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作文范例6篇

生态环境保护作文

生态环境保护作文范文1

小时候,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想拥有它,一个小小的心愿便诞生了。上学了,想做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又成了我的心愿。可现在的心愿是什么呢?其实,我的心愿太多太多,它们仿佛离我很近,可又很远,就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见,却够不着,其中有一颗始终放着最耀眼的光芒。

在21这个高度发达的世纪中,人类充当着主角,他们是最伟大的。他们让这个世界丰富有趣,绚丽多彩。然而当他们创造了辉煌的同时,却又深深地伤害了以人类为朋友的动物种群,玷污了水精灵的身躯让我们的地求母亲伤痕累累。

更为残暴的是,人类居然无情地戳穿了为他们遮风挡鱼的森林。尽管它们无私地奉献――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新鲜的氧气;降低气温,增加湿气;防止水土流失;等等。但人类没有顾虑这些,为了眼前的一丁点利益,用电锯把它们一根根砍下来。

终于,地球母亲忍无可忍,让狂风带着沙砾,冲入了人们的安身之所,面对着她最有出息的儿子――人类,使劲地发泄着心中的愤怒。大街小巷,飞沙走石,到处都显示着她征服人类的痕迹:一位老农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下的稻谷,被漫天飞舞沙砾掩埋着,心中的悲伤不知道向谁倾诉;

一座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招架不住突如其来的龙卷风,整个身子已经坍塌崩溃了;一家家商店顾不上钱财,纷纷关上大门,狼狈地写着:因天气变化,营业暂停。

街上几个稀少的行人,都是眯着眼,带着口罩,顶着狂风艰难的行进人类不怨天,不骂地,自己就是罪魁祸首。

生态环境保护作文范文2

兰州南绕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自开工以来,始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贯彻和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全面落实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要求,深刻汲取祁连山环保事件的教训,为坚决打好我省“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效改善项目沿线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我省“绿色发展崛起西部交通先行”提供实践示范、坚实支撑和有力保障。兰州南绕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以打造交通运输部“绿色工程”为主线,紧紧围绕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两个管理重点,不断加强自身思想意识提高和管理制度建设,克服消极麻痹思想,提高管理执行能力,对所建项目加强监督巡查力度,强化弱项指标治理,切实提高项目环保、水保管理的工作质量,全面提升项目生态环保总体管控水平。现将我项目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项目总体情况

兰州南绕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于2014年7月开工,2018年12月29日通车试运营,项目实际建设期4.5年。项目起点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定远镇,东接连霍高速公路巉柳段;西止于西固区黄羊头(西固区河口乡大滩村),终点接兰海高速公路;路线中间与兰临高速在西果园镇王家坪互通立交相接,连接三条高速公路于省会兰州市南侧并组成城市环线。路线穿越兰州市的榆中县、七里河区、西固区“两区一县”,经过和平镇、清水营、花寨子、西果园、黄峪镇、广家坪、梁家湾,全长58.743km,建设标准为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本项目预算总投资为118.29亿元,全线完成土石方1478.5万立方,建有隧道17道,桥梁20座,涵洞、通道45道,防护8.24万立方,设有定远、和平、西果园、广家坪、大滩互通立交5座,和平、西固收费站2处,公路收费管理所1处,隧道管理站3处,养护工区1处,服务区1处(雷坛河)。

本项目既是连云港至霍尔果斯(G30)高速公路在兰州市区的过境段,又是青岛至兰州国家高速公路(G22)终点—甘肃省会兰州市的城市环线(G3001)组成路段。本项目的建成对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和兰州市路网格局,改善兰州市交通条件,提高城市交通快捷集散功能,发挥我省中心城市辐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2019年12月29日项目建成通车,成为全省人民的一件“大喜事”,社会各界好评如潮,取得了超出项目预期的政治意义和现实作用,成为我省高速公路建设领域的一座“里程碑”。

二、项目生态文明建设及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一)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生态环保提升到新的政治高度

自2014年项目开工至2018年建成通车的五年来,兰州南绕城高速公路项目办公室始终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每年定期召开生态环保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有关工作,积极彻底排查整治建设期内存在的各类问题,加大现场整治力度,组织各环保、水保监理监测单位及项目各施工单位,从水保、环保方案落实、环境保护措施、现场控制及管理行为、现场文明施工、涉河工程及内业资料管理等方面工作进行逐一排查梳理,针对存在问题严格督促整改落实,确保本项目生态文明建设及环境保护工作不走老路、不犯旧错,从讲政治的高度抓好本项目生态环保各项管理工作,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不懈,为兰州市的生态环保“花大钱、出实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始终坚持引导各参建单位“科学管理、绿色发展”的理念,牢固树立“不破坏才是最大的保护”的观念,在项目建设中实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制”,进而把我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二)建立健全制度,明确目标任务,生态环保管理有的放矢

