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年度工作总结范例6篇

辅导员年度工作总结

辅导员年度工作总结范文1

一学年的辅导员助理工作即将过去,初次担任辅导员工作,我感到责任也很重大。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自从担任07级艺术设计1班的辅导员助理以来,根据辅导员的各项安排组织配合好辅导员的工作,首先从本班学生的学习,思想特点入手,加强思想教育,并积极组织参加各项院校活动,发挥本班特长,以勤补拙,班级各项工作收到一定成效,也存在很多不足。现将本学期辅导员助理工作从班风建设,学风建设和组织参加活动三个方面总结如下:

(一) 班级的班风建设

针对本班学生入学成绩水平比较集中,高分学生少,中低分学生较多,性格偏内向,不善于表现自己,生活比较节俭,思想上都积极要求进步的特点,从入学伊始,就提出了团结,紧张,活泼,共进的班风口号。班风建设的措施如下:

⑴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开学伊始就在班集体中形成了良好的奋进,团结的氛围,努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寻找制定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重新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举行了新老生经验交流会,以自身的经历现身说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思想水平及能力,以更好的树立个人的目标。举办了“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班会,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现在的人才需求形势。

⑵组织了一支有能力,有号召力,团结向上的班委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班委会及各科课代表能与各位任课老师积极配合,抓好日常的考勤和良好的课堂纪律,为同学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管理好班级的日常工作。

⑶利用多种机会有班里的每位同学进行沟通,谈心,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奋斗目标。针对班级中学习拔尖,但家庭贫困的学生,帮助他申请了勤工俭学的岗位,其工作和学习得到了各位老师的认可;对于对专业没有兴趣的,打算换专业的学生,耐心疏导,讲明道理,帮助他认识到认真学习也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⑷建立了班级量化管理细则,对于同学们的行为形成约束。

㈡班级的学风建设

针对本班学生入学成绩水平比较集中,高分学生少,中低分学生较多,性格偏内向,不善于表现自己的特点,狠抓班级学风建设。措施如下;

⑴严格考勤制度和晚自习制度,辅导员和辅导员助理不定期抽查。对于无故缺课的同学,决不姑息。凡是无故缺课的同学一律向全班同学做检查,起到很好效果。

⑵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等主题班会,让学习成绩优越的同学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与大家交流,提高全班学习水平。

㈢班级活动组织参加情况:

⑴坚持每周班会制度,每次主题不同,增进了与学生们的感情。鼓励学生们用自己的视角去看待社会事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⑵能认真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以学校活动带动本班活动的开展和进行。克服了本班文艺,体育骨干少的客观因素,辅导员多下功夫,在各项问题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设计、摄影大塞;十佳歌手大赛中都取得的很好的成绩。

⑶针对本班学生性格偏内向,不善于表现自己的特点,由班委会组织,我协助开展了一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如班级联谊晚会,进一步增强了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丰富了大家的课余生活,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辅导员年度工作总结范文2

一、 政治思想方面

本学期我在配合学院思政处工作的同时对学生开展了为期4堂的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教育,主要针对爱国主义教育,国内外军事、中国周边形势和当代大学生思想内涵等方面开展教育,学生们也认真听取了每堂课的内容,在课上与学生进行互动,课下大家也再关心国家政治方面积极发表个人看法,长期以来,国家对于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一直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我也始终认为,开展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再有个人方面,我参加了学院为教工组织的党政知识竞赛,在参与比赛的同时我也加深了很多党史和党风廉政方面的知识,在寓教于乐的同时真正体会到了,参加这方面所获得的收益。

二、学生管理方面

1: 课堂与晚自习管理

酒店113班,113班是所有班级中学习气氛最浓的班级,和他们在一起总有被感染的感觉,这与一个合格的班委会密不可分。113班的班委会每天晚自习的时候都把同学都凝聚在一起学习,有很多时候工作不是靠监督,更多要考自觉,我想在这里他们做到了。

