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教学论文范例6篇

通用技术教学论文

通用技术教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研究;定义;领域

今天的教育技术学因为新技术的突破,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我们已知道,教育技术学有过坂元昂1971年设定的研究领域,米切尔1978年提出的研究内容和AECT1994年的定义。但由于某些原因,这些定义和提法不尽切合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现状和这一学科在有利的时代背景下急速的发展态势。作为教育技术研究者,我们试图提出一种符合国内研究现状的定义和领域框架,并提出一些这一学科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教育技术学的一般定义——一个解释性定义

1.关于技术

在我们探讨“教育技术学”的一般定义之前,首先要澄清一下“技术”的概念,这是对“教育技术学”进行定义的一个关键所在。

“技术”一词源于希腊文“τεχγη”,它既指人造物品、精巧的器具,又指人的创造天才和能力,即经过实践获得的经验、技能和技艺。人们在广泛的意义上理解技术时,把它看做是能够达到目的的手段。我国古代也有类似说法:“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到20世纪后半期,技术被认为是“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其基本存在形态被认为包括抽象形态(或知识形态、信息形态)、物化形态(在技术知识指导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和功能形态(应用所使用的技术方法)三种(见图1)。

图1 技术的三个层面

对于“技术”,各国学者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德国的邦格认为:“技术是某种有价值的实践目的用来控制、改造和创造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和过程并受科学方法制约的知识总和。”美国的H·A·西蒙认为:“技术是关于如何行事、如何实现人类目标的知识”,“技术不是物体,而是知识”,“把技术看成是机器或有形的物体,犹如错把甲壳当作蜗牛,把蜘蛛网当作蜘蛛一样是大错特错了”。阿根廷的A·O·赫里拉认为:技术是“满足整个公共需要的物质工具、知识和技能的集合,并保证对这种集合的控制优于其自然的环境”。[1]

2.一个教育技术学的一般定义

今天,AECT(美国教育技术传播协会)的教育技术94定义在国内已广为流传,并得到相当程度的认可,但这一定义上还存在着至少这样一个缺陷:这个定义显然是一个“科学定义”,而不是一个“一般定义”。在美国,教育哲学家谢菲尔(Scheffler)提出的在教育中进行定义的框架中指出:科学定义是建立在特殊知识基础上的,用来定义理论结构,而一般定义则仅仅描述术语的意思是什么,把一些附加的说法包含进术语,或从术语中排除出去。[2]我们可以看出,要理解教育技术94定义,必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而为了向普通的教师解释“教育技术学”是什么,我们需要一个一般定义。正因为一般定义的缺乏,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在遇到“请您解释一下教育技术学是研究什么的”这一问题时,往往茫然无措,因为在短暂的思考时间内,他无法把学到的科学定义一下子转化为一般定义解释给一般人听。他总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一般人:“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3]这显然过于宽泛了。

因此,我们需要对“教育技术学”提出一个向普通民众解释的一般定义,这一定义我们试图定义如下:教育技术学是改造技术使之适合教育用途需要的科学。目前阶段下,这些技术,包括理论(抽象形态的技术)、工具(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方法(功能形态的技术),往往是已经存在的,但并非专门为教育用途而发明的,需要重新加以整合和移植,以方便教育工作者使用。教育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改进教育。这一学科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或曰边缘学科,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教育中的媒体、教与学的心理学和教育系统方法。举例来说,在录音机的教育技术研究中,在其理论层面,教育技术学研究并发展听觉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基础理论(如“经验之塔”理论);在其工具层面,教育技术学把录音机加以改造,组成语音实验室;在其方法层面,教育技术学提出一些使用录音机辅助英语和音乐教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纲领性定义

1.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历史渊源探究

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媒体技术的发展是其前提。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1920年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起步,其标志是无声电影和广播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杜威、帕特里克和查特思这些教育学家则为教育技术概念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二战中,美国政府招聘霍邦等视听教育专家参与制定作战人员培训计划,来解决战斗人员紧缺和受训人员文化程度低下两个矛盾,视听设备被广泛利用。军方购买5.5万部电影放映机,花10亿美元制作培训胶卷,培养了大批军事人员,以至1945年德国投降后,他们的总参谋长说:“我们精确计算了战争中的每一件事,但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美国人所用来把他们的老百姓培养成战士的速度。”[4]教育技术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之后,人们公认,对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的是戴尔(Edgar Dale,“经验之塔”理论的提出者)和芬恩师徒二人在本世纪60年代的倡议。芬恩强调,视听传播要想成为一个行业,就要发展自己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并把这一领域命名为“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视听传播作为教育技术的雏形,这一观念极为重要。此后,媒体技术确实在很长时间内成为教育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这也是很多学者把媒体技术作为教育技术的一种解释性定义的原因。直至今天,教学技术是三个研究分支的汇合:教育中的媒体、教学心理学和教育系统方法(Seels,1989)。这一看法仍然主宰教育技术实质上的研究行为。[5]有所不同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原有的术语涵盖的范畴发生了一些变化,或者拓宽,或者变窄,但最主要的研究领域,仍然不出这三者窠臼。

