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环境保护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保护作文

生态环境保护作文范文1

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的一大责任,我们要保护好地球的生态环境,人类就会幸福起来.

我们所在的社会生态环境就不好,在人们吃水的水源里扔农药袋农药瓶,里面的农药流进了水里,水变成了白色了人不能吃了,牛羊马也不能喝了,水流进小河里,鱼儿,青蛙,还有周围的小草都会死的.

小河边,有好多的垃圾在河边,有的垃圾被水带到了大海里,海里的动物吐食后就会死在海里,而留在小河边的垃圾在发臭,污染空气,在这样下去自然资源枯竭,人类会灭亡的.

我们要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生态资源,大气资源,要是不保护这些自然资源,会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如果她被破坏了,我们求别无去处.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富于子孙后代吧

生态环境保护作文范文2

(正阳县环境保护局,河南 正阳 463600)

【摘 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成果所创造的另一种财富。它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 、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文章对目前正阳县环境保护工作中出现系列问题进行阐述,并结合该县的实际情况,从现阶段环保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两者相应关系分析论述。

关键词 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环境现状;人与自然

0 引言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表现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高质高效的经济增长,还应该是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蓝水、惠泽民生。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主义建设之中,提出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正阳县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高压期、公众环境要求的高涨期、环境问题的高发期,我们面临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1 环境现状

1.1 水环境污染问题

2014年,该县慎水河王岗断面河流水质远远低于国家考核要求,19个乡镇19条河流断面水质只有熊寨镇田白河达标,其他全部超标,一些非法养殖场不按标准排放、处理污水,导致附近村民乃至整个村庄遭受污染,该县地表水污染防治形势异常严峻。

1.2 畜禽养殖问题

正阳县作为全国生猪大县,生猪产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养殖污染。有的养殖场粪便没有进行处理,臭气熏天,每到夏天蚊虫飞舞,极易传播疫病,有的养殖场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农村整个地下水污染。

1.3 生态破坏问题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任意地砍伐林木,导致大面积森林被破坏,造成夏日炎炎,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影响植被多样化,农村农药污染危害严重,导致生态大范围恶化,使农业、农村环境承载着双重压力,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对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能引起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环境保护观念差,导致污水乱排、乱砍伐森林的现象随处可在。

1.4 城市垃圾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该县污染物排放量刚性增加,而减排项目——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建设滞后,县城区污水管网覆盖率低,至少有50%以上的生活污水直排,造成废水沟臭气熏天,而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刮扔垃圾现象随处可见。

1.5 其它问题

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城区燃煤锅炉拆改、道路及施工扬尘污染、和餐饮业油烟污染等问题都还未得到有效解决,农村畜禽养殖对地表水污染和农村生活垃圾乱放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2 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环境整治

2.1 加强环境整治要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分工加快重组,该县正面临巨大的环保挑战,该县于2015年4月2日召开全县环保工作大会,该县县长要求:(1)认清形势。当前正阳县环境压力巨大、总量减排任务艰巨、群众对环境质量意见很大,各乡镇、各部门要找准重点,变压力为动力,努力破解资源环境约束。(2)突出重点。着力推进三大工程(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的实施,确保环境整治与生态文明相融合。(3)加强领导.各级部门要明确责任、形成合力、加强宣传、严格执法,确保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展开。

2.2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该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抓紧抓好。

2.3 要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促进生态文明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化理念形态,要实现生态文明就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没有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多走弯路。建设生态文明,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活得更舒适、更幸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各地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3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之路

3.1 加强教育宣传,提高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该县通过环保法律、法规进企业、学校、社区、农村的宣传,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与生态文明意识。开展中小学校(幼儿园)环境教育师资培训,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开展与环境教育有关的环保征文、环保演讲比赛、环保专题讲座等活动。利用各级党校、行政学校等教育培训平台,广泛开展面向党政领导干部的环保政策法规知识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环保综合决策能力。

3.2 通过立法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生态文明的建设。新环保法于2015年1月1日起已经实施,新的环保法不是棉花棒,而是杀手锏,它首次将环境违法可以行事拘留写入篇章。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环保的内涵,使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不断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硬性条件。该县严格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坚决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3.3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的现象,充分认识与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该县通过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生产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4 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只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该县遵循的开发原则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各地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使自然资源的质量逐渐改善。

生态环境保护作文范文3

【关键词】壮族山歌 生态意识 民族经济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东盟经济贸易的不断扩展,使得当今广西民族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随之而来的经济负面效应也在深刻阻碍着广西民族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在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广西壮族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壮族是一个能歌善唱的民族,从生产劳动到婚丧嫁娶都充满着优美的山歌,壮族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生态视角综观内容丰富的壮族山歌,我们不仅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浓郁生态意识,还能感受到千百年来壮族百姓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通过对壮族山歌中自然生态意识的审视,挖掘并整合壮族山歌的自然生态文化资源,从文化的高度汲取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力量,为壮族地区民族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壮族山歌中体现的自然生态意识