总体说来,我觉得每个班级都有每个班级的特点,根据他们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使他们更好的发展,无论他们的特点还有什么,他们都会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是我想看到的,也是所有人希望看到的。

2. 进一步抓好学生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

在开学之初,每个班都设立助理辅导员,助理辅导员在各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我很感谢这些同学能为我和新生做的一切,在自己得到锻炼的同时,我认为更多的他们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为自己的学弟学妹做了很多,再有就是带动作用。

在这里我深刻认识到这方面我做的不足的地方,在培养新的班委会的方面,我做的很差,在很多时候,我不放心,可是,这样在很多时候我工作做的很累而且没有侧重点,而各班班委就像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我不可能永远带着他们走,他么迟早要长大,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也要学会去相信他们其实可以做的更好。

三、努力做好安全教育

在学校三令五申的情况下,对于安全教育也重来就没用松懈过,可是学校还是接连发生多起恶性事件,这里主要就是针对公寓的安全教育方面,首先学校对公寓管理和日常请假制度做了很详细的规定,不许在公寓内吸烟,使用违规电器,公寓卫生,疾病防治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有很多学生对此表示不理解,在方便自己的同时就忘了学校的校规。

在本学期新男寝发生了多起纵火案,还有打架等恶性事件,在火灾发生的时候,很多同学因为自救的不及时发生了很多不幸的事,一件件血粼粼的事实在告诉大家,安全教育工作要放到重要日程上面来。

这学期我做了很多工作,在公寓和班级的主题班会上都亲自到场,讲述案例。我希望通过我的细心教导和正确的安全施救措施,能使同学们在危机发生的时候懂得自我保护。

四、 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辅导员年度工作总结范文3

一、国外研究现状

欧美国家高校从100多年前产生的岗位“counselor”类似于我国高校的辅导员岗位。一般是指经验丰富的学生事务工作者,主要从事学习、生活、就业、心理、职业能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性或咨询性服务。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在国外已经有了专业的硕士辅导员、博士辅导员。国外的辅导员研究大多集中在辅导员体系的构建上。在辅导员的考核体系上,如美国大学以一年为考核周期对辅导员进行评估,考核标准参考辅导员所做的学生工作,学生服务和学生就业三方面。考核结果与辅导员的薪酬、晋升密切相关。英国采用的“发现性教师评价制度”,这种评价制度和教师奖惩分离,从教师的需要出发,帮助教师改善其行为特点,但存在着标准模糊、目的性差等弱点。总的来说,欧美的辅导员起源以及工作职责和我国的辅导员制度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绩效考核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形成一套专门针对高校辅导员的科学具体的绩效考核机制。陈奎庆、袁志华(2009)认为: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以辅导员的工作特点为基础来构建。辅导员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性质的模糊性和广泛性,因此辅导员的考核要坚持定型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以定量分析为主,通过360度全面考核办法,建立科学有效的辅导员绩效考核体。陈建波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业绩模糊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建议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业绩考核中引入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该方法以领导、同事、学生为评价主体提出评价模型,并做了实例分析。这一评价模型使定性和定量评价适当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业绩考评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通过对文献梳理发现,针对辅导员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对策和建议,但就辅导员这支特殊教师队伍的激励研究明显过少,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操作性和现实指导意义还不够。国内有关学者对辅导员考核中的问题进行了几方面的理论探讨:一是创新考核方法,主要有模糊综合评价法和主要成分分析法;二是优化考核指标,有三个努力方向:以KPI理论为基础的关键绩效指标法;以德、能、勤、绩考核法为基础的指标细化法;还有以多方位指标选择法。三是完善考核制度。此外实施360度考核制度和基于“胜任力”研究考核法也是当前优化辅导员考核制度的重要主张。