  兰州南绕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在建设期间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环保部、水利部、交通部制定的《交通行业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规定》等法规,以及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的《甘肃省污染防治攻坚方案》、兰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方案》、省公航旅集团“三大战役”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生态环保方面的规定和要求,以保护和改善兰州市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已任,正确面对和解决项目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建立坚强的项目生态环保监督管理体制和制度,分解靠实责任、明确项目各参建单位的目标和任务,加强管理与考核,使项目建设目标与生态环保任务得到有效统一。项目办自开工以来,制订了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汇编》,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内容以单独的篇章建章立制,立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这两大内容,切实落实设计、施工、管理三大主体责任,确保抓好健全制度、教育培训、监测监督、现场管理、检查考核和科技创新这六项措施。在具体工作中,项目办通过不断实践完善管理制度,结合项目管理实践,编制了《兰州南绕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指导手册》,建立取弃土场“动态管理台帐”;冬季配合兰州市委、市政府抓好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办立足将“绿色公路”创建工作和环水保工作协调开展,将三项目前国内成熟的水土保持生态科技项目新技术在本项目的五个合同段7处施工区域立推广应用,努力把建设过程和运营管理的“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到项目建设的全过程。项目各参建单位严格执行《甘肃省公路路域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实施方案》,项目建设期间持续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在每年冬休以后的复工情况自查自纠过程中,同步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排查各自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时清理公路用地范围内的施工及生活垃圾,整治施工现场、驻地、拌和场(站)、料场、取弃土场等区域卫生,治理项目各施工现场存在的扬尘、噪声、污水、废弃物排放等环境污染问题。本项目在每个工地现场设置醒目的“生态文明及环境保护公示牌”,对现场管理责任单位、责任人进行公示,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届的广泛监督、投诉或举报。本项目在建设期间,为了落实好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控治理责任,各参建单位累计共投入4300多万元直接用于现场洒水降尘、裸露土方苫盖及扰动土的固化等措施。我们用实际的行动和数以千万的“真金白银”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五年来坚持不懈,真正落实“花大钱、出实招”,为项目生态文明建设及环境保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生态环保措施科学合理,防治结合,落实有力

兰州南绕城高速公路项目依据项目建设有关管理办法及规定,认真落实对水、大气和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各监理和施工单位全面严格执行《兰州南绕城高速公路项目环境保护工作指导手册》精神,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认真抓好规划方案编制和实施各项工作。一是认清主体责任。项目办、各施工单位分别从履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履行行业监管责任的角度编制污染防治攻坚计划方案,并抓好贯彻落实。项目办通过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对项目建设过程中主要涉及影响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治理,通过日常巡查、监督加强治理施工车辆 无覆盖或覆盖不严造成的扬尘、物料遗洒等不规范行为;人员居住场所废水及生活垃圾的处理;隧道或路基施工过程中的弃土弃渣等影响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保证项目施工过程符合当地环保部门的控制排放标准,施工现场生态环境保护满足国家和地方环保部门的法律、法规要求。二是加强与当地生态文明及环境保护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各施工单位就污染防治计划方案确定的重点工程项目、重大政策措施要与当地环保、水保、河道管理等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确保形成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整体合力。涉河涉沟以及在环保敏感区必须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防范措施,迅速排查清理侵占河道、乱排乱放等违规行为。如本项目西固黄河大桥涉黄河河道施工及兰州市水源地保护区,项目办及时督促施工单位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及时办理河道占用相关手续、委托编制“西固黄河大桥防洪影响评价报告”,并在西固黄河大桥施工完成后及时邀请黄委西安上中游管理局、甘肃省水利厅等联合进行河道清理核验检查,并取得核验通过。加强与沿线地方政府及时沟通,也是为了厘清环境保护责任范围,借助地方政府的力量加强建设项目用地以外但紧邻项目且能够影响到项目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的监管和处罚,确保建设项目与地方政府对待环保问题的口径一致,从而避免相互推诿造成不良环保事件。三是完善项目生态环保的网格化监管。本项目利用建设、监理、施工各参建单位的力量,健全和完善了环境监管网格化模式,形成及时发现问题、监管无盲区、执行无死角的环境监管体制机制。各参建单位要将环境监管网格化纳入环境治理责任体系,靠实目标责任、强化检查考核,在推动环境管理精准化上下功夫求实效。四是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创设积极条件,广泛动员全体参建人员力量参与到向污染宣战的时代行动之中,最大限度凝聚引领绿色发展的共识和力量。五是务求实效。各参建单位按照时限要求,将大气、水、土壤治理年度实施方案上报南绕城项目办,最后形成全项目的整体计划方案,报请路投公司领导同意后下发实施。2018年是生态环保工程实施的关键的一年,我们按照方案加强管理严格落实,把行动落实到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等重点环保工作上来,一个工程一个工程、一个措施一个措施地狠抓落实,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保护和改善建设项目沿线生态环境、造福兰州人民。

