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诗歌范例6篇

英文诗歌

英文诗歌范文1

关键词:英文诗歌 诗歌文学 文化熏陶

前言

英文诗歌有其独特的美感,深受人们喜爱。然而当今的许多中学生却远离诗歌文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没有开设这门课,英文诗歌学习也没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教师也因种种原因无法引导学生品评英文诗歌,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对人生处在关键时刻的中学生来说,读读英文诗歌,让优美灵动的文字在心里深深地扎根,从而让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孜孜不倦,这一切将让自己人生的发展不无裨益。中学生学习英文诗歌,就要抓住其艺术美、人性美、志趣美等蕴藏的美感,这也就是我们谈的英文诗歌对中学生的人文熏陶。

英文诗歌的人文熏陶

什么是英文诗歌呢?英文诗歌的概念历来没有定论,大家往往根据经验做出一定的判断。英文诗歌狭义的理解就是指在英美文化圈内具有英美国家国籍的作家、诗人、文学爱好者等创造出的具有文化代表性的诗歌文学。而广义的英文诗歌是指是以英文文字表现出来的不分国度不分地域民族的诗歌文学。在这里,我们指的是狭义的英文诗歌。

1.英文诗歌的艺术熏陶

英文诗歌的艺术美体现在诸多方面。从英文诗歌的本源看,诗歌最早是以唱词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们通过歌唱将其流传下来,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学体裁,因此英文诗歌原本具有音乐的美感。如诗歌《昨日时光》(Auld Lang Syne)(英 Robert Burns著),作为世界的名歌,几百年来广为人们传诵。无论西方还是东方,诗歌的音乐性都很强,然英文诗歌的音乐美具有其独特的地方,这也是英文诗歌文学在蜕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审美情趣。

诗歌的韵律、节奏,使诗歌的音乐美感更加突出。例如诗人Sara Teasdale所著的《雪之歌》(Snow Song)中的头两句,“fairy snow/ fairy snow/ blowing/blowing everywhere.”又如诗人Norton在《爱我少一点,爱我久一点》(love me little, love me long)第一节中这样写道:

“Love me little, love me long/Is the burden of my song/Love that is too hot or strong /Burneth soon to waste./Still, I would not have thee cold,/Not too backward, nor too bold;/love that lasteth till its old fadeth not in haste.”

在上面这一节中第一句里的love,little,long为头韵(alliteration,又叫initial rhyme或head rhyme),后面的long, song, strong; waste, haste; cold, backward, bold均为尾韵(end rhyme)。作者运用丰富的韵律使得诗歌读来朗朗上口。跳跃的节奏,抑扬的音调,诗歌的音乐美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英文诗歌的意境来看,诗歌具有画面流动的美感。“诗如其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在《鸟儿回旋曲》(The Bird’ Rondel)一文中,描绘了一幅夏日来临时,鸟儿欢唱、河水悠然、丛林清爽的美丽图景。这首诗呈现在眼前的就是夏日清凉景象,读后使人掩卷回味。

英文诗歌的艺术熏陶带给中学生艺术的美感,随着如歌般的诗行从口中吐出,享受那种沁人心脾的甜蜜,那份惬意,那份对自然浓浓的爱。读一首惬意的英文诗歌,如饱览胜景,画面流动唯美;如品山间清泉,清纯甘冽。

中学生品评英文诗歌,就要发掘其艺术美和音乐性,品味作者描写渲染的图景,寻找身临其境的韵味。通过感知形成自身的情感体验,如此这般,学生的艺术修养便得以提高,想象力也会提高。

2.英文诗歌的文化熏陶

英文诗歌的文化熏陶主要体现在诗歌的文化特质。学习英文诗歌,就是学习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国家文化,了解他们的文化内涵。英文诗歌包罗了大量的英美文化知识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读英文诗歌,自然会领略到异域风土人情、传统节日习俗,了解各国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民族特色、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即使是最初接触英文诗歌的中学生,也会被其深深地吸引和感染。如在《孤独的刈麦女》(The Solitary Reaper)一文中这样描写道:

Behold her, single in the field/ you solitary highland Lass!/ 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stop here, or gently pass/ 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 and sings a melancholy strain/ O listen!for the vale profound/ is overflowing with the sound...

