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范例6篇

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1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素质教育成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头戏,如何在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下开展有效教学活动,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职信息技术教师亟待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本文立足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就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中职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内涵

目前,国家缺少专门的以中职学生为对象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标准,参考同等学力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理念,有四个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问题值得重视,即信息社会责任、信息应用意识、计算思维和数字学习及创新,与此同时,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特点,还需要注意职业素养在核心素养中的突出价值,即中职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应当以学生业务能力发展为依托,不同专业所提出的信息技术素养既有其通用性,也是有所区别的。

二、核心素养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领人们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渗透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无形之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工作环境等,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因此信息素养成了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之一。中职学校作为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摇篮,具有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素质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偏见,获得大众的认可。而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理念,则能够在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等。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从而使中职学生能够更好地满足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推动信息技术教学发展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要求中职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在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同时,关注学生道德品质、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并以此为依据,为学生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和内容,以及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学和培训。而在核心素养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形式,对教学形式和内容进行优化与创新,全面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方便学生在不同空间、不同维度进行互动学习,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全面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

三、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理念落后

虽然新课改的教学标准明确强调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但就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而言,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较深,在课堂教学中,依然以传授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主,自身缺少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意识,导致其课堂教学活动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同时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信息技术的认知仅停留在应付考试上,无法真正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信息素养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教学模式单一

在目前的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惯于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味注重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缺乏实践性的教学形式单一又死板,使得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又无味,无法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致学生在信息技术繁杂知识点的教学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进而影响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内容陈旧

在目前的中职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内容普遍偏向理论性,缺乏实践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深入体会信息技术为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从而无法真正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非常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信息综合素养的培养。

(四)专业结合不紧

在目前的中职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内容普遍以“单打独斗”为主,即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学科专业是学科专业,二者的结合情况较少,即使偶有结合,也只是教师在授课完成之后的临时强调,这就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少动力,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把握乏力。

四、核心素养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了人才的必备条件。为此,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明确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教师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操作技术;其次,教师需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最后,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学生对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视,从而能够在提升自身信息技术技能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

(二)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基于此,中职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有效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活跃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尤其是特殊时期,线上教学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手段,借助信息技术开展的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例如,在教学“图文表混合排版”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微视频等信息方式,将复杂抽象的文字教学内容转化成直观、简易的短视频,并通过网络技术上传至云平台,学生可以自主观看短视频进行相关知识的预习,并在线上教学时,跟随短视频中的步骤进行实际操作,在课下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加深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与掌握,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三)布置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在培养中职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基于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尽可能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完善和补充,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例如,在教学“演示文稿软件应用”的时候,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学重难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电子白板向学生展示概念知识的思维导图,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之间联系的认知。又或者是将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以及对演示文稿对象的编辑和放映等知识点,以微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通过与传统PPT课件之间的比较,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新技术的了解,从而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言传身教的作用,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优势,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全面促进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开展。

(四)增加专业化的学习项目

中职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除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外,还需提高学生的基于学科专业的素养及对应能力。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学生需要基于学科专业接受独立处理与解决实践问题的训练,并依托敏锐的观察,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信息技术内容,再借助独立或者小组合作等形式共享资源、共谋发展。为了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活跃性与积极性,一般而言,教师需要在安排实践内容之际,采取模拟项目等形式,增加专业化的学习项目,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把信息技术课堂理论知识同专业实践内容相联系,让中职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功能及价值。另外,这种从“模拟项目”出发的实践操作,也可以防止学生出现无趣感,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当面对Excel的操作与练习时,其枯燥感是可以想象的,而若是把将Excel表格置于学科专业内容之中,如置于财会数据表项目之内,那么学生将更容易充满动力与兴趣。学生在完成具体财会数据表项目任务之际,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使每一学生个体分别负责项目中的某一具体环节,学生将有序面对构建表格大小、确定表头名称、对字体和边框底纹的设计,以及数据的录入与核对、填充,通过Excel表格完成函数公式的排序、求和、筛选计算。这些环节难度依层级递增,学生将在多次交流和论证中,最终通过与学科专业结合的做法,掌握Excel内容的真谛。

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2

【关键词】信息素养 学科价值 初中信息技术

在中小学课程中,将有关计算机知识的教学取名为信息技术课。不得不承认将这门学科定位为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个过大的话题,而我们所教授的顶多是信息技术中冰山一角。那么,对于这门课程,我们到底要教授学生什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这是关于课程核心价值的思考。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需要思考: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一、信息技术的核心价值