(四)重视涉及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点公路建设项目的手续办理,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有序实施

兰州南绕城高速公路项目严格履行国家生态环保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先后取得国家发改委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交通运输部初步设计批复以及环保、水保、国土、林业、住建和黄委会等部门的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环境影响、水土保持、建设用地、防洪评价、度汛方案、等批准文件,项目相关手续批复完备,是全省目前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建批手续最为完善齐备的项目。在项目建设期间,项目办定期清理核查各施工单位在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批复文件,督促施工单位尽快补充完善相关的临时用地、防洪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相关手续,及时组织项目有关的方案审查、评估,确保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措施及方案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本项目涉及占用黄河河道、自然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等环境敏感点的批准手续均已办理齐备。

本项目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实施情况,受项目施工计划影响,主要工作内容已在2018年完成。项目沿线原路基施工单位的混凝土拌和站、沥青混合料拌和站、施工驻地、钢筋加工场、桥梁梁板预制场等场站临时设施均除个别移交地方使用外均已及时拆除,临时用地恢复按照项目建设初期编制的“临时用地恢复方案”进行了恢复或复耕并移交。2018年本项目已对沿线的29处弃渣场、1处取土场实际绿化、植物防护。2019年度主要是进行绿化后的补栽补种,直至完成全线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的全部工作,确保恢复临时用地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四)因地制宜,积极实施林地提升改造,新思路推动临时使用林地新局面

为了体现“安全、舒适、环保”的公路环境保护设计新理念,落实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公路走廊带,充分考虑项目沿线区域地理现状条件和施工实际,在临时使用林地时尽量选择占用宜林地或者灌木林地,不使用有林地。进一步优化项目排水、防护、植被恢复及复耕设计,充分利用适生的植物资源,因地制宜,在省内创造性地实施临时使用林地提升改造。通过对本项目临时使用林地增加投资计524.11万元(其中榆中县区段62.14万元、七里河区区段324.49万元、西固区区段142.48万元),用于沿线取弃土场绿化提升改造和植被恢复工程造林作业。临时使用林地提升改造作业设计已与兰州市林业局进行过充分良好的沟通,有利于临时使用林地的恢复,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项目办分别于2017年6月、2018年9月委托甘肃华运环境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专项作业设计”,并组织专家评审通过。对临时使用林地的提升改造第一步是对原有地形进行局部平整和有限的改水归流,主要是针对施工便道、弃土场这类临时占用林地进行区域内有计划的整修和改善;第二步是人工选择适宜的草种进行表面恢复植被,使之能够对表面土壤有一定的固土和改良作用,减少表土冲刷;第三步是在植被恢复后栽种适宜的灌木,进一步改造提升,目标是使宜林地改造提升为灌木林地、灌木林地改造提升为有林地。整个提升改造的具体的实施期限为3年,即2017年—2019年。2018年已经完成所有临时使用林地的种草覆盖,2019年3至5月主要实施林木栽种,预计2019年7月临时使用林地的提升改造工作按照“作业设计”全部完成,达到临时使用林地的植被恢复和提升改造目的,确保因项目建设所需临时使用林地在原有基础上通过提升改造获得更好的生态环保功效。

(五)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清洁能源、节能减排和循环低碳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为生态环保注入新活力