2.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现状

今天,国内教育技术领域孕育着一场变革,很多专家学者在试图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新技术发展的现状,定义一种新的理论框架,这些行为值得我们赞赏。我们认为,在已经界定的原有领域定义的基础上,已经存在大量研究成果,出于便于和国外学术界交流,在利用其成果的时候,对现有研究框架不需要作大幅度的修订。但是,依据我国国情和技术发展的程度,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现状做一个澄清,我们也表示认同。

对于教育技术学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的界定,实际上是对它做一个纲领性的定义。我们用图2表示这一看法:

图2 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框架

对于这一理论框架中所提及的各领域,我们需要详述如下:

·教育中的媒体

教育中的媒体研究可再分为媒体艺术和媒体技术两大范畴。

媒体这一概念,随着技术的进步,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计算机成为媒体家族的新成员。英国开放大学的著名教育技术学者Diana Laurillard把媒体作了这样的分类:描述性(Narrative)媒体、交互性(Interactive)媒体、通讯(Communicative)媒体、可适应性(Adaptive)媒体和产出性(Productive)媒体。描述性媒体包括过去的传统媒体(印刷、电视、视频、DVD),它只进行描述,不同学习者发生交流行为;交互性媒体包括实验室、DVD和网络,它可以根据学习者的行为作出反应;通讯媒体包括论坛、在线邮件组,通过通讯媒体,学习者可以互相交流、协同合作;可适应性媒体包括实验室和仿真,它对学习者的特定行为作出特定反馈,以帮助学习活动进行;产出性媒体包括生产论文、产品和模型的媒体,应用软件Word、PowerPoint、Dreamweaver、Photoshop都属于这类产出性媒体,学习者利用这类媒体可以进行深程度的学习。[6]著名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学者贝茨也强调说:四种主要的媒体是文本、音频、电视和计算机,各种媒体对知识的表现力各不相同,建构知识、帮助发展不同技能、帮助通讯交流时也各不相同,需要进行媒体选择以实现最佳配置。[7]并不存在某一种超级媒体。

从教育技术学研究者的视角出发,计算机技术被包含在媒体技术中。我们所关注的是计算机技术的媒体功能,而非其技术本身,在研究中应注意杜绝为技术而技术的倾向。同时其他媒体设备在高校和中小学中也有广泛的配置,对这些媒体和新信息以及通讯技术的结合使用也不应偏废。

在媒体技术研究领域中,传播理论、印刷技术、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都是研究的内容,在教育技术本科生课程设置上体现为教育传播学、教育电视系统、卫星电视、视频媒体、教育电声、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专职研究者还可以追踪最新的媒体技术,如虚拟演播室、智能技术、知识工程、数字图书馆、虚拟现实技术等。

在媒体艺术研究领域中,视觉文化、美学、音乐、美术理论是研究的内容在教育技术本科生课程设置上体现为摄影艺术、幻灯投影片制作、课件制作、艺术基础等。无论位于研究前沿的用户界面友好技术,还是普通课件的界面设计,都需要具备媒体艺术基础。

·教与学的心理学

教与学的心理学研究一直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主流,一个例证就是近年来引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了研究者普遍的重视。同时,旧学派的影响仍然在起作用,它们之间不可互相替代。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程序学习、操练和练习式课件等应用,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现学习以及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锚定式学习和微世界等,都得到研究者的注意。这种理论的开放一方面说明教育技术学仍然是正处于发展期的交叉学科,对来自心理学的理论还没能完全整合,还没有自己原创的理论和形成统合的框架;另一方面,也恰好说明了教育技术学的一个新特征——个性化教学,不同学习风格和习惯的学习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由于媒体技术在教育技术学中的重要地位,学习理论一直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点,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远程教育,都强调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但是新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使得远程通讯成为可能,教育心理学中关于教学心理学的部分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实现个性化教学。教学论、学习论、教学策略、教与学的心理学都是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而每门理论都有着众多流派,给予研究者充分的发挥空间。

心理学的最新发展,往往也得到教育技术学研究者的关注,比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等。这种关注和教与学的心理学的研究有着一致性,都体现了研究者对在今天的社会中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这一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政府提出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实现的思考。

·教育系统方法

教育系统方法一直是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之一,表现为教育技术学研究者对教学设计的重视,如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旧金山大学的教育技术专业,都把教学设计作为核心课程教授。教育中的媒体和教与学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必须通过系统方法相整合,才能发挥作用。这一领域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科学: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

目前,国内需要应用教育系统方法的研究领域包括信息教育、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教学资源(主要是网上资源)的建设、绩效技术等。