壮族在长期的稻作生产中因地制宜地创造了与大自然紧密相关的地方特色文化―“那文化”(即稻作文化)。即使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壮族百姓耕作、收获仍然与气候天象等自然环境紧密相联。随着稻作文化的不断发展,它对壮族山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敬畏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等与大自然紧密相关的山歌应运而生,影响后人。

自然至上的生态意识观。壮族稻作文化是一种对大自然极具依赖性的传统文化,这就决定了其农业生产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自然规律须遵照,农事季节要记牢;生产跟着季节走,五谷丰登产量高。春雨惊春清谷天,不误农时闹田园;玉米花生须除草,早稻抢种莫迟延。夏满芒夏暑相连,田间管理要周全;防涝防虫抢双抢,插完晚稻在秋前。秋处露秋寒霜降,森林火灾要提防;冬种蔬菜效益好,要为明年翻两番”。①这首节令歌通俗易懂地唱出了壮族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这朗朗上口、好记易学的山歌表达了壮族人民对自然规律的自然观察,表现了壮族人民勤劳俭朴的高尚品格,同时也警醒世人只有严格恪守自然规律,才能顺利从事生产活动。

壮族先民对世间万物都很敬重,有的甚至奉若神灵。在壮族很多祭祀自然、神灵的节日里人们赶歌圩、唱山歌以祈求自然、神灵庇护,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壮族民间有“青蛙(又名蚂虫另)叫大雨到”之说,传说中青蛙是雷神之女,掌管风雨,不能得罪。而稻作生产十分依赖自然气候,讲究天时地利,因此壮族特别敬重青蛙,奉为神灵。人们唱《蚂虫另歌》、跳蚂虫另舞祈求蚂虫另庇佑。为了获得需求而使用祭奠祷告的语言,并施加以巫术来打动神灵而唱的祭祀山歌,虽然带有浓厚的迷信观念,但是却完整地表达了壮族百姓视万物生灵如珍宝,敬重自然的生态精神实质。

“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粮”,壮族村落选址必须依山傍水,与森林共存。在壮族的生态意识中,森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几乎每一个壮族村落都有一片被认为有神灵依附的树林,村民对树林加以保护,禁止任何人在其周围大小便、扔污物,不许随意砍伐。每年人们都要在神树下欢歌起舞进行祭祀活动以表达祈祷神灵保佑的愿望。正是壮族对植物的自然崇拜蕴含了壮族人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

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认识观。农忙时节壮族人民对种苗进行优胜劣汰的挑选以保证收成更好,而壮族自古以来视自然天地、万物生灵为同类,能够情深意切地与万物平等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就流淌出了有情有义的原生态山歌:“手掌心是肉,手背也是肉。你知我也知,无奈少地土。今日拔掉你,痛心又痛骨。县官也分家,皇帝还移位。思想世间事,莫论主人非。请你快离座,同我把家回。”这首选苗歌表达了壮族百姓内心对种苗的不舍,以风趣的歌调对它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与它们讲述人世间的诸多无奈,把禾苗活生生的当作自己的同伴。这样的山歌传唱正说明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界的清醒认识,传达了壮族山歌所包含的对生态平衡,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浓郁自然生态意识。

“有牛来耕田,田里堆黄金;有牛来犁地,田里铺金银;人人勤耕种,岁岁乐丰登”②。由此可见,长时间的稻作生产使壮族人民与耕牛结成患苦患难的共同体,明白耕牛对于他们改造自然的重要性,所以壮族先民创造了极具生活气息的“脱轭节”以表达对牛的敬意。脱轭节这天牛不用耕作,人们要给牛和牛舍进行大清扫,并且拿五色糯米饭、腊肉等供品到牛舍前唱山歌:“牛轿业谋咧,牛轿业牟瓶;四月八到了,脱轭节到了;我把牛来敬,我把牛轭脱;让你喘口气,让你歇歇脚;吃口好料子,听我唱牛歌。……样样经过你的肩膀,人们吃早饭午餐都靠你出力;犁地黄牛犁,耙田水牛干;下雨你也去,刮风你也走;我们永远不忘你的功劳,牛!”③脱轭节表达了壮族人民呵护自然万物,真心珍爱劳动伙伴的情感;注重耕牛的日常护理和休养成就了劳作休息、同甘共苦、人畜相亲相爱般的兄弟情谊,这可以视为独特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层次生态意义,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实践提供鲜活范例。

发展民族经济对壮族山歌自然生态意识的价值诉求

在推崇生态文明的今天,发展民族经济必须从文化的高度主动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壮族山歌蕴含着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思想,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壮民族地区以最小的生态破坏,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协调人与自然的现代冲突,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意义的参考标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价值追求。广西壮族地区受喀斯特地貌的影响形成“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生态环境,这种“依山而建,临水而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很强的生存方式正是壮族对于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依赖关系的真实反映,构成了壮族百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

对壮族百姓而言,世间万物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至高无上的,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们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条件下,才能够与自然界和谐相处,长久生存下去。这种原生态的自然价值观念虽然带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但它与当代民族经济发展普遍追求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目标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推进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站在壮族共同价值追求的层次上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奠定广西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这样才能引导和约束人们在处理经济与自然关系上的行为方式,实现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开发。