兰州南绕城高速公路项目对路面沥青、集料、水泥以及主要交通产品实行“准入制”,严格招标采购、产品备案、运输、存储、试验检测、备料等关键环节。对沥青、集料、矿料厂家进行现场考察备案和对材料采用二次检验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重点加强对施工工艺的控制,全面推广新工艺、新工法和先进设备在项目中的使用。在路基路床灰土施工时,采用路基石灰撒布车撒布、冷再生路拌机补水翻拌、成型碾压等关键工艺,从设备配置、原材料检测和工艺工法等方面狠抓路基灰土施工;所有路面施工用工程机械采用技术先进设备,其中进场的沥青混合料拌合楼全部是知名进口品牌且购置时间不早于2015年1月1日,沥青及混合料的加热方式全部改为天燃气加热;路面硬路肩及排水边沟施工采用一体化模板台车,保证施工质量。以上措施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符合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的要求,为把兰州南绕城项目建成一条具有“绿色低碳、智慧科技”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推进科技示范工作不断深入。依托本项目工程特点和技术难点,强化产学研合作对接。根据省厅对西固黄河大桥《高震区黄河不通航河道大跨结合梁斜拉桥建造关键技术研究》的批复,继续开展该项目具体研究工作,期间由中国公路学会组织完成了对该项目科技成果中期评价,基本编制完成项目总研究报告及专利工法申请,为下一步科研成果最终验收和鉴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根据省厅对科技示范工程的前期部署,组织编写了《兰州南绕城高速公路科技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围绕项目的区位条件、技术特点和品质要求,以建设“智慧、安全、绿色协调性品质工程”为示范目标,推进实施公路建设和运营管理中的智慧、安全、绿色技术攻关与应用推广研究,形成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科技示范内容架构,深度契合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发展理念。二是完善创绿资金管理,推进绿色公路落地。根据交通运输部“十二五”交通节能减排项目资金批复,结合省交通运输厅创绿实施推进会精神,组织编写了《兰州南绕城高速公路创建绿色公路节能减排资金使用方案》,按照资金到位前后重点支撑项目实施顺序,针对前期已垫付资金、后续项目实施补助、重大内容单项专管等方面制定了资金方案和计划,经省厅组织专家评审后获得印发。编制完成绿色公路实施管理办法及试点工作大纲等下发实施,协调设计单位优化和完善部分施工图设计,将重点支撑项承诺内容落实施工图设计中。对土建工程已实施内容部分证明材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编制完成绿色公路阶段自查报告并上报部节能减排中心。根据在路面、房建、交安、机电、绿化等工程进展,将各支撑项创绿奖励资金直接纳入到招标文件中,为后续项目合理规范有效使用奖励资金提供依据,按照项目整体建设进展,稳妥推进了后续支撑项目落地实施。三是项目环水保工作以“确保实现环水保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步顺利交验”为目标,围绕推进项目建设管理中心任务,立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这两大内容,切实落实设计、施工、管理三大主体责任,确保抓好健全制度、教育培训、监测监督、现场管理、检查考核和科技创新这六项措施。全项目累计共完成水土保持、环境保护方面各类投入9300万元。在具体工作中,项目办通过不断实践完善管理制度,结合项目管理实践,建立取弃土场“动态管理台帐”;冬季配合兰州市委、市政府抓好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办立足将“绿色公路”创建工作和环水保工作协调开展,将三项目前国内成熟的水土保持生态科技项目新技术在本项目的五个合同段7处施工区域立推广应用,努力把建设过程和运营管理的“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到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兰州南绕城建设项目生态环保方面取得的成效在2018年10月已经成为全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亮点”,人民群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六)广泛动员、多方宣传、营造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兰州南绕城高速公路项目为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节能减排降碳、应对气候变化舆论宣传,充分调动全体人员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项目办广泛动员,精心组织,与全省同步开展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集中宣传活动,综合运用电视、电台、报纸和短信、网络等多种平台,努力扩大宣传效果,引导各参建单位购买和使用节能绿色产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在全社会倡导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形成了政府推动、舆论鼓动、部门联动、群众主动、社会各界助动的良好舆论氛围。项目办组织各单位累计印刷发放宣传彩页2000份、悬挂横幅标语52条,“今日头条”新闻3条。兰州南绕城项目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宣传动员先行,推动项目生态环保管理迈向新台阶。