在信息教育中,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编制可能成为教育系统方法的用武之地。信息技术教育课的主要目的,是对公民的信息素质进行培养,这门课程的教材编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和学科如何整合,国内还缺乏经验。如何根据教育中的媒体理论和教与学的心理学,确立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结构,使信息技术与生活融合,亟须教育技术学研究者投入力量解决。同时,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编制也属于其他学科研究的盲区,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者责无旁贷。

3.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开放性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开放性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生命线,是教育技术学研究保持活力的原因所在。

这体现在除了上述主要的三大研究领域之外,教育技术学对技术和理论都保持开放态势。新技术不断被引入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并很快应用于教育培训领域,如流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智能技术等的应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心理学都置于同等地位加以研究。其他的相关领域,如对技术哲学的研究、企业绩效技术、远程教育理论、社会学、营销、推广和组织开发经验、商业管理、项目管理等都对教育技术学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这种开放性的原因在于,首先,教育技术学研究者本身对上述三领域——教育中的媒体、教与学的心理学和教育系统方法难以作出超越本学科研究者的突破,因而引入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理论成为必要。其次,作为教育制高点的教育技术,将成为新时代教师的必要素质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而且在不同学科中,需要不同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因为开放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往往来自多个领域的研究专家,如音乐硕士、计算机硕士、物理硕士等。

相关领域的技术和理论革新都可能成为推动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动力,而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突破也很可能来源于其他某种学科理论的引入。

三、国内教育技术学研究现状及建议

1.国内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层次和职能

按照理论层面和应用层面划分,国内教育技术学不同层面的研究有着不同的职能。高校中的专职研究者主要从事理论层面的研究,这一层面包括学术论文、课题、政策性研究和跨学科的集体研究,需要较强的学术攻关能力才能胜任,理论的突破必将带来应用上的巨大进步。普通教师和教育技术人员主要从事应用层面的研究,这一层面研究不需要太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理论推演能力,研究人员的身份主要是接受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公司培训人员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主要研究技术如何和具体教学过程以及其他教育实践相整合。

理论层面的研究是学科的基石。在理论层面研究中,应注意研究不应带有太强的功利性,以致与应用研究混淆。如同狄德罗所说:科学没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如果说科学有目的,就是一个总目的——追求真理。而技术则是有目的的,有着明确的针对性。过于注重研究的实用性,容易使学科研究缺乏深度。教育技术学作为新兴学科,尚缺乏大量的理论基础研究。

应用层面的研究可以使得学科获得认同。在应用层面研究中,应注意研究成果的实证,实证研究能够赢得一般教师对教育技术学科的认同。此外还应注意研究成果的交换和共享,避免各地的重复性研究。今天处于一场技术革命期间,新技术层出不穷,大量的技术应用研究成果仅靠学术期刊已经无法容纳,有必要通过网络期刊、网络论坛、电子邮件组或者网志(Web Log)的形式进行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

2.对国内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些建议

·今天各国面临同样的问题,即教育技术学的统合理论框架尚有待形成,今天研究的重点仍然是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可能和社会分开,在引进国外的理论时,应该注意和国情结合。

·研究者手边研究资料匮乏。国外教育技术学研究已经产生了大量成果,而这些成果翻译的还不足,导致研究重复性强,研究者引证资料困难。可以通过教育技术本科生通过专业外语课翻译,并在各高校间交流来解决。

·有必要向普通教师普及教育技术学常识。除了有限的教师培训之外,还应编写一本面向普通教师的手册、指南形式的教育技术普及读物,注意其实用性。如果教师本身缺乏信息素养,势必影响信息教育进程。

·普通教师需要的是一种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把某种工具或软件直接交给他,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学习负担。如前所述,技术绝不仅仅是物化形态的工具,更为重要的是使用方法和理论。

·在重视计算机技术研究的同时,不应回避或遗忘其他媒体技术,如广播电视技术;在重视新理论研究的同时,不应回避或遗忘经典传统理论。

·教育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突破很可能不在算法领域,而在应用理念的突破。比如Internet和www都不是由计算机专业人员创造出来的,而是分别由一名管理人员和物理学家提出并实现。今天国内很多教学软件公司都把目光对准教育这个大市场,可是产品却难以得到教师认可,原因就是理念和技术没有得到较好的结合。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和产业联合造成突破。

·把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做成精品专业,把本科生培养成研究生规格。中国的情况和国外大为不同,通晓现代技术的专家数量本来就不多,但毕业生就业的门径,还需要高校进行一番挖掘开发。本科生精品教育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提高本科生研究能力。

·教育技术的教育硕士培养可以通过和学科教育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方式进行,比如数学教师想进修教育技术学硕士,可以选修数学课程,最终培养出数学方向的教育技术学硕士。同时由于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教育学不可或缺部分,普通教育硕士也应选修教育技术学研究生课程。