三、ST学院现行辅导员考核体系现状

ST学院自2003年建校以来,辅导员考核工作经历了数次修订,最终形成了目前的考核体系,辅导员考核每学期进行一次,由学生工作处负责牵头,以二级学院考核与职能部门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总分100分,其中,二级学院考核占60%,包括辅导员互评、学生满意度测评以及二级学院管理评价,由二级学院自行组织实施,提交最终分数给学生工作处;职能部门考核占40%,根据辅导员条线分工不同,以条线考核为准,对不同二级学院在该条线工作的评价分等级,再一一对应到负责该条线分工的不同辅导员中,按照等级不同给予相应加减分,最终得出总分。这样的考核体系有可能存在诸如考核重结果而非过程造成的结果不公,具体来说,现行的辅导员考核体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重结果、轻过程。考核一般只是在每学期末通过发考核通知的形式启动开展,在考核方法中,重经验指标、重历史表现明显,对于辅导员平时工作的过程性考核材料疏于收集,而只是在学期末了给个笼统的分数作为依据,有失公允。

2.二级学院考核指标不一致。各个二级学院考核在对自己学院辅导员进行考评时,标准不一致,组织形式也不一致,导致各个二级学院最终评分标准不一致。

3.考核激励作用不明显。考核机制和指标的建立除了是对辅导员工作年度性的总体评价外,最终目的还是要达到激励、指导辅导员未来工作的目的,现行的辅导员考核体系并不能满足激励辅导员在未来工作中更好的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的目的。

四、ST学院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结合辅导员队伍现状,我们认为采用360度绩效考核法和关键绩效指标法,量化和质化结合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制定高职院校辅导员考核指标较为合适。360度考核也被称为全视角考核,是由被考核者的上级、同事、下级、客户和被考核者本人担任考核者,从多个角度对被考核者进行360度全方位的考核,再通过反馈程序,达到改变行为,提高绩效等目的。根据360度绩效考核理论,结合ST学院实际,可以将辅导员考核中的五个层面评价者选取为:

A.主管部门(权重60%):主抓辅导员工作的二级学院书记、副书记(权重30%),学工条线处领导(20%),学院分管领导(10%)。

B.同事(15%):全体辅导员互评以及各二级学院中与辅导员工作日常接触比较频繁的班主任中选取一定比例(不低于5名)。

C.学生民主测评(15%):按照辅导员分工不同,由二级学院提供名单,选取与辅导员日常工作紧密联系的不同年级、系级学生,按照学号定序抽取一定比例(不少于20名)。

D.辅导员自评(10%):通过自我评价也是对全年工作的自己总结,补充前几者评价内容中不完备的地方。

根据2006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相关内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的内容要求,结合ST学院辅导员工作实际,并访谈了分管辅导员工作的二级学院书记、处长和部分辅导员,我们认为,在对辅导员考核的关键绩效指标维度可以分别从以下几个维度考虑:

A.主管部门:二级学院书记、副书记主要从考核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工作能力、工作业绩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学工条线领导主要从就业、心理咨询、团学、奖助贫、医保工作、安全六个方面对二级学院进行评价,再根据辅导员分工不同,对应到相应的条线评价中。学院分管领导主要从德、能、勤、绩、廉五个反面进行评价。

B.同事:主要从团队合作、工作方法、服务水平三方面进行评价。

C.学生民主测评:主要从思想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班级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D.辅导员自评:主要是从辅导员工作总结、辅导员工作日志、辅导员自身所获奖项与指导学生所获奖项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综上,对各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具体细化,并对每个指标进行权重分配,最后得出总分。进行考核。具体绩效指标见附件1―6。

五、辅导员绩效考核周期及结果运用

辅导员年度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52-02

2009年8月19日广东省教育厅颁布的《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指在高等学校中从事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专职工作人员,高等学校辅导员的职务评聘应体现其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的职业特点,既可评聘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又可聘任管理干部行政职务。该办法的出台,标志着广东省各高校辅导员春天的到来,让广大工作在学工一线的辅导员看到了充满希望的未来。

广东培正学院作为广东省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民办本科院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一直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目前全校学生工作队伍共有89人,其中一线专职辅导员65人(无兼职辅导员),而我校现有学生总数为13 666人,师生比为1∶154。

