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学习经验总结范例6篇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范文1

教育信息化建设,网络是基础,资源是核心,教育教学应用是目的。开发面向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构建常态课堂教学应用与研究体系,对于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转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改善农村师资薄弱现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开展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课题实验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义务教育城乡间、地区间和校际间的差距,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构建和谐社会和公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可以为农村教育提供均衡发展机会,为改善农村落后教育现状创造有利条件。教育部《-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教育,通过建立网络学习与其他学习形式相互沟通的体制,提高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益,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2、顺应国际教育潮流发展的趋势

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发挥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效益,也是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美国在《国家教育发展评估-》中提出,美国今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不再是简单地增加学校计算机的数量,而是致力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应用,特别是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实质性融合,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综合分析和创新的能力。美国针对国内许多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现状,目前也在致力于制定有关促进信息技术应用的政策,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效益评价、教师培训等多方面的研究。我们开展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课题实验研究,顺应了国际化教育潮流发展趋势,有利于促进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巩固发展现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迎头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水平。

3、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在我国提出后,在学术界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一些地区和学校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验,有的在某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如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实验、中学数学“几何画板”的整合等等就是比较成功的范例,“WebQuest”(网络主题探究)的实验在深化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这些大多都是集中在某一学科,或某种特定教学环境,或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开展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课题实验研究,将突破现有局部、零散的局面,将信息技术应用落实到所有学科学段的每一节课堂上,并且为每一节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恰如其分的指导。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的应用将进一步发挥现有网络优势,促进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有效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价值、效果和效率,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和学生应用难的问题。

4、实现全市优质资源整合的需要

为实现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保证资源应用的实效,**从年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活动,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年,主要以建设网络站点服务器为主,建设方式主要是购买厂商的成品资源库,在县域或校园网范围内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资源服务,全市通过招投标形式先后采购了科利华、k12、龙教、人教社、东北师大、翰林汇、中基网络、中教育星、清华同方等十几套资源库。第二阶段是2002-2004年,以承担国家基础教育元数据规范资源建设为契机,建立了以中心站点辐射12个县市区分站点的分布式存储管理资源库,组织发动全市教师和学生结合教学实践开展了大规模的自制教育资源活动(自制资源主要包括教师上课用的教案、课件、课堂教学实例、论文和学生各类电脑作品等等),初步实现了基于国家基础教育元数据规范标准的自制资源积累,校本资源累计达到11.2万G。第三个阶段是2005年至今,为切实提高各学科应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复习和探究学习提供自学资源和学习指导,启动了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实施方案。该课题实验的实施将极大地促进全市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有效提高教育资源质量,为全市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支撑。

5、发挥我市信息化环境优势的需要

**市是全国开展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点起步比较早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全市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日趋完善,2004年建成千兆骨干教育城域网,形成全市教育信息、数据交换、资源共享和各种功能应用服务的信息枢纽。全市90%完全小学以上学校通过宽带或ADSL接入了教育城域网,建成市级达标校园网896处,占完全小学以上学校总数的51%;全市中小学现有计算机14.5万台,学生用机达到10人一台,教师基本实现人手一机;全市现有多媒体数字投影教室3618个,占全市班级总数的16%。2005年,**市委、市府又把“农业、城建、教育”列入市政府重点打造的三大品牌,如何发挥现有信息化环境优势,进一步提升全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也是我们开展这项课题研究的重要原因。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这一实验课题。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现“校校通”工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建设,分工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建成依据新课程教材,分学段分学科的主题资源网站,努力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服务。

三、理论依据

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实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1、新课程改革理论

新课改理论是本项课题研究的重要指导理论,也是建设主题资源网站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要树立大课程观,树立网络化学习课程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树立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全面发展的发展观;树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的知识观。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设主题资源网站就是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供探索、发现去建构知识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建构学习过程中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通过“联系”与“思考”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3、现代教与学的理论

建设应用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必须以现代教与学的各种理论为基础,如:人本理论、元认知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发现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先行组织者理论、学习条件理论、掌握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暗示教学理论……等等,还有许多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都从教学过程的不同角度解释了不同的教与学的现象,我们要用这些先进的教与学的理论来指导和解决我们资源建设过程中的所有具体问题。

四、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建成内容丰富,使用方便,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各学科,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新课程标准下的主题资源网站群。

2、通过研究,建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应用主题资源网站常态课堂基本课型,探索新课程标准下在网络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方法和规律。

五、研究内容

1、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主题资源网站课程体系的研究

主题资源网站是以一节课为专题,将涉及这节课内容的相关资源经过筛选、加工并按一定规律形成的一个主题教学网站,它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为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库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每课节主题资源网站都要结合网站内容形成典型的学习指导意见和教学指导意见,务求通过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应用,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效性问题,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新课程标准下网络教学的模式、方法和规律的研究

本着边开发边应用、在应用中研究的原则,在建设主题资源网站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应用。要研究探讨新课程标准下网络教学的新规律、新模式,努力总结形成一批常态课堂教学典型课型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规律和做法。