作者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笔下的刈麦人便是一位苏格兰少女,她在田间劳作的景象被作者细致地刻画了出来。这幅画面展现的便是英国乡村的风土民情,乡土文化渗透其中,而作者对这位勤劳少女讴歌,字里行间洋溢着赞赏嘉许的关爱之情。中学生读到这样的诗歌,便会不自觉地想象一下英国乡村的景象、人们的生活状态、乡土文化、劳动人民的性格,以及社会现实与人们追求的理想,由此便无形地接受英文诗歌的文化熏陶。

英文诗歌的文化熏陶也体现在诗歌的知识特质。学习英文诗歌,就要摆脱平时学习英语的束缚,不是简单的去学词汇、语法、习语等,而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手法、习作风格等等。例如作者艾米莉・狄更生(美Emily Dickinson)笔下的《请允许我成为你的夏季》(Summer for Thee, Grant I May Be)一文:

“Summer for thee, grant I may be-/When summer days are flown! /Thy music still, when whippoorwill/ and oriole-are done! /For thee to bloom, I’ll skip the tomb/And row my blossoms o’ver!/Pray gather me-anemone-/Thy flower――forevermore!”

首先,这首诗歌借用了基督教中传统的圣歌形式;其次,诗人用了象征手法,summer 用来表现诗人炽热的爱情;然后,诗人运用破折号来制造音韵上的顿挫,将花鸟的首字母大写以起到强调的作用,这是诗人一向的写作风格。

中学生读英文诗歌,必然受到其文化熏陶的影响。诗歌的文化熏陶意义在于让中学生既学习了英美社会、历史、地理等文化知识,了解英美国家概况,形成完备的英美文化知识体系,又让中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文学作品,谙熟文学的味道,打开欣赏文学的大门,进一步了解这种跨文化不同文学的相似与不同,对英美文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对中学生坚持学英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增加文化知识积淀,养成博学的态度都是有积极影响的。

3.英文诗歌的情趣熏陶

中学生读英文诗歌,可以转变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性情,也会改变自己人生的志趣。诗歌能打动极富情感的中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生活的愉悦感,减轻精神压力。中学生在高强度的学习和紧张的生活状态下,读一首英文诗歌,给自己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对自己的身心极有好处。

“这是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独自开放着;/她那可爱的同伴们/都已飘然消逝;/没有一朵同族的花,/没有一朵同宗的苞蕾,/来映衬她的如霞红晕,来回应她的嗟惋叹息。”(is the last rose of summer,/ left blooming alone;/ all her lovely companions/ are faded and gone;/ no flower of her kindred,/ no rosebud in line,/ to reflect back her blushes,/or give sigh for sigh.)当读到像这样凄美的诗句时,人的心灵便会受到强烈的震撼。尽管人人的感受不同,如此感人的诗章必然引起大家的共鸣。不管是爱情、友情、亲情,人生的情感体验都是最深刻的。中学生的内心情感丰富、细腻,以饱含深情的诗篇去唤起他们的生活学习热情,必然促进他们的性情的改变。

某些时候,中学生读英文诗歌也会改变人生的志趣。例如在《爱的哲学》(Love’s philosophy)中这样写道:

The fountains mingle with the river,/and the rivers with the ocean./the winds of heaven mix forever/with a sweet emotion;/nothing in the world is single;/all things by law divine/in one another’s being mingle――/why not I with thine?

See the mountains kiss high heaven/and the waves clasp one another no sister-flower would be forgiven/if it disdain’d its brother;/and sunlight clasps the earth,/ and the moonbeams kiss the sea;/what are all these kissings worth/if thou kiss not me?

这首诗歌充满的了志趣,婉转动人,意境优美。“fountains,river,mountains,sunlight”这些客体已经体现出一种人性气质,传递人间的普遍哲理,一半与另一半的寻找、发现、统一,万事万物都在向“一体”汇合。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融于一套完整的哲理中,使这首诗歌达到了形象和哲理的完美结合。如果读读这样的诗歌,人的精神世界便清净纯洁,志趣悠远,让中学生懂得生活中志趣是根据自己修养的提高,文化内涵的丰富不断升华的。

4.英文诗歌的哲理熏陶

许多英文诗歌充满了哲理。英语诗歌语言凝练,寓意深刻,英语诗歌以其高度凝练的语言,细致严谨的结构,描景状物,抒情言志,状物抒怀,借古讽今,赞美讽喻。

例如雪莱的《爱的哲学》(Love’s Philosophy),威廉・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Sonnet)等和沃尔特・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O Captain! My Captain!),都应是哲理诗歌。中学生读英文诗歌,受到哲理思想的熏陶,便会理性地看待问题,逐渐成熟起来。

中学生,多读一些哲理英文诗歌,掌握一些哲学道理,推崇理性思考,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对自己做人做事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也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正确地评价自己。只有用哲学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才会更加聪明和智慧。