统一的价值追求忽略了尊重人和社会差异,最终会成为形式化和教条化温床。每门课程都有其核心价值,语文、数学、英语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如果说数学学科的核心价值是推理和逻辑,语文学科也有。英语的核心价值是作为一种语言交流的工具,计算机则更是一门技术。

作为帮助学生形成人生价值体系的各个学科必然有自身特有的教育核心价值,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同样是一个亟需回答的问题。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描述来看,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价值实际上定位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可是,“信息素养”这个概念非常笼统。笔者认为:要说信息技术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倒不如把它具体成两个问题:一是提高学生哪些信息素养?二是如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指的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是人的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初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可以细化为下几点: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即如何使用技术、交流工具和网络去获取信息。对于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即体现为: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例如: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这就涉及到如何根据自己需要获取的信息来确定关键字等问题。

(2)计算思维。信息素养需要具备对于获取到的信息要进行合理分析的能力,即能对信息的有效性、可用性、权威性和时效性等进行分析。同样还要对信息进行处理,包括对信息的管理。在初中信息课堂中体现在培养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管理的能力。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信息繁杂,需要学生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能力,能迅速灵活加工利用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当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初中信息技术中,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主要w现着完成综合实践任务上。例如: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多名学生组队完成,这就需要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及组员之间相互交流利用信息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4)信息社会责任。从课程定位的角度来看,信息伦理道德己经成为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带给人类带来巨大优势的同时,必然会带来一定的伦理道德危机,例如:计算机犯罪、网络沉迷等。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价值来说,信息技术课程要教授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就必须去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信息技术的功能,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三、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信息素养的培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最主要途径,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鉴于此,笔者将信息素养细化,以促成实践教学的实现。

(1)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学平等。教育应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与“学”为主体。这不仅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还对培养学生的人格理念有很大作用。可是如何实现学生主体呢?这种平等的“教与学”的关系,应该体现在对教育资源的获取、占有和使用上以及对知识的延伸及建构方式上。我们知道:分阶段,多目标,尊重差异,尊重多元价值观,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是信息技术和所有学科应当遵守的准则。根据学生差异,设置分层任务就是一个很好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例子。

(2)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不论做什么事,兴趣是关键,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有很多老师可能会说:不用教师引导,这门课程已经足以吸引学生了。这就是典型的将学生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误解成对课程的兴趣。那么如何抓住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呢?

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多创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情景、多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结合游戏在玩中学。举个例子:学生喜欢玩游戏,那就在课堂中结合游戏教学。初一信息技术有一节课是熟悉键盘,笔者给出了一个键盘练习游戏,学生很喜欢,玩的过程中也熟悉了键盘的使用。

(3)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即便是传统学科,无一例外,工具性也占据了很大的成分。我们所看到的有关信息技术核心价值探讨,总感觉有所夸大,动辄就被教授们上升到社会、全球视野角度,最终虚幻化。而中小学教师所提倡的工具论、方法论好像不值得一提。虽然,完全定位于工具论和方法论确实容易导致在学科里转圈,不符合新课改和课标的理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更加容易落实在日常课堂中,更是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培养的具体表现。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信息能力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信息能力是一种信息素养,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的素养。可是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整体素质呢?首先,要多阅读。闫学老师说,“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文化底蕴”,而文化底蕴的修养是需要靠不断的读书才能积累的。由此可见,读书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至于其它的具体措施,我想老师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提高自身素质是每位老师必须在实践中进行的。

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3

1 电脑制作活动指导现状

1.1 电脑制作活动概述

电脑制作活动是教育部为落实“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普及和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活动。自2000年以来举办至今,活动让中小学生将信息技术与实践生活学习结合,为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起到推动作用。电脑制作活动作品分为评选类和竞赛类。在我市,学生大多参与评选类活动,主要包括:电脑动画、电脑绘画、电子报刊、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和电脑艺术设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确定参与类别后,经历选题与规划,获取信息与素材,制作作品,合成的过程。笔者参与我市电脑制作活动的指导和组织工作。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发掘对电脑制作兴趣浓,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为参赛对象,再以综合活动实践指导或学校社团的方式,在课堂之外指导学生进行电脑制作。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学以致用,在电脑制作的获取快乐和成长,信息技术能力得以提升。