(七)紧抓水土保持、环境保护两个重点,开创建设项目生态环保工作新局面

兰州南绕城项目紧紧围绕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要求,坚决按照省公航旅集团、路投公司在环境保护、水土保护工作方面的指示、指导意见,加快推进本项目环保、水保重点工程的实施,全面保障各项环保、水保措施深入落实。具体落实工作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措施、全力做好项目“水保方案、环评报告”的实施及落实。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实施及落实是环保、水保工作的关键。南绕城项目办有针对性的强化管理措施,监督方案和报告中各项环保、水保措施的实施及落实,确保对主体设计中环保、水保设施的质量、功能落地进行严格管控,实行内部验收及移交,保质保量完成环保、水保投资。二是落实责任,扎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南绕城项目积极按照兰州市“蓝天蓝”(又称兰州市“冬防”工作)工程的部署及要求,将责任分解落实到项目各参建施工单位,对于路基、路面、房建、绿化等施工单位环保设施不到位、环保措施不落实的全部要求停工整顿。对于表土裸露、土方作业、物料运输、尾气排放等环境污染隐患,监督各施工单位全面制订和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的方案、预案。在项目办日常管理及巡查中,重点监督、检查环境污染违法、违规行为。全面配合省、市环保处理举报环保污染事件,配合整改污染问题,获得当地政府的认可。三是加大力度,深入推动环保、水保监理、监测工作。项目办根据工作实际需要,为了深化环保、水保工作“建设项目自主验收”工作,推动并引入第三方环保、水保监理单位,对项目水、环保工作开展独立监理,全面落实了建设、监理、监测、施工等各参建单位在生态环保工作中的职责任务,进一步凝聚了绿色发展的共识,使环保、水保管理工作取得扎实有效的推进。四是明确职责、严格考核奖惩,积极推动项目环保水保“网络化管理”。在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环保法律法规,明确各参建单位环保、水保的责任划分,将环保、水保工作落实与项目的考核管理、计量支付挂钩,根据建设项目环保、水保交工验收的标准和要求,制订网络化工作任务和目标管理,理顺各自在网络内的职责和节点衔接,推动项目环保、水保工作有序实现科学管理的目标。五是坚持外请监督内抓管理,做好交工验收准备工作。项目实施期间,我们积极邀请省市环保、水保的行政管理部门对工地现场进行监督、考察、指导,聘请专业的第三方监测、监理单位对项目水保、环保设施进行验收、评估,提出的许多问题得到整改和完善,既增强了项目环保、水保工作的透明度和监管力度,又使项目的环保水保设施的投资及实施更加科学合理,使我们的环保、水保不仅仅体现在治理上,更上升到了综合利用的高度,为项目顺利通过水保、环保交工验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探索生态环保工作新思路,努力开创行业生态环保新天地

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出台多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和指令,甚至不惜削减大量不符合大气污染约束性指标的企业和项目。兰州市作为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的中国唯一城市。兰州南绕城项目在五年建设期内,为了维护“兰州蓝”这张城市新名片,承担了极大的压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通过几年来在建设项目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不断摸索,我们在管理体制上做出了有效的调整和加强,在落实执行上进一步完善管理和考核办法,在工艺技术上也有了更加适应生态环保方面的改善和提高,甚至在以往工地常见的洒水车上也通过加装“雾炮”而有了小小的革新。但是面对整个社会对的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我们所做的努力和改变仍然不值一提。针对我们在项目管理具体实践中发现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今后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转变或改善:

1、本行业需要在公路建设项目的概、预算中对项目建设期间的生态文明及环境保护方面的预算费用或投资方面,有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提高,以减轻参建施工单位自行投入的资金压力。

2、应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设计阶段开始就考虑引入用于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期间提升生态文明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

3、应在项目实施建设管理过程中考虑增设专门的生态环保管理协调部门。

4、政府应出台有关政策,对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实施期间各参建单位在生态文明及环境保护工作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补贴或奖励,调动参建施工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政府有关环保、水保、林业、河道管理等部门需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实施期间,如何做好生态文明及环境保护工作,给予更多的主动帮扶、培训、指导,帮助项目管理及参建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执行能力。

以上就是兰州南绕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生态文明建设及环境保护工作总结汇报。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虽然遇到诸多困难,但项目办始终有信心在省公航旅集团的正确领导和项目各参建单位不懈努力下,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强烈的使命感扎实工作,以饱满的热情向着全线顺利通过环保、水保专项验收的任务全力前进,为把兰州南绕城项目建成一条具有“绿色低碳、智慧科技”等亮点突出、品质优良,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公众评判的“绿色智慧新通途”,而不懈努力工作!

