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经典爱情语录范例6篇

更新时间:2022-07-15 17:26:01

英文经典爱情语录

英文经典爱情语录范文1

一、什么是“语感阅读法”

“语感阅读法”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韩宝成教授在他所主持的课题一《中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中提出的。他所倡导的语感阅读法,是一种崭新的英语教学和学习理念,让我们的英语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语感(SellSe of laugue/speech feeling)为首要目标,合理有效地运用教学时间,以读带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让学生在读的同时接受文化教育,扩大知识面。

语感阅读法以“以读为本,拼读领先,听读结合,分级加量,形成语感,促说带写”为基本教学方针的教学法,强调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为什么要进行“语感阅读法”教学

在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相关研究中表明。目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难点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主要来自己于教师本身。由于我们在以往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忽视阅读教学,所以就造成了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不足,使得我们在面对阅读课型的教学时有一种手足无措的感觉。同时在面对学生课外阅读辅导时,我们也有许多迷惘。

第二个方面来自于学生阅读能力的缺失。由于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只重听说不重阅读,在词汇和对话教学中缺少对阅读内容的提前渗透,同时我们又不注重学生课外阅读的辅导,所以给阅读课型的教学中造成了很大的困难:1.学生对已学的语言不能快速地认读。2.学生对新学的语言不能有效地构建。3.学生缺少对文本信息的收集能力。4.学生在收集和处理文本信息中缺乏相应的技巧和方法。

《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关于策略情感目标中就要求:小学毕业生对英语学习表现出兴趣和爱好,对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外国文化习俗有求知欲,学习注意力集中,乐于参与实践,与他人合作。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而语感阅读法正是能够达成这些目标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

另外,随着上海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更多的外来建设者子女将在上海学习英语。面对这些居所不定、学习环境差、父母学历层次低的学生,语感阅读法能提供更多的阅读英语本土教材的机会,学会正宗英语发音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

三、如何进行语感阅读法教学

1.“语感阅读法”教学的教材

,从去年十月起,我们就在二年级开展了语感阅读法教学的实验工作。《典范英语》就是实验教材。《典范英语》Good English原名《牛津阅读树》(OXford ReadingTree),是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家喻户晓的英语教材。《典范英语》(1~5)精选了261个最有趣的、最适合我国小学生阅读的故事,共分五级,每级两册,配原声录音CD,语言纯正地道,内容生动有趣,贴近儿童生活,融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权威性于一体。它采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在故事中轻松、快乐、自然习得英语”,强调激发兴趣,培养语感、启迪心智:奠定基础;符合儿童语育教育规律。

2.“语法阅读法”的教学方法

“语感阅读法”是强调“以读为本”,“以学生学为导学”的教学原则。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不同的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然习得英语。

(1)眼光盘朗读:《典范英语》每题书都配原声录音CD,由英国本专家录音,音质清晰,纯正、优美,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跟读,也可以在家中自由地跟读,既能流利朗读故事内容,又可以学到一口纯正的英语。

(2)分角色朗读。《典范英语》的特点之一就是以故事为核心。教材中成功塑造了几个活泼可爱的核心人物形象,贯穿教材始终,备受儿童喜爱。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发音归类朗读。《典范英语》中的一些单词会在不同的故事中反复出现。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单词,我们就根据单词的拼写和发音规律进行归类总结,并让学生反复朗读。例如:含有并发音为/i/的单词有:is,it,Chip,Kipper,…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而且改变了学生一个字母,一个字母背单词的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

(4)和父母一起读。为了让家长也能了解《典范英语》,并更好地关注孩子的在课外的阅读情况,我们制定了一本《家庭阅读记录册》。每天家长要认真记录孩子当天的朗读情况,从而提供了父母和孩子一起朗读的机会,并让父母和孩子一起分享学习的欢乐。

(5)朗读比赛。这是激发学生热爱英语朗读热情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一年的语感阅读法教学实验,我们在二年级开展了英语朗读比赛,内容以《典范英语》为主。比赛中。我们采用了全班海选,全校学生共同观摩评比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比赛结束,参与评比的老师都说这次参加决赛的学生的发音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次。

四、语感阅读法的教学效果

1.让学生自然习得了纯正的英语。在以往的英语的教学,我们发现,不同的英语老师教出的班级英语发音都有所不同。但通过语感阅读法韵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发音变得纯正了。虽然老师没有花费很多时间去讲解发音规则,但学生在反复的跟读,反复的模仿中自然习得了纯正的英语。

2.让学生提升了英语学习兴趣。由于语感阕读法的学习,是以渎为主、讲为辅。而且是以学生学为导学理念,因此,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没有压力。加之教材的图文并茂,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故事内容,并加以内化:

3.让学生爱上了英语课外读物。经过一年的语感阅读法教学实验,学生们已经爱上了英语阅读。当新的教材发到孩子们的手上,每个学生都是爱不释手,自觉地回家后跟光盘朗读。每堂课学生都觉得时间太短,希望每堂英语课都能这样学习。过去学生回家没有朗读英语的习惯,现在每天回家朗读《典范英语》却已成了自然。而且不少学生还能自己购买其他的荚语课外阅读进行朗读。

英文经典爱情语录范文2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 英语词典 使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212-02

引言

作为重要的工具书,英语词典在学生外语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词典使用方法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Allen认为:“…the students will have to depend on their own efforts and habits of study.Dictionaries therefore become especially important.Advanced students must be taught to use them well.”H.H.Stern在谈到语言介质时曾指出,辞典的使用是学习者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尽管大多数学生也已经认识到英语词典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多少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词典的用法,借此来指导自己的学习。而且有些老师从未在此方面给过学生相关的指导,使得学生即使有了词典也不会正确、高效地使用。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英语词典的使用情况,分析了学生使用词典时的错误认识和使用误区,并提出了几点建议,指导学生正确、高效地使用词典,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大连大学英语专业一年级100名本科学生,共发出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份。