约束对自然生态破坏的行为规范。广西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后发展的西部地区,目前正处于赶追赶跑的跨越时期,经济发展的势头变得前所未有的迅猛。但应该客观地看到广西民族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对能源资源的无限索取和牺牲生态环境来追逐经济利益;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给经济相对落后的壮民族地区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但是追逐经济效益带来的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冲突也会日益加剧,这不利于壮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不利于壮民族地区“美丽广西”的构建。

壮族人民以山歌传唱的方式推崇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态观念,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传达人与自然相处的是非善恶标准,规定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行为准则。这种具有约束力的山歌,促使壮族人民更加懂得保护自然,使得壮民族地区深林茂密,古树丛生,环境宜人,生态优美,因此发展借鉴壮族山歌的这些行为规范,在经济利益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在发展民族经济的同时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民族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态责任。壮族山歌强调的自然生态意识所追求的是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向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方向前进使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处于和谐共进的状态。壮族百姓这样传唱山歌正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界的责任,而这种责任不仅仅是山歌中所规定的责任,更多的是道德上的社会生态责任。广西支柱产业大多都是与自然资源密切相关,比如钢铁、制糖、采矿、有色金属等;这些行业在使广西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导致资源环境状况加速恶化,雾霾、酸雨随之而来。这严峻的事实一再提醒我们,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并不是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追求经济利益固然重要,但不要忘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需要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扬社会生态责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促进民族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在呼吁生态文明的今天,为了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关系,在发展民族经济的同时,应构建“美丽广西”,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态责任。

壮族山歌自然生态意识在民族经济中的传承

民族经济繁荣发展是民族地区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但是我们也看到以自然资源极端利用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壮族地区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带来了强大冲击。因此,更科学更理性的发展民族经济理应在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上立足于文化的高度,汲取地区民族力量,融合壮族生态价值观念。

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诸如制糖、造纸、汽车、有色金属等广西现有的支柱产业都属于资源依赖型产业,而且还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科学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对于广西而言,合理的生态经济体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推进民族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民族生态经济建设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我们必须依托壮族独特的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发挥壮族山歌中有利于转变生态价值观念的因素,这不仅体现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更能够成为民族经济发展的思想凝聚力。

推进民族经济的生态建设,决不能片面的依赖科技创新和经费投入,要以建设“美丽广西”为战略规划的契机,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改革科学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资源依赖型产业,统筹规划区域生态资源,深入挖掘生态经济建设的社会文化问题,传承壮族山歌的自然生态意识,促进人们从思想上自觉改变生态行为,从而根本上转变民族经济增长方向,构建具有民族生态意识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

实现自然生态意识的制度建设。壮族山歌的自然生态意识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经验性的特点,因此不能够直接拿来当作壮族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现成良药,只有结合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把壮族山歌自然生态意识的意义性和民族经济建设的实践性相结合,才能准确解决壮族地区民族经济的现实困境。那么将壮族山歌文化的生态意识提高到制度规范建设的高度上来成为题中之义。

第一,加快建立健全自然生态思想方面的立法。将民族传统生态理念、原则以及价值取向纳入相关规章制度中,这不仅能够激发壮族人民对于民族传统自然生态思想的认同感,更能够引导人们将传统自然生态意识内化为个人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为,规范各种生态经济活动。

第二,加快制定促进环境保护,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修改不适应当前环境状况的法律法规,结合广西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根基,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第三,实现广西生态环境的监测监管立法,尤其针对工业污水处理、空气质量监测、工业噪音监管、工业设施运行等广西尤为突出的环境管理问题实施环境评估监管制度。

加强社会生态责任观意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经济发展总会或多或少给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破坏,幻想不触碰自然环境来推动经济发展在现实社会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应该承担起自然生态保护的社会责任,尽最大努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民族经济,使人类的生存和经济与生态环境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社会生态责任承担的主体可分为政府、企业、公民三方,要以多种形式衔接他们的道德需求进行社会生态责任教育,使社会生态责任以实效性和新颖性融入政府、企业和公民的经济行为活动中,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责任舆论氛围。首先,政府作为领导机构和决策机关,必然要首当其冲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各级政府机关履行社会生态责任观最重要的是将所制定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决策落到实处,并付诸实践。同时利用政府职能开展宣传工作,例如利用壮族“三月三”文化歌节的举办契机开展生态意识的宣传等。

其次,企业作为最大的自然改造者,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需要逐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生产技术,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塑造企业生态文化,通过人文交流方式提高社会生态责任观念。

最后,公民的社会生态责任承担主要依靠两方面:一是自身生态意识的自觉性,践行绿色文明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少开私家车,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等。二是以公民聚居的社区也可举办壮族山歌生态意识主题文化活动宣扬社会生态责任观,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促进可持续发展深入人心。

结语

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坚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注重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从壮族古朴的山歌文化里汲取其所蕴含的自然生态观念,发展其生态保护的精神实质,为民族经济的生态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使广西的民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精神能够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形成“天人合一”的美好和谐局面。