按学历层次分:博士(含在读博士)2人,占总人数2.2%;研究生(含硕士和在读硕士)70人,占总人数78.7%;本科17人,占总人数19.1%。

按职称结构分:高级职称(含副高):2人,占总人数2.2%;中级职称(含今年在评16人)42人,占总人数47.2%;初级职称(含新入职尚未评职称)45人,占总人数50.6%。

从年龄结构分:35岁以上17人,占总人数19.1%;30―35岁33人,占总人数37.1%;30岁以下39人,占总人数43.8%。

按性别分:男性40人,占总人数44.9%;女性49人,占总人数55.1%。

一、学工队伍现状分析

分析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首先,从师生比来看,学校严格遵循了1∶200的师生比来配置专门的辅导员,这样会让辅导员的工作更加细化。同时,笔者在该学院工作近两年的实践表明,辅导员的工作的确是很细致入微的,包括查学生迟到旷课、每周走访学生宿舍这些都是有具体的量化指标的。

其次,从学历层次来看,研究生学历已经成为辅导员队伍中的大多数,而且学校也鼓励本科学历的辅导员继续提升自己的学历,并且实施了学费报销和报销、科研奖励制度。同时,很多辅导员读的硕士都是教育学、心理学等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学位,这为辅导员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道路提供了可能。

再次,从职称评定来看,学校也给辅导员设置了两种职业发展路径,既可以评教师序列的职称,也可以单独评定行政序列的职务。在培正学院,辅导员老师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努力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提升自己职称级别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最后,从年龄结构上来看,35岁以下的辅导员占据了辅导员总数的80.9%,这表明辅导员整体年龄偏向年轻化。年轻的辅导员,在做学生工作时,积极性相对较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比较顺畅,很容易成为学生的朋友。但同时,由于专业知识、人生阅历和经验的局限,当面对学生心理健康失衡、学生的大学生涯规划指导、学生价值多元化和思政教育相冲突的问题时,就无相关经验可以借鉴,只是简单地通过纪律和制度来进行约束,而当经验积累足够时,辅导员可能早就流动到其他岗位了,而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对辅导员职业的长期规划。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试图满足辅导员和学校双方需要的互动过程,为辅导员制定职业道路需要双方的共同参与,并在同阶段做出各自的努力。因此必须把辅导员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学校职业生涯管理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二、制约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原因

虽然学校已经为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包括鼓励报考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评定中级及以上职称、攻读硕士学位、转专业教师岗等,但是当前学校的辅导员流动性相对较大,辅导员自己的职业认同感相对较低也制约了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从辅导员自身来讲,职业选择不理性是制约自身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很多研究生辅导员迫于就业的压力,在毕业之际匆忙选择了辅导员这一岗位,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并没有对这一职业做长期的规划。很多辅导员之前就读的专业并非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和辅导员日常工作有极大联系的专业,所以也很难把自己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中。

与此同时,平时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也占据了辅导员大部分的时间,“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很形象地体现了辅导员的工作状态。在培正学院,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非常强烈,遇到任何事情找辅导员成为了第一选择。长期下去,辅导员就会形成职业倦怠,感觉自己成为学生的“高级保姆”,也缺少应有的成就感,就更缺乏职业归属感。在此种情形下,就会考虑放弃辅导员这一职业。

其次,从学校管理层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对辅导员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也很重视,推出兼课、评职称、转岗等多举措帮助辅导员规划职业生涯。辅导员可以兼课,可以评职称,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被考虑转岗,但是辅导员也只是在某些系部缺教师的情况下才可以兼课,于是大多数的辅导员很难连续获得兼课机会,也就造成辅导员评讲师成了很难的一件事情;虽然可以评职称,但是中级职称在民办学校的含金量也不是很大,而要往副高突破,也是非常困难的;虽然可以转岗,也就6名辅导员老师顺利转到了专业教师岗,但转岗对于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也未必是良策。