(二)数据收集

此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使用作者自己设计的一份“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典使用策略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现有英语词典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使用词典的种类、版本,以及学生选择英语词典的原因和目的;第二部分为学生英语词典使用策略的基本情况;第三部分为学生对英语词典使用的认知情况,主要包括对词典的重要性,是否需要指导等方面的认知。问卷总计20道题,问卷调查在各班老师的主持下进行,保证了问卷的高回收率和低缺省值率,调查结果用百分比的形式进行比较。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现有词典的基本情况

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大多数学生使用的是朗文系列的词典,占总人数的65.96%,其次是牛津类的词典,占29.79%,而其他类的词典只有4.26%。说明大多数学生还是更倾向于使用朗文和牛津这两类比较权威的词典;在学生常用的词典类型中纸质英汉双解词典最多,占到了50%,其次是纸质英汉词典,有25.53%,还有19.15%的学生使用《英语专业四级词汇必备》等其他类型的词典;对于各种词典的分类、功能、特点以及适用对象方面,51.06%的学生表示他们只是一般了解,46.81%的学生认为不怎么了解,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同学对于所选词典的详细情况还不是很了解,所以在选购词典前老师给予充分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学生使用各类英语词典原因的调查发现,功能齐全是学生选择英语词典的首要条件,占到了62.77%,其次是是否权威,占到59.57%,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的学生选择朗文和牛津类的词典;接下来是收词量的多少,占到44.68%; 43.62%的人选择了老师推荐,还有38.3%的学生选择了版面设计较好、方便查阅;对于学生使用英语词典查询的目的,调查显示,释义是同学们查阅词典的最主要内容,占到了96.8%,位列第二的是发音,占69.15%,其后依次是搭配和习惯用法(59.57%)、用法(57.45%)和例句(28.72%)。

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使用词典的频率为一周4~5天,且词典的使用主要集中在阅读和翻译两方面。在阅读中,59.57%的同学遇到生词才查,而30.58%的同学表示他们尽量不查,只是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在查词条时,同学们最关注的是词条的释义,占88.30%,其次是读音、搭配和习惯用法;对于词条中的释义,58.51%的同学表示他们会把大部分释义都看完,29.79%的同学只看少部分,还有2.13%的同学只看第一个。选择词条的释义时,78.72%的同学表示他们会阅读全部释义,然后根据上下文选择,12.77%的同学只选择较前的义项,还有2.13%的同学只选第一个;查完词条后,73.40%的同学表示他们会写下汉语释义、词性等简单信息,15.96%的同学表示他们只写下汉语释义,只有7.45%的同学表示他们只是明白就行;对于词典的目录、前言、用法说明、略语表和附录等,大部分同学表示他们很少读或几乎不读,只有6.38%的同学表示他们全部都读。

在使用英汉双解词典时,44.68%的同学先看汉语释义,后看英语释义,31.91%的同学先看英语释义,后看汉语释义,还有20.21%的同学只看汉语释义。对于使用词典的熟练程度,只有10.64%的同学表示他们完全熟练掌握,大部分的同学认为他们只是大部分掌握,也有42.43%的同学表示他们只掌握了少部分,还有3.19%的同学认为他们基本没有掌握。

关于对词典的认知程度,36.17%的学生表示更愿意用纸质词典,但愿意用电子词典的学生也多达28.72%,用手机词典的学生占27.66%。相比之下,学生并没有对纸质词典表现出明显的偏爱,而电子词典和手机词典对他们来说却越来越受亲睐。对于英语词典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44.48%的同学认为非常重要,43.62%的同学认为比较的重要。由此可见,英语词典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还是被同学们普遍认可的。此外,有50.00%的同学认为在选择词典时非常需要指导,30.85%的同学认为在使用词典时需要指导,但也有35.11%的同学认为指导可有可无。对于好的词典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同学们的意见比较一致,认为提供常见句型、疑难解析、词汇搭配、词语辨析等的同学最多,占到88.33%,其次是选词得当、释义准确、例句丰富,占到79.79%,还有50.00%的同学认为好的词典应该版面设计合理,方便阅读。

三、结论

(一)对英语词典作用的错误认识与使用误区

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学生在使用英语词典时存在以下错误认识和使用误区:

1.片面追求方便快捷,偏爱电子词典。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词典以其体积小、携带方便、功能多、查询快捷等优势,深受广大学生喜爱。我们不可否认,诸如诺亚舟、文曲星、快译通、步步高之类的电子词典词汇量大,功能多,不但可以英汉互查、还有同义词、反义词查询等,功能确实越来越强大和完善,而且使用起来快捷方便,但是细观察和比较后就会知道,电子词典有的虽词汇量大,但释义简单,例子少,用法介绍不详;义项多时,全部词义要分几次才能显示完毕,不利于学生掌握该词条的用法;其次,由于其快捷方便,学生碰到生词,甚至一感觉到是生词,便不假思索地按键查询,这样不利于一些学习策略的训练。如不利于阅读课上的猜词悟义的能力培养等。还有些同学,教师还在台上讲解时,就已经在下面不停地查电子词典或手机词典,严重干扰教学过程,影响了教学效果。

2.英语词典使用时的误区。有些同学在碰到生词查询的时候,往往查到第一个或是前几个释义就满足了,选择词条释义时也往往只选第一个或是比较靠前的义项。当词条的正确释义出现在后面时,就不免产生误解了。有些同学在使用词典前从不看词典的目录、前言、用法说明和后面的略语表、附录等,正因为如此,学生并不能正确地、高效地使用词典,词典也仅仅是被他们用来查询词义而已,而其他的很多功能并不能真正地派上用场。