3、主题资源网站设计、开发、管理、使用和更新机制的研究

设计开发一套完整的统一管理平台,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共建共享”的建设原则,实行重大工作项目管理,并逐渐形成我市资源建设新机制,最终实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新动力。

4、子课题研究方向

学科主题资源网站的建设研究;

主题资源网站条件下常态教学课型研究;

主题资源网站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研究

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新课程评价研究;

主题资源网站的管理机制研究;

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其他相关研究。

六、研究方法

本实验以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共建共享、综合评价和在应用中反复修改完善的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实验法、调研法、经验总结法和统计法等。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

(一)准备阶段(2007年1月-4月)

总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提出课题研究计划,组织子课题申报,确认实验学校承担的子课题。组织实验的开题和培训活动。

(二)实施阶段(2007年4月-2009年12月)

第一阶段(2007年4月—2007年12月)

总课题组对各子课题进行指导,组织相关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开展优秀主题资源网站、优秀课堂教学指导意见,优秀学案,实验优质课、实验论文等评选活动,对子课题进行中期评估。

第二阶段(2008年1月—2008年12月)

在前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主题资源网站和教学指导意见在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继续深化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发表相关实验论文,编写各学科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规范,形成阶段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

总课题组对本实验进行全面总结,完成实验资料的整理、检测,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和实验论文,汇编实验成果,进行鉴定验收。对本实验中取得显著成果的子课题,总课题组向省电教馆、中央电教馆申报,由省、中央电教馆鉴定结题。

八、预期研究成果

1、发表、出版实验研究论文、典型课例和实验报告;

2、形成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主题资源网站体系;

3、编辑完成各学科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使用规范;

4、形成应用主题资源网站常态课堂教学基本课型。

九、实验经费

本课题研究的所需经费,由子课题实验学校自筹解决。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范文2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随着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目前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究、设计和教学工作的科技工作者越来越多。社会上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特别是动手能力较强的计算机类毕业生的需求非常迫切,也给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实验环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校《计算机网络》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经过课程组教师不断总结、收集并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素材,现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网络教学资源。但由于缺乏一个实验教学网络系统,不能够为学生随时随地提供这些资源,没有相应的实验网络课程,也满足不了学生的选择性学习特点。

 

此外,如果购买国内比较规范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系统,费用很高,而且针对性不强,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设计并实现一个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系统,从而实现教学的资源共享,完成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建设,并形成实验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系统”将紧紧围绕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使网站的各逻辑单元设计合理、紧凑,内容安排上重点突出、主次得当,有效辅助该课程的实验教学。

 

在此系统中将通过理论介绍与示范案例,提出明确的实验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并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设置课后训练、自评自测,强化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提供教师辅助答疑,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此实验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将大大提高网络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的过程化管理,并且经济实用,能节约资金。

 

1 实验教学系统的总体结构

 

本实验教学系统内容设计将集助教、助学、助练功能于一体,可以为学生实验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课外延伸学习,以及实践教学等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设置了十二个模块,即:课程介绍、课堂教学、授课录像、电子课件、原理动画演示、课后训练、自评自测、辅导答疑、成绩统计、资源扩展、通知公告、信息管理等。

 

2 各功能模块设计

 

1)课程介绍:介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学习评价及考核方式,并展示实验室的硬件设施。

 

2)课堂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课内、课外的14个典型实验。通过设置明确的实验目标与任务,辅助学生完成课程实验,具体包含实验理论基础介绍、实验示范案例、实验的内容与目标、实验任务与步骤、参考命令及思考题等子模块,其中各主要子模块内容介绍如下:

 

①理论基础:对相应实验的理论部分进行详细的介绍,例如内容概述、协

 

议原理、协议特点等。通过理论基础的学习,使学生对实验涉及的理论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此模块中还附带“记录笔记”功能,学生通过此功能对学习中的难点、重点根据自己的理解记录笔记,从而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回顾。

 

②示范案例:在学习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用具体的示范案例说明配置步骤,

 

学生可以无需教师指导,参考此模块中案例配置预习相应的实验。

 

③实验任务及步骤:教师根据实验内容与目标布置实验任务,并给出实验

 

步骤,以此指导学生实验过程。实验任务有若干的子任务,各子任务难度与侧重点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任务进行实验训练。

 

④参考命令列表:实验中需要很多调试命令,学生难免遗忘,通过此子块,

 

学生可以翻阅常用的调试命令,作为实验参考。

 

3)授课录像:制作课程组教师的授课录像,并可在线播放。录像分为“理论讲解”和“操作示范”两部分,“理论讲解”部分主要讲述各个实验单元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操作示范”部分主要是展示如何在真实的网络设备上配置及操作以完成相应的实验,学生可根据具体需要选择播放。

 

4)电子课件:提供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所需的电子课件,并可供学生下载。

 

5)原理动画演示:对于实验中涉及的计算机网络相关协议,制作动画来演示相应的网络协议原理,加深学生的理解并激发学习兴趣。

 