(作者分别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②覃承勤:“搜集整理”,《民间文学》,1982年第4期。

生态环境保护作文范文4

(一)全球环境问题在世界各国引起了重视,能否确保全球环境安全,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1992年5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一个重要全球环境会议,会议取得了一致意见,即各国都应对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负责,应尽一切努力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保持良好的生存环境,环境也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正常旅行、交通计划和生活习惯。

我们在芬兰培训及现场参观期间,发现芬兰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十分重视,他们对各类工程项目的环境冲击采取了切实可行的保护和控制措施。组织健全了环境咨询公司,其主要职责就是对环境研究、各项工程计划和设计、环境冲击进行评估。他们具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各种资料齐全,数据充实,材料印刷精致。他们充分利用计算机程序来评估对环境的冲击。这些程序包括模拟空气污染、计算交通噪音及分析道路工程项目的经济冲击。通过环境冲击的评估,找出建议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发现和计划怎样防止、减小和缓和消极的影响,由掌握全面的信息和仔细的分析来改进所作出的决定,使地方居民更好地周知,以便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计划、设计和决定。这就是说,各类工程项目计划(包括公路交通项目)在前期阶段中为什么要作环境冲击、经济冲击的评估原因。

在芬兰期间,我们参观了芬兰国在建的几条高速公路施工现场、道路养护作业现场、冷拌沥青路面拌和场、新建道路路面施工现场,以及芬兰国营NESTE石化公司的炼油厂等项目。所到之处,看到的环境十分优雅。公路施工的挖方地段、路堑边坡上边口外边缘很整齐,植被茂盛,景色迷人,同时人为地用网围栏作一防护,以备山鹿等野生动物坠落伤亡。拌和场、料场设置、材料堆放、采集都很有规矩堆放整齐。严格做到了施工现场控制在临时用地范围之内。生产率高、操作文明,根本看不到黑烟滚滚的熬沥青的场面。

芬兰国没有天然能源,石油、煤和天然气都是靠进口。森林和浅水湖泊较多,这些资源对工业排放物和废料污染十分敏感,因而芬兰在各种加工方法上都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尽可能在加工方法上防止环境污染下功夫的。在年产200万吨燃料油、45万吨路用沥青的炼油厂体现出了这一点,高耸林立的烟囱看不见黑烟,厂区树木成荫,鲜花盛开,使人有一种感觉不到是炼油厂,而似乎是进入了街心公园的感觉。

在政治法律方面,芬兰国是很明确的,规定道路工程项目—机动车、半机动车道路及其他道路项目除极个别的情形外,都要逐个项目考虑,进行EIA研究,否则不予建造。

生态环境支持人类生存、环境保护当今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环境问题学家保尔•哈里森,经过对5。多个国家的调查认为: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导致物种灭绝的重要原因。去主5月4日、5月5日在我国甘肃省金昌市、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发生的特大沙暴造成的损失至今令人难忘,教训是深刻的。一方面原因是天灾,但从更深层次分析不能排除人为的乱砍乱伐林木、破坏植被而造成使土地沙化的事实。经济要发展,公路交通必须先行。那么开发公路交通,势必要强化公路交通的环保工作,因为开发公路,必然要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填筑路基、开挖路堑时,会使地貌变形、使地表水改变流向、桥涵结构会改变河床原形。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发生水土流失,生态失去平衡,气候变异等。第二、公路工程交竣投入营运后,汽车排放的废气及产生的噪音和尘土注入大气层,污染环境。最典型的是形成酸雨、光化烟雾,引起各种疾病。同时,汽车的噪音与振动也会干扰人们的正常工作和休息。影响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芬兰的作法主要是以种植林木,花草,生物绿化以及特殊工程处理的办法。第三、公路的养护、维修中,材料的有害物质会进入土中,污染地下水,导致农业用水和饮用水质量下降。芬兰国是在公路施工养护中采取设置隔水层隔断污染水下渗的处理办法。第四、由于地下水位变化和土壤的污染,造成农作物减产。尤其是公路上使用的消冰盐,对土壤、水、农作物影响极大。芬兰国北方地区冬季用盐消冰量很大,人们反映强烈。所以他们在除雪方面目前主要是以机械除雪为主,设备比较新颖,值得我们北方地区借鉴。

(二)目前,内蒙古目治区(1993年),全区公路总里程已达4.3704万公里(其中:国道5900公里,省道7500公里,县道1.44万公里,等级公路3.3877万公里),比解放前增长了20多倍。形成了以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和各盟市、旗县政府所在地为中心的千支结合,沟通城乡(苏木)、四面八方与铁路或境外衔接的公路网络。

