操作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 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小棒和圆片。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探索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先用小棒摆一摆。

(1)拿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 )根。

(2)拿12根小棒,每4根一份,可以分成( )份。

2. 列式计算

(1)把24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2)10里面有几个2?

师:同学们用小棒摆的非常正确。平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除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研究“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问题。

(板书课题:用除法解决问题。)

师:瞧,二年(1)班的小朋友到了科技园,看到了许多蚕宝宝,真是喜欢得不得了。科技园的管理员看到大家这么喜欢蚕宝宝,,便答应送给大家15只,但必须得先解决两个问题。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一)解决“等分”问题

1. 出示例题3: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里放几只?

2. 认真读题,你读懂了什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你能通过画图表示出来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画一画,再互相交流一下。

3. 全班交流。

(1)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问题是“每个纸盒放几只”。

(2)画图表示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4. 师: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指名板书。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5. 让板书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写的。并通过生生交流的形式解决以下问题:

(1)第一题算式:15÷3=5(只)。为什么这样列式?(因为这道题是平均分,求每个纸盒里放几只,就是求每份是几,所以用除法。)

(2)15÷3=5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

(3)为什么单位名称是“只”?(因为最后求的是每个纸盒里放几只,所以单位名称是只。)

6. 这道题我们解答得正确吗?用你们手中的小棒和圆片分别摆一摆。

7. 对这道题进行口答。

(二)解决“包含”问题

(让学生尝试着用上面的方法独立解决,遇到困难可以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1. 课件出示例题3: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2. 认真读题,你读懂了什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你能通过画图表示出来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画一画,再互相交流一下。

3. 全班交流。

(1)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问题是“要用几个纸盒”?

(2)画图表示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4. 师: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先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一说。

5. 指名汇报,解决以下问题:

(1)这道题算式:15÷5=3(个),这道题为什么也用除法?(因为这道题也是平均分,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所以也用除法。)

(2)15÷5=3表示什么?(表示15里面有3个5。)

(3)为什么单位名称是“个”?(因为最后求的是要用几个纸盒,所以单位名称是个。)

6. 这道题我们解答得正确吗?用你们手中的小棒和圆片,分别摆一摆。

7. 对这道题进行口答。

(三)体会内在联系,理解数量关系

1. 课件出示例题3两幅主题图及解答算式。

2. 比较上面两道题,你能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小组里讨论讨论,再汇报。

小结:由于这两个问题讲的是同一件事,所以都用除法;而且,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都是有15只蚕宝宝,所以被除数都是15;第二个已知条件和问题交换了位置,所以算式中除数和商交换了位置,造成了算式的意义不同,一个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另一个表示15里面有3个5。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 课件出示:

÷= ( ) ÷=( )

先独立完成,然后在组内交流: 怎样想出商,说出商的意思。

2. 学校买来12个足球。

每个班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 ( )

平均分给6个班,每个班分几个?

÷= ( )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除法,理解单位名称的不同。

3. 课件出示:练习五的第3题。

(1)教师引导学生读懂第一小题的题意,不要被“一共”迷惑,此题还是知道总数,进行平均分,所以应该用除法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分析。

四、总结提升,感受成功

师:今天我们用两种除法帮助二年(1)班的同学们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你们可真是既有爱心又很了不起。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我们!现在让我们来共同分享收获吧!学生畅谈收获。

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小棒和圆片,分别摆一摆,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培养学生及时进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课堂上,我还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解决第二种情况的问题时,我就放手让学生利用刚刚学习的步骤和方法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采用先独立解决,遇到困难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最后通过比较发现,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从而深入理解平均分的两种情况“等分”和“包含”,在运用中提升对除法概念本质的认识。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而本课的重点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等分)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包含)两种除法实际问题。这两种除法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很容易混淆的是单位名称,本节课我觉得在单位名称的处理比较到位。但对于数学实际情境模型的构建还稍有欠缺,应该帮助学生建构“总数÷份数=每份数”和“总数÷每份数=份数”这两个实际情境模型,并渗透模型思想,让学生初步感受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评析:

姜老师在“表内除法(一)――解决问题”这节课的设计中准确地把握了教材的目标要求,为学生创设了有趣的教学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具有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除法的意义。本节课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思路特别清晰,环节设计流畅,突出“学为主体、师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引导,目标明确。

本节课学生们在经历了“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探究新知,理解意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总结提升,感受成功” 的过程中,在老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探究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两种情况,并能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 环节紧凑,层层深入。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解决‘等分’问题――解决‘包含’问题――体会内在联系,理解数量关系”三个环节,逐步明确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进一步理解除法的两种情况,即“等分”和“包含”, 并比较了两种不同现实模型的不同,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它们相同的地方,都是平均分,都是用除法解决,在运用中提升对除法概念本质的认识。

3. 以生为本,渗透方法。

分数除法课件范文3

我所任教的五年级(1)班大部分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基本上能积极思考,举手发言,合作意识较强,少数学生能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习。但总体上从期末测试情况看,学生的成绩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学困生的面还是比较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方面有不同的收获。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一) 数与代数方面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乘法和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中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空间与图形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三)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