6)课后训练:根据学生课内实验掌握情况,设置区分难度的10个课后训练任务,学生将训练任务的调试结果上传,教师根据上传结果及其说明做出评价并给出训练成绩。

 

7)自评自测:通过课堂教学及课后训练,学生已经掌握了各学习单元内容,可以通过此模块进一步检验自己的学习水平。此模块包含了典型的自测题,涵盖了所有实验内容,并将职业认证考试题也加入题库,方便学生课后的知识扩展。

 

8)辅导答疑: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此模块可作为师生交流互动系统,辅助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答疑,及时的排除学生课上及课后解决不了的问题。

 

9)成绩统计:课后训练后,教师会根据学生每次实验情况给出平时成绩,根据课后训练提交的练习结果给出考试成绩,合计后作为学生每次实验单元训练的总成绩。教师还可以查看成绩的柱形图,以了解成绩的分布,并相应调整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过程化管理。

 

10)资源扩展: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如:真实设备产品资料、路由器交换机配置手册、国内相关竞赛试题、认证考试资料等等。

 

11)通知公告:提供日常教学中的各种通知及常用资源,如:实验课表、实验考核文档、常用设备典型配置手册、交换路由产品介绍、常用工具下载等文件。

 

12)信息管理:管理员对该课程网站的用户管理及权限管理。

 

3 系统的特点

 

1)结合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特点,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搭建了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系统,可满足各阶段的实验教学需求,设置了课程介绍、课堂教学、授课录像、电子课件、原理动画演示、课后训练、自评自测、辅导答疑、成绩统计、资源扩展、通知公告、信息管理等学习单元,各单元相辅相成,有效的辅助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

 

2)功能丰富,集助教、助学、助练功能于一体,可以为学生的实验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课外延伸学习,以及实践教学等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教学系统中的实验内容与课程教学单元学习目标一致,按主题把内容划分为合适的学习单元,各实验教学和学习单元都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将充分运用文本、声音、图像、动画、图表、视频等媒体形式来表现学习单元内容,针对实验课程单元的重点、难点内容提供相应的示范案例和演示录像,能够很好地辅助学生自主学习。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范文3

摘要:混合式教学是当前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融合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和集教学与实验于一体的数字教室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专题调研、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机动灵活的讨论以及实验等,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混合式教学;网络教学平台;数字教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089-02

一、引言

目前,许多高等学校以及教师都在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将信息技术逐渐融合于教育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倡导研究性教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正在我校实施专业研究性教学,《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该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本文作者按照教育部提出的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自己的授课经验,并结合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工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等,创造了一套适合模电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方式。

模拟电子课程混合式教学主要是利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以及网络其他资源,结合学院提供的数字教室,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方式。具体过程是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学习概念性知识或操作方法,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类任务如专题调研、问题讨论、软件仿真验证、实验结果汇报等,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讨论解决课上布置的讨论题目和课下自学遇到的各种问题等,还可以在课堂上做实验或者设计等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后面小节作者将在教学过程对学生能力提高和对教师教学效果提升很有帮助的几个方面做详细叙述。

二、专题调研

学生学习一门新课常有如下疑问:“这门课有什么用?”“这门课主要学什么?”为提高学生学习模拟电子课程的兴趣,该课程开始前布置电子技术发展与应用大综合课题供学生调研并撰写报告,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感兴趣的方向进行调研,如半导体器件的发展、电子技术在通讯方面的应用等,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汇总并制作成课件由一人讲台上汇报,如此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归纳总结能力,还有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等。

许多学生反映模拟电子课程入门难,主要难在对“陌生”的半导体器件的学习上,因此在第一章半导体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二极管类型、型号及参数”、“三极管类型、型号及参数”、“场效应管类型、型号及参数”等几个专题调研,通过学生课外搜集汇总相关知识,加深对半导体器件的理解,使其尽快熟悉半导体器件,并能够熟练使用这些器件。

各种实用模拟电路大都由集成运放组成,为加深学生对集成运放及其应用的了解、提高学生分析模拟电路的能力和设计模拟电路的灵活性,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布置常用集成电路器件识别、适用范围及引脚辨别等调研课题。学生在使用集成运放做实验和设计电路时可以很快入手,至少不会再出现不知哪个引脚接输出、哪个引脚接输入等简单问题。

三、网络教学平台构建

“模电”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分为教师平台和学生平台,学生平台主要有教学资源、课程学习、教学互动三大部分。教学资源主要是教师上传的教学课件、课后习题答案、典型例题解析以及各种相关的视频和文档学习资料等,课程学习主要由课程讨论、常见问题、课程作业等,为了合理规划教与学两个过程,作者又创建了教学互动栏目如图1所示。教师平台则多了课程管理、课程建设等对课程的维护和设计等项目如图2所示。