3.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前景

技术(广义的技术是包括教学论、教学设计等理论的技术)是全球化的通行证。技术是超越各种语言的世界语,人才通过技术这种全球通用语言,可以跨越文化背景的障碍,加速全球化进程。技术又是经济转机的关键。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而教育决定人力资源的质量;发展知识经济可以解决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而教育技术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技术还是文化融合的钥匙。东方文明存在技术发展的先天不足,西方文明则出现技术发展的弊端,把技术应用于教育,可能改变原有文化形态,产生新文化。

由此可见,教育技术是教育的制高点这一论断出现得十分及时,切中要害地指出了今天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教育技术是教育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把教育技术整合进教育学,是未来教育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不了解教育技术,无以从事教育学研究。而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技术应用于生活,融入生活,提高生活水平,推动新文化。

技术的进步,可能造成教育的革命,而并非专为教育而出现的新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则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这些技术转化的工作,属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历史上造纸和印刷术取代竹简和帛书,促成教育的革命,今天新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同样造成教育革命的契机,教育技术研究面临着巨大突破的可能性。

今天,研究者对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体系理解呈现发散性,对于什么是教育技术的回答,有一个教育技术学者,就代表着一种不同的观点,关于教育技术的研究,带着不同教育技术学者的个性特色,还没有普遍承认的知识总体。我们所提出的观点,仅只代表一家之言,难免存在视野及思路上的局限,仍期待得到进一步修订。

[参考文献]

[1]腾福星。科技进步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5]德斯蒙德·基更。远距离教育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3]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等。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4]高利明。现代教育技术——通向未来教育之桥[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6]Diana Laurillard.Rethinking University Teaching in a Digital Age[Z].

通用技术教学论文范文2

一、通用技术课程和STS教育的背景

通用技术是新课改后一门全新的课程,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广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它是一门立足于实践、高度综合、注意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对个人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有着积极的意义。

STS是“Science (科学)、Technology (技术)、Society (社会)”的英文缩写。STS教育是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现在,STS教育已成为我国科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STS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得到一些研究和落实,但是刚刚才教一年多时间的通用技术教师们是否对STS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并在通用技术教学中能否自觉地实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二、通用技术课程中实施STS教育的必要性

1.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技术课程标准提倡要立足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环保意识等等。所以,在通用技术中应强调技术与科学、社会的相互联系,重视科技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符合通用技术课程的相关特点

技术在科学与社会之间起桥梁作用,并把不同的学科综合起来。通过通用技术课程具体的技术实践使学生理解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两者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所具有的同等意义上的重要作用,从而深化学生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3.遵循STS教育理论规律的基本要求

只有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技术才不断进步,社会才不断发展,这是我们教学的共同原则,而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体现和有效途径。

4.改变通用技术教学现状的迫切需要

目前,通用技术教师来自其他各个学科(劳技、计算机、物理等),对技术理论知识掌握有限,所以平时的教学只限制在教材中,缺乏技术与科学和社会的联系,这极大地制约了通用技术课程理念的实现。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改变通用技术教学这种对教学内容把握不一、对教学的策略使用各异的现状,而STS教育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导向和有效途径。

三、通用技术课程中实施STS教育的教学策略

1.通过案例分析实施STS教育

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多提供各种有关STS教育的案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讨论。首先,可在通用技术教材中寻找案例,如斜而不倒的比萨斜塔等等。其次,案例可采用当前社会中出现的热门话题,如体现科技奥运的鸟巢和火炬设计等等。另外,教学中也可采用体现应用科学原理或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的典型科技发明,如温度计、地动仪等等。

2.通过技术设计实施STS教育

在技术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很多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对科学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并加以应用。《技术与设计1》教材的主线是小板凳和台灯的设计过程。《技术与设计2》教材中的设计有结构、流程、系统以及控制的设计,这对设计的要求更高,更不能脱离科学和社会。社会中的结构设计需要力学知识,如桥梁模型的设计(图1)等等。

3.通过科技活动实施STS教育

通过组织学生小试验、小制作、辩论赛等小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制作两脚桌(图2)、辩论B超技术的两面性等等;利用科普知识讲座和多媒体传播信息,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和前景,如《不可能的任务》、《科技之光》等电视节目;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如走进发电站了解发电原理和发电机构造等等。

4.通过角色扮演实施STS教育

学生为了感觉到角色的行为方式,把想象的行为按照自己的理解扮演出来,如可以扮演的角色有桥梁设计师、建筑工人、科技研究人员、专利申请者、发明家等等。如假设你是桥梁设计师,将如何对简单地梁式危桥进行加固?