结论

中学生学习诗歌必然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诗歌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都不容易掌握。但不管从语言文字来看,还是从思想艺术来分析,诗歌的难度都是分层次的。中学生可能并且能够欣赏那些文字较浅显,道理浅近的诗歌。同时加强英语语言的学习,文化知识的积累,养成不懂就问的态度,把遇到的问题弄清楚明白。还要学会沟通交流,分享自己学习英文诗歌的心得,以提高自己学习英文诗歌的兴趣。英文诗歌,对中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形成、文化知识的吸收、理智情感的培养,哲学思想的强化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文化知识的不断整合中,中学生只要养成良好的阅读英文诗歌的习惯,潜移默化地就会受到英文诗歌的人文熏陶。中学生对诗歌不懈的追求,就是对艺术美、人性美、志趣美的不懈追求。经过长期的英文诗歌学习,中学生必然能够形成完备合理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莉.英文诗歌欣赏的美学价值[J].安阳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徐翰林编译.最美的诗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12.

英文诗歌范文2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以有限的课文材料为依托,在某种程度上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在接受调查时指出课文内容陈旧乏味或脱离生活实际,学习效果不好。若能结合英文诗歌教学,将英语语言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以美感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唤起其对语言的感知和兴趣,提高对英语文学及文化的综合审美情趣,在一定意义上是有助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并且可以丰富弥补课堂教材学习的不足。

二、英文诗歌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大学生而言,英语诗歌欣赏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水平和美学鉴赏能力,而且“对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培养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都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人们对英语学习的日益重视,我国各高校纷纷开设了英语诗歌鉴赏课。笔者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调查认为,诗歌是大学生最为感兴趣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能够唤起人们对美的感知和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在意趣盎然的诗意欣赏中获得语言学习的机会,通过语言的美感给人以教益。具体而言,笔者认为诗歌有以下适合大学生的特点:

1、从诗歌凝练的语言中学习如何用语。

诗歌的语言艺术在于每个词都有极强的表现力。诗歌之美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学生可以从诗歌的语言学到用语的精到之处,从愉悦的审美体验中去把握语言的变化规律,而且可以在其他语境中创造性地发挥这种经验,从而有效地促进英语水平和技能的提高。

2、透过诗歌的想象艺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诗歌较其他文学形式需要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在字里行间表现的意境使得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性有更深的领悟。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领悟能力,包括对语言蕴藉的把握,对内涵的理解。如果加以训练,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通过诗歌各种修辞手法学习如何润色文章。

学生可以通过较少的诗歌篇幅获取较多的文法知识。学习比如意想、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段。对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理解也有好处。此外,诗歌中的用典多,典故也是文化的一种体现,通过读诗,给学生又提供了一个了解外国文化的窗口。

三、诗歌教学中注意的方面

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是教师逐句讲解,把整首诗歌的意思传达给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破坏了学生对一首诗歌的感悟。诗是情感的艺术,要体会和感悟。诗歌教学中,教师的根本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基本常识之外,启发学生内在的诗心和美感的勃发。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用语言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体验诗歌的兴发感动,这才是诗歌教学的应有之义。

1、情感导入

英文诗歌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基调,在讲授英文诗歌时,应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空间,把握诗歌话题中的情感蕴藉。在古今中外浩瀚的诗歌篇幅中,情诗所占的比例最大,而其唯美的文字和柔美的情怀总能唤起众人的共鸣。所以可以借助诗,音,画把一堂诗歌鉴赏课丰富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解析诗句字里行间的韵味,让其感受经典的文字魅力。比如在学习诺顿的诗篇“love me little,love me long”,

要求学生在限定的较短时间内反复大声朗读全文,注意诗歌中出现的关键词,在朗读中体验情感,通过和已有的情感生活体验的融合,准确把握诗歌蕴含的深刻的爱情哲理。

2、美感导入

诗的语言可以说是文学语言中最美的。读英语诗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英语的优美和力量,加深对英语的理解与把握。在教授诗歌时,应引导学生体会英文诗歌的修辞美,韵律美,绘画美。

2.1 修辞美

我们在理解英文诗时,往往会碰到修辞手段,因为对于诗的语言来说,修辞手段极为重要。诗的美,诗的涵义,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修辞手段。英文诗歌中存在着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拟声,对照,反复,明喻,暗喻,拟人,夸张,矛盾修饰等。诗歌的修辞教学是一个让学生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技巧的便捷有效的途径。比如在教授艾米莉的诗歌“ifrecollecting were forgetting”,可以介绍其矛盾修饰的手法,并理解诗人矛盾重重的心理,她的爱情得到的只是思念和哀悼。