(二)正确认识与使用英语词典,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1.正确认识电子词典的优势和不足,提高学习效果。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电子词典让我们的学习更加便利,其优势是毋庸置疑的。随着网络功能的不断强大,如金山词霸、有道翻译等在线词典也越来越受到英语学习者的追捧。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词典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我们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再加上有些商家利欲熏心,并不能给读者提供真正翔实可靠的信息,错误百出,这样不但对学生学习英语没有帮助,反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2.注意词典使用的方法。首先,学生在购买词典前应该做好充分的调查工作,买与自己购买目的相匹配的词典,最好先查询各个词典的功能、特点以及适用对象,或者咨询老师获得相关的信息;其次,在查询词典前最好先通读词典的前言、目录、用法说明等,在对词典已经掌握的基础上再查询词义就会事半功倍;此外,在查询词条的释义时,切勿囫囵吞枣,想当然的选择第一个或靠前的选项,读者应该尽可能地看完词条的全部释义,然后仔细的推敲,选取和文章相符的释义。

3.在学生选择词典和使用词典时进行必要的指导。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词典的技巧和水平需要同学们自身提高词典使用策略,教育工作者也是责无旁贷的。英语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增加英语词典等工具书的基本知识和使用知识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意识地传授给学生关于词典的基本知识,指导他们如何才能快捷便利地查阅信息;另一方面,课堂上应有意识地用专门的练习引导学生查词典。如让学生比较几组同义词,共同讨论、判断多义词的词义等形式,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主动查阅各种词典和工具书。同时,还可以安排一些“查词典比赛”等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乐趣中培养与提高词典使用能力。

【参考文献】

[1]Allen,Virginia French.Techniques in Teaching Vocabulary[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Stern H.H.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3]Bejoint H.Modern Lexicography:An Introduction.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英文经典爱情语录范文3

关键词:语言学 英语词典 借词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239-03

经过长期的研究证明,部分英美的词汇分析专家已经认识到英语词典中汉语借词的重要作用,并针对汉语借词的来源与未来发展走向做出了若干研究与考证。同时,我国国内的部分学者以语言学为基础,也开始对英语词典中汉语借词的社会功能、分类、来源等方面做出了深入探索。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准,与基于语言学的英语词典借词相关的研究仍不够深入。例如,尚未就部分概念问题形成一致观点,英语词典中汉语借词的社会功能、接受情况、使用情况等尚不明确,且汉语借词的发展趋势仍未得到广大学者与英语母语者的关注。为此,该研究以语言学为基础,将英语词典中的汉语借词与世界英语发展动态相结合,致力于分析基于语言学的英语词典借词的特征与现实意义。

1 英语词典汉语借词情况

通过全方位分析英语词典中汉语借词的语源信息,有助于学者掌握某一具体借词的源头是否为汉语。18世纪中期,著名英语语言学者Samuel Johnson在其编著的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英语词典》)中,共收录了十余个汉语借词,譬如tutenag,tea,silk,mandarin,junk,ginseng,China-root,China-orange,chin,bohea等。19世纪后期,由Waller Skeat编著并出版的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英语词源词典》)中共收录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8个英语词汇汉语借词,其分别为silk,serge,Junk,typhoon,tea,nankin/nankeen,Chinese,China。之后,由Serjeantson编著的A History of Foreign Words in English(《英语词汇外来词汇发展历史》)详细介绍了30个左右的汉语借词的发展历程与意义。在此基础上,Cannon在英语词典中,收录了981个汉语借词,且将其收录的汉语借词分别推向3种不同的英语词典。在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英语词汇的起源与未来发展》)中,Algeo专门将“英语词汇中的外来借词”作为独立的一个章节,其目的为探索源于其他国家语言的英语词汇的影响与作用,并重点分析了汉语借词的来源与发展。例如,在“来自东方国家的借词”一节中,Algeo分别列出了汉语词汇tong,chow mein,chop suey等,并对上述词汇的起源做出了解释。

2 借词使用的熟练程度

在基于语言学的英语外来词汇中,与欧洲借词相比,汉语借词的数量较少,且使用范围明显低于源于欧洲等地方的借词。针对此现象,梁慧敏教授就在英美等英语母语国家日常生活中,汉语借词的出现频率与认知度进行了分析与探索,并通过在香港、伦敦等地点做街头问卷调查了解到,香港人经常遇到的汉语借词,诸如Jetso、laisee、Chingming等,英国人并不知道其含义与使用方法,而受到英国人青睐的汉语借词Hyson,Bohea等,多数香港人却不清楚其具体所指的内容。一般情况下,受中外熟知的英语词典中的汉语借词多为与吃相关的内容,诸如chow mein,litchi,dim sum,wok,tea等,且调查结果显示,该类汉语借词的认知率可达到70%及以上。另外,其他汉语借词,诸如yin yang,fengshui,mah jong,silk等亦是广为人知的汉语借词。目前,英语词典中收录的Kowtow或sampan等汉语借词的认知度较低,而受中国功夫类电影影响力巨大等因素的影响,英语词典中知名度排名第一的汉语借词为kung fu,其他排名名次较为靠前的汉语词汇大多与中国风俗、中餐等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对于以英语语言作为母语的人群而言,其对新出现的汉语借词较为熟悉,这是因为随着现代化多媒体的发展,以及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英语母语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接触汉语借词。所以,过去一个汉语词汇融入英语语言学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在现代化网络技术与多媒体等平台的推动下,汉语借词进入英语语言学范畴的进程大幅缩短,且受此影响,部分英语媒体报道中时常出现能够彰显我国社会生活的带有明显汉语词汇特点的词语,其为积累汉语借词的出现频率做出了贡献。

3 借词的模糊性与动态性

20世纪50年代,J.R.Firth曾明确指出,英语语言的本质为一种具有国际影响作用力的语言,其不仅能够在美洲、欧洲等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亦在亚洲、非洲等地占据重要地位。同时,被称为英语语言学奠基人的Braj Kachru提出了著名的英语借词同周圈理论,该理论将英语语言视作具有复数特性的语言概念,由于英语语言在国际社会中被大范围使用,因此,以英语语言特性为基准,可将其划分为扩展圈、外圈与内圈。现如今,英语语言能够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与地域英语、英语借词的兴起、传播与发展紧密联系。同时,在全球化大背景的作用下,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频繁交往,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济体之后,其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等更为显著,两地的语言也得到了互通,例如,一些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汉语借词不断出现在英语语言报道中。