5.通过试题实施STS教育

浙江省在2008年10月进行了第一次通用技术高考,试题体现了STS教育的理念,很多题目与科学、生活密切相关,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等等。所以,可以通过试题练习实施STS教育。如根据力学知识考查生活中吊兰结构的改进(图3)等等。

总之,我们要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实施STS教育,这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提供一种通用技术教学的新途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能促进教师再学习,提升教师的综合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作者单位:

通用技术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技术本科;课程建设;内容选择;组织实施

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最近几年在我国新出现的一种教育形态,是为进入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就业的学生提供为期四年的学术和职业准备的教育。课程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任何教育类型的独特性都要在课程中有所体现,任何教学改革和建设归根到底都要落实到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上。

一、技术应用本科课程建设的内容选择

(一)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对课程建设的要求

技术应用本科教育是以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亦可称之为“技术师”或“技术工程师”)为主要目标,简单来讲,技术应用本科教育就是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本科教育。其培养目标有两方面特征要求,一是人才培养要体现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达到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的学业标准要求;二是必须符合技术应用本科教育的特殊要求,即所培养的才必须是应用型的,具备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从培养目标转化到课程建设的要求,是通过对培养目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分析来实现的。

技术应用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方面,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并重,且注重理论知识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打基础。此外,这种理论知识也不同于传统的某种学科知识,它是指从各种技术活动中概括出的共同的理论知识原理、定律和经验知识所组成的系统知识体系,对此,我们称之为“技术学科”知识。

在能力方面,技术应用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中除了要具备自主学习、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善于协作等基础能力外,还应重点突出具备以下能力:①具有将技术创造原型进行具体化设计并组织实施于生产实践的能力;②具有维护、监控实际技术系统,能够发现、分析和解决综合性复杂技术实践问题的能力;③具有对基层技术员或业务员提供指导和咨询的能力;④具有在服务领域运用专门知识与技术向特定顾客提供全面或综合并承担相应责任的能力等。

而在素质方面,技术应用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基本要素,即良好的公民道德和职业素养,包括合格的政治素养,良好的身心素质,基本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二)技术应用型本科课程内容的基本建构

根据以上对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对课程建设要求的分析,笔者认为技术应用型本科课程内容选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构。

1.通识教育课程――合格公民应有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高等技术教育当然也需要具备高等教育所拥有的所有特征。大学作为一个培养现代社会公民的场所,应当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备独立健全人格的、具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的、遵守现代社会法律和规范的社会人。通识教育课具有许多重要的内在价值和外在功效,即经过良好组织的文化课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同时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自己。通过这些课程,学生们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更加清楚的了解这个世界,并通过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比如人生的意义、什么是美,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人类精神文明所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好的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更好的理解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对周围世界所可能产生的影响,更好的理解这些工作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以及它们在整个社会的物质文化生产中处于怎样的位置。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们更好的、以更加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方式完成将来的工作,使得他们具备对自己工作的反思能力,成为工作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走向管理的岗位,承担领导的角色。

2.复合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设置复合性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区别于高等职业技术专科教育的特点之一。这些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为将来解决专业领域内的问题提供科学原理方面的支持,帮助学生从更深的层面上理解专业领域内的技术问题。随着知识经济在社会经济生产活动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知识推进生产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中的作用显著提升。技术师对问题的解决更加依赖对于技术问题背后的科学原理的理解,更加依赖其所掌握的科学知识的深度和水平,更加依赖在解决技术问题过程中创造性的应用基本科学原理的能力。但技术本科的专业基础课是不同于工程本科和普通本科的专业基础课。前者在理论的深度方面明显不及后者,但并不是后者的简单压缩和改写,而分别是各自独立的两种课程的组成部分。

3.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回应学生的呼声与满足行业与企业人才需求

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是它的主要办学理念,应该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在专业基础课较好的奠定了学生理解技术问题的科学原理方面的基础之后,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的作用就在于向学生提供能够直接对技术现象和技术问题提出理论解释的专业方向课。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技术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对于技术理论的理解,通过专业方向课传授的技术理论与技术问题直接相关,对于问题的解决方式起着关键作用。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密集性和技术密集性对基层一线生产、管理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4.专业实践课程――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技术应用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就在于对于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与此联系最为紧密的无疑就是专业实践课了。实践课是各种课程类型中与未来的工作最为接近的一种,通过以上各种课程学习获得的各种知识和能力要在此得到检验,学生也会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和联系加深对于各种理论的理解(当然学生也完全有可能先接触实践,然后学习理论知识,然而经过学习之后人们还是要回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其实,实践课的意义绝不只是对于已经学习的知识的简单应用,它也应当是学生真正充分理解和领会其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主要场所之一。在这里,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过程,切身感受现实工作情境,更进一步的理解其职业的内涵和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内所形成的理解能力并不能自然而然的转化成实际工作场所中的实践能力,这两种能力属于两种不同的范畴,要真正形成在工作现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则必须在实践的环节中实现。

二、技术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的组织实施

(一)两种课程论的比较

目前在课程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有以下两种理论。第一种理论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论。其理论逻辑是:学生可以先打下较为宽厚的基础,为今后学生在不同方向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知识方面的支撑,也使学生在接触实际工作之前对其所从事的领域的理论有足够的认识。第二种理论是以活动项目为中心的课程论。其理论逻辑是:技术知识在人的大脑中的表征方式与科学知识不同,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通过让学生参与一定的时间获得项目来掌握完成技术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以及对于相应理论的理解。

