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制度范例6篇

消毒制度

消毒制度范文1

2、技术操作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一人一管一针一用一消毒制度。医务人员工作时要着装整齐、清洁,穿好工作服、戴好工作帽和口罩,诊疗工作前后要洗手。

3、治疗室空气、地面要定期消毒,必要时随时消毒并做好记录。每天上班前、下班后都要搞好所有工作场所的清洁工作。

4、治疗室、病室每天紫外线空气消毒,1:10084消毒液擦拭治疗台、桌椅、地面,每周95%的酒精擦拭紫外线灯管,并记录。

5、治疗室、病室要保持空气新鲜,经常通风换气,室内要经常进行消毒,如有污染,随即清除并消毒。

6、无菌器械、容器、器械盘、敷料罐、持物钳等要定期消毒。消毒液要定期更换。体温计、压舌板用后,应及时用消毒液浸泡。

7、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毁型、消毒液浸泡、及时运送上级医疗机构集中处置,在本院暂存不得超过2天。

8、对不明高热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应做隔离观察处置,尽快作出诊断和转送上级医院治疗,在病人离开后要进行彻底消毒。

消毒制度范文2

室温宜保持在20℃~22℃为宜,湿度应保持在50%~60%为好,要有监测温湿度的装置。ICU房间应定期消毒处理,室内空气培养要求细菌总数在200个每立方米(200个/m3)以下。控制出入人员的数量,减少其流通量。

开门窗换气,一般每日2~3次,每次20~30min。

紫外线照射、84消毒液,可配成1:500的溶液进行喷雾。

严格洗手制度任何正常人皮肤上都有细菌存在,其中有少数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等,在正常人皮肤上不致引起感染,若一旦转移到人体易感部位,如伤口、肺部或泌尿生殖器等部位,尤其是在重症患者极易引起感染。为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在接触两个患者和两邻床之间,为病人作查体前,各种技术操作及无菌操作前,处理尿壶、便盆后,进入或离开ICU时,均应认真进行手的清洗,必须要在清洗后用75%的酒精溶液进行擦拭消毒。

ICU内墙壁、天花板,应保持无尘和清洗,每日应清洁处理,可用含氯消毒液500mg/L彻底擦洗一次。门窗、床柜、病床及各种装备仪器表面每日需用500mg/L84消毒液擦拭。各种各式的抹布分开使用,分类放置,每人每桌一块,定期消毒。地面可用500mg/L的84消毒液清洁处理,每日应不少于4次。

严格隔离制度转送进入ICU与进手术室一样,应当使用清洁车或活动床。严格掌握患者进入ICU的分房标准,为了预防交叉感染和防止其散布,进入ICU的患者一定要分房治疗,如患者本人无感染但需要肾透析者,宜住单房间。有潜在感染病例如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须住单房间。有传染病患者、器官移植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以及有明显感染者如开放性化脓或引流的脓胸病人等均需住隔离房间。隔离房间应在位于通气道的末端或ICU之外。

消毒制度范文3

通风、消毒制度

为切实做好我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把传染病和流行性疾病防控工

作落到实处,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开窗通风制度

1、按照《中小学教室换气卫生标准》规定,教室、图书馆(阅览室)