目前,英语词典中借词的身份判定标准尚未形成,此亦为不同词典所收录的汉语借词有所不同的原因。部分学者认为可被英语语言吸收的词汇需首先满足英语表达规则,并能够得到英美等母语使用者理解的词汇。同时,McArthur指出通常情况下,外来词汇融入英语语言需经历三大阶段:International,national and local,即国际通用词汇、国内词汇与地方性词汇。在四级理论的基础上,常俊跃与汪榕培指出,英语词典中处于不同同化、吸收状态的汉语借词,代表了四个级别:与地道英语词汇相似,得到国际社会英语母语者认同并使用的四级借词;已经完成被吸收进程,但是未完全具备英语词汇应用特征的三级借词;受英语词汇拼写影响,屈折变化出现英语化发展趋势,且发音与英语词汇相似的二级借词;未得到全面吸收的一级借词。

在英语词典中出现的汉语借词录入考虑因素的基础上,Sheidlower指出借词的重要性、持久性、使用范围、出现频率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对于英语母语者或其他使用者而言,借词为一种较为特殊的表现方式,且借词本身并未有固定的模式与概念,而是处于不断推进的状态,所以,在一定的借词使用范围内,若英语媒体开始认可该词汇的广泛影响力,且使用借词的频率有所增加,则可认为该借词开始转变成了描述某一特定现象或事物的便捷方式,这就表明,汉语借词的出现与发展具有显著的必要性。同时,借词会在语义模式、句法特征、构型、读音等方面,受到英语词汇的归化,并同时展现出一定程度的借入语言的痕迹。以借词的出现频率、接受程度等作为标准,可将借词分为永久借词、阶段性借词、临时借词,其中,永久性借词是指该类借词在进入英语词汇之后,具备较长的发展历史,已被高程度的吸纳与同化,且英语使用者多会忽视永久性借词的词源;阶段性借词是指外来词汇被引入到英语词汇之后,在一段时间被广泛应用,使得英语使用者对其的认知程度不断增强;临时性借词是指英语使用者在方便表达的前提下,R时借用外来词汇,从而达到服务表达目的的效果。

在英语词典中有所阐述,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汉语借词亦经历了临时性借用的发展历程,随着此类汉语借词使用频率的提高,才逐步完成了汉语借词的英语词汇化。根据借词分类标准,可将chow mein,yin yang,kungfu等划入永久性借词的范畴,将iron rice bowl,Cultural Revolution,paper tiger等词汇视为阶段性借词,这是因为该类词汇属于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其在大多数情况下仅会出现在所处社会环境的历史资料中,即实际使用频率较低。

4 对待与使用借词的态度

促使借词出现的另一重要因素为社会声望,在借词借出方,即汉语使用地方与英语语言文化联系的作用下,在英语接触历程中,英语借用汉语词汇的频率低于汉语借用英语词汇的频率。近年来,英语媒体越来越接受并广泛使用汉语借词,其根源在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有所增长,并在文化、经济、政治等发面发挥显著的积极作用。与其他语言变体相比,尽管“中国英语”的地域性变体尚不具备明显地位,但其已经具备了自身的特色,例如,大多数汉语借词表达了中国特色词汇的要点,而该类词汇的出现与发展亦相应拓展了英语词典的词汇量,提高了英语语言的表现张力,为英语语言实现全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鉴于汉语母语优势,对待与使用借词的态度应为大范围推动中国特色词汇的健康发展,使其与英语进程相融合,以便引导国际社会更为深入的了解中国文化与社会。

5 结语

针对英语语言在国际社会中的通用语地位,以及英语语言的使用范围,英语逐渐摆脱了英语母语者的固有使用范围。同时,随着英语语言在全球各个地域变体的不断形成,英语语言圈外的词汇等开始对英语语言词汇的壮大与发展产生影响。在英语语言学基础上,以及世界英语环境中,与借词相关的定义与概念理解仍较为宽泛,这就表明,英语词汇具备灵活性、开放性、全球性的显著特点,此有助于推动全球文化与语言的交流与发展。总体而言,英语词典中的汉语借词数量仍极为有限,然而在中国政治影响力、社会作用力有所提高的影响下,在中国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深入作用下,越来越多的汉语借词得到英语媒体的重视与青睐,且被英语词典收录的汉语借词、被英语语言吸收的汉语元素的数量呈持续上涨的趋势。该种情况充分展现出了汉语借词成为民族文化载体的作用力,并促使汉语借词成为汉语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Simpson, J. A. & Weiner, E. S. C.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EB/OL]. http://,2013.

[2] 许爱军.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生存状态[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0-116.

[3] 陈胜利.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接触语言学视角[D].苏州大学,2014.

[4] 汪榕培,常骏跃.英语词汇中汉语借词的来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4):70-73.

[5] ALGEO J.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6th ed)[M].Boston: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2010:264.

英文经典爱情语录范文4

关键词:英美经典文学文化差异赏析人物刻画

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许多语言学习和应用上的障碍。因此,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通过阅读西方文学作品尤其是英美经典文学,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以及中外文化差异。鉴于此,笔者在介绍西方英美文学赏析的重要意义基础上,分析了英美文学的特点、灵魂,并进一步对如何进行英美经典文学赏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学习研究中重视英美经典文学赏析的重要意义

作为学者或者文学研究者,只有阅读原著,才能捕捉西方文学阅读的经验,为日后的文学研究和文学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英美经典文学的阅读赏析,不仅可以了解英美经典文学的基本架构,而且可以熟知欣赏、评价西方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文字所蕴含的艺术魅力是源于文本自身的,这就要求必须从文本出发,来品味,来体会。此外,通过阅读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对文中所描述的社会生活和人物情感加以琢磨,在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对西方文学的学习兴趣,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二、英美经典文学的特点