2.2 韵律美

文学中诗歌是以声律见长的典范,特别是英语诗歌采用的rhyme和rhythm艺术手段,能使诗歌的朗读产生声乐般的艺术效果。让学生伴着悠扬的乐曲,反复大声她吟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积于心,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比如在讲授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作“Stopping byWoods on a Snowy Evening"’,可以让学生感受诗人刻意采用重复的韵脚而使诗歌呈现出强烈的催眠性节奏,描绘了新英格兰冬日大雪覆盖,神秘幽暗的树林,展现了旅行者内心的孤寂和困惑。

2.3 绘画美

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常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比如威廉・华兹华斯的作品“the daffodils”,则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优美、欢快活泼的画面――美丽的湖边,茂密的树荫,随风起舞的水仙。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想象一幅画,描述画面的场景、色彩等。诗歌中没有明确出现的色彩、画面,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想象补充描述出来。

英文诗歌范文3

一、古诗英译与散体译诗

对于古诗英译,主要有诗体与散体译法之分。前者主要是以许渊冲的三美论为主的翻译方法,所谓“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是指在翻译古诗时首先要译出原诗的内容;音美就是要押韵、顺口、好听;行美则是对诗的行数长短整齐,句子要对仗且工整。总体而言就是,中国古典诗歌译成英语后仍然是诗歌,是诗的语言和音调。这里且不说要达到三美,就是每首诗歌的意象、意境之美都是需要译者付出艰辛的。所以笔者以为诗体译诗在翻译实践方面还是很难达到要求的。与其强求诗体语言,导致因韵害义,倒不如只求诗歌之意境美来得畅快。这方面散体译诗可谓更胜一筹。散体译诗的主要代表者有国外译者Robert Frost, Sussan Bassnet, Pound,国内则是以翁显良为代表的译者。Robert Frost认为诗歌就是翻译中失去的东西,Sussan认为尽管诗歌不可以翻译,但可以转换。Pound更注重意境意象的传达,曾言写大量作品不如一生只再现一个意象。可见外国译者也多重视诗歌意象意境的传达,只是Pound在意象的传达方面有所误解和偏差。廖七一虽认为散体译诗可行,但诗体译诗很显然要比散体付出更多努力。刘重德更是直接道出了散体译诗的好处,如果韵体翻译可以不损害原意,是可以采纳的;否则,最好用散体来保留原作的内容、意象和形式。可见诗体译诗虽完美,但多数译者认为散体更能再现诗歌的韵味。

二、接受美学与散体译诗

接受美学源于德国20世纪60年代的康士坦茨学派,其主要代表被认为是Hans Robert Jauss 和Wolfgang Iser。前者提出了接受美学的文学观和历史观而后者建构了文本理论和读者反映论。后者主要著作《文本空白和读者反映论》发表于1971年。基于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结构主义和Ingarden的想象学,接受美学首次将读者放在了文学理论的中心位置。这对传统的文学理论无疑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正如Jauss所说,传统的文学史只是事实的堆积,而形式主义缺乏读者的真正的角色,在审美方面的不可缺少的角色;因为正是读者裁定了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因此,如果说传统的文学理论是以作者和文本为中心的,接受美学就是读者为中心的理论。

接受美学的基本特点是强调读者与文本的互动。正如Jauss所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个时代的每个读者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座纪念碑,形式上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也就是说,文本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却来自于读者与文本的互动,以求达到某种程度的“视野融合”。这里视野融合由Jauss的导师Gadamer提出。它指明了读者和文本的交流关系。他指出阅读过程就是读者和文本的对话,文本的意义就是文本和读者视野的融合。在此,Jauss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它是指读者在阅读文本前的经历和经验。因此,文本的意义是动态的、多样的,不断产生并没有界限的。

尽管Jauss和Iser都属于接受美学学派,他们专注不同的领域。前者关注与期待视野和美学经验,而后者主要强调读者和文本的互动。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一书中,Iser介绍了他的召唤结构的概念,此概念最初被他的前辈Ingarden称为空白点。Iser采纳了文本空白点的概念并运用到接受美学的概念中,让读者更能理解文本和读者互动的意义。