生态环境保护作文范文3

关键词 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7-0134-01

1 进行全民教育,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人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首先要进行全民教育,增强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光靠国家和政策的支持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参与,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培养全民生态意识,建立生态城市、生态学校、生态社区、生态企业等。不但要对全民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增强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应该加强对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让人们知识保护环境的方法,从而在生产生活中提高自身约束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生产观、价值观,积极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中来。

2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机制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应该从管理机制入手,完善管理机制,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有章可循,落实环境污染责任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把环境保护落实到地区或者部门之间,避免出现环境问题相互推卸责任,找不到负责人的情况出现。要建立全面系统的监管体系,国家监管地方,地方监管企业和单位、企业单位监管自身,对自己的生产活动负责,国家应该加大对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环境保护法执行力度进行监察,督促地方政府或部门重视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并且时刻紧抓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不放松,履行政府职能。地方政府需要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负责,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落实对污染的治理和防治。企业和单位应该解决好自身生产经营带来的环境问题,主动承担环境污染的责任。

3 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政府应该在政策上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政府应该加大政策的推动力度,运用一些经济手段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政府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把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列为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监管的等项目的支出,按照周边城市的投入比例,增加财政预算。引导社会资金的参与,鼓励民间投入,扩大环境保护的投资渠道,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投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融资体系。

4 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大多数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都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从而在发展过程中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破坏。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不是对立的,如果处理得当,两者是可以协调发展的,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工作中,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发展。要重视生态指标的考核,适当的弱化经济指标,在保证经济增加的同时,要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坚持规范领先,实现保护生态建设到发展生态经济的飞跃,用最低的生态资源和最小的生态破坏来换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构建完整的生态经济体系,促进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5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有效手段,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应该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创新生态科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研究生态节能和环保技术,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国家应该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建设,实施环保科研项目,并把重大的环保科研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加大对环保科技的研究和资金投入,加快开发和推广节能技术和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的技术。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培训,加强环保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6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保障体系

我国已经针对生态环境保护制定了《环境保护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年前的《环境保护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环境的要求,也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因此,国家应该完善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根据现实情况对《环境保护法》进行一些整改,使之更适应社会发展对环境的要求。同时,应该加大执法力度和惩罚力度,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加强对工业开发区的监管力度,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7 结论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政府资金的投入,还需要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为下一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懿,韩勇,齐先朴.广西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思考[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1,2:132-136.

生态环境保护作文范文4

【关键词】陕西省;高职学生;生态环境教育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目前,西部地区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因此陕西省的生态文明如果能够率先探索和实行区域化保护,将为西北五省和其他地区提供有力的范本,同时能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陕西省高职院校在生态环境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陕西生态环境状况非常严峻,导致陕西生态环境状况恶化的原因主要是:当地环保意识不强,环保工作及环保法制、环保政策滞后等。作为西北五省之一的陕西在教科文方面极具优势,发挥陕西优秀的教育资源,是长期、稳定、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高职学生是我国的发展未来,是建设我们美好中国的栋梁,是将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和社会济发展进步协调发展的主要力量,只有他们具有强烈的生态文明意识,只有他们自觉践行环保理念,才能建设好我们的生态文明,才能建设好美丽中国。在我国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所盼、社会所望、个人所需。”目前,陕西省共有37所高职院校,包含了机械、工程、管理等众多应用型专业,这些学生的生态文明的高度决定了他们能否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实施者和践行者,决定了对陕西省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力。同时,陕西省高职院校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环境条件。陕西是中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资源品位高、存量大、种类多、文化积淀深厚,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极为丰富,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通过直观感性的接触陕西的生态环境,以及一系列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渗透,帮助学生形成理性的环境保护知识和能力,在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时,就能激发和实践生态文明保护的环节,从而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线工作者,最终完成陕西作为中部和东部生态屏障的保护作用。最后,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能促进陕西省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生态环境教育对高职教育来说,不仅赢得了更多的人才培养机会,更赢得了培养人才需要的政府重视和社会支持;赢得了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更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和创新的机遇。而反过来,创新一定能够促使高职教育更符合和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持续推动高职教育的存续和发展。”总之,陕西省高职院校在生态环境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发挥重要引导和实践作用。高职院校的生态环境教育即是自身发展的职业化需求,也是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陕西省高职院校生态环境教育的现状和不足