西方英美经典文学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其一,善于利用社会生活实际来展现广阔的文化背景,赋予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将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表达得淋漓尽致;其二,擅长将现实主义的刻画与浪漫主义的氛围巧妙融合;其三,作者常常将情感寓于故事情节和人物描述之中,自然表达。英美文学作品中出现过的许多经典对白,就体现了上述特点。经典对白展现出众多唯美的文化蕴涵,细细品味,也许其中的一个词语的巧妙运用都使得整个句子意味深远,进而展现出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个性所在。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名著《简·爱》,自1847年问世以来受到众多读者的欢迎,也曾被多次改编为影视和音频作品,成为文学评论界的宠儿。当前,《简·爱》的影视、音频作品还被应用于教学活动,受到普遍欢迎,既可以让学习者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还能够体会到英美文学的经典浪漫。作品中,男主角罗切斯特要去爱尔兰,女主角简与他告别时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主动向罗切斯特表达了自己的爱意。虽然语言平淡无奇,但是作者却生动地展现了女主角内心火一样的热情,更加不乏赤诚。简的爱情观、追求自由平等的内心情感以及坚强的个性,统统展现在读者眼前。此外,作品中铿锵有力的语言,更让人深刻感受到了一个女性强有力的内心。事实证明,《简·爱》是一部永不褪色的经典作品,它以自己独特的美感吸引着众多文学爱好者的眼。夏洛蒂在《简·爱》的写作风格上简洁传神,质朴生动;第一人称的称谓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能够让读者体会到主角的所思所想。同时,作品也不乏欧洲浪漫主义的特征,显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三、英美经典文学的灵魂所在

英美经典文学的灵魂是指写作手法的精炼,通过语言来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想,情感态度,辛辣讽刺抑或俏皮幽默等。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总以性格的丰富、复杂而取胜,而这些表达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的丰富多彩、清新隽秀,既含哲思,又体诗意。加之修辞手法的运用,作品显得更具韵味,有力地推动作者和读者达成共鸣。例如,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就是其独特之处,很多处都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比喻在语义层次上往往偏离常规,却都达到形象化、易于理解的目的,比较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更好地传达作品的美感。这是因为“规范化的语言能准确地表达现实世界,但往往滤去了感觉的变异味道,容不得原初经验的古怪,也因此摒弃了鲜活。”

四、提升英美经典文学赏析水平的对策建议

1强化主动进行文学赏析的意识

通常,提到英美经典文学赏析,许多人都以为去图书馆查找一部经典著作回来慢慢品味。其实,只要具备文学赏析的意识,我们随时可以进行文学赏析。例如,对通常所接触到的文学性、思想性比较强的文章,就可以从文学赏析的角度来体会,还可达到丰富自我语言修养和鉴赏能力的目标。诚然,文学赏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强化文学赏析的意识,从日常工作的点滴做起,透过语言材料去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从而产生智慧的启迪和性情的陶冶,则我们的文学赏析水平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2积极拓展自己的文学知识面

对经典文学赏析不是凭空的读或者想,它是以一定的文学知识为基础和前提的。虽然平时我们接触到的许多文章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但是它们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会涉及到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所以,以此为线索,可借机去多了解相关的文学知识。例如,文章“PublicAttitudesTowardsScience”中涉及到了英国作家玛丽·雪莱所著的《弗兰肯斯坦》中的科学怪物肯斯坦。那么,我们就可以去了解与此相关的更多文学知识: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主要描述了科技、道德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人性的矛盾以及善恶转化,贯穿其中的“科学发展失控会毁灭人类自身的担忧”对以后的科幻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此种担忧已经成为科幻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也是西方经典科幻电影的主题。

3注重对文学语言本身的分析

语言是文学的载体,作家只有通过语言的运筹才能创作出经典的作品,才能塑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才能勾勒出婉转的故事情节,所以,无语言何谈文学。对文学语言本身的分析可以有多种角度:

第一,从修辞的角度。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段有明喻、暗喻、引喻、讽喻、拟人、反语、夸张、对比等,相当丰富。在阅读时,有意识地认知这些修辞手段,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语言的生动形象、含蓄幽默以及新颖多彩之处,进而加深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例如,文章“TheTrueHEight”中就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比如其标题就运用了双关的手法,表达迈克尔所梦想的飞翔与他在比赛时的飞翔的明喻。时常分析这些语言修辞手法,能够做到虚实的结合,进一步赏析文章美的意境。

第二,分析人物语言的角度。众所周知,人物语言是作家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众多优秀作品中的人物语言都因人而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例如,文章“TheWateryPlace”中,作者采用了两种迥异的人物语言风格,即卡默伦与外星人所分别代表的两类群体,前者的语言大量地以口语来表达,句式简短,语言表达方式随意,有很多的缩略句,从而也就描绘出此人随意、不修边幅的人物特征;后者的人物语言则与前者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外星人所采用的语言较为正式,多以长而且复杂的句式来表达,还用较多的被动语态和If句式来展示他们对此次访问的重视。通过分析卡默伦与外星人的人物语言风格去揣摩这两类人物,可以更好地理解双方的身份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4注重总结类似主题文学作品的赏析技巧

英美经典文学作品按不同的主题可以分为很多类别,比如说爱情的、亲情的、友谊的、科幻的等等。其实,每一主题的作品都有其普遍之处,所以在平时进行赏析时要有意地解构文学作品,注重总结一类主题的文学作品的特征,同时,发现不同作品的个性。

以爱情类文学作品为例。爱情是文学的不灭的主题,英美许多优秀的爱情文学作品以歌颂真诚、美好,抨击虚伪、丑恶为主线,深刻地反映创作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导致此类现象的社会根源,成为我们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的百科全书。在赏析这类作品时,首先,要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文中的爱情描写,在思想上接受爱情美的熏陶;其次,要把握好赏析爱情文学发展的线索:

(1)爱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可以说,爱情也是照亮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灯塔之一。若以起初的爱情文学来诠释,主要有以下几部标志性作品,14-15世纪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19世纪霍桑的《红字》、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2)爱情是透视社会文化、本质的窗口。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著的经典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表面上讲的是小说主人翁的爱情悲剧,实则是为了抨击资本主义虚伪的婚姻、法制、宗教以及道德。小说中,因为亚雷有资本做后台,所以他才敢放肆地侮辱苔丝,而为资本家服务的资本主义法律当然不会保护贫穷的苔丝,当苔丝杀了亚雷这个两次破坏自己爱情、婚姻的仇人时,法律的行动又是那么地“高效”;另一个决定苔丝命运的男人克莱代表的是资本主义的双重道德标准,他视苔丝为己物,不容她失去纯洁,但自己却可以风流成性,不受任何道德底线的约束。所以,克莱是害死苔丝的一个间接的隐形杀手。这部小说正是19世纪资本主义生活基本特点的真实写照。

(3)爱情是阶级关系的特殊印证。爱情作为人类活动,肯定带有时代的印记。例如,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描述的就是特别诡异的爱情故事。由于无法脱离维多利亚时代阶级关系的束缚,女主角凯瑟琳以为林顿年轻、富有,嫁给他将成为当地最高贵的妇女,而与希斯克利夫一个弃儿结婚则会降低身份,尽管她的心却属于希斯克利夫。他们之间纯洁的爱情被建立在财富上的阶级偏见所玷污了,她的背叛导致了希斯克利夫的复仇及对后代的爱情折磨。这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是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压迫与被压迫者之间人性关系的忠实记录。

(4)主义公性格与精神在爱情上的反映,能够反映一个人的进步性与价值观。《简·爱》表达了英国妇女对平等的强烈要求。没有美貌、没有金钱的孤儿——简·爱在一乡绅家做家庭教师,以其人格魅力征服了男主人罗切斯特。当得知他还有妻子时,她不想沦为情人,为了尊严,放弃了富裕生活,毅然离开了罗切斯特,纵然简在一直爱着他。当简凭着心灵感应再去找罗切斯特时,他已失去了财富,并双目失明,但却得到了简的爱情。离开罗切斯特,简是为了保护自己,寻求平等;回到他身边后,简获得了平等的真爱。真正的爱情就是两个灵魂平等、真诚地结合,而不附带任何的物质条件。在英国文学中,这是一部倡导男女平等的小说。

英文经典爱情语录范文5

一、借助现行英语教材中的对话课来进行语感教学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对话课涉及到教学大纲中对日常交际用语所要求的各个方面,因此利用对话课来进行语感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首先可以让学生听相关的录音材料,其目的不仅能较快地提高学生听力水平,而且还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学生在听录音的同时学习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出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所具有的语感。然后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朗读,或者老师进行大声朗读,但一定要读出对话中所体现的感情,并且语音语调要求准确,能够借助对话中所独有的语气达到声情并茂,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出语感的妙处,达到语感教学的潜移默化的功效。在进行朗读时借助语音语调的升降使学生在练习时体会出对话所特有的情景,在该段对话中如果采用轻松愉悦的语调就会更加突出英语交际的功能,所以,借助现行英语教材中的对话课来进行语感教学是完全可以达到正常的英语教学目的的。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就是讲述了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反复诵读是可以逐渐形成语感的。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对话课的课堂操作是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中熟练掌握英语的,对话课的主要功能是要求学生在读准语音语调的基础上从英语基本材料的感性认识出发逐步上升到英语语言材料的理性认识,渐渐形成因英语学习而产生的固有语感,像电影画面一样锁定在学生的头脑中,使之在以后学英语的过程中如遇到类似的对话、句型或者相同的内容时可以立即将那种已有的语感展现在自己的思维中,从而达到从文字到语音乃至语意的字面含义升华到对语言内容的深层意义的理解掌握。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背诵一些教材中的经典对话、课文或诗歌等。学生积累的材料越多,就越能增强自己的英语语感。

二、设计简短精练的情景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平时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以及日常工作谈话或者相关的交际场合,来告诉学生英语交际的实用性。在教学时要求学生注意言语的得当,语音的准确,语调的自然,语气的流畅以及对话节奏的快慢,在设计的具体情景中,要注意语句的正确选用。比如说在一个较短的情景对话里,如果借助短句和疑问句的运用,常常会使整个情景对话充满活力和轻松自然的气氛,从而使语感的表达变得传神和丰富多彩。除此之外,还可以设计许多不同的生活场景,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让学生在轻松自然又真实的简短情景中去品味英语所特有的语感魅力。

三、利用诗歌朗诵`歌曲吟唱培养学生语感

在高二(下)的POEMS AND POETS 单元中让学生反复朗诵课文中的诗歌或自己查找资料找一些诗歌进行阅读或朗读。以达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经典英文歌曲,叫学生唱英文歌,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也非常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看经典电影或录像进行语感教学

众所周知,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的教学延展性较宽,能够在英语课堂教学上创设出更为真实的交际环境,能使学生在较为真实自然的情景中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拓展自己的交际视野,从而更大程度地增强英语语感能力。

日常生活中人们曾看过许多英语电影或者录像资料,那些影片中的经典对白能够长时间的保留在脑海里,就是因为这些经典对白在人们欣赏时自然地定格在记忆里,这种记忆一旦与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生活情景相吻合,那么就往往不由自主地说出来了,这就是语言深化后所形成的语感。所以,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看那些经典原声影片可以促使学生为片中的人物命运或情节去分享喜怒哀乐,更容易使学生倾心地投入进去。比如组织学生多次观看英语电影《简爱》后,其中的一段对白打动了许多学生,引起了心灵深处的共鸣,有相当的学生都不由自主地跟着主人公述说起来:

Jane:I have been happy here.

Rochester:Would it grieve you to leave it?

Jane:Leave it?

Rochester:When I marry I shall not want to live here.

Jane:Of course.Adele will go to school.I will find another post. I must go in,sir. I am cold.

Rochester:Jane.

Jane:Please let me go,sir.

Rochester:Wait.

Jane:Let me go!

Rochester:Jane.