1.2 活动指导过程中存在问题

从我市历年参与活动的成绩来看,成绩不稳定,很大程度来说,学校组织比赛和指导系统性不强。信息技术教师发现电脑技术好的学生,给予学生的指导大多局限于某种具体的技术,同一指导教师的学生作品,选题多属于同一类别,作品有一定的相似性。另一面,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飞速发展,而一些电脑制作的作品没有与时俱进,使用旧版本的工具,制作低效,欠缺新意。

1.3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调整指导方法

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立德树人要求,教育部专家组于2016年9月正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2018年1月教育部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标准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作出定义和解读,对全学段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有指导意义。在核心素养的视野下,教师对如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有了明确的指引。电脑制作活动,作为信息技术课堂往课外和生活的延伸,信息技术教师应认真学习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和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调整指导方法,从而电脑制作活动指导具备系统性、科学性,更有效地提高作品水平和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2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电脑制作指导方法

笔者结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下面对指导电脑制作活动的方法进行探讨。

2.1 项目学习与制作过程融合

新课程标准提倡信息技术教学与指导基于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开展方案设计,新知学习,实践探索,具有创新特征的学习活动。项目学习是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信息问题的敏感性,对信息学习的掌握率,对问题求解的思考力的发展;也能促进了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电脑制作活动正是一次让学生基于现实情景,自主选择项目,并进行项目实施的过程,它对项目学习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教师不是为学生创设情境,而是让学生创设情境,在生活中根据兴趣和自身能力特点选择项目,经历项目学习与实施的完整过程。让学生参与电脑制作,提升为参与一次项目管理的过程,让电脑制作流程科学和规范,有助于作品顺利进展。项目学习过程如下图。

2.2 以核心素养贯穿指导过程的方法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具体化,是信息技术育人价值的集中表现,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后的期待成就。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下图是笔者对电脑制作过程与全面和学科核心素养关系进行概况。

1)以全面发展核心素养指导选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项目学习是由教师创设情境进行引导。而在电脑制作活动中,让学生自主选题,学生反而无法入手,或者出现选择题目不科学,思想认识不正确等问题。全面发展的的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教师可从此六个方面去指?а?生选题,具体方法:先让进行头脑风暴,让学生想出各种生活中需要电脑制作解决的课题,每人列出若干个题目,然后再根据全面发展核心素养制作评分表,让学生对自己选题从上述六个要素角度进行自我评价,对题目进行筛选和优化,从而确定较好的作品题目。

例如,我市张玉莹同学电脑艺术设计(生活创意设计)《卷轴灯》(获全国一等奖)是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的艺术设计。作品原自对中华传统美的欣赏,张同学喜欢古代的灯具,欣赏传统文化之美,通过数字化学习和创新,利用电脑软件对灯具重新设计,创造出一个集美观与多功能于一体的灯具。

2)从信息意识培养角度指导素材获取与制作

信息意识,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是在具体信息环境和信息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时,注重分析信息情景,提供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将问题求解,与信息技术进行关联。在电脑制作活动指导中发现:评选类作品(如网页设计、电子板报)中,素材的获取是成功做出作品的关键,选题与构思为作品做好了骨架,而素材就如作品的皮与肉,决定了作品的美感。在学生获取素材时,存在以下问题:①学生通过搜索引擎利用关键字简单地从网络获取图片作为素材直接使用。这种方法存在获取的图片质量参差,如同一个作品中清晰图片?c模糊图片并存;也存在版权问题,如图片中有涉及版权方的水印。②文字素材不准确:作品涉及的生活常识、科学知识和历史文化内容,如果只通过网络搜索获得而没有科学方法鉴定,信息真伪难辨,科学性、规范性无法保证。

信息意识要求学生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和处理信息,分析数据中所承载的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进行判断。在信息意识视角下,学生在选题确定后已明确素材的信息需求。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素材信息表,明确信息内容和来源。从互联网获取的素材与信息,注意信息的出处,辨别信息的真伪。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功,有版权意识,注意是否可以使用,确实需要使用的应该注明出处或与得到图片作者同意;注意文字信息可靠、准确,从权威或官方网站获取信息;非互联网获取的素材,教师指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和加工信息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锐度,学会从调查、访问、查阅图书、摄影摄像等方式获取信息。

例如,我市陆佳鑫同学的小学程序设计作品《校园文明剧场 》(获全国三等奖)是以陆同学所在学校为背景针对校园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而用Scratch图像化编程工具制作的动画程序。在选题和构思脚本写好后,从而确定信息需求表,明确素材的信息来源和获取方法。