但是,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矛盾的对二统一。没有社会经济发展就谈不上环境保护,没有环境保护也就没有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对于公路交通事业的开发引起环境破坏,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二是汽车的噪声和排放的废气造成的大气污染。1993年9月,美国发生一起震惊世界的洛杉矶烟雾事件,短短几天内就有400多名65岁以上的老人在痛苦中丧生。街道两旁的树木发黄、枯萎。经过科学家研究,其原因竟是汽车排放的废气。所以说,公路交通环境问题是整个人类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前些东我区在公路交通环境保护方面注意得不够。表现在:¹公路交通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中缺少环境保护的研究和评估内容。º审批施工图设计由于资金短缺,不得不取消线外附属工程和减少防护设施。就呼市一薛家湾1号公路来讲,该公路地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在设计中,尽管对防护工程作了周密研究和完善,但还是存在资金不足、防护设施欠缺的问题。»在公路工程的施工中,施工单位乱采乱挖,破坏环境生态植被。¼施工工艺落后,如铺筑路面时,仍大多采用原始的沥青加热方法,污染了空气。½在公路养护管理中,只注重路面的养护,忽视了公路用地范围内的环境美化。¾开展GBM工程工作,由于资金困难,进度慢于其他省区。

(三)公路交通环境保护是公路交通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整个人类环境保护的一部分。我们要在持续稳定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公路交通环境的保护。现就我区公路交通环境保护如何加强方面谈几点意见:1新、改建公路工程,在预可研和可研阶段中要就开发公路对环境冲击的问题予以充分研究,进行评估。一般来讲应着重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自然环境的冲击评估(包括对自然资源、森林资源、矿藏、自然保护区、珍贵野生动植物、文化风景等方面的影响)。二是对社会环境的冲击评估(包括房屋拆迁、地域界的分割以及与当地规划目标相矛盾等内容)。在芬兰,EIA研究程序主要步骤是:

¹项目的预可研(预评估)和可研(评估)是EIA研究的第一步;

º根据可靠的标准(如国际财政机构和银行所有的标准)决定EIA研究否;

»列出项目所有消极和积极的环境影响,包括所有直接或非直接的影响(一般分三个阶段:项目建设期、项目整个寿命周期、项目寿命周期以后的影响冲击);

¼研究那些明显的消极和积极的环境影响;

½搜集原始数据(包括沿线环境状况、污染原因、有害气体种类等内容);¾设想环境变化,预估环境污染的趋势以及影响面;

¿研宛消极影响如何减轻;À研究可替代的办法,确定保护最佳方案;

Á拟出初步的EIA研究成果,并重新检验,最后作出成果报告和得以核准;

考虑了EIA研究之后,项目可执行。

2设计阶段,在公路的选线、勘测(包括初步设计)、技术施工图设计(包括施工组织设计)等整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对环境的冲击及造成的不良影响,以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加以防止和控制。主体工程和沿线交通服务设施尽量作为环境保护•工程的设施设计。力争综合利用挡土墙、排水构造物、取土坑、护堤等构筑物,与防噪声、污染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结合起来,以便一举两得,提高效益。目前,我区兴建的呼包高速公路是祖国北疆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为此,建议在设计中应注重环境保护内容的充实,消除以往的不足之处,并为今后二、三期工程留有余地。

3在公路工程的施工中要做到文明施工。公路的新建和改建必然会对自然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在设计中不仅应考虑到这一点,同时在施工中还要完善设计,尽量人为地利用和美化沿线地形、地貌,减少破坏程度。在芬兰高速公路施工现场看到的作业方法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4加强路政管理工作,增添公路交通环境保护监测的工作内容。

世界许多国家的公路管理部门都设有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如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设有用地环境室;州运输部公路管理部门设公路占地设施机构;日本中央道路行政机构设道路环境对等室和用地部;日本道路公团机构设调配用地部;俄罗斯公路部中央机关中,专设劳动保护和安全技术部门;澳大利亚联邦运输部内设有道路安全办公室。这些机构都兼职环保职能。我区公路交通战线较长,目前不具备专设公路交通环保部门,因此建议加强充实路政管理的工作内容,开展公路交通环保的监测、管理业务。加强公路交通的环保宣传科普教育,制定管理办法和健全法制等工作。

5在公路养护管理方面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并继续开展GBM工程的建设。实践证明,公路的标准化、美化建设很适合中国公路改造提高、普及的国情,投入少,效益明显,对公路交通环境保护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区目前有些地区已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但与其他省区比较还有差距。为此,建议在资金计划妥排上应适当倾斜,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上面补助,下面筹集的办法加速开展此项工作。

生态环境保护作文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发展

一、从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看,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是由近几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CO2等温室气体引起的。近几年来,国际上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可以说是主导性的,但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了质疑)认为,近百年来随着各国工业生产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同时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CO2等被称为温室气体的污染物,引起了气候变化,危及了人类健康和生存安全。因此,必须减低“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其涵义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与统一。从这一概念的涵义我们可以看出,其所关注的就是能源和环境问题。当然,这一切也必然会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国现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重要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 能源需求迅速增长,“高碳经济”特征突出的现实,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制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为32.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加5.9%。其中煤炭、原油、天然气的消费量分别较上年增加5.3%、12.9%和18.2%,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5%,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这些数据资料表明,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短时间内很难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任重道远。