Jane:Why do you confide in me like this?What are you and she to me?Do you think because I am poor and plain I have no feelings?I promise you … If God had gifted me with wealth and beauty,I should make it as hard for you to leave me now as it is for me to leave you.But He did not.Yet my spirit can address yours as if both of us had passed through the grave and stood before Him equal.

英文经典爱情语录范文6

1前言 西方英美文学发展的两条源流分别为古希腊罗马的古代传统和古希伯来的基督教教义传统,基督教文化是在认真总结了希伯来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而这期间基督教文化也对古希腊文化进行了选择性的学习和总结。在整个基督教文化的教义经典中占据着皇冠明珠位置的传世经典无疑就是《圣经》了。《圣经》不仅是基督教的宗教教义经典,更是基督文化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结晶,从更长远的文学发展角度来看,《圣经》也是古希伯来各路文化的融合总汇,因此对其文学价值的考量也是不可限量的,极具艺术欣赏价值,因此,作为西方英美文学的两条溯源,《圣经》对英美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十九世纪著名的生物学家赫胥黎说过,在英国历史中最近的三百年里,所有的宝贵的、最好的、一切的生命体和英雄人物的命运总是和《圣经》交织在一起,从而造就了伟大的历史时空文化,也是伟大的事实存在。而对于《圣经》的历史地位最具说服力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对于《圣经》的肯定,一组数据能够很好地说明,在马克思的所有著作中,对于《圣经》中的人物提及达到80多个,《圣经》典故的引用达到了300多个,由此可见《圣经》作为重要的世界性文学著作和历史资料的重要历史地位。 2对《圣经》和英美文学关系的追根溯源 西方新兴的民族和国家在最初一千年里,都是在基督文化的庇护下进行着文明的进步,直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西方各国才逐渐去学习古罗马、古希腊的文化。这个时期,在不同的地区兴起了两种文化运动,分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实质上,这是一种文化思潮发展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在中欧和北欧称之为“宗教改革”,在西欧和南欧则被称之为“文艺复兴”,两者爆发的背景都是基督教会的腐败,对人性进行压制,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因而基督教义就和人文主义就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文艺复兴虽然反对的是基督文化,但其又是在基督文化的温床上发展成长的,只不过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添加了新的文化内容。俗语曰,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圣经》是世界三大宗教中基督教重要的宗教经典,正因为其是西方英美精神和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所以《圣经》对英美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圣经》不仅仅是宗教教义,也是关于文学、政治、哲学的经典名著,同时更是古代西方人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准则和日常遵循的法律标准。英国文学的发展是如此,美国文学形成与发展亦不用说,因为美国文学成长正是得益于基督教清教徒的地域转移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人类最初的文字明确记录生活方式时,西方和东方的文化几乎存在着孪生般的相似,《圣经》的创作,亦类似于我国春秋经典《诗经》的创作,都是人民大众口口相传的素材记录和再加工,亦是人民大众智慧的结晶,所以《圣经》保持着一贯的质朴、清新和健康的艺术创作风格,在内容方面,分别创作了神话、英雄传奇、史诗、戏剧、历史散文、小说、诗歌不同的文学体裁,这几乎涵盖了我们现在所有的文学创作形式。随着基督教在wwest.achersec.mo欧洲的盛行,《圣经》的传播也被西方读者广泛地接触和认可,甚至作为启蒙读物被纳入了西方教学体系当中。西欧各国的语言整理和规范化都是从翻译《圣经》开始的。在西方各国,《圣经》已经被普及到家喻户晓的程度,其中的文学典故更是为英美文学家所关注。许多大文豪都是受到《圣经》的熏陶才走上文学之路的,例如诗人雪莱最初研究的就是《圣经》文学,其夫人在《伊斯兰的起义》中介绍到雪莱经常研读《旧约》中的约伯记、雅歌和以赛亚书,以此来打开文学创作的思路。英美很多文学家和艺术家都庆幸自己受到了《圣经》文化的影响,因为这部文学巨著为文学家和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更重要的是,《圣经》的文学精神已经深深地埋入了英美民族意识的深层,从而外化为民族的文化精神。相对于古罗马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圣经》文化对英美文学的创作影响更深远、更彻底,几乎内化到西方民族的民族气质当中,文学创作的《圣经》化在所难免。 3《圣经》对英美文学的深远影响 《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创作的手法和词汇应用上,下面我们通过介绍《圣经》对莎士比亚和海明威两位文豪作品的影响来进行典型举例分析。 (1)《圣经》对莎士比亚作品的影响 莎士比亚的文学创作深受《圣经》的影响,其文学创作和《圣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文学创作中,莎士比亚将《圣经》典故进行了频繁和巧妙的运用;从而使其作品深受《圣经》中仁慈、博爱、宽恕精神的影响。首先,莎翁在引用《圣经》典故时,都会进行精心的化用,所运用的技巧真是令人称绝,典故的应用能够达到与剧情浑然一体的程度,毫无棱角可寻,贴切自然,令人叹为观止。莎士比亚出生于一个具有浓厚宗教背景的高阶层家庭,从小就接受着新教教义的洗礼,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终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文学家和剧作家。当别人依旧沉溺于父母的怀抱当中时,年幼的莎士比亚已经被《圣经》中的神话故事所深深地吸引,那时他就贪婪地吮吸着这部文化巨典的精华,这就为其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为莎士比亚深谙《圣经》中的故事典故和教义词汇,据称他所掌握的英文词汇甚至超出了整个后世词典的词汇范围。因此,在创作中,修辞之工巧,词汇之丰富,文思亦渐随升华。莎士比亚文学作品和《圣经》的关系早已引起文学界的关注,后世学者梵戴克曾经对莎士比亚文学中引用典故做了细致的统计,平均每部戏剧当中,莎士比亚引用《圣经》的典故达到了十四次。在戏剧创作中,因为恰到好处地引用《圣经》典故,使得剧情中的人物形象情趣盎然,形神兼备,从而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和形象韵味。