3)指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运用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领域的思维方法来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和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并迁移到其他问题的解决中。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的一种方法。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让学生知道如何把生活中各个部分转化成信息和计算机能够自动化处理的东西。

例如彭玉莹、姚柱良同学的程序设计作品《英语迷宫》(全国三等奖),小同学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将英语练习题中的选择题模式,和程序设计中的选择结构做了联系,完成一系列英语习题,就好像迷宫中一次又一次选择正确的出口,用计算机的方式描述了一个做英语习题的过程,用Scratch图像化编程软件制作趣味化英语学习的小程序。

4)为学生提供用数字化学习环境和引导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强调的是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的发展,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和工具,有效管理学习的过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电脑制作活动正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典型应用场所,教师应顺应技术发展潮流,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数字化环境与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计算思维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利用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创造性解决问题,或创造出性的数字化作品。

目前,数字化学习环境使用存在一些问题:①以往,电脑功能室提供给学生的多是网络浏览器,办公处理软件,图像处理软件,传统编程工具等标准工具,学生利用这些工具进行作品制作。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和创作力。②使用数字化解决问题模式固化:编程解决问题一定使用奥林匹克信息学常用的C++语言,图像处理一定使用Photoshop,忽视其他高效的方法。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对新技术有所了解,鼓励学生使用新技术,勇于创新。近年,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经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教育方面的软件技术。移动端的应用的普及,各种基于知识和专业领域网站兴起,慕课微课等在线学习方式流行,学生碎片化地获取信息,多渠道进行数字化学习。教师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数字化处理方式解决同一问题,不拘泥于旧方法。例如,学生需要使用C++编写的程序,使用AppInventor或微信小程序的方法去编写,比较不同方式的优缺点;让学生使用PowerPoint2016去图片进行去背景操作,代替在Photoshop中复杂的技巧。在学生应用数字化环境和工具方面,教师要有开放性态度,让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获取资源、技能及创新。

5)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的形成,需要学生直面问题,在思考,辨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向理性的信息社会责任感。 教学时可结合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挖掘观察世界中的典型信息事件,鼓励学生面对信息困境,通过求证,讨论和交流,作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

电脑制作活动,学生的作品以提交主办方作为作品制作阶段完成,比赛结束后,作品可向社会公开。作为数字化时代的社会公民,每人都会进行信息的,如微博、微信、个人编写的程序与文章等,要注意遵守信息社会的道德规范。现实生活中,信息污染,信息犯罪,信息侵权等现象屡见不鲜。在电脑制作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学习经验,思考个体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正视信息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机遇和风险,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履行个人在信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做数字化时代的合格公民。

例如,在笔者以往指导的程序设计的学生,个别喜欢破解软件,网络攻击技术的研究,有时候还会在电脑室做一些小“破坏”.电脑制作多在课外进行,正是师生交谈的好机会,通过交谈,引导建立社会责任感、正视风险、履责当担,同样的技术,学生转变为从软件和网络安全防范的角度做研究,正面信息。

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4

一、核心素养与地理核心素养

1. 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框架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素养”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能成功地应对情境的复杂要求与挑战,并能顺利地执行生活任务的内在条件。“素养”是可教、可学、可测的,主要是经由后天习得的;“核心素养”是人的整体素养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是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欧盟提出的核心素养涉及八个方面,即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近年,我国教育界频频提到“核心素养”概念,许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样化的界定,其中比较认同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的提出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背景。首先是党的十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是基于2014年3月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并将其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至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正式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核心素养的发展和培养来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国民素质,以适应未来世界新的发展趋势。

为了落实这一举措,教育教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把“核心素养”作为重要课题加以研究。本文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把“核心素养”设想成由四层构成的同心圆结构:(1)核心层:价值形成。知识、技能是受制于价值观的。(2)内层:关键能力。诸如信息处理能力、反省思维能力、沟通协同能力、革新创造能力等。(3)中层:学习领域。诸如语言学科群、数理学力群、人文科学与艺术学科群、跨学科领域。(4)外层: 支持系统。即体制内外的政策性、技术性支持系统。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组于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包括三个维度: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核心要素: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2. 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特点及框架

地理专家和学者提出的有代表性的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三维度四要素论”“精髓灵魂论”“动态整合论”“价值有用论”等。综合几位专家的观点并结合林崇德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和实践所获得的、对其未来生活和学习具有特殊意义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也是地理学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它包括地图技能、时空视角、综合思维、地理精神、地理价值观五个方面。