三、散体译诗之美学价值再现

从文本召唤结构看散体译诗的美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可以看出原作美的再现。

原诗神态的自然再现。古诗英译的最主要的特征在于能够自然再现原作的意象。正如翁显良所说的文学作品的神态是可以翻译的,并且在他的译作中实现了这一点。在他看来,作诗与画画一般,重在意象与神态,于是才有了“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的名句。只是画家用画笔来勾勒是人物的神态,而译者是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作的美。这里的意境和神态是指文学作品的地位,即“中心思想”“文学风格”“形象和想法”。如若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看,就是作者的期待视野和译者的期待视野的融合。散体译者的期待视野就是要再现原作的意象和神态。为达到这一点译者首先作为原文的读者要能正确理解原文,然后在译作中才能得以展现。即使是这一点就会有很多译者对同样的原文有不同的理解。多数译者重在找翻译的准确,却忽视了原作的美学价值。例如,对“二十四桥明月夜”的翻译,多数译者认为就应该直接翻译为二十四座桥。翁显良认为没有必要一定要准确的翻译二十四,因为没有人能确定。只要翻译出明月夜的意境即可。又如,“心有灵犀一点通”,很少人知道灵犀是什么,这就要求作者做足工夫,把原作的深刻内涵意义挖掘出来。这里我们可以通过欣赏一下翁先生散体译法的独到之处,

折桂令・自述

华阳巾鹤氅蹁跹,铁笛吹云,竹杖撑天。

伴柳怪花妖,麟祥凤瑞,酒圣诗禅。

不应举江湖状元,不思凡风月神仙。

断简残编,翰墨云烟,香满山川。

译本如下

That’s Me

Lightly tripping, blithely skipping, I go through life in fantastic guise, with an iron flute that blows high and clear, and a bamboo staff that could prop up a tottering sky.

The company I keep. A strange assortment of bewitching nymphs and fabulous creatures, sages of the cup, poetic philosophers and philosophic poets.

A prince of vagrants, I would never see the inside of His Majesty’s examination hall. That jostling world is beneath the notice of one who seeks immortality in romance.

Not for me the musty tomes, the ancient scripts; not for me the transitory fame of scholar and author. I am happy to be at large, breathing the sweet mountain air.

翁显良译

为了展现原作的意象美,此译本大胆摆脱原作的表层结构,自由再现原作的意象和神态。译作中较多表层结构词汇已经完全抛出,例如华阳巾、鹤氅、柳、花等都用其它的散体语言进行更换或代替,使其易于理解,并且使原诗的意境自然展现于译文读者的眼前。由此看来,古典诗歌的意象是可以翻译的,而且必须自然地展现在译文读者的眼前。

与原作者意气相投。早在清朝以前,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做出了精辟的分析,即以诗言志。这里志是指诗人的想法、理想或是原诗的深层含义。好的译作作者要能与原作者意气相投,同生同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形神合一,并且要正确处理好诗人、译者与译文文本的关系,这三者之间是互动的、相互影响的。

原作相似观的完美追求。这点是散体译法中较高的要求,即与原作达到相似的要求,而非准确。它强调对原作审美效果的再现。在诗歌翻译中,译者仅能达到和原作相似的审美效果。因为两种语言有着截然不同的表层结构和语言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各自语言的词语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因此,散体译者追求相似效果。在他们看来,古诗翻译不需要字词对译,可以采用形散神聚的散体译法。通过译文对比,能很好地欣赏相似译法的效果。原诗如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有如下几个译本可供参考,

Version One Leaving White Emperor City at Dawn

At dawn amid colored clouds I left White Emperor City:

A thousand miles to Chiang-ling――I was there in a day!

Chattering monkeys on the cliffs, no end to their bawling.

So the light boat slipped past the ten thousand mountains.

White Pony译

Version Two Sailing Down to Chiang-ling

In the morning I leave Po-ti perched in the clouds.

The thousand li to Chiang-ling are compressed to a day.

Before the wailing of the apes on both banks ceases,

The light boat has left behind unending mountains.

Shih Shun Liu译

Version Three Early Departure from White King City

At dawn we leave White King, its clouds all coloured,

For passage to Kiang-ling in one sun’s circuit:

While both banks’ gibbons cry calls still unceasing,

Our light boat has gone by many fold mountains.

翁显良译

从原文的表层结构,译者可以完全将原诗的形象“白帝,彩云,江陵,轻舟”字字对译。而所译本并非都能被读者接受,因为这些形象不能唤起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不能让读者产生联想。机械的对译只能是损害原诗作者李白的艺术创作力。相比而言,翁先生的自由散体译法更能被译文读者接受,翁译如下:

Homeward!

Good-bye to the city high in the rosy clouds of dawn.

Homeward, out the gorges, out today!