(四)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 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五)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式,理解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多边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简算。

2、使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会解简易方程。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公式。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向周边的居民宣传有关禁毒知识,做禁毒宣传的小能手。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六、教学措施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4、多创设学习情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6、合作探究,拓展引申。

6、给特殊群体更多的关心与爱心,因材施教,分层次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七、课时安排

1、 小数乘法 ---------------(8课时)

2、 小数除法----------------(11课时)

3、 观察物体----------------(3课时)

4、 简易方程 (16课时)

(1)用字母表示数 (3课时)

(2)解简易方程 (12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量一量找规律 (2课时)

5、多边形的面积--------------(9课时)

量一量 ------------------(1课时)

6、 统计与可能性--------------(4课时)

铺一铺------------------ (1课时)

分数除法课件范文4

关键词:创新精神、能力、培养

        一、计算机基础课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因为计算机的每一条指令,只要一句出错,就没办法正常执行。所以没有良好的使用习惯,很难在计算机上有更深的成就。应教给学生良好的编程风格,强调程序的可读性,自已读自己的程序都很难读懂,更不用说跟别人交流。

        二、传统的教学方法处于一种比较封闭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围绕着一本教材、一位教师,一个学习周期下来,只要学好了这本书,完成了作业,答好了试卷,就标志着这门课程的任务圆满完成。以这样形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读书、做题,缺乏足够的工作能力,如何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现代教学理念主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作为主导,教师要将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但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教给他们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主体,学生所具有的活跃的思维能力、强烈的求知欲望、强烈的表现欲和好奇心以及旺盛的青春活力,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得到很好的发挥。例如,在上语言课对循环结构讲解时,首先用典型的例子分析循环结构的特点,及每个例子下循环变量在执行过程中的变化,最后做出总结得出循环结构语句的特点,让学生对循环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让学生设计自己的算法。在循环中比较典型的一个题目:输入两个数求最大公约数。在课堂上我先给出用辗转相除求余数的算法,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给出不同的其它算法,有的同学利用穷举的思想,从2 一直到其中的一个数,分别去除这两个数,如果能够同时整除,就记载下来直到循环结束,最后记下的数就是最大公约数。 

还有的同学提出从其中的一个小的数开始向下取,一旦能够同时整除,立刻结束,这个数就是最大公约数。也有的同学给出一种算法,如果除数为0,这被除数是最大公约数,否则,如果被除数大于除数,则用被除数减去除数直到除数大于被除数,如果除数大于被除数则交换除数和被除数。学生广开思路,不拘一格,这样即使以后学习其它语言,也不会被局限在只有教师教的才是真理的模式,而会主动去分析总结,使他明白他自己也可能创造出一种更好的算法,这样达到我们的教学效果。

        三、计算机基础课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常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是由大家来完成同一道题,学生一拿到题目就开始埋头分析算法,最后编程实现。这样虽然对学生有一定的锻炼,但是在大型程序开发中却很难适应。因此在教学中虽然也只布置一道题,但把这程序分成很多小模块,分别由各个学生去完成。这样每个同学必须先坐下来一起商讨程序的接口,确定出接口方案,最后才由各人具体去实现自己的模块,不然各个模块接口不一致,别人就无法使用你的模块。这个观点可能有点以偏概全,但或多或少反映出计算机基础课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特别是完成一些大型的程序,一个大的项目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永远也无法完成的。

分数除法课件范文5

一、“解决问题”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

数学课中,问题目标的指向性常常受课堂教学环境、学习材料及教师的有效引导等多方因素的影响,教师在设计问题目标时应遵循以下三个方面:

(一)问题目标要具有针对性。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追求开放、民主、和谐的氛围,要求学生积极探索、大胆质疑,提出并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目标要有针对性,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所要完成的任务。例如,一教师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先让学生“摸一摸”书本、作业本封面和课桌面,意在比较哪个面积大。而教师设计的问题为:大家动手摸一摸书本、作业本封面和课桌面看看有什么新发现?结果同学们的发现五花八门,就是问题设计缺乏针对性,误导学生思维,导课时间过长,没有达到问题目标,相反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没有解决,教师只得草草收尾,把学生拉回起始状态,引导学生思考“哪个面积大”,其实这个问题一开始就可直截了当地提出:“大家摸一摸,看看它们的面哪个比较大,好吗?”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二)问题目标要具有渐进性。数学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体验解决问题的自豪、满足、成就和乐趣。例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一课时,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比?如何求一个比的比值?学生搞清了比和比值后,再进一步引导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就可以组成比例,明白这儿的相等就是比值相等。有的同学还会想到两个商相等的除法算式如何组成比例……这就说明,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深入,使学生从心理感觉到“解决问题”原来并不可怕,愿意解决问题。