这五大地理核心素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目标上有明确的指向性,即通过地理学习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未来生活的“人”。(2)内容上具有综合性,它是地理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表现。(3)获取途径上的习得探究性。虽然地理素养的形成有先天的成分,但它终归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不断学习、探究获取的。(4)发展上具有终身性和差异性。中学时代形成的地理核心素养影响着学生终身发展,但不同学段核心素养要求又是有差异的。(5)作用上的融合性:只有各方面核心素B结合才能发挥出其最大优势。(6)评价上的多样性:地理核心素养是否达成需多样化的评价指标和方式。

发展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是中学地理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具体落实上应该从地图技能、时空视角、综合思维、地理精神、地理价值观等五大方面加以重视和培养。

(1)地图技能:地图技能属于地理学科中的核心文化素养,是中学地理学习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地图技能包括图表认知能力(如图表类型、用图习惯)、图表判读能力(如读图析图),图表应用能力(用图表解决实际问题)、基本绘图技能、图表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结合。

(2)时空视角:时空视角是最具地理学科特色的核心素养。时空视角指基于区域的地理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时间视角要求我们了解地理事物的过去、关注地理事物的现在、预测地理事物的未来;空间视角要求了解地理事物是什么、在哪里、怎么样、怎么办。即分析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模式、变化规律等。时空视角素养是学生认识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空间位置关系、空间分布范围和空间格局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一种学科能力品质。

(3)综合思维:地理综合思维是属于中学地理学科中的核心能力素养。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各种地理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而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就必须调用各种思维方式综合分析。《地理教育国际》倡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用原理来说明现实。这就需要学生运用聚合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类比思维、归纳演绎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

(4)地理精神:在地理课外实践过程中培养的吃苦耐劳、求真务实、团队合作的精神;地理课堂学习过程中能获取的民族情怀、国际意识、探究精神等。

(5)地理观念:包括因地制宜观、环境伦理观、人地协调观、全球一体观等。

二、地理核心素质评价指标构建理念及原则

构建理念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质教育评价观、地理新课程理念、大地理教育观、核心素养理论。

构建原则包括:明确而可操作性原则、共性与个性融合原则、全面而有重点性原则、系统而不重复性原则。

三、中学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的体系建构

笔者借鉴林崇德教授课题组的成果并结合其他专家的研究,运用德尔菲法,通过调查和专家访谈,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中学地理核心素养评价综合指标体系(见下表)。

在五大地理素养引领下,指标体系的设计包括五个评价维度、二十一个评价因子两个层面。

1. 素养领域

以中学地理五大核心素养为目标统领指标体系的建构,以评价的形式和结果促进地理核心素养落地、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2. 评价维度

(1)地理图表技能。中学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图表语言”繁多,翻开中学地理的任何一本教材或一张试卷(包括高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图表,这些图表具有简明、形象、生动的特点,用以表达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变化等,是承载地理知识和考查学生地理能力的重要载体,是纯文字无法替代的。它包括三个二级指标因子。

识别地图语言:地图语言包括地理图形、地理表格、地理符号。中学地理学习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会识图,包括地图的三要素、图的类型、图的主题内容,以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表格数据的辨认。这是图表技能中最基本要求。

获取图表信息:从图表中提炼各种显性和隐性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一定的结论,这是培养地理图表技能的关键。

表达图表结果:通过读图析图,把分析结果以一定方式表述出来,或者是用文字形式表达,或者是用另外的图示表达,即我们常说的图文转换、图图转换。

地理新技术习得应用:在“互联网+”时代,把互联网与地理图表融合起来进行地理学习,是未来社会地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地理终生学习的需要。特别是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深度结合,改变并影响者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需要我们在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中加以关注。

(2)地理区域认识。地理时空视角素养是通过区域“载体”来落实的。地理区域认识包括四个二级指标因子。

区域划分概念:包括知道区域划分的标准,我国和世界一些基本单元的划分准则,不同区域尺度的分属性、关联性。

区域特征分析:对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分析是认识区域的主要方法。自然方面主要包括对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分析;人文方面主要包括对人口、聚落、工业、农业、交通、商业等要素分析;同时还要分析自然和人文的关系。

区域比较能力: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既要比较不同区域的特点,又要比较同一区域不同时期的特点。区域比较是学习地理区域的重要方法。