英文诗歌范文4

关键词: 元功能语言学 人际功能 英文诗歌

1.引言

元功能(metafunction)是由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所提出的。韩礼德在其导师弗斯和马林诺夫斯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观察与实践,提出了语言系统的三大元功能。在Halliday看来,每一个小句都表达了三种不同的意义,称之为元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这三种功能既有关联,又有不同的关注点和体现形式。人际功能由语气、情态、评价体现。元功能语言学理论可用于分析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特点。除此之外,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的对比研究可以细化到不同的语言层次,并把两种语言在类型学方面的异同作为研究重点[1]。笔者在文中仅通过三大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角度对A Red Red Rose和《清明》这两首脍炙人口的中英文诗歌进行赏析。作者旨在通过对A Red Red Rose和《清明》这两首诗歌进行人际功能分析,从另一角度理解诗歌的含义和语言的特点,同时,力图验证用人际功能分析诗歌体裁的适用性。

2.人际功能

韩礼德的人际功能是在人际交往模式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并被分为三个主要的范畴。它们分别是语气功能、语体功能和美学功能[2]。

语气功能主要是指交际双方对某事物的情感态度与语气;语体功能主要是指由语式、语场和语旨这三个变量共同作用所体现出来的人跟人之间的社会等级关系;美学功能是指在语用学基础上,通过调整策略,对语篇的生成过程起支配作用,并透过语篇体现出来的美感因素。

3.语气功能

英语中的词汇、短语、小句甚至语篇都可以表现人际交往的语气情态意义。英语在词汇上可借助动词辅之以助动词的形式来表示语气功能。而汉语不同于英语,汉语词汇本身意义丰富,其中表示语气的词非常多,有能愿动词、语气助词等,它们的使用相对独立,不受限于动词。

我们先看以下这首英文诗歌,再欣赏《清明》这首唐诗。

A Red Red Rose by:Robert Burns

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As fair art thou,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And fare-thee-weel,my only Luve!

And fare-thee-weel,a while!

And I will come again,my Luve,

Tho’ twere ten thousand mile!

这首诗出自《主要用苏格兰方言写的诗集》,是Robert Burns流传最广的一首诗。在诗中,诗人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炽热感情和对爱情坚定不移的决心。前面的句子均为陈述句,只有“And fare-thee-weel,my only Luve!And fare-thee-weel,a while!”这两句,诗人运用祈使句。英语祈使句有表示请求、命令、叮嘱、邀请、劝告等功能。作者在此加上呼语“my only Luve”,旨在表达暂时告别爱人、叮嘱爱人不要担心的恋恋不舍又不得不走的复杂情绪。

这首诗中还有三个助动词“will”,根据韩礼德对情态词的描述:

英语小句的所属成分中的情态谓语动词[3]

Will属于中量值。“will”和“I”结合表明诗人对爱人的忠贞不渝。

呼语放在句末时,通常可以确定或保持或增强和受话人之间已经存在的社会关系[4]。诗中第二节到第四节末尾的呼语多是“my love”或是“my dear”,明确了受话人和诗人的关系事实。

再看以下这首唐诗: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由唐代晚期著名诗人杜牧所作。诗人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杏花村酒店的幌子,多少扫去了诗人本因清明无法归家扫墓,异乡途中奔波偏遇雨水打湿的伤感,更让人心头平添许多暖意。

从语气来看,诗中第一、第二、第四句都使用了陈述语气,提供给读者许多信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而第三句则使用了疑问语气,诗人询问路人酒家的地点,用疑问语气体现了交际功能。第三句中“借”这个字,它的情态意义是“礼貌与客气”,也交代了诗人与牧童间的人际距离。第四句牧童“指”这个手势语,虽然没有语言直接表达,却用行动来回答第三句的“问”,这句话正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它使全诗由低而高,上升,最后达到高潮顶点。问答之间体现了人与人的沟通交流,而诗歌的语气功能也通过这些情态词和语气词体现了出来。

4.语体功能

所谓语体,指一个阶列形式的连续体,第一个语体成分都起到向上或向下推动语体的作用,根据向上和向下成分的数目可以大致决定话语的语体幅度[5]。语体实际上是人的权势关系和人的心理距离,它的远近存在于所有的社会等级和平等关系之间[6]。总之,语体主要是由语式、语场和语旨共同作用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心理距离或社会等级距离。