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达,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但陕西省高职院校生态环境教育的实际情况如何呢?(一)高职学生生态保护意识缺乏,校园不文明行为普遍。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不重视,生态环境知识狭窄仅限于普通生活中的节约等基本理念,以及新闻媒体的个别热点话题的片面性认识,同时获取的途径也相对单一,仅仅通过新闻媒体获取宣传式的口号,缺乏实质性内容的了解。,于是,普遍存在着具有“校园特色”的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二)高职院校生态环境教育体系不完善,缺乏实践性。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多数以德育的方式来开展,主要通过“两课”来完成,而这两门课程虽然都涉及到生态文明教育,但内容很少,地位不突出,实际学习中容易忽略。同时,高职院校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决定了“德育”中获得的理论性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根本无法和应用型的专业教育相联系,学生无法从专业应用中感受生态环境保护的体验,自然也无法获得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三)校园生态环境建设落后,缺少环境教育氛围。随着前几年陕西高校扩张政策的影响,大量现代化的新校区逐步取代了古老的校园,原本多年传承的历史文化积淀断层了,没有历史厚重感的校园,单一、雷同、平乏,身在其中的学生难以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无法从身边获得生态环境保护最直观的诉求和愿景,导致高职院校环境文化建设方面比较滞后,这明显有违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初衷。(四)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欠缺,法律普及不到位。目前陕西省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常识,如很多学生对垃圾的可回收问题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虽然学校社团众多,但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社团组织较少,即使存在的社团组织也因人员的流失引起“生存困难”,更不用说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了。

三、陕西省高职院校生态环境教育机制的内容和路径选择

基于以上原因,陕西省高职院校应当打破传统的生态文明德育教育方法,创建新型的“以生态环境法制教育为起点的多元化教育模式”,形成“学习认识———实践参与———情感诉求”的整体生态环境教育机制。首先,法制教育是开展高职院校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制度的基础,只有清晰的理解环境法律规定,才能约束和促使学生们主观上自觉自愿去遵守,进而才有可能被学生们带入工作实际,这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正在实施的教育模式。但是单一的依靠理论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制教育,往往与社会实践脱节,难以发挥长久的效用,所以我们必须以“生态环境法制教育”为起点,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开展多元化多方位的教育模式,满足社会实践的多元化需求。任何脱离专业工作过程讲环保都是不切实际的,企业和其工作人员作为经济活动的具体实施者,都必然要对环境进行一定的干预,只有具备环保专业化能力的人,才能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中的具体矛盾,也才能既完成了工作任务又确保了对生态环境的最小危害。以上教育模式中,生态环境法制教育是“通识性的学习认识”,专业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更多的是为专业实践做准备的,应属于教育中的“实践参与”环节,通过以上两个环节从主观和客观上完成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任务,但还需要通过长期的效果反馈来加强学生的“生态环境感受”,激励他们从情感上继续支持和践行环境保护行为,进而由己及人,宣扬、带动更多的人来共同完成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就属于教育中的“环保情感诉求”环节。以上三个环节的相互作用,就建立起一整套逐步递进、逐步深入的生态环境教育机制,这种机制自发调解,自发良性循环。陕西省高职院校生态环境教育内容的完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生态环境法制教育的完善,将生态环境保护引入专业课程和实践。陕西省高职院校应当“将第一课堂的基础教育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发挥第一课堂的生态文明的主渠道教育功能和第二课堂的校外实践功能,让课外补充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形成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主题化教育活动,以确保理论教育可以得到实践教育的补充,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功能。”第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进入校园文化建设。针对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缺失生态文明建设的现象,应当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提升的原则下,形成体现校园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校园生态系统。同时,学校鼓励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团,通过多样性的主题活动,来推行和宣扬校园生态文化。第三高职院校的实践基地也应当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基地。陕西省高职院校多数都有跟专业相关的实践基地或者企业合作单位,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和便利,将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具体融入到实践基地和企业合作单位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第四结合陕西省的地理人文深化培养生态环境保护的情感。陕西省的高职院校大多身处在历史文化灿烂的地方,学生们可以通过人文历史、秀美山川直观感受着历史的变迁,在加上学校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激励,促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在内心产生生态环境保护的共鸣,因担心优秀人文地理的消失而自觉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抵制破坏生态文明的现象,进而形成保护一方水土的强烈情感,这也是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最高目标追求。具体可以通过公共机构的宣传、组织,民间机构的配合实施,学生个人的参与来完成。

【参考文献】

[1]刘洋.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机制构建研究[J].科技展望,2014(12)

[2]汪建云.高职教育责任视阈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7)