模拟电子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突破了课堂的时空限制,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自如,另外还可以将专题调研、问题讨论、软件仿真等各类学生参与的活动适时地展现于网络平台上供学生与教师进行再学习及教学反思。前述各个专题调研的总结作业以及后叙实验仿真作业都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作业栏目提交如图1所示,教师批改后可以给出成绩,该平台可对学生平时作业成绩统计汇总,另一方面,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共享的平台,课程讨论使得教师可以及时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知晓学生的疑问,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常见问题汇总并在网上答疑。模电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平台下的课程讨论区见图2。

四、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实现互动的有效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模电”课堂讨论针对不同内容有不同的方式,对于复杂的前后关联的综合问题,分步骤让学生讨论并让不同的学生回答问题;对于典型重点问题,可以多个学生同时在黑板上解答,其他学生对照查找问题;对于某些重要但是不难理解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老师事先给出的问题提前预习,课上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解答再提出深层次问题供学生讨论解答。

五、课内课外实践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注重工程素质培养和实践环节训练,因此实验课程的改革也是我们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模电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我们学院创建了结合软硬件教学资源的数字教室即创新学堂教室,该教室除进行课堂教学讨论外,还由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机动灵活的添加各种软硬件实验、电子设计等实践环节,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硬件学习环境,教室采用大六角桌并配备实验仪器等,学生既可以自带笔记本电脑进行仿真实验,也可以进行操作实验,如图3所示。一般的教学思路是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理论分析推导,再然后是仿真实验通过虚拟的仪器仪表将实验结果与理论进行对照并对结果进行讨论,最后则是操作实验并与前两项结果进行比对,如此既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也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

对于不同内容教学方法和思路也略有不同,例如,为加强学生对模拟电路相关元器件的熟悉,学期开始将一些元器件发放到学生手中,作者在第一章半导体器件讲述中,让学生从中拿出对应的二极管、三极管等进行认识和识别,再结合专题调研让学生对不同类别、不同种类的器件更加了解,通过做作业题掌握其工作原理,再通过Multisim仿真验证,学生则对各个环节的结果、遇到的问题等在网络平台上讨论,如此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解决学生学习本课程入门难的问题,加快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步伐。

六、结论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逐渐融合,各种形式的教学创新层出不穷。本文作者参考“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关键,根学校提供的软硬件环境、自己的授课经验、所受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等,创造一套适合《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方式,以达到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双重促进。

参考文献: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范文4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使用,4A网络课程已成为最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基于自主学习理念,进行4A网络课程教学设计能够有效提高与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结合“环境监测”4A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经验,研究认为设计理念是4A网络课程目标实现的关键点,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加强目标设计与试题设计。

【关键词】

自主学习;环境监测;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0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为保证学生拥有更多开放、自主、自由的学习时间,职业教育课程及学时进行了全面调整,其中大部分课程讲授学时都被压缩,课堂教学时间的减少,给广大教师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能够更好地将知识、技术、技能与方法高效地传授给学生?同时也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如何利用好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对此问题,我国学者进行了广泛研究,实施信息化建设,使用4A网络教学平台,很多学校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校自开始实施4A网络课程建设以来,共有100余门课程建设与使用4A网络课程,已经构建成“课堂教学+4A网络课程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对《环境监测》课程的4A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建设与使用经验总结,发现只有基于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才能够发挥出网络课程的价值与作用。

1基于自主学习4A网络课程设计理念

1.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A网络课程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在教育、教学应用的体现,是可行、高效、科学的现代化教育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师生交流、交互式学习的有效平台,具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作用[1]。利用网络课程实施教学,学生在无人监督下进行学习,主要是依靠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唯一的主体,教师的监督机制在学生看来如同虚设,真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师网络课程设计理念。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的网络课程具备“有新知识新观点”(与课堂讲授不一样)、“有学生关心的话题”、“能够进行自我价值体现”、“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有实践操作环节”。例如,2015年《环境监测》4A教学平台了一个土壤与农作物种植分析报告,三天之内回帖数达到70余条,其中就有6人提出要对自家土地进行测试要求,经过学生网络交互讨论后形成4组,撰写实验设计4份,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得以完善,利用开放实验室对7种土样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全班参与度近100%。

1.2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能力

21世纪是科技时代,同时也是合作时代,人际交往、协作能力、合作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备素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不再是以知识传授为唯一目的,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4A网络课程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交互学习关系,特别是4A教学平台中论坛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了交流平台,学生与教师能够利用平台表达自我观点,观点与目的相同的同学即会组建实验小组,多个实验组的形成不但呈现出学生之间的竞争性,更多地为同组学生创造了良好的交流、协作与合作机会。对此,教师要利用4A网络教学平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同时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实验环境。自2014年起,《环境监测》课程实验内容,基本都来源于教师给予出相关资料,学生就其关心的问题,组建实验小组,通过自学的方式,设计实验方案,由教师通过4A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指导,利用开放实验室进行完成。

1.3实施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网络课程教学并不代表不需要课堂教学,网络课程教学应是课堂教学有机补充,只有实现网络课程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才会真正发挥出教育的价值与作用。现阶段我校4A网络课程教学基本有2个结症,一个是,网络课程是课堂教学再复制,即把课堂教学内容搬到4A教学平台上;另一个是,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关系不密切,片面强调知识丰富性,脱离教学实际。教与学是知识的传习过程,教育是知识传授、认知、体验、升华、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如果简单说可以认为是教与学,而网络课程教学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体验、升华与建构,只有课堂教学与网络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产能够最大化地实现教育的价值。