笔者认为以第一种课程建设理论构建课程模式,适用于研究型综合性的大学和应用型专业性的大学,而对以培养主要适应特定行业并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高级技术能力人才为培养方向和以培养再创新能力为价值追求的应用型技术性的大学存在许多弊端。首先,目前在我国很多职校都存在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学生对理论学习没有兴趣,也不擅长。其次,技术实践能力的养成并不是完全建立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而以第二种课程建设理论构建课程模式,从技术知识本身的特性,按照特定专业范围内实际的技术活动项目来组织课程的内容安排学与教的进程,始终让学生参与实验课和实训课,将学生尽快带入专业技术领域;同时向学生提供具有一定广度的技术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普通文化内容和数量更多、内容更为丰富的专业选修课,使得学生具有理解更加复杂的技术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将来选择自己在工作领域的主攻方向提供便利。

(二)按照以活动项目为中心的课程论,构建“抛锚式”课程教学模式

技术学科课程与工程学科课程相比较,它们同样是一种比技能教育更厚实的、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工程或技术能力;不同之处在于技术能力的形成更赖于理论与一线实际技术活动的结合,如此才能形成现场实用的技术能力。如何在理论教学中克服传统传递知识型学科教学的弊端,必须首先从转变学习理念开始。若能把“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就可能发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各自的优势。为此我们构建了“理论基础厚实、应用实践导向、理论实践融合、学会学习思考”的“抛锚式”课程模式。

技术本科课程建设探索的一个基本点是使学生基于一个真实的技术活动项目背景中,产生学习需要,自主学习技术知识、培养技术能力;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学习、教师的指导学习以及学生探究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和终生学习的能力。首先是以技术活动项目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基础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形成技术能力,为此,我们配合理论教学同步开设项目实验,将学生的系统理论学习与系列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开展实验,在实验活动中检验、掌握和运用技术原理知识。其次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开放型、互动式课程活动方式,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带着问题参与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夏建国,刘文华.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14).

[2]石伟平,徐国庆.试论当前中国发展技术本科的意义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3(12).

[3]杨金土.我国本科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3(1).

[4]李占国.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逻辑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

通用技术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考改革;通用技术;专业发展;培训模式。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中小学教育改革力度,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由此,普通高中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程,并成为必修课程[1-3]。通用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学科,是教育改革的产物。在高中课程当中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学生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4-6]。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包含技术与设计1和2,选修模块包含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汽车驾驶与保养、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服装及其设计。

1. 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2014年,《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明确把技术(含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作为选考科目,之后,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在《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中明确通用技术考试内容为: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以及新增加的选修模块《电子控制技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通用技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通用技术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发展要求。

2. 通用技术教师面临的突出问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通用技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通用技术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发展要求。浙江省虽然通用技术学科的改革与发展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但通用技术教师基本上是由物理、计算机、生化甚至是文科类“转行”过来的,学科基础十分薄弱。这就出现了现有普通高中担任通用技术课程的老师知识面窄、某些课程技术内容实践能力不强的局面。因此,现有普通高中担任通用技术课程的老师扩展知识面,加强实践能力培训成为当务之急[7-10]。

3. 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目标

目前通用技术选修模块“电子控制技术”成为必学内容,经过需求调研和培训实践,培训项目需以“电工电子控制技术”为主要内容并兼顾“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进行专题培训,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提高通用技术课程老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以便使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能够更好的胜任通用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训项目应根据目前高中通用技术的教学现状所提出,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有助于解决高中通用技术教师目前面临的困境,使他们专业知识得到拓展和教学能力得到增强。培训项目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如下:

(1) 学会教材内容,掌握课本知识理论和学科知识体系,使参训学员准确地把握通用技术学科高考改革脉络,在通用技术教学实践中体现新的技术教育理念。

(2) 经过实践培训,掌握电工电子控制技术中的焊接、制作、测试、仿真等基本操作技能,熟悉设计与制造、金属材料及工艺、制图及CAD等专业技能。

(3) 了解先进的电控方法,拓展学员的知识面,丰富教学素材。

(4) 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技能,并获得撰写相关教改论文的能力和方法。

4. 培训内容设计

针对学员现状和需求,培训项目设计的培训内容包括:①基础知识理论培训模块;②实践技能培训模块;③前沿知识拓展模块;④教学和研究技能培训模块。项目的培训目标、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如图1所示。为了实现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提升这一核心目标,培训过程中采用专题讲座、讨论互动、专家讲授、现场观摩、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从而达到培训目标、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

5. 培训特色

(1) 注重培训调查研究。通过多途径进行训前调研,了解受训学校及受训教师的需求,为开展针对性培训奠定基础。培训要求做到“三”个适合,即教材、内容和方法适合受训教师的水平;“三”个提高,即学科专业知识、学科素养与教育能力提高。

(2) 注重培训形式创新。根据受训教师的特点及培训目标,强调培训的创新性。培训采用专题讲座、讨论互动、专家讲授、现场观摩、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实践培训主要是仪器操作、实物设计与制作、公司参观及试驾等。实训过程中,教师先进行演示,介绍设计与制作方法,学员再进行动手实践。

(3) 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在课程设计和内容安排上,依据基础教育的现实及受训教师的实际情况,摈弃花拳绣腿、华而不实的培训形式与内容,注重理论引领,更加强实践操作,让每个学员能及时掌握前沿理论、领悟最富实效的教学方法,同时能够让这些理论与方法能够较为便捷有效地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根据目前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通过培训更新学员的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从而提高高中的通用技术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海林. 加强教师在职培训, 不断推进通用技术课程的发展[J]. 江苏教育, 2013, 30: 92.