生态环境保护作文范文5

今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中央和地方正在积极开展研究制定“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在“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中,我们应该确立怎样的基本理念,“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战略又是什么?本文作者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观点。本版今日特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目前,中央和地方都在积极开展研究制定“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工作。作为一项指导中长期环境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十二五”环保规划应该有若干统领全篇的理念,由此形成规划的基调。思想支配行动,规划理念是至关重要的。 “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理念■阅读提示“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应确立以下理念: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十二五”环保规划的最高纲领;把“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高度融合”作为“十二五”环保规划的核心思想;让重要的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突出强化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建立国家与社会联动的新型环境治理结构。为了确定正确的工作部署和具体措施,笔者认为,“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应确立以下理念。 理念1: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十二五”环保规划的最高纲领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生态文明”第一次在阐述党的治国纲领的政治报告中正式出现。生态文明从性质上来讲是一种环境伦理观,是用于指导全社会尤其是执政者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形态。 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但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这是沿袭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发展模式产生的结果。为什么这种发展模式能够长期存在?是因为在发展理念中缺少生态文明的要素,这是我们国家治理中的一个深刻教训。因此,现在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从治国理念的高度上否定过去那种缺乏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走一条新的文明发展道路。 “十二五”环保规划作为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后的第一个5年环保规划,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其最高纲领而贯穿于始终,是理所当然的。 如何在“十二五”环保规划中体现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笔者认为,应主要体现在把生态文明的要求纳入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和问责制度中,使各级决策者具备关于资源环境问题的现代意识和责任意识,并把这种意识体现在治国理政的具体行为中。具体而言,要在“十二五”环保规划中提出进一步改革干部考核任用体系,强化环境保护问责制度。在环境保护领域切实落实中央《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和《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在考核任用体系中大幅度增加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的内容和指标,用具有约束力或影响力的制度体系来保证生态文明思想在决策过程中得到切实体现。总之,要通过“十二五”环保规划,把建设生态文明贯彻到各级党政领导者治国理政的各环节中。 理念2:把“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高度融合”作为“十二五”环保规划的核心思想 周生贤部长提出并使用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高度融合”,是指把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纳入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全面和深入地融合在一起,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了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要并重、同步,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保护环境为内容的“三个转变”,其核心是塑造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作为我国环境保护中长期规划的“十二五”环保规划,应该把这个要求作为总的核心思想来贯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高度融合”这个表述比较集中和深入地体现了“并重、同步和综合”的要求,用作环保规划的核心思想是适当的。 具体而言,“十二五”环保规划体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高度融合,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采取从紧和严厉的宏观环境政策。 实施从紧和严厉的宏观环境政策,是指国家在环境保护的深度和力

生态环境保护作文范文6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环境问题;建议

十报告中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多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已经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完善环境保护规划、落实执法监管工作、加强环保宣传力度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促进人类的健康发展。

一、完善环境保护规划

“科学发展观”这一理念提出已有几年时间,在科学发展观中明确提出“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农村、山区、偏远地区,虽然也能注意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但是生态环保工作往往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比如有些地区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灰石等,采取粗放型、资源消耗型经济发展方式,没有采取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造成土地塌陷、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粉尘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不仅影响地区经济发展,而且也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必须完善环境保护规划。当地政府在规划地区未来发展时,要坚持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不能一味地靠山吃山,要结合当地特色,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比如四川郫县友爱镇农科村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环境特点,率先尝试发展乡村旅游,以创意园艺景观为基础,以产业链延伸为落脚,以合作经营模式运作,发展成为全国文明的旅游热点和指知名乡村旅游品牌。

二、落实执法监管工作

我们国家很早就提出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不少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无视法律法规,对当地环境肆意开发破坏,或者将污染物直接悄悄违规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严重危害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在一些野生动植物较多的地区,一些民众或者偷猎者大肆捕猎珍贵野生动植物,造成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当地相关部门应完善环境保护监管法规,落实环境监管工作,将监察、执法人员的岗位职责落实到位。比如将所在地区进行划片,让每个工作人员都有直接的负责区域,并落实相关的监管职责。同时,加强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组建强大的联合执法小组。比如环境监测部门及时为环境监察部门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配合环境监察部门的工作。

三、加强环保宣传力度

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仅依靠法律法规的约束、政府监管执法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增强大众的环保意识,提高大众的法律意识。比如可以深入到农村基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动员村委工作人员做好生态环保普法工作;走进校园开展生态环保知识讲座等等。另外,还要呼吁群众积极参与到生态环保当中,鼓励群众积极监督生态环保违法行为,在发现相关的违法情况时,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帮助相关执法人员及时查处破换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事件,充分发挥群众的伟大力量。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做好与群众的信息互动,比如用通俗易懂的图表和文字定期向群众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信息,保护落实群众的知情权,提升群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促进地区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重大、长远的工程。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政府要做好领导带头作用,完善环境保护规划,落实执法监管工作,加强环保宣传力度。通过多种举措,实现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丽华. 关于环境保护问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 企业研究,2014,06:161-162.