(三)问题目标要具有开放性。课堂上,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拓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我在教学《分数除法》一课时,当小结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后,向学生出示:■÷■=■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当分组汇报时,有大多数组认为不可行,理由:1.这种解法只能代表分子和分子、分母和分母是倍数关系的分数除法。2.这种解法违背了分数的计算法则。3.如果分子和分子、分母和分母不能整除怎么办?但其中一组学生在讨论时分子和分子、分母和分母如果不是倍数关系时,也可以除。那就是先找出除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被除数的分子、分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时扩大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可以整除了。如25可先找2和5的最小公倍数为10,然后被除数分子、分母同时扩大10倍,这样得到的结果就一样。照这样的方法要求同学们又做了几道题,还真行,学习热情大大提高。

二、“解决问题”具有明显的策略性

(一)注重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的任务、内容和目标,怎样完成任务和如何评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会千方百计地解决问题,这期间教师要边导边问,控制好课堂的节奏,结合各组的汇报,归纳出问题解决的办法。通过学生合作与配合,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参与、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述能力。

(二)注重启发深入。常常在数学教学课堂中,为了能使提出的问题得到解决,就需要教师善于结合生活实际,用简单的生活实例逐步启发深入,解决问题。如在教学《乘法分配率》一课时,a×(b±c)=ab±ac,我们可把它看着简单的生活实例,来组织教学:a相当于每个人要分得的苹果,b和c相当于一家人的兄弟和姊妹,把苹果单独分给兄弟或姊妹吃行不行,学生肯定是不会赞同的,大家的要求是,兄弟分了苹果,姊妹也应该分。乘法分配率就是这样,把a分配给b,还要把a分配给c,只不过是这一件件事例归纳的结果。

(三)注重归类整理。数学问题常常不会是单一不变的,相同的条件,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特别是应用题,不断地变换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但善于归纳和整理,就会从中发现其普遍特征。关键要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做到心中明白,自然而然当他们遇到此类问题时,就会迎刃而解。

(四)对学生的评价注重方法与艺术。课堂少不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教师的评价要做到:“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多一个角度,多一幅美景;多一份情感,多一片天地。”反之,不讲究评价的艺术和方法可能扼杀天才的成长,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分数除法课件范文6

【关键词】复变函数;积分变换;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0 引言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是电子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数学必修课,是学好专业课的强有力工具。这门课程的理论与方法有很广泛的应用。如在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图像分析、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电磁学、热学及弹性力学中及工程技术领域。但因这门课的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公式多、授课学时少的限制,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到困难。这对授课老师来说是严峻的挑战,因此做好这门课的教学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结合我校对这门课的教学实践及改革经验和体会进行探讨,期望对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这门课的教学效果有所提高起到借鉴作用。

1 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方式

我校自2009年7月实行了“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后,压缩了理论课的授课时数,增加了实践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由原来的40学时减少到32学时,面对实际情况,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各专业课老师进行探讨,最终整合出适合我校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是专业课的数学基础,对工科学生来讲,是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快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应用方法,应轻理论重应用,不从逻辑上计较应该谁在先谁在后,基于这样一个想法,将柯西积分公式和解析函数的高阶导数公式放在留数定理后面介绍,作为留数定理的推论,可使整个结论统一起来,避免重复,又便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及抓住学习的重点。

由于学时的限制,制作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节省教师在讲课时板书的时间,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获得丰富形象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解决了学时少的难题。此课件获得了河北省高校多媒体课件比赛的二等奖。

2 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复变函数是高等数学的后继课。与高等数学的知识紧密相连,许多概念定理及结论是由高等数学中实函数到复函数的推广和发展,如极限、连续、导数、微分、积分等概念与实函数中相同,可采用类比法讲授,通过类比使学生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然后再给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拉普拉斯变换是函数经过适当改造取傅里叶变换产生的,它们的定义及性质几乎相近,在拉氏变换的讲解中,启发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得到其性质。这样组织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减轻学生在记忆上的压力,逐步熟悉了类比思维方法。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这门课中公式很多,尤其傅氏变换和拉氏变换中公式太多,难以记忆,借鉴其他学校总结出如下学习口诀:乘除运算互逆过,积分微分类似学;乘法积分为升级,除法微分作降序;原象乘升取变换,其像求导降级变;原象积升作变换,其像除法降级算;原象导降取变换,其像乘升平衡端;原象除降作变换,其像积升平衡见。

3 开设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实验课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作为专业课的重要工具,就要注重课程的应用,弱化理论。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选择数学软件Matlab开设实验课。通过计算机动画模拟、图形显示、声像处理及文字说明等方式向学生展现一个图文并茂、数形结合的形象、直观的教学环境、从而扩大课堂的信息量,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用计算机直观演示常用工程函数的拉氏变换等,加深学生对拉氏变换概念的理解及方法的应用。这部分内容在多媒体课件有具体的内容,由于学时的限制,没能将这部分具体安排课时,只是留给学生课下自学。在以后的教改中建议增加这部分内容,为专业课运用数学软件奠定基础。

总之,在面临新的教学模式下,做好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教学工作是件不容易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专业课的需要,不断探索,提高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数学教研室.复变函数[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张元林.积分变换[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