区域演变认识:侧重研究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帮助人们趋利避害。

(3)地理思维能力。求同与求异、归纳与演绎、发散与聚合等,都是中学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它包括以下三个二级评价因子。

提出地理问题:能否就遇到的各种情景做进一步思考并提出问题,是检测学生思维素养的重点。

构建地理模型:基于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建立起地理思维模型,利用地理模型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实践地理创新:这是地理思维能力的“最高境界”。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能否具有创新意识、能否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能否创造性地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案等都是核心素养评价中的“高标”。

(4)地理情感态度。主要表现在地理学习兴趣、活动热情、学习责任、科学态度、审美意识等方面。它包括以下五个二级指标因子。

课堂学习兴趣:主要表现在对地理学科的趋向性、向往性、积极参与性等方面。具体表现为学生地理课堂精神状态好,平时积极参与教学、认真完成作业,喜欢阅读地理读物,喜欢与人讨论地理问题等。

课外活动热情: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包括地理社会调查、地理野外考察、地理名人访谈等,这些既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考验学生能否吃苦耐劳,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

地理审美情趣:地理学科蕴含着许多美育素材,概括起来包括地理自然美、地理人文美、地理科学美、地理艺术美、地理和谐美。通过该指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树立健康的审美标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地理交流合作:主要指在团体中愿意发挥自己长处,能与他人友好交流、合作探讨地理问题,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观点。

地理质疑精神:地理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能质疑、会质疑、敢质疑;不仅质疑书本、质疑老师,还敢质疑专家、质疑权威。

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中学地理包含了中地理和世界地理,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中学时期正是形成家国情怀的关键期,中学地理教学要抓紧这个契机使学生形成爱国报国的精神抱负。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全球化的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外部环境的交流与合作,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因此,能否激发爱国情感、是否具备初步的国际视野是衡量中学地理核心素养达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5)人地协调观念。通过地理学习,中学生应该形成“人与地”之间协调发展重要性的初步认识、理解并在学习生活中践行“人地协调”理念。包括以下四个二级指标因子。

环境对人类影响的认识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认识环境的重要性是人地走向协调的前提。

人类对环境影响的认识度:环境影响人类,人类通过生产生活也在作用于环境。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人类从自然界攫取的物质资源和人类排放到环境中的废弃物越来越多,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能否深刻认识到当今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与人类活动不合理有关,是检验正确地理观的基础。

人地协调重要性的认识度:人类社会的终极发展必然是人地协调。人地协调观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措施、行动;它是未来一个合格公民所必备的观念。人地协调思想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式的渗透,也需要社会环境的影响。

科学环境观的形成度:科学环境观是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认识,它建立在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消费观等之上。科学的环境观影响着学生现在和未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对待环境的态度。

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5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规定了基本的“底线”素养的要求,学校在达到了“底线”要求的基础上,必然要根据自身的文化传统、现实状况和未来追求,对学校教育核心理念、育人目标进行提炼升华和创造性转化,从而找准学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侧重点和着力点,彰显办学特色。

重庆市大渡口区实验小学秉持“启迪智慧,化育生命”的办学理念,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提出了培育“外健内慧的智慧少年”这一育人目标。学校致力于孩子良好身体素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学科知识的教育和天下为公、勇于担当、敢于开拓的公民意识的唤醒。期待“实小”孩童经过六年启慧教育的浸润,具有以下素养结构:生命健康、品德修养、人文审美、语言表达、学习能力、认同理解、科学探究、自主创新。这一素养结构,既体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学校“启慧教育”的办学特色。

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推进学校课程建设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学校的课程建构应该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在研究学生需求、教师专长、学校已有的文化传统和家长与社区独特性的基础上,对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重新建构。大渡口区实验小学通过学科间的课程资源整合和学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跨界整合,打造基于“校本化”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包括基础性学科课程、发展性综合课程、拓展性特色课程与创造性活动课程四个部分。

基础性学科课程

基础性学科课程是根据国家课程计划确立的标准要求相对统一的课程。基础性学科课程是学校启慧课程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基础。其具体课程内容为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等,侧重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及学习能力”的养成。

基础性学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重点在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与启慧课堂文化培育方面。学校以“一个支点,四个方向”为途径,实现课堂形态的变化。一个支点是明确学科核心素养,丰富启慧课堂的认识。四个方向指:一是对国家课程标准的二次解读,提炼本课程所指向的核心素养和具体目标;二是根据课程所要达成的核心素养和具体目标,开发和整合各门基础性学科课程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三是对课堂结构的调整和改革,进一步理清和优化教与学的关系;四是积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促进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发展性综合课程