2基于自主学习环境监测4A网络课程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网络课程设计的基础[2]。“环境监测”网络课程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要相辅相成,课堂教学是网络课程教学目标的总纲,网络课程教学目标重点要着重将课堂教学目标细化。可以将环境监测4A网络课程目标设计为四领域三等级制,五领域主要包括学习参与目标、知识点掌握目标、动手实践目标与合作交流目标。学习参与目标主要是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网络课程内容学习,考查学生参与度和参与水平。知训点掌握目标主要是指学生对课堂学习知识掌握情况、知识点应用情况、指导同学学习情况与能力水平。动手实践目标主要是指学生利用课堂学习及网络学习知识点情况,结合教师给予出的实验题目,利用开放实验室进行实验方案设计与操作能力[3]。合作交流目标主要针对实验课程完成与实验设计过程,学生间合作完成能力培养进行的目标设计,重点考查学生学习互补性与沟通能力。三等级制主要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可以进行等级设定,让学生从低起点开始,进入高终点,同时也是因材施教的体现。一级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有思维过程、知识点基本掌握、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参与实验过程。二级目标重点在于设计过程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知识点能够利用、学生间能够自由组合。三级目标体现出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寻找实验内容,利用所学进行实验设计,同学间能够实现无障碍沟通。

3基于自主学习环境监测4A网络课程试题设计

环境监测4A网络课程试题设计要重视试题的多样性,知识点的饱和性[4]。通过应用的实践过程中,4A网络课程初期实用过程中,试题好象是学生最关心的,主要是由于试题学生独自就可完成,另外部分同学以考试成绩作为学习第一要素,他们认为做好4A网络课程安排的试题自己就可以获得高分。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主这样使作网络课程将失去网络课程真正的教育意义与价值。因此在教学与使用过程中,逐渐减少课堂教学知识点,改为利用事实与案例形式进行试题设计,学生通过使用也发现,答案在此不是唯一,他们要通过对知识点的自学后,才能完成试题。以此达到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建议在4A网络课程试题设计过程中要增加开放知识点题型设计,同时重要引导学生通过试题完成,进行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

作者:孙晶 刘立红 历亳 朱明霞 陈丽华 陈利强 单位:黑河学院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邹原,肖峰等.基础医学4A数字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3):545-55.

[2]陈光任.基于4A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3-44.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范文5

【关键词】网络课程;呈现形式;学习结果;认知负荷;对比实验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2―0042―03

随着精品课程的推广,网络课程的应用日益广泛。在网络课程中,通常采用三种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纯文字(含授课PPT)、课堂现场录像、“三分屏”(教师形象、导航区和同步的PPT画面)。而随着我国各级各类精品课程的开发和应用,“三分屏”形式的网络课程已逐渐成为主流形式。主讲教师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来录制教学视频,网络课程制作人员还需要对相应的素材进行多次剪辑和加工。然而,花费如此高昂的成本,其实际教学效果如何,却很少有人去进行相应的验证。为此,本研究拟将上述三种形式的网络课程的教学进行对比实验,探讨三者在学习结果上是否有显著差异,从而为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制作提供一些实证和参考。

一 实验设计

1 实验目的

探讨三种形式的网络课程,实施相同内容的教学,其结果是否有显著差异。实验具体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1)学习者的测验成绩有无差异?(2)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有无差异?

2 实验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8级(大一年级)30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8人,女生22人。所有被试按男女比例被随机分派为3组,每组10人。经了解,所有被试均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具备一定的网络学习经历,没有智力或阅读方面的异常,视力和听力正常。

3 实验变量

(1)自变量:本实验的自变量仅1个,即网络课程的内容呈现形式,它涉及三种不同的水平:纯文本、纯视频、三分屏。这里主要针对常见的三种形式进行研究,暂未考虑其他可能的呈现形式。

(2)因变量:本实验借鉴了Tabbers(2004)等人的多媒体教学与认知负荷理论的实验研究,分别从学习者的测验成绩和认知负荷来展开对比研究[1]。Mayer(2001)指出,根据学习目的的不同,可以采用保持测验和迁移测验分别检测学习结果[2]。Sweller(1998)等人认为,在各种测量方法中,采用主观量表由被试自我报告完成任务时所付出的认知努力程度,是一种有效的认知负荷测量方法[3]。

①保持测验(Retention test)成绩:采用纸笔测验的形式,要求完成9个单选题,以此来检测学习者所记住的内容的数量(识记能力)。

②迁移测验(Transfer test)成绩:采用纸笔测验的形式,要求完成3个单选题和1个简答题,以此来检测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运用程度(理解能力)。