再次,辅导员的待遇相比专业教师而言,也是有相当一部分差距的,辅导员的工作强度远远大于专业教师,这难免会产生心理落差,毕竟多数的老师与辅导员学历是相当的。

同时,当前存在的不合理的辅导员评价机制,会让辅导员觉得好好干与随意干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很大,会挫伤很大一部分人工作的积极性。

最后,从社会认同度来说,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也偏低。很多学生认为辅导员就是为他的生活提供便利,很少认为辅导员是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而辅导员日常的事务性工作的确是不用高学历就可以做到的。在职业评价上面也很少给辅导员岗位来个级别划分,只要在该岗位上面,就统一是辅导员,这让辅导员很难就辅导员做一个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

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对辅导员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为辅导员日后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而且有助于坚定其从事辅导员职业的决心。因此,做好辅导员的生涯规划,对自己、学院和教育的长远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三、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路径探索

笔者参阅了相关的资料,同时结合本校实际,也想对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应确保辅导员走上讲台给学生教课的可能性。分析辅导员自身职业认同感较低的原因,笔者以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辅导员很难真正将自己归入大学教师的行列。既然教育部的文件中明确规定辅导员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所以大学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学》、《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必修课程可以考虑由辅导员来教授,这样也更便于学生私底下和辅导员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对于目前存在的一些专业不对口的辅导员,可以通过自身去考取一些诸如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的资格证书,之后再上岗。

当辅导员能够真正从琐事中走出来去做一些专业性的教学工作的时候,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便会不断提高,而在此基础上评出的职称,其含金量也会更高,同时兼课的课时费虽不是很大的数目,但是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辅导员的工资待遇,所以这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

其次,应该完善辅导员考核评价机制。虽然学校每学期也会对辅导员进行考核,但是考核的一大部分决定权掌握在了辅导员带的学生手中,而学生的评价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这是极其不科学的,在此基础上评出来的优秀辅导员相应也很难具有说服性。辅导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必须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进行。

从宏观层面上,对辅导员的层次可以分为资深辅导员、中级辅导员和初级辅导员这几个级别。资深辅导员可以要求具备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撰写的学生工作案例达到一定数量,并且具有极大的典范作用,同时为了专业化的需求,要求具备一定的职称和职业资格证书,当然学生评价也得占据其中的一部分,而中级辅导员和初级辅导员的级别可以参考资深辅导员的级别相应降低。对于不同级别的辅导员,其岗位津贴是可以有极大的差别,这样能更大程度地刺激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在微观方面,大学生是需要更加自主自立的群体,辅导员对他们的引导更多的是用行动力来做引导,要真正成为他们的人生导师,成为他们信任的人,高度的人文关怀与责任心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日常事务考核,可以设立一个机构专门从事学生对辅导员的反馈工作,促进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协调沟通,也能更加促进辅导员改进工作机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最后,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服务业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我们国家因为国情的需要,设置了专门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其实也可以考虑借鉴欧美的经验,除了将辅导员作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班主任之外,还是可以术业专攻,让辅导员分属于不同的社会服务团体,这样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将会大大提高,专业化水平也会不断提升。

四、结语

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近几年才提出来讨论的问题,但是辅导员的个人发展相对于每一位辅导员来说,却是从其一开始从业时,就不得不时刻思考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这种思考,不仅对于个人,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意义。一个职业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而它的后续发展,则需要整个行业内部的人不断摸索,共同寻求发展之道,也只有这样,广大的辅导员才能真正地走在省教育厅的《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给辅导员带来的春天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

[2]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实施的《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Z].

[3]秦海芬.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队伍思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4]付佳.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0.