发展性综合课程是学校根据启慧教育的核心理念,结合国家课程标准自主设计、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是对基础性学科课程的必要补充,也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整合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为启慧科学实践课程,侧重于学生“科学探究、自主创新”特质素养的养成。

学校建设了以模拟生态园和实景生态园为主的科学实践活动基地,通过启慧科学实践课程、物联网未来课堂、创客教育、“互联网+个性化学习”等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与交流平台,发展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学生每期都有连续一周的时间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生态园中,观察动植物生长、体验农耕文化、了解生态文明、开展探究学习,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惑,从而获取成长体验、感悟生命真谛。

拓展性特色课程

拓展性特色课程是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开设的能直接反映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课程,它是彰显学校育人目标特色的主要载体。其具体课程内容为中华武术、管乐、彩泥陶艺课程,侧重于学生“生命健康、人文审美”特质素养的养成。

学校从启慧教育理念出发,结合办学传统,将中华武术、管乐、彩泥陶艺等课程进行系列化设计,努力打造启慧课程的精品,更好地彰显启慧教育“健体、尚美”的内在品质和特色。

例如,中华武术课程将武术普及训练与体校专业训练相结合,做到学习和训练两不误,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学校武术队连续多年获得重庆市青少年武术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一名。

创造性活动课程

创造性活动课程是学校为达成育人目标而统整、完善的各种主题式活动,它包括经典阅读、四大节日(奇思创意节、缤纷艺术节、阳光体育节、美文美读节)、学生社团、体验式德育活动等。创造性活动课程是学校育人目标达成的重要补充,主要侧重于学生“品德修养、语言表达、认同理解”特质素养的养成。

创造性活动课程统领了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实践体验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包括学校德育活动中的三大典礼(一年级新生入学礼、三年级国旗护旗礼、六年级小学毕业礼),两次评比(星级儿童评选、感动实小榜样少年评选)与年级德育专题教育活动等;实践体验活动包括校内四大节日活动与校外实践体验活动;学生社团活动通过组建校级、年级两个层面的学生社团,开展符合学生需求的数学文化、武术、绘画、电脑、科技、阅读、书法、演讲等活动。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课堂文化实践

大渡口区实验小学立足学生核心素养,打造符合学校“启慧教育”核心理念的教学文化。学校以市级重点课题“启慧课堂文化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证研究”为抓手,各学科课堂教学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地而展开。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晰了启慧课堂基本要素,从启慧课堂教学文化、启慧教学行为与启慧教学评价三方面着手展开课题研究,以求证课堂教学文化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间的联系,通过启慧课堂文化的打造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6

[关键词]神经外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意义

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多,护士长必须关注护理人员的工作核心能力,并逐渐意识到培养护理人员核心能力的重要性,使核心能力理论受到关注,因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当今甚为重要。培养一名优秀的护理工作者,需要工作后的多角度全面锻炼及正确引导,根据神经外科专科护理的发展和专科护理岗位的需要,开展对专科护士的护理培训,要求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利于提高专业素质综合能力,自我效能,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更有效地推动神经外科护理专业向前发展。

1神经外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

护士核心能力是从事临床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它是护士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是培养、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最主要能力。

2神经外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

2.1培养内容

2.1.1根据神经外科专业特点进行培养应围绕神经外科专业特点、核心能力,即专科基础知识和临床技术技能、专科专业知识和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及应变能力、教育和培训能力、接受能力、管理和应急能力等方面进行,制定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计划及训练课程。对低年资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方面着重从思想方面进行,重点培养低年资护士的观察病情的能力和基础技术操作的能力。2.1.2根据护士分层级进行培养根据层级可将临床护士分为N0级、N1级、N2级、N3级、N4级等;N01大、中专、本科毕业,未取得护士执业证的护士;临床工作未满1年的护士。N02大、中专、本科毕业,取得护士执业证的护士,临床工作未满1年或不能单独顶岗的护士;N1.1大、中专、本科毕业,护士职称<3年;N1.2大专、本科毕业,护士职称≥3年;N2.1本科毕业,护师职称<2年;专科毕业,护师职称<3年;N2.2本科毕业,护师职称≥2年;专科毕业,护师职称≥3年;N3.1本科毕业,主管护师≥3年,N3.2本科毕业,主管护师≥3年;N4.1本科毕业,副高职称或获得专科护士资格证书的N3.2护士;N4.2本科毕业,正高职称;针对N0级常见疾病诊疗、病情观察及护理进行培训;针对N2级临床专科护理和技能、重症患者护理、临床个案分析、护理质量标准、不良事件的报告、教育和培训、危重症患者的诊疗及护理、护理质量管理及质量持续改进、护理教学能力进行培训。针对N3级对特殊专科护理、护理管理能力、护理科研、教学能力等进行培训。N4级护理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培训。