③认知负荷(Mental effort measure):本实验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了5点式主观量表来测量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其程度从“非常轻松”到“非常吃力”共分为5个水平。同时,根据实验各阶段的任务不同,将实验分为网络学习、保持测验和迁移测验三个阶段,分别用1个单选题要求学习者报告其认知负荷。

4 实验材料

本研究选取了国家精品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第5章“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一节作为实验材料。为了排除学习者已有知识对学习结果可能的影响,本实验在正式实验前实施了前测,以了解学习者对实验内容的熟悉程度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前测结果表明,所有学习者对实验内容均表示不熟悉,各组已有的知识水平可以视为相同。根据实验设计,各组呈现的网络学习材料分别对应三种形式,如图1所示:

(a)文字版(b)视频版(c)三分屏版

图1 三种不同呈现形式的网络课程

(1)文字版:教学内容以文本和相应的PPT同步呈现。其中的文本与另外两组中教学视频的讲解内容一致,而PPT的内容也基本是文字内容,因此统一归为文本形式。

(2)视频版:教学内容以课堂现场录像(教师讲解形象、PPT和听课学生形象交替)的形式呈现。

(3)三分屏版:教学内容以教师讲解视频、导航区和同步更新的PPT来呈现。

为了便于比较,整个实验过程的学习步调均由系统预先设定,不允许学习者自行调整。

5 实验设备和环境

该实验在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中心的网络实验室进行,实验过程中每个被试对应一台计算机,且保持网络畅通和系统的正常运行。

6 实验过程

(1)被试取样,挑选符合条件的被试,并按男女比例随机分为3组:文本组、视频组和三分屏组。

(2)被试进入实验室,熟悉实验环境。

(3)向被试介绍本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提出合作要求。

(4)被试开始学习网络课程的内容,时间10分钟。

(5)网络课程学习完毕,被试完成后测试题。

(6)实验结束。

二 实验结果

本研究利用SPSS14.0对实验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检验,主要结果如表1、表2、表3所示:

表1 不同实验组的平均值分析

1 课程呈现形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总体来看,各组的平均测验成绩为:文本组(6.40)>视频组(6.00)>三分屏组(5.70)。具体表现为:

(1)保持测验成绩:文本组的保持测验平均成绩最高,三分屏组的平均成绩最低。

(2)迁移测验成绩:文本组和视频组的迁移测验平均成绩相同,三分屏组的平均成绩最低。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实验组之间的测验成绩的差异均不明显,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

2 课程呈现方式对认知负荷的影响

总体来看,各组的平均认知负荷为:文本组(10.10)>三分屏组(9.50)>视频组(9.10)。具体表现为:

(1)学习过程负荷:文本组的平均学习负荷最高,视频组的平均学习负荷最低。

(2)保持测验负荷:文本组的平均认知负荷最高,视频组的平均负荷最低。

(3)迁移测验负荷:文本组的平均认知负荷最高,三分屏组的平均负荷最低。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实验组之间的认知负荷的差异均不明显,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

3 性别对学习效果和认知负荷的影响

总体来看,平均测验成绩:女生(6.27)>男生(5.38),平均认知负荷:女生(9.63)>男生(9.39)。具体表现为:

(1)女生的保持测验平均成绩高于男生,迁移测验平均成绩低于男生。

(2)女生的学习过程负荷、保持测验负荷和迁移测验负荷的平均值均略高于男生。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因素对测验成绩和认知负荷的影响均不明显,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

三 研究结论与建议

1 研究结论

(1)文本呈现形式比视频呈现形式更容易促使学习者形成保持记忆。解释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是,单位时间视频播放的信息量有限,且容易消逝,因此不利于学习者形成保持记忆。文本组中将口头讲授的内容以文字展示,呈现的时间相对更持久,从而提供了反复加工的机会,以形成更有效的记忆效果。

(2)文本呈现形式比视频呈现形式需要学习者付出更多的认知负荷。实验表明,文本组比视频组报告的平均认知负荷更高。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视频组由于受视频播放速度的限制,被试在单位时间内处理的信息较少,而文本组则可以处理更大量的信息,因此被试需要付出的心理资源更多,感受的认知负荷也更高。

(3)组合呈现形式比单一呈现形式需要学习者付出更多的认知负荷。这与认知负荷理论的基本观点一致:学习者的认知容量是有限的。组合形式呈现要求被试同时处理多个信息源的信息,从而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而单一形式呈现则仅需被试注意单一区域(如纯视频窗口)的信息,因此其认知负荷更低。

(4)测验成绩和认知负荷呈现一定程度的相关性。文本组的平均认知负荷最高,其总体测验成绩也是最高;女生的平均认知负荷比男生高,其总体测验成绩也高于男生。这说明学习者付出更多的心理努力,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5)教师视频形象在网络课程中未能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通常认为,教师的讲授视频能增强学习者的现场感,提供了单向的师生交互,能促进学习者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参与学习。然而,本实验结果表明,网络课程中的教师形象并没有提高学习效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学习者对信息的加工。