(1)语式,是指情景的正式性语式即交际活动的渠道或媒介,如口语或书面语。在A Red Red Rose这首诗中,“luve”和“dear”表示对爱人呼语;“come again”,“gang dry”和“melt”等词都是生活中常用的词,属于一般词汇。诗中句子结构简单,运用了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强调对爱人的爱情不渝。《清明》这首诗讲述的是诗人杜牧自身的际遇,其中,有问有答、白描手法的运用令人印象深刻,看似平淡却有暖暖的感动。

(2)语场,指语篇涉及的社会活动,包括该活动的性质和话语的主题。A Red Red Rose中,诗人用玫瑰花,用音符来比喻爱人,把对爱人的无限的爱用海枯石化这种夸张手法来呈现,喻义丰富,立体地表现诗人对爱人的爱情之火不灭。《清明》一诗的语场是诗人在清明时节落雨时分向牧童问路,从而获悉前方有杏花村的经历。“雨纷纷”“欲断魂”表达了诗人在清明节无法回家扫墓,在异乡途中奔波却偏下雨的悲伤落寞之情,这些词的使用令读者感同身受。

(3)语旨,指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和交际意图。A Red Red Rose这首诗中的交际双方很明显是诗人及其爱人。在第三节中,诗人用海枯石烂来描述自己的爱情不渝,用夸张的手法让人感受到诗人炽烈的爱。《清明》这首诗的交际意图是询问酒家在哪儿。诗人与牧童的关系有一定人际距离,因而诗人用词也比较礼貌客气。

5.美学功能

美学功能指在语用学原则和策略对语篇生成过程的支配作用下通过语篇而体现出来的美感因素[7]。著名学者辜正坤说:“其实,诗词存在的主要功能是要给予人审美,不一定非要给予人思想上的启示……像任何别的艺术一样,诗歌有自己特定的审美功能,它不必过多侵犯别的领域如哲学、戏剧、小说或政治学之类。当它试图什么都像的时候,它就肯定什么都不像,甚至什么都不是。”[8]@里笔者仅从用韵角度来欣赏这两首诗,英文诗歌通常用一个重读音节和一个或两个轻读音节并按照一定的模式搭配起来,有规律地反复出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音步”。常见的音步有几种:①抑扬格,即-轻-重。②扬抑格,即-重-轻。③抑抑扬格,即轻-轻-重。④扬抑抑格,即重-轻-轻。A Red Red Rose这首诗中,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O,/my Luve/’s like/the melodie,/都是用了四音步抑扬格。/That’s new/ly sprung/in June/,/That’s sweet/ly play’d/in tune.都是用了三音步抑扬格。抑扬格的使用,读来使人觉得是在轻声哼唱一首旋律优美动听的民间歌曲,使整首诗的音乐感显露无遗。

再从押韵来看,这首诗采用交叉韵的方式,前两节为abcb的韵式,①三句不押韵,②四句押韵。后两节为abab的韵式,①三句一个韵脚,②四句一个韵脚。这样的押韵方式,使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烈。

中文诗词在用韵上与英文诗歌在用韵上很明显是有差别的。中文诗词主要以相同的韵母为韵脚,辅音发音更响亮和持久,经常是一韵到底,让读者的听觉和情感随着声音的不断重复而加强。《清明》这首诗的韵尾“纷”“魂”“村”都押韵,看下这首诗的平仄模式: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这首诗采用的“平起平收”的模式,让读者在感观上有一种美的愉悦。

6.结语

本文主要从元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角度,通过分析A Red Red Rose和《清明》这两首诗,分析了中英文诗歌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学方面的特征,这里笔者仅谈了这两首诗歌语言各个层次单位的功能和意义,也证实了用元功能语言学角度更精确地分析中文诗词的可能性,以期窥一斑而见全貌,为中英文诗歌的理解和翻译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黄国文.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中的整合[J].中国外语,2009(1).

[2][3]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19,122.

[4]Biber,D.,Johansson,S.,Leech,G.,Conrad,S.and Finegan, E.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12.

[5]程雨民.英语语体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57.

[6]Brown & Gilman.The pronoun of power and solidarity(表权势和等同关系的代词),吴玉文译,祝婉瑾主编.社会语言学译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60:179-196.