2.2培养方法

三级三严训练。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严谨态度、严密组织、严格训练、护士在职培训制度、护士教育培训制度、新知识、新技术培训制度。岗前培训包括法律法规、医德医风、医患沟通、规范化培训、岗位职责培训、责任制整体护理要求、临床护理技术、培训意识和能力等。②重视培训方法。在学校时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以“护士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职时多参加专题理论讲座、培训班、学术会议,临床实践教育,随时随地培训,定期考核。要自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留心和学习他人方法与技巧,抓住一切机会和环节不断提高自身能力。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护士的敬业精神。大力宣传体现当代护理精神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中,对新入岗的护理人员要求严格实施岗位前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用白求恩精神鼓舞和激励护士,增强其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神圣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宣传体现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的正面典型,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规范优质服务的程序和服务内容,全面提高服务档次。④制定严谨的神经外科教学计划,提高护士的学习热情以及理论操作水平和综合能力,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加强护士的继续教育,充分调动护士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个护士都感到有着很强的学习压力和动力从而不断超越自我,有力地促进了护士个人的成长,并定期考核。⑤继续教育是专科护士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最佳平台,是一种短期的针对性很强的培训,护理部发挥领导决策作用,将再教育的重要意义输送给每位护理工作者并开展继续教育项目,根据需要开展护理新业务、新技术专题讲座,指导护士掌握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护理技术。通过培训班,学术会议、护理期刊等大容量高强度的传播信息利用护理期刊进行在职教育,这都是切实可行的有效宣传办法。⑥实行一对一带教,主要是针对新入科护士以及实习护士进行护理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对年资高的护士进行一些新的知识传输,较有难度的课程集中学习和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演讲与互动式教学,培养护理人员人际沟通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利用知识的掌握,大量数据也显示,工作能力越强和护理人员其演讲能力也很强,且更喜欢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这不仅可以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能提高其核心能力。

2.3培养评价

①自评。自我评价通过学习后评判性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神经外科相关专业的学习,不但提高学习效率,更增强学习的动机。②他评。护士各方面能力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在95%以上,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通过对护士为患者护理工作的调查考评,示培养和评价均为较便利的方式。有暗访者分别对患者、护士进行调查、访问,综合所有评价护士的人际沟通能力及操作能力,同时要求护士按时上交对自身沟通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做出理性的自我评估。

3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①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是完成绩效所需的关键能力,虽然可能只占个人所有能力的20%,但却影响着80%的工作绩效。护士核心能力已经成为考核护理工作的主要依据,并且对护理专业发着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护理是一项专业性要求很高的工作,护理人员不仅要细心护理患者,还要随时记录患者情况及每次护理的相关事宜。现在的整体护理,更着重患者的基础护理,包括患者的心理护理,因此护理工作人员不仅护理伤患,预防未发生伤害还要从事伤患合理性管理,培训学习等相关工作在职场中扮演保护者、治疗者;其次核心能力就是在服务体系中人的能力处于核心体系地位,又经常被称为核心能力竞争力,具有普遍性、可迁徙性、必备性、重要性和教育指导性的特点。医院管理者可根据每个护理工作人员不同的主客观条件,制定可实行的能力培养计划及方案,形成阶梯式培养方式,这样不仅能提高管理者,也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一举多得。②整体护理模式的开展,也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个人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对于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多,相对的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也成为了医院管理者考评的重要项目。优化护理人员的能力结构及综合素质,是护理者在任何紧急情况下对患者做应急处理,并且完成危重患者的抢救处理,同时做好记录。增强护理人员社会荣誉感及成就感。这不仅增强了护理总做人员的个人发展,也能进一步促进护理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神经外科护士核心能力是护理工作的发展需要,也是护士专业稳定健康向前发展的动力,更是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为优秀的服务保障。

4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