例如在《威尼斯商人》这部剧作的创作中,好人安东尼奥放债从不收利息,形象人物夏洛克为此不得不降低自己的高利贷利息,从此无比地嫉恨安东尼奥,将其视为“眼中钉”和“肉中刺”,千方百计来算计安东尼奥。在戏剧中第一幕第三场的剧情中,高利贷夏洛克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诡辩,就自以为是地引用了《创始纪》中的典故,将其贪财而不择手段的小人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表现出了夏洛克的极度贪欲。在文中,莎士比亚形象地描述夏洛克这样的心态:“希望我的钱能够像母羊生小羊一样快快地发财生利息。”莎士比亚通过巧妙地引入《圣经》的典故,从而将人物心理深刻地刻画出来,突出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圣经》如影随形般地融入到莎士比亚的剧作之中。英国学者柏格斯曾经指出:“莎士比亚汲取《圣经》的井泉如此之深,甚至可以说没有《圣经》便没有莎士比亚的作品。纵使谁能禁止《圣经》的发行,完全禁毁了它,使它永远绝迹于人间,然而《圣经》的菁华和精神,它的正义、宽容、仁爱、救赎等伟大的教训,以及其他许多宝贵的金言,仍得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留存。”(朱维之,1992)其次,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主题中,最突出的思想是仁慈、博爱、宽恕的精神,这是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的鲜明特征。基督教是宣扬爱的宗教,在《圣经》中关于仁慈、博爱、宽恕的训诫比比皆是。在《加拉太书》中有这么一句话:“Forallthelawisfulfilledinoneword,eveninthis:‘Youshallloveyourneighborasyourself.’”(因为所有的律法结合起来形成一句话:爱人即爱己,所以我们要通过彼此的爱心来服侍对方)这样的教义对于真正的基督教徒莎士比亚无疑会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中,无处不体现着博爱的思想,在其早期的经典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这种思想体现得更为直接和明显,从而这部剧作被誉为“传世不衰的‘爱’与‘美’的赞歌”。这出悲剧通过开普莱特和蒙太古两家的世仇与儿女之间生死恋反映出邪恶仇恨和美好生活之间的冲突,虽是悲剧,却处处体现出“和谐”之光,两位年轻的主人公用殉情的方式化解了两个家族的世仇,从而表达出乐观向上的昂扬精神,这也正与《圣经》中“用爱来融化一切罪恶”的思想暗合。同样,在《威尼斯商人》中所体现出的精神也是仁慈、博爱和宽恕。剧中的安东尼奥正是以基督教义塑造出了典型的理想基督教徒形象。#p#分页标题#e# (2)《圣经》对海明威作品的影响 《圣经》不仅对欧洲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对于其他西方国家的文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美国的大文学家海明威。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老人与海》,这是海明威的巅峰之作,其中的遣词造句最能够体现出海明威的文体风格。如果将《老人与海》与《旧约》进行比较,也许很难发现其中的联系,但是如果将其与1611年钦定本《圣经》放在一起比较,就会很容易发现其中的相似之处。相似之处在于两本著作的“文体风格”极具可比性,所谓的文体是指著作中句子结构和词法应用风格,两本著作所体现的风格都是用词简洁,句子结构简短。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用词的简洁直接受到了《圣经》的影响,使用的句型基本上都是“somebodydosomething”,例如下面这段话:Theoldmanunhookedthefish,rebaitedthelinewithanothersardineandtosseditover.Thenheworkedhiswayslowlybacktothebow.Hewashedhislefthandandwipeditonhistrousers.Thenheshiftedtheheavylinefromhisrighthandtohisleftandwashedhisrighthandintheseawhilehewatchedthesungointotheoceanandtheslantofthebigcord(.刘从如,2006)引用的这段话描述的是老渔夫和鱼僵持的场面,从描述的语言来看,这个语段没有出现一个复杂词汇,所运用的词汇例如:unhook、work、wipe等,都是极具可操作性的动作。从句型上来看,都属于“somebodydosomething”的句型结构,这似乎也印证了简单的即是完美的。在《圣经》中,语句的特点和《老人与海》的语句特点及其相似,下面几个语句就能很好的说明:AndtheGodmadethefirmament,anddividedthewaterswhichwereunderthefirmamentfromthewaterswhichwereabovethefirmament,anditwasso.(1:7)AndGodmadethebeastoftheearthafterhiskind,andcattleaftertheirkind,andeverythingthatcreepethupontheearthafterhiskind,andGodsawthatitwasgood.(1:25)AndtheLordGodplantedagardeneastwardinEden;andthereheputthemanwhomhehadformed.(2:8()刘从如,2006)这些句子描述的是上帝在创造万物时的情景,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句子中所使用的动词都是使用频率极高的简单词汇:make、form、create、put、plant等。而句子结构几乎与《老人与海》中的句子结构如出一辙,都是“somebodydosomething”的句型结构。当然,在作品内容对比中,上帝和老人桑提亚哥都是虚拟世界的人物,人物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一个是以无可争议的力量对这个世界进行打造的万物之主,而另一个人物只是用一张渔网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老渔夫。但是当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大量运用“somebodydosomething”“上帝式”的动作描述,每个句子汇聚在一起,就无形之中赋予了老人上帝般的精神力量。当深受英美教育的读者在读到《老人与海》的时候,慢慢地会发现所有的语言都是那么“圣经化”,将老人的举动和上帝的行为联系在一起,从而赋予老人一种光辉形象。这就是海明威的写作艺术,而这种艺术的直接来源便是《圣经》。当人们感叹《老人与海》感动和改变了多少人的时候,也从另个一个方面说明了《圣经》对文学潜移默化的影响。 4结语 当然,《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不是仅仅通过两位大文豪的作品就能完全说明的,更如英国杰出诗人约翰弥尔顿、小说家约翰班扬、法国悲剧作家拉辛、大诗人拜伦、德国文豪歌德、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作品都深受到《圣经》的影响。《圣经》作为基督教的宗教巨典,不仅仅起到教义宣传的作用,将背景放在英美文学发展的历史角度上,《圣经》对英美文学的影响就更为深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