英文诗歌范文5

论文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交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从一种语言中,可以了解到另一种文化。“跨文化是指具有两种及其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诗歌的语言是思想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是深厚文化的蕴含,通过诗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了解并把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等,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障碍,保证交际顺利进行。

一、从《西风颂》中看到的地域不同带来的中英文化差异

许多对待人生持乐观态度的中国人,遇到挫折困难时都会引用一段著名诗句以自勉:“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但是,真正知道它出自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的人,估计就不多了;而通过雪莱了解到英国人眼中的西风像什么样子,从而明白他们为什么歌颂西风的人,也许就更少。

不同的民族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也给表示自然环境的词汇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内涵。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相应地就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这些文化差异都在诗歌语言中体现出来,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凛冽的。而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相反,英国西临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温暖西风的讴歌:“It‘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在交流中中要充分理解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中国著名诗人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提到的“东风”与《西风颂》中的西风都代表着冬天的信使,预示着冬天的即将来临,尽管两首诗在氛围、精神等方面上是决然相反的。

二、历史背景差异下的跨文化交流

与地理环境一样,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也会反映在语言中。在英语中,与Dutch有关的词语往往带有贬义。如Dutch act(自杀),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I got mad and I talk like a Dutch Ll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严厉地训人),If it is the fact,I’m a Dutchman(如果这是事实,我就不是人)。因为在l7世纪初,英国和荷兰曾经激烈交战二十多年,使英国大伤元气,所以英国普通民众对荷兰人恨之入骨。这一历史背景,使英语带有了民族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英文的真正含义了。 转贴于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渊源,英国的传统文化渊源当然应追溯到历史久远、灿烂辉煌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基石,不了解这个文化背景而想直接走进现代的西方语言,就像一个外国人撇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去学习汉语,只能是一知半解,生吞活剥了。历史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更是无所不在。了解英汉民族语言中一些文化差异,可以以促进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三、宗教信仰、谚语、典故下的中英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典故的来源不同,也会对英汉翻译造成一定的影响。中国人大多信仰佛教,佛教文化和儒家伦理文化是汉文化的主流。而英美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圣经》文化以及希腊、罗马神话对英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比较深刻久远。如中国人说“菩萨保佑”,西方人则说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中国人说“天知道”,西方人则说God knows(上帝才知道)。还有不少典故、谚语,如中国的成语典故中有“叶公好龙”、“空城计”、“东施效颦”等,多来自中国古代的文学名着。而西方人会讲He’S a Shylock.(他是个守财奴),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这些西方谚语、典故,都源于莎士比亚作品和希腊罗马神话。在听到这类词语时,在了解中西宗教文化背景前提下,知道其出处,充分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在交流中就没有理解的障碍了。

四、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方面的不同

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的是三大哲学:儒家、道家与佛教,特别是儒家,它们都重视悟性,如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子强调“‘无’中生‘有’”,庄子强调“得意忘形”以及“‘意’不可‘言传’”。人们讲究融会贯通、和谐自然,注重辩证思维,具有综合、宽泛、不确定的特点,有较大的联想空间和回旋余地。与汉语不同,西方语言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及后来16到18世纪风行欧洲的理性主义,注重形式逻辑,强调形态的外露及形式的完整,具有明晰、精确、具体的特点。这一差异也充分地反映在英语诗歌的表达方式上,例如:在一些爱情诗歌里,英语诗歌就会直白地表达爱,“love(爱)”这个字可能会反复的出现在一首诗中,这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看来不是美,甚至有俗的味道,是羞于启齿的,公然在诗歌中赤裸裸地谈这些就更是伤风败俗,难以接受了,更谈不上欣赏其中的美了。中西方在思维方式、审美等方面的差异影响了诗歌的理解与欣赏,没有做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时甚至于扭曲了诗歌的原意和初衷,形成了文化冲突,阻碍了两国文化的正常交流。这样看来,在品读英语诗歌之前接触一些有关西方国家的思维、审美方式,并与中国的思维、审美方式相比较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

英国也像中国一样,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背景,有着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其语言-英语正是其文化、历史的积淀,而英语诗歌更是其历史、文化的浓缩。如果真正地读懂了英语诗歌英语背后的文化:地理位置、气候、宗教信仰、文化渊源、语言本身的发展变化历程、思维方式等方面就更应该是非常熟悉,这对于语言的学习与交流非常有益。

英文诗歌范文6

New Year 新年

This night

这个夜晚

of all the night

是所有夜晚里

is the year's last

是今年最后的一晚

All,all

所有,所有的

the other nights

其他的夜晚

are gone ,are past

已经过去,过去了

After

此后

the eveningh aith

的每一个

ita fading light

它逝去的时光

put the lid

把盖子

on the hour

盖在时间上

and close it tight

并且关闭得紧紧的

Close up

关闭了

your tired eye

你疲惫的眼镜

close up the day

闭合了一整天

Bid the old year

向旧的一年说

Goodbye

再见

and come away.

上一篇民生

下一篇废旧物资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