(6)“三分屏”并非最优的网络课程形式。Mayer曾通过实验证明,基于印刷材料的“静态图片+文本”呈现形式相比基于计算机的“动画+语言解说”的呈现形式,在学习效果上会更好[4]。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三分屏的课程呈现形式并非如人们通常认为那样比其他两种形式更有效,这值得我们深思。

2 存在的问题

(1)学习内容和被试的选择:本实验以“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节的教学内容来作为实验材料,主要涉及是社会学科的理论性知识。而Mayer的实验中多以自然学科中的技术原理或工作过程等内容为代表,因此可能形成不同的结论。此外,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本实验的被试样本容量偏小,性别比例较为悬殊,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学习过程的真实性:本实验的全部过程在实验室中进行,且仅选取了10分钟的学习内容,这与真实的网络学习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另外,不少学习者反映,在他们平时学习网络课程的过程中,习惯边学习边做其他事情(如听音乐、聊天),而本实验中学习步调由系统预先设定,不允许学习者自行控制,这也可能影响本实验结论的普适性。

3 建议和启示

(1)教学视频应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是否制作。在网络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学视频的制作成本往往较高,且通常被列为课程评价体系中的必要元素。然而,本实验表明,有教学视频并不一定意味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学视频是否应作为课程评价的必要因素值得商榷。此外,也可以考虑以其他成本较低的方式来替代视频(如录音、模拟动画等)。当然,我们并不据此否认:含有教师形象的真实视频能增强学习者的临场感,促进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

(2)网络环境中采用以学习者为主的自主学习方式是可行的。本实验的结果表明,在理论性内容的教学中,即使学习者在缺少教师讲解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通过自学来取得较高的学习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学习的成功主要不是取决于教师,而是学习者自身。因此,在设计良好的网络课程中,学习者是完全有可能通过自主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

(3)在多媒体教学、网络学习的研究中应加强实证研究。在日常教学中,通常会产生一些想当然的、所谓“公认”的看法,然而这些看法可能并未经过实践验证。正如Mayer和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一样,一些听起来很有道理的观点最后被证明与实际恰好相反。因此,在多媒体和网络学习日益风靡的今天,迫切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从而为教与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实践支持。

――――――――――

参考文献

[1] Tabbers HK, Martens RL, & Van Merriënboer JJG. Multimedia instructions and cognitive load theory: Effects of modality and cuing [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4, 74(1): 71-81.

[2] Mayer RE. Multimedia Learn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5-16.

网课学习经验总结范文6

《网络工程实验》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实践课程。一方面它是网络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与延伸,另一方面它有着与传统计算机专业实验课程不同的特点。本文就结合其课程的特殊性谈谈《网络工程实验》的学习初体验,旨在培养更专业的、高素质的计算机网络人才。

关键词:网络工程;实验;学习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较新的专业,而《网络工程实验》课程是该专业中的核心课程,是发挥学生的学以致用精神的关键场所。《网络工程实验》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理论性强、知识面宽、应用广泛、实用性强,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同时,它又是对计算机网络等相关理论课程的实际应用。

一、《网络工程实验》的课程的特点

(一)实验环境实战性、实用性强

任何一个网络工程实验的进行,至少要两台以上微机才能组建网络环境,而且环境不能过于简单,那样会约束实验质量和数量,同时,为了保证实验效果的可靠性,每组可能要多台微机和相应的网络设备,或组建更大的网络环境,以尽可能接近实战的效果。相对于其他的可以在一个实验平台上、均可在一套实验设备中独立完成的实验来说,网络工程实验的操作环境更为复杂。

(二)实验教学的特殊性

网络实验具有它独有的特殊性,知识跨度较大,一般实验是在一两个教学课时后根据单科课程的学习内容来开设实验,而网络工程实验却要结合《计算机网络原理》、《TCP/IP 协议》、《Windows 2003 server》等多门课程来开设实验。并且时间上也和其他实验有很大的不同,比如“网络的规划和管理”实验在两个教学课时的时间内是无法完成的。而且,有些实验与实验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后面的实验均要在在前面实验的平台上实现。这就成为了该实验课程的学习难点。

(三)实验设备昂贵

网络工程实验不仅对实验环境要求较高,实验时间很受限制,而是实验设备的费用也较高。与其他软硬件实验相比,网络工程实验设备投资大,各设备价格贵,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光纤熔接机等,价格都在万元到十万元之间。而且在选购实验器材的时候又必须要紧跟网络工程市场,结合实际应用情况,选购几种市场有代表性的网络产品,并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公司的产品。

从上述《网络工程实验》课程的特点中不难发现,该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连续性。了解该课程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理清思路、突出重点。

二、《网络工程实验》的学习策略

《网络工程实验》是网络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实践环节,其根本目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和技能教学后,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个中小规模的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实施、维护等任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紧跟教师的引领,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网络工程实验》的学习进行到底。

(一)高度重视

对于实验课程,大多数学生觉得只要得到数据就完成了,实验过程中不认真、不思考,致使实验课成了“有组织无纪律”的自由课,这样根本达不到课程要求。应重新认识《网络工程实验》,它不仅仅是一项实验,更是一门专业课。要亲手实验、直接操作,在实验上要花心思,认真对待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和老师、同学沟通,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单单的拿到实验结果。