等学习场所每小时需要通风与换气。根据季节和天气的不同,确定换气方式

与次数,温暖天气宜实行全日开窗的方式换气,寒冷天气在课前和课间休息

期间宜利用教室和走廊的窗户开窗换气。

2、各班级设立卫生委员,专人做好教室门窗开关通气工作,并负责做好

记录,每周交校医室检查。

3、办公室、专用实验室、会议室等集体场所指定专人负责开窗通风工作,

并做好记录。

4、学校每天对各班教室、各专用教室、办公室等学生学习、生活场所开

窗通风换气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纳入对年级、班级、科室评比的内容。

二、消毒制度

1、学校应根据需要配备紫外线消毒设备、84消毒液、75%浓度酒

等,配齐喷壶、洒水壶、水桶、抹布等工具。

2、学校要定期和不定期加强师生消毒知识、消毒器具使用与操作要点的

培训,根据不同季节向学生宣传预防传染病相关知识。

3、学校要在每天放学后对教室、办公室、集体场所进行一次消毒,在流

行性疾病和传染病突发或高发时要增加消毒的频次,每天中午午餐后和下午

放学后进行两次消毒。

4、发现一例确诊或疑似病人,根据具体情况让其回家休息、治疗或直接

送往医院。病人所在教室或办公室用5%含氯消毒剂彻底对地面、桌面、门

把手、以及手可以触摸的地方进行彻底消毒。呼吸道传染病,可采取紫外线

照射对空气进行消毒。

5、学生及教师患传染病时应立即隔离治疗,所在班级或办公室要进行彻

底消毒。如各种用具和用品都要用消毒水浸泡或擦洗,不耐湿物品要用日光

曝晒,加强室内通风,必要时进行空气紫外线消毒。患者待隔离期满痊愈后,

经诊治医院开具疾病痊愈、解除隔离证明,再经学校保健教师同意后方可回

校。

6、对患者所在班级或办公室和与患者接触过的学生或教职工要进行隔离

筛查。隔离和观察检疫期间学生不许串班、扎堆,取消大型集会活动,隔

离期满后方可解除。

7、对原因不明的高热、腹泻的学生,联系监护人,过后对隔离室或卫生

室进行彻底消毒。

消毒制度范文4

1、科室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兼职监控医师、护士组成,并在科室主任领导下工展工作。

2、遵守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生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进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有医院感染反馈,改进及处理登记本。

3、门诊布局合理,分区无逆流与交叉,各牙椅之间用适宜的隔帘分隔(高1.6米左右),并有配套的流动水洗手设施、快速干手设备及手消毒液。有独立的器械消洗、消毒、灭菌室。各诊室加强自然通风,治疗前后用消毒液擦拭工作台面、座椅及地面。每日工作前后用紫外线或臭氧进行空气消毒30min-60min分钟;每周对工作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处理。

4、口腔科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疾病标准预防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加强工作人员及清洁器械工人的岗位培训,提高自身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及手术隔离衣(小围兜)、防护屏、护目镜,接诊、治疗每个患者前后均戴手套,一人一换,戴手套前后均应洗手及手消毒。

5、进入患者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灭菌或消毒”的要求,各类诊疗器械按《医院消毒技术》要求选择适宜的消毒或灭菌方法。口腔检查器材尽量采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弯盘、一次性垫巾等,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标识齐全,无过期、无漏气、无破损,并禁止重复使用。凡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诊疗器械必须达到灭菌。修复、正畸印模须用消毒液浸泡,石膏模型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置紫外线灯下一米距离内照射30分钟备用。

6、传染病患者就诊完后应严格按传染患者敷料、器械处理,防止污染,并严格按规定进行其他终末消毒。

消毒制度范文5

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规文件,按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制定了产房工作制度、分娩室制度、产房保洁监控措施、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一次性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并制订成册,人手一册。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预防感染的发生,使控制产房感染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

2 产房的环境

产房室内保持空气清新,温度26℃,湿度50%—60%。布局合理,严格区分限制区、半限制区、污染区,各区域之间标志明确,做到洁污分开。地面湿式清扫,定时通风换气,产房桌面、地面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1次,且必须用专用抹布、拖把,有明显的标志,每日用后清洗、晾干备用。使医务人员从区域划分上强化医院感染意识。

3 产房的环境学监测

产房每天定时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照射2h。产妇分娩送回病房后再照射1h,每2周清洗过滤网1次,每月进行环境学监测,符合二类标准(≤200cfu/m3)。对待产室、隔离待产室、洗手间、器械室每日进行紫外线照射1h,灯管表面保持清洁,每周用酒精纱布或棉球擦拭1次,每季度进行灯管强度监测(>70uW/cm2),以确保消毒效果。若监测不达标,立即寻找原因,进行整改。

4 进入产房前准备

工作人员进入产房须戴帽子、口罩,穿专用工作衣,换拖鞋,非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产房,孕妇及家属进入待产室说明注意事项,戴帽子、口罩,换拖鞋,拖鞋要求每日刷洗,用含氯消毒液消毒30min,晾干备用,污染时随时更换。