低碳经济的提出,表面上看是人类对全球变暖现象的关注而引发的环境保护问题。但实质上反映的是能源和新一轮经济竞争优势地位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人口上最多的国家,在当今气候环境问题上理应承担起一个大国的责任,为全球的节能减排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另一方面,更有必要做到知微见著,坚持用科学的眼光,准确判断和把握世界经济、科技及政治发展趋势,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浪潮中,寻求适合中国实际的低碳之路。

那么,低碳经济对中国具有怎样的意义和发展机遇呢?笔者认为:尽管我国目前推进低碳经济尚有诸多困难,但这一道路是必须要走的。这是因为,从当前来看,发展低碳经济,一是有利于我们的能源外交,保障中国能源安全。能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说: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掌握自己的能源,这个国家是没有未来的。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时代,能源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焦点问题。对于正在经历经济总量与能源的消费都快速增长的中国而言,能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越来越严竣的能源形势,只有开展有利的能源外交,才能保证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为低碳经济模式,可以使我国的能源供给多元化,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降低能源风险,提高中国应对能源危机的能力。

二是低碳经济模式可以减轻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可能面临的国际政治压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化石能源消费国,同时也是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名列前茅的国家。然而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目前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全球首要问题,已影响人类生存的情况下,再不能把碳排放降下来,在国际上必须面临较大的国际政治压力。所以中国政府已向世界郑重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 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同时,我国又正努力推进资源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对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积极应对。

三是低碳经济模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在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能源消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举世嘱目,但环境污染也触目惊心。低碳经济的初衷就是要通过低碳发展,改善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状况,实现经济、生态的协调持续发展。

四是低碳技术的提升,可促使中国科技水平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发展低碳经济,技术是关键。就目前来看,美、日和欧盟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并很有可能在适短时期内形成相应的产业链条。这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种压力和挑战。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把压力变动力,千方百计提升我国的科技水平,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尤其要在低碳领域有所作为,有所发展,努力进行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力争低碳技术及其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占居优势地位。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把握的良好机遇。

二、从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看,我国必须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寻求我国的低碳发展之路。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的制度化趋势,建立公平有效的国际间气候治理机制,已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议程之一。低碳经济的理念已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尽管一些国家的有些学者,拿出许多足以证明西方国家拿气候变化作文章,进而提出低碳经济及其一系列相关理念,是别有用心的国际骗局。但我们应该坚信的是世界低碳趋势在许多大国的积极推崇和参与下是不可逆转的。这一切就好像是一个在国际范围内演泽的“狼来了”的中国故事。我们必须慎重地加以有效应对。且来看欧盟等国的低碳行动:欧盟一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倡导者,其积极推动国际温室气体的减排行动。2008年1月欧盟提出《气候变化行动与再生能源一揽子计划》,旨在带动欧盟经济发展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并以此引领全球进入“后工业革命”时代。

美国政府在2007年基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形势的变化,在应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方面,拒绝在没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参与的情况下,承担定期定量的强制性减排责任,并对市场机制下温室气体减排和能源有效利用的技术创新给予高度关注。积极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低碳技术与新能源经济已经成为美国振兴计划的重要战略选择。

在国际低碳趋势下,中国作为发展中的新兴大国,何去何从?答案必须是明确而又坚定的。就近期而言,中国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在国际社会保持更加积极主动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更加密切地与国际社会保持广泛联系和沟通,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向外界传达中国建社“两型”社会以及节能节排政策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效应,同时应积极开展相关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和试点研究,寻求我国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发展路径。从去年哥本哈根传递的信息看,国际社会很可能会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断施加限排减排温室气体的压力。可能的手段是从限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能源效率,温室气体的增长速度和幅度进而逐步过渡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共同的温室气体排放份额制定,以及限排减排指标的制定上来,这必然会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及国家的长远利益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我国必须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阶段目标和优先行动的发展路径。一是要适应世界发展趋势,建立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和减低碳排放的有关法律法规,以促使各级政府,企业和公众提高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二是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积极建立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效机制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从政府、企业及公众参与等各方面,全面推动低碳转型。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低碳转型提高到基本国策的层面来加以考虑。三是权衡利弊,妥善处理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稳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利用战略机遇期实现重化工业阶段的跨越与低碳转型的关系,找准低碳发展的切入点,充分考虑碳减排,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协同效应,有效地降低减排成本。

参考文献:

1、陶红原《低碳经济知识读本》研究出版社

生态环境保护作文范文6

[关键词]龙胜旅游;三省坡旅游圈;侗乡旅游产业

三省坡旅游圈是以侗族文化为核心,以侗族文化特征为内容,以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交界之地的三省坡为中心,横跨广西、湖南、贵州三省,集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七县为区域的侗族文化旅游圈。这里的侗族人口有118.8万人,占区域总人口的54%,占全国侗族人口的41%,是侗族的主要聚居地。由于此区域的地貌多属于小盆地,自然状态较为封闭,发展三省坡侗族旅游产业,就得依托周边客源市场,特别是依靠旅游城市的带动,很好地整合旅游圈内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精心打造旅游品牌,走资源节约型、效益型的可持续和谐发展道路。