[2]陈伟强.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问题与对策[J]. 教育研究, 2013, 09: 112-119.

[3]冯蔚蔚.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终结性评价的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8.

[4]周春.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8.

[5]龚燕江,冯爽. 通用技术教师培训课程设置与培训模式的实践探索[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6: 28-32.

[6]赵若斌. 通用技术教师“控制与设计”模块培训[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6: 33-35.

[7]王明清, 陈作越, 徐筱跃.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师培训体会[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 05: 234-235.

[8]陈伟强. 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中的四种关系及应对策略[J]. 电化教育研究, 2012, 07: 85-89, 115.

[9]毕景刚. 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及培训的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12, 10: 122-125.

[10]丛敏. 高中通用技术学科教师培训课程设置的实践探索――以福建教育学院高中通用技术教师培训为例[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4, 07: 70-73.

通用技术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方法;模式

一、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现状

高中是学生正处于高考前的重要阶段,所以无论家长还是学校对文化知识的学习都非常重视。因此,老师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不怎么重视,使得学生的思考能力逐渐下降。使得学生只记得背诵理论知识,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及一些基本操作都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高中开通了高中通用技术课程。

二、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完善

1.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中生因为学习任务繁重,往往渴望能有动手机会。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在讲完理论知识后,带着学生通过进行实物操作,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将理论知识掌握,并用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学生通过实践,才会真正地理解一些知识。进行实物的操作,更能提高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课的兴趣。进行实践更能缓解高中生在课堂学习的疲劳度。提高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效率,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2.老师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兴趣,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喜欢通用技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花时间在通用技术课程上,才能使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才能主动思考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问题,并且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当今社会,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匮乏。所以通用技术课程所起到的影响对于学生的未来是不可估量的。与此同时,老师应该参与实践,在课堂活动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能减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地让学生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一些相关视频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因为通用技术课程所涉猎的知识面较为广泛,有一种好的氛围,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此同时,老师要主动引导学生进行相互交流,通过交流,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一个事物的理解。

在当今社会,有着许多人只有高中学历。对于他们来说,只有高中文凭的他们在刚开始步入社会时,有着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学习到的一些知识,具备着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社会上一些简单的机械会进行操作,使自己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这并不多的专业知识,对他们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高中进行通用技术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详细介绍了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在当今社会的现状以及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一些方法。为以后学生走进社会做好坚实的铺垫。同时,本文也提出了几点提高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效率的方法。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有助于现代社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吴瑕.对高中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案例运用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2).

通用技术教学论文范文6

1.教育技术的历史起源

美国最早提出了“教育技术”的概念,教育技术的发展轨迹也较为清晰,对世界各国教育技术研究的影响也最大。教育技术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20年代。早在二战中,美国政府就招聘霍邦等视听教育专家参与制订战斗人员培训计划,以此来解决优秀的士兵紧缺和受训人员文化程度较低两个问题,视听设备在当时被广泛地应用。军方购买了5.5万部电影放映机,并花费10亿美元制作培训胶卷,从而迅速地培养了大批战斗力较高的军事人员。以至于二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投降时,他们的总参谋长说:“我们能精确计算并准备战争中每一件要发生的事,但唯独没有想到的,就是美国人把他们的普通老百姓培养成战士的速度。”此时教育技术的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国际学术界一致认为,是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的产生,无声电影和有声广播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标志着教育技术的真正起步。美国教育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追根溯源基本上可从三个方面来讲:第一,视听教学运动促进了各种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第二,多样化教学促进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第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促进了教育技术的核心即“教学设计”学科的产生。三个方面的发展,虽然关注点不同,但基本上都和从“视觉教学”到“视听教学”到“视听传播”到“教育技术”这一发展模式相吻合。

2.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

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Edgar Dale)1946年写的《视听教学法》一书中,提出了“经验之塔”的理论,为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戴尔和他的学生芬恩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视听传播要想成为一个行业,必须发展自己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并把这一领域命名为“教育技术”(instructionalTechnology)。因此,视听传播作为教育技术的雏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此后,媒体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教育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也正因如此,直到今天仍有很多学者认为媒体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仍有很学者认为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媒体技术、教学心理学和教育系统方法这三个研究方向的汇合。而这一观点仍然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指导方向。20世纪以来,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理论的更新,“视听教育”的名字已经不能完全代表国际教育组织研究与实践的领域范围,美国视听教育协会于1970年6月25日正式更名为“教育通信与技术协会”(其英文原名为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教育通信与技术协会在1972年正式将“教育技术”定为研究与实践的领域。