5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每天专人检查无菌物品有效期,到期重新灭菌,周一、周四消毒灭菌并更换无菌缸,所有无菌物品、消毒物品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严格会阴冲洗消毒,接产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新生儿脐带采用气门芯结扎,碘酒、酒精消毒,脐腹带包扎。产包、床单、中单、臀垫均为一次性,用后装入黄色塑料袋,焚烧处理。产床每次使用后用含氯消毒液擦拭,铺一次性床单。接产器械用后先清洗、酶浸泡,水溶性器械油擦拭,包装,高压灭菌。

6 隔离产妇的管理

对疑似患有传染病的孕妇,应在隔离待产室待产,分娩时在隔离分娩室,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用后的一次性物品以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产房严格进行终末处理,彻底切断传染源和传染途径。

7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产房护理人员经常接触产妇的血液、羊水、分泌物等,很容易被感染,因此,产房护理人员在执行各种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消毒洗手规范,养成自觉按规范洗手的良好习惯。使用非手触式流动水洗手装置,操作前后使用洁芙柔消毒凝胶进行手消毒,接生时要求做到外科手消毒(≤5cfu/cm3),并每月监测手消毒效果,以预防与控制感染的发生。

8 被锐器刺伤的防护

工作中不慎被锐器刺伤或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处理措施并上报,同时进行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体会:通过加强产房医院感染的管理,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工作人员转变了观念,达到了产房清洁、消毒、隔离的目的,防止了疾病的传播,保障了母婴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提高了医疗质量,保证了医疗安全,有效地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参 考 文 献

消毒制度范文6

一、对消毒药的浓度过度依赖

养殖场使用的消毒药的浓度调配应运用科学合理的办法,并非药水浓度高更有利于清洁工作。浓度过高会造成药水残留,养殖人员应严格控制合理的消毒药浓度调配。

二、消毒液配比标准模糊

饲养人员在养殖场工作中,对消毒液的配制没有明确的配比标准,随意按照个人喜好配制,缺乏标准化的配制容器和称量工具,造成消毒液的浓度不均匀,影响其在养殖场的使用效果。

三、消毒药和消毒方式选择不当

在选用消毒药时应根据消毒的对象、目的和预防疫病的种类选择合适的消毒药物及消毒方式。

四、消毒方法不规范

养殖人员在养殖工作中的消毒没有标准化的工作制度,使得工作人员忽略消毒工作在养殖中的重要性,没有科学、规范的消毒方法,使养殖环境的消毒程度和效果不足,影响养殖工作的效率。

五、消毒不及时

养殖场应科学合理地制定对养殖环境和畜禽的定期定时消毒制度。消毒工作虽耗时较少,但对于大规模养殖场的养殖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不能在养殖场中进行不定时的消毒,否则会使细菌和病毒扩散到未消毒的圈舍,达不到消毒效果。应定期在养殖场进行全方位大范围的完整过程消毒,提高消毒效果,减少病毒和细菌的扩散。

六、对养殖场来往人员、车辆和设备消毒不全面

由于封闭式管理制度在一些大规模的养殖场中不够严格,对来往的人员、车辆和设备消毒不够全面,导致细菌和病毒从外部被带入养殖场,影响养殖场的消毒效果和养殖效果。

七、消毒设施准备及利用不足

当前许多大规模养殖场的消毒设施都是基础消毒设施,对新型消毒设备引进和准备不够充分。虽然部分养殖场准备有紫外消毒灯和员工消毒脚池,但在消毒工作中却得不到充分利用。紫外消毒灯平时关闭或照射时间不足,养殖人员不用消毒池进行消毒或消毒池内药水更换频率较低,达不到充分的消毒效果。

八、空舍清扫工作不全面

在空舍消毒前应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扫工作已成为养殖场防疫中的基本常识。清扫前,先用合适的消毒液进行喷洒。但包括粪污和垫料在内的圈舍却极易被很多养殖场忽视,未经喷洒消毒的畜禽粪污、垫料等被清扫出栏舍后,如不及时规范处理,很容易成为各种病原长期存活滋生的源头,给养殖场带来疫病发生的风险。

九、对饮水消毒的误区

上一篇投诉中心

下一篇五方杂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