一、三省坡旅游圈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特征明显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而三省坡是侗族文化最为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和地带。它涵盖了侗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侗族文化保存得最多、最完整和最具民族特色的地区,也是人类学家、生物学家、民族学家和文化人考察研究侗族的必选区域。这里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原生态环境,其稻作文化历史悠久;鼓楼、风雨桥建筑宏伟壮观,多声部侗族大歌享誉中外;服饰文化艳丽多姿。侗族大歌、鼓楼、风雨桥、侗戏、侗锦、侗族琵琶歌、侗族芦笙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巳列入第一、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三江程阳风雨桥、芭团风雨桥、黎平地坪风雨桥、通道坪坦河风雨桥和马田鼓楼、从江增冲鼓楼、通道芋头侗寨建筑群等跻身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民俗旅游的升温,侗族地区的风雨桥、鼓楼、戏台和侗族大歌等侗族文化精髓已逐步推向市场,成为侗族群众走旅游脱贫之路的主要载体,有力地促进侗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将给龙胜民族旅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龙胜,是三省坡旅游圈内一颗璀璨的明珠,旅游开发已有2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借助大桂林旅游的带动作用,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发展民族旅游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7、2008年分别接待游客77.6和93.85万元人次,2009年共接待游客117万人次,每年以17%以上的速度增长;2007、2008年旅游营业收入分别为3.7亿元和5.5亿元,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6.8亿元,连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入境游客人数也持续攀高。与此同时,龙胜旅游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文化旅游大县、全国优秀文明县城、广西优秀旅游县等荣誉称号。金竹壮寨、大寨瑶寨成为全国首批16个景观村落、8个景观经典村落之一,黄洛瑶寨获“吉尼斯群体长发之最”,被誉为“天下第一长发村”。因为旅游扶贫成效显著,龙脊梯田景区和大唐湾民族山寨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在侗族文化方面,广南侗寨被列为全国民委系统民族文化联系点,百家宴、祭萨仪式、草龙舞、草狮舞、庖颈龙舞、闹春牛、岩坪调等侗族节庆习俗、歌舞文化被列入区(省)级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 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龙胜具有丰富多彩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有堪称“天下一绝”的龙脊梯田,有被誉为“人间瑶池”的龙胜温泉,还有浓郁的侗、壮、苗、瑶等少数民族风情,经过近年来的倾力打造,目前龙脊梯田景区和大唐湾民族山寨已培育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温泉景区培育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县固有旅游资产达5亿元,床位10000多张,并有多家星级酒店,民族旅游商品琳琅满目,“龙脊地球村”的形象日益彰显。

2 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客源市场相对稳定

从地理位置来说,龙胜处于三省坡区域乃至整个八百里侗乡的最南端,是由南进入八百里侗乡的第一站,直接与三江和通道的侗族文化长廊相连接。321国道穿境而过,往南至桂林市区仅87公里,交通非常便捷。桂林是国际旅游城市,是中国南方游客集散中心,龙胜的客源市场相对稳定。

3 有多年的旅游开发工作实践经验可以借鉴

龙胜旅游开发早在1985年就起步,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运用市场:无论是规划建设,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品牌建设,还是服务体制建设,无论是宣传促销,还是旅游扶贫,都既有成绩,也走过弯路,有经验,也有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对今天龙胜加快民族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龙胜是全国生态示范区,龙胜以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发展旅游的基础保障,以旅游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得到国家环保局的充分肯定。2009年广西旅游工作会议决定,优先打造一批具有广西特色的精品线路,“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游”的精品线路隆重推出,其中“桂林一临桂一龙胜一三江一融水一柳州”线路,就是广西打造桂北风情旅游走廊的重点线路。此线路的打造,对今天三省坡旅游圈的旅游开发,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4 侗族文化资源特别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在龙胜各兄弟民族中,侗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别具一格,但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特别是具有传统意义的侗族自然村寨的旅游开发,还远远不够。由于它的独特魅力,已经开发的大唐湾民族山寨和银水侗寨,无论在侗族文化的保护、挖掘,还是在侗族文化的整合、创新以及弘扬、传播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示范的效果也比较明显。大唐湾民族山寨位于龙胜县城以北30公里处,距龙胜温泉核心区仅两公里。这里集民族性、趣味性、品位性、可看性为一体,既有各民族农耕历史的展示,又汇聚了各民族建筑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节日习俗文化、体育竞技等方面的精华,先后获得“广西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还成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南岭民族走廊调查与研究工作站”、“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教学科研基地”、“桂林旅游专科学校民族工艺品科研基地”、“桂林世界美食博览园桂北民族饮食文化研究基地”、“广西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员之家”、“广西电视台外景拍摄基地”。堪称桂北民族风情的一朵芳香迷人的奇葩。银水侗寨是龙胜比较有代表性的民俗风情旅游景点。其精心打造的侗族大歌和继承、创新的侗族音乐,名闻遐迩。银水铜寨已成为侗族文化对外宣传的窗口,因此有“漓江之水、龙脊之山、银水侗寨之歌”之说,成为桂林旅游的看点。