辅导员年度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

共情(empathy)一词,最早是以美学概念提出的,随后由铁钦纳(Titchener)将之引人心理学。它是指能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并理解别人的情绪、需要和意图的一种人格特质。近年来,教师共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共情的研究也从原来的哲学思考开始转向实证研究。辅导员作为特殊的教师序列,对学生的教育与专业教师相比有所区别,更侧重于对学生思想领域的引领,在学生人格发展、心理健康发展、各项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辅导员自身的共情能力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共情不仅仅只是一种教育技巧, 更应内化为辅导员为人育人的一部分,内化为辅导员的一种人格素养,贯穿于管理、交流,乃至其全部日常教育生活中。因而,辅导员共情能力是高校开展学生工作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一、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在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现状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着空白,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现状,为高校开展辅导员专业能力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运用戎幸、孙炳海等人(2010年)修订的中文版人际反应指数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以下简称C-IRI),对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现状进行研究,为国内的辅导员共情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1.对象与方法

(1)被试。对浙江省某本科院校47名辅导员施测,其中男性25名,女性22名。被试的平均年龄(M=29.47,SD=3.11)。

(2)工具。中文版人际反应指数量表(C-IRI),共28个题项,其中3、4、7、12、13、14、15、18、19题为反向计分题,分数越高,表示共情能力越高。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该量表具有四个相对独立的维度,分别是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PT)、幻想(fantasy,FS)、共情关注(empathic concern,EC)、个体忧伤(personal distress,PD)。观点采择分量表测量个体自发的采纳他人观点的倾向。幻想分量表测量个体对虚构人物的感同身受的反应。共情关注分量表测量个体对处于不幸中的人的同情和关注的反应倾向,是对“他人取向”的情感反应的测量。个体忧伤分量表测量个体在看到他人遭到不幸时所产生的焦虑和不适,是对“自我取向”的情感反应的测量。

(3)施测过程。通过网络联系的方式,和被试进行交流,获得本人知情同意情况下,将指导语和量表发送给被试。要求被试选择相对空闲的时间,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填写,同时,由于研究者和被试为同事关系,为了避免出现社会赞许效应,特意告知被试填写的问卷不涉及任何评价,请被试按照自己的客观情况进行填写。

(4)数据分析与处理。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1)描述统计。描述统计结果显示,47名辅导员被试的观点采择分量表得分为26.68±2.74分,幻想分量表得分为18.91±4.24分,共情关注分量表得分为26.70±2.87分,个体忧伤分量表得分为19.85±3.47分。被试的总分为92.14±6.25分。

(2) 相关分析。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被试的性别和总得分在0.05水平上有显著相关(r=-0.302,p=0.039),具体表现为女性辅导员的共情能力总分显著高于男性被试。

被试的性别和个体忧伤分量表得分在0.01水平上有显著相关(r=-0.396,p=0.006)。具体表现为女性辅导员的个体忧伤显著高于男性被试。

被试的学科背景和共情关注分量表得分在0.05水平上有显著相关(r=-0.400,p=0.005)。硕士期间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相关专业的辅导员的共情关注显著高于其他专业的辅导员。

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被试的年龄和幻想分量表得分在0.05水平上有显著相关(r=-0.334,p=0.022)。被试的工作年限与幻想分量表得分在0.05水平上有显著相关(r=-0.321,p=0.028)。

二、提高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的对策思考

根据本次研究的数据结果显示,高校辅导员的共情能力相对比较高,但是还有一定的提高空间,而且也存在了个体差异。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共情能力,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了以下几点对策:

第一,各高校在进行辅导员工作分工时,可尽量考虑让女性辅导员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研究,得出性别和共情能力总分相关,和个体忧伤分量表的得分相关,具体表现为女性辅导员的总分显著高于男性辅导员,女性辅导员的个体忧伤分量表得分也显著高于男性辅导员。由此可见,女性辅导员在看到他人遭到不幸时所产生的焦虑和不适等情感反应比男性更强,共情能力也表现得更强,因此,在实际工作分工时,负责学生工作的领导可以将需要频繁表达共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分配给女性辅导员来负责。