很多时候,学生对实验课并不是重视不够,而是兴趣不大。因为实验相对枯燥,有很多的重复操作,这让很多喜欢新鲜事物的学生失去了继续实验的热情。所以,要培训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这是对实验课高度重视的进一步升华。必要时,教师可以先不让学生知道实验结果,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学生会乐意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未知的事物,没有实验结果的限制,学生在实验起来会更自由,这样可以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激发他们学习实验课的兴趣。

学生对实验的浓厚兴趣还来源于教师对实验结果的良好考核。实验结果固然重要,但实验过程更不容忽视。因此,教师在考核学生的实验表现时不单单要看实验结果,还要看学生做实验的逻辑性和判断性、实验总结以及表达方式的科学性,这样的考核才算系统、全面。这样会使认真实验的同学收到鼓励,调动他们的实验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对实验结果的“不重视”,反而会促使学生对实验本身的重视。除了完成课本中要求的实验内容外,还要积极参与校内、校外的综合性课程、开放性实验。通过各样的实验来巩固、提高自身对该学科知识的掌握。

(二)清晰脉络

提高对实验课程的重视是有效学习的第一步,而理清思路才是重点。由于《网络工程实验》课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因此要留意老师所讲的细节,并做到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验的进行过程中不至于没有头绪。在进行实验之前,要了解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正确进行实验的操作步骤,特别是要注意那些可能对仪器造成损坏的事项。然后,还要写预习实验报告,预习报告是顺利完成是实验的基础。预习报告一般包括了解实验目的,掌握基本原理,认识实验仪器,清楚操作步骤,分析数据表等内容。在实验中,一定要仔细的做好每一步骤,知道实验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实验顺利完成后,要仔细地填好实验报告,更重要的是要对此次实验进行总结,为下次实验做基础。

(三)与教师合作

不可否认,学生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导作用,但也不可忽视教师的辅助、引导的功能。因此,学生与教师要紧密联系起来,共同为上好《网络工程实验》课而努力。首先,学生和教师一起细分课程中涉及的实验内容,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准备和动手能力,教师结合实验室的软、硬条件,师生共同商量决定,把实验内容分为:“必选”、“建议选择”、“自由选择”三个模块,然后拟订一份“可开设实验总表”并附上每个实验的详细介绍以及上学期学生的选择情况统计,这样学生在选择的时候就更为主动,更加自由。其次,师生一起面对实验课的常见问题:学生对实验怠慢,没有标准的评价体系,没完成的就抄抄实验报告等现象,多角度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改进教学方法,对取消对实验时间的限制,学习自助实验;教师逐一验收过关,一个实验完成才能进行下一个实验;重视各种资源的利用,鼓励利用虚拟实验以节约实验成本和充分利用实验设备。这些新方法的采用都是每个学生和教师共同来讨论实施的,更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发挥了学习的自主实验、独立思考的能力。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做到上好《网络工程试验》课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尽早认清学校所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社会对该专业的具体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网络规划设计、网络工程测试、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网络应用开发、电子商务等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是学校的长期目标,经过在大学期间的不断探索和学习,使学生即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又具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适应社会对该领域的人才需求。

三、重视人才的培养

有了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学习的动力,就应该整合资源,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外,都积极参与相关的实验项目,为即将走向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专业的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包括基础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和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的掌握。基础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重点是在大学的第一、二学期,主要是通过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和课后的实验操作。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能力差距与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产生新奇感,激发学习的欲望;实验中,学生将自己的领悟加之对知识的掌握进行实际操作。这样反复的练习、总结,才能逐渐掌握教材上所要求的个性基本技能。而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的培养集中放在第四、五学期中进行。有了之前的基础学习作为铺垫,方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在此阶段,学校开设的课程更多的会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网站建设、软件项目开发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获得能覆盖相近岗位群的网站建设、软件项目开发等职业能力,以项目课程的方式进行教学,强化学生的专业专项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思考能力和进一步学习、应用的能力。

第一阶段的训练与第二阶段的锻炼并不是孤立的,两者的有效结合就是在校外实习阶段。此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学校会提供一些相关企业的实习岗位,学生根据自己专业方向和就业意向来选择试用企业或单位,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难题要学会自己动手解决,为就业作好心理和技能准备。学习更是一生之久的事情,不仅仅在学校期间要努力学习,在工作中更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给自己增添新的砝码,这有不断地提高才能适应社会日益发展的需求,才能在计算机行业中发光、发热。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最好手段之一。而《网络工程实验》课就是这有一门以实践为主体课程,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夯实基础理论知识、积累专业能力和经验,以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网络综合应用能力,培养适应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最终目标。尽管《网络工程实验》因为本身的课程特点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学习负担,但只要学生的刻苦钻研以及教师的全力配合和指导,就一定能上好这门课,这也是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期待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胡汉辉,文益民,谭爱平,成亚玲.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