广南侗寨位于平等乡境内,是侗族歌舞之乡, 戏剧之乡,素有“戏窝”之称。这里男女老少喜爱和擅长唱歌演戏,侗戏、桂剧、彩调、岩坪调千姿百态,异彩纷呈。踩石轮、踩高跷、拍毽子、抽陀螺、舞草龙等民族传统体育和娱乐项目丰富多彩。

一年四季不间断的文体活动,既推动了农村的文化建设,打造了民族文化的品牌,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地灵和宝赠古侗寨位于乐江乡境内,这里的村寨至今还保持着原初的风貌,民族文化的原质性、淳朴性、丰富性和群众强烈的传承、保护意识,构成这里独特的侗族文化空间。虽然这里还是旅游的处女地,但地灵祭风雨桥的百家宴和宝赠的祭萨节、传歌节,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

三、对发展三省坡旅游圈民族旅游产业的几点建议与构想

这些年,三省坡旅游圈七个县的旅游开发如火如荼,各有千秋,但旅游产业目前的发展水平与新形势的要求相差较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三省坡建设成为中国著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全面提升民族旅游产业的层次和水平,实现量和质的转变。

1 实行“区域联动”战略,构筑区域旅游大格局,合力打造中国侗族经典文化走廊实行“区域联动”战略,推动三省坡旅游圈各县的互相联动,共谋发展。按照“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完善功能,突显特色;培育品牌,打造精品;提升品位,优化环境”的要求,对各自的旅游资源进一步盘点和梳理,精心设计,合理布局,拿出最好的旅游产品,合力打造中国侗族经典文化走廊。因此,各县旅游既各自为战,又相连成线,统一筹划区域的发展。为了把进入桂林的游客吸引到三省坡这片侗族的核心区来,建议由各县旅游部门联合行动,策划设计“三省坡侗族风情游”精品线路,做到客源共享,实现共赢。

2 加大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挖潜力,抓精品,增强三省坡旅游的吸引力

三省坡旅游圈旅游资源丰富,不可替代,同时又具有灵活分散的特点,但产业链还没有形成系统化和完善化,还必须进一步整合优化。以吊脚楼、鼓楼、风雨桥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多声部大歌为代表的歌谣文化,以“多耶”和芦笙舞为代表的歌舞文化和艳丽多姿的服饰文化,是三省坡旅游资源的瑰宝,但毕竟只是民族习俗文化范畴的品牌。这里还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如龙胜的龙脊梯田、龙胜温泉、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道的万佛山・侗寨风景名胜区、黎平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天生桥等等,也是三省坡旅游的亮点。三省坡侗乡同时还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当年中国工农经过这里,一路播撒革命种子,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留下像龙胜龙坪侗寨“楼”、通道会议会址、黎平会议会址等令人景仰的遗址。把这三种旅游资源很好地整合起来,充实这里旅游的内容,就能形成具有观光、休闲、度假、考察、采风、修学、漂流、探险等内容和项目的旅游体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合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三省坡侗乡节日多,大节小节月月有,周周有,真是“节庆的圣堂”。民族节日本身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组合,是民族风情的展示。把民族节办成旅游文化节,无论是对于打造旅游品牌,还是宣传促销,都有重大的意义。

3 进一步完善旅游设施,提高旅游服务功能,增强民族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随着三省坡旅游圈知名度的不断提高,随着过境三省坡区域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修通,进入这里的旅客会大大增加。为此我们必须尽快把三省坡旅游圈建成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的旅游胜地。在这之前,这里旅游产品开发大多停留在观光旅游和民俗旅游的产品层次上,而商务、生态、体育、保健康复、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所占市场的比例很低,说明这里的旅游产品链有待完善。另外,旅游产业所涉及的“吃、住、游、行、购、娱”结构不合理,说明这里旅游的消费链有待增强。由于旅游娱乐、旅游购物不发达,游客在这里停留的时间相对较短,导致在旅游营业收入中,商品性收入所占比重很低,就算旅游经济有所增长,也是粗放式的增长。为此,旅游业必须实现由单一的观光型向多元综合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规模效益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讲到旅游购物,我们必须加大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三省坡侗乡传统的侗锦和银器工艺品制作精美,文化品位高,深受游客的喜欢,市场潜力巨大。我们还要在丰富产品和提高其品位上下功夫。要重新挖掘、设计品种齐全、特色突出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改变过去旅游商品单一、粗放,科技含量低、生产规模小的状况。

4 联手抓旅游宣传促销,提高三省坡旅游的影响力

有了足够的旅游品牌支撑,还必须做有力的宣传促销。三省坡的旅游形象,除了靠各县宣传,还需要进行整体包装,因此,三省坡旅游圈必须联手抓旅游促销。可以联合举办三省坡旅游促销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传媒工具进行宣传促销,开拓客源市场。建议建立一个三省坡旅游网站,力争把三省坡旅游网建成一个知名度高点击率高的网站,拓展三省坡旅游宣传促销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