第二,加强大龄或工作年限较长的辅导员的共情能力培训。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辅导员的工作年限和年龄和幻想分量表得分有显著相关,年限越长或年龄越大,得分越低。可见,随着年龄和工作年限的增加,高校辅导员对学生所描述的人物或者事件的感同身受的反应能力会降低,这很可能会影响到辅导员对学生的共情。因而,应不定期举办有针对性的辅导员共情能力培训,避免由于职业倦怠或者共情疲劳而造成的共情能力降低现象。

第三,高校进行辅导员选拔时,可优先考虑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背景的应聘人员,对于其他专业背景的优秀的应聘人员应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我们的研究数据表明,硕士期间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相关专业的辅导员的共情关注显著高于其他专业的辅导员。由此可见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对加强辅导员共情关注水平可能有效。高校人事管理人员在录用辅导员时可以优先考虑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背景的应聘人员。而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也应注重在辅导员岗前培训过程中加入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培训,这将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共情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第四,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还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由描述统计中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辅导员在幻想分量表和个体忧伤分量表上得分还有提升的空间,因而,在组织辅导员培训过程中,可以强化辅导员对个体共情时“自我取向”的情感反应的训练。

参考文献:

[1]唐兴,张松林.论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的培养[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8)

辅导员年度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005-03

自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倦怠”一词之后的40年时间里,关于倦怠的研究已经拓展到很多职业领域,包括律师、护士、医生、警察、社会工作者等。与此同时,关于教师职业的倦怠问题也日益得到关注。但是目前国内大多数研究者将研究对象关注在中小学教师群体,而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尚属少数,尤其是高校辅导员的倦怠研究更不多见。因此本研究以国内5所大学的辅导员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分析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探讨其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研究采用整体取样原则,对国内某5所高校专职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0%。

1.2 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所采用的问卷为“Maslach的职业倦怠量表”,根据台湾学者的修订,该问卷已经具有了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问卷为五等级计分,具有三个维度: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人格解体。该量表共22道题,采用李克特5等级评分,分数越高表明倦怠程度越严重。

1.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处理,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

1.4 样本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

工作倦怠量表采用1—5分的5点计分法,中数为3,上表结果显示,情绪衰竭维度的平均分接近于中等水平,低个人成就感、人格解体维度以及工作倦怠总体平均分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并没有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职业倦怠情况,但是在情绪衰竭维度的平均得分高于其它维度得分。为了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深入细致的对职业倦怠各维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2.2 职业倦怠感各维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婚姻状况因素

以婚姻状况为分类变量,对辅导员在职业倦怠各维度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发现,不同婚姻状况的辅导员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上的得分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2.2.2 职务因素。

以职务为分类变量,对辅导员在职业倦怠各维度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发现,不同职务的辅导员在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和人格解体上的得分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在职业倦怠感总体得分上差异显著F(102)=0.01,(P

2.2.4 参加工作时间因素。

根据所调查辅导员的参加工作时间的情况,我们将辅导员的工作时间分成3个时段,分别是1993-2000年、2001-2008年和2009-2010年。以参加工作时间为分类变量,对辅导员在职业倦怠各维度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发现,不同工作时间的辅导员在情绪衰竭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102)=0.049,(P

2.3 工作压力。

为了了解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情况,我们在调查问卷中加入了“学生工作的感觉”和“工作压力的来源”两个问题,以方便我们对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有一个直观和清晰的认识。

关于学生工作压力的情况,我们设计了“你对目前从事的学生工作的感觉?”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辅导员中,有16.1%的辅导员表示从事学生工作的感觉是轻松愉快或比较轻松愉快,有71.0%的辅导员表示从事学生工作的感觉是比较有压力或压力很大。

关于学生工作压力源的情况,我们设计了“对于学生工作中的压力,您认为主要来自于?”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众多压力源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工作任务重,时间长,精力不足”;其次分别是“学生问题层出不穷,难于处理”“ 自身的知识、能力不足,工作方法欠缺”。