3.教育技术的定义

“教育技术”这个名称确定以后,教育界人士便开始讨论它的定义。美国教育通信与技术协会于1994年了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研究和实践学习资源的开发,学习过程的设计、利用、管理和评价。这一定义也是在中国引用最为普遍的。但这一定义,应该叫做一个科学定义,而不是一个普通的容易让人理解的描述性的定义。要想理解这个定义必须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为了让每一个普通的教师都了解“教育技术学”到底是什么,我们需要一个普通的定义,我们可以把教育技术简单地作如下解释:教育技术是改造或创新一些技术并使之更适合教育教学需求的科学。教育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改进教育。教育通信与技术协会在2005年发表了最新的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是一门关于如何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与学习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符合伦理实践的科学。这一定义将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描述为“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问题,改变了原来“教学过程”的说法,突出了现代教学理念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教授知识转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转变。“学习过程”是学生利用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学习资源”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显现的或潜隐的条件。现代教学理论要求学生必须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者,相应的教师则不再是灌输型的教授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更好的学习环境,并帮助和推动学生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与环境。在该定义中,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不仅包含了教学领域,也涵盖了企业的绩效领域,同时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育技术的实践研究要符合伦理规范。新的定义将“创造”纳入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强调了“创新”在教育技术中的重要性。

4.中国对教育技术的定义

中国的教育技术在早期主要就是音频和视频的应用技术及一些其他相关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就是早期的电化教育技术。教育形式主要是以广播、电视、卫星为载体,形成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现代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各种信息资源的传播速度、传播方式及资源共享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也就使得中国的教育技术在教育资源、教育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教育技术标准(Standard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f China,简称SETC)是对所有参与教育过程的人员: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育技术职业人员应具备的教育技术素养的明确规定。对于学生来讲,技术素养是在校学习期间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教育技术的实施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保证作用;而对于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育技术职业人员来讲,技术素养是参与教育、教学过程的必备条件。教育技术的实施,对提高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育技术职业人员的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1.现代教育技术的起源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文字的产生和演变见证并记录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正是文字的产生使知识实现了超越时空的传播。广播、电视、电影等视听技术的产生提高了知识传播的质量。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将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资源融于一体,使知识的学习和传播进入三维立体时代。多媒体技术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起源。现代教育技术所体现的信息资源的多样化、信息符号的数字化、信息处理的高速化、信息存储的简单化、信息传播的立体化,都为现代教学过程的智能化提供了可能,也使得所有想要自主学习的人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到想要学习的知识,方便快捷地共享世界最前端的文化知识。

2.现代教育技术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名称的区别主要在于“现代教育技术”加上了“现代”一词。从“现代”一词的字面上理解,可以归纳为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指现在新出现的教育技术,这是相对于传统教育技术而言的,这种解释更突出对传统教育技术的创新;第二种是指现在正使用的教育技术,它既包含了传统教育技术又包含了新出现的教育技术。两种解释相比较而言,第二种含义更广泛一些。现代教育技术突出“现代”二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主要研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关的课题;(2)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教育信息的传播载体,为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与环境;(3)利用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使教育技术更加具有时代特色,更智能化、先进化。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

1.从教学模式看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所形成的教学系统,充分体现了个性化自主学习和教与学相互协作的特点。教学基础的先进化,教学环境的特殊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资源的丰富化,都使得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主学习。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现代多媒体教学系统可以实现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交流,这一点更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2.从教学内容看

现代教育技术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化的特点。互联网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字、声音、图像集为一体,立体地呈现在学习者面前,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学习环境和通古贯今的知识体系。知识的丰富多样性则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从教学手段

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所形成的教学系统最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应用。多媒体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通讯网技术来处理和控制多媒体信息的系统,从广义上分,多媒体系统就是集电话、电视、媒体、计算机网络等于一体的信息综合化系统。而多媒体教学系统就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去,这样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枯燥的课堂讲授,抽象的书本知识变得数字化、简单化、智能化,使得学习过程更加丰富多彩,更利于知识的传播与吸收,更显著地提高学习成效。

4.从教学范围看

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具有开放性。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都保持开放的态势。不断有新技术被引用到教育教学领域,如信息通信技术、流媒体技术、智能技术的应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心理学理论的应用,企业绩效管理技术、远程教育技术、社会学、营销学的应用等等。教育技术作为教育的一个制高点,已经成为21世纪新时代教师的必备素质,不可避免地涉及各个学科领域,数学、语文、物理、化学等。不同的学科在教学中需要不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以开放的态势吸纳了更多的理论和方法。而教育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正是源于这多方面学科理论的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