3 职业倦怠情况

3.1 总体情况。

总体上看出,高校辅导员并没有表现出较为的职业倦怠情况,但是在职业倦怠的各维度中,情绪衰竭这一维度平均分高于其它维度。情绪衰竭是指个人工作热情的耗尽,表现为热情衰退。从生理学角度看,这是由于过度应激而导致的一种躯体和精神的衰竭,是对过高压力的一种反应。这一情况引发的后果表现为对学生的漠不关心,失去同情心,精神委靡,工作效率低下等。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较为主要的原因是长时间从事压力较大的工作从而造成对工作失去兴趣。

3.2 影响因素。

在调查中发现,在职务和参加工作时间这两个因素上,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进一步分析中发现,在职务因素上,学工办主任和普通辅导员职业倦怠得分略高于副书记的职业倦怠得分;在参加工作时间因素上,1993-2000年参加工作的辅导员职业倦怠感得分要低于2001-2008年和2009-2010年参加工作的辅导员的倦怠感得分。我们发现,院系辅导员最后的出路是院系副书记,也直接反应出职务因素直接影响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加快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3.3 压力情况。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1%辅导员表示学生工作压力比较大或压力很大,只有16.1%的人表示工作比较轻松愉快。在随后的调查中,造成学生工作压力较大的主要三种情况分别是“工作任务重,时间长,精力不足”、“学生问题层出不穷,难于处理”和“自身的知识、能力不足,工作方法欠缺”。针对这些情况,可以多开展相应的培训等活动,缓解学生工作所造成的压力。

4 对策和建议

中央16号文件实施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多大的进步,但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仍然有一些解决的问题。推动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增强职业认同感,提高辅导员自我价值感;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增强心理适应力,缓解工作压力等一系列措施,有效缓解辅导员压力,降低辅导员职业倦怠感,提高工作效率。

4.1 积极推动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一直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之一。高校应该加快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进程,积极推动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实现辅导员工作的良性互动,保障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定位问题,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改善辅导员队伍的结构,保证督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也能够激励辅导员积极上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项能力和综合素质。

4.2 增强职业认同感,提高自我价值感。

辅导员经常处在繁多的事务性工作中,此外由于工作的性质的原因,造成了部分辅导员理论水平不高,学术论文、科研成果较少,再加上经济收入比同期的专职教师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机会空间都比较小,这些都造成他们的失落与自卑,在事业上难有成就感,从而引起其职业倦怠。因此,高校要尽力营造尊重思想政治工作、关心辅导员成长的氛围,重视他们的工作,尊重他们的劳动,理解他们的苦衷,解决他们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困难,减轻过重的工作和心理负荷,并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使辅导员有职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而把学生工作当作一项有前途的事业、职业、专业来做。

4.3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奖励优秀的辅导员。以此激励其他的辅导员共同进步,起到积极的正强化效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考核体系既要体现对工作态度的评价又要体现工作绩效的评估。同时也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科学、合理、有效的学生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4.4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

通过调查显示,有超过57.9%的人表示在工作中的压力来自于“自身的知识、能力不足,工作方法欠缺”。因此,可以通过鼓励辅导员参加培训以及进修,以提升自己的综合业务素质。(1)召开工作交流会。通过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讲座、研讨会、参观等多种形式,对辅导员进行新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培训与交流。(2)设立专项学生工作课题研究经费,激励辅导员边工作边研究,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

4.5 增强心理适应力,缓解工作压力。

辅导员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心理素质拓展、心理讲座等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也可以通过自学等方法掌握情绪调节技巧,以此提高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当心情处于消极状态时,适当用心理学的办法,使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以此把心情调整到积极的状态上去。同时,也可以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平时的工作中去,使工作开展起来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 曾玲娟.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株洲师专学报,2002,7(3):82.

[2] 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2).

[3] 李丽.从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2).

[4] 曾艳.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困惑的思考[J].教育文化,2008,(12).

[5] 杨扬,姬旺华.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6] 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3(,1).

[7] 孟勇.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与职业倦怠[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

[8] 曾玲娟.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株洲师专学报,2002(3).

[9] 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